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1 17:13: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诗句的语言特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仲夏夜之梦》简介
莎士比亚的喜剧大多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仲夏夜之梦》也不例外,其中有美丽的森林,有古灵精怪的仙子,有善良敦厚的仙王、端庄美丽的仙后,有英国民间传说里极富传奇色彩的精灵好人儿罗宾,有香气馥郁的豆花,还有美妙动听的音乐等。通过这些描述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也表达了作者的奇思妙想。
本部作品中赫米拉因为爱着拉山德拒绝听从父亲的安排嫁给狄米特律斯而同父亲一同来到雅典公爵忒修斯面前请求决断。忒修斯给了赫米拉两个选择,一个是处死,一个是嫁给狄米特律斯。赫米拉宁愿死都要和拉山德在一起。狄米特律斯很痛苦,他很爱赫米拉,海丽娜更可怜,他深爱狄米特律斯,他却不看她一眼。然而因为仙王的小失误赫米拉突然落了单,而海丽娜遭到了两个英俊男子的猛烈追求。海丽娜因为这突如其来的爱情变得惶恐,她认为是三个人合起伙骗她。但是结局是皆大欢喜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其中的过程虽然曲折揪心,但是莎士比亚运用诙谐幽默的手法去描述整个过程,使读者轻松愉快,使该剧表达的喜剧色彩较多,最后以美好的结局收尾,使喜剧效果更加明显。这大大增加了观赏性和趣味。这也是为什么经久不衰的原因。说到话剧,提到河马、贝克特这些戏剧家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是说看他们的舞台剧可能就没有这么大兴趣,只有莎士比亚的喜剧,无论什么时间,场场都是爆满。这得益于他独特的写作手法,没有一个戏剧家能比他用的语言还优美。
《仲夏夜之梦》自1959年出版之后,开始以各种形式如舞台剧、小说发行,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莎士比亚的名气不是昙花一现,他的语言无与伦比,经典台词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说“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还有“一瓶不满,半瓶晃荡”这都是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台词。
二、从《仲夏夜之梦》分析莎士比亚喜剧的语言特色
乐观主义是莎士比亚喜剧的基调,他通过喜剧表达的是宣扬人文主义、倡导人们追求自由幸福,这一思想是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主流思想的。
(一)对语中的特色
对语模式的定义是在作品中,人物之间进行对话的时候形成的特色。这种方式对于感情的表达更为直接,不同于其其他作品,以前通常是通过其他的人、物或者事将感情表达出来,这一次采用对语方式使感情表达更为强烈,更能引起读者共鸣,也使作者自己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及表达。在这种对语模式中,莎士比亚对于爱和恨的表达也是不同的,对于爱意通过一些甜言蜜语,比如拉山德涂上花汁之后第一眼醒来见到的是海丽娜,所以他毫不掩饰的表达了自己对海丽娜的爱意,你是我的女神,你是我这辈子都渴望得到的人。而对于恨意,赫米拉以为狄米特律斯杀死了拉山德,所以对他说你去死吧,你不配做人。这种爱恨分明的语言使读者对主人公感情变化感知更强烈,更能够了解剧情,融入剧情。
(二)独白、对唱的运用
剧中歌唱大多是仙子的歌唱。美丽的意境用歌声和诗词表现出来,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读者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拉近读者与剧情的距离,这种表达方式能够更好地抒发内心的情感,也表达了仙子纯净欢快的内心。《仲夏夜之梦》中有一段海丽娜追狄米特律斯至森林深处,仙王偷听到了海丽娜的内心独白。海丽娜通过独白将自己对狄米特律斯的爱毫不掩饰的表达了出来,也让读者对那种自己爱的人不爱自己的那种痛苦感受的更强烈。语言热情直白,毫不做作,这让我们产生强烈共鸣,不禁对海丽娜产生同情也对狄米特律斯的冷酷无情感受的更强烈。
还有迫克去寻找狄米特律斯却错把拉山德当成他把花汁涂在拉山德眼睛上的时候那一段诗歌,表现了迫克内心做这件事的愉悦心理以及迫不及待想要找到那个负心汉的着急。等他看到拉山德时,表情变得欣喜,他特别想看到这个花的神奇作用,也期待等到狄米特律斯爱上海丽娜时候那种成就感。这些手法都将主人公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三)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每一种艺术都分成不同的派别,音乐分为摇滚、爵士、流行等,绘画有野兽派,抽象派;文学也一样,同样根据不同人的风格喜好分为不同的派别。莎士比亚的喜剧多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这种与现实主义相反,比如《战争与和平》,采用的就是现实主义,他将现实毫不留情的如实记录下来,而浪漫手法给人更多的是对未来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使人心灵放松带来精神愉悦。而表达浪漫主义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语言,语言是感情最好的表达,莎士比亚把人物的对话通过反复推敲精心设计将四个年轻人之间复杂的爱情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比如当拉山德醒来的时候他认为海丽娜就是自己最心爱的人,所以用了最美的情话来赞美她,我们的心在一起,你永远是我的至爱。其中情意绵绵,增加了故事的浪漫主义色彩,加深了读者印象,能够使读者更快的融入到剧情当中。
(四)奇特的表现手法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思想得到解放,这一时期涌现除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涉及到文学、绘画、音乐各种领域。在《仲夏夜之梦》中莎士比亚采用了穿越时空的手法,并且融入神话传说爱神丘比特,人和精灵实现对话,体现了野性的生命力,这种表达方式既不会挑战封建统治者的权利,又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与文艺复兴主题呼应。《仲夏夜之梦》发生的地点主要在森林里,自古以来文学作品中不乏从森林里跑出来的精灵,本文所描述的地点、人物、故事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给读者和观众新的体验。
结论:《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流传较广的一部歌剧,影响力深远,其中所运用的语言、手法都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及强烈的震撼。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浓厚的艺术氛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思想开始解放,文化氛围浓郁,也感受到了欧洲人们的感性与浪漫。这部作品表达了年轻人为追求爱情锲而不舍的精神,据考究莎士比亚是一位同性恋,或许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的不仅是剧中人对爱情的追求,也表达了作者本身对爱情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陈颖群.论《仲夏夜之梦》的语言特征[J].考试周刊,2008( 34).
[2] 莎士比亚. 仲夏夜之梦.人们文学出版社,1978
[关键词]:项目训练 从教能力 零距离就业 特色策略
《幼儿戏剧表演与指导》是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学校为本专业特设的特色专业课程。它融合了语言、歌舞、美术、编导等多项技能培养,通过团结协作分剧组排演的训练手段,在学习表演基础、练习表演技巧、指导幼儿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和巩固学前教育专业的多项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对于培养高专学前专业学生的从教综合能力意义非凡。
一、“项目驱动”与幼儿戏剧表演与指导教学的必然联系
所谓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通过真实的或假设的情境,根据项目需求来拟定教学任务,并相应安排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和指导的作用,利用情境、合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幼儿戏剧表演与指导作为我校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课程,它和其他的专业学科相比,实践性更强。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专业技能整合训练,而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对于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有着明显优势。
第一,幼儿戏剧表演与指导课程的内容特殊性,决定了这门学科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以及实践方式的灵活性。
第二,它突破了将表演知识分解的方式,通过一个个有主题、有内容的项目以完整的专题项目为统筹,更能令学生体会幼儿戏剧表演技能的完整性。
第三,虚拟的或真实的项目情境训练,更有利于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要点,强化研究的问题意识。
第四,在项目任务驱动之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改为主动学习方法,教师由单方的知识传授改为与学生一起关注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能更好地形成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台上与台下的亲切互动,改善教学效果。
二、“项目驱动”贯穿始终的特色教学策略
1.建构问题,授之以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共同提出可研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项目训练,能力开发。这是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根本,由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相应的项目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的活动,研究,得出结论。
3.设置坡度,拾级而上。是完成项目任务后,由教师提供的技能巩固与延伸的扩展项目训练。
4.岗前播种,岗后开花。是项目任务中所获得技能的模拟运用,旨在考验学生能否独立应用所掌握技能于学前儿童教育教学中。是对学生从教技能的最终验证和提升。
三、“项目驱动”贯穿始终的特色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贯穿始终
教学中每个单元都有项目任务的提出,研究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用,用在哪的问题,具体说项目教学有两大特点:(1)横看。项目任务先导,扩展训练拔高,先易后难,先点后面,二者的递进关系,体现了知识掌握,能力提升的循序渐进性。(2)纵观。项目首尾呼应,层层深入,每项任务都并非孤立存在,他们是互为基础,彼此控制。从幼儿戏剧理论的研究训练到幼儿戏剧鉴赏的评分标准,最后到自评表演剧目,均以幼儿戏剧的特点为表现依据。
2.情境引入设置悬念
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多种有趣的情境,挑战主持人、超级模仿秀、师生大擂台、单打独斗等,在教师假设的情境中,学生大胆的尝试,亲自参与体会表演的性质、技巧,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在彼此地配合竞争中学习本领。
3.案例分析对比研究
有优秀剧目的赏析、表演片段的分析、成人戏剧与幼儿戏剧的对比分析,独幕剧与多幕剧的对比分析,正反案例对比分析,使学生的幼儿戏剧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大大增强,主动成为一名教学和研究双赢人才。
4.示范模拟直观体验
这是最有效的最有说服力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表演示范,让学生亲眼目睹什么是表演,看教师指导,自己总结怎样指导,师生互动,互为观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四、“项目驱动”贯穿始终的特色学习方法
教法重要,学法也同样重要,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高专学前专业的学生接受幼儿戏剧这种文体应该是非常轻松的,但在创造幼儿戏剧表演和指导幼儿表演上会有一定的难度,这与其学习生活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笔者在教学别注重把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加强有效地师生互动、群组协作,一对一指导,单独展示力度,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中自由分小组研究学习,分剧组表演实践,单独展示。
五、“项目驱动”贯穿始终的特色评价考核
本课程的作业以延伸巩固本节课内容和调动下一课学习兴趣为主,所以考核形式多样,评价有理有据。有理论研究、有片段表演、有表演需要的道具制作等。考核具体项目有:出勤情况――课堂参与――特色基本功训练――主持人训练――项目表演――作业检查――汇报表演。其中汇报表演是本课程要完成的最后一个项目,占总成绩的50%,而其余内容共占50%,作为阶段性评价考核内容。要说明的是,最后的汇报表演并非简单的找个角色扮演,而是要求同学分组表演戏剧,每个人在剧中至少承担两项以上的任务,如编剧和道具制作,导演和群众演员等,这样创新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展示,体现学科的专业特点;二是调动同学的积极性,促进其团结合作,同心同德的集体主义思想;三是因材施教,全体发展。这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的原则。
六、“项目驱动”贯穿始终的特色实践方式
实践证明,在幼儿戏剧表演与指导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并配合多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本课程的特色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示,使本课程的教学成果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目标明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保证了教学质量,而且锻炼学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快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日后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献文,陈承欢.“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的探索与应用.2007.
[2]周丽玲.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广告调查与分析课程中的应用.2008.
首先,要想语文拿高分,我们先得知道高考语文怎么考。诗歌鉴赏就是一小题,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
鉴赏诗歌的形象(一)
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信息;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拨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应答步骤:
1、性格+身份
2、分条列举出性格而后点明身份。
鉴赏诗歌的形象(二)
景物形象(一)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2、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 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物象?作者借它表现什么?
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先准确把握诗歌所写的物象,再进一步体味这些物象给人的主观感受,还要弄清物象所体现的时令、方位特征。至于写景的目的,则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应答步骤:
1、 物象+感受(清新、凄冷、悲凉……)
2、 时令+物象+感受+什么地方的画面(图景)+抒发感情。
3、 感受+物象+表现感情。
鉴赏诗歌的形象(三)
景物形象(二)
设问方式:
1、 试分析所写景物中蕴含的感情.
2、 简要分析诗歌的意境.
3、 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分析.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要把握以下三个要领:
第一,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点有二: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 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高阔辽远,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 讲清景情关系。景情关系在诗歌表达中,无外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以景衬情等。作答时应注意区别,一般讲,借景抒情,是诗句中有直接表现感情的词语句子;寓
第四, 情于景,情景交融,则为诗句中只有景物描述而没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只是在物象中寄寓了某种感情,至于以景衬情,则主要体现在乐景哀情的反衬上。
应答步骤:
1、 通过描写XXX"氛围特点"表现XXX感情(对应设问1)
2、 描述图景"氛围特点"形成什么样的意境(对应设问2)
3、 景物"氛围特点"揭示感情"点出景情关系(对应设问3)
鉴赏诗歌的形象(四)
事物形象
设问方式:
1、 诗中所描写的意象(形象)有何特点(特征)?
2、 作者借助这个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方法点拨:
这类题大多涉及的是咏物诗,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此类形象,要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注意把握描写的类型;景物描写(事物情境、季节、时令、地域),场面描写(战争、农事、狞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应答步骤:描摹图景+概括景象特点+剖析作者感情。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
解答这类试题有以下三个步骤: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2、 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这种表达技巧;
3、 指出此种表达技巧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注:对于已经指明表达技巧的题目可直接进入第二步作答)
篇章结构
设问方式:
1、 XX句在全诗有何作用?
2、 XX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3、 X诗在结构上有几个层次?
方法点拨:对行文结构的考查,是近年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切入点,一是开头,二是过渡,三是结尾。答题时要看清是在全诗中的作用,还是在上下文的作用。另外,注意诗歌篇章结构的有关知识:
1、 属于开头部分的作用:①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统领全诗;②渲染描写奠定基调;③作铺垫或伏笔。
2、 属于中间部分的作用:①承上启下,作过渡;②照应上文,铺垫下文。
3、 属于结尾部分的作用:①卒章显志;②以景结情;③总结全诗,照应题目或开头。
应答步骤:先指出作用,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分条应答为适宜。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
表达方式:含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与之相关的有:倒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工笔、渲染,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2、 诗人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3、 这首诗用了哪些描法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
4、 如何从动静关系的角度欣赏本诗?
5、 本诗从哪些角度来写X景的?
方法点拨: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而诗中最重要的是描写与抒情。描写的技巧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白描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相生等。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法;对于抒情,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应答步骤:
1、 怎样描写(描写技巧)+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2、 抒情方式+用什么景抒(含)什么情(总分式或分总式皆可)+表达效果。
3、 先确定何种手法或方式,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三)
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广而言之,与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同一概念,包含表情达意手段手段的方方面面,诸如:描写方法、抒情方式、写景角度及景情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托物言志;动静关系(以动定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这里我们所说的表现手法是狭义的(我们答题时应理解为广义的,即所有的艺术手法),包括正衬与反衬,联想和想象,虚与实,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扬与抑,明褒实贬,以小见大及对比、用典、铺垫、悬念等。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2、 这首诗怎样抒发XX感情的?(是怎样来表现XX的)
3、 这首诗在手法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我们应特别注意对题干的审视,要分清是对整体发问还是对局部发问,而后结合对诗歌的整体理解来判定所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形成,然后指出其对表现思想内容,强化思想感情,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
应答步骤:手法+手法的形成+表达作用(句意+主旨或情感)。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四)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些)修辞手法?
2、 这首诗的XX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艺术)手法?
3、 这首诗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
方法点拨:在诗歌的表达技巧中,修辞手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修辞及其表达效果,如此喻(效果:生动形象)、拟人(效果:语言整齐)、排比(效果:有气势)、夸张(效果:给人以强烈冲击的感觉)、借代(效果:简练、含蓄),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其次,要掌握修辞手法答题的规范:先明确何种修辞,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的,最后阐释其表达效果(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或表达了何种情感)。
应答步骤:修辞手法+手法形成+表达效果(刻画了什么形象,表现了什么主旨,抒发了什么感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一)
主要考查方向:
(一)品评诗句中某个字眼的艺术效果即赏析诗眼(炼字);
(二)对寻常词语的口味(含义及表达效果)与理解(含义、色彩、情味等);
(三)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从语法角度、修辞角度和语言风格方面设题。具体有四种题型及其变格。
炼字(词)型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主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诗词中的甲字能换作乙字吗?为什么?
方法点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口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口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应答步骤:该字句中含义+放入句中描述景象+该字形成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二)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有人认为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2、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说说诗中某一诗句的妙处)(前人认为某一句在诗中最有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看法)(某诗句有什么意味?)
3、 分析前人的评价(和前两点有交叉),提问方式一般为:某人对此诗作过某种评价,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某人认为此诗有某种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方法点拨:这类试题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解答“诗眼”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 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要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应答步骤:
1、 判定词句+解释描述(句意)+分析(手法及效果)+作用(内容或感情)。
2、 分析前人评价:表明态度+分析证据(意象、手法、主旨、情感)。
鉴赏诗歌的语言(三)
语言风格特色及叠音词: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 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为XX,请简要分析。
3、 这首诗中,“XX”叠音词的作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方法点拨:诗歌的语言风格。多了解、多记忆常见的语言风格,然后注意答题步骤。其具体步骤为:第一步,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词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描写的意境或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叠音词的应答步骤为:先结合诗句指出它描写了什么景,再说这景传达了什么情,最后说叠音词的表达作用(音乐性、节奏感)。
附录: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xx的作用。
古代玄学和文论中,曾有意象思维学说,“言”、“象”、“意”是意象思维学说中的三个重要概念,开篇的文字,便是《周易略例・明象》中关于意象思维的一段论述,从中可见意象思维的基本模型,笔者觉得这一模型与“立言”(作文)和“悟言”(阅读)过程相当吻合。
语言文字是承载着语言的文字,我们习惯将其分解为音、形、义三个层面。阅读文章的过程,就是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知觉语言文字之音、形、义的过程――阅读者凭借其语音、语汇、语法、逻辑、修辞知识及其内在语感图式,去认读完整的语言文字材料,首先形成的是音形表象,即将文字符号串珠成线,集线成帘,使“字点”浑然一体变为“文面”;继而通过联想、想象等心智活动,借助“文面”联接生活经验,穿越“文面”“看到”相应的形象,包括“物象”和“人象”;然后,在形象上“察言观色”,移情知心,由表及里,由形及神,“读懂”形象的意义。这一“缘文取义”的心理过程,由文字的音形切入,再感知文中形象,最后领悟文本的意涵,形成了言象意的完整转换过程。
小学古诗教学中大胆运用这种意象思维原理,让学生经历言象意的心理过程,从而达到读懂古诗的目的。
一、读“诗言”,咬文嚼字解文本
在语言文字作品中,诗歌是最见功力和最有魅力的,这突出地表现在将宏阔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熔铸于有限的、且有着其他言语作品所不必遵守的严格规则的语言文字中,而古诗文字更少,规则更严,诗人能从容地驾驭语言,运用有限的文字,按照严格的语言规则,展开自由的言语舞蹈,挥洒其才情禀赋,展现多彩的生活画面,表现特立独行的心性情志。因此,古诗教学尤须充分发挥文面语言优势,利用其独特的音韵特色和语言技巧,创造先声夺人的效应,将学生引领到语言文字的高台之上,使之产生登临美妙言语境界的愉悦体验,为其真正步入文本解读殿堂形成一种强大的情感蓄势。
知言,就是对古诗语言文字的感知,就是对古诗格律、音韵、节奏、字词、辞格等表达形式的感受和知觉。这种感知,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旨在建立整体的、感性的经验,在读诗诵诗过程中,能够依凭直觉获得对诗句语言的整体美感。当然,随着年级的升高,可以酌情让学生知晓一点有关格律、音韵常识,使其能从知识与经验的有机结合上,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古诗的语言特点。按照语言认知的基本规律,指导学生感知古诗语言文字的美妙,通常应考虑两个阶段,依次经历两个层次的感知,达到两种境界的感悟:第一阶段,就是知觉形象,领悟意蕴之前的初读阶段,须让学生从言语表面的层次上整体地直觉出诗句美妙;第二阶段,就是知觉形象领悟意蕴之后的赏读阶段,须让学生从言意融合的层次上具体地感受到诗句的美妙。感知古诗语言文字之美,诵读是主要方法,可以开怀高诵,读出其激昂的旋律、和谐的节奏;可以低声浅唱,读出其悠然的音韵、闲适的情调;可以引读对诵,在彼此聆听中相互比较,寻找语言的美感;可以配乐朗诵,让诗言歌语相映成趣,感受诗句的妙趣。感知古诗语言之美,解析须有机穿插,可选择合适时机,启发学生认识比喻、夸张、对仗等的妙用,数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色彩、声音、形态的巧用,借此让学生从诗人巧妙的选词和精当的炼句中感受到古诗的语言之美。
二、观“诗象”: 摹色拟声入风景
破译了语言文字的密码,穿越了语言文字的屏障,阅读者便进入了言语作品的形象层,脑际便映现出语言文字所称谓所指涉所铺陈的相关事物、情境,亦即前文已经提及的“形象”;“言象意”之说又将形象称为“意象”,然形象与“意象”并不完全等同,前者泛指诗句描述的具体事物和情境,而“意象”则特指有“意”之“象”――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但不管是“形象”还是“意象”,都是诗句创作者所聚焦和所要呈现给读者的“象”,也是文本解读者所应把握的“抒情主人公”及其活动环境和运变状态。
古诗教学的第二阶段就是引导学生走进“象”的世界,重现“象”的形态,把握“象”的特征,完成对诗作的“观象”过程。比如: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学生“眼前”应能出现“白雪皑皑,山野茫茫,人迹杳无,鸟影绝迹”的空旷凄寒的景象;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时,学生“眼前”应能出现“老牛在树林间缓缓而行,牧童在牛背上悠悠而唱”的画面;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时,学生应能“置身”乡村人家的竹篱茅舍,“目睹”乡亲农友杀鸡宰鹅款待友人;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时,学生应能“遇到”一位形容憔悴鬓发斑白的老人,“看到”他在村口小路上踟蹰惆怅……凡此等等,就是读诗中的“尽象”过程。
对于小学生而言,“观象”过程通常会有三种缺陷:其一,可能因生活经历不够丰富故而不善以想象去填补诗句中的留白;其二,可能因语感图式不够完备,故而不能准确地映现与诗句契合的形象;其三,可能因诗句语言跳跃性大,故而不易顺利形成全诗的完整表象。为此,在引导学生“观象”的过程中,一要发挥教师教学语言的助推作用,善于适时适当地进行启迪、描摹、渲染、点化,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帮助他们“推演”出诗中之“象”;二要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补白”作用,善于适当适度地运用直观情境手段,进行声形摹拟、情景呈现、状貌演示等,借以充实学生原有经验的残缺,帮助他们“直观”到诗中之“象”,为其深入感悟诗意奠定情境基础。
三、得“诗意”:体情察理悟情志
“意”,即作者为文之目的,立言之旨归;古诗之“意”,是“站立”在诗句“背后”、寄居于形象“身上”的情思和心志,或爱与恨的情愫,或悲与喜的心绪,或褒与贬的思想表达,或取与舍的价值抉择等。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彰显的是诗仙李白恢弘豪迈、放旷不羁、傲世独立、勇往直前的秉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隐含的是文豪苏轼观景之中参知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及“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禅意”;“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寄托的是诗人翁卷终生隐而不仕、热爱田园生活的高雅情趣和脱俗境界。
在《庭桔》中又用“渐渐”来描绘霜雪的融化,新颖而形象。孟浩然在诗中运用叠字的地方非常多,收录于《全唐诗》的孟浩然诗句共有266首,而用到叠字的就多达39首,54处。叠字的运用使诗歌显得新颖而具有表现力,同时,也赋予了诗歌复沓美,抑扬顿挫,层叠起伏地精练了诗的语句,造就了诗歌优美的神韵。虚词的运用是孟浩然诗歌的又一重要特点,有时在一个五言联中就用到四个虚词。而他的虚词使用非常到位,能非常准确地表达他的思想,更加细腻地抒发他的情感。例如在他的五言联“上人亦何闲,尘念都已舍”中,“亦”“何”“都”“已”都是虚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上人抛开红尘,逍遥出世的境界,诗人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孟浩然对虚词的使用在他的作品中多有体现。实词是表现诗歌内容的主要构成,在篇幅固定的情况下,虚词的增加自然会造成实词的减少,对诗歌内容的表达也会减少,孟浩然诗风平淡也源于此。但是要指出的是,虚词和实词运用数量的不同,还会造成诗歌语言在气势、韵律和节奏上的不同。
二、孟浩然诗词的结构艺术
语言结构的不同是一个作家独特语言风格的重要表现,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也有他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孟浩然的诗句中经常使用多个动词构成句子,有时在一句五言诗中会同时使用三个动词。如在他的《早发渔浦潭》中,“饮水畏惊猿”就使用了“饮”“畏”“惊”三个动词,还将“饮水”前置,使用了倒装句的方式。动词在诗句中高密度地使用,充分而又准确地表现出了吟诵对象的灵动和幻化,可以更加细腻而生动地塑造事物形象。使用倒装句也是孟浩然诗歌的一个特点。他的倒装句丰富多样、变化多端。他常常把句中的某些名词前置,而改变成别的假性句式。例如,他在《姚开府山池》的“馆是招贤辟”中将“馆”和“楼因教舞开”中的“楼”字前置,形成了假性句式,让诗句变得更有力量,更具变化性。而将宾语前置,用定语作为宾语的句式更是孟浩然诗句的一大特点。他在《自洛之越》中将“山水寻吴越”中的“山水”提到句首,而将原来的定语“吴越”用作宾语,形成了一个主谓宾完整的假性句式。他有时候会将一句话的某一部分前置,单独成句,然后与剩下的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如《送吴宣从事》中将用作宾语的“平生一匕首”前置,然后与剩下的部分“感激赠夫君”形成一个完整的诗句。而《醉后赠马四》中的“四海重然诺”本来是定语,现在被放在句首,而将主语留下,又省略了系动词和标语,形成了一个主谓宾完整的假性句式:“四海重然诺,吾尝闻白眉”(意思是我听说白眉也就是马良是天下最讲信用的人),这种句式在诗中也很少见到。当然,这是我们按照现代语言的语法方式来进行分析的,孟浩然在当初作诗之时未必是如此构思,我们只是为了把问题分析得更简洁明了。然而,把要强调的部分前置,将其放在突出位置,用倒装句的方式来加强语气,也使诗句更有力量,变化更多。这种句式在孟浩然的诗作中运用得非常广泛、精妙绝伦。
三、孟浩然诗词的创作艺术
语言是思想的传递者,是用来表现内心世界的,孟浩然的诗句中运用到很多的语言技巧,充分地表达了他的思想和内心,也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运用比兴手法增强语言气势、增加语言的感染力,也是孟浩然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他在《秋登兰山寄张五》中开头就以“北山白云”起兴,进而引发对隐者的描绘。暗用陶弘景“岭上有白云”的意境,又写到隐者的“只可自怡悦”,格调新颖,意境优美,是首难得的佳作。在《赠萧少府》中这样写少府的清明廉洁:“欲知清与洁”,然后用明月比兴:“明月在澄湾”,贴切新颖,歌颂之情流露其中。运用暗用比兴的叙述方式,将正义与比兴巧妙融合,堪称绝妙。他的《临洞庭上张丞相》中,前四句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用洞庭湖的浩瀚与汹涌表达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和博大情怀,比兴之妙不言而喻。后面则使用两个比喻句:“欲济无舟楫”和“徒有羡鱼情”,用无船渡河和无钩钓鱼表达了仕途坎坷,为官无门,空怀一身抱负却不能施展,无法报效国家的惆怅与苦闷,也含有希望得到张说的举荐,能入仕为官的意思。比兴,让诗句显得婉约含蓄而寓意深远,是一种巧妙的诗歌语言艺术。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中还经常用夸张和想象,寓实于虚,使诗句更加真实,具有感染力。夸张和想象是诗歌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表达方式。夸张和想象一般都是言过其实、虚幻缥缈的,但是孟浩然却将它们化虚为实。“云梦掌中小”是孟浩然在《登望楚山最高顶》中的名句,意思是站在望楚山的顶上,看到云梦泽只有手掌般大小,是为了衬托出望楚山之高。其实唐代时期云梦泽早已经不复存在,那孟浩然又是怎么看到它像手掌般大小的呢?这就是一种化虚为实的手法,用以衬托所描写的对象,加强语气。“鲲飞今始见”是他《晓入南山》中的句子,意思是在南山上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鲲飞。而实际上,鲲只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现实中根本没有,这其实是孟浩然运用化虚为实的方法把它描绘成亲眼所见,来加强诗句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四、孟浩然诗词的思想艺术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教学;感悟能力;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28-02
古代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篇章,它以凝练的笔墨、精炼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丰富的情感、心灵的抚慰、感情的享受,给人以美的熏陶;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富和民族智慧。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新课程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能背诵这些优秀诗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水平,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全面发展,使古诗教学既开放而有活力,笔者对古诗采用“吟咏、理解、背诵、联想、品味”五步教法。
一、吟咏
在古代,人们有“吟诗作赋”之说,即诗歌是通过反复吟咏而作出的,在反复吟咏中,加深对诗意、诗情的理解与体会。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我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第一步就是“吟咏”,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依据对诗歌独特的理解,通过自己对声音的控制来完成,并且在“吟”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吟咏的过程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如:唐宋家之一的王安石《泊船瓜洲》,在简要介绍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抓住“又绿”二字,引导学生在反复吟咏中去感悟诗人借景抒情,情寓于景,情景交融,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二、理解
在学生对诗歌吟咏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赏析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进一步理解诗歌。首先要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味诗歌语言。其次,学会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第三,要引导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形式美。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要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抓住“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字,理解全文意思,进一步理解作者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描绘出了庐山的风景秀丽和香炉峰的奇伟壮观。
三、背诵
古诗歌语言是一种智慧的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哲理。孩子们所谓的背诵,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表面记忆,有的甚至连诗中的一些字都不认识,因此,我结合语文课标的要求,制定了新的教学目标。在识字,理解字文和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好,然后背诵,如: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在识字的基础上,出示挂图,让学生了解诗中所写景物,白日、高山、黄河、大海、帆船,在学生领略这些自然美景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范读、领读、齐读、抽学生读,对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在找出学生兴奋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背会。
四、联想
诗歌的创作过程,往往是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寄托于各种景物并赋之于精炼的语言而传达给读者的过程。在创作中,作者往往需要发挥其独特的联想与想象,创作出独特而具魅力的意境。我国古代诗歌中许多作品都具有“意境优美”“想落天外”的特色,“诗情”与“画意”浑然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再现这些诗篇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才能,我们 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去再现诗境,去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欲望和能力呢?首先应通过教师引导或学生阅读创作背景,使学生对诗歌的创作情境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确定想象的基点;然后依据对诗句大意的理解,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出诗句所描画的情景,通过语言、绘画、动作表演等表达出来。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不同,有可能想象出的情景会有不同,但这并不要紧,只要是合理的,我们都可以肯定。这样,学生既能感受到学习古诗的乐趣,也能不断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作个性,如:唐宋《送元二使安西》描写诗人在渭城为友人元二出使安西的饯行场面;朝雨泪尘,客舍青青,柳色一新,描写出一个充满深情的典型环境。最后一句把酒赠言,表达了作者的殷殷祝福和依依惜别。教学中通过学生想象绘图、即兴表演等进行再现,以加深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
五、品味
一、赏析语言效果
1.体味词语。考题通常以这样的形式出现:某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某词好在哪里;某词能否调换,为什么;赏析某词。解答这类考题应从词语的语意、词性、感彩、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2.赏析句子。考题的一般形式:赏析某句;某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好在哪里。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这类考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分析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分析诗句的表达方式。分析诗句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二、把握主题思想
读懂诗词内容,从诗句中提取内容要点,对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感情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全诗的主旨进行概括等。
考题的一般形式: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塑造了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句的主要内容;概括主旨。解答这类题要先分析意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意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三、品析表现手法
品味诗词各种修辞的妙用,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景与情的关系等。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常见的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诗词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即本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表现了……内容,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想象联想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准确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也考查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考题的一般形式: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抓住意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五、掌握解题方法
一“看”。看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的纲;纲举目张,我们可以通过题目这个窗口来透视诗歌的内容。有的题目能直接传达诗歌的主要信息:点明了写作缘由、背景、内容、环境、时间(季节)、诗词类型等。仔细阅读题目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诗词。看作者。要结合平时所了解的作者的派别和写作风格来理解全诗。正所谓“知人论世”,从诗人自身经历、生活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变迁中去透析诗歌中的隐含信息,才能更好地鉴赏古诗词。
二“抓”。抓关键词。诗句中的关键词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这类词或精辟准确,或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还有就是抓主旨句。中考中用于鉴赏的古诗词都是一些千古传诵的佳作,大多符合“起、承、转、合”的规律。一般作者在诗作的末尾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态度、感情。因此,要关注末尾两句。
三“析”。整体感知诗词的主要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重点分析诗词中最富表现力的句子,或者主旨句。分析诗词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式。分析诗词的语言特色(简洁、含蓄、凝练等)。
四“悟”。结合前面“看”“抓”所得到的信息,感悟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态度和感情。一般情况,诗词描写的是田园风格、农村的风俗人情,则表达了作者对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喜爱。诗词描写的是山水风光,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颂。作者通过所描绘的景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则表达了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或者对现实的不满,或者壮志难酬的愤懑,或者对人生的感慨等。诗词描写的是边塞(军旅)生活,或者表现了边塞风光的奇特、对戍边生活的怀念;或者表达了戍边生活的艰苦、报效祖国的决心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等。
五“答”。解答古诗词鉴赏题时,还要通读所有的试题,对考点有个大概的了解后,才能分析思考,动手答题。答题的语言要规范。答题时还要注意看看分值,分值的多少取决于要点的多少。
关键词:曹丕 丽 丽而不
“丽”在诗文中可以理解为语言的华丽甚至是华靡。《文心雕龙・情采》中“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这里的“丽”是指委婉华美的辞藻和文采。此外,《小尔雅・广言》解释为“丽,两也”,通“俪”。在诗文中指句子的对偶或词语的对称,《文心雕龙・丽辞》“自扬、马、张、蔡,崇盛丽辞”。丽辞,就是讲求对偶的句子。
曹丕诗“欲丽”的追求,不仅表现在华丽辞藻,而且在内容上表现了“丽”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不仅表现在骈俪对偶,而且在形式技巧方面致力于用韵的对称和和谐。清词丽句的语言、纤丽细腻的情感、绮丽和谐的音韵、骈俪整齐的句式,使曹丕的诗歌呈现出“便娟婉约”[1]的风格。
一、清词丽句的语言
选词、造句和修辞的选用是曹丕诗歌历来备受推崇的重要依据。《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认为曹丕诗“蓄盛藻”,《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评》评价“文帝天资文藻”,明代诗评家胡应麟推崇曹丕诗歌的语言是“丽语错出”、“华辞既盛”。相对于汉大赋的富丽、齐梁诗歌的艳丽以及南朝诗歌的靡丽,曹丕诗歌的“丽”可以形容成“清丽”。正如吴云认为曹丕的五言诗“语言精醇,又能保有民歌化的特点,具有一种‘清丽’的特色。”[2]
“清丽”诗风的形成,一方面在于曹丕的诗歌多是从质朴自然的汉乐府发展而来,其中一半以上是沿用了乐府古题(据郭茂倩《乐府诗集》及丁福保所辑《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所收,约三十三题四十五首,其中乐府诗十七题二十四首)。另一方面,“清丽”的特色体现在清词丽句的辞采之中。《芙蓉池作》的诗句最具有代表性――“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作者以“卑枝”二句具体写嘉木的生长姿态:卑枝和修条通过“拂羽盖”和“摩苍天”,一下一上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环渠而生,茂密葱茏。“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作者仅用十个字,把丹霞褪去、明月初升、华星璀璨、在云层间时隐时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呈现出来。语言运用中的清丽特点,正如《文心雕龙・才略》的评价:“魏文之才,洋洋清绮”。
二、纤丽细腻的情感
“怜风月、狎池苑”的诗歌内容在曹丕的诗作占一半以上,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作者纤丽细腻的情感,言情诗可以算是最佳的代表。曹丕的言情诗内容单一浅显,风格缠绵悱恻,“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燕歌行》其二)、“佳人不来,何得斯须”(《秋胡行》)、“音声入君怀,凄怆伤人心。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清河作》)等等,几乎代表了曹丕言情诗的全部意境。
作者多写男女之间的相恋、相别,并且善于拟之情写思夫之苦,写被丈夫离弃的眷恋之苦,感情真挚、细腻、含蓄、纤丽。其中,《燕歌行(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是言情诗中顶峰之作。整首诗写了一位在秋夜里思念远方的丈夫,抒发了无限的相思和哀怨。秋风落木,摇撼心怀;群燕翔雁,念君情切;明月琴诗,派遣别恨;牵牛织女,触动情思。作者把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情景交融,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意境凄楚,王夫之赞为“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三、绮丽和谐的音韵
曹丕的诗歌在用韵的方面受到楚辞押韵的影响,注重韵部韵字的选择和使用,有些诗句合乎律诗的平仄和对仗。他的诗作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其中四言诗“都是偶句韵,虽然有转韵和合韵现象,但是四言诗中没有不入韵的句子”[3];五言诗“二十三首是偶句韵,其中一韵到底的有十九首”[3];六言诗有四首,“《黎阳作诗》、《令诗》和《董逃行》三首是句句押韵,《寡妇行》是偶句押韵”[3]。
此外,曹丕的诗出现了转句换韵的新尝试,五言杂诗《西北有浮云》就是换韵的典型。“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首先,这首诗隔句押韵,在形式上形成叠韵,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其次,这首五言诗打破了偶句押韵、一韵到底的固定模式,“前面八句都用入声月韵,最后两句转真韵”[3],范文在《对床夜雨》中认为此诗正是“转句换韵之始”。
更为肯定的是,曹丕在诗中喜欢选用阳韵,情感的丰富多彩与韵字的选择和词语的搭配是有关系的。如他的代表作《燕歌行(其一)》采用阳韵,韵字的色彩也偏向悲凉之情,并且选用了带有秋天和孤独意象的韵字组合,如“天气凉”、“雁南翔”、“多思肠”、遥相望”、“守空房”等等,读后有缠绵悱恻之感。总体来说,和谐流畅的音节形成连贯而起的诗意,层层渲染,一唱三叹。
四、骈俪整齐的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