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现代语文教育

现代语文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3 16:53: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现代语文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现代语文教育

第1篇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没有专门设科,古代语文同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融合在一起,语文教育因素渗透在各门学科之中。因此以《颜氏家训》为代表的家书系列的教育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教育因素。中国古代的教育基本上是以语文学科为主体的教育,其实质是以人伦教化为核心的语文人格教育。以《颜氏家训》为代表的家书系列就是以教育子孙做人为主旨。因此,以《颜氏家训》为代表的家训系列,对现代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示。主要表现在: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我国历代家训都十分重视培养子孙的道德修养,家训大都以儒家的孝悌等人伦道德思想为基础,要求子孙修身养德,成为孝悌子孙。“百善孝为先”,孝不仅是德之本,也是一切教化之根本。在当今社会,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有些孩子受到家人过多的呵护,往往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变得缺少照顾别人甚至照顾自己的能力,缺少感恩父母和尊重他人之心。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我们需要人才但我们更需要才德兼备的人,既要有才更要有德。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需要提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

二、勤学苦读培养国之人才

古人认为可以通过读书来培养子孙的道德修养,而培养子孙的道德修养最终目的是希望子孙能成为于国于民都有用的人才。颜之推之所以作《颜氏家训》也是为了达到“整齐门内,提携子孙”的教育目的,希望子孙能成为国之用材。他在《颜氏家训・序致》篇的开头提出希望子孙能够做到“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这种忠于国家,孝敬父母,谨言慎行,扬名立万的思想,可以说是我国语文教育中家国一体思想观念、注重人格培养的优良传统的源头之一。

三、重视语言教育

语言是交流、传情达意的工具,也是一个人必需掌握好的学问。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就提出:“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 以为己罪矣。云为品物,未考书记者,不敢辄名。”可见他很重视子女幼时语言的学习,并要求自己的子女从小就要学会正确发音。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的言语是流畅简练还是杂乱无章缺乏逻辑,词汇是丰富还是贫乏,语调是抑扬顿挫感情丰富还是平淡乏味,都会给儿童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用准确规范的口语进行表达,具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在教学中能及时纠正学生用语不当的现象。

四、教育规律与教育方法的合理应用

第2篇

古代的语文教育一直在追求个人品行的完善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论是“内省”还是“外铄”,其主导流派都有着共同的主题。即为统治者服务,承传思想文化。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是“重道(轻德)”,“重文(轻语)”,“重教(轻学)”。在现在看来是有其局限性的。 尤其是“五四”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质疑、批判甚至是疏离的态度尽管在当时急于变革求新的背景下可能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在今天,中国国力日渐强盛、自信心逐渐树立的时代趋势下,自觉有纠偏矫正的需要。我们完全可以以平和从容的态度,通过借鉴对比,从古代文化传统中汲取经验,取其适用于现代语文教育教学的精华,对语文教学肯定是有启发和帮助的。

古代语文教育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本文仅从“师生关系”这一命题的角度作分析综述,探究其师生关系方面对现代语文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的部分,即现代元素。

一、古代语文教育师生关系分析综述

按照教育史的分期作一综述。

原始氏族社会时期:

大致从虞舜时代开始就有了学校的设立。“国老”、“庶老”等部落的长者就成为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庠”、“序”就是供他们教育学生的场所。这个时期的师生关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单向的经验传递。

奴隶社会时期

(一)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教育也在发生变化,周朝的学校比起前代更加完备了。教师多是一些官员,而学生则是奴隶主们的后代。教育是少数人的特权。那么这一时期的师生关系更多地被染上浓厚的阶级色彩。

(二)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盛,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给教育的革新提供了可能。涌现了孔丘、老聃、墨翟、孟轲、庄周、荀况等教育家和标志性理论专著《学记》。

这个时期的师生关系可以从诸家教育思想中略见一斑。

1.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师生之间的互动已有了雏形。强调学生主动的思考探索和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在现在看来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因材施教”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老师充分了解学生个性,扬长救短,有针对性地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当仁不让”体现了作为老师对学生的激励以及应有的博怀。

2. 墨子的“虽不扣必鸣者也”表现了积极主动的教育思想和师生观。

3. 孟子以“深造独得”为基本追求,师生关系中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独立见解,“如尽信《书》,不如无书”。

4. 荀况开创了以“外铄”为特征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师的重要性,尊师则国兴,贱师则国衰。师生之间是“师云亦云”,不得背叛。对老师的要求也因其地位的尊贵而变得更高。

5. 道家倡导仰慕自然,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逍遥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醒人们须注意教育的负作用,减少人为干预,遵循自然发展,富于启发。

6.《学记》是对这一时期主流教育思想的总结。它强调教师的启发诱导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封建社会时期

(一)确立“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开始读书做官时代的汉代经学教育。

这一时期的师生关系又退后到了单向传授。守师法,重依据的风气在当时是受到尊重的。对教师讲解的重视在当时是有其时代的需要,但对现代语文教育无疑是有其局限性的。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政治的动乱和分裂,官学呈现衰落的趋势,家学盛行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这种家人之父子传授在语文教育中更为普遍。师生关系与父子关系的叠加使教学更容易实施,但具体的教学关系却因为个体处理的不同而很难把握其规律性和整体特征。

(三)形成完备的教育管理体制并开始与科举制度相结合的隋唐教育。

科举考试的产生和确立促进了社会民众读书进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了教育的下移。但科举取士的功利性,教育内容、人才标准的单一化也制约了语文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师生关系的状况可以从韩愈的《师说》中有所了解。不以师传为荣反以求师为耻。尊师重道的传统在这里有了一个断点。但韩愈对于教师的全面阐述对后代有积极的影响。“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亦师亦友,视徒如己的理想师生关系承前启后,给后代一个效仿的范例。

(四)以书院为学术活动中心,推动教育理论取得进展的宋明理学教育。

这一时期的师生关系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1. 私塾

私塾为民间私人所办,是针对青少年进行启蒙和基础教育的教育组织。教师多由落第秀才、举人充任,大多生活贫困而责任重大。存在注入式教育和体罚现象。但教师也会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灵活组织教学内容。

2. 书院

书院有点类似现代高等教育的研究生院,兼有读书讲学与学术研究等多种功能。师生质疑问难、学生因材而习、师生共同研究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已经可以看到。这也跟书院重品学而轻功名,远离科举的影响和制约的特性有关。

3. 著名教育家的语文教育思想

胡瑗讲经,“每有要义,恳之为诸生言其所以制己而后制乎人者”。教师应是学生的典范。另外,他还倡导快乐教学,重视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传授知识的效果。

张载主张“教须绝四”,教师教学不要臆测(毋意)、不要武断(毋必)、不要固执(毋固)、不要主观(毋我)。这一思想对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朱熹是宋学的集大成者,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存天理,灭人欲” 的教育观点维护的是统治者的利益,其所起的保守作用使理学逐渐走向僵化和没落。`但是朱熹反对科举制约下的学校引导人逐利而去义,并继承“外铄说”的教育观,强调求知和力行,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境界。师生共同追求一个理想。

王守仁的心学教育思想继承孟珂的“内发说”,提出“致良知”与朱熹的观点相抗衡。他重视人的精神世界,强调教育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天性。以达到“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的效果,与“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的恶劣的师生关系所能达到的效果肯定不可同日而语。这与近现代的教育思想有了更多的沟通。在我们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思想转变中是否可以借鉴一番呢?

(五)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批判教育的专制,讲究实用对语文教育有很大影响,但师生关系的特征未能有创新意义的突破。

二、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现代元素

纵观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以下几点认识:

其一,周以后历代对于教育的认识和实践的理论总结几乎都是诸子百家各学派的进一步发展和沿袭。

其二,古代语文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类型有以下描述——强调师道尊严的专制型、尊重儿童身心特点的民主型;授业承传的单向传递型、教学相长的交互型;父子宗亲型、官教合一型;亲密型、冷漠型等等。可能这样的概括不一定准确和全面,但古代语文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确实是丰富多样的。现代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基本都有可以找到参照的模型。

其三,古代语文教育以德为先,以文为主的传统使老师拥有双重角色——经师和人师合一,教师自身的严格要求和社会对他的高期望使得尊师重教形成一种影响至今的传统。而且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会有精神和信仰的承续。这一点是现代语文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理想追求。

其四,师生之间除了学术思想的传承,还有政治地位的相互依附。生荣师贵,师显徒高,这一方面的影响至今不绝,需要辩证理智地去看,当然这一点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影响不大。

从以上综述中不难看出古代语文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现代元素,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倡的一些积极的师生关系类型在古代就已经存在并被实践了。这可以为我们建设积极的现代师生关系提供借鉴和范本。这也是我们了解和探讨古代语文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意义所在。

三、师生关系的现实意义

“教学,这不是机械地传授知识。它是人与人之间极其复杂的关系。”任何教育,只要它一开始,它就必然形成一定的师生关系,而这一关系肯定会对教学产生影响。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主体,只有做到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亲密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与教育相匹配的教育条件和教学设施固然重要,但优良的教育装备,并非必然产生高质量的教育。这不像工厂里的产品,高投入就一定会高产出。师生关系很有点像电路适配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师生关系配置,或许能爆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或许完全相反,会产生短路,使学生厌学。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有着潜教育影响,其意义就在于此。

“传统的教育”这一与现代教育相对应的名词,有时会被人等同于“落伍过时”“需要摒除”。古代语文教育师生关系中“重教轻学”的特点使人们对古代语文教育的认识误区是:僵化生硬,甚至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其实所谓传统是一个相对概念。几千年的教育实践积累终究有它存在的理由,去除时代的局限影响,有很多好的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不是一概否定和丢弃。

鉴于此,在倡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适合我们的教育需要”的讨论中,我们一方面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可以顾盼千年,从我们的古代先贤那里寻求智慧的灵光。

总之,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在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探讨古代语文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是为了在我们古代文化的智慧中寻求可以滋养现代文明的养分,让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更符合我们的文化特点,从而在结合西方先进思想时多一份理智。

参考书目:

[1] 张隆华 曾仲珊著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 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 《中外教育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3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中职语文;教育价值;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59-01

1 中职语文教学的内容及其特点

中职语文课程是学生发展思维、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基础,对学生的职业生涯、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起到奠基作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应该是在学生掌握相关文字和语言应用能力、篇章阅读和分析能力的基础上融入一些情感教学的内容,通过情感教育的开展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端正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具体的教学内容而言,教师仍应注重学生的字词掌握和应用能力、文章的阅读理解及其写作能力的提升。通过该种基础知识教学的开展,保证学生具备应用的语文功底,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扩展阅读以增加其知识面和认识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情感教学的开展,引导学生由文章思考现实生活,对个人、亲人、社会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

从上述中职语文教学的内容及其学生构成特点,我们可以得出其教学本身有着基础性及其综合性的特点,即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相应的情感教学的引导,以保证学生能够形成一种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2 《我的母亲》教学简析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典型课文的教学侧重某一方面情感的教育。比如《我的母亲》教学中,我们要关注的便是对于亲情的教育。在该篇课文中,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于母亲的一种亲情,从其出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到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远离母亲,以及后来对于母亲的思念、内心的遗憾等等都彰显着一种亲情一种爱。

对于该课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课堂上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感受其中的情感因素,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从情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课文学习完成后,可以通过课堂交流的形式让学生来讲述自己学习的感受,还可以通过课后的写作练习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通过给父母的一封信等形式将学生对自己母亲或者父亲的情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通过该文的深入学习,能够使学生在作者的带领下来思考自己与母亲的关系,认真思考时刻环绕自己的亲情,使叛逆期的学生们能够领悟到父母的关爱。而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以作者的成长经历作为一条主线,我们则可以看到一个个人发展的路径,从这条线出发来引导学生思考,则有助于其对自己形成正确认识并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这对其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3 以情感教育为基础的中职语文教育的价值

以情感教育作为基础开展中职语文教学,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及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中职学生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特点,会存在一定的叛逆行为,而其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情感教育的开展能够对其起到一种正确的引导,使其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具体而言,将情感教育作为中职语文教学基础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情感教育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学会感恩。中职阶段的学生由于其构成相对复杂,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也有所差异,为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便要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中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作为基础能够使学生给予该种情感的渲染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比如《我的母亲》一课的学习,便能够引导学生对自己和母亲有更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更多的思考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学会感恩。这种以亲情为内容的情感教育的开展,还可以进行相应的扩展,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使其及于亲人、朋友及其他对自己有过帮助的人。在这种情感的引导下,能够有效的减少学生因叛逆所造成的对父母的不理解及关系紧张等情况,使学生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帮助其解决成长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其次,情感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以情感教育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基础,能够引导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在其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时也便对相关的社会现象形成的一种正确的认识。教师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自己一些行为进行反思,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和行为规范。这样一种情感教育的开展,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其行为对自己、对他人及其社会影响,在教师引导下的反思则会使他们更深刻认识自身的问题及其正确行为的现实意义。以课文中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思考和自我规范,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最后,情感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及其全面发展是中职教育的目标之一,而中职语文教学也承担着该种责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将情感教育作为基础,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就《我的母亲》一文的学习,学生们在感受到作者对于母亲的感情之外,还可以看到作者的成长经历,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亲情之外通过自我发展的引导,使学生们由作者到自己思考自己的发展问题。这样一种以情感为基础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一种相对轻松的环境下,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也明白相关的人生道理,感受的亲情的同时也理解个人中对于梦想的执着。这对于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定位等意识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这种情感教育,能够使学生从知识、应用能力及其思想道德等方面得到一种全面的提升,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4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情境;学习资源;知识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将现代信息技术合理、灵活的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之中,以此作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以正常展开的必要补充形式。”笔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小学语文教育取得更好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实际年龄较小,在刚上课时往往很难快速、有效地集中自身的注意力,自然也谈不上实现对知识点的积极学习与主动吸收了。而现代信息技术同时拥有丰富的视频、音频、图片、文字、表格等多种形式的功能,其在课堂上的使用能带给学生强烈的多重感官冲击及刺激,从而在为学生巧妙营造一种良好学习情境的同时,使得他们以更加自觉、主动的状态更好地融入语文学习活动中来。

这样一来,现代信息技术就为有效扭转小学阶段学生上课伊始的注意力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即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巧妙地为学生创设其感兴趣同时又与具体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良好语文学习情境。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辅设备为学生依次播放一组反映北京春节习俗的幻灯片。相信,如此便可使得学生很快地将自身的注意力由其他地方全都转移到欣赏北京春节多姿多彩风俗的图片中来,直面、近距离地观看反映北京春节传统文化的图片,学生仿若身临其境,领略到了北京春节人文习惯的无限魅力。伴随而来的是他们对于《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文的探究兴趣也显著高涨,有利于其接下来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该课文的详细学习活动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良好语文学习情景的作用进行了充分的发挥。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语文课堂学习资源

小学语文新课改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能动性地扩充课堂教学资源,从而促使学生人文视野范围的有效扩大与开阔。这就就决定了以往“课堂45分钟全依赖教师进行口头讲解”的落后教育模式不再符合现实实际情况。同时也使得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更具备了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现代信息技术能快速、便捷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若是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搜寻、归纳、整理到充足的信息资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小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资源,从而将上述新课改关于“开阔学生人文视野范围”的要求真正落实到实处。

如,在教学《彩色的翅膀》时,针对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必须有昆虫的帮助,才能保证海岛上瓜果的正常生长?”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穿插“植物开花结果需要借助昆虫传授花粉”这一知识点,这样一来,既能使得学生了解到语文课本之外的知识,还能使得他们借助该知识实现对课文学习内容的深刻认识与了解。真正实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扩充语文知识容量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轻松解决语文教学知识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到年龄因素的制约,其主观思考范围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无法很好地实现对语文学科所学知识与内容的深入认知、理解与掌握,致使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效果整体上偏低,不容乐观。

面对此种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在展开具体语文知识点的教学时,可以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因为其有着较强的直观性特征,能将较为复杂的语文知识点变得更加简洁化与简单化,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如,同样以《索溪峪的“野”》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前搜集有关索溪峪的大量图片,并在展开具体教学时辅助展开使用。学习到“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时,就为学生点击播放反映此情景的索溪峪实际图片,学习到“千峰万仞绵亘蜿蜒”时,就改为向学生播放反映该情景的索溪峪实物图片,学习到“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时,则改为向学生播放反映两组山峰比肩而立的真实图片……这样一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展示,就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了索溪峪山“野”、水“野”、动物也“野”的真实状态,从而为他们真正领略到索溪峪的独特美丽景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轻松做到了体会作者在该文中所流露出的真实热爱情感态度这一学习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总之,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既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观学习需求,也符合语文新课改的历史发展趋势。对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其引起足够深刻的肯定与重视,并从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来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这将推动自身小学语文高效率、高质量教学效果的真正获得。

第5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语文;整合

语文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促进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现代教育改革要求转变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以学生为主导,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信息化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丰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引入声像合一、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这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是说,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现代教育技术

广义上讲,现代教育技术是指新出现的或是得到新发展的教育技术与教育理论,一般包括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轻媒体、人工智能等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新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的最大区别就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育中“教师+黑板+粉笔+教材”的教育模式,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够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扩展教材教育内容,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觉学习,从而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途径

(一)从教学内容角度出发

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和丰富的教学资料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扩展和补充,进而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变空洞的说教为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避免死记硬背。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材知识的宏观扩展和微观研究,可以让学生涉猎更丰富的知识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语文教材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和人文内涵,提高了教材的使用效率。例如,在“我的信念”一课中,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伟人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感受信念的力量,让学生带着“什么是信念”进入课文学习中。在教学课文的语言美和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时,教师可以播放名家朗诵的散文诗歌,带领学生欣赏散文的语言美,体会其中的哲理思想,从而更好地完成重点、难点的教学。

(二)从教学方法角度出发

中学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黑板+粉笔+教材”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式,将枯燥的文字转变为形象生动的故事、图片或动画,让学生利用视觉、听觉感受教材内容,激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其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活化语文教材的作用在文言文、古诗的教学中尤为突出。由于文言文、故事字数简短,内容精悍,学生在理解和识记时难度相对较大,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古文、古诗等制作成更具体、更直观的动画,从而带领学生领略文章的历史情感,体会文章的真谛。例如,在《背影》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课成一个Flas,并在舒缓优美的音乐里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否认真地看过自己父母的背影?是否发现他们已经不似年轻时挺拔健壮?他们陪着你慢慢长大的同时,你们也在陪着他们慢慢变老。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成果。

(三)从交流互动角度出发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弱化教师权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现代教育技术的云技术、共享技术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支持,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创建互动平台,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另外,通过在线辅助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进而调整教学进度和计划。这样的互动交流不但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改革当前语文教育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所以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合理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和语文教学,促使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中学语文教学,进而开创中学语文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梁益志.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分析[J].新课程•中旬,2015(08):357.

[2]赵博.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速读(下旬),2014(12):280.

[3]萨茹拉.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12):166.

第6篇

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思想一直是教育的主导思想,儒家人格思想一直是做人的指导标准。但在现代语文教育中,由于对传统教育过激的批评,导致了儒家人格思想远离了现代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的嬗变和断裂。如何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充分发挥儒家人格思想的教育价值,是摆在语文教育改革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儒家人格思想的现代价值

从普适价值来看,儒家人格思想重视现实中的个人道德和人格修养,强调伦理道德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对人格构建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具有普遍认同感,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较高的认同度。世界各国以及联合国教科教文组织曾多次发起有关孔子的学术会议,给予儒家思想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不仅影响了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对当今世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特殊价值方面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阶段,多元化的文化和思想冲击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民族精神的缺失,这就需要从基础教育上入手,重视儒家人格思想的现代价值,重拾传统民族精神,孕育儒家文明国家,使其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

二、语文人格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嬗变与断裂

(一)语文文本的的嬗变

随着白话文在“文白之争”中的胜出以及科学教育方法的引进,我国语文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忽略了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嬗变。不可否认,白话文与汉字拉丁化在语文教育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对文字认识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进而造成了语文教育中传统的失落。语文文本的嬗变使得语文教育中断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过激的白话文替代行为对语文教育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这使得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深邃的民族精神和思想被剥离出来而无法得到传承。语文文本从文言文向白话文以及汉字拉丁化的嬗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语文人文主义教育的断裂,进而导致了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二)工具性对人文性的弱化

从古代语文教育来看,其注重儒家思想的融入,强调文以载道,主张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鲜明地体现了古代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从现代语文教育模式来看,语文教学更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强调语言的实用价值,忽视了语文教育的修养陶冶价值,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彻底分开来,偏离了“文以载道”的语文教育本质方向。现代语文教育过度体现语文的知识之学、技能之学和训练之学,而语文中的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则被工具性彻底压制,造成了现代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弱化,以及语文本身育人功能的丧失。

(三)科学教学法对传统母语教学法的完全替代

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对人文和精神的整体感知与涵咏体味,强调语文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使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文本能够触动学生的情意和心灵,使其在文本所展现出的精神里得到熏陶和感染。现代语文教育的科学教学法虽然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但夸大的科学教学作用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语文教育中文化与思想的塑造功能。夸大的科学教学法遗弃了母语传统教育的精华,忽视了教学艺术的开发与学生人格培养,最终导致语文教学失去了“育人”功能。

三、儒家经典诵读在语文人格教育中的探索

(一)儒家经典诵读的意义

首先,从文化的角度而言,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儒家经典集中了我国学术思想的精髓,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载体,因此基于儒家经典的语文教育是对传统民族精神的弘扬,是传承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方式;其次,从语言的角度而言,以文言文为基本形式的儒家经典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积淀”了大量的、极富表现力与感染力的典故、词语、成语、俗语、词章等,形成了凝练、典雅、纯粹、古朴的语言风格,充分体现了民族语言的特点,对学生语言积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再次,从语文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作用而言,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古典文化在道德伦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将“伦理道德、仁爱孝悌、尊师重道、刚直守信”等理念视为做人的根本。研究表明,人的是非观与习惯不是天性,而是教化的结果,因此从这点来看,儒家经典诵读在构建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传统语文教学方法——诵读回归的必要性

从语文教学的本质看,诵读这一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在现代语文教学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诵读对于思维能力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同时开发左右大脑,能够增强人的记忆力和陶冶情操。儒家经典著作从文化特征看属于“乐感文化”作品,这个特征使得学生在诵读儒家经典的过程中,能够进入和体验作品情感,体悟作者情思和文本的意义。叶圣陶先生对经典文言文诵读做出过这样诠释:“诵读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最后,从诵读的效果来看,儒家经典文言文的诵读能够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诵读方法分析

从语文教学的过程来看,儒家经典诵读可分为教师引导诵读和学生自主诵读两种方法。教师引导诵读是先由老师亲自吟诵,把文本中的神情趣理表达出来,给学生做出示范,并且要注重吟诵过程中吐字发音准确、清楚,引导学生进入境界。学生自主诵读是在老师进行适当点拨后,学生自主完成吟咏和感悟,与文言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通常步骤可分为三步,即初读感知、精读感悟、熟读成诵。

语文教育的两大功能是外在实用功能和内在陶冶功能,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应该呼吁儒家经典的回归,增强语文的人文性,为培养全面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艳梅.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第7篇

关键词:现代价值 语文教师 多角色 文化促进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141-03

1 在语文教育中探寻其现代性价值和教师的现代价值观

近百年来,语文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世界范围来看,总体表现在对现代价值的追求。西方语境里,现代性是一个意蕴丰富的概念。霍尔指出,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建构过程,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的变化,它们的交互作用构成了现代性。“现代性就成为一种结果,但不是单一进程的结果,而是许多不同进程和历史凝缩的结果。”[1]P1因此从从西方学者对现代性概念的揭示及运用看,它至少包括了三个内容:一是涉及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结构概念的现代性。它意味着一种历史意识,一种历史延续性的意识。二是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现代性来看,“它与科学和人类进步的启蒙规划密切相关。在这个规划中,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文化的自律性构成了变化的基础。”[1]P1三是作为文学―审美概念的现代性。它是一种与“新颖、变动、不断变化”相联系在一起的价值与概念。[1]P1那么现代性自欧洲出现以后,“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产生影响。”自十九世纪中叶前后,晚晴封闭大门被列强打开,中国社会与文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分化,在各个方面疏离了传统的价值取向。正是在此背景之下,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转型,由此出现了现代性。从而教育的现代性在此背景下产生,中国的教育文化发展卷入了世界教育文化发展的潮流。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知R、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西方新的学科及其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进入了中国社会。另一方面,现代教育不可能在封建教育母体内生长,从语文教育现代性产生看,科举制度的废除从根本上使它摆脱封建制的束缚,获得自身解放的力量。因此科学知识和审美概念是现代性价值的重要取向。而语文教育的现代性就是在教育的现代性乃至整个社会现代背景下产生的。

语文教育的现代性,一方面,以现代性的价值为目的追求,另一方面,又通过学科自身内容展示出来。那么语文教育的现代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教育层面,启蒙的现代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发现构成了两个最核心的现代价值;学科层面,审美的现代性和科学则是主导一个多世纪语文学科变革与发展的主要价值力量。”[1]P3语文教育的现代价值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学生的主体性;第二,美学的现代性;第三,科学的现代性。那么在语文教育的现代性价值中,语文教师应具有何种价值观呢?首先,不以传统的教学观为指导,应具有自我更新和自我创造的教学能力,不再做传统的传教士,终以“传传道授业解惑”为行为指南。其次具有很好地美学修养和美学领悟能力,能够把语文中的文章与美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再次就是要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的探寻精神,不断地寻求科学方法有效地安排课堂计划,使学生养成科学的读书方法并提升他们的科学修养。

2 现代语文教师的角色与地位

当今中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更加凸显了教师的重要性,那么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也越来越受人关注,语文教育不再是单纯地学习课文和背诵,我们关心的是语文给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用能力的提升。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师如何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把知识更好的传授给我们的学生呢?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具备更多的知识与能力,扮演更多的角色。

2.1教师应做好导演的角色

传统的语文教师往往扮演着传道士的角色,以自身传教为主,学生往往是被动听课。孟宪承指出:“向来国文课只有教师的活动,没有学生的活动;只有教师的讲授,没有学生的学习,这实在是国文教学失败的总原因。”又强调:“现代教学的精神,根本上的要生徒活动,生徒自学。”[1]P7这是对学生在语文教育中的主体性最好的诠释及呼唤。因此在众多语文教改呼声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已被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要想当一名出色的“导演”,就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读、说、演的权力还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例如,在教《阿Q正传》时,让学生充分地品读课文,老师只在个别重难点字词上加以点拨,重点让学生体会文中对人物的生动描写。这时,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编剧本并自找搭档,扮演文章中的各类角色,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老师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学生自己再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从而使他们指出表演的优缺点。然后,再请其他学生表演一次,让学生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想当一名出色的“导演”,也要做好生活的引导者。所谓“生活处处有语文”,学生或许在生活中发现了更多更新的语文知识 ,也善于那么语文教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那么教师就应该秉承诚恳好学的态度,正确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不要一味地进行专制的课堂教育,以标准答案为准。放开手,让学生打开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更灵活、更主动地掌握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从而让学生更有创造性的把课堂演绎到生活中去。因此教师要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做主人公,教师在一旁起引导作用。“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当代的一种教育理念,意在强调教育的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2.2 教师应扮演好工程师的角色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灵魂是一个抽象而高深的概念,对于语文老师而言就是要通过以工程师的角色引领学生树立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一个城市个性的标志就是要看城市建筑的特色,好的工程师能造出风格独特的建筑来,这种独特在于把这个城市的文化风貌、人文精神、历史演变都刻在了一砖一瓦中,如意大利的威尼斯水城,真是别具一格,那种特殊的文化气息总是吸引了大批游客的观赏。本来没有灵魂的砖砖瓦瓦,也被工程师给造活了,成了人类灵魂的精神家园,从而具有神秘美丽的艺术文化气息。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呢?他们应如何做好这一角色呢?人类的灵魂先有善,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个善。那么作为语文教育的工程师,应该把善作为学生的基脚,让他们认识善并学会行善。教师在选择文章的时候可多选择一些描写大自然、小动物的文章。他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与美好,动物的可爱与活泼,这样他们的心灵便会愉悦起来,从而潜移默化地具有爱的信仰,懂得热爱大自然、关爱小动物,从而也就具备了善的潜质。稳固了基脚之后,就是主体框了,教师作为工程师应该把知识作为主体投入到建设中去,让学生通过工程师的指引能够了解学到更多的知识,不单单是语文教材中的知识,更应该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让他们多看课外书籍,学到更广的知识。知识的积累越厚,建筑就越牢,他们的灵魂就越深刻。内在的装修就需要学生自身的个性化设计了,这一点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创造性的导入学生自我发展。教育的发展需要这样有特色有创造的个性化“建筑”,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做好工程师,让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3 语文教师的现代核心价值观

在语文教育的现代价值中,教师应追寻核心价值是什么?笔者认为是文化。那么我们的教育与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从教育与文化渊源的历史回顾可对两者关系做如下总结:其一,文化是教育的内容;其二,教育是文化的过程;其三,教育与文化共生繁荣。教育与文化之间相互传递、相互依赖。在传统哲学的话语系统中,这种依赖关系构成了彼此存在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没有教育,文化就不能传承下来,而没有文化,教育教什么?文化与教育是共生的系统,文化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环境,而文化也通过教育为自己不断开辟新的生境。”[3]P84从这段话中,可以知道,文化在教育中占据了核心地位,而现代教育中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依然是重中之重。“中国的语文天性就有着文化的使命,有着文化的灵魂。”[2]P3因而我们明确了语文教师在传授和发展文化方面有着重要使命。然而承载语文教育的教师们并没有明确自身的角色地位。随着现代性的发展,当前语文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新闻周刊有云:“精英教育应当致力于恢复中国传统的君子教育。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养成其‘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傲,简而无虐’的品德。”他们在呼吁什么?教师的文化素养和角色担当。在这里我想说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平民教育,都应当恢复其传统的君子教育,即传统的文化教育。再例如新闻周刊533期之《语文教育要活在文化当中》前言写到:“汉语危机,真正需要反思的是现行的语文教育。当前,语文课已经在‘中小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名单上名列榜首。”我想这不能怪学生不好学,只能是教师的角色不到位,不能够真正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他们不明白学习语文的核心是什么。依然是在《语文教育要活在文化当中》这篇文章中提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巢宗祺听到很多国外回来的父母感叹:与自己的孩子在国内接受的小学语文教育相比,美国儿童的阅读量要大许多。他还觉得自己和上一辈也没法儿比―古人学习语文教育的道路是正确的,那就是诵读经典。”[4]P69在这一点上更加肯定经典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一耽学堂创始人逢飞说:“语文只能活在文化当中,只有在文化中才有体悟和领会。”[4]P69由此经典文化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呼声越来越高。经典中的文化内涵也成为语文教师的思想指南和行为参照。因此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明确自身的核心角色与地位,不断丰富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4 语文教师应做好文化促进者

“促进者”是教师的一种新型的角色,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加开放的要求:“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非传统的只重视‘教’的教师。”那么文化促进者即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文化,以经典文化作为指导方向,正确吸取和接纳当前的文化形式,真正的引领学生树立好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维克多.埃及认为:“文化,就是对人进行智力、道德、美学方面的培养。”[3]P16由此可引申出文化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就是要带领着学生步入真、善、美的殿堂,让学生学会说真话,做善事,育情操。故我们的语文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好文化促进者:

4.1 以科学文化促进学生求真

“科学文化也是人类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影响和决定了人类命运的文化形态。”[3]P178科学文化的核心价值即求真,在语文课上语文教师首先应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应正确把握教材,提炼学科内容中的科学文化因子,例如涉及到科学方面的文章,就应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到古今科学家的求学故事,从中让学生自己提炼其中的科学价值,如他们可能会想到探索精神、独立精神、创新精神等等,然后老师可引导性地补充说明。再引申更多的科学知识,例如,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提问,以学生作答的形式来进行,若学生的回答并不准确,不要急于说出所谓的标准答案,以行之有效的方法要求学生自己去总结和发现。他们很愿意去干的,因为他们渴望去发现科学的真理和证明自己。其次语文教师要科学合理的规划课堂教学,科学文化一方面是对“真”的追求,另一方面也主张学生对问题敢于大胆质疑。“科学的最大特征是怀疑和质问一切的精神对事物进行谨慎而有保留的判断,并对这一判断的界限和适用范围进行检验。”[1]P12在语文学习中,提倡怀疑和质问的精神,严肃的科学探究态度,可以说是古已有之。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应摆脱固有的教学模式,提倡语文答案的多元化,摒弃语文的标准答案模式。那么老师有时则需扮演学生的角色,虚心接受学生的提问质疑,并合理地听取学生的意见或是观点看法。必要时可组织一场讨论会,让学生广泛收集资料,以求论证。那么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寻求真知,并发现问题的不足,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语文教育思维派代表教师宁鸿宾在他的教学特色中提出宁氏三原则,其中的“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三个欢迎”――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都是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敢于创新。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最后就是要把求真的态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老师要多_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

4.2 以人文文化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语文中的人文文化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即是指生命价值观,老师要让学生明白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人生应如何度过?情感就是和社会相联系的纽带,我们如何与社会相连?如何在社会中生存?态度就是指学习的态度,包括追求真理的需要和适应生存的需要。行为方式就是对自己言行的判断的践行,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那么这些需要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应如何去达到这些方面的促进呢?“经典名著是对人文世界的化成所起的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3]P186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文情怀的培养主要依靠经典文化的指引和熏染。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价值观方面,主要引导促进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发展。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呢?不妨让学生走进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去感受保尔.柯察金铁一般的意志和不服输的信念,让学生明白不管身处什么逆境,生命永远是最美的。让学生走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去感受海伦.凯勒对生命的另一种体验。让学生明白生命的珍贵和意义所在。语文教师因鼓励学生回归经典,找到生命的价值,学习古人对生命的看法和做人的道理。(2)情感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爱的意识并适应社会的能力。爱是什么?让学生多看看《瓦尔登湖》和《昆虫记》,去感受自然的和谐与美丽,去了解小动物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习性,发现它们生命的可爱之处。品经典的过程中,老师应让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观察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变化,例如写文章,写自己的所感所想所行,通过字里行间的情感流露,去了解学生哪里进步了,哪里还有待改进。通过对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学会爱他人,尊重他人,相信人的善美。(3)态度方面,指学习上的态度。这个方面呢老师主要有选择性让学生读《论语》,《诗经》等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让他们明确一个学生的职责与任务。有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才能满足对真理的需要,才能更好适应不断发展中的社会变化。(4)行为方式方面,要让学生多读传统经典,例如四大名著,《弟子规》等等。在这些经典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知识得以提高,他们的行为方式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堂上常常让学生扮演其经典文化中的角色,让他们在品味的过程中当了一回演员的痛快。通过这样的演练,让学生从实质上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从中吸取文化养分,懂得判断是非好坏,并鼓励学生把实练中的经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以实际行动去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以实际行动去孝敬自己的长辈。以此促进他们的道德修养。

4.3 促进学生艺术文化的发展

“艺术不是美,但它追求美,艺术是一个文化过程,它的灵魂就是美。”[3]P188语文就是一个追求美的艺术文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学会用美的心灵去感知生命,感知人生,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在语文课程中的艺术文化着眼于审美意识的培养,音乐和美术是其重要的途径。语文教学审美意识培养的第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教师必须做好引导者,要善于发现语文作品中的美学现代价值因素,同时,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知生动而丰富的现实美。美感能力的培养应发展学生对审美对象的对比、想象、联想等种种能力。没有一定有比较能力,就不可能正确辩别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语文教材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名篇。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自然美,人文美,也讴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那么在这些经典名篇中所表现出的真善美、假恶丑意境需要学生真实的的体验和感受。没有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就不可能体验丰富多变的艺术境界和艺术形象。语文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有唤起对美的感知能力,但它要通过想象去再现生活和画面。如老舍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尽管我们不能“亲历其境”,但通过想象和联想,就能“身临其境”,这就能感受到美了。语文教学审美意识培养的第二个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人是唯一能欣赏大自然美的存在物, 必有一条件,耳朵要成为音乐的耳朵,眼睛要成为审美的眼睛,这是一个文化过程。”[3]感受到了美,就要去欣赏和感悟美的魅力和价值所在,语文教师在这一个文化化过程中应做好乐和画师。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正确鉴赏美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音乐审美和视觉审美的培养。那么在语文课上对于意境丰富的作品,教师一边放着音乐,一边让学生联系文章沉醉于音乐的情感中,引领学生达到与作者相容之境。并由音乐联系再造画面,给出一幅意境并不完满的画作,让学生通过对音乐和文本的感知后进行填造和补充。后生造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清新画面,真正感受艺术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从而具有欣赏美的能力。语文教学审美意识培养的第三个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发展学生积极主动创造美的能力。美学教育渗透于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学校生活和各个方面都可以进行美的表达和创造。作为语文教师,创造美即培养学生化知识为能力的语文素质。创造美体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上。学生在接受了经典文学作品的长期熏陶后,就能产生强烈的向往美、追求美的心理倾向和表达美、歌颂美的愿望。当学生在对社会生活有了一定的观察和体验以后,在掌握了一定的遣语造句能力和写作方法以后,在对美能够作出较正确的欣赏和评价以后,就能用自己的笔来描摹自然的山山水水,花鸟虫鱼,抒写生意盎然的生活情趣,讴歌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对假恶丑的进行批判。从而写出自己的文章。教师应看到,一些学生的优秀文章,虽无溢美之词,旁引之证,却彰显了平淡和真诚,句句扣心,字浅而意深,给人以平淡真实之美。这也不失为得意之作。他们力图用自己的审美观点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加工、锤炼,力求达到和美。这样,教师通过写作训练,既发展了学生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又有效地巩固和提高了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师在现代化日益发展的条件下,应树立好正确的现代价值观,明确自身的角色地位,以经典文化教育核心价值为指导,不断发展和深化自身的文化素养,做好文化促进者。以此来适应现代教育,为自己的教育事业划上光辉的一笔,用自己的力量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会朝着幸福阳光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欧阳芬,余立新主编.语文教育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

[2] 陈弦章.语文教育文化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第8篇

一、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先进性与科学性

要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借助电化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将“大语文教育”的教育观,融入到每一课的教学当中,借助Internet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先进性,将教学从“学习一课”的微观教学中走出来,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学习途径,并通过强大信息量的刺激,达到积累和沉淀知识的目的,以求厚积薄发,同时还可以借助更为先进的“人机互动”式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营造出师生平等,发展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切合实际,讲求实效

深入钻研《新课标》和教材内容,吃透《新课标》和教材精神,把握好各单元和各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和关键,切实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教学的主要内容,也就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那些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或难以讲清,或者虽然能够讲清,但教学效率比较低的内容,并且能有效发挥电化教学优势的内容来设计电化教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做到该用的地方一定用,不该用的地方就不用。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其实在某些教学环境下,传统的幻灯片操作也能显示出其独到的优势。例如在教学《示儿》这首诗歌时,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临终前最悲伤的事情是“但被不见九州同”呢?当学生沉默不语时,我打出一张灯片画面上陆游奋笔疾书,背景是一些诗人联想的画面:百姓抱受战乱流离失所;侵略者在中原大地烧、杀、枪、掠;统治者歌舞升平,这些画面给了学生启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张灯片放映了将近10分钟,学生的回答越来越精彩。课后我想,现代教学的手段的运用一定要讲求实效,切忌形式主义,只要是学生喜欢的,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升华教学质量的教学手段,就是好的。

三、全面考虑 优化组合

要想充分发挥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克服形式主义。教师还须根椐语文教学的需要全面考虑、优化组合多种媒体。要考虑综合使用多种媒体比用一种媒体效果要好;还要考虑教学需要和各种媒体的特点和功能,并把各种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应用于语文教学过程,力求使各种媒体的长处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加快教学速度,变“少慢差费”的语文课堂教学为“多快好省”的语文课堂教学。

四、设置情境 减少难度

有些教学内容,涉及的问题广,距离现实生活遥远、教学难度大,且不易被学生接受。使用现代化的声光教学工具,可以使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及时得到事物的信息。也有些现象,学生很难感知或者无法感知,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化教学设备使传输的信息或形象远化近、近化远,高速转化为缓慢、缓慢转化为高速,大化小、小化大,本质化现象。减少了教学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中的几点思索和困惑

电脑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会用电化教学手段,而且要善用电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语文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一定要讲求实效,切忌华而不实,要明白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工具,他永远只能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