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7 15:03: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营造阅读鉴赏小说的特定氛围,追求作品阅读的开放性
鲁迅大家都不陌生,鲁迅的文章在中小学课本中都能见到,许多人都通读了鲁迅全集。这就为解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召唤阅读期待,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们掀起一个“读鲁迅文章鉴赏人物”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通读《鲁迅全集》,利用阅读课时间播放电视剧《鲁迅》,电视剧以其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强烈刺激学生感官,无声的语言符号被演化为活生生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自然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课前我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闰土》或杨二嫂为题写好自学读后感。这样的课前教学准备其实质就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通过资料的占有分析、推理,通过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嫁接自己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3.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4.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4.1 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4.2 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4.2.1 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4.2.2 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4.2.3 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摘 要】对于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来说,朗读都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枯燥冗长的语言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出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朗读中,形成良好的个人风格和独特魅力。这一方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它的作用是多方面,多价值的。因此,本文将从朗读法的作用以及该如何实施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 朗读法;初中语文;教学;运用
朗读,并不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相反,早在几千年前它就已经出现在课堂上。翻阅老祖宗留下的至理名言和教学主张便可知道朗读是多么的重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一个“读”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在不断地进行尝试和改变,其中包括朗读式阅读教学方法。在教育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大纲中对朗读有着明显的强调,它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中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说明朗读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朗读教学方法的概念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认识教材内容的直观感受,正如心理学所强调的“直观教学”一样,语文的直观就体现在语言上,教师对课文的范读,学生自己的朗读,师生共同的分析都构成了语文朗读式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所谓朗读,就是指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有感情地读,是将无声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一个过程,其中包含学生在对作品主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在创作的成分。65而朗读式教学方法也恰恰是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会采用让学生先进行朗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然后进行讲解,挑字段进行分析,最后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分组或者单独式的朗读的教学模式。这种朗读训练可以调动学生身体多种器官,在朗读中找到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契合点,从而体验作品的审美意境,深层次地把握课本内容。
二、朗读式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上的运用方法
朗读式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法宝,也是老师的艰巨任务。在这一方法运用中,它的技巧是多样的,形式是多变的,因此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特殊矛盾特殊分析。首先,在朗读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班级朗读的良好习惯和风气,有了大环境的铺垫,学生才能更愿意地去进行朗读和体验。其次,在施教过程中,老师主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说教者。朗读时,老师通常会根据课文的特点,题材来选择相应的朗读语调,朗读节奏,使学生掌握朗读要领,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在朗读时可以采用对比导读,理解导读,模仿跟读等等多种方法,旨在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真正内涵,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最后,朗读的形式是多变的,有集体合读,个人朗读,配乐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对待感情细腻婉转的诗词,教师多采用配乐的方法,或者是吟唱,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对待一些戏剧文字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例如老舍的《茶馆》,的《雷雨》。总之在一系列的训练方式中,学生总能体验出语文的独特滋味。
三、朗读式阅读教学方法的重要影响
朗读式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身心结合的锻炼方式,而且朗读方法多样,技巧颇多,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朗读教学中,不是盲目乏味地让学生“死读”,而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在不同程度地参加着活动。例如眼睛在看,耳朵在听,嘴巴在读,脑中在思考,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注意力被高度地集中着,多方面,多角度地感知课文,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朗读同时也是学生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只有多读,才能加深自己的感性认识最终发展到理性认识。因此说朗读式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初中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具有莫大的帮助。
四、朗读式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学习兴趣
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它只有通过长期的艰苦训练才能获得,如何训练?那就是朗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首要方法,是把握文章感情的基础。语感便是在学生坚持不懈的朗读下形成的,语感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在对我国古老的诗歌认识上,朗读和语感便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诗经》中的美丽诗词,也正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才将那温婉或者是凄凉的所感之情完整地体现出来。无论是“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的美好描写,还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低低,通过朗读,总能品出别的一番滋味。抑扬顿挫的语调,铿锵有力的节奏逐渐生成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快乐自由地学习,无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向健康的心态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朗读式教学可以提高初中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最难的部分就要数古诗词的鉴赏了,而古诗词的鉴赏也正是考验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体现。纵观初中教育的这一环节,学生们往往“谈诗色变”,诗歌真的很可怕吗?答案是否定的。诗歌作为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产物之一,它的节奏和韵律,它的意境和思想都被古今之人乐此不疲地探讨着,研究着。诗歌最初是靠音乐流传下来的,它被当成唱词,吟唱在大街小巷。所以,现代教育依然不能忽视诗歌的朗读的力量。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把握诗歌的主题意境是老师的重大任务。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流露出作者对时间逝去的无限惋惜之情;一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道出诗人心里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凄凉。诸如此类的感情抒发,学生在朗读时自然有自己的深刻见解,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在朗诵时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这对中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具有极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雅云.比较朗读教学法初探[J].语文学刊.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2]张晓梅.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问题情境 生活情境 活动情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54-01
语文阅读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熏陶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语感,为学生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奠定基础。要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可适时创设教学情境辅助教学。这也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可以从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以及“活动情境”这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以疑启思,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或障碍),营造促使学生带着“问号”去学习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由被动状态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状态的“我要学”,使其保持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绪状态。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提问方式,比如“设疑式”提问、“发散式”提问、“连锁式”提问等,通过“以疑带学”的方式,最终实现“以疑启思”的目标。
例如在教授《》(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时,因为这段历史离现在的初中学生太遥远,他们不太熟悉,甚至对这段历史缺乏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采取“设疑式+连锁式”的提问方式,在课前提出“日军进行的原因是什么”“日本对该事件持否定态度的原因何在”等一连串问题,引导学生在上课前做好预习功课,通过各种不同渠道查阅关于的图片、新闻等史料,在上课时让学生谈谈对这场罪行的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日军在那场大屠杀中犯下的种种罪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带着疑问自主查阅资料、阅读资料,进而接触到真实的历史,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就会主动去了解、学习,长期如此,便可树立学生的自主阅读观念。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在保证不偏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感知水平来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大胆猜想、小心论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心理成就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以媒生情,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动形象画面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与现实生活接轨,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挖掘教学资源,消除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陌生感,实现教学与生活的有机融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生活、学习经验不足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构建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
如在教授《春》(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时,作者用诗一般的文笔勾勒出“春”的美好,但要年龄尚小的初中学生马上触摸到作者内心,感受“春”之美好,产生“赞美”情感,这显然不现实。面对这一局面,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手段,运用音频和图片再现春之美好景象。比如以一首“四季之春”歌曲导入,悠扬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再衬以春景图的辉映,更让人仿佛处于如诗如画的江南春景之中。这样便用声音与图画构建了一幅大地回春图,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感情,与作者同喜同乐,同时也对春有了感性的认知,对春有了抒感的欲望。
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明确目的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领悟知识内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非单纯地以“情境”论证“知识”。如果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探索知识内涵,而是设置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来论证教学知识点,就等于是“新瓶装旧酒”,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
三、寓理于动,创设“活动情境”,开阔学生知识眼界
教师要做到教学的“知行统一”,就要依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特征来确定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课堂活动可采取角色模拟、知识竞赛、演讲朗诵等多种形式。比如在讲解《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雪》这两首词(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后,很多学生对豪情万丈、激情澎湃的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可籍机组织学生开展“经典作品朗诵比赛”,引导学生在比赛前通过网络、实体书店以及图书馆等途径去广泛接触的经典作品,依托“朗诵比赛”这一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开阔其知识眼界,拓展其知识层面。教师在创设“活动情境”时,一是要坚持适度、适量的原则,因为设置过多的活动会让学生感到身心疲倦,最终导致“无心参与”或“无力参与”,自然教学效果不佳;二是要把活动设置在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不同问题。
1.结合课程知识与教学要求,以有效的方式丰富学生阅读课的学习材料
初中阶段学生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知识,因此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注意语文知识的强化积累,更要注重在阅读课的过程中,不断的对自己的文化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而阅读课程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在阅读课程中的收获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课程中阅读材料的选择。所以在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对语文课程知识和教学要求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指引学生选择正确的书籍,为阅读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充足的保障。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的不断完善,现阶段学生选择学习材料和搜集相关知识的渠道已经大大的便利化,而正是这种便利化使得初中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帮助。语文教师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来为学生列出相关的书单,例如根据鲁迅先生的课文可以为学生推荐《朝花夕拾》、《狂人日记》等,并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现在网络书店中为学生寻找最为合适的版本,进而可以在书单中丰富书籍的信息,为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提供最具有指导性的帮助。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方面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来选择与课程学习相同步的阅读材料,另一方面,在阅读材料丰富的前提下,其阅读课的收获也越来越多。
2.指导班级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的制作工作,为阅读知识的有效应用提供保障
阅读课程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基础课程教学,其学习的收获不会通过测验、背诵等形式来进行强化。而正是这种实际的情况往往会导致部分学生在阅读课后很快的忘记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而阅读课的教学往往只能变成一种形式教育下的摆设,学生通过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并没有获得有效的知识拓展。在这一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以自己的能力有效的指引学生进行阅读笔记的制作,虽然在前期,部分学生因为学习任务的繁重,其阅读笔记的质量不会太高,但是在长久坚持后,只要阅读笔记习惯养成,阅读课的教学效果就能有效的保存,而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对阅读知识的运用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阅读笔记的制作不用局限于基本的格式,教师要适当的调整对阅读笔记的区别,一方面,学生可以以经典段落摘录、书籍介绍记录等进行阅读材料的有效记忆;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感悟的写作。这些方式进行阅读知识的记录可以使得学生在阅读材料有效吸收的同时不断的提升自己对于段落写作和文章概括的能力,进而在阅读课的开展过程中,初中阶段的学生就能获得课程以外的学习收获。
3.强化学生的课堂交流,为阅读课学习效果的强化提供有力的渠道
由于初中阶段学习任务的繁重化以及学生学习时间的紧张,很多时候一个学生在初中语文课程中能够获得的阅读知识非常的有限,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想的理想水平,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也不能获得巨大的提升。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堂交流的方式,来通过第三方讲述的形式将学生的阅读收获进行分享,进而促进班级学生阅读知识储备的共同提升。阅读课课堂交流的形式不同于传统课程知识的交流,在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内容随意的选择主题,为班级学生介绍自己的阅读收获,让其他同学在其介绍下获得对书籍的粗略了解,进而获得便捷化的知识提升。同时部分学生还可以根据班级同学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论点等开展评价,进而在热烈的探讨氛围内,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加深学生对于部分知识的印象。整个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做好指引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在课堂有效开展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努力强化自我学习的效果。
一般而言,学生是以拼读的形式进行词汇记忆的,而传统的无意识和机械式的记忆经常会导致“今天记,明天忘”的现象,识记难度大。因此,在课外阅读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然拼读,帮助学生掌握拼读的规律,进行联想识记。如在《Lit-tleRedRidingHood》教学中,教师要按拼读规律整理出阅读中出现的词汇,引导学生进行自然拼读的总结按照发音规律、词性规律等进行分组,帮助学生掌握拼读规律。然后要求学生每三天抄写一组单词,抄写是要按照观察记忆、覆盖原词、拼写自测和检查核对四个步骤进行,如hats、girls、clothes、glasses这组,学生通过上述步骤进行抄写后,发现这些词汇是hat、girl、cloth、glass四个单数名词加s或es引申出的复数形式,通过掌握了规律,学生在拼读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记忆,发挥学生的联想识记,培养学生认读单词的能力。
2.分析词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初中课外阅读中,经常会遇到很多生词,而多数学生遇到这些生词就会直接查词典,甚至直接放弃,这对在课外阅读中实施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构词法、上下文联系、生活常识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猜测词义,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然后让学生找出该词所在句子与其他句子之间的关系,即并列关系,经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猜测词汇的意思,表示“产生的某种结果”。最后教师让学生通过查阅词典或者查看课后解释来验证分析出的词义是否正确。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3.创新活动,巩固学生的新词运用
创新活动,尤其是课外活动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阅读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演讲、表演、故事会、书评会、撰写故事剧本等形式开展创新活动,在活动中,要尽量恰当地运用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词汇,这样就很好地巩固了学生对新词的运用,加深了学生对新词汇的理解。如在学习完《TheRabbitandtheFox》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进行故事评论,表达自己对故事的寓意理解,在评论时要运用到阅读中出现的一些短语,如playtricks、Goodidea、jumpup、wentaway、ranoutof等。让学生展开联想,续写故事,表达出狐狸飞快地跑出房子之后会发生什么。通过这样的创新活动,有效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拓展了课外阅读的词汇掌握,更主要的是巩固和运用了学生在课堂学习到的新词汇,达到了教学目的。
4.结语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91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进入初中时期以后,学生们会发现自己将要接触更加广泛的语文知识。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注重于扩大学生们的阅读面,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意识,使学生们养成高尚的情操。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为了使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得到加强,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加强课堂教学,使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培养。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就需要加强培养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使学生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教师还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们进步,本文将对此加以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语文这门学科的熏陶作用是非常强的,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础课程,学生们如果能够学好语文,那么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上会更加轻松。初中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课程,而阅读又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如果能够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那么学生们就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也能够相应的得到提高。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因此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机会是很多的,学生们在课堂学习知识后可以很快的融会贯通。阅读教学是扩大学生们知识面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章著作,学生们的眼界也能够得到开阔,这对于提高学生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来说是非常有利的。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教师对阅读教学逐渐变得不那么上心了,这种情形不能只归罪于教师,许多学生在阅读课堂上调皮捣蛋,不好好听课,这对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们从心底里爱上阅读,这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学习效率,使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得到提高。
第一,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注重课堂导入。初中阶段学生们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相对来说是非常不平衡的,此时学生们大多处于青春期,心理状态不太稳定,对于阅读课堂学生们常常抱有可有可无的心态,他们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数学和其他课程上,对语文课程常常提不起兴趣。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不能够全神贯注的听课,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是阅读兴趣应当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注重提高学生们通过文字来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兴趣是影响学生们学习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初中语文教师能够使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得到激发,那么在接下来的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高。课堂导入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在新的形势之下,利用课堂导入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学习兴趣,变得十分有效。
课堂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初中语文教师既可以利用游戏教学来进行导入,也可以利用情境、回忆等方式来导入新课,采用课堂导入的方式来讲解新课,能够使学生们快速的调整心态,对阅读课堂燃起兴趣,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初中时期学生们的身高和体重都在迅速的发育,这个时期学生们的记忆力也是非常好的,因而人们常常把这个时期当成学习的黄金时期,了解了这一点,初中语文教师就可以采用回忆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在开始新课之前,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回忆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们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此外,为了使学生们能够迅速的进入到课堂中来,语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分成小组互相提问、默写生字和生词,通过这种方式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古诗文教学。初中阶段学生们将会学习更多的古体诗歌。我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沉淀中,无数的文人志士留下了璀璨的诗篇,初中阶段学生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往往短小精悍,为了使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得到激发,初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诗词教学,使学生们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以便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得到增强。学习诗词不仅能够使学生们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也能够使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培养,因此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初中语文教师对此需要多加留意。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学生们对诗词的学习兴致是比较高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初中语文教师更要十分重视诗词教学,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们产生学习的自信。在讲解古诗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将作者的人生经历呈现给学生们,使学生们熟悉作者的生活背景,以便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注重古诗文教学,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古代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变得更加浓厚,这对于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来说是非常有效的。
二、注重读写结合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
课型创新是初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话题。如何对传统的语文教学进行创新和改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这个问题同样值得语文教师的注意。而所谓的课型创新,就是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最后创造出有时代特点的、实用的、科学的、新颖的新课程。一直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都是串讲式、讲析式、答问式、谈话式等陈旧的课型,如何创造学生自主阅读式、活动式、导入式、探究式的创新课型,这是本文讨论的内容。
一、课型创新的要求
新课标中,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师在教授基础语文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高效阅读教育。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在所学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基础能力的训练、学习方法的养成、情感价值观的熏陶以及四维能力的培养,在这五个方面得到科学而切实的训练。一直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是在“诵读、品析、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熏陶。在课型创新的要求下,语文阅读教学就要充分训练学生的语言、基础技能、思维能力,运用各种方法,创造各种课堂活动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阅读教学的课型创新
1.文言文教学
一般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分诵读法、串讲分析法、评点法、文意猜读法。在课型创新的要求下,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可以进行“试讲”和“回讲”。其中试讲是在学生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掌握了一些文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回讲,是指学生回复教师讲过的内容,一般用于难度较大的句子或段落。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回讲,不能照搬笔记或机械地重复教师的内容。其次,注重诵读。即使是课型创新,基本的诵读能力也要着重注意。通过“读”来破除生涩,培养语感,帮助理解,体会全文的情味和不可言传的妙处。这样的诵读包括学习前的“预读”和教学中和教学后的“反复读”。文言文的“预读”比其他任何一类文章都重要。“预读”可以使学生依靠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注释,扫清文字障碍,把握内容梗概。在这样的一个教学流程下,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是将创新课程的要求运用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2.小说教学
小说教学最主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知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整体感知作品的内容,包括文章的框架和行文思路、主要材料,要初步感受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优美形象。针对以上要求,创新课型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情节结构。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先通读全文,对其故事梗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明确小说的结构是复杂还是简单,是单线还是复线。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学找出情节发展的线索,即情节发展的脉络,作者是如何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组成整体。三是弄清构成情节的各个场面。即通过切分场面,把握中心事件及基本冲突,找出线索。划分场面后,引导学生把全部场面联系起来,找出串联场面的中心线索,就可以确定小说的中心事件和反映的基本冲突。
另一个创新方面是人物形象创新。课型上集中精力分析研究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分析研究人物在小说所描述的事件中“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时必须分析人物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这样才能深入人物的内心深处,对人物复杂的心理和最细微的心态变化、最隐秘的思想潜流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做尽可能的揭示。通过对小说课型的感知和探究,学生的自学和阅读能力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散文教学
散文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抒发的是作家对人生、生活、自然、社会的感悟,言我之志,抒我之情,表现自我,也表现和批判社会的各方面,揭示作家的个性与人格。郁达夫认为,这种文体最大的特征是作家所“表现的个性”。朱自清也说,散文就是要“表现自己”。刘白羽认为,它是作家的“血”和“感情”的“燃烧”,是激越奔放的“心灵咏叹”。
创新课型要求下,散文教学更加注重文本。不能将从散文整体归纳的几大特征硬套在每篇散文上,诸如题材广泛、形散神聚等。这样的教学只会导致对散文文体的结构特征和审美特征的表层化把握,却很少从创作主体的个性和人格的角度,从作家艺术思维活动的特点上去作深层次的分析。
首先,要区分散文种类,确定教学重点。如记叙类是通过生活片断、场景和细节等艺术描写来写人叙事。写人叙事的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这个人物以至整个生活的具体而深切的主观感受。作者寄寓在人物和生活片断的描写中的主观感受和情思成为关注的重点。如《我与地坛》讲的是“我”从地坛吸取的精神力量、精神信仰;《我儿子一家》是讲“我”所体验到的真实的生活情趣。抒情类则善于通过对景、物的极力描绘,寄情于物、寓情于景,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生活激情。意境的营造往往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和结构方式,情感的抒发也与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密切相关。分析意境和相应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明确而极有个性特点的情思成为重点。议论类着重运用文学形象来阐述事理,但并不侧重于议论的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而是具鲜明的形象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一、实施情境教学
长期以来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趣味不浓,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真实的、虚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而且它可以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受到熏陶感染,塑造完美人格,培育人文精神。而通过情境教学的音乐渲染可以改善这一问题。
对于一些重想象的文章,不妨使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把音乐引入课堂。因为音乐是最能调动人的情感、触动人的心灵的一门艺术。教师在选择音乐时,要考虑到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应与课文相符。上课时恰当地利用音乐对人的心灵的感召力,可以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景中去,可以愉悦学生心情,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渲染教学情景。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现代人谱了曲,通过歌后王菲的演绎,在课堂上播放,以增加课堂的现代气息。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尽情张开想象的翅膀,甚至有些学生在课上已经会唱《水调歌头》了,自然词也记住了。
二、情趣化阅读的实施
(一)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自己要投入真挚的情感去了解作者的情感,更要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引导学生去感悟作品中所包含的真情。情感会诱导出一个人的特定的感受状态,人的感受的深浅丰吝取决于他所倾注的情感的浓淡多寡,你投入的多,你的感受也必然深。所以在文本解读中,师生都应一往情深的投入,尤其是教师,更要以情激情,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去体验文中刻骨铭心的痛苦、感天动地的人间真情、热血奔涌的愤怒、手舞足蹈的欢欣和掷地有声的识见;去辨别文中真挚、深沉与健康的情感;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情感的对话,当作为读者的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的感受与自身的心境一致时,必然就会引起情感的波动,以此达到与文本对象的形神交汇、物笔者合一。此时的学生在读到《琵琶行》时,自己就是政治上一再遭贬、感到“同是天涯沦落人”而泪湿衣衫的白居易;读到《离骚》时,自己就是满腔报国热肠而无处报、满腔悲愤无处诉而被放逐边疆、行吟泽畔的屈原。只有经过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产生与文中人物同悲喜、共患难的深切感受,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让学生受到心灵的极大震撼,产生神骇目夺的奇异的美感效应,进而感染其情感、熏陶其灵魂。
(二)联系生活,加强体验
语文源自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所以也离不开生活。阅读教学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非常庞杂,有的看似与笔者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但终归是生活的反映,与生活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联系因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挂起钩来,这样能很大程度的增加学习的情趣。参与生活,贴近生活是笔者们情趣化阅读教学中必须长期坚持的。比如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一下秋天的原野,必然能加深学生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那种对秋的辽阔的描写的理解。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必然能加强学生对一些书中提到的社会世事的理解。这样,在情趣的孕育之下,书本世界的博大与深邃已经转化成内心世界的灵动与真诚。学生们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释放着个性,培养着情趣、熏陶着情感,完善着人格。
三、方法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