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5 16:54: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理教学可视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星期
授课内容
课程目标
星期一
第2课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1)
1.通过春秋、战国形势图,学生了解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描述田氏取齐、三家分晋的大致过程及其意义。
2.知道华夏认同与民族交融的史实,培养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3.阅读材料、文本解读,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对变法的推动作用,培养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变革的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星期二
星期三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2)
4.了解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理解其积极作用。
5.知道孔子、老子及战国时期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理解其思想主张对后世的影响。
星期四
星期五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教学重难点
【关键词】 地理 教堂 优化
1 教育观念的优化
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作为一个人博学多才的重要标志的古代,我们不难看出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但一段时间以来,由于高考“指挥棒”对中学地理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的积极性,忽视了提高学生和教师地理素质的要求!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各种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出台,高中地理学科已成为学生的一门必要素质要求的必修课。所以优化教育观念是高中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师既需要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作指导,又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明确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抓住机遇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同时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加强研究,苦练内功,用好、用活课堂时间,面向全体学生,使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地理素质教育得到优化,提高全体学生的地理素质。
2 教学目标的设计优化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引起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则是指通过高中地理教学活动而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地理观念的发展的期望,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也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地理教师一定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地理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各校的实际制定出明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将章节目标细化为课时目标,并要落实完成教学目标的对策和措施,从而使教学目标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
高中地理教学要坚持“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因此,地理教学目标体系既要包括认知领域和技能、能力领域,又要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还要基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实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提高学习效果。如果教学目标太容易,就激发不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起不到激励作用;如果教学目标太难,往往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地理教学目标要难度适中,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教学目标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是可观测的。如果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含糊的、笼统的,那就难以观测。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含糊笼统的行为动词,克服地理教学目标在陈述时模棱两可的现象,而应使用意义比较单一的行为动词,如“说出”、“列举”、“区分”、“解释”、“使用”、“分析”、“归纳”、“设计”、“计算”、“绘制”等,力求目标的陈述明确具体,可以观察、测量和操作。
3 教学内容的优化
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教师的任务是选取重要的,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传授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正确的、基本的方法,便于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在工作、生活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有关的地理知识。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选择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地理教学内容。所以教师要本着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抓好关键知识点的联系,构建地理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从整体上理性地驾驭地理知识。地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学生认知地理规律的顺序性和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教师要具备现代教材观、教学观,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站在科学方法论和美学高度研究教材,把握教材,活化教材,促进教学内容现代化。
4 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
改变教学观念
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在教学中占有主体地位,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改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问题,首先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改革并创新教学手段,努力学习,提高教师的从教能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案的设计等方面着手,努力引领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实现教学目的。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学,让学生了解更多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让学生感受历史知识的魅力,产生我要学的兴趣和动力,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去了解历史,从而克服“低效化”的问题。
应用现代教学手段
新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手段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要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克服低效化现象,正确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无疑是正确的选择。我们初中历史教材中介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都已像尘埃沉落在飘渺无涯的史海,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难走进教学情境,仅凭借教师的讲述,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结合教学内容选择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势在必行的。比如,多媒体具有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功能,可能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至身于历史情境之中,促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W效果,如在教学“贞观之治”的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同名电视剧《贞观之治》的有关片段,让学生对贞观之治首先形成了感性认识,激发了探究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克服低效化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首先要科学分组,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因素,分成由各个层次的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各个小组之间的实力要尽可能地平衡,同时还要制定促进小组竞争的制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小组中有的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较差,他们对历史的学习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为了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加分倾斜制度,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抓住这些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亮点,进行鼓励、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针对“郑和下西洋”这个知识点,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提出问题: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产生的影响是什么?你心目中的郑和是什么样子?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观点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对此笔者鼓励那些学困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并积极与观点不同的组员讨论、争辩。笔者作为小组讨论的引导者及时给予学生点拨启发,使学生的思路越来越明晰,能够全方位地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答案,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升学习效率。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科学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因为就初中学生而言,他们思想活跃,好动爱玩,不可能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做到一心不乱地听课,基于此,将教与学的时间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调节。通过有效的措施,让学生的思维经常处在活跃状态,就会避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心不在焉的现象,克服低效化问题。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长时间处于活跃状态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一是教师的讲解时间要控制在学生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之内,一节课中教师讲述的时间最好不超过20分钟,二是教师要注意和学生展开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教师讲解了知识点之后,应该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强化记忆,或者教师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并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并采取及时的补漏措施。
结束语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十分值得研究。因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这个现象既影响了初中历史课程的向前发展,更阻碍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原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什么存在低效化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一是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使得初中各科教学包括历史课程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与以往教学模式有了改变。但是由于一些教师仍然延续着以往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做笔记,然后教师布置作业。这种老套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了学生这个教学主体,无法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逐渐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教师仍然沿用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内容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意,无法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主动探究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三是学校对于初中历史课程不重视,初中历史课程相比较语文、数学、英语来讲是一门副科,存在课程设置少的特点,加之许多学校对于历史教师的培养不重视,对于历史课堂教学设备等没有给予很大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造成了初中历史教学低效化。四是由于有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突破,不重视因材施教,特别是不能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分类教学,使学生存在学习倦怠、畏难等情绪。
二、解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问题的对策
1.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有自己的特色。首先,相关内容或者事件时间上比较久远,这种久远往往使学生感到一种难以逾越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代化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网络、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因素,将久远的历史故事或者实物以视频等方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在我身边这种感觉,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将故宫、颐和园、圆明园等名胜古迹通过计算机以视频教学方式投射出来,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这些承载当时历史的名胜古迹,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从而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2.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的责任感
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教学的责任感,不能认为自己教授历史这门副科而缺乏教热情。教师的教学热情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在教授课程时特别是在课堂设计上、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和作业布置上都存在松懈懒散、对付的心态,那么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就不佳,愿意学习的学生可能会慢慢丧失主动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要能够不断增强教学的责任感,将历史课程作为自己奋斗的事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拓宽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课堂上那种蓬勃向上的精神,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不断提高。
3.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反馈
所谓课堂教学反馈,指的是教师要能够掌握学生课后对于课堂教学知识掌握的情况。教学反馈既能够帮助教师真正了解课堂教学效率,更能够找到发现、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方法。因为,课堂教学反馈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极其重要。教师要能够在课下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使学生能够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直接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能够通过各种教学测验、兴趣比赛等方式检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结合相关测验、比赛的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和学习情况后,教师要能够制订科学合理的计划,采用更新颖、更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三、结语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阻碍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更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教学。各级初中历史教师要能够及时总结相关工作经验,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广阔。
作者:安中娟 单位:兰州市第二十中学
参考文献:
[1]朱秋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J].成功(教育),2013,22.
关键词: 交互式电子白板 地理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依然是当今新课程理念下,素质教育的热点。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及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有意无意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习惯于多讲,习惯于以自己为主体,学生为客体。久而久之,学生要么逐渐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要么丧失学习能力,这两种状况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活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呢?我结合实践经验,就交互式电子白板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谈谈认识和体会。
一、借助电子白板,开启个性化的地理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启动阶段,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情境材料,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情境材料不仅要围绕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才能引导其有所感悟,从而有所收获。
二、借助电子白板,让学生融入课堂
实践感受、自主体验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相关概念或观念。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感受各不相同,教师不可做统一要求。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应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以便让他们掌握能使自身获得感悟和体验的有效方式和方法。当然,在这个阶段,交互式白板的使用更能加深学生的体验感受。
1.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拖拽、翻转、移动等技术可以将内容动态展示,增强真实性、新颖性、生动性、趣味性和感染力,更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气氛更加活泼。
2.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拉幕、探照灯等特殊效果和应用技巧帮助学生将知识聚沙成塔,形成体系。
例如,学习《极地地区》时,了解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我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逐步显示教学素材,让学生逐步深入学习。
3.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笔”的功能,及时圈注、书写、勾画、排序等,使教学素材更醒目。
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它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在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中,最大的困扰是在地图上“指出”地理事物,让学生能立即清楚看到,自己也能在地图上找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笔”,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只要准备相应的地图素材,课堂随即可以用“笔”“拉出来”,还可以立即在图上圈点、勾画等。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笔”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4.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漫游”和“回放”功能,记录教学痕迹,促成个性精彩。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这些功能,可以随意捕捉电脑屏幕显示的全部或局部画面,并且可以保存以便随时调用。这样学生的学习成果被即时记录、长期保存,会有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被重视感,进而有了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另外,参与学习后保留的东西也可以课后总结或者在后来的课上利用,教师可以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再回顾,实现跨班交流。
三、学生登台展示,成为地理课堂自主学习的主人
教师创设了情境,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此时如果给学生一个平台展示其自主学习成果,学生的自信心就将得到大大提高。例如在讲“四大高原”相关内容时,在学生对我国四大高原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旅游活动、记者采访等形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借助电子白板,触动学生个性化反思
利用交互白板技术,让学生个体在反思、同化中经历对事物的感知或对情境的体验,将自己的体验内化。通过交流对比,让体验在差异中整合,从而为体验打下基础。
教师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组内讨论,另一方面可以组间讨论。在讨论中,更多的要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而让体验更丰富,让认识更全面。
五、借助白板,敢于放手,让学生参与评价
参与是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的体现。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自学活动、动手实践中进行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些老师对怎样更好地进行地理复习深感困惑,我认为不妨让学生围绕“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参与命题,互相评价考核。在评价中教师运用评价手段,注意调控和巩固学生的行为表现。在评价中,学生品尝到了地理学习的乐趣,检测学习成绩,体验获得成功的途径和喜悦。
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资源、不同的学生实际、不同的教师,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都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和做法。
总之,在实践中学习,利用交互式白板的特点和优势,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能力得到培养,最终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邓菊琳.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来源网络.
[2]蔚东英,王民.地理教育.协作学习在地理教育中的运用,2007(1).
一、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功能
“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高中地理实验是以学生实践为主,以培养学生地理技能与能力为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多种教学功能。
1.在地理实验操作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地理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实验,学生的操作兴趣得到满足,探究兴趣、创造兴趣又被激发,学生的兴趣水平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转化。
2.在地理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地理实验教学强调演示与参与,它能够有力地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实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并从而培养了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3.在地理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地理实验虽然不能全部再现自然界的真实情况,但作为科学实验,必须尽量接近实际,这就需要控制好实验条件,如使用的材料、气温状况、水分情况、实验时间等,从而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有些实验需要经历很多困难才能得到结果,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浓厚的科学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高中地理实验课的类型
1.教师演示实验。例如利用三球仪演示地月系绕着太阳公转而产生的现象,辅助地球公转以及地月日三者的运动关系等知识教学,而且可以延伸出日食、月食等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能够主动去探究。
2.学生动手自主操作实验。如讲“定向风是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后,学生取一快餐杯,放茶叶少许,充满开水,等茶叶泡开后,向快餐杯的茶水吹气,观察发生的现象。
(表层水会在气流的作用下运动,而周边和底部的水也会相应地运动)结论:定向风是海水大规模运动的主要动力。
3.计算机模拟演示实验。如季风的形成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可以运用PowerPoint制作成东亚季风成因动画图,让高低压中心动起来,让冬季风和夏季风吹起来,还在夏季风图中设计下着雨,冬季风图中下着雪,从而让学生一目了然,掌握季风的形成。
4.课外实践性实验。指利用现实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 在教师的指导下, 应用一定的仪器或工具设备, 利用课外时间, 通过学生独立作业或实地操作, 引起要观察认识的现象或使其变化, 获得对地理事物亲身感受来掌握地理知识的一种方法。由于该类实验通过学生的独立作业或实地操作来完成实验, 因此具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 也可以帮助学生得到某些“发现”真理的训练。
三、高效实施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三大措施
1.围绕新课标要求和学科特点实施实验教学,突出地理实验的科学性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以及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的课程目标。地理教师应真正树立重视实验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究与实施有价值的地理实验教学。
2.基于学生的具体情况选编实验,突显地理实验的针对性
只有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地理实验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各异,他们需要的实验不同,能完成的实验也不同,教师要针对所教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修改和编制实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实验过程中有所收获。例如:有一则模拟流水侵蚀作用的实验(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写出观察到的现象),对平原地区、干旱地区和城市学生而言,可以做此实验;但对西南山区、黄土高原等地区学生而言,则没有做的必要。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1、变静为动,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教学,使静止的图像“活”起来,能给学生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一些地理现象、地理原理的演变过程,有利于突破教学中较为抽象的知识难点。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山岳的形成”、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包括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等)等知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化难为易、变静为动,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这些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等过程,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突破教材中的难点。
还有对于学生学习中感觉比较难的“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和应用,如“黄赤交角”、“区时计算”、“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周年变化规律”、“不同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等知识,利用多媒体制作的模拟动画,可以让学生直观观察到以上各种现象的发生变化过程,有效地理解这些地理原理和地理现象,从而降低教与学的难度。
2、有利于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首先,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可以事先把所需的区域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分布图、矿产分布图等存贮在计算机中,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样不但可以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空间定位,而且能使教师的语言描述以及用在板书、画版图的时间大大减少,同时又可避免上课带很多挂图以及不同画图使用的不方便。其次,地理教学因其学科特点涉及的图表繁多,传统教学中要把每幅图表都呈现给学生困难很大,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节奏变快,从而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新高中地理教材中设置了很多的“活动”、“阅读”、“案例”、“读图思考”、“问题研究”、“知识扩展”等栏目,这些栏目也是课标所要求完成的教学任务,如果单靠教师的讲解或让学生单独完成,不但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教学时数也不允许。这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材料,根据不同栏目要求运用多媒体把它们创设为不同的情景片段或资料库,利用音像、动画、文字等形式进行呈现,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资料查找中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4、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借助多媒体参与地理课堂教学,直观性强,能突破时空限制,因此在地理复习课中尤其是高三的专题复习中,应发挥其优势进行知识的整合。如在进行地理图表的复习中,用传统的方法,一些图表难以准确表示,而且画图表又浪费时间,而借助多媒体,就可以把“原理示意图”、各类“统计图”、“柱状图”、“曲线坐标图及变化过程图”、“联系图”、“景观图”、“主题漫画图”、“剖面图”、“物质循环图”、“天气系统图”及各种表格进行整合,指导学生判断各种图表的方法、步骤,同时又可以结合例题加以巩固。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要认识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推广,使得有些老师在教学中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不论什么类型、内容的课,也不论是否需要,都制成了多媒体课件。这样就削弱了对教材知识处理的研究,也削弱了对学生学情及学生主体学习的研究,自己也成了多媒体教学的“奴隶”。
2、不能造成新的“满堂灌”。由于实施多媒体教学后上课容量的加大,老师又把所讲的内容全部展现在课件内,学生一方面要认真听老师讲解,一方面要忙于做笔记,同时又受多媒体课件中的音像干扰,往往顾此失彼,且思考、想象的时间不足,结果又陷入了新的“满堂灌”之中,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高。
3、不能用PPT代替黑板。由于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的兴起,使得部分老师认为它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结果把所有的图片、文字、知识点全部采用PPT的格式再现,而忽视了传统教学中板书、简单板图的作用。这样一来,过多地追求利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变成了“机灌”,也没有了“老师的教都是为了学生的学”这一教学要求。
4、应提高地理课件的制作水平。因教师对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所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地理课件制作过于简单,有的采用幻灯片的形式再现了书本文字、图表,结果学生只能被动地看,老师成为幻灯片的播放者,其主导地位没有得到体现,而学生只顾观看,思考、练习的时间也没了。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下的师生定位
1、应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计算机、教师与计算机的关系,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媒介来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2、不能因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而丧失了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每个教师的学识、个性、经验等不同,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教材的处理能力都不同,而且在平时教学中也会面对不同学生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如果一味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的课堂现场教学经验、创造性思维、人格魅力就难以充分地发挥。
化工传递过程原理 教学观念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化工传递过程原理是国内外化学工程类专业极为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化工专业“三传一反”的主干课程,成为该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必修课。该课程在“化工原理”基础上,利用自然守恒规律探索化工中动量、热量和质量微观传递(简称“三传”)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涉及“三传”微观过程复杂、理论性和工程性强、高等数学知识要求高,常导致学生存在畏惧心理,影响课程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本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课程教学体会,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总结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建立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的教学观念,引导和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化工专业素质,提高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改革教学观念,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
教学观念是人们对教育和学习活动认识的内在规律集中体现,教学观念明确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化工传递过程原理利用微积分分析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理论程度深,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方式,学生被动式学习,往往较茫然,教学效果差。因此,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先导和基础。学生是教育培养对象,理应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本校在化工传递教学实践中,转变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的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求知欲,启发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学习、理解和应用,教师积极引导和启发。教学内容不再注重理论知识本身,而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将“三传”理论基础结合工程应用,从化工单元操作出发分析“三传”基本理论,结合实际生产使学生明晰“三传”理论根源和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同时,强化各种形式的口头和书面报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化工传递过程原理涉及的传递过程复杂、分析对象微观、数学过程深奥,传统板书教学,学生完全被动接受,难以理解传递物理过程实质。以往课程结束时学生反映仅理解部分基本概念,三传理论基础和推演过程模糊,难以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本课程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改革传统板书教学,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有机结合,穿插安排情景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软件教学和工程调研等多种教学形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主动教育模式,积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改善教学效果。
“三传”基本理论是本课程核心内容,包括连续性方程、动量、能量和质量传递方程的推导和应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三传”微观动态过程,建立“三传”的物理模型,通过板书教学推演“三传”微观方程,将高等数学知识与守恒关系结合,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习主动性,以学生接受程度调节教学深度和进度,加深学生对“三传”过程的理性认识。在Naviar-Stokes方程推演中,通过多媒体结合情景教学,利用两不同速度小车之间相互扔沙包的动量传递宏观情景,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微观流体的动量传递过程。通过控制体受力分析,设置问题教学,由一维牛顿粘性定律让学生根据二维切向应力作用效果结合控制体形变速率给出二维切向应力牛顿粘性定律,根据力的分解和等效关系得出法向应力与其作用效果之间的关系,推演Naviar-Stokes方程。
“三传理论”学习穿插案例教学,通过安排“石油输送管路设计中不同角度弯管所承受的外力”,“列管式换热器中导热和对流传热分析”和“球形催化剂表面乙烯聚合反应控制过程机理分析”等案例强化学生在实际工程中应用“三传”基本理论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由分组形式完成各工程案例中的工程背景、“三传”理论、数学模型、模型结果和工程应用意义的分析,并以PPT口头报告和工程标书简本形式训练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工程综合素质。
偏微分方程求解一直被学生认为是这门课程难学的重要原因,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自学Matlab数值计算软件,鼓励学生采用软件求解微分方程,降低课程学习难度。三传理论教学结束后,通过讲座形式向学生演示大型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omsol和Fluent等在工程传递中的应用,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软件教学的实施在学生中反响强烈,更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学生将几乎所有的课后习题均采用Matlab编程计算,并有些同学尝试运用Comsol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充分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三、改革考核方式,整体评价教学效果
期末考试结合平时作业的传统考核方式,过分强调最终考试成绩,形式单一,难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的教学观念,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是卓越工程师教学培养主要目标之一,考核方式是学习的指挥棒,必须突破传统考核方式,在教学方法改革基础上,强化考核学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考核内容以传递过程原理理解和传递模型解决工程问题为主,结合工程案例考察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留给学生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学生最终成绩构成:工程案例调研分析和口头报告结合平时作业占50 %,软件编程和应用能力占20%,考试考核占30%。
四、结语
传递过程原理是化工专业结合工程最紧密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利用自然界基本规律,将化工生产中“三传”物理过程数学模型化,并理论求解指导实际生产,该课程是学生全面理解化工生产过程的理论平台。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的教学观念,培养工程应用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以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方法结合,辅以情景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和软件教学等自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塑造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改革传统考试的考核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使学生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车礼,裘兆蓉,钟.化学工程与工艺核心课程群的构建与整合[J].化工高等教育,2005,83(1):39-42.
[2]R B Bird,W E Stewart,E N Lightfoot.Transport phenomena(2nd)[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