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3 16:53: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如何学习有机化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优化;策略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有明确的任务与目标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若想教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明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与目标。那么该如何去做呢?
1.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书写能力及计算能力等基础能力的课程。
2.掌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2)信息能力。(3)自主学习能力。(4)信息品德。
3.加强对课程整合的了解。现在的教育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其他课程进行探讨,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所学课程的有效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的整合,能够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二、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抓好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权威、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领导者。教师这种特有的权威性,理所当然地将老师自己摆在重要位置,学生必须围着老师转。可是,在如今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教师只有正确认识,端正自己的态度,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竞争者、辅助者、学习者、导学者。
三、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整体是搞好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提
在信息教学中,我认为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整体是搞好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本身要充分探究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教材,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针对学生当前的状况,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所传授知识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中,要有自己的特色,不受教材、课程标准的束缚,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状况制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然后再分成小的教学目标加以实施,将计划落到实处。例如,在学习制作幻灯片时,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软件、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等方式,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来,教师最后给予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课堂得到了优化,教学效果自然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教学 教学方法
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融合了知识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基础教育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更多基本操作技能,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课堂学习让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得到共同提高。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加到学习计算机的课堂氛围中去,更多更全面地接受多方面教育。使学生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全面提高。所以优化中学信息技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技能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数、外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
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2.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参与性
很多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不认真,主要是一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不够重视。现在大部分学生虽然对网络游戏和电脑聊天比较热情,但是对信息技术课缺少必要的重视,感觉信息技术课枯燥无味。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不重视也直接影响到了老师教学的积极性。使老师在教学中缺少激情,造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只有引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才可以使教学过程良性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在课堂上有效地设置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尤为关键。 在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一开始就要使学生清楚地明白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和学习好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然后把信息技术课的前景和使用价值清楚地告诉学生,使学生明白在以后生活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在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第一课时就要使学生明白信息技术是人类以后必备的技能,让信息技术课一开始就吸引到学生。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感觉到本课程的乐趣。
三、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四、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 ,优化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特别强的一门课,实际操作的机会也很多,但是在上实际应用课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进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操作,将电脑用于娱乐。因为实际操作课的时间很有限,因此就要告诉学生在上课时不要把时间都浪费在无用的操作上。通过耐心讲解,绝大部分学生都会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做到专心致志。老师在讲课时要做到精讲多练,多给学生练习机会,对基础书面知识在每一阶段进行测试,对存在的问题耐心给学生讲解清楚。对操作部分进行测试时,合格的学生安排进行操作下一部分,不合格学生的进行单独指导,直到合格为止。对经常出现的错误要进行总结,对容易失误的环节让学生反复练习,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六、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实践技能很强的学科,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学生必须要掌握好信息技术课的相关知识。同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深入了解,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成,为社会培养实际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樊志华.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J].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3]王吉庆教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4]温威.浅谈学校日常管理[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0,(11).
一、有效的化学习题变式问题的任务
1、变式后的问题须有明确的目标取向
变式的期望、对变式达成的目标应该清晰,而不能是含混不清,它表达了教师改造习题的意愿。
例1.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25℃时,pH=13的1.0LBa(OH)2溶液中含有OH - 数目为0.2NA
B.标准状况下,2. 24LCl2与过量稀NaOH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0.2 NA
C.室温下,21.0 g乙烯和丁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5 NA
D.标准状况下,22. 4L甲醇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目为0.1 NA
在讲评时A选项可作如下变式:
变式1:25℃时,1. 0L0.1mol/L的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 - 数目为,溶液的pH为
变式2:25℃时,将500mL pH=13的Ba(OH)2溶液与1LpH=12的Ba(OH)2溶液混合,溶液中OH -数目为。
变式3:25℃时,1. 0LpH=1的H2SO4溶液与1. 0L0.01mol/L的Ba(OH)2溶液混合,混合溶液的pH为。
变式1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求溶液中H+ 或OH-浓度或数目时,在已知条件为pH时与物质组成无关,而已知条件是物质的量时与物质组成有关。变式2是为了让学生领会计算混合溶液的pH时,当溶液呈碱性时,要抓住溶液中OH-浓度,而酸性溶液中则要抓住H+ 浓度计算,即抓大量放小量。变式3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如果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首先要将它们反应完后再分析,从而再回到变式2,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化学素养。以上3个变式问题的设计意图明显,有效落实了教学目标。
2、变式问题的设计安排要适时、合理
变式问题是对教材理解的合理补充、拓展,有效的习题变式问题能高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发展思维,因此习题的变式问题编排要合理、适时,否则变式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例2、将53. 0 g Na2CO3溶解在水中,配成500 mL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变式1:将含Na+为6. 02×1023个的溶解在水中配成500 mL溶液,求所得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变式2:将53. 0 g Na2CO3·10H2O 溶解在水中,配成500 mL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变式3:将53. 0 g Na2CO3溶解在500 mL水中配成溶液,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g/cm3,求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变式1通过微粒数求物质的量,而这个内容是讲物质的量概念时的一个重点,因此变式1所达到的仅仅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变式2将无水盐变成带结晶水的盐,是通过晶体的质量来求溶质的物质的量,要求用晶体的摩尔质量代入。变式3是将溶液体积改为容剂体积。变式2、3的目的是在应用c=n/v 这一公式时,必须想办法寻找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既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公式的内涵,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化学思维,由此可知变式2、3是必要的而且是有效的,而变式1却是不适宜的。
3、变式问题须对目标的游离程度进行必要的掌控
对目标的游离程度指的是与原问题目标的相关程度。对目标的游离程度越大与原问题目标的相关性就越小,反之亦然。对目标的游离程度太小,学生做变式问题时就容易照猫画虎,对思维发展帮助不大;对目标的游离程度太大,会使原问题的结构特征受到破坏,进而产生全新的问题,难以实现对目标的调整。因此在设计习题的变式问题时应调控好对目标的游离程度。
例3、例1中的B选项可做如下变式:
变式1:标准状况下,44. 8LCl2与过量稀NaOH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是多少?
变式2:标准状况下。44. 8LCl2与过量Fe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是多少?
对于上述两个变式,我们不难发现变式1对目标游离程度较小,学生很容易获得结论,从而使变式的价值降低;变式2通过对物质的变换是基本事件发生了变化,从而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变式也因此产生了探索的价值,变式2对目标游离程度的调控比较成功。
二、有效的化学习题变式问题的解决过程
1、具备可参与性和可接受性
一个理想、有效的变式问题是离不开学生民主参与的,同时它也是课堂教学中各层次学生的现实要求,因此变式要贴近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关怀取向,这是教科书无法达到的。按这样的要求设计变式,有利于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例4.比较CH3COONa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
变式1:比较等体积、等浓度的CH3COONa与NaOH两溶液混合后,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是。
变式2:等体积、等浓度的CH3COOH与CH3COONa溶液混合后,溶液呈酸性。比较所得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变式3:CH3COOH与CH3COONa两溶液混合后,混合液分别呈酸性、中性、碱性。试比较各种情况下,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
变式4:1mol/LCH3COONa溶液500mL与1mol/L盐酸250mL混合,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
课堂上通过这一连串由浅入深的变式,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离子浓度大小比较中出现的难点,同时保证了各层次学生参与的需求。因此,教师针对教材,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习题变式问题,是行之有效的。
2、具备开放性和可探究性
一个有效的习题变式,应当能让学生通过问题获得参与的欲望,进而迸发出探究、探索的热情。一个具有探究性的变式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习题学习化学技能,而且有利于体验探究过程好学习的科学方法,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化学新课程重点倡导的基本理念。
例5、下列试剂可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的是( )A. Ca (OH)2 B. CaCl2 C. H2O D. NaOH
变式:设计实验鉴别Na2CO3和NaHCO3
变式后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设计实验方案,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方面,再引导学生从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简约性进行评价,最后选择实验进行探究,拟定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结果,获得实验结论。
通过这一变式调动了学生去主动参与,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效果显而易见。
三、有效的化学习题变式问题的效果
一个有效的化学习题变式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生成性。通过变式,学生不仅仅解决的是变式后的问题的个体,更是问题解决的思路、变式的体验、结论的类比等产生的一系列新的问题。
一、合理控制练习时间,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在课堂上能够用来进行练习的时间并不多。一节课40分钟,需要5分钟回顾旧的知识和进行新课导入,还需要大概25分钟进行新课的教学,能够用来做练习的时间大约只有十几分钟。如何充分利用好这段宝贵的时间,是教师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当避免长时间进行单一的训练或太多高难度的训练,而应当在基础、巩固、发展的各个层次上合理安排时间,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但教师应当注意不要使练习时间过长,否则学生会产生疲劳感和厌烦心理,消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乘法练习中单一枯燥的计算方法容易使学生烦躁和疲劳,但时间不够又不能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变式练习,比如在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练习时,教师可以安排一组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或图中的已有数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同时告诉另一组学生三角形的面积和底,要求学生计算出三角形的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情绪,从而实现帮助学生巩固新知的目的。
二、利用多种形式练习,开发训练思维能力
课堂练习形式的单一和方法的机械重复会使学生思维疲劳。为了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教师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课外题,通过课堂练习来考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使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调整学生疲劳的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立体思考问题的习惯。例如,某路桥工程公司,每天工作8小时,铺路7千米。照这样计算,该公司48小时铺路多少千米?学生看到这道题,自然地就会按照平时习惯的思路求解,即先计算公司每小时能够铺路多少千米,然后再计算48小时公司能铺路多少千米。但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会发现,7÷8不能整除,这就会使学生有些迷茫和不知所措。其实,这正是引导学生开拓思路,诱发求异思维的大好机会。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转化角度从数量关系上思考问题。“这道题可以从工时出发,48小时是几个8小时?”经过认真地分析思考后,学生豁然开朗,就能通过列式计算7×(48÷8)=42,从而找到解题的方法。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学生学会了改变思路,逐渐养成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开发性思维的培养。
三、创新课堂练习题型,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乏数学知识的存在,只要肯留心,就能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把数学内容与生活中的熟悉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数学、应用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贴近生活的课堂练习,把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数学原型在课堂练习中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不再认为数学知识只是简单机械的数字、概念和公式,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在进行平均数练习设计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例如,教师可以把我校的用水情况作为题材。我校今年2-5月份的用水情况如下,2月份用水50吨;3月份用水60吨;4月份用水70吨。然后教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列式解答。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三个月共用水多少吨?三个月平均用水多少吨?多数同学会列式:(50+60+70)÷3=60(吨),有的同学思维较为灵活,在计算平均数时把四月份的10吨分给二月份后直接得出三个月的平均值60吨。教师可以接着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回答学校的用水量在逐月增加,因此我们要注意节约用水。教师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既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节约用水的环保理念。
四、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平衡课堂练习层次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语文;教学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教学技术的改革也是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在校园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化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具有其他教学工具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儿童的想象力最丰富、最活泼。这一阶段他们对身边的直观、形象的事物最有兴趣。教师的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利用更为合理的工具,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而又富有高效率的环境。让孩子们在好的环境氛围中学到有用的知识。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无边无际的想象力。
一、信息化技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1.信息技术改变了小学生的学习、求知方式。现代化信息技术不仅开发了学生们的智力和感官能力,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潜能。信息技术教育所表现的互动式学习模式把以前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的、强迫式的学习转变成为快乐的、主动的学习。
2.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小学生的交往方式更加丰富化。越来越多的小学生热衷于进入信息技术的世界。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先进的媒介与和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朋友圈。这个朋友圈可以是同城的也可以是大洋彼岸的,可是同龄的也可以是跨越年龄阶段的。在信息教育这个平等、开放、自由的空间内。孩子们很有可能会更没有束缚,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内心变得更加独立、更加自信。
3.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小学生的课余生活方式。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讲。玩乐和游戏本身就是另外一种学习。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增加和活跃了小学生的娱乐方式。如果运用得当就是一种有益的学习生活模式。
4.信息技术扩宽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扩宽了课堂教学容量。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板书和口授作为知识传播的主要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限制了课堂传输信息的内容含量。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让大量复杂的信息资料高效呈现在读者面前。学生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接受更多知识,更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如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教学
1.利用计算机声、像、图、文结合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计算机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可以集合声音、图片、语言为一体的。动静结合,图文并茂,既能创设一个逼真的教学情境。又能渲染出一中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耳目一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兴趣,在短时间内高效地调动起学生多种感官,使整个教学活动都可以变得生动活泼,这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没有办法做到的。
2.利用计算机这种教学工具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讲课可以使抽象的论述直观详细地表达出来。可以帮助学生对语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让学生的理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利用信息化技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观察能力。由于学生生活学习的范围比较狭窄,年龄小观察能力又有限,所以写作时常常会感到无话可说,计算机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生素材,更可以指导学生的写作技巧,学生通过这些辅助手段写作能力一定能够大幅提升。
4.计算机教育手段的运用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信息在网络上传播的速度很快,信息量大,资源又可以共享,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学习资料的同时,学生的信息收集、信息筛选能力也在逐步提升中。
三、信息化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信息化技术这种教育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的频繁使用可能会忽视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一个课堂活动中,学生才是最主要的对象,过度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技术就会降低学生的参与度,阻碍师生间正常的情感交流。小学生还处在人生的启蒙阶段。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心理影响。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无法预料的结果。
此外,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可能会造成喧宾夺主,限制学生想象力的结果。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通过作者的描述从文中可以感受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美好。如果教师在此过程中。过度使用教学工具对教学内容过多设定,那么就会产生过犹不及的效果。
针对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文大概提出两点建议。首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促进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内容的整合性统一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把握住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度。信息化技术教学主要是要提供给学生一个课堂的演示环境。变抽象内容为具体化、直观形象的内容。为课文的讲述提供一些必需的辅助资料,起铺垫的作用。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绝不能喧宾夺主。语文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多媒体技术不能成为我们交流的障碍。使网络成为课堂教学交流的又一广阔天地。
其次,语文教学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要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手段,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创造出的宽松、自由环境中,加强学生自悟、自创能力。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起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熟练操作电脑能力,达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真正结合,而不仅仅是为了运用技术而学习技术。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优化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信息的应用已逐渐成为现代信息科学发展的主流之一。《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现代信息技术综合了人类最新的科学技术,并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生活等领域。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就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它对数学课程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改变了学生课堂中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的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目的地营造教学课堂气氛,弥补课本中挂图或文字叙述的局限性,变抽象为直观,变被动为主动,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味,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习材料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信息技术媒体的介入,使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变得新颖而引人入胜,为数学教学营造了一个造宜的学习氛围。通过图象、形体、文字、色彩、声音等技术手段,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接受教学信息,开拓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思维。给学生以更生动、更直接、更具体的印象。我们可以来比较一下:比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中“轴对称图形”时,如果用传统的方法,单使用教具或实物来讲解就比较抽象,在视觉上不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相反,同样的内容教师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将一只蝴蝶合上翅膀又打开翅膀,即沿着对称轴折叠重合又打开,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来演示出来,既有静态又有动态再配点美妙动听的声音。这样,使学生在大脑中便形成清晰完整的印象,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也就迎刃而解了,符合儿童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这一心理特征。又如我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时,就创设 了这样一个情境――屏幕上先后出现了三只小动物:老虎说:“哈哈,我的三角形最大,所以内角和也就最大。”小白兔说:“不对,不对,我有一个大钝角,所以我的内角和才最大。”小猫说:“我的三角形小,那我的内角和就小啦!”这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知道这三种小动物为什么事情而争吵吗?话音刚落,同学们就纷纷发言。这一具体、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使其处于渴望求知,跃跃欲试的积极状态,为后面探究新知的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再有,由于受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局限,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为避免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发挥大屏幕,计算机的教学功能,将较抽象,难理解的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其形成有形、有声、有色、能动的鲜明的表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二、培养合作精神,达到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信息充裕的学习环境,它具有一个特别的功能是可以进行人机交互。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提供很多学生学习需要的资源,并能设计友好的界面让学生进行人机交互活动。学生可随时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程度来选择学习的内容,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交流的平台,为学生创设更多的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给出不同的动画、网络,学生通过网络系统除了独立进行自己的思考学习外,还要参加小组讨论,交流意见,相互协作,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这实际是研究式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新的学习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合作是社会生活内容的一部分,通过共同学习,他们的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千方百计的调动他们的观察兴趣,激励他们要养成认真观察,主动观察,勇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在完成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后,对学生进行发散训练时,让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同学们回答:“有关系,角的边越长,角越大。”这时我用计算机“变静为动”先出示一个角,再把角的 两边任意延长和缩短,让学生仔细观察角的大小变化,然后不改变角的边长短,使角的一边以顶点为轴旋转,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角的大小变化,学生很容易的就得出了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学生的观察力就会得到更好的培养并且能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声形俱全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形象思维迅速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也发展了智力。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注意的问题
1、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数学教学,它需要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资源的合理设计、开发、管理与使用的能力和对学生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设计、组织、指导的水平。因为教师的作用在于能够利用信息科学理论、方法及工具开发现代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组织、引导学生对有效资源进行获取、分析、处理、传递信息,形成能力。
2、其次要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摘要:在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将现代教育技术内容整合到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中去,把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整合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语文阅读教学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阅读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整合,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阅读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使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
1、拓展阅读内容,培养信息技术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适合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创设阅读情境,激励主动学习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阅读活动的能动参与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又产生愤悱之情和阅读急切感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正是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不可否认,传统教学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然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阅读教学更胜一筹。
3、丰富阅读感受,推进创新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力、思维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大大增加了学生看和听的机会,文、图、声的有机结合又大大扩充了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沟通、思维发散、能力迁移。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渠道地充实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阐发、评价和质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自主意义建构,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4、促进了课外名著研读,深化巩固阅读效果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多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二、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作文教学
1、创设情境,为写作教学创建理想的环境
多媒体的运用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既可再现难忘的往事,也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学生可围绕同一主题利用多媒体展开广泛的收集。
2、观察训练,激发想象能力
学生的观察往往是无目标、无序、出于好奇,看热闹,或是走马观花。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力的关键是学生学会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3、评议批改,全面提高作文效率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大量的、持续的写作实践基础上,而且重在修改。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
三、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口语交际教学
1、创设交际情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观察、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的综合训练。人们进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也就是说,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对某一内容进行交流的。在教学中,我们应以教材为根据,运用多媒体创设与教材相关的各种交际的情景,组织口语交际活动,使交际活动热烈、生动、活泼,使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交际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口语交际的多向互动
单独的个人是不能构成交际活动的,交际往来必须由双方或多方才能构成。因此,口语交际课必须呈现多个的交际方面和多种交际往来的形式,具有活动的互动性。口语交际课堂上一般是教师与学生集体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学生与学生个体交往、学生三人以上的集体交往、小组与小组的交往等,如果我们的背景仅仅是一间教室,学生的思维、想象受到一定限制,在各种交流中就不能充分发挥。
四、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综合性学习教学
课改的亮点之一是“综合性学习”,其要求语文阅读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等等。在教学研究中,有意识地注重语文阅读新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既充分展示了现信息技术信息量大,操作简单快捷,形象直观的特点,又给语文阅读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阅读素养,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让语文阅读课堂更优质,更高效。
1、通过信息技术,使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内容问题化。
根据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过程研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结果创新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6-0108-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提高,21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就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再限于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等视频资料。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多种局限。这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体的引入,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以本人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为例。在新课伊始,先用动画的形式展现话题:动画中,几条鱼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游着游着竟游上一张白纸。这时,画面打出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屏幕上,生动的画面再配以有趣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这时,再引导学生进入所学习的新课文,同学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读题后,我问学生:“你想从文章中知道什么?”这时学生活跃起来,纷纷提出问题:“鱼真的游到了纸上吗?”“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多媒体设置疑问、创设悬念的效果真明显,它将不可能的事情生动地展现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个个急于想从课中探个究竟,在这样强烈的学习欲望驱使下,他们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2 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商学习两种模式,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所以,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且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了教学,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上网搜索查寻有关秦兵马俑的相关资料;②运用所查寻的资料,自学《秦兵马俑》一文;③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从网络上所了解到的秦兵马俑。
3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不再以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我通过分析,先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学习到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查找了大量资料,把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播音员的朗读录音、生字的音形义、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杨梅树和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杨梅的产地及生长情况、杨梅的营养价值、杨梅的食用和药用方法、当地围绕杨梅而形成的产业情况、果农收获杨梅时的欢快情境、杨梅产业为当地人创造的价值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了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要真正融入人机交互的环节,必然就进入了主动的学习状态。而此时,教师的角色也较好地完成了从“前台”到“后台”的活动空间转变,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最好环境。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