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心理教育课堂

心理教育课堂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1 17:13: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心理教育课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心理教育课堂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教育;渗透;途径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学校应该发挥教育整体优势,利用各种有效途径,不失时机地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从而为民族素质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

1 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1.1 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2 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 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2 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渗0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2.1 整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第十册《丰碑》一课时,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2.2 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2.3 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3 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之于“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我认为,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3.1 锻炼坚定的意志意志

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课,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3.2 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小马过河》中的辩证思维,《田忌赛马》中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3 陶冶积极的情感

第2篇

1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的可行性

英语教学的主要场地是课堂,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要传授英语知识和文化、引导学生如何主动自觉地学习不同于母语的另外一种语言,而且还要有意识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尽管近几年人们越来越关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然而,就目前来说,人们对英语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仍旧停留在观念改变以及模式的变更,再就是采取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比如电教和多媒体的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积极的效果,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根基。只有把心理教育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才能冲击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心理教育是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很重要组成的部分,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呢?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指在教师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心理因素,来优化学生心理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获取文化知识同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进行其心理教育,目的是最终促进其全面心理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知识传授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而产生一系列心理活动、心理发展过程。从事课堂教学活动的双方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一个个充满了活力和热情、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想象与创造、具有个性的具体的心理实体。教师往往喜欢把自己的学识与好恶、意志、情感、等因素联系在一起,以整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传授、感染和熏陶,在知识、心理上都得到同步提高和升华,而且随着学生求知兴趣的提高,独立意识的增强,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也会得到发展,这对学生知识的形成与掌握将会产生有益影响。

2教师在课堂上的楷模作用

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的楷模作用是不容被忽落的。为了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教帅在课堂上的行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穿着。一个教师衣着打扮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是教师思想的形象。因此,它是一股不可忽视力量。教帅在课堂首先要穿着得体,衣着要符合英语教师的形象,其次,衣服要整洁干净。这样的教师一走进教室,学生就会有一种赏心悦目之感,就会从心理上接受老师,愿意听老师的课。相反,如果穿奇装异服,学生就会产生厌恶之感,更不要说喜欢你的课了。(2)教态。上课时,教师的态度要也很重要。上课时要和颜悦色,举止端庄,有时教师的态度还要和当堂所讲的内容相一致,随着所讲内容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这样学生就会在心里上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尊敬感,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3)板书。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字绘图,利用视觉形象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板书应注意规范,做到条理化,给学生以视觉上的美感。(4)视线。讲课时,教帅的视线应面向全班,平视学生,并留意学生课堂上的情绪,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根据学生的情绪随时改变讲授方式,调节课堂氛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切记不要讲课时或低头看地板、或抬头看天花板或窗外,给学生以不良的心理暗示。(5)手势。在课堂教学中,做手势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指导性的方式。一个好的教师想要把课讲得绘声绘色,就要善于运用手势、表情、动作等,去展示和创造情景,只有这样才能把课讲得生动,富有感染力。教师应避免一些不文雅的动作。比如:抠鼻孔、打哈欠等,这样做极易使学生产生反感,也有损与教师的形象。(6)调控情绪。课堂教学过程是不仅是师生知识行成、彼此影响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相互感染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要把生活中,工作中不良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在课堂上教师呈现给学生的,一定是乐观的,积极的、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形象。一个好的教师要善于创造轻松愉快课堂气氛,使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轻松的、良好的心理状态。相反,教师的不良情绪,不健康的行为有可能会诱发学生焦虑、甚至恐惧的心理,形成沉闷、压抑的课堂氛围,造成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以自己的健康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熏陶学生,做学生的楷模。

3利用课本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法国作家莫洛亚曾说:“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志的形成。”现在的许多学生由于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意志力薄弱,遇到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上的不幸,就会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更有甚者会一步步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针对这种现象,作为教师应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不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在课堂中有意识地灌输心理健康的知识就变得尤为重要。英语学科在这方面非常具有优势,因为大学英语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主人公坚强的意志,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事例,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领学生在掌握英语文化知识的同时,去感悟人物坚强的意志品质,并培养学生意志和顽强的精神。例如:在英语Dealingwithtrouble这一课中,我们会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给他们设计一系列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比如:当自己遇上困境时,你该怎么做?当看到别人遇上麻烦时,又该怎么做?因为是学生,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保护自我安全的前提下,又能机智地帮助他人摆脱困境。再比如:LearnFromFailure这一课中,让学生了解,不管是凡人还是伟人,一生中都要经历失败、挫折,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敢面对失败。这些内容都是很好的素材,都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失败,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提高他们生活和生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理解课文所包涵的道德美以及伦理美,而且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了不良心理问题,建立了自信心,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 学科教学 课堂教学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历史时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整个素质教育中起着基础性、动因性的作用。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期被忽视,致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变革,新、旧观念的对撞,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生活节奏的紧张,竞争日益加剧,社会生活复杂多变等等。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已成为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关键性问题。

我校作为省重点中学,肩负着为高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任务,而重点中学的学生虽学业优秀,认知水平高,但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社会与家庭的高期望,面临着学业发展与全面素质发展的巨大矛盾,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难以真正认识和完善自我。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得到尊重和获得成功的快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班队活动等途径进行,但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有效地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利用学科知识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毕竟高中学生主要学习时间集中在课堂上,而事实上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教书育人的有心人,在备课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作用,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在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塑造,健康心理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那么,在中学如何具体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留心处处皆学问"。各科教师如果都做教书育人的有心人,在课堂教学上结合学科特点做点文章,当一个心理健康咨询师是不成问题的。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教会学生如何塑造良好的个性,如何培养良好的处世能力,适应社会。如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1.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将学科知识适时拓展,挖掘学科知识的内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处于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趋于成熟,但对于刚步入高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客观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从被人照顾到自理自学、从佼佼者到默默无闻者的转变,使他们心理产生很大压力,甚至于开始否定自已,这时他们更需要一个更清楚的头脑,一种轻松的心态。于是我们在物理课上讲解压力的概念时对同学们说:"物体间有压力,必定要相互接触且有形变,而长期的心理压力也会使人的正常心理发生形变,形变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也就不能恢复原状了。学会调节、释放心理负荷,变心理压力为学习动力;学好物理压力抛开心理压力,你会天天进步。"

在物理中学习参照系时作如下提醒:"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在不同的参照系中会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要学会正确分析。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总满足于初中、小学时的骄人业绩而不愿面对现实,更不能只看到现在的暂时落后而自暴自弃。我们要保持的心态是:以昨天的成功为参照系,时刻勉励自已,我能行!以现实的环境为参照系,用勤奋证实自已,我能行!"

同样,在处理与同学、老师、朋友的关系时,遇到矛盾要善于多变换参照系来思考问题,要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替别人考虑问题,"用一个善意的微笑来拉近两个陌生的心灵","用两句温馨的话语来化解一个僵硬的面孔"。善解人意,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

在物理课堂上讲《声波的反射--回声》时,我应用了诗人汪国真一首诗《回声》中的几句话:"你哭它就哭,你笑它就笑;你赞美它,它赞美你;你骂它,它骂你;千万不要和它争吵,最后一声总是它的。"学生在耐心体会和琢磨诗句的同时,体会如何与人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真诚为圆心,以友善为半径的圆","用真诚去换取对方一个笑脸。"同样,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也照样可以要求学生应具备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处的健康心理。

2.注重学科发展历史的丰富内涵

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人类在反复修正、反复深化中改造着自然。

在光学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中三大时期的具体分析,使学生体会到追求真知,就要有不畏挫折的顽强意志。如17世纪牛顿提出了微粒说,人们因牛顿的威望而排斥了波动说,以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学生进一步理解到科学家是不能讲名人效应的,追求真理就要用实验说话,不能盲从大师。

在认识能量守恒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摸索出它的规律: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在能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永动机--十三世纪到十八世纪中期人们研究了几百年,无数次失败的实验宣告了它永远不能诞生的命运。在总结永动机的设计方案时教育学生:"永动机只能是个神话,是我们眼前的一片海市蜃楼。一种不需消耗其它能量而可以不断创造新能量的机器,是不存在的,它已被置于科学之外。而我们在学习中,也应该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每天祈求自已成功而不愿付出努力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知识的财富不能不劳而获,学习中没有’永动机’,勤奋和智慧才是成功的源泉,空想不行动是没有用的!"

3.重视自然学科实验的潜移默化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利用实验研究物理学问题不仅能增强观察和分析能力,帮助同学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的教学目的,而且还可以在其中贯穿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严格执行实验室守则,培养学生规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对公物的责任意识和人身安全意识;鼓励学生手、脑并用,大胆创新,将实验误差减小到最低限度,同时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统筹观念及动手能力;在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上,要求学生做到严密、一丝不苟,强调观测和记录应以事实为基础,绝不能乱凑数据、弄虚作假,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虚假的实验不会得出正确、科学的结论;虚伪的人不会得到真正的朋友和事业的成功!

实验教学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由这个化学教学案例中的化学实验可以清楚地看出。

但是在课堂上举这样的幽默笑话产生的教育效果从知识上远不及上面的化学教学案例。后者肯定是满教室的哄堂大笑,活跃的是课堂气氛,而前者是教室里学生安安静静的理性思考,给人以心理智慧的启迪。由此可见,用心地设计几个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星星之火",必然能照亮学生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时迷茫而又有时"黑暗"的心田。

4.注意不同领域科学家、文学家、学术伟人的风范熏陶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思想家,是他们的忘我精神揭开自然界的一层层神秘面纱,从而不断地推动世界科技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各学科中优秀的科学成果及其发明者创造者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马克思在图书馆看书的椅子下的地面坐出了两条深痕,是他对科学知识的不懈追求,也才有了后来的《资本论》;安培追赶马车的执着;居里夫人四年提镭不懈;法拉第为科学的忍气吞声及明察秋毫;普朗克的大胆假设;伦琴在实验室中的奋战;卢瑟福对实验的精密要求及在培养科学后备力量方面的突出贡献等等,都是将心育融入课堂教学的一个个"亮点"。我们在课堂上应能感觉到学生们听到居里夫人的话:"镭是应该属于全人类的"时的心灵震憾;牛顿的高瞻远瞩:"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犹如一针兴奋剂;菲涅耳和阿拉果挑战泊松亮斑带来的不仅是波动光学的繁荣,而且教会了学生如何自信地面对生活的考验;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揭开了闪电--一种人们感到最神秘、最可怕的自然现象的谜底,迷信被破除了,而他为科学甘冒生命危险的壮举和他病逝后简单的墓志铭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身边的所有学生。

可见,在学科教学中用伟人的事例去感动学生,学生在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百折不挠、谨逊严谨、远见卓识的人格魅力和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情感。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新世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现有的书本知识,通过开展与学科教学相联系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个实实在在的扎实工作,教给学生健康的处世哲学,勇敢地面对社会,从小扬起生活的风帆,不畏艰险,昂首阔步走向成熟。这样才能使中小学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才能扬起素质教育的大旗,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追求完美的人性。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河北教育出版社

石国兴

【2】《高中班主任》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班华 王正勇

【3】《教学艺术》

河北教育出版社

薛彦华 王 慧

【4】《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4篇

关键词:心理资本;医科院校;跟踪式

中图分类号:G444?摇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69-02

一、医科院校的心理资本教育教学现状

在国内很多高校,心理资本教育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课堂教学,一种是能力资助,包括创业教育、励志教育、项目培训、社团活动等,两种教育教学方式往往是“两张皮”,互不干涉、各自为政。

1.医科院校心理资本的课堂教学状况。医科院校一般学制较长,专业性强,学生学习压力大,加之目前面临医疗服务中医患关系紧张等负面因素,医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容忽视。广西医科大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通识课中融入了2课时“成功人生的心理资本”教学内容,作为增加学生对心理资本认识的启蒙课,此外还独立开设了“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作为心理资本建设的重要载体,向学生传达正能量,积极引导学生以开放性的眼光发掘自身的潜能和能力,追求卓越,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笔者从广西其他几所医科院校如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等了解到,他们虽然没有单独开设心理资本课程,但在心理教学的内容中已有涉及。

2.医学生对心理资本的态度调查。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笔者参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的教学,在“成功人生的心理资本”这一章节中,笔者以课堂效果调查为目的,调查了学生对个人成功的主要归因。方法如下:分别在课前、课后,让7个班级共计361人对“个人成功四因素(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心理资本)”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统计四种因素排在第一位的票数(除空白票、重复票、选择不全等无效票,有效票数为315票),如果学生将人力资本排在第一位,则认为他将成功人生主要归因于人力资本,以此类推。结果显示:学生中认为个人的成功主要是因为“有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社会背景(物质资本、社会资本)”或“学历文凭、掌握的技能(人力资本)”或“自信、希望、乐观、坚韧(心理资本)”。具体情况见图1。

通过图1还可以看出,学生对人生成功的主要归因在心理资本课的前后发生了明显变化,认为成功人生主要归因于“物质资本、社会资本”的学生人数下降了10.16%,认为成功人生主要归因于“心理资本”的学生人数上升了15.23%,而人力资本的变化只有5.08%。对结果的分析,不排除有学生是由于在心理资本课堂上有意投老师所好,但是多数学生对于心理资本课堂教学的短期效应还是很明显的。但是,因为这种课程属于启蒙性质,且课时量极少,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率占到40%~50%的西部民族地区医科院校而言,显然是杯水车薪。因此,进一步加大对心理资本教育教学的课外投资和开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堂心理资本教育的局限性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无关物质、社会关系、人脉等外在因素的重要资本之一,它更强调“你是谁”、“你想成为什么”。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只有认识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才能把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才可能对客观事物的意义和价值做出科学判断,进而做到自觉、正确、创造性地按照客观事物的自身规律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心理资本的开发效果如何,仅仅在课堂上是看不到全貌的,必须要选取特定的课外实践方式作为有益补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课外教育时间自由性、空间开放性、形式多样性、组织动态性、参与广泛性的优点,以检验心理资本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跟踪式”心理资本大课堂及其应用

从2011年起,广西医科大学启动实施了“卓越医学生课外成长计划”项目。该项目是一项教育实验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学员从校院两级学生组织、党团组织、班委的现任或曾任学生骨干中选拔,每年60~80名不等,由学生工作部(处)作为指导管理主体,学员以小组为单位作为项目活动载体的承办主体。通过整合校内外精英教育资源,延伸专业理论与技能教学课堂,精心培植了“名家名师导航”、“精英读书会”、“三角梅沙龙”、精英“优”导师、精英访谈五个活动载体,以点带面,以骨干辐射全校学生,引导学员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明辨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有效地帮助其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提升心理资本,充分调动医学生的成长驱动力,强化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岗位胜任力和社会责任感。笔者是该项目的指导老师,有意识地从项目中选取8名参加过其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员作为“跟踪式”大课堂的培养、观察对象,进行统计、访谈,结果如下。

1.4名学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成员,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匮乏,作为访谈A组;3名为普通工薪家庭成员,作为访谈B组;1名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作为访谈C组。

2.A组成员表示,在参加完心理资本的课堂教学后,变得自信了,对自身各方面也进行过分析,但是约在一个月——半个学期后,又会受现实挫折的影响,“积极心态”逐渐消失,羡慕家庭经济优越的同学;B组成员表示在参加完心理资本的课堂教学后,印象最深的是人力资本和心理资本的协同影响,在提升两项资本上没有持续的压力、动力;C组同学表示在参加完心理资本的课堂教学后,意识到自己心理资本的薄弱,新选了积极心理学,但是缺乏人力资本、心理资本提升的持续压力、动力。

3.参加完卓越医学生课外成长计划后,由于是跟全校各类社团组织的优秀同龄人一起参与活动,每个人都有机会当“项目负责人”,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成长,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敢于追求更优秀的自己,追求卓越,提升了沟通、思辨能力。

4.结果表明,心理资本的课堂教学对A、B、C三组同学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缺乏持续的跟踪的资本提升途径。参加完卓越医学生课外成长计划后,三组同学的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团队式的不同程度地提升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进而促进了心理资本的成长。

“跟踪式”的心理资本大课堂在提升医学生心理资本方面的积极作用正在逐渐凸显出来,它不仅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心理资本,怎样去开发自己的心理资本,而且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心理资本的无限作用,进而提升他们的成长内驱力。其缺陷在于普及面有限,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让更多学生受益,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蒋洪涛,等.医科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资本教育探索[J].高教论坛,2013,(3):124-126.

[2]李毅昂.大学生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与职业,2010,(35):183-185.

第5篇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具体方法

同志曾经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大力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教育。创新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地理课堂教学必须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要从把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移到着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上。

一、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丰富自身专业知识

要想做“创新型”地理教师,就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地理素养,这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选择。要成为合格而优秀的教师,只靠原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经过教育实践和继续学习才能成长和成熟。同时,地理学除了具有“综合性”、“地域性”两大特点外,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而开放式地理课程的实施是地理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才能有效引导学的活动,从而促进教的活动的开展。教师学习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通过钻研专业书籍、阅读学术杂志、观看与地理知识相关的电视节目及深入实际调研等多种方式,达到丰富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的目的,为做一名研究型、创新性教师打好坚实基础。

二、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探究学习

中学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了解一些经济文化现象,还要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待身边的事物,更科学地安排生活和生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并用之于生活,这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根本所在,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合理整合教学资源和技巧,充分挖掘各类校本课程资源,运用优选的教学技巧创设良好的探究平台,引导学生实践,达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的河流部分教学,我就发动学生回忆哪些古诗、谚语、歌曲描述了长江和黄河?学生找了很多诗词、谚语: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滚滚长江东逝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到黄河不死心”、“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等等,还有同学带头唱起了《黄河大合唱》、《长江之歌》等歌曲,课堂气氛异常热烈。这时我给大家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这么多诗人、作家、作曲家描写黄河、长江?你读出了什么,又唱出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让学生观看了有关黄河、长江的纪录片。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整堂课都处于兴奋状态,不用老师讲解,他们通过讨论就能理解黄河、长江的雄伟气魄;“黄金水道”的重要作用;黄河对我国农业的重要贡献及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的各环节,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整合了语文、音乐等各种教学资源和技巧,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巧妙设疑,使学生在趣味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对生产生活的帮助,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活动丰富多彩,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研究表明:有趣、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厌学心理,使学生获得安全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唤醒创新意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以进取心态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新问题,产生创新灵感。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教师不能始终站在三尺讲台上,而应走下讲台参与学生讨论,这样的合作性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轻松之中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的“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两组,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做小导游,带大家北京一日游。学生可以通过图片展览和介绍、视频观看等多种形式带我们“游”北京,内容不限,但要让“游客”明白北京的地理位置、气候,展现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节课通过师生共同准备材料、组织材料、课堂展览的过程,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提炼”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的分析和认识,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可谓事半功倍。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教的成效,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教师要积极创造机会,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展现自我,体验到地理学习的成功喜悦。因此,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是中学地理教学的生命力,也是地理教育工作者行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晴主编.地理教育.地理教育杂志社,2002(4、5).

[2]朱永新.创新教育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6篇

关键词:教育新理论 拓展延伸 知识链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文本依据,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纲领和指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活学活用教材?如何在教材处理中渗透学生能力的训练?如何贯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使教师的教学取得知识传授与能力提高的双赢。这是教师应该认真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也是新课改的核心内容。就中高年级的教材处理而言,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学情了解要全面。教师在授课前,应全面、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简称学情),如果班级学生基础好,整体水平高,那么教师处理教材就可删繁就简,多强调知识点,多把握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提高课堂的知识容量;反之,教师就要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实际,对症施“教”,教材处理趋于简单,课堂讲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利于学生接受。切不可脱离学生实际,希望值过高,造成知识的浪费。

二是内容处理简单化。中高年级语文教材,课文篇幅长,涉及的内容多,教师要教的知识面多,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写作特点等等。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知识链当中,教师要冷静分析,要充分考虑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如果面面俱到讲的太多,就有可能造成重点知识和非重点知识的兼容混淆,淡化教学重点。对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运筹帷幄、胸怀大局,区分重点与主次,不能觉得各个知识点都重要,学会科学处理教材。尽管处理掉的课文内容你可能会讲的朗朗上口,是你教学精彩的瞬间,但是在教学中不该给学生讲的,一个字也不提。唯有如此,才能反衬出重点。我在教学《孔子与学生》时,只讲了孔子对待学生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治学态度,却没有讲他的名言警句,原因是孔子的话很难理解,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是主题引申重点化。处理教材必须把握好重难点,这是教师教学最基本的原则,对重点知识就要重点处理,其它知识都要为引申主题服务,以重点为圆心,建立一个知识结构的子系统,折射相关知识群。我在讲《飞向月球》时,重点围绕月球飞向太空时,航天员的工作、吃饭和休息,鼓励学生联系日常实际,寻找不同点,激发学生兴趣。并以此为辐射,搜集“神七”登月的图片、资料,溶入重点知识的教学当中,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登月后的美妙和。对于其它的段落知识,一语带过,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即可。既引申了重点知识,又强化了课文主题,教材处理的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避免了满盘皆“兵”问题的出现。

四是知识拓展要多样。教师如果墨守成规,就知识讲知识,学生只能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无法实现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而通过拓展延伸,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参与学习,参与讨论的主动性显著增强,最终的教学效果必然明显。而要做好知识的拓展延伸,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就要提前考虑,先知先觉,教材处理得面要宽泛,为知识的拓展留下回旋得余地。我在教《落花生》时,从一开始就强调落花生与苹果、石榴、桃子的对比,知识传授完毕,我适时以两种水果的对比,转向两种不同性格人的对比,让学生开展讨论。结果出乎我的预料,许多学生提出,在当今社会,需要苹果,石榴,桃子那样的人,把优点,特长亮出来;而不像落花生,只知道奉献,却埋没了自己。虽然学生辩论的结果出乎课文本意,但我却分明感受到学生思想的超前性和可塑性。当然,在拓展时,应根据具体课型,灵活掌握、区分对待。

五是能力训练要明确。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考虑了学生能力训练,但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训练的概念很含糊,缺乏操作性。具体而言,小学阶段的能力训练,包括语言表达、阅读、写作三个方面,这节课怎么训练?训练什么?让学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能力训练的目标。教师在进行能力训练的教学设计时,应该具体明确。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还是训练阅读、写作? 教师要做到心里有数,不能贪大求全。我在教学《拾穗》时,结合课文内容,旗帜鲜明的提出训练学生有顺序的描写和细致谨慎密的观察,并以《我们的校园 》为题,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校园,给学生建立了规范有序的空间方位概念;在如学习《罗斯福集邮》时,让学生认真阅读每段的前一句话,使学生懂得了这是每段的中心句,并引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既明确了中心句的概念,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处理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扬长避短,使教材处理更加规范和科学。使学生真正听的懂、学的好、进步早,促进并推动整个教学改革能有一个质的飞跃!

第7篇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而实施新课程,首先要进行的是教育观念的革命。教师应突破框架,抛弃落后的、违背教育规律的传统理念,尽快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现代教育观。由此,在英语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一些新教学方法的尝试。

    一、优化学习氛围,营造教学环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建立在学习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由此可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用他们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的模式辅助教学。长期以来,对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导入课文,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使学生都能带有兴趣去学习理解课文,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因为笔者深知:Well begun is half done. 所以在教学工作中,笔者尝试了一种新的手段导入课文——导入含活式,学生热情高,进入角色快。

    以仁爱版英语九年级(上)Unit 2 Topic 2为例:课文是大家都熟悉的“pollution”,在学课文之前,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①Why is air pollution a serious problem in China?②What should students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问题很简单,主题也很熟悉,因而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高涨起来,并纷纷展开各自的联想。笔者把他们的联想一一罗列在黑板上,归纳在不同的板块中,便于总结,如表所示:

    Problem 1.

    Problem 2.

    Large population, cut down too many trees, land change into desert, cause sandstorms, forest gone, wash the earth away, traffic pollution, factory pollution, the ozone larger, more carbon dioxide

    Leave rubbish, spit somewhere in public, walk on grass or pick flowers, care for wild animals, plant more trees, become a greener person , reduce the waste, reduce, reuse, recycle

    从黑板上罗列的内容来看,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联想是丰富的,几乎人人参与,且无重复。虽然由于时间与黑板大小关系,展示的还只是学生说出的大部分联想,但已经看出它基本上覆盖了课文的内容。在以后课文的学习中,无论是掌握课文的质量还是速度,都是令人鼓舞的。

    二、优化教学内容,实践“任务型”教学途径

    新课标提倡教师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对于中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它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笔者把“任务型”的切入点定位在以下几点:

    1.建立全新的脑图

    实践证明,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偏爱的学习方式。我们有些人是视觉学习者:当他们看到学习的内容以图像形式出现时,他们学得最容易也最好。有些人是听觉学习者:通过交谈的声音或音乐来学习。有些人则是触觉、动觉学习者:当他们通过触摸或者亲身运动,体验和实验时会学得更好。美国马里兰州洛克维勤斯特市特殊诊断研究公司董事林恩·奥伯来恩发现,大多数中小学生在运动时学得最好,而大多数成年人则有视觉偏爱。但是,我们中大多数人把所有的三种类型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只有当我们把大脑的许多巨大能量连接起来时,才能学得更快更好。

    以仁爱英语九年级(上)Unit 1 Topic 2为例。此篇课文是“Population”,一看题目就知道这篇课文不是人物传记,也不是一则故事。因而段落后既无必然联系,也无故事发展的必然线索。课文读懂不难,但要牢记却也不易。因此,笔者把课文勾画成一幅脑图,并展示在黑板上,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式。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根据脑图理解全篇课文之后,他们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2.创设多位一体格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保持同一姿态会使人产生厌倦,若让厌倦感无止境地蔓延发展,既使最优秀的人也会变得平庸。同样地,厌倦感对学生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学生如发生厌倦感,任其加深,那他上课时会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就是最积极的学生上课期间也会跑神或心不在焉。为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思路重入正轨;为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激情,让学生思想集中,笔者不断采取新的教学手段,而不是一味地亲自在黑板上罗列Key words或画出脑图来让学生复述。

    3.实践语言“内化”

    成功的英语教学不只是看一节课教了多少内容,最重要的是看学生练了多少,学会了多少,在实践中能用多少,这种“学会”,“能用”就是“内化”。为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就要以此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优化“识记——操练——运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功感。同时,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活化教材,使教材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书本语言和我们生活实践贴得很近,对教学内容具有亲切感,进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和强列的进取欲,变被动吸取为生动探索。

    三、优化教学活动,拓展学习渠道

    教育学家卡罗尔、布卢姆、哈尔施费格等人多年来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1)教学活动情况应以参与的程度来衡量。(2)学生的参与情况体现在积极学习时间的长短上。(3)学习机会和动机是参与的决定因素等。而教师能做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由此,笔者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

    1.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要想使得课堂充满活力,必须突出学生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学生主体,不应仅理解为教师少讲,学生多参与。而是在课堂上进行分层次教学以及合作学习,就是体现了这样的理念。这样的课堂尽管没有轰轰烈烈的活动场面,但学习者能够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能够自我调节和补救,能够在教学的个性化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此时的课堂活动存在于学生的心田之中,可谓“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

    以仁爱版英语九年级(上)Unit 1 Topic 2为例,该课文标题为“

    What a large population!”。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求对课文最大限度的理解。要理解这篇课文,关键在于调动学习已有的关于“population”的图式。在学生罗列出自己对“population”的描述之后,让学生互相传阅交流各自对人口问题的看法,并请他们判断人口增长会引发哪些不利因素,并以increase的形式进一步加以阐述、辩论。在启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过充分的积极思维之后,再让他们阅读该课文。这对于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并能很好的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是一个非线形的过程,即并非直接接受外部信息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头脑中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自身的体验。因此,教师只有通过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运用语言实践机会才能达到。虽然这种机会有限,但教师应尽量设置一些模拟、相对真实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这种语言情景中进行实践活动。由此,笔者在教学中常用各种方法,如“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来激发学生的内心热情。

第8篇

1利用教材和美文,挖掘丰富的心理教育“素材”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欣赏作品,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辨别真假、善恶、美丑,逐步提高欣赏能力,在体味“美”的同时,让学生悟出生活的哲理,受到感染,从而内化为一种人格品质。

1.1介绍作家,树立人生榜样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篇,这些名家的人格为后世景仰。在教学中介绍一些作者时,可以针对学生实际,有重点地介绍这些作家的人生经历、情感历程、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如蒲松龄面对落第却发愤创作,曹雪芹处境艰难仍不辍笔耕,坡屡遭贬谪却乐天超脱,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的生动材料。

1.2挖掘主题,进行爱国教育

在语文的宝库中,一代代爱国志士用血和泪铸成的篇章绚丽夺目。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这些优秀的诗篇让学生感受到人格的力量,从而在大是大非面前有了正确的抉择。

1.3课外延伸,完善自身人格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阅读能力,必须拓展教材,丰富第二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东西越多,掌握课内基础知识就越容易。”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列出书目,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去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阅读兴趣。在指导课外阅读时,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他们展开讨论、交流阅读感受。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就能收到实效,学会自己教育自己,逐步完善自身的人格。

2联系学生实际,在语文训练中渗透心理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从心理上去了解学生。作文、周记、日记等都是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心理状况的重要窗口。而及时了解学生情感发展的脉搏,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助于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心理保健筑起一道有效的“防线”。

2.1作文书写人生

作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作文与做人是相通的,从育人的角度而言,作文求真,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责任感,能陶治其坦荡的胸怀、纯洁的情操。因此,在命题、指导、批改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在话题作文教学中,拟些如“环保、奥运、宽容、交友、诚信、上网”等贴近现实或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由于这些话题学生较为熟悉,所以往往能把真实感受说出来,教师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心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2.2日记感悟人生

指导学生写好周记或日记。日记与一般命题作文不同,日记更侧重的是学生心路历程的记录,它是即时的、随意的,又是真切的、现实的。学生产生的学习焦虑,心理躁动往往都是莫名的、杂乱的,如不及时加以自我梳理,常常会引起极端的行为。写日记会把学生心理的无序活动凝结在文字上,这一过程的本身就起了平衡情绪的作用。如能再回过头来对这些文字进行理性的思考,学生们就会发现自己的一切担心和忧愁是大可不必的,心境也就会趋于平和。我们语文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如何把日记写真、写实,更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对写出的日记作再思考,去求善、求美,把作文与做人紧紧地结合起来。教师可透过周记或日记这扇“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主、开拓创新的人格。

3开展活动,加强多样的心理“营养”

3.1课前三分钟演讲

演讲能倾诉情感、展示才识。语文课前,让学生轮流上讲台作三分钟的演讲。可分别以“理解、尊重、宽容、挫折、乐观、竞争、自信、自卑、嫉妒”等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演讲,学生们或进行道理阐述,或运用正反事例进行论证。这样,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对其良好的品质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2搜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

格言警句有言简意赅的特点,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体现着丰富的哲理。组织学生熟读、背诵名言警句,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和理解感受,这如同对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注入了丰富的营养。阅读摘抄这些名言警句,既能启迪智能,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意志、人格的教育。

3.3开展“朗诵、辩论、答记者问、即席采访”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