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5 16:54: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学的基础学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基于学生经验之上的教学是教育研究者的共识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在这里,学生要达到教师需要让其达成的目标,教师就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提供给学生“支架”,以使他们从已经达到的水平发展到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些支架的架设,都需要建立在学生的经验之上,这是因为有效学习的过程需要通过教师引导下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
认识论的经验告诉我们,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这也是因为学习需要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简单接受式的学习与主动学习相比,后者的学习效果远大于前者,有效教学需要让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有效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总之,有效教学的基础应该建立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之上,这已经是广大教育研究者的一种共识。只有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才能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二、基于学生经验之上的科学教学设计
如何减负?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负担,笔者认为负担不是一种简单的概念,有体力负担和心理负担等不同的分类方法,前者不应成为学习的主要问题,后者才是关键。怎样的学习才不会导致心理负担?兴趣是本,而建立在学生经验之上的教学是提高兴趣、减少心理负担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精心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是上课前期的准备工作,这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条途径。教师备课应把握新课标的要求,吃透教材,了解教学大纲;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一节课中哪些知识该重点讲,哪些知识该略讲,哪些知识该提前讲,哪些知识该推后讲,教师要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应对自如。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考虑教法,因材施教,使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的计划和目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用具和多媒体,并把数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三视图知识时,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前我就准备了圆柱体、圆锥体、球、长方体、正方体等实物,以便上课时指导学生观察,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实物认识了这些不同形状的几何体,并对它们进行不同角度地观察之后,基本能准确地画出它的三视图。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且可以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引入
第二条途径是注重课堂教学的引入。教师在教学中导入新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年龄特点,等等。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题引入会使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也更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我在教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知识时体会尤深。这是一种新的角(即三线八角),这些知识又是学生在八年级和九年级时学习数学的基础。什么是三线八角?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已有的基础知识来进行。我知道,学生已经学习了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内容,知道对顶角是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对顶角的特点是有公共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而邻补角的特点是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另一条边是互为反向的延长线。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我在画出图形的同时又引入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知识,这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并不陌生,似曾学习过,于是,兴趣大增,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三、创设数学情景
创设情境教学也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创设情境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丰富教学经验;既要有严谨的教风和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又要有风趣幽默的心态。教师如不具备这些条件,就不能科学地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搞好情境设计,自然也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具有上述良好的素质和对教材内容的准确把握,讲清楚相关的知识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外,还要能抓住学生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学习,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位好教师在上讲台之前,首先对学生要做到胸中有数,胸中装着学生,才能细致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和智能水平,熟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方法,并恰到好处地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才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愉快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开发智能。教学《圆》这一节知识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如果车轮不是圆的,而是一个多边形,那么坐在车上的乘客是一种什么感觉?这个问题很有趣,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创设了教学情境,学生的兴趣就来了,很多不同的答案也出来了。抓住这样的契机,我给学生讲圆在生活中的作用,讲圆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便利,没有圆我们的生活就寸步难行,等等。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师生开始了有关圆的知识的系统研究和学习。
四、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
知欲
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是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的一条途径。七年级学生爱玩好动,部分学生对学习目的还没有明确,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游戏是这个年龄段学生酷爱的一种活动。适当地把游戏引入课堂,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是指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中,让学生通过游戏,从中获得知识。我在教人教版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有序数对时,首先不是介绍有序数对的概念,而是给学生讲:今天的这节课开展一次游戏活动,要大家注意把这个游戏的规则听清楚,没有按要求完成的同学要表演一个节目。学生听到开展游戏活动,兴趣一下提上来了。游戏规则是以教室里的所有同学为参赛对象,组数的数字在先,而排数的数字在后,即先组后排,我说(2,3),指的就是第二组第三排某某同学,处在这位置上的同学,听到我的话后,要在五秒钟内站起来,否则算你输了,就要表演节目。话刚说完,很多学生就在自己的座位上算起来了,算自己属于哪两个有序数对。游戏开始了,我用(5,3)这一对有序数对点到平时数学最差的一个学生黄某,不料这一次他毫不含糊,马上就站立起来,给了准确的回答。练习几遍后,我又把游戏规则改了,让学生重新开始,我先说数对(6,5)这个同学不要站起来,请其他同学来找,五秒钟没有找到就算输了,仍要表演一个节目。同学们不愿认输,都想表现自己,场面热烈极了。根据学生喜欢游戏的这一特点我趁热打铁,对有序数对知识进行了反复训练。寓教于乐的教学,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了,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他们在轻松愉快地游戏中明白了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a,b)就叫做有序数对。
五、教师要有激情
关键词:问题;开放性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场景教学法
会计基础这门课程从性质上来看,它是微观经济管理方面的重要学科——会计的分支之一,它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公共课程。会计基础主要阐述了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基本操作技术,旨在为学生指明会计的基本职能、特点、对象、任务以及会计工作的意义。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要求,会计基础学科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理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会计记账方法、会计程序以及理解掌握会计报表等各种相关内容和操作。
一、新课标背景下的《会计基础》教学问题
1 重理论、轻实践
会计基础作为会计领域的入门学科和初级分支,它是理论与实践综合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它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
然而,现行的会计基础教育工作很大程度上都只是拘泥于课本的理论知识,忽略了会计基础的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很多学校会计基础的实践活动也只是让学生简单认识一下原始凭证,填制几张凭证而已,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会计实践中,无法体会会计的整个操作流程。
现行会计基础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会计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更无从培养学生的发展式思维。学生仅掌握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中仍然无从下手,无法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这样毕业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毕竟招聘单位更愿意聘用动手能力强、有会计实践经验的人才。
2 重讲授、轻体验
很多学校在会计基础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讲授”这种单一教学模式也主:教师根据章节按部就班地讲授课程,忽略了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真正的目的在于引导、促进学生参与到课程上来,并与之合作完成课程过程。这种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等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因为这种教育方式只是根据教材顺序讲授理论,学生缺乏实践认识。对理论的理解也不够深刻,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甚至可能会使学生对会计专业产生厌恶情绪,而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会计基础的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甚至威胁到了未来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新课标背景下的《会计基础》教学方法探索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会计基础》的教学工作要摒弃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体验”的教学方式,在方法上力争创新,寻求突破。
1 开放性教学法
所谓开放性教学法,就是指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带有一定目的性地创设和引入一些形象生动的具体场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强化教学的开放性,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知识技能,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的一种方法。
(1)教法开放
在现代教学中,科技快速发展带来了各种新的手段,教师可以运用投影仪、计算机等各种多媒体教学工具,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图像,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笔者以讲授材料采购时有关银行结算方式、结算凭证的填写方法为例,教师可以预先将现金。转账支票等凭证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直观的表达课本内容,使繁琐枯燥的内容转化为更为直接易懂的内容,以实际操作示范为教学方式,现场实地为学生解答有关结算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实际操作中的易错点、忽略点等。如下图所示:
教师讲授完后,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主练习。教师采用模拟场景法,将学生分组,分别安排角色,模拟会计实务现场,让学生参与会计实践的各个流程中,填制“现金支票”“转账支票”“进账单”“增值税专用发票”等等。
(2)地点开放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一般都把教学地点设在教室,而开放性教学法更侧重于教育的实质,并不拘泥于教学的形式,只要能加强学生对会计基础的理解,教学地点可以视情况而定。教师可以将教学地点设在实验室,或者预先联系好的实际单位,让学生们现场观摩,了解整个会计工作程序,实地体验会计科目、会计平衡式的变化和作用。
(3)内容开放
教师授课内容可以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必按章节顺序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相关的内容整合成一个教学模块,帮助学生理解整个会计过程。例如,在学生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原理和操作以后,教师可以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这两章纯理论的章节与后一章“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模块,系统的讲述有关“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利润形成、分配”。在每一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流程用具体的凭证来取代抽象的-语言(流程如下)。再例如,企业在采购模块时,教师可以预先准备好与采购的相关的原始凭证,在向学生介绍这些原始凭证内容的时候,说明如何填制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如何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以及根据记账凭证平行登记的原因,让学习在学习中做学合一,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2 行动导向教学法
关键词:中学生 科学精神 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财富,也是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并没有将中学生科学精神内涵与公众科学精神内涵作出区分,从而影响着培养中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开展。因此本文试图从中学生的视角来探析科学精神内涵及中学生科学精神的主要内容,体现出中学生科学精神形成的特殊性。综合学者们对科学精神内涵的讨论,笔者探讨了中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精神,分为五个方面:
一、中学生应具备探究的理性精神
科学活动的基本特征就是永无止境地探求未知,追求真理。它的对象是客观物质世界及其本质。它的特点就是通过不断地探索去寻求新的知识和真理。客观世界的本质总是深藏于内部的,因此应永远准备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勇于去探索新的奥秘。这是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础。爱因斯坦说,“科学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努力,力图用系统的思维,把这个可感知的现象尽可能彻底地联系起来。”Ⅱ’对中学生来说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对待一个问题,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衍生出若干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甚至不屑于回答的问题,可能更接近真理。正像“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上,而不往天上飞”,“太阳东升西落”这些我们认为天经地义的现象,却帮助我们揭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行星的运动规律。看似简单的问题,却经常蕴含着大道理。
二、中学生应具备求实的精神
求实精神包含有三方面的含义:首先是认识的客观性。认识过程本身就有主观性介入,科学认识之所以成立,就在于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公开的,从程序到结论都可以重复。其次对待他人成果的客观性。客观地承认他^的劳动也是科学研究院的基本准则。最后就是不夸大科学的作用,对科学的价值和功能实事求是地评价、理解和使用。对中学生来说,对待学习,必须有一个老老实实的态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重视实验、重视实践检验、重视得出知识的过程。当然,求实并不意味着不加分析地相信某种实践的表面结果,而是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三、中学生应具备合理的怀疑批判精神
科学。是在不断地批判谬误和破除迷信中达到对真理的认识。科学的怀疑批判精神是有根据、有条理的怀疑批判,是对已有结果反思。怀疑批判精神是以求实精神为依托的,离开这个坚实的根基,怀疑批判也就失去了自己拥有的力量。正如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指出的“科学家之所以成为科学家,并不在于他们掌握了无法反驳的真理,而在于他们采用无所顾忌的批判态度和坚持不懈地对真理的追求。”对于中学生来说,就是不轻信、不盲从,更不迷信地对待科学,而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判断各种理论、观点的真伪。敢于与众不同、敢于违反常规地提出与主流观点不同的见解、敢于向成熟的解题方法挑战、甚至向书本的知识体系挑战。
四、中学生应具备创新精神
创新是产生现实尚不存在的新认识的人类思维活动。科学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的需要服务。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是科学得以不断创造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来源。对于中学生来说,就是要具有问题意识。问题是人们对现状、实践、知识背景的分析与思考,而产生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点和难点。问题是一切发明与创新的起点,善于发现问题是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中学生应善于从多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
五、中学生应具备平等协作精神
科学研究是一种社会活动,随着科学研究活动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综合性特征,表现为科学工作者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要求分散的科学工作者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因此,相互尊重、平等的协作精神成为科学精神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有为真理争的进取心,也要有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在独立思考与探究的同时,要勇于与同学或师长交流学习成果和心得,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大家的质疑,也可以加深自己的理解,从多个角度重新审视已有的结论。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许良英等译,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81.
(一)职业学校《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
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要为社会造就优秀的、综合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学生具备基础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应用知识的能力,案例教学可引导学生将知识向能力转化,使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深化发展。同时,《经济法》课程属于应用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职业学校开设《经济法》课程是向要向社会培养一批具有法律素养的普通劳动者服务于经济建设,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比较完整的专业知识和独特的专业思维,特别是法律实际应用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价值
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把枯燥的法律条文全部教给学生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这样做,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法学的系统教育,对于高度概括、原则和抽象的法律规范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来讲解,学生会感觉十分枯燥,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结合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
案例教学是非常适合经济法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多是为了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从周围的实际生活或者书刊报道中选取,在讲授完理论部分后,结合所讲内容,可以采用留思考题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讲评。案例教学将教学方式由单向转变为双向,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案例教学法的价值不仅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在于通过实际案情的分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经济法》中有关合同法的案例,通过案情的展示,学生不仅能简单判断出合同是否违约,而且可以分析出当事人谁违约,具体应以何种方式承担违约责任。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的提高,不仅包括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还包括随机应变能力。正是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应对理论向实际的转化,更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案例教学不但培养学生从法律角度观察问题,还养成独立分析、辨别和创新的能力,以应对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复杂法律问题,而这些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是难以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上实现的。其次,案例教学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法律其实来源于生活,而经济法学理论必须关注现实经济生活。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快要迈出校门走向社会,只有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呈现出理论的价值。比如《经济法》课程中合伙企业的法律规定,只有结合具体案例,学生才能深刻认识合伙企业各合伙人对企业应承担的责任;合伙协议在合伙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合伙企业经营中期间出现变数时——如新入伙人、退伙人的出现,导致债务清偿变的复杂时的如何处理等。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适应社会的能力显著提高,更是学生掌握《经济法》理论的内在规律、反思理论的过程。
通过这种反思,学生在现实理论的基础上,对理论进一步升华。如现实生活中的“合理不合法或者合法不合理”的问题,都将引起学生反向思索,无疑,这种反思都是有益的。案例教学,由理论到实践,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大有用处的。再次,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团队精神。比如从案例的收集、整理;到案例解决方案的提出;以及为案例寻找理论支持等,都需要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将个体溶入团队,完成自己的角色。通过案例教学,无疑会增强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对理论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协调,相辅相成,而且对理论教学有促进作用,学生日后不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迈入社会,都不能局限于狭窄领域,没有理论指导会导致肓动,没有案例实践会导致幻想,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既要完成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的形态转换,又要重视从案例教学到理论的深化,不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巩固了学生的理论水平。
(四)案例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从职业学校《经济法》课程的课时安排可以看出,理论教学占据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课时少,内容多。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职业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这一做法只能使教学局限于从理论进行阐述,缺少实际能力的培养,与新课标“既重知识又重能力”的要求是相悖的。
另一方面,适应职业教育的《经济法》教材的参考书有限,这无疑在案例的选取和使用上给教师制造了难度,太深,容易降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丧失自信心;太浅,又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实践表明:案例为学生理解法律打开了一扇窗户,扩展了眼界。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这不仅给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的同时提高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云计算;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教学模式;协作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166-03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目,也是非计算机专业必修公共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他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备的基础,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保障和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中具有重大意义。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及教学活动,构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既是一种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又包含着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指导人们从整体上探讨和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
而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云计算技术,能为用户提供按需分配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及应用服务能力,云计算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如:分布式计算、良好的管理性、灵活高效、易扩展性、人性化、按时付费等都为基于云计算的学习提供了良好技术支持,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1 计算机课程的现状
1.1 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目前依然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最根本原因,有些任课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使用教学方法不当,或者由于课前没有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授课内容,使得课堂上有限时间内很可能不能准确地讲授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授课内容平淡、乏味,则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而学生个体水平差异也是影响课堂整体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一个因素。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基础和能力的差异也可能导致对教师讲授同一内容的兴趣、理解的不一致,从而也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1.2 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较差
实验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但由于学时、条件等的限制,有些课程不够重视实验教学,学生实验目的也不明确,大部分学生喜欢做验证性实验,而对做设计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能力和兴趣稍差,不利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考核方式不合理,不能真实检验学生的实际能力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手段。但由于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不够灵活,不管课程专业性质,在学期末使用期末考试试卷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卷面考试方式只能检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 云计算的特点
云计算是将计算任务分布在众多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即“云”上,而用户可以动态申请部分资源和信息服务,它是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格技术的融合发展。目前,云计算还没有公认的定义,中国云计算专家刘鹏教授认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就是通过网络提供可伸缩的廉价的分布式计算的能力”,其主要特点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动态资源分配
动态资源包括不同的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当用户提出一个请求时,可通过增加可用资源的方式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当用户使用结束后,申请的这部分资源又可以重新释放到资源池中,为其他用户再利用。由于这种资源的使用方式是可以重复进行的,因而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2 自助化服务用户的需求
当用户有新需求时,即可通过云计算提供的自助化资源服务满足需求,而且,云计算还可以通过提供给用户一系列的自助服务选项来满足某些用户的特殊需求。
2.3以互联网为中心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web的服务,以网络化的方式组织和聚合计算与通信资源,云计算中心基本都是采用服务器集群作为数据处理平台,云的构件和云的总体结构都是由网络连接,并存在于网络中,而且给用户提供的各种服务也分布在网络上。用户可以利用电脑,笔记本,手机等不同终端设备进入网络,通过标准接口和应用程序,随时随地访问云计算提供的各种服务。
2.4服务可以被量化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模式,力图改变传统的计算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方式,以虚拟化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可以缩减或扩展规模的计算资源,针对不同的服务需求,可以自动配置、自动分配、自动优化计算资源,在管理、调度、整合和监测资源的基础上,可以对用户使用的资源进行计量,是一种按需服务,按量计费的服务模式,因而极大地方便用户,并节省了用户的软硬件采购费用。
2.5资源的整合和透明
云计算可以将资源整合形成资源池,包括处理、存储、网络和其他基本的计算资源,所有资源可以被统一管理和调度使用,用户无需管理和控制任何云计算的基础设施,无需了解内部结构,但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配置和运行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软件,拥有操作系统的选择、存储空间、以及某些网络组件的控制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3 云计算在辅助教学中的应用
云计算通过融合数据中心的虚拟化、终端的智能化等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按需获取服务,云计算正全方位地影响着教育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丰富的网络资源
基于开放标准和云计算服务为基础,云计算提供了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安全、快速和便利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建立的丰富的虚拟资源库,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源,并可将自己的资源上传和分享,因而可以极大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网络中丰富的学习资源,也极大地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资源与传统资源的充分而有效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而且,由于大部分的资源都在“云端”,学校在将计算机设备接入互联网之后,也可以花更少的钱来获得“云”上的各种资源,甚至有些资源还是完全免费的,因而可以节省大量的用于采购、升级和维护资源的成本花费,为学校减轻负担。
3.2 云计算为学生提供协作平台
“云计算”的核心就是协作平台,以往的传统教学大多是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学生则在教室这一局限的学习环境下学什么。而云计算则会把学生当做中心,在云计算强大平台的帮助下,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云计算通过把数据系统整合起来进行研究和分析,把有利的数据进行运用,不利的数据尽量抛出,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感受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灵活性。
同时在云计算的学习平台上,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由原先的以“听讲”为主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以“探究”为主的主动学习,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丰富了自己的认知领域,更加体现了个性化学习的优势。
3.3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环境中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而云计算则打破了这一限制,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笔记本等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对教师而言,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云上更多的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空间、时间等的局限性,因而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所下的教学只能采用统一的方式,不能很好地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而云计算技术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有针对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随时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真正做到了个性化学习,通过随时随地地交流,也有助于开展探索性和研究型课程,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3.4基于云计算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模式是指基于一定的教学思想,在成熟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总称。云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学模式的继续演化。云计算为构建教育服务平台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和充足的服务保障,开放式网络、丰富的云资源、随时随地地移动学习,带来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可定制、教学形式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协作性和自主性通过云服务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5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云计算技术的涌入,使得教师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教师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协调者和引导者,师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在“云端”进行各种探索性活动,针对不同学习者构建个性化的教学环境,而教师则通过灵活方便的“云端”资源,通过海量信息的检索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发展,也可随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问题需求通过云教育平台共享,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整个教学质量。
3.6优化教与学
不同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使得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特殊的要求,而学习者本身的受教育程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理解力、性格等的不同,也导致了每个人的差异化学习。云计算技术则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可以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根据每个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来安排相应的学习内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也使得教师可以有针对性指导每个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和辨识能力,优化了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
3.7有助于提升教学管理的效率
在“云端”上存储着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由于云计算的跨平台特性,使得各类学校都可以通过云计算平台来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并可随时分享自己的资源,共享和开放,使得一方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可加强学校内部的管理和科研协作。通过云平台,可以快捷、方便地传递信息,降低了管理的成本,教育的理念和途径也都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管理的效率也随之可以大幅提升。
4 小结
通过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使我们的教育领域有了创新的发展。它使得我们的网络学习更加方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在国家大力加快信息化进程的大背景下,云计算在高校的教学中将会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 周洪波.云计算: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11.
[3] 钟锋. 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协作式教学环境设计与实践[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6):63-66.
[4] 王玉芬,郭晓娟. 云计算对高校教学资源影响解析[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5):111-113.
[5] 张维民,唐剑峰,罗治国,等. 云计算深刻改变未来[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5.
[6] 英毅,贾晓强. 云计算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 当代教育,2011(1).
关键词:情境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情境选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教师通常是不能等待这种情况的自然出现。他必须自己去建立能够唤起学生的必要心理状态、观念、情感、动机,并激发他们行动的外部环境。”教育家的观念说明了情境教学的重要性。
一、情境教学的内涵和起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从起源上看,一般认为情境教学起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被认为是建构理论的最早提出者,他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构建的结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部分组成。
二、如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实施情境教学
1.课堂教学现状
(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目前高职学生来源主要是普高生和中职生,现在普通高中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而中职生在中职阶段也进行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所以很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但是也有一些学生来自比较落后的地区,高中阶段没有条件开设电脑课程,也没有接触过电脑,这样就造成学生入学时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2)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授课一般采用的是课件,信息量大,授课速度快,还是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先讲,然后学生练习,学生学习过程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是被动学习,对于目前90后的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模式早已不合适了。90后的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接受能力较强,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很多,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会让他们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的很多。
(3)课时不足,学生动手实践不够。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时普遍不足,大一新生第一个学期开设该课程,课时一般在50~60个课时之间,还包括实验课,加上教学内容又没有减少,相关知识点还越来越细,这给教师造成很大的教学压力,只有压缩学生实践的时间,因此学生课堂巩固练习的时间减少,动手实践能力弱。
2.情境教学的实施
(1)学生分组。按照班上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根据对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摸底调查,每组分配1~2名基础差一点的学生,每组4~6人,选出一名学生当组长,各组取个响亮的组名。分组的目的是让每组成员有个归属感,让他们能为了自己的小团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2)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组成这部分内容上,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明是一名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家里给了他4000元,让他配置一台台式机,以帮助他在大学三年的学习,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来配置?”对于大一新生,肯定很多学生都有配备电脑的需要,所以这个话题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先让每组学生组内讨论一下,配置一台台式机,他们会重点考虑哪几个部件,接着让每组学生派代表发言,教师做点评,表扬表现好的组,再给学生介绍电脑组装的几个重要部件,可以实物展示或图片展示,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网上查询信息,完成4000元配置电脑的方案,再让每组派代表上台讲出本组的方案,最后教师进行点评,给各小组评分。
三、情境教学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的意义
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90后的学生,学习的资源、渠道很多,如果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后,学生每次上课都有新鲜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师生角色、地位重新定义,学生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得多,学生是被动的。而情境教学法的引入,把更多的主动权让给了学生,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网络资源的浏览学习,小组间的讨论学习,在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上给了学生选择和创新的机会。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态度。
3.情境的选择,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采用情境教学法,其中情境的选择非常关键,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如何选择情境,需要教师更多的思考和不断的学习。情境的选择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生活化的情境。教师要创设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对于这样的情境,学生熟悉,而且学生觉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了以后,确实能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用得上,才有兴趣去学。像word部分的教学,笔者就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学校要为毕业生开一场招聘会,要求每位毕业生带个人简历参加,而你就是这届毕业生中的一位,你将如何准备你的简历呢?”
(2)形式多样的情境。比如实物情境,像计算机的硬件组成、网络基础知识等都可以选择实物情境;也可利用图片、音乐渲染情境,如学习PowerPoint时,正好赶上圣诞节,可以通过圣诞节的相关图片和音乐让学生感受圣诞气氛,促使学生有利用PowerPoint来传达圣诞知识的冲动。
环境科学基础的一大难点就是该课程涉及到众多相关学科多。它是建立在《生物学》、《生态学》、《分析化学》、《气象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的一门综合学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学生原本掌握知识的激发以及和新知识的相互作用,学生在交互作用中掌握新的知识。课堂教学中,需让学生复习已学习过的知识。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的理解,利于在后续学习中更娴熟地应用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需要串联相关学科知识并提出合理的问题,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交互作用的发生,当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不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而认知冲突的形成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并且也感到已掌握的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决确有帮助。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认知的需要。认知冲突的设置要采取适度的原则。如果冲突设置得太激烈,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根本找不到任何解决问题的希望,也许学生会感到绝望。比如,如果设置的认知冲突是本学科发展前沿的一些难点,很多专家学者都在为此讨论、研究其解决方法,这样就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冲突也不宜过多设置,而是应逐步地呈现出来,否则学生容易望而生畏。因此,只有合适地设置认知冲突才能达到设置冲突的目的。
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提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论,我们在进行教学安排时,要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应善于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例如,在讲到大气污染及空气污染时,可以讲述热点新闻事件,如,在北京,一些搬迁新居不久的家庭中的小孩患上了白血病。此种热点事件,都会引发学生的议论,然后就可以通过讲述空气污染产生的危害等来启发学生寻求该知识点与热点事件的关联,揭开空气污染的神秘面纱。另外,尽可能创造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去应用掌握的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收集相关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在环境科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置,才能充分发挥学习者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否则,教师便会走入“填鸭式”的教学误区。
三、创设教学的情境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善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情境式教学以其教学形式的现场性、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灵活性和过程的趣味性,可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环境科学基础课程介绍的内容较多,涉及到社会、经济、法律、生活等方面。由于其内容的繁杂及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会让学生感到无趣,使学生理解出现偏差,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在备课、授课等环节中,教师可先利用计算机网络来收集各种资料,然后将其整理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随后在该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要求,选择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的多媒体信息要素,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和控制,把抽象的、阐述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加深对枯燥乏味的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建构新知,协作学习,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灌输者和传授者。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情境完备,学习目标明确后,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会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材料自主进行新知识的构建。因此教师可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协作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该做什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同时学生们也要对自己及他人进行评价,包括信息的来源与可靠性、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等。协作讨论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学生的知识外化和自我反馈;同时协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环境科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随着科学技术与环保技术的迅猛发展,环境科学领域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加快。因此,教学一线的教师不仅应及时了解学科前沿新知识和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并将其吸纳和融合到教学中来,而且为使教学能密切联系工程实践,教师应利用尽可能的机会到工厂去了解工程问题,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离开课堂,到环境保护单位,比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去参观,增强其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充分重视教学的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