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3 16:53: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实体经济的出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传统电视媒体;新媒体;困境与出路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4-0074-02
一、引 言
科技改变生活——随着科学技术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快速融合,科技产品已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尤其是最近几年,以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等科技产品为承载体的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网络电视、数字杂志、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黑马的姿态迅速充斥着媒体界,对传统媒体带来几近颠覆的冲击,同时也彻底改变了此前以电视节目为主的传统媒体传播形式。新媒体以其方便、快捷、信息量大、选择性强、互动性高等特点,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和追捧。在这样严峻形势下,传统媒体——电视节目,如何才能更好地与新媒体同生共存,并在新一轮的角逐中争得更多话事权?基于此,探究传统电视节目在新媒体下的困境及出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电视媒体所面临的困境
人手一部智能机,不仅只是增添了无数个收视终端,也因此多了无数个“自媒体”平台。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人们的收视习惯和收视心理已然发生了变化,电视的“垄断霸主”地位也随之改变,人们不再是被动地受制于传统电视台的排播计划,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自主地选择,依靠“强制式”、“植入式”的传统电视媒体逐渐陷入了困境。
首先,收视时间减少。据统计,现在人们看电视的时间在不断地减少,而用于网络或其它新媒体的实践却在不断地增加[1]。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的规模达到了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其次,电视受众偏老。年轻一代已渐渐远离了电视,逐渐向网络及相关新媒体转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宁愿抱着手机、平板电脑而不愿打开电视收看节目,电视在很多年轻人家里成为了摆设。现如今,打开电视看“电视”的受众群体日趋老龄化。
第三,广告客户流失。传统电视媒体曾以非常强势的姿态占据着广告市场的绝对统领地位,广告创收也是电视媒体经营的主要来源,但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受众阵地的偏移,传统电视媒体赖以生存的广告也在不断从电视流向了互联网,流向各类新型的媒体平台。新媒体凭借其广告成本低、影响力大、传播速度快等优势正逐步蚕食着“电视大佬”的市场蛋糕。
三、新媒体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的电视媒体,新媒体具备了以下各种新型优势:
首先,选择主动性强。观众喜欢看什么就能随时点播,而且可以从容地选择其中的章节段落,不再需要受制于电视节目排播。错过了的电视节目,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方式重头再来。
其次,互动十分便捷[1]。当下,以微博、微信为主,贴吧、论坛为辅的新媒体,使得观众不仅能看能说,还可以实时跟身边的朋友,甚至网络上的陌生群体共同分享心得,展开讨论,便捷的同时更大大满足了受众的参与感。
第三,即时传播速度。这个也是新媒体最大的先天优势之一,不管发生了什么轻微或重大事件,一张图片、一则留言、一个微博、一条微信就能让周围甚至更大范围的受众群体迅速感知。
第四,惊人的存储量。大量的信息资讯,从叙利亚化学武器危机到隔壁邻家娶媳妇,不管人们想得到什么样的信息,都能轻而易举地从中获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备受推崇的新媒体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劣势。如:信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不足,“网络推手”层出不穷,网络谣言满天飞等等。
四、传统电视媒体的弊端
首先缺乏互动,观众通过电视收看节目,只能对着电视荧屏被动地接收着声音和画面,无法及时、有效地表达自我感受;与此同时,作为电视曾经的粉丝,传统的受众依然只能被动地守候着电视台的既有排播,一旦错过,别无他法;另外,受制于电视台较为漫长的制作周期,除个别重大事件的实时直播以外,更多的新闻事件必须要经过固有的制作加工周期,新闻成“旧闻”,传播速度相对缓慢。
不过,在我们尽数新媒体各类好处的同时,也要认清电视媒体本身的平台优势。如:真实性、权威性以及公信力[2]。电视媒体作为,首要的便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各类新闻资讯的都经过严格的把关,这也是新媒体短时间内较难跨越的门槛。
五、传统电视媒体如何与新媒体同生共存
(一)在传统电视媒体中实施新策略
首先,积极建设电视的网络资源平台,实现电视节目与网络节目的同步播放。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品牌电视正在往这个方向迈进,但短时间内尚未根植人心,而且更令人遗憾的其中一些精品仍属收费项目,在观众中的普及率还有待提高;
其次,明确核心价值,坚持内容为王,打造品牌节目,吸引网络受众。“内容为王”向来是传媒行业的立足点和核心竞争力[3]。纵观现有的各类网络节目,其中不乏一些好的品牌节目,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深圳卫视的《年代秀》、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等,不仅为电视台带来了丰厚的广告创收,也因为符合观众的口味而赚取了不少赞誉;
第三,不断拓展电视节目的盈利模式。如今,节目制作的主要经济来源多为广告创收,但随着“限广令”的颁发和实施,又给电视节目的传统创收及发展模式设立了新的门槛,如何在制作和播出上兼顾观众和广告商,是电视台需要进一步思考解决的问题;
第四,坚持与新媒体的合作,力争打造全媒体平台。在新媒体日益强大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单一的媒体形式不可能继续重演以往的“一家独大”,多媒体间的相互融合趋势已越来越明显。打造全媒体平台可以使传统电视媒体在节目内容、经营模式、传播形态以及细分受众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事实上,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近年来已经屡见不鲜,如:和新浪、网易、搜狐等大型门户网站的深度合作。
(二)借助新媒体来提升电视媒体的影响力
传统电视媒体可以借力新媒体来提升电视节目的传播力、关注度,并实现与观众的互动[4]。
比如,通过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网络邮件等形式将电视节目广泛传播,吊足受众胃口,吸引受众关注;另外,电视节目制作者或主持人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网络留言等形式加强和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从中直观了解受众的观感并听取相关的改进建议,助推节目的转型创新,在满足受众口味的同时,也能提升电视节目的影响力。
(三)强化自身优势,提高传播速度
相比新媒体的种种便捷,定时、定内容的收视方式正好就是电视的最大弱点之一。只有一种传播方式能让受众直观屏幕,在限定时间内达到关注最大化,那就是现场直播。
从突发新闻事件到娱乐节目常态性直播,电视媒体已经积累了不少直播经验,整体水平均已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在此基础上,电视媒体大可考虑尝试着从整体上进行节目的直播转型,占领首发媒体的强势领军地位,提高节目的时效性,让受众在事发第一时间收到第一手信息,巩固电视媒体的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
六、结 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是为了满足人们要求而出现的新型媒体形式。一方面给传统的电视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促使着传统电视媒体“被迫”创新转型——有挑战亦有机遇。未来,只有将电视节目与新媒体充分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电视节目的综合影响力,才能使得传统电视媒体在信息化的新媒体时代有着更好的发展和出路。
参考文献:
[1] 郑立荣.关于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应对困境的几点思考[J].改革探索,2011(8).
[2] 刘磊.新媒体背景下的电视节目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2013(1).
论文摘要: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应认识到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核心、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思路;为此冲破传统教育观念是关键,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是前提,科学研究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是保障,摸索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是发展方向,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重点。
论文关键词:创新;高职;经济学基础;效果
培养“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经营人才”三支人才队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得重点。《经济学基础》是高职经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法案中占有重要作用,但国内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模式虽然经过多次重大改造,但还存在着若干问题:(1)高职与大学本科之间,教学过程中应有的层次梯度不清晰,即各层次教学体系之间缺乏明确分工;(2)课时少,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空间少;(3)师资队伍科研工作薄弱,长期缺乏动态调整,不利于知识的更新;(4)很多学校单纯重视专业课,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陈旧;(5)教师国内外交流机会少,对世界前沿经济学教学发展水平和动态了解不够。为此经济学教学改革应体现我国的国情、充分论证当今时代的生产社会化、经济全球化、市场信息化三大发展趋势,经济学教学活动必须走出校院、跨越教材,面向社会实践、面向时代与未来;必须面对我国经济学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大胆开拓、进行创新。
一、育人思路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动力
深入进行人才需求分析,找准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是育人思路创新的突破口。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承担着“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教学要围绕国家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全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努力培育高尚人文精神、严谨经济素养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他们在人格、文化、技能等多方面的完整性追求,使他们既会做事,又会做人。为此,必须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育人思路创新就必须首先认真进行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从“教”到“学”同时进行教学改革创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首先要充分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人才需求,要深入分析国家以及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样才能找准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育人思路创新应立足于经济学基础性人才与国际接轨、应用性人才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教育思路,推进课程体系的现代化,做到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方面,要密切关注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热点,实施柔性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他们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二、课程体系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的难点
规划课程体系,针对不同专业需要,开展分层教学,避免与专业课程间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和雷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改革中,要增加文献阅读、学术论文、专题报告等,激励学生尽早接触科学研究,脱颖而出。制定措施使教学内容、方法、技术与经济实践的要求相适应,加大应用内容的比重,增强时代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育实效,应将原有“课堂理论学习”为主,改为实施“课堂理论学习+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院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环节的研究和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建立适合高职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框架,形成比较规范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逐渐创造条件,实施规范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启发思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创造力,从中收到最为切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创新、教材更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重点
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及时吸收前沿经济理论的最新进展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动向、新案例,丰富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特征,使经济理论、方法、技术与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要跟踪国际上最新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应将原版教材作为参考书推荐给学生。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造,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加强现代内容,突出教学的时代感和应用性。一些经济学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博弈论、网络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应当被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教师们注意用现代经济学的最新进展重新审视、组织和讲授,并且在教学要求上针对高职生降低深度,大大缩短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周期。其次,为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建立不同高职院校的经济学教师就近轮换上课制度,这样有利于教师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学习新知识、接触研究新领域,从而可优化基础课教学。第三,教材编写、课程标准的修订应始终处于动态的更新与调整过程中,教材编写应具有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和典型案例,反映了最新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突出了经济学的学科价值。第四,在教学管理中,尽管学校和各系对教师十分放手、使其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但是各系每隔一段时期都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对教师教学内容和质量进行监督考核。
四、师资队伍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改的基础
要办好高职学院最基本的是要建设一支强大、实力雄厚且具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以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着眼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梯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与其他高职院校的对话与合作,推动现有教师知识结构的转化升级,稳步使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的师资水平与国际接轨。要鼓励聘请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学者定期到学院做专题报告,并使之制度化,以便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经济学基础。
五、教育手段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条件
(一)积极开展CAI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研究和建设,改善经济学教学条件和环境。利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工具,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校园网络进行课外复习、模拟考试、综合训练等,也可以进行课程预习,随时了解和掌握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的选择。对教学内容进行直观化处理,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工具。比如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时效性。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条件与资源,利用网上的仿真环境和条件,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直观性。
(二)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网络资源,尽快建设电脑化、网络化以及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对于部分教学内容的实践教学通过学生上网查找和分析相关问题的方式来开拓经济学的教学途径,加强学生分析经济问题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安排上机时间课程,利用网上的环境和条件,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实行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强化课后练习与实践,实行课堂教学与课后巩固提高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多接触社会生产实践,直接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缩短就业的社会适应周期,增强社会综合适应能力。设立了校内、校外动态实践教学基地,结合授课内容,布置学生课后进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调查和分析。例如,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建造经济学实验室、校内超市、学生餐厅,校外教学基地可以与一些商场、城市周边村、乡等,为使校外实践基地保持稳定可以协商签订实践教学协议书。
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教师的教学课件、教案,参考案例,方便学生的学习。
(四)请行业专家来校讲学,多方位、多触角、多层面地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社会生产和理论研究中的先进经验和学术思想。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学内容得到深化和拓展。这些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对学习绩效能够进行更加有效的反馈。
六、加强教学方法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关键
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理论比较抽象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首先,经济规律属于社会科学,高职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其次,目前的经济学基础可以西方经济学为主线,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第三,在理论介绍时大都以假设为条件,高职生在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第四,该课程逻辑性和系统性极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观察社会经济现象、寻找经济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经济理论解决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总结归纳能力。
七、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突破口
关键词:民营资本;能源行业;发展路径
2005年开始,在国家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能源、公用事业等行业和领域政策的带动下,各地纷纷制定放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的实施意见,宣告了一些尚处于“灰色”地带的投资领域的正式开放。但是,能源的各个行业一直都是资金、技术高度密集,公共资源和财富高度集中,国家意图高度体现的敏感。因此,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面临更多的政策壁垒和技术难题。
一、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理论基础
能源是一个宽泛的范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分类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其中,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能、水能等;新能源,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沼气、风能等。无论是常规能源还是新能源,都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由于传统体制的原因,自然垄断被错误地理解成行政垄断,进而导致部门垄断的投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都是由国有企业投资,但是国有企业产权的所有者缺位和非经济职能决定了国有企业的治理制度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控制,这种控制削弱了企业运行的效率。国有企业的结构复杂,导致企业人的机会主义以及不作为现象发生得更为频繁。而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民营企业通过法人治理结构将所有者、董事会及高级经理人的权利进行有效的分配和制衡,能够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保证资本的增值。
从垄断行业的特征来看,自然垄断产业具有投资需求量大、资产专用性强、沉淀成本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显著等特点,传统理论认为这样的产业需要由少数几家进行垄断经营才符合产业特征,但是垄断容易产生腐败,垄断企业会通过制定高价,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采取不正当竞争来排挤竞争者,导致市场的失灵。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政策的滞后性,管制又不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允许较多企业进入,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才能迫使垄断企业提高效率,但是众多企业竞争又会损失规模经济,进而陷入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两难冲突。要解决这一冲突,就必须综合考虑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程度,要求二者都做出适当“让步”,以达到一个均衡状态。
从效率的角度来看,美、日、英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能源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加剧了行业的竞争程度,降低了产业的成本,促使价格不断下降,产品与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为能源产业民营化改革提供了实践经验。麦金森等人对18个国家的61个公司民营化前后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在民营经济进入之后,行业销售、利润和投资以及就业都有相应增长。而从民营资本的出路的角度来看,民营资本实现资本增值,势必要不断拓宽其投资领域。截止至2008年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6.62万亿元,大量的民间资本投资冲动强烈,能源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行业具有投资回报率高,风险大等特征,符合民营资本的逐利性强的特征,符合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同时,放宽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能够有效规避资本向股市、楼市汇集,引发资产泡沫以及通货膨胀。
二、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现实问题
1、传统体制障碍
长期以来,民营资本无法实质性融入垄断行业,已成为严重影响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障碍。2005年,国务院就下达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36条),明确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行业和领域,加快进行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一度被媒体和民间称为“开启民营资本飞天元年”的这一指导意见却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且不说这36条本身的问题,国家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更多地停留在“口号”形式上,暗地里对民营企业仍然心存“戒心”,甚至出台了自相矛盾的公共政策,比如《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明确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强调在电力、通信、石油等领域内国有经济绝对控股。很明显,面对这两个相互“打架”的红头文件,民营企业要想在垄断行业占有一席之地,仍然困难重重。《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不仅作为单独的一项提出,而且首次提出了改革过程中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渠道,明确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负责,加快研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的相关政策,带动社会投资。各级政府也根据各地的发展水平制定了相关规定,如河北立法叫停能源行业垄断福利,山东、浙江等沿海省份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能源等垄断行业。但是,由于我国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尚且刚刚开始,我国的电价、油价一直是国家垄断,国有电力、能源企业长期得到政府的价格补偿,这种补偿机制极大地排斥民营资本的进入。同时,各级政府的相关规定只是一份笼统性的意见稿,缺乏明确的实施办法以及惩戒措施,导致民营资本在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2、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
虽然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获得强劲的发展。但是,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粗放,没有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决策随意化,抗风险能力弱,人才短缺,企业家素质不高,短视现象普遍,技术积累和开发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民营企业参与能源开发过程中往往存在急于收回投资、尽快获利的投机意识,在经营理念和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负面效应,造成资源的破坏。以石油资源为例,这些年来,民营资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石油产业的经营,但更多集中于中下游产业,即流通领域的批发、零售企业争取成品油油源,较少进入开采领域,这其中当然有民营资本规避投资风险的原因,同时更多是因为民营企业存在短视问题,即为获取短期利益,采取破坏性、掠夺性开采手段,严重损耗国家的石油资源储量,忽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限度利用,给本来有限的石油资源造成更大的破坏和浪费,同时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忽视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新能源,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虽然新能源能够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但是新能源生产背后引发新环境污染,比如生产太阳能板的多晶硅污染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鼓励民营资本参与能源行业势必要加强政府的监管,无形中增加了社会成本。
3、融资难问题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民营资本壮大的重要因素,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下,投融资矛盾尤其突出。民营资本全面进入能源行业,意味着中小民营企业也能进入这个行业分一杯羹,对于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行业考虑到国家能源安全及规模经济,全面开放是不可能的。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最广泛的领域还是新能源行业。但是,银行不原意贷款给规模不大、前景不明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及私募基金对行业的熟悉程度不高,不了解技术成熟度等关键性问题,对投资新能源也抱着谨慎观望的态度,因此,融资难也是限制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三、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发展路径
1、破除行政垄断,为民营资本的全面进入扫除体制障碍
能源行业一直存在着“半行政、半市场化”的体制特征,距完全竞争还很远,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破除行政垄断,但是这个过程中就会触犯相当一部分的既得利益,因此改革阻力很大。按照美国经验,对于能源行业的管制应该去行政化,因为行政化会由于信息垄断和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寻租行为和行败。其次,加强竞争的培育,竞争的培育要与市场秩序的规范和各项改革措施的制定和落实相结合,如果不制定更为详细的实施细则,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只能流于形式。山东省在《关于促进和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每年确定的省级重点项目中,民间投资项目要不少于40%;市级重点项目中,民间投资项目不少于50%。类似这样的规定是对民营资本的极大扶持,各级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该保证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持续性,尽量做到具体化。其次,长期以来的政府直接定价或监管,导致成品油、天然气和电力之间的价格差别并不是由从生产到消费的成本和能源品质本身所决定,而是决定于政府与不同能源行业和不同用能终端之间的博弈,各种能源之间存在比价不合理问题。因此,推动能源定价的市场化改革成为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核心,政府应转变角色,不能直接定价,只能进行价格监管。
2、民企与政府双管齐下,解决资源破坏与污染问题
民营企业在参与能源开发与经营过程中,应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思维,不仅重视生产效率与效益,又要重视发展环境的保护,做到统筹兼顾、持续发展。已提交至国务院法制办进行审批的《能源法》规定在能源领域建立准入制度,因此,对民营资本参与能源行业应设定明确的门槛,在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等进行严格限制,严格审查。对于一些污染性严重的项目,应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企业必须对污染物进行预先无害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才能排放。对于企业新上马项目环评先行,必须在立项前向当地环保局提供生产工艺,做评估报告。无论是什么企业,只要生产就必须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决不能因为是国家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民营资本的参与就忽视对环境的投入,任何企业都必须按照环境保护法行事。
3、发展多元化的融资形式,破解融资瓶颈
能源行业的特征决定了其进入壁垒高,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难以承受石油、天然气以及电力开发的前期投入和高额成本,而新能源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强化了银行的“惜贷”。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新能源,作为民营资本全面进入的领域,在推动民营资本进入方面,应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方式,除了争取银行贷款外,还应通过私募或风投基金、政府投资、协会支持等来获取资金支持。银行、风险投资及私募基金对民营能源企业的投资主要考察技术含量、企业规模、市场需求和上市前景,说明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关键问题也是技术问题和市场问题,企业应加强与投资机构的沟通,通过翔实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来获取银行的信赖。吸引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投资,“尚德模式”的成功揭示了政府投资成为民营资本参与能源行业破解融资难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快政府风险投资模式的制度化进程。行业协会在解决融资难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创造新的融资渠道,比如建立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资金。
目前,我国民营资本在能源行业创富,主要集中在煤炭行业和石油行业,而长远来看,新能源行业的创富机会更大。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资本全面参与能源行业不仅是个趋势,也将成为事实。可以想象,只要政府不断破除行政垄断,加强监管以及对民营资本的一贯性支持,民营企业凭借着机制等优势,将在能源行业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马祥民. 对民营企业进入石油开采领域的分析与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8(4)
[2]徐英华. 我国民营石油企业发展的契机、难点及对策建议[J].未来与发展,2008(12)
【关键词】 SPOC模式;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有效性;翻转课堂;分层分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5―0071―05
一、引 言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以下简称“SPOC”)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以下简称“MOOC”)的改良形式,是小而精的MOOC模式[1]。SPOC模式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Armando Fox教授提出。SPOC教学模式的流程一般是: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资源(如视频学习材料等)放在网络上让学生在课前学习;然后,教师根据测评情况,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更改教学设计;最后,教师在实体课堂中回答学生的问题,巩固学习内容,与学生一起完成教学设计中的任务。SPOC的特点主要包括:人数少、在校注册(收费)、除了在线视频和习题等,还可以有其他辅助的线上或线下课堂答疑。目前,世界上很多知名大学都在开展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实验,一些MOOC平台也在积极推进对SPOC的支持。例如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和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均有SPOC应用的成功案例[2-4]。
SPOC摒弃了MOOC的大规模属性,将服务对象界定在具有一定基础的小规模受众中,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和灵活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这为提升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本文以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研究为理论框架,以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实例,分析基于SPOC模式提升高校基础课程有效性的可取路径。
二、当前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高校文科专业本科生,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典型应用为主要内容,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本概念、操作和方法,使之具备使用计算机技术和方法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问题能力的公共通识教育课程,是提高文科本科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计算思维、提高专业创新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工作有长期影响。不少教师曾经撰文分析自己所在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自己的应对策略。这些问题及对策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初始水平差异大,需要开展分层教学
由于生源地的经济条件、师资力量差异较大,文科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差别。他们中既有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也有对教材内容比较熟悉的学生,还有已具有一定操作基础的学生,甚至有的学生已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5]。王菲、王行恒等人的调查显示,76.38%以上的学生接触过Office的基本内容,6.21%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40.34%的学生接触过Internet[6]。针对学生存在的入学水平差异,应对策略一般是新生入学时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一个能力水平测试,了解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按照不同层次分班教学[7]。
(二)不同学科学生需求多样,需要提供可选择的学习内容
文科生是日后将成为外交官、法官、公务员、教师等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文科专业学生,对这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以应用为主要目的,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充分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并在各种应用研究领域中发挥作用[8]。计算机基础教学要贴近专业、更好地服务各个专业。也就是说,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计划,例如对外语专业的学生要增加小语种语言的输入法介绍,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强调Excel表格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对管理系的学生要增加数据库知识的讲解以及要让他们会使用 Access对业务系统进行信息管理,艺术类专业则更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处理,国贸专业则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的初步知识[9]。
(三)教学内容陈旧,需要持续更新学习内容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产品和技术日新月异,软硬件不断升级,与之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就显得相对滞后,教材陈旧过时,有些目前已很少使用的知识占据着教材大量的篇幅和教学课时,学生得不到自己需要的计算机知识,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求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掌握更多新的知识和技术,教学内容不要只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能融入新的信息[10]。上课过程中随时更新教学资料:教材的内容是死的,总是滞后于实际教学;而教学是活的,可以根据发展随时变化。为此,任课教师要准备大量的不断更新的教学资料,集体备课,相互交流,要将教材上没有的资源及时到网络上,方便学生随时查 阅[11]。
(四)大班授课缺乏针对性,需要优化教学方式
大班授课是文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面临的较为突出的问题,这种大班授课模式使得每个教师每学期要面对几百个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应对这一问题的策略包括优化教室环境、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等。将上课地点由多媒体教室改为集交互功能和监控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机房,实现边讲边练;同学间相互讨论,互帮互学[12]。混合式学习是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数字化学习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目的在于整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综合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教学形式和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13]。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答疑,学生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和教师进行沟通。
面对当前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问题,笔者尝试将SPOC应用到高校文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力求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问题。教师利用课程视频和其他在线教学资源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结合,实行翻转课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作课程视频和学习情况调查,上传到网上;学生预先通过线上学习并接受学习情况调查;教师根据学习情况调查结果重新设计线下课堂教学,重点聚焦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线下教学通过SPOC模式提供的师生互动、在线练习和评测等方式实现探究式、任务式或合作式学习。
三、SPOC教学有效性分析
(一)有利于发挥教师积极性,改变教学行为
卡特尔(Cattel)等人认为教师的人格特质对教学有效性有较大影响[14],赖安(Ryan)用热情和冷漠、有组织和散漫、想象力和单调来描述教师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三类主要变量[15]。SPOC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从重复的课程讲授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掌控者。特别是对责任心强、对教学改革富有热情的教师,SPOC能够让教师根据自己对教学任务的理解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制作或者编辑课程视频内容,有效组织线下教学,充分展现教学技巧。根据波菲(Brophy)和古德(Good)评价教学有效性的维度[16],在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SPOC模式,教师可以获得更充分的学生学习信息,改善以往教学行为。
教学实践也同样表明,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合理安排,恰当改变课堂管理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随堂测试、布置作业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提供针对性的辅助支持。
(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SPOC模式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课程满意度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对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度上下两个学期来自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以及Internet应用三门课程的527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选修SPOC课程(225人)的学生相较于选修一般课程(302人)的学生,学习主动性更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视频资源改变过去教师大头像视频,以教师摄像头拍摄录像讲解和PPT结合,更加有亲和力,满意度提升也最多,提升了12%。二是主题讨论包括围绕视频资源的主题讨论和围绕专题任务的主题讨论,与学习结合更加紧密,满意度也有明显提高。三是练习测试,重在帮助学生回顾视频资源的教学内容,而不是考倒、难倒学生,满意度也有提升。四是专题任务,分为小组的和个人的,小组的是原来一般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没有的,如合作完成一个小的编程任务、合作开发一个小网站等,满意度也比较高。
(三)扩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
在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的“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先将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录像,然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评议教学情况,有助于授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认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教学有效性有很大的作用。SPOC模式用于高校基础课程,借助网络资源的开放性,用内容丰富的视频资料补充传统教材,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在前述调查中,笔者对学习资源的认可度做了进一步调研。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媒体形式上,过去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媒体形式比较多样,有视频、动画、文字、PPT等,而SPOC是以视频资源为主,视频资源包含了PPT、教师授课、电脑截屏等多种形式,因此在形式多样性上SPOC并没有太多提升。但在SPOC中的视频资源更强调教师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强调视频的简洁、清晰,更具亲和力,认可度更高。此外,文字资源、动画资源与视频资源整合,尤其是资源的集成和序列化,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引导。
四、基于SPOC模式的高校文科计算机
基础课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分析
基于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利用SPOC模式提升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一)利用网络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有效性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将课程所涉及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课件、案例集、练习题库等通过校内SPOC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汇集,支持学生对各种资源的高效检索和应用,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地使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学习。通过向学生推荐与每个章节、每个模块相关的网络公开课程或MOOC课程对教师梳理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比如向选修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的学生推荐来自百度传课、淘宝教育、51视频学院、软件自学网等网站的photoshop、flash、audition和premiere视频课程,这样教师就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炼而系统的选取,将涉及的琐碎细节内容的学习交给各种网络公开课程,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教学空间和课程资源一旦拓展,教师和学生就很难延续原有的教与学的方式,需要根据不同的资源寻找最佳的教与学方式。
【关键词】实体经济;廊坊;策略
一、廊坊目前的实体经济发展体制
廊坊地处天津和北京之间,处于交通枢纽地带。便利的交通环境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良好的交通环境可以很好的开展运输业和工业、贸易等。特别是在当前金融经济发展不太景气的情况下,积极的转变金融经营理念,根据本市金融经济的特点和目前国家的大背景市场经济的环境,不断加强金融业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使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积极发挥投资产业的导向作用,利用自然条件拉动经济的增长,制定并贯彻实体经济工业化、科技化的策略,将廊坊建设成为北京和天津的货运枢纽,对廊坊的未来发展是很重要的。2012年上半年,廊坊银监分局加强对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监管引领,有效落实各项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加强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和企业间的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银行业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采取六项切实可行的金融服务措施,有力地支持廊坊的经济发展。
二、在廊坊开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的,主要指农业、制造业以及传统服务业。实体经济直接创造财富,是一国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在经济生活中生产物质产品依赖于实体经济,借助物质产品来生产的是虚拟经济。虽然它们在经济活动中扮演角色不同,但是目的却是一样的。借鸡生蛋虽是虚拟经济手段,实际都是为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为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壮大企业经济实力,并不断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乃至于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应全国的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和政策,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确保金融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金融方面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实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避免了虚拟经济“空心论”的问题又保证了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真正做到把握好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是有很大的学问的,必须防止虚拟经济的投机和暴利的产生,因为近些年随着经济形式的逐渐转变,实体资本大量的流向虚拟经济,所以急需采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参与纠正,构建对发展实体经济体系的长效机制,保证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结合廊坊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中小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发展中面临较多的困难,例如:产业利润空间缩小、税费负担重、竞争力很弱等。就廊坊的中小企业而言,既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需要中小企业适应廊坊的大环境,重点解决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问题。从廊坊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角度而言,应采取有效的宏观干预措施,使得资金在金融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回归实体,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搭建平台,为廊坊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春天。
三、廊坊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一)产业利润上升空间逐渐缩小
综合成本上升,传统产业的盈利空间急剧缩小。这和“速度型效益”缩水是密切相关的。比如,地价、水电价、资源价格、治理污染的代价、劳动力成本和融资成本都在上升,压力有增无减,这是企业反映最大的难题。由于外需下降,传统产业原来靠出口能够盈利的空间也受到挤压。所以,社会上关于减税的呼吁很强烈。现在推出的“营改增”,逐步扩大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范围,正是在考虑减轻企业税赋,从而增强企业活力和技术改造发展后劲,鼓励服务业发展,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未来,结构性减税还要向深入推进。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收益形成鲜明对比
近年来,金融业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收益形成鲜明对比,激发了社会上“快富”、“暴富”、“省劲致富”的观念,助长了浮躁、低俗的“致富观”。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许多曾经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企业家开始参与房地产、大宗农产品、奢侈品等的资本炒作。金融信贷的高利润刺激着民间资本大量转入民间借贷市场,引发非法集资、高利贷等一系列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个阶段的生活消费需求决定了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产业仍然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提供就业、获取财富的主要渠道。如果忽视了实体经济发展,导致产业出现空心化,就会极大地损害我国的竞争力、经济实力和人民福祉。所以,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之本的理念。而且要看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发达国家轻视实体经济,过度注重虚拟经济,导致全球经济与产业结构的整体失衡。因此,我们仍要保持高度警惕,始终把实体经济作为根本,牢牢抓住并发展好。
(三)廊坊的环境因素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
廊坊地处天津和北京之间,处于交通枢纽地带。便利的交通环境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良好的交通环境可以很好的开展运输业和工业、贸易等。然而,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多年来,南部地区的人均路网密度比较低、路网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公路等级不高,缺少相互贯穿、与外界连通的高速公路,致使南部县(市)与京津及周边地区交通不顺畅。交通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当前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经济发展必须具备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交通资源三大要素。近些年,在北三县(市)的率先发展和中部区县重点突破的同时,上述区域开发成本增加,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越来越紧张,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这些环境因素都制约着廊坊实体经济的发展。
四、提供良好的建议改善廊坊的实体经济体制环境
目前,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的阶段,决定了实体经济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提供就业、获取财富的主要渠道,市场主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关键是加快培育发展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促进工业产业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发展,大企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龙头,必须优先考虑。一个或者若干个大企业的存在往往意味着一个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大企业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业水平至关重要。而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历来是民营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是就业创业的重要载体,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特色。因此,在发展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对于大企业和小微企业,既要一视同仁、不可偏颇,又要各有侧重、因企施策,统筹推进大中小微企业错位互动发展,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增强实力、小企业充满活力”的企业生态。
从目前来看,廊坊虽然新型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很猛,但是,产业规模最大的仍然是传统产业,今后这些产业仍然要做强做大,同时要加强技术改造,降低对环境的压力,按照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模式与园区结合起来进行规模扩充和结构优化。这些产业带主要集中在离京津较远的廊坊南部,比如霸州、文安等南部地区布局。在产业发展方面,不能简单地以国际或整个国家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次序来看待廊坊市的产业发展变化。目前仍然是第二产业发展的高峰阶段,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应该逐渐予以重视,廊坊不属于核心大都市,但是廊坊具有发展都市型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全面地发展产业竞争不过北京和天津,但可以重点发展某一产业的某一区段,某一产业的某一环节,与京津配套,构建产业集群。
(二)发挥特点提升实体经济的竞争力
当前,河北省委明确提出廊坊要打造河北环京津新增长极战略突破口。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倾力打造绿色经济产业高地,更是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特色产业。目前,廊坊的文化创意产业初具规模,已经确立了“一核三带六大组团”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逐渐发展起以印刷包装和文化娱乐为主,民间工艺、文物博览、休闲养生、数字动漫等行业共同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2013年,全市共谋划实施投资亿元以上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28项,总投资800多亿元。投资上亿元的香河国华影视基地文化创意体验广场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为河北省十大文化产业项目之一;梦廊坊文化产业园加快施工进度,已完成投入8.71亿元;河北・廊坊国家印装产业园落户安次新兴产业示范区,总规划面积5000亩,计划总投资400亿元。
“梦廊坊”文化产业园这一现代文化休闲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廊坊“十二五”的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对于廊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满足廊坊市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吸引北京区域以及更大范围内的高端人群消费,促进廊坊实体经济的发展。
五、总结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它直接与民生疾苦和企业生存联系在一起。我国的河北廊坊是一个以北方金融产业后台服务基地为主要贡献项目的地方,怎样才能既满足人们精神物质生活的需要,又有利于廊坊地区经济的发展,是我们目前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廊坊整体经济环境、综合实力及地理位置的综合研究,认为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实体经济更适合廊坊经济的全面发展,因为廊坊的地理位置是处于北京和天津的交通要道上,这对于教育产业、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对于廊坊经济体制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潘妍妍.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认识[J].经济师,2008,(01):3335
【关键词】农产品 资金 炒作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以大蒜、生姜为主的小宗农产品被资金反复炒作,出现了“蒜你狠”“姜你军”等农产品价格飙升现象。在资金炒作下,这些农产品价格远高于生产成本,脱离了实体经济范畴,进入到了虚拟经济的范畴。那么为什么只有大蒜、生姜等小宗农产品交易可以暂时进入虚拟经济的范畴,这背后的机制是什么?
从“郁金香泡沫”看商品属性和运行方式的改变
近年来,以大蒜、生姜为主的小宗农产品被资金反复炒作,出现了“蒜你狠”“姜你军”等农产品价格飙升现象。在资金炒作下,这种农产品价格远远高于生产成本的交易行为,脱离了实体经济范畴,进入到了虚拟经济的范畴。对于农产品的炒作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最早对于农产品的炒作记录来自于17世纪的荷兰,荷兰人对于郁金香的炒作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郁金香泡沫”。郁金香原产于小亚细亚,16世纪末被传入荷兰,由于数量有限,所以当时郁金香的价格十分昂贵,富人争相把郁金香当作一种奢侈品,郁金香开始受到富人的追捧。商人们看到商机,开始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在人们疯狂追捧下,郁金香的价格一年内涨幅达到近60倍,一株名贵的郁金香的价格是荷兰人年平均收入的40多倍。这时候郁金香的商品属性发生了变化,由普通的农产品变成了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的金融资产,对于郁金香的交易行为也就相应成为了金融投机行为。
普通商品的属性是具有某种使用价值,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而金融资产是代表未来收益的一种凭证,它并不是要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而是一种未来收益的凭证。郁金香在荷兰极为稀有,被人们视为奢侈品,受到狂热的追捧,在短时间内涨幅惊人。这就使得郁金香由一种观赏植物,变为人们炫耀自己财富的替代物,具有了财富的属性。郁金香的价格快速上涨,这时人们的心理预期开始发生作用,他们认为,这时购买郁金香有利可图,未来郁金香的价格可以更高,郁金香就成为了他们未来获得高收益的一种凭证,从而由一种普通的商品变为了金融资产。当郁金香具有了金融资产的属性以后,它的买卖行为就从实体经济的运行方式进入到虚拟经济的运行方式。实体经济部门产品的定价方式是成本定价法,而虚拟经济部门产品的定价方式是预期收益折现的定价方式。从实体经济的运行方式转变到虚拟经济的运行方式,心理预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郁金香这种普通商品在心理预期的作用下,从普通的消费品变为金融资产,因为人们预期到未来郁金香的价格只会上升不会下降,那么现在购买郁金香,未来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就会产生一笔较大的收益。
农产品交易进入虚拟经济范畴的机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要使农产品这种普通的商品交易成为虚拟经济,其运行方式必须具备几个特点。首先,要具有稀缺性,或者说这种产品的供给产量有限。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为价格上涨提供现实支撑。其次,这种产品必定为非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小。非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不会引起生活成本的大幅增加,政府干预市场的预期会减小,同时,需求量小使炒作的品种具有不确定性,人们不能提前做出预期,瞬时的冲击会使人们心理产生不同的预期,只有心理预期不同,才能使炒作得以继续。最后,产品的供给具有一定的时滞型,也就是短时间内无法大量提供供给,这为产品的后期炒作提供心理预期的空间。
我国近年来出现的农产品频繁炒作,也符合上述的一些特点。大蒜、生姜等农产品都属于小宗农产品,人们的需求量不大,种植面积也不大,这些农产品的炒作使得人们无法在心理上提前进行预期,炒作品种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同时,在小宗农产品周期性炒作的背后,与气候变化导致的作物减产有关。农作物减产就会导致供给减少,供给减少会加强人们产生涨价的心理预期,供应商就开始利用人的心理预期囤积商品,加之生姜、大蒜等产品都易于保存,从另一方面刺激了供应商炒作的动力。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导致供给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多重因素叠加就会使平时普通的农产品具有了金融资a的属性,那么它的交易行为就会从实体经济范畴进入到虚拟经济的运作方式之中,出现了短时间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现象。与此同时,生姜、大蒜等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比较低,没有相应的期货市场。缺乏期货市场对未来价格走势的指导,就存在买者与卖者之间对于商品信息的不对称,这也给小宗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心理预期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对于近期生姜、大蒜等农产品炒作的成因,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一种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近年来广义货币M2发行量快速增加。但是,我们同时发现,货币的超发并没有引起国内出现大幅度的通货膨胀,而生产者价格指数始终在低位徘徊,这就说明大量的货币并未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进入了虚拟经济领域,尤其是房地产业。随着国家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有大量的资金为了保值增值开始寻找适合的资金出路,那么暂时具有金融资产属性的生姜、大蒜这些小宗农产品成为资金首选的目标。因此,在因自然灾害减产的年份,这些资金利用某些小宗农产品减产的事实以及暂时成为金融资产的特殊属性和人们对于产品未来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进行炒作,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蒜你狠”“姜你军”等现象不定期出现的原因。
农产品炒作的危害以及政策建议
投机资金对于农产品的炒作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增加了消费者的支出成本,而且对于产品最初供给者――农民的利益也是一种损害。根据蛛网模型,农产品的供应者根据上一年的价格信息选择下一年的产品供给量,由于资金炒作使农产品的价格严重偏离了生产成本,这就给农产品供给者提供了一个错误的价格信号,导致他们提供的产品供给严重偏离了产品的需求,造成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农产品价格的下降不仅造成农产品价格市场的混乱,还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出现种植面积越大、亏损越多的现象。错误价格信号的反复出现使得这些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匹配,给资金反复炒作农产品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因此,要抑制资金对于农产品的炒作,首先要让这些小宗农产品实现市场化,让市场根据供需提供一个正确的价格信号,指导农产品的供给者根据价格选择供给产品的数量,同时也给农产品的需求者提供一个正确的价格信号,根据价格选择自己的需求,不必因为信息的不对称造成恐慌,给炒作资金以机会。同时,国家根据需要对这些农产品进行部分储备,一方面可以根据市场的供需情况,利用储备调节市场价格,另一方面为市场提供一个信号,国家有能力去调控市场价格,让炒作资金失去炒作的环境。此外,要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引导部分资金流向境外,起到一种疏导的作用,同时还要积极进行金融创新,金融机构要通过提供优质的金融资产去吸收一部分超额货币,而且还要利用金融创新引导资金从虚拟经济流向实体经济,实现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目标。
(作者分别为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政策和制度研究―基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数量关系的视角”中期成果,同时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中心资助】
【参考文献】
存贷差额持续拉大,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截至2012年3月末,阜阳市金融存量存贷比为39.33%,较2008年下降3.3个百分点,而增量存贷比仅为10.36%;存贷差额由2008年的417.81亿元扩大到850.12亿元,金融机构将存款转化为贷款进行资本配置的能力持续下降。
从安徽省范围来看,阜阳市存款总量占全省的6.73%,而贷款总量仅占全省的3.74%;金融存量、增量存贷比分别低于全省31.24个百分点和27.42个百分点。从经济金融化指标(GDP/金融贷款)来看,2011年阜阳市经济金融化指标为1.59,较2006年上升0.22,较2008年可比口径上升0.01。该指标增速趋缓从另一角度说明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贡献能力的减弱,其吸纳的大量金融资源并未直接投入到当地实体经济,银行资金有效利用率较低。
转贴现票据“空转”市场,
游离实体之外
自2010年以来,货币信贷环境向常态回归,信贷额度趋于紧张,而阜阳市辖内以农村信用联社为主的金融机构用稀缺的银行资金从区域外金融机构大量买入商业汇票获利,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出本地区金融机构票据融资增加、贷款增长的局面。2012年3月末,阜阳市农信社贷款余额187.23亿元,同比增长20.53%,而转贴现票据余额23.20亿元,同比增长31.37%,高于同期贷款增长10.84个百分点。2007年到今年第一季度末,转贴现业务变化起伏,增长趋势极不平衡。由于非回购式转贴现业务纳入贷款统计口径,就单个银行或地区而言,在某个时点转入、转出票据表现为贷款增加、减少,但实际上不是实体经济获得贷款的真实反映,而是银行或地区间资金的融入或融出。银行机构通过转贴现与区域外金融机构转入、转出票据,对于转入地而言并未真正反映出本地金融机构对本地实体经济的支持度。而对于转出地而言,也未实质减少资金使用量。因此,转贴现资金实际游离于经济实体之外,不仅不能准确反映区域间融资总量,影响贷款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稳定性,也易造成银行市场资金宽裕假象,从而影响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调控取向。
投资企业理财产品或基金,
削减进入本地实体经济资金
当前,金融市场存在大量投机和炒作行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大量资金用于购买企业理财产品或基金。据不完全统计,2009~2011年,阜阳市金融机构累计购买企业理财产品58.31亿元。以阜阳市某区农村信用联社为例,2011年,该联社通过其他商业银行共购买理财产品12.73亿元,分别是2009年、2010年购买量的9.36倍、2.27倍;2011年该联社购买理财产品总量占存款总量的44.53%,是当年贷款新增量的2.64倍。虽然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投资可实现多元化经营,增加资金收益,但是多元化经营应该是更好地辅助其主业发展,而本末倒置进行高风险对外投资,偏离了其主业发展和经营宗旨,导致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实质性减少。同时,又因其具有一定隐蔽性,潜藏了较大的风险隐患。据调查,银行业某机构购买理财产品,在财务报表中并未在金融投资科目下列支显示,而是在同业存放科目下反映,规避了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造成风险暴露的延滞和存款人利益的受损。
金融资源系统内上存,
资金外流异地
在统一管理体系下,金融资源的大量存在,使基层商业银行积极寻求其运用出路。其中,大量资金在系统内上划上级行成为基层银行分支机构选择的最佳方式,而当地法人的部分资金也以同业存放形式存放于当地商业银行分支机构。2012年3月末,阜阳市金融机构包括系统内上划资金、同业存放等资金余额为788.09亿元,同比增长13.92%;其中,系统内上存资金787.95亿元,同比增长16.45%,系统内上划资金占全部存款比例为56.3%,较2007年上升23.76个百分点。这些资金除小部分用于业务、结算等清算需要外,大部分在银行体系内流转,或分流到异地,造成地域性资金未能在当地形成信贷投放能力,从而根本未能直接用于支持当地企业和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今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低于预期,让政府的方针由“调结构”转变为“稳增长”,进一步凸显了复苏道路的曲折。制造业严重下滑、实体经济空心化、股市长期低迷、股民对后市缺乏信心等问题,考验着决策层的智慧。
对于长期摸爬滚打于第一线的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力已经在下降通道中,股市仍然有诸多制度上的缺陷,这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那么,在他看来,中国经济的复苏动力何在?中国股市的熊市何时方是尽头?中国经济的前景如何?
经济潜在增长力已下降
《英才》:今年的宏观经济情况与2008年有什么不同?你对未来经济走势如何判断?
高善文:今年的宏观经济情况与2008年有很大不同。当时的宏观经济在政策层面上的回旋余地比较大,特别是在货币信贷层面。当前信贷政策、财政政策、房地产政策回旋余地都小很多。
除了政策层面,就实体经济内部的情况而言,在几年的快速发展后,“国进民退”的现象愈发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负面效应。今天仍然能够赚钱的行业,民营资本进不去,而民营资本所处的行业,又多是产能过剩的。
从这些层面的情况来看,经济想要很快地恢复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个人认为,可能要等2—3年的时间,也许还会更长。
《英才》:从2007年到现在,中国已经连续5年处于经济增速下滑期,其原因何在?
高善文:基本原因是在过去五六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在慢慢下降。
举一个例子,2006年中国经济的增速超过12%,但是当年的通货膨胀只有1%多一点,这表明2006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速度不会低于12%。2011年经济增速只有9%多一些,但通货膨胀就已经过了5%。这表明什么?表明2011年的经济潜在增长能力不到9%。潜在增长能力的下滑使得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显现趋势性放缓。我预计明后年的经济潜在增长速度,可能在8%附近。
经济潜在增长速度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资本形成能力的放慢,全球经济增长相对乏力等。
《英才》:国家政策基调由“调结构”变成“稳增长”,一些地方政府企图再推“4万亿”刺激计划,这是否会让此前调结构做出的努力无功而返?
高善文: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偏夸大的看法。地方政府虽然发表了对未来投资的一些想法和愿景,但问题是没有钱。
2009年“4万亿”能搞出来,地方层面的资金配套靠两块,一块是通过地方融资平台获得银行信贷;另一块是激活房地产市场获得卖地收入。现在这两块都不同往日了。
《英才》:很多人都在呼吁改革。那么最需要改革的地方在哪里?其阻力何在?
高善文:坚持市场化的改革趋向是唯一的出路。改革的核心就是要破除垄断,实现“国退民进”。让不同成分的经济主体在相同的平台上展开竞争,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提高效率,这是最基本的。
改革阻力来自于垄断行业、垄断部门,这是一定的。
《英才》:中国经济复苏的动力何在?如何看待近期的货币政策?未来财政政策是否可以更多动用?
高善文:货币政策在逐步宽松,但宽松的速度比市场预期要慢,而且迄今为止,其对实体经济复苏的作用不很明显。我个人认为在合理控制风险,特别是控制银行不良资产风险的基础上,货币政策可以更积极一些,现在货币政策的力度仍然不够。
财政政策层面,如果是为了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恰当的失业保险,向低收入者提供一定的转移支付,这是可以的,也有必要。除此之外,我觉得财政政策做不做两可,实体经济困难一些,日子难过一些,大家就会穷则思变,改革的决心和愿望会更大,解决问题会更快。如果总是用一些总量政策去刺激,反而会拖延很多问题的解决。
经济复苏的动力就是调结构。再搞一个“4万亿”短期内也能解决问题,但刺激政策的后遗症比较多,而调结构会让经济走得更扎实。
《英才》:为何房地产近期出现“回暖”现象?中国经济应当如何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
高善文:我比较认同房地产存在周期的观点,国内房地产现在处在周期高点附近。从理论上来讲,我们需要有崩盘,或者说去泡沫化的过程。
考察房地产“回暖”和是否存在“刚性需求”,我觉得租金水平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租金是相对难以投机的,投机性需求也因此不太会影响租金水平。而今年以来,租金的上涨速度较快,这表明有一部分回暖确实是来自于刚性需求的释放。
中国经济要摆脱对地产的依赖,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和改革住房市场制度。住房市场需要有一些政府的干预,比如适量的廉租房和保障房。不过在操作层面上,地方政府提供廉租房和保障房的积极性不高。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逐步进入后期,经济增长要寻找一些新的动力,比如国退民进,让更多的垄断领域对民间资本开放,比如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这些新增长动力的发掘也会自然地减少经济对地产的依赖。
股市熊途漫漫
《英才》:实体经济的下滑和制度上的不完善,是中国股市持续低迷的原因所在吗?
高善文:我同意这个看法。除了短期的市场波动很多时候受资金松紧的影响较大之外,实体经济的下滑,制度上的不完善,就是股市不振的主要原因,没有其他原因。
《英才》:目前股市在制度层面存在哪些问题?
高善文:制度层面上三点问题比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