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等职业教育法

中等职业教育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5 16:54: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等职业教育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等职业教育法

第1篇

一、充分认识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长期坚持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方针

(一)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和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对于加快普及高中段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把它作为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任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中等职业学校(包括各类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要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面向企业,面向经济,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努力培养与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二、加强宏观调控,大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三)各地在加快发展高中段教育的进程中,必须加张对初中后分流的宏观调控,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数占高中段招生总数的50%以上,促进普教职教协调发展。省级教育强县应率先垂范。凡当年中职招生比例低于50%的,不得申报教育强县;评上教育强县(市)后连续两年达不到要求的,取消"教育强县"称号。

(四)各地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当地实际,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十五"规划和学校布局调整规划。通过增加投入、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促使中等职业学校上规模、上水平。到20*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均规模耍达到1200人以上,每个县(市)要

集中力量办好1-2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省建成省一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00所。对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要予以调整,或取消独立颁发中职毕业文凭资格。

(五)市、县政府要统筹本地各类公办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打破条块分割,通过合并、联合、迁建等多种形式,盘活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土地、房产等教育资源置换的收入,必须全额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未经市、县政府批准,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将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移作他用。

三、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

(六)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各地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若干规定》,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公民合办"等多种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对于办学质量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当地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推进人事、分配制度等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有条件的要积极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各地可选择部分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资和管理。在改制过程中,政府要在投入上继续支持试点学校的发展,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妥善处理好教师的待遇问题,防止国有校产流失,确保学校稳定。

(七)鼓励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与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鼓励企业资助学校优化实验实习设施,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等职业学校要围绕企业需求设置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适用人才,同时积极参与企业在职职工的培训。鼓励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组建以省级重点职校为龙头、有关学校和企业参与的职教集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八)中等职业学校年度招生计划由学校根据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自主确定,报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备案,并统一公布。允许学校在招生过程中根据生源情况及时调整招生专业和招生人数。允许学校免试招收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允许省一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示范专业面向全省招生。

(九)中等职业学校可按生均培养成本收费,自主确定校内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按学校隶属关系报市、县(市)物价、财政、教育、劳动保障部门备案,并在招生前向社会公布。各地可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规范收费行为。

四、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

(十)各地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性专项经费应逐年增加,并确保其占同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用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工资由当地财政统一发放。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应高于同级普通高中。

(十一)各地应接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其中的50%由市、县两级政府统筹,主要用于中等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和实验实训设备的添置。具体统筹办法由市、县政府负责制定。

(十二)各地要努力盘活现有教育存量资源,通过异地迁建、土地开发等多种途径筹措建设经费。有条件的地方可组建教育发展公司,以现有校产作为资本金,利用银行贷款,加快学校建设。各类银行要积极发放信用贷款支持学校建设。财政安排的学校基本建设部分拨款可改为贷款贴息。

(十三)境内外个人、企业、社会团体捐资或投资兴办中等职业学校的,享受国家和省政府浙政发[*]272号文件规定的有关优惠政策。

(十四)各级政府要重视、鼓励和支持涉农职校和涉农专业的建设。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助学金、奖学金、减免学费等多种途径,鼓励学生报考涉农专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合作培养涉农人才。各地可从当地农发基金中提取一定数额资金,支持涉农专业毕业生从事农业科技创业,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举办涉农专业成效显著的职业学校,在确定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示范专业、推荐保送生直升高职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五、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营造中职毕业生良好的就业环境

(十五)各地要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依法加强劳动监察,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对从事一般职业(工种)的,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技能培训结业证书,对从事有特殊要求职业(工种)的,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取得相应证书的,企业不得录用,不得进入人才、劳动力市场。

(十六)中等职业学校要把中级技能证书获取率和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切实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劳动保障部门要为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核提供便利条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初级或中级起考等级,在符合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十七)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要转变用人观念,克服人才"高消费"倾向,营造中职毕业生良好的就业环境。积极鼓励中职毕业生到生产、服务第一线和农村基层、城市社区工作,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利用人才、劳动力市场,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推荐和服务工作。中职毕业生在城镇有固定工作和固定住所的,允许随迁户籍关系。

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多样化,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十八)坚持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同时,要努力拓宽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途径。"十五"期间,全省面向中职毕业生的高职对口招生数占高职招生总数的比例提高到60%以上。在进一步完善"3+2"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试点的同时,允许独立设置的高职学校进行"五年一贯制"教育试点,面向全省招收初中毕业生。充分发挥自学考试开放、灵活的教育功能,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有开考模式的基础上,开考与中职相衔接的高职类专业,为学有余力的中职在校生和毕业生提供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

(十九)鼓励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举办综合改革实验班。支持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与当地的重点高中发挥各自的优势,联合创办综合高中,探索新型的普职沟通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升学和就业的多种选择。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试点。

(二十)中等职业学校应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面向社会积极举办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班,为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在职、转岗、下岗人员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

(二十一)各地要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广大教师要热爱中等职业教育,自觉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苹,不断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2篇

【摘 要】本文对我国的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目前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在生源、师资、区域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体制、政策扶持和加强管理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教育改革;民办中职教育;发展措施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弥补我国教育资源不足,培养技术性和应用型人才,提高我国人力资源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高质量人才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提高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是当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是指国家机构之外的,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利用国家非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民办中等职业院校和民办培训机构。随着《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法律实施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创新职业教育投资办学体制,职业教育体系日益健全。截至到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23万所,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922.97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4.00%;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有教职工115.34万人。

当前,我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发展相对缓慢、规模总量偏小、发展不平衡、办学条件及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一些地方对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忽视乃至削弱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正视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大力推动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任务。

二、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源紧张、资金短缺。当前,民办中职学校其学生主要来自于农民和工人等弱势群体,学费上涨的空间十分狭小;民办中职学校的最主要收入是学费,由于生源减少,收入总体下滑;同时,公办学校教师地位待遇的改善,提高了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用人成本,其资金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是专职教师缺乏,教师流失严重。民办中职学校专职教师大多是高校应届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大多又来自于企业,很难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此外,由于编制待遇等问题,教师流失也十分严重。

三是城乡差距大、专业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民办中职学校的生源相对充足,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性条件;而在农村地区,民办中职学校在设施、教师队伍、管理等方面还比较薄弱,缺乏吸引生源的能力。此外,在很多地区,由于缺乏相关经费,民办中职学校很少开办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第一、第二产业专业,而主要是艺术、体育和服务类专业,导致专业发展不平衡。

三、推动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

1.统筹优化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努力扩大民办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切实落实民办中职学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的自主权,允许其根据市场要求自主设置专业和课程;切实落实其招生自主权,进一步明确民办学校可根据办学宗旨、培养目标,自主确定招生的范围、标准和方式;逐步落实民办中职学校收费自主权,建立民办中职学校收费调整机制,根据办学成本变化及时调整收费标准。支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为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作、实训基地牵线,积极推行区域公民办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

2.完善推进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政策。地方政府要将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对于新建、扩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要在征用土地和减免建设配套等方面,给予与公办学校同样的优惠政策。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民办学校征地、改扩建、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贫困生资助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等项目。落实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税收优惠政策,指导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积极主动与金融机构联系,疏通融资渠道,争取信贷支持。各地设立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的奖助对象应包括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民办教育专项资金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地方政府应出台专项优惠政策,推出一批重点项目引进民间资金建设优质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支持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3.加强对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指导和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实行校企合作,实行弹性学习制度;要指导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指导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管理和监督制度,依法办学,科学决策,民主管,规范运行。要根据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规范管理与服务。要明确法人财产权,依法建立健全财务制度,防范办学风险。要加强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考核评估,引导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对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工作,努力营造有利于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筹资困境与成本分担机制构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5)

[2]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信息网.2013年中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

[3]《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6[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5-117

[4]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大力推进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7):10

【作者简介】

第3篇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 中等职业教育 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毕正宇(1972- ),女,湖北黄冈人,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教育管理基本理论;张进(1990- ),男,贵州纳雍人,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湖北 武汉 43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KYCX110020E,项目主持人:张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12-03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颁布,党和政府已经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西部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中等职业教育事业与中东部地区相比,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因此,开展关于发展模式的研究对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一、主要研究成果回顾

1999~2011年关于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涉及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描述,大多属于实证性研究,即针对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一系列现实性问题和困境,进行经验性的描述和逻辑实证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现实性问题和困境的描述

现实性问题和困境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方面,部分研究还将视角延伸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供给与需求现状上。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现实性问题主要是观念上认识不足、物质上投入不足、结构上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上教师队伍水平不高。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研究者认为西部职业教育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办学定位不准确、办学价值取向“一元化”以及价值追求失衡等方面的困境阻碍了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以甘宁青民族地区为例,从办学体制而言,以政府投资为主,办学体制僵化,融资渠道狭窄,责权利不清晰,限制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从结构体系而言,学校布局分散,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与高职、普教、成教沟通衔接不畅;从办学模式而言,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发展缓慢,目前仍以“校校联合”为主体,通过借助经济发达地区合作学校的教学资源来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输送;从专业设置而言,多数专业与东部学校相同,仅有少量特色专业,且发展不充分;从专业设置而言,甘宁青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多数专业与东部学校相同,现仅有少量特色专业,且发展不充分;从技能训练而言,因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教学方法很难保证、技能实训基地匮乏等因素导致技能训练薄弱。①

(二)发展对策与战略的选择

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具体体现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必然引起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必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必须随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从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技术开发的角度来看,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应加大职业教育办学力度,创建职教园区,校企多元合作,学校、行业联手走职教集团化之路,探索出不同形式的职教发展模式。而建构地市统筹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改革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创新性探索。因此,只有以“西部特色”为突破口,理清发展思路,引导西部中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人才标准四方面协调一致,才能创造适合西部发展的、有西部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发展模式。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适合西部民族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需要顾及民族文化、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发展模式的机制设计则需要有赖于对这些因素的整体把握,进行发展策略与战略的选择。有研究者对城市化与职业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城市化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并认为我国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城市化过程中经济结构的改变,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及转移农民的再社会化,有利于促进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发展。也有学者通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问题进行调查,从农村劳动力的社会压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农村劳动力的文化心理及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背景等方面作了相关分析,认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没有为后来的劳动力转移奠定技能基础,其本身的发展也远远不如普通教育。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必须提高到开发人力资源的高度上去认识,必须提高到快速提升国家综合国力上去认识。

也有研究者针对区域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实现区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从下列战略入手:一是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面落实政府责任;二是增强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三是以县为主,促进农村支教发展;四是加大经费投入,建立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五是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形成相应机制;六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七是建立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机制;八是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为了使中等职业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彰显政府责任,调整越位,弥补缺位,明确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政府的行为,在这一宗旨下构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体系。必须以强化政府行为为核心,加大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为保障,完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点。

二、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

(一)研究的内容相对比较集中

1.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这主要是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来切入,如徐长发、雷世平等研究者从不同的维度来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探讨。从区域经济学视角来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实质即在实践中探索出来,并被抽象和提炼而成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配套政策以及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态度、行为方式与方法的总和。②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环境下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的方式、途径与方法。对农村职业教育模式概念的界定,无论是作为一个实践过程,还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配套政策以及理念、态度、行为方式与方法的总和,就其本质而言都是系统的途径与策略的统一体。

2.在学理层面上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如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研究,有论者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和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认为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包括问题、环境、压力和解决方案四个基本要素。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体现为不同的发展要素组合,不同的发展要素组合体现出不同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特点,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体现的指导思想、目的、内容、方法是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关键。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充分利用促进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及对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短期刺激的教育环境因素的同时,注重于创新机遇,不断寻找乃至创造各种有利于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以实现区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平衡、持续发展。而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模式,应该说是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一种最优的选择。

(二)交叉研究取向,诸多领域相互渗透

很多研究者分别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视角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进行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及战略。例如,杨海燕通过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现实问题的分析,对有关城市化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该研究首先以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基础,在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改变进行归纳分析后,探讨了职业教育如何通过改变我国的就业结构以适应并促进经济结构的改变。其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综合论述职业教育对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稳定、转移农民的再社会化以及社会公平问题的作用。再次,从人口发展的角度探讨职业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功能,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乡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构成、户籍制度的改革等方面。最后,通过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分析,从七个方面提出了为适应和应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对策建议。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夯实实证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还处于“舶来”阶段,即仍还在引进和借鉴外国先进教育经验的阶段。与中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实践相一致,对具有本土性、多元性与适应性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性研究还相对不足。因此,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应结合具体问题,加强对相关问题的探索。

1.加强政策执行研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本身就是一种政府行为和责任,政府的职能就是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教育政策指导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中,教育政策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中央与各级政府部门虽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法律与政策,但由于执行环节存在诸多问题,这些政策的宏观指导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通过对文献的归类,笔者发现关于教育政策执行的研究几乎没有触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领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要在主要策略上着眼于内部系统的重组,与外部客观条件的利用相配套,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执行研究。

2.加强教育评价研究。教育评价研究对于规范和指导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本文收集到的研究文献来看,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而直接涉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评价机制研究却明显缺席。很多操作层面的问题,如实施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作用,模式本身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以及模式中可进行评估的要素等,都需要通过一系列标准来进行评价,以衡量发展模式自身的价值。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制定的各种政策的执行情况,亦需要相应的评价机制来及时做出反馈。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教育评价研究的现实性需求依然没有得到回应,故而急需加强这个领域的研究。

(二)避免研究误区

1.合理选择研究层次。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应层次清晰、有所侧重,合理选取研究层次,才能更好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提供指导。以往的研究成果大都集中在过于宏观的层面,导致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模式的中观、微观研究缺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由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组成,对于两者的研究必须在统筹的基础上,避免泛泛而谈,要在系统理念的指导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问题的归属在相应的教育层次上先进行准确定位再进行研究。尤其是在发展模式的研究方面,所涉及的问题更应明确化,切不可笼统对待。

2.引入交叉研究方法。交叉研究就是不同学科或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引入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既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应然要求,也是深入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已经验证了这一趋势,部分研究者已经开始运用相关学科和领域中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如区域经济学和系统理论等研究视阈与方法的引入,采用“问题―对策(建议)”这一实证研究模式,将相关学科和领域的方法与理论应用到相关课题的研究中。应该看到,无论是站在研究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高度,还是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来看,甚至具体到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都无法较全面地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与建构,而一旦将这些研究角度系统地统一起来,对于增强相关研究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将大有裨益。

(三)合理配置科研资源

资源是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等要素的总称。相应的,科研资源可以理解为某一研究领域内的人员、物力、财力以及信息(如课题)等要素的总称。从本文的文献研究来看,有相当部分的研究属于重复性研究,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例如,有部分研究课题实际上是用宝贵的科研经费不遗余力地描述相同的问题,诸如投入不足、师资短缺等,却鲜有文章对这些问题提供有实用价值的建议或策略。同时,研究的方向过于集中,无形中也造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领域科研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许多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过于集中在单纯的 “问题―对策”研究,而明显忽略对其他基本现实问题的深入探索。如对于相关教育政策执行情况的研究及发展模式的评价研究,就明显存在缺位的问题。合理配置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领域的科研资源,是提升科研质量和丰富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中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需要向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推进,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将理论研究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寻求一种真正适应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

[注释]

①赵翔宇.甘宁青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6&CurRec=3&recid=&filename=2009180705.nh&dbname=CDFD2009&dbcode=CDFD&pr=&urlid=&yx=,2009-03-01.

②徐长发.新乡村职业教育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6.

[参考文献]

[1]侯阳阳.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

[2]邱永成.论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1).

[3]杨秀军.湖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CurRec=1&recid=&filename=200607

5525.nh&dbname=CMFD2006&dbcode=CMFD&pr=&urlid=&yx=,2006-03-01.

第4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政治课;师生关系;创新;激发兴趣

中等职业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往往使学生感到抽象沉闷、枯燥乏味,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激情,结果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体会到: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在教师,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一、立足本位,热爱学生,确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表扬激励为主,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

如今的中职生是16至18岁的“大人”,教师要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多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行为实际。俗话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只有尊重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要关心、了解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要发扬教育民主,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多与学生接触,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从而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理交融。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教师才能教得顺心,学生才能学得开心。教师对学生尊重、关心和信任,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相应的积极的回报,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教师要善于肯定学生的优点,细心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些微小的闪光点,通过真心实意的表扬和鼓励,让优等生心理获得极大的满足,体验成就感,继续努力;让后进生获得一份意外的惊喜,体验自尊感,以此看到希望,鼓励他们从点滴做起,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转变观念,严格定位,“教”与“学”都要创新

(一)“教”的创新。

1.教师知识的创新。教师的知识要不断创新,不能满足于“一碗水”、“一桶水”的理念而驻足不前,要勤思好学,引“活水”来,补充新鲜血液。政治教师如果知识丰富,语言生动有趣,学生就会被教师的讲课深深吸引,从而产生对教师佩服、“欣赏”的心理,进而喜欢教师,喜欢教师所教的科目。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以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以豪迈的激情感染学生。

2.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内容不能落后,学生的知识、思想应永远都是新的。为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我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报纸杂志:如《中学生时政报》、《时事》等;二是让学生关注每天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等节目,双休日看看《幸运52》、《开心辞典》等益智类节目,一张一弛,劳逸结合。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这正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所在。

3.教学手段的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学习需要入手,改革教学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起来,做学习的主人,让政治课“活”起来。

(二)“学”的创新。

这一点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转变观念,使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要做学习的主人。1.要向教材索取。教材凝聚着人类的、民族的文明成果,代表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观点,甚至体现着民族意志和国家意志。2.要向社会索取。脱离社会的读书,只能是读死书,死读书。3.要就“教”与“学”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对教师的“教”过于依赖,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4.要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人是有差异的,学无定法,不能一味地模仿别人,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使自己处于最佳学习状态,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恰当地、巧妙地点燃学生心底的兴趣之火,激发兴趣,让学生“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要搞好政治教学,首先要从激发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爱学”,出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局面,这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一)认真备课,挖掘出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作为政治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做创造性的劳动,要认真备课,深钻细研教材,一定能挖掘出教材的趣味因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把政治知识学“活”了。

(二)运用课外资料,讲“活”知识点。政治课文常有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内容,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这时教师若能适当地引用一些与教材密切联系、真实、生动、有趣的材料加以解释,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通过新奇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导入的方法,而应对导入进行大胆的创造,精心的设计。让学生感受政治课的丰富、生动与深邃,使学生感到政治课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四)掌握语言艺术,增强其趣味性。学生们是最爱听老师们讲故事的,而要把故事讲“活”,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语言要力求简练、生动而风趣。其实,我觉得我们教师就应该像节目主持人一样,要懂得如何调动现场的观众来积极配合,当然这里面少不了语言表述的趣味性。因此,我们教师还应该好好地掌握语言的艺术,恰到好处地把它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这样一来既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又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教师要“授之以渔”,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课堂是传授知识的殿堂,但对学生是“授之以渔”还是“授之以鱼”好呢?“授之以渔”,是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授之以鱼”,则是给予学生现成的答案、结论。显然贵在给“渔”,要教给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把“最好的老师”交给学生,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并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力求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妙趣无穷,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使他们乐意学习政治。

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电子商务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013-02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中国电子商务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同时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呈爆发式增长的趋势。而目前真正掌握网络营销技巧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却寥寥无几,毕业后直接能进入电子商务企业工作的学生更是屈指可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招收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是面临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学生和家长普遍不了解这个专业,因此选择此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少,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电子商务相关专业工作的更少;或者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与企业所需脱轨。有个奇怪的现象,知道电子商务的人很多,但知道电子商务如何就业的人很少。当前电子商务企业招人难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矛盾已经造成了国内电子商务发展人才的“瓶颈”。而目前中等职业院校中的电子商务教学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电子商务专业兴起时间不久,从教人员基本不是科班出身、几乎都是“半路出家”;二是电子商务相关专业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合理,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有限,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三是电子商务相关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相对僵化,教学方法单一,难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这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难的最主要因素。

一 专业定位不明确

中职类院校主要培养社会企业所需的一线从业人员,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绝大多数的学生将来并不从事理论研究,而是从事服务管理工作。因此,他们不但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素质。但是目前的课程设置缺少应有的电子商务管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欠缺。实践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相对滞后。

二 教学资源缺乏

由于电子商务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缺乏相关专业人才,理论体系不够完善,相关电子商务教材参齐不齐而且一般都落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环节是教学环节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大多数院校对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一般也都是摸石过河,效仿各大高校建立了电子商务教学的模拟平台,模拟操作等实验室,安装相应的模拟实验系统,但这种实训方式比较单一,而且仍然脱离于实际的商业环境,而电子商务的发展更新加快,导致学生无法及时体验和实际操作,理论和实践脱节,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既不够扎实,动手能力也不强,难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

三 校企衔接不畅

电子商务的实践教学要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具有针对性、互动性。目前的电子商务已经从传统的模式发展到3G乃至4G移动模式,而多数中职学校的实践教学软硬件还是没有更新换代,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到企业还要重新进行上岗培训,这是大多数企业不想看到的也不想做的。学是为了不学,学是为了更好地用。学校应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开发建设力度,通过委派学生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形式,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电子商务活动,定时定期地安排学生进入电子商务企业从事一线岗位工作,如网络的推广及营销、产品信息的及维护、售后服务、客服工作等,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真实体验电子商务工作的乐趣及挑战,明白自己缺什么,该学什么,所学如何转化成自己的所需及工作所需。

四 课程设置欠缺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即学生刚入校对本专业学习兴趣浓厚却接触不到相关专业课程,而要学习基础学科,应付相关考级考证工作。等开设相关专业的时候却要面临实习就业的问题,时间安排上有些欠妥当;在校期间学习理论知识多过实践教学,课程侧重理论概念。电子商务专业是个复合型专业,课程如何设置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模式。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多是将现有的有关技术和电子商务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缺乏系统的有机联系。同时又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缺少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与社会、与企业脱节,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时,学生多数感慨学校学的用不上,用得上的还得重新学起。

五 教学方法分析

面对这个现状,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一线教师能做些什么呢?为了更好地对电子商务内容进行教学,也为了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笔者总结几年来摸索和积累所得经验,对电子商务教学的方法进行了如下小结。

1.加强实践教学

首先,应加强实验室建设。很多课程都需要进行实验,因此需要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投入,建立教学实验室必需的网络、计算机等硬件设施,同时还要开发和引进所需的各种软件和模拟系统。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学校可以通过自建或与电子商务企业联建等方式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电子商务的实践活动,体会电子商务的运营情况,从而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最后,要成立电子商务实验小组并长期建设,让学生真正动手去参与,做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及相关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学有所成。

2.创新教学方法

第一,案例教学法。先要使学生对电子商务产生兴趣,许多同学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只停留在网上购物方面,殊不知电子商务还包括网上证券、网上报关、远程教育等。教师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穿插案例教学、专题讨论,从学生熟悉的著名的电子商务企业引入,可以介绍马云、刘强东等电子商务领域领军人物的事迹,还可以从最近新兴的热门话题入手,如团购、自助游等,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第二,学生参与教学法。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大都被动接受知识,主动性和创造性没得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上课前可以让学生们说一些关于电子商务的最新资讯,介绍一些案例或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经历,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同样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也能全面更新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社会调查、企业实践等促进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和实用化,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融入电子商务教学中,密切关注国内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以适应专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实地教学法。例如,在学习电子商务的物流、供应链中,适宜地采用实地教学法,让学生去大型卖场参观,了解其物流过程,使他们印象深刻。

3.积极参与竞赛

通过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市级、省级或国家级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竞赛,以提高和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参与竞赛的目的是重在参与,汲取经验,获得动力及肯定,让学生学会积极面对每一次挑战和失败,赛后小结和反思。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及教学中对每个细节的注重,即贯穿“互动拓展,寓教于乐,通俗易懂,走出课堂”系列方法的实践教学,对教学效果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可以大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当然,不管采取哪种方法,最重要的是必须坚持创新和质量的原则,建立一整套相应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制度,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免费平台和资源、利用与企业合作的低成本优势培养人才,同时充分调动校内已有的可享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训实践条件,这样才能真正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苏丹、陈萱.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第6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问题 改革 对策

Brief talk about several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Fan Haiyan

【Abstract】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in a basal posi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one main part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is the main base for cultivating the technical person that the modern society needs. Since the 30 years after reformation and opening, our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s very fast,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ing course, including that the inosculation degree of the demand to the talent of the specialty arrangement, the social economy and the scien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fixed academic year system and class teaching system is adopted common in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lack the flexible quality, the double-task teachers are seriously short and the student recruitment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difficult.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the school should arrange the specialties and courses reasonably, should make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more flexible and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task teachers.

【Key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QuestionReformCountermeasure

职业教育发展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经过良好职业培训的人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后备力量。现代社会的任何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和教育。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普及和发展,以及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处于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战略决策,明确要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政府所提供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持下,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然而,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①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吻合程度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在专业设置上盲目无序;二是在专业建设上搞小而全,低水平简单重复,没有形成专业优势和学校特色。同一个专业,每所学校都开设,其结果:一是资金投入分散,办学条件都不强,难以满足教学需要;二是各校互抢生源,造成恶性竞争,中等职业院校内耗严重。

②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体制一般采用的是固定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不能满足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

③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目前,我国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学历水平较低,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够,年龄结构失调,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兼职教师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教师来源渠道单一,专业教师对口状况差。“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较为落后,无法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另外,教师队伍不够稳定,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④受“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普通高中。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对发展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政府财政拨款偏向于普通高中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差异也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相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陷入“招生困境”,主要表现为生源相对减少且质量低下。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①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把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职业教育的突出位置。要积极改造老专业,创建新兴专业,打造精品专业,从而永久保持学校的活力。

②改革教学体制,实行弹性学制。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及制度保障。建立更加灵活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便于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

第7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衔接体系;衔接方法

引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的结构与内涵要求也随之改变,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实用型人才的高移已成为事实。如何让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有效衔接,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推手,已是当前职教、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职教的经历与体会,结合专门调研,提几点拙见。

一.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教育高低观念和政策的影响

我国近几年来高校扩招,使得骤然出现的普高热、职教冷的现象,尽管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但毕竟因数量太少,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缺乏吸引力,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这种大环境的高照扩招所带来的影响下,很多中等职业教育现状更是难以发展,以至于很多民办的中等职业院校难以维持生存和发展。

1.2实际教育中培养目标不明确

中等职业教育以初中生为生源,这些学生基础知识较弱,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的初、中级实用型职业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普通高中生为生源,这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或者职业技能,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管理型和应用型的中高级技能型的技术人才。

可见,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实际上,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并不具有延续性。两者相互的影响也不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确立更多的以就业为导向,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一切围绕就业,只要求学生会做,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道其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这些学生很难再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即使进入高等职业院校,这种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养成的学习习惯很难适应高层次的培养,也很难实现被培养成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而现实中的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也趋向于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缺乏理论支持的学习,很难在专业实践中有更深更远的发展,长远的眼观来看,必然影响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

1.3教学计划与教材的不衔接

我国中等、高等职业院校之间没有相对统一的课程标准。都是各自为战,更没有一个协调衔接的环节,目前的情况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与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标准衔接不紧,要么脱节,要么重复。高等职业院校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具体的课程和教学并不知情,无法实现与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的衔接。因此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往往根据自身的教师、教学设备具体而定。有些高等职业院校甚至不考虑普通高中毕业生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差异,采用同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1.4专业课内容重复

目前我国没有具体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中等、高等职业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有的课程不仅名称一样,课程体系和内容也基本相同。如会计基础、成本会计等课程,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就已经学过,而高等职业院校又开设这些课程,不仅造成中、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专业课和实训课的重复现象是较为严重的,重复率超过70%以上,这是资源的最大浪费。

二.构建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的可行性

职业教育决定了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必然存在着相同之处,而中等和高等显示出培养的层次差异。从培养目标来看,两者都是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为地方各行业、企业培养需求的专业人才。因此,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计划、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上都以职业为主,来培养有专业知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职业人才。中等和高等又将人才培养的层次上划分开来。

我国部分学校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沟通的实践说明这种衔接是可行的。198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一些普通高等学校进行了对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实行对口招生的改革试点。现在,我国高等院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仍然在实施这项改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对口招生规模也在扩大。从这些年的试点情况来看,成绩是喜人的。无论是从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专业老师的本科教育来看,还是从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实习指导老师的专科教育来看,都取了一定的成效。因为这些己经或者即将成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或者实习老师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经过努力,大多能顺利完成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业,并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充分说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是可能的。

三.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方法

首先,中高职教学计划的衔接要使中、高职业教育达到很好的衔接,最重要的是要制定相互衔接的教学计划。对于同一专业的中职、高职的教学计划要统一优化设计,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加强人文基础教学,提升人文精神,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做好人生的职业规划。高职课程一边重实践,强创新,一边不放松理论基础的学习,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增开选修课,包括增开技能实习模块化课程,以适应高职学生来源和专业类型多样化的趋势,做好职业前的准备。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有效补充审美教育的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思维,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

其次,实现课程有效衔接,完善现代职教体系要实现中高职教育课程的有效衔接,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和高职教育在办学上应当以教学为中心,而非以学校为中心。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对广州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中高职的衔接归根到底就是课程衔接,没有课程衔接,中高职的协调发展必然流于表面,只有课程的衔接才是最深入、最灵活的。”由此不难看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实质上就是教学课程上的衔接,就是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课程衔接体系。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要构建模块化课程,按照中职和高职教育的不同培养目标,分门别类的选取模块组合课程。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中、高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分别培养为中级工(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和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这样中职教育培养的中级工的相应知识和技能,就可以定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接口标准,从而进一步实现中、高职业教育的衔接。当然,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不仅包括培养目标的衔接,还包括教学课时数、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等的衔接以及考核内容上的衔接。

第三,技能考核评价体系的衔接技能是实践教学的目标,职业能力的接轨也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和等级考核制度。各种职业资格具有不同等级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标准,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形成阶梯递进的形式,与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衔接,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中级及以下,高职定位在中级以上,逐步地从根本上消除中、高职在专业理论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上的重复和倒挂现象。

参考文献:

[1]张守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度研究[J].教育研究.2012(07)

第8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校 市场需求 实践技能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十五”期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十几年,目睹了本校及周边其他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兴衰,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大多存在如下问题:

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不高

1.由于重文凭轻技能思想的影响和高校扩招的冲击,使得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倾向普通高中,造成了普高热、五年制高职热,中等职业学校则大受冷落。

2.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比较注重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忽视了办学质量和就业质量等问题,影响了自身形象,使人们不太看好职中,导致近年来许多中职学校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不断下降。

二、专业设置不够合理,与市场需求有所错位

发展职业教育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社会再就业的重要举措,所以职校所设置的专业应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然而有些中职学校设置的专业虽然是热门专业,但并不是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甚至是市场需求已达到饱和的专业。相反,有些专业市场前景很好,甚至这些专业人才是市场需求量大的紧缺型人才,但是由于报学这些专业的人数不多,学校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不够深入或者重视程度不够,造成这些专业要么学校根本不开设,要么虽然开设了也不太重视,学生学不到真正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从而出现了就业率虽高,但学生返回要求重新择业情况也较多的状况。

三、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理论与实践有所脱离

中职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基地。但一方面,由于受重文凭轻技能思想的影响,许多中职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证书上,过分强调文化课、理论课的重要,而实践技能培训却很少提及。使得学生感慨“学这些有什么用?让我们考研吗?”另一方面,由于财力不足,使好些中职学校购买的实践设备大多数都有些跟不上时代,实用性不太大,甚至于连这种设备也因损坏后无钱重置而不太舍得让学生使用。

四、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所教内容太过系统化

有许多中职学校一个专业开设了许多种类的理论课、文化课程,而真正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践课程却不太多,而且这些教材的内容大多十分系统,致使学生在短时期内无法取其精髓,学以致用。甚至有的太过深奥,学生根本听不懂,也不感兴趣。造成了学生理论不懂、实践不会的状况。

中等职业教育要想快速走出低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转变观念、明确方向、创新方法、形成特色、提高质量。

首先,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社会的关注、认可。只有引导社会各界逐步消除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重学历轻技能的做法,逐步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营造出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才可能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一个质的飞跃。

其次,建立健全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的教育机制。中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明确自身定位,找准与市场的接口,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加大市场调查、分析力度。学校应针对行业结构、技术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设置专业。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根据就业需要和市场需求,面向社会或企业进行短期的或“订单式”的人才培训等。三是加强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实践技能培训力度,同时做好技术推广、知识嫁接等工作,扩大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再次,调整课程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学校应根据职中生文化课基础差,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全新,好奇心、好胜心强,毕业后大部分将面向社会择业等特征改革课程结构,调整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

最后,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对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吃苦耐劳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培养学生具有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能力和意识;另一方面,学生临近毕业就业时,学校除认真搞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外,还要鼓励、指导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