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3 16:53: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信息化市场规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产品网上营销是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主要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网络技术收集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和产品本身等信息,并将其在互联网上,通过网络开拓产品销售渠道的营销活动。网络营销有利于加快产品的信息共享,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提高农民收入。
(一)有利于及时获取产品的市场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规律性,以及通讯、交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农产品市场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加大了农产品的市场交易风险。网络营销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将农产品的产品信息、供需状况、价格和市场行情等最新情况通过网络向公众,加速了农产品的信息传播,克服了传统农产品的销售模式中信息不对称的缺陷,提高了交易双方信息之间的实时性、透明性和互动性。同时,利用网络营销,可以为农民提供一个高效获取信息的平台,帮助他们能够及时获取相关农产品的养殖、生产和营销信息,并与其他同行或专家进行实时交流,交换产品信息的技术经验和营销经验,实现农业知识的信息共享,从而帮助农民制定科学的生产计划,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效益
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销售模式为农户提供了直接与需求方进行交易的平台。农户可以通过网络与需求方直接联系,无需再通过中间商,减少了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谈判成本;网络营销通过网络化的销售模式减少了对传统实物基础设备的需要,减少了店面管理费用和销售人员的费用支出;另外,农户还可以直接购买生产资料,可以减少采购成本。
(三)有利于扩大市场规模实现品牌效应
通过网络,农户或者农业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产品信息到网上,拓宽产品的市场空间,增加销售产品的机会,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化的销售平台将分散化的农产品交易信息融合到一起,实现规模化。由于网络的时时在线服务模式,可以满足不同时间段不同空间不同地区的需求方的需要,只要顾客有订单需求,就可以实现马上交易,方面快捷高效。另外,网络环境下产品信息传递的速度,网络媒体的覆盖面,动画的宣传成本和效果都有很大的优势,从而能够快速加强对农产品的形象宣传和品牌建立,提高知名度。
二、以网络营销促进农产品销售在当前尚面临诸多难题
(一)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山东省“信息化下乡”工程虽然已经展开,但是农村地区的上网条件和网络设施建设仍然很落后,特别是在网络技术、上网速度、网络安全管理等方面都比较薄弱,无法满足网络营销的客观要求;另外,虽然已建立了一些农业网站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但应用范围狭窄,效率低下,能真正从事农产品网上交易的网站或门户却很少,无法为农户搭建高效便捷的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无法实现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的运行。
(二)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对网络营销缺乏认识
虽然我国网民的比例比较高,但大多数都是学生或知识分子,从事农业领域或进行农产品网上交易的人数却不多,他们缺乏对网络和电脑等高科技设备的认识。他们不会利用网络去获取产品相关的供求信息。网络营销模式不仅需要农户了解农产品的日常生产过程,而且还要农户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能够利用网络对产品信息进行搜寻、收集和,最好还可以开发设计农产品网页和电脑的常规维护。由于大多数农民在网络技术方面欠缺,极大的阻碍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推广。
(三)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目前山东省的农业生产主要还是实行一家一户式的生产模式,单个农户生产力分散,生产规模狭小,而且不同农户在生产或技术等方面掌握的技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无法实现产品的规范化生产,更无法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包装规格。再加上大多数农产品都是季节性产品,保质期短,不容易储存,更无法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另外,由于我国没有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标准体系,无法保证农产品的规范化程度,从而严重影响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的发展。(四)缺乏高素质人才网络营销这种销售模式需要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较强的网页设计能力和管理网站的能力、丰富的网络营销推广经验以及了解农业生产运作和管理的人才。但目前山东省的农民劳动者的素质能力低下,农户信息化水平低下,对电脑网络和计算机通信的了解和应用十分有限。
三、破解以网络营销促进农产品销售所面临难题的对策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农产品网络营销保障体系建设
应充分发挥山东省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扶持和推动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首先,要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加快建设农村地区的网络设施,改善农村地区的上网条件和网络资源,扩大农村地区的农业信息网络覆盖率。其次,政府要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网络监管,建设安全可靠的网上支付系统,建立一个高效安全的农产品网络交易环境,保证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安全运行;再次,政府还需要加快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强化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管理,加快建设农产品标准体系,实现农产品以标准化的形式开展网络营销[2];最后,政府应该要加强关于网络营销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制定统一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规范制度和市场准则,为农产品网络营销能够实施提供一个完善的法律环境和制度保证。
(二)建立健全农产品网络营销流通模式
为了帮助农产品网络营销能够成为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流通模式,可以建立以下模式,主要包括:第一,构建基于农产品分类合作组织(比如专业合作组织、土地股份合作社等)为依托的“B2B”和“B2C”模式;第二,构建基于农业企业自建站点的“B2B”模式;第三,构建基于政府农业网站的“B2G2C”模式;第四,构建基于第三方交易平台的“B2B”模式(如阿里巴巴);第五,构建基于专业农产品网络营销服务公司的“B2B”模式[3-4]。这种全新的流通模式在网络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为手段,为农户提供了一个网络销售农产品的交易平台,同时,为农户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电子交易方式,大大弥补了传统销售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实现农产品交易市场规模效应。
(三)培养农产品网络营销示范基地
首先在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中开展网络营销试点,并建立农产品网络营销示范基地。同时将农户联合起来成立联合组织,采取企业化经营,实现农产品的市场化流通,可以密切联系农户的切身利益,并能够很好的实现网络营销的推广。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可以实现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并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制定统一的包装风格,同时还可以深刻贯彻政府的农业信息政策,普及农业生产知识,并通过专业的产品销售网页,推行网络营销,从而加强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提高市场份额,提升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建立健全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物流配送体系
为了保证农产品网络营销能够快速、高效的运行,需要建立高效的专业的农产品物流运输中心,提高农产品的运输效率,降低物流运输成本。首先,要建立网络化的农产品物流管理系统,严格标准物流运输方式,实现配送一体化的物流运输模式;其次,整合农产品的各种运输渠道资源,创新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的作用,实现农产品的专业化运输配送[5]。最后,应该加强各企业之间的物流合作,实现知识或技术等信息的共享,充分利用相互之间优势,积极参与共建物流联盟。
(五)培养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
农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民经济部门。尽管它对国民收入的贡献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日趋减小,但是它在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稳定国民经济等方面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始终面临多种风险,有些风险对某些产业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如非典对人工饲养果子狸产业的影响,禽流感对养禽业的影响。有些风险甚至对某一地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如2007年冬天发生在我国南方的冰雪灾害,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0级大地震。这些现象令不少农业经营者对农业的经营投资望而却步,阻碍了我国“农业要发展,农村要小康,农民要富裕”伟大目标的实现。所以,正确认识农业风险,积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防范农业风险的措施,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风险防范机制,是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不容忽视。那么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什么?其风险防范机制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风险防范方面又该作何调整?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对防范农业风险和制定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面临的多种风险
农业生产中存在多种风险,目前我国农业主要面临五种风险。
1·自然风险。农业是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农业生产是一个生物学过程,对自然条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来自自然界的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病虫害等都会影响农业生产活动。我国又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这些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已构成严重影响,从1985年到2007年,平均每年受灾耕地面积占到全部耕地的40.5%,成灾面积占到全部耕地的22.6%。
2·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指农业技术采用后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在农业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中,由于技术本身的难度与复杂性,及农民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可能发生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而使农户蒙受经济损失。农业生产是一个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互交织的产业部门,具有周期长的特点,而农业技术和农作物品种的应用则具有区域适应性,这些都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技术风险[1]。
3·市场风险。农户走向市场,这一趋势不可逆转。在市场经济中,经营决策要受到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制约,一旦决策失误,不能实现商品使用价值向商品价值的“惊险跳跃”,摔碎的就不仅是商品,还包括商品背后的生产经营者。尤其是我国农业是在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条件下进行的,市场信息本来就不灵,即使有市场信息,也因农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生产和需求弹性太小,难以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这类风险严重时可能使农业经营者惨遭破产。
4·政策风险。即因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而带来的风险。如利率、税率、补贴政策、农产品收购的政策等发生变化,给农户带来的风险。假定在国家规定玉米必须按收购价格统一收购以后,由于玉米统一收购价格的常年低迷,某些农户压缩了玉米的种植面积,改种其他作物。但伴随家禽肉类的价格持续上涨,政府又出台了对作为饲料主要原料的玉米实行优厚的收购价格和鼓励其销售的奖励政策,这样一来则给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的农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于是便形成了政策风险。
5·制度风险。是指农业制度在改革、变迁和实施过程中,由于制度主体和制度客体对其制度结果的不可预见性,导致制度绩效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进而导致损失的风险。特别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中,如果不能适时地在农业制度主体和客体方面进行及时的调整,就有可能产生制度上更大的风险。
三、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的现状及与国外经验的比较
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后,我国农户成为自主经营农业的经济单位,从而成为农业风险独担的主体。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业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农民利益集团的缺失
利益集团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西方政治学中,利益集团又称压力集团,通常被定义为“那些就有共同的目标并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个人或有组织的实体”[2]。在美国,农场主利益集团的力量强大,他往往可以左右国会和白宫的决策,切实保护农业经营者的利益。在日本,农民具有较强的利益表达能力,在政治市场上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依托自己的得力团体———“农业协会”,虽然日本农业人口不足全国总人口的5%,却控制着全国25%的选票,从而迫使政府决策时必须顾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大大减小了农业风险带来的损失。在这些国家,农民利益集团的存在有力地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农业风险防范能力根本就不是问题。但在我国,农民显然没有自己的利益集团,这一缺失,使得我国农业风险防范能力极为脆弱[3]。
2·防范农业风险研究机构的缺失
在西方发达国家,为防范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风险,确保农业安全。一般均设有专门从事农业风险防范的科学研究机构。例如,早在1850年开始,美国政府就在每一个州都用联邦政府无偿赠送的3万英亩土地建一所农业大学,确保其州内每一个县都有一个农业风险防范研究机构,作为农业大学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延伸,便于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及时化解各种农业风险。法国也同样,于1975年开始为防范种种农业风险,在大学和有关部门成立农业风险研究机构,政府投入巨资资助研究[4]。但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从事防范农业风险研究的科研机构。针对我国是世界上农业风险高发的农业大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3·农业保险在风险防范机制中作用甚微
农业保险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防范农业风险的成熟措施。它在分散风险、减少风险损失、保障农民利益、稳定农村经济和恢复灾后农业再生产方面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是一条重要的保障措施。如美国、加拿大政府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必须从人寿保险财产保险的高额利润中划出一块用于开展农业保险,从而使风险较大的农业保险行业在国内得到普遍实行;日本对农业保险按险种不同提供不同的保费补贴,本国政府义务承担农民共济联合会的全部费用和农业共济组合的部分费用。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很多优惠政策;法国也对农业保险提供高额补贴,农户只需交20%~50%的农户保险费[5]。而我国在此方面虽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作用甚微。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在全国一些地区推出了农业保险,当时对保障农业风险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农业内部各业之间以及不同地域之间农业风险各异,农业保险又存在难以控制的道德风险,赔付率高,亏损几率大的难题。有调查表明近28年来,农业保险累计保费收入仅83亿元,其中赔款支出就有74.4亿元,赔付率高达89.63%。一般而言,如果赔付率超过70%,保险公司就会出现经营亏损。保险公司有追求利润的商业动机,面对风险高、理赔繁琐的农业保险,几乎不再办理。致使农业保险的市场份额在本来就很低的基础上持续下降,从20%降到2001年的1%,2002年的0.61%,2003年降到不足0.5%。这不但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6]。
4·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农业信息过于分散,互联互通程度低,服务网络的覆盖面不宽;二,信息标准不规范,信息资源整合开发程度差距大,共享程度低;三,广播、电视、电信、报刊等常规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此外,我国农业信息渠道单一,信息传播到基层特别是在乡级以下的广大农村容易中断,并不能真正为广大农民防范农业风险服务。而早在1980年,美国就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为一种新型的农业产业,现在提供网络化农业信息服务的竟有800多家服务站,农场主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再结合高新技术信息工具如全球定位系统、空中卫星摄影以及其他信息传递工具来收集大量农业数据。包括气象预报、环保法规、病虫害预报等信息,从而提早做好减灾防险准备。
5·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农技推广体系难见成效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农业对科技的需求有增无减。然而由于我国长期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使广大农民的基本素质和农业科技知识无法达到推广农业新技术的水准要求。更多的农技推广活动仍以行政命令形式进行,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根本没有从实际考虑农民的农技接受水平。所以一旦技术盲目推广,便已种下风险的种子,甚至还会扩大。技术风险便由此产生。在此方面做得较好的是英国政府,每年都拿出专款对农民培训和更新农业科学技术,最新农业科技成果都是免费发给农民,并派出专业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为农民讲解。切实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为农技推广铺平道路。
6·期货市场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期货市场具有发现真实价格和风险转移能力。发展规范化的期货市场,是加拿大、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采取农业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7]。世界银行一直都极力提倡发展中国家利用期货市场来防范农业市场风险。但现在我国期货市场很不规则,农产品期货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市场规模又小,风险监管力度不够,参与主体缺位,套期交易与投机交易不平衡,难以起到转移农业风险的应有功能。
四、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业风险防范能力十分脆弱,其体系很不完善,种种事实说明我国农业风险防范机制严重缺失,这已是不容争论的事实。而伴随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的双重转型和WTO规则的束缚,必然使农业风险问题放大。因此,通过研究和分析国内外经验教训,仅仅依靠现有的防范机制是远远不够的,多元化的农业风险应对机制在我国亟待建立。笔者建议:
1·建立多元化农业风险防范机制需政府的政策支撑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应对农业风险的主要政策是采用灾害后补偿,而此政策已不能适应WTO新规则。政府应当重视对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其正确选择只有利用WTO规则中“黄箱政策”和“绿箱政策”,结合中央解决“三农”问题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参考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相关内容,借鉴国外政府相关理论及经验,按照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提出积极的政策措施支撑风险防范。[8]
(1)加强农民利益集团组织建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农民是最易受伤的一族,尽管人数最多,但却没有形成能维护自身利益的集团,所以农民的利益根本无法像美、日等国家那样得到应有较为理想的维护。这也与中央政府提倡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相违背。因此应从政府重视的角度,给出具体的农民利益保护政策,才能降低农业风险带来的损失。
(2)投入巨资兴建农业风险防范科研机构。此领域是一种公益性很强、投资巨大的部门,只有政府部门积极的参与,才能保证资金链的延续,才能充分调动全国农业大学在此领域的教学研究,才能把水利工程、农田基础设施、农业生态保护以及防治病虫害等纳入农业风险防范科研机构,才能做好农业风险防范建设。
(3)建立农业风险专项基金制度。农业稳定的收益并不只是农民,也包括农业生产者、农产品经营者、农产品消费者和全体政府部门在内的整个社会。农业受灾的损失也不能只局限于农民,也会波及到整个社会。因此,根据享受利益与负担支出相一致的原则,由政府牵头,成立农业风险专项基金委员会,负责基金的使用和管理。风险基金可根据国家、社会和农民按照一定比例共同出资组建。主要用于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补贴,平抑农产品价格的过度波动和解决农民的灾后补偿。这一制度在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已经运行多年,效果很好,值得借鉴和学习。
2·响应WTO“绿箱政策”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作用
对于农业风险,通过农业保险来进行会聚并集中承保是防范农业风险中十分重要的政策之一。国外多年来开展农业保险的先进经验已经证明这一点,且它又是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并支持农业发展的“绿箱政策”之一,具有促进农业产业化,稳定农业收入,提高农业贷款的预期收益和经济业绩。我国在发展农业保险方面,既要积极借鉴国外开发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更要结合我国国情,发展适合我国农业和农村的保险。
(1)建立健全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的《保险法》对农业保险未作具体规定,法律在农业保险方面几乎空白。为此,国家应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尽早出台《农业保险法》,对农业保险的地位、经营原则、实施方式、各级政府的职能角色等作出明确规定。使农业保险参与主体的行为有法可依,为农业风险保险提供法律保障。
(2)成立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在国外,日本、美国、菲律宾等早已成立专门的农业保险公司,在本国农业风险的转移和补偿上已形成成熟机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现有众多的保险公司争夺市场,但无一家在从事专门的农业保险。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尤显迫切。
3·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和运用
只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构筑对称的信息交流平台,才能保证农业经营者获取防范农业风险信息渠道的畅通;才能增强对自然灾害、市场变化等信息的预测、预报能力,提高农民决策水平,减少风险损失。为此根据我国现在的国情,应尽快制定出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农业信息体系总体网络实施计划,以县乡供求信息网为基础,步形成覆盖全国乃至国际农业市场的信息网络。及时准确的农业市场预测、预警信息,尽可能的把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4·推广高科技农业,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化解农业技术风险
高科技农业在化解农业风险上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是解决农业耕地资源稀缺的根本出路,也是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我国要发挥高科技农业化解农业风险的作用,就必须改革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终止以往多为政府行政命令的推广办法。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中,应以农户为中心,农户是技术的最终需求者。考虑到我国农民的实际素质和农业科技知识水平,充分吸收英国、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成熟经验。只有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才能使农民认识到新科技农业的潜在利润。农民才会变被动为主动的去接受高科技农业,成为推广应用的主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化和农业化的二元经济之间已形成极大的差距。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实现工城乡一体化,全面加速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工农业之间的差距,和谐发展我国经济,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要缩小工农差距,和谐发展经济,工农联手战略已势在必行!农村物流的发展也就成了工农协调发展的纽带和桥梁!所以,农村物流产业发展的快慢、优劣,也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是否能快速稳定的发展!
物流进入农村,最直接的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支出与收入。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因物流竞争和流通环节的减少,购买价格就会降低,减少一部分的经济支出。也因为物流进入农村,农产品也创造了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尤其是加工价值,他们在为顾客提供了满意的服务之后,自然就为农业经济创造了利润。而农村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物流环境的改善都直接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在物流进入农村的同时,也进入农村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2 农村物流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2002-2007年,我国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数目从503家猛增到825家,他们进行的交易额由2616亿元增加到9300亿元!也就在这些农产品迅速的发展过程中,当前的传统农业市场经济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2.1 意识程度过于落后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其主要原因是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村会出现积蓄大于消费,主要原因,在消费时,空间距离大,时间间隔长。大多的企业、物流公司都缺乏在这一方面的意识。而农民也因为教育发展程度不够,缺乏农村物流这一系统工程的了解。这些使农村物流成了薄弱的环节。由此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成本超过城市物流的几倍!更由于物流意识的薄弱,大部分人就近原则,在附近的商处购买,因此假冒伪劣产品也层出不穷!
2.2 结构比较松散 物流公司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物流市场规模不大,信息堵塞,次序混乱,交通不畅,环境污染,加上一系列的批发市场没有规划的重组重建,农民不知何处去卖,市民不知何处去买。对于抢着时间卖,就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的农产品,构成了一定的经济危机,农民不得不承担一定的经济风险,甚至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3 政策制订不到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农村物流建设与发展也制约了我国农业的生产,阻碍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激励社会资源向有利于国家实现相应的战略和目标流动是很有必要的。而就目前的新农村建设而言,政府部门在向这方面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优化政策,但是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机构的建设上的投入较少,宏观调控的体制不够到位。市场无法估计需求量,农业生产过于盲目。
2.4 信息化没有深入农村 信息化对于农村,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自我国开展“金农工程”以来,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信息化已取得现阶段性的成果。农村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的景象。然而,我们仅仅停留在信息化的表面,我们没有深入的去应用信息化的成果。我国农业是一个复杂的产业,其内部有着不同的特点,机遇这些特点,来不及做及时的调整和布局。
2.5 农村物流模式比较单一 农村物流中,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市场+供应商+销地批发市场+分销商+产地批发市场+中间商+农户”;传统的商品流通模式是“工厂+中间商+市场+中间商+市场+中间商+市场+消费者”。这样的模式比较单一,环节比较复杂,浪费了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商品的价格,也阻碍了商品的流通。
3 促进农村物流的对策
以统筹城乡为基础,促进社会公平有序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各种要素的机制,我们要彻底的消除阻碍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不流通”环节。改善和加强农村物流已成了目前任重而道远的话题。
3.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农村物流领域的发展,加快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已成了我们的首要任务。首先,我们必须要村村通公路,这点,在我国大部分省份地区都已经达到了,但是,我们仍然有一小部分地区还没有达到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建设农村区域的物流中心点。这样,就可以便于物质的存储与转换,也可以给农民信任的理由。再次,全局规划,重点突破。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展望未来,物流是我们未来的脉搏,要让他随时都能自由的跳动,输送新鲜的血液。
3.2 加大农村物流的教育 物流在中国的发展本身就比较薄弱,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行业。我们国家也很缺少物流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因此,我们国家的运输成本才可能高达30%以上。特别是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居高不下。所以,我们要大力加强物流教育,当然,农村物流的教育更是要放在首要的位置。我们可以通过对现代孩子的教育,去反教育我们的家长,让他们也对农村物流有所了解,并且,也能真正投入到其中来。
3.3 物流模式多元化 以往,我们农村物流模式都比较单一,所以,农村物流的经济效益也不很明显。传统的农村物流向现代的物流模式转化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我们国家的农村物流模式也层出不穷。“农超对接”模式就比较经典。他其实也是我们很古老的供销社的模板改编而成的。他的模式为“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中间减少了很多的环节,同时,实行标价式销售。这种模式就比较适合生活用品的销售,人们消费起来会很便捷,也很便宜。还有一种就是“直销”模式,他的模式是“工厂+专业合作社+农户”,这种模式特别适合于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还有三下乡产品的销售。人们购买起来会很方便,也很放心!
3.4 信息化 其实,信息化对于农村物流而言也是很重要的。没有信息,农村的消息就闭塞,很多的时候,他们的生产就很盲目,而盲目的生产,直接会导致经济的损失,就拿水果来说。水果是很有风险的投资。时间成了风险的赌注。信息化,就可以节约时间,相应的也是经济收益的一部分。其实,不管什么农产品,我们都需要即时的市场。信息化,最重要的就是可以及时提供我们市场。
3.5 加大政府在农村物流上的投资与管理 没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农村的物流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国家在农村的物流领域发展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一方面,只有国家才能把握全局。要以国家为主干,物流为基础,以创新的物流模式和先进的物流技术为手段,以减少农民走支出,降低农产品成本,以提高我国经济竞争为前提,结合农村现实和现代物流特点,优化现有物流资源以确保我国经济体系的顺利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只有国家的参与,农村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更多的企业才可能真诚的参与,才能真正的确保我国农村物流真正的得以发展。
4 农村物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农村物流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农产品的市场化、专业化、商品化工业化已逐步形成。农产品的商品率也会大大提高。当然,工业化商品在农村的市场也会越来越大。
4.1 促进我国物流业领域的发展 物流在国外是一个很大的经济领域,而在国内,还属于新兴的行业,所以我国的物流领域有待继续发展。在我国农村物流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所以,发展了农村物流,也就发展了我国的物流领域。我国物流成本一般占30%到40%,一些鲜活产品的成本还可以达到60%左右。特别是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物流环节的损失率就可以达到25%到30%左右。改善这些现状,就需要我们提高物流技术。在我们提高物流技术的同时,我们的物流领域也可以得到发展。
4.2 加速农产品的流通,提高农业经济水平 农村物流的发展,加速了农产品的流通,扩大农产品市场,在一定范围内稳定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加速了畜牧水产的健康养殖;促进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我国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得以满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电子商务进农村是国家商务部“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重点之一,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对新常态下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发展的意义、模式进行了阐述,并对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商贸流通”的可行性路径: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培养农村用户的互联网意识,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和品牌意识,鼓励农村青年回乡创业,完善农村物流建设。
[关键词]
新常态;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创新发展
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一方面,传统经济面临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和结构矛盾,经济结构转型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新型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最为突出的是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的发展。其中,由于人口规模的集聚效应和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使得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在城市发展得较为快速,而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分散,硬件设施落后等因素,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发展相对滞后。新常态下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商贸流通”,一方面是指新常态下农村消费品如何借助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买进来,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下乡”产品;另一方面是指新常态下农村农产品如何借助互联网卖出去,即“进城”产品。此双向流动是新常态下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商贸流通”的主要特点。
一、新常态下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商贸流通”的意义
首先,新常态下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商贸流通”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民就业。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农村网民数量逐年增加,为开展农村电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CNNIC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农村网民占总体网民比例为27.9%,规模达1.86亿人次。其中,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网民所占比例更高,促使该区域农村电子商务得以蓬勃发展。据阿里研究院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淘宝村共计212个,其中浙江、广东、河北、福建等省份所占淘宝村比例较高,这些淘宝村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民就业和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新常态下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商贸流通”,能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基于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双向流动特点,一方面农民通过互联网选择消费品时品种更多,购物更加便捷;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销售当地农产品,可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市场规模更大,并且可以零距离接触城市消费者,了解城市消费偏好。随着农村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通道的建立,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商贸流通”还将带动农村金融、农村医疗以及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乡村旅游的发展,这对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新常态下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商贸流通”,可以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村产业改革。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下,为满足城市客户对农产品的健康化、新鲜化需求,农户将调整其传统经营方式,通过政府或组织将农户联合起来,改变其生产规模小、分散经营的弱点,形成农业规模化,现代化以及健康化种植方式,对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新常态下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发展模式
有关“互联网+”的商业发展模式,业界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本文结合新常态下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双向流动特点,将其归纳为以下六类。
(一)平台型商业发展模式平台型商业发展模式主要利用网购平台为顾客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产品服务。比如,来自京东商城的“宿豫”模式。江苏宿豫区通过与京东商城开展合作,建成282个京东乡村合作点,并且每个合作点配备一名京东推广员,实施以政府为主导、京东配合的协调推进机制,引导农村“互联网+商贸流通”业的双向流动发展。
(二)资源整合型商业发展模式资源整合型商业模式主要是指通过把各个优质的产品资源整合为一家进行售卖。比如淘宝的“春上垅”土特产直销店,作为来自甘肃陇南扶贫示范网点,该店除了推广本地特产核桃、蜂蜜之外,还整合了新疆大枣、武都花椒、宁夏枸杞、山西小米等多地区的优质农产品进行售卖。另一方面,也可将农村地区较受欢迎的产品进行资源整合,比如淘宝的“飞翔农资”等。
(三)品牌直营型商业发展模式品牌直营型商业发展模式主要指以产品品牌直营店的形式推进全程产业链标准化运作。比如天猫旗舰店的“三千禾”,这家来自于吉林通榆的品牌店,实施的是统一包装、统一形象、统一配送、统一售后的标准化作业,将吉林通榆县的特色农产品如杂粮杂豆、花生、香瓜、草原红牛肉、羊肉等利用互联网销售到全国各地。
(四)O2O型商业发展模式O2O型商业发展模式区别于传统的B2C、B2B以及C2C,是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作为近年新兴发展的一种模式,O2O在农村市场上开展得并不顺利,目前被认为最接地气的农村O2O项目仅有“村村乐”一家。“村村乐”主要是通过整合农村现有专卖销售渠道(如化肥专卖、家电专卖、日用专卖等店铺),依托其自有客户资源进行产品推广与销售。物流方面,则依托农村本土资源(如农家店、村邮站、三农合作社等)建立村级推广站,记录村民需求并向村村乐提交产品订单,并统一安排企业进行配送。
(五)私人订制型商业发展模式私人订制模式是指将地理位置相近的消费者以“社群”为单位或“会员”制的形式和当地中小农场链接起来,利用互联网,尤其是微信公众平台或APP向群成员信息,群员以社区为单位向农场发出订单,农场进行统一配送。比如农业领域的“小毛驴”市民农园,就是通过会员制方式定期向会员配送产品。
(六)共享经济型商业发展模式共享经济模式是指以移动互联网为媒介,民众通过公平、有偿的共享社会资源,并以不同方式付出和受益。目前共享经济模式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在城市地区有一定的发展,比如以情感分享为主题的“蜜糖”,拼车服务的“滴滴”等,在农村地区,实施共享经济模式在未来也将会是一个趋势。
三、新常态下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网民规模增速放缓,非网民转化难度加大由于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农村人口事实上包括两个群体,一是农村户籍的在城务工人员,二是农村留守人员。其中,第一部分在城务工人员主要为农村中青年劳力,这类群体由于长期在城市工作,对于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接受程度较高,也是农村网民的主要来源;第二部分农村留守人员,主要由部分中青年劳力、留守老人以及留守儿童构成,这类群体接触互联网的人员较少,接触网购的人员更少,并且绝大多数还属于未触网用户,这类群体转化成网民的难度非常大。虽然近几年有不少电商企业通过农村在城务工人员将电商理念带回去,但也只局限于部分经济稍发达农村地区,对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来说,认识“互联网+商贸流通”的发展模式的人还不多。
(二)农村信息化程度依然较低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有所提高,但主要体现在城郊农村,对于偏远农村,信息化建设依然滞后,宽带覆盖率依然较低。虽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弥补了PC端的不足,但由于农村地区人员主要是第二类留守人员,这部分群体对于智能手机的消费微乎其微。尽管部分人员拥有智能手机,但由于生活习惯的影响,此类群体很难天天抱着手机上网聊天、购物,他们更倾向于面对面的沟通,致使农村信息化程度依然较低。
(三)大部分农村地区网民“互联网+”意识薄弱近几年,伴随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全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淘宝村,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计212个淘宝村,其中浙江淘宝村62个,广东淘宝村54个,福建淘宝村28个,河北25个,江苏24个,山东13个,四川2个,河南1个,天津1个,湖北1个。通过以上数据,不难发现目前淘宝村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于大多数中西部地区农民来说,由于电子商务发展相对落后,大多数农民还不能完全接受网购这一事物,他们仍习惯于集贸市场这类面对面的购买方式,这种方式可以直观感受商品品质,并且易于讨价还价以及商品退换等。而网络虚拟商品,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农民普遍接受度不高。
(四)农村地区物流配送发展滞后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由于我国长期城乡“二元制”的发展,导致农村物流配送体系远远落后于城市物流配送体系。虽然农村地区已经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网络,但由于农村人口较为分散,不适合物流资源的整合。因此,在我国农村地区目前还缺少专业的运输组织,缺乏有效的物流资源集聚地,导致农村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此外,农村地区很大一部分流通产品为生鲜农产品,但由于缺乏冷链物流技术,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性大大降低。2.物流配送网点规模较小。由于农村物流配送成本较高,导致很多物流企业不敢盲目布局农村物流市场。目前农村物流网点主要由邮政配送,并且“最后一公里”还未打通,末端网点基本局限于县区或乡镇所在地。因此,农民收发货需要自取,这不仅大大浪费了时间,还让农民对于电商的便捷性感到怀疑。3.物流管理水平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物流主体以私营个体户为主,专业的物流公司还比较少,现有物流企业普遍经营管理水平低、设备设施落后,成本较高,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4.物流人才缺乏。如前所述,农村人口包括两个群体,一是农村户籍的在城务工人员,二是农村留守人员。由于第二群体中中青年劳力相对较少,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村物流人才普遍缺乏。
(五)配套设施和政策不健全目前,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正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政府引导以及各大电商、物流巨头进军农村市场,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业”将得到快速发展。然而,除了现阶段农民“互联网+”意识普遍不高和农村物流落后外,与其相关的配套的设施与服务也比较落后。以农村金融为例,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网点比较少,网银服务相对落后,总体金融服务还难以支撑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此外,对于鼓励发展农村电商、农村物流的相关配套政策也比较缺乏。
四、农村地区实现“互联网+商贸流通”创新发展路径探讨
(一)政府主导,带领农村地区实现“互联网+商贸流通”的发展通过对全国发展前列的农村电商调研发现,无论是淘宝的“桐庐”模式、“成县”模式,还是京东的“宿豫”模式,都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与电商平台建立战略合作,推广本县域农村经济。以“桐庐”模式为例,桐庐县通过与阿里巴巴集团紧密合作,共同探索推进“农村淘宝”项目试点。具体操作为政府顶层设计,着眼于整体改变农村消费方式、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去推进农村电商发展。通过“农村淘宝”项目打通上下行物流通道,播撒农村电商的种子。另外,通过建立农产品电商产业园,扶持一批专业电商平台为龙头,运用组织化的方式,整合提升农村产品资源,解决“无标”、“无认证”等关键问题,拓展网上销售市场。以政府为主导,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可以增加消费者对当地农产品的信任;并且以政府为主导,可以为物流、电商等第三方企业提供资金、税收等政策支持。
(二)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信息化程度加快村级信息网络建设,按照乡镇补贴一点、村里出一点、电信企业优惠一点的“三个一点”思路,实现信息宽带网络连到农家。加大各类农业信息网站建设,扩大影响。对农村种植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信息化扶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事业,鼓励科研院所或社会组织开展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服务,培训农民上网技能。通过降低农村信息收费标准,扩大农户上网比例。
(三)以农产品电商为切入点,培养农村用户的“互联网+”意识在我国广大农村,还保持着传统的消费、生产方式,要培养农村用户的“互联网+”意识,必须从他们的切身需求出发。由于中国经济社会的二元制发展,导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普遍较低,对于多数农民而言,发家致富是他们的毕生目标。因此,在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商贸流通”,可以通过帮助农民增收的方式(即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扩大农产品销量,实现增收;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通过农产品单价提高实现增收),加强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从而过渡到互联网消费模式,实现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的双向流动。
(四)结合地域特色,以品牌之路,加强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的发展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商贸流通”必须结合自身地域特色,找出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以专业化、品牌化的包装进行差异化经营。比如“阳澄湖大闸蟹”,吉林通榆县的“三千禾”等。
(五)鼓励在城青年回乡创业,发展农村商业新模式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青年回乡创业,投身农业。例如笔者所关注的“好农场”,就对这类回乡创业、投身农业的青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其中不乏很多成功者,这类人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商业发展模式,比如:CSA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私人订制模式,共享经济模式等。因此,以政策引导,鼓励有识青年回乡创业,通过发展农村商业新模式,带领当地农民,共同促进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里下河;农产品;物流;冷链
江苏里下河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属江苏省沿海江滩湖洼平原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兴化、高邮、宝应、建湖等县市,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江苏省农业重点建设地区。尽管里下河地区处于中国沿海发达地区,但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农产品物流是农产品流通领域的重要内容,它是物流的一个分支,是指在满足客户需求和实现农产品价值情况下,农产品物质实体和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物理性经济活动。然而,里下河地区农产品物流与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有较大差距,提高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该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
一、里下河地区农产品物流现状
1.农产品品项多
里下河地区地势低平,水网稠密,湖荡相连,地下水位高,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利条件,农产品主要品项有水稻、麦、蔬菜、家禽、淡水产品等,产品资源特别丰富。该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与集散基地、淡水水产品养殖与集散基地、商品棉生产基地。
2.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增值能力弱
里下河地区农产品生产主要以农户、专业户和养殖或种植集团为主,其中农户、专业户生产份额较高。随着各地政府对农业现代化重视,里下河地区出现了一批市、省级重点农产品生产集团,如高邮鸭集团、兴化红膏大闸蟹公司、宝应荷仙、盐城方圆禽业等,这些农产品生产集团有力的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步伐。然而,里下河地区农户和专业户才是农产品生产的主力军,他们多数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生产比较分散,种植和养殖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生产水平;粮油等大宗农产品只是经过初级加工便进入市场,进入市场的鲜活农产品以散装为主,基本上没有任何加工和包装环节,农产品品质难以保证,物流过程中的增殖能力弱,也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
3.农产品流通环节多
目前,里下河地区农产品交易仍以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形式为主,通过新兴流通渠道进入消费领域的农产品比重很低,如网络营销手段应用较少;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功能在市场空间上混为一体,常常导致人流、物流混杂和环境污染,如兴化沙沟水产品批发市场、高邮临泽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建湖县上冈蔬菜批发市场等。农产品通过流通渠道转移至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渠道成员包括生产地市场、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零售市场等,约需二十四小时左右方可到达零售终端,一些鲜活农产品在这样漫长的流动中失去原有的价值,农产品损失率高达15%以上。
4.物流设施设备落后,信息化程度低
受传统消费观念、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影响,里下河地区支撑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的设施、设备和信息技术仍然落后。运输工具主要是栅栏式和厢式卡车或落后的水泥挂桨船,冷藏卡车、运渔卡车等较少。尽管周边大城市正在规划建设农产品冷藏仓库,但里下河地区县级城市此类仓库还没有规划。农产品初加工和流通加工或不使用或技术落后,农产品质量难保证,运输难度较高。多数农户和专业户农产品生产信息的获得主要依靠传统的方式,政府部门、媒体和网络传播都很少,农产品批发市场没有配置信息设备,如物流信息平台、ERP、EOS、RFID技术等,物流系统信息化程度低。
5.农产品物流管理水平低
里下河地区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没有认识到“物流是企业第三利润源”。地区内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真正的从事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业务的企业少之又少。规模大的农产品生产企业仍受“大而全,小而全”传统思想影响,采取自营物流的形式,自己购买车辆开展物流运输活动。多数个人和企业采取雇佣个体运输户开展运输业务,运输车辆几乎都是通用车辆,很少有专门从事农产品运输专业卡车。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对现代物流先进理念知之甚少,缺乏不同类型农产品养护知识,物流组织化程度低。
二、里下河地区农产品物流存在问题分析
1.生产者传统思想影响经营方式
密集的水网直接影响交通建设,交通的不便也影响到人们接受新鲜事物和获得有价值信息的速度和机会,多数农户和专业户仍受“小富即安”思想影响,农产品生产规模不大,生产跟风现象严重,农产品经纪人比较活跃,经营形式单一,很多农产品生产和经营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品牌和营销的重要性。除兴化脱水蔬菜加工、宝应莲藕加工等外,农产品深加工水平还不高,产品增值不理想。农民“重生产、轻流通”现象严重,农产品生产企业对物流关心不够,例如,兴化市粮食交易市场内的米厂,重视大米质量和包装,轻视粮食仓库和运输规划和建设。
2.农产品现代物流理念缺乏
里下河地区从事物流相关业务主要有个体运输户、货运公司和物流公司,个体运输户是物流运输市场的主力军,他们收费灵活,但服务意识不强、运输管理水平不高。货运公司都在个体运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输能力有所提升,但现代物流理念还没有建立。个体运输户和货运公司业务繁杂,服务对象不仅有农产品,还有很多工业品,运输车辆多数是通用车辆,猪、牛等活动物以及果蔬专用车几乎没有。个体运输户和货运公司对农产品运输过程中需要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不了解,运输线路规划知之甚少,运输时间过长,农产品运输损失率高。企业冷库建设不重视,很多地区冷库仍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库房和设备,设施和设备陈旧,现代冷藏理念和技术很少采用,农产品保鲜效果不理想,产品损失严重。多数物流公司没有研究现代物流运作方式,而将精力集中于帮助企业带开运输发票赚取相应的佣金。
3.农产品物流资源投入缺乏
里下河地区农产品生产、流通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物流企业不重视从采植、仓储、运输等整个物流过程中冷链系统建设。农产品生产企业在生产环节就没有重视产品预冷,产地蔬菜预冷设施缺乏,产品新鲜度大受影响。运输车辆投入主要以平板卡车、栅栏卡车、厢式卡车为主,冷藏车、活动物车、果蔬车、渔车数量不多,因为企业认识到农产品季节性生产差异,通用性不强的运输工具、现代物流冷冻设施和设备的投入是一笔较大的开支。另外,企业没有认识到物流信息系统的重要性,物流信息系统建设落后。里下河地区专门用于农产品物流资源的投入仅是物流资源投入的5%左右,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4.政府对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欠重视
里下河地区已经建立起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如兴化市戴窑粮食交易市场、兴化沙沟水产品批发市场等,然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速度不快,市场规模不大,功能不健全,究其原因是政府缺少有关扶持新市场发展的政策手段、缺乏市场管理能力、更没有对市场进行准确定位和规划,如农产品市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商务信息平台尚未建设,市场缺少金融、物流配送、产品质量检测等功能,等等。各地政府重视农产品生产,缺少对农产品物流企业的财政、税收和信贷政策的持续支持,缺少区域内物流整体规划,更缺少规范农产品物流的法规和条例。
三、里下河地区实施高效农产品物流的解决措施
1.转变农产品经营理念,健全农产品营销体系
里下河地区应坚持用现代经营理念引导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推广规模化种植和养殖、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产品发展模式。为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应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形式;发挥专业协会作用,协会为农户提供各种农业信息,解决农产品生产、技术、资金、销售等难题,形成 “协会+农户”形式;关注农业经纪人在农产品营销中的地位,形成“农业经纪人+农户”形式;此外,由农业企业或专业大户牵头,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的组织形式。公司、专业合作社、农业经纪人应树立现代营销观念和运用现代营销方法,例如网上交易、创建农产品品牌、建设现代批发配送中心等。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水平
里下河地区农产品有其自身独特的物理、生化等特性,这些特性都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和物流配送。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一定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批发市场、交通、产品包装、仓储、运输工具和信息系统。县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形式是实体店,电子商务建设应列入市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配送、金融、担保等功能需要完善,另外,还需对市场内外环境进行有效整治。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如完成所有通村公路建设、市场进入快速干道连接公路建设等。购置现代包装、仓储与运输工具,新型包装材料和技术的采用是运输和仓库业务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如新型果蔬保鲜包装等;淘汰卫生条件不合格的运输车辆,采用新型果蔬运输车、活动物车、渔车、冷藏车等,引进国外的冷藏技术开展冷藏业务;农产品装卸搬运过程中尽可能采用输送机、叉车、铲车等设备;产品配送也可以考虑采用数码分拣分类系统等;企业还应引进物流信息系统。
3.树立现代物流理念,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
企业对物流认识仍停留在传统运输和仓储基础上,没有意识到物流是企业“第三利润源”,更没有认识到现代物流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现代物流实际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该地区农产品企业运用最多的物流形态是运输作业,运输业务主要以自营运输和第三方运输为主,很多第三方运输都为个体户。里下河地区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从事冷链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几乎没有。建设冷链物流体系,应考虑全程冷链物流:即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冰箱。
4.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里下河地区县级政府在农产品批发配送市场建设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市场应本着高起点、前赡性和统筹规划和建设,政府给予相应的土地、财务、税收、信贷、保险等政策支持,鼓励市场多形式营销,电子商务信息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政府重点支持项目。政府鼓励农产品出口,在出口退税、市场信息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引进、吸收美日等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标准和法规,制定农产品物流相关法规和条例,推动农产品物流规范化发展。欧美日国家农产品物流已经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储运技术和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技术体系,在整个物流运作过程中运用冷链技术设备降低损耗,县级政府可从财税、土地等方面,为本地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也可以通过招商方式引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5.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物流管理水平
人才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国内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短缺,里下河地区尤为突出,这严重影响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水平,应鼓励多层次的农产品物流教育和培训。首先,各地区应加强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合作,鼓励高校开设农产品物流课程或专业;其次,加强农村从事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相关人员培训,青壮年农民是培训的主体;此外,聘请国内外专门从事农产品物流研究的专家兼任顾问或开展讲座。
随着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重视,里下河地区农业产业投入越来越大;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信息技术进步,勤劳的里下河人民正接受到更多的新知识和新理念,他们将认识到现代农产品物流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研究、实施现代农产品物流,里下河地区必将成为江苏省重要的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先行区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区。
参考文献:
[1]唐正荣.亚洲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实践之借鉴意义[J].社会科学家,2010(6).
[2]郑东.美国农产品物流模式分析及借鉴[J].社科论坛, 2010(5).
关键词:大数据;现代烟草农业;应用;机遇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TP315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云计算”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如今,大数据(Big data)时代又砰然而至,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这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必将开启人类生产生活的又一次重大时代转型。烟草行业正处在历史转型的关键时期,现阶段全行业都在积极探索改革的红利、发展的潜力、追赶的目标“三大课题”,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 农业大数据研究的战略意义
农业大数据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它是依靠先进的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创造性的结合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除草、施肥、灌溉、收割、加工、运输等过程产生的有用资料而生成的,它利用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如:数据挖掘技术、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预报和控制。农业大数据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明显的区域适应性,一般而言,数据的来源和使用范围都会限制在某个特定的区域,举例而言,来自南方的农业灌溉与播种数据不适宜在北方使用和推广;二是具有明显的农业领域渗透性,农业大数据以原农业领域为核心,对畜牧业、种植业、林业等相关领域起到了明显影响,并逐步横向扩散而影响种子、灌溉、造纸、农机等行业;三是从粒度来看,不仅包括统计数据,还包括涉农经济主体的基本信息、投资信息、股东信息、专利信息、进出口信息、招聘信息、媒体信息、坐标信息等。
农业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相关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划分、分门别类建立相关数据库有助于后期的数据挖掘,这对于现代农业的高效率、智能化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干旱问题、虫害问题、育种问题、土壤治理问题等,这些难题都可借助农业大数据库进行预测和整治,大数据的应用与农业领域的相关科学研究相结合,可以为农业科研、政府决策、涉农企业发展等提供新方法、新思路,这对于我国第一产业的高速高效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2 大数据在现代烟草农业中的应用
2.1 精准烟叶生产中的应用。烟叶生产是一项复杂工程,其育苗、大田栽培、烟叶采收、烘烤、烟叶出炉、回潮、分极、储存、运输过程都需要把握好精准时机,做到烟叶的精准化生产。精准农业是一门近年来新兴的科学技术,它是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的有机结合,将精准农业引入到烟叶的生产中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有益探索。在精准烟叶生产的过程中,我们借助大数据提供的海量资源进行时机判断,预测烟叶生产中发生的各种风险因素,制定与之相对的对策措施来实现烟叶生产的效益最大化目标。例如,在病虫防治时,我们根据大数据获取的计算结果适时适当的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在进行编烟工艺时,我们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获取成熟度和烟叶颜色一致的烟叶等。大数据积累的庞大信息量对烟叶生产中的精准控制具有明显的贡献意义,例如,烟田档案信息,涵盖丘块面积、土壤养分、农残及重金属含量等内容;烟农户籍信息,涵盖种烟农户年龄、文化程度、种烟年限、劳力状况等内容;烟叶质量信息,涵盖烟叶外观、内在化学成分、感官评价质量等情况的历年内容,这些大数据可以用于土壤肥力管理、农田边界图管理、产量分布图管理、精确定位病虫害控制方法和施肥决策管理等。
2.2 烟叶产品流通体系中的应用。一般从宏观上分析烟叶产品的流通体系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即烟叶生产配额制度、价格支持系统、烟叶储备协调,这三个环节任何一个出现差错都将给烟草的市场销售带来巨大波动。现代烟草农业大数据通过以上关键点的数据挖掘计算,可以提供精准的市场和流通信息,大数据通过智能分析后可以对烟草的局部需求量、价格走势、路况交通信息、气候条件等作出合理的量化判断,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对生产配额、价格波动、烟叶储备进行预先调控,使烟叶产品流通更为科学、高效的运营。
2.3 气象与环境预测中的应用。大数据在农业气象和环境预测中的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烟叶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范畴之一,对农业大数据预测技术同样具有深刻的适应性。气候是影响烟叶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烤烟质量与大田期的平均气温及日平均气温的持续天数关系最为密切,同样环境因素对烟叶的品质也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就烟叶的种植土壤而言,不同性质土壤上生长的烟叶,有着不同的品质,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土壤,由于形成土壤的母岩和发育程度不同,烟叶的质量特色也明显不同,土壤种类和烟叶的烟碱含量以及吸食品质有很大关系,尤其在小区域内,土壤对烟叶品质和风格影响更大。烟叶生产气象信息,涵盖烟叶生产各阶段温度、光照、降雨、灾害性天气等情况的历年信息,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气象和环境做出量化分析,整合不同地区的海量数据,对气象和环境的预测时间更长、准确度更高。
2.4 烟草科研中的应用。大数据科研平台建立面向大数据的科研支撑环境,成为指导烟叶生产、促进技术革新的知识中心,为烟叶技术科研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大数据科研平台,是以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服务为基础支撑,以数据为核心的科研活动,它不仅创新了烟草科研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开展烟草科研工作的新的重要工具。例如,通过对烟叶生产烟田档案信息、烟农户籍信息、烟叶质量信息、气象环境信息的采集、存储、挖掘和利用,从而实现对烟叶生产整个过程原始数据的积累、查询、分析,能够对历史生产环境和科研过程进行追溯,为烟草科研工作提供强大的数据检索与查询服务等功能。
3 大数据技术给现代烟草农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大数据技术与产业发展白皮书(2013)》数据显示,我国的大数据技术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规模仍然比较小,但发展速度较快,2012年为45亿元,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将突破百亿元大关,有望建立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带,这给将来在现代烟草农业方面的渗入提供了广阔的环境和基础支撑。然而,多数大数据是非关系型的、非交易型的、非结构化数据,缺乏数据结构,因此很难将其抽象成一个查询服务。由于烟叶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是多个模块的系统性集成,其来源和存在方式存在明显差异,这给数据的按序存储带来了极大困难,并且定义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去重过程是有一些规则的,如何合理有效利用分散在不同部门和主体的数据,需要明确哪些数据可以公开用于商业活动、哪些需要进行限制。其次,如何对现有的互联网数据进行筛选、计算,如何建立和改造烟草农业基础信息,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烟草农业互联网接入通道,这都是大数据技术给现代烟草农业带来的严峻挑战。
4 结束语
大数据技术对农业的高效生产有明显影响,而在现代烟草农业中的应用还缺乏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实施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需要多方协作进行。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号召力,梳理企业与市场的制约关系,搭建二者合作桥梁;对于烟草企业方面而言,要注重主体培育,农业大数据的积累和采集工作需要农业从事者主体的有效参与,建立一个各司其职、互相帮助的数据采集体系;对于技术层次而言,要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信息采集与高效利用的技术手段,制造一个开放、安全的现代烟草农业大数据平台。
参考文献:
[1]温孚江.农业大数据研究的战略意义与协同机制[J].高等农业教育,2013(11):3-6.
[关键词] 广西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成本效益分析
一、广西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近况
近年来,广西的中小企业发展较快,据统计,目前中小企业已占全区企业总数的90%以上。广西中小企业大多数分布在县(市),是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也对广西中小企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最近几年来,广西部分行业开展电子商务取得了明显成效。首先,广西食糖中心批发市场(GSEC)于1999年10月开通网上交易,成为我国食糖行业第一个电子交易中心;随后,小鹏旅游资讯公司、广西糖网食糖批发市场、广西剑麻集团等一批中小企业也开展了电子商务,并相继获得了广西区政府颁发的首批数字证书。
广西还建立了多家信息服务网站,如广西经济信息网、广西信息产业局网站、广西农业信息网等,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电子商务平台。南宁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开设了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平台的“科技信息网”,并通过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的评估,首批获准挂牌成立“国家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柳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免费为中小企业建网站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搭建网上虚拟社区,通过网络形成集企业形象展示、产品宣传、网上交易、交流学习与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2006年3月23日,中国—东盟贸易门户——南博网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南博网为从事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营销服务和交易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实用的经贸信息,尤其是使广西的中小企业拓宽了市场,增加了大量的商机。
然而,从目前广西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情况来看,虽然这几年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全国还处于中下水平,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比较模糊,竞争意识不强;基础设施落后、资源有限;上网企业数量少,分布不均匀,尤其是制造企业和县级企业极少上网进行交易;产品种类少,交易量小;网络利用率差,营销方式单一;没有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社会化配送滞后,商品流通不畅;网上支付安全机制和配送法规不健全。另外,由于中小企业的人才、资金紧缺,经济实力较弱,导致电子商务的开展难以持续;政府和企业重视不够,“网上交易”的普及性还不高,因此还存在社会认可度的问题等等。
因此,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对促进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及经济效益的进步,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是非常必要的,这对继续发挥中小企业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促进广西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国外企业应用表明,采用电子商务手段可以使成本降低5%~10%。因此对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成本和效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中小企业提高对开展电子商务的认识,并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参与电子商务,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环境,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大的企业效益。
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成本分析
广西的中小企业大部分是传统企业,其特点是规模小,资金少,人才缺,管理手段落后。电子商务的导入的确对企业的经营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导致中小企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电子商务由于它的开放性、不受地域的限制、低成本和高效率等内在特征,符合了商业经济内在的要求,它不仅改变了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而且对传统的贸易方式带来冲击。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增加贸易机会、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益。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中小企业影响的日益加大,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面临许多实际的问题。首先,中小企业不得不考虑的是成本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的人力、财力、信息技术等实力较弱,因此从各方面来说,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所付出的代价也许更大,成本比起其效益也许更高。从近年来广西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情况来看,其成本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成本、技术成本、经营管理成本、物流配送成本、安全成本和风险成本等。
1. 基本建设成本
这是企业建立电子商务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成本。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必须具备必要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例如,基础设施的购建,如电脑、服务器、交换机和网络及其他设备、线路等硬件作为载体。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关的电子商务软件,才能正常运行并实现其所需的功能。电子商务系统运行以后,必须对硬件和软件加以日常维护,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而且,对于软件,为了赶上时代的潮流,还必须适时对电子商务系统进行更新换代,这方面所需要的成本是不易确定的。在构建电子商务环境过程中,企业在人、财、物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大约占实施电子商务全部费用的60% 以上。这一成本一般在早期阶段一次性投入,因此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是难以承受的。例如广西的河池、百色、玉林等地的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有限,不少企业都因这一巨大的基础成本而放弃了开展电子商务的计划。
2. 技术成本
技术成本包括对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所需的成本,以及应用信息技术后必须发生的各种支持服务费用等等,这需要付出较高的经济代价。从对已开展电子商务的广西中小企业调查中了解到,大约90%的中小企业由于人才资源匮乏,技术力量薄弱,往往以租赁的方式求助于计算机软件公司或ASP来实现系统的设计和维护,因此所付出的代价是相当高昂的。复杂的技术管理、高昂的维护费用,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负担。
3. 经营管理成本
经营管理是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并获取企业利益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发生的成本主要有交易成本和系统管理成本。
交易成本是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环境与交易对方或其他企业进行商务贸易活动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例如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产品信息,组织网上交易,交易双方协商、起草和签订合同,监督和实施合同,向交易商提供交易结算、货款收付服务等等,这一环节所发生的成本大约占整个经营管理成本的20%。
系统管理成本是指为了正常应用电子商务系统,需要建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制订管理制度,对运行系统进行各方面的计划、协调、控制,对交易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所需要的成本。在电子商务系统运营中,有效的管理对中小企业来说尤其重要。不少中小企业投入巨额资金,好不容易建立起电子商务的应用环境,却由于管理不善而将设备闲置、系统丢荒,电子商务成了一种摆设,流于形式,且这种浪费对于经济实力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此外,为了电子商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在投入运行后必须配备相关人员、对人员进行必要的教育培训以及支付人员的工资等等,所花的费用约占整个经营管理成本的25%以上。
4. 物流配送成本
物流配送是电子商务最后的环节,也是个重要的环节。它需要有商品的存放网点,需要增加运输、配送人员的开支,由此而增加的成本是不可忽视的。例如,为促进食糖流通,GSEC在广西、云南、广东三大食糖的主产区建立了10多个物流配送点,为交易商办理货物匹配、货物质押等相关业务,提供食糖的代购、代销和代办运输服务,这需要投入一大笔资金。
5. 安全及风险成本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企业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商务活动不得不考虑安全问题,例如交易的公正性和安全性、交易方身份的真实性、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交易的不可抵赖性等等。为了安全地实施电子商务,必然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技术措施,例如安全标准的制定、安全产品的研制以及安全技术的开发等等。而这些用于交易安全的协议、规章、软件、硬件、技术的使用及其学习和操作定会加大电子商务运营的成本。
风险成本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时不可避免的隐形成本。例如由于病毒的入侵、黑客的袭击、人才的流失、软硬件的更新换代等不好确定、不易把握的因素构成的成本。由于中小企业的实力较薄弱,因此风险就更大,在这方面所承受的压力也相对更大。
6.其他成本和费用
此外,在实施电子商务过程中还会发生其他一些成本和费用,例如注册费用、入网费用以及与应用技术有关的人员费用等等。还有些间接发生的成本,如操作技术不配套而发生的成本、对信息处理不当而间接产生的成本以及对新设备和新技术不适当的引进造成的浪费成本等等。
转贴于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的各种成本结构及比重也在发生变化,例如硬件成本会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而逐渐降低,而软件成本却随着网络环境下商务活动的功能需求变化而不断增加;隐形成本也因信息安全、技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经营风险等问题日益凸现而不断增加。中小企业由于信息化的成本较高,在构建系统和运营管理等环节往往存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困难,有些企业因此失去信心而放弃电子商务的应用。因此,中小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电子商务系统的每一项成本支出进行认真分析,了解哪些成本是可以控制的,哪些成本是可以降低的,哪些成本是可以避免发生的,尽量减少支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的效益。
三、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效益分析
电子商务对经济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其本身活动的价值。虽然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需要花费不小的成本,但电子商务给中小企业提供了与大企业公平竞争的平台,提供了大量的市场机会,也由此为中小企业带来了直接、间接和潜在的效益。
1. 直接效益
所谓直接效益,主要是指具体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益,如生产效率的提高或成本的降低等等。电子商务给中小企业带来的直接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建立企业网站,利用网络宣传树立企业形象、广告、传递产品信息;利用网络,进行网上市场调研、信息交换和网络营销等等;利用互联网可以增加企业的销售机会和消费者的购买机会。
(2)利用网络加强与上下游厂商的联系,改变采购与销售的互动模式,改善供应链管理,从而降低了供应链耗费的运营成本;通过网络看样品、谈价格、签合同、付价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营销效率;依靠网络与客户进行双向互动的沟通,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与购买力。
(3)利用网络和计算机传送文件,大大提高文件的处理速度,降低文件处理的成本。据研究分析,应用网络传输可以使文件处理成本降低近40%;用电子文件替代大量的纸质文件,使纸张的成本显著降低。
(4)工作流程自动化,减少人为控制的机会,降低误差,提高企业整体流程的速度和精确度;计算机自动接受和处理信息,可以减少工作量,减少员工成本15%~20%。
(5)利用电子商务采购系统,企业可以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将原材料采购与产品制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信息传递和处理系统,从而降低了采购成本。另外,合理地安排原材料进货和按订单生产,可以减少库存,加快了资金周转。
(6)利用网络迅速了解产品的市场反馈和最新的需求,随时改良开发中的产品;利用网络了解竞争对手的新情况,从而适当调整自己的产品;减少中间环节,节省信息成本,为企业及时地获取准确的信息创造了条件。
据调查,广西部分中小企业通过开展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取得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新桂网于2004年9月推出“南国商城”项目,首期推出的480个“网上商铺”就被抢购一空,当年年底网上商铺的销售额达到了30多万元。小鹏旅游资讯有限公司利用网络环境推出的“旅游行业信息在线管理与营销DIMOS系统”,已覆盖广西全区旅游管理部门及旅行社,实现了全区旅游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有效提升了旅游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从而使旅游行业的业务量也得到了快速提高。
2. 间接效益
间接效益是指那些不容易被具体量化的利益,相对来说这些效益并不那么直接和明显。电子商务给中小企业带来的间接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扩大业务范围与规模,从而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据统计,这种间接的效益能达到其全部贸易额的3%~5%。
(3)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从而扩大市场规模,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据统计,这种间接的效益能使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15%左右。
(4)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质,从而促进企业服务素质和水平的提高。
(5)以先进的交易模式和管理模式获得社会和交易商的认同,从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例如,南宁市迅场传媒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开发运营的新龙网站,服务宗旨是面向广西商家和老百姓的现代都市生活。通过网站与商家紧密合作,从而建立了稳固的信息源头;从市民实际需要出发,为广大网民提供了实用和急需的新品新款、优惠打折等商品信息,从而受到了许多网民的青睐,也扩大了网站的影响。
从企业和社会的总体效益看,这些效益可以说是层次更高、目标更远的企业利益,它通常是策略性、导向性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更大的价值。
3.潜在效益
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的某些利益有时是眼前暂时看不到的,但却存在潜移默化的效果及强大的后劲,这就是潜在效益。例如,开展电子商务可以使企业的传统经营理念及经营模式逐渐转向先进、科学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可以使传统的商业结构模式发生了变化,使其更加适应于网络经济的环境;可以使企业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符合电子商务特性的运作工作架构,直接与市场接轨,并以市场的最终效果来衡量流程的组织状况;可以提升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等等。潜在效益对于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长期目标、长远利益具有深刻的意义。
例如,全力服务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南博网”,是为从事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营销服务及交易服务的贸易门户网站。广西盈天种子公司、南宁万维展览展示设计制作有限公司等,由于利用南博网这一特殊的电子商务平台,以其崭新的理念,精心的设计,为广大客户提供真诚、周到、高效、优质的服务,因此正在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不断扩大影响,逐渐赢得客户的信任,不久的将来会获得预期的效益。
由于种种因素,广西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起步较晚,不少企业投入了不少资金,但在短期内尚未能从开展电子商务中获得相应的利益。然而,从长远利益看,电子商务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一种特殊的交易方式和商务环境,因而不能完全按一个市场化项目的评估标准来衡量它的投入与产出,而应当把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作为市场竞争弱者的传统中小企业,未来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很大程度要依靠通过电子商务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束语
探索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电子商务模式,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自身优势,已成为广西所有中小企业迫切关心的问题,这不仅对广西中小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保持广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据分析研究,中小企业比较适合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现代贸易,这种方式可以节约大量投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集中资金发展企业核心业务,并由此获得与大企业平等竞争的机会。广西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近年来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新机遇和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发挥地缘优势、侨乡优势、政策优势以及中小企业经营灵活的优势,通过选择适当的模式开展电子商务,加速传统企业的信息化改造,进一步优化经济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随着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日益开发和技术的日益完善,广西中小企业也必将成为电子商务的主力军。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加里·P·施奈德.电子商务[M]. 成栋,韩婷婷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 刘晶晶. 再析电子商务成本[J]. 网络世界:电子商务, 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