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3 16:53: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基层农技 推广 现状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026-01
一、基层农技推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业发展能有效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农业技术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农业技术的先进直接影响了国家农业发展的速度。江苏省泗洪县是农业大县,主要经济收入都来自农业,农业技术的推广对发展泗洪县的农业有着重大的意义。
1.基层农技推广的支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进步离不开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农业技术的推广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首先从政府部门来说,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法》以及《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等一些类的相关法规的颁布,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创造出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部门还实施了“丰收计划”有组织的推广了一系列的农业成熟先进实用技术,为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针对部分地区农业发展落后,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下乡活动,在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推广新进的农业技术,并且取得了显著地成效,不仅提高了农业产量,还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环境。除了政府部门的帮助扶持之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还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完成了不同层次、从政府到农村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地方各部门还建立起了民办专业技术协会,辅助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这也为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
虽然政府部门推进了一系列的支持扶植措施,但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后,大部分地区都能按照要求进行实施,但是还有部分地区,领导认识不到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运营机制和农民的需求不相适应,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其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结构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存在大量的非专业人才,在推广农技过程中经常存在失误。另一方面很多专门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不能进入农业部门,导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结构断档,很多基层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水平跟不上形式的需要,这也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显著问题;第三,农业技术和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从事农业技术研究的人员,大多没有农业劳作的实践经历,在从事研究方面,不能全面考虑农业发展的需要,很多农业技术对基层农业发展的用处不大;第四,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技术人员要和农民直接对话,方便讲解农业技术,但是我国农民的知识水平偏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这种情况限制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另外我国农业的现状还是小农经济,农业技术对农户产生的实际效率不高,所以农民接受先进技术的热情也有所下降。以上就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二、改进基层农技推广的策略
1.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条件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是由政府部门负责,农技人员和基层农民进行交流的一项工作。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以社会效益的主导,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保障农技推广工作的基本经费。政府部门应该做到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加强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硬件建设,还要引导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资金支持,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该有专项的资金和技术人员的支持,乡镇地方农技推广站可以上报有关部门得到技术和资金的支持。
2.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
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的工作人员长期与农民直接接触,应该提高这些基层服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以便适应农业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工作可以利用现有的农业院校,让基层工作人员接受专业的农技培训,培训内容应该包括推广手段的培训、知识的更新、农业法律法规的培训等等,争取能够把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塑造成为专家型人才,还有通过各种短期培训增强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平。
3.建立信息网络系统,提高服务水平
现今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市场竞争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单靠技术培训和人工讲解难以适应农业技术的发展需要,所以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应该建立起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网络系统,更好地服务农村发展,技术更新和农技服务更加到位。通过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农民可以直接接触到专家学者,并且能针对新兴的农业技术做出更加科学的讲解,这种新的服务模式能够更好地服务农业发展。
4.科技下乡,开展技术指导
生活在基层的农民群众更加讲究眼见为实,所以在推行基层农技时,应该积极推进技术下乡,让农民更加直观的了解农业技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能够帮助农民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农业技术,能够切实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另外,农技下乡还能了解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要求,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科技下乡,能够改善落后地区农业发展的面貌,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三、结语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也是连接技术和农民的纽带,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推广农技,技术人员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和专业知识,政府也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以便能更好地服务农民,为农业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王祥峰;赵娟;宁国庆;高光立;武庆亮;赵思建.浅析宁阳县推进农业信息化服务建设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16).
[2]武艳艳;张明成;谢淑涛.基层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吉林农业.2010(08).
关键词: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发展战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科技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新时期,为了推动农业的发展,我国对农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然而,在我国的西部地区,由于水资源缺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促进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需要解决水资源问题,这时农业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在我国,由于水利设施落后,使得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没有被人们所认识,而制定实施的政策制度等成为新时期水利建设的瓶颈。
1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水利设施落后从建设时间来看,我国的水利建设主要集中在20世纪50、6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科技水平依然比较低。这些水利设施经过几十年的使用,最基本的功能(排水、灌溉等)显现出明显的不足。由于缺乏水利设施,靠天吃饭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这种方式根本不能满足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由于农业水利设备年久失修,进而难以确保水利设施的安全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当前的农业发展相比,陈旧的农业水利设施早已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2)缺乏保护水利设施的意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重水利设施建设、轻水利设施后期保护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农业水利工程来说,技术要点是施工的关键所在,而对农业水利工程进行后期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先进的施工技术得不到合理使用,水利设施的老化速度就会加速,进而难以提高服务农业的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埋下安全隐患,尤其是发生自然灾害时,水利工程对农业的预期功效也就难以发挥,进一步影响农作物产量,导致水利设施的重要性被农民弱化,最终影响农业的发展。
(3)缺乏完善的水利监管体系对于农业水利设施来说,监理制度是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如果监理水平不高,那么在组织开展水利建设监理工作时,就会造成监理不到位,使得先进的技术难以在水利工程中发挥作用。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国家有关部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一些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农业水利建设,还是管理模式都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管理体制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水利建设的发展。
2新时期水利建设的具体措施
新时期,为了使水利设施更好地服务农业,主要制定水利建设的具体措施。
(1)提高水利建设的科技水平在我国由于水利建设落后,使得水利设施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对此,需要正确认识水利设施落后的现状,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水利建设,同时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需要。另外,针对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特点(管理薄弱、科技水平低),需要对农业水利加强科研工作,对小型农业水利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在组织开展农业水利高科技建设工作时,一方面需要根据水文环境采用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施工方式,另一方面积累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经验,同时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成熟的农业水利建设经验,并将其运用到我国农业水利建设中,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质量。
(2)树立保护水利设施的意识对于农业水利工程,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在水利设施后期维护方面,由于维护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水利设施的老化,进一步降低了农业水利设施的服务质量。为了延长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使其更好的服务与农业,需要对施工后期的水利设施加强维护工作,建立和完善管理模式。农民作为农业水利设施的受益者,在水利设施后期维护方面,需要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帮助农民树立保护水利设施的意识,以及树立水利设施的主体意识,将使用水利设施的科学方法传授给农民,让农民参与到水利设施后期管理中,确保农业水利设施利用的可持续性,充分挖掘农业水利工程价值。
(3)健全水利监管体系对于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来说,科学严谨的水利监管体系是重要支撑,健全水利监管制度,将责任、义务落实到各个部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确保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水利设施作为农业发展核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新时期,随着全球水利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需要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同时针对水利设施技术落后的现状,在水利建设的科技水平、保护水利设施的意识和水利监管体系等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同时做好农业水利设施建成后的后期维护工作,最大限度延长农业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使水利设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光涛.基于新时期条件下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2).
[2]罗萍.农业综合开发中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4(01).
[3].新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11).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在进一步的加重,低碳农业和低碳经济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项目,因此我们有理由对“低碳农业”和“低碳经济”做初步的探讨。
(一)低碳农业。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国内学者对低碳农业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而所谓的低碳农业就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使CO2的排放量达到最小化,同时获得整个农业经济的最大化收益,并且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低碳经济。所谓的低碳经济,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态势下,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是一种新型化的农业发展模式。
二、我国推动低碳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因此,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通过一项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大力推广低碳农业的制度前提下,全球农业减排量达到了270-1520MtCOZ-eq/年,如果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温室气体纳入我们的测评范围,农业的减排量竟达到了5500-6000MtCOZ-eq/年。
(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可以达到保护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的目的。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但是可耕地面积较小的特点,并且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的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伴随着经济的增长,粮食的价格也在不断的增长,各国粮食均已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危机,粮食安全问题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重点区域。由于我国国内的现状,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低碳农业是必然的选择。
三、我国推动低碳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规避措施
(一)我国低碳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在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有着巨大的意义,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低碳农业发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老人孩子,导致劳动力流失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较低,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一项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的政策,但是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可耕地面积减少,且已有的基础设施功能老化,被破坏严重。第三,农业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我国对经济的发展方向有所偏重,实行先工业后农业的政策,未形成有效的服务系统。
(二)对我国低碳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的规避措施。第一,优化农村产业经济,在各地区大力普及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在这之前,还需要解决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对此可以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及其相应的文化普及方式,并形成规模效应。第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低碳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第三,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门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为农业发展建立专门的服务系统,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农产品的病虫危害的防治技术的推广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四、结语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 推广方式 考评机制 推广人员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086-01
引言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应用,为促进农业技术得到有效应用,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管理制度不完善,影响技术推广,对这些技术的有效应用也产生不利影响。今后应转变这种情况,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提高技术推广效果,为农业种植和农业发展提供支持。
1 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相关部门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一些技术也逐渐为广大农民所掌握。但由于推广力量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制约,导致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中仍然存在不足。
1.1 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技术的推广离不开经费支持,但目前经费存在不足的情况。例如,由于经费不足,推广人员福利待遇较低,难以激发工作热情,影响技术推广效果。在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时,也需要经费支持,但这部分经费得不到保障,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影响公益活动开展,制约技术推广效果提升。
1.2 农业技术推广力量薄弱。专业的推广人员和高素质推广队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但目前普遍存在推广力量较为薄弱的现象,推广技术装备落后,工作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手段相对比较落后,工作人员自觉性不够,忽视加强自身学习,不重视知识更新,未能及时对先进农业技术进行推广。或者推广工作人员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技术推广需要,制约工作效率提升,导致先进农业技术没有及时推广和应用,影响推广工作水平提高。
1.3 对市场的把握不准确。推广人员不重视市场调查分析工作,难以准确把握市场信息,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盲目性和滞后性特点。例如,由于缺乏市场调查,不了解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业产品,对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了解程度不够,忽视研究和分析农产品存储、加工、运输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影响工作水平提升。也容易导致技术推广和市场需求存在脱节,推广工作存在盲目性的缺陷,不仅浪费资源,还难以提高工作效率。
1.4 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灵活。灵活的推广机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更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率。但长期以来农业技术推广采用行政管理机制,尽管具有科学合理的一面,但该推广机制缺乏制约监督,激励机制缺失,不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热情,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为此,今后应转变这种情况,创新推广机制,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灵活性,增强工作实效性。
2 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分析
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农作物高产增收,推广先进技术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工作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应从推广方式、推广人员、推广队伍入手,通过采取有效对策,促进工作效率提升,让更多农民掌握和应用农业技术。
2.1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时,应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对当地农业发展情况有基本了解,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农作物种植需要,实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创新,让更多农民掌握相应的技术措施,给广大农民带来更多实惠。技术推广时应立足当地农业生产需要,遴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组装成集成配套技术,使这些技术措施得到有效应用。重视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展示新技术和新品种应用,发挥示范和指导作用。利用科技下乡、农业技术进万家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这样既丰富推广活动形式,还能促进工作效率提升,让广大农民更乐于接受农业技术。重视与科研院校合作,发挥他们的人才与科研优势,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解决技术推广和应用中存在的难题,提高农业技术应用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更好为农业种植和农业发展服务。
2.2 健全推广人员考评机制。完善推广人员考核工作,建立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明确工作人员业务量和进村入户指标,明确工作人员责任,为技术推广和应用创造良好条件,也有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热情。将农村居民对推广人员的态度纳入考核体系,完善和落实奖惩考核机制,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促进农业技术得到有效推广。
2.3 明确农业技术推广目标。在技术推广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技术推广与农业科技革命、农业技术跨越发展相适应,提高技术推广整体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实施步伐。具体推广过程中,应该实现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重视资源开发,同时也注重与技术措施相结合,促进技术推广综合效益提升。只有在明确工作目标的前提下,才能促进各项技术更大效益发挥,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竞争力提高。
2.4 细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高素质工作队伍不仅能顺利完成推广任务,还能提高技术推广效率,促进农业技术最大效益发挥。因而有必要推动技术推广体系革新,激发农民、社团组织参与技术推广热情,细化推广队伍,形成健全的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推广坚持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结合。重视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合理配备工作人员,调动农民参与热情,支持技术协会发展,完善技术推广队伍,促进工作效率提高。
3 结束语
农业发展和农作物高产增收,离不开农业技术的应用。日常工作中应该认识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根据具体需要,加强推广工作队伍建设,创新推广方式,完善奖惩考核,激发工作人员热情,让农业技术得到更好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程慧敏.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工程,2015(1),113-114
[2]薛春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4(5),228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低碳化;能源短缺
1低碳经济概述
人类从原始社会农业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过渡,其标志就是核能、化石能、地热能、水能、太阳能、风能等的开发利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会造成环境问题的能源的不断使用,从而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低碳经济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被提出的。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之后在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更将“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作为该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旨在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优化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到底何为低碳经济呢?简而言之,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所追求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以应对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低碳能源的结构需要快速转变,由“高碳”到“低碳”,坚持低碳排放、低污染、低能耗、高能效,而这就要依靠低碳技术。低碳技术的实施,可以最大化地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保障社会低碳、低碳能源和低碳产出的实现。低碳产业恰恰是低碳经济下的一种现象,普遍有着低排放、低能耗的特点,可以根据不同的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的关系构建出低碳产业链,实现产业结构低碳化的发展。
2低碳经济视阈下的低碳农业特点
2008年,《中国农业信息》(第8期)上的《低碳农业经济略论》一文便是“低碳农业”产生的源头。此外,也有其他文章对低碳农业进行过简单的概述与总结,认为低碳农业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综合来看,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衍生产物,即在农业生产运行的过程中,借助多样化高端技术,实现能源、不可再生资源的耗损量的降低,从而实现低能损、低物耗、低污染、高效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低碳农业单一指代立体、生态、绿色、循环、休闲观光、生态高值农业模式,还提倡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提高农产品安全性能,为农民创造更大的经济利润,使人体的健康水平与素养水平得到提升。
3推进低碳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3.1发展低碳农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领域
从经济发展现状看,农业作为一大类别,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农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远远大于工业,从农民的生活、生产用能到农业加工业用能,这些方面都是温室气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想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解决农业污染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其根源便是发展低碳农业。
3.2发展低碳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路径
淘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落后技术,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规模化生产,是目前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的重要路径。想要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理想目标,必须充分进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发,结合相关的风能、地热能等低碳能源的合理研发,进一步做大低碳农业。
3.3发展低碳农业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现实需求
过快的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的稀缺一直是阻碍农业集约化发展的根源所在。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之快,已经给农业跨越式发展带来很大的现实阻力,即便实现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也会在过量化肥与廉价劳动力的双重作用下,破坏自然与社会环境。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毫无疑问地成为协调人与自然矛盾的必然之选。
3.4发展低碳农业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一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模式。低碳农业的发展就是基于这一目的,进一步强化和谐、生机、修复能力,找出一条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的竞争力,同时保证农业节能减排的良性发展的可持续道路。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低碳农业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4我国推行低碳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
全球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当前全球低碳农业发展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低碳农业较其他发达国家而言,一直处于开发的初期阶段,必须借助技术的革新、能源的利用,创造更大的提升空间,实现良好的发展。然而,我国人口众多,农民的总体素质偏低,加之土地的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备受打击等现实困境的存在,给低碳农业的推行造成了现实阻力。深入剖析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找出问题根源和有效的解决措施十分关键。从实际来看,我国推行低碳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1农业基础薄弱,资源较为分散
人地矛盾的长期存在,给了低碳农业以阻力。在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但人均可耕地面积却不及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与此同时,我国的农业资源较为分散和孤立,也使得农业生产难以有效实施,突出表现在大多数属于粗放型的农业发展形式。想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规模化发展、集约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目标,必须以技术创新和农产品的循环利用为前提,对当前的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
4.2劳动力短缺,总体素质不高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村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只留下老人孩子在家,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难以实现低碳农业的推广。另外,从整体素质看,农村的人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虽然在普及义务教育、推行职业技术教育后,其文化水平有所提升,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文化水平。长期缺乏低碳农业发展意识,对农业的开发与改造形成了局限,严重影响了低碳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3支持力度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鉴于我国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大,财力水平也不均衡,我国农村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较差,有的甚至存在缺失现象。这些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可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加之现有的基础设施功能老化,整体的节能、节水与减排等举措无法有效地施行。综合来看,如果不加大支持力度,任由基础设施的缺口逐渐增大,根本无法实现低碳农业经济的推进与实施。
5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
现今,低碳经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和推广,而建立在低碳经济基础之上的低碳农业产业也因此得到了各国的重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行低碳农业经济同样应引起重视,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战略内容。结合以上分析的推进低碳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以及我国推行低碳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下面主要就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进行探究。
5.1明确目标,坚持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
低碳农业的发展,必须依赖切实可行的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及规划,所以从目前来看,以我国的国情为基础,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着手,不断延伸、扩展,进而明确各个不同时期我国低碳农业经济的具体发展目标以及保障措施,重点突出发展低碳农业的各具体指标,以各个不同阶段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投入总需求以及有关的组成深入探究保障低碳农业经济发展之所需。首先,始终坚持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的发展先要在理念上进行转变和普及。政府或相关部门要做好指导和宣传工作,多举办技术解说交谈或者高碳农业对生态破坏的负面效应的相关会议,鼓励农民参与其中,借助农业生产中新型的技术或设备帮助农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低碳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其次,从实际出发,解决低碳农业的发展瓶颈。政府或相关部门要从当地的农业发展状况分析,结合实际制定符合该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决断,既要对违反低碳农业发展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或警告,又要对提倡绿色环保农业的行为进行表扬和嘉奖。面对非法垦荒等行为,要加大监督力度,不定期走入到地方中去,从源头治理,狠抓落实,促使该地区农业经济在低碳理念的作用下稳步提升。
5.2增加投入,制定刺激低碳农业发展政策
仅有观念的坚持和现实的突破,是不能很好地刺激低碳农业发展,还需要得到政府的积极支持。与此同时,农业低碳化发展的实现并不是短时期就能完成的,如果缺少政府的干预与支持,仅靠农民自觉来完成,也是不现实的。凡此种种,皆显示出制定刺激低碳农业发展政策的必要性。对此,各级政府必须从实际着手,就低碳农业的转型给出自己的态度和决断。首先,为低碳农业的大力发展创设更加宽松的环境。政府部门应从当前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分析,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让农民在推进低碳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看到未来的希望,从而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低碳农业的发展中来。其次,增加低碳农业的经济扶植力度。加大对其资金、技术的支持是更加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农业资源以及获得长远发展的有效保证。因此,政府部门要积极给当地的农业低碳化发展筹集所需资金,给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保障。最后,真正发挥生态县、生态村的积极示范作用。从目前来看,已经确定的多个生态农业试点县给了低碳经济视阈下低碳生态农业建设的经验和参考,这就是示范的作用,不仅使得自身更加完善,还给了周边地区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以正确的发展方向,带动了其他县市的低碳生态农业建设。
5.3坚持创新,调整农业经济的生产结构
低碳经济作用下的农业发展应当致力于提升生物的多样性,以丰富的植物类别和更高经济效益的农业作物为制胜法宝,同时辅以新型农作物,并保持高产量、高效益。简单而言,就是调整我国农业经济的生产结构,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从而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布局的合理化。首先,充分利用我国的农业土地资源。从现实情况看,结合实际调研,运用科技手段,对我国的农业土地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规划与分配,是加快农村中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布局的基础条件。其次,改变单一化农业生产模式。鼓励农民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多建设一些生态化绿色的采摘园等生态农业基地,并对此进行大力宣传,促使城市居民来农村游玩和观光,这种方式的转变不仅可以快速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还能为绿色农业做好宣传,实现更大意义上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农业、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5.4深入内部,探索农业低碳化生产路径
农业低碳化生产路径的探索始终与实际生产中的农业机械密切相关,所以在进一步深化低碳农业的背景下,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成为必然。首先,生态设计和绿色制造。鉴于农机制造涉及化工、电子、机械等行业,当前的农机市场竞争中总是更多地关注农机的性能和价格方面,对低碳化性能存在相当程度的忽略,只有对其进行资源效率和环境影响的平衡,减少农机制造和使用的过程产生的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规避不必要的风险,才能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仿生设计和仿生制造。仿生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其对农机耕作部件的仿生降阻机理以及对土壤洞穴动物降阻机理的处理,轻松实现了在不同的土地情况应用不同的机型,结合实际耕作的理想目标,推进了农业低碳化的实施。最后,农机化清洁生产。在对农机进行低碳化设计、制造和使用的过程中,农机化清洁生产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持续性、高效性、环保性,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条件。因此,对农机进行低碳化设计、制造和使用,创新耕作方式,开发新型能源十分关键,决定着农业生产的顺利程度,影响着农业低碳化的发展,只有对其做好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有效资源,才能更好地将农业低碳化发展落到实处。
5.5多方指导,切实提升广大农民的素质
农业低碳化的直接受众是人,所以农民群体的素质在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首先,从农民群体的生态环保意识入手。目前,农民群体的生态保护意识比较缺乏,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具体、完整的保护意识,这使得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水资源的紧缺又更加激化了耕地面积的持续缩小,对此,我们必须从小抓起,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群体环保意识方面的教育,将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够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之中,从点滴之处改变当前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次,对农民群体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农业低碳化有赖于先进技术的作用,因此在农产品耕种操作过程中,可以邀请专家团队到来,给农民进行专业化的指导,以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的大脑,大力提升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一来,低碳农业的最新技术手段便能在农民群体中得到更好地推广与掌握,促使农业低碳化发展获得更为有效与快速的推进。比如,节约型农业耕作、农业播种、农业施肥等专业技术的宣传与指导,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与减少农业废弃物之生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全民共享助力。
关键词:设施农业 现状 对策 分析
设施农业就是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利用人工建造的实用设施,该设施为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产品的贮藏保鲜等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以便将农业生物的遗传潜力变为现实的巨大生产力,从而获得速生、优质、高产、高效的农畜产品。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设施农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易于集约化生产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快速发展。
一、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久远,至今已形成多种类型、多种结构、多种功能的综合发展模式。设施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也得到不断加强,其科技项目正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
我国长期以来蔬菜供应不足的问题随着设施园艺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基本解决,达到了淡季不淡、周年有余的目标。我们已经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的园艺设施,同时在保护种植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蔬菜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些研究成果已逐步应用与推广在生产实践中。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不但超越以前的瓜、菜、花卉等园艺作物的范畴,而且在大田作物、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林果生产等诸多领域也获得广泛应用。
2、我国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含量低。发达国家采取的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高科技手段来发展工业化农业,而我国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原因,则是采用的低投入、低能耗的技术体系。我们的温室结构简易,环境控制能力差;栽培管理主要靠经验、靠天气,与生产管理数量化和指标化的要求差距很大;温室种植品种还没有专用型、系列化的品种,设施条件下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始终在低水平范围内徘徊:
(2)设施水平低下。我国设施栽培面积从统计数字情况上看很大,但设施装备的水平低下,大部分设施都是简易型,有些只具备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土地利用率较低,保温、采光性能差,由于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更谈不上对设施内的环境因素的综合调控。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较低农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但整体设施水平却很低,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3)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目前,我国设施农业机械的配套水平仍然较低,还不适应机械化作业水平,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大。现有的产品机型很少,且多为已有的陆地用小型耕耘机械。这些都是制约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
(4)运行管理水平较低。现代设施农业体现出三个特点:市场、高技术和企业化,这三者是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的统一体。随着硬件设施的建成,软件技术将起到主导作用。要想设施农业发达,国家不但拥有先进的硬件设施,还要使生产一加工一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具有完全与市场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
二、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对策的思考与建议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设施农业。
当代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就是设施农业的发展规模。为此,我国应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设施农业,不可盲目引进和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也不要对设施农业冷漠淡化,无动于衷。因此,要正确认识设施农业所具备的潜力和影响,在制定农业发展远景规划中,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规划,有预见性地、不失时机地将设施农业的发展放到应有的位置,引导经济发达的城市和企业集团发展设施农业。
2、发展符合国情的现代设施农业体系。
我国应适当引进设施农业方面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以提高我国设施农业水平。但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条件差别大,气候类型多样、经济、技术、市场条件不一,致使我国不同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也分别不同。因此要有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设施农业,而不能盲目照搬他国或他地区的模式。要因地制宜,重视区域特点,找出适合本地的设施农业类型,使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农业发展体系。
3、推进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要想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必须形成相当的生产规模,这样才能占领市场,有效的开发与持续利用资源优势,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政府应采取加大投入等政策措施,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集中扶持和培育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基地,进而使设施农业向产业化推进:
4、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只有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来操作先进的设施和技术,才能使设施和技术的先进性得以发挥,才能充分体现巨大的增产潜力。目前,我国在设施农业的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径,有些关键技术的开发管理与国外水平差距甚远。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农业的科学知识,注重培养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关键词】 黄冈市 休闲农业 发展对策
“十”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当今社会,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压力日趋增大。节假日想释放压力、体验不同生活促使他们渴望去体验乡下农家生活,得到身心的放松;回归自然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个普遍趋势。这也为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休闲农业也就应运而生。大别山地区所辖的黄冈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山区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自然资源。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有效地开发利用大别山自然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使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1、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黄冈市国土面积1744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4%,农业人口556万人。黄冈市休闲农业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呈现如下特征。
(1)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渐成气候。发展休闲农业既要市场基础,又需要资源依托,黄冈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所依托的特色农业基地基本形成。目前,黄冈市各县依托著名景点的休闲农业,除为游客以及黄冈市民提供食宿服务外,还借助当地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源,开发了诸如农园观光、农事体验、康体健身、农事教育等休闲农业活动项目,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2)涌现出一批发展休闲农业的特色地区。黄冈市休闲农业最初以垂钓休闲、品农家菜、赏农家景、住农家房为主。因其地形复杂,气候独特,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其休闲农业正是通过优美的农业自然环境与其相应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和农业劳作,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往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农家休闲、田野自然风光为主体的休闲农业产业。涌现了一批如麻城龟山风景旅游区,横岗山避暑山庄,英山桃花源,英山温泉山庄,罗田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休闲观光基地。
2、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发展规模在大别山区位居前列。但是在发展中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总体规划与政策扶持不够、基础设施欠缺,休闲农业项目特色缺乏,经营管理不够规范等方面。
(1)缺乏总体规划和政策扶持。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黄冈市休闲农业最早是从农家乐形式开始发展。但是由于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缺乏政府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导,导致休闲农业在开发和发展中存在盲目性和重复建设问题,忽略依靠自身的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品,造成同一地区的休闲农业产品同质化竞争问题,加剧休闲农业企业后期经营管理中的困难,使休闲农业难以朝纵深方向发展。例如,在黄冈市罗田县的乡村,村民自发开展农家乐,规模都比较小,提供的休闲农业项目大同小异,各农家乐之间的恶性竞争激烈,总体规划的缺乏,对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无序,使得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极大影响了当地的景区景观。此外,黄冈市休闲农业与人文旅游景点之间缺乏联动性,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黄冈市对发展休闲农业重视与支持力度不大。对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很少,扶持政策及资金投入基本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反面,特别是将发展重点都集中在文化旅游方面,忽视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缺少对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及扶持政策,投资基本处于自发的状态,休闲农业总体布局不够完善,资金支持不足,软件及硬件配套设施比较落后,使休闲农业整体发展处于比较初级的状态。因此,黄冈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渐成规模,但仍处于市场培育期,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信息,管理等方面加以扶持和引导。
(2)基础设施不健全。由于起步时间较晚,黄冈市休闲农业尚未成熟,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档次较低,使得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黄冈市城乡间的交通状况虽然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未实现真正的四通八达,所以对去往休闲农业旅游地的游客来说,交通状况仍需改善。参加休闲农业项目的游客虽然初衷是为了回归自然,观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但是食宿方面仍然希望接近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以及对卫生状况比较注重。拿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较好的英山温泉山庄来说,当地发展休闲农业的资源优势明显,拥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三个国字号招牌。但英山县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旅游道路交通状况需改善,景区内部循环步道尚未完善,区内供水、供电、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不配套,旅行社存在小、散、弱、差等问题,停车场、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不齐全,方便游客的景区相关标牌标识、路标等设施不全,安全防护等设施都需改善。
(3)休闲农业项目缺乏特色。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投资者大多是旅游景点或城市郊区的农业企业或当地村民,他们盖起了小洋楼、仿效城市的生活方式,开始发展休闲农业,使得城市化与人工化倾向严重,忽视了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特色与内涵,脱离了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农”味,丧失了特色。此外,以当地村民为主体的经营者的经济实力不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功能单一,缺乏特色与创新,无外乎垂钓、就餐、住宿、打牌、采摘活动等。休闲农业经营者基本是将经营重点放在餐饮上,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带有参与体验性质的农村生产活动、农村生活方式的内容过少,休闲农业项目没有形成当地特色,参与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低。目前,黄冈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是观光农园及农家乐,缺少特色项目,严重阻碍了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含金量的提高以及休闲农业知名度的提升,同时无法满足现代旅游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导致体验休闲农业项目的回头客较少,重游率较低。例如,英山温泉山庄、英山桃花源、罗田农家乐、横岗山避暑山庄均是市星级农家乐,发展模式相似,都是依托大别山景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农家景为主题,而开展观光、采摘、垂钓以及供游客参与体验的农业生产活动较少,项目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恶性竞争较为明显,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较难带动回头客。从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尚未形成一定特色,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雷同。
(4)经营管理不规范。发展休闲农业,在经营、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都都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对管理水平的要求很高。而黄冈市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大多经营者是当地的村民或者来自其他领域,缺少相应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经验,缺乏专业的培训,对休闲农业缺乏科学认识,管理水平及组织能力较低,在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决策时往往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模仿其他地区的发展,导致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调查发现,罗田县,红安县,蕲春县等休闲旅游村都是以经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服务及工作人员基本上以经营者的亲朋及乡邻为主,经营管理中的随意性和混乱性比较明显,从业人员由于文化水平偏低、没有受到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难以在经营管理以及服务水平上提高经营档次,与专业化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其次,开发者和经营者主要为当地村民,缺乏对区域大旅游格局的了解和合理规划,经营管理不到位,导致服务档次较低,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随意处理污水等问题严重。此外,黄冈市休闲农业企业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宣传积极性不高,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宣传促销的意识不强,导致黄冈市休闲农业缺少品牌效应。
二、黄冈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黄冈市休闲农业整体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要想进一步促进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实施以下对策。
1、增强产业扶持和引导
黄冈市相关政府部门应转变观念,认识到休闲农业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并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促进和维护休闲农业的发展。
首先,政府应制定针对休闲农业的财政优惠政策。增强对休闲农业的产业扶持,除采取专项资金补助、宽松的信贷条件、税收优惠等措施外,还可以资助成立互融资担保机构,缓解休闲农业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休闲农业资源丰富、有特色的地区,例如黄冈市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红安县,通过采取优惠措施鼓励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休闲农业的合理布局,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借助各自优势,增强产业扶持力度,重点扶持英山生态观光茶园、横岗山避暑山庄、罗田农家乐、英山温泉山庄休闲疗养中心等一批休闲农业企业,从中培育出一批知名休闲农业品牌。其次,各级政府应做好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总体规划。由黄冈市旅游局、农业委员会联合行动,组织旅游、农业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对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状况、特色农业资源及农村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进行专业调研,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考察和统计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规模、名称、分布、位置、特色等,绘制休闲农业及资源分布图,建立休闲农业资源信息系统,为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全面、切实、可靠的资源信息,科学合理规划各县的休闲农业资源。休闲农业的规划应与农业布局、生态环境建设相一致,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英山县、蕲春县、黄梅县、麻城市应在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下,依据各自的人文古迹、自然等旅游资源的分布、微观区位特征等条件,制定出适合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再次,发展休闲农业目的和发展农业一样,都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当地农民的利益。因此黄冈市政府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完善与农民有关的制度和法规,制定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相关制度和规范,提供如工资、农民工培训等保障。最后,黄冈市政府应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尤其是解决各旅游景点以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交通、通讯、环保等问题,完善水电设施,供水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2、促进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联动发展
黄冈市文化积淀丰厚,自然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尤以文化旅游资源见长,优势非常突出,与山水旅游资源优势交相辉映。黄冈市近年来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兴建了蕲春李时珍国际医药港、大别山博物馆等大型文化旅游产业园。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都隶属于休闲产业,客源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交叉重合的部分,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的发展应该是合作而非竞争的关系,要实现双赢,就应该在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等方面协调统一,建立共同发展的关系。黄冈市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对文化旅游充分重视的契机,实现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
3、突出特色,树立品牌效应
休闲农业的特色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所在,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城市居民到乡村地区进行农业观光、休闲和度假,主要就是受到乡村地区不同于城市环境的吸引,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体验优美的田园风光、淳朴的风俗民情、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基础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源泉,开发建设中便应充分开发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休闲农业资源,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突出当地的鲜明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品牌代表着旅游市场和游客的广泛认可,品牌就是优质信誉的保证,品牌和特色相辅相成。因此,首先应该在“农”字上做文章,以农为根本,体现乡村特色、乡土特色,依赖农村的田园风光、山水农业景观,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其次,在“特”字上做文章,突出当地的区域特征,通过对当地的独特的土特产品进行包装改造,提升档次,将农产品发展为旅游产品,做到一地一品。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开发和发展要依据不同乡村区域的农业资源、农业文化、乡土文化和区位条件,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个性化和差异化,形成各自鲜明特点。如英山县桃花源,可以借助其独特的自然资源,设计突出当地历史文化及传统民俗文化的休闲农业项目,充分展现当地的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打造特色产品,增强吸引力,避免低层次的开发与模仿,与其它地区的休闲农业区别开来,使游客体验获得更多的民俗文化知识、历史知识、农业知识等,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双重需求。应积极借鉴其他各县或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打造一批具有不同资源特色及类型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将黄冈市休闲农业打造成既包含休闲观光项目,又包括会议接待、基地培训等高端旅游项目。
4、加大宣传力度,打响知名度
发展休闲农业,应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知名度。找准目标市场,借助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如在各车站、码头等人流量大的地段设置广告牌,在各休闲农业旅游地附近的高速公路广告牌上做广告;通过拍摄当地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风景片,在报刊杂志、电视和网络上进行宣传,介绍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地的文章及照片等;借助各种旅游交易会、展览会、新闻会、旅游组织年会等平台进行介绍推广;举办节事活动、主题活动,如通过举办美食节、桃花节、龙舟节、采摘节、摄影节等活动,实现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推广宣传。现阶段黄冈市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投入大手笔的资金为文化旅游进行各式宣传,因而,可以通过黄冈市宣传文化旅游的契机,实现休闲农业的联动宣传。此外,除旅游者之外,还要重视对当地居民的宣传,增强他们对发展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共同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实现扩大客源市场的目的,以此促进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
5、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的交叉结合,涵盖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涉及农业、休闲、旅游、生态、文化等综合知识,需要专业的综合性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因而,休闲农业企业可以与黄冈市旅游专业培训机构及院校合作,例如通过与黄冈师范学院合作,培养具有多学科综合知识的专业人才,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让他们对黄冈市的风俗民情、行业服务规范和准则、休闲农业景点等情况有专业性的学习,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水平。此外,应充分重视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使村民保持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营造良好的休闲农业发展氛围。
三、结语
随着城市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对农业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的环境改善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的休闲功能正是社会需求发生改变的结果。发展休闲农业,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发展黄冈市休闲农业对促进黄冈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注:项目基金:黄冈师范学院博士基金(2012029403);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般项目(2013002303);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2013001903)。)
【参考文献】
[1] 钟平:休闲农业发展之欧美借鉴[J].农村工作通讯,2009(7).
[2] 孙伟东、金华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6).
[3] 吕红杰、于太君:浅析我国休闲农业在经济环境下的发展[J].民营科技,2009(10).
[4] 陈艳、龙岳林、张佳娴、李苗: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9).
[5] 孙明泉:乡村体验与环都市乡村休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6] 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 邓蓉: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休闲农业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22).
[8] 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
[9] 胡海洋: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2006(12).
[10] 余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对策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3).
[11] 王圣军、张宇:休闲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村经济,2007(2).
1 六三村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1 六三村设施农业发展规模
近年来,该村立足当地良好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抓住市县扶持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和无公害蔬菜的大好机遇,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把发展冬季日光温室生产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措施来抓,主动采取多种支持措施,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全村设施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全村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0 hm2,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6.94 %。已经建设成为高台县主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主要生产的蔬菜有西葫芦、辣椒、茄子、黄瓜、番茄、西甜瓜、豇豆、芹菜、韭菜和稀特菜等18类130多个品种,设施农业已成为全村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1.2 六三村设施农业经济效益
六三村设施农业规模逐年扩大,流通渠道逐渐畅通,经济效益逐步提高。2011年该村的设施蔬菜总产量70万kg,总收入230万元,以辣椒、西甜瓜、番茄、嫁接长茄、制种黄瓜为主的精细蔬菜种植72棚,占日光温室蔬菜种植总面积的48 %;两茬及多茬种植90棚,占日光温室蔬菜种植总面积的60 %。最高收入31 200元。推广的新技术有西甜瓜连茬番茄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番茄连茬西甜瓜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两茬或多茬精细蔬菜丰产高效栽培、夏季高温焖棚、卷帘机使用技术、反光幕增效技术、黑色除草膜应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黄板诱杀美洲斑潜蝇、白粉虱技术、膜下暗灌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12项;推广的新品种有小茄王702、耐莫尼塔、苏珊、陇椒3号、万宝等30多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设施农业已成为该村重要支柱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2 设施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2.1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计划落实
在设施农业发展上,六三村实行乡领导和部门科级领导包村,村级领导包社,帮扶部门包挂,技术干部包技术指导,乡领导和村支部书记负责,全力以赴抓落实,与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抓设施农业建设。
2.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连片发展
该村紧紧依托高台县研究制定出台的多项优惠扶持政策,坚持贴息贷款和适当予以资金支持扶持设施农业发展,新打建1座日光温室,协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4万元,贴息2年,村上再适当予以资金扶持;改建1座日光温室协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2万元,贴息1年,鼓励支持打建日光温室。
2.3 强化科技服务,提高科技含量
六三村积极与农业部门联系,聘请农业专家进村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邀请农业部门选派技术人员蹲点抓片,在温室建造种植过程中进行全方位技术培训和指导,坚持一线服务,及时解决农户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同时安排村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到设施农业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聘请市县专家定期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指导,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为全村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4 突出地方特色,优化种植结构
在设施农业生产上,六三村大力推广主导品种,加快名、特、稀、优品种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步伐,大胆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合理安排茬口,科学推行间作套种模式,压缩一大茬,增加连茬和多茬,逐步提高连茬种植和精细蔬菜种植比例,培育优势和特色品牌蔬菜。转变了过去种植结构单一的不良局面,进一步调整优化了种植结构。
2.5 培育种植典型,以点带面
该村配合农业部门狠抓温室农业示范点建设。首先从结构调整入手,培育了一批标准高、起点新、结构调整力度大、特色明显、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显著的示范典型。同时,通过示范辐射,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嫁接育苗、膜下暗灌滴灌、配方施肥、蔬菜病虫无害化综合治理、提质增效等集成装备技术。新品种推广面积占到设施面积的98 %以上,新技术推广面积占到90 %以上,有效地推动了该村设施蔬菜的发展。
3 六三村在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六三村在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1 设施农业规模,发展不平衡 全村设施农业面积仅占总耕地的6.94 %,规模效益不大。各社之间发展不平衡,种植技术水平差异大,效益不均衡,整体效益水平不高。
3.1.2 设施建设投资大,土地调换与流转困难 一方面,随物价上涨,设施的建造和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随第二轮土地承包,农民的自主种植意识和法制观念逐年加强,基层组织调控能力弱化,土地流转机制尚未建立,统一规划、集中建造设施的难度加大。
3.1.3 农民认识不足,思想顾虑大 设施农业与棉花、番茄、制种产业相比,投资风险大、回报速度慢,而且费工费时、成本高、销售难、效益不稳定,部分村社干部依赖性强,嫌麻烦,带领群众创业增收意识不强,等待观望思想严重。
3.1.4 规划不合理,闲置撂荒温室多 早期建造的一代温室保温性差、种植面积小,部分二代温室设施条件差,设备不配套,基本处于闲置或荒废状态。
3.1.5 生产技术不熟练,管理措施不到位 部分农户文化程度低,科技素质差,在设施蔬菜的具体生产中,不能完全按照技术要求操作,导致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严重,生产成本增加,蔬菜产量和质量较低,种植效益下滑,认为种植设施蔬菜不划算,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3.1.6 信息不畅通,销售局限大 高台县的设施蔬菜主要销往新疆、青海、内蒙古及周边市县区,蔬菜保鲜运输设施相对滞后,没有形成销售网络,阻碍了设施农业效益的提升。作为一个村来讲,更难适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