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5 16:54: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化学小课题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如何进行化学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文章提出了新授课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一般方法,以此来说明课堂有效问题设计是提升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堂;有效;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044-02
化学问题设计的核心思想是突出“有效”,何为“有效问题”?即“使学生能够积极组织答案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下面就根据化学学科特点,来具体说明化学问题设计的一般策略。
一、明确目标,进行设问
问题设计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教师活动,所以在进行问题设计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在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压缩和拓展原有的教学目标,再思考如何将每个教学目标所指定的教学内容通过“问题”来达成。这样做可以保证问题设计有章可循,防止问题设计的随意性。
例如,九年级第四单元“离子”教学内容,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确立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核外电子分层排布”。从教材内容上看,除了描述“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之外还提到“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显然在教学中应当增加“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目标。如何通过“问题”来实现这一目标?有些教师采取的策略是直接利用教材中的表进行设问:从此表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之后教师进行总结,最后得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这样的“问题设计”的确是落实了“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目标,但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核外电子的排布形成规律性的认识理解,完全在教师的传授下认识和记得的。这种“认识和记得”不利于后面“离子的形成”、“元素化合价”及“离子化合物形成”的学习,显然在这一环节上教师的设问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对“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目标进行拓展,即“认识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特点”。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资源上选择了元素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设计了如下六个问题:①观察图表,从中你发现了哪些规律?②根据规律,想一想钙原子、钾原子应该在表中的什么位置?③氦原子的最外层上只有2个电子,应该放在表中的第二纵行,但为什么却放在第八纵行?④观察图表,除了稀有元素外,其它元素的原子是相对稳定的结构吗,为什么?⑤如何使这些不是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变成相对稳定结构?⑥由此你发现在不是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向相对稳定结构转变与什么最密切?
在这六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逐步明白周期表中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体会到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同时还知道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它们是如何得失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的。更为重要的是这还为以后关于“离子的形成”、“元素化合价”、“离子化合物形成”的教学作了铺垫,有效降低了后续知识学习的难度。
二、把握起点,有效设问
问题设计的切入点应以学生的“学习起点”为依据,“学习起点”即“教学内容所提供的‘可能起点’,以及学生发展的现在状态和潜在状态所暗示的‘现实起点’”,认真分析和把握“可能起点”和“现实起点”是教师进行有效设问的基础和保障。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原因一:教材内容的编写通常是考虑学生一般、共同的认知发展规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但它无法顾及真实状态中教师所面对的具体的一群学生的水平与能力,所以说教材只是为问题设计提供了一个“可能起点”,这个“可能起点”既可能是超越学生的“现实起点”,也可能是低于学生的“现实起点”。若教师严格按照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进行设问,很难适应特定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发展,还可能会造成不是难点的教学内容当成教学难点来教,是难点的教学内容却一带而过。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入理解和挖掘教材,通过对教学内容合理分解、适当演绎,设计出有效的问题适合学生的“现实起点”。显然教材只是教师进行问题设计的一种教学资源,而不应是规范问题设计的典范。
原因二:“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具备的先备知识。要认真分析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具有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盲点、学生所贮备的知识与所授内容之间的距离、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内容所具备的情感、心理上的因素,这样才能设计好更为合理、有效的问题,做到因材施“问”。
案例:化学第五单元的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这节教材一般的逻辑呈现顺序,不难看出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是一种“归纳式”的教学思路,是一种“上位学习”。通过两个实验归纳出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守恒”,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再通过两个“不守恒”的实验来分析和理解化学反应前后为什么会出现“不守恒”的现象,最后用微观解释来升华和强化质量守恒定律。
通过教材分析发现,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教材在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就已经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物质构成”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从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利用“微观”的途径去收集证据比利用“化学实验”的途径去收集证据更容易、更有效,所以学生认知的难点其实并不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而化学反应前后“单一”物质的质量变化和“开放体系”、“密闭体系”才是两个思维难点。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先通过“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如何变化”这个问题由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解释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的原因,为接下来的探究提供了落脚点,然后通过由四个化学实验所提出的两个问题:①四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三个不同的结果?②为什么实验要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可敞口实验吗?有效化解了学生的学习困惑。
这一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是在一种探究、体验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适时留白,弹性设问
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问题静态预设有余动态生成不足,表现出问题设计的机械性,主要是教师受制于课前的问题设计,没有留足即时性问题生成的时间,导致在教学中一旦出现偏离问题设计的情况就立刻修正,虽保证了问题式学习的严密性和完整性,但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状态的偶然性和复杂性。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学精彩之处正是在于教学的非预见性,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最高能级的“问题”应该是学生自己生成、超乎教师预期,同时又能激励学生主动地多角度探究,这才是问题设计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
针对以上有关新授课中化学问题设计的一般策略,概括起来就是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研究学生对新材料是否具有起码的认知结构(能不能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具备了哪些相关的基础,这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还存在哪些思维障碍和知识盲点,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等等;第二,要研究学生是否具有同化、顺应新材料的心向(愿不愿的问题)。如果以上两个方面的工作认真落实好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一定会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第3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第2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标;教学方法;科学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初中化学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应该拥有怎样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认识活动、师生关系?教师应当树立课程目标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一、新课程环境教学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使每个学生均有发展的空间,这是新课标的一个要求。因此,在教师的观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但与此同时,又容易走向另一个误区:课堂上教师不敢过多地引导,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学生发表的意见,一味地被肯定、被赞扬,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显得十分浓厚,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却变得小心翼翼。课上该点拨时不敢点拨,教师缺少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就打了折扣。笔者认为新课标教学,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教改作用,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新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做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二、新课标实验探究性增强,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科学,因此,化学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征,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模式。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关键的一部分。新课标教材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而不再硬性规定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就给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实际上,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由于初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改进验证性实验,强化探索、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标准》和“新教科书”尝试采用了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研究性实验。①增加探索性、研究性实验。体现探索的某一过程,如实验现象探索、实验结果探索、实验方法、实验方案探索等,也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探究的作用。②增强验证性实验的探索性和研究性,让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自主学会探究,达到新教材的教学要求。③在“活动与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形式,经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观察实验现象,从观察中得以思考与分析,达到探究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讲到涉及环保的相关知识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四、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学习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通过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因此,教学中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并开展自制仪器、自制实验装置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新课标教材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初中化学;主导与主体;环保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2-0001-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多彩的化学世界;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这些基本理念为新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提供了可操作依据,面对改版的新教材,如何施教?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讲到涉及环保的相关知识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例如:初中教材讲到空气的组成时,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日报,使学生初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再“纯净”,已受到可吸入颗粒、有毒气体等的污染,再介绍这些污染物大多是化学物质,在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地接触到,这样,引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对环保教育做了个铺垫。
二、新课程环境教学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
我认为新课标教学,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教改作用,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新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做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三、重视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如用无水硫酸铜粉末验证市场买回的酒精是否渗有水;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等事实,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学习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通过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因此,教学中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并开展自制仪器、自制实验装置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新课标教材的重要内容
1 对新教材的认识:新教材的特点概括为三个字──新、实、精
1.1 新:新教材有一种全新的感觉.。从形式上看:增设了许多插图,编入了趣味性小故事或小实验,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
从内容上讲: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注重反映学科发展及新的科技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性内容和选学资料。“家庭小实验”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观念上说:新教材融进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有机合成材料,六大营养素对人体的作用等。设置了较多的讨论和生活观察题目,从中折射出新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拔、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
1.2 “实”指素质教育落的“实”: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让学生既明白了化学对人类进步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努力学好化学的决心,教材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具体表现为:①加强了化学实验教学。②加强了化学学习中科学方法的指导。③穿插了家庭小实验拓宽了学习时间和空间。④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图片、阅读、课题研究等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1.3 “精”指精心构建教材体系:设计知识层次,新教材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构建知识体系,如:教材将原子、分子、原子结构、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的相关内容由难到浅进行有序排列,降低了初中化学的起始难度,同时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更为自然。在三课题讲原子、分子的概念,下一个课题讲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的相关内容,这样能使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这种设计使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2 体会:使用新教材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转变教学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用好新教材的关键,在理解领会课改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的同时,进一步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注意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加强对学法的指导为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把握好深广度:要防止任意扩大知识容量,拔高教学需求,甚至把已删去的内容又补充进去,这样做容易把重、难点转移,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些对习题有用的知识可通过设置课后讨论题,来扩充和延伸。
改革教学模式:教师应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交互式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
加强实验教学:新教材对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强化,提醒教者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渗透对环保意识的培养。如:教材中介绍空气内容时引入“资料”在其中明确空气质量的测定标准,以讨论题的形式提出了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不能扩散到空气中,应该在瓶底放少量水或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在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运用己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结合相互评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另外有些演示实验也可大胆地由学生来完成,再由其他学生指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做既调动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实验能力和敢于探索的精神。研究性学习题目不容忽视:新大纲共列出了36个研究课题,新教材设置能源、环保、人体中所含元素调查三个研究课题。
注意精心设计习题课:学生能力的提高,往往需习题的解体训练,就大纲的内容和课时而言,可以说教学任务量相当重,为此,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习题课,选择典型习题,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重视分析过程,把思维的选择、变换作为讲评的重点。
3 分析“中考”化学,定位新课改环境下的化学学科教学的几点思考:
教师首先应明确综合题≠难题:综合能力测试难度在于学科间的交叉,学科间的交叉不在深度而在广度。基于这点,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双基训练,夯实基础。注意多角度看问题,切禁搞偏、难、怪题。
各种理科综合题目中,不是生化综合就是理化综合,这是因为化学知识容易与物理、生物知识发生渗透交叉,因而化学教师应在坚守好化学这块阵地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点的交叉建立与基它各学科的联系,将知识重组、整合、让学生在知识交融、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总的来说:新课改可以说是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一次变革,是教育的一次革命。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感策略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自古情理不分家,让学生对化学动“情”,再让他们学习化学之“理”,自然效果倍增。那么怎样让学生对中学化学“动情”呢?无数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物经历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其内心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同样,学生内心对化学的热爱和追求,对其化学学科学习品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化学情感的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
1.对化学教师“动情”。要想让你的学生喜欢上化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作为化学教师的你。所谓爱屋及乌,学生喜欢上了你,自然也就连带着喜欢上你教的学科,喜欢了,也就会认真,效果当然也就好。要让学生对化学教师“动情”,首要前提是化学教师要有足够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体现在个人素质,为人师表,要让学生觉得你值得尊敬,应该尊敬。人格魅力体现在“言必行,行必果”,要让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一定要做好。人格魅力体现在愉悦的心情,肯定的眼神,表扬的话语,可以让学生愿意接近。其次化学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广博的知识体现在备课充分,教师不可能都是学者,所以针对每一节课都必须充分备课,熟知每节课的相关知识;广博的知识体现在勤于钻研,知识要有深度,有广度,一个简单的现象要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收获,能激发学生深度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勤于思考,挖掘出有深度,有广度的问题。
2.对化学学科“动情”。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自然赋予其独特的魅力。化学“惊奇”,化学实验,化学现象常伴随着魔幻般的变化,学化学初始,一节化学“小魔术”展示课,可让学生瞪圆眼睛。化学“奇妙”,空气是物质组成的,空气是有质量的;动物呼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还可以灭火等等,无一不冲击着学生的思维。化学“实用”,用化学知识解释灭火的原理;用微粒运动解释气味扩散的原因;用小苏打发酵,治疗胃酸过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会到化学的魅力,自然会喜欢上化学的学习。
3.对化学知识“动情”。新课程教学目标中增添了情感目标,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合理地开展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用能让学生“动情”的资料展示进行课题式研究,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如用触目惊心的森林大火(包含起火、燃烧、危害、扑灭)录像短片展示,开展《燃烧与灭火》的课题研究。再如用浓盐酸的泄露图片展示,开展盐酸性质的课题研究。
二、线性思维——思维策略
化学线性思维指的是,分析化学问题时采用程式化有序性的化学思维方式。现在的初中化学教材编写意图趋向于话题式研究,这种编写形式,打破了原来旧教材那种知识系统式研究,每一个话题的研究,都要涉及到多种不同系统的化学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有挑战性,但同时,也造成学生思考问题时缺乏有序性,分析问题时甚至无所适从,不知道用哪方面知识从什么地方入手分析,这无疑给学生解决问题造成了难度。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化学线性思维的培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研究物质的性质,还是进行化学计算;无论是进行化学实验操作,还是实验现象描述;无论是自主探究,还是集体讨论,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要使学生的思维沿着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远到近的优化程序步步向前推进,直至有效地完成任务、实现目标。下面是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化学线性思维的尝试:①研究描述物质的性质时,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研究描述物理性质顺序为:色味态度(硬度、密度、溶解度)点(熔沸点)等。②进行化学计算时的顺序为: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指出化学计量数求算相对质量代入具体数据和未知量。③化学实验装置的搭建和仪器的选取时顺序为:下上;左右;气体发生装置气体除杂净化装置干燥装置收集使用装置尾气处理装置等。④描述实验现象时顺序为:反应物参与反应而减少所伴随现象生成物产生从无到有所伴随现象。⑤自主探究时顺序为:实验现象或资料展示估测猜想原因性质实验验证探究归纳小结问题解决。
三、开放性、发散性问题——分层教学策略
我们这里说的分层教学,并不是指那种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然后作不同要求的所谓的“分层教学”。我们一直认为那种“分层教学”是违背正常的教学规律的。原因有二,一是那种“分层教学”不利于初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那样会让被划分为优等生的学生背负不必要的压力,更会让被划分为中等生和差等生的学生感到自卑;二是知识的学习也有一个适应度的问题,对于同一个学生来讲,一般都有适应学且学得好的知识,也有不怎么适应学并学不到很好程度的知识,一次性将学生定性为三六九等,显然是不合适的。
我们认为分层教学更应该是侧重于教学内容上的分层教学。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用武之地,人人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通过多层次的问题,开展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高要求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必须用心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而要较好的执行这样的思想,我们认为最好莫过于设置开放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指的是没有特定的标准答案,而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答案的问题。如:在学习《我们身边的物质》时,设置的问题是:你认为空气真的是“空”的吗?你觉得空气中可能有一些什么物质?他们所占的比例是大,还是小?再如:在学习《自然界中的水》时,设置的问题是:你在哪些不同地方发现了水?水可以是什么样子的?社会生产中,有哪些操作会使水变脏?又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设置的问题为:你见过哪些灭火的方式?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愿意回答,容易回答的,而且都没有错的说法,自然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一开始就获得成就感,得到好心情,这节课当然也就容易出效果。
发散性问题即求异问题,是一种要求学生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问题。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设置的问题是:泡沫塑料制品燃烧,你用什么方法灭火?原理是什么?再如:在学习《化石燃料的利用》时,设置的问题为:酸雨的主要成因是含硫的化石燃料的燃烧,那么你认为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防止酸雨?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在自己不同的认识程度上,给出自己可以理解的答案,还可以通过其他同学的答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不卑、不骄、不躁的学习品质,也更有利于课堂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四、提问、课堂练习——反馈策略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知己知彼,反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反馈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学生本节课的效率,知晓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本节课的所得,更可以让学生体验收获的成就感。再说“百闻不如一见,不见不如一练”,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讲出来的,所以课堂教学中最好最直接的反馈应该就是提问和课堂练习。
当然要使课堂提问和课堂练习更好的体现出效果来,我们还应该注意下列一些问题:①贵精不贵多。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进行太多的提问和练习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没必要的。②代表性,覆盖面要广。不能多,那么我们就应该让问题和练习能兼顾较多知识,更有代表性。③多层次。问题和练习的设置要有层次,有序性选择,做到由易到难、从简到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要让学生逐步熟练,不宜一下子太难,那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④发展性,延续性。问题和练习不应尽是死板的基础知识填空和套公式。要有发展性,要有知识的运用,特别是要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设计;要有延续性,问题和练习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建立起的思维和方法要能够延续到课后的问题和练习中,要能够延伸到后续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叶方猛.以实验探究为先导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1,(1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新教材 课堂教学
近年来,化学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重点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高中化学教学自始至终都要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既针对高考命题的要求,又适应社会工作对国民素质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我们的化学教学应依据学科特点,制定最适合我们学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适应新课改精神。下面就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1 新教材的特点
1.1 新:新教材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从形式上看:增设了许多插图,编入了趣味性小故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
从内容上讲: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注重反映学科发展及新的科技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性内容和选学资料。“家庭小实验”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观念上说:新教材融进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1.2 想:设置了较多的讨论和生活观察题目,从中折射出新的知识、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拨、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
1.3 “实”指素育落的“实”:绪言让学生既明白了化学对人类进步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努力学好化学的决心,教材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加强了化学实验教学;加强了化学学习中科学方法的指导;穿插了家庭小实验拓宽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图片、阅读、课题研究等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1.4 “精”指精心构建教材体系:设计知识层次,新教材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构建知识体系,如高一册将碱金属与“卤素”位置调整,降低了高中化学的起始难度,同时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更为自然。
2 新课改后教师的改变
2.1 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2 作重心的转变: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现在工作重点就放在以下五个方面: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法;研究学法;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对学生的评价。
2.3 评价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了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化学教师侧重了激励性韵评价语言,注重了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注意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 做好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应该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新课改理念,并把这些新的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激励、民主、开放、探究”要成为每堂化学课的主旋律。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教师把一些活的动态知识总结为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注重对知识点的识记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大胆的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提高探究能力,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科学的探究活动。探究性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为核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发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开展第二课堂,笔者对师生作了一番了解,教师以访谈为主,高一学生以学习兴趣、课余化学学习情况等展开问卷调查。由于初中化学内容渗透在《科学》知识中,所以很多学生对化学认识不多,也很少关注周围的化学问题。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生活中处处渗透着化学,如果能够将化学知识同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利用它去了解、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会使学生为自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而高兴,无形中对化学产生兴趣。笔者从生活化学出发进行了一系列第二课堂的实践研究。
二、实践研究
第二课堂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化学教材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以学生掌握实际知识为原则。
1. 寻找教材与生活结合点
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及对教材的研究,笔者从高一必修1中找到多处与生活的结合点。
高一刚开学,学生对化学充满好奇,趁机给几个课题:①汽水中的化学;②利用瓶装标签初步认识厨房中的酱油、米醋、烧酒、碘盐等成分;③家里各种洗涤剂成分。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有找准生活化学实践研究的切入点,调整化学教学策略、第二课堂的实践策略,才能提高实践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
2. 实践形式多样化
课外活动的开展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明显区别。
(1)个人研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而第二课堂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但大多数是以个人和小组活动为主。例如,豆浆和牛奶的丁达尔效应的研究,个人完全可以在家里研究。
海水中溴的提取,若是小组作为课题研究,分工合作,研究速度很快。从成员组成形式上讲,可以说第二课堂相对来讲更具有自主性、灵活性。 转贴于
(2)多样的活动方式
笔者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采取多种多样活动方式。①办手抄报、黑板报。每学期学校会定期要求出黑板报,我会给相应学生主题,要求其查阅资料,整理出相应内容。班级里阶段性我会举办手抄报竞赛,将班级分成八个小组,约六个人一组,比赛前必须向学生宣布制作要求,包括纸张的大小、手抄报内容、版面设计、交稿时间和评分标准等。例如,我给学生课题“大气污染”,各组学生会分别行动起来,先一起确定主题中的各小题,然后分工,直至完成任务。这种学习形式,不仅能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增强知识,还能促进学生相互尊重、理解和关心,进而学会交流,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②生活化学知识小竞赛。通常我会在一个专题学习结束后,举办一次生活化学小竞赛,将专题中能联系到生活的化学知识收集起来,经过重新编排,利用休息时间给学生兴趣性竞赛,或进行竞答活动。③分配课题到个人。例如,近期我授完二氧化硫的新课,我向学生布置一个课题: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pH,如果是酸雨,各自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酸雨防治的有关建议。④利用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我给学生布置了四个课题给予选择,分别是对废旧电池回收情况的调查及建议、饮用水污染与人为因素的关系及控制对策、奶制品工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学校附近不洁食品状况调查,学生选择课题,通过合作探究,从而解决课题。
(3)丰富的活动场所
化学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笔者要求学生积极利用家庭环境,进行家庭小实验、化学小发明、化学小制作活动,利用家里的酱油、米醋等原料解决化学问题,研究课题,如将家里买来的粗盐进行提纯,实验结晶法。又如用面粉、米醋等检验加碘盐中的碘元素。同时也要积极利用社会环境。如学到二氧化硫内容时,可要求学生收集当地雨水,检测是否为酸雨。针对学校的现有条件,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完成课题,甚至有时自己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存在的化学疑问,安排学生的化学实验应尽量避免高、深、难的课题,实验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课题周期不超过一年。例如,我在授完碘内容时,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完成干海带中碘的提取,学生设计实验,展开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论,用了一星期就完成,学生都说收获很多。
三、体会和反思
关键词:课题研究;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活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1-000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04
一、化学课题研究学习的认识
化学课题研究,是教师或学生提出化学问题,通过调查、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获得对于某一问题的认识过程。它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为核心,让学生把化学问题当作课题或专题进行科学、系统、深入地研究,使学生从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态度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全方位体验的活动。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从课题的选择和设计,到课题探究的中间过程,最后到课题的完成,均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力求通过学生亲身地选题、实验、思考、总结等活动,完成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从中获得新知。教师在课题解决的过程中,是引路人,是助手,是协从,而不再是神圣的“先知先觉”者。选择的研究课题可大可小;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可长可短;可在课堂上由师生共同探讨进行,也可在课外由学生自己完成;结题报告可以是论文、图表,也可以是小制作、小发明等等,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充分体现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在课题研究学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感觉到课题研究学习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1)课题研究的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能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年增强,他们喜欢表现自己,不愿服从他人的指使,渴望独立,追求自尊。而课题研究恰好强调的是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希望参与活动的个体都能表现出各自的个性。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普遍喜欢课题研究这样的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的学习方式。
(3)课题研究反映了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中学生的内心深处渴望学习,渴望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希望对每一个不懂的问题探个究竟。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以至于产生厌学情绪。课题研究活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4)课题研究由于不受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能够十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能够激发学生钻研的兴趣和动手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它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5)课题研究能让参与活动的学生生动地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思路: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制定实验方案归纳小结得出结论;体会科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方法比结论重要”的学习理念。
(6)课题研究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经受考验。因此,课题探究的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会互相关心,团结协作;逐步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
二、化学课题研究学习的过程
1. 选择研究课题
课题即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与学的活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也可能是学生或教师在生活中发现或遇到与所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因此,所选定的课题必然具有两个特征:首先,课题是源自学生的学习需求。因为学生是教育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学生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所以,依据这一原则所确定的课题才会吸引学生,才有研究的价值。其次,选择研究课题和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还必须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否则,设计再好的课题也无法开展下去。选择研究课题, 我觉得应激励学生发现并敢于提出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不仅仅只是由教师给学生提出,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能大胆地提出供研究。例如:在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学习中,一个章节的学习结束后,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1)实验室用的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哪种是最优方法;(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除了与氧气反应,会不会与氮气反应(学生在做练习时碰到 3Mg + N2Mg3N2);(3)氧气是怎样被发现的;(4)空气污染问题。显然,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就是很好的研究课题。于是我便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学生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组成了一个个课题小组,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与探索。(详见案例)。
2.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
研究课题的完成,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特别是在第一次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不仅能够教给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而且能够使学生少走弯路,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但是,教师的指导一定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注意不能代替学生进行研究;指导要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进行;教师的指导要富有启发性。另外,教师要研究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指导;指导些什么。着眼于学生长远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1)注意教给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进行课外活动,都应该将这一方面放在首位。一般来说,当师生共同确定好研究课题以后,教师要和学生商讨、设计研究方案,此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课题研究要有一个整体思路,即:
(a) 制定明确的研究目标;
(b) 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法;
(c)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践;
(d) 总结汇报研究成果。
有必要的话,还要制订详尽的研究计划,包括小组的划分,各成员的职责,课题研究的进程计划,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以及研究结果的汇报形式等等。
(2)注意指导学生参与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不可能由某一个学生完成,而是以小组进行。而要想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必须要让每个小组成员真正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是课题完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有主人翁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a)要自始至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少指责。给每一位成员都要分配具体的任务,使其明确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b)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参与。(c)让全体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参与。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不能任由学生自愿组合。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对好学生和成绩落后的学生要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中去。
(3)注意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一定会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这种指导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或不应该怎样做,而是积极地参与到他们中间去,通过共同上网,查文献,找资料等手段研究讨论,在问题得以解决的同时,学生学习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指导学生进行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课题研究一段后,让学生自己准备在化学课上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交流在这次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教师要学会评价。新课程强调教学评价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习能力、学生的智力品质;要重素质,重过程,重表现,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课题研究学习中可以发挥学生的各自的长处,为他们展现自我风采、实现自我价值搭建舞台。教师要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学会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 、 化学课题研究学习案例
本案例记录了我校2010届九(4)班的学生在学习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后所做的一次研究课题的情况。从中可以体会到,作为刚上初三的学生,如何从他们所想的问题中提炼研究课题,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
研究《制氧新方案》课题报告
作者:许同学
陈同学 荣同学
庆同学等
指导教师:钱艳艳
1.问题的提出
当今时代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力求效率与质量的提高。课堂上,老师教授了我们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于是,我和几个同学便质疑了,这是不是最简便的、最好的方法呢?难道没有其他更好的实验室制氧方案吗?我们针对这一问题组成课题小组进行研究探索。
2.资料的收集
我们从电脑软件中、网上、百科全书、《辞海》等搜集各类制取氧气的方法(化学方程式):
低温液化空气分离法
2Al2O34Al + 3O2
电解熔融的氧化铝
2H2O2H2+O2
电解水
2KClO3 2KCl+3O2
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
2KMnO4K2MnO4+MnO2+O2 加热高锰酸钾
4HNO34NO2+2H2O+O2
浓硝酸光照分解
2HgO2Hg+O2
氧化汞受热分解
2KO32KO2+O2
臭氧化钾分解
6H2O+6CO2C6H12O6+6O2
植物光合作用
2H2O22H2O+O2
过氧化氢被二氧化锰催化分解
2Na2O2+2CO22NaCO3+O2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还有其他一些方法。
3.资料的辨删
前三者由于条件所制,实验室中无法频繁地实行,且带有一定危险性。而课本中学到的两种方法可行,但产氧量实在太少,分别产氧量约为自重的19.6%和5.1%。用氯酸钾时,如果取量不当,会与二氧化锰副反应,生成有害的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至于浓硝酸和氧化汞,实验中会分别生成有毒物质,二氧化氮和金属汞。用臭氧化钾太浪费了,因为那是强氧化剂,况且一下子也买不到这种试剂。那在实验室里种一棵植物来制氧更不可取,这既不能控制量、速度和浓度,又不可以在一般实验室里进行。用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虽然原理可行,但须另制二氧化碳,实验繁锁,不可取。综合分析实验室制氧气的一些要求(节能,安全,成本低,方法简便,易于操作,制氧纯,速率适中等),最终我们决定实验一下用“过氧化氢加二氧化锰催化分解”的方法制取氧气。
4.研究的过程
研究的课题确定了,我们几个同学成立了课题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目标,分工合作,制定方案,实验研究。我们讨论,用过氧化氢加二氧化锰催化制氧气,用固体(粉未状)和液体反应,而且不需酒精灯加热,所以选择用“固—液常温型”装置来制取。
(1)试剂和仪器
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橡皮塞、锥形瓶、导管、橡皮管、毛玻璃片、水槽、集气瓶、胶头滴管等。
过氧化氢溶液、适量的二氧化锰。
(2)实验装置
(3)实验过程
我们先用医用过氧化氢溶液实验(2.5%~3.5%),搭配仪器,然后将过氧化氢溶液从长颈漏斗口倒入。待十余分钟不见有气泡。接着多倒一些,再倒了一些双氧水,又待了十余分钟,可仍不见有气泡。于是认定这浓度有关系,可能浓度太小了。
再决定用30%的过氧化氢溶液实验。将原装置洗净后,再将过氧化氢溶液从长颈漏斗口倒入。锥形瓶中立即冒出大量气体,导管另一端冒出大量气泡,一下子来不及收集。另一方面,锥形瓶中反应太剧烈,仪器有些震动。于是认定浓度太大了。
我们再用30%的过氧化氢溶液与水以体积比为9∶1,8∶2,7∶3,6∶4,3∶7,2∶8,1∶9,即浓度为27.4%,24.4%,21.6%,18.7%,15.7%,12.7%,9.6%,6.5%,3.3%的混合溶液实验,分别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4)实验结论: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用3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水以3∶7体积比混合,制取氧气为宜。我们取用20毫升新配的过氧化氢溶液,1/4药匙的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能收集三集气瓶的氧气,这也正是我们学生进行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时所需要的量。
5. 遇到的问题
在实验中,我们遇到了不少问题,如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用分液漏斗来控制过氧化氢溶液加入的量,但我们想用排水排气集气法收集氧气,来观测氧气放出的速度,于是我们把开始的向上排气集气法改为排水排气集气法,但发现大多数情况下气体都是从分液漏斗口漏出,而没有经导管从水槽中输出,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认为如果选择用分液漏斗,那么就不能用排水排气集气法收集氧气(这可能与压强有关)。我们为了能观测氧气放出的速度,将分液漏斗改为长颈漏斗,一次性加入我们所需要的量,取得了实验的成功。
6.实验的体会
在研究制氧新方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问题——寻找资料——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指导实践——展示成果——反思提升。实验中,同学手碰到了过氧化氢溶液,手泛白了,但都毫不畏惧,依然积极地投入研究中,我们认识到做科学研究必备的精神——坚持不懈、不畏挫折、勇于探索的精神。我们大家一起组成小组进行共同研讨,共同思考解决问题,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与巨大力量。这次研究不仅培养了我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还大大地增强了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能力、研究探索能力等等,我们受益匪浅。
四、化学课题研究学习几点思考
本学期,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开展了化学课题研究学习的探索,在探索中,我与学生一起成长。下面是我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1.教师要学会研究
课题研究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体现,而研究性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其选题过程、研究过程、结题过程,都十分类似科学研究过程。作为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学习在先,研究在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知识,才能对学生的课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的指导工作。因此,我们化学教师要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2.教师要学会合作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新的课程,本身具有开放性、生成性、涉及面广、学科之间相互知识渗透等特点,对于我们教师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我们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只有教师亲自参与其中,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只有教师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和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才能获得学生的承认和尊敬;只有教师敢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虚心地与学生合作,从学生的研究中积累经验,获得方法。
3.教师要学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