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3 16:53: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食品工业前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北京工业大学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211工程”市属重点大学,对嵌入式系统领域的课程建设非常重视,2003年,计算机学院对专业的设置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设置了嵌入式系统专业培养方向,调整后的体系结构学科部将以嵌入式体系结构作为教学的重点,2004年在01级本科生专业选修课中开设了“嵌入式系统”课程。
嵌入式系统融合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通讯技术和半导体微电子技术,针对实际应用系统需求,将相应的计算机直接嵌入到应用系统中。嵌入式系统设计需要设计者具有较强的综合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是对设计者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嵌入式系统”课程是本科生前三年基础课和专业课综合能力的延伸。
一、课程特色
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嵌入式系统”课程通过近三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该课程将在2004级本科生中加大到2门课程,64学时的“嵌入式系统原理与技术”和60学时的“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
1.与国际知名企业联手,提升课程新技术含量
IT领域的新技术发展令人应接不暇,虽然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学习的都是一些基础知识,但他们毕业走向社会后,必然要面对这些新技术,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陈旧,就会加长学生毕业后的适应周期;如果我们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接触这些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就会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地融入到社会实际中。为此,我们就要与这些国际知名的企业联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触、学习新技术的环境,同时也能使我们的教学内容与这些新技术基本保持同步。
本课程在开设之初就得到了微软公司、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在技术上、开发工具上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可以将微软最新的技术传授给学生,能够缩短学生毕业后角色转换的时间,尽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同时,本课程还得到了Intel公司在硬件实验平台上的支持,使得学生们可以结合硬件平台学习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实际工程设计的流程。
本课程涉及目前嵌入式系统最为流行的两项新技术――Intel公司的XScale和Microsoft的Windows CE,本课程以Intel XScale应用处理机PXA255为硬件平台,讲述Windows CE操作系统定制、优化方法以及应用程序的开发手段、方法。
2.课堂教学搬到实验室
“嵌入式系统”是一门以应用开发为主的课程,在应用开发部分要涉及到开发环境、开发工具的介绍,如果按照以往先在课堂讲授,再到实验室做实验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不易掌握,而且在实验之前还要再花费时间复习。于是,我们在去年尝试了将课堂转移到实验室,主讲教师边讲,学生边做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当同学们顺利地定制出第一个Windows CE操作系统时,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3.课程考核来于实践
为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嵌入式系统”课程的考核成绩全部来自于实践环节,实验占总成绩的40%,课程设计占总成绩的60%。学生在完成实验基础上,完成指定题目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题目每年不断更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掌握的程度选择不同难度的题目,分值依据题目难易程度而定。
4.科技竞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针对那些具有特点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支持他们参加国内外与嵌入式系统相关的竞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2004年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英特尔杯)”中提交的以开发的作品“无线智能心血管监测诊断系统”首次参赛即获得了全国三等奖。在“2005年微软嵌入式系统全球大学生挑战赛”,入围全球前30名,并参加了在美国西雅图微软总部举行的总决赛,获得“优胜奖”。由于在“微软嵌入式系统全球大学生挑战赛”中提交的作品“运动个人助理”得到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被微软公司推荐参加了IEEE(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举办的“第六届计算机学会国际设计大赛(CSIDC)”。该项赛事是国际计算机界大学生的顶级赛事,我校代表队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进入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全球前10名(TOPTEN)总决赛,并获得优胜奖,这是中国大陆代表队首次进入该项国际计算机界顶级赛事的全球前10名总决赛,为国争了光。
学生们还参加了Altera公司举办的“Nios软核心嵌入式处理器设计大赛”,在2004年获得了优胜奖,2005年获得了“三 等奖”。
这些成绩表明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国内外嵌入式系统教学方面,已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这些成绩的取得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学生对“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浓厚兴趣。
5.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教学
从事嵌入式系统理论课程及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总计8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4人,形成了老、中、青教学梯队。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人,知识结构合理。
在这支队伍中,多名教师从事过工业控制产品的开发工作,对于嵌入式系统这门强调与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他们可以将工程设计的理念传授给学生,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们的实践。
二、实施办法
1.教学科研并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嵌入式系统”是一门强调工程实践的课程,因此,就要求教师要参与到相关科研项目中,从项目中积累经验,以达到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环节的效果,目前,课程组参与的科研项目主要涉及到医疗仪器、数字社区和汽车电子等领域。
2.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嵌入式领域的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十分迅猛,以微软公司的Windows CE操作系统为例,基本上每2年推出一个新版本,2004年课程开设之初使用的Windows CE 4.2,2005年推出了Windows CE 5.0;明年将推出Windows CE 6.0,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跟踪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
3.加强竞赛基地建设
由于我们在前两年的学生嵌入式系统科技竞赛中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学校在今年的北京市政府专款建设项目中投资近60万元,建立了“嵌入式系统科技竞赛训练基地”。通过搭建一个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训练的基础平台,形成一个传、帮、带的梯队、达到“以点带面”的良性循环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兴趣,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争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再创佳绩,培养出社会急需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一
、把握方向,把解放思想落实到认清食品工业发展形势上
镇坪食品工业在全县工业经济总量中占有的比重虽然不到10%,但是发展前景美好。它的落后完全是一种内在拥有富饶资源的暂时落后。认清镇坪食品工业面临的形势,必须突破传统观念限制,用全新视觉审视、比较食品工业发展优劣势,扬长避短,科学判断食品工业发展方向。
镇坪发展食品工业具有无法复制的优势,发展前景美好。一是镇坪地处秦巴山区,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86%,优质的土壤、水源、大气为无公害食品生产提供了必备的资源条件,生产的食品从“土地到餐桌”没有残留农药、放射性物质、重金属等任何污染,是地道绿色有机食品,符合人民追求天然、营养、安全、有机的绿色消费发展潮流。二是县内物产丰富,食品工业原料供应充裕。全县年产纯天然、无污染的野生竹笋100吨以上,板栗400万公斤以上、橡子1000万公斤以上,蜂蜜、核桃、山野菜、黑木耳、香菇、五味子、猕猴桃等纯天然绿色食品量大质优,开发潜力巨大。三是农业基础厚实,食品工业发展保障能力增强。食品工业发展必须立足于农业基础,全县种养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尤其是生猪产业发展迅猛,已达18万头,围绕生猪、蜂蜜等食品加工,县内已拥有规模生产加工企业美味佳和津元春公司,为做大做强食品工业奠定了基础。四是传统地方风味,提升了食品工业竞争能力。镇坪南接重庆、湖北,有川味的底蕴,北接安康、关中,融北方饮食风味,消费群体众多,销售市场看好。五是加工技术成熟,解决了食品工业技术难题。经过多年的总结,镇坪民间流传着众多的食品加工方法,形成了系统的食品加工工艺技术体系,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镇坪食品工业虽然优势明显,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人民群众的思想保守,怕担风险,未形成浓厚的大办企业、办大企业的发展意识。二是食品工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企业规模小,生产经营粗放,生产能力分散,技术装备落后,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不完备,产品附加值不高,龙头企业、品牌少。三是食品工业产品抗风险能力弱,产品出现过剩时,营销手段落后,市场占有率低;产品出现供不应求时,企业的生产能力足,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企业效益偏低。四是资金投入不足,整体竞争能力不强。企业融资困难,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自发、无序竞争状态。五是企业管理人才匮乏,且引进人才困难。
镇坪食品工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面临的困难只要解放思想,发挥优势,敢想敢干,是完全可以战胜的。面对新的形势,立足食品工业发展实际,要实现大突破,必须进行整合,以开放促开发,把发展方向聚焦到猪肉食品、地方特色产品、饮品等三类食品加工上,着力扶持壮大加工企业,培育立县工业产品,打造知名品牌,促进食品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把握重点,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创新食品工业发展举措上
镇坪发展食品工业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多年来,受区位、观念、市场、资金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始终未取得重大突破。随着交通、电力等各项制约因素的减少,食品工业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其优质的资源条件是食品工业步入发展春天的钥匙。镇坪食品工业的滞后完全是一种有美好开发前景,完全可能实现后来者居上的滞后。在发展思路上,要敢想,把发展定位放在打造绿色食品基地上;在发展举措上,要敢做,把发展重点放在打造精品企业和培育知名品牌上。通过敢想、敢做,把食品工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着力构建食品工业集团。围绕通过3—5年的努力,在猪肉食品、地方特色产品、饮品等三类食品加工企业中建成几个年产值上亿元的食品工业集团的目标,加快食品工业发展。坚持以猪肉食品加工为主,按照“名优产品 公司 基地”的模式,扶持壮大美味佳公司,促进企业集团化。积极制定公司发展规划,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促进企业规范发展;按照年产1000吨腊肉和5000吨分割肉的要求,实施项目改造,提升企业的生产效能;走工农结合的路子,引导企业与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构建企业发展基地;以猪肉食品为重点,在着力开发一批特色鲜明、销售前景广阔的肉食品的同时,加大对地方特色食品的开发,使美味佳公司形成以猪肉食品加工为主,多种特色产品为辅的大型综合食品工业集团。围绕地方特色食品加工,以提升企业加工能力为重点,着力引进建设蜂蜜、核桃、板栗、竹笋等现代化的加工生产线,扩张津元 春公司的生产能力,促进企业向规模化发展,并逐步向以加工地方特色食品的集团企业发展。充分利用我县五味子、猕猴桃具有纯天然的独特优势,通过项目包装,引进企业在镇坪建立基地、开发产品、组织生产,促进五味子、猕猴桃饮料产业做大,力争在这一极具开发潜力、发展前景广阔的优势产业中组建饮品企业集团,做大镇坪饮料产业。
(二)全力兴办食
品加工企业。从区域发展布局上看,县城是商贸聚集区,乡镇和农村是农产品聚集区。因此在食品工业发展区域布局上,县城要着力开发食品精加工企业,对已建成的食品加工厂进行引导,促进企业开发产品,向规模发展迈进。乡镇要着力创办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加工企业,在发展理念上,要敢于突破,采取措施把发展工业理念扎根在每个个体私营企业头脑之中,积极引导食品个体私营想方设法把企业做大,能人大户想方设法兴办企业。在发展方向上,要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在农产品开发上做文章,充分利用传统工艺,发展豆豉、炸辣子、霉豆腐等农家特色菜,打造加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产品的加工企业,并千方百计促进企业做上规模,形成一批小型食品企业集群,让传统工艺加工食品展示出新的发展活力,作成大产业、甚至是知名品牌,推动镇坪食品工业向多元化发展。
(三)倾力培育知名工业品牌。培育知名工业品牌,产品是基础,质量是关键,市场是保障。要夯实培育知名食品工业品牌基础,立足食品工业发展实际,正确处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分散生产和统一经营、传统生产方式和现代管理方式的关系,着力开发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安全方便、质量过硬、营养丰富、色味俱佳、贴近消费的名优产品,提升食品工业总体实力和整体素质,为培育知名食品工业品牌创造条件。要着力提升食品工业品牌知名度,以打造名牌产品为核心,抓住“镇坪腊肉”声名远扬的机遇,推动绿色食品认证,争取有机食品认证,申请绿色地域保护认证,优先将“镇坪腊肉”培育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要积极扩大镇坪五味子、猕猴桃、化龙四珍等镇坪绿色食品的市场占有率,全方位打入省、市各大市场,在数量和质量上进一步提升,使之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知名品牌,通过品牌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带动食品工业加速发展。要积极创名牌、扶名牌、宣传名牌、壮大名牌,真正把把绿色食品品牌做响。
三、把握关键,把解放思想落实到优化食品工业发展环境上
食品工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推动。只有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引导企业依法规范发展,建立完善的企业发展政策扶持和保护体系,积极为企业营造行业监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和谐发展环境,食品工业才能迅速发展。
(一)加强政府引导。在食品工业的发展中,政府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企业的发展与壮大,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要在发展观念上引,高度重视食品工业发展,树立工业强县理念,进一步加强宣传,加深群众对发展食品工业了解,破除怕的思想,从而营造人人重视、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发展的浓厚氛围。要在发展方向上引,深入一线,真心实意帮助食品生产企业设计发展规划,制定发展举措,搞好产品推介,通过示范带动,积极吸引更多的人参与食品工业发展。要在发展政策上引,整理食品工业发展涉及的法律法规,引导企业依法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增强食品加工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但“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发展水平在全国来看处于中游,和同为农业大省的河南省、山东省相对比,发展仍然相对滞后,甚至在东北四省区中也位居偏末位置(表略)。黑龙江省的食品精深加工能力较为落后,造成数量庞大的农产品大多以原生态或粗加工的形式输出,本土的精深加工农副产品和食品在一定程度上都还存在着数量和种类不够繁多等问题,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结构,食品工业发展与自身农业大省的身份和地位极不匹配。1)企业规模偏小。食品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大中型龙头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数量都相对较少,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和小作坊占绝大多数。从粮食部门得到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全省只有2家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年处理原粮能力超100万t的企业仅5家,规模在10万t以上的稻米加工企业仅39家(占水稻企业总数的3.1%)。2)项目资金缺乏。通过对黑龙江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食品加工企业进行调研发现,资金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项目建设资金缺乏,导致有些产品价值高、市场前景好、效益收入可观的项目无法实施,甚至有些已经过可研论证的项目无法开工,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产品研发、市场开拓、规模扩大。3)科技应用落后。大型企业国际领先食品加工设备应用程度仍相对较低,小型企业的食品生产加工工艺相对落后,小作坊生产设备简陋。研发力量普遍薄弱,大型企业研发投入相对不足,中小型企业基本无研发实力,高科技含量、技术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新品牌仍相对不多[5]。4)集群效应不强。食品产业相关企业总体布局相对分散,高标准的食品工业园区数量仍然不多,原料供应、初级加工、精深加工、销售服务、物流运输等关联性产业单元相对孤立,集聚性不强,联系不紧密,彼此带动能力差,难以充分发挥集群效应,阻碍了产业链条的快速延伸。5)行业活力不足。在黑龙江省地方食品企业中,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在各自产品领域中占有全省的较大份额,且具有较强的资金、技术、设备与品牌优势。但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在食品工业这个竞争激烈的经济领域中并不具有真正优势和后续优势,加之非公企业普遍发展相对落后,造成行业整体活力不强。
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发展的意义和优势
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发展的意义黑龙江省土地肥沃,地域辽阔,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优质农产品原料主产地和输出大省,也是全国最大的粮食和商品粮生产基地。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达到557.05亿kg,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发展食品工业,将本省的农业资源就地加以良好利用,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需求量、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民增收,也是延伸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推进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区”、“十大工程”及“十大产业”的建设之需,更是带动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如果黑龙江省在保证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使农业与食品工业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推进,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食品大省的切实转变,黑龙江省的农业和工业势必都将再次提档升级,整体经济实力也将得到大的飞跃。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发展的优势1)农业资源优势。黑龙江省现阶段耕地资源、粮食产量、绿色食品产量、大豆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乳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二,是我国典型的农业资源大省,可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充足原料保障。2)劳动力优势。黑龙江省城镇总人口与就业人口之比为3∶1,全国为2∶1,剩余劳动力为食品工业这样的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6]。3)装备制造优势。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与食品工业一样,也被列为省内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强大的装备制造业优势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设备基础。4)国家政策优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指出,国家将支持农产品加工向产区集中[7],这为农业省份发展食品工业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安徽大学 经济统计专业,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我国许多城市属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开采产业占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和减少,经济衰退、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必然会推动煤炭资源型城市走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转型.淮北市作为皖北地区最大的煤炭型资源城市,是安徽省煤炭资源城市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淮北市以食品工业为转型突破口,取得了较为良好转型成果,但也存在不能忽视的发展问题,本文立足淮北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对淮北市的产业发展转型中存在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可持续发展;食品工业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98-02
1 淮北市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必要性
1.1 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发展方式占主导地位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在淮北市煤炭城市产业的建设发展中,主要的产业特征有以下两点:
(1)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简单粗犷,产业构成较为单一,产业有机性较差.同时,单一的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中城市的应变能力变差,无法应对诸如煤炭国际市场变动、资源逐渐衰竭、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也成为煤炭型资源城市随着矿业开采强度加大而经济逐渐衰微的原因.
(2)产业资源依赖性过强,同时产业群体构造方式主要为单一递进式.构成煤炭产业的相关产业群关系密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而随着矿产资源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单一链条”式的产业模式的矛盾也变得日渐突出,不仅资源供给出现一定的危机性,同时一旦其中某个链条断裂,就会引发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衰退危机.
1.2 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淮北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多以“煤”为主,采矿、选矿、煤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尖锐,在追求GDP发展的同时忽略了绿色GDP的相关指数.煤炭开采引发大面积地表的下沉和塌陷,形成了城市内部的“塌陷区”,引起城市建筑物、道路、桥梁的损坏,使城市地质环境与生存环境逐渐恶化;同时大量煤矿的焚烧引起空气中SO2等有毒气体和烟尘的含量增加.
1.3 煤炭产业已成夕阳产业,产业经济出现负增长
2000年以后,淮北市煤炭产业迅速发展,开采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8年普通混煤含税价由不到200元/吨增长至650元/每吨,煤炭产业荣极一时,成为了淮北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受国际经融危机和国际煤炭市场的剧烈变动以及国内天然气等技术的普及推广等因素的影响,自2008年8月起,在短短的半年内普通混煤的价格由650元/吨跌至300元/吨,随着天然气等清洁资源的推广,煤炭产业已然成为夕阳产业,煤炭产业经济增长也时常出现了负增长的状况,仅仅依靠煤炭产业来支持城市的经济发展的道路已经行不通.
1.4 煤炭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大量开采导致资源日渐枯竭
淮北市建市可以说是“缘煤而建,因煤而兴”,但目前淮北市煤炭资源的开采已经进入了中后期,在近十年内,先后有4对大型国有矿井、10对地方小煤矿倒闭.预计到2015年,现有11对国有大中型煤矿中的9对狂进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地,前期大量、无节制、不科学的开采模式导致的煤炭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源瓶颈的日益显现,因此城市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2 淮北市食品工业持续发展转型的现状
2.1 食品工业园区建设趋于完善,产业集聚效应开始形成
淮北市全市已经初步建设相山区凤凰山食品工业园、濉溪县百善矿粮油工业园、口子集团工业园、杜集区六和工业园等食品工业园区,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食品加工集群基地,这些集群地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食品产业的产业集聚效应也开始慢慢的显现出来.
2.2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据统计,淮北市全市共有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食品加工企业50余家,年销售过亿元企业8家,全市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截止2012淮北市共建成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82个,其中辐射力较强的专业批发市场25个.通过数据可以看出,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近年来良好的市场发展形势,食品工业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食品市场体系的初步建成也给淮北市的食品工业转型道路起到了示范和带领作用.
2.3 食品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全市支柱产业
截至2013年,在宏观经济下行、煤炭价格大幅下降的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淮北市煤炭税收同比下降27%,但非煤产业增加值为284亿元,同比提高10.9个百分点,占全市全部工业总增加值的56.2%,,其中食品工业增加值的份额占大部分,产业整体发展势头强劲,食品工业也已初步转型成为全市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产业所占全市经济总值总份额仅次于传统的煤炭产业.
3 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足
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一大批优秀的企业逐渐发展起来,但其中的能够发挥指导、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却十分稀少.截止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平均只有6000万元左右,缺少像双汇、思郎、曦强这样规模大、品牌响、效益高、有较好的龙头带头效应的企业.食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有开拓市场、创新科技、带动产业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能够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商品生产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良好的食品工业龙头企业不仅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够进行农产品深精加工,也可以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带动千家万户的发展.缺少龙头企业的现状使淮北市在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缺少引导和示范效应,使经济发展转型进程有较大阻力.
3.2 产业链条较短
在淮北市的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食品加工业的形势趋同,商品也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同时产业链条较短,多为面粉、速食、饲料等,而类似速冻食品、熟食、特色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产业链延续不流畅,企业间业务和技术关联性较差.产业整体链较短且单一,不仅不利于新企业的出现,也不利于企业创新竞争氛围的形成.
3.3 利益机制不完善
食品工业在淮北市的发展已经有一定时间,但相关的利益机制尚且不明确完善,例如超过半数以上的企业未能和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原料生产合作关系,一家一户的分散型生产方式使农民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原料在品质、品种、数量、质量方面远远不能与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相适应.例如,淮北市重点打造的榴园村美好乡村建设项目:榴园村主要以种植石榴及石榴深加工为主,目前拥有石榴种植面积8万亩,为全国6大石榴产地之一,年产石榴1000余万斤;拥有石榴深加工企业一个,年加工石榴600万斤,年产值150万元,这在全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对其他企业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淮北市榴园村的石榴栽植面积和品种均居于全国前列,但石榴的主要是以鲜果出售,并没有形成深层次的食品加工市场,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缺少企业与农民的共同利益机制.
3.4 农业开发与食品工业发展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政府大力支持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出台大量政策支持食品工业转型,但就全市范围来看,食品工业发展处于起步时期,加工技术与设备仍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存在例如食品工业发展配套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学历素质较低、产业发展缺乏创新机制、配套设施产业成本过高、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
3.5 食品安全问题不受重视
在淮北市食品工业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日益凸显,这些问题既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了淮北市的对外形象.除了一些企业法制观念、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淡薄外,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健全,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等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整合.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可能出现的种种转型问题,政府应发挥本职职能,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如通过产业、信贷、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和培育一批产品新颖、资质良好、发展潜力较大、有市场前景与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促使其快速发展,成为特色突出、竞争力较强的强势企业,为全市食品企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2 加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与创新在城市转型与食品工业的发展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食品工业基础上,着力加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如建立研发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依托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提升食品工业的科技实力和创新实力,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综合竞争优势.
4.3 加大投融资力度,完善产业利益机制
产业发展不仅依托于政策支持与科技创新,投资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发展食品工业的城市转型中,应用加大项目投资、降低银行信贷条件、加强政银企联合等方式,促进形成市场引导的投资机制,通过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投资效益.同时政府与企业以及农民可考虑发展新型合作组织,积极调动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利益机制.
4.4 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以高质量换取高效益
必须抓住制约全市食品安全的重大瓶颈因素,健全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和标准,组织开展相关技术、方法、设备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以高质量换取高效益,才能保证食品工业发展的持续盈利与城市转型构想的成功.
4.5 加大品牌宣传,实施品牌推进战略
可借全市食品工业博览会、煤炭机械博览会等大型会议为宣传平台,大力宣传食品工业发展的建设和招商政策,为发展食品相关产业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投资者,弥补企业资金来源不足的相关问题.同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加大研发和品牌推广力度,实施品牌推进战略,促进产业知名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食品贸易;食品安全;改革开放;竞争力
中国是一个食品生产和食品消费大国,食品工业是对外开放较早的行业。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食品工业增长迅速,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逐渐上升,有效地参与世界食品资源配置战略,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不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有效地增强了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在食品安全控制和促进全球食品贸易健康发展方面正在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
与食品安全体系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食品工业,制订了一系列支持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使食品工业形成门类齐全、技术不断进步、产品et益丰富、运销网络较为通畅的生产经营体系,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大产业。中国食品贸易发展迅速,出i:1食品安全程度也大幅提高,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和外汇。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食品工业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WWw.133229.Com
1.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不断增强
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考察贸易竞争力的指数:世界市场份额(w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以及产业内贸易指数(gl)来分析改革开放30年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变迁。
从世界市场份额考察,中国食品出el的绝对贸易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市场份额的变化比较平稳。1985年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为2.13%,此后缓慢增长,1990年上升至2.49%,2000年。2002年均维持在3%以上,但是2003年开始又有所下降,到2005年跌至3.61%,2006年略有上升,为3.69%。与此同时,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1986年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17.08%,此后不断下降,1990年为12.67%,2000年降至5.44%,2006年进一步降为2.88%,低于同期世界食品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水平。这与中国世界市场占有率的逐年上升并不矛盾,因为世界市场占有率的上升只说明中国食品出口相对于世界食品出口的上升,并不能说明中国食品工业与国内其他产业相比更具有竞争优势,同时这也与技术含量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以及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缓慢的现实相符。
贸易竞争力指数(tc)主要从产品进出口的数量来分析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具有简单、直观、明了等特点,能够快速反应产品在某一时点或连续某一阶段的竞争力变化。考察
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发现,中国的食品贸易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并且正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1985年,1989年间,中国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下降,从0.42降至0.15,1990年开始回升,从0.26升至1993年的0.54,为历史最高水平,1994年以后又开始下降,到2004年出现负值,2005年仅为0.07,2006年略有回升,为0.1。从中国食品出口与进口贸易额的差额来看,中国是食品的净出口国,除2004年外,1985年一2005年间中国食品贸易差额均为顺差,其中1994年最高,食品贸易顺差达到71亿美元,到2005年降至30.94亿美元,2006年食品贸易顺差为49.47亿美元。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一国总出口中某类产品所占份额相对于该产品在世界贸易总额
中所占比例的大小。1985年一1991年间,中国食品rca指数大于1.25,中国出口食品具有较强竞争力,但是1992年以后,中国食品贸易rca指数逐年下滑,1998年以后低于0.8,国际竞争力很弱,并有继续降低的趋势。2001年中国食品rca指数降为0.7437,2002年~2006年分别降为0.6804、0.6030、0.5117、0.4946和0.4608。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
或地区间形成的双向流动。国际上最常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格鲁贝尔一劳埃德指数(简称gl指数),gl指数越小,表明产业间贸易比重越小;gl指数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比重越大。采用gl指数公式计算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可知,中国食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的。20世纪80年代基本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进入90年代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增高,2001年为79.41,2003年为87.51,2004年、2005年、2006年均高出90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特征非常明显。
2.中国食品贸易的世界地位不断提升
全球食品产业主要集中在美洲、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规模化和集中度突出。
随着食品贸易格局由传统格局向现代格局的转变,发达国家在食品贸易格局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目前世界十大食品出口国为:美国、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中国、意大利、加拿大和英国;十大食品进口国为: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和中国。中国是唯一进入食品进出口贸易额前十位的发展中国家。
从世界市场份额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在十个国家中美国的出口食品
世界市场占有率始终排在第一位,荷兰在国际市场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从2000年开始,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食品出口国,法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居第三位。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变化幅度也不大,始终介于2%。3.3%之间。
从tc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美国的tc指数水平较低,从
1990年的0.17下降为2006年的一0.07。这是因为美国在大量出口食品的同时,也大量进口食品,2002年出现食品贸易逆差,2005年的逆差为111.75亿元,美国从而由一个食品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中国、法国、加拿大均为世界食品净出口国。
从食品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1990年一
2006年期间,美国食品出口rca指数一直保持在0.9~i.2之间,贸易竞争力水平一般;荷兰食品的rca指数较高,介于1.8—2.2之间;法国rca指数均高于1.4,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国rca指数由1990年的1.38跌至2005年的0.49,贸易竞争力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这与食品出口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相吻合。
从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美国、西班牙、中
国均属于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水平较高的国家。以2006年为例,美国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为92.59,西班牙为96.67,中国为90.26;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次之(见表1)。
3.中国食品贸易结构多元化并呈现较高集中度
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的特征表现在各类食品贸易的规模和比重的变化上。根据wto
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从1995年~2005年各类食品的贸易规模和比重变化上来看,
增减变化的趋势和幅度差异均比较大。1995年水产品出口规模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29.2%;其次是畜产品,出口占比为25.16%;蔬菜出口为第三位,出口占比19.17%;水果的出口占比为5.08%。到2007年,水产品出口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33.29%,蔬菜出口上升到第二位,出口占比21.27%;畜产品出口下降为第三位,占比为13.80%;水果出口跃居第四位,占比为12.78%;粮食出口占比从1991年的1.17%上升为2007年的7.59%。茶叶和坚果的占比比较稳定,但是干果的占比呈不断下降趋势。
中国食品进口结构变化较大。1995年食用油籽仅占中国食品进口的1.14%,到2007年,
占比已经高达37.2%,贸易规模居中国食品进口第一位;植物油进口占比较为稳定,1995年为25.38%,到2007年下降为20.89%,居食品进口第二位;畜产品1995年进口占比为15.36%,2007年为20%,居第三位;粮食进el曾居中国食品进口第一位,但是到2007年已经降至第六位,占比从1995年的37.69%下降为2007年的1.66%,是波动最大的进口食品。
4.中国食品贸易地区分布较为集中
中国食品出口到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出口市场相对较为集中。从地区分布
看,亚洲始终是中国食品最大的出口市场。2005年亚洲市场占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67.84%,2006年为62.69%,2007年为60.83%;欧洲是中国食品第二大出口市场,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占到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4.7l%、16.3l%和18.11%,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北美洲为中国食品出口第三大市场,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占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1.86%、13.76%和13.59%,也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出口市场较小,三个大洲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左右,未来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从单个出口市场考察,2005年.2007年日本、美国、香港、韩国和俄罗斯始终位于中国内地食品出口市场的前五位。五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7%。从出口的国家
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分布看,2005年。2007年日本仍位居中国食品出口市场第一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23.85%;欧盟(25国)居第二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3.44%;美国居第三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1.97%;东盟(10国)居第四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0.63%;韩国居第五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9.82%。日本、欧盟、美国、韩国是中国食品的四大出口市场,其出口额在2007年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9.41%,说明中国出口市场集中度很高。
5.中国食品工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食品工业开放较早,吸引外资较为广泛,外资进入形式多样。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鼓励国内食品企业以合资、合作、补偿贸易等形式参与国际贸易,同时还接纳了部分行业的跨国公司以独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在这种政策支持下,食品工业成为吸引外资的重点行业之一。此后,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跨国食品公司来华设厂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并普遍开始采取长期战略、全国战略和本土化战略,着眼于在中国境内的整体布局和长远发展。位于全球食品工业前50位的大型跨国公司大多已在中国各地区设立了合资公司、独资公司、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等经济、技术机构。中国食品加工业对外联系的提高反映了食品加工业国际化的趋势,同时也反映了在资源和市场两个方面,食品工业对国际经济环境依赖性的增强。
6.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政府一直把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摆在重要的位置。中国不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
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进出1:1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8部法律、《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等8部法规、《进出境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等18个部门规章、国家食品标准1800多个(其中强制性国家食品标准634个)、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近746个,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中国非常重视食品出iz:l安全的管理问题,食品出口需经过五个步骤:对出口食品的原料种植、养殖基地实施备案管理;对出口食品的生产企业实施卫生注册制度;在生产过程当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食品的生产过程实施全过程监控;出el食品还要按要求加贴符合要求的标签或标识,以便进行追溯或对问题产品的召回;在出口前,中国还要逐批进行检验,合格的才可出口。如果进口国有要求的话,还会为食品出具官方证书。无论是在产品的生产、流通、进出口等各个环节上,还是在立法、执法、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中国都采取了非常负责任的态度,建立了从食品生产到出el的全过程管理体系。
中国与有关国家建立的食品安全合作机制在促进双边和多边食品安全合作、保证进出口食品
安全、解决各方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前景展望
根据wto公布的世界货物贸易数据,1980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为2238.32亿美元;1990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达到3155.59亿美元;1995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达到4526.85亿美元;2003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达到5514.96亿美元;2004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达到6321.91亿美元;2006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7000亿美元,达到7548.37亿美元。庞大的世界食品贸易规模、富有潜力的世界食品市场前景、食品贸易的迅速增长,为包括中国在内的wro成员国的食品出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食品工业将逐步进入加速成长期的中期阶段。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国内食品需求量持续增
加,尤其是中国居民收入由较低水平进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食品工业的产值、从业人数及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都将不断增加。中国食品贸易状况取决于食品工业的发展,因此,未来应从食品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关联度加强、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等方面发力,来进一步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的竞争力。
1.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
中国现行食品工业体系中。属于嗜好类产品的烟草加工业的比重较高,特别是利税比重很
高。将食品属性很弱的烟草加工业包含在食品工业体系内,因其利税等经济效益指标贡献很高,抬高了以平均值衡量的食品工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掩盖了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经济效益偏弱的现实。如果将烟草加工业排除在外,食品工业的地位和经济贡献将明显降低。食品工业的经济贡献过度依赖嗜好类的烟草产品支撑,反映了我国食品工业结构欠佳。
未来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包括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肉类
加工业、水产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制糖工业等行业。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构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食品装备制造业、建立现代食品物流体系、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比重不断增大,将促使食品工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包括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波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冷冻干燥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在内的食品高新技术能够不断开发出新食品材料,实现食品营养质构的人工重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工业紧密相关,将成为中国未来食品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中国食品工业与前后向产业关联度增强
食品工业的发达程度取决于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力,它不仅取决于食品工业本身的企业组织效能和技术研发能力,还取决于前向的投入原料的农业、投入生产设备的装备制造业以及后向的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等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中国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涉及多个产业部门。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和制造以及食品流通和消费分散在各大产业中。食品工业布局与农业生产布局衔接不紧密,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生产互为促进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造成原料供应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3:1,中国仅为0.5:1;发达国家深加工用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在70%以上,中国则只有8%。未来国际食品市场竞争的核心将集中在加工业的规模和科技水平方面,即通过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来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为此,就需要推进规模化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食品加工业,建立现代食物产业,在大力发展优质食物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工种植养殖的各种初级农产品资源,拓宽加工范围,开拓加工领域并积极开发野生资源。同时,还要加强食品加工业与金融、保险、信息、运输等相关产业的有机联系和协同效应。
3.中国食品工业产品结构优化
中国食品消费已经由量的追求转向对质的追求,向质量、营养、方便、安全的目标转变,食
品消费结构变化加剧,对食品制成品的需求迅速上升。食品生产企业必须牢牢把握新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变化趋势,顺应消费市场的需求,制订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
中国食品工业中食物资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正处于成长期。目
前中国加工食品占消费食品的比重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优化食品工业产品结构,提高居民食品制成品消费水平,向精深加工发展,进行多品种、多层次、高附加值的加工,使加工食品方便化、适用化、系列化、多样化。运用新技术大力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不同消费者饮食特点的传统食品,实现传统食品现代化,现代食品国际化。畜牧、养殖、采集、水产等劳动密集型食品产业,中国特有的可食资源、地方特产禽畜、果蔬、黄酒、白酒等特色资源食品产业,中国烹饪餐饮产品、保健食品、名优食品等风味食品产业,均具有独特优势,具有较好的贸易增长前景。食品业应注重对国际市场的分析和跟踪,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改变和增加花色品种,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更应加强食品安全,带动多类食品产品提高质量、档次,增强中国食品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竞争力。
4.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
中国食品工业的生产集中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中小企业比例高,技术水平低,同质化
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食品行业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限,主要从事食品生产活动,缺乏研发机构和经费投入。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的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将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重任,积极适应消费升级、注重品牌培育、渠道建设与管理绩效持续改进的中国本土优势食品企业。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食品加工企业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面临着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的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国食品业需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食品企业和产业集群。
三、完善食品安全体系。
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关注食品安全,目前,除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国际推荐操作规程:食品卫生的通用原则》及其附录《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以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于2005年制定并颁布了描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使用指导标准——is022000:2005标准。争夺食品安全国际标准主导权成为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发达国家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和修订方面,积极争取承担起草工作,以保证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充分体现本国利益。各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f3趋严格,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各国还是存在巨大差异性。这些差异既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也反映出各国在风险意识、科学传统、地理环境等因素上的差别。不同的食品安全
标准在国际贸易环境下难免导致贸易冲突。食品安全标准不断趋严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科学、高效的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是未来进一步提升中国食品
贸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食品安全立法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兼收并蓄国外先进的立法经
验和知识,包括世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立法的先进思想和理念,食品安全国际组织的指南或示范性标准,以及wto/sps和wto/tbt协议,加快食品质量安全法规以及配套法规的规章起草,依法管理食品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监督食品质量,制定无公害食品生产和消费的政策。
2.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
中国政府应加快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进程,增强制标的科学性,推动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更多地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建立完善食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从源头抓起,把生产、加工和出口等主要环节全部纳入标准化控制;建立食品市场准入门槛,确保产品质量适应目标市场要求;健全食品质量检验检测和监控体系;建立食品出口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降低检验检疫管理风险及提高产品质量信誉;做好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等认证工作,确保出口食品质量等。
3.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中国应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建立食品安全与食品贸易的tbt/sps预警机制,完善的预警机制包括检验检疫信息收集、传播、决策、反馈系统。通过建立国内外技术法律、法规、标准及合格法定程序数据库、wto/tbt、sps通报评议数据库、出口企业及产品数据库、专家数据库和典型案例数据库,实现查询、通报、评议、预警和咨询五大功能,使食品出口企业可充分利用该网络平台,方便快捷地了解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技术标准、技术法律、法规、技术政策、标准结构的变化动向和国际上技术壁垒的最新动态等信息,对wto成员国特别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有关措施、标准和合格评定的信息进行系统全面的收集、研究和咨询,为国内企业争取更多更好的国际发展空间。
4.严格把关,保障进口食品安全
中国各级检验检疫部门应全面加强进口食品的风险分析工作,严格对出口国的食品安全体系进行评估。进一步规范进口食品、动植物产品检疫审批工作。加强口岸能力建设,提高进i:1食品的检验检疫水平和执法把关能力,对大宗、重点食品要实施进口食品安全监控计划。加强对进口食品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敏感食品的非法入境行为,查堵非法入境食品的销售渠道。
5.增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贸易争端处理能力
中国政府应尽快具备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争端处理能力,善于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根据
wto/sps协定,有效地排除贸易障碍,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中解决纠纷,维护中国的贸易利益。
6.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活动.加强食品安全国际合作
食品贸易的增加将会促使食品监管部门对外交往增加,食品安全领域多边、双边国际交流与
合作增加。中国政府应积极参加各类国际食品安全组织活动,特别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在采取国际标准的同时,应尽力争取将本国已具有优势的项目标准纳入到国际标准中去,使国际标准尽量反映中国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应注重食品安全的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技术专家参与各类食品安全技术培训、研讨、交流和水平比对等活动,并欢迎国外技术专家来访、学习和培训。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贸易大国,中国应通过保障食品安全,不断提升食品贸易竞争力,更好地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立才,黄祖辉.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农产品和食品贸易关系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1).
[2]白丽,马成林.世界食品体系的结构性变动与各国的食品安全控制行动[j].中国标准化,2005(11).
[3]王金玉.国际标准竞争的态势及中国的对策[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10).
[4]鲍晓华.wto.tbt/sps制度框架和中国产业安全[j].经济管理,2005(23).
[5]陈卫平,侯晓霞,王长春.中国加工食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决定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4(9).
关键词:周口市;食品工业;提质增效;发展对策
近年来,周口市工业发展成就显著,但“短在工业上”的差距依然突出。作为周口市工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食品加工业如何做大做强,确保传统产业竞争力逆势提升,是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一、周口市食品加工业基本情况
1.总量增长较快,支柱作用越发凸显。近年来,周口市把发展食品加工业作为加快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措施,立足资源优势,巩固食品工业产业优势,扶持老品牌、研发新品牌、引进知名品牌,全力打造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目前,食品加工业产品质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食品加工业已成为全市工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周口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增加205.9亿元,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26.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6个百分点。2.品牌战略初见成效,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周口市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238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21.2%。食品加工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河南省名牌9个、河南省著名商标5个;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0家。同时,该市以食品工业强市战略为契机,大力推进食品工业的发展,突出乳酸、淀粉、糖果、调味品、红薯制品等品牌产品优势,加大对特色食品产品的支持力度,先后成功引进了五得利面粉、鲁花粮油、雨润集团、华英集团、大用集团、娃哈哈集团、福喜食品等优质企业落户周口,为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3.食品产业逐渐成型,特色明显增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周口食品产业在资源、品牌、基地、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日益明显,已初步形成了以小麦加工、食用油、肉制品、面制品、饮料、休闲食品为主导,以胡辣汤调料、调味品和脱水蔬菜为特色,以食品机械、食品包装、食品物流为辅助的产业格局。目前,周口11个产业集聚区中有7个产业集聚区以食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
二、周口市食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周口作为农业大市,粮食产量每年达140亿斤以上,猪肉48.7万吨,牛肉6.1万吨,羊肉4万吨,许多农产品产量多年名列全省前茅,近几年来,全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服务保障等一系列措施,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培植壮大了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的主导产业和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有力带动和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但是,周口食品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食品加工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周口食品加工业还是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精细加工的程度比较低,大众化食品较为普遍,产品单一,附加值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据调查结果显示,食品加工企业中,70%以上为初加工产品,如红薯、小麦等农产品仅仅是粗加工成粉条和面粉后向外销售,造成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随着消费高端化时代的到来,休闲食品企业各方面发展尚不成熟。五得利面粉有限公司在河南是同行业老大,但该公司也属于农产品初级加工行业,主要产品就是面粉。小麦的品质直接影响面粉的产品质量,原粮收购稍有变化,利润空间就会受到影响。2.科技创新意识薄弱,研发创新能力不足。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食品行业为完全竞争行业,而周口食品工业集中度较低,中小企业比例高,技术水平低,大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远远低于《河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企业应当逐步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应当达到年销售总额的百分之五以上要求。创新型人才缺乏,科技人才储备不足,现有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慢,很难适应新设备、新技术的要求。致使企业自主创新少,对高档产品的研发能力不足。3.融资难,发展资金短缺。融资难、融资贵,实体经济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再加上食品工业原料———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导致食品企业流动资金需求量的季节性矛盾突出。据调查,近两年来,由于民间资金不敢进入实体经济,同时,银行慎贷、惜贷现象普遍存在,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业,只有少部分企业能从银行贷到款,大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缺乏资金支持,靠小本经营,难以发展壮大,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食品工业发展进程,急需政府出台政策和金融部门的大力帮扶。
三、加快周口市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建议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食品加工业调研小组在市政协主席*的带领下,于11月13日至20日对山东省莱阳市食品加工业进行了考察学习,并实地考察了银鹭集团山东分公司、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莱阳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是驰名中外的莱阳梨产地,居烟台、青岛、威海、潍坊四个大中城市之间。全市总面积173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7公里。全市总人口90万人,其中城区人口30万人。莱阳市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和山东省县域经济三十强之一,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80亿元,财政收入6.9亿元,出口创汇5.67亿美元。规模以上企业312家,培育起纳税过亿元企业2家,过千万元企业9家,过百万元企业107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食品加工、汽车与机械制造、医药化工、服装加工是莱阳市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
莱阳市食品加工业基础雄厚,是中国食品工业十强县市。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国家级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又被授予“中国绿色食品城”、“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食品安全生产示范县”等荣誉称号。该市现有食品加工企业41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6家,出口企业109家,从业员工10万余人,拥有龙大、鲁花等5个国家级企业集团和7个省级企业集团。,全市食品工业总产值331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56%;出口创汇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0%。销售收入过5亿元食品企业7家,其中过10亿元2家,过40亿元1家,过50亿元1家。加工产品涵盖了速冻保鲜蔬菜、果蔬汁、调理食品、海产品、花生油、肉制品、乳制品、调味品、fd食品、果品加工等以蔬菜为主的十大系列1200多个品种,打入日、韩、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市场。
二、莱阳市发展食品加工业的主要作法
莱阳市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历经二十多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食品加工业已经成为莱阳市的支柱产业,成为富民强市的强大动力。
一是以食品工业园为载体,加快产业聚集步伐。莱阳市建成了食品工业园,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莱阳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以食品工业园为主体,提出把莱阳建设成为“世界的大厨房”、“中国的食品城”的奋斗目标。园区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2亿元,积极引导和扶持食品企业向园区聚集,对进入食品工业园的企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高科技项目和外商投资在3000万美元以上,投资回收期长的项目所得税按15%征收;对进入园区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10年以上的,前两( )年免征所得税,后3年减半征收所得税。进园项目累计达到97个,国内外总投资54亿元人民币;合同利用外资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2亿美元。日本三菱重工、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及国内的中粮集团等4家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园区,逐步形成了企业扎堆发展、集群发展的态势。
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壮大食品产业集群。近年来,莱阳市把扶持食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生裂变式发展作为食品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资金投入、信贷服务、税收优惠、用地管理、电价优惠、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拓展食品产业链,推动企业做强做大。目前已培育出龙大、鲁花、吉龙、春雪、恒润、新冷大等12家龙头食品企业,销售过5亿元的企业达7家。这些龙头企业通过苦练内功,赢得市场,产生裂变式发展,企业规模效应不断显现。目前,仅龙大集团就在青岛、泰安、烟台等地发展子公司23家,鲁花集团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花生油年生产能力80万吨,葵花仁油生产能力10万吨,在内蒙古、湖北、江苏、河北等地发展子公司19家。
三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与其他工业品不同,食品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质量必须放在第一位。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就是质量的保证。经过多年的努力,莱阳市培植出“龙大”、“鲁花”等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龙大集团公司跻身“中国企业1000大”、“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中国肉类食品行业50强”行列。鲁花集团把创建中国食用油第一品牌作为奋斗目标,以质量铸造品牌,以品牌引领企业,逐步将鲁花打造成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鲁花”牌花生油获“国家级放心油”、“人民大会堂国宴用油”称号,产品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品牌响的龙头企业生产的产品产量大、质量好、档次高,享誉大江南北,进入全国甚至世界大型超市,不少还进入国际知名超市的全球采购系统。春雪食品公司被授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企业”称号,北海食品、吉龙集团等企业被列为山东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四是拓展食品加工业市场销售服务体系。近年来,莱阳市不断加大对食品企业市场开拓上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发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国外市场,在国内外拥有了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一大批长期稳定的客户群。鲁花集团狠抓市场建设,在全国各地建立了60多个销售分公司,成立了3000多人的营销团队,发展了多家经销商,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市场营销网络。莱阳市还不断加大农产品市场的建设扶持力度,逐步形成了以苹果、梨、蔬菜、杂粮为主要交易品种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搭建了农产品对外销售的有力平台。
三、几点建议
通过考察学习莱阳市食品加工业的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增强打造百亿食品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市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既要认识到我市打造百亿食品产业的有利条件 和行业发展的内在潜力,又要看到当前食品产业百舸争流、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汉川作为全省27个粮食主产县市之一,食品资源非常丰富,多年来粮、油、水产、生猪、畜禽、蔬菜等位居全省前列,并已建成一批高标准、集中连片、有特色的板块基地和产业带,发展食品加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要发挥食品资源优势,打造百亿食品产业,就必须增强紧迫感。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加强组织协调,推进食品产业发展。
2、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食品工业园。要本着科学合理、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大手笔制订发展规划。一是制定总体规划。要有目标、有计划、有年度安排、有具体措施,分步实施。以促进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和现代化发展为方向,以提高产业的工业化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保证程度为目标,以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变化着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龙头带动型的食品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为突破口,以巩固壮大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达利、福源、银鹭食品加工业;改造提升糖果、炒业、饮料加工业;培育与壮大鱼类、莲藕加工业为重点,力争在2—3年内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二是加强园区统筹规划。要以银鹭食品工业园为主体,沿一级公路规划出3000—5000亩建成汉川食品工业园,支持重点骨干食品企业做大做强,为我市食品产业发展升级创造条件,把汉川食品产业打造成湖北省食品工业基地。
3、整合资源,培育壮大食品加工业龙头企业。要针对我市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粮油加工企业分散、规模偏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的现状,引导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重新整合企业资源,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争取有条件的龙头企业挤进国家和省重点龙头企业笼子,选择规模大、效益高、成长性好的企业,在政策上倾斜,靠市场化运作,实施低成本扩能,走“强强联合”之路,打造我市食品加工业“航母”。同时要加强食品项目筛选、认证和宣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境外、省外大企业大公司来汉川食品工业园投资兴业。
4、推进科技创新,提升食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围绕增强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强化“科技兴企”意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与武汉大专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科技联姻,把企业培育发展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下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质量体系的形成,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建立信用制度,在社会上广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此带动创出一批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要充分发挥现有的食品名牌资源,搞好品牌的经营和运作,放大名牌效应。
5、加强食品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原材料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农业是食品加工业的基础,要按照“公司+基地+订单”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以刁汊湖水产品,麻河、刘家隔莲藕,垌塚、新堰、里潭、韩集大米,襄南片小麦为重点,建成一批高标准的食品产业配套基地。基地建设要重视产品品种特别是加工专用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逐步实行专业化。通过定品种、定种(养)植、定收购等方法,确定食品加工业的原料标准,为培植食品品牌奠定基础。要积极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降低无机化学物质的投入和残留,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要引导有关企业发展生物有机肥、生物菌肥等绿色肥料及生物农药,为绿色农业提供保障。对原料产品实行优质优价,引导和鼓励农民自觉提高产品质量。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要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
关键词:乳制品工业 膜分离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TS2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0-0009-02
膜分离技术在20实际50年代就被提出,之后在很快的时间内就被发展到了工业化的应用当中。膜分离技术主要是使用一种半透膜的方法进行分子之间的分离,在海水的淡化、纯水的制造、溶液的浓缩、蛋白质溶质的分离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如今,为了满足人们对于乳制品的需求,膜分离技术也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乳制品的加工与处理方面,这种技术可以充分提高乳制品的品质。
1 膜分离技术的概述
1.1 膜分离技术的含义
膜分离技术是指运用天然或者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以界能量或者化学位差作为其推动力,当分子水平上的不同粒径分子的混合物通过这个高分子薄膜中时,能够实现选择性的分离技术[1]。高分子薄膜的膜壁上布满了小孔,根据这些孔径的大小可以具体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以及反渗透膜等等。这样的一种分离技术在医药工业、食品工业、生物技术等领域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的专家们对于这项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1.2 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根据现实情况来看,膜分离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膜分离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通常是处于常温的条件下进行,尤其是热敏性物质的分离、分级、提纯和浓缩,这样有助于保持分离产品的品相和营养不受破坏。(2)膜分离技术在分离某一物质的过程中是不发生任何变化的,绝对不存在二次污染的现象,能源消耗低,同时还具有制冷杀菌的功能,分离效率很高。(3)膜分离技术的适用范围很广泛,可以用在多种特殊溶液体系的分离。(4)膜分离技术中,常常会用到压力来进行分离某一产品的推动力,并且分离装置极其简单,操作方便,由于结构上的简单清晰,也为其维修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膜分离技术的装置还处于闭合的回路中运转,也减少了空气中对于氧气的影响。
2 膜分离技术在乳制品工业中的应用
2.1 乳制品的除菌
早在1987年,无机膜的分离技术就被应用在了全职牛奶的过滤除菌方面,如今在乳制品工业中,更是广泛应用到了膜分离技术来为牛奶除菌[2]。现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非常流行一种微过滤奶,这种奶就是运用了膜分离技术来实现食品的绿色环保。在乳制品除菌方面,膜分离技术主要是通过微孔对牛奶细菌和孢子进行截留,以此来实现除菌目的。
2.2 乳制品标准化
乳制品的质量和奶牛的品种、饲养的条件以及季节上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生产质量也会受着这些条件的制约。但是在液体奶、奶粉、固体奶片等乳制品,都希望能够从最初的牛奶生产环节中就能保持质量的稳定,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离不开膜分离技术的应用了。由于膜分离技术有着选择性分离的特点,而牛奶在经过一定的浓缩之后各个部分的质量就决定了牛奶的浓缩程度,这样就可以通过合适的浓缩比例来实现乳制品的标准化操作。在膜分离技术对乳制品进行标准化的操作时,就可以应用到超滤膜和微滤膜。因为这两种薄膜不会影响到乳制品中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能让乳制品的生产更加标准化。
2.3 牛奶的浓缩
在乳制品工业中应用膜分离技术,还可以对牛奶进行浓缩和提纯,这样可以有效保留牛奶有的风味。进行牛奶的浓缩需要用到反渗透膜,反渗透膜能够去除物质中60%以上的水分,再将剩下的固体物经过真空蒸发,就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固体物的含量[3]。牛奶的浓缩主要体现在奶酪的生产中,生产过程中利用反渗透膜,可以有效提高牛奶的浓度,从而减少了乳酪蛋白的损失,提高了奶酪的产出量。
3 膜分离技术在乳制品工业中的存在问题和未来展望
3.1 膜分离技术的存在问题
虽然膜分离技术在乳制品加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提高了乳制品的生产质量,但我们仍要认清现实生产中还是存在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高分子薄膜的透水率小,选择性很差,耐热性和耐溶性也有着很强的约束性,因此使用范围有限;薄膜在分离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污染,这样会让性能下降,使用寿命缩短;膜分离技术的基本装置在卫生的消毒和管理方面的工作不够重视,水平也需要提高;最后膜分离技术没有大面积应用到产业化当中,因此工艺的质量也没有达到既定的标准。
3.2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前景
未来的生活中,随着膜分离技术的更迅猛发展,可以在乳制品的加工中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4]。比如说可以使乳品分子化,通过这样的技术,可以将牛奶分离出蛋白质、乳清蛋白和乳糖,这三种物质可以任意组合而创造出新的乳制品,满足更多人群的需要。同时,乳制品的膜分离技术未来还可以实现就地浓缩和环保。根据我国的事情来看,奶牛的养殖场所十分分散,分布在国家的各个地区,这给鲜奶的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如果将膜分离技术应用在一种车载式的装置中,对乳制品进行就地加工,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运乳车和乳罐,同时也能有效保留牛奶的新鲜质量。
4 结语
膜分离技术自提出的那天,就凭借着环境污染小、能源消耗低、不使用添加剂等优势而广受欢迎,应用在了众多工业领域中。随着现代人们对于每天摄入营养的追求以及对牛奶制品的需求,促使了膜分离技术在乳制品工业中的应用。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膜分离技术手段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而在乳制品的加工处理中,这项技术也为乳制品的生产和质量的控制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5]。总而言之,膜分离技术凭着自身的优势,正在以巨大的潜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开创了乳制品工业的广阔未来。
参考文献
[1]郭宏,王熊.膜分离技术在我国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膜科学与技术,2003(04):197-201.
[2]史玉东,康小红,胡新宇.膜分离技术在乳品工业中的应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01):53-54.
[3]韩永霞,韩海霞,雒亚洲,杨军飞.膜分离技术与乳品工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