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7 15:03: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产业发展策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浙田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我国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近几年来,青田县根据资源禀赋和生产传统,坚持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之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青田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青田县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区位、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狠抓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田鱼、桔柑、油茶为主导的4大产业,“东部杨梅西部桔,千家万户稻养鱼”的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全县杨梅栽培面积达6 333.33 hm2,年产值1.5亿元,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规范化稻田养鱼种养面积2 333.33 hm2,年产值4 300万元,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油茶面积1.46万hm2,年产值1.21亿元,“浙南油库”名副其实;柑桔栽培面积2 600 hm2,年产值5 382万元,传统优势仍在。
1.2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青田县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吸引工商资本、华侨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加工及营销,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涉农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涉农企业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多家,涵盖青田县杨梅、田鱼、桔柑、油茶等4大支柱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10多个行业,其中县级龙头企业22家,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产业组织的迅速发育,提高了农民合作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
1.3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通过举办杨梅节、参展参评、深化温青“菜篮子”工程合作等措施,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41个,“山鹤”、“青野”获省知名商标,“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1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和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4 333.33 hm2,标准化生产面积逾1 333.33 hm2。建成了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2009年全县抽检农产品4 026批次,合格率95.4%。品牌的打造和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效带动了农业向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4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09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71个、推广新技术96项、开发新产品8个。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1 674人次,新增农民转移就业6 954人,帮助2 610位山区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10次,接受农民咨询3 080人次,发放各类资料5 230份。通过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岗位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了农民的创业本领,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
2存在的问题
2.1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能人缺乏
小农意识在农民思想上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除留下来的专业大户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由于受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带动。
2.2各种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
目前,青田县只有9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仅占全市总数的4.8%,且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县;产业组织普遍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低,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自身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力、市场的开拓能力,从而制约了青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3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健全,资金政策制约明显
青田县每年投入到农业产业的农发资金只有700万元(其中县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30万元),未建立农业产业化基金,财政扶持力度亟待加大;产业政策透明度不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欲求无门、形同虚设;未设立农业加工园区,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环境、公共服务手段滞后;农业企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都明显制约着青田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启动速度缓慢。
2.4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销售渠道不畅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大宗农产品受季节影响大,上市时间集中,销售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3对策
3.1积极培育龙业经营主体
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对杨梅、稻田养鱼、柑桔、油茶等几大产业,分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社会各界及工商资本创建农业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培育壮大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力争成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企业龙头;引导创办农民合作组织,完善管理,规范运作,引领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做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3.2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鼓励经营主体增加技改投入,不断提高精深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
3.3切实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制定公开透明的扶持办法,奖励经营主体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拓展市场和基地建设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制定和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大对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4];积极探索采取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有效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介入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途径。对农业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类专项考核,成绩突出的予以重奖,形成养农重农护农氛围,激发乡镇发展农业热情。
3.4全力维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抓好农业污染源治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大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力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切实做好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5不断完善营销服务体系
要重视农产品营销,在产业集中地落实农副产品直销市场的建设,改善流通服务体系与设施,增强农产品就地销售能力;继续深入实施“接轨温州”战略,积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开拓外部销售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技“110”和农民信箱信息平台建设,准确、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信息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4参考文献
[1] 刘扬华.欠发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85-186.
[2] 李军峰.农业产业化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343,345.
[关键词] 襄樊 农业 产业化 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以农业增产、农民增益、财政增收为目的,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或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实体,以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襄樊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的发展,为襄樊经济增添了一个亮点。
襄樊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全市总人口577万,其中农业人口364万,乡村劳动力185.6万。襄樊现有耕地面积600.93万亩,占全省的12.8%,居全省第二位。襄樊既是全国十大夏粮主产区和二十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又是全国第二个地级吨粮市和国家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近年来,襄樊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优质专用弱筋小麦、优质“双低”油菜、中短纤维棉花、优质油桃、优质水稻、猪、牛、羊、禽、芝麻等都被列入全国或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全市已形成粮食、油料、棉花、水果、畜牧、蔬菜、林特七大主要产业。枣阳优质桃、老河口优质梨、宜城优质油料、南漳食用菌、襄阳优质畜禽、古城花椒、保康有机茶、襄城奶业、樊城蔬菜等特色产业初具雏形,已培育出章陵牌面粉面条、万宝粮油、玉莲牌芝麻产品、绿生牌茶叶、梅园牌大米、仙仙牌大白桃等一批知名品牌。2005年,全市龙头企业达到469个,实现销售收入83.9亿元,上缴税金5.4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以上的龙头企业31个,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1个,带动基地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龙头企业13个。针对襄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现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研究对策,努力促进襄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高效、快速、健康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一、襄樊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依然偏低,农业产业化覆盖面小
襄樊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稍有成就的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和经济状况稍好的一些地区,如316、207国道沿线、汉江流域等。而在其他广阔的地区几乎是见不到产业化经营的影子。
2.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尤其是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够成熟,缺少为农民服务的中介组织
襄樊市农业产业化大多数产加销连接松散,仅仅有少数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关系,而且多数仍停留在与农户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上,且没有涉及加工增值利润返还问题。基于农民的弱小地位、缺乏组织性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农民从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所得到的利益相对来说太少。在现代农业大生产过程中,单个的农民很难进入产业化大市场,很难承受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而种种原因又是农民难以达到必要的组织化程度,即使有也缺少相应的凝聚力。这就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其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并引导他们进入市场和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由于襄樊市缺乏建立这样的中介组织的相关经验、制度、运行方式等,致使襄樊市严重缺少真正为农民服务的中介组织。
3.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效应差;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低,生产、加工产业链短
襄樊市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还太少,水平还太低。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产品的品牌影响度的提高,多数品牌只是区域性品牌。襄樊市缺乏对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的能力,很多农产品只是经过一些粗加工,甚至不加工就上市了。从横向来看,襄樊市农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从纵向上来看,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
4.龙头企业规模小,发展困难;龙头企业还太少,带动能力还不够
襄樊市缺乏大型的现代企业,尤其缺乏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在带动能力上,现有的龙头企业亦是突现出其不足之处,带动农户的数量有限,全市有农户近100万,而直接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的只有40多万,不到一半。
5.政府的运作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有利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优惠政策较少,支持力度不够
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和发展内在地要求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变原来的单纯“管理”职能为“服务”职能。在目前情况下,农业产业化迫切需要有一系列的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法规、政策加以引导和规范,才能真正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有机协调好,以促进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推进襄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和健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1)积极创造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必须从四个方面积极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首先是市场条件。要加快建立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同时加强对通信、交通、金融等方面的配套建设。其次是行政管理体制条件。要打破区域界限、行业界限,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再次是资本条件。对产业化经营企业实行优惠的信贷政策或给予一定的补贴。在税收上,对加盟农业产业一体化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减免,以使其能较快地积聚资金。最后是法律法规条件。农业产业化要健康发展,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政府法规作保证。要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规范各个主体的行为,使之健康、协调地发展。
(2)积极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政府要正确地引导农业产业化,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搞好自身的职能定位,改变以往政府直接投资项目和直接向企业和农户下达指令的做法,学会运用政策和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进行间接调控,大力加强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和服务。
2.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1)科学设计布局,发展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生产基地。襄樊市在基地建设上要着重做到:一是布局区域化,逐步形成与资源优势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如在宜城建立香菇生产基地、在襄阳建立双饱菇生产基地、在保康建立有机茶生产基地;二是经营集约化,使基地的生产要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以提高经营集约化程度、扩大产品产量和提高商品率;三是服务系列化,围绕基地发展加强服务组织和服务设施建设,把龙头企业、经济技术部门,以及官方服务组织的服务结合起来,从技术、物资、信息、运输、销售等方面为基地提供有效的服务。
(2)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投入力度:一是重视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培育名牌农产品。当前农产品滞销、价格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品种相同、产期集中、低质量品种多、优质品种少。二是要充分发挥襄樊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襄樊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等科研机构的作用,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3.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特别是大型龙头企业
(1)拓宽筹资渠道,政府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要改变过去把资金直接投放到企业、基地等具体实体组织上的做法,要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市场或其他途径来筹集资金,要让企业自己学会生存和发展。政府可鼓励一些信用担保公司的组建,如湖北省第一家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在襄樊成立并运行良好。为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难题,2006年12月由襄樊市农业办公室牵头筹建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获襄樊市政府批准。该公司由万宝粮油公司、金华麦面集团等5家企业发起,共有1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股,注册资本3000万元,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经过近一年的试运营,目前,该公司已正式运营,以后每年可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1亿元的贷款担保。
政府要引导金融系统对农业产业化大力支持。近期,襄樊市农发行主动出击,摸清情况新业务扩展后的情况,各县支行部也做了调研工作,通过初步调查摸底,全襄樊市符合范围的潜在客户有60家,发展后劲强劲。其中襄阳支行5家,拟贷款2120万元;枣阳支行3家,拟贷款1150万元;南漳支行15家,拟贷款3150万元;谷城支行9家,拟贷款11500万元;保康支行4家,拟贷款2000万元;老河口支行5家,拟贷款3150万元。
(2)完善运行机制,促进一体化经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形成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需要建立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紧密型连接关系,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户通过入股的形式与公司紧密联接在一起,使公司员工和农户成为企业的股民,农户与企业通过合作社真正实现了地位平等,并通过分红实现了利益均沾。
针对襄樊市还没有这样的运行机制,可在金华、万宝、梅园、雨润、襄大、大山、回天、新丰、丽波、贤德等一些实力大、创新意识强的大企业中,选出一些企业进行机制创新实验,待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这需要由政府来鼓励和引导,并对做试点的企业给予一些优惠和补助。
4.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进一步提高农民各方面的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狠抓农民的教育培训。可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农科教中心、专业协会、科技示范户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要进一步发挥农技推广站、农业院校的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农、科、教的结合;要与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结合,加快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新产品。要有组织、有计划、持久地抓好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农村培养大批懂技术、能操作、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2)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多元服务组织。首先,要坚持抓“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合作经济组织的财产归社员所有,其中应有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集体财产,利润应按参与额进行分配。其次,要修订和完善章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章程都应以经济合同法、民法及其他经济法规为根本依据,对入社各方的权利、义务包括违约责任要平等设置、公正合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最后,要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保护其经济利益,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农业产业化的中介组织是农户与是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政府联系的中间环节,它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农业产业化的中介组织,包括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科技服务机构等。无论发展哪一种形式,都应以市场的需求为切入点,适应市场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屠凤莲:农业产业化初探[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何新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阻滞及对策研究[J].兰州学刊,2005,(5).138-139
1 同心县农业主要产业基本情况
种植业是同心县农业经济的基础,种植业在同心县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符合产业发展的方向,对同心县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属同心县农业的基础产业;劳务产业在同心县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对增加农民收入影响较大,对同心县国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属于同心县农业的支柱产业;草畜产业在同心县具有资源优势、数量优势、传统优势和民族优势,发展势头强劲,属于农业的优势产业。在党的政策的支持下,同心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农业总产值由2006年的56900.2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1703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1900元增长到2011年的3942元。主要表现在特色种植、草畜产业和劳务产业已初具规模,农业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基本稳定等方面。
2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种植业结构还不够科学合理
旱作区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陈旧,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冬小麦、春小麦面积过大,上等好地都用于种小麦,但经济效益差,在正常年景下,每亩小麦的产量仅有40多公斤,亩收入80元左右。遇到旱灾,没有收成。
2.2 农业支柱产品规模不大,数量不多,产业链条不长
市场经济规律下,农产品不是物以稀为贵,而靠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增产、增效。但同心县的农产品,除了玉米、马铃薯外,其他产品都因数量太少,形不成规模。
2.3 设施农业发展不快,效益差。
同心县扬黄灌区发展设施农业的步伐十分缓慢,“菜篮子”工程效益发挥不明显。同心县现有温棚3万亩,真正发挥效益的还不到30%。在市场上,70%以上的蔬菜都是靠到外地拉运,50~60%的牛羊肉也是靠外地贩运。
2.4 输出劳务人员劳动技能低,收入不高
目前,劳务经济已占同心县农村经济的1/3以上,但绝大部分都属于体能型,就是说凭体力挣钱,而不是凭技术挣钱。据同心县劳动就业部门统计,2007年截止8月底,全县输出劳务人员7.96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76亿元,输出人员人均收入729元。如果输出人员有一半是有一技之长,每人次按提高工资30%计算,同心县的劳务经济收入至少会达到3.6亿元。
2.5 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资金不足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从总体上说,农民普遍家底簿,没有资金积累,农业投入乏力。地方财政每年的支农资金由于落后非常有限,主要是靠中央和区财政来支农。金融系统仅有农村信用社在向农村进行信贷,但由于信贷资金有限,也远远满足不了发展农业产业的需要。农民贷款难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一个问题。
3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心县是以农为主的地区,农业兴,则全县兴,农业衰,则全县衰。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必须要走产业化的路子,这是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所决定的,结合同心县的实际情况,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
工作。
3.1 转变观念,明确发展方向
以发展增效农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条件,因地制宜,优选农业支柱产品,对支柱产品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发挥优势挖潜力,扩大规模增效益。实现装满“粮袋子”,丰富“菜蓝子”,养牛养羊“垫底子”,劳务输出“挣票子”的目的。
3.2 选准支柱产品,促进优势支柱产业的发展
社会要求发展现代农业,但现代农业不仅要求高产,而且要求优质高效,这是与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同时,同心县农村经济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变,大部分农产品都必须进入市场后,才能成为农民的收入,要取得市场优势,不仅要有批量,而且要有质量,只有靠产品数量和质量去参与市场竞争,才能占稳市场,取得效益。在种植业上,大力发展玉米、马铃薯、西甜瓜、红枣等优势产业。
3.3 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运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实现品种优良化、管理科学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产业的提升离不开科学技术。一是留住和用好现有人才,鼓励科技人员大胆搞创新。二是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组织科技人员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的培训,力争每个农户中都有一名以上家庭成员掌握1—2门实用技术。三是加大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尽快解决农产品产量低、质量次、品牌杂的问题,力争实现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四是十分重视规模化,没有规模,就没有优势,没有优势,就没有效益。
3.4 处理好发展支柱产品与非支柱产品的关系
一个乡镇有一个乡镇的农业支柱产品,要突出特色。大力发展支柱产品,绝不是不允许发展非支柱产品,恰恰相反,非支柱产品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和客观性。首先,要满足科学轮作倒茬的需要;其次,要满足农民自身以及城市居民饮食多样化的需要;第三,为今后新兴支柱产品的选择提供较大的“预选框”。在安排支柱产品和非支柱产品的生产结构时,要符合作物生产的自然规律,适当考虑农户的习惯,重视示范引导的作用。要做到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比例协调发展。农业支柱产品涉及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要以养殖业、加工业作为出路(如提供饲料、原料),养殖业的发展又要以种植业发展为条件,互相促进,循环利用。
3.5 转移农村剩余劳务力,大力发展劳务产业
同心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就业门路不广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农村劳动力过剩是目前农村诸多问题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几年,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劳务输出不仅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反馈回大量信息,带动了其它产业的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输得出,一个村男劳力的输出要达到60%,女劳力的输出达到10%;二是搞好输出劳务的技术培训,收入肯定会有大幅度增加收入;三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农业资源,拓宽农业发展空间,转移更多的劳动力;四是加快小集镇建设,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
3.6 注重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大力提倡建立农民技术培训体系,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科技现场会、技术讲座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以提高广大农民素质。在培训内容上,一是加强对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并对传统农业和先进农业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嫁接等,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二是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
一、农业产业化概述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所谓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进步的体现,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区域化。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化是指实现在一定的区域内将农副产品的生产连成一片,建立区域化生产基地,区域化使农业产业化生产便于管理,生产更加稳定。
2.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的起点是市场,也就是说农业产业花的经营要以国内外的市场为导向,打破原来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步自封的农业状态,使生产要素、生产资料等紧密的结合起来,在市场机制下得到合理的配置。
3.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的专业化是指在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方面上的专业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土地生产率等,就必须满足专业化的要求。尤其是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求将分散的小户进行整合,实施区域管理,专业化的生产有助于解决现代农业要求与小户经营规模较小的矛盾。
4.规模化。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是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只有在加工企业和加工基地达到一定规模的条件下,才能使农业达到产业化。只有农业产业化具备一定规模才能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实现规模效益。
5.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在于一体化,主要是指加工销售一条龙,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条产业链的经营方式,使各生产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逐步形成利益共享的整体。
6.集约化。在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要达到科技含量高,效益高,资源利用率高的要求,这就体现了农业化生产的集约化的性。
7.社会化。农业产业社会化是指农业服务体系社会化,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要建立起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在服务体系中要对农业的各个部分提供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的技术、资金、经营、管理等的一整套服务,使农业的各生产要素结合的更加紧密。
8.企业化。这里说的企业化是指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化,这不仅要求农产业的龙头企业要有规范化的运作,农副产品生产的基地还要满足龙头企业运作的计划性规范性的要求。企业化要求农业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设施化农业发展,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的必然性
以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
择,其主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的生产要素需要金融的支持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各生产要素的投放需要资金作为坚强的后盾。首先,农业化生产中的实物,例如种子、化肥、大棚、饲料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其次,农业生产中的人力资本需要资金的投入,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单纯的依靠劳动力,而是要依靠具备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在获得、培育、维持农业人才时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再次,农业生产的许多研发项目的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二)农业产业化的风险管理需要金融的支持
由于农业生产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给农业生产的收入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然而,农业产业的保障资金等金融工具能有效的转移其中存在的风险,保证农业收入的稳定性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金融的支持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在农业的水利建设、交通运输等设施建设上需要大量的资金引入,来确保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
三、金融支持农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缺少不了金融的支持,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金融机构功能不健全,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农村银行的服务范围较为狭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也相对于来说也相对缺乏。农村信用社由于主要是以小额生产性的资金贷款为主,对农业的资金供给就出现了明显不足。同时,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硬件设施等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需求。
(二)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不够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在政府支持农业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具体的文件可执行。例如当农业企业要进行资产评估时,政府的各部门在这过程中所收取的各项税费,加大了企业贷款的难度,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成本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农业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由于农业企业的自身问题得不到金融机构的融资资格,这就造成了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金融机构的融资难的问题出现,具体原因表现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产品单一受市场影响较大,产品技术含量低易模仿、产品没有稳定销售渠道缺乏可持续发展等等;同时又缺乏独立的资信、项目的评估机构,造成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四、改进金融支持农业化发展的对策
从上述可以看出在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必须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我们要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在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缺少不了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对农业产业化进行支持:首先,建立政府与农发行联合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化的发展。其次,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等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加工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将龙头企业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重要的实施主体,承担相应创新和推广项目。再次,对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建设标准化基地提供便利,鼓励农业产业进行示范基地建设,使农业逐渐发展成集群型产业。
(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增加融资总量
在农业生产化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可以说是金融支持的主力军,它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的完善关系到农业生产化的发展。因此,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鼓励信用社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最大限度的吸收农村闲散资金,加大对融资的总量。
(三)营造金融支持农业化生产的良好环境
各级政府和经济的主管部门要与金融机构之间做好信息的沟通,对农业项目融资做好积极的推广,加大对一些科技含量高、有市场的项目的资金投放量。金融机构要在经济运行方面积极的为农业化生产解决问题,为其发展扫清障碍,优化农业化生产的金融环境。
(四)建立健全农业信贷约束机制,创新贷款方式金融机构要结合农业企业的特点,积极的开发适合其发展的信贷产品。放宽对那些信誉好、还款能力强的农业企业的贷款条件,使农业企业融资变难为易。同时,也要加强对农业信贷工作者的管理,使他们积极地为农业产业化更好的服务。
五、总结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产业化;发展;意义;途径
1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1.1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形成新的生产力
农业产业化是立足当地资源,围绕支柱产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来聚集生产要素,大规模组织生产,因而能使生产要素在新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可以加快当地资源的深度开发,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转移,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形成,实现原始积累和资本集中,把农村经济推向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
1.2有利于解决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接口问题,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能够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促进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龙头”公司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相连的产业。它是在较大范围内组织商品流通,在较高层次上组织生产加工,减少了农业生产难以避免的波动,使生产与加工挂钩,经营与市场接轨,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由生产与市场脱节出现的买难卖难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稳定和促进作用。
1.3有利于加快科技长入经济的步伐,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形成适度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则为现代技术、现代设备的应用提供了用武之地,解决了小规模经营与推广科学技术的矛盾。“龙头”公司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一方面愿意引用和推广先进技术,主动向农户提供技术、信息、物资等服务,使农户在系列化服务中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农户从事某项专业生产,不仅强化了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而且也便于吸收“龙头”企业的新技术,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1.4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农业产业化不仅较好地调整了生产、加工、经营环节的分配关系,通过利益驱动,增强了各个环节的市场意识和开发潜力,而且由于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大幅度地增加收入,在带领贫困户共同致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龙头”公司可以通过赊销生产资料、预付定金、进行技术培训以及包销产品等方式,扶持贫困户扩大生产能力,发展商品生产,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2发展农村产业化的途径
2.1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多样化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鼓励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业,特别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创造名牌产品。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化龙头企业布局。引导促进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龙头企业改革,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收购、租赁、转让等形式,整合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后劲。引导龙头企业明确经营方向,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总之,要通过引导、扶持和支持,尽快形成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创出一大批农产品名牌,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并在全国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2.2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探索组织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增强产业化经营组织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要继续发展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适时引导向紧密型发展。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客观基础。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能采取“归大堆”“大呼隆”的办法,而要以建立利益联动机制为纽带。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因发展阶段和产业的特点而不同,应允许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方式的多样化,无论哪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农民和企业自愿互利的原则,切不可强加干预。对于目前广泛采用的合同契约、订单农业、合同加服务、股份合作、资产入股等利益联结形式,都要注意总结经验,引导其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各类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不仅是促进农产品优质化、专业化的有力支撑,而且是提高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基地建设要充分调动农户、龙头企业、社区合作组织和各方的积极性,高起点规划,多渠道筹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
最后还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一个有效形式,要坚待“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对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在生产和经营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以及龙头带动作用。有关部门要抓紧制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章程和规章条例,明确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2.3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使科技全面长入经济
首先,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加大对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前沿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难关,加快农业产业技术升级,大幅度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部分龙头企业要组建自己的研发机构,建立新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转化、推广应用和服务体系,使其由单一技术服务转变为信息、技术、培训、购销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商品率和贡献率,使科技进入产业化链条中的各个环节。这样使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企业。
其次,增加投入,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中心、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农业信息网络资源库等农业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基地,增强农业科技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实力。龙头企业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运技术与设备的创新;加速农产品加工业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重点龙头企业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信任。企业应不断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环节的技术创新,主动把质量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创造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
再次,实施农业区域发展科技行动,开发区域优势产业和发展特色农业。如东部地区要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创新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中部地区要围绕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产品标准化,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粮棉油、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及加工配套技术;西部农业科技工作要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特色农业,开展水资源高效利用、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荒漠化治理等综合技术的研究。
3参考文献
[1] 吴建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农业产业化),2004(1):25-26.
乡村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乡村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的旅游产品。近年来,我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调查,迄今已有至少1万个村、约300万人口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致富,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新的成长点,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亮点,但其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方面还有待完善。
从宏观环境来看,在国内很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地方,当地政府已把兴办乡村旅游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出于扶贫解困等目的,部分地区违背了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发育规律,造成对自然旅游资源和原生传统文化的损害,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从资源开发来看,中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部分投资主体的市场认识狭隘,过于注重现实需求,追求短期利益,对资源只进行表层开发。有些地区急功近利,甚至放弃自己的原生态文化和民间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流失;有些地方为建设观光型农业科技园,盲目引进技术和资金,但效益不高;有些地区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
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各地的乡村旅游均在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但产品类型和内涵都有待加强,以进一步提高产品品位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例如,部分以农事活动为依托的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产品,仅停留在游客入园摘果、采茶和赏花上,可供游客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不够;部分以民俗风情为依托的乡村文化游,仅限于住“农家屋”、吃“农家饭”、游“民俗村”,知识性和趣味性不强。
从经营管理来看,由于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理念缺乏、相关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经营者更乐意在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往往重视不够。
总体来讲,乡村旅游具有旅游行业的一般特征,即劳动密集性高、关联带动性强、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等,这些特征使乡村旅游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随着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要求的提高,乡村旅游也要因时而变,提质升级,在“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思路的引领下,乡村旅游应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以持久地发挥乡村旅游振兴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作用。在具体实施产业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应关注以下方面的内容:
提高产业化认识是乡村旅游产业化经营的前提。中国农村受土地分散的影响,乡村旅游项目类型多,但规模小,没能组建成大的旅游企业集团,未能形成旅游服务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有不少经营者忽视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部分重要环节(农业资源基础、旅游基础设施、卫生环境等),简单认为通过开发现有农田、果园、住宅便能建成一个乡村旅游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是乡村旅游在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就必须提高乡村旅游地政府、企业、农民的产业化认识。
加强政府主导与科学规划是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为丰富乡村旅游活动、规范乡村旅游业发展、扩大乡村旅游发展规模,从资金的投入、乡村旅游地方标准的建立、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人员业务培训等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各地各级政府的主导。加强政府主导,对乡村旅游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既可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避免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又可以实现区域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乡村的健康、稳定发展。乡村旅游规划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乡村旅游布局区位的选择,二是乡村旅游的产品设计,三是乡村旅游的容量确定,四是乡村旅游市场特征与需求的分析,五是乡村旅游地形象的确定。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集群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042-01
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是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深入乡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企业和单位,就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
1 发展现状及远景
近年来,依据现有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邓州重点围绕面品、肉品、乳品、果蔬、油脂、林产品等6类优势农产品,积极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邓州益嘉林产品产业化集群、邓州黄志牧业产业化集群、邓州久友粮食产业化集群、邓州昱通乳业产业化集群、邓州禽业产业化集群、邓州阳光油脂产业化集群、邓州果蔬产业化集群。集群销售总额达到61亿元。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林木基地35万亩,粮食基地48万亩,生猪达26万头,奶牛达1万头。带动农户4.6万户。集群的核心企业新上项目8个,总投资12.6亿元,已完成投资6.7亿元。编制了邓州市2014-2020年农业产业化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规划,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化原料生产基地4个,分别为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生猪生产基地、肉鸡生产基地和奶牛生产基地。初步规划到到2020年培育发展产业化集群7个,其中20亿元以上产业化集群4个,50亿元以上产业化集群3个。
2 存在的问题
邓州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水平不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2.1 集群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偏低。我市的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发展过程较短,难以形成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邓州虽然已出现邓州市久友面粉有限公司、河南益嘉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河南黄志牧业有限公司、邓州昱通牧业有限责任公司5家省重点龙头企业,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还缺少林果、油脂、家禽、花卉等方面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限制了邓州市的集群发展,影响了聚集力和带动力。
2.2 集群产业系统化和特色化不足。产业化集群在纵向形成产加销产业链条的同时,相关产业配套服务的系统化和农业生产基地式布局发展能力不足。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建立。主要体现在:
2.2.1集群的上游链短,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不够紧密。
2.2.2下游一部分龙头企业没有就地加工生产环节。如河南黄志牧业有限公司的生猪屠宰和邓州昱通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牛奶深加工,产业链没有完全建立。
2.2.3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体系建设跟不上,一定程度制约了农产品的流通。
2.3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目前,邓州农业产业化集群普遍存在着农业技术水平低,创新研发能力弱,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以及农业技术和知识传播慢等问题。集群普遍存在着没有省级以上的科研机构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为依托,部分集群缺少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系合作。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和完善产业基地建设。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龙头企业加工需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制订完善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规程以及品种质量、产地环境、包装质量与标识、贮运、检测检疫等标准,注重标准的先进性、国际性和全面性,并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主体,以示范区应用为重点,强化执行标准。在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全面推行生产档案、产地编码等质量追溯制度。
3.2 促成龙头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协同发展机制和制度框架,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资本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和促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壮大产业规模。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将上下游企业有机地联结到一起,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共同组成一个产业链条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工、科、贸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精选财政扶持领域,将有限的财政扶持资金用在刀刃上,对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在备案、核准、审批等方面优先办理有关手续,优先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市财政应拿出一部分资金扶持集群建设。要建立财政扶持资金跟踪问效制度,不断提高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效益。要认真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优惠政策,为鲜活农产品的运销提供基础性条件,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地市场的快速连接,加快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权益,进而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4 加快农村经营体系创新。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改革措施,推动农村土地向留在农村的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支持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经营组织,大力支持供销社、邮政系统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加快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利益分配上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各种行之有效的联结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实现农民增收、企业盈利、产业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04—1
1 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不到位
虽然农业产业化已经经过了一个时期的发展历程,但仍有部分地区和部分干部群众对其作用及意义的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部分领导干部对农业产业化的地位、作用等了解较少,或比较片面,弱化了对农业产业化的领导和支持,导致部分地区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热情不高、措施不实、落实不好,或者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发展;部分干部群众对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全面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不能积极地去解决,导致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创新滞后;部分主管部门的领导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认识片面,导致片面追求个别企业的单独发展,而弱化了“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无法发挥农业产业化集群整体发展的作用。
1.2 缺乏发展资金
目前,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普遍障碍,是发展资金不足。表现为农业企业流动资金和后备资金严重缺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金融机构信用贷款额度小,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融资需求;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水平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多样性需求、新型抵押贷款业务发展滞后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包括一部分“龙头企业”的发展规模不足,还属于中小企业,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加之农业作为高风险产业,融资所需要的抵押和担保成本较高,导致农业产业化企业所能获得的贷款额度较低,无法满足其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户及农业企业的授信额度较低,单户贷款授信一般在5~10万元,大户信用贷款一般不超过50万,且涉农金融机构针对农户和农业企业的金融服务单一,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业大户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1.3 运行机制不完善
主要表现有:管理体制不适应。现有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仍然是职能分散,条块分割,业务部门强调垂直领导,地方则要求横向联合,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和综合协调机构,管理上相互掣肘,调控力量相互抵消,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内耗;政策法规不配套。目前,国家、省、市尚没有制定和出台操作性强的相关的政策法规,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内部利益调节机制不完善。
1.4 农业产业化市场体系不完善
目前,由于部分农村市场化程度低,流通服务组织薄弱,配套设施少,农产品销路难以打开。就服务体系而言,服务内容比较狭窄,手段落后,尤其是对产后服务显得更为薄弱。同时,地方财政的扶持资金难以足额到位,集体经济薄弱,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 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和建议
2.1 加强领导,做好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领导,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细化措施落实,把责任切实落实到各主管部门和负责人员,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后盾和政策支持。相关部门应广泛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传统媒体,以及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介,力争扩大对农业产业化的宣传范围,确保对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广大农民的全覆盖,提高各界人士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积极性。
2.2 提升涉农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是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涉农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展农业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三权”抵押贷款等业务,探索金融支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途径。二是推进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通过建立农业信用担保公司、支持建立农村金融互助专业合作组织等方式,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融资支持。三是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广大农户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农户致富同时也需要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与农户相比,龙头企业或农业经营大户因为更容易提供有效的担保抵押品而获得金融支持。因此,龙头企业在获得贷款后要不遗余力地对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加工设备、技术、营销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只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龙头企业与农户才能共同协调发展。
2.3 加大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
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贷款政策、投资政策、招商引资、科技投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解决农业企业缺乏资金、无项目、规模小等问题,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加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落实对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农业园区的扶持政策,大力推动原有基地进一步上规模、创特色,积极鼓励市场前景较好的新兴产业加强基地建设。着力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构建高水平发展平台、实行多元化投入、政策扶持、制度创新等一系列举措,使龙头企业真正起到牵动产业、带动农户、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青林.把握机遇 加快发展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新的突破.农村经营管理,2005,10.
[2] 张启中.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途径分析.农业经济,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