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美丽乡村路建设

美丽乡村路建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5 16:54: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美丽乡村路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美丽乡村路建设

第1篇

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重点

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投资环境,2009年全乡道路建设投资534.5万元。新铺路面5公里,道路改造8公里,新建公路2公里,改造桥梁2座:在河道整治中投资130万元,砌筑河堤挡墙3公里2万余方,建造蓄水坝18条,修复水毁工程1公里5000余方:为加快林区作业道路建设,提高林业效益,投资315万元新建林道18.5公里:为进一步提升集镇总体水平,投资70万元进行集镇道路、给排水工程建设。

着力改善环境面貌。以改善环境面貌、提高环境质量为重点,加快村庄环境建设。今年全乡总投资456.8万元新建、改造休闲公园6个:新建休闲长廊、亭台9个;新建和改造文体活动场地6个(篮球场、广场等);新建乡标、村标(碑、门楼)5个;新植绿化面积1万多平米。建设金钱松大道1条;新装路灯(包括广场灯、景观灯)241只,有4个村路灯实现全覆盖:房屋立面改造、外墙粉刷258户,面积13500平方米,拆除各类违章建筑、破旧房屋51户,2550平方米,改造围墙5500米;新增高档垃圾箱(筒)60只,生活垃圾实行统一清运,环境卫生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完善创新社会事业。结合美丽乡村创建,不断创新和完善公共社会服务功能。全力建设和谐山川。投入资金1225万元加快推进公共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社区服务中心5个,共计建筑面积2870平方米;新建和改造生活污水池10个300平方米,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2个村完成安全饮用水普及工程,使全乡饮用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在大里入口处新建农村公交车站一座,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新建生态公墓l处,完成全乡全覆盖;乡、村相继出台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政策,老有所养得到充分体现。

全面提升产业发展。今年以来,招商引资工作有了较大突破。新签约的休闲农业观光项目有5个:嘉鼎山庄、别院山川、凤凰水榭、东篱农业、得水山庄,总投资近2亿人民币;九亩村省级农家乐特色村通过验收:现代毛竹园区提级升档取得新成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土地流转取得新成效。

美丽乡村建设的四大抓手

抓思想统一。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统一思想认识是关键。3月初召开了由村民小组长及种养大户以上骨干参加的全乡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同时乡政府出台美丽乡村建设奖励扶持政策,会同各村签定责任状,实行美丽乡村工作一票否决制。各村也纷纷组织召开会议,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经验,理清思路,进一步明确创建目标,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创建方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参观、考察等活动,思想得到统一,认识有了提高,共建美丽乡村的氛围初步形成。

抓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关系未来科学发展,创建工作必须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科学规划、体现特色。我们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用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在充分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科学的美丽乡村创建规划。

抓项目推进。认真组织实施美丽乡村创建规划,经过认真疏理,全乡在美丽乡村建设计划中确定上报各种建设项目62个,实际投资2700余万元。山川乡在申报建设项目的同时,抓紧与项目主管部门工作对接,争取部门支持,在项目推进中严格按计划实施,实行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乡联村干部联村工作与美丽村创建挂钩,从10月份起乡村干部实行“5+2”工作制,一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中心,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抓督查检查。为确保全乡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开展,乡党委政府成立了乡三套班子成员全部参加的领导小组,抽调人员建立具体办事机构(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村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实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例会制,每月召开2次各村书记主任例会,联村组长、乡职能办主任参加,及时交流和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中推进情况以及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专门督查工作班子,不定期对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日常督查。

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与亮点

全力建设美丽乡村精品线,突出创建亮点。在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精心制作精品线建设规划,充分利用用地空间,科学打造建设精品,以点穿线,以线连片。为建设美丽乡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2篇

一、目标要求

以“和兴家园、美丽乡村”为主题,落实好年县美丽办分配给我乡的前杨村美丽乡村建设点,将其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以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居优美乡村、树文明新风、享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大力推进前杨村生态整改提升工程、垃圾分拣场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森林村庄建设、农家乐发展、村前屋后清洁家园建设等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确保乡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县前列。

二、基本原则

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因地制宜,结合创建村实际,制定规划,做到无规划不动工。结合一村一品,突出特色,努力挖掘本土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

三、建设内容

1、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委托浙江科技学院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现“二特、三化”建设内容。结合地方特色突出乡土文化气息和乡村美丽风光。保护和开发古道、古樟、古祠堂等具有历史和纪念性建设。

2、加强村庄整治和清洁家园工作

在整乡整治的基础上整体推进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等工作,不断完善建设提升我乡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设施、民生工程、乡容乡貌等工程项目。建立清洁家园村规民约和长效管理机制,对保洁员实行绩效工资,并积极探索农村清洁家园管理新途径。

3、村级财务规范

在美丽乡村全面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村级财务规范化。采取农村集体三资,统一资金账户、统一财务制度、统一票据管理、统一联签联审、统一结报时限、统一村帐公开和统一信息归档等7个统一制度。

4、注重农村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积极发展农业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杨梅、吊瓜、生猪等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基地。充分利用南黄古道这一自然资源,完善南黄古道风景点,开发南黄古道游步道,建设农产品展销长廊,开展红枫节节庆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前杨村农家乐发展。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为使“美丽乡村”能顺利有序的开展,我乡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农办,具体负责“美丽乡村”建设的计划安排、指导协调和督查考评等日常工作。并结合本地实际,周密制定前杨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人,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调度,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

2、不断加大各方资金投入

积极向上争取各项部门资金;积极努力争取全社会各项资金,鼓励本村村贤、在外成功人士等对美丽乡村创建进行赞助;鼓励本村多余劳动力积极踊跃参加投工投劳投资,真正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出智的良好氛围。

第3篇

眼前这座田园山水、如诗如画的村庄,既是这里的村民世代传习下来生态文明理念的体现,也是当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寻美:山水相依惹人醉

4月的鉴江河畔,鸟语花香。依田而建的民居和碧玉堆成的大山分列河的两侧,遥遥相望,相依相伴,共生共荣。其间若隐若现的,是村民们在林下套种的油菜、烤烟等作物。

村外水田里,老水牛悠然自得地躺着感受大地复苏、阳气上长的温度,有时看着路边来往的行人,发出浑厚的声音,让人感到它既是忠实的劳动者又是农耕文明的守护神――守望着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村寨和聚在其间的乡民。

河岸边,桥墩下。年轻的妈妈、年长的奶奶带着蹒跚学步的孩童到河里洗菜。孩童有的拿着树枝击打河面,有的玩着石头跳水的游戏,有的看着妈妈洗菜……恍若一帧帧美丽乡村和谐悠然的叙事场景。

89岁村民龙连江,面色红润,腰背挺直,看上去十分硬朗,挑着一担大头青菜来到河边清洗。青菜洗净后,晾在河边的鹅卵石上,或者挂在树上,等晒干之后再收回家去做酸菜。 “这里空气新鲜,通风又好,做出来的酸菜有空气的味道,很好吃。”乡村人对美好生态的理解来得生动而直接。

美丽乡村是一种天然,也是建设的成果。环抱赖洞村的鉴江河,其上游是贵州省最大的灌溉水利工程鱼塘水库,但随着鱼塘水库年久失修,处于下游的赖洞村时常遭受洪灾。

2013年,天柱县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先后争取到1100余万元的生态式防洪堤建设资金;2014年,天柱县将继续整合150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防洪堤、拦河坝等灌溉积水工程的建设,同时根据赖洞村的自然、地理等生态优势,在该河段规划建设河滩亲水步道、水上垂钓区等休闲旅游度假区,为美丽乡村增添几分人文色彩。

创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村主任谌贻平带着记者走在村外的田坝上,边走边介绍:“我们现在踩着水泥硬化的田埂,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去年以来,赖洞村投入23万元完成了850米田埂步行道及村级体育场、健身活动场的建设。”如今,赖洞村已有村庄水泥硬化院坝和连户路5000平方米,通村公路硬化2.4公里,中心寨内接通了消防水管,村中心道路两旁安置环保果皮箱。此外,还修建了两座休闲长亭、一个群众文艺演出舞台,村民活动场所面积达800平方米。

赖洞村现有耕地面积1480亩,大部分都散布村寨周围,水稻一直是这里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能因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而乱埋农田。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把乡村建设的更加美丽、便捷,又要结合乡村实际,合理布局。”谌贻平说,“赖洞村就地取材建成的田埂步行道,不仅让村民有了休闲活动的好去处,也解决了过去泥巴田埂漏水的问题。”

“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村民是主体,作为主管部门要想村民所想,不能理所当然地把自己认为好的点子强加给村民,而是要科学引导村民去挖掘传统生态文明智慧,培育新的科学理念,建设新时期的美丽家园。”天柱政府办副主任、新农村建设办主任杨天恩说。

因地制宜,赖洞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既延续了村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智慧,又结合当下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2013年开启“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后,赖洞村大力实施“五改”( 改路、改卫、改水、改电、改灶)、“六有”(有幼儿园、有篮球场、有文化娱乐室、有卫生室、有两委办公房、有其他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全村总规划用地面积33420平方米,建筑面积7180平方米,入村广场(大门和风雨长廊)、生态停车场、迷你荷博园、精品农家(亲水平台)、党政文化园、古井观光、五彩田园风光、景观长廊(廊桥、防洪堤、拦河坝、河滩亲水步行道、水上垂钓区)等等将点缀在山水之间。

乡村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家园,农耕文明更是作为中华文明的根基。“美丽乡村建设,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更要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村民一起建设美丽家园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在村里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机会。”杨天恩说。

致富:能人带路产业致富

“过去村民也种植烤烟等经济作物,因为散户种植,并没有挣到钱,现在很多村民都害怕得不敢种了。”村主任谌贻平说,“作为村支两委,不仅要带头帮扶大家,还要组织村里的能人,一起来带领和影响大家搞农业产业化。”

乡村的发展建设,离不开村民主体的积极参与,尤其基础设施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大多需要当地群众投工投劳。但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美丽乡村建设,有时出现没有村民参与建设的尴尬局面。即使整合各方资源,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因为没有产业支撑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村里依旧人烟稀少。

村民张先海1998年从省武警一支队退伍后,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选择到发达地区打工,辗转在外10多年,他认识到自己家乡与外面发展的差距不可能通过打工解决。既然打工不是长远之计,那只能回乡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尤其是见到一户又一户举家外出打工越来越流行时,张先海更加坚定带头回乡创业的决心。

2009年,张先海回村开始摸索农业产业发展之路,以合作社的方式种植烤烟、发展油茶基地。“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不仅要改变落后的经济现状,还要改变和影响村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张先海说,“作为带头人必须引导他们,用实际行动跟他们算一笔明确的经济账。让村民看到专业合作社生产模式下的现代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发家致富的好出路,他们才积极参与进来。”

张绪标是赖洞村的创业知识青年,白天他在蔬菜基地蹲点观察研究,晚上通过远程教育学习现代农业生产知识技术。他负责管理的14个高标准蔬果大棚,10个单体钢架日光温室,197亩露地蔬菜基地长势良好。

种养殖合作社还会根据时间节气,发展不同的产业。“阴历二三月份种烤烟;四五月份进行稻田养鱼;六七月份稻田放水之时,在水沟上进行黑木耳的种植;到农闲时节的八九月,在闲置的田地上进行黄鳝养殖。”张先海对村里今年的发展有着可期的计划。

如今,在村支两委的组织和村组能人的带领下,全村9个村民组,298户,1183人,已经成立了运输、建筑和种养殖3个专业合作社。其中,从事建筑行业的村民100余人,从事货运、运输行业有16人。“种养殖业合作社的成员从最开始的7人扩大到20多人,村民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每股5000元,目前种养殖合作社已有22股。” 谌贻平介绍,目前全村拥有生猪养殖基地2个,生猪存栏2000多头;养羊基地1个,年出栏商品羊250只;火鸭养殖基地1个,土鸭养殖基地1个。

为了扩大全村的产业基础,赖洞村还积极开发闲置的荒山,以坡改梯的形式建设50亩特色果品种植、100亩的烤烟种植、110亩中药材种植、280亩金银花种植和1200亩油茶种植等基地。

第4篇

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他还强调,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

今年5月,在浙江 考察指导工作时指出,浙江建设美丽乡村有自然禀 赋,也有当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前瞻性;希望浙江再接再厉,继续走在前面;要继续推进美 丽乡村建设,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提高 到新的水平。的讲话,既是对浙江坚 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乡村”的充分肯定、 极大鼓舞,更是为浙江加快推进“两富”、“两美”建 设,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赋予了新使命、指 明了新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高速发 展,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对生存发展环境和农村生态尤为关注。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顺应农民群众的新期盼,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时任省委书记同志提出,要“用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指导农村新社区建设,抓好一批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镇”,“使农村与城市的生活质量差距逐步缩小,使所有人都能共享现代文明”,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思路政策,确定总体布局,推进工作部署。至2007年,全省10303个建制村得到整治,其中的1181个建制村建设成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在此基础上,201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作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

多年来,浙江不断丰富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起步,结合生态省建设、文化大省建设和“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的要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形成了今天以“四美三宜二园”为目标的美丽乡村建设局面,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到2014年底,全省2.7万个左右建制村完成了村庄整治建设,整治率达到94%左右,46个县(市、区)成为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当前,浙江全省上下正认真学习贯彻考察指导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快一步、更进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的总要求,“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要求我们更加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两富”“两美”浙江建设决策部署,以“水净、人文、村美、民富”为基本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内生动力,大力拓展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广度与深度,全面加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在浙江新的生动实践。

第5篇

一、充分认识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创建“美丽乡村”是落实党的十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党的十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确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

(二)创建“美丽乡村”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建立在对土地、水等资源超强开发利用和要素投入过度消耗基础上的,农业乃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生态退化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严峻挑战。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有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道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创建“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需要。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内容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是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际步骤。

二、准确把握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总体思路

(四)明确“美丽乡村”创建的目标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加强工作指导,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科学、量化的评价目标体系,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树立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水平的标杆模式,推动形成农业产业结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与农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五)把握“美丽乡村”创建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强化主体。明确并不断强化乡村在创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发挥农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生态优先,科学发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民俗文化差异,差别性制定各类乡村的创建目标,统筹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形成模式多样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贴近实际,量力而行,突出特色,注重实效。

典型引路,整体推进。强化总结提升和宣传发动,向社会推介一批涵盖不同区域类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美丽乡村”典型建设模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推动“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同时,鼓励各地自主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不断丰富创建模式和内容。

三、切实抓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的重点工作

(六)制定“美丽乡村”目标体系。广泛组织开展调研,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类型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功能拓展、农民素质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乡村建设布局、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研究制定“美丽乡村”目标体系。

(七)组织“美丽乡村”创建试点。采取创建乡村申请,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复核,农业部审定的方式,2013~2015年,在全国选择产生10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基于不同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类型等因素,今年上半年遴选300个左右基础条件较好、领导班子得力、创建愿望强烈、有望较快取得成效的乡村,先期开展工作,下半年再遴选700个左右。后两年全面开展创建工作。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工作方案,尽快组织实施。

(八)推介“美丽乡村”创建典型。按照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以群众参与、社会评选为主要方式,挖掘、评选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典范,推出一批科技之星、沼气之星、环保之星、致富之星、文明之星和农民满意的农技人员等典型人物,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头的积极作用,依托新闻单位,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开展“美丽乡村”典型模式收集与调研,总结提炼一批“美丽乡村”典型模式与技术体系,适时向社会推介。

(九)强化“美丽乡村”创建的科技支撑。针对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村能源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和技术瓶颈,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与协同创新,尽快产出一批生态农业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产品产地污染修复、农业清洁生产等新技术、新成果。围绕“美丽乡村”创建需求,加快总结和筛选一批轻简、低耗、配套的实用技术模式,依托农技推广体系,推进技术成果进村入户,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提高科技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扎实开展农民培训,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全面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务农技能,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

(十)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引导农民采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等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新型农村清洁模式。加强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加大农业清洁生产示范,推广一批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突出抓好畜禽养殖污染减排,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力度,切实做好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工作。

(十一)推动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方针,结合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气候特点、经济条件、生活习俗,根据农民需求,集成推广农村沼气、省柴节煤灶、高效低排生物质炉、架空炕连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小型风电等技术和产品,系统解决炊事、采暖、洗浴、照明等需求,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提升生活用能品位,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十二)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按照党的十精神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大力发展积极向上的农村文化。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尊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农村书屋、农民书架、文化大院等文体设施建设工作,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破除封建迷信,引导广大农民养成爱科学、学技术的良好习惯。

四、大力加强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的组织落实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把“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摆在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农业部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由部领导挂帅,科技教育司牵头负责,联合有关司局和相关单位加强政策研究、综合协调、指标制定和技术指导等工作;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各项工作措施;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调动和鼓励他们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把工作落到实处。

(十四)创新工作机制。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美丽乡村”创建,深入调研分析新情况,科学把握新特点,创造性提出新思路,明确工作着力点。充分尊重基层和农民的首创精神,积极探索推进“美丽乡村”创建的新途径。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支持和参与创建活动,努力使“美丽乡村”的创建理念融入并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政府指导、目标引导、乡村主体、科技帮扶、项目带动、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凝聚强大工作合力,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深入实施。

第6篇

关键词:生态景观;环境建设;可持续;美丽乡村

1生态景观建设的内涵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综合相互作用的关系。景观指的是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变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生态景观建设是将生态环境学科融入空间规划等的综合学科,创造一个可持续、自然的设计和建设实践的创新方法。生态景观建设的目标是设计出与土地和谐的方案,创造一个环境健康、可持续生产、生活的景观。生态景观建设致力于利用现有的设施和区域,加入生态元素和绿色基础设施,提高生态景观的服务功能。

2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相关理论

(1)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的生命支撑体系,是自然环境和位于村镇内外绿色、蓝色空间所构成的网络。它提供了多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绿色基础设施是由公园、广场、河流、行道树、农田、森林和湿地等构成的网络,能够调节大气、改善水土质量,提高环境质量,促使人们身心舒畅。

(2)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益处,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和水、净化环境等许多方面。生态系统服务包括了景观的价值,但引入景观概念强调了不同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总是会产生一些新的特性,提高乡村景观的多功能。在项目实践中,应从生产性土地尺度提升到乡村景观镶嵌体尺度,搞好生态系统的合理布局,重视农业景观层次上的山水林田路形成的景观格局,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景观价值。

(3)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活多样性是指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不同组件层次上的变异性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服务功能、景观观赏性的重要指标。乡村建设应重视生活生境的修复,建立富含生物的工程系统,也应该从加强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恢复和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4)乡村生态景观的特征。景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是我们祖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生活印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自然特征流失,近年来乡村景观受到了严重破坏。乡村景观的特征是地域自然内在要素和当地人改造自然形成的外在特征的综合体。它创造了一种“记得住乡愁”的场所精神,如果失去这些特征,则会出现“千村一面”。

3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景观途径

(1)建构多样的空间异质性景观。增加景观异质性有助于提升乡村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永续性。增添树林、自然灌木篱、河岸缓冲带、绿道、公园等景观有助于提升景观异质性,并改善景观基质的质量,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的水平。因此,在景观尺度上,应充分考虑自然、半自然及人工土地利用的分布格局,分析现有景观要素及相互之间的空间,提出优化方案,在现有景观格局的基础上,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连接廊道,引入新的景观斑块,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为多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进而达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2)保持自然、半自然的生境。在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中,不仅要求生产效益,也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林网、田中林地及农田边界带增加高自然价值的生态斑块的比例,追求生态效益。例如,在田间地头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或设置缓冲带等,为害虫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乡村农田不能单一强调规模作业,应结合土壤质地、肥力、水利、光照等环境条件和农作物生长特性,因地制宜合理分配,开展轮作、间作混种等多种模式,一方面了解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增加景观的多样性。例如,在传统果园中进行苜蓿等豆科植物,不仅抑制害虫,改善了果园小气候,增加了产量,同时也为土壤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4乡村水系生态景观建设

乡村的水系主要包括河道、沟渠池塘、水库、和湿地等具有重要的生态、生产、景观、美学及社会功能。水体生态景观建设要按照生态和人工防护工程相结合的原则,尽量建设生态景观化缓冲带。而滨水缓冲带建设是乡村景观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最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可以丰富乡村景观和文化价值,为乡村提供良好的景观开放空间,成为乡村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区。

5乡村植被生态景观建设

不同类型地带的生态植被建设是实现景观尺度上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应充分利用草被植物、绿篱植物和乔、灌、木等乡土植物开展植被工程建设,针对不同的地域及地段条件、功能定位,结合景观整体规划与设计,应用具体生态植被营建模式满足特定功能。乡土植物景观具有体验性和亲和感,能够呈现独特的田园风光,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使人们感受到乡土性,记得住乡愁。

6乡村道路生态景观建设

道路,尤其是硬质道路,对生态环境具有负面影响。道路廊道的增加是造成景观破碎化、生境损失的原因之一,也是形成干扰与隔离效应的动因和前提。为减小道路对生态的消极影响,乡村景观生态道路的建设主要考虑道路建设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美丽乡村道路生态景观设计应该符合地域特征,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设计要充分体现出乡村的独特风情,营造生态环保型的景观道路,保证车辆安全通行,构建开阔化的多样特色空间。

第7篇

一、认识到位是前提

由于我区是四平市核心主城区,多数村为城郊村,农民收入水平不低。因此,一直以来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重心都是二、三产业,“三区一建”工作一度拉全市后腿,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只是利用省补资金在省级示范村、重点村上作表面文章,小打小闹。2013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对照省、市会议精神进行了认真反思,深感4.8万农民虽然衣、食基本无忧,但生产生活环境很差,幸福指数急需提升,为百姓打造整洁优美的生存环境是最大的民生。基于此,我们及时召开区、乡、村、社四级干部座谈会,并组织召开了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进一步统一了全区干部的思想认识。

二、重视到位是关键

美丽乡村建设能否取得实效,能否克服一阵风、出现形式主义,关键看区、乡、村三级领导的重视程度,关键看区、乡、村三级领导是否真抓实干。一是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明确由区委专职副书记、分管副区长具体负责。全区抽调18名区级领导包村,52个部门、52个区属企业包18个村,明确了包保任务、完成时限。二是领导亲自指导。我们区委书记亲自包保一个村,并经常到所包保村及重点建设村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工作落实。四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实地踏查调研、现场办公,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并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三是严格检查评比。明确每月领导小组检查一次,每季度一评一通报,建立激励机制,并将全年评比结果纳入年终考核主要内容。四是坚持以奖代补。区财政每年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用于奖励行动快,效果好的村项目建设,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三、措施到位是保障

第8篇

齐齐哈尔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非常重视思想、文化、道德建设,把植入特色文化元素贯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始终,突出文化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质、乡风文明程度。

打造百里文化围墙、千里文明长廊……赋予美丽乡村建设新的内涵和外延展示,1+5文明带上呈现出一条条靓丽的风景线。

文化育民、乐民、惠民……用文化培养习惯,用习惯形成文化,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美丽乡村建设的软硬结合,“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不断打造乡风民俗文明和谐新风貌,更让文明风尚深深扎根鹤城大地。

软硬结合 文化植入 小村子里的特色文化元素

富裕县吉斯堡村,是个少数民族聚集村,达斡尔族村民占了全村村民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村子进行了全新的改造,翻新房屋,建村史馆、文化礼堂……不断挖掘达斡尔族文化,更打造了一个极具有达翰尔族特色风情的美丽村庄。

吉斯堡村是在“六带百村千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中,植入特色文化元素于建设中的一个缩影。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舞台”上,全市各县(市)区结合各村的地理区位、历史背景、民风民俗、地域风情等实际情况,把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建设中,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文化格局,同时,推进乡村环境风貌提档升级,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品位。

富裕县兴裕村和杨屯村、依安县新合村、甘南县兴十四村、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讷河市索伦村等多个村子,都建设了村史馆,再现了村史,丰富了乡土文化,更彰显了民族特色。

泰来县江桥镇将抗战文化融入小城镇建设之中,建成抗战文化纪念馆、观江台、纪念长廊等景观,既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内容,又深化了美丽乡村建设内涵。

齐齐哈尔市还把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为切入点,积极为农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用文化育民、乐民、惠民,有效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1+5文明带上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38个,农村文化中心村60个,农村文化活动广场160个,农家书屋188个。组建各类秧歌队、健身队210支,成员达20000余人。文化部门组织开展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50多场次。

文化塑造 引领新风一道道“会说话”的院墙

常行走于齐碾公路和齐克拜公路的鹤城市民,都意外地发现这沿路上,多出来一道道“会说话”的院墙。

瞧,碾子山的文化石墙、龙江和富裕的青砖墙、克山的罗马柱、依安的木制栅栏、克东的铁艺栅栏、讷河的塑钢隔离墙和柳编院墙、昂昂溪的彩钢板院墙、梅里斯的水泥预制板组装墙、铁锋的苇编院墙……不同的建筑风格,争奇斗艳。一墙一风景,一墙一阵地,体现着当地浓郁的民俗风情。

围墙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传统德孝礼仪、民俗风情、企业和农林文化、抗战红色文化、生态旅游……一幅幅运用绘画、喷绘、铁艺、水泥浮雕、烧制陶瓷、墙体镂空等多种工艺方式,制作出的漫画、卡通画、剪纸画、版画、雕塑、标语栏等,颜色五彩缤纷,工艺精致美观,内容又接地气。

一道道生冷的院墙,变成了“会说话”的文明宣传长卷,更吸引了许多过路车辆和人员还有村民观看。

打造百里文化围墙,让“会说话”的文明宣传带,使村民在生产之余、生活闲暇,耳濡目染之间,呼吸着文明新风,随时汲取正能量!

依安县把陶瓷产业、陶瓷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元素植入的完美融合。组织美术家协会会员走进乡村,通过陶瓷文化和剪纸文化展示,建设特色“文化墙”40余处;县里的朗盛陶瓷有限公司先后烧制多次,建设的陶瓷“文化墙”,一幅幅精美的陶瓷画,图文并茂,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宣传手法,引领广大村民讲文明树新风、共建美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展现了依安陶瓷文化,又增加了村子的文化内涵。

富裕县兴裕村是个山东移民村,在投入1300多万元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注重打造山东移民文化,在建筑风格上融入山东“白墙灰瓦”格调,同时,新建了拓荒广场和山东民宅一条街,寄托了“乡愁”,弘扬了“拓荒精神”。

制度约束 创建激励 打造一条千里文明长廊

美丽乡村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人来改造环境。可以说,怎样提高农民素质,解决村民陋习多、文化生活匮乏、环境意识不强等不良习惯,将直接影响建设成果的持久性。

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把全国文明村甘南县兴十四村和铁锋区查罕诺村的村规民约作为样板,在全市进行展示和学习交流,动员村民参与制定,签订承诺书,做到“我制定、我执行,我承诺、我遵守”。一批新的“治村宝典”应运而生。

各村都把修订后的村规民约悬挂在村里的醒目之处,时时约束村民的言行。

讷河市建设村为了保持建设成果,制定了一套适合村里实际的村规民约,还开展了“文明户大评比”、“卫生环境优秀家庭”评比等活动,村民们争先恐后参加,从我做起,提升素质,互相学习,互相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