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1 17:13: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汽车专业的就业方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车辆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178-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汽车技术与汽车行业的发展也在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更多的挑战。但是,汽车产业的发展是不可抑制的,汽车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很多,包括汽车制造业、汽车零部件生产业、汽车配件企业、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汽车保险与理赔、二手汽车交易、汽车的报废处理业等等,这就意味着汽车行业对于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的规模化增长趋势。对于车辆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也处于与时俱进的发展变化中。在高等教育的背景下,汽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和人才层次的提高发展很快,但由于越来越多的汽车高新技术的涌现,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要求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期缩短,行业急需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思维的应用型复合人才。这一切表明,对于汽车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也显得尤为紧迫和势在必行。
一、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
车辆工程专业在所有的工科专业中,特点鲜明,综合性最强。对于整车的设计制造而言,涉及到了从零件设计、材料选择、总成设计与装配、电控系统设计等等;对于汽车的动力系统部分的设计又要根据环境要求和排放标准而进行燃料的选用与结构改进,改进车辆的原材料,实现轻量化设计。而目前的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业的发展使得汽车设计的平台更加广阔,汽车电控系统的发展要求电子技术的专业基础的支撑。因此,现代社会背景下对于车辆专业的知识要求其实是涉及到了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材料科学、电子科学、计算机开发设计软件和仿真软件等知识的各个环节。因此,车辆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强的工科专业。知识面宽,要求掌握的内容多,这就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资源配置、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课程的合理设置等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就业从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更是重中之重。
二、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
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车辆工程专业教学环节得以实施和合格人才培养的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达到质量标准的具体规划,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地方本科高校发展之路{1}。
车辆工程专业作为工科专业之一,其根本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专业型应用人才。专业型应用人才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运用于所从事专业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能掌握某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胜任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是高等学校教育适应某方面社会实际需要培养的技能型人才。
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应该是仅仅掌握书本知识和课堂知识的书呆子型学生,而是应该培养出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性思维,并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21世纪人才。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合理地确定不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质,配套试验设施和更新实践环节的设置,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并达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车辆工程专业培养“具备较系统的车辆工程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了汽车及零部件产品的设计开发方法、对汽车的生产制造环节有一定的实际了解、并对汽车的维修与故障检测有相应的实际操作,具有汽车销售汽车的技术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魏建伟等人提出了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133”模式体系{2}。以汽车及零部件设计制造检测核心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一条主线,并以工程基础能力层次、汽车及零部件设计制造检测核心能力层次、综合素质拓展能力层次等为三个层次,在这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建立三个能力模块。这一培养模式的提出对于车辆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但是概括而言,要以“专业基础扎实,兼备实践能力与从业能力,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工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作为新时代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案
目前的汽车技术发展涉及到了车用燃料的替代、电动汽车的发展、汽车乘坐舒适性的设计、汽车的安全技术进步、汽车的轻量化设计以及低碳减排技术等各种技术,因此,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急需在原有的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汽车CAD设计和三维实体建模设计能力,并借助有限元软件掌握汽车优化设计和汽车零部件设计合理性的软件评价能力。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又要求学生具有电器电子知识,对于汽车用轻质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应用,以及汽车报废后的材料可回收利用等等相关知识也要掌握。这就使车辆工程专业建立在机械工程大类的基础之上,而又涵盖了更多更广的专业知识领域。
具体的教学改革方(下转第182页)(上接第178页)案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目前,工科专业的大平台招生要求学生用一年半的时间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学习,对于机械工程基础知识进行了掌握,对于专业课阶段的专业知识的学有裨益。而对于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一定要摒弃原有的以传统课程为主导的模式,在汽车构造、汽车设计、汽车理论、汽车维修、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制造工艺学的设置基础上,把车用单片机技术,先进车用电子技术的课程作为必选课,把汽车计算机辅助设计、汽车优化设计、汽车有限元技术这些现代工业设计必备的知识合理地设置在专业必修课程中。
2.在理论知识得以夯实的基础上,强调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手段改革,利用教学视频、教学软件在课程讲述中把直观教学的方法更好地带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中。
3.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利用课时设置中的实践机动课时,开展汽车知识的新发展动态的学习,学生利用网络和实践组织材料,课堂中进行讲解,分享学习成果。
4.根据汽车知识的多方向性,组织学生分方向建立学习小组,设置汽车设计方向、汽车电子技术方向、汽车性能评价方向等,并配备专业课教师对具体方向进行指导。各个方向的学习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汽车设计方向是以绘图设计、软件学习为主。电子技术方向是单片机控制技术为基础,进行车辆的性能控制与车辆的配套产品开发,汽车性能评价方向是以汽车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市场调研、市场营销为主要学习目标。学生的团队之间可以交叉和相互借鉴,实现知识交流的良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
5.实践环节的合理设置,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企业实习,更能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行合理的检测,对于课题的完成使得知识的系统化程度提高,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复合思维能力。并在教研室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车辆知识竞赛、车辆结构设计竞赛、汽车产品设计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的阶段学习成果进行验收。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积累,可以开发汽车虚拟拆装平台等软件,把汽车构造和原理更直观地进行展示。
总之,在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提高教师水平,提供学生更大的学习平台,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实现渠道,为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最切实有效的保障。
四、结论
在当前的汽车工业发展形势和车辆行业就业形势下,确定了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基础扎实,兼备实践能力与从业能力,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工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这一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案,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改革,学生能动性的挖掘,学生不同学习目标的学习小组的建立,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开展,学生实习实践环节的重要性等方面阐述进行改革的必要性,以推动高水平车辆专业毕业生更快更好地融入行业建设中。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基于与就业接轨的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研究”(JG2013010521),佳木斯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Cxtd-2013-01),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专项项目(JYLA2012-018)和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JYLA2013-02)。]
注释:
{1}周文富,周斐芳.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5):13-15
{2}魏建伟,胡如夫,崔仲华.车辆工程专业“133"培养模式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4(26):88-91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关键词】高职;汽车制造;岗位需求;改革设想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制造人员的缺口也越来越严重,根据汽车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汽车产量达2211.68万辆,与12年相比增长率为13.9%。就湖南省来讲,2013年1-11月,湖南省共生产汽车36.1万辆,同比增长128.44%,近五年湖南省内汽车制造与装配人才缺口约2万人,目前湖南省内开办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有9所,年招生1500左右,但是这个数量还是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专业定位
高职院校里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方向大多是希望培养从事装配、检测和生产加工、现场工艺以及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各个岗位。基本上是希望全才,但是实际上毕业后大多还是去了装配一线,从而导致读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生都有一种被骗的感觉,不是汽车制造与装配吗?怎么到最后都变成了装配?
改革设想:应增加制造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模式的更改、授课方式的改变、评价制度的完善。
二、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职业院校,不管是高职还是中职,培养模式基本上都采用了校企联合、订单培养,这样的模式好吗?当然好,否则不会那么受欢迎,毕业即就业,零距离上岗,当然是很好的保证就业的方式。但是问题是毕业生没有达到我们的希望,原因是什么呢?没有与企业真正的融合。
改革设想:与企业深度融合,不仅仅要与企业共定确定招生规模、共定人才需求、共定就业岗位,还需要与企业共定课程标准,共定考核评价,只有真正实现了这“五共”,才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联合。
三、课程体系设置
图1 课程体系设置
传统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基本上是按照下列的课程进行教学,见图1,但是实际上我们发现这些课程跟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课程是那么的相似,没有突出汽车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本身的特点,导致学生们认为学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跟学汽运专业的区别模糊。甚至于很多老师也会灌输汽车制造与装配向汽车运用技术专业靠拢即可这样的思想,这是很可怕的,是不是先是靠拢,最终干脆被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合并了呢?其实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是汽车前市场,汽车运用技术是汽车后市场,怎么能靠拢呢?
改革设想:突出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制造和装配特点。强化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CAD应用基础、整车拆装实训等内容。
(一)课程衔接
从课程设置上来讲,我们高职的课程与中职和职业本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只是讲解深浅不同。比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汽车检测技术、汽车总装技术、CAD应用基础等课程都是重复的课程。那么怎么样更好的衔接高职、中职和职业本科呢?
改革设想:对于基础课程中的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等课程的讲解,衔接中职,对于专业课程中的汽车总装技术、汽车检测技术等课程的讲解,衔接职业本科。
(二)课程体系改革
从课程体系上来看,大多数高职采用的都是相似的课程教学,但是要真正突出高职的特点,突出汽车制造的特点,我们就应该花些功夫了。
1.授课内容改革。为了更好的服务企业,适应企业岗位能力需求,需要把制造这块强化,增加机械制图、CAD应用基础、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课时,并适当增加设计内容。
2.授课方式改革。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应增加课堂互动、视频教学、企业现场授课、利用数字化资源建设相结合的方式
(三)教学管理与评价
常规的教学管理一般采用教务管理系统、实训与顶岗、实习OA系统等,常规的教学评价方式一般采用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督导评教相结合。
改革设想:(1)教学管理方面还应增加大学城空间管理系统和学生自我管理模式;(2)教学评价评价方式除了常规的,还应增加社会评价和职业考评相结合的方式。
四、结语
由于交通工程专业在上述各个高校所处的院校及学校特点的不一样,每个学校开设的课程也不尽相同,但同类高校之间还是具有共性的,下面分类分析。
(一)全国综合性大学此类院校
以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代表,这两所学校既是最早开设全国交通工程专业的学校,也是该专业的标杆学校。同济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开设于交通学院下,由于该院校知名度高,学生在交通行业口碑较好,学生就业较好。主干课程包括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工程地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工程项目管理、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客运交通系统、运输经济学等。根据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该类型交通工程主要设置轨道交通工程、道路工程设计与交通设计规划三大方向。
(二)传统公路交通类院校
此类院校基本归属于原交通部,交通专业背景性强,学生毕业后也基本是在原交通部的下属交通单位工作,例如中交公路局等。课程设置包括城市规划原理、测量学、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勘测设计、交通规划、运输经济学、交通设施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公交运营、交通枢纽设计。
(三)传统铁路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主要是在交通运输(原铁道运输)专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专业背景性不强。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该校交通工程专业按交通工程和城市公共交通两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交通规划、运输布局、高速公路管理与控制、交通运输智能技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目前公交公司对本科类人才的需求主要还是集中在车辆工程方面,对运输管理等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该类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够强。
(四)汽车运输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建设基本依靠汽车工程,交通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基本属于汽车运输工程方向,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汽车运输调度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运输场站设计、交通调查与分析等。由于目前国内汽车运输业发展缓慢,所以学生就业率普遍不高。
(五)土木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基本归属于土木工程系,专业方向为道路工程方向,建设基本依靠土木工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道路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结构力学、土力学、地质工程、结构设计等。由于目前国内公路与铁路建设发展蓬勃,所以学生就业率较高。
(六)民航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基本归属于民航系,专业方向为机场工程方向,建设基本依靠土木工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机场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结构力学、土力学、地质工程、结构设计等。目前国内机场建设发展蓬勃,而且该行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因此学生就业率也较高。
二、西华交通工程专业
西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于1999年申报,2000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截止2014年10月,共计招收14届学生,累计培养500余名学生。西华交通工程专业设于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由上述汽车运输类专业转变而来,专业方向目前包括道路工程和交通规划与设计两个,但是根据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只开设了道路工程方向的教学班。对比上述各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开设课程特点,建议西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开设道路施工和轨道施工两个教学方向。
(一)道路施工方向
四川地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道路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道路建设需求在未来还是很大,道路施工方向的交通工程专业在未来的需求量将很大。开设课程建议参考南京工业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主要专业课程如下:结构力学、土质土力学、道路工程制图、道路建筑材料、道路施工、路基路面工程。
(二)轨道施工方向
目前全国地铁与高铁建设方兴未艾,对轨道工程方向需求量巨大,但是在本科专业目录里没有轨道工程专业名称。根据上述分析,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可以开设轨道交通工程方向。开设课程建议参考同济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主要专业课程如下: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工程地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工程项目管理、轨道工程、桥梁隧道工程。
三、总结
【关键字】车辆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车辆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车辆工程就业岗位 车辆工程工资待遇
一、车辆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自2016年以来,中国国内汽车市场销售速度提升接近40%,位居全球第一。目前,中国汽车行业直接从业人员220万,相关从业人员达3500万。至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将会达到世界第一!车辆工程是一门追求精确、讲究细节,要求学生具有极强动手能力的专业。因此,对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上需要有两大要求,第一是工程实践能力,第二是专业创新能力。对于这两项能力,用人单位是非常看重的。如今的状况是企业抢着到学校来要人但学校没有足够的人。所以就业情况是非常好的。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显示,车辆工程专业整体的就业率为92.4%,位于“2016年主要本科专业就业率排行榜”的第36位。
二、车辆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车辆工程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有很多,从汽车生产流程中的调研、设计、试验到销售环节,车辆工程专业学生都可以选择。比较理想的,可以到各种汽车主机厂,工程研究院,汽车、机车车辆、地铁及轻轨车辆的设计制造企业,参与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工作。如北汽,上汽,大众、北京汽车研究所等一些国内著名汽车研究所,长春一汽、武汉二汽、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北京奔驰、广州本田、长安福特等著名汽车生产企业等,都是毕业生的好去处。从事汽车的销售工作。汽车生产后,需要销售,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也可以到汽车销售部门从事销售工作,有了一定销售经验后他们可能转向管理方向,比如升到销售总监位置。到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不过要到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一般都需要较高的学历,一般都要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三、车辆工程专业就业岗位
主要考虑的是研发设计,这个是最有挑战性的工作,如果别人开的车是你设计的,那多有成就感?若你是研究生学历,那强烈推荐你做研发设计,作别的都屈才。国家扶植自主创新,近两年出的政策基本都是针对自主创新的,例如新能源,发展新能源是个很好的机会。很多车辆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直接就到汽车生产企业从事汽车生产,当他们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他们就可以转向汽车的研究与管理方向。
四、车辆工程专业工资待遇
截止至2013年12月24日,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工资约为5000元,应届毕业生工资约为3500元,0-2年工资约为4300元,3-5年工资约为5300元,6-7年工资约为6800元,8-10年工资约为8000-10000元。近几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与汽车相关的专业也会渐渐“热”起来。庞大的汽车市场急切需要一批具备汽车工程设计、制造、实验、运用、研究与汽车营销等汽车专业知识的人才,特别是高级汽车、新型汽车设计开发人才的急切需求。围绕安全、节能、环保三大主题的汽车新技术也在兴起,使得汽车行业与当今尖端科技紧联系在了一起,车辆工程专业的研究范围也更加的广泛,涉及到汽车、机车车辆、拖拉机、军用车辆及工程车辆等陆上移动机械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等。甚至还可能触及到医学、生理学及心理学等更为广泛的领域,为本专业的学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想要成为一个专业的汽车人,这些“浅层次”的兴趣仅仅只是起点。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就应该确定好自己的兴趣,发现并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大学的学习是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有些企业抱怨学校提供的人才质量不佳,基本上就是因为基本功不扎实。毕业生不仅要学好自己专业,而且还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更要重视课程设计与公司的专业实习,要把纯理论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来锻炼初步设计的能力,检验自己的所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全新的体系。
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将技术领域相近、专业基础相近,就业岗位相近专业的各项资源整合,有助于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建设团队、丰富实训教学资源、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等优势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
专业群;资源整合;优势作用
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群是指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将多个技术领域相近、专业基础相近,面向的职业岗位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专业集合。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全方位人才服务。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1+1+1”培养模式,即:一年的专业群平台课程的基础培养;一年的专业方向与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相结合的专业培养;一年的企业顶岗实习的职业培养。
(一)第一阶段。即学生在校的第一学年,通过平台课程的通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使学生具备专业基础能力。通过认识实习、专业讲座、毕业生交流、企业参观、大型专业赛事志愿者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从多个视角了解专业群覆盖的各专业特点与行业发展,为第二年选择职业方向做好准备。
(二)第二阶段。即学生在校的第二学年,依托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组建专业方向明确的校企联合培养项目。通过第一学年对专业的接触,学生已经能够确定自己未来的从业方向。因此在第二阶段,一部分对本专业逐渐产生兴趣的同学会选择在原专业继续学习,另一部分同学则可以借助专业群内跨专业的校企联合培养项目,选择喜爱的专业。此阶段的校企联合培养项目,采用工学结合、工读交替的形式,按照企业“定制的”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第三阶段。即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阶段,企业与学校、企业与学生、学校与学生之间签订协议,按照协议要求,企业安排学生在与专业相关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并进行必要的岗位轮换。顶岗实习期间,由于有了大二期间工学交替学习的经历,上手快,实习效果好,学生参与工作实践,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快速实现角色转变。
二、优化课程建设团队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群建设的重中之重,汽车服务与贸易专业群覆盖的四个专业,在汽车文化、客户关系管理、职业素养以及对汽车结构性能的掌握等方面,教学要求相近,因此搭建了专业群“平台”课程。在平台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打破原有以专业划分的课程建设团队,以满足服务专业群人才培养要求为根本,在专业群内跨专业组建矩阵式结构的课程建设团队,专业教师同时也是课程团队的成员。矩阵式结构的课程建设团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建设团队的组建更加灵活,以课程建设为目标,随着课程体系改革和优化,课程团队也可以随之调整;二是课程建设团队的工作目的明确,任务清楚,将在专业、技术、人文等各方面由专长的教师结合起来,将每名教师的业务优势与课程建设目标融合在一起,共同开发、建设、完善课程;三是课程建设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工作部门,彼此间的信息传递和配合不断增强,有助于经验的交流与推广。
三、丰富实训教学资源
实训基地是学校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汽车服务与贸易专业群以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对原有实训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分配,组建了13个专项技能实训基地和4个综合性实训基地。为提高实训基地使用效率和共用程度,实训基地均由教师兼职管理。每学期初制定详细的实训室使用计划,倡导师生全员参与实训室5S管理,实现每节实训课程结束后设施设备定置归位,并通过《实训室安全管理制度》、《实训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实训着装管理规定》、《实训室5S管理点检表》等一系列制度和规范化要求,提升了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水平。实训资源与实训基地的重构过程中,既要重视共享实训项目的资源合理利用,又要注重发挥核心实训项目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将核心实训项目的开发流程、标准和过程管理中好的做法,推广到其他实训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中,这将有利于专业群在未来建设过程中朝着高端技术水平发展。
四、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专业群建设的师资团队,需要由专业群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师资资源的整合,有助于组建一支以专业群发展和课程建设需要为出发点,结构合理、专兼职相结合、与专业群发展相适应的教师团队,为专业群高质量建设提供保障。
(一)发挥平台优势,促进教师交流与进步。专业群的建设,有助于教师借助共享的课程平台、实训平台和服务项目平台,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先进技术、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交流经验、总结不足,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攻克难关。在建设过程中,提升教师的知识与业务水平。
(二)开展服务与培训,提高团队教科研能力水平。教科研水平是团队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也是教学人员能力提升的一项重要内容。专业群带头人和企业带头人在开展教科研和社会与产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带领团队成员投入项目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使教师加深专业与产业的对接,知识与技术的融合,改革与创新的深入。
(三)促进“双师型”教师和“长白山技能名师”的培养与作用的发挥。“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的骨干力量,“长白山技能名师”是在专业技术上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顶尖人才。通过专业群的校企合作平台,既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企业顶岗实践、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机会,也能够让教师紧跟前沿,不断更新领先理念,提高先进技术。五、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专业群的建设,是以龙头专业为引领,带动群内所有专业的建设,在学生培养过程中,“1+1+1”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和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通过专业群内各专业搭建的校企合作培养项目,将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育成资源共享,每个项目的人才选拔均面向专业群内的所有学生。学生在选择学习方向时,可以与就业方向结合起来,从以往单一就业方向转变为专业群内多方向选择就业,不仅提高学生在未来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树立职业目标,提升了学生就业质量,更为企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职业人才。
汽车服务与贸易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平台的搭建,梳理了专业资源的同时,对各项资源重组,在人才培养创新、课程团队优化、实训资源共享、师资水平提高、就业质量提升方面形成合力,优势互补,为汽车后服务市场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成金秀.企业学院及其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关键词]协同创新;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36-02
一、引言
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
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企业对汽车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巨大。我校自成立车辆工程专业以来,已累计培养毕业生2000多名,就业单位面向国内各大型汽车整车厂、零部件厂及其他相关单位,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在学校均名列前茅。但在高就业率的同时,企业对毕业生的设计能力、工程能力、试验测试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的专业目录对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均做了更为实际细致的规划。为培养创新模式下的先进设计人才和具有一定经验、动手能力强的工程实践人才,需要进行车辆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总和。
在国内各高校现有的教学计划中,不论专业课是按专业方向的模式设置还是按课程模块的模式或其他模式设置,人才培养计划在体现明显专业方向特征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用人单位受传统“专业对口”观念的影响及企业实际技术分工的影响,现行大口径专业按专业方向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深入,专业方向越来越朝着拓宽和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二、“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坚持 “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思想,根据学科建设和社会人才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工程设计在人才培养中的主线作用,主要教学环节及教学领域更加侧重于基于创新模式下的工程实践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及实验测试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大工程实践训练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创新科技活动。深化校企合作,将企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作为学生工程设计和工程实践基地,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车辆工程专业以机械学科为大平台,在学生掌握机械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自然科学知识和车辆基础技能知识,使学生具有宽泛扎实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车辆工程专业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出发,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初步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群,形成综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如汽车数字化设计训练课程设计、汽车综合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体系。该课程体系按专业培养模式构建的专业能力培养路线,如图1所示。
以设计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和有机组合,实现教学内容的精炼。教学内容既要考虑培养设计能力的需要,又要根据实际,难度适中,渐进提高,使学生学而有所收获,提高其成就感和学习积极性。根据课程特点,强化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解,弱化对理论体系的讲解。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实现培养目标,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突出问题驱动、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和融合。在保证基础理论不减少的基础上,适当压缩课内学时,为学生在企业阶段的学习与实践环节腾出时间。
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在理论教学课程设置中注重原理性创新与应用性创新思维的培养,开设创新类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二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综合创新性实践,同时开放“汽车实验中心”,鼓励学生课外在实验中心自主完成创新性实验项目;三是激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及竞赛,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四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使学生掌握科技发展动态,具备提升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际能力和全面素质。
加强基于产品设计过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产品设计从需求分析、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
突出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从大一到大四不间断设置体现设计能力渐进培养的设计实践环节。目前,三维工程软件在企业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为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企业要求,我们在设计大作业、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环节中增加了以CATIA、ADAMS、ANSYS等工程软件为设计平台进行结构设计、工艺设计、运动分析、动力学分析及结构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提供教学、时间的场所和设备,提供充足的安全和劳动保护,配备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学生可在公司完成部分理论专业课程学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教育培养工作。
三、结论
学院通过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企业的专家请进来,让学生接触生产第一线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学校所学的知识如何应用于生产实际。同时,也把本专业的学生送出去,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于企业实际题目,并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联合指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学生在各种大赛中获奖人数比前几年大大增加。同时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增强了,开放的实验室里总能看到学生在讨论问题或者研究实验,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也大幅提高。此外,学生的就业率、考研率都有很大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德语专业培养能力
1.具备爱岗敬业、诚信文明、公平热情、奉献进取、责任心强等素质;
2.具备运用德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3.具备对德语国家的国情与文化相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具备组织计划、协调与应急处理、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调查研究与继续学习能力;
5.了解并掌握德语在商务、业务办理、事务处理和翻译等专业知识。
德语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互联网、贸易、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互联网/电子商务;
2 贸易/进出口;
3 新能源;
4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5 教育/培训/院校;
6 汽车及零配件;
7 机械/设备/重工;
8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德语、外贸、亚马逊运营专员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德语翻译;
2 外贸业务员;
3 亚马逊运营专员;
4 德语教师;
5 德语销售;
6 亚马逊销售;
7 德语老师;
8 德语客服。
德语专业就业前景
关键词:校企合作;汽修;专业建设;高职
作者简介:陈刚田(1969―),男,山东人,东营职业学院讲师,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新能源汽车;支淑民(1967―),女,河北人,山东胜利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汽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2010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QCJ10Y07)。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大部分设有汽车类专业,尤其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
一、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现状简析
术专业为基础, 办学模式基本上继承了原中专或技术学校的思路,以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为主,生产服务型实践教学环节较弱。专业教师基本上来自普通高校的汽车类相关专业,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实践培训,来自生产一线的教师更是缺乏,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基本以自我摸索为主,实质性“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因此专业教材也只能以系统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生产服务型项目化教学难以真正实施。导致三年的学校教育很难完成职业技能的培养,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
同时,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尚无制度上的促进和保障,学校实践教学组织架构尚不完善,企业参与办学的热情难以转化为合作办学的动力。校企合作培养教学改革困难重重,致使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而有限的财政教育经费难以覆盖所有的学校和专业,同时社会办学渠道不畅,导致许多社会急需的专业办学经费不足,极大限制了市场急需专业人才的培养,限制了职业院校的快速健康发展。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世界各国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企业参与型”: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部分承担学生的培训任务、培训费用及生活津贴。如德国职业技术学院模式。
“财政投入型”:用财政投入来推动职业院校培养方向适应企业的需求,如美国的公立社区学院。
“企业主导型”:企业制定技术培训计划,通过职业学校配合实施的方式。如通用汽车的ASEP汽车维修服务技能校企合作项目、丰田汽车的T-TEP丰田技术培训计划校企合作项目、大众汽车的SCEP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组成部分,也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上国外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价值,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分析,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符合地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二、 我院汽修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在近几年的专业建设中,始终坚持“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教育宗旨,积极推行“与社会接轨,与市场互动”的开放式办学思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汽修专业逐渐成长为学院独具特色的优秀专业。
在校企合作不断深入的基础上,本专业积极寻求全方位与汽车企业合作,从合作模式、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材改革、专业管理等方面深入探讨和研究,正在逐步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适合我院特点的发展模式。
(一) “2+1” 实践教学探索
我院汽修专业自2006级开始推行“2+1”校企联合培养计划,至今已培养并输送学生近百名,先后与奥润、振东、胜拓、博运通、攀登等近十家东营及北京汽车销售和服务企业建立起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弥补了学校生产型实践教学的不足,密切了该专业与汽车行业的关系,打通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二) 跨专业教学探索
自招生以来,该专业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并且出现逐年快速递增的趋势。为了缓解这种供需矛盾,我们在机电专业实行自愿选择跨专业学习汽修专业的尝试,目前选择跨专业学习的学生达到120多人,占机电专业学生的50%,该模式突破了传统专业界限,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领域。
跨专业学生自二年级开始,不再选修机电专业和公共选修课,改选汽车专业核心课程,通过一年的跨专业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汽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就业增加了一条可选道路。
(三) 增设培养方向与申办新专业相结合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到企业对汽车营销和后市场服务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增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培养方向,同时拓宽了校企合作领域。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根据学院在汽修、道桥、能源、机电、数控等专业方面的综合优势,积极申办汽车类新专业,争取早日建立起具有我院特色的汽车类专业群。
(四) 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汽修实训室的基础上,于2009年暑假组建“大学生汽车服务中心”,有机的把学生实训和汽车服务结合起来,目前中心在汽车美容、汽车装饰、汽车保养、四轮定位、轮胎服务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外服务能力,逐渐发展成为校内生产型汽修实训基地。
服务中心还积极拓展外部市场,参加“2010年东营市首届黄河三角洲汽车及汽车用品博览会”,不仅成功的向社会展示了我院汽车专业的实践教学成果,还很好的诠释了本专业“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办学特色。通过服务中心的孵化过程,学生掌握了汽车后市场服务的技术和管理技能,为今后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五) 积极承担汽车教指委科研课题
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成功申请教育部高职高专汽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立足校企合作办学研究,培养适合市场要求的技能型及创业型人才,推进我院专业建设研究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学生就业、顶岗实习、创业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六) 组织学生深入市场开展社会调查
我们一直在思考高职教育区别于其它类型教育的办学特点究竟在哪里?我们认为高职生对专业理论的掌握能力要优于中职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要优于本科生,培养学生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的认识能力非常重要。我们组织每届学生对东营市汽车后市场进行调查,完成了《东营市汽车美容装饰市场调查报告》和《东营市汽车轮胎市场调查报告》等市场调查报告。
在市场调查中,学生对汽车行业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汽车后市场有了一定的了解,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坚定了学习汽车专业的信心。
通过一系列不懈的努力,我院汽修专业逐步实现了校内和校外双培养环境教学,校内实行实训与生产服务一体化教学,校外实行实习与就业捆绑式培养,逐步建立起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系统,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创新发展模式。
三、 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我们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并得到了当地汽车行业和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同时,在探索和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学校方面,要实现校企合作的健康持续发展,还需要体制的支持和保障,以及指导教师的培养和硬件设施的完善。
合作企业方面,各企业对合作的认识程度存在很大差异,缺乏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技师的授课技能也需要培养。
学生方面,家长对该专业缺乏正确认识,学生对企业文化认同与企业存在较大差异,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
针对校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正在努力寻求克服与解决的方案,并在很多方面展开探索和尝试,取得了部分阶段性成果。校方正在积极研究制定校企合作方案,创造积极的校企合作环境。
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部分企业正在积极主动与学校联系,逐步认识到学生顶岗实习和职业发展规划对企业人力资源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家长和学生也渐渐认识到技能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对人生职业规划所起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