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资产配置策略

金融资产配置策略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5 16:54: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资产配置策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金融资产配置策略

第1篇

【摘要】本文对企业运营资金进行详细的分解,幕醣易什、金融资产、企业负债为切入点,对企业的运营资金管理体系进行优化,提出了一个对我国企业具有普适性的运营资金管理思路,使其成为企业的保障之一。

【关键词】企业;运营资金;优化策略

0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运营资金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在企业运营管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积累的经验相对不足,企业可供参考的相关理论明显较少。

对企业运营资金而言,公认的核心指标有三个:风险与收益比、资产结构、经营效率。合理的运营资金管理体系应当能使企业的运营资金使用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指标,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减少由于经营策略错误或市场变化而导致的损失。此外,针对运营资金的实际类别,企业也应当制订相应的策略,如货币资产处置、金融资产投资、企业负债增减等,实现运营资金的优化配置

1运营资金分类及管理策略

1.1基于流动性的资金分类

运营资金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具有一定流动性的资产。通常而言,当企业资金流动性越高,企业就能拥有更高的债务偿还能力,并能提高融资能力。无论对运营资金进行何种定义,都可以将企业资金中的具有足够流动性的资金纳入其中。对于运营资金而言,分类是管理优化的第一步,也是制订使用策略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构成要素入手,把运营资金定义为以下五类:货币资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存货、流动负债。

该种分类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实现对运营资金的数量和流动性的双重把控,按照资产负债表的构成,建立相应运作模式。

1.2运营资金的管理策略

针对运营资金的不同性质,文献总结了现有的三种具体管理策略,分别为匹配性策略、冒险型策略、保守型策略。

匹配性策略的本质,在于将资产和资金来源从数额和期限两个尺度上进行匹配,防止企业发生债务危机。对于临时性的资金周转,以临时性流动负债进行募集;对于长期性的资金周转,则以长期负债进行募集。企业在经营时,需对经营状况、市场信息等进行评估,合理分配运营资金和债务的比重,使两者相匹配,以达到降低资金风险的目的。

冒险型策略要求企业在筹集临时性债务时,还要同时满足一部分永久性资金的需求,以高流动性的流动债务代替长期债务。在这种策略的指导下,企业的资金周转率会达到极高的水平,通常,当企业处于上升阶段和扩张阶段时,短期流动性债务的获取难度和成本是远低于长期债务的,使用这种策略可以使企业实现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大。

保守型策略则要求企业以较低的负债率进行流动资金分配,减少负债,以维持较高的运营资金。该种策略使用于企业面对可能出现的不利的市场环境。当企业经营状况可能会出现不利因素时,高负债率会使企业陷入可能出现的债务危机,减少负债率,增加流动资金,对企业应对经营困难期是非常有利的。

2运营资金管理优化策略

2.1现金管理优化

充足的现金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持有现金产生风险远小于持有股权、债权等,因此,保持足够的现金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有效措施。但现金持有过多,往往意味着周转率下降,资金没有投入到生产中,并不一定对企业的发展有利。对于现金的管理,本文提出以下几点优化措施。

2.1.1增加现金总量,通过扩大股东数量,增加股本,募集足够的现金。

2.1.2培养良好的信贷记录,与银行形成良好的关系,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从银行快速获得足够的资金。

2.1.3对资金使用,尤其是大笔资金使用,制订严格的审批制度,各部门使用的款项应由各部门的负责人签字,并层层上报、层层签字,直至最高管理层。各层级对该笔款项负责,财务部门对所有款项的安全性负总责,保证款项的落实。

2.1.4借助贷款额度,企业可以获得50%保证金的差额银行承兑,以得到低息的放大付款额度,节省贷款利息。事实上,通过将银行存款付款变更为应付票据付款,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

2.2金融资产管理优化

金融资产是企业流动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金相同,都具有极高的流动性。金融资产随着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波动而波动,在行情较好时,增加金融资产是可以获得极高的额外利润。但金融资产也同样具有高风险的属性,如果将流动资产赌进金融资产中,在资本市场处于低谷时,往往会产生巨大的亏损。

为此,针对该部分资产,本文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2.2.1加强与专业金融机构的沟通和合作,尤其是历史业绩较好、从业经验丰富的投资机构,发现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减少己方的相关人力成本投入,一旦有较好的行情,尽快做出决策把握,反之,如果行情走低,则立刻止损,以资金的安全性为优先考虑。

2.2.2对企业的现金流进行评估,获取资金的闲置情况,从而利用闲置时间,将资金余量置换成金融资产。这种评估是动态的,随着企业的经营情况而变。如果闲置时间较长,可以将其用作收益稳定的债券等投资,如果闲置时间较短,则视乎资本市场行情而投资证券股票或继续保持闲置。

2.2.3建立完善的风险体系,对金融资产和现金的分配作跟踪,实现金融资产的灵活抽离,保证资金流动性和资金安全。

2.3流动债务管理优化

流动性债务是企业快速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保持合理的流动性债务,是企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提高流动流动债务的管理水平,对企业业务的正常开展和债务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流动债务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2.3.1将流动债务的获取途径多样化,除了资产质押,借助国家相关政策,如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扩宽融资渠道。此外,建立良好的信用,可以有效降低贷款利率,减少融资成本,并缩短获取资金的时间。

2.3.2以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付款,当累计一定额度后,可以实现按照50%的差额获得开具大额承兑汇票的能力。而保证金则可以作为定期存款,获得额外收益。

3结论与展望

运营资金管理是一项影响企业发展的体系,一个成熟的企业除了在经营方面策略得当,在运营资金管理上同样有一套运行良好的管理系统。本文将运营资金进行分类,并提出了不同的管理优化策略,对我国相关企业的运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林.优化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对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

第2篇

【关键词】沿淮城市群;家庭金融;投资现状

沿淮城市群按照《沿淮城市群规划》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6个市和六安市的霍邱县、寿县,国土面积4.5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3,2011年末总人口3191万人,占全省的49%,是安徽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其中“两淮一蚌”三市,国土面积1.1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90万人,是省“十一五”规划中的重点发展地区。

近年来,随着沿淮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迅速增加,与此同时其在沿淮经济发展中作用的也渐渐显现。沿淮居民个人金融、持家理财等有关家庭金融理论与行为的研究对科学有效指导沿淮家庭金融活动,促使家庭经济及各项事业活动的正常开展,都是有益的。对促进沿淮城市群金融部门的业务拓展和提高沿淮金融服务的质量有着积极作用;对合理引导沿淮家庭金融资产的投向和搞好沿淮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刺激内需,寻找沿淮城市群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沿淮城市群家庭金融现状分析

家庭是社会最重要的微观主体,是政府政策的最终受众。资产配置、借款、贷款、保险、消费、投资等需求,以及家庭对经济变化的反应等家庭的金融行为,都对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有很大影响。金融,概括地说,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具体地说,凡货币及货币资金的收付货币资金的借贷、债券和股票的发行、转让以及外汇的买卖等,都属于金融活动。所谓家庭金融活动,主要是指家庭个人将其家庭金融资产,诸如存款和现金等,用于储蓄、信贷或投资于股票债券以及保险等方面的活动。沿淮城市群家庭金融的相关数据直观反应了沿淮家庭在经济金融活动中的行为决策,对于沿淮各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1.沿淮城市群家庭储蓄及住房现状

沿淮城市群居民家庭储蓄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家庭,收入最高的大多家庭中,其储蓄率相对较高,其储蓄占当年总储蓄份额大。大量低收入家庭的支出大于或等于收入,储蓄几乎没有。由此可知,安徽沿淮城市群较高储蓄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广大民众没有足够的消费动机,而在于没有足够的收入。

近几年,城市家庭第一套住房价值不断攀升,而成本价格平均较低;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城市家庭第二套住房成本价格较第一套略高。因此,城市住房收益可观。而非农家庭购房贷款总额占家庭总债务的一半左右;农业家庭购房贷款总额占家庭总债务的约三分之一。户主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家庭负担最重,贷款总额平均为家庭年收入的多倍。

2.沿淮城市群家庭投资及资产现状

据统计数据反映,沿淮股票投资中盈利的家庭约占三成;盈亏平衡的家庭约占两成;亏损的家庭比例占一半。在股市中没有盈利的炒股家庭高达八成,炒股赚钱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呈增加的态势。沿淮家庭对衍生品市场参与率极低,不到一个百分点;家庭对金融理财产品市场参与率为较衍生品高。这与安徽省衍生品市场和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现实基本吻合。

沿淮家庭资产中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一成多,非金融资产占九成左右。沿淮家庭负债中,总体资产负债率为不高,农村家庭负债较重。沿淮家庭财富净值平均水平农村较城市低。

3.沿淮城市群家庭养老保障及教育现状

沿淮居民中近一半无任何形式的养老保障。退休后养老金收入:总体月平均不足一千元;城市月平均不足两千元;农村月平均不足两百元。据调查,安徽沿淮城市群中“80后”有初中以下比例仅不足一成,而大学毕业比例则高达并稳定在两成。沿淮居民中大学教育及硕士生教育回报显著。本科学历收入是大专或高职学历的两倍,硕士学历收入则为本科学历的两倍,而博士学历收入则只有硕士学历的七成。另外,近几年受“留学热”影响,到海外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沿淮公民重要选择之一。

二、安徽沿淮城市群家庭金融的对策研究

1.整合各项目标规划,加强对金融投资的认识

从大体情况上看,对沿淮家庭中金融资产进行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完成家庭规划中的教育、投资、保险和债务目标,实现资产保值和适度增长。沿淮家庭投资者在金融投资之前,务必加强对沿淮家庭金融投资风险方面知识的认识和了解。

家庭金融投资的风险有资本、价格、市场、利率、汇率等多种表现形式,投资者个人风险、专业理财机构运作风险等也是不可忽视的。沿淮居民可以在综合这些因素的基础上考虑,以此完善规划目标。对于沿淮初级投资者,在未来选择投资的品种和投资机构等,认识和理性地看待这些风险是必要的。思考冷静,理性判断,增强意识,从而促使安徽沿淮城市群金融投资质量的提高。

2.制定合适投资策略,理性选择投资品种

沿淮居民家庭金融投资要掌握关键的投资操作要领,具体以家庭收入水平、结构等实际情况为基础。对金融投资方式、风险、产品等进行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再制定可行的投资方案和正确的策略。要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投资问题,摸索合适自己家庭情况的投资策略并谨慎执行,在对投资业务逐渐熟练的情况下可以适度以扩大投资范围、规模为途径提高投资的效益。

在家庭金融投资过程中,银行的理财品种风险越大往往潜在的收益也越高,相反投资风险较低的收益也会较低,投资风险必然存在,所以沿淮居民投资者投资前要先明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免出现超过家庭承受能力的损失,给沿淮家庭经济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3.规范政府干预行为,形成合理市场机制

事实上,金融市场在政府的过度干预下会消极发展。为解决沿淮家庭金融发展缓慢的问题是政府培育股票市场的动机之一,必须靠沿淮各政府去引导居民进行投资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而这样最终会导致金融资源难以按照市场价格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金融商品价格大幅度变化,沿淮家庭金融市场自我调控机制失灵。

由于安徽沿淮城市群家庭金融较晚起步,未形成完善机制,还需要通过政府行为去引导和推动市场配置的积极因素。沿淮股市市场中缺乏中间因素来发挥市场优越性时。沿淮各政府政府可以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和减少税收的方法来吸引这样一些因素的流入,从而帮助家庭金融市场机制的形成。以促进沿淮家庭金融的健康发展,为安徽沿淮城市群的教育、住房、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和扎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柴效武.家庭经济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柴效武,王淑贤.家庭金融理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第3篇

【关键词】金融脱媒,类型,程度,商业银行

一、金融脱媒与分类

金融脱媒,又称“金融去中介化”。在间接金融中,银行等金融机构承担着资金在盈余方和短缺方进行交易的媒介作用,所谓“脱媒”,即资金的融通绕开此媒介,不再依赖银行。资金在间接金融体系外流动,使得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做为间接金融媒介的功能减弱,金融脱媒大大降低了银行等中介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提出了新挑战。

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脱媒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银行资产端的脱媒,主要表现为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结构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二是银行负债端的脱媒,主要表现为存款在居民金融资产配置结构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三是技术脱媒,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的支付清算绕过银行系统,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

二、各层次脱媒原因与脱媒程度

1、资产端脱媒

目前,金融融资方式大幅创新,企业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多样化融资与投资,同时,金融自由化放松了对企业在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的限制,企业可以通过大量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因此,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结构中的比例在下降。

表外贷款(包括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等)主要是通过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推出的业务创新,体现出对银行传统媒介功能的削弱。因此,本文使用表内信贷(包括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来作为衡量资产端脱媒量的指标。由图 1,其占比总体呈现下降态势, 由2002年95.5%下降至2012年末的61.9%。

2、负债端脱媒

随着我国的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的理财观念发生变化,储蓄己经不再是闲置资金的唯一出路。而金融机构的创新使得养老基金、住宅金融机构、互助基金等机构迅速发展,给居民投资者提供了更方便的服务、更丰富的产品和提高收益的机会。

负债端脱媒主要表现为存款来源的持续下降。由于储蓄存款是银行最稳定的存款来源且占比高,因此我们选取居民部门存款在其金融资产中的占比来度量负债方的脱媒量。由图2,其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71.8%下降至2010年的63.8%。2007年由于股市高涨,存款占比曾一度下降至54.2%。

3、技术脱媒

技术脱媒主要是指随着支付结算体系的快速发展,资金脱离银行体系而通过第三方支付体系进行支付清算的现象,这实际上是银行面临的渠道脱媒。这里我们使用经过第三方支付体系处理的资金交易金额占经过银行支付体系处理的资金交易金额作为度量技术脱媒程度的指标。第三方支付规模与增速如图3所示。

三、商业银行经验策略建议

1、金融服务对象的调整。中国的商业银行应更多关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群。由于直接融资途径使企业的收益和风险具有对称性,中小企业更偏向选择绕过银行,但是,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由于资信度不高,无法顺利获得发展的资金。故而,数目众多且融资无门的中小企业,必将成为各个商业银行关注的对象。

2、经营业务结构的调整。兼顾传统业务的同时,商业银行应注重中间业务的开展,利用资本市场大力开拓中间业务。目前,此类中间业务包括基金托管、证券买卖、财务顾问等。金融脱媒要求商业银行走出单一经营模式,中间业务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某种意义上来讲,中间业务的活跃使中国商业银行真正从“吸储放贷”的模式中解放,回归到综合服务性机构的地位上。

3、理财业务是银行稳定存款基础的重要手段。现阶段,由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建设相对较为滞后,尤其是在股票市场低迷、房地产市场调控持续加强的情况下,居民金融资产可投资渠道较少。理财业务是贯通存款市场、债券市场、PE市场等多个金融市场的桥梁,它既能满足居民金融资产配置多样化的需求,也能使银行锁定客户的存款,保持存款业务的平稳增长。

4、加强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合作。根据艾瑞咨询的调研报告指出,网上支付的用户中,有54.8%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接入的,超过了直接登录网银进行支付的用户。在银行日益重视个人用户及网上银行建设的双重作用下,第三方支付的用户导入对银行的重要性极其明显。因此,为应对技术脱媒带来的挑战,银行应加强与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作。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买入返售;监管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化、金融机构的多样化与差异化,当前银行资本约束加强、盈利压力增大、信贷规模调控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尤其是买入返售业务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我国银行同业资产业务中的买入返售业务以经济资本占用少、风险相对较低、创新性强、综合交叉为特点,契合了银行业务发展的目标。尽管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可以优化银行资产负债表,提高我国银行竞争力,然而这种同业资产发展的模式,给金融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金融监管部门要实现合理的监管政策与改革,以良好的态势发展这项极具潜力的业务。

二、买入返售业务的背景

同业创新业务最大的内在驱动力是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原则。潘明忠[1](2007)从几个大的宏观环境为我们分析了业务创新环境:他认为混业经营的趋势、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多元化和差异化、金融市场的建设与完善、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都为同业业务的创新提供的广阔的空间。的确,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现已成为各银行盈利增长的主要业务。买入返售业务之所以成为各银行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其内在驱动因素主要是逐利本性、规避监管、寻求套利空间以及融资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信贷从紧、利率市场化以及监管机制的不完善等等也为其提供了发展的环境。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压力增大,存贷利息差缩窄,再加上监管指标的硬性要求,银行不惧铤而走险,通过“通道”将信贷资产转化为同业资产从而规避监管,实现监管套利。

三、买入返售业务的模式与风险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按照协议约定先买入金融资产,然后按照约定价格,在到期日将金融资产返售给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行为。买入返售的金融资产灵活多样,可以是债券、票据、信贷资产以及应收租赁款和信托受益权等等。我国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属于同业资产业务,其本质与逆回购无异,是资金融出的过程,期限较短。其模式多变,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票据买入返售业务,票据业务主要是在大型国有银行和中小银行之间合作,模式为“大行签票―中小行贴现―转贴现给大行”。二是,信托收益权的买入返售业务模式,主要是买入返售方与资金需求方签订协议,现在买入证券票据,同时在规定的时间被资金需求方以规定的金额赎回。本质来说,都是通过过桥企业来实现信贷资产的腾挪,给银行业带来较大的风险敞口。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配置资产多样,操作灵活,给银行带来较高的收益,也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共享。其不仅金融市场不断深化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金融创新的一个产物。然而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给银行经营和宏观调控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

一是,信用风险。买入返售实际上一种暗保模式。例如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业务采用是“隐性担保”的形式,在签订的“抽屉协议”中,有银行、信托、租赁、证券等金融机构。交易主体复杂,涉及买入方,回购方,过桥方,通道方,融资企业方等等,拉长了业务的资产管理链。而且由于交易对手和融资项目的异地化,使交易主体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很容易出现道德风险;从而伴随而来的金融风险关联度也大幅提高,一旦一方的失灵会牵动整个环节的崩溃。

二是,操作风险。从买入返售业务的本质上来看,最终的交易双方是很简单的债权债务关系,但是由于业务模式设计复杂,为了逃避监管,通过引入过桥银行,签订多方协议,实行隐性担保,这种违规操作为银行埋下了极大的风险隐患。

而且法律关系上贷款银行对实际债务人的约束力有所下降,银行对贷款资金的控制力有所削弱。

三是,流动性风险。这也是变现能力的风险,买入返售业务的盈利收入主要是依赖期限错配,以较低的成本拆入短期同业资金,之后用于投资买入返售资产,以获取超额收益。这种“拆短放长”模式迅速积累了流动性风险的隐患。几年前的银行间市场的“钱荒”事件充分验证了流动性风险的巨大危害。金融机构同质性加强,关联度高,则风险传染性的增强。局部风险事件的发生会通过同业链条扩散,引起整个金融业的波动甚至崩溃。

四、加强风险管理的建议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始终处于不断博弈的阶段,银行为了逃避监管,不断地开拓市场与业务,进行金融活动的创新,然而随之带来的风险也不使得金融监管不得不一次次的“对症下药”。金融业务的监管在于对风险的管控,只有机构内部的风控措施和监管层的监管政策双管齐下,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全面的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不能只追求高收益只顾眼前,铤而走险。同时我国风险管理体制与架构还不够完善,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也设置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控部门,但是对所有分支包括网点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相对国外的风控技术,我国的风险管理技术方法较为落后。面对金融创新、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的现状,商业银行更应制定科学、完善的方法和计量模型,加强对风险的识别检测和防控。

在某种意义上,买入返售业务是一种创新,它是强调金融风险的监管层与追求利润的商业银行互相博弈下的产物。我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博弈像是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我国的金融监管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改进:首先是分业监管政策协调性不够,跨市场金融创新监管机制缺失。创新性业务涉及多个交易主体,且部分环节完全脱离于监管视野,极易形成交叉性风险隐患。再次是业务透明度监管要求不严,金融创新监管标准模糊,信息披露不完全。由于业务的交叉和复合的多样性,监管部门很难对创新资金配置实施跟踪监测,因此监管措施始终滞后于金融市场和业务的发展。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在监管指标上重新细化了资本分类,进一步提高了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要求,这也是监管改革的创新性举措。2014年5月,一行三会、外汇局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提出十八条规范性意见,规范会计核算和资本计量要求,将同业业务纳入统一流动性管理。(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潘明忠,商业银行金融同业合作的创新空间及发展策略[J],银行家,2007,F830.4

[2] 李建云,陈珊,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要“去粗取精”[N],金融时报,2013

[3] 闫先东,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同业市场结构的演变和创新[J],银行家,2013

第5篇

“财富管理中心业务都是很私密化的,加之东方人惯有的财不外露传统观念,因此我们的室内装潢完全从尊重客户的角度出发。”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财富管理中心客户经理吴雪征说。

但是财富银行提供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还是与普通的营业网点有着天壤之别。首先,银行内部的硬件设施全是按高档的标准设计。理财室设置独立的互联网宽频端口等配套设施,客户可在理财室里通过电话、网络等自助设备安全完成各项金融交易。至于排队、无停车位等烦心事当然也是不用客户费心。

“20%客户创造80%利润,因此提供这样的高规格服务也是应该的。”吴雪征经理说。

门槛300万

从吴雪征经理那里得知,目前,建行财富管理中心的业务主要是金融咨询服务。“客户有这个资产配置和理财的需求,那么就可以找我们,然后我们给他们做一个金融策划,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财务目标以及投资偏好帮助他们进行理财规划,组合投资产品并合理配置金融资产,实现收益最大化。”

吴雪征经理印象深刻的一个案例是一对30多岁的新婚夫妇,太太计划两三年后转行。她希望利用投资达到年回报率15%,以应付以后的再培训费用。但吴经理认为,这样承担的风险太高,他建议将收益率放低到8%~10%。于是,客户70%的存款降低到30%,并开始投资蓝筹股以及偏股型基金。当时是2003年初,恰逢股市行情大好,目前客户的总收益率已经超过了50%,投入的170万的资产现在已经超过300万。

实际上,记者从财富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由于目前政策上的限制以及人员配备上的不足,目前财富管理中心的很多服务还是属于一种方向性、策略性的建议,至于到具体的理财投资操作,很多时候建行一般都会通过与其它机构合作来帮助客户打理金融资产。

“国内现有300多支基金,建行柜台可以代销100多支,而国内的50多家基金公司,已有二十多家与建行有相当的业务往来。”吴雪征经理告诉记者,通过代购代销、以及业务合作,客户在理财具体操作上的需求基本上可以在财富管理中心得到满足。

高规格的服务强调的是物有所值,什么样的客户才有资格享受与财富中心的高级理财顾问们对话的资格呢?

“首先你必须是我们的会员才能享受财富管理中心的服务。”按吴雪征的解释,会员资格是必须在建行拥有300万以上的金融资产,并不是普通人所认为的只要个人所有资产达到300万即可。“在北京拥有300万资产的人很多,而真正能够体现出个人财富价值的是金融资产,比如在建行的储蓄存款、在建行柜台买的国债、基金,包括理财产品。”

在一定的金融资产数量基础上,“我们的会员客户自愿决定是否参与到财富管理中心来。”客户经理王汝诚介绍,银行对会员在建行的金融资产进行跟踪,以防止通过短期行为平添建行金融资产,然后再迅速转出的行为,“我们是有相对完善的进入和退出程序的,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带有投机性的行为。”

规划理财

采访过程中,记者曾问吴雪征经理,能拥有这么大量金融资产的会员肯定多为高素质的社会精英,他们在理财管理方面真的需要银行的帮助吗?

对此,吴雪征经理专门给记者举了个例子。

有位十几年前来北京工作的福建人,后来因做销往北美的工艺品出口生意而一步步发展起来,妻子自己在家打理家务,还有一个1岁的男孩。家庭收入每月大概4万元左右,但整体不大稳定,每月支出7000~8000元,车辆使用支出1200元/月。

他生意上的收入都是以美元结算的,但他对汇率不甚了解,每次收到美元立即结算成人民币存银行1年期定期存款。在去年的时候,他们已有1年定期存款600多万元。

“他们的不动产也较多,包括福建老家,总共有房子7套,怎么样?也算厉害吧?”吴经理问记者,但就是这样的客户一家三口并没有医保,除了妻子数年前在太平洋买的老来福养老保险外,一家人并没有别的保险,“资产的结构极为简单,缺乏保障。”

吴雪征认为,中国有钱人整体上风险承受能力大体属于中庸偏进取型,但在使用金融机构提供的理财工具方面又很矛盾。不少中国人渴望将财富快速增值,可结果却走两个极端,要么把所有的钱都存在银行,要么就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将全部财产投入到高风险的投资品种如股票、期货中去。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富人在选择投资工具时,为赚钱而赚钱的目的远甚于为整个家庭长远的财务安全考虑。

他告诉记者,在财富管理中心的客户中这种现象并不为少数,甚至于还有的客户在银行放有数以千万的存款,每个月却只让公司的财务人员来银行做一些工资上的清算划拨业务。

“或许是自身资产量太大,还是什么原因,有很多人确实忽视了资产的增值,在目前这种负利率和资本市场走牛的大环境下,这么大笔资产以这样简单的方式处理,太可惜了点。”吴经理告诉记者,国外通常都会采用科学的个人理财手段让自己的财富保值增值,而中国却只能严重依赖自己公司的财务状况,一旦公司不行了,个人财富地位立马“跌跌不休”。

贴身服务

王汝诚一再强调财富管理中心针对的客户是顶端客户。事实上从建行财富管理中心提供的部分服务来看,也可以看出其针对的群体的特性。比如建行提供的“任意行”异地游服务:“无论您在北京、上海、广州,还是在深圳、杭州,您都可享受到贵如本地的服务礼遇。您在异地办理银行业务时,我们可为您安排客户经理全程陪同,提供业务咨询等服务。”

从建行北京分行财富管理中心近期开展的一系列服务的项目来看,多为理财资讯的提供,比如“融财有道”理财沙龙、金融资讯定制、市场行情即时通、专属贵宾专刊。对此,吴雪征经理认为,这样的服务项目设置一是从改变客户理财意识入手,二是考虑到客户平时工作太忙,而无法系统有序的了解金融资讯。

吴雪征经理介绍,客户成为会员后,客户经理会与客户进行详细交流,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然后进行“诊断”,并根据客户所处的行业,职业、年龄、家庭状况、健康状况,目标期望,制定针对性的理财计划。

第6篇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00303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完成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等任务,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并在此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趋利避害”,充分合理利用外资特别是外资银行为我服务。因此,研究金融资本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本文深入剖析了促进金融资本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了金融资本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最后针对金融资本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提出了建议。

1 促进金融资本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1.1 资本的逐利性

资本的本质是追逐利润,这是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最根本原因。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找投资机会,只要机会合适,金融资本会迅速在东道国生根发芽,进而不断攫取利润。

1.2 相关政府和机构的推动

美英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推动是金融资本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帮助本国经济主体获得较高利润,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通过经济、外交甚至军事手段为金融资本的全球化保驾护航,使得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活动领域和统治空间迅速扩张。为满足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过程中的融资需求,跨国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发达的资金流动网络,大大提高了金融资本的全球化流动效率。IMF、世界银行、OECD等国际组织与亚洲开发银行、美洲开发银行等区域金融集团也都积极推进资本的全球化流动。

1.3 信息技术的发展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金融资本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突破了金融资本流动的地域限制,电子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提高了金融资本的交易效率,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效率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1.4 贸易增长的推动

金融资本的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密不可分,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国际贸易数量增长较快时,金融资本全球化活动频率也增加;反之,当国际贸易数量萎缩时,金融资本全球化活动频率也下降。

1.5 国际利率水平

国际利率水平的变动会影响金融资本全球流动的规模与方向。在各国利率出现差异时,金融资本会迅速做出反应,从利率较低的国家流向利率较高的国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金融资源在全球的最优配置。

2 金融资本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辩证的角度看,金融资本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因此,应首先弄清具体的影响,以便于国家提出应对策略,发挥积极影响,弱化消极影响。

2.1 积极影响

2.1.1 金融资本全球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金融资本进入我国后,会迅速被配置到建设资金不足、投资回报较高的相关行业,通过投资乘数效应,使GDP成倍的增长,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外资的进入不仅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会形成明显的溢出效应。国内企业在与外资的竞争中,通过不断学习吸收,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金融资本的投资还可以培养大批的研发、生产与管理人才,并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总体来看,金融资本全球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2.1.2 金融资本全球化对中国产业发展的正面影响

跨国公司是金融资本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们利用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将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及自然资源有效整合,充分发挥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进而促进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在外资企业溢出效应的作用下蓬勃发展。金融资本的进入加快了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速度,提升了我国产业发展的水平,尤其是在工业化发展初期,这种积极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

2.2 消极影响

2.2.1 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剧烈波动

其一,汇率的波动性加剧。在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国际资本在在各国金融市场间的进出频率与规模都不断加大,这会导致外汇市场汇率的波动更为剧烈,并影响一国正常的金融与贸易秩序。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外汇市场面临的波动风险亦逐渐加大。

其二,股价的波动性加剧。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得国与国之间的金融市场联系更为密切,尤其是在股票市场。当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发生波动特别是下降时,我国股票市场也会出现相应变化。

其三,金融资产风险的传染性增强。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得全球债权债务关系变得错综复杂,金融资产如果出现问题,对他国影响的可能性也进一步增加。当某些金融资产出现问题引起价格大幅下降时,与之相关的金融资产会迅速下跌,局部的金融困难会进一步传染给整个金融市场,甚至引发金融危机,给发展中国家金融与经济的发展带来灾难。美国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便是明证,这两次大的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至今仍未消除。

2.2.2 金融资本全球化对中国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在中国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后,金融资本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并日趋严重。

其一,跨国公司在中国实施并购的过程中,目标瞄准了收益率较高行业的龙头企业,且以控股为并购目的,这种行为会导致中国的重要产业被跨国资本所控制,严重威胁中国的产业安全。

其二,在金融资本全球化形成的产业链中,中国一直处于低端位置,上游的研发环节与下游的销售环节被牢牢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这造成我国产业两头在外,处处受制于人,威胁着国家的产业安全。另外,中国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是附加值最低的部分,附加值最高的部分均为跨国公司掌握,中国的产业利润率极低。

其三,金融资本全球化是我国现有产业结构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而这种产业结构对国外市场依赖性很强,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经常陷入被动。

其四,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产业链,低端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被转移至中国,导致我国环境严重污染、资源大量被消耗,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3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利益获得劣势

美国和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利用其在金融与贸易领域的优势地位,制定有利于自身的全球化规则,在金融资本全球化过程中攫取了大量的利益。第一,发达国家利用其在金融领域的优势如发行的货币可作为世界货币、在国际金融组织的影响力等,制定国际金融规则,方便其在国际资本流动中获益;第二,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优势如在WTO的影响力、巨额的贸易量等,制定国际贸易规则,逐渐敲开发展中国家大门,并运用其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竞争,在国家贸易中获得大量收益。总体来看,发达国家作为全球化规则的制定者,在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劣势地位。

3 金融资本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

金融资本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通过积极参与虽然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收益,但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动荡和危机来达到降低自身损失的目的,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因此,要在正确、全面地认清金融资本本质的基础上,审慎确定金融资本全球化趋势下恰当的经济发展战略,以更好地规避风险、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3.1 加强金融资本的流动监管

3.1.1 对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监管

通过对金融结构实施有效监管,使金融监管的步伐可以与金融资本自由化、全球化的进程相匹配。在具体实施时,其一,要强化对外资金融机构立法监管的条件准备,健全金融执法体系,完善金融运行规则,同时要与国际上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密切合作,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其二,对外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时,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市场准入(包括进入的数量、速度和布局)、经营业务(包括经营范围、地域等)、异常动向(包括对异动的监测评估和临机处置)。

3.1.2 控制长期外债规模

要将长期外债的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需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对国际债务进行监督和指导,构建一套指标体系用于监督、分析和评测长期外债,在不牺牲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债务危机的发生可能性,从而使我国的外债处于良性循环的过程中。

3.1.3 监控短期游资

由于短期游资的流动可能会带来破坏性,因此对短期游资实施合理、有效的监控是非常必要的,其目的是降低游资的不稳定性对经济的冲击。监控短期游资的手段有多种,包括直接手段和间接手段,其中直接调控手段包括货币交易税的征收、游资数量规模的控制,间接调控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浮动汇率的调整。具体采用哪种手段,要综合考虑短期游资的规模、结构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发育的成熟程度。

3.2 正确处理实体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关系

适度的金融资本的发展,可以为实体资本服务,从而推动实体资本更好地发展;相反,金融资本如果过度发展,会导致大量资本撤离实体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并引发泡沫经济。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善,我国更要慎重处理好实体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关系,既要促进金融资本的发展,又要控制其过度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3.3 引导外资投向,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一方面,引进外资不仅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要引导外资投向急需的重点领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实在的效益;另一方面,要注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创新水平的提升,通过增强自身技术水平和培育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得更多的利润。

3.4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优化调整经济结构

只有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促使其从原先的“出口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加速改变,增强居民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有效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更好的规避金融资本全球化所引致的风险。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减小收入分配差距和发挥资源配置中市场对于分配资源和利益的基础性作用来实现。

第7篇

中国金融体系内最庞大的银行业资产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宏观经济增速下滑、投资需求低迷导致银行信贷资产扩张明显乏力,生息资产收益率普降的情况下,银行投资类资产规模、收益率却逆市而上,大幅上升。

投资类资产崛起

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的资产正从贷款、同业业务转向投资类资产;其中又以股权和非标投资扩张最快,2015年增速高达56%,规模已达到8.6万亿。非标等投资类资产似乎已经成为信贷业务之外,银行资产配置的主要方向,并驱动一些银行资产、利润实现逆势增长。

从会计角度衡量,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投资类资产主要包括四类科目,即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应收款项类投资,其中,前三个科目项下主要以能够在银行间或交易所市场上市交易的债券、基金、债权等标准化资产为主,而应收款项类投资则主要以非标资产尤其是特殊目的载体(包括理财、信托、基金、资管计划等)的投资为主。

截至2016年一季度,16家上市银行投资类资产总规模达32.6万亿,同比增32.4%,较2015年初扩张40%。其中,5大国有行投资类资产总额19.8万亿,同比增22.4%;8家股份行投资类资产11.4万亿,同比增51.4%,而城商行则有1.4万亿,同比增49.7%。

此外,各类型银行对投资类资产的配置偏好也有显著差异。在投资类资产四大科目中,5大行以持有至到期资产为主,占比54%,属于买入并持有的被动投资风格;股份行以应收款项类投资为主,占比61%,偏好资管、理财、收益权等丰富的投资组合,兼顾流动性与盈利性;而城商行可供出售资产和应收款项类投资相对平衡,占比均在36%-37%左右。

事实上,除上市银行外,整个银行业投资类资产的集中迅猛扩张也是大势所趋。根据央行的信贷收支表数据,2015年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从14.2万亿上升至20万亿,“股权和其它投资”(资管、理财、各类收益权等)从2015年初的6.5万亿扩张至17.5万亿。投资类资产迅速增长,推动银行委外投资需求方兴未艾,同业理财、券商、基金、私募等资管机构规模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

投资类资产收益抗跌

2015年由于央行连续降准降息,导致银行贷款、同业资产收益率显著下降,平均回落幅度达45bp和100bp左右;而投资类资产收益降幅非常小,五大行平均仅回落4bp,而中小银行更是逆势反弹,平均上行 43bp达到6.64%,部分银行甚至已超越贷款收益率,尤其经风险调整后的实际收益率,相比贷款、同业资产等的吸引力大幅提高。

受风险偏好、投资策略和杠杆等不同,不同类型银行的投资类资产收益率差别迥异,大行平均在4.1%左右;股份行在4%-5.2%之间,平均为4.75%;而中小银行则达6.6%以上。

相较于大行,中小银行挖潜投资类资产盈利潜力更加积极。Wind数据显示,2015年末5家A和H股上市城商行投资类资产占生息资产平均比重达10.69%。其中锦州银行“投资证券及其它金融资产”占生息资产比重更是一举突破50%,高达54.27%,比2014年猛增了15.6个百分点,显示投资类资产已超越信贷资产,成为该行第一大生息资产。而盛京银行、青岛银行等城商行投资类资产比重分别为38.43%、42.41%,也已经超越信贷资产。

从2011年以来的收益率历史变化和对比看,银行信贷资产收益震荡下行,而投资类资产收益率中枢不断抬升,“信贷-投资类”资产的利差收益持续收窄,经风险调整后的债券和投资类资产相对吸引力明显上升。

第8篇

关键词: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金融约束;经济增长;金融创新

一、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西方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最早提出金融深化理论,他们都认为金融抑制妨碍了储蓄投资的形成,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从而阻碍了经济发展。他们提出的金融深化,其实质就是放弃政府对金融领域的过度干预和保护,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优化金融结构和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正的投资、就业、收入和结构优化效应,从而建立起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金融深化的基本政策是实行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现在被概括为3P自由化,即价格自由化、产品自由化、参与自由化。

但在实践中拉丁美洲南锥体国家发生的一系列银行恐慌与倒闭,使人们对赞成金融自由化的一般论点产生怀疑。实际上,1994年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席卷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导致东南亚以至整个世界的经济萎靡不振,无不与过度金融自由化有关,金融自由化理论及其主张日益受到怀疑与批评。此时作为金融自由化的对立理论——金融约束论由斯蒂格利茨等人提出,但是通过透析该理论我们不难发现,金融约束实质上是在一国金融经济发展没有达到一定程度而进行金融自由化的前期准备,因此这两个理论并不矛盾,它们都是金融深化的途径和手段,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

随后,雷蒙德·戈德史密斯在其《金融结构与发展》一书中明确提出了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并就评价金融深化的程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指标:(1)货币化比率(M2/GDP);(2)金融相关率,是金融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3)金融资产的多样化,是社会融资方式变化发展的标志;(4)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是金融深化的另一特点,这是金融资产增长和金融市场扩大的主体;(5)金融资产发展的规范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金融深化理论已发展为一国的金融体制与该国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刺激和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论。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深化所取得的成果

1.20多年来我国金融改革的成果。

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成为指导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体制变革的重要理论依据。我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发展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在前进,在金融深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表现如下:

(1)银行业建立了多元化的银行体系。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的二级银行体制,形成了以4大国有银行,3家政策银行,20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的多元化的银行体系。

(2)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自1990年和1991年分别在上海和深圳建立了证券交易中心以来,中国的证券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特别是股票市场最为显著。从1993年~2000年我国上市股票数从217只增长到1099只,增长5倍多,而市价总额从3541.0亿元增长到41000.0亿元,增长11.6倍,上市公司数从183家发展到1025家,增长5.6倍。(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0年~2001年>)。

(3)外汇市场的改革。外汇市场1994年以后,中国实行了结售汇制,建立了一个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1998年取消了外汇调剂市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统计,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3200亿(美元),2003年底估计达3500亿,可以说我国的外汇市场取得了重大成果,具备强大的抵御外汇风险和外债风险的能力。

(4)保险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中国保险市场以1949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成立为标志,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的保险业打破了中保的完全垄断,形成了国有、民营、外资共同竞争的局面。

(5)利率市场化。1996年开始逐步放开了部分利率,取消了同业拆借利率的最高限制,部分国债发行利率实行市场招标,公开市场操作的回购利率实行了市场招标。这些都表明利率朝市场化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为最终的基准利率市场化创造了条件。

(6)金融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至今中国已出台了各项金融业的相关金融法,如:《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法》、《证券法》、《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保险公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等。

以上只是重点说明,我国金融业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的成绩,如:我国金融的电子化、基金市场的迅速扩大等等。这些说明了我国的金融体系的雏形已形成,有些方面已向国际接轨,特别是金融机构的会计制度,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等。

2.中国金融深化程度的综合判断。

以上从各个方面粗略地说明我国金融改革的成效,但是我国金融深化的程度如何呢?我想以雷蒙德·戈德史密斯提出的有关指标来判断我国金融深化的综合程度。

从金融资产结构分析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生产总值与广义货币量M2均呈快速增长趋势,二者比值由1979年的0.361上升到1996年的1.121,平均每年上升4.2个百分点(见表1)。金融相关比率则从1979年的4.9%上升至1996年的81.6%,增长了15.6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4.26%(见表2)。这些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货币化与金融深化程度的明显加深。事实上,1996年我国金融深化程度已达到发达国家金融水平的一半以上,并初步迈入发达金融结构水平的行列。

三、对我国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及启示

对于金融体系发展和经济增长两者的理论联系,近几年西方的经济学者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他们的测试结果都认为经济水平与金融发展之间有着重要的相关性。1996年帕特里克为研究两者的因果关系也设计了一个有用的参考框架,提出了金融发展中“供给导向法”和“需求导向法”之间的区别。帕特里克的假设强调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两方面的因果关系,随后一些经济学家进行了实证研究,测试证明了帕特里克提出的一系列因果关系假设是正确。

自从1992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每年平均保持8%的速度增长,金融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那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相互激励、相互制约的关系呢?在这里我用实证分析来说明,选取了1979~2000年的有关数据(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1年)),以GDP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以货币化比率(M2/GDP)来衡量金融深化的程度,将数据作因果关系(Granger)检验,结果如下:

用强制回归或逐步回归检验得出,因变量与所有自变量的关系均不显著,说明接受H假设,即经济增长不影响金融深化。

实证的结果说明,我国的金融发展处于帕特里克提出的“供给导向”的金融发展模式,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经济的增长并未反过来促进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的循环机制尚未建立,我认为这与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转轨的特征是相符的。因此,我国要加快经济发展,加速金融深化,使之更有力的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帕特里克的“需求导向”的金融发展模式,而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相互激励,相互制约关系,即金融深化的核心。

四、我国金融深化进程中仍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分析

尽管我国的金融深化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在进一步深化的进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这也是我国金融业进一步改革的“攻坚问题”,主要是:(1)金融资产结构的不合理;(2)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资产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主体地位尚未建立;(3)金融市场的缺位问题和金融机构的结构不合理;(4)利率市场化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5)金融市场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执法的严格和监督机制有待完善;(6)股票市场的分割状态和存在大量非流通股;(7)外汇兑换自由化问题。这些都是我国进一步金融深化的“拦路虎”,要真正实现金融自由化,必须认真解决上述问题。

从前面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纽带尚未建立,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均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里对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策略提出自己的见解。我认为解决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金融深化的次序安排;二是中国金融深化所采取的方式和机制的合理性,在金融深化的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融合的。按麦金农在《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一书中提出的最优次序,我将上述问题中的(1)、(2)、(3)、(4)(5)分为A类;(6)分为B类;(7)分为C类。A类问题是我们现阶段要解决的;B类在A类问题解决基础上和借助加入WTO的国际力量下逐步解决;最后解决C类问题。

首先,A类问题基本上是国内金融市场完善和自由化的问题。重点是银行改革、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涉及金融体制、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改革,因此我认为重点要引入金融创新机制,金融创新在解决上述问题上将产生一个综合效应。具体来说,一是进行金融制度创新,确保金融资产发展的规范化;二是进行金融市场的创新,优化金融资产内部结构;三是进行金融机构创新,提高我国货币化进程的质量;四是进行金融工具的创新,促进金融资产的多样化。

其次,B类问题,即股票市场的分割状态和存在大量非流通股。资本市场的分割主要指股票市场的A、B股问题;A、B不仅针对不同的投资对象,而且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解决的同股不同价的关键是A股和B股的并轨。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已具一定规模,在此基础上主要借助加入WTO后的外资力量实现A股和B股的并轨。解决同股不同权的关键是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流通。2002年,政府已经尝试将非流通股抛向资本市场,试验的结果是引起了股市的动荡,不得不暂停试点。这说明非流通股的减持并非一朝一夕事,而要循序渐进。我认为主要采取“转”的方式,如建立“公股减持基金”、“债转股”、“债转股基金”等等来实现非流通股的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