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发展的特点

经济发展的特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3 16:53: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发展的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经济发展的特点

第1篇

中国发展模式,是指从中国同时兼有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三重属性出发,立足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利,有特点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点,以增进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公民福祉为核心。因为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公民福祉又是发展的核心。目前中国人口存量已超过13亿,达到13.1448亿。近几年,年出生率12.1‰左右,年死亡率6.8‰左右,年自然增长率5.3‰左右。按此计算,年人口净增量近700万,十年净增人口近7000万。中国的发展以13亿人的价值和13亿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旨在满足13亿人的基本需要,并促进每位成员的全面发展。这实在是举世无双的事情,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首先应强调这一点。

第二点,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巨大制度潜力。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它有若干质的规定性,这个制度是有潜力的。在所有制问题上,在调节机制问题上,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中国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这种新的体制模式,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中,大致只有三个,中国、越南和老挝。应该说,在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上,中国是最早的国家。这种“内在结合”的巨大制度潜力,正在释放过程中,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又一特点

第三点,努力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和作为后发国家三大优势。一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目前,中国16岁以上,60岁以下且已就业的劳动者约有7.6亿多人,劳动力队伍庞大且成本较低,这是很大的优势。二是拥有广阔的市场。从商品市场来看,近几年中国每年的社会商品零售额七八万亿元人民币,2006年进口货物8000亿美元。从资本市场来看,29年来,中国引进外资7000亿美元,相当多的国外企业到中国大陆投资,就是因为看中了中国大陆的市场。三是后发优势。随着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的到来,无论是老的工业化国家,还是新的工业化国家,都处于同一个起点上,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我们正在发挥并利用这种后发优势。

第四点,着力实行有中国特色的“四轮推动”,即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大支撑。

第五点,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有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建设,即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五位一体”的建设,基本宗旨是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自己的贡献。研究发展模式,应该有此广阔的学术视野。

紧扣一个核心,整合两种制度,发挥三大优势,实行“四轮推动”,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四轮推动”

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大支撑力最。

(一)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

目前,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43.1%;制造业的总产值占全社会物质总产值的比重是67.4%。按照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中期工业产值应超过40%、制造业产值应超过60%的经验,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中期,并且加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生产国。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拒绝复制前工业化国家“危机转嫁”等传统模式,使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探索新路。这里所说的“新路”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有别于“传统的”工业化模式,真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要有别于当今世界别国的工业化,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道路。这种“新型工业化”与“有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交叉结合,即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概括为下列“五个结合”:

第一,提高科技含量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把工业化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重在提高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是区别于以要素(主要是资本)大规模投入为特征的旧式工业化的标志之一。同时,鉴于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较低的特点,努力寻求提高科技含量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的结合点,以此形成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的多层次工业发展格局,进而提高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发展城市工业与发展乡镇工业紧密结合。中国有600多个大中小城市,这是中国工业的重要增长地。同时,鉴于全国密集着3.5万多个乡镇,也是中国工业增长的“沃土”之一。20世纪80年代期间,乡镇工业的数量、就业人数和总产值分别以年均26.6%、11.2%和29.6%的速度增长。到90年代,中国乡镇工业的产出占到工业总产出1/3左右,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之势。近年来,中国乡镇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迅速升级,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发展来看,新式武装的乡镇工业已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第三,推进工业化进程(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与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传统工业化在增长方面的所谓“辉煌”,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不少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薄弱的国家。传统的以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生态破坏为代价的工业化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特别是在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之后,只有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之路。“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单位GDP能耗五年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五年降低10%的目标,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节能减排已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明显特征之一。

第四,工业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转型紧密结合。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推进过程中,是以基本稳定的体制结构为基础的,虽然也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但全面的体制转型以及社会转型并不突出。中国是一个不发达且处于转型中的国家,工业结构转型与体制转型这“两个转型”扭在一起,无论是微观领域的工业企业的体制模式,还是宏观领域的政府管理工业模式,都对工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五,工业化过程中利用外资与独立自主紧密结合。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对外开放中不断推进的。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给中国的工业发展带来了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的巨大历史机会。

中国正是利用全球化和“后发优势”,有效吸收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造就了发达国家用很长时间才造就的工业化格局。同时,鉴于中国是一个走独特道路的大国,颇为注重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地位。尤其是存在投资、技术、贸易、环境等壁垒的情况下,中国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大格局中,寻求利用外资与独立自主的最佳结合点。

此外,在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革命迅猛发展的条件下,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面临一个与信息化的关系问题,这是当今世界各个推进工业化国家(以及像英国这样的工业化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新挑战。中国紧紧抓住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化的历史机遇,将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一方面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特别是注重发挥信息化在工业发展中产生的“倍增效应”和“催化效应”;另一方面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业支撑,着力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

(二)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

城市化在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值得关注:

第一,中国城市化走的是一条“城镇化”道路。国际上一般称“城市化”,而中国的城市化是将镇(指镇本级)纳入其中的,故称为“城镇化”。长期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比较缓慢。改革开放后,城镇化率迅速提高,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6年的43.9%,28年间提高了25.9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0.93个百分点,特别是1996年-2006年间,城镇人口比重从30.48%提高到43.9%,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到2015年前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可能达到55%左右。

第二,中国城镇化走的是“立体网络型”的协调发展之路。所谓“立体网络型”,即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及小城镇为基础,以大带小,协调并举,构筑一个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立体网络。这是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第三,中国城镇化采取的是区域布局“差别化”推进方略。所谓区域布局“差别化”,表现在中国的东部重点是丰富城镇内涵、提高城镇化质量,形成有生命力的城镇带、都市圈、大城市连绵区;中部重点是大力发展中等城市和大城市,扶持区域性中心城市;西部则控制小城镇无序发展,优先发展大城市,有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将超出环境承载容量的人口向区内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迁移。

第四,中国城镇化与体制转型紧密结合。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入城市或城镇,这种巨大的社会变迁,相应地要求进行体制转型。中国为实现城镇化目标,应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一则,打破城乡人口管理的二元体制,改革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二则,改革城乡管理体制,为简政放权、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创造条件。可见,中国上述的城镇化战略,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明显不同。

(三)中国经济的市场化

中国曾经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的国家,需紧紧抓住体制转型这一链条,由到核心,逐步“攻坚”。现在,市场调节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已达到95.6%,生产资料达91.9%,农副产品收购达97.7%。从国际上看,中国市场已成为世界竞争激烈的特大市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

目前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也遇到了如何继续深化的难题:国内方面,要素市场市场化程度还较低,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等适应市场化的程度还有距离,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各种体制性机制依然存在,行业垄断、地区封锁、行政壁垒等仍在妨碍公平竞争和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现要素市场的市场化,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等。国际方面,应破除进入全球市场过程中“国际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实现围内市场与全球市场的对接。

(四)以全球思维推进国际化,并以独立自主的大国姿态参与全球化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成效斐然。外贸:已成为世界第三出口大国;外商直接投资:居全世界第四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外汇:2006年底超过“万亿美元大关”;对外投资:2006年来累计733亿美元(非金融部分)。同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全球开放相联系,必然对国内改革形成倒逼机制,使中国的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规则加速“磨合”。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的金融改革,正是开放倒逼改革的典型例证。

第2篇

(一)以沈阳、大连为龙头,辽宁各地的产业集群蓬勃兴起。素有“东方鲁尔”之称的沈阳市铁西区,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建筑、电气、医药化工五大工业产业集群正在迅速壮大。大连则围绕优势突出的造船、装备制造、石化、电子信息产业,通过政府贴息等各种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产业园区,产业的聚集度越来越高。抚顺精细化工、本溪中药、锦州硅材料及太阳能电池等产业集群都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产业特色,其中许多产业集群的规模在国内领先。

(二)辽宁产业多集中在资源的开采、加工以及机械设备制造业。一是以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原材料开采加工业;二是以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炼钢、钢压延加工业为代表的钢铁业;三是以通用设备制造业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

(三)辽宁的产业集群整体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辽宁产业集群虽有一定的发展,但绝大部分产业集群的发展处于萌芽阶段。一些地方由行业发展的传统优势或自然资源优势形成的产业集群,由于疏于管理和引导,缺少人才的支持,导致产业布局混乱,企业间进行恶性竞争;一些地方虽然有工业园区建设,但并没形成合理的发展规划,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实际的区域发展过程中没能体现出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和效益。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核心来源是分工、创新和网络等机制,目前在辽宁地区还没有形成这样的机制。

二、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其范围已经扩大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中,追求集群效应正在取代各种优惠政策而成为首先考虑的条件。在当前的形势下,可以说,国际经济竞争就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地方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构成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高低。发展产业集群,既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又能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一)生产效率优势。集群中的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和企业地理空间布局的相对集中,可以便利地共同使用外部资源,包括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公共信息资源和市场网络,共同利用某些辅助企业等,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同时集群内部的各个企业相互之间形成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合作系统,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配套产品的采购运输和库存费用,从而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生产效率。

(二)创新优势。由于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存在,企业集群能够使得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集群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的观念和技艺不断提高,各种机器设备不断得到改进,新产品和新工艺不断涌现,强化了技术吸纳能力,吸引了技术支持机构生产、营销、物流、环保等技术不断改善,这些都使地区的资源素质得以不断提升,从而大大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

(三)规模扩张优势。新企业不断加入集群。集群区域内企业的赢利示范效应会不断吸引新的投资进入,而且集群内大量集中的市场需求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投资者更易发现市场机会,创业者更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缺口,促使区域内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不断完善。随着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张,人力、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加速进入产业集聚区,大量配套企业和服务性企业也相伴产生。此外,在产业集群内部,由于企业各自追求的细分市场并不完全相同,企业之间更多的是相互合作,容易形成产业的整体合力,企业群的外部效应也随之放大。

三、促进辽宁产业集群发展措施

(一)产业集群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引导。产业集群虽然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发展产业集群方面无能为力。世界上许多国家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在政府制定的区域发展规划指导下完成的。如美国的麻州、加拿大的魁北克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等在省(州)层面制定相应规划。因此,辽宁应该以“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为中心,搞好产业集群发展布局,实现辽宁区域经济的高效、有序发展。

(二)营造富有竞争活力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建立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以及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齐全的专业化批发市场和畅通无阻的物流体系等等;软环境方面,包括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优化经商的法制环境、制定相应的财税政策、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及其他方面的优惠条件。通过优化环境,营造透明的政策环境、高效的服务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规范的法制环境。

(三)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辽宁的中小企业发展十分活跃,是发展辽宁经济的重要力量。从国际上发展产业集群的经验看,中小企业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此,辽宁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展中小企业。首先,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建立企业信用评估中介机构,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沟通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公司、租赁公司的合作桥梁,推动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其次,给予中小企业以有力的财政资金支持。在财政、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对中小企业的专项资金支持要落到实处。第三,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支持和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开展产学研的合作,推动提高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机制的形成。

(四)整合辽宁的智力资本资源。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企业创新的源泉。辽宁拥有许多国内较高水准的高校,既可以向企业输送创新所需的科技信息和知识,也能为企业培养人才。辽宁的科研优势和高等教育优势如何转化为推动本省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引擎,成为不同产业集群进行创新的强大支持力量,还需要相关方面做大量的整合、调整和优化工作,尤其需要政府部门的全力推动和支持。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实践教学;特点;发展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正在建立新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高校将实行分类管理,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向应用型学校转变。而应用型高校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就是实践教学。这些年来,随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高等学校逐步推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广泛认识和重视。

在高校众多的专业中,经济类专业由于办学成本低、社会需求大、适应性强等因素成为我国大学覆盖面最广的专业之一。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经济学门类下设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和经济与贸易4个专业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17种专业。这些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与其它专业不同的特点。

一、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一)落实困难

与工科类教学的实践活动相比, 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活动落实相对困难,这是因为其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工科的实践大多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无论在校内实验还是校外厂矿企业的实训,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直接接触其以后的工作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经济类专业的实践很多需要进入经济管理部门,财政专业的学生能大批在财政局或税务局实习吗?金融专业的学生能直接接触银行实际业务吗?经济类专业的某些实践活动是难以成批进行的,更因为实习部门出于保密等等原因难以让学生接触核心业务。那么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就只能部分实现。

(二)量化衡量难度大

工科类专业主要研究的是科学现象,应用性强,其实践教学以验证性实验方式为主。例如,工科类专业的很多实验就是按照课本中既定的方案、步骤,来验证实验结果与课本结论的一致性。若发现实验结果与课本中有不同,就可以据此判断实验操作错误,所以工科类的实践活动可以直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

经济类专业研究的内容是社会现象,鉴于社会活动的复杂性,其实践教学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如国际贸易中商业发票、提单等的规范填写;设计性实验,如在模拟商业银行中,学生通过设计银行产品的定价方案掌握定价模式和策略的运用;体验性实验,如模拟炒汇炒股贵金属交易,学生利用虚拟资金作为本金,在模拟的外汇、股票、贵金属大盘上进行操作,掌握交易的规则,实践交易策略。经济专业学科的特殊性导致其实践教学的结果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对实践教学的考核更注重过程,考核方法多是定性考核,缺乏并且不容易进行定量考核,不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大学阶段所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一个综合检验。经济类专业学生往往缺乏进入机构、企业实习的机会,难以获取第一手的数据资料。毕业论文大多选择模拟课题研究,即使进行应用课题的研究很多数据资料也是查找文献,并非亲自调查实践获得,毕业论文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加上毕业论文大多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进行,与学生的考研、考证和工作实习重叠在一起。在当前就业、升学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不重视,抄袭、突击、敷衍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学校、教师出于学生就业的考虑,不断放松毕业论文要求,降低论文答辩门槛,更是助长了毕业论文走过场的问题,影响了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一)自主创业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自2007年起,随着就业情况的不理想,就有许多大学生选择参加《全国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工程》来实现就业。近几年,政府、社会陆续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而且经济类专业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还具有学科优势,这就使得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越来越趋于自主创业。

如何实施自主创业的实践教学呢?一是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型创业比赛。结合大学生年轻、接受新知识快、有创业精神,但是缺乏社会经验和商业实践、容易盲目乐观等特点,学校应针对具体的创业实践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指导。二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进行创业实践。比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开网店,在企业打工,在单位实习,学校根据学生的创业实践情况给予相应的实践学分。当学生完成学业正式进入社会后,之前的种种实践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机构企业运行、市场运作的很多知识,从而使其尽快地适应实际工作。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可以利用之前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创业。

(二)企业化实践教学

人才的培养应该是面向市场的,要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技能的教授,这其间企业的参与不可或缺。大学是知识生产和创造的社会组织,企业是知识应用且市场化的社会组织,两者的合作有着天然的合理性。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为社会所用,也就是满足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要。为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勇于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校企互动、产学互动建立紧跟企业需求的经济类人才动态培养模式,既强化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能力,毕业论文的撰写才能言之有物,又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创新型、复合型和高素质的经济类人才。

(三)高质量实践教学

第4篇

【关键词】LED节能灯;特点;发展前景

1. LED节能灯的特点

1.1高效节能省电。跟白炽灯相比节能90%,跟普通日光灯相比节能60%,LED灯1000小时仅耗1度电,普通节能灯100小时耗1度电,普通白炽灯17小时耗1度电。

1.2LED灯的光亮度大。

1.3超长寿命。低光衰、使用寿命理论可达5万小时以上,普通节能灯使用寿命6千小时,普通白炽灯使用寿命1千小时。

1.4超低发热。光效率高、发热小,90%的电能转化为可见光,普通白炽灯80%的电能转化为热能,仅有20%电能转化为可见光。

1.5发光面积大,光照集中,光线均匀,无任何亮斑。

1.6直流驱动电源,无频闪,能防止眼睛疲劳,保护视力。

1.7光线健康。单色发光,无紫外线红外线的辐射,对人体无伤害。

1.8绿色环保。不含汞和铅等有害元素,得利于回收和利用,而且不会产生电磁干扰,普通灯管中含有汞和铅等有害元素,节能灯中的电子镇流器会产生电磁干扰。

1.9安全系数高。所需电压电流小,发热较小,无安全隐患,可用于矿场等的危险场所。

1.10具有一定的防尘防水功效。

1.11色温恒定,显色指数高,显色指数高达80%~90%。

1.12外观优美,不用时可当做装饰用。

2. LED节能灯产业发展前景

我国13亿人口,约4.3亿个家庭,每个家庭每年只用3只LED节能灯,每年有300亿元的市场规模,即使只有50%的家庭消费,每年也有150亿的巨大市场蛋糕。除了城市居民的需求外,9亿人口农村市场,更是一座巨大的财富宝藏。另外,我国每年将有1800万平方米的公共场所建成,需求必然旺盛。

目前我们LED节能灯普及率不足10%,而在不久的将来,凡是用电脑的地方都会用到LED节能灯。毫无疑问,小小的LED节能灯蕴藏着以千亿计的巨大商机。

2.1LED照明之优势。

2.1.1节能和环保。

(1)在能源危机,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节约和合理利用有效资源的形式势不可挡。这一切形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和价值观。中国的能源危机日益凸显,能源紧张问题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势必是耗电量大户,因此,要想缓解国家用电紧张以及降低能耗,就要推广绿色光源的使用。目前城市乡村道路将越开越多、越开越宽,需要大量各种节能灯具相配套,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绿色、高效、节能,长寿命的LED 路灯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LED作为一种绿色光源,体现我们新型社会环保理念,是随着社会潮流趋势发展而来。所谓绿色光源是指具有节能,环保,使用寿命长,体积小等特点。

(2)节能与环保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两项基本要素。国务院在07年7月下发《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当中明确指出各级政府在使用财政资金进行采购活动时,在产品的技术,服务等指标满足采购需求的前提下,要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对部分节能效果,性能达到要求的产品实行强制采购。8月,建设部又明令要求,个城市不得在城市区主干道大范围使用多光源装饰性庭园灯,景观照明严禁使用强力探照灯,大功率泛光灯,大面积霓虹灯,彩泡等高亮度高耗能灯具。08年1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保实现“十一五”期间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全面推广高效节能照明产品。这些国家政策都有利于LED的产业发展,并且推广LED绿色照明已成为发展趋势。

2.1.2寿命长。目前市场上的节能产品众多,但无论在技术还是环保节能方面,LED等行业都是首屈一指的。LED灯即半导体照明灯,比白炽灯省电80%,比荧光节能灯省电50%。白炽灯的寿命为1000~2000小时,而LED灯的理论寿命长达10万小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陈良惠估算道;“只要目前三分之一的白炽灯被半导体灯所取代,每年就可以为国家节省用电1000亿度,相当于三峡工程一年的发电量”。根据十一五固化,未来我国将开展是大节能工程,其中绿色照明,推广高效节能电照明系统将是一个重要内容。

2.1.3清雅舒适,光线柔和。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道路照明以及夜景照明成为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城市的夜景繁荣不仅是美化城市形象,鼓舞民心,振奋精神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并且夜景形象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的象征。但是普通的城市照明以及霓虹灯,无论美观上影响了城市的景观,并且从它散发出的强大热量和不断的闪频对市民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伤害。LED新型照明工具是把电流直接转换为直电流,光色柔和,光照度均匀不会产生闪烁现象和散发大量热度,并且不会产生紫外线,因此不会像普通照明那样吸引很多蚊虫围绕,保证了城市的干净整洁,更加保证了市民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绿色的宜居城市具有推动作用。

2.1.4应用市场的灵活性。一个好的产品要想成功的销售除了它与生俱来的良好品质以及独特的性能之外,还需要有广阔的销售市场,才能带动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们作为光电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以客户为向导,找准市场的定位和切入点,创新发展突出特色,才能做的更强大。

光色照明的市场主要包括室外景观建筑照明和室内装饰照明。室外景观建筑照明成为半导体照明的新兴力量,由护栏灯,数码墙,彩灯等构成,是目前国内较热的一块市场,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和2010年伤害世博会还将进一步拉动LED光色市场的成长。室内装饰照明充分利用智能控制,色彩丰富等特点,在酒吧,商场等地均能起到制造气氛的效果。

2.1.5色温的可调性。LED照明最具特色,独树一帜的地方就是色温的可调性。它可以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下下智能的变换色彩。LED光源可利用红、绿、蓝三基色原理,在计算机技术控制下使三种颜色具有256级灰度并任意混合,形成不同光色的组合变化多端,实现丰富多彩的动态变化效果及各种图像,这样的话,它就可以满足不同客户对个性光环境的需求。当它的色温在3300K一下,光色偏红制造出稳重的气氛,给人带来温暖的感觉。当采用低色温光源照射时,能使红色更加鲜艳。当色温在3000~6000K之间时,显示出清凉的蓝色,人在此色调下没有特别明显的视觉心理效应,但是可以带来爽快的感觉,并且在这种光照条件下对人们的视觉是最有益处的。目前我国大部分学生教室都采用的是普通的荧光灯,而荧光灯灯源的视觉效果较差,当电压不稳定时而使作业面照度发生微妙变化时,可能引起学生视觉工作效率的突然降低。学生们长期在这种光谱环境下,大量刺激所带来的视觉疲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若我们要改善这种对学生不利的学习环境,可以在教室内尝试采用中色温的LED照明灯,更多的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当色温超过6000K时光色偏蓝,让人兴奋,集中注意力,带给人清冷的感觉,很适合工作区域照明。LED变幻多彩不仅带给人们丰富的视觉的享受,而且能够有益于人们的身心,这在照明领域可谓是一次不同凡响的飞跃。

2.1.6灯具效率高。灯具的效率主要是指有效发光率。普通的荧光灯是360度发光的,而在反方向发出的光就没有什么用处,造成了不必要的光源消耗。所以荧光灯通常采用一个白色的灯罩,可以把相当一部分的反向光射回来。LED日光灯则是120度发光的,所以全部都是有效光。尽管有的时候会觉得120度发光角度窄了一点,不过大多数情况还是够用的,而且这个发光角度是可以根据需要来加以调整的,非常的灵动适用。

2.1.7安全可靠。众所周知,凡是有灯丝的灯源经常会出现炸丝现象,这也是导致部分火灾的罪魁祸首。热能是火灾,烫伤等的根源,而LED 照明灯无灯丝,比一般的卤素灯的发热量降低了50%,大大减少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普通的荧光外观的都是由玻璃制成,但玻璃易碎,而局部照明大部分表面都是嵌入在天花板上,经常有砸伤人体的可能。像这种机械冲击与振动在现实生活中是时有发生的事情,在科技与室外的灯具中更是屡见不鲜。所以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安全第一是首先考虑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LED照明灯具能够改善之前普通灯具的不安全因素,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是照明史上成功的质的飞跃。

2.2LED前景光明。

(1)整个节能照明行业,按技术先进性可以分为普通荧光灯、节能灯、LED三大类产业。在世界各国白炽灯禁令之下,作为其替代品的节能照明市场需求将迎来快速增长。我国的LED产业经过几年的快速成长期后,2010年将迎来新的更快地发展。

(2)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发电大国,每年照明用电达到3000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2%,如果把现有在用的白炽灯全部替换为节能灯,一年可节电 480亿千瓦时,占2008年三峡电站发电量60%。而我国目前用于普通照明的白炽灯约30亿只,节能灯却只有4亿只,两者比例约为7.5:1,与全球大约4:1的应用比例相比,国内节能灯还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

(3)业内人士认为,在国家推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在消费者节能、节约环保意识提高、节能灯产品性能不断提升等多层面推动下,LED的应用具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在路灯、汽车灯、液晶显示背光源等新兴应用市场,LED将成为市场增长的新动力。

LED绿色照明时代已经到来,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新兴的LED照明产业发展潜力无限大。

2.2.1LED照明突出的节能优势预示出其未来不可撼动的行业龙头地位。当前,照明约占世界总能耗的20%左右。中国从2003年开始,就已经频频遭遇电力短缺的危机,由此也引发了社会对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的思考。有统计数据显示,仅LED路灯节能一项,每年就能为中国节省约一座三峡大坝所发的电力。在全球能源危机紧张的今天,LED照明产品的节能优势则预示了其不可撼动的未来行业龙头地位:据业内人士以1支11瓦优质节能灯为例,用数字证明了产品的绝对优势:这样一支节能灯在6000小时的寿命期内,将比具有相同效果的60瓦白炽灯少耗电294千瓦时,节约支出160多元。

2.2.2中国的LED照明市场潜力巨大。根据中国光学电子协会光电分会的统计,我国的LED照明产品自2003年起,正以每年25%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超高亮照明LED更以每年50%的速度飞跃发展。到2013年,阅读灯、橱窗灯、户外照明、投光灯、家用照明、家用电器光源等传统灯具将逐步被LED取代。业内专家直言,仅中国民用照明市场来讲,存在的商机就达400亿元人民币。

2011年2月底,国家相关部门在中国半导体照明市场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机会暨“Green Lighting China 2011 展会暨论坛”的新闻会上透露,将于近期出台传统白炽灯的退出时间表,预计内地将于2013年完成白炽灯的退出工作。

这一信息预示着LED照明市场的繁荣期即将到来!

2.2.3产业政策支持产品发展前景广阔。

(1)中国政府在以越来越坚决的态度推行白炽灯的淘汰计划的同时,也在引导和推广LED照明节能灯具,例如,2008年年底中国科技部、财政部启动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简称“十城万盏”)试点工作,以及利用财政补贴支持使用高效节能照明灯具集中的场所等。

(2)2011年,国家发改委首次将LED照明纳入国家节能计划,今年2月下旬,交通运输部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启动,与去年发改委所启动的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等,都对LED在公车辆、地铁、城市照明、商业连锁、以及酒店照明等应用有相当大的帮助。政府不遗余力支持绿色照明工程的政策信号,预示着LED照明产品的前景无限广阔。

2.2.4国内LED照明技术发展迅速,价格越来越平民化。LED用在室内照明特别是气氛渲染上,拥有以往其他任何光源都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之前LED上游绝大部分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国内企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因此LED光源单价偏高,在国内不易普及。随着国外LED巨头的专利技术的大范围陆续到期,专利保护费从制造成本中大幅度降低,LED的价格必将平民化。

3. 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网络 出版 影响 发展 前景

网络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1]网络出版引起了传统出版思想的变革,给传统出版带来了活力,使传统出版迅猛的发展。同时网络出版也抢占了传统出版一定的读者群,进而影响了传统出版的市场份额。

一、网络出版的特点

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有明显的不同。传统出版主要指通过编辑、印刷、发行将作品的复制件向公众传播。编辑、印刷、发行三个阶段是传统出版不可缺少的流程。网络出版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所催生的新型出版,是在计算机网络上直接组稿、编辑、出版、制作及销售的新型出版形式,其本质上也还是创作、编辑、加工相关的作品并将其传播给大众,应该归于出版活动这一大类,所以与传统出版有着相同的一些共性。与传统的印刷出版相比,网络出版还具有以下自身的一些特点:

1、信息量十分丰富

不像传统的印刷出版物那样受版面、篇幅、印数的局限,借助于互联网,网络出版物不仅可以提供读者所需要的内容,还可以依托互联网海量的信息资源库,提供与出版内容相关的详尽背景资料,极大地拓展了内容的范围,通过一层一层的相互链接,在海量的信息中很容易找到读者所需要的内容,并且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

2、网上消费快捷方便

网络出版物的传播是通过互联网以数字形式进行传送的,可直接面对终极用户,以在线或下载形式完成整个流通过程。因此,消费者(读者)可以直接在网上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消费,譬如在线看电子书、听音乐、看电影,也可以下载下来在自己需要的时候使用。整个消费过程只需要一个网络平台,可以不依靠任何其它物流配送手段,可直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既快捷又方便。

3、与受众互动性强

网络出版单位的作者或编辑在完成或部分完成创作和加工编辑以后,就可以将作品放在互联网上,在第一时间内收集到各地读者的反馈意见,并根据读者的反馈意见再次修改作品,与读者进行充分的交流,达到与读者互动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服务,譬如有的作者甚至可以根据多数读者的意见调整小说中的人物或设计小说的结局。而传统的出版物却只能在作品上市流通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才可能收到一些反馈,即使读者反馈的意见很有道理,但受制于编辑修改时间、印制成本、重新发行上市等很多因素,不可能与读者进行充分的互动。

4、制作成本低廉

由于网络出版物是一种无形的数字化产品,并不以一种实物存在,省去了传统印刷出版大量的制作、制版、印刷、装订、发行等中间环节,出版社尽可利用网络,真正实现无污染的“绿色出版”。这种出版无需厂房、印刷机器、纸张、油墨等,可减少因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可节约资源,保护森林及生态环境,因此成本大大降低。与此同时,还省去了用来存储实物的大量库存,不但没有库存费用,也大大降低了风险。

5、交易的电子化

网络出版,从产品形态上来讲是数字化、从流通方式上来讲是网络化、从支付方式上来讲是电子化。尤其是支付手段,用户只能用信用卡通过网上银行(E-bank)实施实时付款,或者事先购买相关的专用消费卡才能进行下载,并完成交易过程。交易的电子化,使网络出版物的销售,实现了百分之百的电子商务,这也是网络出版的显著特征之一。网络出版不存在传统印刷出版的渠道、运输、分销等成本和风险等问题,产品数字化、流通网络化和交易电子化,成本低、传播广、存量大、形式多以及交互性强等都是网络出版的突出特点。

二、制约网络出版发展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出版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由于基于网络平台,网络本身所存在的一些弊端,相应的都对网络出版的传播带来了影响,网络出版的发展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

1、网络技术的制约

一是阅读器问题。网络在线阅读或者下载阅读都需要专门的阅读器方可识别计算机二进制代码,不同的网络平台提供的网络出版需要不同的阅读器,各个阅读器之间不兼容,这就使得读者想要阅读不同的产品,必须拥有不同的阅读器,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麻烦。

二是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虽然目前国家也出现了很多版权保护的方法,如版权收费、底纹加数字、硬盘绑定等方式来控制版权,但现在网络出版的形式多种多样,还是没有一项很有效版权保护措施,所以很多著作权人不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挂在网上供人阅读。

三是网上交易安全问题。购买网络出版物的网上交易安全问题也制约了网络出版的发展,木马病毒等病毒的存在对网上交易安全是又一大隐患,再加上我国的货币电子化程度较低,购买网络出版物进行网上交易目前也还是问题。

四是网络出版物的保存与收藏问题。网络出版物是数字化的产品,它的保存方式不外是磁介质、光介质、电介质,这种保存方式容易受潮、受磨损、计算机病毒等破坏而无法读写,网络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更不易保存,而且一旦受到破坏,是全盘信息丢失。传统的纸介出版物可以保存几百年,网络出版物即使也可保存那么长时间,也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软硬环境的变化,很多以前网络出版物变得无法识别。

2、受众阅读习惯的制约

就阅读效果来说,网上阅读与传统书籍阅读相比较,人们更愿意看纸介读本,大多数网民认为长时间盯着网络屏幕容易疲劳,思维容易僵化,读书的效率不高。虽然网络的出现极大地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更多的人把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打发在网络上,但据上海艾瑞咨询有限公司在2003年的调查网民上网聊天的目的主要为与亲友、同学保持联系的53.4%,消遣解闷的16.4%,交友14.3%,探讨问题7.O%,情感宣泄为5.4%,学习2.0%,其他0.8%。但真正用来学习、看书的人并不多。网络用户80%为年青人,50岁以上的老人对于网络阅读并不习惯。[2]

3、网络普及率的制约

2008年7月2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尽管如此,互联网普及率只有19.1%,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3]网络虽然其发展速度很快,但大多是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的普及率非常低,我国有70%以上的农村网络普及率几乎为零[4],中国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数字鸿沟”。

第6篇

【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特点;实施建议;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内容提要

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是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以陕西省西安、铜川、咸阳、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为规划范围。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经济增长极,该地区发展任务重,潜力大,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国家发改委依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于2009年6月编制的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09-2020年。该规划以发展基础、总体要求、空间布局、构建创新型区域、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改革开放、政策措施为纲要,详细阐述在当今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下,经济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针对不同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领域,因地制宜做出相应部署。

二、典型区域规划理论的运用

规划构筑“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

(一)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包含两个内涵: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积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一核”:即西安(咸阳)大都市,是经济区核心,引领和辐射带动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发展。

(二)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突出各级中小城镇的作用,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化,使区域发展各要素形成有机整体,形成开放式发展态势。“一轴”:即宝鸡、铜川、渭南、商洛、杨凌、天水等次核心城市作为节点,依托陇海线和连霍高速公路,形成西部发达的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带。

(三)辐射理论

“三辐射”:即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依托向外放射的交通干线,加强与辐射区域的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经济区南北两翼发展。 以包茂高速公路、西包线为轴线,向北辐射带动陕北延安、榆林等地区发展; 以福银高速公路、宝鸡至平凉、天水至平凉等高速公路和西安至银川线为轴线,向西北辐射带动陇东平凉、庆阳等地区发展;以沪陕、西康、西汉等高速公路和宝成、西康、宁西铁路为依托,向南辐射带动陕南汉中、安康和甘肃陇南等地区发展。

三、规划特点概述

(一)根据发展优势多角度分析区域发展潜力

1、区位优势突出。作为我国内陆中心,亚欧大陆桥重要支点,全国交通、信息大通道重要枢纽和西部连通东中部的重要门户,其区位优势是区域与周边相互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战略决策的依据。

2、科教基础雄厚。拥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研院所、100多万科技人才。科研机构的支撑势必极大地促进经济区规划的实施。

3、工业基础扎实。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21个、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5个和大学科技园区3个,是国家国防军工基地、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装备制造业聚集地。

4、文化资源富集。经济区所在地域系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孕育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关中-天水人民。区域内古城遗址、传统历史文化村落、典型地貌等众多人文自然资源是经济区文化优势的亮点。其中西安是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古丝绸之路的源头。

5、城镇化发展迅速。2007年底,经济区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西陇海沿线城镇带已具雏形,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二)明确区域历史发展机遇与发展方向

1、政策带动明显。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改善区域发展环境,加大产业投资力度,为区域跨越性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2、国内需求亟待扩大。在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进程,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扩大内需,活跃市场,将实现经济要素在经济区的集聚和优化。

3、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发展新契机。经济区凭借要素成本优势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具备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当前,该规划已实施两年,国际知名企业入驻产生的巨大经济效应已经显现。

4、建设创新型社会为提高区域竞争力带来机遇。

(三)科学分析面临的挑战

《规划》提到:当前,经济区总体经济实力提升空间潜力大,但问题涉及诸多方面。产业结构有待升级,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城乡统筹任务重;民生问题严峻;资源利用率低,生态保护仍需加强;区域对内对外开放度不高。从国家层面看,地区发展不平衡;针对区域内部,发展程度差异也很大。

四、针对《规划》的实施建议:

(一)灵活解读政策,大胆创新

《规划》提出,国家支持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中央财政将加大引导性投入,促进经济区竞争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以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国家支持西安研究设立陆港型的综合保税区,加快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因而,经济区应灵活解读国家政策,大力引进人才,完善人才使用机制,整合科技资源,调动高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扩大融资渠道,加强民间资本准入,借鉴和汲取国际国内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经济区发展的特色路子。

(二)全面加强经济区硬软环境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硬件实力,重视项目落地率;全面贯彻新型的区域发展观,解放思想,提高政府运转效率;扩大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度,营造区域良好的发展氛围,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全方位,高效率,大跨度发展。

(三)深化经济区交流与合作

树立“合作、融合、共赢、同发展”的发展理念,加强中心城市与次级城市的交流对接,促成区域内城市之间达成多项合作协议。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实施经济区发展规划战略合作专项协议,在工业、农业、交通、文化、旅游、商贸等各领域实现融合与发展。

(四)加快经济区产业转型跨越发展

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加快发展生产业,提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完善中小企业配套水平,加快推进产业园建设,着力谋划支撑经济区快速发展的有战略意义的大项目,合理确定各城市功能定位,加强区域交流协作。

(五)统筹兼顾,突破发展瓶颈

第7篇

【关键词】 光纤通信 电子信息 中国移动 发展前景

一、光纤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特点

当然,光纤移动通信技术有很多的优点,首先是它的大容量,宽频带。由于技术改进,在移动通信技术中,引入了光波替代了电缆,这样就使得信号传递的频率得以大幅度提升,而且就损耗来讲,光纤技术也要比电缆低很多。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光纤所传递的信号容量也达到了微波的近五十倍。由于信号频率受到单波光纤终端接收设备的限制,光纤在带宽的优点根本无法体现出来。光纤当中信息量的增加目前主要靠的是波分复技术,而在一系列的相关研究中证明,其它的信号传播介质根本无法达到光纤移动通信的超大容量信息以及超远的信号传递距离。其次,光纤通信技术的优势还体现在较低的施工成本和较低的光纤损耗上。在移动通信中最常被采用的光纤材料是石英光纤,这一方面是因为石英光纤跟其他介质比起来,光纤损耗要低很多,这样无形中就减少了通信施工的成本。另一方面还因为作为玻璃材质的石英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电的绝缘体,这样施工的时候就不用考虑电路的接地和回路的设置,施工过程得到了简化。再次,由于石英光纤的对电绝缘性能和具有耐腐蚀的优点,在使用过程中,对于其他电磁的干扰有着极强的抵抗能力。它的信号传递能够很畅通的到达接收方,不论是周遭的各种电缆还是纷杂的环境都造不成干扰,不会影响到通信信号传输的效果。第四,光纤的传播能力超强,而且不会受到串音的干扰,很好地实现了通信的保密性能。在以往采用的电磁波通信技术中,信息的保密性做得不是很好,信息很有可能被别人截获。而采用光纤通信技术之后,由于光纤本身较小的直径和质量、较小的空间占用和较长的使用寿命,所以它用起来具有非常好的纤维柔性和信息稳定性,信号传递不受干扰,所以在全球范围都在大力推广光纤传递通信信息。

二、光纤移动通信技术在通信领域的使用及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光纤通信技术的使用包含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单模光纤的采用。这是现价段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产品,由于它采用的玻璃芯较细,只能够传输单一光。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需要调整谱宽的宽度以保证其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第二,接入网光缆的采用。光纤接入网技术的实质是通过光纤这种传播介质来实现信息信号的传递和输送。目前可以改进的方面包括接入网光缆的距离长短缩进、光缆分支数量的控制和光缆分叉情况的梳理等。为了扩大光纤传递信息的容量,目前采用的方法通常是扩大光纤芯的面积和体积。另外还可采用的方法是提高光纤密度和减少光纤的粗度。这一般适合直径较小的光纤管道。

第三,室内光缆的采用。室内光缆的优缺点同样明显。优点主要是质量轻、成本低、信号传输速度快、信号传输质量清晰、信号传输流量大以及信号传输稳定性强,缺点则集中在保护层弱和抗拉效果不明显。

第四,通信光缆的采用。常用的通信光缆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内部的光纤芯和外部的保护膜,是在构成上没有金属存在的介电质。通过光缆线路中电流和信号之间的相互转化来实现信号的传输。

第五,塑料光纤的使用。塑料光纤是一种优良的光纤材料,特点是材料价格低廉,成本较低,而且信息传递速度快。它对于信号传递的实现是通过光在光纤中进行折射和跳跃来进行的。它的采用一方面降低了光纤电缆的使用成本,另一方面还节省了通话花费的费用。所以使用起来较为实用,无论是在数据传输还是自动化领域都有着较为广阔的前景。

三、结语

近些年来,作为一项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并且广泛地应用到我国的移动通信领域,给人们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服务,不但能给用户输送语音信息,还使得通信功能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我们相信,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光纤移动通信技术都会随着时代进步一直向前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技术将会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并直接影响和改善到人们的生活节奏。

参 考 文 献

[1] 刘世银. 浅谈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1年05期

第8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特点分析;发展趋势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开始建造园林景观至今,从一开始的自然山林逐渐转换成人工林,又从小众化的贵族园林逐渐转化为大众化的园林景观,无一不是为社会服务作贡献。现如今,我国对于园林绿化景观又有了新的要求,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有效解决施工中的难题,努力实现城市建设的生态化。

1 园林绿化景观施工技术的特点

1.1 施工随意性较强

园林景观艺术的主要宗旨就是突出园林绿化的观赏性能,为了能够使此项功能被充分发挥出来,需要相关人员在设计园林的过程中,以艺术家独到的目光和艺术天分,充分结合临场发挥能力,设计出使人耳目一新的绿化景观,切忌不要拘泥于陈旧的规章制度,避免园林绿化景观的单一性。

1.2 施工自然

施工的自然性就是能够使观赏者感觉绿化景观是一种天然形成而非特意建造的景观,这对于施工者来讲无疑是一项较大的挑战,要求施工者掌握各种风格的园林景观,并以此作为参考依据,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集思广益”,才能建造出好的园林景观作品,并且做好实地考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并充分发挥创造精神,才能够使园林景观自然化。

1.3 具有良好的协调性

在园林绿化景观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做到使园林中的一草一木以及每块景石都具有较好的协调性。而且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类植物的协调搭配、物种配置以及群落植物等,防止出现不协调的情况。

2 园林绿化景观施工中的一些技术措施

园林绿化景观的作用除了能够防止城市污染进一步恶化,还能净化空气、水源和土壤等,同时,园林绿化工程也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宜居程度和城市的整体形象,使城市绿化工作长期发展下去。绿化园林施工人员要做到科学种植,保证园林实现最大的综合效益。

2.1 建设节约型绿化园林

在建设绿化园林时,要清楚认识到园林中植物的作用,其具有较大的生态效益,所以,在建设中除了要控制建筑物和硬地铺装的面积比,还要积极对道路桥梁、房屋顶以及墙面等实施绿化,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建设节约型绿化园林。

2.2 严格把握园林树苗采购标准

在园林绿化景观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园林中树苗的采购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而绿化过程中所需苗木的种类繁多复杂,并且受种植时间较集中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本地的树苗供应时常会出现中断的现象,这时就需要从外地引进树苗。但是由于长途运输、树苗适应性较差等因素,导致在施工时出现大量树苗受损的情况,不但降低了园林绿化质量,还使建造成本大大增加。因此,在采购树苗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把关,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园林施工现场。

3 园林绿化景观的发展趋势

3.1 有效优化园林种植结构

园林绿化中的植物具有多重功效,例如,调节居民居住环境的温湿度、减少有害气体产生、降低噪声等。所以,在园林建设中,应把绿色植物的叶面作为标志性绿量,并将绿量作为园林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有效改善园林的种植结构,提升园林建造质量。

3.2 合理配置绿化资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对于生存环境的水平要求不断提升,保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按照我国地理条件以及气候土壤等条件的约束情况,我国所建设的绿色园林应该充分做到立体式发展,有效利用空间做好垂直绿化,因此,园林绿化建设者应结合城市建筑设施考虑,科学配置绿化资源,提高园林景观的建造质量。

3.3 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工作中,从实际出发,做到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规划园林建设工作,并充分突出各个地区的地域特色,既要使园林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还要使建设投资成本最低化,努力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4 总结

园林绿化景观施工不同于其它建筑施工技术,它要求施工人员具有一定的审美标准,并且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充分灵活地运用施工技术,把握建设细节,使绿化景观不但具有艺术特点,还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为居民提供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