首页 优秀范文 专业概论论文

专业概论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1 17:13: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专业概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专业概论论文

第1篇

第一,高职园林专业在当前教学中的问题还比较多样,所以要进行详细分析,这对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作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的设置没有得到合理化的呈现,当前还有诸多的高校在园林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是采取传统的课程体系。在专业基础课以及文化基础课等层面都是自成体系,没有将重点得到突出,教学的内容也存在着重复的现象,由于内容的分工没有明确化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最为主要的是不能有效达到实际教学效果。第二,高职园林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没有得到有机的结合,从当前的培养计划来看是培养从事园林植物以及规划设计和施工的中等技术科员,但在实际中比较需要的还是能够在基础生产服务以及技术管理的工作者。所以这就会造成眼高手低的现象出现,学生在具体的就业过程中也会面临诸多的难题。第三,园林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效果不是很好,首先在实际教学的方式上比较单一化,对知识只是强化某一方面,这样学生在短期内对知识掌握的效果显著,但也比较容易使得学生的思维产生固化,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不能灵活的展现。再有是在科学的考核方式上以及标准层面较为缺乏,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第四,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一些学生对园林专业的学习目标并不是很明确,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相对较差,敷衍态度比较严重。在职业的素养和个人的修养层面没有得到匹配,当前我国的各个行业的竞争压力都相对比较大,园林设计过程中通常是对实践操作比较重视,但在学生的个人修养层面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由于综合素质中的个人修养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实施园林设计过程中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比较重要,所以要在这一层面得以重视。

二、高职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探究

第一,对高职园林专业教学的改革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实施,首先要能够对教师的资源能够充分保障,这是将高职园林专业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基础。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要对园林专业教师的校内培训和校外进修得以有效结合,尽快将现任的教师专业水平得以提升,充分将校内的现有师资得以充分利用,对其实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要求。同时也可以派专业的园林专业的教师在园林企业当中进行锻炼,或者是聘请有着丰富经验的园林专家进行到校开展讲座。第二,对高职园林专业教学的目标设计要能够优化实施,首先是对教学的目标要能够确定,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来确定一个或多个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能够按照职业的要求实施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要能按照园林景观设计员的要求,从业务接待以及咨询洽谈等方面加以制定。而在基本的教学目标和拓展教学目标方面要以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培养作为基础的教学目标,同时进一步的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专业技术能力发展。第三,高职园林专业的老师要和园林施工单位保持联系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施工实习前可与园林施工单位提前联系并选择较为合适的施工场地,对相关的施工资料尽可能的借阅,然后根据教学大纲来选取具体的施工项目。从具体的施工步骤来说,主要是要能够先进行现场的参观,通过一个课时的时间来对学生讲解园林施工现场的感性知识,例如对现场的地形地貌以及施工条件等要能够有相应的了解。然后就是进行课堂讨论再接着进行具体的讲授,主要是讲述园林种植工程的意义和特征。接着是实施现场实习,结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现场的实施,将施工的程序以及操作的方法等都要能合理化的实施。第四,对高职园林专业教学的考核方式也要能够得到充分重视,构建以个人实践为主的综合考核方式,当前的考核是以理论为主,对学生的实践考核没有重视,所以要能够针对这一问题加强实践考核,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操作和实验等。实践性的教学课程通过单位为考核方式,将平时的表现以及理论和实践等得到有机结合,这样在考核的效果上将会有突出的体现。另外可举办实践活动,在实习过程中对散式实习和聚式实习相结合,同时还要能够和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这样对教学的效果上将能够得到有效提升。第五,对高职园林专业极爱哦学的改革还要能够将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得到融合,通过对典型的园林建设项目的解剖,来引导学生对招投标以及设计等过程加以了解。另外在现场教学方面要能够将课堂放置在具体的施工现场当中对于园林树木学以及园林规划设计等都可实施现场教学。

三、结语

第2篇

一、适应培养方案,寻找课改契点

国内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高等师范院校,大多制定出定向于服务基础教育,定位于综合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培养高素质小学师资为主的特色鲜明、湖南领先、全国知名的教学型本科师范院校”[2]的办学理念下,该院经历了由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到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成长道路,逐渐摸索出本科阶段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第一线的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小学教师”[3]。在这个目标下培养出的一线小学教师,既要具备小学教学、教育及管理的职业素养,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文化与艺体的综合素质。这实际上就是职业型、文化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目标看,社会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呈现出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专业文艺学理论课程的改革也迎来更大的契机。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小学教育专业必然要突破传统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的限制,打破一般师范类及普通综合类院校的模式,向实用性、专业型和开放性、素质型过渡,使学生在研习理论课程时,除了理性思辨的培养,理论体系的消化,还要适应复合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实践方法、考评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走出学院化理论知识教学的旧框,突出对新问题、新领域的应对能力,探索合理科学的文艺学课程教学的具体途径。

二、调整课程结构,培植特色课程

文艺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二级学科,担负着传授文学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文艺观念、训练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和创作鉴赏文本等任务。小学教育专业的文艺学理论课程同样肩负着传授基础文学理论的任务,但基于有特色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同名课程存在着差异,需要在讲授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调整课程的结构,培植具有职业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文艺学理论课程,彰显其独特地专业价值,以及面对小学教师培养的适应能力。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文学概论、中西方文论是必修的基础课程,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与其他普通院校无异。而美学课程在以往都是文艺学限选课程,学院将其与小学教育教学联系起来,开设了“小学美育”这样的特色课程,这种适度改良是创新性的尝试,开辟出一块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新领域。该课程明确小学美育的专业定位,建构包括接受论、主体论、过程论、环境论等全方位的课程体系,秉着实践性、审美性、师范性的原则,架设起完整理论体系与小学教育职业实践之间的桥梁,探索诸如小学生的审美心理与审美活动的特点、小学教师的美育角色、小学各科教学的美育功能以及授课教师的审美修养等问题,为培养职业型、文化型相结合的复合型小学教师提供理论课程的实际支撑。结合教学实践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文艺学课程体系作这种结构性调整实属必要。循着“小学美育”课程改革的思路,文艺学其他理论课程也可以进行有效调整。如文艺心理学,可以适当简化基础知识结构,选择有专业依据的针对性知识要点,与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挂钩,探寻小学教学中创作与阅读文本的心理学特征,从而加强理论课程的职业化储备和人文素质培养。写作学课程除了讲授写作主体素养、写作客体要素、写作文体技法等基础理论之外,应挖掘写作技能实践,归纳多样化的训练活动,开辟与学术论文写作和小学教师职业写作相关的专题,助推文艺学理论课程适应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整体框架建设。

三、整合教材优势,完善教学内容

纵观目前的教材建设,包括普通高校通行文艺学教材与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编写的文艺学教材,还是存在偏重体系化和缺乏职业针对性等不足,因而有必要兼顾体系化与专业化双重特点,进一步完善文艺学理论各级课程的教学内容。高校通行教材往往从宏观的角度建构理论课程严密而庞大的体系,强调体系的完整与内容的系统,强调“本质化”,内容上出现“哲学化”倾向,整个体系从理论到理论,不免艰涩。但作为理论课程,这种教材表现出理论的严整性和逻辑性,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的养成,这是其明显的优势。而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文艺学教材,主要围绕“文学概论”展开,并未辐射到其他相关理论课程,单就文学概论的教材来说,它们减少了纯粹理论阐述的份额,降低了理论教材的阅读难度,更有针对性的建立理论知识框架,将传统型知识要点、前沿知识导入与职业一线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这是其突出的优势。如果仅就“文学概论”而言,我们能比较轻松地整合两类教材的优势,完善教学内容,既保证理论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又以前瞻性的眼光完善理论课程的实用性,满足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下职业素养培养和文化素养培养的需要。具体来说,“文学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可以紧扣小学教师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的能力培养,提高其文学领域的指导能力,并增设“儿童文学概论”这一极具专业针对性的章节,以精深理论与批判眼光架设理论知识与特色专业的桥梁。这在目前的文学概论教材里还未出现,只是在“儿童文学”这个新的研究领域里涉及到,以一种“史”的眼光梳理儿童文学的发展情况,这种研究缺少开阔厚重的文艺学理论背景,也不具有独立的理论研究条件,难以从理论的高度俯视整体儿童文学现象,概括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这是一块亟待开垦的责任田。文艺学理论其他课程也应该尝试将传统理论体系与实用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中增加针对小学教师文学教育水平与教学科研能力的实用知识,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粘合度,在强化学生职业意识的同时,打破封闭的理论体系,融入人文审美因子,培育学生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的审美感知,实现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像文学批评课程,无论是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还是20世纪以来西方前沿性文学批评理论,都是纯理论的,将这种艰深的理论知识全盘灌输给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并不具有适应性,大多学生都感到枯燥无味、艰涩难懂。如果将中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联系起来,为小学语文教材与课外阅读文本提供科学实用的文学批评依据,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的热情,并为培养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做出具体贡献。如果将20世纪以来西方的文学批评流派带入到对当下各种文化现象的解读,像80后写作、网络小说、青春类小说、手机文学、超文本等青年学生关注和喜爱的现象,当然能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关注当下、批评当下的能力。

四、摸索教学方法,优化实践教学

基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文艺学理论课程改革除了从整体着眼设置课程结构和调整教学内容,从具体操作方法上也要有规划与统筹。上述事实说明,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的文艺学理论课程应该从细节上寻找一致而有效的方法,而这些方法的主格调就是:淡化理论哲学化色彩,优化实践“文本化”途径。在诸多教研资料中,人们常常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并集中于辅助理论阐释这一定位。像互动式教学与多样性教学,体现出调动学生自主意识与综合使用教学手段这两种最基本的革新思路。纠其根本,在于冲淡理论形而上思辨的哲学化色彩,淡化高密度、体系化理论讲授形式,作出立足于课程特点的适应性变通。传统的讲授形式将抽象而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确实给学生一种鸟瞰全貌的高度,严密而富有逻辑性。但由于教师掌握学生情况的误差、学生们知识结构本身存在的差异以及功利性学习态度,这种教学形式弊大于利,严重抹杀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自身、抛弃理论,因为从文艺学学科萌芽开始,理论就是其得以独立存在的基石,特别是20世纪理论作为独立地位的出现,文艺学课程大多成为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诊断理论课程症候之后,我们可以做的就是,顺应时展与专业特色,探索实践教学的根本方式,即实践教学“文本化”道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成了公认的出路,而“文本化”实践教学则是对众多具体细致的教学方法的提炼和统领。文艺学理论课程的重点不再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是教授如何接受和解读文本,围绕众多形式的文本展开基础批评、古代文论批评、西方现代派批评、文艺心理学批评、哲学美学批评等多样化批评路径。弗莱《批评的解剖》有一句话说得很精辟:“教授常常感到很难去教授文学,因为事实上这是很难办到的,能直接教给学生的只是文学批评。”小学教育专业的文艺学理论课程需要在文本选择、批评样式、难度把控、比重分配等方面做出有效调整。首先在文本选择方面,从小学语文课本、儿童文学作品中精选文本,注重文艺学理论对这些文本的涵盖事实。其次是批评样式,一般而言,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形式都追逐多样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实际效果,诸如分组讨论作品、集体研究专题、辩论不同立场、一人一份读书笔记、原创作品鉴赏会议、情景教学模拟等形式,都较好地接触文本、批评文本,教师在展开实践教学活动时,注意引导学生拓宽批评思路、正确选择批评视角。再次就是难度把控上,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职业角色意识与文化视野的程度都是有限的,教师提前评估文本深度、批评方法的难度、学生对实践活动方案的理解程度、方案的可行度,在实践活动的进行中,也要及时判断进展的效果值,作出适度调整。最后在比重分配方面,根据文艺学学科各门理论课程的不同性质及其所处的学科结构点来设计具体方法,注意调试好各课程实践教学“文本化”的均衡性和合理性。既要尊重该学科本身的共同性质,又要体现不同课程的特殊要求。只有切实开展这些方面的实践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论与文本素养,为其承担小学教学的责任提供专业知识与综合视野的双重保障。

五、拓宽考评渠道,更新操作方法

第3篇

【关键词】艺术类 毕业教学展示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78-01

一 成人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取得的成效

长期对成人艺术类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核形式现今已显露出弊端。成人艺术类学生应更多在毕业考核中展示其专业实际能力,以适应职业需求。在多年的教学中,艺术类教师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摸索出将幼儿艺术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这一形势改为毕业教学展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利用自我设计,探究性、多种艺术门类课程选择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艺术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实际演练和体验型科学,通过多种艺术门类课程的选择,学生与导师可以共同探究幼儿艺术各课程之间的联系,通过了解最终决定教学展示题目、形式。一切工作都由学生主导完成,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的实际授课能力是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往往只是简单地说大话、喊口号,甚至抄袭,没有积极的思维、实际的演练和创新。利用自己设计性或探究性授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幼儿艺术教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和探究性的毕业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作用是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无法取代的。

2.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知识相联系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幼儿艺术专业教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育儿知识相联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利用各种不同的音乐来调节幼儿的情绪;生活中的不同季节可用不同的装饰画去表示,用来作教室装饰或家居装饰。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又与教学密不可分的知识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并动手实践和创新。

3.在教学展示中积极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使学生更有兴趣

在导师引导毕业教学展示中,学生们还应加入一系列与幼儿互动的实践性活动,如幼儿参与的律动游戏、手工、讲故事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意识到,这是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变得更为积极主动。怎么带动幼儿?怎么通过自己的引导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应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使学生增加知识,拓展视野,开发智力,激发学生研讨教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课堂实践性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4.毕业教学展示提高学生就业自信心

通过教学展示学生们纷纷表示有难度,但这个过程受益匪浅,真的有提高,能学到知识。据对毕业班学生的调查,60%以上的学生将这次毕业展示运用到了求职或工作中去,80%的学生认为通过这样的毕业教学展示,授课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这样的毕业形式改革很实用,符合现在就业的需求。

二 成人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创造性

幼儿艺术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通过高中毕业考入的,对自己缺乏自信。实际上,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而且经过某种训练后,完全可以学会并更具创造性。创新并不与知识成正比,所以需要导师更多的耐心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后教会她们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消极的思想

从已毕业的幼师学生来看,持有积极心态的毕业生,积极进取,最终创出一片新天地,而持消极心态的毕业生,遇事退缩,在困守中一事无成。由于几乎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展示是一项相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难度的事,做起来肯定困难重重,心态若不积极,遇到困难,便容易退缩。因此,导师关注学生的心态,是帮助他们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

3.不了解创新的方法

第4篇

教学大纲修订

在制定不同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时重点考虑:一是课时区别;二是实践教学区别;此外还有理论基础知识的难度、深度区别。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班的生物化学教学因相关学科微生物、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教学的需要增加了理论教学的课时数、深度与难度,实践教学则关注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互补。生物技术及应用专科专业要求的是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重在实验实践技能的掌握与了解。而化学专业强调学生除了了解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外,着重掌握与化学研究密切相关的如有关物质的合成、物质分析测定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总之,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工作的指南以及对该课程掌握程度的反映,各专业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拟定不同的教学大纲。

教材选择与教学参考书推荐

如上所述,不同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教学难度深度、不尽相同。如何使教学内容落到实处,教材选择和教学参考书推荐显得尤为重要,教材体现了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媒介,它是确保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2],一本好的教材不仅学科特色鲜明、重点突出,还反映了学科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进展、研究前沿,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而教学参考书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与延伸,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有显著效果。在教材与教参选择上除了考虑不同专业的需求,总体原则还要把握的是尽可能选择国家规划教材、优秀教材和精品课程教材,此外还要注意教材、教参的更新与教参量的要求,不能应付了事而只随便列举一本两本教学参考书,也不能广而泛大量要求学生阅读,而应该是针对不同专业学习程度的需求尽量精而简,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讨

在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这个问题上,已经有很多作者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甚至是不同院校的教学改革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笔者也曾对普通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几点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4],可以说对各专业的生化教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通过教学对比,发现相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下,各专业的教学效果还是有区别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学识水平不一样、相关学科知识量不一样、学习习惯也不一样。比如,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因基础知识掌握相对薄弱,学习上习惯等待老师发出相应指令才行动,课堂信息量就不宜过大,否则极易产生厌学心理,所以,高职高专的教学以适量、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简单明了为主,而本科专业的学生入学基础较好,求知欲也较强,就可适当加大课堂信息量及布置较多的课后自主性学习内容。总之,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注重不同专业先修学科与后修学科间的联系

无论是生命科学的哪个专业,生物化学都是多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先修学科,是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前提基础,而不同专业学科间的联系和递进关系有所不同。比如,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生物化学与微生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酶工程、基因工程等课程的联系都较紧密,内容上有很多的交叉知识点,而高职高专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则主要是与农业微生物、土壤学、普通遗传学、生物技术概论等课程有一定相关,教师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就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着重强调与其余学科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真正起到先修学科对后修学科的辅助和打基础作用,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5篇

(一)审计专业学科定位需要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专业发展空间需要拓展在当代社会科学中,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及其专业教育遇到像审计这种“尴尬”的局面。这种“尴尬”局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专业设置上,把审计放在会计学的从属地位,把审计当做会计的一个分支。尽管“审计不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在学术界早已形成共识,并且从实践来看,从审计的隶属关系,到审计机构的设置,再到审计工作的开展,几乎都找不到审计从属于会计的痕迹。但是,在大学的专业教育方面,审计专业仅仅是“大会计”下的“专业方向”。在“大会计”观念的影响下,审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及其专业发展空间都受到严重的制约,由此导致目前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专业素质上与审计实践的需求存在严重脱节,而且在人才培养数量上也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审计在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公认的。良好的专业教育是保障实务工作长期有效开展的基础。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审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其中的“曲折和磨难”。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操作上的失误,使得审计专业的学科地位长期存在疑问,由此导致审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专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审计专业教育的综合改革,重塑审计专业学科地位十分必要。

(二)审计实践环节和案例教学严重不足,审计专业教育困境突出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审计专业突出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在专业教育中必须强化实践环节,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案例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逻辑思维能力、专业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满足实际工作对审计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是,在当前的审计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1)受现行体制的制约,审计专业教师中很少有经历过审计实践锻炼和培训的,教师的审计实践知识大多来自研读有限的审计案例和参与有限的审计实践活动,根本谈不上具有审计实践经验,对专业课程的讲授多是“勉为其难”。(2)现行的审计专业教材基本上都是由大学的专业教师编写,受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专业教材大多存在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缺陷,不少教材都是“准则(制度)加解释”,少有的一些案例基本都是“抄编”而来。(3)受政务公开和保护公司“商业秘密”的限制,除了上市公司披露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信息之外,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案例材料十分缺乏,案例教学素材严重不足。(4)受大学投入和审计实务工作特点的限制,现行的专业实践实习(毕业实习)很多方面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实习指导严重不足,而在毕业季学生也大多忙于找工作,难以安心实习(这种现象在其他专业同样存在)。只有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改革,才能改变上述困境。

(三)审计专业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冲突明显,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偏误目前,国内高校的审计类专业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名为会计学专业(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主要在综合性大学和重点财经大学设置;第二种名为审计学专业,主要在一般财经类高校设置;第三种为专门针对某种职业资格而设立的审计专业,如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GA)等。有的学校同时兼设上述多类审计专业。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高校都与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和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合作,在会计学或审计学专业下开办ACCA班或CGA班。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开始西方化。许多高校开设的ACCA、CGA班,其专业课设置主要按照ACCA、CGA的考试科目设置,全部采用原版英文教材、英文(或双语)授课,学生在校期间参加ACCA或CGA考试。上述情况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的审计专业教育中,既有本土化的教育,也有国际化(西方化)的教育。不少大学之所以热衷于审计专业的国际化教育,除了招生的宣传之外,其中的经济利益起了重要作用。课程设置的西方化,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学生考取国外专业资格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一些大学倡导“全英教学”或“双语教学”的需要。审计专业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并存的积极意义不可否定,但是,对目前情况下所存在的问题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这些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国际化教育中过度的逐利性;二是“全英教学”或“双语教学”中的盲目性;三是受“逐利性”和“盲目性”的影响。不少大学在审计专业的本土化教育中投入严重不足,使得本土化教育困境更加突出。要解决上述冲突,必须大力推进审计专业教育的综合改革。

二、审计专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建设目标

审计专业教育综合改革建设的总体目标应当是: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素质教育改革为契机,以强化专业教育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进行高起点、高水平的综合改革,培养具有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特质的高级审计人才,实现审计专业教育的跨越式和内生性发展。审计专业教育综合改革建设的具体目标定位应当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确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端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市场需求决定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审计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内各高校,无论是国家211重点大学、一般财经院校,还是各类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蓬勃发展,审计专业教育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差异,各类企事业单位对会计、审计人才的需求层次也不尽相同。既有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对核算型人才的需求,也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对管理型人才的需求,同时还有跨国公司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文化专业背景的高端会计、审计人才的需求。审计专业教育综合改革必须立足社会需求,结合专业特点,确立专业发展方向和培养模式,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避免与其他专业教育的同质化。确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端差异化”发展模式,培养具有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特质的高级审计人才,并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

(二)打造一支基础扎实、结构合理、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师资队伍建设决定着专业教育的成败。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审计专业师资队伍普遍存在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根据审计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及时培养和引进优秀专业教师,扩大专业教师队伍数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重点要抓好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着重师资队伍的内生性发展。打牢专业课程教师的专业基础,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基础,尤其是要针对师资队伍中实践经验不足这一短板,加大培养力度。特别要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努力创造机会,鼓励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或到实务部门锻炼,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市场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具备优良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中青年教师。通过不断努力,打造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梯队结构合理、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双师型”(即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如既是教师又是审计师、会计师)审计专业师资队伍。

(三)制定一套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具有“多元功能”化的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决定专业人才的素质。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看,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这三方面的人才需求都十分突出,当前都存在着供不应求的局面。这种供不应求,既表现在人才培养数量的不足,又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欠缺和结构的不合理。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在增加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数量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是当前审计专业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专业教育方向的定位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结构,专业教育方案的设置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素质。从国内审计专业教育的情况看,本土化教育中,目前各财经大学现有的审计专业多数以注册会计师(CPA)专门化培养为主要特色(也有少数以政府审计等为主要特色),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基于此,各高校在审计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定位上应做到:在着眼于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实施差异化发展和重点突破,由此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方案,形成自己的特色。围绕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定位,必须制定一套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具有“多元功能”的专业培养方案。“多元化”就是要做到,专业培养方案的内容要满足“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功能化”就是要做到,突出专业培养方案的专业特色,各组成部分(模块)既分工明确、又有机联系,从而达到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目标。

(四)开发和应用具有“互动开放”功能的一系列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方式和方法影响教学效果。只有掌握好的教学方法,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式、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现行体制下,由审计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在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审计专业课程教学可以说是“最难的教学”之一。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审计专业教育来说具有更为突出的现实意义。前已述及,审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中普遍欠缺的实践经验及现行教材的先天不足,再加之审计专业课程知识的逻辑判断和“逆向思维”特点,尽管授课中不乏老师的艰苦努力,但是从总的情况看,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要提高审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除了教师和教材方面的提升与改革之外,还必须加大力度,开发和应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针对当前审计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审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应当着重开发具有“互动开放”功能的审计教学方式、方法。“互动”就是要做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放”就是要做到,让学生和老师走出课堂,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

(五)制定一套“质量为本”的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和办法制度就是保障。要保证审计专业综合改革各项目标的实现,必须制定一整套规范合理的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保证各项制度措施的贯彻落实和有效实施。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体现“质量为本”的要求。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都必须围绕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核心目标,做到规范合理、切实可行。

三、审计专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创新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为专业综合改革指明方向1.立足“高端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和改进专业教育工作。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端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价机制,是审计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定位;制定一套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具有“多元功能”的专业培养方案,是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专业培养模式与方案”的创新和优化,为专业综合改革指明方向,也为专业综合改革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根据审计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端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以及培养具有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性特质的高级人才的要求,根据社会需求对专业人才的评价和反馈情况,不断对专业培养模式的定位和实施进行优化。围绕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定位,制定一套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具有“多元功能”的专业培养方案。2.以全面发展审计专业教育为引领,以重点发展某一专业方向为突破口。审计专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全面发展、重点突破”。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精神,在全面发展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专业教育,拓展审计专业教育本土化和国际化发展空间的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教育现状,适时调整专业教育方案,“强化专业方向教育”。各高校应当结合实际需求和自身情况,在不同时段可以选择诸如内部审计、政府审计等专业方向的改革为突破口,以满足实际工作对特定专业人才的需求。3.制定“多元功能化”的专业培养方案,培养“一专多能”专业人才。为了保证培养方案的适应性和相对稳定性,培养方案的设置应当体现“多元功能化”的要求,形成模块结构,做到既能体现各专业方向的实质差异,又能体现各专业方向内在联系;既便于学生选课和学习,又便于教学和管理。在可控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形成以下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的模块结构(功能):(1)专业方向模块:政府审计方向,内部审计方向,注册会计师审计方向。(2)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3)课程模块交叉与沟通:专业方向通修课,专业方向特色课。各专业方向及专业课程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相互区分,又相互交叉、相互沟通,既分工明确,又有机联系,从而有助于达到培养“一专多能”专业人才的目标。

(二)提升师资队伍教学和创新能力,为专业改革奠定人才基础审计是一项综合性工作,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既有专业突出型的,也有专业综合型的。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指出,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这表明,培养“管理型”的会计、审计人才需要综合的专业知识,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审计。因此,在现有的以会计、审计为主要专业背景的师资队伍基础上,通过引进和培养的方式,进一步适度扩充具有法律、金融、管理、工程、计算机等专业背景和博士学位的师资力量,尽快培育具有跨专业知识能力的师资团队。

(三)建设和优化专业课程资源,为专业改革提供资源平台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趋势,对专业方向的设置及课程结构进行优化,为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提供可靠保障。实施“课程设置评估”机制,提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组成由教学单位、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专业课程改进论证团队;构建课程全方位评估机制,从课程的导入、实施和课程的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根据审计专业的特性和实际工作发展的需要,各专业方向课程结构的优化方面,应当考虑开设《监督学》和《绩效审计》等课程。根据专业综合改革目标、培养模式和发展重点的定位,审计专业课程(专业课)的建设,以“内部审计专业方向”为例,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包括以下6门:(1)《监督学》。审计专业各方向必修课,其他专业选修课(。2《)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审计专业各方向必修课,其他专业选修课。(3)《审计学基础》。审计专业各方向必修课。(4)《绩效审计》。审计专业各方向必修课(。5《)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内部专业方向必修课,其他专业方向选修课。(6)《内部审计与管理咨询案例》。内部审计专业方向必修课,其他专业方向选修课。

(四)改革和优化教学模式,为专业改革提供方法指导基于开发和应用具有“互动开放”功能的一系列教学方式、方法的要求,在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应用启发式教学、研究性教学和案例教学,建立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学互动的常态化教学模式。鼓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专题研讨、实务调研等;开辟第二课堂,采取专家讲课、专题研讨等方式,增加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加强案例教学,提高教学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在课堂上,采用案例分组和讨论教学,可以增强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之后,建立模拟教学工作室,开辟老师与学生在网上交流、互动和答疑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建立“协作式”的团队学习模式,探索协作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专业核心课,则采用小班教学、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此外,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在与老师和同学的协作研究过程中掌握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五)拓展和优化实践教学基地,为专业改革提供条件保障审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审计思想方法是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高端审计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拓展和优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内容,主要应当包括实验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实践导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实习基地建设是保证专业实践和实习的必备条件,对于培养合格的专业应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有关高校的情况来看,适应专业综合改革的要求,考虑到今后审计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招生专业方向的调整,在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扩大实习基地数量,二是优化实习基地结构,三是强化实习基地功能。根据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联合实习基地所在单位,强化实习基地的功能建设。在优化实习基地现有的学生毕业实习功能的基础上,注重建设实习基地的协同育人功能、协同创新功能;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优质资源,增强专业课程的案例素材等。

第6篇

国内外对游戏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大多数观点认为,要开设好游戏程序设计专业,项目实践是关键,认为学生在校其间,应该多接触游戏,不仅是玩游戏,更多的应该是多接触游戏项目的程序开发,最好在学生毕业前参与过三到四个不同类型游戏的开发,毕业后能掌握游戏开发的流程,能用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开发不同游戏载体(手机或计算机)的游戏,能对开发后游戏做系统的测试。但是,到底如何将项目引入课程,如何将各门专业课很好的与项目融合,这是现在还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以项目为载体的游戏程序设计专业的研究与实践,很多学校还是在研究状态中,虽然有一些他们自己的成果,但并没有形成一整套强有力的理论与实践的支撑,也都是在摸索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自己的经验,但就已经积累的经验来分析,就此问题已经形成一定的方向,即是经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游戏项目,将游戏程序设计课程整合,使得项目与课程完美结合,学生既能学习到技能,又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使得在知识及技术体系得到全面发展,且具有在未来拓展自身学业和技术的能力。

项目组人员通过走访一些游戏开发企业、培训机构,与企业游戏开发岗位人员的沟通,及多年从事手机游戏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的经验,并且在牡丹江大学信电学院两个年级的实验,全面调整游戏程序设计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材建设项目等方面内容,使游戏程序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围绕以项目化教学改革核心的学生为主体,实践教学与社会实际应用相接轨,及多门基础课程与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整合方法与方案。旨在培养从事网页游戏、手机游戏、二维网络游戏的设计、开发、测试、维护及其产品推广等工作的高职学生。本次研究对象为高职院校学生,专科三年制,前两年在校学校为主,第三年为企业实习为主。在游戏软件行业职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其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归纳,按照素质、技能、知识等要素,把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的学习性任务,按照职业活动工作顺序将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了合理有效的整合,构建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完成由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

本专业培养目标:面向游戏产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游戏软件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了解游戏的基本开发流程、能够从事游戏策划、游戏软件开发编码、高度与测试以及游戏产品销售、咨询与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毕业后可胜任以下工作岗位:游戏开发程序员、游戏策划、游戏测试员、游戏软件营销员、游戏推广员、游戏运维员。为了让动画专业学生了解游戏开发过程,以制作适合游戏中的各种图片,让游戏程序设计专业学生了解游戏中人物及背景图片的制作过程,以更好建立项目开发思想,与动漫专业联合设计课程,实现了跨专业的整体课程改革探索。

高职学生大多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为企业实习,在两年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在网页游戏开发、手机游戏开发、二维网络游戏开发、三维网络游戏开发课程中贯穿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融入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让学生课上跟着老师一起做游戏项目,课下自己开发游戏,课上课下两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决定学生的成绩,主要课程按先后顺序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传统网页游戏开发需要开设“flash制作”、“静态网页制作”、“网络基础”、“动态网页制作”、“数据库应用原理”等多门课程,改革后的网页游戏开发课程,以一个网页游戏的项目设计开始,经过游戏的界面设计、游戏的架构设计、游戏的程序设计、游戏的测试几个模块,让原有的多门独立的课程融为一个整体,一个项目,让学生体验到在做中学,课程不再单调、孤立。

第7篇

如本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该课程实践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对理论知识的模拟和实证。这样的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但对于实际的运用却缺少训练。基于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些与专业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尝试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设计思路

1.实验内容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作为师范类数学,毕业后主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免不了要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进行分析,需要用到统计知识。因而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学生就业后的需求情况,结合教育统计与教学测评等内容,设计专业特点较强的实验题目(内容),如调查当地学生数学能力状况、调查某一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情况等。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教育统计研究的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能力,也为今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科学研究打下基础。2.软件的选用。目前,专业的统计软件有SAS、SPSS、Eviews、R等,这些软件的专业性很强,功能也非常强大。但本人认为作为非专业的一般使用者,选用Excel就可以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业软件对于非专业人员要运用自如有一定难度;第二,专业软件不少需要购买,且价格昂贵,一般人难以承受;第三,Excel软件是一款使用广泛的办公软件,且较易学;最后,Excel软件提供了丰富的函数,可以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和决策辅助以及制图等功能,完全能够满足基础的统计分析工作。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建议选用Excel软件。3.突出实用性,增加综合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实验主要以模拟和实证分析为主,缺乏结合实际、应用性强的实验。在设计实验内容时,应结合实际的应用,设计综合性、操作性较强的实验题目,以项目的形式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实验实训活动。例如设计题目《中学生数学能力的调查研究》,在此题之下可以分多个小题,如《中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调研》、《中学生性别差异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影响研究》等等,让学生6~8人一组,每组选择一题开展研究。

三、实践实例

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实践教学环节,结合教育工作的需要,设计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并通过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下面通过三个案例说明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开展。实例1:2011年全国五个自治区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对比分析。实验目的:(1)使学生学会利用相关资源收集、整理数据;(2)利用Excel软件描绘柱形图。实验过程设计:1.数据的收集。根据收集方式的不同,统计数据可分为间接数据和直接数据。实例1中的数据为间接数据,其收集的主要方法有:(1)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及各省、市、地区的统计年鉴等公开出版物收集数据;(2)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信息网等网站查询数据;(3)到各地方统计局查询统计数据。在此实验中要求学生按5人一组,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查询相关数据(如图1所示),并对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得到2011年全国五个自治区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数据。最后利用Excle软件绘制数据表,并录入所需数据,得到2011年全国五个自治区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数据表(见表1)。由图2可知,2011年全国五个自治区中,广西的教育经费投入最多,投入最少;另外内蒙古、广西、新疆的教育经费相差不大,、宁夏相对较少。实验小结:该实验是统计分析中的一个基础性实验,主要教会学生利用网络、图书、杂志等途径收集数据,并利用Excle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最后根据绘制统计分析图,得出分析结论。类似的还可练习绘制饼状图、折线图、直方图等图形。另外,根据学生情况还可以适当深入(如三维数据图,多变量数据分析图等),但应保持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实例2: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目的:(1)学会制作统计表格;(2)学会利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3)学会使用Excel软件中的相关函数进行统计汇总。实验过程设计:1.制作统计表并录入本班学生某次考试成绩(表格前6行如图3所示)。2.在“工具”菜单中选择“数据分析”子菜单,并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描述统计”,点击“确定”后将需要进行描述统计的数据选入“输入区域”,依次选定输出区域以及需要输出的统计值(如汇总统计、平均置信度等),确定之后可生成描述统计表(如表2)。3.利用COUNTIF等函数求出学生各分数段人数、优秀率、及格率等数据(如表3)。实验小结:该实验通过对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教会学生利用Excel软件中的相关函数和数据分析工具进行统计,对学生今后在事教育工作中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有一定帮助。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拓展,如分析多门课程成绩情况;分析各班级间成绩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女生学习成绩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等问题。实例3:中学生数学能力调查分析。实验目的:(1)使学生学会调查问卷的设计,并了解开展问卷调查的流程;(2)利用Excel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实验过程设计:1.设计问卷。中学生数学能力主要包括:数学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等,在设计问卷时,让学生分成4组,每组设计一类能力测试题。学生人数较多时,可分成8组,每两组负责一类试题,各组分别完成设计。各组设计好的试题,由大家讨论,挑选出部分题目,综合成为中学生数学能力测试卷。2.分组调查。学生分组到各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在实施调查前,先根据该校学生名录,采用随机数表法抽取被调查学生名单,然后根据抽样名单完成问卷调查,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最后,根据收回的有效问卷整理出相关数据。3.方差分析。利用Excel软件数据分析中的方差分析模块,对整理好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分析内容可设置为性别对学生各种能力是否存在显著性影响;年龄对学生各种能力是否存在显著性影响;民族对学生各种能力是否存在显著性影响;等等。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内容进行分析,并完成分析报告。在之后的小组交流中,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分析过程和分析结果,大家再讨论分析是否正确、结果是否合理等。实验小结:该实验综合性加强,在实验过程中涉及到抽样调查、数据预处理、统计分析等内容。该内容以项目进行,大项目中分子项目,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在这样的实验活动中,学生既学到了专业知识,锻炼了专业技能,又培养了团结协作、互相交流的品质。

四、认识与思考

第8篇

本课程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课时(60学时)、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目标(专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社会和方法能力目标)、课程内容、能力训练项目、授课计划表、课程考核方案、教材、参考资料等内容。课程整体设计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整体设计要提炼本课程的具体能力和素质目标、课程能力训练项目、课程能力训练的操作办法、课程对学生的能力评价、课程的成果等内容。课程总体目标是通过《城镇详细规划设计》项目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对详规设计进行直接的初步设计学习。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居住区规划的识图能力、基本设计能力、建设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为未来就业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和设计技能。使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岗位、绘图岗位、有良好的对接。课改后的课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本课程专业能力目标为:具备对规划图纸的识图能力;具备居住区空间结构要素分析的能力;具备居住区规划设计前期的调研能力;具备居住区道路与停车设施规划设计的能力;具备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规划设计的能力;具备居住区住宅及其用地规划设计的能力;具备居住区室外环境及绿化规划设计的能力;具备居住区市政工程与竖向规划设计的能力;具备居住区规划指标测算的能力;具备后期排版与渲染的能力具备方案汇报的能力。

2课程项目设计

《城镇详细规划设计》作为规划设计的专业核课程,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完成任务为能力训练过程,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来进行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与课程教学的单元设计。基于实际工作流程,选取比较典型的四个设计项目,分别是第五大道花园规划设计、仪征小区规划设计、东湖湾B区规划设计、唐轩公馆规划设计,选取项目由简到繁,其后一项目是前一项目的扩充,前后二个项目虽然部分设计内容相同,但难度和复杂程度是增加的,且能重复训练,呈现递进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剩下未完成的设计内容在各项目训练完成后由学生课下完成,更能巩固知识)。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