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7 15:03: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职业教育研究课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职业体育课程教学体系 问题 特点 课程设置 目标定位
一、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教育观念陈旧
普通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学主要以传授某项运动项目的运动技能为主,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但是很多学生可能在考试后就停止了该项目的运动,终身体育意识没有得到贯彻,没能很好地与职业相结合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职业体育教育模式。
(二)体育教学目标未能与职业发展相结合
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体育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法上以增强体质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主要目标,忽略了与未来职业相对应的职业体育教学目标,未能降低学生职业病发生的概率,未能使体育锻炼技能和方法成为学生职业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使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三)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缺乏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依然是以各个单项的运动技能为主,没能将各个单项中与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锻炼手段和方法提取出来,形成与职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的示范、讲解、指导和学生的听、看、练等体育教学方法依然是主流,这种教学方法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性,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职业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一)职业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特点
1. 健身性
健身性是所有体育课程教学中都有的一个特点,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也应该突出这一特点,在单项体育课程教学中加入素质练习,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基本目标。
2.合理性
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量。比如:对于站立类的工作需要加强腿部和腰部力量的练习,可安排健美操、有氧健身操以及球类运动等项目;对于伏案类的工作需要加强颈部、腰部力量和手指灵活性的练习,可安排太极拳、健身气功、球类等项目。
3.终身性
选取不同项目的体育课程以及结合其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掌握多种锻炼方法和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为其终身体育锻炼打下扎实的基础。
4. 职业性
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应根据专业发展特点进行选择,使学生意识到体育课程的学习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是有所帮助的,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二)职业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目标定位
职业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目标可分为体育锻炼目标和职业发展目标。体育锻炼目标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锻炼知识和方法,能够制订简单的运动处方,掌握几项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职业发展目标应使学生掌握其职业群体身体和心理的负荷特征以及易得职业病的成因和预防知识,掌握增强职业体能的锻炼方法和途径。
(三)职业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
为实现职业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职业体育课程可由基础体育课、职业体育课、体育选修课、课余体育锻炼、体育社团和俱乐部等五个部分组成。在教学内容方面,可根据各个院校所开设专业对身心发展需要的不同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块。表1为我校所开设的三个专业,可根据其岗位需要的身心素质选择性地安排其教学内容。
表1中华女子学院高职学院专业岗位职业体育课程教学模块表
序号 专业岗位
类型 岗位需要的核心素质 教学内容
1 学前教育等师范类 手指灵活性,腿部、腰背肌力量,体育游戏,户外体育活动及小型竞赛活动 体育游戏、球类、形体、健美操、队列队形、体育养生知识和健身气功等
2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音乐表演等服务与艺术类 发展腰、腿及下肢静力性耐力,性格开朗、体形健美,形态气质佳,逻辑思维有条理,适应能力强,团队精神、交际能力 拓展训练,体育舞蹈、形体、礼仪、太极拳、体育养生知识和健身气功等
3 社区管理类 发展颈、肩、腰背肌肉静动性耐力,手指协调性、动作的准确性、触觉的敏感性,注意力的专注及反应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团队精神 体育养生知识、健身气功、按摩、太极拳、棋类运动和球类
1.基础体育课
基础体育课主要以发展学生基础身体素质,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的基础知识和方式方法,能够制订简单的运动处方。
2.职业体育课
职业体育课主要通过与其专业特点相结合发展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达到预防职业病,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
3.体育选修课
体育选修课主要是根据学校现有师资、场地和器材,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满足职业发展需要为目标而开设的课程,是基础体育课和职业体育课的补充。
4.课余体育锻炼
课余体育锻炼是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课程教学的延伸,主要是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的锻炼方式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结束语
公共体育课程应围绕“职业”二字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开设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课程,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必须以为专业服务为原则,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能力 核心 课程体系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但在职业教育教育理念和理论研究上,尚有众多分歧,亟待统一。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而普通教育是选拔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评价上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核心就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我们应明确职业能力内涵,为实现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设置,由课程设置和能力目标,决定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相互的衔接,最终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赵志群认为职业能力是人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是从事一个(或若干个相近)职业所必须的本领,是在职业工作、社会活动和私人活动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职业院校有一个针对某个岗位群的明确的目标定位,而且不同的职业院校,要有符合自身校情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办学定位。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由于专业的多样性,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多元性;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培养对象的复杂性,因而,职业教育应具有独特的个性特色。按照国家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要求,各个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应找准自己的定位,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关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有人将职业能力具体化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在职业活动中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和评价结果的能力。方法能力是个人对职业和公共活动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作出解释、思考和评价,并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社会能力是处理社会关系、理解奉献与冲突及与他人负责任地相处和相互理解的能力。三种能力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中,是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整体。
职业能力是确定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本依据。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职业能力能否突破常规表述,具体地描述出岗位任务实际需要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体系建设成功与否。培养能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开发出职业特色鲜明,与岗位任务联系紧密的职业能力,构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性的、根本性的任务。
三、课程和课程体系建设
依据教育理论,课程的最基本含义,就是学习范围、进程、计划和程序。从教育管理的角度,课程界定为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方案,它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教学时数、课程教学先后顺序或课程教学进度安排等要素构成。这一概念包括几个基本要素:首先,课程是有目的的,不是自然产生;其次,它是一个有组织的体系,有固定的结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最后,它有科学体系的意义,也有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体系。课程内容是由知识、技能与态度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课程内容三要素的各自内涵与比例不同,形成了不同教育类型课程的不同特点。高职教育课程目标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必然使其课程内容导向教育对象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获得。也即高职教育课程内容三要素的设计,必然主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就业需要。
【关键词】教育课程资源教学模式
一、引言
职业教育改革要求课程资源不仅注重学生学习与从事职业的关系,而且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项目主题式课题资源突破了传统的以教科书为出发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出发点的新模式。“主题式”资源由点、面、线三维构成立体模型,“点”是学生最具价值的教育主题;“面”是由各种资源的主题发出的,这些资源可以是跨学科的,也可以是同学科不同领域间的,不同的面通过横向链接阐释教育主题;“线”是各个主题之间的思维逻辑的轨迹,不仅反映了课程资源开发人员的价值取向,是培训目标选择和使用资源的内化行为。基于项目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突破了仅仅以知识为基础的设计理念,并注入以学生为中心和面向社会的设计思想。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学生的整合、创新、评估等思维能力,挖掘他们团队合作与管理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行为能力,对项目主题式课程教学模式贯彻执行是非常重要的。
二、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项目主题式课程教学模式是以专业职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为参照点、以项目为载体、以主题工作任务的分解来设置课程和组织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建路径分为任务分析――项目确定――项目实施――项目评价四个步骤。
(一)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的内涵
作为一种更实用,更贴近生活方式的课程教学模式,项目主题式课程教学模式体现了社会进步、个性完美和学科发展的综合价值取向。项目主题课程模式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目的,它是一种追求教育行为、教育接受和教育绩效的三者融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首先,通过完成一项专业工作中的具体任务,培养学生的技能,增加学生的知识,以实现理性的行为目标;然后,通过结构化主题任务详细分解,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目的,以实现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指标;再次,通过项目作为典型产品或服务的载体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实现其具有实践性的目标。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的方式在真实任务中学习,最终将学术能力整合到实际情况中去。
综上所述,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内涵主要有五大要素:(1)以学生所选择的学科课程为主;(2)引导学生领会学科知识核心概念和原理; (3)学生自身要对学习主题作出选择、设计和管理;(4)建设性的调查研究和知识建构;(5)现实情境中提出的问题要保证其真实性。
(二)项目主题式课程的资源特点
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是一种非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有着不同的资源结构、功能和价值,它受到实施主体有意识、动态的分配、开发和利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性。学科知识作为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的主要背景,反映的主要内容是知识的主题。首先,它打破了传统知识单一的结构和框架,以项目的主题作为主导,有序的重组了学生的学习规则和知识模块。 其次,资源不仅保留了对学科概念的关注,而且扩展了与这些概念及其设计工作相关的知识。 最后,建立了有利于项目工作的“框架”,也就是项目模型和项目研究策略。
2.多样性。项目资源的多样化主要有以下表现:首先,“客观的形式”多样化。由于课程的地域、时代、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不同,其客观存在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其次,“主观形态”的多元化。课程资源的主观形态由于受到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宗教背景各不相同的影响,主观形态也呈现出多样性。第三,课程资源的目的是多样化的。它不仅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而且对社会来说也是一种能够发挥效益的资源。最后,对课程资源的评价也是多样化的。不同的学习者,由于各种各样的生活经历、个人特点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必然会导致对各种教育资源评价的多样化。
3.变动性。项目主题课程资源是一个包含在社会资源系统、人们主观价值体系里的子系统。 因此,课程资源的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一定时间内它总是有一定的限制,这个限制又有很大的灵活性,同一情境下不同的主体可能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不同。 同一地区的地域条件、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征等各个方面都会影响到课程资源的发展,使其具有很大的变动性。
4.模拟性。一方面,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来自企业的实施项目,可以通过一些模拟操作软件(如民航客机操控驾驶模拟软件和银行柜台操作模拟软件)来模拟其操作过程。 另一方面,一些是专门为项目学习而开发的,它们具有真实设备的能力,但在规模上小于现实中的设备,并且能及时进入项目学习所需的状态。
5.协作性。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教学模式还是学生协作、师生互动的平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积极协商,当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可以提供指导,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讨论、互助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评价系统,方便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团体相互评价,师生之间相互评价。
三、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实践
(一)、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的构建
项目主题式课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工作中所需要的实用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态度,这是行动导向教育理念的典型表现,通过学生所在岗位的任务分析、任务和项目的确定以及典型产品的形成来构建学生职业行动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操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从而培养出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融合在一起的混合型人才。
据此,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建构模型是按照项目规划――项目实践――成品展示――项目评价的路径走向建构的,从建构的路径看,项目主题式课程遵从实践―理论―再实践模式,据此路径,职业分析是第一步,基于学生的专业分析,明确各专业中的工作领域和具体的工作岗位,这既是项目主题式课程设计必经之路,也使项目主题式课程源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在专业分析的基础上,找到每一个专业中主要的工作区域,对各工作领域的具体岗位作出明确的分析,并以确定后的岗位为参照,在老师和行业精英的帮助下,认真分析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越细化越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尊重专家、企业界精英的看法,勾勒出详细的任务分析表,应该在课程专家和专业老师的帮助下掌握完成每个特定任务所掌握的技能,同时保持好良好的心度,最终完成行动研究工作并开始向学习领域过渡。
在学习领域,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主体概括,在这方面应该充分发挥课程专家和专业教师的核心作用,认真分析完成特定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即主题,并依此主题将包含相同或接近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与职业情感不同的任务加以归纳和结构化,使特定的任务总结和抽象议题成为可供学生操作的的任务,完成由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变。
完成这一阶段的核心任眨仅仅是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还必须进入到学习的环境中,创造一个有利于完成学生有效学习的项目,这就需要根据主题任务的边界,以项目为载体,按照工作不同阶段的逻辑关系,把项目各个阶段任务化,然后根据项目各阶段的成长规律,将项目结构化,最终建立反映了各种类型的项目课程结构特征的一系列主题式课程。在这种构建模型的过程中,主题概括和任务分解是最重要的环节,它们的质量影响整个项目的建设进程。
(二)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的实践
以项目为基础的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的实践,指的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围绕一个具体项目,研制新产品或在原有产品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选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通过在实践中探索与创新进而获得更前瞻的知识,掌握更专业的技能,然后获得更大的发展。
首先,项目主题式课程学习情境是具体真实的,学习内容全面开放,学习方式多样,协作学习方式丰富,学习手段电子化,学习收获也越来越多。该模式的核心特征是,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课程为典型产品研发服务,每个项目都包括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其工作流程这样的:首先,我们必须在专业化工作的基础上,明确工作岗位,建立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项目与主题工作间要形成一个相对应的关系,用由此产生的现实作品来解决现实问题。运用“角色扮演法”与“岗位任务”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培养职业教育学生的专业能力,甚至达到专家的水平。
其次,通过分析工作任务,了解岗位具体工作职责,在设计工作过程,如果学生只知道一次又一次地做,但不知道该怎么做才产生有用的效果,工作热情就很容易失去。因此,必须展示现实的作品,这些最后的作品通过网络媒体、记事本记录和,可以使沟通、讨论和小组互动更加方便,让团队成员分享,从而形成了对项目主题的一系列知识,并通过写日志进行反思,以便今后的工作得到提高。
最后,要有完整的项目评价。自我评价是在学习的基础上的自我检查和反思,能提高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作品进行评价能力;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所受的职业教育提供反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岗位工作的理解。由于不同的项目具体内容不同,最后随着项目的完成,学生的岗位工作经验得到不断扩充,职业能力就会不断增强。
一、会计专业课双语教学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我国高校的会计专业课双语教学自2001年教育部大力提倡以来,已有十多年的历程。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教学效果上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双语教学中学科内容的学习与英语语言学习之间关系难以处理。
如何处理学科内容的学习与英语语言学习之问的关系成为双语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近年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公共外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给双语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果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是一味地强调英语的讲授形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双语学习的受挫心理,最终导致丧失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二)教师从教的动力不足
双语教学对授课教师要求很高,要求教师必须兼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在课件的制作、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等方面均面临较大压力。在没有措施激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情况下,教师从教的动力不足。
(三)教材不能很好满足双语教学要求
选择原版英文教材可保证学生领略到国外原汁原味的教学内容,能让学生接触到国外最前沿的学科动态,但国外原版教材往往与国内课程体系不太匹配,甚至某些内容与中国国情结合不紧密。
(四)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普遍薄弱
会计专业的课程安排与设计等不符合企业的要求,教学与实践环节脱钩的现象。“灌输式”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把记忆当作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这种方式过分偏重讲授,固然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应用能力欠缺,不适合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
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一)健全双语师资的培训与激励机制
双语师资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双语教学的成败,高质量的双语师资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教师不仅要系统地掌握所教课程的专业知识,而且要能够用外语表达、解析本专业知识,要具有相当高的外语表达能力,必须是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应尽快健全双语师资的培训机制,采取集中与分散、聘请外籍教师与培训本校教师相结合等多种措施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因此,应逐步建立健全针对双语师资的激励机制,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适度增加双语师资的课时津贴,并在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等方面予以侧重,以提高双语师资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确保双语教学的标准和质量。
(二)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双语教学实践。
双语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需要有系统有组织地对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原则、教育模式等进行深入研究。只有不断地加强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积极借鉴国外双语教学的成功做法,不断总结我国双语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探索并揭示双语教学的规律,如双语之间的关系及教学中的使用度、双语教学的目标评估标准、双语教学展开的最佳时间段(年级)等,才能更好地用理论指导实践。
(三)加强双语课程配套教材建设
双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关系到教学的质量与效果。高职院校双语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引进的原版教材,具有知识性强、图文并茂等优点,但由于中外文化思维差异,原版教材不能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类是国内自编的英文双语教材,具有结构严谨和符合学生阅读习惯的优点,但由于外语语言质量不高,常常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双语教材建设仍处于一种滞后状态。
高职院校应积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双语课程配套教材。如果选择国外原版教材作为双语课程教材,则应该在原版教材的基础上编写适宜学生阅读的中文辅助学习材料;如果选择自编双语教材,有必要同国外院校合作编写,以保障教材的语言质量。
(四)强化双语氛围,增强学生用英语学习的兴趣
一、注重课程建设的系统性
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孤立的。因此,课程建设的问题应置于整个高职教育教学的系统中去考虑、去建设。同时,要明确各类课程在整个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晰各类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注重课程与教师、课程与教材、课程与考核、课程与评价等方面关系的拟定。在此基础上,实现以岗位定能力、以能力定模块、以模块定课程,以职业能力规范素质要求、以素质培养整合课程模块。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联系教与学的中介,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集中反映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它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目前,从整体上看,我校的课程体系还是原来的模式,以学科性课程为主,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基础课多,专业技能课少;理论课多,实践课少。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教学方法比较僵化,人文精神教育较弱,人才培养体系及模式与创新能力偏离。基础理论课多,操作性、应用性强的课程少,导致学生毕业时满脑子理论知识,却不知有何用、在何处用、怎样用、如何操作,以至于一个毕业生在用人单位规定的30分钟内绘不出一张简单的表格……诸如此类的例子并不少。可见,我们必须尽快构建适合学生需要、社会需要、时代需要,有明显岗位针对性的、培养实用技能性人才的课程体系。
二、强化科研工作的推动性
虽然高职教育首先是一种职业教育,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学科研工作的推动性。如何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对于教育教学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建立以实用技能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以实用技能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是把课程按不同性质分成三个群组,即“专业基础课程群”“职业技能实践课程群”和“综合素质课程群”三个模块。“专业基础课程群”即把多种性质相近的专业综合为一个专业集群,以该专业集群所需要的基础性共同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基础,组合设计“基础课程群”,再以该项专业集群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为标准,设计组成“专业化方向模块课程”。这样的课程组合可以使教学内容紧凑、精炼,可剔除与职业能力关系不大的陈旧、偏深的理论知识,有针对性的补充实用性的新知识,并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四、加强实训教学的仿真性
高职教育中课程的基本模式是理论+实训,而职业性、实用性、操作性应该是高职课程的基本特征。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不能机械地分离,必须明确哪些知识点、知识环节需要分解为实操环节;课程建设的内容要随着职业(行业)的变化而变化,要加强实训教学的仿真性。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和实际操作相互融合,主要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那么如果还是一个老师来教学的话,就会出现课堂管理和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容易造成教学效率的教学质量的降低。如果安排一个主讲教师,再配一个实习指导老师,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效果,也是合理配置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需要。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
摘 要 高职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高职教育的独特的实用性教学特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也有其特殊性。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所学专业紧密联系。着重于应用和实践,提倡学以致用,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 实用性体育课程
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高职院校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实施教学的原则及方法,并针对学生未来要从事专业的特点,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切实可行的设想。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查阅了体育教育理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课外体育、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同时阅读了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有关的多篇文献。
(二)访谈法
走访省内部分高职院校,了解了各校专业设置和专业学习特点,体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并观摩了体育课,且与师生进行了座谈。走访市内部分校企合作企业,了解企业工作岗位特点和用人条件,掌握信息与材料供研究所用。
三、高职体育实用性教育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和用人单位培养大批管理型、技术型和实用型专门人才。在高职院校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设专业、以岗位核心能力设课程”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的主导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需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高职特色,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特点与需要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以培养学生职业所需的实用体育知识、一般身体素质、职业特殊素质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高职体育教育必须把握高职课程设置特点,密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联系,开设更能够适应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岗位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新模式
四、根据专业的职业特点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从高职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出发,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体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高职体育发展的重要之路。目前,高职体育教学更加重视与职业相关的体育能力的培养,重视引导学生从职业规划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体育能力,引发学生对体育与职业的思考。因此,从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出发探讨高职体育课程的构建就是从实际出发,发展学生与职业相关的体育能力。选择与职业相关的内容,依据国家和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要求,参照专业方向,从专业需要的角度出发,开发职业需要的体育能力,增加职业技能相关的课程,促进学生职业体育能力的发展,
(一)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体育实用性教学模块。
(二)体育实用性教学模块按功能分为:
1.专项技能类包括:球类模块(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防身健体类(武术、散打、跆拳道、防身术);形体健美类(健身、形体、健美操、体育舞蹈、广场舞)
2.身体素质模块包括:生产制造类(力量性练习、俯卧撑、哑铃操、跳绳、多级蛙跳);管理类(腰部肌肉力量耐力练习、颈部肌肉力量耐力练习、瑜伽、健美操、形体练习);计算机信息类(腕部力量练习、颈部肌肉练习、肩部肌肉练习、腰部肌肉练习)
3.体育实用性包括:健康自我评定;熟悉各专业岗位特点和身体素质要求;常见运动损伤与慢性职业职业病的防治、心肺复苏操作、各类安全防护与逃生法。
4.大学生课外体育素质拓展课包括:参加各类体育讲座3次以上;参加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合格、组织参加测试工作;体育社团参加社会比赛、表演等;参加院级以上的体育比赛获前六名、参加裁判和组织工作等。
5.短期岗位职业训练班包括: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职业岗位心理人格训练;职业岗位管理与创新训练;团队协作训练。
(三)专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设置模式。
1.体育选项课A+身体素质课B+体育实用性选修课C(学期制)。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第一、二学期以学生所选专项课加身体素质为重点,加大身体素质的练习比重。从而有效地发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职业功能和健身、健心功能。提高学生体力和运动技能。第三学期按所学专业选修体育实用性理论与实践模块内容,完成所需学分。
2.体育选项课A+大学生课外体育素质拓展课D(学期制)。第一、二、三学期为体育选项课,每学期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体育素质拓展项目,学生可按兴趣选择大学生体育素质拓展项目,完成所需学分。
3.体育基础课+体育选项课A+体育实用性培训班E(学期制)。第一学期以大类体育基础为主学习体育技能。第二、三学期为体育选项课为主,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体育专项课。每学期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短期培训班,以岗位职业训练模块为主。
五、确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
高职院校学生学制三年,体育教学各院校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各有不同,一般是采用“2+1”或“3+1”的教学模式。以基础课-选项课-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为主。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体育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对体能需要选用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不仅具有体育的合理健身性、娱乐放松性.更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发展和提高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在基础课教学内容上以增强学生体育知识,培养学生体育欣赏,掌握保健、矫正和预防能力为主。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选项课以原有的院系、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要求。自主地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有利于高职学生体力和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的发展。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根据各院系专业的特点,紧扣职业劳动的需要,进行各种实用身体训练,可以使学生获得适应职业的身体素质,毕业以后可以很快地适应职业劳动要求,并为将来在各个劳动岗位上干出成绩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选择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训练方法。应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练习,如生产制造、工程建筑装潢等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设定拓展训练、球类、攀登、爬杆、爬绳、走平衡木等上肢力量练习和身体平衡练习,增强学生的平衡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对管理、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可进行拓展训练、气排球、太极拳、乒乓球、体育舞蹈等项目的练习,增强下肢的静力性力量,加强上肢小肌肉群的灵活性,另外预防下肢瘀血和静脉曲张;对计算机、会计、文秘等长期伏案的办公人员,可进行防身术、办公室瑜伽、太极拳、健美操的练习。
六、更新教学理念,研究新理念新方法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越来越多,不同专业有不同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不同人才规格对身体素质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对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理念上要不断更新,适应高职专业职业特点的要求,要能够根据学生专业岗位的职业特点选择实用性强的体育教学内容;要能根据职业技术学习劳动对身体产生的不良影响选择具有康复、医疗保健作用的体育教学内容;要能够激发学生树立牢固的终身体育的思想,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到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细致全面的调研。加强对学生专业特点的研究,掌握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对新型体育运动项目及发展趋势的敏感性,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果,加强理论修养提高教学水平,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以适应体育课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
了解企业工作流程与工作特点,开发与选择实用性教材。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设专业、以岗位核心能力设课程”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的主导下,明确了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制定课程选用教材过程中要到相关企业进行全面调研,了解企业工作流程与工作特点,找出学生职业技术必需的职业体能及职业对人体的影响,通过校企合作,选择适合学生职业实用性高职体育教材和开发校本体育教材。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课题编号:JG201104。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2] 缪本海.关于我校开设实用性体育教育课程的探索[J].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
[3] 孙咏梅.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改革高职体育课程[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4).
[4] 陈功立.高职院校增添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2).
【关键词】职业道德;法律课程;教学对策
前言
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于职业的指向性相对不专业,所以学校更应该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从根本上保证学生跨出校门后,也是一个具备专业职业道德的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开设,大到改变社会现阶段的风气,小到提高学校的专业程度,无论是从哪方面说,开设这门课程都很必要。
一、当前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老师的专业素养缺乏
很多学校开设课程后老师们并没有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只是单一的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缺乏课堂的互动,在课堂上,老师处于主导位置,课堂气氛枯燥无味。甚至于有的老师专业知识并没有掌握完全就开始了讲课,授课过程完全按照书本照搬,对于学生的提问也没有准确的回答。
(二)学生的学习意识不高
很多学生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程重视程度也不高,觉得学了也没什么用处,不学习这门课程,出了学校的大门我还是能好好工作。或者有的学生认为,现阶段社会上不良风气太多,在学校学习也没有办法应对社会。还有一部分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认真学习,但是面对实际情况却无法应用。
(三)学校不能加以重视
而对于学校来说,很多学校只是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并没有将这门课程重视起来,学校相关课程的教师团队建立的也不完善,学校对课程的安排不科学,没有根据专业进行相关的训练,对于课程的制度不能得到健全和完善,导致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实施不顺利,不能适应时下的课程要求。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重点
(一)注重课程的科学性
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成效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要学会注重课程的科学性,虽然课程的科学性在很多专业上都能得以体现,但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上却很缺乏。无论是教学课程的设计方面,还是教学理念的实施,都没有很好的体现课程的科学性、所以我们要做到,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特点、学生程度、教学的实施,制定出一套符合科学性的教学方法。
(二)注重课程的差异性
注重课程的差异性,简单来说就是注重授课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不同调整,调整中要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通过教学方法的辅助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引导将每位学生都“带”到课堂中来。
(三)注重课程的艺术性
注重课程的艺术性,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处于毕业就进入社会的阶段,在进入社会前接受到的教育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教学方法就要讲究有一定的艺术性,学生在这一阶段已经对教育的意义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经历了小学、中学,单一枯燥的课堂对他们已经没有吸引力了。他们更喜欢从课堂中获取乐趣和新鲜感。这就要求老师要尽可能地采取新型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在教学中多融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因素,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新高度。
三、加强职业道德与法制课程成效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应该树立起课程的重要性意识,面对学生要抓住情感的表达,在课堂上及时的改进自己教学方式的不足,对学生的提问加以耐心的讲解。课下要对自己专业知识进行补充,因为每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上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程,按照学校的教学资源,并不能保证每个专业都有一个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老师,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不仅仅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对时下的经济、政治、教育、医学等多方面进行研究,这就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只有了解自己学生以后要走的路,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二)改进现阶段的教学方法
改进现阶段已有的教学方法,对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做一大改变,进行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在课堂上做好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互动中寻找乐趣,使学生更进一步的认识知识。实践式的教学模式指的是利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对学生加以引导,例如:大多数同学寒假暑假回家都要买火车票或者汽车票,在这几年里,你遇到的售票员服务态度是什么样的?在这样的提问下引发学生们的思考,让同学们积极回答自己心里的感受。总结出:这就是一个人在工作时如果不具备专业的职业道德,有多么令人反感。而具备职业道德的人给他人的感觉又是什么样的。让同学们在例子里自己感受,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三)建立完善的教学机制
学校方面要建立起完善的教学机制,组织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对课程的老师,尽量选用专业的老师,免得出现功不对口的现象发生。倡导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对每一学期课程进行考察,验收结果,还要给学生提供评价平台,匿名投票给老师的课程打分、提意见,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分析采纳。
四、结语
作为老师,要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重点发挥的淋漓尽致,大力加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力度,学校要给予充分的支持,支持老师对课程的研究,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掌握好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方法的技巧,为学生的职业道德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相凤.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重庆民办 职业教育 可持续
民办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拓宽教育投入渠道、推动教育大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重庆新时期新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建设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的重要保障。
一、重庆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重庆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已出具规模
经重庆市政府统计,截至2008年,民办教育在校生人数达50.1万人,占全市教育机构学生总数的8.4%,其中,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到高等教育在校生总量的20%以上。在教育部备案的民办高职院校达到14所。每年为各个劳动岗位培养大量的专业性强,技能突出的专业人才。
(二)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项目制教育模式
现在,案例教学和项目制教学模式在重庆民办高职院校的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以项目和实际案例为主导,教授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行业基本的理论认识,使学生在于中学,在学中干,一边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一边实践运用。项目制教学围绕着项目开展,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结合所学的知识点都将参与多个项目的制作。使学生在培养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技能,成为专业全面的职业技术准人才。
二、制约重庆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其特有的灵活体制,拥有更多的发展先机,也面临着社会发展提出的挑战。
(一)资金来源单一、投入不足
民办职业教育模式中,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等都不可避免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重庆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资金全都来源于自筹经费和较高的学费收入,政府持续的财政补助很少。在没有政府财政支持的情况下,我市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长期受到经费短缺的困扰。相对普通公办高等教育而言,基础差、底子薄、师资弱、人员负担重。
(二)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双师型”教师
重庆民办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师资力量薄弱,是先天存在的客观条件。由于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经费、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教师数量严重不够,教师专业结构不够合理。
(三)产教结合与课程体系设置缺乏沟通与深入融合
产教结合,就是将企业的具体生产实际工作与教学各个环节相结合,使得学生在教学环节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企业具体生产实践。
(四)办学特色不明显,缺乏竞争力
在生源竞争激烈的民办高职教育领域,具有突出的办学特色是今后民办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残酷和严峻的生源大战面前,办出特色,是民办高校办学的方向和出路。而目前,重庆众多民办高校,有特色的几乎很少,大多都按照大而全的办学模式在发展,没有特色或特色不明显,这必然会对重庆民办高校今后持续发展造成阻碍。
三、重庆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广开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重庆民办高职院校必须想办法广开融资渠道,才能加大对教学硬件设施和教育科研的投入。而现代金融体制为企业融资提供了多种直接和间接的融资渠道,民办高校可以借鉴如:公开权益融资、权益相关融资、公开债务融资、非公开债务融资等方式,多方面融资。
(二)加强师资力量,多方位培养“双师型”教师
师资的来源一方面靠内部培养和选拔,另一方面,靠外部人才的引进,尤其是对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才引进。因此,重庆民办高校首先,需要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师资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教学水平的有力保障。其次,适当合理减少民办教师教学任务和不必要的日常工作负担,让他们更多的参加到企业实际的项目运作中,增强教师相关专业技能水平。第三,对引进的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应加大其教学能力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三)完善产教结合与课程体系的合理对接
重庆民办高职院校不能盲目、片面的对待产教结合,不能因为其具有先进性而盲目跟风。产教结合的关键是把企业的生产实际与教学具体内容的结合,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结合。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科、专业和课程都适合产教结合。本人认为。对于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和课程中的基本理论部分的教学,就应该按照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开展,让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学牢靠。对于课程体系中让学生动手掌握的技能实训课程,就坚决的进行产教结合。而如何设置课程,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何考核实施,则是今后重庆民办高校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内容。
(四)突出特色,创建有竞争优势的重庆民办高等职业教育
重庆民办高职院校要创建有特色的职业教育,首先必须明白自身的特色,并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色相区分。其次,要明确各自民办高职院校的特色,并与重庆高职院校普遍特色相区分。第一,需要具有时代特色,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紧跟时代步伐,密切结合现代企业实际用人需求。第二,需要办出学校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在差异化的竞争中获得优势。第三,需要办出专业特色,在所有院校都开办同样的专业时,只有办出专业特色,才能获得领先。第四,要突LH人才培养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有重点的培养技术型、实践型和外向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0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