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3 16:53: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民增收对策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宁德 ; 农产品深加工;农民持续增收;对策研究
如何探索和破解宁德市农民增收问题,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摆在宁德市政府及农业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解决宁德市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则是破解宁德市农民持续增收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就提高宁德市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出一些思考。
一、宁德市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积极采取政策扶持、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强化服务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09年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除水产品、竹木加工企业)5890家,产值达137.56亿元,年平均增长18%,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6%,比2005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60%。
2、规模企业不断壮大。各级龙头企业通过增资扩产,规模越做越大,实力明显增强,带动能力增大,市场辐射面扩大,显示出较强的扩张能力,成为我市区域经济的重点骨干企业。据统计,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109家,比2005年净增31家,实现产值51.78亿元,是2005年的1.9倍,其中宁德南阳实业有限公司成了我市第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3、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市各级农产品加工部门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引进,改造、新建,引进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先进生产工艺和生产线,推进了农产品加工由作坊式粗加工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系列化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如福安市林芝茶厂新建一条坦洋工夫红茶工艺造型生产线;古田山花食品有限公司在原有日产500kg珍珠银耳茶生产线的基础上,引进一条日产800kg珍珠银耳茶生产线。同时通过产业联盟,宁德投洽会、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和“院市合作”的机会,许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一些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取得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新产品,培育和吸纳了一批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4、区域特色的加工产业体系逐渐形成。几年来,各级农产品加工业部门发挥资源优势,选准项目,基本形成了茶叶、食用菌、粮食饲料、畜产品、果蔬加工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一是福安、福鼎等地已初步形成区域特色茶叶产业集群。福鼎市白茶加工基地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福鼎市星火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和福安市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二是食用菌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古田县玉田农产品加工区按照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构建了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纽带,联结商贸拓市场、联结基地带农户、联结科研出精品的新型产业链,带动了农户、基地和关联产业发展,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5、产品竞争力不断加强。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多年来通过开发新产品,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逐步形成了产业多元化、产品系列化的良好态势,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一是开发新产品。如南阳实业有限公司依托生猪养殖基地,发展饲料加工、大米加工和肉制品加工,形成了多元化的经营格局,拉长了产业链,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福鼎好口福食品有限公司,根据市场需要,开发了六大系列槟榔芋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销售区域不断拓展。二是培育品牌。通过技改,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涌现了一批省级名牌,树立了企业新形象。全市已有48个绿色食品,53个产品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
6、社会贡献不断加大。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17万人的就业岗位,每年支付17亿元的工资报酬,平均每年为每个农村劳动力增加近1000元的收入。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宁德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与其他设区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而言,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的有力带动。虽然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几年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带动全市各乡村农民共同致富的要求来看,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只有宁德南阳实业有限公司成为我市第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多数企业仍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龙头企业整体带动能力有限。此外,农户与龙头企业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建立,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由此导致农产品加工明显滞后,产业的出路和增值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能量还比较有限。
2、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撑。虽然近几年“科技兴农”在全市上下已形成共识,各种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水平也有一定提升,但在对外农业技术合作等方面路子不宽,尤其是在宁台农业合作上虽有地利之便,却未能有大的进展;在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上也进展缓慢,精品不多,农产品附加值低。
3、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很难得到信贷部门支持,而农村信贷机构又存在网络不完善、贷款利息较高等问题,导致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经营大户特别是分散农户信贷困难,农民投资创业艰难。资金缺乏,投资乏力,是当前制约宁德市农产品加工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也是制约农民投资创业的一个关键因素。
4、缺乏信息的有效服务。由于区位条件限制,农村信息闭塞,获取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供求信息及新产品、新设备、新科技信息等渠道狭窄,手段方法简单,难以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销售及升级换代形成有效服务,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
5、缺乏人才的智力支持。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上处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规模小、综合利用差、耗能高的初级阶段,企业的经济效益不高,实力不强,家族式管理模式随处可见;企业缺乏规范的制度和科学的管理,其中关键是缺乏职业经理人和中高级技术人才。但由于条件的局限,要面向更广的区域求聘人才,显然极为困难;而本地的人才又囿于政策的局限,未能充分得到利用。
三、提高我市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思路
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破解农民增收难题,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是当前宁德市政府及农业部门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宁德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必须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各有关部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必须共同努力,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快速、稳定增收。
1、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立,可以加大营销力度,改善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同时可以改变农产品大量集中上市,价格下跌的境况,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建议宁德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税费减免、贴息贷款、产销信息引导等鼓励和扶持政策。并加大财政、金融、税收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增加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的技改投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等,要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科技、农业、乡镇企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科技开发资金、教育培训资金,应有一定比例用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外经贸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制品出口的支持和协调服务。同时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收购、兼并、联合、控股等方式,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结和重组,促进有益资产的优化组合,打破以往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实现从产品到资本,从产品运作型到资本经营型的经营模式转变,促使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尽快成长起来。
2、培育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提高品牌知名度
应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着力建设一批食用菌、茶叶、畜禽、果蔬、粮油食品加工示范区,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原料生产基地、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建立一批农产品加工一体化示范工程。鼓励企业开展“三品”认证,积极申报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
3、完善农产品加工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信息体系建设,利用“969155”服务热线和农村信息网,建立农产品加工信息平台,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及时。鼓励成立农产品加工专业协会。引导协会根据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技术推广、培训、管理、信息等各方面的服务,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县级管理机构到省外先进地区参观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理念,进一步推动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4、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标准体系
应加快制定符合我市实际和国际惯例的农产品原料和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尽快形成完善的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标准体系,把推行农产品和加工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建设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结合起来,逐步建立标明产品的产地、质量、标准的等级标识制度。鼓励和推进企业积极推行GMP和HACCP、ISO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保护等认证,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建立对世界有关标准组织动态跟踪的制度,鼓励和积极采用国外的先进标准,推进我市农产品加工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5、优化人才环境、筑巢引凤
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必须采取综合的措施加以解决。对有技术、愿意返乡自主创业的优秀大学生,通过申报审核,开设绿色通道使其挂靠有关科研单位,以便解决其创业期间资金往来、评定职称等困难。对高薪引进的人才,要在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方面给予提供方便,要营造一个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的软环境。对多数人才来说,待遇虽然是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成就事业的环境。目前我市不少乡镇不同程度存在人才部门所有、人才流动不畅、人才使用排资论辈等问题,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为人才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为一些人才流动到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和支持。
6、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应对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经营方式进行创新,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形成“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农户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交易,形成稳定的、比较公平的利益关系,保证稳定的、规格和质量符合标准的加工原料供应,同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及各类专业协会等,发挥它们在技术推广、培训、管理、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加强规范管理,使其带动农户遵从市场规则,维护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中各个方面的利益。
7、积极开展宁台农业经济合作,促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升级转型。半个世纪以来,台湾经历了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煊的产业演进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台湾加工制造业向外转移和传统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由于两岸在经济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台湾加工制造业的外移和传统产业升级迫切需要祖国大陆的支持。宁德与台湾具有“五缘”优势,更应紧紧抓住机遇,主动积极地与台湾开展农业经济合作与对接,汲取台湾地区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及利用高新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上技术的先进经验,引进台湾农业产业富余的资金、设备及人才,促进农业的深度合作与对接,为我市农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升级转型服务。
参考文献:
[1]“2009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综述”《红旗文稿》2009年第24期。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增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0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4左右。而农民收入又是目前破解“三农”问题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具体重要的意义。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城镇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拉大,而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好农业科学技术。因此,本文探讨了农民增收和农业推广的关系,为今后农业推广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农业技术推广对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
1.1 农业技术推广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技术推广可以改变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节约农民劳动成本。农产品通过新型技术加工可以实现产品的升值,促进农民的增收。因此,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并推动产业化不断发展。
1.2 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重要手段
农业技术推广可以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新品种的引进、配方技术利用、高产栽培技术及农业机械的利用,这些新的科技技术不但可以节约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投入,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因此,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改变落后山区农业面貌的重要途径。
2 农业技术推广实践中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2.1 农民普遍素质偏低
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是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对覃塘镇农民调查发现,该镇农民受教育低,大多数都只有小学或初中学历且老年化的现象日趋显现,这种现状导致农民在思想上不愿意接受现代化农业的经营模式和农业科学新技术,只满足传统的耕作方式。另外,农民由于缺乏基础的农业知识,在实际农业生产中,乱用药,乱施肥的现象严重,这样既增加了成本,又降低了回报率,同时还破坏了土壤结构,使农药残留超标。
2.2 农技推广队伍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
目前,我国农技基层推广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推广知识只停留在过去,对现阶段的推广技术掌握不够,无法满足现代化推广的要求,这导致了推广效果逐渐降低。根据调查,覃塘镇农技推广人员90%以上是中专生或高中生,知识结构老化,对一些新兴作物栽培技术、新农机的使用和维护技术还不够了解,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这严重制约了推广的步伐。
2.3 农业推广经费不足
科技推广服务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而目前各级政府用于在科技推广服务和农业科学研究的费用较少,使推广人员的工资得不到保证,影响了推广人的积极性,由于经费比较少,所以难以开展对农民的培训工作。推广设施也比较落后,有的也是形同虚设。此外,农业技术推广应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基础的硬件设施,如电脑、电话,但目前很多基层农业推广部门都没有固定场所,有些大楼被长期租赁,这导致农业推广技术人员不能够正常开展工作,使得新技术很难进行推广。
3 农业技术推广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3.1 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培训力度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及报纸等方式,传播一些基础的农业知识,同时要定期开展技术类的培训工作,组织培训班,技术讲座等,也可以邀请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到现场面对面的给农民进行指导和讲解。加强农民基础教育,目前,农村基础教育普遍落后,这是导致农民素质低下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农民基础教育工作,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3.2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建立专项资金账户,把每年培训农民的经费落实到政府财政预算,确保各项农业推广项目、引种及示范工作的进行,同时要做好财政补贴政策的指导、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鼓励外资、民营、个体资金投入到农业,促进农业专业化,农机化,标准农业化。
3.3 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三农”服务的主体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他们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推广效果的好坏,因此,要采用会议培训、视频、考试及进修等方式对他们进行培训,以更新他们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这样才能为现代化农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3.4 采用农民比较容易接受的推广方式
受农民自身素质问题,高深的技术理论会造成农民兴趣的下降,因此在实际推广中要采用简单的推广方法。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区,带动和辐射周边乡镇。建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动农民加入。发展农业科技示范户,通过他们的试验示范,让农民亲身感触到运用农业科技所带来的实际效应,真正提高农民对科技成果的兴趣度。
3.5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监督体系
根据调查,贵港市目前的农业监督体系存在问题,因此要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监测网络”,保证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情况,结构变化情况、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开展经营服务情况及公益性职能发挥情况等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服务质量。
3.6 建立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平台
地方农业部门要建立农业信息网,便于农民及时了解当地农业实况,病虫害防治技术、养殖技术、田间管理等。通过广播及电视,图文并茂的向农民宣传农业技术知识,这样更加生动、直观和便捷。建立农村信息技术服务点,可以及时和宣传农业信息,也可以提供农村技术咨询服务,这样有利于提高农业推广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志英,司静波,郑先哲.以农业推广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3):55-57.
[2] 黄祖辉,钱峰燕.技术进步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12):15-16.
[3] 刘进宝,刘洪.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收入增长弱相关性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9):26-29.
【关键词】产业结构;实证分析;存在问题
一 引言
通过农业结构的调整,可以改善农产品的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拉动内需,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可以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生产优势,发展当地的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还可以根据当地资源状况进行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笔者利用2004~2010年奈曼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的相关数据资料,在分析奈曼旗农业产业结构及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二 奈曼旗农业产业结构状况分析
农业既是农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销售市场,又是农产品加工部门的原料供应者。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之间,不仅在人力、资金、资源方面存在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联系,而且还在生产技术上存在着较为密切的投入产出关系。这客观上要求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必须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协调发展。
总的来说2004~2010年,奈曼旗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绝对总量在同步增长的同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减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并有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稳步增加(见表1)。
1.农业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分析
1993~2008年间,奈曼旗在农林牧渔之间的结构调整上,种植业产值仍有所上升,牧业产值有一定比例的增加,林业和渔业所占比重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见表2)。种植业仍然是奈曼旗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种植业所占比重从1993年的55.7% 到2008年的56.4%;牧业比重从1993年的31.6% 上升至2008年的39.4%,绝对量增长了101514.3万元,增长了3.91倍,林业所占比重从5.1% 降至3.5%,绝对量增加5611.8万元,增长了2.37倍。
2.种植业结构变化情况分析
从表3可看出2004~2008年,种植业内部的粮食作物占绝对优势,结构变动特征总的特点是,种植业内部结构变化趋势不明显,蔬菜瓜果类播种面积和所占比例有小幅上升,经济作物所占比重略有上升。种植业结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瓜果的比例从2004年的73.08∶7.1∶2.43,调整到2008年的82.29∶7.3∶4.55(见图1)。从种植业结构变化上看,近5年调整的方向不是很明显。政府应在政策上有所倾斜,确保经济作物和蔬菜瓜果播种面积的增加和农民增收。
从粮食作物内部结构的变化上看,主要粮食作物中,玉米比重一直在60% 左右,其他作物比重不足10%,甚至低于5%。玉米、水稻所占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由于粮食作物总的播种面积减少较快,实际的播种面积都处于减少趋势。近五年玉米所占比重一直处于60% 左右。
3.养殖业结构变化情况分析
养殖业农产品中,肉类占到80% 以上,其次是牛奶的产量。从2002年以后养殖业产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肉类和牛奶的比重呈此消彼长的态势。从肉、蛋、奶和羊毛产品的产量和结构变化上看,肉类总产量增加速度最快,从2004年的52048吨增加到2008年的87004吨。禽蛋产量从2004年的4134吨增加到2008年的7238吨,羊毛产量增加不明显。
三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几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奈曼旗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呈现以下特点:
(1)1993年~2010年,奈曼旗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从65.2%下降到了21.4.%,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由原来的21.1% 和21.2%分别增加至49.5% 和29.1%。说明奈曼旗在这16年中,其经济已由一个农业旗逐步向农业和工业并存的经济转化。
(2)1993~2010年的16年间,奈曼旗第一产业内部各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可以看出,奈曼旗农业结构在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并未发挥作用。
(3)2004~2010年的5年间,奈曼旗粮食作物中的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占主导地位,区位优势明显,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应利用玉米的区位优势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经济作物中的油料产量相对较高,其他则非常少,养殖业中的肉类产量相对较高,牛奶、禽蛋等高蛋白的养殖业产品则产量很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牛奶、禽蛋的需求将增加,应鼓励农民发展畜产品的生产。
参考文献
[1]焦嵬嵬.黑龙江省肇东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2]赵劲.内蒙古五原县农业结构调整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3]熊德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涵义与关键[J].经济研究参考,2002(71)
[4]林鲁生.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6)
[5]万多.我国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
【摘 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真正涵义是在保证发展劳动力转移地区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促进农民增收。因此,面对永州劳动力转移地
>>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业发展影响机制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化经营研究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现代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 关于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的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机制的完善 劳动力流动下的农村社会变迁 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效应分析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劳动力流动与最优化配置 基于劳动力流动视角下的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研究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研究 产业报酬差异、农业劳动力流动与粮食生产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农村基本人力资源供给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研究 劳动力迁移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与转移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1?Id=99508,2013-1-27.
[2]张永丽,王宝文.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J].调研世界,2012(3).
[3]永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EB/OL].http:///sxfx/yzfx/200909/t20090901_68904.htm-2009-9-1.
[4]何国才,张宁,龙华.对永州市宁远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J].金融经济,2008(22).
关键词 林业;现状;问题;对策;河北张北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203-01
随着现代化建设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我国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粮食、能源等诸多严峻的问题,加快林草植被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林业在张北县是一项很重要的支柱产业,为此,笔者结合张北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张北县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1]。
1 张北县林业发展现状
张北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北纬40°57′~41°34′,东经114°10′~115°27′。境域东西109 km,南北67 km,大致分为东南坝头区、西部丘陵区、中部平原区3个类型区。全县海拔1 300~2 128 m。全县总面积4 185 km2,现辖18个乡镇、366个行政村、1 167个自然村,总人口37.2万人[1]。按照“为京津阻沙源、为张北增资源、为百姓招财源”的思路,张北县狠抓林业生态工程造林。2000年以来,全县完成退耕还林工程6.18万hm2,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1.75万hm2,塞北林场建设工程3 066.67 hm2,通过积极推广容器苗和抗旱造林等技术,工程造林成效逐年提高。目前全县现有林面积11.27万hm2,其中成林面积由1999年的4.47万hm2增至9.80万hm2,林木覆被率由1999年的11.6%增至2009年的25.4%,提高13.8个百分点,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结合“十二五”规划推进实施,在2011—2015年5年期间,计划安排工程造林面积3万hm2,其中退耕还林1.33万hm2,荒山荒地造林6 666.67 hm2,封山育林1万hm2,到2015年新增有林地2万hm2,全县实有林地达12.27万hm2,“十二五”末全县森林覆被率达31%。
2 存在的问题
2.1 林业产业体系发展水平不高
林果业历来是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承担重要责任。地处坝上,十年九旱,冬季寒冷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制约张北县林果业发展的“瓶颈”,导致林果产业的年产值、经济效益和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不高。近年来张北县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结合林业产业建设,突出灌木生态、经济、饲料兼用树种造林比例,灌木以沙棘、柠条、枸杞、山杏为主,使这些树种比例占工程造林面积的68%,面积达5万hm2,建成了沙棘、柠条、枸杞、山杏等灌木林产业基地,特别是2万hm2沙棘已进入挂果期。在谋划发展林业后续产业,争取开发利用林业资源项目上,存在积极性不高,思路不宽,办法不多,群众从林业产业项目建设中获取经济效益不够明显的问题。
2.2 林业科技发展滞后
张北县林业技术干部少,年龄结构大,人才引进和流动仍存在体制和政策上的障碍,人才教育培养力度不够。林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对技术推广的统一组织和有机整合不到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全县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还不高,传统的粗放型林业生产和经营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2.3 林业与畜牧业的冲突
张北县是一个畜牧业大县,林业局把大力发展舍饲养畜作为农村工作重中之重,但仍有部分农户因养畜过多,饲草加工业发展缓慢,偷牧、滥牧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制约林业向前发展[1-2]。
2.4 林业宣传和动员力度不够
林业部门内部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宣传合力,在协调和调动社会宣传力量开展林业宣传方面做得不够,面向县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的宣传还比较薄弱,林业宣传的广度、深度和社会影响力还不够高,还有相当大的社会群体对林业的性质、作用存在模糊认识。全社会的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安全意识还没有得到普及和深入,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局面还没有真正形成,推进林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还不够好。
3 对策
3.1 明确林业产业发展目标
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调整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加快林业产业和实现农民增收为目的,以优化区域布局和林业产业、产品、品质结构为重点,以发展名优、稀、特林产品和特色产业为切入点,以改革的思路、市场的手段和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民营林业、市场林业,加快林业内部产业化进程,推动张北县林业跨越式发展[1]。
3.2 大力引进和培养林业技术人才,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的林业工作队伍
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培育机制和引进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培养规划和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各级各类专业型、管理型和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3]。同时,广开门路、创造条件吸进林业科技人才加盟林业建设,为林业人才队伍增添新的血液。实行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各级各类人才争先为林业发展做贡献[2]。
3.3 采取合理措施,解决林牧矛盾
张北县是一个畜牧大县,为了能有效解决林牧矛盾,首先,政府部门应结合“舍饲禁牧”管理规定,对偷牧、滥牧现象进行严厉打击,使牧民能够清楚认识到恢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其次,应当加大造林抚育力度;最后,尽快研发如何将现有林业资源比如柠条等加工为饲草,既能解决羊子牧草问题,又能发展壮大羊子产业和林业产业,做到“双赢”[4]。此外,应转变管理方式,实现林业和畜牧业产业跨域式发展经营[1-3]。
3.4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组织领导
积极宣传各种有关林业发展的方针与对策,提高人们对环境和绿化的认识。此外,各级党政部门要制定张北县林业长期发展目标规划,将该县的林业发展摆到议事日程上来,并将林业发展成果的考核纳入该领导的年终考核中去。树立起全社会办林业、全民义务绿化的良好风尚。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投身到张北县的造林绿化事业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张北县的绿化进程[2-7]。
4 参考文献
[1] 陈丽华.张北概况[EB/OL].(2012-02-17)[2013-01-01].http:///test/2012-02/17/content_24728983.htm.
[2] 蒋国元.绥宁县林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湖南林业科技,2008(35):94-96.
[3] 王玉宝,王飞,赵福琴.榆林市榆阳区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5):21-24.
[4] 吴颖欣.沧州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11(12):45-46.
[5] 白莉.浅析陕北神木县林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论坛,2012(25):427-248.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业;问题;对策措施;山西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是实现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突破资源和环境制约的一个必然选择[1]。2012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科技创新是关键[2]。2015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3]。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的问题尤其突出;还有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业增产不增收、技术制约经济发展等问题也都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去加以解决。本研究通过对山西省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促进山西省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
1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山西狠抓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等关键环节,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十分薄弱,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
1.1.1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主体结合不紧密农业科技包括产、学、研3个内容。省属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在省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知识创新主体的角色,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4]。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在“板块结构”的格局下,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问题尚未能很好地解决。目前,存在山西省农业产学研脱节的问题。一是农业科研机构重研究轻推广,导致许多科技成果与经济脱节、与产业脱节,无法进入农业产业化环节;二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没能参加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选题和立项,农业产业化环节对农业产业技术需求的变化,无法及时反馈给农业科研单位;三是各大院校设置学科和专业不合理,在生产和市场2个环节中,没有培养出它们急需的人才[5]。1.1.2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动力机制有缺陷一是科研人才流动机制不顺畅。虽然农业科研队伍和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基本健全,但其内部缺少动力,人员流动性也不合理。二是多年来用人制度陈旧,激励机制不够。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得不到相应的奖励和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对成果创新的动力。三是许多高水平人才流失。山西省主要人才指标居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人才断层现象严重,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尤为严重,而学术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高素质人才缺乏,又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6]。1.1.3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组织机制不健全一是农业科技决策政策有待完善。无论是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还是农业技术推广,都要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但政府对农民需求缺乏调研,导致大量科研课题对当地的生产发展促进作用不大,科技成果也无法有效地进行转让[7]。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信息资源共享仍然落后。市场上迫切需求的技术及成果,农民无法通过有效的渠道去获取,实用技术没有有效到达农户手中[8]。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对新技术的吸纳能力不强。由于农户自身观念落后、素质较低,科技意识淡薄等问题,直接制约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
1.2农业科研创新保障条件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完善,需要经费、人才、设施等方面的保障。首先,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且又存在政府各相关部门的科技创新计划缺乏衔接,资源配置缺乏协调,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甚至部门内部本不应该出现的重复建设、重复研究、重复引进的问题[9]。二是推广手段落后。乡镇一级农技人员的专业知识老化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服务手段落后,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服务功能的发挥。技术推广往往是请专家教授讲上一两堂课,没什么实质的作用。对农民的培训也最多只是开一堂学习会,放放光盘讲座和发发材料而已。三是基层农业和农村服务机构的办公场所简陋,设施陈旧,真正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和创新的时间较少,有的地区植保站、防疫站等农业防灾减灾体系的工作几乎处于停顿状态,无法保障农业的安全生产。
1.3政策机制缺陷
农业科技支持政策有待完善。一是缺乏有效的鼓励政策,没有形成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大量社会力量不敢进入农业领域。二是缺乏保障机制,气候、市场因素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大,没有政府支持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和社会保险机构的参与,农民收入难以保障。三是从财政上讲,没有金融机构的专项惠农贷款支持机制和制定相关的涉农政策,必将影响山西省现代农业的良性运行。
1.4企业创新能力不高
随着科技创新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重要性的不断提高,涉农企业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总的来看,山西涉农企业中设立了科技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例较低,技术开发能力还比较薄弱,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而且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较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严重不足[10]。
2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要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生产和研究的有机结合,推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发展具有山西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11]。
2.1农业知识创新系统
创新主体以政府主办的科研机构为主,包括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类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各类省部属科研机构,它们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主要承担着技术研发的作用,其公共科研活动具有基础性、前沿性和战略性,事关区域内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创新问题研究,并且在工作活动过程中不断教育培训出大量的科技人才,把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2.2农业技术创新系统
逐步推进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要以新产品开发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为重点,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突出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同时,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依托,强化产学研一体化,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先进技术和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
2.3农业技术推广和中介服务系统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到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是把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也是连接科研机构、高校、涉农企业、农民等创新主体的桥梁和纽带,使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各类组成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构成主体包括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专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组织以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2]。
2.4农业科技政策环境系统
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政策环境系统,主要包括政策法规如专利法、知识产权法、技术合同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科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转提供适宜的软环境,以规范技术市场的交易行为,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保障技术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农业市场的良性运转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政府在此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13]。
2.5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系统
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主要任务。一方面,根据山西省的农业特色,着力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农业学科带头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涉农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推广应用人才。另一方面,根据农户实际需求和文化水平等,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户的科技应用能力。
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策措施
3.1逐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为
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新产品开发和企业技术改造为重点,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依托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以及农业科技企业,实行多元化投入,产学研、农科教密切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动机制,提高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活力,加快先进技术和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山西已经从2012年开始着手建立30个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20个以上农业科技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和培育15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学研联盟,推进山西特色动植物资源开发,争取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
3.2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健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加强乡镇农技站条件能力建设,配齐乡镇站(区域站)农技人员,每个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农技人员和动物防疫员。深入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加强队伍管理,落实岗位职责,明确服务责任,强化考评机制。二要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基层农技部门、涉农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大户联合共建农科教结合综合基地和农村科技服务站点[14]。三要设置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扶持和发展县级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形成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科技进村入户等多种模式,促使山西省农村科技服务工作重心下移,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3.3构建农业技术信息交流平台
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分布式的全省统一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农作物品种、实用技术、农情资源等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建设基层综合信息服务站500个,乡镇服务点覆盖率达到80%以上,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基地100个。推动信息服务网络化,资源管理数字化,实现推广人员与农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自由的双向沟通交流,打造包括农业公共信息、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灾害防治、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农业科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
3.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人才方面建设
3.4.1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及工程和重点学科、科研基地的建设,培养引进一批农业科技急需紧缺人才,培育认定一批优势农业科研领域领军人才;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创新创业团队建设,促进农业科技人才服务农村[15]。3.4.2引导各类人才服务农村通过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强化农村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培训,优化农村管理人才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提升其服务能力。3.4.3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结合农业科技讲座、科技咨询、农业主导产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并进行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培养乡土能人1万名[16]。
3.5有选择、有重点发展优势领域
3.5.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要更加注重技术集成,策划生成一批适合山西省需求的农业技术,并以培训和示范为手段,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利用山西省特有的农产品资源禀赋,争取并实施好园艺标准园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以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和实施基层农技体系改革和示范县建设为载体,广泛开展农民培训和示范,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17]。3.5.2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农民增收。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县域经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等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与农户按照合作或股份合作的形式,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作者:陈敏克 何燕 逯楠 单位: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陈春燕,彭迎,赵颖文.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367-368.
[2]新华社.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EB/OL].[2012-02-01]./jrzg/2012-02/01/content_2056357.htm.
[3]新华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5-02-01]./xwzx/gnsz/szyw/201502/01/t20150201_4484945_1.shtml.
[4]陈景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问题与对策[J].山西农经,2012(3):20-23.
[5]何燕,解睿.山西省农业生产业发展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2):1315-1318.
[6]廖玲,杨立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文献综述[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7):14-15.
[7]高新楼.农业科技创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0(8):9-12.
[8]杨学利,张少杰,古安伟.农业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10(10):1501-1504.
[9]王佳,杨玲.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2):8-9.
[10]郭庆惠,尤芳湖.科技创新体系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11]孙站成,傅裕贵,许炎生.构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9):82-83.
[12]李丽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722-5724,5726.
[13]叶永钢,熊涛.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以江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6-358.
[14]邵立民,邵晨阳.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2(5):12-17.
[15]冀宪武,邢亚静,赵永胜,等.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山西的启示[J].农业网络信息,2012(10):109-113.
关键词:农机科技推广;存在问题;对策;浙江浦江;郑宅镇
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即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转化、普及、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先进手段和工具,其装备水平是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因而在新时期内,加强农机技术的推广是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的重要措施,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2]。
1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上级部门的重视与扶持,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高涨,郑宅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农机化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强。县级农机推广站和镇农机站也加大了农机推广的力度,增加了农机管理、培训、监理和修理等工作的培训。但目前郑宅镇农机化的总体水平仍处于低级发展状态,众多因素仍然制约了现阶段农业发展对农机化的需求。一是农村自然条件的束缚。该镇土地分布差异比较大,而且山地多属于林区分布,平原地区由于每户田地较少,加上工业的发展,荒废较多。全镇经营农产品规模在6.67 hm2以上的有9户,仅占全区农户总数的6.75%,绝大部分农户仍是小规模经营,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任重道远。二是农民的农机科技观念不强。新技术的培训与推广没有真正落实到农村,县、镇、村脱节。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是一种新事物,农民对其用途不了解,必须经过引进、试验、改进、示范、培训等过程,才能被农民所认识和接受。三是推广技术力量薄弱。农机人员被挪作他用或调任其他站、所、室工作,农机推广工作职能基本丧失。此外,具有高水平专业农机知识的农机人员严重缺乏。
2对策
2.1强化农机推广基础
随着浦江县农业农村劳动力结构快速调整,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的依赖性越来越明显。因此,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当前的趋势。围绕郑宅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结合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特点,要在积极推进粮食作物安全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稳步发展特色林果经济作物、实现设施农业机械化。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提高农民农田种植热情,重点解决好农田集约化经营的瓶颈问题,为农机化发展提供可实施的自然环境,促进设施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2.2切实加强项目建设推广
农机科技项目是农机新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保持农机化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应结合当地实际,谋划一批促农增收的农机化项目,以项目来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一是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争取项目。二是围绕科技技术推广项目。把技术推广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大力加强林果、畜牧、设施农业、特色经济作物、水产养殖机械的研制推广。同时,通过发展后续产业如加工保鲜贮运、节水灌溉储蓄等发展效益生态农业。三是围绕强化农机新技术推广、新技术培训,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体系自身建设项目,推进农机科教推广工作规范化[3]。
2.3完善购机补贴实施机制
以购机补贴为契机,加快农机装备的更新换代。让购机农民收到投资效益,激发农民的购机激情。目前郑宅镇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今后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种植业机械化水平,向着全面实现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各业机械化的更高目标迈进。在国家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和范围的政策下,应抓住机遇,充分运用补贴资金解决农机推广中遇到的困难、瓶颈等问题。特别是在林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上,着重扶持三雅村、金泥村示范畈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农机装备更新换代步伐,加强农机化的推广,让农户切实地享受到政策带来的优惠,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4发挥示范园区带动作用
在原先已有的三雅示范村的基础上,郑宅镇又新增了广明村示范园区,应充分发挥示范点的典型作用,在吸取长处的基础上,结合各村实际,进一步转变农机化增长方式。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机示范园区建设。规范园区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通过农机化创新示范,拉长农机化服务的链条,发展一套完整的农机化推广机制。二是充分发挥示范园区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推广,并加强各点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均衡各类林果业、畜牧业、渔业等机械化发展,推进全镇农机化进步。三是加快示范点的创新示范。把农机教育、科研、生产、推广等部门整合起来,针对农机化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联合科技攻关,采取引进、吸收、革新等措施,以突破该镇机械化的瓶颈。
2.5增强科技推广力量
农民科技素质偏低、高水平专业农机服务人员缺乏、推广机构不健全、推广技术力量薄弱等是乡镇农机化推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科技培训、提高科技队伍素质、健全推广制度是解决的必经途径[4]。一是科技部门应组织开展多形式的科技培训,以提高服务队伍素质。二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服务活动,把科技知识送到田边地头,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三是狠抓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在农村基本实现户户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四是健全农机推广制度。每个乡镇配备专职农机推广员,每个村配备专业的农机指导员,确保农机推广的责任落实到个人。
2.6注重宣传和推广
利用广电网络媒体、平面媒体、农民信箱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抓好农机化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宣传工作。充分发掘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发、推广、技术培训、农机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典型,特别是基层典型事例,以榜样的力量感染人、带动人。增强农民科技意识,营造农机推广的好氛围。
3参考文献
[1] 魏根超.我国农机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8(5):69-70.
[2] 刘光宇,李长河,毕晓伟.民族地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3):320-321.
求解公共行政身份危机的三种理论途径
多中心视阈下的治理模式转型——基于治理模式二维划分的实然分析
西方政策过程理论的最新进展、趋势与启示
关键基础设施服务的缺失风险对应急准备的影响
后单位社会民生建设中的国家责任机制分析——以辽宁省棚户区改造为研究个案
基于社会团结的包容性社会——关于当前中国社会管理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村治研究的发展轨迹、学术贡献与动力机制——基于1998—2009年CSSCI检索论文的研究
平均分配机制批判及其“批判”的批判
司法审查的第三条道路——弱司法审查的兴起、发展及其中国意义
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立法表达问题研究——以北京等八省、市地方政府规章为分析样本
“半主动性适应”与“建构型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模型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北691个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
从隔离走向融合:失地农民社群隔离现象的破解——以长春市为例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农民退休年龄的调整及其可适性研究
深圳市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的案例研究
从“压力型考核”到“公众制度化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考评模式的转型与路径依赖
我国灾害风险补偿多元化机制的制度架构——从社会保障的全景出发
“村务共治”:村民自治的非典型嬗变——基于湘北S村的实地研究
扶贫移民:一种扶贫工作新思路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与经验研究述评
乡村巨变中的信贷合约风险及其控制——基于濮阳模式的制度分析
作为“过程”的法律文化类型研究——以梁治平教授的研究为考察对象
法制改革与政治权力关系的微观分析
发达国家及地区排放权交易的法律研究
“大部制”改革:理论审视及路径新释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解放
行政改革30年:中国政府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分层机制
政府绩效测量及其解释——兼评罗伯特·帕特南的《使民主运转起来》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政治理性和技术理性——以珠海市万人评议政府为例
体制内外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比较——以穗深两市为例
中国贫困治理三十年回顾与前瞻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政府财政责任探讨
递进式推进农村
水利·国家·农村——以水利社会史为视角加强对传统社会国家社会关系的研究
当前农民土地财产权体系重构之探讨——以基本人权为视角
公共基础设施PPP融资模式问题探讨
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以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为维度
紧急状态下公民权利的保障——基于公法救济之行政诉讼的视角
城市治理中的政府作用机制浅析——从治理主体利益定位的角度
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身份认同与专业化研究
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发展中的难题及对策研究
认真学习《文选》切实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在甘肃行政学院2006年秋季主体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理论的新飞跃——学习《文选》关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有关文献的体会
永远不忘甘肃人民(下)
韩国政府绩效评估及其评价
创建高绩效党政机关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青岛市创建高绩效机关的探索与实践
从中国地方政府门户网站测评结果看其发展趋势
平衡计分卡理念对构建我国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启示
浅谈地方政府战略管理模式的选择
论政府雇员制应该缓行
从义务本位到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解读之一
城市管理中的公众参与
略论公务员意识
多元互动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律探究
基于服务型政府构建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在绩效审计中的功能作用
实现绿色承诺的关键是完善制度实施环境
“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甘肃上市公司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状况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