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旅游管理职业决策

旅游管理职业决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3 16:53: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旅游管理职业决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旅游管理职业决策

第1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求职;职业要求;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沟通能力,善于处理旅游行业特点的相关问题和关系梳理工作,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从业者。

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类型主要包括13个不同方向,具体为:1.旅游行政管理部门;2.旅行社;3.旅游咨询公司;4.旅游电子商务企业;5.旅游规划策划机构;6.旅游营销策划企业;7.旅游景区;8.主题公园;9.旅游休闲俱乐部;10.旅游度假村;11.旅游职业中学、旅游职业中专教学工作;12.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13.走向乡村,参与开发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从就业的行业类型能看到,旅游管理类专业就业面较宽,不同行业对于职业素养的要求也不同,这就决定了旅游管理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工作实践能力必须能够在求职过程中或者进入职业环境后迅速胜任相关工作岗位。

一、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要求

任何大学的专业价值都必须通过职业平台得以体现,职业要求对于专业学习和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是考量学生人力资源价值和其专业知识价值的标尺。根据整个旅游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我们将其职业要求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迅速熟悉工作环节信息和工作沟通渠道

旅游行业的工作类型非常丰富,从普通的导游到旅游景区策划工作,从酒店餐饮客房服务工作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工作,都紧密的围绕着旅游消费产业链条产生和运转,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尤其是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角色后能够非常迅速的收集工作所需的相关信息,而且在不断变换的岗位角色中能够快速适应工作角色要求,能够迅速建立旅游行业中多角色、多渠道、多种环境的沟通联系工作,从而为工作内容的开展和工作关系的建立运行发挥主动积极作用。总的来说归纳为3点;一要迅速适应旅游行业的多种工作角色;二要积极收集掌握相关岗位工作的有用信息;三要能够在旅游行业不同类型的工作中发挥主动性角色作用。

2.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积极社会沟通能力

旅游行业所有的工作类型都是围绕旅游者和旅游事件展开的,这就要求旅游工作从业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积极的社会沟通能力。首先,通过自己良好的表达能力在旅游工作中积极开展旅游服务,提供相关旅游产品;其次,由于旅游行业的工作具有时间、空间、事件、环境、问题等因素的多变性和突发性,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能够拥有积极的社会沟通能力和联系能力,在旅游行业多种变化的因素中通过积极交涉、关系沟通、情况通报等方式理顺工作关系,保障不同类型的旅游行业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较强的突发事件关系协调能力与处理能力

由于旅游行业工作因素的多变性,在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开发工作中,突发问题的产生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具备快速的问题反应能力,通过训练有素的问题协调能力化被动为主动,从而积极决策问题,保障旅游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自身的工作责任。通常来说,旅游行业的工作要求从业者进入工作岗位后,遇到突发问题做好以下3点:一是要积极沟通信息,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二是迅速开展公关协调,将问题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三是通过自身团队或工作机制平台进行善后关系公关维护工作,保护自身企事业品牌形象,实现多种关系价值利益的优化结合。

二、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的主要特点

目前全国大概有300余所院校开设旅游管理的本科专业,假设每个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每年毕业50名毕业生,仅每年毕业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超过1万5千名,再加上一定数量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和博士以及数字相对本科毕业生更为庞大的专科、高职及中专毕业生,数量极为庞大,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旅游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较大,大量的旅游管理类毕业生进入旅游行业后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第二,旅游行业本身的多类型、多层次、多链条能够适应从中专的导游酒店专业到旅游管理规划的硕士、博士高层次学历毕业生的职业层次,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毕业生的角度从以下一个方面分析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求职特点。转贴于

1.从行业一线服务岗位开始职业生涯塑造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多的旅游管理类的毕业生在开始求职时,都是寻找旅游行业的基层一线服务岗位工作,这个情况由多种原因造成,一是教学实践相脱节,目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和教学大纲要求,毕业生掌握的旅游专业相关知识需要在实践一线岗位中进行相应的实习;二是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要求,从事旅游规划和旅游产品开发工作,必须对旅游相关产业链条的导游、服务咨询及旅游销售工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就需要毕业生进入旅游行业后对不同一线岗位工作都有相应的工作实践,具备基本的行业素质。

2.性格、心态展现优于专业基础知识掌握

在旅游行业的招聘过程中,旅游企事业单位对于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考量目前比较偏重毕业生性格因素,心态情况的了解,对于专业基本知识的要求反而并不高,主要有2个原因,一是用人单位在旅游行业的不同类型和不同模式,相对于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求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熟悉本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程序,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不高;二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评和性格、心态测量从而选拔性格积极,心理素质相对稳定的从业者,这是基于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的性质要求,要求从业者始终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的整个流程和各种问题,提供良好的旅游服务。

3.动态岗位环境考验毕业生社会生存能力

旅游行业的岗位动态性较强,无论是导游工作、旅游销售工作还是景区规划工作,都要求从业者能够在较长的外出工作周期中去发挥主观能动性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毕业生较强的生存能力,一是能够长时间从事不同区域,不同环境及不同类型的旅游服务工作,例如,导游工作外出时间长,周期密集,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不断变化;二是遇到各类问题时,能够沉着冷静,变通思维,善于应对解决实际中的矛盾问题,理顺整个旅游服务中的各类关系,既保证旅游服务的质量又能增加相关工作链条的经济收益。

三、增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几点建议

增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的根本方法是增强旅游管理学科的社会实践性教学,但是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应的训练和实习增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更为良好的展现学生积极的职业心态和稳健的职业作风,从而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求职能力。

1.加强旅游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

旅游行业招聘的过程短则数个小时,长则最多几周时间。动态性的工作环境和耐压性的工作特点要求毕业生能够在很短的面试时间里展示出自己的整体特点,突出性格特征,能够在数周的现有工作岗位上承受旅游行业节奏快、频率高、效率好的工作要求,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求职前需要进行相应的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通常情况下,不同场景的职业语言训练能够迅速帮助毕业生模拟不同工作岗位环境,通过语言的展示沟通熟悉旅游业招聘的语言习惯和工作作风,从而在面试中积极自信的面对语言交流考察;其次,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还有助于毕业生模拟工作环境,旅游业相关工作岗位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沟通,通过语言环境的训练本身就是对工作场景的训练,能够帮助毕业生在数周的实习过程中以沉着冷静的心态面对各类实际问题。

2.丰富相关行业岗位的实践经验

旅游行业对于毕业生的实践经验要求较高,毕业生可以把握旅游行业工作的岗位特点和要求提前进入相应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进行实习实践,如果临近就业,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工作周期较长的实践时,可以采取岗位实践培训,即在没有劳动报酬的前提下寻找多个不同旅游行业的工作岗位,例如,做三天导游实习,跟一个省内区域团;做三天旅游咨询销售,了解相关工作渠道;做三天旅游产品设计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认真记录每一个工作细节中的问题和体会,事后归纳总结心得,这对于求职中相关问题的应对可以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转贴于

3.突显应对突发问题的决策能力

如果能够通过相关工作岗位的实践和实习,体会突发问题从产生到结果的过程能够提升自身的紧急应对能力,如果临近求职,没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最好的方式就是善于总结前人的工作经历和心得,寻找相应的导游工作日志或工作心得,通过自身归纳和总结分类分析,模拟相应环境,增强自身的认知能力,在整个求职过程中,凸显出自己对于突发事件应对的感受理解,可以帮助毕业生塑造良好的协调决策形象,增强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实力。

旅游管理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该通过较好的语言素质来积极展现自身的工作心态和协调沟通能力,通过沉着冷静的工作执行力展示自身坚强的心理素质和问题应对能力,从而提升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寻求更好的工作职业平台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林丹彤.浅谈高校和大学生促进就业的途径与策略——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

[2]王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法探索[J].民风,2008(17).

[3]李红英,和亚珺等.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法探索[J].中国电子商务,2010(5).

第2篇

1.1师资队伍建设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的矛盾

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不仅要能够讲授一般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能够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双师型”。目前,由于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明显滞后。很多教师旅游理论知识方面非常丰富,但缺少在旅游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其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旅游企业要求脱节,一个“双师型”教师的成长需要时间的积淀和实战经验的积累。

1.2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投入与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

职业教育带有鲜明的职业岗位性,必须具有个性教育,也就是要加强实践性环节教育,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之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需要。加强实践环节,必须要有能满足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环境和条件,需要经费和设备的大量投入。近几年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尽管我国对教育投入的总量不断增加,但是生均占有教育经费数目前仍相对不足。经费投入不足仍是困扰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1.3规模发展与学生就业的矛盾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就业情况如何,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影响。笔者在调研中深切地感到,凡是与企业结合紧密的学校,其毕业生就业情况就好,培养的学生质量就高,受社会和企业欢迎和接受的程度也高。

2“校企合作”对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的作用

2.1校企合作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质量的关键是师资。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学生,必须有高水平的教师。职业教育需要的是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由于受到过去“重理论、轻实践、轻技术”的影响,培养的人才理论有余,实践能力不足。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存在着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相对较弱情况,与现实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多数教师缺乏实际经验。在与旅游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院可以组织教师到旅游企业学习,及时了解和掌握旅游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教师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也可以从旅游企业中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经验的旅游管理人员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教师,从而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

2.2校企合作促进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

教学专业化要求旅游院校要突破传统的决策水平,深入调查研究、吸收旅游企业、旅游协会等专家参与,对旅游业的发展形式、发展趋势、专业就业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与学校一起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等进行论证,做出决策。

1)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办学指导方向更明确。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基础文化课以够用、适度为原则;旅游专业理论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应大幅度增加实训教学。

2)专业设置市场化。学校对学生的专业教育、道德教育、成才教育等诸多方面充分采纳旅游企业的意见,不仅能获得真实的市场需求信息,也能有效地弥补课本知识落后与社会发展的不足,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学校按照旅游市场的导向的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够迅速地适应岗位需求。

3)教学具有针对性。学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也包括让旅游企业参与制定人才规格、课程计划、评估标准等方面,使学校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克服教学内容的老化、教育方法落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相脱离等方面的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3篇

关键词: 中职旅游管理教学模式 创新途径 关系处理

一、目前旅游管理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中国旅游业的超前发展,带动了中国旅游教育的迅猛扩张。通过对我国中职旅游教育的广泛调查研究发现,由于相当一部分旅游中职学校没有对旅游业人才的需要特点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课堂教学模式不科学,导致培养的大批人才与行业需要出现灾难性脱节,就业情况不理想,相当一部分旅游专业的人才流入其他行业就业,造成一定程度旅游教育的失败和严重浪费。而我国正迎接着旅游时代的到来,我国旅游业需要一批用现念和最新技术所武装的服务人员尽快登上旅游业无限广阔的舞台。这样的矛盾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现在中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构建旅游管理教学模式创新的途径

(一)构建目标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教学过程中运用行为导向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理论: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培养学生组织、沟通、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三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学生今后不断学习、更新和提升能力的根本。各种方法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统筹运用,以便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案例式、情境式教学模式:案例式、情境式教学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作用明显。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程的内容特色划为几个教学主题,确定每个主题的目的,在每个主题安排几个场景,让学生在情景教学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处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模拟酒店、模拟旅行社的成立实现了旅游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完美结合,构建了体验式教学模式,使在校学生在学习中真实地接触到模拟操作实务的各个环节,更加充分、及时地利用所学知识,从而毕业后为客人创造美好的旅游体验打下基础。

(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职学校旅游管理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教育的内容,而是教育的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因为我们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过硬的、优于其他教育类型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更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要培养这样的学生,必须在正确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创新教育理念,把以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技术实践能力的教学观念落到实处。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等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其基本的内涵有如下三大层面:一是制度层面的对接。从国家角度讲,就是要构建将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能力评价一体管理的国家制度。在国家制度还未达到这一要求的情况下,省一级及以下区域的职业教育决策就只能通过跨部门的政府协调机制来完成。二是社会层面的对接。这主要是在制度层面对接的前提下,促使行业、企业、雇主及其他利益团体参与职业教育,承担职业教育的社会和法律责任。三是学校层面的对接。这主要是教学方法、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人员、教学设施设备、教学空间时间与生产业务的对接。

(五)构建中、高职衔接的教学模式: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教学模式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探索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教学体系,可以让中等职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时间得以推迟,更有助于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三、创新旅游管理教学模式应处理好的关系

(一)注意量与质的关系:中职学校旅游管理教育要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保证教学质量,是旅游管理教学创新得以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研究中职学校旅游管理教育质量的四类标准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学科建设需要、学生学习与就业需要、人才市场竞争需要。提出了旅游管理教学质量保证的四个体系:一是教学活动方案的策划体系;二是教学活动过程的执行体系;三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后勤体系;四是教学质量控制的督导体系。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创新提供保证。

(二)注重教与学的关系: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创新不仅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及培养其独立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作为教学的发展目标,以变单一的授课模式为改革的突破口,实行课堂教学改革。

(三)注重学与做的关系:通过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践,逐步加深对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性的认识。中职学校旅游教育创新必须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旅游学科建设的学术需要、高校旅游教育改革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个体需要。探索旅游管理教学改革,坚持旅游管理教育创新研究尝试,对培养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促进我国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走向国际化发展舞台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发展阶段

自1978年我国开始对旅游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至今,已有三十年之久,在这三十年之中经历了起步、发展以及深化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9781985)。在起步阶段张我国主要进行的就是由政治接待型向经济事业型转变的改革。在1978年之前,我国的旅游管理机构主要进行的就是外事性以及政治性的接待工作,在三月份有关部门转批了有关于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意见。在1981年的三月国务院就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见。1985年,国务院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它的出现加速了我国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是我国的旅游业开始了繁荣发展。

(二)发展阶段(19851992)。在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我国按照国际管理把旅游业正式的纳入了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计划,这一阶段标志着我国开始从政治接待性转入了经济事业型。1985年出台的《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以及《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 施行办法》对当时开班旅行社的业务起到了规范作用。在1992年之后我国旅游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全国氛围内展开。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向新的发展阶段迈入。

(三)深化阶段(1992)。1992年以来,国务院出台各种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强化了对于旅游管理业的管理,维持了旅游市场的秩序,有效的保证了消费者的权益不受到伤害,树立了我国良好的旅游管理发展形象。这一阶段标志着我国的旅游管理改革已经迈向了新的阶段,旅游事业受到了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好的前景正在向我们招手。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正在一步一步的发展着,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缺点也暴露了出来。

(一)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旅游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而且还和其他的行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说:餐饮、交通、住宿等等行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的这些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行业也得到了发展。但是国家并没有针对这些相关的服务行业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导致出现了一部分黑心旅行社为了能够提高自身效益,不惜一切代价欺骗消费者,着实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相关政策及法规有待完善。由于现代社会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旅游管理体制也在随着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的改善和创新之中,但是却很少涉及到一些政治法规层面,使得一些不法的商家利用这些漏洞进行不法活动,不仅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还打乱了旅游市场的市场秩序。

(三)旅游产业结构失衡。对于现阶段的旅游商品开发来说,我国还是比较落后的,但是旅游商品属于旅游经济中的重要支柱,有效的推动了传统工商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旅游商品生产销售管理不协调,就造成了旅游商品还一直处在自发阶段,再加上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相对来说,还比较缺乏创新能力。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旅游业产业结构失衡。

三、对于我国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建议

建立完善的公共参与制度。公众在旅游业当中占据主题位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所以应该尽快建立完善公共参与制度。首先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关决策时一定要让公众对其有知情权以及提议权,从而能够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以及保证公众在旅游业中所占的主体地位,在制定以及实施相关的法规时也应该让公众充分发挥监督权。其次,相关部门还要注意避免让公众参与流于形式,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阐述自己对于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决策以及执行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监督权,对于旅游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在旅游行业中所占的主导位置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而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却在不断的增加,充分发挥旅游行业的的职能作用,不断的提升旅游行业的自律性,将会成为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选择。上述提到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应该引导以及帮助旅游行业部门、旅游行业协会,并且逐步的将旅游行业与政府相区分。旅游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就是在审议和决定行业内部的规章制度、落实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决策、监督旅游机构设置监事会以及针对内部和行业资深形式监督权。除了上述职能以外,旅游行业协会也应该肩负起各个地区至今的统领职责,有必要在第一时间向相关的单位告知相关的政策以及法规,为推动我国旅游业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第5篇

工作的就业率比同专业本科、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生相对要高,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一直是各旅游行业的热门人才。近几年来,我国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致力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取得长足进步。很多旅游企业在挑选旅游从业人员的时候,往往看重的是其自身具备的良好的服务技能和实践操作技能,而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以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主导,致力于本专业学生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和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要注重应用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以解决我国的旅游教育界和旅游业界多年来的“供需错位”的问题。因此,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致力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二)注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培养(三)“校企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二、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致力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旅游从业人员约800万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专业人才实际需求预计达到1200万人,由此可见,旅游专业人才缺口至少400万人。因此,如何有效、迅速地培养一支强大、高质量的旅游人才队伍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高专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应根据旅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方向,确定本专业的办学特色、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置等,重视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主张更多地以社会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点。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协调好专业基础课课、服务技能课与实习实践课之间的关系,不仅要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同时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覆盖知识面宽,致力于学生行业素质的培养。

(二)注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培养旅游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其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服务性、综合性和整体性。因此,旅游企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根据旅游企业对旅游专业学生六类素养排名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旅游企业认为,对于旅游专业学生应重视“旅游管理和服务的基本技能”,有35.8%和28.4%的被调查者将该项分别放在第一位和第二位,可见重视程度之高。同时这也是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主要能力和素养的诉求。拥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充分体现在学生要具有扎实的旅游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业务知识、完善的经营管理知识等专业知识素质和良好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决策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素质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自身良好的综合能力及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旅游这个服务行业的经营成败。因此,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较强的心理素质等全面的综合性素质,这也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

(三)“校企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旅游产业与旅游专业对接、企业岗位工作内容与课程对接、企业实训信息与学校教学信息对接的新型“校?企?社”三位一体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必然结果,更是高职高专人才需求发生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进一步突出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特色,实现了办学理念与模式上的突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体现在:在校内,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法等教学手段来配合理论教学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通过模拟导游等课外实践活动来完善创新基本素养的培育。建立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在校外,通过到旅游企业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校中厂、厂中校、厂校结合等模式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还需要辅之以多种保障条件,如师资队伍建设等要素。首先,安排校内教师进入旅游企业考察见习,强化教师的企业管理能力及旅游服务操作技能等,进一步完成“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其次,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管理层进入校园,参与旅游专业教学,如做报告、开讲座等,并定期安排校内教师到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此加强教师之间、教师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交流,建立在校教师和企业在职人员的“双向型”师资队伍。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 旅游行业;政府行为;发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090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3- 0207- 02

1 我国旅游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政府行为

旅游行业的管理需要各级政府的不同部门制定一定的规则,保障旅游行业能够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为了进一步地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各个国家对于旅游行业的管理包含了政府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模式以及协会管理模式。

在我国旅游行业内,政府管理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旅游行业内部进行规划设计、规定旅游业市场准入标准、严格控制旅游项目的审批等等。为了规范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旅游行业协会、旅游组织以及旅游企业的建设以及管理设置规范制度。

与其他国家的旅游行业发展相比较,我国的旅游行业管理表现出的优势有:首先,我国政府对于旅游行业的管理力度非常大,监管非常严格,展现出的效果非常明显,使得旅游行业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也使得行业运转更加正常。其次,政府对于旅游行业的管理不仅包含了制定行业规范制度,还为其规模效应的建立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让旅游行业在建设的过程中有具体实物建设支持行业运转,让旅游行业拥有灵活的资金链。最后,旅游行业中的政府行为管理使得信息传递效率更高,信息更加透明,使得政府主导资源让我国的旅游行业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也为我国的旅游管理进行协调和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

2 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不足

2.1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中缺少完整法律法规的支持

旅游行业的管理在很多层面上缺少完整法律制度的支持,在很多方面尚没有搭建法律法规框架,首先,我国的旅游行业基本法设置的条例众多,没有从实际问题的体系出发解决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旅游基本法虽然条例数量多,但是没有清晰的参照标准。其次,旅游管理中没有树立完整的法律条例切实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使得游客在旅行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让我国旅游管理的形象大打折扣。最后,我国现有的旅游管理法律设置的内容比较单一,没有根据时展的需求对法律内容进行补充,使得旅游法律的体系更新较慢,与时代脱轨的现象比较严重。

2.2 旅游管理部门职能重叠,管理效率低下

我国旅游管理设置的部门虽然很多,但是在功能以及部门职能设计方面存在了很多的重叠,使得多数事务管理效率低下,再加上旅游事务的管理可能要跨地区、跨国家,要与很多地区的林业部门、环保部门以及地质部门等打交道,工作事务的重叠导致旅游管理部门的压力较大,如果各个部门之间的执行效率低下,存在的管理效率较低,很容易造成旅游管理质量的下降。

2.3 我国的旅游管理在很多层面上受政府主导较多,执行效率低下的问题时有发生

在旅游业管理的过程中,各级政府以及部门对其投入的关注都不小,在不同的旅游管理层面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但是就旅游管理事务的实际执行效果分析,我国的旅游管理存在着严重的政企不分的现象,很多管理决策受到政府主导的较多,一旦政府以及旅游企业之间的意见不统一,很容易阻碍行业发展以及进步。

3 我国旅游行业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的措施

3.1 建设全国旅游管理机构贯彻政府管理行为

从国家层面建设旅游管理机构,让国家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统筹规划国家的旅游资源,建立最高的旅游决策机制以及综合协调机制,根据政府出台的旅游政策方针、政策法规重点解决旅游行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重点解决供求矛盾,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关系,为旅游行业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明确旅游行业的发展方向,制定明确的目标,规划出一套完整的道路。

3.2 建立地方旅游管理C构统筹当地的资源整合

地方的旅游管理机构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一些符合当地需求的管理办法,在大方向的指导下决定本省的资源战略管理,实施监督和控制,决定审批项目是否可实施,并着重解决旅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让旅游行业的发展更加符合当地市场经济结构的需求,确保旅游业朝着更加顺利的方向发展,并出台相应的政策为其做好后方保障,使得地方旅游管理局与全国旅游管理局建立密切配合的关系,共同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以及管理,推动旅游市场制度的建设以及实施。同时,地方的旅游管理局对于当地的旅游企业有更深入的了解,从地方管理的角度切入更能够监督和引导旅游企业的行为,审批旅游企业的项目,解决其建设发展的需求,也督促旅游企业的发展模式创新和改革,快速适应新市场环境带来的要求,促使旅游企业的管理从社会大众的需求出发,为旅游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 结 语

随着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政府对于旅游行业的重视程度也是逐渐提升,旅游行业的管理致力于行业资源的整合以及管理,建立相应的制度约束旅游企业的行为,重点监督和解决旅游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政府行为在行业发展中的功能,使得政府行为在旅游行业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督促旅游行业完善制度的建设,推动行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切实推进旅游行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促进旅游行业的进步以及发展,不断推进旅游行业的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蒋莎.我国旅游产业市场化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武汉:湖北大学,2006.

[2]张俐俐,袁国宏.论行业协会在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演进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家, 2002,17(6):30-34.

[3]郝索.外国旅游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及对我国旅游业改制的启示[J]. 人文杂志,2001(3):79-83.

第7篇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研究热点。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标准既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已步入内涵式和规范化发展轨道。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教育核心问题,近年来从国务院到各级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职业院校都分别提出了相关目标与要求,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与实践。

200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0年,国务院颁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颁布《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同年,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这些都是指导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以不方式提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进中高职衔接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构建教学标准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目标和要求。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各类职业院校也积极响应,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就广东省而言,自2010年开始实行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试点工作,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科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是其中试点专业之一。随后,连续启动两批共20多个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制工作。

前几年,教育部职成司组织高职高专教指委会研究制订了一批专业教学标准,为我国教学标准的研制开创了先河。然而,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我国职教领域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相对薄弱。如果这些工作长期滞后,不利于职业教育理论成果的丰富及理论体系的完善,也不利于我国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深入,制约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

可见,从规模化扩展到内涵式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规律,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和一系列保障措施,其中,建立和健全以专业教学标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进行深入全面地、系统地探索。

(二)研究意义

拓展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丰富职业教育理论体系。通过对已有相关成果的综述,以终身教育理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论为指导,以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律为依据,通过对“中高职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能力分析―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等概念、理论及其内在关系的解读,探讨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方法技术,构建出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及相关制度。从而,拓展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一定程度上丰富现代职业教育研究成果,完善相关理论体系,为政府决策及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提升旅游专业建设水平。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与实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完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体系,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一方面,通过中高职课程结构的整体化设计和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标准的开发,实现旅游专业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是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的必备文件,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把能力核心、系统培养、中高职衔接、第三方评价等职业教育理念落实到专业建设中,能有效促进本专业的内涵式发展,推动更多、更高水平的课程建设,使之成为更高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示范专业。而且,本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开发技术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专业,带动相应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区域社会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人才培养标准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大多数省市已普遍开展,但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指导等因素,本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状况并不尽人意,培养质量良莠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中高职衔接教育改革和人才供给。研究并有效实施本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等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有助于本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提高,促进本专业人才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而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供给又将有效促进本区域社会和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综合运用实地调研、文献分析、会议研讨、案例研究等方法,以人才需求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为逻辑起点,学习借鉴英国的先进理念与经验,依据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内在要求,由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协同合作,按照理论分析―实地调研―交流讨论―试点应用―反馈完善等流程开展研究。技术线路见图1。

三、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

通过对中高职旅游专业人才供求的全面分析,学习和借鉴英国职业教育标准开发经验与技术,开发具有中国(广东)特色的旅游职业能力标准、中高职衔接旅游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初步建立体现广东特色、满足国家需求、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

(一)中高职衔接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

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类型,它以就业为导向。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本项目首先通过广东省内的中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研,如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在校生学习状况、毕业生就业等情况的分析,掌握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给状况;通过对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及旅游行业(主要是旅行社行业)人才需求特征的深入调研,全面分析技术技能型旅游专业人才需求状况。通过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分析,发掘供需矛盾,找出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缺失标准开发是关键问题之一)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对策。

(二)英国旅游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及其借鉴

英国是世界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素以科学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公平合理的课程评价模式而闻名。深入剖析英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学习借鉴其职业教育标准开发机制和开发技术以及英国的旅游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为我国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经验借鉴。

(三)旅游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分析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一项关键性工作,也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主要成果和特色所在。根据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及其工作任务和职责,分析其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建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模块库,构建本专业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标准库,为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和课程开发确立科学依据。

(四)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

一方面,从理论上探讨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的内涵、要求及开发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在旅游管理职业能力标准构建的基础上,按照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理念,通过解构和重构,建立本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开发本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内容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条件、教学组织与实施件等),制定三二分段培养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转段考核方案,并经项目试点单位实施、反馈和完善。

(五)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编制

根据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编制本专业课程标准,明确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的内涵、表述格式、具体内容及课程开发思路方法等要素,尤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课程标准的规范性及可操作性。并具体制定本专业中职学段和高职学段所有核心课程标准,并对其他非核心课程标准也给出编制思路。

(六)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考核评价标准的的探索

考核评价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体系中最为薄弱的部分,本项目根据中高职衔接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引入第三方评价等先进理念,制定旅游类专业三二分段转段考核标准及实施方案,建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形成性课程评价标准及实施方案,建立基于第三方评价机制的专业建设评估方案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四、结论与讨论

第8篇

[关键词]旅游专业;“流失”;原因;旅游教育;“导航”体系

一、旅游教育面临的困境

综观我国旅游人力资源的现状,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大批高素质的现代旅游专业人才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旅游专业(本科)学生中途转专业“流失”,或毕业后转行就业,或就业后快速转行,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朗化,已经引起国家相关部门、高等院校和行业内的高度重视。国家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是否存在资源浪费?高等院校是否应反思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旅游行业是否存在用人误区?

我国旅游教育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为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据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统计,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703所,其中高等院校762所,中等职业学校941所。2006年旅游院校在校生为734,854人,比上年数量大大增加,增幅达29.7%。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61,129人,比上年增长17.1%,旅游中等职业学校373,725人,比上年增加44.8%。但是,旅游本科毕业生在择业时选择旅游行业的比例越来越低。汪剑明的研究表明:历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仍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还不到20%。在市场经济和开放条件下,对一个行业而言,大学生的流动本属正常现象,但是在一个连续和不短的时间内,旅游行业中的大学生一直是“出超”。面对旅游行业(企业)中高级专业人才青黄不接、高层次旅游人才奇缺的现实,这不能不说是大学生的遗憾、行业的悲哀。

二、“流失”现象成因透析

(一)专业选择的非自主性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有赖于“选才”的准确、“育才”的科学,又取决于“用才”的智慧,更离不开“选才”、“育才”及“用才”的有机结合和渗透。“选才”是基础,是举足重轻的一个重要环节。专业选择的非自主性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选择具有非自主性的特点。根据有关调查发现,有2/3的学生在进人大学时首选的不是旅游管理专业,而这2/3的学生中有近一半的学生是因为在高考志愿中填写的“服从分配”而被录入,甚至是某些热门专业如会计学等专业因报考人数爆满而被调剂到旅游管理专业。第二个层面,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选择具有非自主性。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形象、气质、性格、爱好等要求比较高,而目前招生仍然是通过网络阅档招生,学生信息不能完全真实地在档案上反映出来,而且大部分高校对该报考专业的学生除了明确规定的身体健康状况的要求之外,几乎没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殊要求,导致招到的生源不很理想。另外,一些招生单位为完成招生计划,不顾考生的个人意愿、不管考生的个人素质,强行招人本校。这样既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又耽误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会对旅游业造成负面的舆论影响,这样做无疑使旅游高等教育雪上加霜。

(二)专业教育的非协调性

1 旅游本科教育的学科地位与旅游教育发展的差距。旅游学是在管理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下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二级学科,并无独立的学科地位。这种定位把旅游学在本科教育阶段的专业设置限定在唯一的旅游管理专业,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学科的定位限制导致旅游高等教育出现了畸形发展的情况。一方面,专科教育不受学科定位的限制,基本上是根据旅游人才市场的需要来开设专业的,因此旅游专科教育一直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恰恰是本科教育的失败导致了专科教育的火热,在行业形成了“专科生比本科生好用”的共识,专科生的升迁机会也远远多于本科生。另一方面,旅游方向的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由于也不受旅游学科定位的影响,很多其他学科都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招收了不少旅游方向的研究生。如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等,旅游方向的研究生呈现火热景象。而处于同样重要地位的旅游本科教育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据吴必虎等按关键词“旅游”来统计院系名称的调查,当时有25所高校在本科阶段建有旅游院系,但只有7所是独立的旅游院系,其余18所皆是与其他专业联合成立的,其中包括历史文化、管理与地理专业。

2 培养模式与行业需要的背离。由于传统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常常导致旅游人才的职业忠诚度不高、诚信度下降,影响了旅游人才市场的稳定性。在湖南的调查结果显示,旅行社、酒店和景区对毕业生知识结构表现出不一样的要求,但是对于人才基础能力中的“创新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表现出一致的需求;“高度的责任感”、“诚信”、“强烈的服务意识”成为人才素质需求的三大选项。最佳东方网的最新调查也发现,76.08%的酒店认为,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一个合格的酒店经理人必备的条件,11.04%的酒店认为酒店经理人必须有“艰苦创业的精神”。

(三)行业就业能力的非竞争性

1 旅游企业的过高期望和人才管理的误区。长久以来,饭店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具有本科学历的员工并不多见,因而对具有本科学历又是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寄予很高的期望,认为他们在各个岗位上都应该出类拔萃。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差,几乎需要重新培训,而且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远不如英语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突出。于是得出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不实用”的错误结论。同时,现有管理者中难免有些人把本科生视为自己地位的威胁。如果企业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选拔、监督、用人机制,原有员工与新员工尤其是本科生不合作,对其排挤、压制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管理者不能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对待人才,最终造成人才的流失。

2 学生的职业期望与行业现实的差距。大学毕业生希望进入工作岗位后,得到企业足够的重视和培养,更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与特长的施展,个人本位的职业期望在当今旅游专业毕业生群体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迫切渴望能有充分发挥才智的平台,但却无法逾越企业的用人模式,八成以上的企业认为要培养一名中高级管理人员需要一至三年的时间。而大学生由于工作不具挑战性、对企业缺乏了解、自以为是等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频繁跳槽,形成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学生与企业的期望之间的鸿沟并非无法跨越,“流失”现象也并非洪水猛兽,笔者认为,旅游教育的“导航”体系是解决这些难题的根本保障。 转贴于

三、旅游教育“导航"体系的建立

随着旅游业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旅游业的国际合作也越来越多,相应的人才需求也将会越来越大,积极培养国际旅游业人才有利于增强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是我国旅游管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总体目标,建立旅游教育的“导航”体系关键在于从政府、高等院校和旅游行业(企业)三个层面着手。

(一)提升旅游学科地位,加强对旅游专业人力资源的宏观调控

如前所述,旅游学应该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即使旅游学目前的成熟度还不被理论界一致认可,其成为独立学科门类的条件还不成熟,也应该将旅游学定位为一级学科,使其在下面有若干的二级学科,充分扩大其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学健康发展,也才能理顺旅游高等教育各层次的关系,使旅游高等教育特别是旅游本科教育走出困境,迈上适应社会需要的健康发展之路。政府的决策和扶持对旅游高等教育的导向作用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决定着旅游教育的发展方向。学科地位的提升是一方面,还应在宏观调控上加大力度。国家旅游局应与旅游行业通力合作,对行业所需的管理型、技术型、综合型等各类人才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如,创建饭店职业经理人市场,提供行业劳动力成本信息等。建立系统的国家、旅游院校、行业、企业之间的立体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设立行业奖励基金,充分利用国家资源,加强与国外行业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倡导教育模式的改革。打造旅游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长远考虑,应调整专业教育的结构,提高教学的质量,充分尊重人才市场的信息和趋势,使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更多地为行业服务,提高行业对本专业学生的优先认可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无疑为旅游业这艘航母安装了马力强劲的发动机。

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首先应从源头(生源)上识别。旅游从业人员大多要直接与客人接触,而且员工的仪容仪表对于旅游企业又尤为重要。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在就业时由于容貌、体态、身高等原因被企业拒之门外,不得不转向其他行业。因而在招生阶段对生源的自然条件有所选择是对学生负责的重要手段。

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兴趣,培养坚定的职业发展方向。比如在教学内容方面,以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需要为依据来设计课程名称和内容。国外旅游教育的经验值得借鉴与参考。以密歇根州立大学招待业管理学院部分专业课的设置为例,招待业管理概论、质量管理、营销创新等课程的设置与内容和行业发展紧密相连,针对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专题讲授、行业热点问题研究、实验室操作、案例分析、学生独立研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调研、思考、讨论。同时,继续探索产学相结合的开放式办学之路,加强学校与行业之间的互动,选择一些品牌的旅游企业作为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就业情况,在第七和第八学期可以开设旅游企业管理实务、旅游企业就业理论与实践等课程,让学生走进旅游企业中边学习边实践。同时,通过学生与旅游企业多方面的接触,使学生了解旅游企业的用人政策,给学生择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关键在于“核心知识”的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不仅是该专业的关键知识,而且也是该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因素,是塑造专业学生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从目前来看,旅游管理专业还没有核心知识,我们所传授给学生的多数知识或者属于常识的范畴,或者来源于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移植。更为严峻的是,目前学界关于旅游管理学科基本问题的认识依然模糊不清,尚未达成一致意见。这才是中国旅游管理教育所面临困境的根源所在。关于旅游管理学科基本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旅游教育、旅游产业和旅游研究各个方面。专家学者们见仁见智,争论颇为激烈,百家争鸣的结果希望能在旅游教育这片领域中带来各具特色的百花齐放。

(三)促进行业与企业用人制度的协调发展。造就行业精英

1 旅游企业应始终将继续教育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举措。企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不应过高,毕业生其实不过是“半成品”,进入社会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大学生就业后的第一年是职业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学校应与企业共同做好职业发展指导。学校应作为“中间人”,利用教师与学生特有的亲和关系来进行沟通与协调,继续配合企业开展学生职业初期的教育引导工作。此外,还应加强信息服务。旅游专业毕业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产品”,高校要给“产品”找出路,想办法给企业提供毕业生的信息,让企业了解“产品”,才能顺利推销出去。许多高校近年来经常不定期地请不同行业取得一定成就的校友来学校和同学交流,既让学生有机会学习人生和工作经验,也让他们了解更多行业的现实发展状况。而且行业专业人士同样也看到了这样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广东某五星级酒店人力资源总监就郑重提出,高校应邀请在行业内取得一定成就的学长回校座谈和交流,这将使在校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有更明确的规划。如果高校与行业之间能达到观念统一和经常沟通,相信旅游专业的毕业生都会成为行业争夺的“优质产品”,也就能达到旅游教育、旅游企业和毕业生三方获利,真正做到“三赢”。

2 有效提高企业决策人的素质,改变用人观念,做到人尽其才。新入职的员工无论什么学历都要从一线做起,这一点本无可厚非,但是这一阶段对于本科生不宜过长,应使人力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如金钱、职业前途和精神奖励等,寻求最有效的激励手段,从而使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统一起来。保持经常沟通,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给予关注和关心,拉近个人目标和企业愿景之间的差距,激发他们对企业的热爱和工作激情。

3 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旅游教育的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旅游行业协会应建立专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的旅游教育培训网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提高从业队伍素质,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在整个“导航”系统中,行业和企业的作用绝不能小觑,旅游人力资源的稳定平衡,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是绝对离不开行业和企业的助推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