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文教学评课稿

语文教学评课稿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1 17:13: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教学评课稿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语文教学评课稿

第1篇

对于英语教师而言,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达成有效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和手段。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有效的课堂提问即指能够利用各种策略达成预期目的的提问。因此,深入研究小学英语课堂提问,将在提高提问质量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诱发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师生双边活动,构建课堂动态应答链等方面起积极促进作用,进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将从课堂提问的作用、原则、有效提问的方法等几方面来探讨小学英语教师应掌握的课堂提问策略。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英语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这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设计得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激活学生的思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是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的强烈刺激信息,具有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它使学生定向思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促使学生注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它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口语训练,它能交流师生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因材施教。它能活跃课堂气氛,调控教学程序,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激发兴趣原则。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去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这是启发教学的关键所在。

2.科学性原则。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应是随意的、即兴式的。在授课前,应认真备课,把握知识要点,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既要无知识性错误,符合语言规律和文化习俗,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从而达到最基本的语言训练目的。

3.启发思维原则。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好的提问才是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重在所提问题有价值和有意义,它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万不可不着边际地为提问而提问。

4. 难易适度原则。问题提浅了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提深了又启发不了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提问的难度,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此外,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进行提问,知道从“哪”提,向谁“提”,防止出现提而不动,启而不发的局面。

5.适时性原则。课堂教学的帷幕刚一揭开,教师就必须创设意境,适时提问。这种提问既有对以前学过知识的巩固与复习,又有对新授知识的启发与引导。提问的最好时机就是在学生的“愤”与“悱”之时,这时提问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反复求索。

6.鼓励性原则。学生每次回答问题结束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对问题的答案作出明确的结论。对回答困难者,教师要及时启发诱导,给予提示帮助;对回答不正确、不完整的,教师应加以纠正和补充;对学生不能正确回答的或回答完全错误时,教师应对他们进行安慰、鼓励,具体指出其错误所在,切忌冷嘲热讽,更不能把提问当作惩罚学生不认真听课的手段,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回答正确的,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和褒扬;对有创见者,教师更应该大加鼓励。

三、掌握提问的技巧

1.提问的艺术

(1)提问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这样能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也为下一步提问更难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课堂提问时,要尽量照顾到多数学生,兼顾少数学生。有时可采取连锁提问法,就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按座位前后、左右顺序回答,接着就“Next one, next one …”地轮下去,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机会,对差生听说能力的提高起很大作用,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活动的密度和广度。但对成绩好的同学,可将问题的难度增大,以促进其迅速发展。

(3)尽量用较直观、形象的提问法。运用幻灯片、投影仪、实物或简笔画等进行提问,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这样做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接受效果。

(4)让学生大胆设问,或教师回答,或其他学生回答。教师和学生通过互换角色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总结归纳,把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真正使英语成为交流性语言。

2.提问的诱导策略

教师提出问题后,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应帮助、诱导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具体做法可用以下步骤和策略。

(1)提示。有时候,学生可能回答不了,或仅仅提供问题的部分答案,需要教师进一步提示,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

(2)重新措词。如果学生未能听懂问题,较为妥当的策略是用一种他们能够懂得的形式重新措词。学生误解了的问题,教师不应批评。

(3)补充问题。有时候,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够充分,表达含糊或不全面,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他们澄清思路,给他们一个全面的答案。

第2篇

[关键词]教学评价;语文课堂;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27-1.5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根据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落实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教学评价。高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也是高中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语文学科是大家公认的高考九大学科中最不易作教学评价的一个学科。学生们不能将每天语文课堂上对课文的文本解读与期中期末考试中那张以语文基础、阅读、作文组合成的试卷联系在一起。工作五年中我会有这样的无奈,总有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语文成绩却不够理想的学生。几经学习与思考,明白这是由于目前语文教学评价的单一性、静止性、绝对性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桎梏,束缚了语文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创新性思维。这引起我们更为深入的对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教学评价的思考。

“评价”问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及评价体系具有多向度多层面动态的特点。一方面,要针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前、中、后三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学评价的重心放在能够改进教学品质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形成性评价上。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评价要依据并兼顾多重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必然要求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因为没有一种评价方法可以用来评价学生所有的重要学习结果,任何评价方法都有其特殊功能和局限性。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改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因此,获得一个正确的诊断结果或提供正确的评价反馈信息,对达到最终目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而要确保所获得的评价结果是正确的,则惟有针对同一评价对象的样本行为进行多次评价,才能评价出比较接近正确的结果。

对学生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课前预习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课堂教学行之有效。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因此,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启发和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对初始的目标进行分解或将其转化为其他目标。

对于预习作业,教师要有一整套适合本次预习的评价系统来督促、检验学生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比如以往教学中教师们使用的课前听写测试,介绍作家作品以及文本背景,提问学生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作者思想或是更加详细的学案导学等等。重点是教师要针对每节课的特点对学生的预习学习进行评价落实。

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适合的教学评价。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单向的。教师无法知道学生在教师授课这个个人的行为中学习到了什么。教师、学生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生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作的。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比较全面地思考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按照自己的思路去介绍这篇文章的背景、这位作者的情感,而不顾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这些知识,或者不去思考学生掌握了你教授这些知识对他今后的学习生活是否有益处。这样的教学是无法进行教学评价的。因为这种课堂无法找到合适的教学评价点。

教学评价要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想通过提问“你们懂了吗?”或“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或是以此来代替教学评价,就会形同虚设、变得毫无意义。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能否基于这一知识做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而要做到这些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则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理解和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才能促进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从教材文本的解读入手,研究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评价。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易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又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

从课外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因此,我们的评价要注重课外阅读的过程的评价,收集能够反映学生阅读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淡化课外阅读结果的评价。比如我们讲《记念刘和珍君》,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探究,理解鲁迅先生的“真的猛士”、“有恶意的闲人”、“佣人”等词语。而学生在课外自读《狂人日记》,定会遇到类似难懂的词句。对于这些教师是无法去评价学生是否全部理解的,但是教师可以在讲授课内文本时培养学生理解鲁迅语言的能力。课外阅读的评价也就落实到了学生读完书能否理解文章内容、能否在与他人探讨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3篇

一、没用电教媒体就不是好课

电教媒体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了人们对抽象事物的理解感受力,从而将语文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正因为它有如此作用,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才提倡用电教媒体。而许多学校却单纯地认为只有用电教媒体才是好课,释之为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殊不知,某些领导的片面看法正将语文教学引入一个死胡同,导致了假、空、秀等现象的产生。许多教师为了投领导所好,不惜在上公开课之前耗费大量钱财制作原本不需要的课件以备教学之需,而在一些没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教师更是不厌其烦地将教学内容以幻灯片的形成展示出来。倘若需要,则无须批评,很多内容只是教学内容的重复,或完全可借助黑板展示,又何必单纯地为电教而电教?电化教学只是“辅助”,主体仍是教师,我们能说在多媒体产生之前就没有好课吗?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采用什么手段,还需视学校条件、课文内容、学生实际而定,不可“东施效颦”。

二、课堂气氛不活跃就不是好课

课堂气氛活跃与否是语文课堂评价的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标准,而在强调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今天,某些农村教育领导则奉之若神明。作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尚方宝剑”,课堂气氛活跃说明教师的水平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在这个指挥棒的指导下,许多教师趋之若鹜,积极效仿,于是在课堂上常出现“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这一类毫无意义的问题,也常出现“我们为他鼓掌,我们给他一点掌声”这种近似哗众取宠的语言,更有甚者,为了达到课堂气氛活跃的目的,课前将答案告诉学生,或干脆先上一次,或是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上课变成了作秀,完全把教学重难点置之课外。同时,有些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为了创造气氛活跃的课堂,不惜在课堂上发挥表演天赋,挤眉弄眼,阴阳怪调。这样的课堂,气氛固然活跃,但教学效果不一定好。

三、没有活动就不是好课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活动尤显重要,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它是一种集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新颖性等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很有帮助。但是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以语文常见活动为载体,以体现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这是课堂活动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评课时也必须依据这一原则。而在农村,大部分教育领导要么不是科班出身,要么脱离教学岗位很久,加之平时忙于应酬,没有时间从事理论研究,只是偶尔开会才学了一点肤浅的知识,于是他们便单纯地认为:语文课必须要有活动,但不能把握活动的原则。这样一来,很多教师在上公开课前往往花费大量时间来研究活动设计,或以活动来代替课堂教学,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新奇的活动,将一些课堂知识生搬硬套地放在活动中,牵强附会,舍本逐末,对学生根本就没什么意义,将语文教学同游戏等同起来,这的确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误。

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评价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高中课程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教师、课程等的发展。作为发展性的评价,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方面都朝着综合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关注过程,转变功能,促进发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作为高中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极重要的一脉,亦是如此。

笔者以为,新课程背景下一堂好语文课应具备这几方面的特点:

1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将“发展性”定为本次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的基调同时,也为发展性学生评价提供了指导思想。重视和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理应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显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从关注“教师”转向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的价值。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也要经历一个过程。行为表现是一个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外显。通过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行为表现的观察能正确地判断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发展状况。因此,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的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其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状况,还要关注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堂好语文课,学生当是热情地参与,积极地融入与教师、文本等构成的交流平台,获得主动的生成与发展;而不是被迫消极地接受。我们认为:随着学生主体观的重新确立,看一堂好语文课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而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便是主动性。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探究,积极与人合作,乐于参与讨论交流,对照“立足过程”的评价观,即使他未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其学习过程也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精彩的,收获也是丰富的。在这一过程中,他起码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锻炼了学习能力,获得了学习体验,掌握了学习方法,他的素养得到了主动的发展。

当然,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贯彻主体性原则,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以评促学,让学生主动发展。

2语文特色得以呈现

新课程倡导学科间的综合化,但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色,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课的味道,语文课不是各学科的“大杂烩”。

新课标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其中最根本的是语文味。余老师说过,语文课最大的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什么是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的确,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花哨”,不少已然丧失了语文味。即便这些花枝招展的课堂为学生所喜欢,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无多大益处。语文教学需要拓宽渠道,鼓励综合化,但万不可本末倒置,成了披着“羊”皮的“狼”。守住了语文学科本身的一亩三分地,上出语文味——“语文”就是“语文”,上出特色——这就是“语文”,我们才能说这是一堂语文课,这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3生活实践得以回归

生活即是教育,课程源于生活。这里提出的生活实践的回归,是从语文课程资源的角度而言: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语文教学过程,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离不开生活,语文能力的培养运用离不开语文实践,语文课堂教学必然要拓宽视野,将思维的触角延展到生活,把语文训练的双手延伸到课外。

笔者认为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运用得好,学生确实能“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理应成为重要的一环。

4教师风采得以展现

新课程理念下,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学生的身上,但也绝不能忽视教师的存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也应关注教师的行为,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我们听特级教师的课,师生互动极其融洽,甚至感觉学生一直在围着老师转,但总是那么和谐。老师没有专权独断,学生都得到了主动发展,教师的风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表现出极大的魅力。也许正是这种魅力吸引着学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教育改革

对于语文教学来讲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水平,因此阅读教学应该受到广大老师的认可和推崇。在新课改中要求小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语文阅读对于教学来讲不是额外点缀,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家,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语文的阅读和学习,我们可以在日常的阅读中浸染、熏陶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底蕴、智慧。因此,老师们应该开拓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以人为本教学模式的转变,也是素质教学的教学转变。新课改的语文教学要求老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更要督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但是目前仍有很多老师不能正确认识阅读对于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据调查赞成学生应该多接触优秀课外阅读的仅占30.9%。更多的老师虽然认识到阅读的益处但是学生们不应该占用学习时间,老师们教学观念的不当更加导致了学生对于阅读缺乏应有的兴趣。

因此,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英爱多多拓展课外活动,架设起课外活动与课堂教育的桥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健康有益的书籍,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培养文学素养,不能仅将语文看作是课本,应该认识到语文仅仅是例子,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凭借。

二、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竞赛活动

我们应该认识到开展课外活动的目的是要服务于语文教学,因此我们老师可以适当的开展与教学相结合的课外竞赛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大效果的发挥教学成效。小学语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课程安排,包括对小学生汉字、朗读、写作等的初步教学,因此,我们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多组织学生进行的阅读比赛以及写作比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比如对于刚开始学习汉字的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了人的五官、动物等汉字的书写后,可以将学生们分成若干组,通过一组画画,另一组写出正确的汉字进行比赛,激发学生们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主题活动

语文的学习并不能仅仅靠着老师在课堂上的短短40分钟的教学,要合理的运用课外活动,结合教学中的相关知识,开展主题活动。例如,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这门课程中,可以将感恩作为一个星期的主题,鼓励每个学生能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要求学生在课下通过阅读等手段或途径,以故事的形式讲出你认为符合感恩的真人事迹或者历史故事。对于学生们的参与活动,老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采取鼓励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要认识到,鼓励学生能够更好的推动他们的学习能力,赞赏时廉价的同样也是无价的。开展这种主题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胆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四、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兴趣活动

我们常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孩子们对于语文兴趣的培养。由于孩子们的兴趣都不尽相同,再加上语文教学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尽最大可能激发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统筹兼顾,可以在学校和家长的帮助下建立不同的兴趣组织,开展不同的课外活动,以满足学生们对于语文学习中的要求。例如我们可以办小型的报社、组建一个小型记者团、文学社、朗读社等等,对于喜欢写作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不断阅读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对其作品进行鼓励和改进,激发他们不断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参加不同的社团,并将这些社团的成果展现给同学、学习、家长,鼓励学生们的积极性。在参与这些活动中,增加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五、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利用这一点,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竞赛活动、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第6篇

本学期我校语文教研组以“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结合这些活动,我谈谈自己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的一些见解。

一、如何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公平性

何为“公平”?从学生在课堂参与的程度而言,教师只有充分地发挥民主的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才能体现公平、民主的原则。在活动中,我们有部分执教教师就出现这样的问题,只关注或照顾了某一部分的学生。而这部分学生要么是尖子生,要么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样,教师在教学上就会出现顾此失彼,另外的一些学生就会认为你偏心,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力。那就体现不到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的地位,你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 是哪一类学生,教师都应该为他创设参与学习的机会。在提问、讨论、口语交际等实践活动当中,都应该有每一位学生的存在,他们就可以从学习、参与当中去体现自己的价值。

二、如何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而一节课的时间必然是有限的,我们能给学生多少有用的东西?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呢?总结之余,我个人认为,教师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把握住“三个环节和两个方面”。所谓“三个环节”,是指“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馈”;所谓“两个方面”,是指“教师、学生”。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既包括教师的准备也包括学生的准备。教师的准备就是备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同样的课文,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必然不同。所以,我们在解读课文的同时也要解读学生。

学生的准备就是课前预习。当然,学生预习什么、如何预习,教师都要提出明确的要求给予充分的指导。学生的预习,教师必须检测。检测可以采用口头、书面等形式。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应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再次调整教学设计。

(二)、课堂教学

在本学期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各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各有千秋。我认为,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应把握住以下几个环节:

1、激趣导入。课堂一开始就需要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一个和谐、专注、活泼的教学氛围。

2、教学过程要扎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应该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然而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才读一两遍课文,有的字音都还没有读准;句子还没有读通顺;词语也没有理解;课文也还不熟悉。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讨论、交流。有的甚至直奔课文的重点、中心,让学生谈感悟。其实,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更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效率的提高。因为这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一定会使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陶行知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扎实的课堂教学是不会演变成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由浅入深、由课内到课外、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教学过程要科学、合理,符合教学策略;教学气氛要紧张、活泼、热烈、有序,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

3、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有意识、有策略地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动性和锻炼能力。

4、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40分钟是学生汲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关注学生思考的容量和深度;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采取各种方式真真切切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程度,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实课堂内涵。有时,课堂上只是教师一味的讲,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充分调动各种可用因素,来为语文课堂服务。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利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感受知识。如学习宋词,借助图画与音乐的配合下进行真情朗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词的意境与情感。有条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或阅读,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

6、教师要加强个人的文学艺术修养,用教师的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试想:一个风趣、幽默的教师在课堂上怎么会不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听老师的课,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能积极地投入学习。语文课的魅力就在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深厚的文学底蕴不但令老师拥有独特魅力吸引学生,更能促进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

三、课后反馈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课后的反馈很重要。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对作业进行充分设计,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再做适时调整,这是对教学目标达成的巩固,也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最直接的反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可再进行适当的教学补充,使得教学更加有效。同时,在课堂教学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结合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反思:我的教学有效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教学?学生的课堂收益是什么?......在教师不断的教学反思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不是一两次教研活动就够解决的。它需要我们全体教师不断去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并灵活的运用到我们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我们教学的质量。

第7篇

听评课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必备职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形式。教师听评课的能力对学生素质的提升以及教学能力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提升其听评课的能力,也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但是,在当前的听评课中很多教师仅仅是将其作为一种形式,教师对待听评课的态度存在着随意及局限性,这样就导致教师听评课的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对听评课的这种态度不仅不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反而会让教师觉得是一种累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一、通过听课的形式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听评课能力,就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进行随时的听课。教师有时在自己的课程中找不到自己讲课的问题,但是,在听课的过程当中却能够发现一些问题,也能够借鉴别的老师在课堂上一些成功的教学方式。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听课的氛围比较轻松,讲课教师也能够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对这样的课进行评课时,讲课者和评课者能够轻松的交流。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极大的提升教师的听评课能力。

二、通过反思的方式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理念。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但是当前大部分教师都缺乏创新能力,不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也不能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诊断。为此,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尤其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然后再反复观看,以便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听评课能力。反思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诊断的过程,通过对教学进行诊断,能够更好的意识到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备课的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了解以及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等,然后让所有的听课教师也参与研讨,通过这种方式提升教师本身的听评课的能力。

三、多种备课形式相结合

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师的听评课能力,可以在备课环节采用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的环节。在备课过程中先确定上课的类型和内容,然后再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形成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能够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在集体备课中提出的建议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能够将集体备课中相同的部分展现出来,差异的部分做为闪光点也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充分表现出集体备课的优势。其他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听讲课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在评课时采用先让讲课教师自评,然后是其他教师进行评价。在评课时注重对集体备课中的不足以及教师个人在教学过程表现的优点和不足。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师明白,自己在听课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听课的过程一方面是找出讲课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对于优点部分是自己找教学过程中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对于不足也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通过听课不但能够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还能够提升其评课的能力。

四、资源间的共享

第8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评估问题对策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评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要全力以赴高质量地推进教学评估工作”这是2006年4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经验交流暨评估专家组组长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从中可见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我国进行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评估的必要性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本科入学人数成倍上升。但与此同时,高校的数量和规模并未成正比例扩大。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高校的教学质量自然成了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教学质量的优劣并非显而易见它需要专业人员通过科学方法进行客观评估而准确的评估有助于国家了解和管理高等院校。基于此国家提出并实施了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评估工作。

(一)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估,利于高校对自身有个全面的认识。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是由教育部选派一批学科专家和有经验的、熟悉高等教育规律的专家、教授深入教学第一线,经过全面考察后对学校的办学思想、目标定位、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等提出评价意见 ,由此可见评估的内容全面而又细致。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校对这些内容已经习以为常,因而极易忽视而不知问题所在。此项工作的展开,对学校重新正确的认识自身有重大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估,利于政府对高校的统筹规划和管理。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机构,它的发展关乎国家的未来,因此政府对高等教育还是负有统筹规划宏观管理的责任。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宏观管理,促使高等学校及其主管部门更加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推进教学的基本建设,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通过开展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活动,使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现状,出现的问题及发展成效等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控,方便政府的宏观管理,宏观指导和宏观调控。

二、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评估中出现的问题

自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施行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和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评估主体单一,信度不强。目前进行的教学评估工作,主要是由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主办,而评估人员则大部分都来自高校教师或教育主管部门官员。这些人在本岗位上是专家或精英,但却未必是评估活动的能者。在评估过程中,他们极可能基于自身的主观意识来做出判断。若是评估主体过于相似或单一,那么评估角度也就大同小异。而高校培养的终极目标――人才,最终将走向社会,接受社会的考验。社会是个复杂多元的集体,它需要人们具有综合能力以适应当前的形势。因此,单一的评估主体会造成结论的片面性、信度不强。

(二)评估过于形式化,效用不高。我国评估活动已进行了数年,形成了一套标准的实施程序:教育部确定评估学校;评估学校自我评估;专家现场考察;评估结论及公布。 其中专家现场考察是评估的重点,它主要是通过听取汇报,随机听课,问卷调查、测试、座谈、走访等形式了解学校的情况。 但仅通过这些环节在短时间内对一个学校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这相当困难,同样让高校在短时间准备齐全资料并展现本校水平,也不是件易事。基于这些困难的存在,造成专家大概的评,学校紧张的准备,而结果却未必真实可靠。因此,这种评估过于形式化,评估的结论效用不高。

(三)评估标准相对统一,不够实用。我国是个教育大国,高校多而且参差不齐,但评估标准却是相对统一。在评估高校时,如果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校,那么学校为了能达到这些评估标准,则会使自己学校趋同于标准,使全国所有的学校都一样,这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政府鼓励各大学校办出特色学校,办出水平,办出自己的风格,因此,在鼓励的同时,评估标准也应有所区别。在教育部长周济的讲话中提到:“为了更好地体现分类指导,在现有的评估方案基础上,已经针对特殊类型的高校,分别制定了补充说明。”这说明这一问题已得到关注并且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三、本科教学评估中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认识不足。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工作起步的较晚,现在还处在摸索阶段。人们对高等教育评估的认识还比较浅。在进行评估过程中,被评高校认识有些误解,如有一些学校的领导将评估看作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外在于或强加给自己的行政性例行检查任务,而不是自己分内的事情,认为评估耗时费力,会影响正常教学的开展,因此出现了忽视和应付的心理和行为,不能引起对评估的高度重视。

(二)经验不足。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工作,主要是在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相融合而成的。在实践过程中,依照先前制定好的程序进行,虽然这些程序是经过反复讨论确定的,但和实践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国高校建设的特色和发展历程均与国外存在差异,理论与实践还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很多问题。

(三)制度不全。近年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力度很大,各个领域都有显著成效,但在教育领域的立法仍有不足。在教育评估领域,仅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落实不到位的现象,特别是在评估的实施过程中,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各评估主体的职责、评估检查的内容、标准和程序,致使实施中没有统一的规范,使评估带有很强的随意性,严重影响了评估结果的有效性。我国的评估是一种政府行为,评估缺乏制度化。

四、提升本科教学评估的建议

教学评估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举措,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出现的一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能通过分析当前的问题,逐步找到解决的对策,进而不断完善教学评估,使它的效用最大化。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大家的认识不足,经验尚浅,制度不全等,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加以改善。

(一)加大宣传力度,使评估组及高校正确认识教学评估。我国进行教学评估的年限沿短,大家对它的认识还不是很全面准确。为此,国家应该大力宣传评估,为大家详细介绍评估的内容,评估过程,评估标准、评估过程及其意义与目的。这样评估组更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高校也能清楚的明白评估不是找学校麻烦,浪费学校的时间精力,或是走形式,而是通过评估真正让学校更上一个台阶,社会人士如参加高考的家长等也能更好的为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就读。

(二)完善评估体系,使评估效度更高。我国现阶段的评估出现了不少问题,原因之一是评估体系不够完善。从评估主体来说,应该让评估主体多样化,如高校、教育局专家组、社会用人机构、高校互评、高校自评等,不仅如此,评估者还应该接受专门的评估培训,提高他们的评估水平,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评估专家。从评估标准来说,在众多不同类型的学校中进行评估,没有考试到本校的实际情况,而采用统一的标准,这对部分高校是不公平的,应该分级分层评估,不同的学校应考虑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后再做出合理的评估标准。评估过程中,由于评估时间短暂和评估方式单一,造成结果性评价占主导,而过程性评估则较少。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体现出来的,而不是简单的一些材料能够说明的。

(三)设立监督机构,保障评估工作顺利进行。教学评估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它包括学校自评自建,专家进校考察评估和整改。在这些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监督机构,则很可能造成学校自评弄虚作假,评估过程走形式,整改工作也只是空谈等现象。因此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机构是教学评估实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