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的区别

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的区别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1 17:13: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的区别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的区别

第1篇

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种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因素,学习者的内在学习规律居中心地位,怎样教是被怎样学制约的。因此,高一与初中语文的教学衔接处理,必然以学习者的接受规律为依据。下面我们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构建学习模式,以此来描述语文学习的内在要素、间接要素的联系及其动态过程。

1 激发兴趣,做好动力、情感的衔接

学习动力、学习情感是影响语文学习的两大要素。学习情感包括自信、焦虑等。学习动力主要是态度和动机。动机源于需要,需要依赖于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为语文学习提供动力。但是目前的实际状况却令人忧虑。已向全国范围的抽样问卷表明,初三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占53%。另一项调查更进一步表明,随着年纪的升高学习,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水平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调查结果与我们面对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和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语文兴趣普遍偏低,无法适应新的学习任务。所以抓住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的聚焦点,做好动力、情感上的衔接应是高一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第一要素。

兴趣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以情动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秘诀。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培养师生感情的重要性。刚刚跨入高一的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集体、学习任务和教师,会产生程度不同的不适应、不习惯甚至焦虑。处于新旧临界点的他们,非常需要来自教师的宽容和理解,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隔阂。但我们有些教师,却忽视了学生心理上的这个衔接点。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高一教学的第一次:设计好第一次师生见面;讲好第一节课;把握好每位同学的第一次提问;做好第一次联系;讲评好第一次作文;出好第一次测试试卷……通过这方方面面的第一次,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帮助学生提高自信,拆除心理障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发学习的第一推动力。

2 先放后收,做好学习习惯的衔接

语文学习一是获取知识。二是养成习惯。习惯是知识、行为在长期里逐渐积淀而成的。习惯没有高低之分,但有好坏之分。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可以凭最小损耗获取最大的知识信息,极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中有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刚刚进入高一的新生,在大的学段跨越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变化的冲击下,他们不知道初中带来的哪些习惯应该保留,哪些应该随着学习的深入进一步发展。认识的误区导致学习行为的紊乱。他们蔑视勤奋努力,嘲笑严谨认真,误把书写潦草、形同鬼画符当做成熟潇洒,误把作业拖沓、马虎草率当做新颖脱俗,误把虚浮不实、好高骛远当做叛逆保守、打破教条……面对这种情况,高一起始阶段,教师应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当做教学常规,不仅要有针对性的澄清学生思想环节上的换乱,更要在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关键环节,如预习、上课、笔记、复习、作业、考试上落实教学常规,并反复强化,形成定势。

学习方法是学习习惯的内核。衡量一个高中生是否会学的根本标志就是看其是否掌握了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高中生与初中生学习方法的最大区别就是,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更多具有整齐一统的规范性,更多外部的强制色彩,而高中生仅仅如此还不够,教师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分析学生年龄、性格气质和认知思维特点,是反省型还是冲动型;是依赖型还是自住型;是偏于预感的领悟还是逻辑的分析;是擅长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还是自我组织、灵活多变......在教学中,诱导鼓励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了解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性格气质特点,发掘自我优势,摸索并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 把握心理水平,做好知识上的衔接

学习模式中最后一条通道是“学习基础”,在新的学习任务面前,这条通道既有可能成为语文学习的“瓶颈”。有关研究表明,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有“三块”,分布在小学四年级,初三和高二。其中高一恰好是两个心智发展高分之间的低谷。由于第二性征和角色的转换,高一学生无论在兴趣、爱好和价值观上,抑或思维发展、认知成熟上都经历着剧烈的变化,语言学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处于低潮期。此时学生面对的是更为困难、更为复杂的语文知识的学习。高中“语基”已由识记辨认语修知识、文学常识,变为为联系具体语境的语言操作。现代文已由教师指导下的浅易材料的理解,变为艰深文本的批判性阅读。文言文阅读已由初步接触,变为全面展开深入学习。这不断向外扩展的知识,由于较大的语言单位和陌生的语言情景结合起来,对能力的要求大幅提升,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极大的不适应。

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区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就语文知识而言,前者可以用来指相对静态的语言知识和规则,后者可以用来指动态的语言操作。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可以看做是初高中语文知识教学的区别和联系。我们可以以此确定语文知识教学衔接的输入控制点。

第2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自主性学习 实现途径

高中语文教学相对于初中语文而言,在形式上可能大众普遍认为差不多,但从本质上看,两者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深度上,都有极大的区别,加之高中学生即将面临巨大的高考压力,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在实现途径上值得探讨。面对学科众多、考试频繁、作业繁重的压力,学生在学习上难免就会有一定的偏好和选择,尤其是语文这种大家认为的传统学科,这个时候老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主动学习,在教学成绩上的取得就十分重要。因此,本文立足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结合自主性学习的重要性,进行高中语文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实现途径探索,以期为高中语文的高效教学探寻更多的教学途径。

1.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语文在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上,相对初中语文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教学形式上,就现下的各地区而言,则都大同小异,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时下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要求学生每天面临的是学科的增多、频繁的考试、繁重的作业,使得学习变成任务,兴趣已然全无,大多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与此同时,由于学科众多,学生精力有限,很难对所有的学科都兼顾,因此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上就容易产生偏好和选择。譬如有的学生喜欢数理化多一些,花的时间相对而言也会多一些,而有的学生数学不好,产生厌恶,就会排斥数学,选择别的学科。长此以往,学生就产生明显的学科选择学习,而不能实现教学中提倡的学科均衡发展,这不仅是对于高考,对于学生的未来学习生涯也是不利的。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大多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很少有改进和创新,使得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造成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不够,学生不听老师讲,老师也无法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长此以往,语文教学成效不言而喻。总的来说,高中语文教学无论是在老师还是在学生的角度上,都无法培养双方能力,教学质量和效率都不容乐观。

2.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性

就高中语文而言,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指在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进一步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制订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发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分析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得知,高中学生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巨大,传统教学模式几乎不能实现语文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新认识高中语文,科学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科,放弃思想中产生的偏好和选择的不良学习习惯,实现学习态度的端正、学习习惯的塑造,以及让学生的学习思想得到彻底的转变。自主性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发地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主观能动性,让以往的任务学习变成兴趣学习,让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讲授和听取变成合作与交流,这不仅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有积极意义,对学生端正的学习思想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总的来说,面对高中语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能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高中语文学生自主性学习重要且必要。

3.高中语文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实现途径探索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提出,不是新的教学理念,但近年来的实施结果却不甚理想,主要在于没有统一明确的大纲标杆,都是老师们自己琢磨,以下自主性学习的实现途径是笔者个人的总结与看法。

3.1明确学生主体,巩固老师主导。

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实现第一步就是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自己也有发言权。具体到实践过程中的方式很多,譬如高中众多学科课堂死气沉沉,语文课堂可以稍微有点灵活性,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去对语言、对文章用心体会、表达,可以让学生就教学主体进行自己思想的表达,主人翁的认识或是作者的刻画是否形象生动等。同时在教学内容及课后作业的安排上,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可以让学生来选择作业的形式或是课程的内容。但在这些所有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巩固老师的主导地位,实践中则是无论是学生的陈述还是探讨,老师都要把握整体的大方向。譬如学生要举行一个语文学习的交流会,老师则要把握交流会的目的与内容,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而是要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探讨,这样才能有效达到高中语文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目的。

3.2教学内容的类比,教学模式的创新。

大多数人之所以认为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差别不大,很大一个原因是大家认为其在内容上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连教材中文章的作者都差不多,而老师上课永远都是一个模式,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时间长了,也就形成学习的被动性,永远都是以老师为主,没有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是不科学的认识,要改变这样的认识,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过渡,最直接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教学内容的类比,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内容的类比,就是针对于高中语文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老师进行课程内容的总结,找出文章之间的相似点及作者思想的相同点,在课堂上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自发随着老师的引导进行学习。与此同时,教学内容上的类比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进行一定的改进与创新,可以是学生来讲、老师来听,也可以是两者进行合作沟通的教学。总的来说,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进行类比或总结,主动参与教学,最终实现学生对自主性学习方法的掌握。

3.3课前突击调查,课后及时反馈。

传统的语文教学的考核标准就是考试,平时的检验标准便是老师对作业的批阅。自主性学习应该相应地有评判的方式,不能放任学生长久自主,否则容易造成学生的自我感觉良好却不知学习情况。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评判方式,就是课前进行学生情况的突击调查,课后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反馈统计。具体到实际操作中,就是课前老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及自主学习目标进行统计,当然也可以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之后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后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解,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得到反馈,调查与反馈进行对比,便能够得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情况,同时老师还可以对这些所有的情况进行统计制成数据库。每个学生都建立相应的数据,这样老师便可随时对教学方式进行科学的改进,对教学计划的制订也能更有针对性,还能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自主学习情况,学生能结合老师的意见,对自主性学习制订科学计划,这样可以实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实现高中语文高效教学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参看文献:

[1]王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4(25).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读课;讲读课;差别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205-01

近年来,在教育界,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是以自读课为主还是以讲读课为主 ,还是怎样分配这两种教学模式备受争议。其实,两种模式都各有利弊。对于自读课来说,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学习乐趣,但同时却由于缺乏老师的方向指导会使得学生学习偏离轨道,因而自读效果也尚不乐观。相反的,讲读也有不同方面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自读课与讲读课的区别,并提出怎样合理运用两种教学模式为初中语文课堂服务。

一、自读课与讲读课的差别

顾名思义,讲读课就是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得学生对语文课文的整体思路有所了解,培养他们掌握学习课文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自己的课文理解能力,综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即所谓的授人以渔的过程。在现代教学中,讲读课在课本中所占的比例高于自读课。从某种意义上将,讲读课是自读课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思路,才会真正抓住学习的重点,并由此产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自读过程。因而,讲读课具有存在的必要性。

相比较而言,自读课则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老师是出于指导者和监督者的地位,而学生本身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学习活动的离不开他们的参与。而学生要进行自读课的学习,必须首先掌握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这与讲读课的效率密切相关,但又不同于讲读课的精讲模式。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自读课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四十五,由此可见自读课的重要性。同样的,从某种程度上,自读课是对讲读课的补充,或者说是一种检验,通过自读课的学习来检测对学到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融会贯通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本身的情感水平和文化素养。

综上,自读课与讲读课既相互独立,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二、自读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以初中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为例,在初中六册语文书中,自读课为78课、86篇,占全部篇目的49%,其覆盖内容广阔,涉及体裁多样,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寓言、文言文、书信等各方面,作者也遍布世界各地,远近闻名。从人教版课文的自读课比例,不难发现自读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语文新大纲中“轻语文知识,重语文能力”的要求突出了自读课的重要性,即自读课的目的便是语文学习你能力的培养。自读课的开展也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方式,是把讲读课学习的内容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自读课与讲读课的有效合理结合

1、以精讲讲读课为课堂主线

讲读课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讲读课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以课文《背影》的教授为例,教师要介绍作者朱自清,介绍主要的写作背景,带领学生寻找整篇文章的感情脉络或是线索,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人物感情的变化。在学生学习后,要他们结合课文分析人物特点,说明他们最喜欢的人物及理由,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忆自己做的好的地方。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真正得到感情的共鸣,实现行为的同化,提高道德素养。

2、完善课堂结构,加强自读课教学

正确对待自读课有利于完善课堂结构,丰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在自读课的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他们自己结合讲读课的学习,自己对课文进行结构的梳理和感情的把握。在学习过程中,要求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分小组讨论解决。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此外,自读课对于学生的自律性较高,要求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不是完全依靠老师,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

3、提高自读效率,针对性指导

自读课的高自律要求是很多学生难以做到的。现实是,学生主体性各异,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主体需求,针对性的指导,监督学生,从而提高他们的自读效率。例如,针对阅读能力较差、阅读兴趣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试图找到他们的学习兴趣点,从他们的兴趣出发,给予他们学习任务,并及时鼓励奖励他们,增强他们的阅读自信心,长期以往,他们的自读能力会取得很大的进步,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改善。

四、结论

正如上文所述,自读课与讲读课具有一定的差别,而且他们更具特点,各自都适用于不同的教学课堂,因此,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学会合理地利用这两种教学方式,并根据实际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充分发挥自读课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讲读课老师的专业指导的结合优势。只有如此,才会使现代的语文教学课堂更加灵活生动,有趣自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旨在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 周玉宝.浅谈初中语文自读课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中),2013(11)

第4篇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背景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依据

教育部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形势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中人人要学会学习、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需求;也是形势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学生生活在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他们内心世界丰富,主体意识强烈,在信息资料面前与语文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因此,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主动研究、主动质疑、合作探讨,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其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汉语文学习的自身特点等理论基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践理论是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哲学基础;人类优秀文化的继承性、语文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特点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学基础;教育发展理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学基础;认知结构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新知识观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现代课程论基础;语文教育的自身特点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依据。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的一个领域。所谓“研究性学习”它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理解和接受性学习方式相对应,泛指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渗透在各学科、各类学习中。如果从课程角度理解,是有课程计划安排的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边生活和学科中确定研究对象及专题课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在语文学科内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不同于接受性学习,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与合作性的优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注重过程,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在小学、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减少简单、烦琐、低效的训练,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向学习语文的深层次、高层次深入,形成语文学科的科学素质。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汇总研究;如何提出质疑,分析论证;如何互相合作,资源共享;如何对语言文学形成独特的感受等等,使学生在研究中积累学习经验,在质疑中形成科学素养,在合作中培养团队意识,在感受中领会语文的魅力。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实效,被人们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的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的方式,主动去研读课内课外的文学现象,发现并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获取文学知识;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自发地调查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深入细致地分析问题,从而提高综合素养,提升文化品位。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教会了学生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它对现代教育作用重要,意义深远。

四、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师生心理的积极影响

第5篇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其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

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 课侧重于以学生 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 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 “”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时期我区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课外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于是,从2008年开始,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提出了两周开设1节活动课的方案,设计了每个学期8个课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并于2009年秋在区内部分学校正式开展试验。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150-01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第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于是,从1995年开始,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提出了两周开设1节活动课的方案,设计了每个学期8个课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并于1996年秋在省内部分学校正式开展试验。

第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第三,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第7篇

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推向纵深的大背景下,在语文新课程理念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语文知识的地位?语文知识是否依然重要?语文知识的讲授应该如何进行才是正确的?这一系列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思考,去回答。语法知识作为语文知识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构建语文素养大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角色。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它的组织和运用要依据一定的规定与准则来进行,这些规定与准则就是语法,语法缺席的语文素养是不健全的,也是不健康的。何时进行语法知识讲授?怎样进行语法知识的讲授?笔者认为,在高一年级进行语法知识专题讲授是非常恰当的,因为这一阶段处于初、高中的过渡阶段,此时进行讲授,既可以看作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一个总结与提升,又可以为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现状及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语文课堂语法知识讲授的状况,笔者对所在县2005级高一年级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见文后表。

通过分析该表,我们可以发现,初中阶段对语法知识的讲授是不乐观的,与此相对应的结果是学生语法知识基础薄弱,绝大部分人连基本的常识如语法的概念、特点、句子成分及句子划分等都不太明确。据笔者了解,此种状况不仅仅存在于我县,忽视语法知识讲授的现象在整个中学语文课堂都比较严重。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

首先,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造成了广大一线教师对语法知识重要性的误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均未直接提出语法知识的地位及教学要求。作为指导一线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理应对语法知识这样重要的内容提出明确的目标,作出具体的要求,但事实并非如此。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及语法知识的地方就非常少,这里摘引三处。一是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中第13点的内容,“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二是“写作”部分第8点,“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三是教学建议“关于阅读”部分,“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这三处内容,一方面承认了语法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明确说不必进行系统的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再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其核心内容是“课程设计思路”与“课程目标”,在这两大板块中,均未提及语法知识,更没有明确语法知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共有五个模块,但是“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必修课程中未见语法知识的影子。选修课程共有五个系列,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似乎与语法知识有所关联,但“课程目标”一节中对“语言文字应用”的要求也未提及语法知识,只是强调“应用”。课程标准都未提出要求,教师忽视语法知识教学,也就情有可原了。

其次,应试教育的思想导致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某些急功近利的错误认识。语法知识被安排在初中教材的附录里,“附录”的地位,已有某种被“冷落”的“命运”,既然是“附”在后面,那就可视为附加的(这种分析并非强词夺理),就可以“灵活处理”。初中虽然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但中考的存在是高悬于初中老师头上的一把利剑(其威力并不亚于高考),既然是考试,那就得讲成绩,“考什么就教什么”似乎成了提高考试成绩与教学质量的“灵丹妙药”。再加上现在的考试又总是那么强调对能力的考查,而能力又好像只能体现在灵活应用上,似乎记忆并不是一种能力,似乎谁命记忆类的题谁就会落后。因此,现如今的中考试题已不再出直接考查语法知识的题,实际上,间接考查语法知识的题已是少之又少。中考试题中语法知识考查题的缺位必然导致初中语文课堂对语法知识的漠视,而带来的后果只能是初中学生对语言的“伪语感”与“超感觉”,理解语言不懂得从语法角度进行切入、感悟,那只能是“跟着感觉走”,走到哪算哪。

第三,语法知识本身的特点也让广大师生望而生畏。作为知识性教学内容,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讲授语法知识,如以专题的形式进行,也比较难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无论是演绎还是归纳,课堂沉闷的气氛在所难免。另外,高校师范专业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教学过于艰深,针对性不强,也使得不少语文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自身储备不够,底气不足,难以胜任有效的语法知识讲授任务。

三、设想与建构

笔者认为,在高一阶段以专题化的形式进行语法知识讲授是比较合理而现实的。

前文已提及,高一年级位置比较特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高一学生有了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基础,对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特点有了更为直观更为理性的认识,语文基础更为扎实。另外,不管初中老师是否系统集中地进行过语法知识教学,高一学生都应该对语法知识有所接触,有所了解。此时进行语法知识讲授,学生理解能力增强了,更易于接受,教学效果较之初中会更好。

专题化讲授,有利于形成系统化、系列化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汉语语法(包括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及知识,可以在学生的知识储备中明确化、清晰化,最终更好地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法知识专题化的建构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

一是基础知识讲授。包括语素及词的知识,重点是实词和虚词的概念、范围及各种词的语法特点及功能,如名词及名词性短语可以充当句子的何种成分,在表义上有什么特点;词组及短语的知识,重点是它们类型上的区分及语法功用;句子成分及句子的知识,重点是六种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分别是由什么特点及性质的词或短语充当,如何划分句子成分,句子主干及枝叶的知识;单句和复句及句群的知识,重点是单句与复句的区别,复句类型的判断(着重分析关联词及句义表达),以及句群的类型知识;等等。古代汉语语法讲授着重讲清虚词及句义关系。

第8篇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

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于是,从1995年开始,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提出了两周开设1节活动课的方案,设计了每个学期8个课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并于1996年秋在省内部分学校正式开展试验。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三、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