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发展走向

经济发展走向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1 17:13: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发展走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经济发展走向

第1篇

一、要不要或者能不能由投资主导转变为消费主导,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趋势?

1.消费主导应不应当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础性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大的判断是重要前提,就是消费率长期偏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从消费与投资的关系看,长期以来消费增长明显滞后于投资增长;第二,与历史上比,现在的消费率是改革开放30年较低的一个阶段;第三,同国际上比,与发展水平相同的“金砖四国”比,我国的消费率至少有10%左右的差距。总体上说,消费相对滞后是一个基本事实。

2.能不能说投资就是消费,投资等于消费?有人说,基础设施投资都是为了消费。应当说,过去30年,由于私人产品严重短缺,基础社会建设仍处在建设改善阶段,投资促进消费有阶段性特点。问题是当总体上解决了私人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当产能过剩已经开始出现,不能说今天的投资就能等于消费,有些投资可能造成产能过剩,形成经济生活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应当说,今天我国已进入以消费需求拉动投资的新阶段。

3.未来5年我国能不能形成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趋势?我的看法是,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可以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格局。从理论上来说,人均GDP在3000-4000美元间,应该是一个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的拐点;从现实而言,城市由住房和汽车刺激拉动消费提升,农村在多种作用刺激下消费潜力开始释放,并且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未来几年农村潜在消费释放的水平会更高。但这个趋势不是自然形成的过程,关键取决于两条:一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需要调整;二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在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推进相关方面的制度改革上有一些重要的举措,这对于形成消费主导的趋势十分重要。

二、能不能或者要不要从工业主导转变为城市主导,以形成城镇化时代的发展趋势?

1.城镇化对于发展方式转型到底会有哪些影响?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说了很多年,有一些进展但缺乏实质性的突破。第一,强调提高服务业比重。服务业发展的比重和城镇化的发展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调整结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的主要出路在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第二,过去30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主导,城镇化相对滞后。这必然引起结构不合理,尤其服务业比重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当前,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是一个基本现实。

2.未来5年左右是否有可能形成一个城镇化主导的格局?我对此很乐观,我认为未来5年左右,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就是说城镇化率每年增长至少1%-1.2%,搞得好1.3%-1.4%是很有可能的。这是因为:第一,“十二五”是我国改变城乡两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重要的5年,3年左右把中小城市的户籍基本放开,大概5年左右能解决大中城市的户籍问题,这将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这个突破提高我国城镇化贡献率至少有10%左右的空间;第二,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率快速发展的时期。无论从东、中、西部看,“十二五”城市群、城镇化、城市圈都将呈现全面快速发展的态势。这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形成城镇化主导的趋势取决于相关改革的突破,比如城乡两元结构能不能有实质性的突破,行政体制能不能做一些重要的调整等。

三、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公共产品短缺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解决了私人产品短缺的问题,温饱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现在什么问题比较突出呢?就是公共需求突出,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矛盾。在这个特定背景下,需要充分估计基本公共服务对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实现城乡服务基本化对于我国公平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对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带来的重大的影响。

其次,基本公共服务有一个经济水平承受力的问题,更有一个制度安排的问题。到现在为止,农村养老和城镇养老还没有统一起来,我国要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在强调经济水平制约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制度的安排问题。

四、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从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变,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低碳经济是未来发展方式的选择。我国有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从中长期来看,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发展方式的选择可能更为关键、更为重要。我认为,低碳经济将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场深刻的变革。首先,将是一个技术革命;其次,也会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第三,将带动社会与生活方式的革命;第四,就是一个制度性的革命。高度重视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五、要不要或者能不能放弃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政府转型下的发展趋势?

第2篇

__乡是环绕加格达奇区典型的城郊乡,全乡管辖三个行政村,8个自然屯,20个村民小组,7300多农民,人均耕地耕地面积不足2亩,在这有限的土地上,要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乡党委政府深深感受到,单纯依靠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有限,通过反复调查研究,充分认识到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科技兴乡之路,才能振兴全乡经济,带领群众致富。近年来,全乡全面实施“科技兴乡、农民致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立足城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产业化为途径,以农民增收为目的,进一步抓好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了突出特色、绿色,发展定单、效益农业,加快牧业生产步伐,使马铃薯种植业成为加北乡的主导产业,畜牧和食用菌发展逐渐成规模。20__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为3952万元,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99元,农村居民住房砖瓦率达到60%。

一、强化领导、健全组织。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乡党委、政府提出了“科技兴乡、科技兴农”的工作思路。把科技工作作为全乡第一位的工作任务,举全乡之力实施科技兴乡战略。一是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以科技副乡长任副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科技普及推广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科技兴乡的方案制定、工作安排、人员调配、经费筹措等项工作,各行政村也都建立了相应的科技组织;二是实行了科技工作“三包”责任制、即乡科技领导包片、农技人员包村、村技术人员包户,并将所包片、村、户效益与本奖金报酬挂起钩来;三是和各部门积极协调,使他们为科技兴乡工作开绿灯、创环境、出人出物,自觉参与实施;四是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强化乡科协和现有农技推广部门建设,稳定和扩大农技推广队伍;又引导和支持农民群众,农民技术员自发创办各种专业技术协会等技术协作组织,在全乡形成以科协为骨干,村科技副主任为主体,科技示范户带动全体农户的全方位科技服务体系。全乡重点项目、农业科技示范户(基地)都有党政班子成员进行联系,把科技兴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实施培训计划,提高人才素质。为不断提高全乡劳动者的素质,每年都制定培训计划,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全乡开展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培训工作。一是首先抓好干部培训,乡里每年多次召开科技培训会议,以会代训的方式,传授科学技术。目前,全乡40多名乡村干部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成了受群众欢迎的科技型干部。二是实施长期专题培训。把基础知识好,思想觉悟高的示范户组织起来,经常让他们参加地、区、乡组织的培训,达到培训一个,带动一片的目的。三是与地区、加区农技站、畜牧站、科协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科技培训,如绿色蔬菜生产栽培和病虫害防止技术、蔬菜保险技术、大棚滴灌技术、木耳、蘑菇袋料生产技术、马铃薯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畜禽养殖及疫病防治知识等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班,向农民讲授适用性农技知识。两年来,该乡共举行参加各类培训班10期,共培训5000多人次,下发科技书籍、信息4000多份,四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式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针对棚室生产及日光温室小区,我们聘请东北农业大学的教授来我乡进行培训,并对农户生产情况进行实地指导,每年组织科技示范户、农民参加地区科技大集,了解农业信息,市场信息,学习科技知识,掌握生产动态。同时组织安排露天电影、秧歌等文艺活动,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组织本乡先富起来的农牧业典型户现身说法,激发了广大农民科技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倡导农民改变传统观念,主动应用先进适用科技成果。截止目前,全乡所有基层干部和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接受了不同形式的农技培训。90的青年农民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通过各种形式的农技培训,我们乡受训人数达20__多人,达到了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培训出19名农业技术科技人员。乡里还印刷科学技术资料3000多份发给农民,从而增强了农民的科技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向科技富民强乡目标迈进。

三、科技引路,资金扶持。加北乡着力实施科技兴乡计划,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了政府职能,增强了服务功能,落实科技政策,把科技引路,资金扶持作为实施科技兴乡、农民致富的指导思想。该乡每年协同地方信用社为发展养殖、种植的农户办理小额贷款400多万元,扶持起规模养殖、种植、加工等专业户100多户。如孙龙江的马铃薯增值深加工业,年创利润30余万元;赵挺祥鲜菜冬储,年创利润10余万元;侯力的养鸡场,年创利润10余万元;于国卿大豆深加工,酱菜厂年创利润20余万元、姜雅文棚室生产,年创利润10余万元等等,同时扶持幸福村奶牛示范村,加北马铃薯示范 村。走“特色 规模 品牌”的路子,抓好了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建设,提升了全乡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

为了解决农产品丰收后的销售问题,加北乡将投资建立农贸市场和精品加工业,解决了每年农民生产出来的大白菜、木耳、蘑菇、粉丝和家禽的销路问题,把小袋包装的无公害绿色马铃薯系列深加工产品打入城市农产品交易市场,并通过农网为农民的马铃薯粉丝寻销路,卖好价钱。广大农民高兴地说:“如今俺们能实行科技致富,全靠乡党委政府的引导。”

第3篇

 

一、引言

 

金融监管制度不能够很好的适应金融产业的发展,是造成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因素。怎样准确的掌控与认识金融监督管控发展的走向,进行科学的金融监管系统的调控,有利于保证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和提升,对金融机构的进一步革新具有推进性的意义。

 

二、国际金融监管走向

 

1.实行综合监管模式

 

以往欧美的金融管控系统中具有许多的缺陷以及重复的地方。这是造成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因素。所以,金融革新需要注重对现实产生的缺陷与不足的补充,从而对金融行业实现综合性的监管模式。首先注意对外部市场的监督与管控。仅仅注重外部市场的监督与管控,并不助于实行全面性的监督与管控。要想实现全面的监督与管控就需要进行外部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其次要对金融监管部门的覆盖面进行逐步的完善与扩展。次要对资产的支持与其他金融行业的新生产品进行监督与管控。最后,综合增强每一个金融管控部门的协作能力。

 

2.实行全方位、无死角监管

 

每一种监督管理改革办法都需要不断的扩展监督管控的区域,从而实现全面性的监管。比如,巴塞尔协议通过引入杠杆率监督管控标准把银行表外的业务包含在了风险资产的区域中;美、英以及欧盟等都对基金等一些银行纳入到了监督管控的范围中;英国提出新产品额监督管控办法,从而强化对金融新研发产品的监督与管控。

 

3.注重系统性风险监管

 

传统型的监督与管控将金融部门作为监督管控的对象,并不能够对整个金融行业实现全面的监督,要想实现全面的监管就需要将金融产品以及业务作为监督管理的内容,这也是将来金融监督管控发展的走向。因此,主要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国家都十分关注金融市场的安稳以及系统风险,表现出功能性监督管控引导。美国新成立的金融服务监控委员会监督系统性风险,增强了美联储稳定金融市场的能力。

 

4.强化国际金融监管

 

一个国家的金融业产生金融风险之后嫩巩固借助多种途径传播到别的国家和地区。目前金融监督管控的主体为国家,缺乏完善的国家性金融协调。在全新的金融监督管控系统革新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在试图实行金融监管方面的合作,进行信息共享以及全球性危机预警系统。

 

三、我国金融业监管走向

 

1.注重金融市场的全面监管

 

对中国来说,金融市场的监督管控虽然已经实现了基本上的监管,可是缺乏专门性的监督管控。我国需要强化对金融产品以及金融部门的监督与管控,第一是对市场外部交易的产品进行监督管控,从而防范监督管控的漏洞。第二是进行监督管控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督与管控。

 

2.注意防范金融业系统风险

 

因为现代金融制度的繁琐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行业稳定的主要原因,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威胁性。金融危机直接证明了这一点。从中国的金融行业来讲,更需要创建金融风险监督管控模式,将金融部门的监督管控向着功能性监控的方法进行转化,促使每一个监督管控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有效的规避监管的漏洞,降低风险产生的概率,确保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

 

3.注重金融创新,提高综合实力

 

监督管理部门假如对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的监督欠缺,监督管理的强度差,就提高了金融危机产生的风险。所以,国外的金融监督管理革新条例中将金融产品划入到了十分关键的地方。中国虽然金融创新发展仍然停留在最初的时期,可是也需要学习国外的经验以及教训,从根源上提高对产品的监控强度,在保证创新产品自由发展的条件下,严格防范风险的产生,积极主动的实行金融创新并不是要任其随意发展,不加以管理。需要在尊重金融市场的基础上,有效的预防风险,提高金融行业的综合实力。

 

4.注重金融机构的监管类别划分

 

国际上发展的金融监督管控思想对中国的金融监督管控机制的划分十分重要。开展全面性的监管,并不代表每一个被监管的对象都是实行统一的监督管控要求,按照金融的类别划分标准进行划分,采用专门的金融监管制度,有助于提升金融监督管控的水平。中国的金融监管根据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要进行创建的,采取多样性的金融监督管控办法,从而实现多等级监督管控。

 

四、结语

 

金融监督管控制度的革对全世界以及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创建金融监管体制系统,有助于保护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整体权益。经济系统以及金融系统的不断革新,是提升中国金融行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方法。我们需要确保金融系统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进行有效的预防,更好的防范金融系统的风险。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一样的,在分析国外经济危机的基础上,学习国外金融监管制度的方法,创建中国独特性的金融监督管控系统,有助于中国金融行业顺畅的发展。

 

作者简介:

第4篇

2005年7月1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正式,2008年1月,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到2015年7月1日,PMI已走过了整整10年,十年历程可以总结些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中国PMI受到高度关注,其影响力日益增强

(一)PMI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走向的先行指数,50%为枯荣线临界点,50%以下经济下行,50%以上经济上行。十年来中国GDP的走向与PMI完全一致,其相关系数达到0.92。1979年至2014年中国GDP年均增长为9.7%,2001年到2014年中国GDP年均增长为9.8%,保持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快速增长。“发展是硬道理”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准则,就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重心是调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但仍需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以PMI成了大家心目中对经济发展的一个预期,既有权威性又有先导性,起着很大的心理稳定作用,除了PMI,目前还没有哪个指数能够替代。

(二)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其贡献率达到30%,所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极大,中国PMI也就成了全球重点关注的一个指数。

(三)PMI是以市场中采集来的实际数据为依据,不论制造业PMI还是非制造业PMI,中国采集的样本数在全球各个国家中是最多的。这些数据不是个人意志或政府的需要,而是市场变化的真实反映,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这样的非政府组织加以分析,所以是客观的、真实的。

(四)PMI已得到广泛应用。比如分析GDP的走向,股市的走向,经济结构的走向,行业的走向,就业形势的走向等等,从中找到某些规律性趋势,或发现突出性矛盾,以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比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从就业指数中发现,2014年经济下行,但就业稳定,主要得益于服务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结果。

二、PMI已到了提升期,应加强大数据分析

PMI是从国外引进的指数,经过了引进、消化、吸收、实际应用,现在需要进一步提升,需要有更多的中国特色,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一)提升经济拐点的敏感性。PMI的任何变化,特别是明显变化,一定隐含着某种宏观情况的变化,要善于捕捉到可能发生的变化以便尽早预防。

(二)要扩大PMI的深度和广度。PMI中各项指数的变化往往是某种变化的开始,如库存的变化反映互联网时代生产方式、流通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生产原材料、备品、备件下移到物流配送中心,是因为物流外包的发展。而产成品库存上移到生产性企业,是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生产企业成了第一发货点。又如服务业PMI与制造业PMI的深度关联,餐饮住宿业PMI的提升,往往反映企业经济的活跃程度的提高。所以对PMI中的所有指数应加大分析力度,特别是一些热点问题要有专题解读,解读的方式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使PMI的声音更大一些。

(三)在PMI中,要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专门分析,因为在中国,小微企业占最多数,而小微企业对经济波动的灵敏度快于大企业。在PMI各指标中,要分析劳动生产率与创新驱动两个要素对经济的影响。对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三者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对三大新的国家战略的区域经济从现在开始,就要实施大数据分析等等。

(四)PMI走过了十年,可否从中找到一些规律,或根据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对PMI的枯荣线进行必要的微调。美国经过长期的跟踪,把PMI的枯荣线定位为42.7%,中国是否长期保持50%不变值得研究。

(五)PMI不仅可以看到宏观经济走向,也可以看到资金的流向。老百姓手中的钱更多地投向创业,还是股市、楼市,还是提高生活质量,从PMI可以做出一些分析,引导大众消费,提高消费率。

(六)要加大对服务业PMI的分析,因为中国的服务业处于上升期、高速发展期,包括生产业与生活业。对服务业PMI的大数据分析,可以从中找到许多规律、新的变化与拐点,有利于服务业的健康发展,这正是目前中国最需要的。

三、从PMI的走向展望中国“十三五”

(一)2014年制造业PMI的月平均值为50.7,非制造业PMI的月平均值为54.4,2015年会基本持平。“十三五”中国的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垒加”时期,困难重重,要取得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也不允许。我认为,应稳定在7%左右的增长率,低于6%并不可取,“十三五”打扎实了,“十四五”增速会加快一点。中国近十年处于平稳发展期,因为基本面并未改变,不会大起大落。

第5篇

一、充分认识发展劳教经济的意义

1、发展劳教经济是劳教场所发展的需要。劳动教养机构自成立以来,就突出劳动的地位,由先前“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发展到后来的创收型经济,无一不是在顺应历史,发展经济推动场所的整体进步。

2、劳教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补充。首先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发展日新月异,而劳教经济也是如此,由开始的财政补贴支持,发展到现在的创收上缴税收,因此,劳教经济发展好了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益补充。其次,劳教经济发展好了,场所得到了进步,收容劳教、管理劳教、教育劳教、改造劳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净化了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3、进一步推动劳教经济发展有助于我国加快走出金融危机、迈向发展的步伐。首先是劳教经济发展上缴的国家税收,进一步打牢发展的基石;其次金融危机主要是在对外贸易上,而劳教经济发展了,能进一步刺激国内贸易的发展,弥补对外贸易的不足。

二、当前劳教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对劳教场所的经济发展认识片面,没有大局整体意识,对场所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存在“稳定就行了生产凑活着”的思想,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劳教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广泛作用。

2、政策法规难配套。在劳教经济的发展进程中,由于有关政策不够明确,具体措施难实施,发展的激情受到抑制,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

3、劳动主体对劳教经济发展的影响。劳教经济的主体是劳动教养人员,影响着劳教经济的发展。(1)、劳教人员的数量对劳教经济的影响。目前劳教人数下降快,而社会上定教的也在减少,出的多进的少,缺乏经济建设的生力。(2)、劳教人员的素质局限了劳教经济的发展。目前收治的劳教人员中不少人员身体素质差、学习能力差,从而导致劳动能力跟不上,对相关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适应不了。

三、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劳教经济大跨越

发展要科学,要持续,要有好的土壤,要能充分发挥各种优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1、强化现有项目 抓产量 提质量 优化发展环境 打造场所品牌。

这是场所发展的第一步,哪怕目前的项目不怎么样,也要坚持做好,不能朝三暮四、盲目匆忙换项目,而应该在抓好现有项目、打造场所品牌的基础上有选择的、有目标的寻找新项目:要在稳定生产秩序、活跃生产氛围、饱满生产热情上下功夫,要在产量、质量上实现双丰收,要打造出“能把难做的项目做顺,把不好做的项目做好,把好项目做优”的精良场所品牌,为能找到更好的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1)、强化岗位责任意识,提升民警尽职力度。对于一线的劳教民警要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在充分了解场所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明确责任,进一步端正工作态度,理顺工作关系,推动工作的开展。

(2)、优化绩效考核机制,提升民警工作积极性。对于民警的工作尽责情况要形成科学的、严谨的、规范的绩效考核机制,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在调动民警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对工作消极、尽责不力的现象予以打击。

(3)、加强学习培训,提升民警工作能力。目前有些场所上手的项目科技含量比较高,如何尽快掌握技术,提产量、抓质量,都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需要对民警进行专门的培训学习;另一方面,当前劳教人员成分复杂,场所形势要求严峻,部门民警对如何在文明执法、公正执法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劳教人员的生产积极性,这种情况也需要我们加强一线执法民警的学习培训。

2、采取积极措施 乘上政策的新马车 推动经济再发展

面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各地政府也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而我们作为劳教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份子,要消除金融危机的影响并取得发展,就要在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中找出适应劳教经济、刺激劳教经济的部分,积极采取相关举措,抓住时机、紧跟潮流,乘上政策的新马车,优化场所经济机构,争取最大的发展。

3、创新发展模式 走出去 引进来 打造专业经济发展队伍。

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劳教经济更需要创新。

走出去,进一步加强与外界的接触,更清晰的感受世界,要能充分把握时代的脉搏、清楚时代的走向,要走出劳教、劳改司法系统的圈子、框子。

(1)、扩大劳教经济发展方向。目前劳教经济已经从以前的农场经济过渡到手工业加工经济,充分的利用劳教人员的人力资源,较之以前场所经济有了质的飞跃。但是,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深入,场所内的劳力资源已经不具有很大的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尽快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出新的经济发展方向。

(2)、招商引资工作一直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我们劳教场所也不例外,特别是目前室内加工项目不景气,我们就更要加大工作力度。前文也说了,尽管目前室内加工项目发展的不是很好,但是我们仍然要继续,要做好、做优,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扩散项目寻找范围的同时有方向、有目标的寻找适合自己场所环境的项目,要充分利用劳教场所的优势,把好的项目引进来。

第6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发展;产业政策;协调

自从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导致冷战烟消云散,与此同时,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彰显,无疑推动了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前进。经济全球化催生了全球化治理的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卷入该浪潮。许多国家通过各种产业政策应对,例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让每一个国家的产业政策变得日益复杂,因为,在日益互相依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政策将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经济和政策的发展,从而带到政策“齿轮旋转”。作为我国日益开放的经济领域,如何制订有效的产业政策?本文以为,基于全球经济协作发展的趋势,通过产业政策的有效协调,从而能够驱动或引导全球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方向,有效发挥产业政策的功效。换言之,我国的产业政策应该与国际经济发展相协调,使得我们的政策更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一、国际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协调的理论基础

从二者关系的理论探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国际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协调的理论,我们可以最早追溯到“米德冲突”。作为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德在上世纪50年代就探讨了在经济领域逐步开放的趋势下,如何实现相关政策有效搭配的观点。所谓“米德冲突”,即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无法依靠单一金融政策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丁伯根也认为,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之间的数量关系需要满足丁伯根法则。蒙代尔进一步提出以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均衡,以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均衡的思想。经典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描述了不同汇率制度下,国际资本流动约束情形与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问题。克鲁格曼针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提出了“三元悖论”,即固定汇率制度、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无法同时实现。他们讨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均衡政策搭配问题。多恩布什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拓展至两国,指出两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可以提高彼此的福利水平。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博弈论作为一项指导方针日益渗透到二者关系中来,日本著名学者哈马达,基于博弈论思想,在对三种行为决策模式有效的分析与对照,从而探讨国际经济政策方面有效协调的进程以及不同结果,从而在理论维度论证了二者有效协调的价值。80年代,克鲁格曼则基于简单有效地以博弈支付矩阵为概念框架,探讨了英国和法国货币政策的差异和功能,并得出相关结论,两个国家需要避免在政策上出现鸿沟,应该合理地制定相关的协议,进行政策协调,从而达到双赢局面。随后,坎佐尼里等人的博弈模型考虑了不同的博弈模式、不同的均衡条件下国家之间经济政策协调的福利收益。这些博弈模型的论证对二者关系作出有效的论证,但是论证模式是自上而下,缺了微观经济基础,为此,许多学者日益改良,从宏观维度论证二者关系,为此,第二代模型呼之欲出。20世纪90年代,奥博斯菲尔德和罗格夫则创设了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New Open Economy Macroeconomics)框架,从而成为第二代国际政治经济政策协调模型的典范。该模型基于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在垄断竞争和粘性价格假设下最大化经济主体的行为,探讨了一个国家政策的迁移功效,并论证了协调后的国际福利效益,从而指出国际经济与政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国际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供给,经济政策制订的如何则与国家经济走向、发展模式等方面息息相关。特别是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国家贸易往来、资金流动、信息交换、资源整合以及劳动力交流的态势日益明显,国家依存度日益提高,经济往来频繁,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不仅仅要根据国内的宏观与微观环境来制定,也要对国际经济发展走向合理地把握,从而有效地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二、国际经济发展语境下产业发展走向

作为经济政策的龙头之一,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制定有效产业政策需要有效地分析当前语境下,产业政策发展的新趋势。从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态势下,其对产业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运行全球化。伴随着国际贸易频率加快,资金流动速度加快,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之间交换,从而带到了全球产业链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产业呈现出新的特征:第一,产业结构升级从国内走向国外,并呈现出双元化的特征。产业结构既在国内进行不断的调整,也在全球环境中蜕变。同时,国内产业已经不能简单的视它为民族工业,因为,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国内产业由于受到国外资金资助或管理,从而让本国产业上升到国际产业。可以说,当前产业已经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局面。第二,产业组织活动的全球化。从许多产业活动走向看,如果仅仅局限于国内区域的话,则该产业的生命力将不会得到提升,许多有竞争力的产业其活动已经跨越国界,纷纷涌入国际市场,许多产业已经充斥到其他国家,当然,国家产业也被外资所突破。

二是产业发展融合化。许多未来学者曾经预言,国家之间的经济将以融合化的趋势变为一体。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情况下,对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在该发展进程中,由于高新技术不断的融合与渗透,推动了产业之间融合半径,也加速了产业重组与融合的趋势。产业融合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产业创新力度,并不断衍生出新的产业、产品和市场,从而衍生出许多产业新型活动。这种趋势也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拓展了产业的商机和市场容量。基于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许多国家在产业政策上也呈现许多新的特征。许多国家不再把产业政策局限于扶植和保护上,而是把焦点和中心转移到如何为产业发展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不断适应产业高度分化与融合的趋势。

三是产业演进生态化。在当前经济发展融合趋势下,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全球理念已经达成共识,并在各个国家政策和经济领域体现,为此产业如何生态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潮流。因此,产业发展中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话题,需要全球各个国家共同来完成。为此,国家在产业发展上向生态化逐步引导,并构建相关的发展机制,同时,在产业政策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篇章逐渐增多,例如法律、法规都强调产业绿色化和生态化,从而实现与国际经济发展一致性,加快产业生态化的步伐。

三、国际经济发展语境下我国产业政策协调思考

产业政策出台为何?其实际上是有效地实现资源配置均衡与效率提升。在我国,虽然市场经济逐步成型,但是政府的作用需要得到有效发挥,从而规避市场失灵所带来的损失。我国产业政策制定不仅要实现赶超发展战略,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也要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实现产业政策的有效协调,从而规避消极功能,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关注政府角色转变,强化间接扶持性角色

如何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塑造良好境内环境与有效的制度体系被认为是核心手段。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交相辉映。各国政府、企业都清楚的意识到,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终极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的条件和境遇。在当前彼此联系的世界,政府在产业政策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有所改变,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实施政策干预,则产业竞争力无法得到切实提升,虽然传统的措施对于产业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充其量是保健因素,而非激励因素。从全球政府产业政策发展趋势看,政府在政策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提供,为产业提供一个有效的竞争市场和环境,为产业技术创新等提供有效的服务,做到政务公开,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在面对国际经济发展的走向,政府的协调型产业政策应该向间接扶持转变。当然,间接手段在一定时间内是很难以看到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它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取向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宏观的政策,它的支持缺乏专项性,往往不容易被其他国家以相关手段进行制止,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二)强化国际经济发展与产业互动,制定差异性产业政策

从比较优势理论来看,我国要想合理地构建产业优势,产业政策方面应该有所调整,特别是面对当前快速变化的世界经济,基于产业动态比较优势原则,我国产业政策应该得到有效的调整,本文以为其需要从三个维度入手:第一,根据国际竞争原理,制定适应性较强的国际竞争规则。我国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需要构建一个产业政策体系,基于全球分工和比较优势构建的理念来明确发展战略。我们只有采取积极的措施,全面融入全球性产业分工与重组当中,制定和实施一种立足于长期发展的、开放和竞争的,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有利于迅速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思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比较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二,基于产业差异化,制定差异性的产业政策。根据资源禀赋的差异,企业发展差异,以及不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劣,基于“国际游戏规则”的基础下,适当对对各类产业政策进行有效的调整,避免产业政策的一刀切现象,从而保护不同产业的冲击力适当。第三,利用产业政策引导构建产业内的比较优势。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语境下,贸易模式不断发生改变,贸易的方向由外向内转变,从而对产业比较优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政府需要有效地调整产业政策的方向,与其建立普遍性的产业,还不如在部分重要产业建立相关的比较优势,这样,有利于我国产业从局面向整体走向过渡。

(三)强化全球竞争意识,制定协调性产业政策

作为我国产业发展的目标,实现产业经济资源的全球化配置是一个重要议题,并成为国际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中国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在境内与境外与各国企业实现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为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中国产业政策好坏与中国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当前产业逐步转型的情况下,产业政策的转型成为一种趋势。面对全球化语境,我国产业政策首先目标是国际协调性,这也是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作为协调性产业政策,本文以为,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目标以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声誉为要义,在产业政策的推动下,逐步实现我国产业水平能够在世界迸发出自己的声音,并通过产业内部的调整,逐步提升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第二,政策如果要发挥相应的功能,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干预面从国内走向国际市场的失效领域,从而发挥我国企业的核心作用,避免由于政策盲目性所导致的偏差。第三,如果政策要想发挥功能,就必须以“开放混合型”的产业政策为导向,我们需要快速对战略性主导产业进行有效培育,从而在短时间缩小与发达国家在重要产业上的差距,并为企业提供健康、公正且竞争的全球政策环境,既要设计和实施“倾斜型产业政策”,也要采取“竞争型产业政策”,还要有以面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合理配置的“开放型产业政策”,从而有利于实现我国产业政策的各项功能。第四,在产业政策效果取向上,在基于东亚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到全球。从我国产业发展的基础看,如果切实盲目的夸大目标,则有可能事倍功半。因此,从全球发展环境和我国发展基础上看,我国产业政策首先应该立足于东亚或亚太地区,然后逐步向全球辐射。 最后,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应该从传统的行政干预向服务专转向,通过各种财政、货币、金融等手段,发挥其功效。当然,在实施不同手段是,切忌出现不同手段互相矛盾的引发的逆袭,从而为我国产业政策提升竞争力打造优质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明春:《产业结构·机制·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

[3]胡代光:《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3]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4]陈富良:《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版。

[5]Donald A. Hay, Derek J. Morris, (1991), 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Foster, C.D., (1992), Privatization, Public Ownership and the Regulation of Nature Monopoly, Blackwell.

第7篇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房地产经济发展;理性分析

在现阶段我国现代新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房地产发展不仅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对国民经济产生推动作用。现在对于新经济的发展形式来说,是全新的发展经济理念,与传统的发展形式不相同,新经济社会呈现出网络发展模式,通过社会网络发展,能够体现出整个社会对信息吸收的效果,因此对房地产来说,新经济的出现能够大力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新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以信息化为主,通过信息网络等便捷方式使人们能够了解房地产的最新走向,因此通过这样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全面的发展,能够促进房地产的经济全面提高。

一、房地产经济存在非理性问题

(一)城市化规划与市场化进程相脱离

在现在经济市场的全面发展中,由于城镇的发展过于缓慢,为了提高城镇的发展效率与收益,城镇将土地使用权承包给经济市场,市场在通过反复的规划,选址等一系列的研究,选择更加科学的方案进行实施。但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将住宅等预先规划好,通过更加优惠的方式进一步的吸引投资者,但是这样的方式存在弊端,这样的发展趋势违背了现在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我国政府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按照市场所需的原则进行合理供给,不断的对放低场进行规划与研究,才能够使房地产运行有一定的规律,才能够确保房地产市场经济的流动。

(二)产业结构与市场导向脱离

在现阶段市场经济不断创新过程中,产业结构发生变动,导致利润平均化规律发展,因此市场导向有所分歧。政府在考虑的过程中着重于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在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政府利用土地批租权确保实现经济上发展,因此能够优化房地产的结构。但是现如今面对的问题是政府不顾及经营者的发展方向,明确下达指标,谁产生的租金较高,就批租给谁的规定。没有顾及投资者的经营理念与需求,强行的使投资者进行改变投资方向,着重于追求高技术,高消费的发展型产业,没有将投资者内心的发展战略进行衡量,因此导致产业结构与市场导向有所分离。

(三)房地产市场不够成熟

由于房地产市场价格随着社会发展不断的改变,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按照土地的收益率进行决断,但是受到地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使土地价格逐步的改变。现在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方式进行计算,运用可靠的计算方式能够优先决定地产是否已经成熟,通过多年的地产积累经验可以进行判断,但是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方式还不够成熟,因此在土地出租的过程中价格上有一定的出入。对于现阶段地产盲目的高价形式,虽然在表面上来看是国家占有的收益较大,但是按照市场的发展运行方式来看,由于地产的价格过高直接导致成本大幅度的上升,会限制消费,反过来导致经济发展不理想,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够景气。这就是在房地产发展中不理性的行为。再者由于房地产相互竞争,土地的投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使土地的实质性地租流失,这样的行为使现阶段政治机制不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有效的发展,达不到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房地产经济走向

(一)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

由于现代经济不断的发展,所以地方政府单纯的通过土地实现增加经济收入,通过房地产的发展与开发进行拉升GDP数值。这样的简单理念不符合现阶段科学发展理念。由于房地产的项目是简单依据对地产短期的出售获取利润,有的则是依靠长期出租获取利润,因此不能够实现长期拉大GDP发展,有的房地产为了吸引客流量投资建设产业与旅游项目,从中再进行获利,使城市经济收入有进一步的提高。虽然现阶段的土地合理规划能够提升经济的发展,但是还需要进行不断开发与谋划,使城市的整体经济能够得到发展与提升,通过不同的产业,打造不同的经济收益,使城市整体的经济有进一步的提升。

(二)加强政府经济,使市场走向成熟

通过对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查,从房地产的投资增长速度和表现来看,我国的房地产投资处于繁荣时期,在这样的经济形式下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但是从市场表现上来看,房地产仍存有不成熟的调整期,长期来看,房地产市场会逐渐的理性回归,由于房地产消费渐渐地趋于大众化,因此在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需要贴合居民消费能力的产品,只有房地产价格在市民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房地产的供给才会被消费者所接受。在科学发展的观察中,不断的对房地产进行严格的控制与调整,引导房地产业走向一个成熟的发展方向,才能够涌现出更多优质的房地产项目,促使房地产市场逐渐的迈向成熟发展。对于现在来说,房地产作为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它是整个国民发展的基本要素,从而能够全面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能够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房地产经济不仅能够为国家提供大量的积累,还能够加快城市的建设,不断的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政府宏观调控,保持低地价合理

房地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核心产业,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较为全面的领导作用,同时房地产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市场经济的需求,主要是根据居民承受、购买能力。在此情况下要发挥政府的引导、调控作用,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全面宏观调控,适当的调整地产的价位,使房地产呈现出一种合理的水平,才能够保障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地产行业是将土地与经济相互进行融合的特殊化产业,一旦房地产业深入发展,就会在短期内产生经济的亏损,使房地产与市场的经济资金链中断,会给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破坏。政府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配中,要的重视居民的承受能力,引导居民建立合理的消费理念,才能够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有一定的收益,从而能够保障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市场经济是整个社会发展经济必须遵守的规律,在市场的经济发展中,要根据供求原则从而实现房地产经济平衡的发展。政府宏观调配过程中,主要注重调整手段与方式调配,要从土地与房价上进行合理调配,才能够不断的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国民经济不断的发展。在房地产的发展中,要根据市场经济所需,对房地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调整,不断对房地产价格进行合理的预测与判断,制定标准的市场分析机制,从而为政府执行调控作准备。

三、结语

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房地产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现如今提升国民经济有效的产业。虽然房地产经济在现如今有一定的成绩,但为了贴合现在的经济发展需求,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国家颁布的政策进行改革与调整,才能够使房地产业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使中国的房地产经济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继续科学的有效发展,才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作者:顾兴才 单位:云南省安宁市房地产交易管理所

参考文献:

[1]刘昕玮.新经济形势下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理性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2]温海波.新经济形势下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理性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07).

[3]冯利煌.新经济形势下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理性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15).

第8篇

关键词:建筑产业技术发展;建筑信息模型;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 F1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产业发展的时间比较悠久,它是人们自我需求和本能反应所产生的产业。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安全保障离不开建筑产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建筑产品的需求也不断提升。每一个人都会对建筑产业的质量水准和需求内容有不同的要求。而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建筑产业开始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和创新,走向了新的发展道路。传统的建筑产业技术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不能适应于当今时代的发展。我国社会的多个领域开始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建筑产业技术也需紧跟潮流,向着这三个发展目标进行改革和创新。

1建筑产业技术发展改革的内在含义

我国每年新建起的房屋数量约为世界每年新建起房屋总量的一半。我国建筑产业市场广阔,而且规模比较庞大,在建设时会耗费许多的物力、人力和财力。单纯的利用这些物力、人力和财力来建设建筑产业,会浪费较多的资源,而且构建的建筑工程也不满足新时期的需求。为了更好的注重建筑工程的美观和经济性,需注重建筑产业的技术和管理制度上的改革。

建筑产业技术的发展,和整个社会文化、经济、科技水平有一定的联系。建筑技术就是为了满足建筑的需求从而使用的工艺。当今时代,更注重的是生态经济,而科技水平的提高,也给建筑技术带来了许多的新发展理念。在建筑技术中,注重更多的因素是借鉴和整合。借鉴于国际上先进的发展理念,整合当今社会中的诸多因素,寻求创新的灵感和思路。也是社会和时代的原因,促使建筑产业技术不得不进行改革和发展。

2数字化的建筑信息模型

近年来,我国城乡建设部颁布了与建筑信息化有关的纲要,期望以此来提升建筑产业技术的信息化水平。我国诸多建筑企业已经开始构建建筑信息模型,并引进了网络信息技术。传统建筑产业技术,有机的结合先进的科技,便能够取得优异的效果。信息技术在我国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企业的工作效率提高,并减少了资金的投入。建筑产业技术走向数字化,必然会建立一个建筑信息模型,从而完善建筑产业的规划设计和生产管理。建筑信息模型能够全过程的控制建筑产业,对建筑产业进行适当的协调和控制。建筑产业具有可控性和复杂性的组织生产过程,推行建筑信息模型,具有很切实有效的意义。但我国现阶段的建筑产业,缺乏财力和财力的投入资本,而且策划基础较弱,很难构建出一套具有数字化的建筑信息模型。如果构建的信息不够充分,准备步骤不足,没有人力和财力的全程投入,那么即便构建出建筑信息模型,其效果也是比较差的。

综合的考虑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工程效果发现,目前建筑产业最适合实施和推行的是工程总承包制度。该制度也具有信息化的元素,非常适合当今的建筑产业。工程总承包制度具有全信息模,是从策划工程项目时期开始构建模,然后扩充工程项目的各阶段。信息模能够归档工程资料,便于以后扩建时查询资料。尽管目前我国建筑产业没有足够的能力构建数字化的建筑信息模型,但建筑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也会沿着数字化的方向前进。

3智能化的建筑施工仪器设备

传统的建筑产业技术对地下、水下、高空等高危作业环境没有优势,时常会出现施工故障和安全故障。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内的建设用地资源逐渐缩小,建筑产品的技术程度必须要加强。科技的进步,促使智能化、自动化的施工仪器设备开始出现,并能够投入于高危作业环境和精细施工条件中。智能化的施工仪器不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提升建筑施工的安全性,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国际建筑业对建筑施工设备的智能化要求很高,每年都会研发新的智能化设备。建筑施工仪器设备走向智能化的发展路线,是建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建筑产业需及早的策划和实施。

4绿色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控制碳排放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必要准则。由于两次工业革命,人们发展经济耗费了大量的资源,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破坏了生态环境。现阶段,绿色生态经济是企业发展的目标,研制的产品也多带有绿色生态的元素。建筑产业发展,也需走绿色生态建筑之路。而绿色生态建筑之路,需以全程控制碳排放量为目标,尽量减少施工时产生的较多粉尘颗粒和污水废渣。绿色生态经济是建筑产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应从长远考虑,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手段,来实施目标计划。现阶段我国建筑产业还属于生态经济起步阶段,还需加强努力。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程度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在控制碳排放的国际会议上,对发达国家提出的措施有争议。低碳建筑,需开发和研究控制碳含量的举措和计量碳含量的技术。工程项目实施绿色生态建筑,需做好源头上的控制。比如选择绿色生态的建筑材料、设施,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等。

结束语:

建筑产业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提高工程工作效率和安全保障程度。而做到这两点,就需要将技术设备进行改革,使其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并从长远考虑,注重走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的道路。现阶段,我国建筑产业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技术,因此在向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时,还存在着较多的弊端和诸多因素的干扰。但是,建筑产业技术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建筑企业需及早的做好策划和准备,促进建筑产业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新时期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黄筱淑.新技术新趋势引领行业发展[J].智能建筑.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