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景观的生态价值

景观的生态价值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7 15:03: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景观的生态价值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景观的生态价值

第1篇

【摘要】目的 探讨胎儿神经管畸形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经超声诊断的34例神经管畸形胎儿。结果 34例神经管畸形胎儿中无脑儿16例、脑积水9例、单纯脊柱裂4例、脊柱裂合并脑脊膜膨出2例、无脑儿合并脊柱裂1例、脑积水合并脊柱裂1例、1例隐形脊柱裂超声漏诊,神经管畸形超声诊断正确率97.35%。结论 超声检查是诊断神经管畸形的首选方法。

【关健词】胎儿;神经管畸形;超声诊断

胎儿畸形是死胎、死产及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神经管畸形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先天性畸形。超声检查能及早准确地发现神经管畸形,及时终止妊娠达到优生优育目的。本文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经超声诊断的34例神经管畸形胎儿以探讨超声诊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产前检查的孕妇31643行超声检查,孕妇年龄23~37岁、平均26岁、检查孕周12~39周。

1.2 仪器和方法使用SDU450 XL; SIEMENSSONOUNEG20, HITA-CHIECB-6500;TOSHIBANEMIO10, PHILIPSIU22 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 ,孕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按检查正常胎儿的顺序,依次对胎儿各器官进行超声显像,对易出现畸形的部位重点观察,如头、脊柱等,对可疑部位反复进行多切面显示,对羊水过多或过少的孕妇更要仔细检查胎儿有无畸形。

2 结 果

超声诊断胎儿畸形119例,其中神经管畸形33例,1例隐性脊柱裂漏诊,均经引产后尸检或生产后证实,神经管畸形超声诊断准确率达97.35% 。33例神经管畸形胎儿中,无脑儿16例、脑积水9例、单纯脊柱裂4例、脊柱裂合并脑脊膜膨出2例、无脑儿合并脊柱裂1例脑积水合并脊柱裂1例。

3 讨 论

3.1 神经管畸形超声声像图表现临床上常见的胎儿神经管畸形:无脑儿、脑积水、脊柱裂、脑脊膜膨出等,还有小头畸形、颅内囊肿较少见。

3.1.1 无脑儿孕12周后正常胎儿超声表现为环状的胎头回声,无脑儿无论纵、横断和斜断扫查均探查不到清晰而光滑的圆或椭圆环状胎头回声,表现为不规则的光团回声声像图特点:(1)缺少圆形的颅骨环;(2)胎头端见瘤状块状物;(3)脑组织萎缩,外包以脑膜囊在羊水中浮动,常合并羊水过多、脊柱裂或脑脊膜膨出。

3.1.2 脊柱裂从胎儿背部纵断面扫查,脊柱两行强回声间距变宽或呈“八”形 、“W”形。横切面时脊柱丧失正常形态,呈“U”形,冠状切面时两条平行的椎弓骨化中心在裂开处增宽、膨大。软组织缺损的声像图为:皮肤延续回声中断。脊柱裂常合并羊水过多、脊膜膨出等。一般情况下,孕17~18周可显示脊柱裂声像图,孕20周更加明显。超声检查对小的隐性脊柱裂不易发现,应仔细观察。

3.1.3 脑积水在脑中线显示清楚时,一侧侧脑室>1.5或计算脑室率(即脑中线至侧脑室侧壁距离中线到颅骨内距离的比值)。轻度脑积水:脑室轻度扩大,脑室率>0.5,双顶径与孕周相符;重度积水:胎头双顶径明显大于孕周,颅内大部为液性暗区,脑中线在脑脊液中漂动,脑组织变薄。

3.1.4 脑脊膜膨出颅骨缺损,颅骨回声光带连续中断,以枕部多见,相应部位出现大小不等、边界规则而清晰的囊性膨出物。脊膜膨出以骶尾部常见,胎儿颅骨或脊柱中线部位突出一囊性组织。

3.2超声诊断神经管畸形的价值超声检查可直观观察胎儿颅内脊柱结构的发育情况,可连续检查,快捷、无创、无痛,并及早准确地发现神经管畸形,及时终止妊娠,达到优生优育目的。神经管畸形是最常见的、危害最重的先天畸形,文献报道约占胎儿全部畸形的20%~25%[1]。本资料中119例胎儿畸形超声检出神经管畸形33例,1例隐性脊柱裂超声漏诊,均经产后尸检或生产后证实,诊断准确率达97.35%,神经管畸形占全部胎儿畸形的28.74%,略高于文献报道。Chan等[2]报道B超对神经管畸形诊断敏感性93.1%,其中无脑畸形为100%,脊柱裂75.5%,脑膨出为53.8%;郑宏志[3]等报道B超对神经管畸形的诊断率93.1%;冯静等[4]报道超声于孕早期、中期诊断胎儿神经管畸形的敏感性为96.5%,准确率高达100%。所以超声是诊断神经管畸形的首选方法。

3.3 超声诊断神经管畸形注意事项超声诊断胎儿神经管畸形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典型的神经管畸形超声诊断并不困难,但在检查时应注意:检查应按一定顺序,多切面、多角度、仔细、全面地进行,特别要注意可能遗漏的细节,防止较小畸形漏诊,如隐性脊柱裂。在孕20周前侧脑室可有暂时性失调现象,孕20周前诊断脑积水应谨慎[5],侧脑室及后颅窝液性暗区在10mm内属正常情况,孕中期对颅内液体宽径为10~14mm没临界值的孕妇应动态观察,嘱2~3周后复查。早期诊断胎儿神经管畸形虽然意义重大,但应根据设备条件选择适当的检查时机,切不可勉强作出诊断,必要时建议行羊水、胎儿镜等检查,还可结合母血或羊水检测[6]。对胎位不理想者,可活动或振动孕妇腹部后再检查。

3.4神经管畸形影响因素及预防神经管畸形是由于神经管闭合不全所引起的一类先天性畸形,主要表现为脑和脊髓异常并常伴有颅骨和脊柱的异常,目前公认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结果[7]。孕早期如接触过量放射线、有毒气体、病毒和细菌感染、滥用药物等,均可造成胎儿头部发育过程停止,神经管不能闭合而形成神经管畸形。由于神经管闭合在第4周完成,应强调在孕后4周内服用叶酸维生素E、B,对预防神经管畸形更为重要,应加强孕期保健、加强营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胎儿所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遗传因素也是形成神经管畸形的原因之一,有神经管畸形孕史的孕妇,再患率可增加3%~5%[7],下次怀孕应间隔一年以上,使毒素得以排出,身体恢复良好,季节适宜时再考虑怀孕。对有异常胎儿分娩史者更要注意全面细致检查。

【参考文献】

[1] 肖坤则,张芝燕,高健,等.中国神经管缺陷的流行病学.中华医学杂志,1989,69(4):189.

[2] ChanA, RobertsonEF, HaanEA,et al.The sensitivity of ultrasound and serum alpha fetoprotein in population based antenatal screening for neural tube defects, South Australia 1986-1991,Br J Obstet Gynecol,1995,102(5):370-374.

[3] 郑宏志,马西,陕西省妇女儿童健康监测与分析,西安:陕西科学出版社,2004:73-112.

[4] 冯静,高瑞珍.超声对胎儿神经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0,21(3).

[5]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875.

第2篇

河南省是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这就是为何古人说“得中原者得天下”的缘由。河南地区的武术派系和拳种非常多,其中以河南的太极拳最具代表性,在全球化浪潮高涨和西方体育价值观不断入侵的当今社会,太极拳却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拥有广大的习练人群。据不完全统计,太极拳的习练人数在全球就达到2亿之巨。现如今,太极拳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品牌走出中原,走向全国,走入世界。那么以太极拳为代表的河南传统武术的魅力何在,又凭借什么样的强势力量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时代不断发展和壮大呢?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当今人类不得不面对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和生态危机等重大问题,人们开始用生态学的原理和视角重新审视自我的文明进程,生态化思想也相应产生,并很快渗入了各个领域。在国际奥委会对大型体育赛事环保问题的不断重视下,生态体育的思想也随之显现,如今,生态体育已逐渐成为指导当今体育发展的重要思想。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武术,其理论和实践体系包含了大量的生态思维模式和实践方法。深入探讨河南传统武术的生态体育精神和生态体育价值,可以为“和谐体育”、“生态体育”的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为消解现代体育过度竞技化和异化而引起的各种矛盾提供方法论。

1生态体育的基本立场和原则

生态体育学(Ecological-Physical Education)是运用生态学和体育学的综合知识,研究体育与文化及生态环境之间,如何以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的方式而存在,思考在体育活动中,如何体现人类与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和谐关系的学科〔1〕。

现代生态体育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整体性的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即作为整体化的思维方式的原则,我们与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不仅包含在社会中,而且包含在自然中,我们生存的世界是“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二是系统性的原则。强调最优地维持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存在其中,人应该按照生态学的模式,通过各种联系的网络将自我向外延伸。三是多元性的原则。四是开放性的原则。五是动态平衡的原则。即在承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基础上,重视和强调相互之间关系的和谐,在和谐的基础上保持互相平衡的原则。中原地区独具特色的两种武术流派——少林拳和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精神内核符合生态体育的基本原则,具备深刻的生态体育内涵、外延以及价值取向。

2河南传统武术的生态化思维方式体现的生态原则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湘溶认为,生态化思维就是辩证思维的最新阶段,是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生成的,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继承与超越,其适用范围更广,它不但能解答矛盾法则思维方式能够解答的现象,同时又能解答矛盾法则思维方式不能有效解答的现象,如同相对论之于牛顿力学,非欧几何学之于欧式几何学〔2〕。太极拳在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以中国古典哲学为理论和实践基础,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和体育学的精神及思维方式,被世人称作“哲武”,而中国古典哲学内核中恰恰具备了构成生态化思维的基本构件,即整体性思维方式、系统性思维方式、开放性思维方式、多元性思维方式和动态平衡思维方式等,其思维方式遵循的原则就是生态体育原则。

2?郾1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方式体现的生态原则

河南传统武术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方式融会在习武者的习武全程中,如太极拳在习练过程中要求周身一体,上下相随,左右相顾,形神统一,太极十三势者:“分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3〕太极拳拳理借用了五行八卦的模式排列其手法及步法,体现出了周身合一的思想和行拳外形。身体外表的“合”缘于其整体思维,因此“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构成整体的需要。换而言之,“合”的目的是为了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因而拳理是寻着理想化的模式去构造动作本身,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运动整体。有西方哲学家认为中国哲学的合一观,使“中国思维重综合,着重从整体上和系统上掌握事物,强调事物的结构和功能,不注重它的实体和元素,而且这种综合不仅限于客观对象,并把主体和客体综合在一起”〔4〕。在太极拳运动中就表现为在整体中构造主客体,即在运动中追求身心内外合一。传统武术推崇“尚劲不尚力”,因为力是肢体的某一局部通过肌肉收缩而产生的作用力,但劲是整体力集中在一点的发放。太极拳强调的正是这种“整劲”,要求发劲时起根在脚,主宰于腰,最终达于手,即由足蹬地产生与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腰的中轴作用,传递至身体的各个发劲部位,这便是太极拳所谓“身体无处不是拳”的整体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除了在演练原则方法和具体要求中体现了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外,在其理论体系与身体观的合一上同样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完全符合生态体育中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基本原则。例如武和医的辩证统一。太极拳充分地借鉴和吸收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精髓,与中医融汇成体,即谓之曰:“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之所以能够达到医武一体,是因为这种拳术所含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生态体育思维模式,把人体与自然万物一样看做一个统一的整体,用系统论的观点去审视,所谓“抱负阴阳,冲气以为和”,道家把人本身看做一个阴阳统一的系统,佛家把人看做由缘而生的统一体,因此太极拳虽然属于武术项目中的一种,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中医治病思想的实践形态。

2?郾2多元性和开放性思维方式体现的生态原则

河南传统武术蕴含着多元性,这种多元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本拳种的体系多元;第二个层面是同一套拳的习练方法、方式的多元。

体系多元指的是该拳术的类型、风格、门派的多元化,例如在河南温县诞生的太极拳,就有许多风格和类型,目前市面 上可见的有:陈式太极拳、忽雷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南冷太极拳等,而陈式太极拳也分为大架和小架、老架和新架、一路和二路,等等。少林拳的种类则更加多元和丰富,可分为单练和对练两种,单练套路有罗汉拳、昭阳拳、小红套、大红拳、老红拳、梅花拳、炮拳、七星拳、柔拳等;对练套路有扳手六合、咬手六合、耳把六合、踢打六合等,还有“心意把”等散招练习法,另外还有配合习拳的各种功法,如易筋经、小武功、混元阴阳气功等。

多元性的第二个层面是在同一个套路里可以有不同的演练方式,这些不同的演练方式又可适用于不同人群、不同体质、不同需求的人练习;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的架子有高有低,可适用于不同习练要求,架子高可以练气,架子低可以练劲,体弱者和老年人可以习练高架太极,可以祛病养生,益寿延年;体壮者和青年人可以习练低架太极拳,可以增强体力,强身健体。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就是开放性,生态系统之间是互相融通、互相交汇的,因为只有系统和系统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才能保障生命的不断繁衍。生态系统一旦失去交换能力,就会迅速陷入停滞和死亡。而开放性恰恰是河南传统武术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太极拳从诞生到成熟的轨迹中就体现出了开放性的特征,这种拳术的形成就是建立在包纳和吸收了不同形式、不同派别、不同理论的各种武术拳种的基础上,融合了我国明代各门派武术的精华,同时也融合了我国古典哲学、中医学、美学的思想而创造出来的。例如陈式太极拳是陈王庭在糅和了戚继光的武学思想、一百零八式长拳,以及易经和道家的阴阳学说而创编的。

开放性的另外一个层面是把人体看做一个开放的宇宙,这个宇宙是不断与外界相互交流的,如太极拳认为人体与宇宙万物一样,不是孤立而封闭的,而是在与周围的环境无时无刻不进行着交流,因此太极拳在习练过程中讲究意识与呼吸的高度统一,注重人体通过呼吸(呼吸道、皮肤、毛孔)吸纳自然之气(所谓采气),以开放性的生态思想吸收万物之灵气,为本体提供能量。

2?郾3动态平衡的思维方式体现的生态原则

从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习拳原则要求中可以看出,在与敌人对抗过程中是在动态中不断寻求平衡,阴与阳、动与静、顺与背、快与慢、粘与走都是辩证统一的,虽然变化万端,但理为一贯,动是绝对的,因此要在运动中不断寻求平衡,自身维持了平衡,敌人却失去了平衡。可见传统武术的动态平衡思维方式体现了生态体育的动态平衡原则。

3河南传统武术的生态体育精神

生态体育是在当今生态化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是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物质文明的一部分。河南传统武术中以“道”为本体,以“德”为本质的思想,具有深远的生态体育和生态伦理内涵,它以武为形式,最终实现“德”的本质目的,关怀生命,崇尚自然,朴实无华,毫无功利,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以达到人精神境界和身体能力的双重育化,是我国民族传统的“生态体育”项目,具有天道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人文生态内涵和以和为贵的人格价值精神。

4结语

第3篇

摘要:少数民族习惯法是习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生活背景,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自然形成和智慧累积的成果,其中也不乏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丰富内容。本文通过对习惯法及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概念做简要的梳理,列举藏族、侗族、傣族、蒙古族几个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希望给人们在大力发展工业社会的同时带来新的思考,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习惯法;少数民族习惯法;生态环境

当今,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背景下,人们往往过分的信赖科技和现代性,在广泛使用科技和法律等环保措施背后,本土资源在无形中收到了较大的冲击,有的甚至遗失。作为传统法律的一部分,作为“本土资源”的当然构成要素,梳理和发掘少数民族习惯法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的传统习俗和举措,势必会给人们在大力发展工业社会的同时带来新思考。

“对少数民族地区而言,生态可以理解为是生活的样态。甚至可以认为,生态与少数民族的生活是绝对的共存共荣。”①这一特性在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几乎是没有差别的,所以我们要承认和尊重适合于各地不同“地情”的少数民族习惯法,并在其中试图探索出一条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有效路径。

习惯法是人类社会最早产生的法,它是人类长期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一套行为规范,它源于各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对于人类法治文明意义甚大。德国著名法学家萨维尼甚至认为法主要体现为习惯法,其地位远远超过立法,是最富生命力的法律形式。习惯法,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与制定法相对应的社会规范,“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依照某种社会权威确立的,具有强制性和习惯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②

朱苏力说过:“一个民族的生活创造了它的法制,而法学家创造的仅仅是关于法制的理论”。作为中华法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习惯法是中国习惯法体系中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的一种习惯法,“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广大少数民族在千百年以来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世代相袭、长期存在并为本民族成员所信守的一种习惯法,它为维护民族共同利益、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传递民族文化起了积极作用。”③

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内容极为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早已切身的感受和认识到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少数民族习惯法中关于生态环境的意识直接源于他们对于自然最真切的认识、体验和情感,因而也更为深刻的表达了对自然秩序的价值取向及精神追求。我国目前环保法律并不完善,尤其在地方环保法律和环保措施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发挥少数民族习惯法中富有成效的环保经验,即可以弥补和矫正现行环保法条和环保措施的漏洞和不足,也可以更好的促进中西法文化的良性互动和融合。

孟德斯鸠曾近说过:“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式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④以下将简单列举几个少数民族的习惯法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具体内容。

一、藏族习惯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藏族习惯法中的生态禁忌对藏区牧民来说是良心的命令,违反这种命令会引起一种可怕的有罪感。藏传佛教的“十善法”有自然生态与资源保护规约,如杜绝杀生,严禁猎取禽兽,保护草场水源,禁止乱挖药材,乱伐树木。藏族有谚语:“山林常青獐鹿多,江河长流鱼儿多”,藏区一般不准捕杀野生动物,对于以打猎为生的人予以鄙视和谴责。许多寺院专门设有“放生节”,在该节日放生的牛马,被视作神牛神马,不得驱赶、乘骑和捕杀,任其自然死亡。⑤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各种环境要素之间共生共存密不可分的关系,才使得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着生生不息的蓬勃景象。

二、侗族习惯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湘西侗族人认为古树是神树,要保护,因此禁止砍伐房屋周围的古树,在侗族,有“嫁妆树”的习俗。即孩子出生之后,便为之栽种一百株杉苗,作为儿女嫁娶的费用,有的地方母亲还专门为女儿栽种“嫁妆林”名叫“十八杉”,也称为“姑娘林”,这在客观上使森林资源得以持续发展。在社会交往中,侗族有打草标的习俗,即用茅草、芒冬草或稻草等结成疙瘩、田螺或箭头等形状,起到一种警示作用,其中山标意为不让人随意去砍柴、割草和放牧或拿走砍好的柴草以及打算耕种的荒地等。另外他们崇拜山,由于对山存在敬畏之情,侗族人在获取动植物资源时,遵循“取物有度、不贪多”原则,要留适量的资源给山峰,这些朴素的自然观念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

三、傣族习惯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傣族人民在开发自然获取生存资料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态环境观念。傣族的习惯法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关系“: 有了森林才会有水,有了水才会有田地,有了田地才会有粮食,有了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正是有这样的认识,人们才更应该保护森林、水源和动物。傣族历代流传的《布双郎》“祖训”规劝人们“不要改动田埂”“不要砍菩提树”“寨子上和其他地方的龙树不能砍”“不要砍树来挡路”“寨子边的水沟、水井不能随意改动,就是不要也不能填”等等。⑥

四、蒙古族习惯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蒙古族的观念中,大自然并非纯粹的物质世界,而是一个充满神灵的世界,万事万物皆有灵性,他们认为只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与其和睦相处。(关于蒙古族习惯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作者在2014年四月发表在《前沿》杂志中的文章《蒙古族习惯法中的生态环保观——内蒙古雾霾引发的思考》已有详细的论述,所以在此不再赘述)。从某些角度看,蒙古族习惯法中的一些思想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蕴含的适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却有其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

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选取几个少数民族习惯法做一简要的介绍。纵观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它不仅仅是个历史范畴,它也属于现在、属于未来。它是一种“活”的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扎根于各民族成员的头脑之中,在当今的民族地区仍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当然,由于经济社会客观条件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我们在倡导弘扬各少数民族传统均衡和谐生态环境观念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生态环境观念中不可避免的带其浓厚的原始性,内容也较为粗糙,不可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全面准确的科学解释和说明。我们应承认并弘扬少数民族习惯法中关于生态环境观念的合理因素和积极方面,强调环境保护意识、生态价值观、合理利用资源、敬畏和尊重自然,使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习惯法与现行环保工作和措施良性互动起来,让它有所为。

引文注释

①王佐龙.生态习惯法对西部社会法治的可能贡献[J].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2).

②[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71.

③高其才.中国习惯法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④孟德斯鸠.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8.

⑤华锐·东智.浅论藏族传统的禁忌文化对生态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J].西北民族研究,2003(1):183-189.

⑥耿明.傣族历史上的原始宗教及其与法律的关系[J].云南社会科学,1999(3):73-78.

【基金项目】内蒙古工业大学科学研

第4篇

关键词:宿迁;公园景观;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26-03

Abstract:B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o build Suqian city park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taking landscape function,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practical function a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plant landscape f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40 landscape plots in 4 parks of Suqian c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rule layer,the general public is more focused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 brought to mankind, then is the practical brought by landscape,the last row is the aesthetic function,through this research,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local plant landscaping in Suqian.

key words:Suqian;Park landscape;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提升,人类更加注重城市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而在城市内部与之密切相关的要数城市各类公园,它们不仅关乎城市生活环境质量的保护,还是广大市民户外休闲、娱乐、游憩的重要场所[1]。换言之,城市公园景观不仅是现代城市的天然有机生态保护屏障,还可为人类提供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园林景观资源供其享用,可谓人类生存质量提高的重要场所。宿迁市近几年逐步加大对城市公园的景观建设,说明市民已充分认识到城市景观尤其是公园景观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拟通过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多层次、多方面分析研究宿迁市各类公园的植物景观评价体系,具体对全市已建成的各类城市公园进行各项分级研究和作出综合评价机制,旨在对将来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改造提供指导依据,有望能够为宿迁当地植物造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2]。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点 研究选取宿迁市滨水公园、纪念性公园、体育公园、森林公园内植物为研究对象,这几类公园占地面积适中,人流量较大,活动人群所含各种类型皆有。公园中活动地块区域划分明显,便于设计采样点取样。

2.2 试验方法 本试验根据植物所处不同功能性地块(广场、草地、健身区、安静休息区、茶室区等)采用小面积样方法和走访调查,具体如下:选取体育公园、滨水公园、纪念公园、森林公园4种公园类型,在各类公园中分别选取10处,每处为100m2,最终结果取平均值。走访调查时,首先考虑不同年龄结构层次的人群,具体采用问卷调查法,主要围绕对景观的认识情况、景观对环境的影响情况、各类公园的利用率情况、市民对公园景观的喜好情况以及市民对城市景观如何利用等方面进行系统有机地综合研究评价,进而得出宿迁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意见及建议,用以今后的改造和重建。

2.3 确立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本研究通过从影响植物景观质量的众多因素中选择合适的指标来客观准确地评价园林植物景观情况以寻求更为合适的景观配置方案。近几年来,在风景园林方面层次分析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单位绿化、城市道路、居住区、广场、街头绿地等影响因素较多的园林绿地的景观评价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3-4]。而宿迁市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属首例,本研究通过走访调查及样方试验搜集宿迁市各类公园基础资料并进行分析,构架景观价值、生态价值、实用价值三方面评价体系的准则层,选择指标层中21项评价因子进行评价分析,相对较为系统完整地构成宿迁市城市公园多层次的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具体指标如表1。

3 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在准则层中,权重值如下排列:生态价值>实用价值>景观价值,并且其中生态价值所占权重超过1/2。由此可见,当今人类对园林景观的需求更多注重景观带来的生态环保作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景观规划和设计提出更多有关生态环保的要求。从准则层权重值还可看出,排在第二位的是实用价值,说明人类对景观的实用功能要求也颇高,进一步强调园林景观的实用性。而园林植物所体现的各种景观效果指标则反而偏低,排在末位,从权重值大小看,稍次于实用价值,但在整个准则层权重比重中仍然占据一定的份量,近20%,体现出园林景观再怎么发展其绿化美化之功能仍不可或缺,在装点城市环境方面作用很大,具有明显的园林美学功能。在各项指标层中,生态价值方面,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保护城市环境质量排在前列,充分说明人类已经认识到当今严峻的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问题,而要有效地降低或者改善这个难题,园林景观植物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人类应注重园林景观植物的应用。而实用性指标层中,停留性、绿化率、抗扰性、保护性几项指标排在前面,表明人们更倾向于在可供休憩的、交通便利的、安全的私密空间中停留[5-6]。最后,在景观价值指标层中,绿化率、植物造景、可观性排在前面,表明市民在园林植物景观方面,更倾向植物生长良好、层次分明、多样变化的植物群落结构。

4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在宿迁地区首次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城市各类公园进行景观分析评价,进而构建宿迁市公园景观评价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涉及各类园林景观影响因子,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通过对宿迁市体育公园、纪念性公园、滨水公园、森林公园共计40处园林景观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同时对城市公园生态价值、实用价值和景观价值三方面的景观规划和设计、改善城市环境及植物造景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建议和依据。众所周知,园林植物是园林重要的造园要素,是园林造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并且植物造景可谓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无植物不成园林,而在造景过程中如何用好美学与生态学这两大原则,是园林行业从业者一直探索不断的永恒课题[7]。本次构建的评价体系中则对城市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明确如下三大功能:首先,应优先考虑满足人们对其生态方面要求;其次考虑景观实用价值;最后再考虑园林景观价值。当然,其中涉及的各项指标有所侧重[8],如此,才能构建出一个真正满足人类各项功能需求的、生态环保的、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园景观。

参考文献

[1]翁殊斐,柯峰,黎彩敏.用AHP法和SBE法研究广州公园植物景观单元[J].中国园林,2009(4):78-81.

[2]芦建国,李舒仪.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6):139-142.

[3]丛艳国,魏立华,周素红.郊野公园对城市空间生长的作用机理研究[J].规划师,2005(9):88-91.

[4]郭佳,谢军飞,李薇.北京城市公共绿地景观格局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10(35):8914-8918.

[5]吴丽娟,周亮,王新杰,等.北京城市绿地系统景观多样性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2):88-93.

[6]侯则红.热带滨海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景观生态规划―以海口市为例[D].海南儋州: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

第5篇

>> 湿地的生态价值 滨海湿地的生态价值 浅谈湿地的经济价值 城市湿地的生态文化价值与保护利用 浅谈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设计 浅谈湿地生态公路软基处理方法的选择 浅谈湿地生态景观公园的设计与建设 浅谈城市生态湿地的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 浅谈湿地园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 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与湿地的生态恢复 人工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价值及其利用设计 浅谈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 安邦河湿地旅游生态美学价值研究 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 论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 校园湿地系统的生态构建 景观湿地设计中的生态理念 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效益研究 关于强化湿地生态保护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姚文滨 王纪洪 鄱阳湖回复到原面积 中华新闻传媒网2007 (0820)

/zgjx/2007-08/20/content_6567692.htm

[4] 洞庭湖水面面积缩小六成湘西158座水库干涸 红网2011(0529)/a/20110529/000053.htm

[5] 谭剑 洞庭湖面积开始恢复 新华网 2001(1102)/china/2001-11/02/content_96084.htm,

[6] 国家林业局等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2000(09)

第6篇

【关键词】 农田景观宜人价值 农田经济价值 种植方式 外部性 补偿标准

一、引言

农业本来属于产业经济范畴,其主导行为是生产。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产业功能与价值取向的拓展使得农业不只是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精神财富。例如在欧洲,农田长期以来被认为除了提供食物、纤维以外,还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自然资源、开敞空间、农田景观和文化公共设施的服务;在我国《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在城乡用地布局中,将大面积连片基本农田、优质耕地作为绿心、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在十报告上亦提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可见,农田景观建设已成为当代乃至今后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农田景观的建设依赖于农户的大力支持,农户对所属农地种植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了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的高低,而农田景观宜人价值受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特征影响,因此农户往往在种植方式选择过程中尊崇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忽视农田景观宜人价值,其结果一方面造成市场的失灵和政策的失效,另一方面导致农田景观宜人价值得不到充分利用。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通过调整制度规范,能够有效纠正环境成本收益的错位,实现自然资本及农田景观外部性的内部化。

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的实施效果关键在于如何对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基本概念、补偿标准等重要问题进行认识和理解。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农户种植方式分析,得出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的基本概念,尝试阐述了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标准制定中受益或受损的农田景观宜人价值和农田经济价值的计算方法,以期为我国的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二、农户种植方式对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的影响类型分析

假设条件1:研究对象是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属性的农田景观,不考虑非公共物品属性的农田景观。

假设条件3:评价农田景观宜人价值仅考虑农作物的类型,具体为生长期间农田呈现的主要作物形态,不考虑农作物成熟收割的果实形态等特征。

假设条件5:不同农作物之间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具有可比性和传递性。

假设条件6:农田景观宜人价值评价尺度基于可视美学角度,不考虑生态景观价值评价造成的影响。尺度的选择将影响农田景观的评估结果,尺度是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美学的一个中心概念。特别的在小尺度上,某个景观可以表现为视觉和生态的同质性,而在大尺度上表现为异质性。在景观生态学上尺度经常涉及粒度大小和斑块大小,而在可视美学上,与之相关的是感知单元。本文评价农田景观时,侧重于可视美学尺度,暂不考虑生态功能尺度的评价影响。

假设条件7:农户种植方式对农田景观宜人价值产生影响分为未产生影响、产生有利影响和产生不利影响3种类别。本文所研究的影响基于静态时点分析,不考虑时间变化对人群所产生的农田景观偏好影响。

2、农户种植方式对农田景观宜人价值产生有利影响

农户种植方式对农田景观宜人价值产生有利影响是指农户对所属农地采取的种植方式,所产生的农田景观宜人价值明显改善了周边公众的生活环境,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景观被公众所乐意接受,周边公众幸福感明显提升,农田的景观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整个区域福利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农户种植方式对农田景观宜人价值产生不利影响

农户种植方式对农田景观宜人价值产生不利影响是指农户对所属农地采取的种植方式,所产生的农田景观宜人价值明显破坏了周边公众的生活环境,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景观被公众所排斥,周边公众幸福感明显下降,农田的景观功能遭到了抑制,整个区域福利都明显的降低。

三、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的概念及标准

1、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的概念

通过对上述农户种植方式对农田景观作用类型分析,解析出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的基本属性和基本概念。

(1)不属于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的种植决策。第一,未引起农田景观宜人价值变化的种植方式变化,无论农户选择怎样的种植方式,该种植方式的转变均对农田景观宜人价值未产生明显的影响,如上文中的类型1。第二,对非公共物品属性的农田景观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非公共物品属性的农田景观资源开发利用按照供求关系所确定的价格进行设定,相关方利益均衡,不存在补偿的问题。例如景区的农田景观资源。

(2)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的必要条件。第一,农户的种植方式具有外部性。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研究的对象是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农田景观服务。农户对农田种植方式的选择要通过对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的变化对他人产生外部影响,既要具有外部性。第二,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能够使得外部效应内部化。按照“受益者付费、受损者获补”的原则,通过合理调整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其中,受损者或补的依据为其受损的机会成本;受益者付费的依据为其享有的外部经济性所增加的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第三,农田景观宜人价值能从视觉上有效地进行区分辨识评价。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调节的是农田经济价值与农田景观宜人价值二者之间的差异,补偿额度的准确确定关键在于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的评价,只有能具备从视觉角度明显差异的种植方式,才能有效评价。

2、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标准

(2)恢复农田景观宜人价值补偿标准。该情形对应上述类型4,恢复农田景观宜人价值补偿标准强调的是在破坏农田景观种植行为为既定事实时,为了内部化其所产生的负外部性价值,所采取的惩罚性措施,分析过程同上,此时恢复农田景观宜人价值补偿标准应当为当前破坏农田景观作物经济价值与恢复的种植方式经济价值之间的差值。

四、研究结论

通过农户种植方式对农田景观影响分析,首先将不属于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的3种活动界定在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边界之外,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是调节相关方的利益关系,使因种植方式产生的农田景观宜人价值有利(不利)影响的行为外部效应内部化的一种手段或制度安排。具体而言,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是按照受益者付费、受损者得到补偿的原则,受益者依据其农田景观宜人价值向受损者支付费用,受损者依据其受损机会成本获得补偿,使种植方式导致的农田景观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行为外部效应内部化的一种手段或制度安排。

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标准的确定是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认为,在满足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问题存在的条件下,此时改善(恢复)农田景观宜人价值补偿标准应当为最高经济价值的种植方式与最高景观价值种植方式之间经济收益的差值。在实际中,由于农田经济价值应当以农产品的利润为准。

【参考文献】

[1] Aliza Fleischer,Yacov Tsur. Measuring the recreational value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J].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0,27(3).

[2] Aliza Fleischer,Yacov Tsur. The Amenity Value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 and Rural-Urban Land Allocation[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9,60(1).

[3] Brunstad,R.J.,Gaasland,I. and Vardal,E.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optimal level of landscape preservation[J].Land Economics,1999(75).

[4] Dakin,S.L. There’s more to landscape than meets the eye: towards inclusive landscape assessment i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The Canadian Geographer,2003(47).

[5] Drake,L. The non-market value of the Swedish agricultural landscape[J].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2(19).

[6] Feather,P.and Barnard,C. H. Retaining open space with purchasing development rights programs[J].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25).

[7] Fabian Waltert,Thomas Schulzb,Felix Schl?pferc. The role of landscape ameniti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Swiss municipality data[J].Land Use Policy,2011(28).

[8] Fabian Waltert ,Felix Schl?pfer. Landscape amenities and local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migration[J].regional economic and hedonic pricing studies Ecological Economics,2010(70).

[9] 马鸿运: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0]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 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2] 史清华:农户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3] 王忠义、宇振荣:都市型农业走廊建设集锦[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14] 宇振荣、郑渝、张晓彤等: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理论和方法[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15] 蔡银莺:农地生态与农地价值价值关系-湖北省不同类型地区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16] 邓锡荣:农田景观的美学释义[D].西南交通大学,2008.

[17] 陈颖:景观农业的内涵和构建[J].经济学家,2008(3).

[18] 林清、魏云华、林魁:我国乡村景观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前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8).

第7篇

关键词:人工湿地 绿地系统 生态景观

Abstract: the wetland is the interaction of water and land form a distinct ecologic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survival environment and nature is the rich biodiversity of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one. Artificial wetl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has a variety of value, including the ecological value, the humanistic value and social value. For artificial wetl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need in the location, plant configuration and design of waterfront full time.

Keywords: artificial wetland green space system ecological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 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湿地的概念

湿地是由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根据1971年在伊朗签订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也就是湿地公约)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深浅于6 米的海水区”。 作为与海洋和森林齐名、共同组成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的湿地,有着“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物种的基因库”等诸多美誉。另外,湿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包括抵御洪水、改善气候、控制污染、净化水质、环境美化、维持生态平衡等功能。而且,湿地拥有的自然风光也让人格外向往,湿地具有的复杂的动植物群落和珍贵的濒危物种具有很好的科学研究价值。

二、人工湿地

随着人口的增加,加上人类对于湿地的片面认识以及不合理的开发,造成湿地面积大幅度萎缩。据统计,由于湖泊围垦造成长江流域湿地面积减少达150公顷,其中,有着“千湖之省”的湖北省的湖泊数从20世纪50年代的1066个减少到20世纪80年代的83个,可谓“损失惨重”。此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由于湖泊围垦而缩小了1011.5平方千米。

湿地面积的萎缩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首现,湿地的调蓄功能下降,水位抬高,栖息地面积减少以及越冬环境改变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降。1998年长江流域的大洪水给了我们一个严厉的教训。其次,湿地面积迅速减少也影响在其中生存的生物,造成生物多样性的特性的丧失。此外,水土资源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也都是湿地面积减少带来的恶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护湿地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人工湿地”的概念应用而生。1989 年,D.A.Hammer 在其著作《人

工湿地处理生活、工业和农业废水》一书中给出了“人工湿地”的概念,即人工湿地是“由人工设计的、模拟自然湿地的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由水、处于水饱和状态的基质、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动物等组成,并通过其中一系列生物、物理、化学过程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人工湿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对于污水和废水的有效处理和净化,有效组织面源污染向自然湿地的扩散等。此外,人工湿地还可以成为鸟类的栖息地,有利于生态平衡。作为自然湿地的补充,在缓解自然湿地受到的环境压力和威胁等方面,人工湿地也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

三、人工湿地生态景观的价值

人工湿地在显示出起多方面功能的同时,其中的生态景观的功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比如,在许多地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园区、科普教育区等。在建造人工湿地的时候,如何兼顾生态和美学,进行有效的设计,成为学者们研究的课题。

人工湿地生态景观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以城市人工湿地为例,其具有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等几大方面。

3.1生态价值

城市人工湿地的生态价值包括调节城市气候、控制洪水以及补充城市地下水等几个方面。

首先,在城市人工湿地中,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中水分含量,改善空气环流状况,提升环境质量。此外,湿地的一个巨大作用就是可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并降低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各种疾病,有利于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

其次,城市人工湿地通过调节河川径流,保持各流域水量的平衡,对于缓解洪水的影响起到巨大作用。正如前文所述,1998年发生的大洪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湿地的减少导致其调节水流的功能下降。

最后,城市人工湿地还具有补充地下水的功能,不断向地下水层补给水源。这对于防止干旱以及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城市地面沉降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3.2人文价值

城市人工湿地在设计的过程中,结合了历史的、民族的以及当地的文化因素,具有很强的人文魅力。这种设计,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将文化表达出来,让城市的每一个人都能深刻感受到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人文价值不言而喻。

3.3 社会价值

城市人工湿地蕴含着独特的自然风光,是人们观光、旅游和娱乐的好去处。在这方面,许多城市通过将湿地建设成生态公园、生态旅游区等形式吸引大批的游客,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此外,城市人工湿地也可以吸引许多的动植物、濒危物种,成为其栖息地,对于科学研究以及教育,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四、人工湿地生态景观的设计-

在设计人工湿地生态景观的时候,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即既要满足人工湿地的生态功能,又要符合景观设计的原则。因此,对于人工生态景观的设计,需要仔细的筹划、遵循一定的原则。

4.1 选址原则

在选址的时候,首先需要满足建造人工湿地所需基本条件,我们称之为就近原则,即应选在原来存在湿地或就近仍然具有湿地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因可能存在湿地基质、水文环境和生物种源,如被废弃的河道、河漫滩等,因而建设起来相对容易。

其次,要具有整体性的观念,即把人工湿地放在城市生态规划的大环境下考虑,这样才能与城市其他的生态区相协调,共同发展。最后,作为生态景观,在选址的时候应充分调查,利用好当地原有的景观,做到顺其自然,这样也可以节约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4.2 植物配置

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植物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对于植物的配置,应考虑两点:植物的多样性以及尽量采用本地植物。

植物多样性的好处不言而喻,既可以在视觉效果上相互映衬,具有很强的景观美感,还可以在对于水体污染物处理的时候相互补充,利于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

此外,利用本地植物是因为本地植物适应了本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

4.3 水岸空间的设计

水岸作为湿地系统和其他环境的过渡,其设计和处理需要精心考虑。在许多水岸设计中,由于考虑不全,使用混凝土或者草坪设计水岸,结果加剧了湿地的生态负荷。

对于水岸设计,采用的科学做法是种植湿植物、或者以湿质土壤代替混凝土等人工砌筑的做法,既可以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可以为动物提供栖息地,而且,从视觉效果上来说,也是一种丰富的景观。

五、盐城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

5.1 项目介绍

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为世界重要湿地、东北亚地区丹顶鹤迁徙的重要节点、我国重要观鸟地点。旅游区所依托的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还有一个名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盐城生物圈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协调理事会在我国批准的第九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6年被纳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1999年被纳入“东亚―澳大利亚迁徙涉禽保护网络”。

5.2 规划的定位和设计要点

1、功能定位

湿地生态保护、 珍禽驯化与保育,科普教育,旅游体验,休闲游憩,科研教学。

2、特色定位

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整合绿基(湿地植被)、蓝带(水体与大海)、节点(生态景观点)、轴线(科考通道)与公共空间,构建“生态、生物、生命、绿色、自然、人性化”的景观格局。

规划以“鸟类乐园绿色天堂----中国首家大湿地生态博物馆”作为其旅游主题定位,以国家4A级景区为发展目标,着力打造 “亚洲湿地观鸟基地”。规划设计的旅游项目有:生态长廊――“湿地珍禽”景观廊道、东北亚丹顶鹤迁徙路线微缩景观园、湿地浅滩招鸟、引鸟、留鸟景观设计、树屋观鸟塔等。

盐城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以原生态开放空间为主体,是大型的郊外自然式景区,大面积的绿地,各种类型的湿地决定了景区的风格,这里将成为鸟类的天堂,湿地的天然展示场所,也是人们亲近自然学自然的最佳场所。通过景观的种植和硬质景观的设置:比如利用现状水资源,通过自然式的造景手法,种植颜色、形状、质地各异的水生植物,营造物种丰富的湿地水生花卉林地景观;木栈桥景观:丰富景区的景观内容增加景区趣味性、参与性、体验性。结合水际植物群落的展现,个别地段营造了栈桥式亲水生态空间,随水位的变化出现高低错落;通过多样的景观设计手法体现多样的湿地功能(水质净化、栖息低保护、休闲观光);在城市中建立野生动物生境,为生物融入城市提供机会,为游客提供多样的旅游活动与宣传教育机会、生态保护、生态恢复与观光旅游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邹锦:《人工湿地生态景观设计》,《装饰》,2005年第3期。

[2]郑燕:《人工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价值及其利用设计》,《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

第8篇

关键词:生态景观林;树种;配置

中图分类号 : S731. 2 文献标识码 : A

随着工业的发展,我们所处的生态自然环境在不断地恶化,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生态景观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作用,还可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和迁徙走廊,促进生物物种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的地区,生态景观林的设置不同,最主要的不同是树种选择和配置上的不同。我们要根据各种树种的不同特性,根据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选择和配置生态景观林树种。

一、生态景观林的基本组成

生态景观林带主要由绿色景观带(线)、景观节点(点)和生态景观带(面)组成。绿化景观带是将主要高速公路、铁路两侧20~50米林带和沿海海岸基干林带、滩涂湿地红树林为主线,建成各具特色,景观优美的生态景观长廊。景观节点是沿线分布的城镇村居、景区景点、服务区、车站、收费站、互通立交等景观节点绿化、美化、园林化,形成景观亮点。生态景观带是将高速公路、铁路和江河两岸1公里可视范围内的林地,改造提升森林质量和景观质量,形成主题突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

二.生态景观林树种选择的原则

1树种和区域的地质特性相协调的原则

树种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地势情况来选择,要遵循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的原则。要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合当地的林地立地条件,树种的生长速度也要足够快。

2重视树种间的关系的原则

生态景观林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善生态环境,因此生态景观林树种的选择要注意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乔木树种和灌木树种之间的搭配和结合,适当搭配速生树种、共同建立结构稳定、生态功能完善、景观良好的生态景观森林群落。

3树种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景观效果

生态景观林还有一个美化环境的作用,因此在树种的选择上可以考虑选择一些树形整齐,季相变化明显,或叶、花、果比较漂亮的树种,常绿和落叶树种混交,就能达到很好的景观美化效果。

4树种的选择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生态景观林的建设能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但在不能单纯依赖旅游的有居民生产的地区生态景观林可以与旅游、科普、文化等工作有机结合,通过打造绿化美化生态文化品牌,建设进入式林地和配套浏览通道、林间小品,以及进行参与性管理、采收等方式,形成生态旅游的新增长点,带来经济效益。

三、不同树种的形态特征和应用价值

不同的树种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态景观林树种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树种的类型、枝冠、叶、花、果等因素,不同的形态特征有不同的应用价值。银杏树形高大挺拔、叶色变化丰富、果实宜食宜药,香樟是经济价值极高的树种,广泛应用作庭荫树、行道树、风景林等。雪松是常绿针叶大乔木,树枝优美,是著名的园林风景树种,可在广场,公园,绿地,建筑场地广为栽植。栾树耐旱耐瘠薄,生长快、春花秋果满树,是园林中重要的观叶观果树种,柑橘、柚子树四季常绿,春季花香四溢,秋冬满山果黄,是长江边优良的经济树种。三角梅、黄栌,一个夏季红似火,一个秋冬似残阳,是优良的观叶灌木树种,也可种在花坛、草坪上。石楠树冠球形,枝叶浓密,春秋叶红似火,冬季红果满枝,是美丽的观赏树种。在进行生态园林树种的选择上要根据树种的形态特征和应用价值,结合当地的景观布局和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进行选择。

四、部分地区生态景观林树种的配置

1重庆长江两岸生态景观林树种的配置

重庆云阳、奉节、巫山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长江两岸山大坡陡,土层较薄,耕地交错,人口密度大,年平均气温16.4℃,年均降水量约1260 mm,灾害性天气主要表现为寒潮低温、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和冰雹,水土流失特别严重。要满足生态治理长江和营造长江景观带的要求,按照“生态优先、相对集中、尊重民意、适地适树”的原则,在耕地内经济林选择脐橙、柚子、枇杷、龙眼等树种,生态林选择油橄榄、核桃、红豆杉、金银花等树种,宜林地可配置刺槐、柏木、女贞、栾树、香樟、重阳木、银杏、楠竹、木荷、枫香、桉树等,并辅以连片三角梅、黄栌、石楠、黄花槐等灌木树种,构成不同季相突显的花、果、叶景观效果,沿岸的村镇作为景观节点,可选择桂花、香樟、银杏、黄葛树、重阳木、天竺桂、小叶榕、碧桃等为骨干树种,打造成景致各异的景观点,从而达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美化长江两岸的目标。

2西安白鹿塬直观坡面生态景观树种的配置

白鹿塬位于西安市东南部,土层较深厚,植被稀疏,台田、地埂、立坡、陡崖等黄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生态景观林的建设上要根据这个地区的地形地势。林种、树种特征进行规划。在坡顶的地方可以选择栽种桃、李、杏、樱桃等经济林;陡坡地段可栽植侧柏、刺槐等根系发达、抗抗旱的防护树种;缓坡处的生态景观林带可以栽种的树种有红叶李、樱花、桧柏、雪松、油松、国槐、银杏、栾树、紫薇、梧桐、五角枫、香花槐等。

结语

生态景观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作用,还可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促进了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景观林的建设要从树种的选择和配置入手,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特征,根据不同树种的形态特征和应用价值,选择合适的生态景观树种,在兼顾民生的基础上营造既有观赏价值又能提高生态环境的生态景观林。

参考文献

[1]徐高福,袁位高,卢希.生态景观林目的树种选择定量研究[J].绿色科技.2012,(0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