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地理基本原理

高中地理基本原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1 17:13: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地理基本原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地理基本原理

第1篇

关 键 词:高中地理 教学 误区 对策

毕业之后,我就被学校领导定位于教高中地理此门课程。在这么多年的地理教学工作中,我深感高中地理教学之难。许多学生认为,在高中文科学科中,地理学科是最难学的,对它产生了害怕的心理。甚至有些教师也认为: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可见地理之教与学是何等地难啊!

通过对学生学习地理时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地理产生畏难的情绪,除了他们的学习态度有畏难情绪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了解少之又少,在学习地理中有很多理解上的误差,所以就导致了他们在学习地理时的方法不当,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误解为: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背记的学科,不少同学用学习语文、历史、政治学科的方法来学习地理,或者只需考试前的突击背书即可考得高分。本文根据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来谈谈如何来针对学生的误区进行教学。

高中地理侧重讲解地理事物的规律以及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和这些地理事物的联系,例如,人类活动会受它们的什么影响,而人类的活动又会对它们产生哪些不好的影响等等。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及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但是基本概念的教学内容也不在少数。例如什么叫太阳高度,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等概念都说明了地球上地理现象的特点。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的理解和应用。

一、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很多需要学生去记忆的知识点,所以,此部分的内容就是帮助学生解决科学地,高效地识记这些地理基础知识。例如,地球的自转、公转:这就要求学生记住地球是如何自转和公转的,转动的角度是多少,周期是多少;气候类型:在世界上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在每个大洲上分布着哪些气候类型等等都要明确规定学生去把这些知识点死记硬背。而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一定要向学生分析清楚,让他们弄明白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我在讲解自然资源与能源的概念时,首先让他们明白两者的概念。自然资源: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二是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中,两者缺一不可。能源: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是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其条件是必须能提供某种形式的能量。自然资源与能源的关系是相交而不重合。另外,也可以通过和其它学科进行整合教学来加深学生对基础点的识记。在讲气候类型此章节时,我就把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整合进行教学。如下题:在我国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时,他为什么把出发的时间主要选择在当年十月份到来年三月份呢?引导学生对季风气候类型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气候类型的理解和记忆。

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高中地理课本中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教学内容所占的比率很大。在高考中,考试大纲提出了如下的要求:“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运用所学地理及相关学科知识和观点,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与原理”。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也提出了要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要求,而其发展的最好途径就是要加强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注重探究地理。在新的新课程标准中,这样表述高中地理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是学生由于思维能力的不足,在遇到地理问题时不能解决思维上的障碍,头脑就处于云雾之中,不知所措,找不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所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任务就迫在眉睫了。

1、从广度上和深度上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出了要从广度上和深度上两方面去探索。在广度上思维发展了,学生在学习地理或遇到地理问题时,才会全面的、综合地去看待问题;在深度上思维有了发展,学生才会认识地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或遇到地理问题时才能从更深一层的范畴上去考虑。而没有从广度上和深度培养思维能力的学生,在碰到地理问题或对地理知识进行再认识时,经常会片面化,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孤立地看待问题。对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不能用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基本原理去分析处理,不能形成系统的、全面的认识。例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对全球地貌知识的识记只是一些零碎的、非系统的。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2、从思维的逻辑上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有时虽然某些地理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好,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是由于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条理不够缜密,造成了逻辑上的混乱,结果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例如,在洋流此知识方面,学生对洋流的类型、名称可以说是背得滚瓜烂熟,但是要求他们对这种现象进行具体分析时,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第2篇

没有好的高一,必然没有好的高考;没有高一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就没有高三的从容自信!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及复习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及复习技巧技巧一:抓住一轮复习,全面掌握基础知识

能力为主导,知识为基础是高考永恒的话题。高考试题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不同演绎和迁移,即使是综合试题也是在基础之上的综合。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就很容易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障碍。一轮复习正是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盘点的阶段,因此,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阶段的复习,力争做到当天内容及时消化,每单元知识及时巩固,力争吃透每个知识点。

技巧二:重视地图,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高考试题也往往以地图为切入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采点甚至出现微观、局部地区,这就要求同学们有很强的读图能力和区域定位能力。因此,同学们平时应注重读图、填图、默图、甚至描图训练,只有把所有的知识都落实到地图上,才能切实提高解题能力。

技巧三:关注时事热点、联系生活实际

地理时事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都是地理学科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理想切入点。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些问题,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原因、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了解某些工程发展的最新进展、将某些时事与相关地理知识联系起来等。同学们平时应注意经常看报,学会发现时事中隐含的地理信息,不妨可以自编一些地理时事题与同学交流、互相考查提高。

技巧四:学会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

地理高考说明中要求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有的同学客观性试题做得相当不错,但进行文字表述时却常常不能到位,不是关键字抓不住,就是语言逻辑出现问题,使本该得到的分丢失。关键在于,平时就没有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进行记忆与表述。课本是我们学习规范地理语言的重要工具,从现在起,同学们应尽量使用课本语言进行表述和记忆,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述习惯。

高考地理复习策略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和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的关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以课本为本,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来进行。其目的是查漏补缺、夯实基础。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则以专题为主,遵循深化、提高的原则,对学科主干知识和学科核心能力进行梳理、概括、综合、强调和训练,构建一个前后联系、主干清晰的知识网络。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地理与文科综合的关系

贯彻"重单科复习、少跨学科综合"的原则,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目前,文综卷命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就是政史地知识的拼盘。因此文综复习必须坚持抓好单科的复习。当然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宜的文综训练,显得很有必要,主要是训练学生做文综试题的感觉。试卷的长度、难度、时间等要切近高考。

3.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关系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骨架,把初中区域地理知识有序地附着在高中地理基本原理上,形成条理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促进理解记忆,加强地理学科自身知识的贯通,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综合意识,增强学科内综合能力。同时,也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中与高中的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绝不能含糊。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

4.地理学科和热点问题的关系。

地理复习中要牢牢地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基础、关键。热点问题只是试题的背景材料,是试题的"切入点"。高考命题中可用于设置的情景材料、背景材料极为广泛,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应把重点放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上,可立足于学科知识,适当关注、思考热点问题,切忌刻意地去追逐热点。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能和中学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有机结合的热点事件;二是长期的热点问题,比如可持续发展问题。

5、突出学科基础知识,注重查漏补缺

学科基础知识是我们应对复杂多变的高考试题的常规武器,也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高考理念,它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依托,是决胜高考的支撑点。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命题立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型,考生会产生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好像现在高考重能力轻知识。其实高考命题立意的变化,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要求考生具有更厚实的基础。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能力便无从谈起。从一轮考试结果看,考试出错的,还往往是在看似简单的基础知识上。如果我们不能跳出这一认识误区,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应考中,我们要重视基础,突出重点,善于提炼主干知识,挖掘、整理、归纳,同时加强横向和纵向联系,以干带支,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和网络。同时加强运用原理和规律解决区域中实际问题的训练。

6、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经过一轮比较细致全面的复习,基础知识得到了较大的充实,但没有经过系统地分类整理,要用的东西在短时间内却调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利用专题复习,有助于梳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使考生在考试中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能准确快捷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

7、加强地理学科思维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训练

高考命题的视角较为新颖,问题与材料的结合较为巧妙,因此,应对高考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有一个良好的和训练有素的地理思维习惯也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从而形成地理学科思维习惯和地理学科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①构建地理知识体系,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的训练,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地理学科的能力;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应用能力,如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性,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③加强学科联系,培养综合能力,如注重学科间知识的交叉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各种地理事物,从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的利用、历史、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国内环境等方面去思考世界和我国有关地理方面的开发利用问题(如我国西部大开发、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气候变暖与低碳经济等)。

8、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人文地理要素(工业、农业、交通、人口、城市、资源、劳力、市场、技术、政策、文化等)间的相互联系,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

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中要加强方法总结,进一步突出空间思维、综合思维、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等地理思维和思想的训练,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意识,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同时要加强地理阅读能力、获取地理信息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探究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训练。在二轮复习时还要安排地理图表阅读和绘制的专题。总结常用地理图表阅读和绘制的正确方法,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认真观察、填绘、阅读、分析图表,形成空间概念,提高再认区域地图和读析图表的能力。

高中地理的学习指导方法一、自然地理

对于绝大多数文科孩子来说,自然地理是大家的薄弱环节,但是其实自然地理的学习是对于原理的把握和理解,必须从推导此原理的技巧开始,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原理进行推导,明白了原理才能更深切的理解地理口诀,才能对口诀进行熟记;自然地理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是规律理解后单纯熟记的内容,比如洋流图,对于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多重复熟记,这些都完成以后还需要通过大量做练习加以巩固,从而熟练掌握这些技巧、原理。

二、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的知识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但是考题相对灵活,而且有些知识是结合区域进行考察,例如农业的考察,与区域结合相当紧密,对于这部分学习,需要夯实基础,将课本看一遍,对于不明白的概念要及时弄懂,对于有些概念要及时进行区分;然后就是对于书中提到的涉及区域的地方进行看图熟记,通过地图加深印象;在明白了概念,也熟记住地图后进行背诵,其实这个时候大部分知识都已经理解,需要背诵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熟记已经不是你的难题。

三、区域地理

这部分的内容其实地理中的考察精髓,因为所有人文和自然的知识最终都要放到地图上进行考察,所以高考中的答题必定配备有地图。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在明白了人文和自然的知识后因为不认识所考察的地方,不能通过所知道的原理进行解题,成为了他们进一步提高的最大屏障,所以这部分的内容特别需要进行熟记和练习。对于区域地理的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地图进行熟记,通过地图熟记的地方最为牢固,然后通过进行练习加以巩固。

四、注意的问题

在地理的三部分知识都明白之后,我们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明白地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学会总结复习方法,对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规律总结,图像判读要领等要能够自己表述,把记忆过程变成思维过程;要动态的观察地理事物或现象,对其形成条件,组成要素,构成原理,发展过程,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基本内容。

五、有计划的进行练习

第3篇

1.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构建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描述,实施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要在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内容进行深入钻研与分析,对学生知识、能力、心理、认知发展状况及环境、社会背景等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当的教学目标。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活动所预期要实现的最终质量标准。在教学中,要依据总的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应是总的教学目标的细化和分解。高中地理总的教学目标如下:

1.1知识和技能。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1.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量体裁衣,确定合理适度的教学内容

有效教学关注的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量,更要关注它的质。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活化力的、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知识是教学的有效知识。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少,知识点过少,也会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每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重新的划分。

3.重视知识

所谓重视知识,就是为解决问题回忆有关知识,选择有用知识的过程。在学生明察问题之后,已了解了问题的性质,就必须应用自己已有的地理知识去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需要回忆自己已有的有关知识,并尽快选择出最有用的知识,从而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重视知识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不仅要记忆,而且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地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出现某些弱点,而不易重现已学过的知识,甚至重现错误的或带干扰性的知识等。例如:地理知识中机械记忆的知识多,就增加了重现知识的困难,常表现在对某些问题的内容与要求十分明确,但无法回答。另外,地理概念复杂多样,有些概念十分接近,但又不同,也容易造成重现错误或出现干扰性知识的现象。

为了解决问题时善于重现知识,就需要加强巩固知识的教学,对知识有良好的记忆,同时也要不断地加强知识系统化,了解知识间的联系,这些都有助于重现知识。此外,在教学中经常介绍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也有助于学生重视知识。

4.构建学习模型,重视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学时可根据这些规律,适当建立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如区域地理学习模式(五什么)、气候学习模式(原因、特征、规律、应用四步分析法)等。经常性地把一些貌似不相关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逻辑和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迁移,能举一反三。

5.加强动手能力培养,让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动手动脑,课后整合、添加知识点

建立错题统计本,不仅要整理出答案,还要分析出思维的误区,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提高了能力。如日照图、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气候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洋流模式图,中国行政区划、我国河流与湖泊、我国主要铁路交通运输网、我国地形分布等,我都要求学生能填图能画图,并要求归纳重要图表的规律。

6.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4篇

关键词:兴趣;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学习主体;活动探究

高中地理学科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的很多内容既涉及了人文科学也涵盖了自然科学。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真正地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方向的新时期的高中教育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于高中地理学科来说,参考文献:也要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高中地理学科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优势来开展教学工作。为此,有经验的教师总结出了运用“缩小师生距离、多种电教手段、多种方法组织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和加强教学语言艺术”的教育教学经验;但也有教师过多地花费心思设计活动的形式,为兴趣而活动,从而忽略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和知识本身的传授;更有甚者为了一味追求兴趣,把地理课堂变成了展示才艺或传授其他科目知识的主阵地(当然前期的,引导性的和适当的是可以的)。为了激发兴趣,我们可以讲述奇闻轶事,也可以设计新颖的活动形式,更可以通过其他一些辅助手段,但这都是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这些外在动机易波动,一旦环境改变,行为也容易随之消失。对于学生们来说,学习最大的价值就是知识本身的实用性给学生们带来的成就感,而不简简单单是分数的高低,这也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关注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在教学设计上要立足于学生深入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需求来精心预设教学流程,使学生们逐渐由“学会”转变为“会学”,这样学生们才能够逐渐发现地理学科的魅力所在,学习的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学习效果才会越来越好。

二、培养学生读图思考的习惯

高中地理学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大部分知识都需要通过地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地理地图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知识,除了教材中所呈现的信息,也涵盖着一些隐含的信息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说地图不仅仅是教材知识的一种呈现形式,也是对于教材知识的汇总与延伸。正是因为地理地图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所以在学生们学习地理学科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教材中的文字信息,更要培养学生学会读图、学会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样学生们在地理学习中的学科素养才能够得到提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很多地区和学校在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不是很系统,所以在高中教学中,特别是学生识图、读图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水平开展教学活动,而不能简单地、单一地讲高中的知识,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联系和衔接,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们实现由文字信息理解到读图能力提升的飞跃,学生才能够利用课上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素养和能力的共同提升。

三、培养学生“对终生有用地理”的素养

学科素养是现在高中教学一直都在强调的一个核心词汇,高中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对此,高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就指出“只强调要学习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体区域的自主编写权下放给编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也有自,处理教材和运用教材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弹性。为了更好地坚持图文结合的学法指导和坚持由图导文的能力培养,为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我们要将初中的地理教学与高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在教学中,要贯彻三个原则———能够让学生推出或分析出的结论,教师不先直接讲出来;能够让学生形象化理解的知识,教师不抽象讲述;高考考查的知识点,教师不回避。结合近年高考的命题特点,地理学习的重点在于:1.地理常识的熟记,地理名词的熟记和区域地理的熟悉,地图的阅读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2.基本概念的理解,专业术语的记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熟记和掌握,并且学会运用这些内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范例的学习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具备图文资料分析和解答能力。熟练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之后,便可抛开教材,将学习的空间扩大到生活中、自然界,看到一个区域,就可以从气候、地形、资源、自然带、工农业、人口、交通、政治、历史等方面进行思考。学习“有用的地理”,培养“对终生有用地理”素养,这也是现在高考对我们学生的要求。为适应高考的命题趋势,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我在高中地理的教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侧重四种能力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简单计算能力;由图导文的推理分析能力;由图到文的语言表达能力。尽管我在教学中坚持读图的学法指导,强化读图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学生智力水平和认知层面的差异,仍不可避免地存在学习地理的五个不同层次:一味死记文字的最低层;图文各记的第二层;由图记文的第三层;读图导文的第四层和心图口文的最高层。我们要尊重这些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正确地加以引导,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逐渐在提升中培养学生的读图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实践中,笔者仅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深入教学为着手点,提出了自己的个人观点,当然这既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成分,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朱兰萍.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内容的教学探索[J].文教资料,2006(3):81-82.

[2]李端蓉.新课程下中学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讨[J].龙岩师专学报,2005(23):173-174.

[3]朱继美.高中地理“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学院,2010.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学;读图能力

引言

图像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气候图、等高线图等。相对于单纯文字描述的地理知识,图像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也是地理和其他学科存在的主要差别。运用好地理图像,将会极大的促进地理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用好地理图像,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师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意义

地理图像在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地理知识方面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图是主要工具之一。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能够提高学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并最终运用所得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知识是抽象的,而我们的学生并没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运用地理图像开展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出空间感,在获取新的地理知识的同时巩固和理解已经学会的知识。如果抛开图像开展地理教学,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方式主要是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下;一些学生虽然会读图,但是缺少发散性思维,不知道根据已经学会的图去推断新图中所包含的信息,或者对所得信息进行有效归纳。传统教学并不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一些复杂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即使教师详细讲解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遇到生疏的地理图像时学生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极大的影响了做题的正确率。因此,在当前新课改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2.高中地理读图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理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高中并没有开展有效的读图教学。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学生不会运用地图,学完后不知道如何读图等,都是当前高中地理读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重理轻文

很多高中生没有正确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认为地理和语数英等不同,是一门并不重要的“副科”,不重视学习地理知识,自然也就不重视培养自己的读图能力。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做题过程中,都不知道运用地理图像去解决问题,而是单纯依靠理解问题和抽象思考来解决地理问题,做题正确率不高,地理读图教学也很难发展。

2.2教师不重视读图教学

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对读图教学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认识不清,开展读图教学太过强调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读图教学过于“模式化”。

3.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措施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3.1看图

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才能保证读图的正确率。目前高中生在读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缺乏基本的地理知识、不了解地图中的注记和图例、分析和理解地图缺乏全局思维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排除看图障碍。例如在一幅等高线图中,左下角和中央分别有山顶和湖泊,让学生根据图像判定下面几个选项:a.湖泊为咸水湖b.地势四周低中间高c.湖泊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断裂下陷d.水系为放射状分布。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左下角的山顶,等高线数值会随着向山顶迁移而增加,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2)注意看图顺序。看图顺序正确才能保证读图的正确率,也就是根据实际情况读图,例如在分析洋流图时,看图顺序一般是热带―副热带―极地―副极地,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图像情况灵活变化,例如在分析山脉图时,可以根据方位看图,也可以根据山脉走向看图;(3)注意整体看图。图像中的点、线、面都是包含在整体环境中的,因此在看图时要注意整体性,例如在分析铁路分布图时,就要注意沿线河流、工业基地等,根据整体了解周围事物,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2分析

掌握了看图的方法后,就需要培养学生分析图像的能力,根据图像总结归纳出相关的地理信息,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但是要注意的是重视理解图的内涵而不是死记硬背。例如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时,学生虽然能够记住它们的分布情况,但是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不甚了解。培养学生分析图像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理解和运用基本原理。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图像中包含的基本原理和地理知识,研究地理知识的变式,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根据已经学会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学生如果对亚洲西南季风的形成原因有充分理解,就能够很容易的理解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形成的原因;(2)构建知识网。实际上就是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和现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有些初中地理知识就能够用于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比如在学习“地面状况对气候的影响”这部分知识时,可以举出初中地理中喜马拉雅山的“地形雨”等例子,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通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结束语

综上,新课改对学生地理读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学生掌握了这门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才能有效提高地理成绩。

【参考文献】

[1]杨宝国.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培养初探[J].甘肃教育.2014.(18):117

[2]李孝敬.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地理图像的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4.(95):9

第6篇

基础知识归纳 有机结合 知识迁移

高考地理考查的内容繁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科学复习,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是每位考生都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我认为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我们一方面应紧紧围绕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整理、归纳,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按大纲规定的能力要求,通过原理分析、规律总结和解题训练加强能力培养,提高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本文仅对此谈谈自己的做法。

1.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通过这样处理,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2.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

(1)要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f佃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来通过设计题目进行对比分析。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

(2)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正迁移。地理学习中有很多图形、图文之间可以不断变化,如太阳高度角可以有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地球经纬网、太阳能热水器、变化曲线坐标图等多种题型;晨昏线问题更是变化多端,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局部图等。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解题中注重加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第7篇

一.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1.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二.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势在必得

1.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

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素材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化、人口、国土整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同时,又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少、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等国情劣势,从而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

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

“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就以我们生活的北京为例,北京的水资源现状与问题、北京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北京的工业发展与变迁、北京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北京城市交通现状及问题、北京的城市化及其问题、北京的城市规划的变迁、北京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北京的气候变化、北京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等等,这些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与我们所学的地理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的真实案例,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在地球上,我们所听到、看到和所发生的事只要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关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动、形象、真实、有说服力。

三.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

1.适时渗透润物无声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几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讲授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气候形成的影响后,我概括了这样一句话:“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带来了不同季节海陆的气压差异,而气压的差异又导致了风向的变化,形成了季风环流,从而构成了季风气候。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雄辩证明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也希望大家能够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与气候形成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让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具体的地理问题,又教给学生一种挖掘知识点之间联系的学习方法,可谓一举两得。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2.深入挖掘巧设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侧重于对地理基本原理的阐述,有些原理过于抽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为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适的案例载体,并将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城市规划》一节的教学时,如果单纯就书本讲理论,学生听起来空洞、乏味。在认真挖掘教材之后,我引入了北京城市规划的变迁这一案例,将北京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历史过程、北京工业区(特别是首钢)的搬迁、解决北京城市交通拥挤的措施等学生们较为熟悉的事作为一个个子案例逐一分析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北京“摊大饼”式的城市布局到“一轴两带多中心”城市布局规划变迁的意义所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书本上的理论鲜明而具体,而且,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融入了环境观、发展观,引导学生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法规分析城市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3.亲身体验自我教育

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自我感悟,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自我教育。比如在《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来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和如何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评价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对旅游活动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在课前设计了8个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根据所选课题到八达岭长城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学生对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破坏旅游环境的问题、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旅游超载问题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许多学生提出了有独到之处的建议。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老师又适时引导,为本课设计了一个“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这里就可以水到渠成将旅游三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作为三个系统来看,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而人的调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点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这样就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旅游活动》整个单元的知识及相互关系。

又比如,在地质灾害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地质灾害的防()御,往往被老师们忽略或一带而过,我在讲课中却设计了一个学生小游戏,让学生模拟表演当灾害来临时如何冷静避险、科学自救,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让学生既了解灾害发生的原理,又知道如何防灾自救,使得地理教学与生活联系更密切,学以致用。

4.抓住机会大力推进

第8篇

【关 键 词】 读图技巧;新课程标准;创造性思维;探究;深化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新世纪的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创新教育又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笔者在学校进行地理教学,学校针对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对学生个体潜力进行积极的挖掘和发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笔者认为,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和最突出的特点。在地理教材中,地图的种类很多,知识的容量很大,学生通过读图,可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结构图、统计图等等,有机构成了一个“图像系统”。地理与其他学科不同,除了文字系统以外,尤其要重视“图像系统”的学习。这是因为这些图像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通过复习这些图像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另外,它们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直接成为考试的题目。

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首先, 要培养学生的读图意识。地图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要通过读图来提取这些信息,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地理规律的空间变化等。如何有效地提取这些信息,这是训练读图的基本功,是基础与前提。

其次,要考虑读图的步骤。读图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按照固定的步骤,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进行。高中地理必修有一幅世界铁矿资源分布图,此图内容丰富,在读图时,要分环节观察。第一步:看铁矿的分布是否均匀?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第二步:看世界铁矿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与国家?第三步:看哪些地区属于铁矿输出区,哪些国家是铁矿输入国家?第四步:看有哪些重要的路线?途经哪些主要的边缘海、海湾、海峡、港口、运河、岛屿等等?通过这样有步骤地看图,学生就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再如,看流域图一般循着干流、支流的顺序。看洋流模式图,通常先看中低纬海区的洋流,后看中高纬海区的洋流。然而,看图步骤也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有时根据需要及学习情况可以灵活变通。如看我国铁路分布图,可以按几组走向确定看图顺序,也可以按我国的方位依次看下来。但无论怎么看图,总要有一定的顺序。

其次,要多角度读图。地图包含的信息丰富,看一遍是不够的。但是,反复看图,要从不同的角度变换看图。如在一张世界政区图上,沿着特殊的经纬线,如赤道、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看看这些线经过了哪些主要国家;还可以看地震、火山分布的国家与地区;沿着中高纬度带由东向西找出石油分布图,等等。这种多角度的观察,引导学生创新性思考和联想,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并注意各知识点的发散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如必修中南美洲三图,从第一幅图的地形单元结合到前面介绍过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两种气候类型的知识,并进一步地理解这两种气候的分布及特点,以及亚马逊平原和巴西高原的自然环境。在熟悉两个区域的气候及形成的环境以后,就为读第二幅图做了大量的准备,学生就容易理解南美人口、聚居地分布及原因。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从自然地理知识转移到人文地理知识。在指导学生读第三幅图时,又把巴西农业结构与南美自然条件相联系,进行分析理解。这样又形成了前后知识的迁移衔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从而形成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二、透过识图,突出重点,质疑解难

所谓识图,就是对图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通过思维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的目的。如若说看图是为了解决“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的话,那么识图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的问题。

(1)一般有这样两类问题,一类是通过同类地理事物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其原理,如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较广,北美洲这种气候分布面积小并呈狭长条带状,这是什么原因呢?另一类是针对普遍规律中的特殊现象,分析其原因,如在“世界自然带”图上可以看到赤道经过的地方大多是热带雨林,为什么东非却出现草原甚至荒漠?这样的问题提得越多,学生思维越活跃,析图越深刻。

(2)析图要深刻理解与运用基本原理,有些学生在复习时习惯于死记图中内容,不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结果“事过境迁”,一旦遇到一些源于课本插图又稍有变化的读图分析就不知所措。因此,应注意对图进行剖析,把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吃透,并研究可能出现的变式,这样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如对亚洲的西南季风形成的原理剖析透彻了,那么很自然对澳大利亚的西北季风的形成也能作出正确解释。

(3)析图要注意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在分析初中地理的插图时,若图中内容与高中地理知识有关,应用高中地理的基本理论“统帅”初中地理知识。如“澳大利亚”一节中的“自流井成因”的示意图,与高中地理承压水的知识是紧密联系的。在分析高中地理插图时,若图中内容与初中地理知识有关,应将初中地理知识作为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如高中地理第二章在阐述地面状况对气流影响时,设置了一幅“迎风坡和背风坡对气流影响示意图”,分析时可联系初中区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台湾东北部山地的迎风坡、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山地的迎风坡等等。

三、检测补救

在地理教学中,完成了地理知识的传授以后,并不算教学任务的完成,还要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测,考察教学效果,效果差的还要进行矫正和补救。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测评和补救,可采用如下几种方式:

(1)画简图。这是复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把地理的文字知识转化为简图,或把繁杂的地图进行简化、缩略,以突出某一要素、某一区域、某一问题。地理简图的设计,须注意:

①简图轮廓要尽可能的简便,最好由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以降低作图难度,使几乎每位学生都能适应。

②一张图中内容不宜过多、过繁,要突出主要的地理事象,并以这些“事象”作为记忆的基点,然后联系更多的知识内容。

(2)默图。默图就是对图示重要信息的记忆,因而也可以称作“记图”。对于图上的信息,不加分析,不分主次,一概去记,是不足取的。然而读图时什么都不记,也是不行的。事实证明,利用图像进行记忆,印象深刻,易形成空间观念,到考试或需要回忆时,眼前似乎就会浮现出一幅生动形象的图像。这种现象也可称为“心理图像的复现”。

默图包括:①默绘,如不看课本、图册,自己绘出澳大利亚地形结构;②默记,即试图回忆,如面对一张不加注记的全国铁路网图,回忆这个点是什么城市,那条线是什么铁路;③默写,即利用空白的河流,自行填图。

【参考文献】

[1] 彭联友. 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6(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