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7 15:03: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信息化与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现代企业;管理创新
在企业生产、销售、以及经营决策等各个方面,已经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企业业务流程中的所有环节中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管理思想、以及管理模式、方法、手段的发展,同时也改善了企业内部的组织和操作机制。
一、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一)企业信息化的概念。企业信息化指的是将现代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机制中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而提高企业信息之间的传递速度和效率,使企业及时有效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企业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改善企业管理氛围,有利于企业管理机制的开展,从而确保企业良好运营。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表现。信息化建设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来处理和完成数据分类、资料存储、信息计算等相关工作,企业员工只需进行原始的计算机系统的记录、输入、输出,大幅降低了其劳动量;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系统可以快速、精准、明确、及时、有效的进行信息化管理,大幅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使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办理的速度,以及信息处理工作更加快捷、方便,同时,企业的运转和经营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信息化建设,规范了数据的相关来源,以及存在格式等,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化,大幅提高了企业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即是管理创新
企业的信息化指的是在企业的相关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各项业务流程的管理,这即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与非信息化的管理之间的不同之处。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在现行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变革、创新、和改进,它使企业生产的流程更加规范、公正、透明。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应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管理模式、绩效考评、运行流程、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进程完成后,开始的信息化管理,而中国企业则是在工业化发展还未结束的情况下,就开始了信息化管理,所以,我国企业不仅现代化的信息基础不足,而且在管理流程上也没用规范的数据,有的甚至对管理流程这个概念并未有多少认识,因此,导致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盲目管理的模式,所以说管理模式问题是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工业生产,以及企业结构中,其技术生产力是否先进主要体现在信息化程度,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实际管理中,以及实践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管理控制企业流程,以及经营管理方式,需进一步开发与利用企业资源,有效整合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分散数据,使管理信息实现共享、分流、交互,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信息化建设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技术对企业的运行机制,以及企业管理模式进行重组、改革、以及再造,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通过信息化技术来使企业管理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进程,同时也创新了一个先进管理思想,有效的引导着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健康的发展,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才能引进现代化的经营理念,也就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来改造传统的系统,带来全新的生产方式、运行模式。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来提升企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加工效率,进而带动创新型技术与研发型设计的完美融合。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源动力,在企业信息化的时间探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让我们认识到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而是一种观念、理念上的问题。很多人们在研究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只侧重于信息技术自身,却对信息化的管理流程和模式没有提起重视。要想建设出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机制,需与企业经营的具体战略措施相结合。在企业管理创新中,企业信息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实现企业科学化管理,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可靠的信息依据,从而使抉择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降到最小;另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管理的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合理性与公正性,将企业资源,以及生产要素有效的整合在一起,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快速发展。
四、评价企业信息化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
(一)企业信息化与新型经营理念相结合。其优势主要表现是:企业实现信息化拓宽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并具备了在线公司的强大功能。有效结合新型经营理念和企业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变经营理念,从而大幅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盈利条件和机会。传统企业在网络条件以及新的经营模式下,可实现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我国传统企业改造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依据。
(二)企业信息化与新型经营理念相结合。其局限性表现在: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水平: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不仅要熟悉市场的运作、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还要对消费者心理,获取顾客信息的途径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创新出企业新的经营管理理念。松散型组织内的各公司资源很难实现共享。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组织松散型企业,但因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现在还很难开展松散型公司运作方式,其制约因素包括:公司资质、信息交流、整体社会人文环境、信誉保证等。
五、结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应不断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国情,发展企业信息化技术,从而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念,雷玲.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创新[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9,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新的经济潮流已经逐步对企业的生产运营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创新是实现新经济路线的关键,包括新技术、运营模式以及经营理念各方面的创新。新经济正在用信息和技术革命对当下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并且以信息化为手段,新经济正在对我国的经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只有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才能取胜。从某种程度来说,信息化建设已经不再仅仅是企业的效益工程,而已经逐步成为企业的生存工程。当前形势下,企业的信息化已经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发展目标,而且信息化还肩负着带动工业化发展的重任。
一、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第一,从企业信息化涵义的角度。
企业的信息化指的是现代技术在企业管理机制各个模式和环节中的应用。企业的信息化可以加速企业信息之间的加工、传递和处理的效率还有速度,进而使这些信息资源得到高效、充分的利用。企业的信息化为企业的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进而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最终使得企业的管理机制和企业运营模式更好地相结合,以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营造企业良好的管理氛围。[1]
第二,从企业信息化建设表现的角度。
信息化管理就是在原始的输入、记录、输出网络系统以外,剩下的工作流程比如资料存储、数据分类、信息计算等工作全都交给计算机系统去处理并完成。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企业员工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强度,通过计算机系统来维护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既可以使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明确、精准,还能及时、有效、快速地提供决策信息。同时,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大大加快了企业各部门业务办理的速度,同时也密切了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极大的促进了企业内部的快速运转,为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创造最大效益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了企业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企业在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中,对数据的存在格式及相关来源都提出了较为规范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信息化管理为企业在商务链接方面创建了有利的平台,实现了企业内部信息化的统筹经营。
二、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企业的管理需要面对以下问题:如何在管理模式上实现与国际接轨;如何才能提高信息化的服务水平和响应速度;怎样才能使生产力得到大幅度生的提高;怎样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何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尽管企业发展面临如此多的困难,但是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提高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要得到提高,最为关键的在于信息的采集、交换、反馈以及处理等等,同时,信息的运用对企业整体的运营会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保持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是实现企业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最关键的因素。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下,已经有90%以上的世界五百强建立起了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且统一了先进的管理软件。因此说明一个道理,只有不断提高现代企业的管理水平,尽早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才能使企业最大限度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和国外企业对比可以发现我国企业依旧存在很多不足,国内很多企业在激励机制、产品科研、资金等方面都远远无法达到国外企业的发展水平,在企业的管理基础等各方面也远远及不上西方先进国家。
三、企业信息化和企业管理创新的相互推进
第一, 信息化是管理创新的基础。
信息化是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论是在企业结构还是在企业生产之中,现代企业管理无论在实践还是在管理理论上都十分注重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利用。在对企业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开发的时候,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和有效控制,并不断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进而实现企业管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实现对企业运营中的分散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和交互,以此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第二,信息化为管理创新指引方向。
信息化建设从来不是孤立、单独存在的,信息化建设是先进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最优结合,某种程度来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运营机制的重组、再造和改革是相互适宜、相辅相成的。以信息化建设去提升企业管理的水平,进而实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信息化建设无法实现,那么企业的管理创新就进行无法跨越式的发展。同时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模式,需要创新的、先进的管理思想去引导,以保证系统正确的前进方向。
第三,信息化弥补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
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很多方面是与先进企业文化相违背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到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只有实现加快实现信息化管理,才能成功地引进现代化运营理念,通过先进技术的引进去改造传统系统,更新运行模式和生产方式。通过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改革来提高企业的加工效率和技术发展水平,从而推动研发型设计和创新型技术的完美结合。信息化是企业发展和管理创新的最根本动力,在企业信息化探索中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从这里我们认识到信息化不只是技术性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和观念问题。有不少人错误的将信息化的管理项目理解为信息技术本身,忽视了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只有从企业的具体战略措施出发,才有可能建设出系统化、专业化的管理体制。企业的信息化对企业的管理创新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企业的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在决策上的精准性,从而降低决策中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对企业早日实现科学化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以此同时,信息化对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结构的公正合理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信息化对企业生产要素和各类资源的整合起到决定性作用,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四、将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相结合的意义
一、企业管理信息化概述
(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概念与内容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流程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将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以及工作流相集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从而优化企业的管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层次主要包括广泛地运用电子信息技术、企业数据的自动化与信息化、企业辅助决策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决策提供信息化依据,具体而言,企业管理信息化包括企业商务流程信息化和企业运作管理信息化。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必要性
随着信息化浪潮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管理信息化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时代的特征是产品必须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发达国家逐渐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方式之一,对企业发展而言,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资源的一体化管理,从而实现管理整体资源管理的目的。新形势下,企业的管理信息包括商务流程信息化和企业运作管理的信息化,通过将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完成财务、生产控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结合,从而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当前的企业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的管理模式越来越复杂,单纯依靠人力无法完成企业的管理。为了实现竞争化优势,需要企业实现信息之间的交流与实现企业生产管理的一体化。新形势下,企业管理信息化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需要采用信息化技术,结合企业的性质与发展现状,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与方向
(一)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
企业管理信息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当前的机械、冶金、制药、电子等一定数量的行业都已经完成企业管理信息化改造,通过ERP等软件对企业的人事与资源进行管理。但是大规模的信息化改造相对有限,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发展的阶段。一些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基础建设已经初具规模,而且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的应用范围逐步加宽,除了企业财务管理之外,企业的物流、产品研发、市场营销以及客户服务等也逐步开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已经感受到管理信息化的压力,企业逐步开展全面信息化建设。
(二)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紧迫性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挂件时期,新形势下,传统企业改造、行业结构调整等逐渐成为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需要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我国企业发展而言,企业管理信息化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紧迫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增长方式转换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新形势下,为了实现经济的软着陆,我国逐渐开始调整产业结构,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进行转变,为了满足我国企业调控发展的宏观方向,需要逐步开展信息化建设,对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2)企业竞争力的要求,我国是一个工业大国,基础原材料和消费品的生产处于世界前列,但是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的能力较弱,在国际化竞争中,我国的企业普遍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生产与服务进行信息化改造,加强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的开发与管理,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当前企业面临着国内与国外企业的直接竞争,国外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相对全面,为了实现提升企业的发展,需要积极地引入企业管理水平,从而不断增进企业的信息化技术,不断完善企业管理思想与管理手段,减少与国外先进管理水平的差距,从而与国际市场接轨。
(三)全面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可行性
新形势下,我国已经具有全面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外部条件。在信息工程技术方面,CIMS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构建自动化、虚拟化、集成化的现代制造流程,对企业信息管理的技术、人与组织、经营管理等进行集成管理,为企业管理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除了信息管理系统之外,我国的基础设施与网络技术已经初具规模,网络技术已经普遍开展,而且企业管理的软件开发不断发展,财务软件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向ERP进行转型,能够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除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之外,国家也逐渐开展信息化管理的支持,其中国家经贸委联合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共同成立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对我国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提供政策支持。
三、新形势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新形势下企业管理信息需要以系统化的思想,从前期准备开始,完善企业管理信息的项目管理与员工培训,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
(一)制定正确的企业信息化战略,细致前期准备工作
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分析竞争对手与企业的信息化的差别,分析影响企业信息管理的因素,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从而制定企业的信息化战略。从以下角度确定信息化策略:(1)财务策略,采用成本效益评估的方式,对企业管理信息化进行评估,确保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信息化战略发展目标相一致,对信息化费用进行评估,分析信息化的效益,选择最优化的信息化管理策略;(2)前期管理,对企业管理信息化而言,前期任务是影响信息化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了确保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分析企业管理信息化需求,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采用合适的需求评估,全面分析企业的需求,以供应链管理为指导思想,分析新系统的信息技术,坚持审慎规划、小步快走的原则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确保管理信息化效益。
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企业的主体意识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信息化管理,需要在企业高层持续性的参与和明确的支持下,对现有的运作模式进行分析,重组企业业务流程。根据企业的需求,精心地选择ERP系统,对企业运营的相关因素进行集成管理,对企业的管理模式、销售模式以及生产模式等进行管理,选择相对成熟的ERP软件,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使管理人员能够了解系统的内部结构以及系统的稳定性,确保系统的可用性与适用性。
(二)执行严格的项目管理,实施精细化的过程管理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为了规范化过程管理,需要按照整体规划实行过程研究,对过程研究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每一阶段的责任人、测试、验收以及资金投入都要清晰准确,确保必要的信息沟通。在新形势的企业管理信息化治理中,需要进行以下项目管理与过程管理:(1)制定项目计划,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项目进行分析,制定项目实施的时间、成本和预算计划等方面的内容;(2)明确项目实施目标,借助ERP系统,将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物资管理与销售管理结合起来,采用全面预算管理的方式,按照计划进行支付管理,推动业务流程的精细化、规范化,将项目职责规范到人,从而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3)严格时间管理和有效的计划控制,对时间与成本进行分析,严格控制项目流程,制定整体实施计划、上线切换时间计划,严格执行项目时间管理,定期汇报项目流程,严格评审、监控与阶段评价,采用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素养,将监督贯穿于项目执行的全过程,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信息化实施效益。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广泛运用,彻底改变了会计信息的储存和处理方式,从而适应了现代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高标准与高要求。企业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对企业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另一面带来的危害不可忽视。由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和有效控制手段的缺失,借助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舞弊的案件屡见不鲜,而且这种行为具有危害大、隐蔽性强的特点。鉴于此,研究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控及风险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相辅相承。企业信息化就是通过对信息数据的合理控制,实现资源高效配置,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决策水平,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实际运作中,企业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水平越高,内部控制得到的信息资源就越充分,实施效果就越明显。企业好比是一艘轮船,信息化是推进器,而内部控制则是舵轮,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使行驶畅通无阻。
信息化有助于企业内部结构扁平化。传统企业财务管理是建立在管理层级制度基础之上的金字塔式结构,会计信息传递受到中层财务经理的影响较多。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实时采集与更新,企业高层可随时了解基层业务情况,从而避免中层财务经理干预,实现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企业信息化给企业经营带来新的风险。首先,风险评估范围拓宽。企业将所有会计信息高度集中于数据处理系统,一旦有不法分子利用病毒等窃取企业信息,可能使企业蒙受损失。企业通过风险识别、评估与防范新风险,这就拓宽了评估范围。其次,设备使用风险加大。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硬件存在许多不可抗因素,如跳电、物理损伤、人为误操作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增加了内部控制的难度。软件主要指运行风险,如设计缺陷、与企业切合度不高、稳定性不够等都会带来新的潜在风险。第三,增加了道德风险。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内部系统与外部网络连接,这会使信息使用者或操作人员通过公用通讯线路干预系统的机会变大,此时如果企业内部人员与黑客合作,很可能产生非授权的访问、篡改等风险。
二、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风险问题
(一)授权方式的改变使内部控制风险加大
在传统会计模式下,经济业务形成会计信息需要专门工作人员操作及盖章才可有效。这种方式虽然效率较低,但其它人参与的机会较少,安全性很高。在会计信息模式下,业务权限通过角色授权来完成,授权角色口令虽然由角色人物自行维护,但被窃取或泄露的机会很大,便会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另外,业务人员获得授权后,尤其是信息维护专职人员获得授权后,企业网络数库内其它财务秘密也尽收眼底。
(二)网络开放环境使内部控制壁垒变得脆弱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会计信息系统发生了质的变化,克服了以前单机信息系统的不足,使信息化会计系统的内控制度更加完善。然而,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分散性也给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带来新的问题,如会计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可能被截获,受到病毒及黑客攻击的机率变大等。从理论上讲,置于服务器上的任何信息都是可以被访问的,除非切断物理连接才能避免外来非授权访问者的侵扰。为此,企业必须定期对系统的安全性及内部控制能力进行评估,时时保持系统最新以降低网络环境带来的风险。
(三)会计信息便于伪造
在过去单机电算化环境下,所有会计数据是以单、证、账、表的形式出现,其作为核对凭证,修改困难,修改后留有明显痕迹,所以不便于伪造。网络会计则完全不同,磁介质代替纸张作业,对会计信息篡改后可以轻意抹去任何痕迹。另外,电磁介质易受损坏,所以会计信息也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因此,如何使磁性介质上的数据安全可靠、防止数据被非法修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四)舞弊行为带有极强的隐蔽性和危害性
当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各种诈骗、舞弊、贪污等犯罪活动猖獗。一是网络共享环境为犯罪行为提供了有利条件,不法之徒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施作案;二是由于计算机采用磁性存储介质,容易被篡改,而且改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三是未经授权人伪造数据后带有极强的隐蔽性,很难被发现;四是一旦出现舞弊行为,往往涉案资金较多,对企业的损伤比传统会计大得多。因此,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难以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三、企业信息化环境下防范内部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
(一)政府应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化舞弊案处理法规
当前,我国关于会计信息化舞弊案的相关立法还不够成熟,仅在《公司法》中有一些较为模糊的规定,但由于处罚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企业、中介机构或个人的舞弊动机。为此,政府必须完善相关立法,加大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中介机构或个人的处罚力度,从而形成排拆虚假信息的良好会计环境。从实践来看,会计信息造假案的处理必须遵守一定的客观性而不是一蹴而就。不论是上市企业还是中介机构,要逐渐加大处罚力度,争取随着立法的不断完善与成熟,实现内部控制环境的平滑过渡。
(二)加大企业的内部审计力度
内部审计是企业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的重要保障。应保证内部审计的建立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保证其设置高于其它职能部门。现代内部审计不仅要完成企业查错防弊工作,还要对企业做出具体的分析、评价和管理建议。因此,内部审计发挥作用还要有自身做起。首先,明确审计职能范围。内部审计应以查错防弊为基本前提拓展作业,将合规性效益审计、风险评估与防范、内部控制评审等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其次,改进审计方法。在进行事后财务收支审计的同时,注重事前、事中的管理效益审计,并加强审计监督服务。审计报告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同时重视不断提炼总结有价值的经验,保证审计建议有深度和价值意义。
(三)创新风险管理措施,推行风险在线监控
依托财务信息平台,建立“业务有流程、流程有标准、风险有控制”的内部控制操作体系,开展在线稽核,增强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结合全面风险管理,开展财务风险梳理,建立统一的财务稽核规则库和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运用不同的业务稽核规则、稽核方案、稽核专题,通过系统的智能运算,寻找各类数据疑点,形成稽核结论,实施风险全过程监控,从而实现财务风险可控在控。
(四)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
首先,塑造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形成一种无形的抓手,约束员工行为,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诚信程度,从而减少企业下属部门的个体利益倾向。建立基于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道德价值观、规章制度、基本信念,从而有效解决信息时代组织结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其次,从信息时代组织特点出发,研究和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责任分配与授权制度,设立分享与合作的激励制度,通过激励,使公司会计信息化核心人员更关注公司长远的发展,从根源上消除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
(五)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企业应当借助信息化平台,从控制风险出发,针对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风险的新特点,权衡风险与收益,制定出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以保障信息系统数据和信息安全可靠,从而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其次,加强会计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的控制。开发前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开发中要对现有系统设计分析,对企业发展需求评估,更新方案要有可行性研究;后期要对系统的软件及硬件进行完善性维护,维护要做到会计数据的连续和安全,并由有关人员进行监督。第三,加强网络安全控制。重点发展第三方认证机构,企业之间发生业务来往时必须由第三方公证确认才可交易;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分离出操作与监控两个岗位,通过经济业务多方备份的方式实现岗位间的有效牵制。
参考文献:
[1]李海蓉.以财务信息化实现企业内控浅谈[J].山西财税,2005,2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信息管理;关系;影响;融合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可以说“信息”这个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和成败。企业管理的内涵即是对信息进行控制和传递。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企业信息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企业信息管理的作用至关重要。而企业的会计部门,是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部门,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起带头作用。因此,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管理的前提和保障。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关系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会计都是其经济管理的重要部分,会计信息更是企业信息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会计信息的处理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信息管理的成败。而现代电子计算机及会计软件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使得会计电算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会计电算化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整个企业的运行与发展。会计电算化就是运用电子计算机及相关会计软件对公司账务进行电子化操作、分析、利用的现代记账方式,它以电子计算机、会计软件为主要载体,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化。
企业信息管理以企业资源管理为重点,以控制财务成本为目标,通过计划、流程,对企业资源进行平衡利用和优化管理。现代企业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对企业的信息活动和信息的传递进行控制、管理,以建立一个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使得企业信息资源的配置、利用更加合理化、高效率化。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从企业获得信息到输入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最后生产、交换信息,是一个衔接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产生有用的知识,用于企业信息管理。
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电算化不同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其最终目的是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实时、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投资及决策的需求。通过实时的数据处理及管理控制,随时对各种财务成本的运营情况进行监察,以及时进行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从而避免事后反映这种传统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弊端,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进一步融合,加快了企业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了企业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改变了企业信息的单一生成方式、传递结构,进一步密切了财务工作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联系,有利于企业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
1.会计电算化加快了信息处理的速度。 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下,会计账务的处理速度很慢,而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于信息的需求有一个时间上的要求,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大大加速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同样,也加快了企业信息处理的速度,使得信息使用者能够获得更快、更新的信息,使企业决策者能够迅速了解企业经济的运营情况,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信息资源及时调整策略。
2.会计电算化使得企业信息管理更加高度集成化。会计电算化系统相对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来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同时,它需要与其他信息系统保持畅通的数据交流与共享,因此,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应该立足于整个企业的信息管理需求,而不应局限于提供专门的财务信息,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把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其他内部信息系统融合为一体,使企业信息管理高度集成化,更加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化、规模化和集成化。
3.会计电算化使企业信息管理网络化。随着当代社会信息的网络化,许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自己的网络公司,以扩大贸易渠道,增加贸易商机。而会计电算化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会计核算工作外,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从各种渠道搜集企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数据信息、资料,并根据企业信息需求整合、处理这些资料以形成会计信息,向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信息系统进行传递,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改进企业经营模式、决策方法,并实时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信息管理网络化大大增强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活力。
4.会计电算化有利于培养信息管理人才。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相融合,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懂会计、又要懂管理,还要熟悉网络知识,既懂会计业务操作,又能解决会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会计电算化帮助会计人员从烦琐的会计账务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到信息管理上来,增强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增加信息流通的畅通性,从而培养更多的信息管理人才。企业信息管理人才的增多,会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提升企业的效益。
三、企业信息管理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革新也带来了会计工作方式的革新,会计工作人员突破传统的会计工作,不仅注重高质量的会计核算工作,同时为企业的整体管理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企业信息化在促进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同时,也革新了信息的单一化生成方式和传递结构,进而密切了财务职能和企业各个环节的联系。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主要有:
1.数据处理对象的变化。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数据进行处理时基于会计要素进行,产生的会计信息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使用,而且这种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模式,提供的价值信息对所有信息使用者都是同一的、综合的、单一的。而企业信息化,要求数据库中存放的信息为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所共享,其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各个经济活动部门和业务流程。它存放、处理的数据是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基本数据,并不是按传统的会计要素对数据进行分类、归并、整合。现代的会计电算化的优势资源支撑有:数据库技术、电子网络技术、电子计算机等,这些优势资源使会计电算化体制在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加强,从以日常核算工作为主,发展为向企业的所有管理者提供信息。除此之外,会计电算化系统利用互联网扩展了数据处理的时间、空间范围,方便了实时监控。
2.数据处理程序的变化。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数据处理,是由财务部门输入数据,其数据处理往往滞后于业务活动的发生。而在企业信息化的背景下,数据信息处理的起点由财务部门的凭证输入点向前延伸到企业的各项业务源头,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的产生是与业务的发生同时进行的。另外,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是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完成的,只要保证输入信息的正确性和计算机的安全维护,一般数据处理是不会有差错的。
3.数据输入方式的变化。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是根据纸质的原始凭证进行数据录入和记账凭证编制的。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不同的是,当前的会计电算化基于电子数据,这些数据不仅仅来自会计部门,还来自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等其他的业务部门。由此,会计电算化将会自动产生记账凭证。这一系列会计输入方式的变化,将会对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数据处理流程、会计信息资料的产生、管理带来一系列重大的变革。
4.会计信息生成方式的变化。企业信息化管理,使得会计信息的生成与管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集成的信息处理单元是企业最基本的业务交易事项,所以记账凭证的数量也将大大增多,因此,打印记账凭证也将会付出高成本、高代价。而纸质的原始凭证缺乏或分散在业务源头,再强调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相匹配,会人为地增加工作量。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使会计信息的查询、利用越来越网络化,因此,信息化大背景下产生的会计信息和数据是基于电子数据,而不是传统的书面资料。
5.会计信息处理组织的变化。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组织,从内部会根据工作的内容不同而进行划分,并安排专门的会计工作者进行数据处理。现代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把许多由会计工作者分工完成的内容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完成,使得会计数据处理的组织形式和会计数据处理的人员安排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企业信息化的水平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时,会计电算化系统将融入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企业内部的传统部门界限、数据处理的职能分工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一体化。
四、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融合中的障碍
首先,目前而言,运用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单位,只解决了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管理上的相关问题,并没有就全面的企业信息管理一体化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所以,并不能使会计核算与信息管理资源达到网络共享的程度。一些企业一方面采用会计电算化系统,另一方面也开发网络信息平台,遗憾的是,从运行的开始,二者就是相分离的,没有联系的,企业并没有将二者结合、统一起来,从而缺乏长远的规划目标,这样既不利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也不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其次,现代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版本和种类的多样化,使得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应用平台与系统开发之间的互不兼容,使得整个系统结构更加复杂化。目前,大多数单位采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单机版软件,这与企业信息管理一体化的进展是相脱节的。当然,还有一部分企业采用了会计核算工作的网络化管理,但是没有同整个信息管理平台衔接起来,使得信息一体化的发展更加困难。
再次,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融合面临的另一问题是安全性问题。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使资源共享更为方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问题:垃圾信息、垃圾文件充斥着整个网络,当然让人更为害怕的是网络黑客非法访问和企业数据被窃取。安全性问题成为会计网络化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会计信息占整个企业信息的70%,由此可知,会计信息反映的是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它关系着整个企业发展的成败,不能随意泄露。同时,网络信息资源虽然充足,但是许多虚假信息也同样迷惑着企业,如果不能确保所获取资源的真实性,就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有效性。
然后,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对相关会计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会计人员不仅熟知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懂管理;不仅懂会计电算化,还要熟悉会计网络技术;一方面有很强的业务操作能力,一方面还要有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目前来说,相当一部分会计工作者不能适应这方面的要求,使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一体化进程不能很好地进行,因此,培养专门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各个信息交流环节存在着障碍。很多会计电算化产生的信息在信息管理、传递中没有很好地实现与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交流、沟通,产生了一些“信息孤岛”。这样的工作状态,使得信息只能在一个部门内部流通,不能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不能为企业所用。
五、如何更好地实现二者的融合
首先,采用适合本企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克服应用平台与系统开发之间的不兼容性,使整个系统的工作简单化、统一化。同时,还应该从软件、硬件设施上完善自己,克服单机版软件带来的与企业信息管理相脱节的问题。
把会计核算工作的网络化同整个信息管理平台结合起来,也可以解决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其次,努力构建全面的企业信息管理的架构和方案。企业运用会计电算化,不仅要解决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把会计电算化系统同开发网络信息平台结合起来,使会计电算化产生的信息与网络资源信息整合,共同服务于企业的发展,真正达到企业信息管理的一体化。
再次,建立很好的沟通机制。不管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达到了怎样高的水平,如果其产生的信息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传递、沟通,就是没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企业在完备软硬件的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使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在整个信息管理系统中得到很好的传递,以发挥它的价值,从而使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然后,时时注意安全性问题。会计电算化系统应该采用特殊的软件,一方面既可以自动检索,防止输入错误的数据,还要有自动恢复的功能,在出现特殊操作问题时,可以通过系统恢复数据信息。另外,不间断地对计算机进行特殊的安全保护、维护工作,在防止计算机自身出现问题的同时,还要防护外在的网络犯罪、网络病毒的危害,以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最后,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从事信息管理。既能达到处理业务能力的要求,又能在信息管理工作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结论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更是引发了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会计电算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进入到了现代企业信息管理体系中,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效益,从而系统地、持续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管理思想来实现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这不仅是会计学自身发展与改革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许永斌.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电算化模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4(1IB):72-73.
【关键词】:内部控制,管理信息化,集团型企业
Abstract: Internal control is a series of management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achieve a certain purpose. I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ternal control directly affect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of the reasonableness of the safety and integrity of the assets and resources of the economy, efficiency, impact, impact of corporate accounting work of the authenticity, accuracy, reliability, impact management decisions implemente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theory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group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relationship, the problems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ou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f the Group of countermeasures proposed to solve th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f group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group enterprise, hoping to be beneficial to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improvement group enterprise.
Key words: internal contro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and group enterprises
中图分类号:H606.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集团企业的兴起,如何真正实现内部运作低成本和高收益,进一步适应市场变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内部控制成为不得不高度重视的问题,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现代信息手段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二者的高度结合是突破管理瓶颈,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基本理论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管理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与传统内部控制存在不同。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是在20世纪初才被提出,内部控制思想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中早已存在,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最早涉及内部控制的文献是192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联邦储备委员会修订的《会计报表的验证》,最早定义内部控制的是1936年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1992年,美国会计学会、美国注协和管理会计学会等多个专业团体组成“内部控制委员会”颁布了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对内部控制最具权威的解释,报告将内部控制框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组成部分,这五个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动态控制系统。2004年根据《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COSO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该报告将内部控制框架的五要素扩展为八要素(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反应)是迄今为止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
西方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经过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风险管理框架五个阶段。其发展过程是遵循由案件引发立法,而立法完善又促进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健全的一个过程,其理论发展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核心的。
我国的内部控制的涵义是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主要是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保障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本企业内部的依法实施、提高企业经济活动的运营效率等)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二)管理信息化的基本理论
信息化概念是社会进化到一定阶段后提出的,公认“信息化”一词起源于日本,但并没有得到关注和传播。1977年,法国S.Nora和AlanMine发表了《社会的信息化》,探讨了信息化社会的模式、结构和社会信息化的政策、机理与挑战,此后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社会现象受到重视和研究。
信息化使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是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改变了企业数据采集、保存、传递的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提高了经营管理效率。信息技术在企业中有多方面的运用,王众托教授在所著的《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中认为主要集中在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办公自动化、集成一体化系统。张瑜、陈禹认为企业获得战略优势的内在根据在于围绕战略目标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所有资源,形成一个先进的自组织机制,形成一个重要的顺应时代要求的战略基础或战略平台,便是企业信息化。吴澄认为企业信息化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产品的设计、制造、管理、营销、服务等的全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虽然视角不同,但学者对企业信息化本质的认识是一致的,即企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管理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商关系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4;F27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1
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其对现代经济转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现代企业强调在供应链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加强监督与相互扶持,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实现双赢。其对于健康、稳定、循环的供应链环境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供应商关系管理现状
1.缺乏科学的准入机制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内部上游供应商管控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且大多依赖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完成,然而在不同的阶段中,企业对供应商关系管理的要求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企业在不断争取品牌优势的同时,对供应商的质量、时效性等给予了高度重视。当前,我国供应商关系普遍存在地位不平等的现象,部分供应商过于追求低廉成本,限制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供应商准入环节更多的是被动寻找供应商[2],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潜在供应商的错失。另外,部分企业对准入供应商缺乏质量、生产技术以及服务等方面评估,供应商筛选不科学。
2.缺乏透明的寻源决策
当前,市场采购产品种类丰富、类型众多,企业要想从中选取最优质的采购货源,就必须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交流沟通关系,多轮询报价,为采购决策提供参考,然而从当前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情况看,大部分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寻源采用的是传统的人工模式,且容易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部分企业甚至存在暗箱操作,不H降低了供应商报价的主动性,而且增加了采购成本。
3.缺乏与供应商的协同
通常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主要涉及到寻源、合同洽谈、备货以及结算对账等多个环节,需要较大人力资源与物力成本,且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供需状况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再加上信息的滞后性,企业内部容易出现供应平衡矛盾。
4.缺乏对供应商绩效评价
目前,国内对供应商绩效评价管理尚不规范,企业对合作过的供应商缺乏有效的管理,例如对供应商产品制造监督、运输交付、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售后服务等指标的评价,未建立系统化管理,部分管理较好的企业还存在人工打分,备案存档现象。
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互联网+”时代,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单单是采购关系,而是处于同一供应链,力图形成一种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供应商关系管理对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日常经营等有着重要的意义[3]。作为物流的始发点,供应商不仅是资金流的起点,同时也是信息流的重点。良好的供应商关系管理策略不仅能够促进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协调运行,而且能够增强企业采购部门的竞争力,为企业的业务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三、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供应商主数据管理
“互联网+”时代,为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自助注册服务,企业能够在官网或知名网站上供应商的注册链接等相关信息,潜在供应商可从中获取相关信息,在官网进行基本信息、产品信息、资质业绩等信息注册登记,建立潜在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对供应商进行审核,通过后建立合作关系[4]。
企业可建立供应商资质审查体系,从基本信息、产品业绩、产品产能、生产效率、财务信息、服务质量等多方面对供应商建立问卷,并根据供应商填写信息判断是否符合企业需求,全面实现供应商资质能力信息结构化。
2.供应商寻源管理
企业要建立专门的在线寻源协作平台,采购人员可以根据平台模板及文档形式组织采购寻源活动,通过该平台将信息发送到供应商。然后由供应商对相应的项目做出报价,企业能够随时进入该平台查看供应商的反馈信息,参与对采购寻源的管理。企业专门负责人需对此做出评价,通过自动计算得出各个供应商的得分,进而为寻源决策提供参考。
3.供应商协同管理
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需对采购订单、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结算及售后服务进行管理,需成立专门管理模块,使所有参与者能够通过该模块系统了解采购订单、合同执行情况及售后服务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发出需求指令,例如交货期变更、合同变更、合同结算申请等,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内外部协同效应。在采购订单处理环节中,要确保信息通畅,能够随时掌握采购项目最新动向,避免由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的决策失误,对于企业需求部门提出的变更申请,要自动反馈到采购机构,经过核实后,立即执行,避免延期。结算阶段可以参考门户电子发票,根据采购周期标准作出评价。
4.供应商绩效管理
对供应商产品制造监督、运输交付、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售后服务等指标进行评价打分,建立供应商信息库,为日后采购奠定参考基础。
四、结束语
供应商关系管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企业要认清当前供应商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借助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给予相应的管理策略,确保供应商关系管理企业信息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秋萍,赵先德,杨君豪,等.供应商关系管理中的金融关系行为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4):66-77.
[2]张瑾.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6,25(2):8.
[关键词] 信息化; 企业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45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068- 01
通过对矿产资源进行统一整合,由永煤、鹤煤、焦煤等单位组建了河南煤化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管理方法,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企业走上集团化发展道路之后,由于其经营方式的多元化,跨行业、跨地区的情况大量出现,这些变化客观上要求必须加强对整个集团企业的监管,每个单位经营过程都存在不断流动着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力资源、业绩、生产经营进度等,这些信息在恰当的时候被恰当的管理人员充分使用,将数倍的生产价值体现在企业的管理效益上。这种信息的传递就需要我们建立完善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把企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活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信息化运用的本质就是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扩大市场,增强核心竞争力。
信息化在提高企业办事效率时,通过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来节省信息的处理时间,并且能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一致性。使企业满足自身对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加工速度的需求,提高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效率。一般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不能适应日益复杂、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可以简化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和中间管理人员,实现建立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型组织结构。以便于信息沟通的畅通、及时,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使企业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涉及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能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费用。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市场信息、产品销售渠道信息、相关竞争信息等方面的成本降低。计算机辅助设计使企业降低产品设计、生产时限。库存管理信息化使企业控制库存量,降低了管理成本。在引进信息技术时,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把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进行管理创新。进而建立更优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夯实企业管理的基础,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完备的信息是经营决策的基础。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获取信息、收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使管理者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掌握更加完备、及时和准确。从而增强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理性、科学性及快速反应,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企业的发展在于人才的培养,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员工素质的竞争。在推行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技术人员、业务人员都将在此过程中不断学习,学习信息技术,学习新的管理理论,实现已有知识的更新和掌握新知识的应用。在促进企业领导及全体员工学习先进技术,使得整体员工知识水平、信息意识与信息利用能力提高的同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
实践证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组织行为的深入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并直接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服务。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组织行为管理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建立企业信息门户,建立协同工作的平台,围绕组织信息,组织行为管理与人的管理来展开。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使得游离于企业内部各个角落的组织与管理信息,包括大量存在于纸质文件、宣传栏、各类信息系统、乃至领导与员工意识中的管理思想、知识积累,得以集中的展现。实现了企业资本积累的信息化、集中化,企业知本资源既得到充分挖掘又便于提取与共享。同时,协同工作平台的建立,直接而快速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实施效果立竿见影,使得企业领导者对工作事务和人员管理能够全局掌握,得心应手。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没有信息化的支撑,企业就像一艘没有帆的小船,无法远航。
主要参考文献
[1] 游文丽,王彤. 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