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7 15:03: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常见化学计算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生的计算能力差,在计算时出现错误,是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有时是“屡说无效”和“屡禁不止”的,我班学生在做作业,完成习题时都比较粗心,尤其现在五年级了,计算量相当大,可以说这册教材基本都是以计算为主。如: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解方程、求多边形的面积等内容。开学的那段时间,学生的作业做得差,课堂上练习完成不好,使我比较着急,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计算准确呢?我在数学的教学中,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的。
1 从口算训练入手,利用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口算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每个学生都应具备较强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每天利用课堂三分钟时间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以卡片、PPT课件、听算、小黑板视算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然后由我计时,看该组学生答完十道题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于是我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学生答对的人数最多,并且答十道题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为本星期的口算优胜组,并给予优胜组奖励。这样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口算的兴趣非常高,口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效果非常好。
2 笔算是关键,利用每周十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笔算是计算的关键,小学阶段大部分数学题都要求学生通过列竖式的方法进行笔算,因此,这一内容是学生们特别容易出错的,在计算时也特别粗心,因此要通过不断反复练习来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
3 增强简算意识,提高计算的灵活性
简算是依据算式、数据的不同特点,利用运算定律、性质及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的过程简化、简洁的计算方法。简算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发现事物规律,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提高计算效率,发展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是学生进行简算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这五条运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简便计算方法,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简算练习,让学生在计算实践中体验简算的意义、作用与必要性,强化学生自觉运用简算方法的意识,提高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
4 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强化估算意识
估算意识是指当主体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懂得什么情况宜于估计而不比作准确的计算,并以正确的算理为基础,通过迅速合理的观察和思考,从众多信息中间寻求一批有用的或关键的数学信息,从而得到尽可能接近理想状态的结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和强化估算意识,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中方法处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关键词:试论 提高 小学 数学 计算 能力
学生的计算能力差,在计算时出现错误,是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有时是“屡说无效”和“屡禁不止”的,我班学生在做作业,完成习题时都比较粗心,尤其现在五年级了,计算量相当大,可以说这册教材基本都是以计算为主。如: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解方程、求多边形的面积等内容。开学的那段时间,学生的作业做得差,课堂上练习完成不好,使我比较着急,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计算准确呢?我在数学的教学中,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的。
一、从口算训练入手,利用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口算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每个学生都应具备较强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每天利用课堂三分钟时间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以卡片、PPT 课件、听算、小黑板视算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然后由我计时,看该组学生答完十道题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于是我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学生答对的人数最多,并且答十道题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为本星期的口算优胜组,并给予优胜组奖励。这样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口算的兴趣非常高,口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效果非常好。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实践,在进行口算教学时,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口算速度与正确率的关系。口算速度与正确率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其相互关系处理得好则互相促进,有利于口算能力(最终有利于整个计算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处理不当则会互相制约,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而要处理好这两者关系,则要注意打好基础,抓算理、算法的教学;同时还要注意思想教育,抓教改导向。算理搞清楚,算法合理了,口算的速度与正确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争取双提高就有了可能;反之,则顾此失彼,甚至二者皆空。因此,在低年级开始教学口算时,就要着重在讲算理、算法,并辅以其他手段。到中高年级后更不能忽视口算训练,可利用《口算、心算、速算》等教辅小册子,坚持每天一练,定时定量竞赛,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尖子与后进的关系。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在口算能力方面出现差距是必然的,而差距过大就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不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在进行口算训练时可开展评口算标兵活动,对口算能力强,正确率高或口算能力有明显进步的同学进行表彰。还可建立互助组(一个尖子生一个后进生,但不能说穿),共同提高。而在具体对象上要具体对待,如每次训练的题量要使口算能力强的同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后进生当堂做不完的则批改后课余补做,同时对后进生个别辅导。
二、笔算是关键,利用每周十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笔算是计算的关键,小学阶段大部分数学题都要求学生通过列竖式的方法进行笔算,因此,这一内容是学生们特别容易出错的,在计算时也特别粗心,因此要通过不断反复练习来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
三、增强简算意识,提高计算的灵活性
简算是依据算式、数据的不同特点,利用运算定律、性质及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的过程简化、简洁的计算方法。简算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发现事物规律,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提高计算效率,发展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是学生进行简算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这五条运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简便计算方法,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简算练习,让学生在计算实践中体验简算的意义、作用与必要性,强化学生自觉运用简算方法的意识,提高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
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强化估算意识
估算意识是指当主体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懂得什么情况宜于估计而不比作准确的计算,并以正确的算理为基础,通过迅速合理的观察和思考,从众多信息中间寻求一批有用的或关键的数学信息,从而得到尽可能接近理想状态的结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和强化估算意识,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中方法处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有效追问;思维训练教育心理学认为:“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追问,是指在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二度提问”,目的是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 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层层追问不仅是课堂教学最为真实的表现,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回归本真的理念追求. 胸有成竹方能运筹帷幄,画龙点睛式的有效追问,必能演绎课堂精彩,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甚至高效.
呈现“多样化”到“优化”的追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而真正实现算法多样化,只有在充分的观察比较中,学生才会有所体验、感悟,才会有所收获. 运算律的学习,就是让学生能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但在实际计算中,学生虽认识到计算的多样化,却不能深刻把握计算方法的最优化,也就是对各种计算方法不能进行有效的甄别,计算过程与方法并没有彰显简便计算的最大数学价值.?摇?摇 例如,教学25×36的简便计算时,学生往往呈现下面两种最常见的计算方法.
对于这两种计算方法,大部分教师受算法多样化的影响,认为这两种计算都是可以的,均体现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已运用相关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说明学生已经养成运用运算律进行数学简算的意识,运算律在计算中的简算作用也已被运用. 在具体教学时,一般教师都喜欢说:“这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的,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诚然,这两种运算方法是对的,也可以说是简便的,但还没有达到运算的最高境界――“优化”. 因为学生还没有感悟到简便计算的真正价值,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甄别与引导. 所以,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一个是“5×36”,一个是“4×25”均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5×180”和“100×9”谁计算更简便呢?通过这样追问,学生在深入的观察比较基础上会做出新的抉择,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向更远、更深的方向迈进.
实现“感知”到“感悟”的追问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从而揭示其本质的特征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 如果仅从事物的概念入手,小学生因理解能力、理解方式的差异往往只能获得肤浅的认识,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不够. 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追问数学知识的“源头”,追寻数学知识的“根”,让学生经历从无疑―生疑―解疑―领会的思维过程获得知识,从而提高其数学的应用能力. 例如教学“除法竖式的简便计算”时:
王老师有900元,如果篮球的单价降为40元,王老师有的钱可以买多少个?还剩多少元?
900÷40=20(个)……20(元)
答:可以买_____个,还剩_____元。
“余数为什么是20而不是2”,带着这样的疑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通过已有的验算方法进行验证,从而判断出余数是20而不是2. 这样得出的正确答案,学生只是从直观上验证感知,并没有感悟余数为什么是20而不是2这一数学原理. 因此,教学不能戛然而止,仍可适时追问:余数为什么是20而不是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余数的“由来”及计算过程中“商不变的性质”运用,体会到:(90)个十里面有(22)个(4)个十,还余(2)个十. 通过这样的追问,学生就能领悟余数的“来龙”与“去脉”,理解余数的“根”,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数学知识的加深与发展而得到不断提高.
演绎“浅表”到“深度”的追问
学生思维水平的深浅反映了一个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观察、猜想、分析、归纳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对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如下.
师:刚才,同学们动脑筋并有条理地数出了长方体有――
生: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师:我们的研究不能满足于“是什么”,还要探究“为什么”.
(学生疑惑地用眼神告诉我:这有什么“为什么”,事实就是这样嘛)
师:没问题?我先来说一个,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长方形有4条边,这些边就是长方体的(棱). 那长方体就应该有6×4=24条棱,可为什么只有12条棱呢?
生:(指着直观图)就拿这条棱来说,它既是上面的一条边,又是前面的一条边,所以,在计算时,同一条棱算了两次. 其他的棱也是这样.
师:那应该怎样算呢?
生:6×4÷2=12条棱.
师:你现在也能提一些“为什么”的问题吗?
生1:长方体的6个面,每个面上有4个顶点,能算出24个顶点,为什么只有8个顶点?
师:问得好!你有答案吗?
生1:我有答案,但想让其他同学回答.
生2:(指着直观图上的一个顶点)这个顶点既是上面的一个顶点,又是前面的一个顶点,还是右面的一个顶点,也就是说这个顶点计算时被算了3次,其他顶点也一样. 所以应该用6×4÷3=8个顶点.
师:真是太好了!刚才我们是由面的个数,根据面与棱、顶点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 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1:能不能由棱的条数推算出顶点的个数、面的个数?
生2:由顶点的个数是不是也能推算出面的个数和棱的条数?
师:真会提问题!同学们有兴趣研究吗?
(学生兴致勃勃地研究并汇报了两个问题. )
师:观察一下这6道算式,在利用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推算时,有什么规律?
生1:都先算出了24. 这是为什么?
(学生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陆续举起手)
生2:这儿的24表示的是24条边(棱)或者24个顶点. 因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6个长方形一共有24条边、24个顶点.
生3:推算时,就要先算出24条边或24个顶点,再看看与要求的面、棱、顶点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出最后的结果.
师:教师也没想到,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弄清楚了这么多“为什么”.
……
师:同学们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多种方法发现了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方法研究面和棱的特征?
生:通过重叠比较,我们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两个长方形完全一样,也就是它们的长和宽分别相等. 所以,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反过来呢?
生:通过测量,我们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而相对面的长和宽分别是两组相对的棱,长和宽分别相等的长方形完全相同.
师:真厉害!看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不仅可以通过操作来发现,更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思考来发现. ?摇
从学生熟悉的面(长方形)的数量和特征出发,联系面围成体的活动经验,对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及棱的特征展开验证性推理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其中有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进行的推测,也有依据已有的某个事实,按照逻辑和运算进行的推理. 形式化结果的解释也蕴涵着丰富的推理,由面到棱和由棱到面的特征推断让我们看到了证明的雏形. 课堂上经常引领学生进行此类的数学判断与思考,学生的数学思维一定会由“浅表”向“深度”不断提升.
提升“直观”到“抽象”的追问
在数学活动中,实现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到“抽象”的提升,作为数学教学的这一崇高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不仅会推动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更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与数学研究的永恒追求.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本着“扬弃”的原则,训练要保持,但手段要创新,要打破传统、机械、程式化的记忆方式,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地进行拓展与延伸. 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才可能得到训练与提升.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化学教学;方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1-0063-01
高一新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知识容量、内容体系各方面都存在一个从量到质的飞跃,产生了化学学习上的不适应,由此带来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
一、初高中教材的对比分析
初中化学课程是糅合在自然科学内容中,教学对初中化学知识主要是常识性介绍,并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相联系,图文并茂,可看性强,并设立了很多探究性内容,在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上更易被学生接受。但由于初中化学内容的局限性,使化学知识无法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一个点或很少一部分,知识间联系少。而这部分内容在高中化学教材中一开始就直接提到要直接应用的知识。高中教材站在了高起点,而初中教材没有为这个高起点搭起必要的基础。我校使用的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一册内容就集中了大量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课本设计大量的探究性实验去认识掌握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促使学生碰到问题主动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都是科学的方法。在新生还不具备化学思维去看清问题的时候,高密度、大容量的知识会使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在高一阶段为赶教学进度,学生根本没有实验的时间,也就没有机会体会到化学实验探究带来的成功感。相反由于所学知识内容太多、容量太大,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不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而失去了学习化学兴趣,这真是适得其反了。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1、高一新生化学认知问题按照教学安排,开学后我们先对新生进行化学摸底测验,通过对学生答卷情况分析,主要暴露出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化学用语不规范。具体有不清楚一些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一些元素所呈现化合价不甚明了,进而体现在不能用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正确书写分子式。比如氯化银的化学式写成AgCI2;“氨”和“铵”区分不清等。第二,写化学方程式感到困难。有的没有配平方程式,不注明沉淀、气体符号,反应条件不清等是较为普遍现象,而且不能根据一些物质间的变化规律,从已知的反应物出发,写出生成物,也不会运用已学过的反应规律去判断一些物质间是否能反应。
这方面典型的错误有:Fe与HC1溶液反应结果生成F~C13;CO2通入CaCl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等。第三,化学计算是最大难题。大部分学生面对化学计算题觉得无从下手,不会运用化学知识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不能把题干中已知条件和数据建立起正确的定量关系或比例关系,计算题的解题过程没有计算格式和步骤。
2、高一新生的学习方法问题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因为所学内容简单,所教内容又少,课堂上对所教内容的反复次数多,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去练习,再通过教师对知识的归纳,学生很容易掌握化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主动性上的欠缺和思维上的惰性、依赖性,不会对学习造成多大障碍。而进入高中课堂,所学知识内容一下子增多又密集,知识容量增大,教学安排又很紧凑,上课时学生稍有走神就会遗漏相关重要内容,且新生大多不习惯记课堂笔记,即使对教材中一些内容所作的拓展和补充,他们也只是听听过,不做必要的摘记或注脚,这样在课后对本堂课所教内容就有大量遗忘了。而现行的新教材文字又极其精练,学生极不可能通过课余自己看书达到弥补课堂听课和笔记的损失,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很多学生觉得没学到什么知识,产生消极情绪。
三、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对策
1、“循序渐进”,安排衔接教学教学中要有计划的补足初中教学中没有安排,而在高中化学中常需要应用的知识点和一些基本化学理论。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内容:一是化学用语部分,要强调规范化,特别对一些常见元素化合价要交代清楚,以达到能正确书写分子式。二是整理归纳各类物质的基本性质,梳理各类物质问的转化关系,能根据一些反应规律,书写各类物质相互间基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适量的练习训练。三是在新生别薄弱的化学计算问题上,如溶解度与溶液百分比浓度的计算,运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过量问题计算,以及在具体计算时差量法、平均式量法等这部分初中化学没有涉及到的基本计算方法的运用。当然计算能力的提高并非短时间能达到,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时时渗透,重点抓三方面问题:第一,解决计算问题的基本思路:第二,解题的规范化;第三,计算方法的准确应用。主要落实在物质的量计算,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多步反应中找关系的计算,有关过量问题的计算等。通过时时渗透,长期练习,以提高基本计算能力。
2、培养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在入学第一课讲解初高中化学内容的区别阐明学习方法的差异,如知识总量增加,学科逻辑性增强,对学生的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计算能力、记忆力及信息迁移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因此要指导学生建立学习常规,如:课前预习,上课专注听讲,做课堂笔记,课后及时做学习小结,独立完成作业,筛选习题中出错率比较高的题目或试卷中经典试题抄写在练习本上以建立错题本等。
1 程序设计1.1 流程设计
基本思路为,通过读取常用格式文件或数据库获得数据,采用J2EE技术进行开发。通过对业务流程与数据流程的详细分析,制定 本软件的程序流程图,如图1。
1.2 结构设计
1.2.1?程序结构设计
通过对需求进行分析,本软件共设计数据读取模块,处理模块,图形绘制模块及保存模块四个模块。
1.2.2?数据结构设计
就分析设计层面来说,面向对象技术提供了更高级的抽象能力以及更多的方法和工具,如设计模式;就实现维护层面来说,面向对象技术使代码重用更容易,且使代码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软件的维护和升级更新。
因此,针对井的属性特点和用户需求,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路,将“井”作为一个基本对象,存储生产数据和属性数据,封装绘制和计算方法。如图2所示。
2 数据获取
本软件支持Excel文件和SqlServer数据库两种不同形式的数据源,在应用中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意指令。
2.1 Excel文件
Jxl.jar是通过java操作excle表格的类库。他支持目前的所有excel版本,所具有的功能均能很好的满足当前的需要。将jxl.jar放入classpath或放入指定的External JARs即可使用。
使用语句如下:
Workbook wb = Workbook.getWorkbook(new File(filename));
S h e e t s h e e t = w b . g e t S h e e t(sheetname);
Cell cell1=sheet.getCell(0,0);
通过读取Workbook,到读取sheet,最终得到各个单元格的数据。
为兼容文件中数据的无序性,本软件采用了以下步骤进行数据读取:
(1)建立二级生产数据集合,一级为存放整体数据,二级为存放单井数据
(2)建立生产属性类,比较井名加入二级集合,当井名不同后,将二级集合加入一级集合,依次循环2.2 SqlServer数据库
本软件通过J D B C数据接口连接到SQLServer数据库,建立一个数据库连接对象,利用此连接生产Statement对象,再利用此对象执行SQL语句,完成对数据库的查找和更新[1]。主要执行语句如下:
sqlConn = baseDataS.ConSqlServer(sqlConn,ip,user,passwd);
st = sqlConn.createStatement();
rs1 = st.executeQuery("sql语句 ");rs1.next();
rs1.getString(“条件”);
利用SQL语句比较容易实现数据的排序和分类,只需在语句中给定排序条件和分组
3 数据处理3.1 井轨迹计算
斜度、大斜度井和水平井是目前油田开发的主要井型,在钻井实施过程中,要使实际轨迹完全符合设计是不可能的,因此有必要进行井斜的计算,以满足工程和地质对井眼轨道控制要求。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可得到井的垂深及各测量深度的偏移量。
实钻轨迹计算的基本方法是:计算出各测段的坐标增量,然后从井口开始自上而下依次累加,得到各测点的坐标值。
程序中采用了其中较为常见的五种计算井轨迹的算法进行编写,包括平均角法、校正平均角法、曲率半径法和国内外最小曲率法的算法。具体算法参见《井眼轨道几何学》及《钻井工程理论与技术》中提供的十种计算方法。3.2 层位计算
由于井斜的存在,斜井在各个层位的具置都不相同,这直接关系到井间距离,和井的构造位置。因此在绘图时必须考虑到目的层的井位。取到分层数据后,通过线性方法计算分层深度所对应的斜深和方位角、井斜角,再通过井轨迹的计算方法计算相应垂深,绘图时,标在目标位置。
公式如下
pointY =(y2-y1)*(x-x1)/(x2-x1)
+y1 (式1)
其中,x是目标层斜深,x1、x2是上下测点的斜深,y1、y2为上下测点相对应的井斜角或方位角,通公式(1)计算目标层的井斜角和方位角,然后即可利用软件提供的5种计算方法计算目标层的垂深等参数。
3.3 坐标换算3.3.1?坐标转换
坐标转换包括坐标轴方向的转换和坐标值缩放两个方面。Java本身坐标轴的方向,与工程中使用的第一象限为正不同,Java的y轴以我们的第三象限方向为正,因此在计算时,首先需要把y坐标反方向。另外,井位坐标采用的是大地坐标,而绘图时,电脑上取点采用的是像素,单位不同,需要进行转换。同时,由于经常需要不同比例尺绘图,坐标也需要同时随之扩大或缩小,Panel的大小也需要根据坐标范围进行调整
public double setValue(double a,float b){
a =(a - b)/(scal * ss.calScreenScale
());
return a;
}
这里a是目标值,b是选定原点,scal是给定比例,ss.calScreenScale()是屏幕的尺寸,经过这个函数的计算后,目标值由大地坐标,转为像素坐标。
3.3.2?坐标平移
此程序中,有必要进行原点的选取,选取方法如下:
(1)取到井口x坐标两个最值;(2)取到井口y坐标两个最值;(3)确定x,y最小的值为原点以及确定了绘制范围。
虽然确定了原点,但原点并不是绘制的最小值,另外当加入构造后,构造的最小值将小于原定原点,这时需要进行坐标的平
移,计算出变化的差值。使用语句如下:
g2.translate(x,y);
4 图形处理
4.1 图形绘制
采用java.awt和java.swing图形编程。创建好窗体后,布置好框架的结构,在Panel中调用封装在井对象中的绘制方法。最终可在相应的Jpanel中得到井底或目的层绘制日产饼状图及累产柱状图。
4.2 图片保存
首先利用BufferedImage在内存中生成图像缓冲区,然后建立BufferedOutputStream输出流。通过输出流,程序就可将字节写入底层输出流中,再经过JPEGImageEncoder类进行转码,将数据流转为图片(jpg),并保存。
一、指点迷“津”,引导思辨
二、抛“砖”引玉,激发质疑
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过:“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作为前提。通过教师的主动呈现“错误”资源,让学生转换角色,主动找错、议错、改错的反思过程,从中吸取教训,深刻记忆。
三、顺水推“舟”,深化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时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是很常见的事。那么,如何处理学生的错误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检验。教师处理得好,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处理得欠妥时,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能慧眼识真金,让学生充分发挥思维,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做出修正与改进,灵活地整合教学预案,就会使课堂锦上添花,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执教北师版五年级上册23-24页《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笔者开门见山大胆地亮出课题,瞬间,发言一向踊跃的学生A迫不及待地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显然,他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但却有人跟随附和着。当然,也有学生大声地反驳。对此情形,笔者想可能会出现两种处理方法:第一种是教师顺势评判他们的正确与错误;第二种是教师不顾他们的争论,遵循教案继续讲新课。但笔者两种做法都没有选择,而是顺着学生思维的方向,让学生A继续说出他的想法:“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他们的面积都是长×宽,都是相邻的两条边进行相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以这样算,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的办法来计算。”笔者顺势接着说:“A同学用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间的关系,推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但是刚才也有些同学叫唤着,是不是有不同的意见?那你们是怎么想的呢?不妨我们一起先来探究一下。”学生开始了各自的研究,有的操作学具、有的画图剪拼、有的测量计算、有的在小声地相互讨论……几分钟后,各组汇报了研究结果。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学生A的错误在大家的共同探究下得到了纠正,大部分学生还自己发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理解了公式的由来,从而,进一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题1:实验室里常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小林用13g锌粒和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请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在做此题时,很多同学这样做:锌是固体,就把锌13g当作溶质,100g稀硫酸是液体,当作溶剂,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错误地计算为:■×100%
分析错误原因:1.没有弄清题目所求问题,即反应后所得溶液是何种。
2.没有弄清溶液中的溶质、溶液,盲目地将数字代入进行计算。
正确解题思路:
1.首先弄清反应后所得溶液是何种。本题是锌和稀硫酸发生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Zn+H2SO4=H2+ZnSO4得知,所得溶液应从生成物中找,生成物为H2和ZnSO4,由于H2是气体,无法形成溶液,而ZnSO4易溶于水,所以,确定下来所得溶液为硫酸锌溶液。
2.弄清溶液中的溶质。1中已明确是硫酸锌溶液,所以溶质为硫酸锌。
3.弄清题目是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准确找出已知量进行相关计算。
4.弄清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的计算。
常见发生化学变化的溶液质量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两种(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所得溶液质量就等于反应前的总质量减去不能形成溶液的质量,(即杂质沉淀或气体的质量)。(2)根据溶液的组成,求出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进而求出溶液的质量。
5.最后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整个题目解法如下:
解:设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锌质量为x,氢气质量为y。(硫酸溶质质量为Z)
Zn + H2SO4 = ZnSO4 + H2
65 (98) 161 2
13g (Z) x y
■=■ x=32.2g ■=■ y=0.4g
m液=13g+100 g-0.4g=112.6g(根据质量守恒求溶液质量)
(■=■ Z=19.6g m液=32.2g+100g-19.6g=112.6 根据溶质质量加溶剂的质量。求溶液的质量)
根据公式 ω=■×100%,
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28.1%
答:略
例题3:已知金属钠跟硫酸铜溶液发生如下反应:
2Na+CuSO4+2H2O=Na2SO4+Cu(OH)2+H2
向38.2g硫酸铜溶液中加入2.3g钠,恰好完全反应,计算
(1)生成氢气和沉淀各多少克?
(2)反应停止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本题要注意要用纯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其次,生成物共有三种,其中沉淀和气体均不能形成溶液,在计算时要确定好所得溶液质量。
解:设生成氢气和沉淀的质量分别为x、y,硫酸钠的质量为Z。(反应了的水质量为w,硫酸铜质量为A)
2Na + CuSO4 + 2H2O = Na2SO4 +Cu(OH)2 +H2
46 (160) (36) 142 98 2
2.3g (A) (w) Z y x
■=■ y=4.9g ■=■ x=0.1g
■=■ Z=7.1g
(■=■ w=1.8 g ■=■ A=8g)
所得溶液(硫酸钠溶液)质量为38.2g+2.3g-4.9g-0.1 g=35.5g (或7.1g+38.2g-8g-1.8g=35.5g)
所得溶液(硫酸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20%
答:略
按照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三种版本的教材都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编写,适应现在国家对高中青少年培养的要求。宋心琦主编的人教版、王祖浩主编的苏教版、王磊主编的山东科技版已经通过教育部考核,对比这三种教材的必修模板化学1、化学2,可以有助于各位学生及老师仔细了解它们的差异。三个版本不同的课程结构、学习栏目、插图与表格、实验设计都有着独特的特色。
一、新课标三种高中化学教材的课程结构
人教版、苏教版、山东科技版的高中化学教材都没有按照课标的顺序编写,而是采用化学1、化学2这样的课程结构。把课标规定的必修内容按不同的顺序安排到化学1、化学2中,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同时编者自由的编排顺序也使每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有着不同的特色。留给教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新课标三种高中化学教材的课程编写中,相对集中的课标主题和遍布于各章节的课标主题都有出现。
1.人教版。化学1:O’时钟第一章“从这些实验化学”包含的类标准2“化学实验基础”的主题,主题1“物质的量”的内容;第二章至第四章共同构成课题3“普通无机及其应用”;化学科学课程课题1“知”传播化学1,2。化学2:课程编排体系基本与课标化学2的内容一致。
2.苏教版。化学1:项目1“物质世界的眼睛里的化学家”,包括三个单位:第一单元“人对原子结构的理解”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结构模型和组成;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主要描述了物质的分类和转化、聚集状态和分散状态,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质量的计算方法;3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主要内容为物质的分离和提纯、配制和分析、常用材料的检验。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质量的计算方法;3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主要内容为物质的分离和提纯、配制和分析、常用材料的检验2、专题3、专题4课包含化学1题3《普通无机及其应用》的主要内容和化学课程2主题3“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化学2:苏版1项目“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的第三个单位将“同素异形现象”、“异构现象”和“晶体结构”三种概念整合。4项目“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讲述了“化学是科学认识和创造物质”的故事,“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包含的类标准化学学科1、化学2主题3类标准的内容。
3.山东科技版。化学1:山东科技版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第二节中“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与课标化学1主题1、主题2、主题3部分内容相同。第2-4章包含了课标化学1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课标化学2主题3中的“海水、金属矿物质等自然资源综合利用”、“酸雨的防治”等内容。
二、新课标三种高中化学教材的学习栏目
新课标三种新教材设置了不同的学习栏目,让学生熟悉学习的过程、领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化学课程中对化学物质变化及探究充满兴趣,轻松的掌握学习的技巧,发现和提出不同的问题,成为思考独立、敢想敢质疑、动手能力强、团结合作的新一代学生。三种教材的栏目设计都不太一样,每本教材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有的教材中栏目设置太多,有的栏目内容有重复,有的栏目出现的有太少,可以考虑整合一些栏目,使栏目的整体性增强。
三、新课标三种高中化学教材的插图与表格
三种教材都采用了大量的插图和表格,图文结合起来使阅读变得方便及充满乐趣。
通过图片把实验现象、实验仪器、实验流程等展示出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实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更加客观准确,实验结束后形象的记住实验的过程,使高中化学实验课变得易学、易记、易操作,学生们的实验课兴趣、实验能力、实验设计技巧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苏教版与山东科技版、人教版相比,插图相对较少。
三本教科书在化学的发展历史、生产活动、科学技术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采用了插图,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理清我们身边的化学知识及应用。三种版本的教科书中的表格主要有数据表、实验记录表、习题练习表三种,其中数据表约占12%-16%,此表格原来就有内容;实验记录表(表3中1-3项)约占62%-70%,为三种表格中最多的一种,此类表格以学生做完实验自己填写为主;其余习题练习表格约8%-20%。从表格所占的比率来看,表格对实验的记录及分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四、新课标三种高中化学教材的实验探究
化学这门课程立足于社会实践,所有特别注重实验课程,化学实验在化学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率,它又是把化学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载体。
三种教材在实验板块都做过改变,以前的实验安排都是讲解、演示,但是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增加了学生动手的实验课题,在教师的演示引导之后,学生探究性地动手做实验,探究性实验大于验证性的实验。化学实验课程促使学生自主动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办法,同学亲自参与到实验中,不仅巩固了自己以前的学习知识,还培养了对事物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