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研究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1 17:13: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研究

第1篇

关键词 聋校语文教学 特殊性 听觉障碍学生

听觉障碍学生由于听力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失使得他们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学习语言,而语言发展的严重滞后又使得聋校语文教学在某些方面呈现出与普通学校语文教学不同的特点,只有抓住聋校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才能有效地提高听觉障碍学生的语文能力,顺利完成聋校语文教学任务。

一、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听觉障碍学生语言能力培养

儿童在学前阶段通过耳听口仿的方式获取了大量的语言刺激,并在与家长、同伴的交往中,在对影视剧、动画片等人物的模仿中基本掌握了本民族的口语。同时,儿童语言习得也是与他们的认知经验积累同时进行的,儿童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知识面也迅速扩大,思维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入学后,经过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掌握言语表达的技巧,不断扩大知识面,不断提升认知能力,这些都会为其未来的书面语的学习与表达提供有力的支撑。

听觉障碍学生由于听力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学前阶段,不能通过自然途径利用周围的语言环境获得有声语言,因此,听觉障碍学生家长以及同伴无法通过有声语言与听觉障碍学生进行语言沟通,使得听觉障碍学生失去了很多交往的机会,因而更加不利于听觉障碍学生的学习语言。同时在教育资源方面,我国早期聋儿语言训练的机构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数量也很少,致使大多数听觉障碍学生没有机会接受有效的早期语言训练。这些原因,造成入学前听觉障碍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思维水平处于较低的直观行动思维阶段,语言能力几乎是等于零。应该说绝大多数听觉障碍学生是在入学后才开始学习语言的。

1.以发音训练为主的拼音教学。人类的发音器官依靠神经和肌肉的调节而运动发声,但这种调节依赖于听觉的反馈作用。因此,发音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听觉障碍学生的残存听力,通过听觉辨听声音,模仿发音。但听力损失程度较严重的听觉障碍学生,即使借助现代化的助听器设备,也仍然无法达到很好的辨听效果,因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感官,如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其他感觉器官的协同作用补偿听觉缺陷,教学中,要引导听觉障碍学生通过视觉观察发音部位的运动情况,掌握发音方法。通过触觉感觉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状态,如声带是否振动,口腔是否有气流冲出等,学习发音、拼音技能技巧,从而能够发出准确的语音。

2.以学词识字为主的词语教学。在汉语中,词汇由汉字组成,但整个词汇的含义并不是将组成词汇的汉字的意思的简单相加,每一个实词都是概括地反映了现实,掌握词义的过程就是掌握概念的过程。因此,对于学前没有语言基础的听觉障碍学生而言,词语的教学应在具体的生活来情境中,通过扩大事物外延的方式,通过大量的列举实例帮助他们从多方位、多角度、全面地认识事物,形成词语的概念,同时要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以补偿其听觉缺陷和生活经验的缺乏,例如,对于名词“苹果”一词的教学,苹果品种较为丰富,而由于听觉障碍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只认识红苹果或青苹果,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准备不同颜色,不同质感,不同口感的苹果,让听觉障碍学生用眼睛看,用口尝,用手摸等多种感官相结合,从多个角度认识苹果,消除他们片面,单一的抓住事物某一特点来认识事物的习惯,这样,听觉障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会越接近事物的本质属性。

再如,对动词的教学,应从常用的基本动词入手。要知道,听觉障碍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对于一些表现人物神态、动作的词语,可以通过师生模仿表演予以形象再现,让词语活起来,动起来,让听觉障碍学生在参与表演,在模仿中深入体会词语的含义。另外,还可以采用动宾结合的方式,以一个动词为中心点,进行组词,教师配套设计出能够形象地表现出该词组含义的图片或多媒体,让他们能够加深记忆,认识深刻。如,打、打电话、打水、打蓝球、打排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打网球、打拳、打鸡蛋等。

3.分步进行的句子教学。聋校句子教学的意义在于帮助听觉障碍学生建立句子概念,理解句子中词语的顺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懂得几句话怎样连贯地表达意思。教学中,先将句子按照语法结构拆分开,学习每个部分的意思,再按一定逻辑关系将句子合起来,帮助他们理解每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及先后顺序。如,文文面包,先让学生认识实物面包,再通过动作演示,帮助听觉障碍学生理解动宾词组“吃面包”的含义,意会“吃”与“面包”之间的关系,再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事物的施事者“文文”与词组“吃面包”的关系。

当听觉障碍学生建立句子概念之后,要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以日常活动场景为依托,以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生活情境为主题,以对话的形式设置教学内容,这样紧密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生,同时,达到学有所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例如,以庆祝生日为主题,了解整场生日庆祝的过程,体会朋友或家人之间的情感,真心说出祝贺语,了解当别人祝贺自己生日时用怎样的语言表示感谢等。

二、语文教学中围绕听觉障碍学生依赖视觉渠道接受事物,学习知识的特点设计教学

第2篇

关键词:培智学校;生活语文,个别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59-02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智障儿童的语文学习走进生活,符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对语文教学的要求。随着特殊教育对象差异越来越大,个别化教育理念深入传播和实践,培智学校语文教学更要关注要每个学生的需要,在语文课堂中实施个别化教学。

一、践行“以生活为核心”的理念

培智语文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更注重常用生活知识积累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如单元主题“快乐的秋游”中,通过带领学生去西溪湿地博物馆参观,并在附近游玩,带学生实地认识各种植物,捡拾落叶做成漂亮的皇冠帽子。回到学校在语文课堂上,老师通过实物、图片和视频的形式,让学生说一说秋游看到了什么,吃到了什么,玩到了什么,让他们能够快乐的表达自己的意愿。

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多呈现一些实物,让学生通过多感官并用的方式学习物品的属性。如单元主题“水果总动员”中,老师在课堂上提供各种常见的水果“葡萄、苹果、西瓜、香蕉、火龙果、芒果”等,让学生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摸一摸水果的外皮,闻一闻、尝一尝水果的味道,并且给每个学生发放水果果肉,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拼出一个水果拼盘。

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实践。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实践尤为重要。在单元主题“能干的我”中,老师在课堂中通过结构化的视觉提示卡教授学生们洗手和洗脸的步骤,并让学生们自己实践洗手、洗脸。课后,老师与家长们沟通联系,要求家长在家中监督并指导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自己洗手、洗脸,在家中实践学到的方法。

二、遵循“个别化”教学原则

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采取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教授之,以促其发展。

学习目标个别化。学习目标是教学目标的另一种提法。学生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学习目标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研究学生,针对差异制定相应的课时学习目标,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跳一跳摘果子”的最近发展区目标。以《有趣的风》课例教学设计来看“个别化的学习目标”,在这节课中,共设置了10个学习目标,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完成其中5个学习目标。在表1中,呈现了每组学生学习目标中个别化的关键技能:

以“快乐风筝节”的单元目标为例,见表1。

从表中可见,每一名学生应掌握什么知识,发展什么关键技能,都要从量和度的方面作明确的要求,这是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潜能的目标设计。

教学准备个别化。在对智障儿童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单元主题的内容和学生能力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材料。。在《有趣的风》一课中,教师按照学生的实际程度和教学内容准备了一些教学具和辅具,每个学生都有的教学具包括风车、扇子、风铃、风筝,更多的根据学生特点选取的个别化教学具。在“表演儿歌”环节中,制作了儿歌卡片;在“认识有趣的风”环节中,准备了扇子和手摇小风扇、气球;在“认识风的玩具”环节中准备了词卡、配图词卡、图片;在“我会认生字”环节准备了字卡、生字拼图、拼字卡片。个别化的教学具和辅具更适合特殊学生和特殊教育课堂。

教学过程个别化。个别化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课堂来实现。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必须在上课之前充分了解学生,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层次要求。以《有趣的风》一课为例,通过教学情境再现,来了解课堂教学环节中怎样给学生分配个别化的教学任务。

这样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能力来进行,同一主题,同一教学环节,给不同学生安排了不同的学习任务,从而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个别化。

教学评价个别化。特殊教育学校个别化教学中,最后的评估是十分重要的。个别化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经常性的评估,每节课要进行实时评价,每个单元学习结束要进行评价,整个学期结束还要进行总结性评价。下面以生活语文课《有趣的风》为例,分别对每个学生课前和课后的关键能力进行评价。

表5:个别化评量表个别化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因此,还应注意评价的个别化。除了课堂中的即时评价之外,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智障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真正实现个别化教学的目标。总之,只有我们认真做好准备,边研究,边实施,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叶红.刍议培智语文个别化教学中的“搭梯摘果”[J].现代特殊教育,2014(1).

[2] 王美娜.对特殊教育学生个别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咨询,2012(1).

[3] 张海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对智障儿童的个别化教育[J].课外阅读,2011(1).

[4] 王振洲.特殊教育中个别化教学的应用与反思[J].绥化学院学报,2013(10).

[5]高雅芳.智障学生个别化教学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94).

[6] 金 莉.班级授课制下培智学校语文差异性教学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15(7).

[7] 胡建亮.让智障儿童的语文学习走进生活.现代语文,2014.08

第3篇

一、要遵循“适应转化”原理

什么是“适应”呢?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边活动的互相适应。教与学相适应,师与生相适应,教材与教法相适应,教法与学法相适应,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适应,即“教什么”“如何教”与“学什么”“如何学”相互适应。

“适应”是教学的条件,而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的目的是“转化”,就是要使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学生又要把掌握了的知识和能力转化出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不能转化的知识和能力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既要看到“适应”,又要看到“转化”,这是衡量教学方法优劣的重要标志。如果在教学中能做到“积极适应”,又能收到“高度转化”的效果,这就是高质量的教学。

二、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效率原则。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容量和密度,也就是一个课堂内要有质量,也要有容量。如果课堂教学的容量太少,一节课的内容用两节课完成,即使有了质量,也谈不上效率。这种用拉长教与学的时间来提高质量,或者用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负担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成绩,是不经济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我们衡量教学方法优劣的标准之一,就是能在较少的时间内把较多的知识和能力转化给学生,这才是高水平的教学。

二是效果原则。选择教学方法,最终要落实到教学效果上,教学方法的优劣都应以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作为检验的标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当堂检查教学效果,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利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和目的。那种教师辛辛苦苦地教,学生忙忙碌碌地学,只求耕耘,不求收获,或者教法翻新,但没有实际效果的教学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三、要遵循三个依据

依据之一“因材施教”。选择教法离不开教材内容,因为教材决定教法,教法为教材服务,什么样的教材内容,就需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要做到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否则,即使是同一教材内容,方法不同,效果也会两样。例如,上《彩色的翅膀》这一课,在学生课外预习的基础上,我进行了类似智力竞赛的形式――“速答”、“抢答”让学生来学习课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教师要“胸有成竹”,这就是教学方法选择上的“因材施教”。

依据之二“因人施教”。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受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的制约,对象不同,选择方法也应不同。例如,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一般采用感性的直观性强的教学方法。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一般采用推理的教学方法。女生一般感性思维占优势,男生一般理性思维占优势,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做到“目中有人”,这就是教学方法选择上的“因人施教”。

依据之三“因时施教”。教学方法的选择除了根据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来选择外,许多情况下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不同的时代,培养人才的目的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为适应时展的需要,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探索能力的适应改革开放需要的人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探索选择适合培养时代要求人才的教学方法,这就是教学方法选择上的“因时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