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3 16:53: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

第1篇

关键词:美术人类学;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美术人类学是运用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美术进行研究,将美术方面的知识与人类文化学方面的知识相结合或交叉运用所形成的学科。它不仅研究美术的概念、行为、表现,也研究与美术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这种具有开阔的全球文化视角和人类学视野的研究方法,对人类美术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将会加深我们对人类美术创造、美术表现以及各种社会美术文化行为实践体验的了解,使我们能在人类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运用美术去适应、调整和转变自身状态。世界各地的文化不论民族、宗教等都是平等的,异域文化中的民族民间艺术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与其它地域文化除具有许多共同之处外,在文化价值上也是平等的。因此,在学校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运用美术人类学的理念去指导学校美术教育实践,从美术人类学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创造性地利用地域的民族民间艺术,使之成为当地学校美术教学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校外教育资源,以拓展学校美术教育的教学空间,这是当代国际化环境下我国美术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美术人类学的美术历史观和美术价值观两个方面,对现代学校美术教育中, 如何引入民族民间艺术教育资源,联系开发与利用民族民间艺术作为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初步探讨。

1.从美术人类学历史观的角度去理解民族民间艺术

每一个民族在发展中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要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文化,就必须要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而艺术则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真实反映。生活在地球广袤土地上的各民族的艺术作为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中的一部分,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美术人类学的历史观既尊重各民族的美术发展历程的独立性,也注重其相互影响的普遍性。民族民间艺术是与当地人情风俗密切相关的,并与当地区域文化的历史渊源有着密切关系,具有独特乡土气息的一种艺术形式。“民族民间美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淳风之美的结晶,其中蕴含着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1]民族民间艺术长期以来以其特有的方式传承和生生不息地发展,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风民俗,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技艺精湛,带着狂热的宗教崇拜而付出毕生精力的民间艺术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我们随处可见美伦美幻的蜡染、大俗大雅的年画、多姿多彩的刺绣、古朴典雅的剪纸、精致富丽的银饰、朴实憨厚的泥塑和豪放粗犷的傩戏面具。这些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折射出其不同时代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艺术精神,并与当今社会的创新要求是一致的。民间美术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与呈现出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也影响着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她是其它美术的渊源和基础。学生们在生活中接触到不同的民间艺术,从小耳濡目染地得到民间艺术熏陶,他们对剪纸、刺绣、蜡染、泥塑等民间美术十分熟悉,民间艺术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学习艺术的丰富资源。从美术人类学的视角来看,民间美术能为学校美术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然而,民族民间艺术所特有的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意义,目前,在相当程度上都还远不为人所共知,这些宝贵的艺术教育资源并未能够引起教育和美术界的足够重视。

2.从美术人类学价值观的视角来把握民间艺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现代美术教育提倡美术教育的性质不再是某种技能教育,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因而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和审美素养,而且还包括进行视觉艺术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文化的传承不但包括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还包括今天国际上流行的主流视觉文化,同样也包括世界各民族的地域美术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差异,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得今天我们能够领略不同的民间艺术的风采,可以说,优秀的民族艺术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历史积淀和智慧的结晶,每个民族都拥有一座独特的民间艺术博物馆,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可以说多样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共享的精神财富。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2.1.民族民间艺术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学校美术教育的补充

我国少数民族大都生活在边远的山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经济条件和信息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加上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当地的学校美术教育水平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学校的办学条件无法与国外或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提并论,因此,因地制宜地把当地的民间艺术引入学校美术课堂,作为学校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发校本教材(乡土教材),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途径。“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2]少数民族的蜡染、刺绣、编织、剪纸、根雕、泥塑等民间艺术都可以作为学校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少数民族地区,每年的“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少数民族节日,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参观考察各种民俗活动,欣赏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访问民间艺人,领略绚丽的传统民族服饰,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例如: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是傩面具保存最原始最完好的地区,素有“傩戏活化石”、“傩文化之乡”之誉,区内建有多座傩面具博物馆、陈列室和民间制作作坊。地方学校在利用民族民间艺术进行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当地的民俗博物馆,民间艺术陈列馆等社会公共资源。傩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范围涉及到古代社会意识形态中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和文化艺术发生学等较广泛的学科。傩对现实世界是乐观的,由于长期坚持关心人类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并与民俗文化艺术紧密结合,傩至今保存着一种图腾式的娱乐活动;这些大型的自娱和观赏性极强的民俗活动,展示了民族的宗教心态、民俗心态和审美心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傩逐渐从宗教和巫术中发展演变成一种傩戏艺术活动。傩面具作为傩文化的一种视觉艺术表现形式,集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于一身;傩戏面具雕刻,个性鲜明,神采飞扬,或夸张或变形,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气派,它所蕴涵的文化积淀,涉及到宗教、祭祀、民俗、艺术等各个领域,并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和民族的某种思想意识和文化审美心理相适应而吻合。教师可带领学生对当地现存的傩戏、傩面具进行调查,共同分析傩面具的造型特点、色彩关系,并请当地的傩面具制作老艺人传授傩面具的制作方法;参观傩面具博物馆,请研究员讲解傩面具的发展及演变历程,傩戏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的渊源、图腾崇拜以及宗教信仰的关系;从美术人类学的角度去理解它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倘若学校美术教育引进民族民间艺术的教学内容,不仅使我们的下一代了解本民族的美术发展的历史,理解民族民间美术在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可以弥补学校美术教育中教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不足,使学校的美术教育更具有地方性和地域特色,这也是后现代主义的学校美术教育观所倡导的,从国际化和尊重多元文化理解异文化来探索学校美术教育的一种尝试。 2.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也是民族民间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

千百年来,民族艺术一直以其绵延不断的传统魅力、以其特有的文化形态生存和发展。和世界上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加快,受当今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一体化影响,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那些注重记忆和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代表本民族本原的图式和符号被终止,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迅速消逝。而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本身的落后加之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知识被边缘化,造成了我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卑情绪。外来文化的全面冲击,使得那些原本依附于乡土社会母体之上的地方性知识,以及对本民族群体的认同感也随之减弱。那些口耳相传的图案、图饰、图腾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内涵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相当多的年轻人和当地的美术教师,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相当漠视,民族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处于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美术教育能够为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新的土壤和新的支持者,使全社会共同关注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以促进民族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时,力求达到使学生认识民族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的教学目标,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内在的文化精神与外在的形式特征,感受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如:图案是一个民族最富有人文内涵的符号,在苗族的刺绣图案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族徽”式图腾崇拜的动物图案,常见的牛、龙、凤鸟、鱼、蝴蝶、鸟等图案,鸟是最重要的符号,我们能在许多图案中看到 “鸟嘴衔鱼”“石榴花卉”等,这些图案带有某种图腾崇拜的象征意义,透析出一种生命的意识,它几乎体现在苗族文化的各个形态上。不仅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艺术的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

在面向21世纪全球化尊重多元文化的时代,在促进美术教育发挥更大作用的今天,让青少年接触、热爱以及继承本土文化,学生必须对民族民间艺术有一个深刻的理解。目前,我们应该意识到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需要保护,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只有当民族民间艺术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才能看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希望。因此,开发利用好少数民族地区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使之成为学校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当今社会时代的需要,也是民族民间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

总之,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将会趋于世界性的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既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又要适应本民族发展的需要。民族地区教育面临的问题是文化双重性的问题,它既要体现以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发展的需要,又要兼顾到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对于处于半封闭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他们既要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又要接受来自本土本民族文化的熏陶。美术教育也不例外,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美术教材既要涉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也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美术教师既要传授现代审美创新的知识,也有责任和义务开发好地域文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处理好艺术教育中艺术要素和审美反应中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使学校美术教育能因地制宜进行教学,不但具有地方性,而且具有开放性,使学校美术教育的教学更有特色。

本土文化作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性,它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艺术教育应该扩展到一切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去,在这方面既尊重每个民族的美术发展的独立性,也注重其相互影响的普遍性。学校美术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本土文化、传播民族艺术,高扬民主精神。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文化素质的综合发展,还关系到全世界各个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及它们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文化教育的多元化给教育本身带来的不仅是思考,而且是必须关注。我们的下一代是文化血脉的继承者,因此,我们应当挖掘民间艺术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更加宏观的视野来探索民间艺术的表现语言、民族艺术的地域特征,使教育者能以更加宽广的视角来审视民族艺术未来的生存、发展与发挥活力。

注释

[1] 张道一、廉小春著《美在民间》序、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

[2] 《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参考文献

张玉能著《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2篇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广西高中美术欣赏课;传承和弘扬;

广西高中美术欣赏教育教学中,对中外纯美术的教育研究及运用较多。但对自己本土少数民族的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却关注较少,形成这一现象有多种因素,但关键的一点是因为我们缺乏民族自信心,从而引发对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状态,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知识和社会素养不断提高,且具有较强的判断、辨别、分析问题和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民族民间美术的种类接触较少,对民族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知识了解也相对匮乏,亦对民族民间美术与民族民间习俗关系的了解之知甚少,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文化几乎于漠视状态。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民族民间美术不同种类的具有典型、代表、特色、优秀的作品进行鉴赏,领略民族民间美术的种类,领会民族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特征和相关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和体会民族民间艺术的美感,塑造健全的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健康高雅的情趣和充实丰富的精神世界。

民族民间美术,从广义来讲是相对于汉民族的各少数民族的艺人们或普通老百姓所创造的美术;从狭义来说,则是指相异于正统美术(如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宣传画、漫画等)的民俗美术,它纯粹根植于民间,创造于民间,由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或以此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所创造。它不像纯美术那样出于纯粹的欣赏目的而创作,而是以实用为创造前提,或用以美化环境,或用以丰富民间民俗活动,或应用于日常生活。

广西地处祖国南部边陲,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民族。广西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的地域沿着自身的生活轨迹,保持和发展着本民族优秀传统的艺术。它们从一开始就受到民族心理民族崇拜和民族习俗的影响。不同的民族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如壮族的壮锦、苗族的蜡染、侗族的建筑、水族的编织、瑶族的刺绣、毛南族的花竹帽等等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广西少数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艺术。广西民族民间美术贯穿于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和风俗民风,显示出各民族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丰富多彩的广西民族民间美术资源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艺术资源宝藏。在大量的广西民族民间美术作品中,保留着更多的古老式样,原始艺术形态或称之为原生态形态特征显著,是民族艺术的“活化石”,对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也是繁荣我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高中美术欣赏课需更多的加强对我们本土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鉴赏,是传承和弘扬我地区域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必备手段。

广西少数民族的民间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的需要,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生活的需要又促进了美术创作的发展,体现在造物的实用功能上,人们生活提供帮助和对生活的实际改善。出于这种功能和目的,这种美术创作自然是一种真诚、淳朴和源于生活的,在内容形式上以生活为基础,源于生活的要求,又服务于生活,与生活紧密相连,因而才使得艺术风格质朴真诚。创作手段是以民族民间根源上流传下来的造型语言为基础,民间创作者对于自我主观意识的强烈自信。它们有一些共同的表现特征规律一一不以再现客观现实为目的,而形成了艺术创作中重视有直觉、意念、臆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重建美好的现实,理想和必然。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色彩热烈、喜庆、造型夸张、幽默、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使得劳动人民的情感在创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广西民族民间美术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绝不是单纯的情绪发泄,它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乐观精神,凝聚着人们的美好向往,表达出真诚的情感,因此,不注重形象上的真,“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是主观的真实创作的随意性就是基于这个道理,在创作主题的渲染上,乎略细节的处理,表现出一些违背生活常识的不合理情节,让理念服从于意念,情理服从于情感。老百姓常说“我想什么就画什么,只要心里有,看不到的东西也可画在纸上”。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我们广西民族民间美术创作者的心理状态。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育教学的过程始终伴随着生动可感的形象,一切都是通过艺术的形象来体现的,离开了艺术形象就不可能体现出它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许多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作品和实物充分运用了大量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媒介,以创造艺术形象的审美活动为基本过程,通过个体内心自由境界的不断实现,从中享受和领悟自由愉悦。因此,在广西高中美术欣赏课堂上充分得用最能体现广西少数民族的各民族民间美术作品和实物展示给学生。极容易唤起学生的美感,尤其是每个图案、纹样、每一种造型、色调或构图等具体的艺术形象和造型表现,使学生容易接受和领会,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故事传说,如“百鸟衣”、“一幅壮锦”、“长发妹”等等,使学生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得到少数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滋养。这些对于他们的人格塑造和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均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还可以直接请当地少数民族的能工巧匠到课堂上表演刺绣、剪纸、印染、编织等技艺,起到传播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作用,同时在审美愉悦体验功能上激发学生对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兴趣,关注和探究。

一位哲人曾说过: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的思想。在广西高中美术欣赏课加强对广西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学,必将会不断地丰富或在某种程序上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事业,同时也使蕴涵着几千年来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的文化内涵得以发扬光大。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美术教育能够为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新的土壤和新的支持者,使全社会共同关注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的美术,只有加强对我们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关注、了解、发现和深掘,我们才能看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希望。 

参考文献

[1] 甘幼坪《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中学试用课本美术欣赏》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第3篇

(一)以具体项目来保护开发农村优秀民间文化

各地农村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如果以具体项目来保护开发好,将大大增强当地农民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带动全体成员的素质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保护开发农村优秀民间文化。首先,要充分发掘各地的人文资源、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资源,对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授予“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其次,要充分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农村民间文化项目的保护开发主体。农民既是民间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在优秀民间文化项目的保护开发过程中,农民的主角地位不能动摇,他们所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事实证明,农村优秀民间文化只有深深植根于广大农民群众中,才有旺盛不竭的生命力。

最后,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保护是前提,只有保护好才有可能继承和发展,才能合理开发,而合理开发又有利于保护。另一方面,在开发的同时,不能损害农村优秀民间文化原貌,不能破坏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农村优秀民间文化,只有其特色得到完整地保持,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价值。

(二)注重对农村民间文化人才的扶持和培养

民间文化人才俗称民间艺人,亦称“民间艺术家”,散布于广大农村的“民间艺术家”,其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起桥梁作用。注重对农村民间文化人才的扶持和培养,发挥民间文化人才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尤为重要。

农村民间文化人才的扶持和培养需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村民间文化人才走出去,充分展示农村优秀民间文化成果。我们要创造经济、环境等条件,以民间艺人为核心,使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发展,以保护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基。政府要对民间艺人进行档案登记、数字化存录,分级建立起专门的图文影像数据库,对其优秀成果进行展览、展示、展演。

二是通过传承和培训来培养民间文化人才,不断壮大农村民间文化发展的主力军。传承可通过民间艺人收徒,传帮带来实现,国家也需为其创造条件,并适当的投入。

(三)积极使农村民间文化与节庆文化、旅游文化、宗教文化相互融合。

民众自发地参与赶庙会、赛龙舟等群体性的民俗活动,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特有的节庆文化。节庆活动是民间文化的载体,通过保护与培育节庆文化习俗来刺激民间文化的内生,回归民间文化的本体,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近些年,许多农村都在努力恢复传统的节庆活动,使之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节庆文化,并通过这一载体来展示当地特有民间文化。如春节,从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起,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止。这期间,各地都要举行一系列富有地方色彩的节庆活动,如江南一带的庙会,舞龙舞狮、观花灯等。而这也是各地展示特色民间文化的绝好机会。

传统的农村民间文化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成为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优秀民间文化得到合理而适度地开发利用,实现更有效保护的平台。农村民间文化与旅游文化的相互融合,能充分展示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使优秀的农村民间文化走出去,走向世界,以加快当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第4篇

1 少数民族的美术教学活动

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出少数民族的地域性特色,因为少数民族地区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苗族为例,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分布在我国的湘西和黔东南地区,苗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在建筑以及审美等方面也具有独具一格的特色,除了苗族之外,侗族大歌和北侗的刺绣也十分出名,这些都是我国优秀的美术艺术文化之一,应该将这些优秀的内容融入进美术教学体系中,一方面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另外一方面也能更加丰富当地的美术教学。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将少数民族的地域特色与美术教学体系相融合的情况并不明显,这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美术创作中需要有创作的灵感与来源,而少数民族恰恰不缺少这样的来源,艺术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可以挖掘出不少创作灵感。并且美术教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是存在一定联系的,正是因为这种联系性,当地的经济环境落后,所以造成教育也随之落后。这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美术教学更加需要得到重视,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的小学美术而言。

在少数民族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材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与当地人文环境联系的情况较少,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没有涉及到,例如苗族的建筑与服饰都是当地具有鲜明特色的产物,但是在教材中很少涉猎,这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化的损失,正是因为忽视了地域性的特征,所以才会造成这样的损失存在。除此之外,有些教师在对待少数民族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态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由于教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所以没有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无法达到对文化传承的目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导致效果不佳,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将传统文化与之融合造成的。所以在今后的少数民族美术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这方面的改造,尤其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希望能够得到重视。

2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促进爱国情怀的提升

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大多都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民族化的东西越来越少,学生只局限在一个小圈子中,对于群体以及民族的认同感越来越少。所以将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入进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民族意识的增强,令大家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从小学美术学习中,要将民族的文化精神真正的落实到教学中。《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领》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中小学艺术课应包含传统民族文化。我们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制作和绘制民间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在校园营造浓厚的民族民间美术氛围,让学生认识、了解本土的优秀民间艺术,在民族民间美术中熏陶自己,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兴趣,把民族民间美术和爱国教育、道德教育完美结合起来,从对小家的热爱扩展到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

3 与当地民族文化相结合,改进教学方法

要因地制宜优化传统美术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教育发展情况各异,各地初中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尽相同,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山区学生与平原学生、贫困地区学生与发达地区学生各有各的特点。这就造成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有些美术教学内容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来说则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因此,小学美术教学必须在国家教育部制订的课程内容标准基础上,根据所在地区、民族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对教材及美术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和替换,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校内外美术环境,形成激发兴趣和利于操作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例如在公共文化艺术设施比较落后的边远山区和偏僻乡村,就需要积极开发利用当地少数民族民间的、乡土优秀的美术文化及其他资源,如地方曲艺、民族歌舞、农民画等贴近学生生活、接受难度不大且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作品,这些乡土文化是最贴近生长于其中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文化之根,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它们能使学生感到特别亲切,更能增强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4 传承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优化美术教学特色模式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美术艺术只是被规划到手工制作的教学内容中,却忽视了少数民族美术艺术对于增强学生民族意识和兴趣的重要作用,严重限制了民族美术艺术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的扩展。在美术教育增加少数民族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少数民族剪纸教学、少数民族编织教学以及少数民族特色采风教学等内容,将少数民族教育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并不断地进行优化。因此,发展少数民族美术艺术打破了少数民族美术艺术处在美术教育“边缘”的窘境,优化了现代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

第5篇

这里丰饶肥沃的土地不仅养育了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也培育了许多风格多样、语言生动、旋律优美、内容丰富的藏族民间音乐文化。尤其是藏族民歌弹唱是藏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精华,歌种有格调清新简约,富有节奏感和旋律美的,以龙头琴和六弦琴为伴奏乐曲的弹唱歌曲;有赞美和抒发男女青年相互爱慕之情的情歌“拉伊”;有婚嫁聚会时酒席中用以助兴的酒曲“鲁”;有逢年过节、亲朋聚会时赞美美好年景和祈愿美好生活而边唱边舞的舞曲;有融表演、说唱、舞蹈为一体的,歌词大多诙谐幽默的“格尔”;有众人劳作时用于协调动作和减轻压力的劳动号子等。这些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的歌种,像朵朵奇异的鲜花盛开在广阔的草原上。保护、继承和发展这颗耀眼的明珠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及广泛的教育传承价值。甘南玛曲县优秀的弹唱艺人们,他们在吸收和借鉴藏族民歌的基础上,与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的作曲家们共同合作,创编出独具特色、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许多弹唱歌曲,并与2004年4月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格萨尔千周年学术纪念大会”文艺演出,精湛的弹唱艺术赢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同年5月,参加了甘肃省文联、宣传部及广电厅“香巴拉在呼唤”大型专题研讨会及文艺表演,格萨尔弹唱的魅力再次赢得声誉。为了使弹唱这门艺术发扬光大,玛曲县政府部门专门成立了格萨尔弹唱艺术团,在社会上广招弹唱人才,使这一事业后继有人。同时,他们还利用“甘青川三省赛马大会”的有利时机举办了“格萨尔千人弹唱”活动,其规模和演唱内容在周边地区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广大弹唱爱好者的积极参与热烈响应。对于本土区域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及广泛的传承价值。甘南藏族民间音乐的艺术价值,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如何将这一民间艺术奇葩引入教育传承的具体方法与途径,即在高等艺术院校如何设置合理的本土区域民间音乐教育传承的课程体系,明确了其在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中的本土音乐地位。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在于肯定了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甘南藏族民间音乐丰富了中国多元文化音乐的内涵,填充了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外延,是中国56个民族及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朵艺术奇葩。

2甘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本土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方式存在“形似而无意境”的问题。本土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教育通常多以师徒相承、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民间传承着。在高等艺术院校的音乐教材中,仅有一小部分民歌、小调等选入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地处西北地区的甘肃省各民族歌曲多由汉语式方言演唱,班级授课制下的教师按曲谱或范唱来教授给学生,存在的问题是音调在而找不到真正的韵味,形似而无意境。董光军先生在他的论文《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中也提到,目前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课程结构与汉族的大致相同,没有摆脱以西方音乐手法或音乐形态学的理念来理解中国音乐,包括概念、听觉、审美体验模式,这不合乎语言学习本身固有的系统性,而且音乐概念系统的相互混淆,使人们不能真正去相互沟通,从而来认知中西音乐语言结构及审美体验行为模式的差异,更不能够进入两种文化语言各自所固有的语境找到各自音乐语言结构的显著特征,达到音乐语言模式较高的认识水平[3]。笔者几次田野调查玛曲县的各级各类学校并在与师生座谈、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从未真正亲自观看过地道的民间艺人的演唱,单纯依靠谱子无法模仿,即使当地学生会使用本地区的方言演唱也是毫无地方性、本土性特点。当地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正悄然从人们的视野中逐步消失着。2)课程设置方面脱离本土音乐文化。当今,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本土音乐文化,与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相关的特色课程更是少之又少。现行的音乐教育教学中,只是把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因素作为一种参照,实质上却是以讲授西方音乐体系课程内容为主,而且用西方十二平均律制,来记录、分析大量原生态的少数民族音乐;沿用西方创作理论解释中国少数民族民间的音乐形态;用西方的发声方法来衡量中国少数民族极具特色的歌唱发声等等。

3实施本土少数民族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之践行

1)将传统音乐教育与本土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具有本土气息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恰恰保持着中华民族同有的、独有的各种存在方式,故而,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我们都不能忽视其巨大的、根本性的资源。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田野获得第一手资料编写教材,将高等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与本土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二者结合起来,在高等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中实施重大的战略性转折。2)音乐教育的内容应突出乡土特色。在实施甘肃甘南地区民间音乐进入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方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田野采风,收集整理当地优秀的本土音乐,整理挖掘当地的民间音乐的特色元素。因此,音乐课程的设置、音乐教材的内容选择与编排,多采用乡土特色的音乐资源,使音乐审美熏陶建立在乡土意识的基点上,并着手开设特色课程;专门设置地方特色课程板块,如开设“甘南民间音乐鉴赏”“龙头琴演奏技法”“甘南藏族民歌演唱”等系列特色课程等;把甘南少数民族音乐融入高校民族声乐、器乐教学之中,把优美动听的民歌旋律融入“视唱练耳”课堂之中,并且可以在“曲式与作品分析”“乐理”等理论课程中加入甘南本土音乐的分析和讲解。在强调弘扬传统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学习、理解和尊重本土区域民间音乐文化,与当地专业歌舞团体联合举办“甘南特色器乐、声乐,演唱、演奏技能大赛”等;通过音乐教学与艺术实践使学生学到丰富而又多彩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培养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共享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3)培养本土音乐的传承者。甘南藏族民间音乐以多元文化高等艺术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为契机,解决甘南藏族传统民间音乐由于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审美情趣的改变及民族语言的衰退等原因造成的本土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得不到持续性保护与传承发展的现状。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培养本土音乐的传承人,培育区域性音乐文化的爱好者。4)建立少数民族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复合型架构模式。在具体的甘南藏族传统民间音乐的演唱、演奏中,淡化所谓的“标准化知识”(即美声、民族唱法的规范性),采用“地方性知识”(以本土民间音乐风格为主体),形成高校本土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大纲和教学法。建立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复合型架构模式,如图1所示。图1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复合型架构模式在以上系统的三个层次的基础上,相关专业内容应有所偏重地体现。如声乐专业在演唱技法上,以“三个借鉴”的合力为宜。即对西洋演唱方法、汉族民歌演唱方法、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方法等三个层次三种方法的借鉴,如此尝试并培养出的人才,可谓“借鉴了西洋唱法和汉族民歌唱法以及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的人才培养模式等”[4]。5)重视音乐文化的流变。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产生不仅反应出一个时期人民生产生活的状况,同时也顺应着不同时期人民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地分辨不同种类作品“美”与“丑”的能力。6)加强交流,有效进行资源整合。在坚持本土教育独立性的同时,还要更多与外界交流,聘请民间艺人、专家进行讲座,学习外面的先进教学理念、教育机制、现代教学手段,也学习我们本土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让这些资源能够有机地整合,真正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和实践。如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立足本体、博采众长。如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的创始人、著名壮族音乐家范西姆请教教学方法,新疆艺术学院“十二木卡姆”办学思路,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芦笙班、侗族大歌班等,给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以启示,为教育传承本土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奠定了良好基础,起到了示范效应。目前甘肃省内许多高校已做出了有效的尝试,如兰州大学艺术学院遵循“借鉴世界当代优秀的音乐教育体系,依托本土独有的民族音乐资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培养新世纪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的办学思路,先后成立了“西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所”“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兰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研究所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09年分别获得了两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甘肃白马藏族音乐文化研究”和“通过高校音乐教育传承民间花儿的可行性研究”。2000年获得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转型期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以花儿为例。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也通过民族学生的招生,尝试民族音乐本土化教育之路。西北师大音乐学院也在这方面做着自己的积极努力,强化学科建设,将舞蹈学院从原来的音乐学院分出单列,重在培养民族舞蹈表演编导人才等。

4结语

第6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民间文艺;关系;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群众文化是伴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生活而存在的一切文化娱乐活动,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正式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创造、传承、发展中不断加工完善,提炼流传下来的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和浓郁地方风味的民间文艺形式。由此可见,民间文艺既来源于民间,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既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群众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二者相互依存,不可缺失。

一、民间文艺是群众文化的基础

首先,许多群众文化的优势需要发挥民间文艺的作用。

群众文化所表现的核心价值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多以民间文艺的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及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等特点表现出来。如:民间戏曲、民间音乐舞蹈、民间说唱等民间艺术,都是历代劳动人民创造、传承下来的艺术形式。还有民俗方面的如念宝卷、说书、赶庙会、群众多参与的特点,发挥了娱乐、欣赏和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所以群众文化利用当地的民间文艺形式开展文化活动,最易被群众接受,最受群众欢迎,最能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实践证明,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民间文艺的作用,也就是充分发挥了群众文化自身优势。

其次,群众文化的广泛参与性离不开民间文艺。

民间文艺具有多方面的个性特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艺,无论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还是歌谣曲艺、杂耍马戏,除了体裁与形式的艺术性外,还有它自身的独特个性,即人所共知的口头性、集体性、流传性、通俗性、可变性、地域性等多种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具有文艺的欣赏价值,而且具有多方面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实用价值。这正是我们群众文化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和艺术效果。

民间文艺具有很强的审美教化功能,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的传播,除了正规的教学渠道外,大多是通过一切文化表象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如民间戏曲、歌舞、绘画、服饰、建筑、饮食、礼仪、婚丧、节庆等文化生活,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美,心甘情愿地接受审美熏陶,从而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品行得到提高,达到修身的目的。在这里,民间文艺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感念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通俗的说唱语言来教化观众,打动人心,收到净化心灵的审美效果。

二、民间文艺在群众文化中的发展前景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不仅为群众文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群众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群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文艺,不仅是群众文化的基础和源泉,而且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所具有的传承性、娱乐性、多样性和群众参与性决定了民间文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不可确实性。所以,群众文化工作要努力挖掘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好优秀的民族民间文艺。同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保护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民间文艺。

三、激发民间文艺的创作活力,是群众文化工作者义不

容辞的职责党的十强调要增强全面族文化创造活力,使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这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群众文化尤其是民间文艺的传承、革新与创造赋予了新的使命。

今天,党和国家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摆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是我们群众文化和民间文艺的传承、革新与创造赋予了新的使命。

今天,党和国家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摆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是我们群众文化和民间文艺蓬勃发展的难得机遇,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时机,打破一切框框,全面系统地发掘、整理当地的传统民间艺术,努力把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优秀的民间文艺成果呈现给人民群众,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

当然,还应当看到,随着全面对外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在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下,社会上对民间传统文艺的了解和认识还有差距。如何让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精神,仍然是摆在群众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人民群众追求文化生活的多样性、现代化是十分自然合理的。但如果我们把传统民间文艺只停留在单一的保护上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会失去群众,有走向衰落的可能。若要让民间文艺在新时期文化大舞台上绽放异彩,就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创作。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第7篇

关键词:民族;民间美术;版画艺术;艺术创作

一、民族民间美术的造型理念

对现代版画艺术创作的启示民族民间美术艺术样式多样,造型模式也具有独特性,同时在构图方面也具有鲜明的装饰美感。刺绣、编织等民族民间美术的典型代表,具有浓郁的装饰性功能和强烈的审美特性。诸如此类的装饰性民间美术元素与现代版画艺术创作的有机结合可以创造出良好的艺术效果。民族民间美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稳定、对称、重复和均衡等造型审美特点,这些都是版画创作中非常值得汲取和借鉴的精华,将这些造型审美法则巧妙、合理地引入到版画创作的构图中可以创作出丰富的画面。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民族民间美术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造型体系和非写实的造型形式,通常采用夸张、变形、抽象的表现手法将客观事物借助一定的抽象符号或者线条来表达和概括。为了突出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内涵之美,民间美术摆脱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运用分割、填充、重构等创作手法创造出新的造型形象,使其显得更加生动和充满趣味性。民族民间美术的造型理念为中国版画艺术创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丰富版画艺术创作形式的同时也拓宽了中国版画艺术创作的发展道路。

二、民族民间美术色彩语言

对于版画艺术创作的启示民族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色彩语言,其大多来自于大自然,色彩对比强烈,艳丽夸张,看似简单粗糙的色彩却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不同的色彩体现了不同的装饰语言,红色寓意吉祥、喜庆,绿色象征生命,紫色寓意高贵典雅,神秘,白色象征死亡或者不祥之意等,民族民间美术中鲜艳亮丽、夸张的色彩传达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着人们质朴、简单的幸福观。民族民间美术和传统的民间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植根于民俗习俗之中,反映着普通民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在现代版画艺术创作中借鉴民族民间美术的用色特征可以极大地提升版画艺术的表现力,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但是,对于民族民间美术用色特征的借鉴,既不是机械性的生搬硬套,也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在吸收和汲取民族民间美术色彩精华的同时通过版画艺术表现手法进行重现和重构,进而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三、民族民间美术肌理语言对版画艺术创作的启示

在民族民间美术创作中,创作者通过服饰上花朵的点缀或者通过对动物皮毛特征的细致刻画等装饰性肌理来突出所要塑造的具体物象的形象特征,进而来体现作品的装饰性。例如剪纸作为民族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常以月牙形或者锯齿形来作为装饰性肌理,在发挥装饰作用的同时也使作品的特征更加鲜明。伴随着新材料、新技法的出现,版画艺术创作的肌理语言也越来越丰富,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加上印痕的表达,版画艺术作品画面的视觉效果更加具有冲击力,装饰性也更加强烈。肌理语言的合理运用为版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极大地丰富了版画的空间形态,使对于具体物象的呈现更加具有立体感。肌理语言在版画艺术创作中的合理运用,极大地丰富了版画艺术作品的画面效果,创造出了许多造型精美、画面震撼的版画艺术作品,同时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版画艺术所具有的无限魅力。现如今,中国版画艺术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版画艺术创作者对于自身情感的表达也有了更多的关注,也不断接受和尝试新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技法,开始运用新的材料。例如部分创作者开始运用软蜡技法将木头、树叶等大自然中天然的物质材料的肌理融入到铜版画艺术创作中。由于天然物质材料表面的肌理语言在表达创造者思想情感、创作意图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人造材料的肌理语言就逐渐地进入了版画艺术创作者的视野中,并成为当代版画艺术创作的主体。人造材料具有就地取材的便利性,哪怕是一些小的东西或者没有利用价值的材料也可以在充分发掘其肌理美感的基础上在版画艺术创作中被有效地利用,同时也可以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然而,肌理语言在版画艺术创作中的运用要遵循符合内容、突出主体、和谐统一的原则,不能只是对肌理表面的模仿,要进行一定的加工和提炼,要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不断地创新创作理念和创作技法,并与作品内容特征有机结合,积极寻找能够表达画面主题的肌理语言,在突出主题的同时营造出和谐统一的画面效果。

四、民族民间美术的美学思想对版画艺术创作的启示

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勾勒和描绘化。广大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是民族民间美术创作的源泉,民族民间美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结晶。民族民间美术在历史长河的洗礼和沉淀中不但形成了完整的审美理念,还形成了全面的造型体系,在社会和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呈现出浓厚的艺术内涵和民族意蕴,并完美地展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别具一格的审美理想。民族民间美术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美学特征,是我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构成,注重主观心理的表达,强调意趣的抒发,讲究通过写意传递情感寄托,而对于事物外观造型的机械性模仿和模拟则尤其反对。这种美学思想对版画艺术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当代版画艺术是中国当代美术中重要的一部分,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体现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对于社会的看法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也是版画艺术创作中所注重和追求的最高境界。版画艺术也注重立意、构思和创新,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版画艺术创作中借鉴民间美术的美学思想可以使其在表现形式方面有新的突破,在丰富版画艺术作品的文化意蕴的同时更深入地表达精神情感,例如中国当代版画艺术中的许多作品都呈现出了浓郁的传统趣味,蕴含着传统的美学意蕴。

五、民族民间美术蕴含的情感

对版画艺术创作的启示民族民间美术和原始美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民间美术对于生命的歌颂以及对生命繁荣的祈求和希翼在一定程度上是其所具有的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一直以来民间美术在对于“生命繁荣”审美理想的追求中不受民族、地区、工艺、材质等因素的影响,以生命繁荣为最高的美。因此,民间美术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与生命、欢喜、幸福、长寿等寓意和内涵相关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孩子们穿戴的虎头鞋、长命锁,还是双喜福禄寿等字形、团花的图案纹样等都融入和传递着对于亲人的无限关怀和深厚情谊,表达和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民间美术中蕴含着人们的真实情感,也牵动着人们的情思,追求圆满、完整和和谐,因此也会更加容易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受到人们的喜爱。中国版画艺术也经历了漫长的积累和沉淀,纵观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些作品昙花一现,而部分作品却经历了岁月长河的洗礼成为经典。例如延安时期,木刻版画的发展虽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是依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艺术创作者,创作出许多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优秀作品,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融入自身真实的情感,用简单的线条传递和表现真实的内心,自然也会更加容易触发人们的情感,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共鸣。所以,只有热爱生命、关注现实、贴近自然才能在营造良好画面效果的同时丰富作品的主题内涵,更好地触及和激发人们的内心情感。随着社会和时代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版画艺术创作中的新理念、新技法、新材料也会不断涌现,但是无论外界条件如何变化,人的内心情感是唯一不变的主题,也是艺术创作永远的主旨,版画艺术创作者要善于思考和发现,重视技法与语言的锤炼和创新,注重自身创造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对于精神的追求,创作者需要掌握高超的版画制作技艺,也需要找到精神落点,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深厚内涵的、经典的版画艺术作品。

第8篇

关键词:高师;民间音乐;特色课程;开发

特色课程是在教学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最能体现自己独特、稳定、优质的个性风貌的学校校本课程。在地方高校,特色课程对学校办学思想的彰显,创新教学强项的显露,学校形象的塑造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地方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富于创新精神、有一定个人专业特色的音乐人才,而地方民间音乐课程的建设则是不少地方高师音乐专业特色教育的重要体现。

一、地方民间音乐特色课程的开发价值

本土民间音乐文化课程是地方高校根据本地区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的适应学生发展并有利于促进地方社会发展的课程。该课程通过展现本地区音乐文化的历史与发展现状,通过了解当地多姿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事象,学习其中丰富的民间艺术与人文知识,以便学生将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

(一)地方民间音乐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拓展

高等师范院校是我国中小学师资的主要培养基地,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建设主要是围绕基础艺术教育的要求而展开的。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的民间音乐,是历史上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流传的乡土艺术,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与审美观念,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根基,是当代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成为中小学音乐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措施。教育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根据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三级管理的策略,许多中小学把当地民族文化资源与课本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成为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拓展。各地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当地民间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在课堂中引进地方民间文化的学习内容,最能为生活在这一地域生态环境中的少年儿童所喜爱与乐于接受。丰富多彩的地方民间艺术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更加精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宽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丰富了课程的知识内涵,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地方民间音乐的引入不仅取得了课堂教学的显著成效,同时也能唤醒社会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使中小学成为地方民间音乐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基础教育音乐课程的地方民间艺术拓展,也给高师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地方民间音乐是高师音乐教育宝贵的课程资源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世界上多种文化的碰撞更加激烈,我们在接纳、吸收各国多元文化的过程中更要注意民族文化的生态保护。我国高师音乐专业多年来一直沿袭着以欧洲音乐理论为中心,辅以部分民族音乐课程的专业体系。现行高师民族民间音乐教材考虑到面向全国的适用性,一般也只是介绍有代表性的几个民族。我国幅员广大、民族众多,各地生态环境差别很大,传统民间艺术多种多样。各地所拥有的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蕴藏着巨大的艺术价值,是组成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与源头。民间音乐文化与当地的社会生活、人文环境紧密相联,水融,更凸显其鲜活生动的地域艺术特性,不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对高师音乐教学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与地方的特性音乐文化结合起来,是地方高师音乐学生完整的民族音乐知识结构构建的需要。因此,地方高师音乐专业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开设有特色的本土民间音乐课程,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就了解当地的民间艺术,了解当地的文化环境。当他们走上教育岗位后,也同样能将自己的课堂教学与地方的文化生活联系起来,与培养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结合起来,在音乐教育的舞台上,展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音乐教学演绎。

(三)研究本土民间音乐,推动地方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向前发展

地方高校建立在一定区域内,承担着为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各方面合格人才的任务。地方高校应以地方经济和地域文化为依托,把学校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人文景观、民俗风情、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去开发与利用,积极支持地方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各地绚丽多姿的民间音乐,是我们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各种现代强势文化的侵入,民族文化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具有民族特色与地域特点的民间音乐正逐渐萎缩,甚至濒临消失。如何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如何在多元音乐文化的背景下传承优秀的民间音乐艺术,是地方政府部门及全社会都应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高校拥有庞大的教学与科研队伍,是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力量,在深入了解和学习地方音乐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积极开展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研究及传承工作,帮助地方政府保护本土民族文化,重建地方文化生态,利用本地音乐文化资源,推动地方的经济与文化建设,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地方民间音乐特色课程的开发策略

课程目标定位后,乡土音乐资源的收集梳理、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课程结构的构建、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教材的编写、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等,是民间音乐特色课程开发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 根据地方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制定合理可行的课程教学方案

音乐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最普遍的文化形式,紧紧地依附和融合在各种社会民俗活动之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民间民俗音乐文化事象。高师开发地方民间音乐文化课程,首先应对所在地域各种民间民俗活动中的音乐文化现象、音乐文化形态、音乐文化载体进行全方位的普查,深入了解当地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的分布状态,为特色课程的建设尊定丰足的课程资源基础。然后在庞大的资源库中撷取有一定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形式相对稳定,曲调广为流传,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和表现形式为课程教学内容。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特色课程与普通课程比较有着不同的特殊性,它的课程资源主要在民间,它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体验,它的实施特点是情景性与灵活性,因此,要根据“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资源为本”的原则,确定特色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及教学方案,把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结合起来,组织课程教学的实施。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制约,许多教学实践的内容要围绕着当地的民俗活动展开,所以,应采取弹性的、灵活的教学安排,将校本研修与社会实践有机整合起来,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补充、不断完善。

(三) 采取多种方式的实践教学,实行重在过程的课程评价方式

原创性、地域性、群众性、通俗性是民间艺术的特质,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地方历史的发展,满足着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高师的地方民间音乐特色课程,除了鲜活的、散发出泥土芳香的课程内容以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零距离地接触民间音乐是课程的教学特色,因此,在对地方的音乐文化资源分布进行全方位调研的基础上,应对民间音乐活动比较活跃的村寨及民间艺人、山歌能手重点调查并建立档案。在条件比较成熟,联系比较密切的民间音乐发生地建立若干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采取开放性的教学,到实践教学基地参与当地各种节庆的民间民俗活动;或把民间艺人、山歌能手请到学校,让原生态的民间艺术登上高等教育的大雅之堂,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原汁原味民间音乐的感人魅力,使他们重新认识乡土音乐的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乡土民间艺术文化的民族感情。

教学评价是指教育活动实态的把握和价值判断,是涉及对人的受教育行为的衡量评估。地方音乐文化特色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学生对本土民间音乐的了解、学习和感受,因此其教育评价应是形成的而非终结的,多元的而非单一的,互动的而非单向的。教学评价既要关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要把学生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体验过程、参与表现、研究态度及学习成果作为课程考评的主要依据,让学生不但了解地方民间音乐,同时也能初步掌握民间音乐的表现方法,培养他们对民间艺术的感情。经常性地举行教学实践汇报演出,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民间音乐的表现平台。通过课程的学习,把学生焕发出来的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引导到科研层面上来,把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他们热心研究的课题,使课程向更高层次发展。

地方民间音乐文化课程作为地方高师音乐专业的特色课程,是学科专业教学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尝试,是高师培养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适应社会文化发展优秀音乐人才的需要。随着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随着学生民族文化审美观念的不断加强,将会证实地方特色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地方音乐文化特色课程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充实、完善和提高,从而使地方高师的音乐教育更加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更加适合时代对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方涛 音乐教育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J],音乐教育与创作,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