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5 16:54: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经济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村建房管理乡镇事业单位
一、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加快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发展途径,是社会主义阶段性发展的必要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所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新农村建设的不容忽视的发展内容。农村建房规划是实现农村经济“走出去”的第一步,是农村生活富裕的重要表现。然而,当前很多农村地区的建房规划管理并不成熟,农村建房布局散乱、随意使用生产用地等问题,使当地相关的建房管理事业单位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因此,梳理农村建房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如何加强农村建房管理规划,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纳入农村建房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中。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同步
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容小觑,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水平在逐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也更上一层楼,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弊端日益明显,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原则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建房建设过程中任意开垦山地,摧毁树木;工业发展带来大量化工垃圾,农村的河流、植被受到污染和侵蚀;生活垃圾随意丢弃,不仅影响农村风貌,而且加重农村环境污染。农村生态保护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同步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健康的环境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才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写照。
(二)缺乏特色发展项目和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特色产业是一个区域的“发展骨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落后最大的原因在于缺乏特色发展项目和科学的发展规划。不同地区的农村拥有不同的资源和发展优势,抓住资源优势就是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找到特色发展道路。通过分析很多践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典型农村发展案例,不难发现,这些发展良好的农村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只有拥有健全的基础设施覆盖网,才能吸引外界资源,保证资源“进得来,留得住”。
(三)农村与城市间的信息交流不畅,经济发展受阻
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不能故步自封,埋头搞发展是没有前景的,要加强农村与城市间的信息沟通,摆脱信息落后的现状。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基础设施不全,水电供应不足,交通、通信不畅,商贸、教育停滞等现象,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村发展不能“走出去”,就无法“引进来”,信息交流不畅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根源。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建房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建房缺乏合理规划,布局散乱无序
农村建房零星分散、杂乱无序,缺乏合理规划是农村建房管理正在面对的挑战之一。新农村建设政策为农村建房提供了资金和政策帮助,农民建房的积极情绪一度高涨。但是目前农民建房依然保持传统方式,建房没有统一规划或者集中建设,有的将原来的旧房屋拆毁,在原址上重建;有的在自家自留地或者与相邻住户交换承包地进行选新址建房,很多人会在交通便利的公路两侧建房。由于农村土地政策和地缘环境制约,大多数村民祖祖辈辈都留在本土,为了抢占便利的条件,进行“见缝插针”式布局建房。村民们建房面积、朝向、规格各异,导致即使集中在一个地方建房,也会出现参差不齐、散乱无序的布局状态。而且村民法制意识淡薄,建房过程中很多人并未严格按照审批计划建房,在房屋周围随意开辟占用审批面积之外的土地,用以建设建盖晒谷场、猪舍、牛棚和厕所等生产、生活辅助设施,“广厦千间,夜眠八尺”,土地严重浪费。很多村民为了个人利益,随意挤占道路、河道及公共用地建房,严重影响农村诸如水电、交通通信、商贸贸易、消防排污、文化教育等公共设施建设。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原则完全相悖。
(二)建房审批管理不严,施工无监管
审批环节管理薄弱,实际施工过程中监管不足是农村建房管理中突出存在的问题之一。农村建房审批流程严格来说应该是村民先向相关管理部门提交书面申请,管理部门根据历史资料和当地实际考察后予以审批,之后才能正式施工。但是村民建房多数会占用耕地,审批过程比较复杂,经历时间较长,很多村民为了图方便,会“先斩后奏,不批先建”,情愿接受事后处罚。村民“先建后批”的建房行为给建房管理部门造成困扰,且很多村民所选用的建房地并不利于新农村建房规划的实施,逐渐引发建房布局混乱、规范用地难以保证的困境。村民轻易忽视建房审批环节,随意占用土地,也说明当前审批管理环节薄弱,缺乏严明的法制性保证,对违规建房行为的惩处不力,未能给村民建房带来约束和管制效力。农村建房管理部门除了审批环节薄弱之外,对村民房屋建设的施工监督工作也不到位。农村建房基本上是自己投资投工,通过亲戚邻里帮忙,请当地有实践经验的师傅提供技术指导,整个建房过程较为随意。没有图纸规划或者专业技术指导,大多数的建房成果都来源于经验之谈,在安全和质量方面难以保证,建房施工过程中出现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案例时有发生,这也说明相关农村建房管理单位在村民建房方面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
(三)建房用地紧张,违规建房现象严重
当前农村建房用地紧张,村民违规建房现象突出,是农村建房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建房用地紧张,在地势地貌特殊的农村地区尤为明显。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建房提供了政策和经济扶持,村民建房欲望迫切,但是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的农村,地形崎岖,开发难度大,村民建房代价高,也有很多村民没有合适的建房地址,交通干道两侧地价高或者已被原址所在的村民占用;想将原址住房拆毁重建,奈何基础设施条件不便,建房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农村地区,建房用地更加紧张。地质灾害给村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无力建房,即使有能力建房,选址和灾害预防也是大难题。违规建房现象在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尤为严重,越是发展落后的地区,村民的集体意识和法律意识越薄弱。近年来,农村宅基地和农村建房的管理力度逐渐加大,但是实际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巨大的空间。村民多数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便利程度随意选址建房,未批先建、少批多占、一户多宅、擅自加层等违法现象并未得到有效处理。而村干部等基层管理班子发现村民违规建房的行为碍于情面多数会模糊处理,并未及时上报或者执行处罚,严重阻碍农村建房规范管理。
四、基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建房管理要点
(一)加强新农村建房政策宣传,制定科学合理的建房规划
加强新农村建房政策宣传,制定科学合理的建房规划是坚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背景下农村建房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乡镇建房管理单位应该积极做好新农村建房政策宣传工作,组织村干部学习新农村建设政策和农村建房规范制度,由村干部向村民普及宣传建房政策;定期安排管理人员下乡宣传,与村民实际交流,检查学习成果,提高村民自身的法律意识、房屋安全意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建房规划,可以聘请专业团队对当地适合建房的宅基地、空闲地、自留地进行统一设计和布局,对房屋的规格、朝向等作出统一的标准和安排,帮助村民节约劳动力和资金、材料成本。将农村经济发展纳入建房规划当中,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规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村民提供更多建房选址选择机会。
(二)强化日常管理监督,严格村民建房审批流程
加强日常施工管理监督,严格村民建房审批流程是强化农村建房管理的一项有效措施。强化农村建房的施工监管工作,当地政府建房管理单位可以向村民提供详细标准化的建房图纸,安排专业建筑施工人员为村民提供建房技术指导,帮助村民科学安全建房。建房期间定期安排工作人员检查建房的进度,为村民提供高空作业的安全防护指导,减少安全隐患。建房监管单位和科室要制定严格明确的建房审批制度,严明单位和科室内部的纪律,对于审批过程中执法不严、态度不端正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处罚,提高管理单位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纪律性。增强建房制度的法律性和权威性,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审批,对村民“未批先建”行为进行批评和处罚,加大处罚力度。例如适当提升超出审批建房面积之外土地占用的罚款金额,并通过全村通报批评警告,增加精神和物质双重处罚压力,以正视听。认真落实审批后村民建房跟进工作,按照“一宅一户”的建房规定,监督村民及时归还旧宅基地,严守制度的红线,不违规操作、不越权操作。
(三)政府部门联动协调,健全农村建房管理机制
政府各部门联动协调,健全农村建房管理机制是加强农村建房管理规划的重要措施。政府部门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力物力投入,为偏远地区的农村提供便利的建房条件,减低村民建房成本和建房难度。加快农村城镇化进度,建设乡镇小区,鼓励村民农村购房,解决村民“有钱无地建房”或者其他原因无法建房的难题。加强当地信用社、银行和国土管理等相关单位的联系,优化、简化村民购房手续办理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健全农村建房管理机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可操作性强、规范严明的农村建房管理办法,保证建房管理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关于农村危房、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房屋倒塌或其他建房困难情况的建房管理办法,落实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原则。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监管信息网,明确各层级的监管责任,采用由村规民约的村民自主管理到乡镇责任监督到县级管理问责的层层递进式管理模式,营造上下联动、纵横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五、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久推动力,而规范农村建房管理是新农村建设迈出的第一步,解决农村建房现存的问题是农村建房管理规范化的要务。因此,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村民法制意识,完善建房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监管,是实现基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建房管理规范化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胡勇明.美丽新村农宅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J].四川建筑,2015,35(03):286-288.
[2]谢晓芹.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环境问题及对策[J].法制博览,2017(09):68.
[3]左文卿.江西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5.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了当今国际经济学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本文主要从循环经济和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与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及其意义。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村循环经济;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
国际贸易与循环经济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已经成为了人们高度重视的话题,而对于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循环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容滞缓的研究话题之一。
一、循环经济、农村循环经济和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述
循环经济是一种将资源有效合理运用、生态工业、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等融合在一起的新形态经济。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和再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目标,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
农村循环经济是指把循环经济的思想与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相结合,通过对很有限的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利用来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
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国际贸易与其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等紧密联系,并保持这样的状态的一种持久的发展。也就是说在遵守国际贸易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合理利用和配置有限的外贸资源以及各种科学的方法来建立健全的国际贸易体制,不断完善国际贸易的的运行机制,提高国际贸易的发展效率,以确保国际贸易与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二、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由于工业未实现循环发展而造成了严重的工业污染而不得不走向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所以当循环经济在我国被提出以来后,大多数人都把视角放在了城市的工业上,而不是农村。而我国恰是一个农村人口占了超过总人口的70%的农业大国,大部分的农村污染较为严重,再加上资源的匮乏,使得在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得。
三、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国的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虽然我国资源丰富,但是众多的人口使得人均资源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较低,然而资源的浪费和消耗却高于世界水平。在我国高投入、高消耗以及资源不足的增长方式下,高排放和高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阻。
(二)粗放型的国际贸易的增长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这一粗放的发展模式是我国国际贸易长期实行的一种方式。这种增长方式的弊端在于出口商品对资源的依赖过高,资源利用率极低。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了较大比重,对环境的污染就较为严重,而出口越多,资源的消耗就越大,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
(三)进出口商品的商品结构。
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出口的商品多集中于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如纺织业、化工制造业、采掘业,而这些行业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且对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然而,我国所进口的商品中主要是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品或者是原材料和资源。此外,西方的发达国家用贸易的方式将环境污染向我国转移,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四)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
我国商品出口到其他发达国家时,还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对我国的商品在各个方面的环保要求较高。例如生产、开发、包装以及使用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包装与运输成本,造成我国产品的比较优势消失,且降低了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贸易摩擦,对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不利。
四、实现农村循环经济与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 树立农村循环经济的理念,明确其与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环境、贸易与农村循环经济的关系,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国际贸易与农村循环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建立促进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
我国虽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但是仍然没有一部完善的有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因此,我国应该通过制定一系列规范化的绿色贸易法律法规,形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体系。
(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在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应该坚持和维护环境保护,保护好自然生态的平衡,坚决改善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坚决杜绝贸易生产中的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
五、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与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一)改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状况
农村循环经济倡导的经济的循环发展,主要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不是资源的过度开采,主要是利用各种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在不同程度上的可利用性,改善资源浪费,促进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国际贸易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改变
农村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其强调的是农业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目的是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的配置利用和环境的最大限度的保护。因为农村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增长方式的变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贸易增长方式的变化,使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在农村循环经济的理念下推动农产品的创新,利用绿色资源的优势,利用中国人多地多的优势,坚决抵制外国垃圾食品进入中国境内,优化进出口结构。
六、结语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几乎都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与其规律为代价的,这种发展形式虽能促使经济得到短时间的发展,但是不利于国际贸易的长期发展。而循环经济的出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循环经济的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少且效益高等优点,给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有助于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秀丽.对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报,2011(10).
[2]李红.浅谈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0(03).
[3]易露霞,刘芳.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J].中国市场.2场.2009(Z3).
[4]李军.循环经济与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J].国际经济作.2009(06).
[5]王桂兰,刘莹莹.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07).
摘 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旅游度假村开始出现,但是由于相关的农村旅游开发项目没有对环境资源进行良好的保护,使得一些农村旅游度假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因此本文通过对农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来思考如何有效的平衡农村旅游开发与农村旅游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农村旅游项目的合理与可持续开发提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旅游 环境保护 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旅游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农村旅游度假村项目的出现可以说是为许多偏远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福音,但是许多地区在农村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想法,没有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使得许多农村旅游资源得到不可逆的破坏,从而使农村旅游项目在经历了初期的收益之后逐渐走向没落,没有做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一、农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农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对于当地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因此对于一些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的农村来说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资源的供应成了当地农村旅游开发的压力,因此许多农村选择过渡开发当地资源,比如一些水资源比较不足的地方为了能开放旅游项目对当地的水资源进行过渡开发导致了水资源环境的恶化,因此在对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避免大量的旅游基础设施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要对公路、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对原有的自然景观进行保护,以避免大量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破坏了原有的自然风景,而且由于许多度假村的大量出现导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不够严格,对于一些垃圾的处理以及一些废物的排放都没有进行很好的管理与限制,使得许多风景区的自然环境受到大量白色垃圾的污染,导致风景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而且在许多的旅游风景里,有许多素质低下的旅游者会对旅游风景区里的环境进行故意的破坏,导致许多旅游风景区里的自然风光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农村旅游风景区的开发也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对当地的一些珍稀动物的生存造成困难,使一些珍稀动物因为环境的破坏而逐渐消失。
二、农村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农村的旅游业想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使农村旅游的开发与对环境的保护两个问题之间维持平衡,要保证在对农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使农村旅游业能够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在对农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同步进行对农村旅游环境的保护,因为一些特殊的旅游环境极其珍贵,一旦遭到破坏就会永远失去,因此对于这一类的生态旅游环境要进行严格的保护,以避免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同时在对农村旅游项目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规划,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对对农村环境造成大量的破坏,因为环境破坏严重的话将会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要求,而且若是在后期对环境进行治理的话将会付出更加巨额的代价,因此在对农村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到未雨绸缪提前进行环境保护的规划,使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之间能够得到有效的平衡,当然环境保护比不是完全拒绝旅游开发的,而是要在合适的地方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因此在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要积极的挖掘可利用的旅游资源,比如对一些古老的建筑进行资源的挖掘,使一些快要损毁的古老建筑能得到重视,从而进行相应的保护,因此在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的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同时也要对环境进行必要的保护,同时要对游客进行良好的管理与引导,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合理有益的开发,使农村旅游项目的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促进农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农村旅游可持续开发的策略
由于大部分的农村地区都拥有着大量的旅游资源,比如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古老的农村建筑使得在都市生活中疲惫许久的人们可以来到充满自然气息的农村里来感受自然的安宁与美丽,从而使身心得到良好的放松,因此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要多根据农村旅游资源的特色来进行有目标性的建设,来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旅游资源,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些策略来引导农村地区进行合理的可持续的旅游资源开发,比如在开发农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产业进行严格的限制,同时可以对农村的生态系统进行适度的开发,比如可以建立起一个动物园之类的地方,来增加农村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使相应的农村旅游资源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同时在农村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还可以引进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手艺与生产技术,来牢牢吸引住游客,使游客对于这里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还要加大对旅游环境的管理,比如对一些污水的处理,一些白色垃圾的处理以及一些珍稀动物的保护,相关的部门要对旅游区建设的合理性进行严格的把关,最后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要使当地居民深刻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就必须要使当地的居民受益,使他们得到形成良好的自然环境就是他们获得受益的根本的思想,从而使他们能够做到自发的保护环境,使当地的农村旅游项目能够可持续的进行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绿色;环保;对策研究
一、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生产资料都是针对农村方面的,如果放弃农业经营,会遭受很大的损失。为了减少上述方面的损失,农户希望能够寻求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稳定合作。农产品的不易保存与专用型决定了农村需要合作经济制度,大部分的农产品都不易保存,而且销售时间都很短,成熟或采摘之后没有尽快销售或加工,丰收的农产品就会很快腐烂,也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农失。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不可以采用大型机械,不能使成本控制到最低。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就需要各农户联合起来,形成大规模的农业活动来提高收益。通常来说,农户的经营范围较小,不能形成大的规模。农户在单独采购生产资料时,因采购量太少而不能获得优惠的价格,而小批量的出售农产品,也难以获得较高的价格。传统农村缺乏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没有竞争力。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措施
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实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强化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开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大力改革现有农业科技体制,完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等,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基层推广。
农村要想尽快地实现市场化、集约化以及现代化的目标,就一定要发展可持续农业,充分发挥出农业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提升综合效益。当前,制约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相当多,比如:农业类型与种植物单一、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合理、土壤有机质的肥料含量过低、河流与海域受到污染、生态环境愈来愈恶化等,这些均限制农业的发展。为此,应当依据生态经济的发展规律,建设高效能人工系统,切实做到低能耗与高产出、无污染的新型生态农业,全面运用生物之间的量化关系,在空间与时间上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积极运用新技术以强化农村经济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以及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生态平衡恢复能力,从而落实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升。
开展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是要立足于选择与运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技术以及农业生产方式,从而防止出现农村土地的水土流失、沙漠化以及盐碱化等不良现象。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要做到节约利用土地,降低不可恢复的非农村废弃地,从而巩固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要运用最为先进的农村技术方式以防止出现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要大力实施让水资源不受到污染与破坏的实用性技术,切实解决各类水环境问题。三是要运用技术改进以及生产利用方式的改变,努力防止农村生物资源运用上的重大浪费,让农村生物资源的利用尽可能地做到合理化,让生物多样性能够得到最大的保护。四是要通过技术进步以及富有成效的制度制约,切实防止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耗损造成的多种生态影响,防止酸雨、紫外线辐射、干旱以及洪涝等自然灾害对于农村经济所产生的危害,强化大气资源以及农村气候资源之保护。
落实以实现农村生产与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全面协调,减少与消除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其他剩余残留物对土壤、水体与大气所造成的污染。积极有效地治理集约式家畜养殖粪便以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废弃物对于农村环境所造成的危害。预防和治理农业生产中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环保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上,合理运用环境的容量资源,进而实现双赢目标。
强化农业科技的开发与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强化现代农业的科研开发。要切实增加农村科研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设立科研源自于生产、成果由市场加以检验的新型机制,强化科技和经济的密切结合,不断提升农村科技服务于"三农"的能力,彻底扭转社会上不够重视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态度,积极推动农业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并提升农村产出的效益。
要建立起更加完善、更为配套的农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村资源科学管理机制,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村生产经营机制、市场流通机制以及消费管理机制等。
要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现代农村政策制度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要加以弘扬,加快生态农村的发展,要充分认识生态学的发展规律,促进农村生产实现高产化、优质化、稳定化与可持续发展。
农村合作经济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作用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实施不仅提高了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也加强了农民自身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合作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小城镇 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一、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客观地讲,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是多层次的二元结构,现代经济部分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传统经济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二者的收敛与弥合出现断层。因此,要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现代经济份额和降低传统经济份额,就必须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发挥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不仅要实现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有机结合,还需要从战略上把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与整个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实施城市发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互动融合。即发展农村要跳出“城市抓工业,农村抓农业”的思维定式,用现代工业、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的发展,用工业化、城镇化的方式组织农业、农村的生产经营,构建工农、城乡机动机制,形成城镇与农村相互发展,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城镇和农村应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特色将带来发展,特色就是生命力”。1996年9月,亚洲建筑师代表在雅加达开会,提出“建设有灵魂的城市与乡村”的主题。可以说,个性与特色就是品牌,它对于小城镇的经济集聚与带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和小城镇的建设应避免出现“千镇(村)一面”、“模式化”和城区的“翻版”。而是要根据农村和小城镇内部自然要素禀赋的差异性、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性,来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和小城镇经济。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农村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资源,迅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竞争优势,促进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将为小城镇和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小城镇和农村的再发展,将会为此特色经济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汇聚,从而增强农村和小城镇的特色竞争力。如此点面结合,农村和小城镇将会在互动中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农村和小城镇经济的腾飞。
其次,小城镇和农村应该集中发展,发挥集聚效应。小城镇和农村主导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可以促进辅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最终建立起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产业结构体系。在发展这个特色体系的时候,要注意发挥产业集聚的作用。通过集聚,农村和小城镇企业都可以共享社会生产条件,节约基础设施的费用,共享辅助行业提供的专门服务,以及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带来的好处,减少企业实际生产费用,扩大企业的资本积累,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小城镇的产业规划要时刻注意为农业产业化服务。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是要建设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通过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中心,依托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把供、产、销串联起来,有利于推动产品市场相对局限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小城镇还应该建立专业市场,以此来解决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的问题。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矛盾的根源是分散农户和单个企业与市场的联系层,掌握的市场信息非常有限。农户和企业进入市场亦要付出各种各样的代价,由此导致了交易费用的增加,即交易成本很高(包括信息成本、评估成本、交易约签订成本),使单个农户和企业难以承担这些交易成本,生产也就不是围绕着市场而进行,这就出现了农产和特色产品“卖难”的问题。解决“卖难”问题的思路是通过政府和一些民间公会,建立起一些专业市场,立起产品与市场联系的纽带,从而解决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的问题。由此可见,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分的。小城镇的建设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许多便利条件,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小城镇建设最现实的基础和最直接的动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为小城镇建设解决了一些资金外,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方面使农产品大幅增加,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和消费市场,为加速小城镇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人口转移
小城镇的发展,吸收了集镇周围农村的大批剩余劳动力,是农村剩余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蓄水池与有效载体,既解决了农村人口压力,又避免了众多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于农民来说,土地不仅是收入的来源之一,也是其生产生活的最后保障。只有在家庭主要劳动力都已相当稳定地转入城镇非农业部门就业,并获得可靠的收入来源以后,他们才可能退出农业部门。因此,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前提条件是为其提供相对稳定的就业机会,在农村当地发展非农产业,其重点应是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产品流通业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务业。这既适应了目前农业商品化、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又可以转移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彻底从农业中分离出去,一方面可以减少依赖土地的人口,使留农村中的劳动力有可能从事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提高劳动效率,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让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定居小城镇,不仅能为小城镇的建设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又能使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人口集中居住,这对发展小城镇中的第三产业又是极为有利的。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转移的农业人口很分散,难以形成对第三产业有消费需求的社会群体。因此,发展小城镇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种互动关系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小城镇建设与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
农村资源的持续培育与利用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小城镇自身发展的物质基础。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产生废物,应该成为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原则,尤其要注意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占用耕地是小城镇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之一。农村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如果为数众多的小城镇在发展中过多占用耕地,我国的耕地将面临严重的损失,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反之,如果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合理规划,节约用地,小城镇可以在促使原来分散的企业和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节约各种社会经济资源。当然,做到这一点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农民在进城过程中把他们原有的宅基地转移出去,然后在城里集中居住,节省出更多的土地。而且剩余人口的转移,使农村耕地减少人口压力,从而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前提条件,农业现代化对规模的要求也能得到满足,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市场问题也能得到缓解。有人认为,水资源将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农业缺水和城市缺水是中国缺水的两大主要表现。小城镇的发展应根据水资源的条件合理确定城镇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控制耗水量大的工业项目,发展节水、环保型工业,并对水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进行相应的规划和建设,建立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为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的保障。
关键词:农村环境 污染 可持续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X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1 当然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现状
1.1 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
现代化农业政策的推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各种化学药剂的使用也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肥料、农药以及生长调节剂等农用物资,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使用,导致农业生产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不仅对农村产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也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农业现代化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多的使用化学肥料,原有的有机肥料大幅减少,导致土壤中含有的氮磷钾成分严重不均衡,造成了土壤板结,并且降低了土地的耕作质量;肥料利用率过低,同时造成了土壤以及肥料养分的浪费和流失,这些流失的肥料随着雨水流入地下以及河流湖泊中,造成水体污染以及湖泊富营养化;再次,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使用过多,尤其是对有机磷等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了农业蔬菜中的化学成分超标,有机农药残留量过多;此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包括农用覆盖地膜、农药空瓶以及其他的包装袋等,这些塑料制品很难被土壤吸收,并且腐化的时间较长,不能够对其进行妥善处理,导致农用耕地的污染。
1.2 工业污染问题
在农村自然经济具有较为稳固的基础,农村工业化以及农村农业工业化发展基本上都是较低技术含量的粗放式经营发展,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牺牲环境换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本身就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随着这种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不仅导致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同时也给日后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带来困难。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以及废渣等不断地被排放到河流。很多企业为了获取私利,不惜牺牲当地环境,私自排放污水,并且不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污水处理,并且躲避执法部门的检查,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1.3 环境保护、管理措施不完善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加快了农村建设的现代化发展。但是农民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缺乏足够的环保意识,短时间内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的要求。除此之外,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达到足够高度,城镇的环保措施以及基本措施仍不完善,在城镇以及农村出现脏乱差的现象;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垃圾随意堆放,缺乏环保意识,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造成地下水以及周围环境污染,并且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一般而言,城市的垃圾处理厂设在郊区,而郊区距离农村较近,因而农村承受了城市和农村自身的垃圾,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
1.4 农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部分地区已经达到了小康的生活标准,但是不可否认,很多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环保意识尤为欠缺。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加大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力度。为了提升农村经济效益,获取经济价值不断的损害环境,大量树木被伐,水土流失以及土地荒漠化现象不断加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滥用化学农资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村短期利益让很多人失去了环境保护意识,造成生态失衡,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2.1 积极推广农业科技标准化
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将农业技术与经济和管理有机统一起来,这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可持续发的基础。建立科学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机制,是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改变的重要条件。而且推广农业技术标准化的推广,也是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只有将科学农业技术与环境治理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的生态环境发展。
2.2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农村基层环境保护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指导和督促建设的环保整体规划和建设工作,并根据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规赋予该组织一定的环境保护执法权力,确保其执法的严肃性。同时要切实加强和完善农村环境管理制度建设,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
轨道。
2.3 强化农村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整治力度
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乡镇企业进行环境污染状况评估,对不符合治污排污标准的厂矿企业停产整顿, 达不到治污标准的企业必须关停。
2.4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完善农村工业化发展
在农村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治理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减少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不断发展污染小、性价比高的企业,在源头上对农村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此外,大力发展污染治理企业,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与环境保护以及污染治理产业的共同发展。同时,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建立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提高农村工业化的产业化以及规模化,促进农村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3 结语
农村环境恶化问题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效,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绊脚石,应加大力度,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恶化。促进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并由分散发展向集约化发展转变,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这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白洋.农村水污染问题初探,现状成因及对策[OL].中国环境法网.2008.
[2] 陈卫华,郭益峰,管宏云,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分析[J].江苏环境科技,2006,12(4):160-162.
[3] 苏杨,马宙宙.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2):12-18.
关键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1.具有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寻求新的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有一定促进。发展生态农业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起到关键作用,并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发展生态农业能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三农”政策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1]。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2.生态农业是发展市场经济适应“三农”政策的需要。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3.生态农业建设也是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所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2]。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三、“三农”政策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无论是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还是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其从不同视角所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起来看主要试图集中研究解决困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最基本问题,即食物安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发展问题,它们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仍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未真正将其转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3]。从而反映出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重经济,轻生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社会发展”,这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三农”政策对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3.生态农业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生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加强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
4.进一步拓宽生态农业发展思路。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区域布局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使农村经济向新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贲可平.对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发展论丛.2011(2)
[关键词]农村经济 存在问题 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必须也要不断地发展,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较城市经济而言不落下。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浅析,并且提几点建议。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原因是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心,我国农民那么多,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2.体制惯性的挤压
我国“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3.法律支持的滞后
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政府干预或服务不当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1.实行多予农村扶持补贴政策
(1)统筹实行财政鼓励和资金支持政策。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对农村财政支付补助额保持稳定不变,不因县域增收节支而减少转移支付额。建立财政鼓励机制,提高工业、商业税收返还比例。
(2)统筹对县域经济的人才支持。县域可与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县域还可以仿效西部开发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经常到县、乡服务,帮助县域提高科技、教育、医疗和文化水平。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那些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应逐步交给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服务组织,政府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法规监督、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上,积极推动农村群团组织职能转型,使其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同时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实行合作经济组织管理部门登记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简化登记管理程序,鼓励发展各类合作经济、合作金融、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等民间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村社会事务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作用。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规政策,加快相关立法步伐
对束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关限制性政策规定进行清理。坚持边培育、边规范,先实行备案管理,待运作规范、具备登记条件后,再逐步将它们纳入统一管理。近几年,沈丘县围绕兴农富民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已阻碍了农村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72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7个,行业协会带动型3个,专业市场带动型3个。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如龙头企业依托型,金源种业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合作组织。经纪人销售合作型,即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农产品产加销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如山药销售协会等。
4.坚持城乡发展的思路
(1)统筹放活城乡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宽进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产业和行业外,全部向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使民营经济能够充分带动城乡劳动力、资金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
(2)统筹扩大城乡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成功率,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搞好项目谋划,搞好园区建设,搞好全程服务。不仅扩大城市的对外开发,同时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对外开放,大力开放县域的特色农产品,有条件的要由相关政府组织,对其产品进行精深加工,采用就近原则,扩大对日本、俄罗斯、韩国和朝鲜等国的对外开放。
参考文献:
[1]李玉凤 王广金: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01)
吴珺 何民捷:努力实现城乡经济共同繁荣、城乡居民共同富裕[N].人民日报,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