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健康养生的知识

健康养生的知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3 16:53: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健康养生的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健康养生的知识

第1篇

新课程实施后,传统的体育课程转变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由课程的名称可以发现课程外延的扩展:不再是单单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和运动方式的培训,而是开始关注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注重以体育运动促使学生身体和心理更健康。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向也应该有所转变:不再以突出体育技能、技巧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是以体育专业知识为抓手,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养成有规律运动的生活习惯,从而帮助学生从小学起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呢?

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小学生的人生就是一张白纸,家长与教师向这张白纸“描绘”什么,就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大部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极不科学:喜欢宅在家里长时间看电视、上网;喜欢细的食物,要么过多摄入肉食,要么就是素食主义者;有部分人喜欢整天泡在麻将桌上;有人喜欢每天都熬夜到很晚……大人的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小学生的生活习惯。在对班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80%的家长不允许低年级小学生单独上学,不许孩子单独外出玩耍。家长认为,外面的不安全因素太多,如果自己没时间陪同,就是让孩子在家看电视、上网打游戏,也不允许孩子外出玩耍。在饮食方面,家长往往是对孩子宠爱有加,完全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好恶选择,导致学生要么营养过剩,要么营养不良。面对小学生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生活习惯,体育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灌输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将教育成为规范学生行为的矫正器。比如,让学生懂得户外活动对健康的重要意义――晒太阳有助于钙的吸收,能有效预防佝偻病;运动有助于身体发育,能促使身体更快地成长;跑步能提高心肺功能;体操能增加身体骨骼的柔韧度;学习间隙的户外活动,能减轻眼疲劳,有效预防近视眼;等等。当学生了解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后,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就会变得更主动。

2 从快乐体育入手,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小学生对任何一件事的态度都取决于能否从中体验到快乐。教师要结合教科书的学习内容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选择运动形式,让学生感到体育课“累并快乐着”,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小学生体能较差,心理特点也决定他们不喜欢长时间从事某一件事。因此,教师不要安排超过学生体能和心理承受力的运动方式,比如没有任何形式变换的绕圈跑步,这只能加重学生的厌烦和恐惧心理,使学生对整个体育课都产生排斥。假如需要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教师也要安排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快乐地跳跃、奔跑、躲闪;可以采用投沙包的方式,让学生以不同的运动方式参与到游戏中来;也可以让学生玩“跳房子”“木头人”的游戏。

在教高年级学生打篮球的时候,教师会发现学生不会运球、带球,投篮时暴露出弹跳力不足。如果教师让学生反复训练这些动作,一方面会因单调引起学生的厌烦;另一方面也会因难度太高而引发学生的畏难心理。教师不妨让一半学生结组进行“拍球”比赛,看谁拍得自如而数量多;另一半进行集体跳绳游戏,两人摇绳,其他人排成一队,轮流跑着跳过摇动的长绳,并要成功跑到对面,谁被绳子绊住就去替换摇绳人。半节课后,跳绳的学生与拍球的学生交换。让游戏成为运动的载体,既保证了学生必要的运动量,能提高运动技能,也让学生体验到参与、竞争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学生的运动由课内向课外迁移做好充足的准备,为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打好基础。

3 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的生活习惯

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编排,彻底打破了传统体育课程以室外运动为主的“重体育、轻文化”的安排格局,实现身体与精神双管齐下,以保证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不能中“武”轻“文”,不能只强调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还要引导学生对照课本检查自己生活中存在哪些不良的习惯:是否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是否养成勤换洗衣服的习惯;是否勤剪指甲;早起、晚上是否刷牙;是否勤理发;是否有喝生水的不良习惯;是否有乱扔果皮纸屑的坏习惯;是否有随地吐痰的坏习惯;是否有迷恋网络游戏、耽误功课或休息的坏习惯;等等。让学生以自己的经历讲一讲这些不良习惯为自己生活带来的困扰,同时让学生对这些不良习惯进行点评,并提出互相监督改正的措施和手段。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播放相关的动画片和新闻视频,以鲜活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些不良习惯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对学生产生极大的震撼,从内心对这些不良习惯产生抵制思想。

比如,播放网瘾少年的痛苦生活,他们因迷恋网络游戏耽误学习,与家长产生不可调和的家庭矛盾而离家出走,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的人因为长期缺乏锻炼,出现身体上的残疾,手颤抖不已,双腿无法支撑身体的重量,生活不能自理。学生从中切实感受到不良生活习惯对人产生的负面影响,树立起抵制不良生活习惯的思想,同时也激发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多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4 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基石,让学生从小学起树立“健康四大基石”的信念,即: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心理健康。合理的膳食是维持营养平衡、保证身体健康的首要条件。教育小学生要不挑食、不偏食,保证食物的多样性,既要做到主副食搭配,还要做到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保证每天牛奶、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某种食物的味道而拒绝食用。比如,很多小学生不喜欢芹菜、茴香、胡萝卜等蔬菜,有的小学生不喜欢吃粗杂粮,有的小学生不吃肉类、鱼类,等等。这都会影响营养结构的完整,会影响身体的发育。教育学生从小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营养问题。

适量运动是指运动方式和运动量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健康运动的范围。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阶段,不提倡学生从事超极限体力运动,那样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学生的运动量严重不足,导致体能下降、身体肥胖,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教师要给学生制定出明确的运动目标:每天锻炼一小时左右,尽可能从事多种体育活动,让身体得到全面的锻炼。这是保证学生健康的重要措施,也是保持小学生精神活力的重要手段。

规律的生活是指按时作息,既包括按时间睡觉、起床,也包括按时进餐,有规律地学习和从事各种活动。维护身体健康的很多生理功能都在晚上进行,而且需要在睡眠中进行,因此,保证小学生不低于9小时的睡眠,并按照人体生物钟本身的规律作息是最健康的作息方式。小学生正在长身体的阶段,每天都需要大量的营养供给,一日三餐要定时、保质保量。每天在早晨或者傍晚的固定时间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既能让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能提高身体素质。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体育运动是训练学生各种心理机能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通过体育课堂的运动训练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让学生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学习上的成败。并通过体育运动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悦纳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健康的心理。

第2篇

挫折反映在人身上是一种体验,叫挫折感,它是指当一个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产生沮丧、失意或紧张的情绪反应。挫折与人作伴一生,与人一起成长。它既给人带来不愉快,也会让人变得聪明、成熟。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他们应付挫折的能力,是做父母的有远见、爱孩子的表现。

1.家长对孩子应有适度的期望和正确的评价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知识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知识,没有文凭,以后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最好的出路。因此,家长们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切看成绩,以成绩论功行赏,而且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但却忽略了一点,孩子接受知识的能力如何,心理承受能力如何,有些家长从来不关注。孩子在高压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而心理又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久而久之,思想就容易走向极端,从而产生对抗的心理。

上个学期,我们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原来在奶奶照顾下,成绩还不错,后来,奶奶病了,妈妈辞职回来照顾孩子,本来这是一件好事,但妈妈给孩子定下了目标:每次考试必须考班级前三名。一个孩子,原来成绩只是中上,要一下子考班级前三名不是那么容易的,考了几次试,这个孩子都难以达到妈妈的目标,妈妈怒不可遏,对孩子的态度越来越差,非打即骂,孩子呢,弄得母女俩水火不容的地步。孩子呢,不想回家,常常找借口去亲戚家住。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意识到,不能唯成绩是论,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与孩子谈心,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承受能力,不能盲目施加不切合实际的压力,否则事与愿违。因为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预计不足或对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从而产生强烈的受挫感,对自己失去信心。要注意从孩子自身的特点出发制定适度的目标,使孩子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困难,努力取得成功。

2.不要把孩子培养成“白眼狼”

现在的家长计划生育的意识提高了,只生一两个孩子,把自己的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这无可厚非,但很多家长过分溺爱,真正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把他们当作“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爷爷奶奶成了他们的仆人,久而久之,让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娇横跋扈,事事占上风的性格。在网上搜索孩子打家长的事例数不胜数,之前网上就了一则视频:孙子被宠坏了,竟敢当街对奶奶一顿暴打,拳打脚踢,路人上前劝阻也被打,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心理能健康吗?他有抗挫折的能力吗?他们只会遇到困难退却,受到挫折失去信心和希望,经受不了打击,要么只会顺水推舟,要么采取暴力极端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从而成为社会的累赘。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要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平时的做法,是否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否成为孩子养成健全人格的绊脚石。

三、家长互相交流自己孩子出现的现象,并说说自己解决的方式。如:

1.孩子不做作业,家长的态度

2.孩子不做家务,家长的态度

3.孩子通宵玩游戏,家长的态度

4.孩子欺负老小,家长的态度

……

四、给家长提高孩子受挫折能力的具体做法支招

1.给孩子树立信心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每个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心理,家长要充当孩子的心理辅导老师,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当他们遇到挫折时,要及时给孩子树立信心,而不是动辄就打骂、挖苦。只要不涉及到道德底线,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都可以适当的去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让他知道有时候做错事情并不可怕,身边的人都一直支持他,让他重拾信心,越战越勇。所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要结合他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方法去应对,

2.引导孩子正确发泄个人情绪

当学生在考试不好,或与同学之间产生了矛盾等遭受挫折,心里闷闷不乐时,家长不要急于去干涉,但不要放任学生这种情绪,防止学生解不开结,从而产生心理疾病。作为家长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发泄情绪,可以带他外出走走,散散心,也可以带他打球,转移注意力,从而使心情尽快平复,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情绪管理,使不良情绪尽快释放。当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家长安慰之余,不妨让学生大声哭出来,或是以其他不会影响他人的行为将自己的情绪得到一定的宣泄,虽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却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出心理上的阴霾。

3.引导孩子如何看待挫折

第3篇

【关键词】德育教师;心理健康;职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当前职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形式

职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期间,心智和文化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因为职校学生年纪尚轻的缘故,所以对于心智和文化的快速成长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适的应过程。职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独立

心理独立是职校学生迈向成年、走向社会生活和将来工作的需要。在校园中,职校学生以学习知识为主,对真实和现实的社会接触并不多,缺乏鉴别力,无法判断社会中的种种现象的好与坏、是与非。这些情况造成职校学生的心理依赖性很强,缺乏独立性。德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消除他们的恐惧,引导学生向心理独立慢慢过渡。

(2)交友

每个职校学生都不能生活在真空中,人只要生活在现实社会就有与人交往的愿望和需要,交友是每个社会个体维护身心健康、感受来自外界生机的重要渠道。职校学生渴望交往、交流、被人理解、接纳和认可是其心理发展的重要需求。职校学生在渴望与人交往的同时,却并不擅长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有时可能因为过于迫切地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显得刻意、因而不被他人接受。德育教师应当成为他们的知心伙伴,教会学生人际交往的玄妙之处,帮助他们快速适应交友需求。

(3)人生规划

究竟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自己需要哪些知识、能力、素质的储备,这一切对于社会经验不足,没有任何职场体验的职校学生而言,如同谜一样。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幻想,对人生定向彷徨、无奈。作为德育教师应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因势利导,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引导他们顺利实现生涯角色的转换,制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使其人生定向更加准确。

2 职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尚属于新兴学科,系统完整的教学理论还没有完全形成,尤其是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近年来,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但发展并不平衡。对待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少职业学校在思想认识上模糊不清,在实践方式上还存在各种偏差。一些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力求使学生明辨是非,接受真、善、美的事物,追求高尚的思想,具有良好的品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美的健康人格,它力求使学生自知、自信、自律,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和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其核心是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

(2)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缺乏专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很多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心理辅导教师的也不具备相应的资格。而在国外平均每1000个学生就有一位专职的心理咨询师,这些数据表明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还很薄弱,师资力量相对有限。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3)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够

强调形式过多,强调内容实效不够:被动形式较多,主动跟踪研究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多没有系统的计划和组织策略,个别学校仅把心理咨询当成一种摆设,应付检查和验收。有些心理德育教师职业意识淡薄,缺乏育人育心的职业道德。

3 德育教师应如何应对职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

现代教育观十分重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目标追求的是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群体的整体发展。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学校心理健康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特殊作用,思想的建设也至关重要。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确保职校学生朝着健康的发展方向前行。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

实践证明,开展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要取得良好效果,队伍非常关键。为此,职业学校要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以“专兼结合、专业互补,专职专业,兼职精干”为原则,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

(3)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性

通过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等,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关心集体、善待他人,这是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可以发动团队力量,组织团体活动解决心理问题,班级内部建立心理咨询小组,一对一展开心理辅导等等。

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职校学生成长和日后接触社会的平台和媒介,也是培养其知识和文化的地方。德育教师是管理职校学生、教育职校学生的中坚力量。职校学生虽然在身体上、智力上已经发育成熟,但其心理因为刚刚走向成人而没有完全成熟,所以职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德育教师要发现职校学生心理异常时要及时实施疏导,帮助职校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黄洁. “干预”理论视野下的职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J]. 重庆广播电视学报, 2010,(03) .

第4篇

文/李俊德

孙绍良,男,汉族,生于1919年11月。系陕西中医学院骨伤系主任医师。孙先生于1987年7月68岁时退休,退休后还带研究生三年。现在虽然离开了教学岗位,但仍坚持门诊工作,每日应诊10-20人。孙先生认为,老年人由于经历过各种各样的生活磨难,年龄越大,也就越留恋当今美好的生活。因此,谈起养生之道,就思绪万千。他的养生经验,着重于运动与心理修养,“乐观是长寿的好友”,这便是孙先生养生的信条。

一、倒行三百步 孙先生晨起散步,倒行三百步已形成习惯。“倒行一百步,其健身功效比得上一般步行一千步”。此语虽然有点夸张,但足以说明倒行健身的益处。

倒行,能够松弛腰背肌肉,刺激锻炼经常不活动的部分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机体平衡,因此,倒行后觉得腰背部轻松舒适,可使腰痛得到缓解,还能使高血压、胃病等得到改善。

二、乐观勿烦恼 孙先生在日常生活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凡遇不顺心的事,能以坦诚之心相待,以“忍”为上,以和为贵。他特别崇尚百岁老人苏局仙的养生经验,遇到矛盾,怒从心头起的时候,拿起镜子照照自己,满腔怒火多难看啊!自己会越看越好笑,自己笑镜中人也笑,这就是“镜中笑”、“怒中乐”。要有郑板桥“难得糊涂”的精神,万不可自寻烦恼,这样就会像《黄帝内经》所说的,“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

医学专家们的“个人健康法则”

药永远吃最小剂量 英国著名药剂师西德・戴加尼指出,所有药物都会影响大脑,即便是普通的止疼药。药并不是吃得越多,效果越明显。

尽量别用吸尘器 伦敦整骨医生西蒙・罗斯的黄金健康法则就是绝不使用吸尘器,因为使用吸尘器时半躬的姿势很容易伤害肌肉等软组织,诱发背痛。把它和身体贴近,最大程度地减少拉伸和弯曲。

每天穿不同的鞋子 著名足病医生特雷弗・皮尔奥说,鞋里的汗液不可能一晚上蒸发干净,如果连续两天穿同一双鞋,温暖潮湿的环境很容易让真菌大量繁殖。

晚上8点后绝不吃东西 伦敦大学附属医院胃肠病医生马太・班克斯解释,晚上吃东西会增加胃酸反流的几率,短期内让人感觉烧心、不舒服,长期胃酸反流还可能与食道癌有一定联系。

大量补充维生素D 英国权威皮肤科医生尼克・罗伊每天都要补充1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他说,现代人长时间待在屋里,又采取各种防晒措施,很容易造成从阳光中摄入维生素D不足,导致多发性硬化症、心脏病、前列腺癌等。

用5分钟放松跟腱 英国利斯特医院骨科创伤医生罗伊・图德琼斯每天都用5分钟放松跟腱。如脚尖点在楼梯上,让脚后跟慢慢下落。他认为,跟腱不好是所有足病问题的根源。

少喝一点果汁 英国营养学家艾玛・威尔只吃水果,很少喝果汁。她认为,果汁的糖分和热量都很高。柑橘类水果榨出的果汁酸性非常高,容易诱发肠易激综合征、偏头痛、牛皮癣和蛀牙。很多果汁的原料是浓缩汁,这说明它们兑水前冷冻过,抗氧化剂大量流失。

第5篇

关键词 健康养生 热播 思考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75

Thinking on Hit of Health Regimen TV Program

QI Jing

(Jilin Police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130022)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people's health requirements, people get through television, the Internet and other media health knowledge, which to some extent makes the program popular health class screen, the size of the national TV have taken different forms to carry out such a program topic, such as Hunan TV's "encyclopedia", CCTV's "my health I call the shots," and so on, resulting in a healthy regimen TV programs hit phenomenon. This facilitat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health industry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dissemination of health, health and positive energy love life. However, in 2015, SARFT began to straighten health class program, easy to see from this move, although such programs to deliver energy-based life i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so, this article will show hit health class phenomenon analyzes its main causes and the problems exist and solutions.

Key words health regimen; hit; thinking

我国养生类节目的鼻祖为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于1998年推出的《中华医药》,该节目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巨大的反响,创造了较高的收视率。在这档节目成功的基础上,北京电视台于2009年推出了以室内访谈为主要形式,旨在传授养生之术,传播养生方法的《养生堂》,该节目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创造的最高收视率为4.53%,从此,养生类节目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意识到养生类节目的巨大前景。几年间,健康养生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卫视平台中播出。①如湖南卫视的《百科全书》等等。为什么此类节目能够热播?本文接下来将做简要的探析。

1 电视类养生节目热播的原因

(1)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我们不难看出,当一种需求被满足,人们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及自身的生活品质。健康作为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自身健康成为了实现自身生活品质的重要部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太多。同时,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不断加大,造成了人们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透支,使得亚健康(没有明确的疾病,但是精神和生活适应能力都明显下降)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并且这种现象还有不断扩张趋势。同时,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和健康资源跟不上社会需求,加之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食品污染以及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希望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养生方面的意见。

(2)养生节目对养生产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人们对养生的热衷导致相关的养生产品如药品、健身机械、保健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养生馆,养生机构和养生场所也越来越多,各药店,医院也纷纷加入到了养生保健的行列之中,报纸、书刊、电视也成为了保健品传播和宣传的主要方式,这个有关养生产业的经济链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进了养生行业的快速发展。有关专家预测,养生行业将成为下一个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养生类节目的播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带动某一产品(冠名商)的热销,这种明星效应和电视效应使得观众对相关的保健产品深信不疑,带动该产品的热销,为该产品的经销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养生类电视节目也广受保健养生产品生产商的喜爱,促进了养生电视节目的蓬勃发展。

(3)电视养生类节目的成功使得更多的电视台纷纷效仿。2009年,广电总局为避免医药行业广告盛行使得人们总被迷惑的现象,特意颁布了《广播电视台广告播出管理办法》,这个一经颁布,药品类电视广告一度销声匿迹。但是这也没有扼杀掉人民追求养生、渴望知道养生方法的热情。在这种情况下,为满足人们的需求,各大电视台开始开播养生类电视节目,其传播的养生知识和养生方法以及贴近生活等等的忧点迅速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巨大的成功使得开播此类节目的电视台赚到了不少的钱财。于是,原有的制作单位开始费劲心思的不断制作出更多与之相关的节目,原先没有开播此类节目的电视台也纷纷效仿,试图异军突起,谋求发展。于是,短短的时间内,养生类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健康大学堂》,《健康一身轻》等节目都是该期间的产物。健康养生类节目在我国各地大大小小电视台遍地开花,呈现一片繁荣景象。②

2 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导致电视养生类节目的质量不高。电视养生类节目的核心就是传授养生知识以及相关方面的指导,兼具一定的社会责任。但是,在电视养生类节目的实际制作过程中,却存在缺少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制作团队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这就使得电视养生类节目所传授的养生知识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难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指导体系,同时,传授的养生知识可能存在一定的不正确性,导致错误的信息不断的流出。与此同时,电视养生类节目的主持人专业素质不高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这种专业素质的不高导致主持人尽管具备相关的养生知识,但是不能够完整准确的表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视养生类节目的节目质量。

(2)电视养生类节目的雷同现象较为严重。由于一档电视养生节目的火热使得其他电视台纷纷效仿,这就使得各电视台的养生类节目在风格主题、环节设计以及开展形式上存在许多的相同之处,缺乏创新。这种过于雷同的电视养生节目的集体轰炸容易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同时也在无形之中降低了观众对该档节目的信任度。在当今的这种社会背景下,雷同缺乏创新就会被淘汰。这种简单的跟风和抄袭不仅打破了健康养生类节目本该拥有的稳定秩序,还严重损害了被模仿电视台的利益,同时给自身电视台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自身的长久发展。因此,如何在众多的养生类节目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成为了每一个电视养生类节目制作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3)内容雷同。什么是养生?养生就是根据自然和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一定的方法,达到延年益寿,延长生命和增长智慧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养生不仅限于对身体的滋养,同时还应该包含对心灵的滋养。正如《长寿有道:名老中医谈养生》中说到的:“神虽寄于形,然形常随神动。故神伤者,形难健。③但是,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养生类电视节目都只有关于如何有效预防相关疾病的方法和意见,如何正确的选择合适自己的食物以及如何有效的烹饪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等等的内容,而忽视了对心灵的滋养,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除了养心知识相对于养生知识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差,同时养生后的效果不够明显的原因外,还有就是电视台的一味模仿,缺乏创新意识和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

3 解决措施

(1)丰富内容,明确节目的主要目的和宗旨。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向广大群众传授养生知识,是服务类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该类节目的宗旨应该传授相关的养生知识,实现服务人民的目的,而不能够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的。因此,电视养生类节目应该严格禁止节目中广告的植入,同时必须聘请专业人士主持和专业素质较高的制作团队。与此同时,电视养生类节目应该根据人民群众对养生的需求,有针对性的确定节目内容,不断延伸节目的内容和内涵,在宣传养身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心灵的滋养。不仅要传授养生的理念,还要将节目的内容扩展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提供相关养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正本清源,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澄清养生中的一些错误,从科学的角度提供优质的养生服务。

(2)保证节目的严谨性,避免过度的娱乐化。近几年是我国综艺节目喷涌的几年,电视上的综艺节目应接不暇,从老牌的《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到最近的《偶像来了》、《真心英雄》等等,这些综艺节目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娱乐性。一档综艺节目要想吸引观众就必须就有娱乐性,这种大的环境下,导致部分电视养生类节目开始变味,似乎有一种向娱乐方向靠近的趋势。但是,养生类节目过于娱乐化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节目的权威性,因此,电视养生类节目要尽可能的避免节目过度娱乐化。在这类节目中,我们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互动环节,或者是采用新媒体传授相关的养生知识,增强节目的趣味性,使观众朋友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学到相关的知识,但是必须把握娱乐元素加入的度,不能够用娱乐代替知识的传播,根本不能因为娱乐忘记节目的宗旨和目的。

(3)不断完善电视养生类节目的监督制度。现阶段,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电视节目的播出和制作,这就使得电视养生类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制作与节目宗旨相背离以及电视节目过度雷同,过分抄袭的现象。因此,为满足电视养生类节目的不断发展就需要不断完善电视养生类节目的监督机制,对节目的播出和制作制定明确的规定,避免电视节目乱象的出现,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电视台为吸引观众的眼球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通过剪辑和后期制作夸大事实,提供虚假的信息。因此,还需要不断完善节目制作监督机制,确保节目的真实性,为观众提高真实可靠的养生信息。在节目制作过程中,若需要相关权威人士的指导,监督单位应该对邀请嘉宾的身份和资历进行核实,确保节目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4 结论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往往会忽视自身的身体健康。电视养生节目应该充分运用自身发展的优势,在开阔人们视野的同时,增加群众的保健意识,为人们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电视养生类节目制作单位也应该不断总结反思,不断推动该产业的长久发展。

注释

① 彭思雁.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热播的冷思考[J].视听,2014.8:48-49.

第6篇

此外,贵州卫视的《杏林大国医》、深圳卫视的《天天养生》、山东卫视的《养生》等地方电视台的养生节目,也都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虽然张悟本事件之后,养生类书籍的销量有所下降,但养生类书籍在市场上的生命力依然顽强,且鱼龙混杂。去年7月上旬,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对50种养生保健类畅销书进行了检查,并公布24种编校质量不合格出版物的书名,要求出版社一个月内将这些书收回销毁。但在某图书销售网发现,这24种不合格图书中,仍然在销售的有9种。

此外,如今各地举办的主要针对中老年人的养生类讲座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社区、商场里,各类健康讲座层出不穷。其运作模式一般是在媒体免费讲座的广告,或者在社区发传单,吸引民众前去听课,有些讲座还会趁机推销保健品或药物。

人们对养生的关注与其对健康、养生的需求越来越大有关。早在2010年,一项在线调查显示,82.9%的人认为自己需要养生。调查中,“书籍”、“网络”、“长辈经验”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成为公众获得养生知识的四大来源。

一方面,养生类书籍和电视节目的涌现,唤醒了民众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素养;另一方面,因养生行业鱼龙混杂,市场监督体系有待完善,而普通老百姓对健康知识和信息还缺乏判断力,使得不少人对养生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

北京东直门医院的一名专家提醒,现在很多人通过看养生类节目和书籍,进行自我诊断,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养生观。去年12月,一项调查显示,91.5%的人有过自诊经历,其中30.0%的人“经常”自诊。公众对于自诊也存在一些顾虑——54.7%的人担心自诊误诊率高;33.5%的人认为自诊很难追究医疗责任,会导致维权无门。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认为,自诊有风险,选择要谨慎。网上的医学信息鱼龙混杂,很多内容并非专业人士撰写,如果基于这些信息进行自诊,风险非常大。

2011年8月,北京市卫生局遴选出了251名北京健康科普专家并对外公布。这也是北京市首批经过官方认证的养生专家。根据要求,这些专家都是“持证上岗”。为了定期监控养生专家的“表现”,健康科普专家证书的“有效期”为两年。专家如果在宣传养生知识时夸大、“忽悠”人或与经营单位合作非法牟利,一经核实,都将被取消其专家资格。

第7篇

[关键词]电视养生节目;流变;趋势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50-01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日渐富裕起来。同时,科技的发展也带了诸多的健康隐患。于是,养生话题成为了当下最流行、最时尚的话题之一。电视节目正是把握住了民心所向,才得以火热播出,电视养生类节目为老百姓提供了一个接收、咨询以及交流健康知识的平台。

一、电视养生类节目的起源

中国养生类节目起源于“卫生与健康”,卫生与健康是指通过讲解基本的健康常识,以及当时最新最好的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向普通民众普及健康知识,传播健康理念。起始的养生类节目较为呆板,而随着社会形势的日趋变化和电视事业的发展,养生类节目也逐渐发生了巨大改变,逐渐由传统的教科书样式向多样化转变。

二、电视养生类节目的发展

1996年,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亮相荧幕,首次改变了电视养生类节目的模式。《健康之路》以《卫生与健康》为基础进行改版,打破了传统教科书式的制作理念和套路,贴合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同时还开通了电话热线,不定时地组织专家队伍下乡义诊活动,加强了与观众的交流,得到了老百姓的信赖和认可。2011年1月1日,《健康之路》再次改版,这是《健康之路》自身的一次品牌升级行动,栏目的“贴近性”、“服务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得到强化,例如以故事化表述方式引入典型医案,配以现代科技手段的形象演示和权威专家的生动讲解,态度严谨,形式生动,语言通俗,既突出“贴近性”,也凸显“实用性”。此外,独具匠心的演播室环境设计,创新融入了众多医学表现元素,也成为吸引观众视线的一大亮点。中国养生类节目的发展从《健康之路》得到了充足的体现,而从节目的收视率和关注度来看,这种蜕变是值得借鉴和推崇的。

2004年,《超级女声》火爆点燃了中国电视娱乐化的进程,各种娱乐性很强的节目逐渐登上荧屏,在这种风潮的影响下,娱乐元素在各类电视节目中纷纷得以运用和开发,而养生类节目也开始为吸引观众眼球在内容和形式上作出很多大胆的尝试。在内容上,以前的健康节目类的“健康”逐渐被“养生”取代,而这便是养生类节目开始流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通常意义上的健康是指我们的身、心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一种良好的状态,而养生则是更深层次地去探讨如何保养生命,享受生活。这就为现在的养生类节目增加了很多时尚的话题。

一个电视栏目的效益主要在于他的收视率,作为一种电视节目形态,电视养生类节目必须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创新得到生存,并且提供观众更多的选择。目前,我国的电视养生类节目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完全的娱乐模式,节目就是以娱乐大众为宗旨,其中夹杂着一些养生健康的话题。此类节目经常邀请不同的明星来当嘉宾,同时邀请一些所谓的“养生专家”,通过爆料一些嘉宾的身体状况以及针对性的医治方法来讲解养生观念。在节目的录制过程中甚至加入了一些哗众取宠的表演节目,并不完全具备传递健康养生知识的能力。但是其打破了传统的枯燥的节目形式,呈现了较为轻松的姿态。

2.具备部分知识性和娱乐性,但仍以娱乐性为主。这类节目所讲述的知识戏说意味很浓,但是否值得相信交由观众自己做评判。此类节目通常并未邀请医学界的权威人士,往往邀请的是其它领域的比较有名的人。以聊天的方式来了解这些人对于健康养生的认识。但这些嘉宾的养生方法并不能保证科学性。但可能因节目的表现形式较为独特,从而提升了收视率。

3.传统理念的养生节目。此类节目讲究养生的科学性并不注重于其娱乐性,后来因为考虑到观众的需求,该类节目改用讲座式、故事化等方式来吸引观众,使节目更为生动有趣。同时结合成功的养生之道,借鉴专家的讲解来提升节目的科学性和科学性。这类节目不仅宣传了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也因其改进的方式增强了节目的亲和力和贴近性。代表栏目有北京卫视的《养生堂》,2011年改版之后的《健康之道》,江苏卫视的《万家灯火》等。

三、养生类节目的发展趋势

当下,部分中国养生类节目的娱乐性占据了节目的重心。我们并不全盘否定娱乐化的养生节目,但由于养生节目与大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其本质上更应该是服务于大众,所以娱乐化也好,提高观赏性也罢,都应以科学性和服务性为基础。

养生节目的另一趋势便是品牌化。只有提高权威的科学依据,让老百姓信服,建立稳定的群众基础,才能使一档节目向一个品牌逐渐演化,形成品牌之后,养生节目就拥有的一个牢固的保障,所以为了维护这面屏障,应保持节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因此,对于该类节目中的所有参与人员都要有严格的审查力度。

随着节目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养生节目还必须打造自己的专业频道。这种频道能够做到全天侯播出养生节目,同时还需要和专业权威的医疗机构共同合作,做到信息真实,监管方便。此外,网络上的选播可以加强节目的互动性,增加观众选择的自由度。成立专业的养生频道可以将各种信息集中起来,使电视资源得到更从分的利用。

四、总结

通过养生类节目从起源、发展以及到未来的趋势的探析,我们可以知道电视养生类节目正在从传统的节目形态向多样化发展,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应该保证节目的服务性和科学性,我们相信,只要养生节目始终根植于这两个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趣味性,建立良好的口碑,养生节目必然迎来更辉煌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黄俊杰.中国人为什么爱谈养生[J].晚晴,2011(08).

第8篇

关键词:中医药;中医养生;知识管理;本体;语义网;知识服务

Doi:10.3969/j.issn.1673-7571.2016.04.026 [中图分类号]R212;TP182 [文献标识码]A

如何基于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对各类具体的知识资源进行合理组织,是中医养生知识管理的核心问题。另外,中医养生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何面向百姓提供权威、准确的中医养生知识服务,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下文带着这些问题,分析中医养生知识管理的现状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思路。

1中医养生知识管理的现状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药理论和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中医养生知识共享多通过师徒承袭和行为影响的方式进行。将中医养生名家的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进行妥善保存和广泛传播,是中医养生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中医养生典籍是承载中医养生知识的主要载体,兼具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实用价值,在养生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2],现存的涉及养生理论的古籍约有600种。当代中医药工作者正致力于对这些古籍进行搜集、整理、校点和收藏,挖掘其中宝贵的养生知识。作为其中的一项代表性工作,曹洪欣、张志斌等从现存的中医养生著作中挑选出代表性、富有原创性的品种,以最佳版本为底本进行精心校点,编成《中医养生大成》[3]这部著作。由于典籍历时已久,纸质易破损的特殊性,限制了人们对古籍的利用。为此,中医药工作者开展了中医养生古籍的数字化工程。例如,范为宇等构建了“中医古籍养生数据库”,对110种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互联网提供古籍检索和阅览服务[4]。又如,臧知明[5]根据《黄帝内经》的语言特点和思维方式,提出了《黄帝内经》养生知识的表达模式,初步构建了《黄帝内经》养生知识库。这些工作表明,数字化技术为中医养生古籍保护及知识利用提供了有效方法。当代中医药工作者还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教材和专著。以“中医养生”为检索词,可从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检出12477篇学术论文以及121本图书,其中包括刘占文主编的《中医养生学》[1]、郭海英主编的《中医养生学》[6]、王玉川主编的《中医养生学》[7]以及吴翠珍、张先庚主编的《营养与食疗学》[8]等。刘占文、马烈光还编写了汉英双语教材《中医养生学》[9],它有助于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中医药国际化进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与中医养生知识相关的网站,包括中国养生网、大众养生网、养生常识网、光明养生等。"中医养生学"的专题学习网站成为养生知识教学的一种新模式[10]。另外,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还催生出许多中医养生的移动客户端软件,包括过日子、中医养生、健康养生宝典、365健康养生、中华养生等。信息技术为实现中医养生知识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个人健康管理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

中医养生知识资源本质上都是通过自由文本表达的显性知识。该领域现有的“数据库”和“知识库”实质上属于文献库;这些文献库在经过文献标引之后可支持更好的检索,但本质上仍是基于文献的。该领域的网站和移动客户端软件也是围绕“文献”提供检索和阅读等服务。因此,中医养生知识管理本质上仍是基于自由文本的。自由文本是人类表达知识的自然手段,但其内容难于被计算机直接处理,这就影响了知识处理的效果。这也是信息技术界公认的制约知识管理技术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可从术语标准化入手,突破自由文本所带来的知识管理技术瓶颈。中医养生领域所使用的术语仍然存在含义模糊、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等复杂现象,需要进一步加以梳理和澄清。近年来,本体(Ontology)成为实现医学术语规范化的一项新兴技术[11]。本体技术源于信息科学,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指知识表示和推理理论)[12]。本体在生物医学领域和中医药领域都得到了成功应用,但目前尚未出现面向中医养生领域的本体[13-14]。通过构建中医养生本体,可准确表达中医养生的概念体系,系统梳理中医养生的术语资源。若能建立一个条理清晰、结构合理、逻辑严谨的中医养生领域本体,则可基于概念体系对该领域中医养生知识进行组织和检索,从而提升知识管理的有序性。语义网(SemanticWeb)是一套与本体相配合的技术体系,它为本体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规范、技术和工具[15]。可采用语义网技术,基于中医养生本体构建领域知识库,整合中医养生知识资源,实现领域知识的结构化;接下来,可基于本体对文献内容进行深度语义分析,从文本中摘出与中医养生相关的论述,对文本内容进行半自动的语义标注,建立文献的主题索引和分类索引,支持用户快速检索到相关文献,准确定位到相关内容;进而,研发面向结构性知识的计算机处理技术,逐步实现知识管理系统的智能化,面向社会大众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