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5 16:54: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唱歌课 教学语言
一、唱歌课教学语言应准确精练、有指向性和概括性
歌唱是表演艺术,实践性很强,正确歌唱方法的获得主要依赖于科学的歌唱训练。而这一切都要在每周一节的有限课时里完成,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难度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教师准确地判断学生在发声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想出改善声音的方法,然后用教学语言表达出来,传达给学生。据此教师教学语言应具备以下四方面的特点:其一,准确:准确的语言不但可以表达教师对声音的看法,更可以直指声音中的症结所在。其二,精练:只有精练的语言才能体现教学的重点,繁复和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其三,指向性:针对学生的发声问题,教师要用准确的语言给他们的声音发展指出方向。其四,概括性: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这就要求语言一定要有高度的概括性。我们在唱歌课教学中可以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这样提示学生:吸气沉、叹气深、胸口放松、用气控制、提笑肌、打开咽腔、用后腰、气息通等。还有的教师大讲空泛的声乐理论,让学生感到茫然不知所从。声乐教学语言不仅要准确、精练、具有指向性和概括性,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从而运用到唱歌实践中。过于专业性的语言,如:用头腔歌唱、要使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要用真假声混合的发声方法等。这些专业声乐教学语言应用于初中唱歌课教学中,势必眼高手低,收效甚微。唱歌教学是建立在浅显易懂、活泼互动的基础上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扩大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中就能把复杂的声乐理论简单化、把抽象的说辞具体化、把枯燥的练习生动化,这一切来自于教师敏锐的听觉洞察力和深厚教学经验的积累,是唱歌课教学的基本功,是唱歌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二、唱歌课教学语言要做到声音发展总目标和分阶段练习计划的辨证统一
在唱歌课教学中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发展都有一个总目标,这一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具体的分阶段教学中不可能把总目标拿到现阶段来实现,我们要时刻把循序渐进原则作为我们教学的宗旨。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音乐感悟与处理、歌曲的二度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局部训练和整体方向的辨证统一。唱歌课教学是依靠老师的听觉判断力来进行的,一旦发现学生声音中的毛病,就要拿出来具体的解决办法。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声音的内听觉,因为声音是要靠客观的耳朵来评判的,我们就是要训练学生的内听觉与客观听觉的统一。所以教师的分辨能力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演唱水平,就声音训练来说,正确的歌唱就是整体歌唱,这就要求老师的教学思维是辨证的,听觉是平衡的,看问题是全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实用的。以上的教学观点和语言都体现了声音训练的辨证统一性。
三、形象生动的比喻性语言可以在教学中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
唱歌课教学中由于唱歌课本身的抽象性造成教学语言有不易表达的特点,学生对老师的表述往往弄不明白,这就要求老师要用生动的比喻性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在教学实践中大量的运用了这种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训练气息时,我用闻花来让学生体验深吸气,用搬重物体验沉气息的感觉,训练声音朝前唱时,我启发学生“让你的声音先向后划一个圈再抛向前方”“唱高音时象跳水运动员一样起跳时脚先往下蹬,身体再往上抛的感觉”“声音要打圈圈一样滚动着唱,否则气息容易僵硬”“声音的高位置象天上的风筝,气息就是风筝的线”“低音象跟1米距离的人说话,中音象跟5米远的人说话,高音象跟50米远的人说话”“要用小声喊远方的人,他还能听到”“要用哭的感觉把喉咙哭开”“喝水前喉部的感觉就是打开喉咙的感觉”“唱歌中的呼吸就像是划船时的呼吸一样”等等。在教学中运用生动活泼、比喻恰当的语言,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效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的多。
唱歌课教学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学生只能从老师的范唱和语言表述中体会和揣测发声的奥秘,去领会歌唱艺术的奥妙,去体验声乐作品深邃的意境。歌唱教学语言起到传达、沟通、诠释、反馈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学音乐教师,我们要研究歌唱方法、研究学生身心特点、把握歌唱教学规律,探索积累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语言,对于我们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以上三点认识是笔者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体悟,与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1]薛良著.歌唱的方法[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22.
【关键词】新课改 音乐 课堂教学 创新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音乐课堂在视觉、听觉上的教学都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因此要努力把新课标的要求与日常的音乐教学实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对音乐教学不断创新。当前农村学校的音乐课,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还经常是老师教,学生跟着唱,往往把音乐课上成“唱歌课”,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在枯燥的教学中逐渐“沉睡”。如何在现有教学条件下上好农村音乐课呢? 笔者根据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创新音乐课教学。
一、从兴趣入手转变原来的唱歌课形式
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几乎就是“唱歌课”,也就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达到教学目的。这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代学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真正实现新课改下的教学目的。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不可以高高在上,身上罩着光环,应该蹲下身来和学生对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对音乐课有兴趣。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那就是让他在音乐课中感受到快乐。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愉快教学”模式。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让学生在教师的挚爱中,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因势利导地发挥音乐课本身就有的“愉悦”特性,课堂上出其不意地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创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二、更新教学方法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一切音乐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赖儿童的听觉能力。因此听觉训练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不论是唱歌、欣赏、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都应在培养学生听觉感受性的基础上进行还可以利用动作游戏来巩固学生的听辨能力。例如我在高音区演奏时,要求学生做双手向上举的动作;在中音区演奏时,学生则双手放在腰上;在低音区演奏时,学生双手做下垂动作。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与教学交叉进行即巩固又发展了对学生听觉的训练。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每一个音符、节奏型、乐句、乐段都能反映音乐的时间性。学生在学习唱歌、舞蹈、器乐等活动中,首先面对的就是节奏,因此,节奏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学,而单调、乏味的节奏训练抑制了学生的兴趣。首先开展各种听觉训练,让学生用耳朵听、去感知。孩子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让学生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种节奏,如火车声:轰隆轰隆;钟表:嘀嗒嘀嗒;小鸡叫:叽叽叽叽;青蛙叫:呱呱呱呱;把生活中形象鲜明的声音,变成生动有趣的节奏训练,让善于模仿的孩子们在愉快中学习。
三、以音乐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音乐教育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方面,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形成健康的人格,努力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中学音乐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注重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走进音乐,在音乐中寻找、探索、创新,从而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奠定一定音乐基础。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消除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恐惧心理,教师应让学生在自由的气氛中大胆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现。要大力创新开展学生喜欢的音乐活动。音乐教师要善于鼓励和示范,引导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参与,一展各自在音乐方面的风采。尽管展示作品的同学不专业,对所选的作品理解不够;但活动结束以后,学生们都会充满成就感,增强了对音乐探求欲望。学生在评价音乐作品时,是对自己的喜好和情感有充分的表达,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增强了学习音乐、把握音乐的自信心
在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音乐活动中,用音乐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创造能力的提高。开展这项活动,培养的是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促进的是学生健康向上品格的形成,而这一切,都是通过音乐教学所实现,其意义却超过了音乐教学的本身。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 培养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265-01目前的中学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主要表现在没有把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着重强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是音乐课教学的最基本要求。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达到审美教学的要求.比如唱歌课的教学,很多教师就是形式上单一地教会学生唱某个歌曲,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会唱某首歌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即便是进行了识谱教学,也因绝大部分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导致唱歌教学纯粹变成了教歌的形式.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整堂课就是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试想,教唱的那首歌曲要是学生都喜欢的还好,要是歌曲本身就让学生觉得不够好听,旋律也不特别上口,那有多少学生能够接受,有几个人能够坚持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呢?这种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原来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更谈不上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及综合审美能力。再说音乐欣赏教学,有的教师就是找来许多的音响资料,整堂课放音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这种长时间的被动状态注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当然也无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及审美能力。
1.改进教学方法
1.1音乐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要从思想上重视课堂教学。现在很多学校安排的音乐课时非常有限,所以有一些音乐教师自己就不重视音乐课程,有时候在讲课之前根本就不备课,站在讲台上,拿了教材就唱,对于有些不会唱的歌曲,有的甚至要一边唱谱子一边教学生。毫无疑问,这种教学方法不可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教师自己对教材都没有吃透,可能还会出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一些音节和音调的把握不够准确等问题。所以要想改变教学方法,首先从教师自身进行改革。教师要完善备课制度,熟悉教材,深挖教材,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备课过程中都要有所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这些"课外"知识一起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乐意接受和学习。
1.2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可能存在的个体差异,对于一些"五音不全,六音不准"的学生要谨慎呵护,以防打击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音乐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加音乐对学生的神秘感。同时需要注意一点,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带给学生自己"最好的"和"最擅长的",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中学音乐的学习兴趣,体现中学音乐的魅力。
2.创设良好的音乐审美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致
知识只有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其无穷的活力和美感。教学环境是上好一堂音乐课的前提条件,音乐本身是一种美育课,所处的教学环境应该与教学相适应。 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性,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极重要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学氛围,音乐室的环境布置要美观、大方、室内要清洁、卫生,我们可以在室内采用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挂图等布置使其富有审美性与教育性;而且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才能在师生互动中找到快乐,才能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
3.把握欣赏技巧,注重语言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学习中,不少学生不懂如何来欣赏音乐。因此,在中学音乐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欣赏技巧,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3.1闭上双眼,静静聆听。这通常适用于音乐第一遍欣时。闭上双眼后,学生可以认真感知音乐的节奏、强弱、高低等要素,判断出作品蕴含的情绪与情感。如乐曲《空山鸟语》,其引子部分静谧而悠远,展现了深山幽谷的宜人氛围,把学生引入一个优美意境中。这一场景需静静聆听,才可体会出乐曲之美。
3.2有方向与目的地聆听。在欣赏音乐时,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感知与体会,学生无法全面顾到,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使其有方向与目的地听,形成良好欣赏习惯。
4.激发创造,发挥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材料,引导学生把思维拓展到社会空间,激发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但在听评音乐课及与音乐教师的座谈交流中,笔者仍发现了一些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蔓延,势必会妨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教学改革的深化以及新理念的落实,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制约着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整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1.教学方法欠改进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长期以来,教师多采用以自己为中心的“说唱”教学方法。课堂成了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一节课45分钟,教师往往要么是讲授乐理知识,满堂灌,枯燥乏味;要么是以个人为中心,教唱一首歌,形式单一。有一次,听一个教师的课,整节课她一直坐在琴凳上唱,没有离开半步,完全靠动作来指挥学生,不管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只管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没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情感体验,没有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对这样的音乐课,学生不喜欢上,有的甚至昏昏欲睡,或者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沉闷,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2.教学手段少创新
在农村学校音乐课堂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了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和单一的教学手段,上课图省事,不想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或者有多媒体也不想用,让它们束之高阁,更别说运用其他媒体形式来辅助音乐课教学了。
现在大部分班级都安装了电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3.师资队伍水平低
在全县音乐教师队伍中,只有一少部分是音乐专科班或中师毕业的,大部分音乐教师都是兼职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平时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也非常少,他们的音乐素养、音乐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不太适应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他们中有的甚至不会做教学设计,不知道音乐课该怎么上。所以,课堂教学有效性偏低的现象时有出现,有的教学效果甚至是无效或者负效的。
4.教学设施落后
教学设施跟不上音乐课教学需要。有一些学校,音乐教学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只有一架旧电子琴,上课时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用手打打拍子,然后先识谱,再唱歌,剩余时间听录音。听录音也是用手提录音机和劣质的磁带,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教师上课感觉很累,学生学着也觉得没有兴趣,因此,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难得到保障。
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对策
1.师资队伍要加强
加强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适合初中音乐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问题,我们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调配好音乐教师的分布,并加强培训工作,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稳定他们的专业思想,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教师,要鼓励他们进修,主动向优秀教师学习,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使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得以不断壮大。
2.教学方法需创新
音乐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音乐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在科学组织和精心安排下,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唱歌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在心灵上得到美的感受。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要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愉快主动地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学手段要先进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使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看录像是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的电教媒体,通过直观的展示教学,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作品的意境美;听音乐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满足学生的听觉欣赏。教师还可以运用其他的媒体形式来辅助音乐课堂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教学设施需更新
不少学校音乐教学设施简陋陈旧,这是制约音乐教学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有关部门应该给学校配备必需的音乐教学器材。其次,学校领导要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为音乐教学添置先进的教学设施,并充分信任音乐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尊重他们的个性,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后,音乐教师要发挥自身主动性,积极献言献策,在工作上转变消极等待的思想,立足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和开展好各项活动。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策略
高中音乐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处在较大学习压力下的高中生来说,音乐课具有放松心情、开发思维的作用,但是由于当前学校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较低,且老师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化和单一性,很难吸引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参与兴趣,使音乐课教学效率降低。因此,老师要改变自己对于音乐课重视度不足的观念以及单一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以实现强音乐课堂高效教学。下面我们主要探讨提高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方法。
一、实现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具有较高的带入度,很容易将学生带入一种特定的环境中,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感,也就更容易激发学生学歌的热情和唱歌的感情。以《独特的民族风》为例,在欣赏歌曲时,老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有关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的民族风俗,让学生了解到底是在一种什么社会以及经济背景下衍生出不同民族各自不同的音乐文化,这样便于学生对于民族歌曲的理解和欣赏。
二、提升课堂趣味性
为了吸引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在课堂中做一些轻松的音乐游戏,以增添课堂趣味性,更好地进行教学。比如,在进行《现代京剧》的学习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哼出其熟悉的现代京剧曲调,然后让其他同学竞猜,在游戏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京剧知识。
三、增强课堂知识性
对于高中生来说,若音乐课只是单单进行对于音乐的欣赏,难免使部分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因此,老师可以适当增加课堂难度,在课堂上引进一些知识性的问题,在课堂进行中将知识讲述给学生,然后在授课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提问。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的问题,还丰富了学生的音乐背景,可谓效果颇丰。
高效的高中音乐课堂体现的不仅是老师的教学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发展能力。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老师应极为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反应,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多变的学生需求。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能完成得真正出色。
参考文献:
1、课题研究背景
新课程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形成有效的教学互动,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音乐新课程倡导“以审美为核心”,其中反映了“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是以直接关注“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因此,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新课程理念,把握课堂教学规律,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使其健康成长。“主动体验”音乐教学模式就是在这一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构建和实施的。
2、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创设情境—聆听感悟—表现创造—拓展延伸。
模式的研究,主要以音乐课堂教学为载体,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得音乐教学呈现出循序渐进的过程,力求实现音乐课堂教学中:以兴趣出发,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渴望,进而引导学生感受领悟,保持探索音乐学习领域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开发心智潜能。
3、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课题实验目标的研究共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年.7-.8(目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形成课题模式进行实验)
第二阶段:.9-2011.7(目标:在实践中总结得失,进一步落实课题目标)
4、课题研究对象:七年级学生,总计400人
5、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
二、实际效果:
从学生方面说:
1、学生学习的状态变“被动”为“主动”,乐于主动倾听和学习音乐。
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的教学方式突出体现了其教学优越性:在短时间内及时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如在讲授广东音乐之前,教师围绕授课内容,利用多媒体呈现出与内容相关连的视频:播放中央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实况演出,视觉与听觉的冲击顿时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激发起学生学习了解倾听广东音乐的愿望,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性增强。
2、学生学习的方法变“肤浅”为“深入”,乐于主动深入体验音乐。
音乐艺术,是一门听觉艺术。聆听音乐的感受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初听乐曲(或歌曲),学生往往凭借直觉印象及个人喜好来评价其好听或是不好听,速度快或者慢,情绪是忧伤或是喜悦,而很难另有说法,或者是感到无从说起。然而,教材中每一部音乐作品的选编都有其典型性特征,能够深入体验这些作品,正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在充分聆听并把握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才能恰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细节的微妙之处,如:
民乐合奏曲《江南好》开始部分教师设计问题提问:“你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由哪些乐器模拟演奏的?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样的演奏方式来表现的?”由于这些问题的设计,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到乐器音色、其演奏技法及整体的听觉印象,进而通过速度、节奏特点来体验音乐语言的表述方式;第二部分在分析音乐速度逐渐加快,力度逐步增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到音乐情绪及色彩的变化、感受扬琴音色的变化,进而了解其丰富的演奏技法。
又如:在介绍吹打乐《龙腾虎跃》一课中,教师精心选取不同鼓声的片段欣赏,从其音色对比,敲击方式,及配器的层次上引导学生感受激越热烈的气氛。教师在某一乐段中关于鼓的描述是这样的:各种鼓敲击鼓沿儿的演奏以及竹板有规律的声音,形成了一段富有个性的音响背景,同时更加突出了大鼓雄浑粗犷深沉激越的声音。娴熟的排鼓演奏声音清脆悦耳,节奏鲜明轻快,华丽流畅的鼓点一气呵成,呈现出一段色彩绚丽的听觉效果,加之人声应和更是锦上添花,增添了喜悦的情绪。各类鼓声完美融合、交织错落,使得此乐段的演奏声部清晰,张弛有度、层次分明。因此,教师只有在充分聆听并有所感悟后,才可能精心选取到特色片段进行欣赏并设计出有效问题,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感性的语言描述将会引导学生发展乐思,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主动欣赏,深入地体验和感悟音乐。
3、学生学习的效果变“胆怯”为“自信”,乐于主动参与合作表现音乐,对音乐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自信,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提问及练习中,教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将会增添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学中面对学生唱歌跑调现象(见教学叙事《让飞扬的歌声伴随心灵成长》中案例),积极引导和鼓励,最终学生树立起了学习音乐的信心,没有因为“跑调”现象而对音乐课望而生畏。
4、对教师而言:因为教学方式的改变,引起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变及课堂学习效果的改变,由此反过来促进教师反省自身,充实提高业务理论和专业技能,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三、研究结论:
“主动体验”音乐教学模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了教师以人为本、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模式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必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鉴赏音乐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于音乐领域学习探索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并且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了合作探究意识,从而达到了高效低耗的课堂教学效果,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鉴赏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心智潜能。
四、问题讨论: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舞蹈元素;综合性;音乐课堂;创新
G633.951
美国舞蹈家、现代舞创始人邓肯曾说过:“人,生来就是会跳舞的。”这表明了每一个处在牙牙学语时期的孩子,在听到音乐声的那一刻起,都会不自觉地扭扭身w,挥动小手。而随着心理和年龄的不断成熟、变化,如今的中学甚至小学的孩子们能用肢体语言表达音乐所思所感的,真可以说的上是少之又少,也因为舞蹈尚不是我国基础艺术教育里的一门必修课,所以若是能够适当地将舞蹈元素融入到常规音乐课的教学中,一方面可便于学生更好、更直接地感知音乐、以肢体语言的方式增强体能、锻炼体魄;另一方面也弥补了舞蹈课未在我国基础艺术教育中开设的遗憾,从而也激活和提升了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舞蹈元素融入音乐课堂更是打破了音乐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丰富、创新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为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体验、理解音乐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和方法。
一、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舞蹈元素的可行性分析
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下进行的音乐课教学主要是围绕唱歌和欣赏两部分内容进行,但不管是唱歌课还是欣赏课,这两种音乐课课型在教学过程、教学步骤的实施与设计上是大致相同的,都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导入、新课、拓展、结束。若是能够将舞蹈元素适当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就可以大大增加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提高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例如:在唱歌课开始时的导入部分,教师如果能够用优美的舞姿表现出所教内容的特点和风格,就会立刻吸引学生们的眼球,引起他们对新课的向往和期待;不仅如此,教师运用舞蹈还可以很好地提升自身人格魅力,给学生留下能歌善舞的良好印象,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做了积极有力的铺垫。
同样,在进行新课教学的时候,若是一首乐曲中遇到了比较难掌握的节奏,就可以让学生运用舞蹈去感知、体验所学节奏的特点和韵律,通过他们自身的参与体验,达到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让学生能够在愉悦轻松地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当然,舞蹈元素也是可以融入到拓展和结束这两个环节当中。将快速反应的大脑、听音乐的耳、运动的身体等所谓的运动觉、听觉密切联合在一起,可以便于学生们更好地去理解作品,加深对所学作品的印象,对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及艺术思维能力的养成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在音乐要素中融入舞蹈元素的可行性分析
基础教育下的音乐课,无论是唱歌课还是欣赏课都会涉及对音乐情绪、音乐结构等音乐要素的理解与学习。但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都不是很高,这主要归根于学生对音乐作品没有进行足够的感受与体验,所以造成了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作品的主要内涵和特点。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将音乐要素的学习与音乐体验相结合,逐步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知、领悟音乐要素的特点与规律。比如:在针对音乐要素的学习中就可以适当地融入舞蹈元素。像在讲解乐曲的旋律、风格特点等音乐知识时,编创一段符合乐曲风格的舞蹈动作或步伐,引领学生在愉悦的舞蹈中感受音乐要素的特点,学习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需要强调的是,若是编配舞蹈动作或步伐进行相关音乐风格特点的感知与体验时,教师必须要通过讲解、示范、模仿、练习这四个步骤进行教学。因为只有教师先讲解、示范,学生才能在看懂、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模仿与练习,进而通过他们的自身实践,体验与感受音乐旋律的风格特点。
三、在音乐教学内容中融入舞蹈元素的可行性分析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智能、思想、价值观等品格的形成,有着别的学科不可超越的优势。随着新课程改革,音乐课教学已从原来的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转变为通过音乐艺术的手段,对学生进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净化心灵为主的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内容中融入舞蹈元素,一方面改变了音乐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方法;另一方面也满足和适应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让学生从音乐课上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和体验,使得学生在动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对学习音乐有了一定的热情和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言,舞蹈作为一种利用形态动作、表情、姿态来体验美、表现美、感受美的艺术形式,将其与基础教育下的音乐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悟、丰富内心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晓佳.合理运用舞蹈元素激活音乐课堂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2(11):32-33
我上的课是辽海版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歌曲――《七个好朋友》,这一首歌曲能让学生较快地认识7个音的唱名,使歌曲充满趣味性,并能感受、掌握7个音的高低顺序,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指导学生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七个好朋友》,增强学生熟练演唱音阶的能力。
2.通过歌曲学习,体会七个小音符音乐带给我们的惊喜与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七个好朋友》。
难点:做到对音阶会听会认,唱准唱名。
四、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打击乐。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全面准确地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我遵循直观性、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和想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采用引导法、听唱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将听赏歌曲和学认音符、唱名结合起来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教学我采用悬念式的导入。如,在美妙的音乐王国里有七个好朋友,大家想知道他们的名字吗?今天他们也神秘地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但他们都藏在一首歌曲中,请小朋友们仔细听把他们找出来!(播放音乐)
(二)歌曲教学
在聆听中感受歌曲。因为是二年级学生,他们对音高这个抽象概念是比较难理解的。歌曲中出现了完整的音阶,为了满足低年段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又让他们对基本音阶有初步的音高概念,我通过如下设计,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1.初听完歌曲完整感受歌曲情感后,师生一起回忆,七个好朋友都是谁呀?
通过多媒体课件,将七个音符1 2 3 4 5 6 7和它们的唱名由低到高演示到大屏幕上,为完成歌曲教学任务打下基础。
2.我制作了音乐课件音乐气球,利用大屏幕演示出来。每个气球带有音名,后点击发声,学生通过认一认、唱一唱,这样学习认识音符,练习音准。教师纠正唱法和发音。
3.唱音阶:音乐气球各种颜色按高低顺序依次排列,我让学生认识音阶1 2 3 4 5 6 7并变换花样(变力度、速度、节奏)唱一唱。
4.教师弹琴范唱
新歌教学是否成功,与教师的范唱有很大的关系。在学生唱歌之前,教师的范唱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兴趣,教师应有感情地范唱一遍,用正确、优美的歌声感染学生,让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认识。学生注意听,听后要给老师鼓掌,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与趣味性。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乐于参与鼓励,课堂气氛得到了调动。按节奏读歌词,纠正咬字、吐字清晰准确。
(三)学唱歌曲
1.丰富歌曲的演唱形式
这样既可以使歌曲演唱形式多样化,又可以强化并延展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1)用听唱与视唱法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歌曲,音阶部分听琴视唱,带词部分听唱与教唱。唱两遍。
(2)再按四个乐句,师生合作把每句分成前后来接唱。师生互换。
(3)男女生接唱、领唱。
(4)随琴完整唱歌曲。
2.课堂评价
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地学到知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工作,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地实现课堂的有效性。课堂评价有教师评价、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而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从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层次化,教学内容的精选化、整合化,教学过程的灵活化、最优化,教学氛围的民主化、和谐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激励化等方面考虑,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小学唱歌教学的课堂实效性。
(四)即兴创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鼓励学生用合适的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或拍手拍腿动作,组织分别表演。我及时给予评价与指导。这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歌曲音乐中自由地创造,锻炼了学生的相互配合、动手能力,促进了节奏感、乐感的培养。
2.奥尔夫音乐活动,律动《身体音阶歌》
通过此活动增强学生对音阶的理解及演唱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表演能力。符合小学二年级学生表达情感的特点,学生在学习和表演中,充分享受音乐的旋律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