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5 16:54: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生德育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中小学生;道德建设;特点;建议
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而独立生存。一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当中,受不同的氛围熏陶,个性品质必然不同。一个生活在批评之中的人,往往遇事多用谴责;而一个生活在鼓励之中的人,往往拥有自信;一个生活在讽刺之中的人,往往更加自卑;而一个生活在关怀之中的人,往往懂得感激;一个生活在恐惧之中的人,往往充满忧虑;而一个生活在认可之中的人,往往更加自爱。所以说,成长离不开环境,同时,每个人的行为也会对他人及整个社会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为了适当而自发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必要的约束,引导人的行为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这就产生了对道德的需要。
作为一位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认清和明确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遵循和把握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掌握道德建设特点及重要性,才能有的放矢地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一、中小学生道德建设的特点
道德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亦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永恒发展。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无法以某种标准为尺度,不能靠强制力量来实行,它要求人们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潜意识中的某种信念来自发地支配其行为。也正是这些特征又使道德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许多法律无法触及的领域却归属于道德范畴,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
道德生活不同于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其特点是不计成本,只讲义务,不讲权利,是以目标的高尚与否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尺度。因此,道德有时看似是一种高于现实的理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种种示范作用,但它又由当前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受种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它往往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道德学习亦不同于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知识学习强调接受、理解和创造,技能学习强调训练、熟练和应用,道德学习强调潜移默化、个体觉悟和生活践履。因此,与之相适应,道德教育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道德不是静态的标准,而是一种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社会上层建筑,它在受社会各种现实因素影响的同时也会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道德之行和道德之教往往有一种召唤、净化的功能,使学生具有一种与世俗相抗衡的力量,使他们的心灵有所寄托,作为人的价值得到实现。对于人类生活来说,这种召唤、净化直指他们的内心深处,是不同于外在约束力量的内在约束力量,以一种不同于外在约束的方式实现对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的社会制衡。
二、中小学生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教育历来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抓小学一、二年级德育教育工作,应以学习目的性教育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抓三、四年级德育教育工作,应以建立“防分化,促转化”的目标管理为主,为每个学生创造健康向上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而五、六年级是学生第一次面临升学的转折时期,德育教育工作应以人生观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为主,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中学生是个性逐步形成、逐步走向独立的时期,德育教育工作应以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在孩子逆反心理形成初期,提前抓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孩子少走弯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各年级各有重点,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心理特点,坚持“层次化”原则,既能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又能使思想品德教育取得实效。
笔者根据多年的德育工作实践,对如何从事中小学生德育建设有以下几点建议:
1.优化教师团队
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是教师必备的行为品质。中小学是孩子的启蒙教育阶段,学生很容易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效仿的榜样。学校应定期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正师德、铸师魂、练师能”活动,如:学习教师礼仪,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看全国优秀教师师德师风电视电影片;聆听教育专家做师德师风建设报告会;邀请专家同全校教师共同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孕育道德的精深与师德师风的密切关系;在校内组织德育骨干教师进行交流演讲;校领导与每位教师鉴定《师德师风责任书》等。通过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的素养,优化教师团队。
2.建立健全团队和相应的组织
学校要规范地成立少年儿童工作委员会,成立团委和少先队组织,如果同年级在四个教学班以上,可按年级分别选拔、聘任年级大队辅导员和团支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开展分层教育实践活动,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团队工作的根本任务和要求,切实把工作聚焦到对少年儿童的德育建设上来。
3.依托节日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活动
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进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提高道德素养,提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利用系列重大节庆纪念日,让学生在实践和学习中成长。如:“三八”节,可以开展关爱母亲、报答母爱活动;清明组织学生缅怀革命烈士,珍惜生命活动;“五四”组织学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六一”开展庆六一文艺演出、书画科技展或运动会;“七一”利用校园板报、广播、红歌赛庆祝党的生日;“八一”与社区联合,进行拥军爱军和国防教育;九月教师节各班利用主题班队会进行丰富多彩的感谢师恩教育;“十一”国庆节,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十一月利用消防安全宣传周,学校与消防队进行“紧急消防疏散演习”,提高学生自护自救的技能;12月4日法制日,各班通过举行法律讲坛,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通过各种节日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成长,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4.重视班委、班级团支部的选举及培养
在学生眼里,班干部是好学生的象征,是孩子们奋斗的动力,班干部的选举、班委的成立都应充分考虑全班同学的意见,最好采取不记名投票的选举办法,职责和权力应落实到个人,充分调动班委和团支部的组织带动作用,明确班级工作计划并确保其贯彻落实。
5.认真开好班会课
抓住每周班会课的机会,全面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多开展有关政治、时事理论及形势教育、法制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活动。如:开展时政辩论赛、时事有奖竞答等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保持清醒的头脑及对祖国应担当的责任,树立正确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6.抓好“学生一日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落实
德育办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出本校切实可行的“学生一日行为规范”评分标准,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严格执行并定时进行公布。以此促进学生的纪律、学习、卫生等各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同时,还要将“学生一日行为规范”作为入团入队、三好生选举的标准之一。
7.重视正面宣传作用
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宣传教育活动,如: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红领巾记者站、校报等宣传工具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利用勤工俭学、公益劳动、校园环保站、文学社、篮球协会、兴趣制造小组等活动,陶冶学生情操,促使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8.重视学校德育文化建设的投入
让校园的墙壁、石头说话,环境育人。如:可在学校的操场周边围墙上绘出经典的成语典故,楼房的面墙上镶嵌世界、中国、地区地图。利用长廊展出学生的手功与字画,教室过道悬挂名人名言,教室内布置团队阵地等形式,形成一楼一主题、一层一内容的立体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获取成功的外部条件。
9.故事触情
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可以以故事为主。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也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做好准备,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朴素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理性认识。
10.增强与同学的交流
作为老师,首先要爱护和关心学生,和学生交朋友,以自己的洁言洁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就会自然地将老师当做最信赖的人,他们能一吐为快,相信老师能指点迷津。
11.办好“家长学校”
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成才观。建立家长学校组织机构,成立三级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班级、年级、校级家长学校活动。举办家教讲座,交流家教经验,问卷调查,表彰优秀家长学员,特别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组织开放日活动,通过多种渠道,畅通家校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沟通合作的网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一是聘请校外的知名家教人士办讲座,二是开展“教子有方”的经验介绍,三是让家长与学生共同走上讲台,交流家庭教育问题的得与失。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只有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效果。学校还要充分利用“校讯通”网络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地与家长进行手机短信联系与交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优质资源的作用。
12.将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拓宽德育渠道
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通过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数学教师通过数学课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质疑―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英语老师要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融为一体,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
教育。
无论什么课,教师们都要努力挖掘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学科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关键词:原则;方法;孝心教育
一、实施原则
在实施孝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自主发展、操作性强、三位一体、主体生成、多元激励的五原则,以活动为抓手,逐步让学生在认知上知道感恩、在情感上更亲近父母、在行为上积极尽孝,培养孩子的孝心习惯。下面谈谈前三个原则。
1.自主发展原则
贯彻育人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目标,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调整,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操作性强原则
根据学校、班级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法力求灵活简便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有利于教师、家长将孝心教育生活化、日常化,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孝心品质和良好的孝心习惯。
3.三位一体原则
改变教育各行其是,对孩子教育未形成活力,出现天鹅、梭子鱼和虾拉船的尴尬局面,导致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现状。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合力,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二、实施方法与途径
课题组紧紧围绕孝心教育的“三个维度”:在家庭尽孝心,做孝顺儿女;在学校献关心,做尊师学生;在社会献爱心,做孝老小公民。结合小学生各年段认知特点,利用班队课、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孝心认知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孝老情感。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在常规训练中强化实践,从而形成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
1.利用班会课召开主题班会
我们课题组在明确孝心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孝心教育的内容,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展孝心主题班会。比如,在学生明确孝心要求之后,开展“孝父母,献爱心”“学会和父母交流”等亲近、互动型主题活动,采用以教育为主导,了解学生对父母的了解,包括对他们理解的深度、感情、态度以及在心中的位置等,进而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引导,让学生了解父母为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2.孝心教育渗透到品德及其他学科
科任教师利用本学科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孝心教育。在语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进行渗透,结合《我的一家人》《家人的爱》《我为家人添欢乐》等的内容延伸到课题研究上来。在课堂中渗透孝心教育要注意把握“四性”,即渗透准备注意针对性,渗透过程注意自然性,渗透方法注意灵活性,渗透效果注意持续性。
3.社会实践调查
我们在班级开展如下活动:
(1)调查父母的一年收入和劳动时间。让学生充分了解家长挣钱的不易和劳动的艰辛,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2)调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一星期的生活作息时间安排,了解他们以前的工作与生活情况。以提高学生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自觉性以及通过他们促使父辈尊敬老人、赡养老人。
我校学生多是三峡库区移民随迁子女,家长受教育的水平较低,多数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婆婆代养,这种隔代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对子女教育的偏离,只求孩子学业有成而舍弃其他而不顾。过分的关爱呵护,反而养成了许多孩子“衣来伸手”“食来张口”“唯我为尊”“目中无人”的性格,这种家庭教育的偏离,必然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义。在班级里建立“孝心教育家校联系卡”制度。具体做法是每月一次由班主任负责填写孝心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详细要求,由家长配合学校督促引导孩子完成并及时做出评价。由班级专人负责回收,然后交课题组成员统计。
4.教育合力,实践强化
摘 要 据统计,我国现有的3亿多中小学生中,有5000万之众的青少年被现行的评价标准划入了“问题学生”行列。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法国、十个瑞士、一百个卢森堡的人口。为此,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已刻不容缓,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
关键词 小学体育 问题学生 身体素质
“德智皆寄予体”,健康是一切素质的生长点。与和其他任课老师的交流不同,“问题学生”和体育教师的交流不像坐在教室举手发言里那么死板,气氛也不是那么严肃,并且和老师之间交流的机会也多。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应该如何保障体育课堂教学顺利的进行,并且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德育工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问题学生”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对体育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对体育的兴趣仅停留在对结果的需求上。
(二)缺乏足够的情感体验。由于体型较胖、力量较差等原因,导致体育成绩较低,体验不到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感受,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这些学生主动进行锻炼的积极性不够,体育运动能力较差。
(三)意志品质薄弱。缺乏毅力,怕苦怕累,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项目(如长跑等)难以坚持。缺乏勇气,担心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练习时束手束脚,不够勇敢。
(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因性格内向,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有时举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往往知难而退。
(五)心理矛盾,情绪不稳。“问题学生”一班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并时时处于矛盾之中,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意志薄弱,自制力较差。
(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惰性思想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方面。个体的差异是受到遗传因素影响的,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认定自己的运动能力差,身体素质不好,难以达到教学所要求的目标,因而学习中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
二、几个方法
(一)课堂教学要力求保鲜。鲜在:教学内容多样化、兴趣化、循环化、生活化、层次化、人文化、地域化、持续化、有效化、互动化、嫁接化、终身化。
(二)要立体裁剪,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正面引导。充分考虑“问题学生”特殊的心理状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以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多鼓励表扬,从肯定成绩入手,引导其克服困难,要以学生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问题学生”在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不要轻易给他们戴上“问题学生”的帽子,不要随意批评、指责,而应对他们倍加关心和爱护,与他们交朋友,对他们宽容但不能放纵,严格但不能苛刻,唤起他们获得对成功的渴望,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技术。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
(四)团结协作,建立民主平等的交往模式。教师要增强自身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重要的,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五)培养良好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可能引起焦虑,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创造兴趣,锻炼其意志和毅力;合作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竞争与合作是激励学生发展的两种机制,它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又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六)及时评价,耐心指导。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有的是由于技术概念不清楚,有的是由于身体素质差,有的是心理因素原因,有的是受外界环境影响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在练习中的不同表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症结之所在及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在教学与管理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以表扬为主,这是毫无疑问的。当然,在体育课堂上,这种教育方式也是十分可行的。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然后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表扬。
(七)要开展不同年级中的互动,家长、学校、学生、社区联手以及体育教师与心理、校医联手活动,耐心施爱。给“问题学生”开出合理的运动处方、营养处方以及医药处方。
(八)建立小组合作卡、运动达标卡、评价卡等。
(九)建立督察、评比机制。
摘要:处在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整个教学阶段的基础,有待解决低效甚至无效的教育模式,发展新的更具有效性的教学方法,使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与提高。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小学教学的实际条件及特点,进行了相关的有效性探讨,为提高教学有效性做出努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多种学习形式的融合使课堂教学不再像以前一样呆板,动手操作、团队合作及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更主动地获取知识,但是与此同时课堂效率问题正在逐渐被忽略,花样繁多、精彩纷呈的课堂更像是一个作秀,不知道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学得了什么,一到考试,成绩往往大跌眼镜,课堂上最活跃的学生往往不是得分最高的,平均分较传统教学有所下降。全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上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最重要的是做好课前准备,找好学生学习课文的基本要点,结合要点,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提出具有一定难度和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或者想想办法才能摘到“桃子”。教学目标一般为即时目标,指定对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课堂上的培养,不能单一地为了体现新理念而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双重培养上,更关心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乐学精神的培养。在备课过程中仔细研究教材,结合教材安排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预设教学过程,应用旧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再试用些新颖的教学方法,联系实际,新旧结合,互补不足,在激发学生乐趣的同时融入知识的学习,尽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己动手去实践,利用交流合作的方式达到理解教材的目的。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掌握班级的优良等级和各学生的能力水平及性格爱好,如,在做小组讨论时尽量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聚在一起,在讨论的同时相互学习弥补不足,从讨论到打成一片,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层面侧面地去释放他们这方面的天赋,打造他们的优越感与自信心,从而激励学生积极阳光地朝前看,共同进步。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有在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对课文学习会产生想了解、想去读、想学习的念头。因此,教师在此环节应以情激趣,通过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吸引力强、方法法多样、引人入胜的新课导方法一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卞动地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领悟真谛。如教学《赵州桥》一课,课始教师出不一幅“赵州桥”图,学生边看图教师边富有感情地描述:“在我国河北省赵县的佼河上有一座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石拱桥一一赵州桥,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坚固的石拱桥。1300多年来,它经受风吹雨打、洪水冲击、车辆重压等种种考验,仍屹立不倒。”通过教师的描述,激起了学生的疑问,纷纷举手提问:“为什么赵州桥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还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饶有兴趣地与文木对话,深刻的体会到了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独创性和设计者李春的聪明才智。
三、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必用的教学手段。以往传统的观念认为小学语文课只需要简单的记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谐关系的要求,小学生文化观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小学语文课堂不再是简单记忆的课堂,它也需要灵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根据内容实施适当的提问,可以让学生产生疑问,启迪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高效的提问将会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恰当的有效的问题,会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感意境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刺激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的的大脑转动起来,提高课堂效率。比如讲解《长江之歌》时,可以先放一首《话说长江》的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力量,并问学生听了歌曲之后的感受,从歌词、曲调中,让学生感受长江的魅力,并找一些词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江。这样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对长江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四、以学习反思为纽带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课下对语文知识乃至中国文化的思考,更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语文知识的真谛,化书本的教条知识为内在的动力,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无处不在。如果不对课堂上的知识进行反思,学生的学习将会很被动,没有任何效果,达不到基本的教学目标。通过反思,学生可以在思考的过程中,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展学习渠道,总结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对教材对所学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对小学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形成的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可以帮助其充分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成绩,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积极的情感态度。
五、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预设课堂练习及课堂思考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课堂练习及课堂提问,这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将不同的问题贯穿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果教师能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预设课堂练习及课堂思考题不但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有效活跃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预设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本课重点内容,真正达到训练的目的。其次要尽力使题目新颖,形式要多样活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要注意问题的难度要适当,练习也要适量,最好是能做到分层教学和分层提问。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更好地促进小学生成长的客观要求,我们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摒弃传统,面向未来,用先进思维和先进科技来武装小学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江雪梅.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内江科技. 2011(08).
[2]洪玉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10(35) .
[3]黄有德.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 2011(09) .
作为一门第二语言,英语学习中听课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中心环节。预习、复习 、作业、 考试等环节都是围绕着听课这一环节而进行的。优秀学生的经验证明,听课这一环节抓好,就一步主动,步步主动,听好课是搞好学习最关键的一步。
在小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式。在校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这种形式,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教案的引导下,学习前人概括和提炼出来的、反映事物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规律性知识,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系统地、完整地掌握人类的知识结晶。因此,听课是小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智力的主要途径。课堂听课效率的高低,是学生学习好差的关键。正如我国老一辈物理学家严济慈所指出:“听课,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要想学得好,就要会听课。”
怎样才能提高听课效率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1.课前充分做好准备。
课前准备直接关系到听课的效率,必须做好以下准备。
①知识上的准备。预习中所掌握的新知识的难点和重点,便是听课的重点。
②物质上的准备。 指的是教科书、笔记本、作业本及学习用具等。
③精神上的准备,确保有充沛旺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有一股求索新知识的情趣。
要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首先,要保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这就要求做到:
①早睡早起,不开夜车。
②重视课间休息的作用。有的学生拿课间休息的时间做上节课的作业,势必会影响下节课的学习。这是得不偿失的。
③还应注意平时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有条件的话,还可调节饮食,适当补充营养。
2.听课要全神贯注。
全神贯注的听讲,即高度集中注意力,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的作用,不一心二用。听课时,不乱想、不乱看、不乱动,努力排除干扰,做到眼到、耳到、心到,使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对自己知识难点的讲授上,集中在搞清教师讲解的思路上。
有些学生也很想集中注意力听课,但不知不觉地就想到别的地方去了。并常常为此感到苦恼,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学会与注意力涣散现象作斗争。引起学生注意力涣散大体有三种原因:①作为注意的对象太单调,刺激强度不够,如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教师无意义的重复等,使学生感到无聊,而产生厌烦。②主观上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所造成。如失眠、疲劳、饥饿、对注意现象不感兴趣等。 ③长时间的紧张学习,使精神疲劳了。
克服注意力涣散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①充分认识到英语学科的主要意义,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果对英语感兴趣了,注意力便一定会集中。有些小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往往因授课的老师而异,如果老师讲课好,或受到过任课老师的表扬,就对这门课感兴趣;反之,就对这门课没有兴趣。说到底,这是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造成的。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老师教学水平有高低,决不可因对老师反感,就不好好听课,这样做吃亏的是学生自己。②强化“有意注意”在头脑中的地位。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强烈成才的愿望,可以使听课成为一种自觉行动,上课铃一响,万事抛在脑后,只有专心听课而已。③ 把学习与休息,文体活动安排适当,做到一张一弛。通过文体活动和休息,有效地消除疲劳,镇定心理,上课就能集中注意力听课。
当然,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老师也要通过各种途径,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要让学生觉得英语学习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从英语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可以采用谚语、故事、歌曲、漫画、动画、简笔画、快板、录像等来激发学生的乐趣;可以模仿课本,两人一组,三人一组 ,进行简短的对话。到初二,初三,学生的知识逐渐增多,同学可以将所学内容编成日常生活会话,如见面时的招呼、告别、探望病人、问路、借东西、慈善表演、请求帮助等。
3.紧跟老师的思路,大胆发言和质疑。
小学品德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生活课堂在小学生教育中也发展成为重要的环节,二者的结合,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小学品德和生活课堂的结合,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和生活情趣的提高。通过对这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本文立足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内涵,提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小学品德 生活课堂 教学方法
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就很注重对国民思想品德的培养。学生自小学入学开始就要接受品德的教育,并成为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以促进小学生健康积极地成长。品德教育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要在实际生活中起到作用,在实践中领悟品德的含义,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品德。
一、对品德与生活的内涵的理解
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相应的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程度的要求也在提高。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品德教育课程的教师要言传身教,不断加强小学生的品德教育。由于社会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小学品德逐渐和生活课堂相结合,并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课程。这门课程立足于现实,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了小学生对品德理解,具有深远和广泛的影响。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小学生对自我认知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教师就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课堂和实际相联系,多举生活中具有品德教育功能的例子,让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品德的重要,提高接受和理解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授时,课堂与实际的结合要在小学生接受能力范围之内,在这个范围之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小学品德和生活课堂的结合,为小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提供了契机,也为小学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道德基础。长远来看,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适用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方法
1.生活和品德相结合。现实生活可以磨练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也最能表现一个人精神品质。品德是将社会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因为有了品德,人与人之间才能友好和平的相处和沟通,才不是冷漠自私的驱壳。生活与品德的结合,就像鱼和水的融合,只有在生活中小学生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品德的意义和力量。道德标准来源于生活,那么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就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去感受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道德传统,去理解和领悟生活的习性。不小看任何一件小事,不错过任何一个养成美好品德的机会,努力提高认知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1]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内容和目标要紧紧围绕生活与课堂的结合这一主题,而且要坚持贯彻生活与品德相结合的这一理念。
2.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培养生活情趣。教师要对思想品德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进行把握。为了保持学生对课堂内容保持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授课时可以采取与平常不同的且趣味的教学方式。最重要的还是创设具有真实效果的生活情境,消除小学生对品德遥不可及的距离感,让他们觉得品德就在身边触手可得,这样他们就会认真对待和思考,从而能够真正的了解品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发生的有关品德的事实进行改编,改编成一个个内涵深刻的小故事将给学生们听;也可以将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生动的讲述出来;放映视频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小学生对图像、声音等比较敏感,视频可以对小学生形成综合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更直观的看到那些品德和生活的故事,能够以积极地心态感受和理解品德和生活,激发潜在的情感和向上的心情,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角色扮演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个教学方法可以让全部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对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改编,在扮演和观看中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就可以让小学们在这一过程中真实的体验到生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短剧的扮演要选择具有品德教育意义的题材和内容,在小学生的理解接受范围之内,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扮演的过程中得到情感和品德的升华。
3.丰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的课堂内容。教师在教学时,不要局限于课本,要不断扩展教学的空间,丰富课堂的内容。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的结合,其实就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二者相辅相成,有了较强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又加固了理论知识。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用知识和道德素质修养,有能力扩展教学空间和课堂内容,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提高课堂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的眼光放到社会上去,带领学生去亲身感受生活。比如,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去感受革命先辈们大无畏的精神和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也可以带领学生去敬老院,让他们去帮助那些老人,激发他们的尊老、爱老的品德。[2]总之,要多带小学生去具有社会价值,提高小学生品德的地方,既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又可以在实践中进行自我认识和思考。课堂内容的丰富和扩展,以及与课外生活的结合,让学生主动将品德与生活相结合,不断思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自己的价值。
【结 语】
小学品德和生活课堂的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影响小学生当下的品德与生活,对以后几十年乃至一生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这门课程的存在促进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小学生明辨是非和学习的能力。“人之初,性本善”,让小学生在“习”不断加强品德培养,培养他们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挖掘教材资源,引导成语积累
借助生字补充成语。扩词是小学生语言积累最常用的手段,通过给生字“找朋友”,可以带出一些学生易懂、常见的成语。例如,在学习了从“一”到“十”这10个生字后,我就让学生说出带有数字的成语。于是,学生开始玩“成语扩词”游戏: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光十色、六神无主、七嘴八舌、九牛二虎之力、十全十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无形中就积累了大量与生字有关的成语。
通过分类充实成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成语,有描写春天的,有形容秋天的,有蕴含人生哲理的,等等。这些成语读起来朗朗上口,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教师可从教材中把它们挑出来,指导学生加以分类,再通过背诵加以强化。此外,教师还可以举一反三,让学生积累带有动物、植物名称或含有反义词的成语等。分类积累不但能有效地增加成语的积累量,使学生在积累时做到目的明确、思路清晰,而且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成语的博大精深,感受汉语文化的精妙。
2.注重课外扩展,丰富成语积累
让学生自备一个“词汇摘抄本”积累成语。课内阅读是学生积累和吸取文化营养的主渠道,但成语的积累和学生个性化、创造性阅读方式的形成还需要课外阅读来辅助。因此,教师要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通过课外扩展积累成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优秀读物(含新课程标准推荐的篇目),而且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通过“词汇摘抄本”,让学生把那些生动形象、准确优美的词句(包括成语)记在本子上,日积月累,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我要求学生在课外诵读《 成语速记 》《 成语童谣 》《 成语韵文 》等经典读物,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学会很多成语。例如《 成语韵文 》中的《 求学篇 》就有许多关于学习的成语: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学以致用、触类旁通、学而不厌、稳操胜券……这既让学生传承了知识,又让学生在广阔的课外阅读中丰富了成语积累。
3.注重实际运用,巩固成语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发掘各种教学资源,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用,把积累的成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从而巩固所学的成语。
通过“说话”练习运用成语。可以引导学生看文中插图人物的表情,用成语进行“说话”练习。比如,高兴时“眉开眼笑”,失意时“愁眉苦脸”……可以让学生看图中的天气现象说成语,比如,下雨前“乌云密布”,晴天时“万里无云”,台风袭来时“风雨交加”……除了看插图,还可以让学生看学校的场景用成语进行“说话”练习,比如,上课了,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正“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下课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出教室,操场上顿时“人山人海”……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就能把成语消化成自己的东西。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生互评;能力;提升方法
1前言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在现阶段的小学教学工作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具有积极意义。随着新课改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针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们的自我表达能力,让学生们能够自如的和人交流,培养学生们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们认识到语文习作学习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采用生生互评形式的教学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具有积极意义,需要不断提升学生们的生升互评能力。
2生生互评的内涵和意义
2.1生生互评的定义
生生互评,主要是生生互动之间的一种学习活动方式,相对于普通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单向评价的方式,这种评价的方式是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评价的重要方式。生生互评的方式,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的,通常会针对某一个特定主题和任务进行,比如说学生们的演示或者发言等,从而学生和学生们之间开展双向的或者是链条式的评价,学生们的评价内容可以包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思维方式或者情感态度等各个方面。
2.2生生互评的重要作用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当中,积极应用生生互评的方式,提升学生们生生互评的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这能够有效促进自主学习。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和学习内容,同时还能有效增强学生们的认知能力。生生互评,将学生们当做作文评改的重要主体,学生们之间的思想观念和意见能发生一定的碰撞,学生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拓展自身的视野,提升学生们的思辨能力。长时间的使用生生互评方式进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能够让学生们积极吸取其他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并对自身存在的一些写作问题进行有效改进和解决,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和能力[1]。
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生生互评能力的提升方法
3.1从习作题目入手,教授学生们评改方法
题目是习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对于学生们的写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些较为合适的题目,能够极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们的思维。教师在教授学生们评改方法的时候,首先需要针对习作题目进行全面充分的分析和讲解。针对不同的题目,教师们需要采用不同的讲解方式,让学生们深刻了解到题目在习作中的重要性。学生们在刚开始进行生生互评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针对这种问题,教师们需要给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切入点,这就是题目的重要性。教师们让学生们进行,让学生们对写作文章进行通篇阅读,针对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容进行认识和掌握,看其是否和题目一致,是否有跑题的迹象等[2]。
3.2加强示范性的评价工作,积极引导学生们开展生生互评
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定的评价模板,让学生们照着这种示例和模板进行具体的评改。教师在学生们的学习道路上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针对于习作教学来说,教师能够提供良好的示范性作用。教师的评价示例之中,应该包含文章内容、主旨、结构以及语言方面的评改。针对《我的家庭》这篇作文,教师在对其进行评价的时候,主要是分为了三个层面向学生们进行展示,首先是看这篇文章是否有跑题的迹象,其次是针对文章的语言结构进行评价,最后看这篇文章的总体风格是否具有新颖性,或者文章中是否存在着一些闪光点等。教师展示作文的时候,还可以选择具有不同层次效果的文章,让学生们当做习作评价的标准。学生们在教师提供示例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评判,学生们首先了解到全文的整体描述情况,其次看文章中描述的人物形象和性格是否丰满,最后学生们还可以针对文章中的趣味性和新鲜感进行挑选,通过三个层次上的评价和分析,能够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评价方法和能力[3]。
3.3培养学生们生生互评的良好习惯,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和评改兴趣
写作习惯的形成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时间,想仅仅依靠课堂学习的时间,并不能有效增强学生们的写作能力,逐渐培养学生们的写作习惯,让学生们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写作,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写作活动中,能够极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写作水平。想要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就需要不断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通过写作兴趣和评改兴趣,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的生生互评能力。教师需要给学生们介绍和传授一些评改的方法,让学生们积极运用这些方法,对同学之间的作文进行评改。这样学生们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对彼此之间的文章进行评改,在课外环境中,学生们也能进行评判,比如说新闻事件、课外文章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学习一些作文评改中的专用符号,让学生们在生生互评的过程中,收获到一定的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能够有效激发和提升自身的生生互评能力[5]。
3.4加强学生们之间的习作评说
习作评说能够给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增加较多机会,使用习作评说的方式,让学生们对所要进行评估的作文进行详细说明,语言的表达能够增强学生们对作文的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进行分组,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生生互评,这样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会更多,从而在开展评改作文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大胆。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评说对方的作文,不仅锻炼了他们赏评作文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口语表达的能力。教师需要让学生们明白修改对于作文写作的重要性,学生们之间的良好互动,能够促进学生们自己修改和评判作文。教师划分相应小组之后,可以给不同小组中设置不同的评改目标,让小组之间针对论文评改结果进行说明、比较。学生之间互动性不断加强,对于有效提升他们的生生互评能力具有良好作用[6]。
4结束语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生生互评能力的提升方法主要表现在教师需要从习作题目入手,教授学生们评改方法,加强示范性的评价工作,积极引导学生们开展生生互评,培养学生们生生互评的良好习惯,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和评改兴趣,并且不断加强学生们之间的互动。通过采用积极有效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的生升互评能力,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汪桂美.浅谈基于小组互评的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3(1):41-42.
[2]余秀微.尝试同伴互评提高写作能力――浅谈在学生作文互评方面的一些尝试[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1(4):133-134.
[3]董希杰.让学生作文水平在“互评”中有效提升[J].语文教学之友,2015(9):41.
[4]程雪立.作文互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J].教育,2013(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