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5 16:54: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疗机构行业前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需要风险投资医疗消费需求增加与医疗资源不足的矛盾迫切需要医疗器械产业投入的增加,我国医疗管理部门和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也做了很大的努力,诞生了深圳迈瑞、山东新华等一批优秀企业,具备47个大门类、3500多个品种、12000余种规格产品的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疾病诊治的需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虽然有了较大增长,但产业规模依然很小,仅占世界市场份额的7%,很难满足国民的医疗需求。二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较差,研发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产品研发水平较低,原创技术与原创产品极少,核心专利数量更少。产品品种虽然比较齐全,但中低端产品多,关键零部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高端产品主要以仿制、改进为主,原创产品几乎没有。三是医疗器械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很多社会资金不愿意投资这个领域,而向银行贷款风险较大,银行总会尽量回避这类贷款,通常期限较短,一年以上就为长期贷款,到期需要收回贷款,而且需要抵押,门槛高。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需要大笔资金以及高效的管理策划,并且能够承担风险,而风险投资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Investment)是对创业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并对所投企业进行培育和辅导,在企业成长到相对成熟阶段后退出投资实现自身资本增值的一种特定形态的投资活动。它具有以下六个特点:(1)以投资换股权方式,积极参与对所选择的新兴企业的投资;(2)协助所选择的新兴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活动,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3)投资风险大、回报率较高,由专门人员不断进行各项风险投资;(4)追求资金利用率,要求投资尽快回收,不以控制被投资企业所有权为目的;(5)风险投资公司与所投资企业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与合作共赢的基础之上的;(6)投资对象一般是有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企业。所以,风险投资不是单纯的投资行为,不仅仅提供资金支持,而且提供特有的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支持;与长期持有所投资企业股权以获得股息为目的的普通资本投资不同,风险投资在企业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就会退出投资。风险投资进入医疗机构,可以为医疗服务业和医疗器械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并且在后期会退出这一领域,不会导致垄断或者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事实上,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国家放松了对这一领域的限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机构,多家风司已开始进入民营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有效促进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2014年的市场规模在3000亿元以上,已经占到全国药品市场的17%。
二、风险投资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的前景
2013年1月15日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在京正式了《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提出我国医疗产业应该向高科技、人性化的方向迈进,目前生物智能以及机器人智能发展速度很快,必须在将来的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加入高科技因素,如机械传感器材、智能器械临床实验系统等。另外,医疗器械产业必须重视适用于家庭自我监护与诊断及远程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在第十届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上,参会者对清洁技术、TMT和医疗健康三个产业的发展和投资前景充满期待,其中,医疗健康产业被评为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多数人认为医疗健康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值得重视的是,在论坛的首场高端对话过程中,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深创投总裁李万寿、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达晨创投创始合伙人刘昼均十分看好国内消费行业,其中重点看好的就是健康业。随着我国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就医群体的需求在不断分化。由消费理念、收入水平、就医习惯等因素的差异而导致的差异化就医需求,将成为我国未来医疗服务领域的一大特点,各种面向细分的、不同人群的医疗服务将会逐渐形成。目前,诸多公立医院都开设了特需门诊,各类私立医疗机构面向人群的细分则更加明显。新一轮医疗改革给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行业提供了机会,经过一年摸索,资本已经找准细分市场,见缝插针地瞄上它们。之前,大量的风险资本在医疗服务产业门口徘徊不前有其原因,随着医改的进行,我国医疗产业将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医疗产业也将进一步成为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风险投资与医疗服务的结合是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具有必然性和优越性。
三、总结
中国的医疗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信息化改革的。2011年,随着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终端普及。2012年至2013年大型互联网厂商对移动互联的催化,引发移动技术继续发展,移动医疗应用开始大规模出现,资本热捧移动医疗项目,市场仍属小范围市场。由于政策、技术等种种壁垒及发展时间尚短等原因,我国的移动医疗仍处于初级阶段,很难在短期内快速规模化。但从市场前景来看,2014年、2015年由于前期资本的介入,部分企业开始有余力仔细设计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框架,这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发展范式。此阶段属于产业盘整阶段,主流厂商集团形成,如前期被投的5U、春雨、好大夫等移动医疗机构开始逐渐累积用户。预计2021年,市场将得到高速发展,整个产业趋向成熟。
移动医疗需求前景可观
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基于市场需求,中国拥有全球最大增长最迅猛的移动用户群,其消费模式多样化,为移动医疗发展提供了众多可选择的细分市场。中国正在进行医疗政策改革,政府作为移动医疗的付费方,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质量和效率上进行大规模投入,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移动医疗服务市场前景可观。
另一方面,中国已于2010年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即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14%,预计2035年后,中国将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一起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即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20%。医疗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会激增。中国社会一直面临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和短缺的问题,医疗需求增长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冲突,也为移动医疗深度发展创造了空间。
从美国移动医疗发展经验看,移动医疗的患者方需求包括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医生方需求则包括医院内部沟通、患者沟通。双方面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包括:实体医疗资源长期匮乏,医疗支付面临压力和医改,互联网内生的渗透力量及电子、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行业本身复杂的特性,缺乏成熟的商务模式及对传统就诊医疗模式的偏好等。
商业模式探索
移动互联行业的发展需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共同成熟。适宜的技术研发推动了移动医疗发展,但并非主导因素。医疗行业的进入壁垒很厚,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严重,其中产业链条专业壁垒和传统医疗观念的强大粘性、法律法规是最重要的行政监管因素。
中国医药产业链从上游的原料药、中药材到终端的零售店医疗机构,相应政府部门都会进行相应管制。从药品价格管理、药品招投标政策、医疗保障制度到药品审批也存在相应限制。这些限制,使得中国的医药行业永远充斥着政府与市场、市场与市场间的博弈。
移动医疗行业的利益链条主要受三方面影响:付费方政府,产品决策者医院、医生,产品供应方药品、器械生产商。产品决策者、产品供应方都要受政府管制,产品供应方的产品还要触及医生。以医生患者等用户为核心,提供数据及信息服务。
中国人口基数大,患者存在看病难,费用高,看病不透明等实际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受访用户都表示可以接受移动医疗,特别是当移动医疗可以节约他们的看病时间,提高看病效率等实际问题时。截至2014年1月,中国的移动互联用户目前已经达到8.38亿人,占全球人口数的28%。这样的用户土壤,成为移动医疗发展的巨大潜能,为移动医疗的细分用户群分类提供了基础。同时中国移动医疗市场的成长也会成为未来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对象。
中国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
使用者付费:如好大夫和春雨医生采用了向用户收费的模式
转移支付:即付费者与使用者是两个群体。在产业链条上通常具有感情相关性或利益相关性。如杏树林就由向医生收费转而探索向药企收费之路。很多患者社区的收费模式也转向医药研产业链上的机构和厂商转移。
未来,患者在家里利用手机在线,就能让大夫远程看病,而医生利用手机软件,则可查看患者的各种体征进行诊疗。业界专家认为,远程医疗将成为21世纪7大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
“4G”,为无线远程医疗提供可能
4G时代,移动通讯将面临一场新的革命。
全球公认4G具有四大特点:传输速率高、时延短、容量大、图像高清。4G速度有多快?4G将是目前3G传输速度的50倍,下载一部电影只要3分钟。4G图像有多清?相隔千里一样会诊,手术者心脏起搏和血液流动都能高清可见,甚至患者对方的神态、气色等信息都能准确捕捉与传送。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优质的医疗资源与人民不断提升的健康服务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越来越大。一方面,大型综合医院排队难、挂号难、看病难,患者难于有效就医问诊,尤其是偏远地区,因医疗资源少,患者看病常要走上百公里的路程;另一方面,大量本应发挥作用的社区和本地医疗机构利用率不高,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今,4G网络能实时传输高清图像和大量数据及现场图像,这为远程快速医疗的实现提供可能。以后,患者在家中或社区医院,通过4G网络就能与专家进行高清视频问诊,省时省力又省钱。这对于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我国而言,现实意义很大,缓解了边远地区缺乏高端医疗人才的难题。
传统的远程会诊,无法实现介入影像资料的实时、清晰和便捷传输,只能是专家之间进行口头交流,但对于冠心病之类的诊治,必须依靠高清造影作为诊疗依据。以往这些数据远距离传输成本高、清晰度差,专家往往需要亲临现场进行指导。时下,江苏省人民医院与江苏移动公司合作的“4G远程医疗系统”正式启用,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冠心病高清造影影像的实时数字化采集和远距离视频传输,以及高清影像的多移动终端实时接入会诊。利用这套系统,专家不需要亲临现场,只需在远程观看实时诊疗视频画面,就能指导偏远地区的医院进行冠心病远程会诊,双方医生可通过视频“面对面”地进行交流,针对病患的CT影像共同商讨、制定有效的手术方案。这大大改变了传统的专家会诊模式。
以华为智真远程会诊系统为例,据称其采用真人大小的还原远端图像的技术,借用高清清晰的手术过程的实时编解码,甚至可使在手术室外场所的专家能观看到与现场主刀医生看到相同效果的整个过程。
4G远程医疗系统远不止在手术之用,利用远程医疗系统,可大大减少患者在医院的候诊时间,提升医院的接诊效率;通过移动通信、物联网的技术,可以实现电子病历的互联互通;利用4G技术,可用手机实时监测身体体征,高血压、心脏不好的患者,还能通过佩戴4G装置,在家里接受远程诊断,实时把血压、血糖和心率等健康数据传输到医院,让医院全天候检测病人变化。
远程医疗:最有前景产业之一
对于远程移动医疗的发展而言,2013年是一个有意义的转折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24亿元,比2012年增长30%,移动医疗市场呈现爆发式的迅猛增长。2014年在2013年的基础上,将继续保持着高速的增长。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达到125.3亿元。专家称,远程医疗将成为21世纪最有前景产业之一。
如今,随着无线网络的不断发展以及远程医疗产品的不断创新,移动医疗将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现阶段,远程医疗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下一阶段将逐步普及到社区,并最终普及到家庭,从而让居民尤其是居家的老人更加方便地获取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从当前的“病后求医”逐步过渡到以预防保健为主的医疗服务。还有,将来远程医疗平台将与医疗设备和医疗信息系统做更强的整合,实现更强大的综合功能,并与区域医疗一起作为医疗保健的神经末梢,服务更多的人群。
未来,远程医疗的合理应用将实现“保健不出家,小病不出社区,社区不出大病”的长远目标。
尚有不少坎
毋庸讳言,目前我国远程医疗在思想认识、技术水平、人才准备和经费投入以及营运服务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症状,我国远程医疗系统真正投入使用的还不足10%,远程医疗尚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状态。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才;保留
我国的医疗服务机构分为公立与非公立。公立机构即为由政府举办,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医疗服务机构。相对公立而言,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所有权多元化,经营模式灵活多变,管理模式多与企业管理相似。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非公立医疗机构作为政府公立医疗机构的有力补充,解决了部分老百姓的就医难问题,也让公立医院不再独家垄断医疗市场而有了市场竞争的压力,推动了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方面的质与量的发展。然而,非公立医疗机构没有公立机构的政府保障优势,使得其在人才引进与保留上显得先天不足。人力资源尤其是中高级人才资源是医院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医院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所谓医疗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指获得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职称的人才资源。这类人才均接受过本科及以上的高等医学教育,在临床工作有5年以上经验,对本专业的关键技术、核心业务熟练掌握并应用。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加上临床的实践,中高级人才均在事业上已基本明确专业方向,其中大部分人才在本领域的学术地位已得到同行认可。
一、人才流失的现状及原因
研究显示,非公立医疗机构中高级人才流失的原因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图1)。1.工作平台得不到发展,专业得不到进一步提升。这与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及个人胸襟有关,且个人随着其专业经历及人生阅历的增加,自我实现的诉求越来越明确,当他看不到自己在本单位的发展前景时,流动则成为必然。2.对工作压力不适应,工作强度太大。医疗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依靠团队合作。若学科梯队分布不合理,人才在专业工作上的压力就较大,长此以往,会不堪重负,身心疲惫。3.单位提供的生活需求保障不足,不能达到其要求。如配偶就业、子女就学无法得到满意的解决;单位不“保”,所以人才不“报”。4.单位绩效考核无标准,薪酬福利不稳定,朝令夕改。因为非公立医疗机构的资金多来源于社会资本且自负盈亏,与由政府财政支持的公立医疗机构相比稳定性差。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支出项目及数量,涉及到对人才的薪酬福利的调整。朝令夕改使人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逐渐丧失,工作没激情,没成就感,抑制了其潜能的充分释放。5.缺乏学术氛围,同行认同感低,职称晋升难。医学专业特点决定了医生是终生学习的职业。医疗专业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学术报告是医生学术提升的很好的机会。非公立医疗机构因成本原因,把医疗人才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压在临床上,以创造效益,未能为其职业发展考虑。造成人才参加学术会议机会少,学术提升慢。科学研究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组织经营者而言是创造不出直接效益的,也经常是不被关心和支持的方面。6.忧心退休后的生活质量。非公立医疗机构采用的多为社会化保障,退休后的人均领取社保,而公立医院为事业编制,事业编制的退休金与社保的退休金相比,相差较多。
二、建立人才保留机制
针对非公立医疗机构人才流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应有针对性地建立人才保留机制。1.打造平等交流的学术环境,重视学科带头人的遴选。临床科主任作为学科带头人,对于医院的学科发展和整体战略都有着直接的影响。非公立医疗机构在遴选学科带头人时,要以临床为主,但在科研、学习及领导能力方面也要有相应的要求。并且要关注到人才的学术地位,如在学会担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等。选对、选好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内人才的培养及引进,都有很大的帮助;反之,则成为人才引进的阻力,人才成长的绊脚石。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无论专业知识的积累还是临床工作的经历,都具备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执行能力,对工作自主性有一定要求,如果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将极大降低其工作积极性。如果指导他的学科带头人的专业水平不能使其认可,心中更是气愤与不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思想自然就萌生了,时间长了人才必然会选择跳槽。2.定岗定员,合理构建学科梯队。根据机构的医疗业务开展情况,对各业务科室进行定岗定编。配置好三级医疗人力资源,并完善晋升渠道。明确招聘渠道,及时补充缺员岗位,以保证岗位职责清晰,为人才的职业安全提供执业保障。学科梯队建设也是学科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非公立医疗机构考虑到人力资源成本,大都不会进行人才储备,但在人才配置上,不能因为成本原因而压缩,造成人才断层。非公立医疗机构应立足于自身,与公立医院明确对比,了解自身引才的不足,同时也要看到在用人体制上比公立医院有优势,如可自行结合机构的特点制定人才标准,在职称聘任上不受体制编制限制,这都是公立医院传统的管理不及的。大胆引进并聘用人才,不论“资历”,不论“辈份”,重视“能力”,讲究“实力”,方可提高人才工作积极性。建立老、中、青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标准、严要求,把高、精、尖的医疗专业人才引入到医院可持续发展工作中。3.整合资源,提供家庭保障。非公立医疗机构作为人才依托的单位,普遍存在成立时间短、社会认同感不足、社会资源不丰富的现象。医疗专业人才自身要求高,对其家庭成员的要求也较高,均希望子女能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以及在其家属工作安排上给予大力的帮助。“保”与“报”是传统的单位与员工之间的微妙的关系,人才将单位能否为其提供的基本保障视为其是否被单位甚至社会认可的价值体现的一种形式。单位应积极与所在地的政府部门、教育机构联系,及时妥善解决人才及其子女落户问题。要最大程度给人才以帮助,运用好当地政府的帮扶政策,成立专门的公关小组,把人才的要求作为重点工作去协调、处理。医院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执行国家对企业职工制定的各项休假制度,为人才提供不同等级就医优惠,如住院医疗费用除“社保”报销外,自付费用还可报销;员工家属的住院也可享受到不同比例的优惠。4.强调制度管理,建立薪酬、绩效制度。制定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工资水平及结构可参照当地公立医疗机构。当下的非公立医疗机构通常在引进人才时夸大其词,许下重金,而真正运行后发现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如意,就单方面降资调薪。为避免出现朝令夕改的现象,应增强制度管理意识。建议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结合本地区的物价水平、同行工资水平,制定符合本单位自身实际的薪酬体系。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要充分考虑到人才的岗位价值,拉开不同价值岗位级差,以体现对人才专业能力的尊重。当然薪酬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力资源部门要按季度、年度及时做好薪酬市场调查,发现差距及时调整。要保证本单位的薪酬对外有竞争力,对内公平。5.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业务水平。医疗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人才业务的提高是需要经常保持对外学术交流、讨论的,学术氛围是学术共同体互相激励、交流心得,同时也接受同行批判、质疑并独立思考、真诚答复的一种学术交流形式。非公立医疗机构应该充分认识到学术交流、学术讨论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对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要积极主动地联系机构,让人才走出去学习,甚至可以在本机构内定期组织学术讨论会。营造科学研究的学术氛围,为医疗人才提供科学研究的时间、资源,从实际制度上支持其从事与临床相关的科学研究。有条件的单位还应与当地高校联系,成为临床教学基地等,从而增强医疗人才的科研能力。单位还应主动、积极与当地公务员局联系,保证在职称评审时,享受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为医疗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理清程序,鼓励并帮助其参加职称评审。6.多元化保障,增强归属感。非公立医疗机构要正视自己的不足。事业单位为员工提供的事业养老金确实比雇佣制下的员工领取的社保养老金多一些。增加补充医疗保障、企业年金,甚至实行企业合伙人制,都可以作为现行薪酬的补充保障。当单位与员工的雇佣关系无法让人才感觉到足够保障时,应该为人才提供更好的机会和更多的资源,使单位成为人才的事业平台,转人才的身份为合伙人,实现其人生价值与梦想。
三、结论
国家对社会办医的政策扶持、鼓励的力度不断加大。而作为没有政府稳定资金支持的非公立医疗机构,要走稳、走远,首先要稳定核心人才,即医疗队伍中的中高级人才。而如今,人才稀缺成为制约民营医院发展的瓶颈。民营医院偏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专家的学术建设,这种做法很普遍,不利于人才的发展,进而影响人才的保留。在我国,医疗行业的人才长期在体制、机制内完成培养、使用,其流动和评价也或多或少地带有体制内作风。这就要求非公立医院要创新管理思路,切实与人才共发展,举全单位之力满足人才的基本“保”“报”的需求。现代医院管理是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控制人才的流失、科学的使用人才就是管理的核心。得人才者得市场,放在医疗市场也是通用的。医疗体制改革,非公立医疗机构要明确自身定位,正视自身优势,如大型民营医院一流的硬件设施、高薪的诱惑、灵活的管理制度,寻求与自身发展匹配的人才,并在学术环境、学术氛围、生活保障等方面为人才提供与其价值相当的服务,使得人才为我所有,为我所用,进而提高人才的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秦成勇.把握临床科主任角色定位促进医院长足发展[J].中国医院,2016,(4):77-79.
[2]陈学山.民营医院的人才发展新战略[J].管理观察,2014,(13):188-189.
[3]杨伟祥.民营医院人才流失原因与对策[J].现代医院,2009,(9):103-104
[4]费哲为,才,余炳华等.民营医院人才吸引与稳定困难与策略[J],中国医院,2007,(11):38-40.
[5]徐佳.关于加快引进医院高层次人才的建议[J].中国卫生产业,2016,(9):4-6.
医院定位决定税收政策
税收问题之所以成为此次论坛备受关注的焦点,是因为今明两年很多民营医院将结束3年的税收优惠期,开始进入征税阶段,而目前国家还没有针对民营医院制定专门的税收办法。
一般来说,税务部门均将民营医院等同于饮食服务业,因为目前民营医院的设立是先需要取得卫生部门的执业许可证,然后到工商部门进行登记,登记为“某某医院有限责任公司”,所以税务部门也就按照服务业的标准对民营医院进行征税。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温州康宁医院院长管伟立将营利性医院需要交纳的税种列了一个表格,绝大多数的民营医院在此表之列,他们要交纳营业收入5.5%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加上房产税、车船使用税、教育费附加等等多种税费,将近占到这些医院收入的8%左右。因此,民营医院普遍认为,尽管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的竞争并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尤其是税收政策已成为制约民营医院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两次比较重大的税制改革,分别在1983年和1994年,而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启动在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得到确定。但与前两次税制改革一揽子出台并推进的方式不同的是,本次税改将是渐进式的,分步实施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倪红日研究员介绍,本轮税改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主要是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目的是公平税赋。二是完善增值税制度,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这一改变将有利于所有纳税企业。但她同时指出,增值税在包括医疗在内的全行业的推广使用尚待时日,医疗机构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目前还不可能。三是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大家普遍关注的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重复征税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共性的问题,要等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出台后才能解决。”此外,税改的内容还包括消费税改革、城乡税制统一、改革和完善出口退税机制等。
就民营医院关注的营业税、所得税问题,倪红日坦言:“针对民营医院的税改只能在整体税收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但是医疗机构(包括营利性医疗机构)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其性质究竟如何定位,是按照服务性企业来定位并征税,还是作为带有公益性的特殊行业实行特殊的政策和制度,需要行业主管部门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据了解,按卫生部的有关政策,民营医院在核定其性质时是依据“自愿选择与政策核定相结合”的原则,但一般民营医院很难被核定为非营利性医院,据统计,被定为非营利性医院的仅占总数的13%。据四川省医院管理学会分管民营医院的一位负责人透露,在核定民营医院性质的时候,一些地方卫生行政部门一刀切地把民营医院划为营利性医院,把他们推向了市场。
“医疗行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把医疗机构登记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变成了工商企业,这有悖于医疗事业的宗旨。”曾担任过卫生部医政司司长之职,现为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的张自宽先生认为:“除了极少数以盈利为目的的医疗机构应进行工商登记外,其他各处民办医疗机构均不应进行工商登记。至于是否进行民政部门非企业单位登记,也值得商榷。”他指出,我国在建国初期就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医疗发展的免税政策,这些政策直到2000年实行分类管理医疗机构的政策出台为止,执行了近50年。新旧税收政策相比,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免税优惠政策基本没变,但营利性医疗机构则被基本视同为工商企业,两类医疗机构待遇上有诸多不公正,尤其是工商税收上的不公正。有调查显示,营利性医院各项税收占到其营业额的10.6%,有的甚至超过了毛利率。张自宽建议,当务之急是要立法,可参照《民办教育促进法》,争取出台民办医疗机构的法律法规。
民营医院合力求扶持
目前,摆在民营医疗机构面前的现实是,他们仍然是一个势单力孤的群体。广东省是全国民营医院发展比较快、政策环境也比较宽松的省份。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介绍,总体来看,民营医院在广东省占据的医疗市场份额仅为3%左右。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系冯文副教授提供的一系列调查数据也显示:非营利性与营利性医疗机构所占资源量、服务能力都相距甚远,民营医院在成长,但在全国尚未形成有竞争力的市场格局。通过近年来对民营医院的调查和研究,她指出,民营医院虽引入了职业经理人,但职业经理人市场尚未形成;民营医院创造了市场化的用人机制,但医疗行业的人力资源并未形成真正可流动的市场;民营医院虽显示了资本的力量,但其融资的渠道其实并不通畅;民营医院已经认识到通过政府争取发展环境,但行业力量尚未形成。
鉴于民营医院在整个医疗版图中的弱势地位,与会的专家、学者及民营医院的管理者们普遍认为,这个群体应该聚合力量来共同自律,并向政府表达政治要求。
与会的200多家民营医院提出的《关于民营医院税收问题的建议书(草案)》中建议:国家可否考虑对一些经营管理较为规范、规模较大,对本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民营医院在税收上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特别是对那些参照国家统一标准规定的价格收费的民营医院,可否让其享受与国有医院同等的待遇,从而让他们有能力不断发展壮大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具体的建议如下:在税收方面免征这类医院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到民营医院收回投资后才开始征税;只对其超出国家规定标准的部分纳税;只对不用于医院发展的那部分盈利资金征税;把是否执行国家统一的收费标准作为区别执行不同税收的标准。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存在问题;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2
引言
随着总理在2015年两会期间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互联网+”战略。在众多传统行业中,医疗行业以其普遍性和特殊性迅速崛起。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医疗刚性需求的不断扩大,医疗资源供需严重失衡等情况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互联网医疗”产业的发展。医疗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有望改变“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乌镇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在2015年成立了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疗的核心业务是医患间的在线诊疗与医医间的远程会诊,即通过乌镇互联网医院,使边远山区和发达城市的老百姓享受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并且大医院专家与基层医生基于互联网的远程会诊与协作,让基层医生得到专业学习和提升的机会。乌镇的互联网医疗需求以及发展的进一步提高务必要解决多方面因素。本研究通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以及定性访谈的形式对乌镇东苑社区居民、互联网医院从业人员进行关于互联网医疗的需求调查,了解互联网医疗的需求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关建议与对策,为乌镇互联网医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对象、内容与方法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乌镇东苑社区居民和互联网医院工作人员两大主体。针对社区居民采用随机的方式发放问卷共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此外对互联网医院工作人员进行定性访谈,以获取更为全面的信息。
2.调查内容
问卷主要以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对互联网医疗的需求和支持态度以及影响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因素等方面为主。其中影响互联网发展的因素主要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方面着手;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未来规划以及是否有相应的政策支持等。
3.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乌镇东苑社区居民进行调查,同时,对互联网医院从业人员进行定性访谈,以获取更为全面深入的信息。
4.统计与分析
调查结果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参数检验法等统计学分析方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开展互联网医疗的优势
(1)有利于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
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偏远地区及农村的医疗水平仍旧落后,网上医疗,远程会诊能将医疗资源覆盖到这些地区。据了解,乌镇互联网医疗的核心业务是医患间的在线诊疗与医医间的远程会诊,即通过乌镇互联网医院,使边远山区和发达城市的老百姓享受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并且大医院专家与基层医生基于互联网的远程会诊与协作,让基层医生得到专业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2)有利于推进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旨在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形成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所谓分级诊疗制度,就是要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然而,该《意见》的提出并未收到明显效果,人们依旧往大医院跑,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可罗雀。通过互联网医疗这一平台,医生会根据患者实际就诊情况对其进行健康干预,并针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引导患者前往大医院或者基层医院,进一步有效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1]。
(3)提供便捷的就诊渠道与服务
从目前就医过程来看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被调查者中有80%的人群在县(市)级及以下地方医院检查后,会将检查结果拿到省级医院请专家医生做诊断;或者地方医院对疑难杂症难以确诊,也会向省级医院请求支援,费时费力。然而通过互联网医院的精确分诊、在线复诊,基层医院和患者可通过网络迅速匹配到对口的医生,根据患者所上传的信息,为其制定更完善的诊治方案,让真正有需要的患者接受真正的治疗。据了解,乌镇互联网医院有远程诊疗系统、电子处方与在线医嘱系统、处方审核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和结算系统,这提升了医患的在线服务体系,让广大患者可以享受到便捷的就医体验和精准的治疗效果。
2.互联网医疗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远程医疗支撑技术不成熟,医疗人才稀缺
国外远程医疗的发展已有近40年的历史,其支撑技术已相当成熟,而我国互联网医疗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实现仍需广大医疗人才、软件开发人才的通力合作。然而面对“互联网+医疗”这一新兴产业,医疗人才的招募又面临一大难题,真正对互联网医疗进行深入研究,且具备多经验的医疗人才较少,作为互联网医疗的主力军,专家资源十分重要,医疗人员团队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2]。
(2)缺乏相关政策法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管互联网医疗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缺乏相关法律政策的支持,互联网医疗的前进道路依旧坎坷。如何解决医疗保险问题?如何明确网上从事相关诊疗、咨询工作的机构性质问题?医院、医生与患者引发纠纷处理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都需要由法律和相关条例进行界定与约束,国家进行适当干预,有利于互联网医疗行业健康、平稳的发展。
(3)公立医疗机构合作态度消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公立医疗机构传统体制与具有社会资本性质的互联网医疗产业相冲突[3],其合作态度消极,反应冷淡,缺乏公立医疗机构的支持与合作,互联网医疗发展仍旧任重道远。
三、对策与建议
1.结合我国发展情况,借鉴国外发展技术,引进高端人才
通过引进国外远程医疗发展技术以及高端人才,结合我国发展情况,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医疗机构三方建立培训体系,设立临床教学点,融合中西方两种思维,培养新时期互联网医疗技术人才,努力提高互联网行业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
2.及时互联网医疗行业准入制度
首先,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明确从事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机构或者人员各自的权限与义务,且必须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查与监督。第一,互联网医疗机构必须取得政府有关部门的资格认证,符合行业申请流程,是正规的医疗机构;第二,在网上从事医疗工作的执业医师必须拥有《执业医师资格证》并完成注册;第三,为患者提供互联网医疗咨询的第三方机构也必须是正规的机构,通过政府流程进行注册,备案,符合从业资格[4]。
3.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安全防控机制
顺应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大潮,政府应与时俱进,出台有关政策法规,填补医疗保险、网上医疗纠纷、患者信息与隐私保护等空白。然而,具体由哪个部门负责?如何负责?我认为“术业有专攻”,政府可以新建一个监管部门,将互联网医疗行业建立标准、互联网医疗行业运行监督、网上医患纠纷处理以及患者信息与隐私保护纳入体系,确保互联网医疗产业的顺利开展,提高其安全性。
4.改变医患传统就诊观念,增加群众反馈系统
“互联网+医疗”所带来的就医便捷以及推动医疗行业发展、转型的功能是强大的,而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还有赖于公立医院的支持,加强彼此间的互联互通;事物总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互联网医疗这一新兴产业也需要得到群众的认可,通过建立群众反馈系统,发现互联网医疗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四、结束语
在我国,医疗行业一直是被广泛关注的话题,但是由于以药养医、医疗资源供需不均衡等情况存在,“看病难,看病贵”便成了老百姓一大难题。“互联网+医疗”的出现将会为传统医疗行业带来巨大变革。乌镇拥有互联网医疗资源的首家试验区,虽然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但前途是光明的,其服务质量、水平和理念都受到居民的认可。政府、业界有必要对互联网医疗这一行业进行更清晰准确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和把握好当前的机遇,克服存在的问题及挑战,根据医院、医生与患者的实际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任静.当医疗遇到互联网[J].科学时代,2015(10):296-297.
[2]逸文.远程医疗离我们有多远[J].上海商业,2014,(18):17-18.
[3]周子君.互联网医疗:机遇与挑战[J].医院管理论坛,2015,(5).
【关键词】医学影像系统 差异化竞争
医学影像系统是医院医疗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代表民生重要福利的行业,医疗正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瞩目的焦点,一些新型病症的出现让人们开始迫切地需要一种能够探究疾病成病原理的重要手段,而医学机构和组织也急需要进一步对相关病症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前沿科技作为基辅的影像医学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追捧,因此我国医疗影像系统和相关设施设备在市场上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可以说,医学影像系统开发成为了医疗领域必然也是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医学影像技术的现状
一百多年以前,伦琴发现了X射线,从而为后来医学影像的发展奠定了核心基础,这么多年以来,医学影像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除了将X线应用到医学影像中以外,一些非X线的成像技术也逐渐被一一开发,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B超、核磁共振(MR)、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机)等等。
1. 1常规X线成像
X线成像作为发展最早、最基本的成像方式,一直以来都是应用最多、推广范围最广的技术,但科技发展让数字化技术成了X线成像的新突破,包括影像板技术(CR)和电子板成像技术(DR)。影像板技术是让影像板取代了传统的X线胶片成为了影像载体,影像板通过X线照射感光后经过激光扫描就得到了数字化的影像,其主要特点是便于进行携带、储存,且影像板可以重复利用。电子板成像技术是指曝光利用多个微小的X线感光元件排列形成的电子成像板,可直接形成数字化影像。
1. 2CT成像
CT成像早在1972年就被应用在了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其基本原理是利用X线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需要进行检查的人体部位(且要求具有一定厚度的层面)扫描,探测器在接收到信号之后将其转变为可见光,再通过光电转换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最后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储存和进一步处理。现今螺旋CT技术的应用让传统CT成像在质量、速度和成像方式等多个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也让CT诊断技术有了长足进步。
1. 3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应用于脑血管疾病、关节病、脊髓病等病症上,该技术在这些病症上的独特优势令其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技术成果最多的成像技术。成像速度从最初的几分钟每层到后来的几十分之一秒每层,再到后期的3D、4D处理影像和核磁共振透视等,目前的磁共振成像因为抗血管生成因子辅助MR功能成像等多个新技术的持续开发与应用,已经将磁共振成像仅用于大体解剖水平向分子水平甚至基因迈进。
1. 4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PET技术是指利用人体或生物代谢所必需的某一种物质,例如蛋白质、葡萄糖、核酸等,用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进行标记,通过观察该物质在代谢过程中的聚集和分解等活动情况来反映生物代谢的情况,以此为依据进行诊断。一般临床应用较多的是氟代脱氧葡萄糖,用于观测恶性肿瘤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1. 5图像储存与传输技术(PACS)
PACS技术是医学影像数字化的典型代表,主要分为图像获取系统、控制系统、显示工作站三大部分,如果只是医院或者科室内几台放射设备的联网则称为mini PACS(微型),若是整个放射科的设备联网则被称为radiology PACS(放射科),另外还有全院PACS,其未来还有可能发展至区域乃至全球PACS。
除以上几类医学成像外,还有超声成像、介入放射学等也是医疗领域应用较多、发展较为成熟的医学成像技术。每一种成像技术都根据自身不同的成像原理应用于相同或不同的医学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些成像技术还会有显著的进步甚至会有新的成像技术诞生。
二、医学影像数字化带来的挑战
经过多年的发展,医学影像为国家医疗实力的提升提供了卓越的贡献,显著提高了人们的医疗水平,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让医学影像数字化成为了必然趋势,但同样医学影像数字化也带来了许多现实性的挑战。
2. 1思维方式的变化
对于传统的医学影像工作人员而言,对于医学影像的思维方式很多还停留在二维图像、单纯诊断以及反映真实大体机体状态等层面上,事实上医学影像已经从反映大体病理转向了分子和基因水平,图像维度也早已从二维发展为了三维甚至四维,从单纯诊断发展成为了以诊断为辅助的治疗方向。因此利用医学影像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务人员乃至科研人员应当及时完成思维方式的过渡和转变,用动静结合、宏微观结合、结构功能结合等多个方面来看待和学习研究医学影像,将医学影像前沿技术应用到医疗中去,发挥其应有的医学价值。
2. 2工作流程变化
在上文所提到的图像储存与传输技术(PACS)不仅已经实现了过去胶片向数字化信息的转变,更是医学影像数据信息从“硬拷贝”向“软拷贝”的转变。在形成医学报告时,未来甚至现在的工作流程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已经习惯于传统阅片形式的老医生们在操作流程上会不够顺利,加上对电脑技术的应用不熟练,更难以实现“纯熟经验”与现代先进技术的融合。
2. 3医学影像技术手段的选择和费用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CT检查等方式,现下的CR、DR、螺旋CT、磁共振成像(MRI)、PET、PACS等技术虽然能够获取更多地医疗信息数据,图像更为清晰,使诊断更为精准和方便。但对于一些较易观察和诊断治疗的病症如急性脑出血等利用CT技术就已足够,其相对螺旋CT等技术所消耗的医疗费用更低,检测结果由一张或几张图像反映反而要优于其他方式形成的几百张图像分析。因此影像学医师不仅要熟知各类技术的应用操作方法,也要学会分辨病变的特征,采取最合理的检查手段,缩短诊断时间的同时也降低费用消耗。
2. 4保密与安全性问题
对于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而言,所有针对病患的医学数据信息都是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由医学影像设备进行储存,或者所有实质性的资料、电子信息资料等都由档案科一并封存归档。但现代的医学影像设备尤其是诸如PACS等技术设备实现了设备之间的联通功能,相当于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管理和储存方式,这种功能虽然相对外部社会只是属于医院的内部使用,但不能否认其有被盗取、损坏的可能性。因此,在使用医学影像设备时必须利用数字认证或其他保密手段以确保医患的隐私权不被侵犯。
2. 5影像科管理问题
由于各类医学影像技术还在不断地被开发和更新,医疗机构对于设备以及人员的如何配置成为影响医疗机构技术水平高低以及资产合理利用与否的关键问题。经调查发现,与其他科室相比较,医学影像科是占医疗机构固定资产三分之一的大科,人员与设备重组和搭配关系到医疗机构科室建设以及相关技术教研工作。如果不能正确合理进行配置,很容易造成人员或设备浪费,且对于医疗机构来说,控制项目费用成本也是维持机构生存的重点之一。
三、医学影像系统的差异化竞争
差异化竞争包括多个方面,例如市场差异化、价格差异化、功能差异化、包装差异化等等,医学影像作为一种产品,且是未来市场前景强大的产品,要想以自身独特的个体特征赢得市场自然也不能排除利用差异化竞争策略进一步打开市场。根据现代医学影像系统数字化、网络化、标准化、小型化、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等特征,其差异化竞争策略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入手考虑:
3. 1市场定位的差异化
当下绝大多数正规医疗机构都已经配备了基本的医学影像系统和相关设备,如X线成像设备、CT成像设备、磁共振成像设备、超声波成像设备等,虽然PET、PACS等技术仍然是医疗机构购置热点,但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市场已经由生产者主宰转变为了消费者主宰,医学影像系统的开发在满足民生医疗基本需要的大众化需求之后,更应该转向攻克一些顽固病症所在的个性化市场,也就是由大众化市场向定制市场以及细分市场进军,利用更有个性特征的市场群进行医学影像系统的功能性提升。
3. 2模版开发的差异化
虽然不同医疗机构所开设的科室基本相同,但不同医院所擅长的医学领域并不一定相同,且对于不同的医疗机构,医学影像系统所具备的应用功能也不同,有以医疗为目的的,也有以研发为目的的,还有以教育为目的的。因此,医学影像系统必须对不同的应用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应用。医学影像系统通过对系统流程的更改,可以令线上编辑处理、图像数据上传速度等功能进行改善,同时为避免大部分系统模板存在功能单一、分类混乱等问题,还应该拓宽思路和方法,研究开发更多特色功能和高级功能。
3. 3产品种类和层次的差异化
目前所开发的、经由医疗机构普遍应用的多是一些发展较为成熟的医学影像系统设备,即使是一些利用了前沿科技所开发出来的产品正常情况下在一般的医疗机构中应用价值并没有很明显的体现,一方面是由于一般性的医学影像系统能够满足人们日常医疗所需,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具有与设备相匹配知识及操作水平的医疗人员所造成的。因此未来医学影像系统的开发必须打破概念模糊、定位不清晰、产品种类多但技术不精的难点,从产品本身性能以及市场定位层次出发提升医学影像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与普通影像设备不同,医疗影像系统属于专业性较强、功能性明显的系统技术,因此医疗影像系统在宏观层面来看不仅要平均着力,提升民生医疗水平,也要从微观层面体现其在细分市场和客群之中的价值,既要做大做全,也要做优做细,不仅是为了产业盈利性质,更是为了社会安全和进步。
【关键词】民营医疗机构;医保改革;医疗保障制度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核心医疗保险制度始于20世纪50年代,现行医保制度大多源于2003年的试点改革,尽管经历了多次改革,但其对于民营医疗机构方面的相关规定依然不太健全,很多政策甚至是对于民营医疗机构的不公。这在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和现代医疗体系建设过程中都产生了一定阻碍,此前许多学者和专家对此都提出过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民营医疗机构在改革开放后开始出现,从东南沿海向全国逐渐扩展,近十年来发展迅速,很多民营医院都形成了自己的医院特色。我国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有许多较大型的民营医疗机构,而在经济较差的内陆地区及小城市,很多地方至今依然没有一家较大的民营医疗机构。如今,中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增加民营医疗机构数量可以极大缓解老龄化压力,同时还可以拉动当地的就业和投资,对于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都有极大益处。民营医疗机构的建设还可以弥补很多公立医院存在的活力不足、效率低下及变相收费等一系列的问题,联动完善医疗体系,将更多选择的权利交还给市民[1]。
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民营医疗机构建设现存的问题
我国在医疗保障制度的许多政策存在问题,例如政府在财政上的直接投入与大部分国家相比明显不足[2];政府财政投入比例的对象有失公正;社会医疗保险存在信息不对称,地位不平等的问题,这致使了民营医疗机构获得医保定点资格的难度大幅增加,同级别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保险政策有过多差异,民营医疗机构医保管理的难度因统筹层次较低而增加之类的民营医院所需要面临的困境,而这些客观上制度和政策的缺失所产生的弊端又导致了民营医疗机构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如人才短缺,资金不足,传统观念的偏见等一系列问题。
二、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一)政府对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不足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医疗卫生需求大国,相比之下,我国政府在医疗卫生的总支出上,特别是直接投入上却远远不足。2013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中国GDP的比重只有5.6%,在世界上仅仅排在117名。英国和北欧国家因属于高福利国家不作比较,本文以加拿大、印度和古巴三国相关数据作对比:加拿大被认为有着世界较好的医疗保健体制,加政府持续10年在医疗卫生上的投入占了GDP10%左右;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印度更是宪法规定了所有国民都享受免费医疗;而远远落后中国发展的古巴政府在医疗上的投入同样占到了GDP10%左右,只要是本国公民,在医院从体检、手术费用、医药费以及住院费也全免[3]。政府对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比重近年来的确有所增加,但比重依然不足7%,而且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同样较低,我国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在1982年达到最高,达到38.9%,之后一路走低直到近几年才回到20%左右。与之相对应的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所占比例则一路走高,在2002年更是到达了顶峰的60%,直到2010之后才重新恢复到50%以下。世界卫生组织在卫生筹资策略分析中认为,如果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超过50%,大部分穷人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将导致高度贫困。
(二)政府对投入对象的财政投入比例有失公正
中国科学院在2015年曾发表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政府所投入的医疗费用中,半数以上是为了局厅级以上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另据监察部、人事部的披露,全国党政部门有200万名各级干部属于长期请病假,其中有40万左右位干部长期占用了干部病房、干部招待所、度假村,一年开支约为500亿元。干部病房原则上是不接受进修、教学任务,每间房都是星级宾馆标准,还特配护士和技术熟练医生。他们去看病不但不需要排队,连一些普通医保无法报销的药物等都可以报销。虽然报告中可能有夸大成分,但一部分特权团体过多占用了政府在医疗费用上的投入是不争的事实。同样,政府财政投入到公立医院的资金占到总比例的八成以上,公立医院机构过多,造成了诸多资源的浪费,也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产生了极大阻碍。
(三)社会医疗保险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
医疗服务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与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决定了供需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医生具有权威,有影响需求能力,他们可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保险机构的介入在医疗服务领域把供需双方的关系拓展成了医疗服务供给方、需求方与医疗保险机构之间的三角关系,由此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状况。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下,假如医生的经济利益与医院销售药品或者是医疗服务的数量和价格相关,那么医生就可能去牺牲患者的利益,从而产生大量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为控制医疗保险费用转而采用“起付线”、“共付比例”、“封顶线”等方式对患者的严格控制降低了患者的收益水平和制度的实际保障效果[4]。同时,信息的不对称和地位的不平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院,特别是大量公立医院的效率低下、活力不足,逐渐失去了对于患者的考虑。
三、民营医疗机构在医保政策下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同级别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保险政策差异较大
通过调查了解到:民营医院的医保报销政策与其医院等级明显不符。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公立和私立医院报销起付线差异过大:同样是一级医院,乡镇卫生医院的报销起付线为200元,而民营医院则翻倍达到400元甚至高达600元,报销比例也有不尽相同,总之公立医院在各级都较高。其二是实行属地化管理的报销政策造成了同城同等级医院的报销政策也不同的现象。例如,苏州有一所市卫生局批准成立的二级医院是民营医院,它与同一地区的一所县级医院等级相同,但根据报销政策:县级医院报销起付线为400元,而市级医院则多200元,报销比例也高出30左右,这就从政策上形成了不公平的竞争[5]。
(二)民营医疗机构获得医保定点资格的难度较大
湖北一位民营医院院长表示,民营医院要纳入医保定点机构必须经历两个“准入”:一是资格准入,即医疗保险管理部门要批准医院纳入定点机构的过程;二是市场准入,即从获得医保定点资格到获得实际医保报销的等待期。在第一个“准入”中,资格准入的条件和程序许多地方不太明确,存在争议部分的条款又大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同时对未批准的原因也没有解释说明。这些都让民营医院纳入医保定点机构不但路途坎坷,而且很难去做到有针对性的相关改进工作。此外,就算获得了医保定点资格,某些地方的民营医院真正得到医保报销依然还需再等3到12个月的时间,而几乎所有公立医院在刚一开业时就可以获得医保报销。这种政策带来的恶果不仅造成了民营医的院运营困难,更会在患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徒增医患纠纷的风险,加深公众对于民营医院的误解和误会。
(三)民营医疗机构医保管理因统筹层次较低而难度较大
以新农合的报销政策为例,我国新农合的统筹单位是县级,但每个统筹地区都有着自己略有不同的报销政策。有实行报销总费用控制的,有实行次均费用控制的,还有些实行的是报销比例控制;有些地方需要缴纳一定金额的保证金,有些地方不需要,保证金数量也不相同。设想一家民营医院要熟悉各区县政策的差异以及多套不同的补偿政策,同时还需要去时刻关注各区县政策的变动,还有可能部分地区还没有将政策的调整告知异地民营医院等等一系列可能出现的情况,这必然会出现政策变动之前民营医院垫付的医药费在之后出现变动的情况,大多都会给民营医院造成损失。地区性差异貌似看上去对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对待相同,但由于公立医院大多是综合性的医院,次均费用往往可以使用病种调剂、科室调剂等方法减少影响;而大部分民营医院则会由于规模较小和各有侧重等原因,造成次均费用偏高或偏低,并很难在短期达到平衡。
四、民营医疗机构自身发展遇到的困局分析
(一)人才短缺
民营医疗机构在自身不断发展中也遇到了诸多困局,首当其冲的就是人才短缺问题。由于从业人员都需要经过严格训练成为取得专门许可的专业人才,导致我国相关从事医疗服务的人数本就有限[6]。全民医保的到来产生了大量新需求,更加凸显了医疗卫生人才的总量不足,地区布局不合理和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这些客观条件都给民营医疗机构的用人带来不小困难。
(二)资金不足
其次就是资金不足的问题,据2016年社科院公布的调查数据可知,如今全国超过30%的民营医疗机构都处于亏损状态,有些已经无法维持经营,更有一则新闻传出某市80%的民营医疗机构在成立短短3年内无一例外都无法经营,关门歇业[7]。民营医疗机构吸引社会资本的能力本就不强,由于体制不健康带来的投资环境恶化更是让大部分民营医疗机构的经营雪上加霜。
(三)观念落后
最后,观念落后也是阻碍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很多人传统观念中,民营医疗机构被贴上了“费用高昂”、“医疗水平低”、“服务质量差”等许多不良标签,他们并不知道在美国、印度、巴西等这些国家,民营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都凌驾在公立医院之上。偏见的消除和观念的转变需要长久的时间,引导公众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习惯需要的时间更长,但留给民营医疗机构最紧张的往往就是时间。
五、推进医保改革与加强民营医疗机构建设政策建议
完善建议可以从政策制定方和执行方,即政府相关负责部门和民营医疗机构自身展开分析。对于前者,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并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注重公平,类别管理[8];简政放权,强化监管,相关负责部门更应明确、简化“准入”的条件和程序;提高统筹层次,制定较为统一的报销政策。对后者而言,要敢于为自身发展争取合理的政策支持;加大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作为新鲜血液;提升自身服务品质,发展规划要更科学,更接地气。
(一)政府加大投入并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
政府应当主动承担起“让更多人能看的起病”这个看似简单却实际艰难的责任,意识到“看病贵”,“看病难”,“买药贵”,“买药难”正让不少人“因病返贫”[9],成为人民肩上又一座沉重的大山,加大财政投入,特别是直接财政投入将为未来的医疗体制、医疗保险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重视并发挥市场机制也极为重要,这里不是说让医疗改革完全走向市场、交给市场,而是挥动政府看不见的手,在保证医保公益的前提下运用市场机制的理念将政府投入的每一分钱用到最关键的地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到最恰当的地方。
(二)政府需贯彻简政放权,强化监管的思想
当人们不再确定限制条件或限制条件不再由现行制度确定时,腐败就已经在人们的理念中滋生。这恰恰体现了政府部门要明确享受各种医保的必要条件有多么重要,修改或重新确定新的限制条件,强化监管程度和监管力度,使每一位参保者都能公平享受到医保所带来的益处。简政放权同样是政府必须继续贯彻的思想,只有各级政府统一思想,把更多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处理,医保改革才能脱下隐形的政治枷锁,确保每一条政策都能合理公正、贴近民生,才能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切、最关注的问题。
(三)政府优化“准入”程序,报销政策平等
在成立《定点医疗机构评估管理办法》之后,各地、各级政府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更应本着对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一视同仁的原则,公示具体评审程序和有关要求,将民营医院纳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明确具体的相关指南,尽量简化“准入”程序。此外,依据公立医院的同等标准,对符合医疗保险纳入条件的所有民营医院,从开业之初就即刻成为定点机构并提供相应的医保报销,提高医保统筹级别,为报销政策的进一步统一消除制度壁垒。同时,对于未被批准纳入定点医疗机构的原因给予详细说明并提出指导意见,只有为民营医疗机构提供了程序和条件上的平等,才能为其发展带来优质的土壤、空气和阳光。
(四)民营医疗机构打造品牌,提升社会认知度
民营医疗机构想要自身发展壮大,就必需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打造自身品牌。为此,一定要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医疗水平,最好能拥有专属的一技之长,提高自己核心竞争力。因此,民营医院在不断发展中应当注重以下六个方面:1.明确医院合适的市场定位;2.加强医院的科学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3.在实际中步步为营提高医疗质量;4.引进高水平的医疗设备;5.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形成强大的软竞争力;6.打造有特色的医院文化。只有做到公众满意、患者安心,大力提升社会认知度,民营医疗机构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才可能有扎实的发展根基与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一步能从社会基层创造出有利因素,影响相关政策。
(五)民营医疗机构破解人才短缺困局,争取政策倾斜
人力资本正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营医疗机构要破解人才短缺的困局需要从以下三个地方出发:一是主动创造更多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工作职位,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留住现有优秀的医务人员,特别是医院的业务骨干。二是重视从医疗人才市场,包括各个医学院的毕业生中招来更多可用之才,逐步建立并加强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更多的培训。前者的目标是留住人才,后者的是培养人才,而第三个解决方法则需要所有民营医疗机构去争取政策的优惠,将公立医院优秀的部分医疗人才通过相关政策的改善,逐步分流、输出到民营医院[10],即争取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维,苏梅,唐贵忠等.重庆市主城区居民对民营医院的认识、利用及评价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9).
[2]邓大松,胡宏伟.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现存问题与改革思路———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建议方案[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38(4).
[3]顾昕.全民医疗保险与公立医院中的政府投入:德国经验的启示[J].东岳论丛,2013.2,34(2).
[4]孙渤星,彭美华,张瑞华等.民营医院面临的医保政策困境与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15(8).
[6]陈仰东.人才短缺制约民营医院发展[J].中国医疗保险,2015.
[7]王小万.我国民营医院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5.
[8]张胜军.我国民营医院发展的政策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16(3).
[9]解栩楠,彭兆祺.发挥民营医院在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国情国力,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