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3 16:53: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化学工程相关专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经过调查统计,我国共有100多所高校招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该专业研究方向过多,一个专业出现87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划分有的甚至是跨学科的。如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属于工学的,应用化学专业是属于理学,可应用化学居然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同属于一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名称也是多样化的,缺乏统一标准,如安徽大学、南昌大学的绿色化学工程,上海大学就称为绿色化学与工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请教了化工领域的专家,给这87个研究方向做一个归类,分为9个大的方向(表1)。由表1可以发现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存在学科集群现象的,表现在:专业的学科建设,已经不单是化学工程的问题,而涉及到了化学化工研究的所有领域,包括应用化学、环境化工、工业催化、资源与材料工程、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与技术、过程系统工程、油气加工及石油化工等。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力度较大,表现在:各个高校的研究方向基本上都比较多,如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其研究方向都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传统化学化工的研究方向所占比例较大,如化学工程,包含的研究方向较多。部分代表21世纪化学化工发展方向的研究方向,在很多学校都受到重视,如资源与材料工程,研究方向也比较多。
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
本文选择山西省高校做研究,分析其师资力量情况,以分析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山西省作为我国化工3大生产基地,化学化工产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化学化工专业是山西省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之一。选择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的化学化工学院为样本(见表2),按照前文对学科集群的认识,这些学院都有9个以上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科集群规模。其中论文指该学院教师被SCI、EI、ISTP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中北大学的数据包含了CA论文。山西大学的数据不包括ISTP论文。专著指该学院教师出版的学术专著数,不包括教材。项目及奖项指该学院教师申请的省部级以上项目、经费及省部级以上奖项。发明专利指:该学院教师申请并且授权的发明专利。3所高校的化学化工学院拥有一定数量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博士学位的教师也占到了较大比例。3所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也较为可观,被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量较多,出版了一定数量的专著,申请了一定数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攻关项目,以及“863”项目,甚至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1项。中北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承担过“973”项目,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北大学和山西大学还拥有发明专利十几项。从师资力量来看,应该说学科集群让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领域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得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
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
山西大学至今已与国内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日本岩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单位签订协议,开展交流。在校企合作方面,与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天脊集团等大型企业,在产品研发、岗位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太原理工大学与山西化工研究所建立了山西省化学工程技术中心,还与山西焦化集团公司等6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中北大学安全工程系与航天一院、航天三院、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相关生产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项目合作。从产学研合作角度来看,三所高校都与国内外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企业合作的视角来看,在研发方面,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密切相关,合作领域主要为新能源技术、环境化工、生物工程与技术。3所高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集群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协同关系,构建了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模式,围绕着山西省的产业特色,为山西省地方经济服务。
四、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路径
从以上3所高校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在3所高校内部相关专业之间建立了学科集群,集群的方式是建立化学化工学院,统筹化学化工各个专业,从多学科、多专业、多研究方向的角度,进行学科集群。关于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3所高校都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集群的方式是产学研合作,与山西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而服务地方经济。关于跨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之外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中北大学有一定的建树,却没有进一步深入。中北大学之所以能够有一定建树的原因是该校原来是部属院校,与其他部属院校具有一定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北大学的跨区域学科集群,仅仅局限于与兄弟院校的合作,还没有进一步深入到与其他省份企业的合作上。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将高校的教育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工程实践优势结合起来,兼顾了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在基础知识水平及应用能力上的培养要求,并已在专业硕士培养中起到了突出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校企联合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校企合作形式与内容
校企合作形式是影响联合培养的最重要因素。重点大学及行业特色型大学由于其品牌和行业影响力而在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方面有显著的优势。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该校立足于石油石化行业和领域,面向东营胜利油田和青岛近海油气田及两地相关产业开展人才培养,是国内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校企合作效果最好的高校之一。然而,国内大部分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式仍较为初级,特别是地方高校受到学校科研实力、学校办学层次和软硬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校企之间的相互联系多建立在项目合作和个人感情联系的基础上,未形成长效机制。如果企业负责人离职或合作项目中断,则联合培养将大受影响甚至停滞。此外,部分地方企业创新意识不强或过分追求“短平快”的项目,都将影响人才持续培养机制,无法实现良性循环。从人才需求角度来看,地方经济状况的优劣也会明显影响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而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基础。
(二)导师
很多高校的校内导师过度倚重发表学术论文,或者一直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应用研究项目和研究经验。该类导师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往往延续过去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以学术型研究生模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最终导致毕业生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此外,很多校外导师是企业的高管或主要负责人,日常事务繁忙,对自己负责的学生疏于管理和指导。学生在企业或沦为廉价劳动力,或实践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培养过程
国内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的主要管理和培养政策已经基本齐备,但仍有部分政策还在修改和制订过程中。很多高校在课程体系构建、考核方式、实践内容等方面没有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加以区别,未能体现出专业学位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开设不足也是目前国内高校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生源
对于重点高校,无论是学术型硕士或专业学位硕士均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学校可以从容择优录取。而地方高校的专业学位认可度普遍较低,直接导致部分优秀生源流失,毕业生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
(五)其他问题
部分地方高校在导师激励政策、学生奖励机制等方面不够完善,由此产生了导师因专业学位学生花费多、产出少而不愿意接受专业学位学生的情况;学生也因在奖学金等方面无法与学术型研究生竞争而影响了科研积极性。
二、方针与措施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以山西大学与三维集团合作构建的“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平台,通过深入探索山西煤化工转型对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从合作模式、导师管理、课程体系构建、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力图构建一种符合山西省化工行业需求的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是稳定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的根本措施。2002年,化学化工学院的研究生就因项目需要而在三维集团进行数月至一年的工业侧线实验。随着双方项目合作的深入,进入企业实践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而企业的技术人员也积极参加山西大学的博士或在职工程硕士考试,双方实现了人才培养上的互动。在此基础上,2004年双方共建了“精细化工催化与反应工艺共建实验室”,实现了校企层面的科研平台构建。2007年底,经山西省经委、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产学研工程领导组批准,校企双方通过政府层面建立了“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随着相关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该中心不但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实践平台,也逐渐成为高校和企业间的技术、人才交流平台,并为企业技术带头人的知识更新和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支撑。近年来,山西大学积极开展“煤基资源高值循环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拓展多方合作关系。目前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企业平台已包括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河南煤业集团等大型煤化工企业,未来还将探索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过程所等研究所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可能性。综上所述,山西大学化学工程领域的校企合作经历了如下发展历程:校企合作项目牵引建立校企层面的科研合作平台建立政府层面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立多方参与的校企科研教育合作平台。其中,多方平台的建立不但解决了科研项目延续性、科学性的问题,更有利于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效性和持续性。
(二)管理体制创新
为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我们就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体制方面开展了改革创新。研究生院成立了“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负责与专业学位相关的政策制订、学科建设、品牌建设,以及对各培养单位进行管理、督导和服务等工作。学院成立了相关的“专业学位教育中心”,负责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化学化工学院以“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基础,吸纳了相关学科负责人和校外导师,共同承担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的职责。上述举措有利于各培养单位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符合各自专业实践特点的培养模式。
(三)导师遴选及评聘制度改革
山西大学研究生院根据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具体情况,制订了详细的校内导师、企业导师评聘制度。特别是对企业导师实行“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聘”的管理办法。在学院教育中心层次上,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了化学工程硕士指导小组,以“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核心,吸纳其他理科或相关学科导师,实现导师之间的理工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科环境中开展应用实践的问题。此外,学院教育中心强化了企业导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通过让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及研究生选课、确定科研课题、开设学术讲座和专业特色选修课程等方式,进一步让企业导师融入学生培养过程。
(四)课程体系构建
2013年,山西大学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结合各专业具体情况,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详细的修订。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应用课、选修课4类,各类课程均采用了教授授课、双语教学等模式,特别突出工程应用类型的课程。由于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的导师的知识存在多学科、多研究方向的交叉,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采取丰富选修课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为了避免重复设课或课程内容重叠,各专业领域均可选择化学学科或其他专业领域的课程作为选修课。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方面,由于山西大学工科师资力量不足,我们采用“外校聘请+本校培养”的模式逐步提高师资水平。此外,学校还通过请企业导师或行业知名专家开设学术讲座、特色专业选修课等方式,使学生获悉国内外化工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五)奖学金制度
现阶段山西大学研究生奖学金主要为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原有奖学金评价主要基于学生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的考量。化学化工学院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分开评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可以是学术论文、专利、负责项目、实践报告、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特别强调学术论文、专利、项目等必须具有应用背景。此外,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结果无法量化的问题,我们采用“预审+集中答辩”的方式,由答辩委员会评出获奖等级。上述评审制度的实施明显调动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
三、发展与方向
尽管我们在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面进
行了许多改革,但仍有很多方面需要高校、企业及地方政府进一步协调改进。我们将目前改革探索的方向归纳如下,这既是我们的努力目标,也希望能够给予其他高校一些启发。
(一)提高学科认可度,创出专业品牌效应
优质的生源是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发展的大前提,没有良好的生源,校企联合培养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年来,山西大学通过增加推免生名额比例,明显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素质;与此同时,山西大学通过鼓励校企合作科研,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学科的业内影响力。未来,山西大学将以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为发展核心,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发展动力,通过科研成果和科研团队创出专业品牌效应。
(二)深化校企人才技术交流平台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校企双方只有真正实现技术流、人才流的双向流动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涉及项目合作、利益分配、人才交流等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研究生实践中心的构建,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引领、扩大平台的影响力,提升平台自我“造血”能力,逐步引导校企合作由“项目带动”发展到“人才+技术混合带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三)改革奖励制度,激励学科发展
课程设置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IChemE鼓励发展化学工程科学各分支的全面进步。IChemE认证具体要求被认证院校在化工专业课程设置上既要有深度同时需注重广度。在深度上,可以引进源于该学院科研优势的课程,让学生在某些具体技术领域获得“钻进去”的化工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开放式思维、分析问题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广度上,可以引进更多基于该学院科研方向的课程,利用教授的强项开设一些前沿课程,拓宽学生的化工知识面。但无论是核心基础课,还是高层次专业课,课程内容都要不断完善,动态更新。我国的化学工程教育改革也非常强调学科交叉,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在更高的起点上突破原有知识体系,另辟蹊径,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基础。同时提倡化工课程设置要注意吸收当代国内外化工发展的重大成果,反映化工发展的最新成就,减少陈旧、过时的化工知识。化工教育改革在确定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时提倡综合考虑几个平衡,即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之间的平衡、工程设计和研究项目之间的平衡、课堂教育和工程实践之间的平衡、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平衡等。而我国传统化工教育则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科研、轻教学。因此,IChemE国际专业认证工作在国内相关院校的开展,将促使各院校对传统的化工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合格化学工程师的需求。同时,IChemE严谨的监督工作及动态的认证周期(五年一次)为中国化学工程教育国际化改革的连续性提供保证,使国内的化学工程教育始终与时俱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IChemE认证推动教学模式多样化
长期以来,国内的教学都是沿袭前苏联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认为学生学习是认识真理,不是发现真理,忽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只考虑教,不考虑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IChemE鼓励新颖创新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化学工程教育的改进。比如IChemE提倡三类教学模式:诱导式教学(提问式教学):多问开放性问题和反问式问题。让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开始接受开放性问题的挑战,并将这种挑战在整个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延伸和扩充。启发式教学:多用案例分析和多问“为什么”及“如果不”的问题,也可把真实的工程问题带进课堂,让学生思考和提出解决方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项目为主的教学:学生自我管理,导师提供咨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学生的评估方法,IChemE更看重学生课外作业和项目作业的完成情况。IChemE提倡根据课程本质,明智地使用不同类型的考试方法,以及书面课外作业、口头报告等组合的评估方法,并在考试、书面课外作业及口头报告中都要而且多包括开放式的、具挑战性的问题。中国素质教育倡导广大教师勇于突破“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的陈旧模式,采用启发式、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教育改革。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可能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实现本质转变,即变只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变教师主宰课堂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变只重知识传授为同时重视学习过程;变一讲到底为讲学结合。同时,现代化学工程教育提倡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模式,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强调构建复合式、全程性、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使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有机结合起来,注意在考评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的同时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IoChemE认证强化学生的工程设计训练
目前国内高校的工科学生一般都缺少对工程设计和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的理解,他们一般认为科学比技术更重要,这正是中国传统工程教育不重视工程设计的误区,导致学生缺少工程设计和实践的经历。有的学校即使设置了工程设计和实践教学环节,也大都形式重于内容,很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工程设计教学的目的和结果。事实上,学生必须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解决现实工程问题,并且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通过团队的合作来学会如何做设计。IChemE强调学生的工程设计训练不能仅限于大四的工程设计项目,而是要将工程设计训练深埋于整个本科阶段的培养方案,见诸于相关专业课的课程规划中。比如大一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工程设计介绍,大二阶段给学生布置简单的质量和能量守衡设计任务,大三进行个体设备设计的训练,大四安排学生完成包括工艺和设备的设计项目。同时,大四设计项目是学生工程设计训练的重中之重。对学生项目的管理要科学有计划,项目评分要控制质量,力求整个专业每组学生的工程设计项目的难易程度相当,以保证评分的一致性。IChemE认证的这些工程设计要求与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改革理念不谋而合。国际化的化学工程教育提倡学生的工程设计训练不要纸上谈兵、脱离工程实际。学生在工厂实习中应多参与生产环节,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的参观,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工程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学校要主动与企业联合,启动合作培训项目,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综合的工程训练中心,锻炼学生的设计和制造能力。IChemE认证在国内的开展,可以成为这些工程教育理念得到系统实施的强大推动力。教师是实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教师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教改的质量。目前国内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工程实践经历少、项目设计经验缺乏的情况,因此很难做到联系工程实际问题开展教学,造成在教学时更多的是理论到理论,培养的学生往往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化工教育改革强调在强化学生的工程教育同时,也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训练。而IChemE倡导来自企业的会员到高校讲学,或邀请杰出校友和工业界朋友以讲座方式向学生和教师介绍工程技术应用实例,以弥补高校教师工程实践方面的不足,在拓宽学生工程认识视野的同时,也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工程实际的学习机会。
在当前高等工程教育中,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学生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还必须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系统分析及实际动手能力,以便适应现代化工程团队、新产品及新系统的开发需求。《化学工程基础》课程理论性强,又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足,普遍感觉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缺乏系统的分析思路。目前,化学工程基础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3,6]:(1)授课主要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接触实践环节少,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的训练;(2)授课方法单一,是一种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度学习积极性;(3)教学中验证性内容偏多,设计性、综合性和探索创新性实验内容偏少,影响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4)知识点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延伸,不利于学生理解单元操作过程原理深层次的内涵,更不利于掌握和应用基础知识;(5)“工程”概念模糊。化工生产的过程是复杂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问题通常很难在理论学习中找到答案,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对此就会有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错觉,不容易形成“工程”概念。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不仅在于对工业生产的了解、积累经验,更需要掌握工程科学研究方法和工程经验的意义,以此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现有的化学工程基础教学体系存在着各种不足和弊端,与当前社会对化工专业人才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将CDIO理念与其教学体系相结合,弥补不足之处,是解决各种弊端的有效办法。
2《化学工程基础》课程中CDIO教学模式的实践与体会
2.1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
在CDIO理念中,培养学生工程概念是一个关键的步骤。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大工程概念,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这门课程在整个化学工业中是解决什么问题的。教师应参与更多的工程项目,在提升自身产业经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专业能力。由于化工过程影响因素多,制约因素多以及经验公式与经验数据多,在教授的时候,需要理论联系实际,逐步深入,突出工程设计的意识和思维过程,即强化设计型问题。这既突出了各单元操作学习的目的性、真正弄清各单元操作工程理论的来龙去脉、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工程操作型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化工基础的单元操作过程仿真模拟软件,以加强书本知识与工程实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
2.2问题式驱动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物理学及物理化学等不同,《化学工程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石油、冶金、轻工、制药等工业中都有广泛应用。联系生产实例描述化工原理对化工研究、设计和生产过程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7]。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学好它受益匪浅,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勇于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明确所授课程在本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学习本课程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化学工程基础》这门课的综合性强,涉及到多门学科,概念多,物理量多,公式多,方法多,而且计算繁杂,尤其是对课程中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和准数关联式感到头疼,学习起来不得要领,很多初学者普遍觉得比较难学[8]。在教学中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带着问题学习。笔者采用每章节讲授前布置一个与实际关联的问题,章节结束后让同学们做出自己的设计思路,这一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流体的流动与输送前,要求同学们分组设计一个水利设施,利用流体力学的原理,不输入其他的外能将河水输送到3米高的岸堤上;在讲传热过程时,要求同学们章节结果后分组设计一个水泥高温回转窑保温层的方案。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有所偏重,突出重点,下一次上课之前带领学生对上次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和讨论,使学生对每一章节的内容串联起来,掌握本章节的知识链。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还间接培养了学生概括总结和自学能力。在课后复习过程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自己把公式推导一遍,在推导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养成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
2.3以项目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将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过程中,让学生有目标地自主学习;同时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知识建构和技能训练。教师根据学生的状况、教学目的和内容,结合知识点,制定具有实用性的项目。按照化工开发的过程,首先提出项目任务设想,与学生一起讨论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然后确定项目完成的功能,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汲取知识,减少学习的盲目性。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师依据综合项目安排大部分子项目内容的讲授。最后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项目扩展和链接,生成一个综合项目。例如,在讲传热过程和传热设备时,我们与同学们一起确立了一个开发项目:高温回转窑由于窑内温度往往较高(1400℃以上),且处于运动过程中,如何测量窑内气氛温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设计一个测温装置,通过测量高温回转窑的表面温度,从而探测回转窑内表面气氛温度。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学生们运用本章节知识,成功设计了一个测温装置,并给出了该测量仪的测量原理和炉内气氛温度的计算公式。学生们正在将该成果申报学校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奖,并且已形成实用新型专利申报书准备申报专利。通过项目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知识是创新的基础,也加深了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2.4以实用为导向的教学,加强工程实践性,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从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学工程基础》是高校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基础理论课向工程专业课过度的桥梁。由于课程理论性强,又较抽象,加之同学们没有工程设计和工艺管理经验认识,往往感觉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缺乏系统的分析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实例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流体的流动与输送时,组织同学们分组讨论桂林遇龙河水利设施,结合本章节内容分析该水利设施是如何利用流体输送原理达到不输入外能的条件下、利用河水的机械能将水输送到2米高的岸堤上的原理。这一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永久性水利设施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我们增设开发项目,组织课堂外的竞赛,按小组方式,假想自己是水利工程师,仿照桂林遇龙河水利设施提出设计方案,如何改进才能利用河水的机械能将水输送到4米高的岸堤上。另外,通过讲授江苏昆山某公司加热反应器的工艺选型和操作条件选择的实际案例,使同学们懂得了实际工作中本课程知识的实用性。通过实用为导向的教学,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增加了对课程知识的认识。
2.5开放创新型实验的教学,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化工实验是《化学工程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理论与产业相结合的重要过程,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直接关系到实践能力。实验教学突出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实验课程安排,更需要注入科研以及工程应用的意识;不仅仅是动手能力,更需要全面培养手脑协调、手脑并用、手脑并重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在CDIO执行标准中,只有主动学习和经验学习方法才能有效促进专业目标的达成,才能使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得到体现。目前,我校化学化工教研室已建起了初具规模、设备较为先进的化工实验室,对于学生了解离心泵、板式精馏塔、填料吸收塔、换热器和板框过滤器等化工设备的基本结构及操作特点十分有益。通过对设备的操作和仪表的使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化工基础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工程观念。传统的实验教学是由教师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固有的操作,得到预计的实验结论,学生完全处于被动角色,实验教学并不能达到预计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层次、开放式教学,统筹安排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合理分配课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通过推行选题模式,使学生组成合作团队参与到实验教学的设计中,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开发创造能力。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的空间,学生可以针对自己薄弱的项目进行强化练习,也可以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对整个实验不进行任何干预,只有在学生遇到问题向教师提问时,才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指导,实验完成后对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进行审查和评估。
一 总纲
1 根据专业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设置“专业素质能力实践”课程,共2学分,分散在第3~第7学期完成,跨度大、涵盖广,在此期间内的具体实践时间和方式不限,强调主观能动性。
2 专业素质能力实践的2个学分,分两个部分进行:
2.1 第一个阶段完成一个学分(主要是考察、调研、自愿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等),由专业主任组织落实。
2.2 第二个阶段是在第3学年开始,内容可加深一步,可以进行大学生课题,开放项目,自己设计实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
3 本专业要组成一个学分评定小组进行审核,综合成绩合格者获得该实践教学的学分,不符合要求的重新做。
二 方案
1 在第3学期初,专业主任召集学生开展动员工作,提出课程基本要求;第3学期中期,了解学生动态,听取学生意见,并进一步指导专业实践活动开展的形式与方法。
2 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生认识能力与知识水平,制订分阶段实施计划:
2.1 第3~4学期,积极参加化工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从事化工专业相关工矿企业的社会调查或实习体会,3~5人一组各自独立完成至少一份相关报告或社科论文(1学分)。(主要由专业主任指导完成)
2.2第5~6学期,结合导师制、大学生课题、企业需求项目和经审核认可的自拟项目,利用开放实验室从事专业小型实验研究,3~5人一组完成研究报告或科研论文(1学分)。(由各专业教研室专职教师指导完成)
2.3第7学期,督促尚未完成上述任务的学生自选项目完成,查缺补漏;鼓励已完成项目的学生加以完善、深化,对具发展前景项目加以推荐并设立特别指导。(由专业主任和专业专职教师指导完成)
3 第7学期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同时,汇总上报所有学生成绩;期末召集学生代表和相关教师,分析过程、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方案,专业主任撰写总结报告。
三 附录
以下实践内容供学生参考选择进行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据以相应的考核:
1 化学工业自选项目调查(化工企业发展改革调查;化工企业节能降耗调查;地区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泉州化工企业状况调查等)
2 精细化工和日用化工产品的制备
3 化学品分析
4 化工过程计算机模拟
【关键词】应用化学 特色专业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1.我国应用化学专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应用化学就是“根据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及实验开发研究的一门技术科学。”了解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历程,借鉴其历史经验将对未来应用化学专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1 起始时期(1903~1949)
近代化学专业是由欧洲传入,那时候的中国还处于的水深火热之中。而近代化的教育则起始于上世纪60世纪,在1871年开始设置化学课,并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教材,逐渐引导应用化学专业进入大众的视野。当时开设的化学科主要是为了培养染色、采矿、火药、冶金等技术型人才,学制是3年或4年,化学门设有应用化学工程相当于化学工艺,农科设有农艺化学门,工科设有应用化学门相当于化学工程系。
1903年请政府颁布了近代教育的第一个新学制“癸丑学制”,与此同年成立的北洋工艺学堂开设了化学制造科,从此应用化学专业正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建设中的一个专业。随着科举的废止,西式的教育课程不断引进,很多大学纷纷开设了应用化学科,并在1922年成立了中国化学工业会,此后应用化学专业不断发展。
1.2 调整、巩固的动乱时期(1949~1976)
1952年由于大范围的向苏联学习,高等院校并没有通用专业目录,应用化学专业经过院系调整不再作为一个专业,但也有一些院校保留了这一专业。
1962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教育部对部分高等院校的专业进行了调整。1963年国家第一次统一制定了高等学校专业目录《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应用化学专业成为“高等工业学校中设置的理科专业”,并且包括无机化学专业等九个专门组。
在的十年中,高等院校原有的规章制度、领导体制、教学组织受到了破坏,学术水平、教学质量都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并且教学秩序混论,文化出现了断层,到1976年,应用化学专业在全国理科大学和综合性大学中只剩下了8所。
1.3 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期(1977年至今)
1977年基本结束,逐渐开始恢复正常的上学及考试秩序,应用化学专业不断复苏起来,并不断告诉发展。
1977年到1980年,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的研究主要以自然科学为主,并且工科院校的课程并不符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需要,工程科学教育始终不能达到一流的水平,理工分家使得工科院校的科研水平始终停留在原有水平上,许多工科院校为了把学校办成“两个中心”,也开始开设应用化学专业。
1985年,教育部为了促进这一专业的发展,成立应用化学专业教材委员会,主要致力于编写本科和研究生教材,后于1990年,召开兰州会议,应用化学教学指导组这一组织改建了原来的委员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改革大学教育,加强对研究、教学和实践人才的培养,指导并推进了应用化学专业的建设。
2001年“化学及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学类专业等基础课程体系不断健全,深化理科应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2007年财政部、教育部发出“关于批准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启动了“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工作,就包括应用化学专业在内。“通知”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进行定位,培养高素质人才,适应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为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2.应用化学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应用化学专业是培养研究型教师和创新型人才的理想平台,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来实现。但原有的实验内容过于陈旧,大多数都是验证性的基础实验,而缺少研究性的前瞻性实验。教学方法也过于僵化,老师大多以讲授为主,照搬照抄教材,使得学生也机械化的记忆教材,并且有些老师过于严谨、严格的指导,有时候也会压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想象力、创造力。由于现在教学体系改革过于强调基础,所以实验课的课时数得到了大幅压缩,而基础和专业课却开设过多,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尝试再反思,无法真正的体会到应用化学的乐趣。有些学校的实验考核制度也不够完善,缺乏对学生的正确评价,优秀人才也不能凸现出来。
2.1 建立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机制
研究型教师是指善于把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并具备研究科学问题的素养和能力的教师,而不是指专门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岗位的教师。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还要有足够的科学研究素养。而目前的很多本科院校的应用化学专业都是近些年才开设的,教师大多都是缺乏实际生产经验的硕士、博士等,所以在这种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往往不符合社会需求。针对对教师的培养机制,有以下几点:
(1) 指导老师要与仪器设备一对一的捆绑,引进对某一方面具有相当专业知识的人才,老师要深入了解仪器设备的特性,熟练掌握操作技巧,对实验的各个环节都不能忽视,从更高的角度来培养学生。
(2) 与一些对技术型人才需求量大的化工企业进行合作,指导老师定期进行培训,只有他们自己了解、熟悉生产工艺,在教课时才能更得心应手,将重难点更贴切地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的目的和关键。
(3) 研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融入他们自己经过探索得到的感受、经验、科研的思路和过程、价值评价和成果等,具有相当深厚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相关仪器设备以及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的老师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培养出优秀人才。
2.2 改革应用化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的重点一直是教学内容,应用化学专业也不例外。教学内容对培养研究型教师和创新型人才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设置教学内容时,应该从学生和老师来考虑,比如:
(1) 教学内容设置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吸引力,让学生有选择—尝试—失败—思考—再选择—再实验的不断地研究过程,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应用化学专业的创新型人才。
(2) 学校根据本校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培训指导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或感兴趣的情况,提出研究课题,或者结合本学校的教学目标,制定出偶一定价值的实验项目。
(3) 实验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学时限制的影响,尤其是应用化学专业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较多的实验教学内容,往往会使学生手忙脚乱,草草结束实验,不能整体高效的进行操作和思考,浅层次的得出实验结论,为了完成实验而完成,所以很多学生在做完实验不久就对其完全没了印象,这就证明学时设置的不合理之处,大大压缩了学生们的思考创新时间。
2.3 改革应用化学专业的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受教学方法的影响。中国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填鸭式”的教育 ,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抑,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首先需要改革教育理念,再转换教育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建立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习者有使用系统的方法去解决处理问题;作为课程,它要求学习者具有参与小组活动的技能、自主性学习的策略以及熟练解决问题的技能。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把教材上的知识看成是不可更改的定论,被动的接受知识,往往缺少对实验的积极性和兴趣,与应用化学的互动几乎少之又少。“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整个实验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带着问题做实验,老师在旁边加以指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应用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
3.1 努力将仿真教学引进实践教学过程中
仿真教学是在实验和工程实践中引入仿真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逼真的实践环境进行综合性训练。进行软件的研制开发与应用研究,开展仿真教学设置,可以建立实践性仿真试验室,开展“精细化工”、“应用化学专业生产实习仿真教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原理实验”、“大型分析仪器实验教学”等仿真教学系统,实现化学工程全过程的模拟,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2 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课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纽带,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研究型的实验,重在研究过程,反复研究、认真操作。而对于综合实验,要求学生们在整合基础实验教学的前提下,打破二级障碍,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挑战新的技术、科学原理的能力。大力开设综合设计型实验,实现开放性、先进性和综合性的统一。
3.3 完善知识实习和专业生产实习机制
大多数学生往往掌握了知识,而对化工生产与科研实际了解过少,此时就需要通过生产实习来弥补这一缺陷。通过下厂,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中去,了解工艺生产,确立一定的生产管理观念,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为了学生能在生产实习中得到全方位的认识,可以在实习过程中轮换他们的岗位。认识实习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讲座及实习动员,介绍生产实习的纪律和相关设备的使用,深化学生对化工工厂的认识,另一个是生产阶段,将学生都安排下去,编到不同的部门,让学生熟悉的掌握车间的工艺流程和应用到的理论知识。老师根据学生们的表现,进行考核评价,并最终给予指导。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专业;化工原理;教改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化工原理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主要研究化学工业生产中有关的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所用的典型设备结构、工艺尺寸设计和设备的选型的共性问题。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类型生产中各种物理过程的工程学科,主要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验技能及设计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其在培养学生工程科学及工程技术的双重教育任务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该课程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很适合现在的“重基础宽口径”本科教育的培养理念。笔者所在校的化学工程专业、食品工程专业、制药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加工专业和生物化工专业都开设了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化工原理教材源自192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教授W.H.Walker等教授发表的首部著作――Principl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我国最早是浙江大学在1927年首建化学工程系时开设了该门课程的。自此有关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工作开始深受学者们重视,目前化工原理的理论教材正式出版的已达20多个版本,同时发表的教研论文也有近600篇。然而,目前多数教材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偏重于引介传统的基础化工知识,对化学工程类专业的学生适应性强而缺乏与其他的教学专业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易使其他非化工类专业的学生产生教材对于他们专业适用性不强的错觉。这也导致部分的非化工类专业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兴趣不强。如果将学生的专业课程的知识融入化工课程原理的教学中,以化工原理知识在非化工类相关专业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引导这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
高分子材料与加工专业是以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包括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粘剂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等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的一门科学。这有别于多数化工原理教材中引述的小分子物质如水、苯或甲苯等常规化学品的。如何将化工原理知识和高分子材料加工应用实例结合起来教学,从而提高该专业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笔者围绕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在课堂上开展了一系列的教改实践与尝试,并获得了好的效果。
一、阐明高分子生产加工与化工生产间的内在联系高分子材料加工涉及的通常是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方法,化工原理课程也是海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在初学化工原理时可能感觉与高分子加工技术相差较大,对将来专业知识没有直接帮助,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均难以充分调动,甚至还易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因此,在课程刚开始的绪论这一章的教学中在介绍什么是化学工业过程时笔者不以教材里的传统化工加工为例,而是详举高分子行业中运用化工原理知识进行材料加工处理的实例,提前介绍一些高分子材料加工的方法,拉近学生与传统化工加工技术的距离,让学生理解高分子加工的一些操作与传统化工类的操作间的异同点,以便消除同学们内心的疑惑,指明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的同学学习化工原理知识的必要性。
如天然橡胶的初加工是海南(以下简称“我省”)省的特色产业也是我校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一个重要方向。从天然橡胶树上采割的胶乳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得到干胶产品(如图所示)。在这个过程中干燥、浓缩、压片等操作与传统化工生产中的相关的单元操作一样,所用的基本原理相同,设备基本通用。
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的合成中乙烯气体在常压常温下,加压输送合成前的加热升温操作及反应后产物的分离与传统化工专业的流体输送原理及加热原理是相同的,所用设备是相通的。二、将高分子加工工艺融入化工原理的课程教学中在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中采用了大量的化工单元操作。但这些高分子加工工
制胶方法图艺在传统的化工原理教材中是看不到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具有高分子材料加工方面的知识背景,这样可以将高分子加工工艺中运用到的化工原理的知识融入课程的教学中,学生领会到该门课程的知识在专业知识中的基础作用学习兴趣才会提高,并且在将来的工作中能有意识地提前运用化工原理的理论知识,进行企业的节能降耗等的工艺改进。
如在以动量传递理论为基础的单元操作的有关教学中,教材通常是以牛顿型流体如水、苯或甲苯等常规化学品的流体输送为例,而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处理对象多为大分子材料,所处状态通常固体颗粒或黏稠状态,属于非牛顿型流体范畴。因此教材中的例子缺乏对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的足够吸引力,难以达到应有的示例效果。教学中我们以胶乳厂中天然浓缩胶乳的生产工艺为例,说明工艺中我们利用泵提供新鲜胶乳能量,促使其流入高速离心机中,而离心机是非均相物分离的一个单元操作。高分子量的聚异戊二烯在离心机转鼓的轴中心较远的地方富集,而小分子如水分、小分子量的聚异戊二烯在轴中心附近富集。将这两个位置的乳液分别导出就分别得到浓缩胶乳和胶清胶,并利用非牛顿型流体的阻力计算方法表明,由于胶乳的黏稠度远大于水的黏度在动力消耗上要比同等条件下输送水的动力消耗大。
鉴于在塑料或橡胶的加工生产中大量运用到了螺杆挤出机。所以在流体输送设备介绍中,笔者是以螺杆挤出机在塑料加工中的应用为例,说明螺杆挤出机的工作原理,并且介绍在塑料挤出机的料斗的颗粒进料系统中可以利用固体流态化技术,采用真空吸料或用鼓风机压料进行原料输送。
在以热量传递为理论基础的单元操作中,在介绍以导热方式进行的热传递时,笔者以未硫化胶膜在平板硫化仪内加热硫化为例进行导热说明。而以塑料在螺杆挤出机内或橡胶在炼胶机上进行塑炼时的粘流态受热为例介绍对流传热热传递方式。
在以质量传递为理论基础的单元操作中,以粉末涂料的生产为例,介绍喷雾干燥工艺。这些将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融入化工原理的课堂教学中,拉近了材料加工与化工原理知识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明显的教学改革效果。
三、以高分子材料为实验对象化工原理一般是同学们从公共基础课转向专业课学习所接触到的第一门工程性课程,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技术基础课程。它的实验课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其不仅关系到整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更是决定能否推进该课程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
为提高高分子材料类专业同学参与化工原理实验课的学习热情,笔者在实验教学中选择高分子材料进行相关的实验 。如干燥实验中有的专业以甘蔗渣纸板为实验对象,获得有关纤维的干燥过程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而我省特色产业天然胶乳加工中有将天然胶乳干燥制备成干胶的这一操作。为了结合我校的高分子材料专业,专业实习提前将有关化工原理的知识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实验中以天然胶乳制备的湿膜片为实验材料,获得天然胶乳薄膜制品的干燥过程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为以后同学们去胶乳厂参观实习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这一举措不仅有效激发了同学们参与实验研究的主动性,反过来也极大促进了该课程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四、有的放矢传授教学内容,适应少学时的课程教学计划在高分子材料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化工原理虽也多被列为必修课程,但相比化工类专业,其教学学时要少得多。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引导同学们在掌握基本化工操作知识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传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复习,进行课外自学。如化工原理教材中有大量公式推导过程,少学时专业课的教学中不容许课堂上在公式推导中花费大量的时间,课堂教学中会简单介绍推导思路,鼓励学生课前及课后自学,重点放在有关理论的应用上。如离心泵理论扬程的方程式的推导过程,运用了前期我们学过的伯努利方程的知识和几何学中速度的矢量运算知识。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课前自学,教学重点在分析、总结和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上。考虑课程特点,在蒸发等单元操作上分配课时较少,而对于膜分离这类单元操作,由于与高分子材料有密切关系,安排一定的学时学习这类单元操作的原理。这样做到有的放矢,尽可能与专业产生一定的关联,为专业知识拓宽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管国锋,赵汝溥.化工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职业教育 实验中心建设 特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55-0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机制、整体推进职教体系建设成为重中之重。2000年以来,全国陆续新建的本科院校有600多所,在现代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完成后,这些新建的本科院校开展现代职业教育已成为必然,新建本科院校中的化学实验中心也需要立刻认识到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积极参与到现代职业教育事业中来。
1 新建本科院校化学实验中心的特点
新建本科院校化学实验中心和老牌院校的化学实验中心相比有很多不同,例如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管理模式等等都有不同,这些不同主要是由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特点造成的。
1.1 基础薄弱
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格前大多数都为专科院校,更有相当大一部分为师范专科学校,化学教学基础薄弱,化学实验教学基础更加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验室场地小。整个校园占地面积一般是几十亩,教学场地和实验室占地面积一般都很小。例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升本之前为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当时的化学实验室占地面积就很小,所有化学相关的实验室加起来总面积不足200 m2。第二,仪器种类少数量少。在专科时期,用的化学仪器设备一般型号比较旧,也比较简单。例如一般常用的有烧杯、量筒、酒精灯、滴定管、移液管、锥形瓶、烧瓶、冷凝管等玻璃仪器,分光光度计还是比较早期的,体积庞大,指针显示读数,也不带波长扫描等功能。第三,缺乏化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升本之前,化学实验室少,建设和管理都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升本之后,对化学实验室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经验缺乏,与老牌高校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很大差距。
1.2 发展迅速
随着学校由专科升为本科,办学层次提高,学校整体发展面临多次良好的机遇,获得各级政府的支持和资助,学校建设日新月异。化学实验中心也发展壮大,正所谓“鸟枪换炮”。随着升本,化学实验中心很多方面的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旧到新,发展异常迅速。办学规模扩大,升本后,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化学相关专业在校生人数翻了几番。
1.3 专业多样
不同高校对化学实验教学单位的设置和管理体制不太一样。一些老牌院校或者综合性院校的化学实验中心和新建本科院校的化学实验中心所承担的实验教学内容可能很有很大差异。老牌院校的化学实验中心教学范围比较明确。一般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的教学范围为基础化学相关的实验,专业实验则由相关学院或系的专业实验室完成,不属于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的教学范围。例如,从相关高校的官方网站可以查询到,清华大学基础化学实验中心主要开设的实验课程有:面对全校的《普通化学实验》;面对理学院的《现代基础化学实验》;面对生物、化工、化学、环境、材料等院系的《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及化学系高年级学生的《综合化学实验》,共8门16种类型的课程。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开设实验课程门类大致如此,多为基础的化学实验课程。但是,新升本的院校由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历史遗留等方面的原因,化学实验中心除了承担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之外,还要承担化学等相关专业的课程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及毕业论文实验等,涵盖的专业广、学科多、课程门数多。例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化学实验中心不仅承担基础化学实验(基础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还承担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相关课程及专业实验(如中学化学教学实验、工业分析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化学反应工程实验、化工仿真实验、化工工艺学实验、制药工程原理实验、药物合成实验、药物分析实验、药理学实验、药剂学实验,制药工艺学实验、普通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基因工程实验,发酵工业实验、食品工程原理实验,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工艺学实验、乳制品工艺学实验及各个专业的专业综合实验等)等教学任务,同时还需要为开放实验、教师科研、大学生创新项目等提供实验场所及必需的仪器设备。因此,多数新升本院校的化学实验中心就像是一个火锅,什么材料都在里面“煮”。化学相关的不同专业的不同实验课程都在化学实验中心完成,专业实验和课程实验门数多,内容广泛、复杂。
1.4 工作人员不足
1.4.1 师资不足
由于升本带来了发展机遇,招生规模扩大各方面建设也稳步推进,但是师资队伍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因此,随着招生人数的突然增加,师资力量显得相对不足。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实验指导教师大多数由理论教师兼任。
1.4.2 教辅人员不足
实验教学辅助人员不足问题突出。升本之前,学生少,理论教师课程不多,有空余时间兼职实验教师和实验教辅的大部分工作,包括实验准备和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管理等;升本后学生人数增多,理论教师和兼职实验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不再参与实验准备和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管理方面的工作。加之教辅人员的自然流失,这样实验教辅的工作量自然是更加繁重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2 实验中心建设措施
2.1 科学定位
科学定位是做好新建本科院校化学实验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如果定位错,既浪费资源,又无法取得效果。定位好,能为基础建设、规划发展、年度预算、仪器设备计划、人员配置、实验室教学安排、实验室功能归类等提供框架,确保实验中心工作的井然有序。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比较合适的。
2.2 社会需求
化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应结合当前市场的供需实际情况,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实验室建设的要求,从而避免闭门造车。使化学实验中心的建设都围绕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展开。一方面要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要研究社会需求的技术。
2.3 交流学习
由于经验不足,所以新建本科院校的化学实验中心建设应多向其他经验丰富的高校学习,通过交流学习后获得间接的建设经验,再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各项建设的细则。另外,多利用对口扶持等政策向相关对口支援单位学习,也是弥补经验不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2.4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加强化学实验中心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切实的知道目前企业在做什么,需要什么。同时也清楚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该怎么做。合作的领域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项目合作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例如,通过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场所,通过科研项目的合作提高相互技术力量的熟悉和了解,通过师资队伍的交流合作可以弥补教师数量不足和工厂经验不足等缺点,可加强技术交流。
2.5 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可以解决先进仪器短缺的问题,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技术难题。有很多的大型精密先进的仪器,实验中心可以不需要购买,有一些先进的技术也不需要从头摸索,这些可以在协同创新的平台上获得。充分参与和借助系统创新平台是获得较高起点快速发展的一种好方法。
2.6 开放建设
化学实验中心的开放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场地的开放建设。主要包括实验室场地建设,要多引入外部的参与,多看几家的方案,多请教一些相关的专家。第二,制度的开放建设。制度开放建设主要是借鉴其他单位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结合自身情况拟定适合自身的管理制度,并请相关行业专家多提意见,综合考虑后定为管理制度。第三,人才的开放建设。鼓励人才不断提高,不反对人才流动。例如,鼓励工作人员通过学历进修、访问学者、短期培训、交流任职和参观学习等灵活的方式多学习多提高。第四,教学的开放建设。做好常规实验教学,鼓励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各类型实验教学应相互促进合理开展,避免互相干扰。教学安排和教学过程等各个环节应开放化、透明化和合理化。
3 结语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的化学实验中心需要抓住机遇、认清自己,广泛学习,才能做好科学定位、规范管理和特色发展,才能在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屹立不倒、获得发展并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