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政治哲学道理

高中政治哲学道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3 16:53: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政治哲学道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政治哲学道理

第1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要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树立平等的观念意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即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营造良好的、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提供环境基础。最后,教师应该要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以更好的综合素质来推动学生的学习发展。

二、认真剖析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预案

高中政治教师要加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要重新对政治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摸透每个知识模块,并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以更好地安排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态度等,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创新教学方法,点燃学生参与热情

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不仅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无趣,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十分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采用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高。新课程视野下,要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小视频,视频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我国政府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做出的一系列行为,如抗洪救灾的场景、保家卫国的战士坚守岗位的情景等。这些视频的播放不仅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感动,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和形象地了解政府的职能和责任。另外,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法,通过深化学生实践体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堂场景表演、模拟训练等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再如在《生活处处有哲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举例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反映了哪些哲学道理。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哲学概念有更加具象的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注重小组合作,推动学生共享共进

第2篇

高中政治是学生们所需要学习的重要课程内容,其在推动学生价值观形成,促进学生认识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通。通过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开展相应的政治教学,可以让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立足于实际进行问题的思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政治素养的目的。因此,生活化教学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需要引起教师关注和重视。

1.紧扣主题,择选生活案例

简单的的理论知识讲授无法真正让学生深入到课堂教学其中进行学习,所学习的知识也往往是"应试"知识,难以让学生将其转化成为可以应用的重要能力。而通过案例应用的方式则可以改变此情况。生活案例的应用可以突出所教内容的主题,帮助学生更加生动的理解知识,进而更深刻的识记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体系。

比如,我在进行《多彩的消费》课程教学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知识点,便进行了案例教学方式的应用。我在上课之初让学生对"消费及其类型"的知识要点予以复习和记忆。之后,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们展示了几种不同的生活场景:普通白领小丽,每月收入为3000元,但是其消费观念十分超前,对于名牌追求强烈,名下的几张信用卡都用于透支其对物质的追求。大学生小美,其同样对美有着自己的追求,但是其并不追求名牌,而是追求"适合自己"的服装,并在日常生活中勤工俭学,将所挣的零花钱进行分配,做好计划支出。在展现了类似的场景之后,我让学生们对这些生活中真实案例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案例的引导,很多学生说出来自己对于"正确消费观"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我结合学生们的认识进行引导,逐渐让学生摒弃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生活观,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借助生活化的实例展开政治教学,则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情景进行学习,可以帮助其获得更加深刻地思考和认识,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让他们在学习政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2.真实对话,凸显生活张力

传统教学大多过分依赖课本和教师的经验进行教学,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没有予以高度重视,这就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了"教学鸿沟",教师激情昂意进行教学,可是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不足。运用真实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而且可以让学生感知知识的生活张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我在进行《我们的中华文化》课程教学时候,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课堂之中,便首先给学生们布置了"任务",那就是每一名同学通过课余时间的思考,通过对生活的观察,结合自己的创意想法,设计出最能够代表我国文化传统的作品。这充分调动了学生们政治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了书法展示,自己书写了一副对联:伟大祖国,景象万千春似锦;英雄人民,奋发向上气如虹;有的同学则学习中国剪纸艺术,一把剪刀剪出来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我并没有止于此,而是让学生组成小组对这些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讨论。正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学生们认识到了每一个物品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和符合,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象征,其对于生活中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在政治课堂上营造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形成,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感受生活、感悟生活,能够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升华思想认知。

3.组织实践,呈现生活现实

知识来源于生活,只有与生活相衔接的知识,才能够为学生们所牢记,也只有应用到实践的知识,才能够体现知识的"有用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政治授课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兴趣点,通过实践应用到方式让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点予以深化,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思想政治高度,不断提升其思想境界。

比如,我在进行《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时,为了让本班学生更容易了解生活实际,感受到现实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其明白深奥的哲学来源于生活的重要内涵,便开创了一个课外主题活动--寻找生活哲学。我让学生们化身成为"小记者",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进行搜集整理,并从事件中予以思索总结,感悟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并将自己的体会与同学们进行分享。通过学生们的"走访"、"采访",很多学生对于生活有了不同理解。有的同学看到了农民劳动的场景,认识到了机器的重要性,感慨"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哲学道理;有的同学看到了树苗的成长,看到了万物的生根发芽,不仅感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有了生活做积淀,学生们的思想认知才会更具深度,其思想也在向着更加广阔的领域蔓延。

通过组织生活实践或者活动,学生们对于政治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政治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的包罗万象,能够达到更好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因此,教要注重对实践活动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因活动的参与而受益。

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践行,是学生能力拓展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将丰富多彩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在生活化教学之路上进行不断探索研究,不断进行反思创新,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回归,真正展现政治课堂育人价值,让学生获得更好成长。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以诗为舟,渡教学难点

以诗歌为素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帮助学生借助诗歌的意象理解哲学道理。哲学概念较为抽象,只做理论分析,学生会觉枯燥无味,虽然在课堂上能背诵,但很容易遗忘。在习题训练时,遇到与抽象概念的相关知识不会运用。为此,我在讲解抽象难懂概念时,引用诗歌解释,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哲学之美。在讲解什么是物质时,为让学生明白“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永恒的”,我引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一首诗,“无中不能生有,任何存在的东西也不会消灭,看起来万物是死了,但是实则犹生;正如一场春雨落地,霎时失去踪影;可是草木把它吸收,长成花叶果实,依然欣欣向荣。”来解释物质不灭的观点,证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同时我列举出我国南北朝时期范缜的观点,“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让学生充分理解物质是实体,是精神产生的基础,物质是客观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事物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诗歌文学中,我们会发现有许多“一”与“多”的对比,从本质上来讲,正因为世界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在讲解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原理时,我引用了古代诗人王籍的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二、以诗为镜,透人生哲理

德国诗人荷尔德说过:“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所谓诗意栖居,就是说人要懂得欣赏美。哲学,犹如通往诗意人生的道路,使我们的人生之花得到绽放。它又能丰富我们的情感,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使我们的人生有滋有味。在学习唯物辩证法发展观时,我引用明代诗人钱宰《拟古》这首诗:“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通过这首诗,我想要正值美好青春年华的同学们明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再给出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激励学生们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挑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复习辩证法创新观时,我引用了《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创新反对因循守旧,要求社会不断变革图强,更新思想观念。

三、以诗为剑,破高考难点

第4篇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兴趣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在、愉快活泼气氛中接受抽象的理论,就必须恰当地运用风趣的比喻、富有哲理的笑话等使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讲授的内容上。例如:在讲“必须按规律办事”时引入了寓言“挤牛奶的故事”,说的是: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母牛。这家主人因事要请客,准备挤些牛奶下来,供招待客人之用。但他转念一想——现在离请客还有一个月,如果预先把牛奶挤下来,积存多了,牛奶容易变质发酸,也不便于保藏,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暂时储藏一下,临到请客时一次挤出,到时牛奶既多又鲜,岂不妙哉?于是,主人就把母牛和那头小牛隔离开来,停止了挤奶。转眼间,请客的日子到了,客人们纷纷光临。主人把母牛从牛棚里牵出来派用场,却什么也挤不出来。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母牛的奶不给小牛吃,也不去挤它,就会自然没了呢?通过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母牛的造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要每天挤,才能促其新陈代谢,也才有源源不断的新奶产生出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而挤奶人违背了规律,就必然使母牛造奶系统的生理机能紊乱,造成奶的枯竭。

心理学家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当前所进行的新课程改革,迫切要求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喜欢老师,也会喜欢他教的课程,学生与他们所喜爱的老师和睦相处,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教师适时地抓住他们的兴奋点,就一定会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亲近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二、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高中政治课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课本的局限性,使得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尚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恰当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生活化的情境在形式上可以发挥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内容来自生活,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多变的价格”一课时,教师可以进行市场买卖的情境创设,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一些同学扮演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波动及时做出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或者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其他同学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可想而知,“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必定会引起学生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形式上富有趣味性,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浓厚兴趣的支配下,每个同学都成了课堂的主体,无形中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等严重犯罪案例,可用来讲解“法律的普遍约束力”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相关知识。周边发生的实例更能使学生倍增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起到自觉感化、教育的作用,如发生在某校某教室里的人身伤害案件,同学之间的偷阅信件、日记等,可用来讲解“公民人身自由权”、“隐私权”等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的许多观点深奥抽象,而寓言典故则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因此,在剖析观点时,适当地引用一些寓言典故,能使枯燥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做到寓教于乐。例如:用“拔苗助长”的寓言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用“塞翁失马”的典故说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说明普遍联系的原理;用“荆人袭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用“五十步笑百步”、“愚人吃饼”说明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等等,这样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例如,“生活与哲学”教材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中的“探究活动建议”第一条:“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思考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下文中根据列出的“田忌赛马”等成语故事,提出两个探究问题:“这些故事中包含哪些哲学道理?”“这些哲理与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对刚接触哲学,还没有学习哲学的高中生来说有点勉为其难,学生同样无法回答。另一处活动探究设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学生在不懂“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情况下来回答“为什么说哲学产生以前,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在还没有学习哲学的情况下来回答“哲学与以往哲学相比,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探究活动设计由于难度过大而无法完成。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设置适当难度的探究活动,然后再逐渐增加任务的难度。

三、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兴趣

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中政治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76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实质上是设置一种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中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新内容展开思考和自主学习。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案例选择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高中政治教学的效率。案例在选择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案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案例在选择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选择。2.案例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案例的选择是要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3.案例要与社会时事相联系。政治教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因此案例在选择的过程中要与当下的热点问题相联系,以激发学生对当前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认识和实践。4.案例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或者相关的生活经验,为新内容的学习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好奇心,为学生探索新内容提供指导,这就需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选择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案例。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生活案例,促进政治理论的简单化

政治理论尤其是哲学理论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通过联系生活案例,可以促进理论的具体化和形象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吸收。例如,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矛盾,为什么把首要任务放在学习上。这样对于学生理解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怎样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矛盾主次方面的学习中,教师以腐败为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党内出现了腐败现象,但是这并不是主流,大部分党员干部是廉洁奉公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当今社会为什么要大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次要方面会影响到矛盾主要方面的发展。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解上,教师引入学生熟悉的成语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故事体现了这一原理,包括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入乡随俗、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使学生对这些理论的认识更加的具体。

(二)运用社会案例,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

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的真实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但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缩短理论和实际的距离。例如,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中国古时候流传下来的食物制作方法的视频,引导学生讨论视频带给我们的是惊喜还是遗憾。然后通过《舌尖上的中国Ⅱ》制作花絮,引导学生感受文化创作的艰辛。通过这样的案例,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然后将学生分成两组探讨:在《舌尖上的中国Ⅱ》的制作过程中是美食多还是人文多一些好。在学生争论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明确了创新和人文的关系,创新离不开人文,也就是说创新离不开继承,《舌尖上的中国》需要传承古老的食物制作方法,这是中国的文化,也体现了《舌尖上的中国》的人文性。但是,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创新,在同一食材上,不同地区的人民利用自己的智慧,做出具有特色的美食,这些美食也在时代的不断演进过程中逐渐推出新的制作方法,以此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的主体化

第6篇

一、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曾老师开设的课题为哲学与生活模块中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前,曾老师利用学校为每个班级订阅的《晋江经济报》,搜集了50份最新的报纸,并对报刊的内容进行较为详细的阅读,同时结合开课的内容进行备课,且布置给学生相应的预习工作。

2.课堂教学

曾老师让学生分成6个小组,学生人手一张《晋江经济报》。以《晋江经济报》头版“晋江人工湖、生态公园”公开征名作为综合探究的背景材料导入新课,要求学生阅读该则新闻并思考材料是如何体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曾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学生回答,然后对所教授的内容知识(哲学上联系的概念,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等)逐一进行讲解。

在这之后,曾老师再次给予学生阅报的时间,让他们对整份报纸自己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并通过时事,联系到所学的知识,小组交流讨论后再次集中小组意见,看哪个组说得比较好,同时曾老师给予适时点评。最后,曾老师把全班的目光锁定在《内坑高铁站前广场拆迁敲下第一锤》这则新闻上。之前也有小组的同学提到这则新闻蕴含的哲学道理,可惜的是略涉而过。曾老师引导学生挖掘材料;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及多样性等方面理解分析,特别强调晋江人能够在尊重客观联系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让学生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3.课后反馈

课后,我们发放了调查问卷。学生普遍反映这是他们第一次上这种新颖的课,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他们掌握深奥的哲学道理。同时,他们认为《晋江经济报》引入课堂教学,使他们备感亲切,贴近了他们的生活实际,他们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当然,他们给该节课提出了建议。他们认为,阅读量大,课堂环节较多,时间比较紧张,还有很多知识点理解不到位,希望能用两节课的时间来传授知识。

二、乡土媒体融入政治课教学的思考

1.资源就在身边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同时,课程标准还指出:“学校要从具体的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有效实现特色开发。”长期以来高中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着结构单一化的倾向,把教科书作为惟一的课程资源加以固化,而对于开发乡土类资源,如: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风民俗资源、政治经济资源等重视不够。如果这种局面不发生根本性地改变,就会造成乡土资源的巨大浪费,进而导致政治教学与社会现实脱节,势必影响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晋江经济报》是一份综合性报刊媒体,里面介绍的新闻以晋江本土地域为主,贴近晋江百姓的生活。《晋江经济报》在晋江许多家庭中都有订阅,我校也为每个班级订阅了该报,学生很容易接触到它。我们认为,《晋江经济报》丰富了我们身边宝贵的课程资源,善于开发和利用它,并发挥它在高中政治新课程中的作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资源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善于开发、挖掘和利用我们身边的资源,服务政治课教学。

2.乡土媒体资源的呈现方式可以多样化

事实上,乡土媒体不但有报纸,还有网站、电视台和期刊杂志等形式。例如晋江新闻网、晋江电视台、《晋江商人》杂志,这些媒体也蕴含了许多富有乡土气息的课程资源。我们政治组把这些乡土媒体简称为“一网、一报、一台、一刊”4个一。曾老师的课堂是通过学生阅报的形式,把报刊融入课堂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我组的另一位教师还让学生到多媒体电脑教室中,学生人手一网的电脑,登录晋江新闻网,浏览阅读晋江新闻,或搜集信息,或提取信息,或整合信息。网络将文字、图像和声音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传递多感官的信息,有利于知识更加生动化和形象化。当然,网站的信息量大,学生在信息的大海里尤其对网络信息要求具有较高的处理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登录晋江电视台的网站,直接观看电视台的相关视频资源,或者教师下载电视台视频资源通过教室投影播放给学生观看。我组还以《晋江商人》杂志为载体,开发和开设校本课程《爱拼才会赢―晋江成功企业家的经营之道》。许多学生选修这门课后,学到了一些企业经营的知识,并表示喜欢这门课程。

3.乡土媒体资源融入政治课教学的作用

(1)借助乡土媒体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加强教学的真实性

乡土媒体资源中蕴含许多丰富的乡土实例。这些乡土实例是本乡土所发生的事实,具有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独到优点。它们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乡土性和生活性,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曾老师在教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时,就是通过《晋江经济报》中那个图文并茂的实例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立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吊起学生上课的“胃口”。

(2)借助乡土媒体资源,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教学的时效性

乡土媒体资源除了具有乡土特色之外,它还具有媒体的特性,即传播速度快,时效性也较强。高中政治教材尽管随着形势的发展,每年都进行一些适当的修改,但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迅猛发展,仍出现教材的一些内容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通过乡土媒体,展示新闻材料,可以优化教材内容,使课本知识与时事知识融为一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对政治课学习的兴趣,填补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的缺陷。再者,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新信息新材料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提高他们的兴趣,此外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当然,乡土媒体呈现出的新闻材料有时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的内容有选择性地筛选,力求典型。

(3)借助乡土媒体资源,丰富学生情感,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在政治课教学中,借助乡土媒体资源,充分利用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具有乡土情结的课程资源,有意识地将报刊阅读(网络阅读)与乡土教育自然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真、善、美,他们就有了选择有意义内容的可能性,就有了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催化剂,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的情感由此迸发出来。曾老师的这节课,最后通过介绍晋江高铁站的例子,联系晋江近些年取得的伟大成就,讴歌了晋江人爱拼才会赢的伟大精神,也激发了学生作为晋江人的骄傲情怀。高中政治新课程不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更加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以此衡量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因此,乡土媒体融入政治课堂教学可以增强情感实效,从而整体上提升政治课教学的质量。

4.乡土媒体资源融入政治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以学生为本”,防止“以资源或媒体为本”通过乡土媒体呈现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新方式。乡土媒体资源融入政治课教学,实际上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开发和利用中,必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防止过度利用或滥用乡土媒体,警惕学生的地位被媒体所异化,变成了“以媒体为本”或“以资源为本”,这就得不偿失。因此,乡土媒体的运用需要恰到好处。

(2)谨防乡土媒体的“垃圾信息”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乡土媒体资源融入教学具有独特的作用,但是媒体技术及其所承载的信息是一把双刃剑。不管是报刊还是网络,“黄赌毒”等垃圾信息或者广告信息大量的存在。对于心智尚未成熟,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一旦滑入其中就不能自拔,深陷其中,不但会抑制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甚至走向犯罪。例如,曾老师所教授的这节课中,《晋江经济报》里面就有一些涉及“性”的不良广告信息,这对于教学中的利用不啻是一种威胁,更是对学生观念的一种误导。这就需要教师正面的引导或者经过信息的选择后再给学生。

第7篇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教学模式 生活化 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

传统的课堂难以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难以激起学生的有效思维,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教学没有把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课堂设计没有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课堂操作未能营造足够的生活氛围,教学全过程未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感悟。因此,课堂教学如何注重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便成为改革的必然和迫切要求。

高中政治新课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生活逻辑”,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新课程理念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倡导生活化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化”的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发展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和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笔者就此做了探索。

笔者认为,强调“生活逻辑”的课堂模式操作流程图应该如下:

一、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

教学设计是一堂课的总纲,是引导课堂顺利进行的主线,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生活逻辑”课堂得以成功进行的前提。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宏观把握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和事例,用来密切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教师应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凭借相似情感,以己度人感受其情,使学生体验到自己身边“熟悉的风景”中蕴涵着许多的政治学科知识,感受政治学科是那么有趣和有用。比如在讲授《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时,教学设计要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如何构建和睦家庭,探询影响家庭和睦的因素,得出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从如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到探寻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再到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出路,指出构建和谐世界的措施(和国家热点问题紧密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由于设计思路切近学生生活,学生可以很轻松、很愉悦地深入问题的探讨,通过探讨完成教学的主体内容。又如在教学《市场配置资源》时,从学生自身的生活出发,将学生变为市场配置的资源(人力资源),通过课堂活动―模拟招聘会的召开,让学生亲身体验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作用和不足,也为学生以后理性的高考志愿填报奠定基础。整个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体现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的理念。

二、教学过程要注重唤醒学生的生活意识、主体意识

(一)创设体验性情境,谱写教学前奏。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在日常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政治学科知识和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政治课堂不再枯燥、抽象,进而对政治学科产生亲切感。如在教学《市场配置资源》时,可以在课前发放一份高考志愿报名表,列举一些热门专业和非热门专业,让学生选报。上课时可创设情境,假如你们顺利考上所选报的大学和专业,四年以后大学毕业,你们最关心的就业状况是什么样的?这样的导入,贴近学生生活,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模拟生活化情境,激活教学内容。

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小品饰演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等方法和手段创设生活情境,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学科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如教学《市场配置资源》时将人才招聘会开到教室当中去,老师是来学校招聘员工的老板,学生是应聘者,通过竞聘的方式亲身体验找工作的程序,亲身感受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当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三)展现生活原型情境,活化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原型作为探索实践活动的感性支撑,建立开放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比如在教学《市场配置资源》时,可以将人才招聘会里真实的竞争场景模拟出来,当学生为一个好的岗位而竞争时,当大家都迫切想得到这个岗位的时候,有些人选择自身素质的提高,有些人选择不正当的手段,将生活真实展现。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强化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体验与感悟,收到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以上类似真实生活情景的运用,以及学生在生活情景中的体验和感悟,使政治课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让学生真情体验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中最有成效的是真情体验,这是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利用生活事件的再现,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美,在学习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生命,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走进真实生活,强化真情体验,就是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真正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和知识技能的内在统一。要达到此目的,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让学生真情体验。

(一)请进来。

请进来是指:将一些专家、学者、专业人士请进课堂,现身说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征税和纳税》一节内容,我们请税务部门的税务人员学校亲身讲解,当大量的生活中的例子源源不断地涌出的时候,学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学习中。如讲解《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课时,我们请来我校特级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的武敏老师,并对其进行现场采访,通过师师交流、师生交流,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走出去。走出去是指让学生从课堂走出去,通过采访、社会调查等活动,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教学《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一框之前,我首先在班上建立了若干个活动小组,并轮流到附近的农业银行开展丰富多彩的采访调查活动,亲历具体的生活事件,使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行为感悟和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更富实效。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将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将认知活动与学生的实际行动有机结合,让学生自主引发内在的矛盾斗争,以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又如在教学《我国的政党制度》的时候,我让学生采访我校的各派的老师,询问他们如何参与国家、学校的管理的,从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四、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精神,关注时事、评论时事

学生走上讲台,将发生在身边的学校的事、家庭的事、国家的事、国际的事讲给自己的同学听,同时阐述自己对事件的认识。每节课一人,每人五分钟,其他学生以举手的方式对其演讲进行投票。因为要使课堂教学内容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灵中“站立”起来,必须注意从文本形象到心理形象的转换,教师的作用在于引领学生无限地靠近“情感导体”――文本形象,让它们快乐地“触电”,进入文我交融的情境之中,从而体己察人、感同身受自己的心理脉搏,更立体地感受文本形象。“如果真正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田地就开阔了”。将社会生活中的素材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在感受时代脉搏的同时,更好地学习政治学科的知识。可见政治课堂教学是没有边界的,政治课本来就需要像语文课一样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表达,实现大政治教学观。社会生活中各种新闻时事层出不穷,教学之余,我们要善于捕捉其中蕴涵的社会信息和生活信息,并将其载入课堂,使课堂成为生动的生活磁场。

(一)关注校园生活中的资源,还原生活课堂。

校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善于发现校园内的生活素材,把校园中的政治学科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政治课堂就在身边。如校园里的班级建设、同学交往。又如:宁波四中的扩建、教改实验基地、课改的试点学校、被评为省一级特色示范中学等这些令人惊喜的大事都可以搬进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中多一分激情和自豪。

(二)采撷家庭生活中的资源,探索生活课堂。

高中政治课堂,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实例。家庭生活中的伦理道德、价值观、消费观等生活中的经验是政治课堂学习的好材料。如在教学《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等内容时,可以从家庭的投资理财、家庭的消费行为、家庭的收入来源等包含极其丰富经济学道理的生活例子入手,对于这些家庭生活素材的分析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感知生活,进而让学生明白,知识本身源自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地探索,思维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三)留心社会生活中的资源,打造生活课堂。

社会生活是学习政治的大课堂,特别是高中政治、经济、哲学内容,其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面对的提炼社会信息,把社会生活中的时政热点、社会焦点及时纳入课堂教学体系,为构筑生活课堂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很多信息,大到两会上的“总理答记者问”、“部长通道”,小到“法制在线”、“小强热线”等,将这些资源引入政治课堂,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上课堂“模式”的操作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教学模式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改的要求、教材内容及相关的社会实际,在课堂上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等生活式的活动形式,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能力、提高觉悟。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2]杨志敏.生活逻辑的政治课解读及呈现[J].教学月刊(杭州),2006.8.

[3]鲁新民.还政治课堂以生活本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西安),2006.9.

[4]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

第8篇

一、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个政治教育者必须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充分地挖掘、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1.我们要充分地把教材资源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把政治理论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我们既要把生活引入课堂,也要让课堂延伸进生活。例如,在“文化与生活”模块中,讲授“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国家的风俗民情、文化特色,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走入“生活”,举办“世博文化”展。通过网络收集图文材料,把各个国家的文化特色以“图文展”的形式呈现出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有效地把教材与生活、时事紧密地联系起来。

2.教师可以运用各种形式来提高学生对政治、哲学的认识。例如,在讲必修四“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时候,可以用 “刻舟求剑”“楚人过河”的故事来导入。讲完故事后让学生分析出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还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激发学习的兴趣。

3.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设置一个时评论坛,让学生在周末的时间进入论坛对一周要闻进行讨论、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及时的指导,使他们对时事要闻有个正确的认识。这就等于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重要的窗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这也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政治课不是说教课,政治老师不能板起面孔以一副威风凛凛的姿态站在学生的面前,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在新课程背景下,在日新月异的21世纪中,政治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功能,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使学生乐学、善学,最终达到博学。

例如,在教学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事物的本质》中“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时,笔者没有纯粹地讲授知识,而是从学生的试验实践中导入,让学生回忆自己刚做过的物理试验时的体验。这时候学生就开始议论纷纷,笔者适时进行引导,询问同学们刚做过的试验内容是什么,谁做得最好?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是“牛顿第二定律”,并说班长做得最好。笔者就马上抛出问题:“你们想想为什么班长能做得最好呢?”这时,同学们就开始沉思,然后笔者请一些同学说说原因。最后再请班长谈谈自己做得最好的原因。笔者于是马上抓住时机:“其实班长已经把我们本课将要学习的哲学内容成功地运用到了物理实践中去了!――‘认真细致、遵循实验规则’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然后出示本节课的课题,这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中,营造了轻松民主的氛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当笔者开始关注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师生和谐关系调和的时候,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强化教师自身的政治专业素养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必须有与时俱进的意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这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

作为一名教师,1.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要及时地写教学反思。教十年的书不如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就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能。

2.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用政治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关注时事,随时给学生提供最新的要闻。

3.要善于利用“他山之石”。平时多去听课,不但听自己学校其他政治老师的课,还要多去听观摩课,多参加评课,与其他教师进行对话、交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效度。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政治教师,在面临着时代日新月异的挑战的时候,要把这种挑战转化为机遇。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善于利用生活、善于利用网络等,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优化课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