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7 15:03: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红色文化的传承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国内外各类文化思潮的层次性与差异性较为突出,红色文化以其吸引力、感召力和向心力成为社会广泛认可的文化。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人民群众的客观需要,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中具有榜样示范、党性传承、道德涵养之功能,因此,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的红色文化认同水平,是新时代促进高校学生党员全面发展与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在需要。
一、教育载体: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支点
1.“红色浸润”仪式性教育。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中的首要环节,为形成理性认识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红色浸润”仪式性教育是传统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具有直观性、感官性、体验性的体验式教育形式,具有多维度的教育意义。“红色浸润”仪式性教育蕴含丰富的感性体验,学生在“红色浸润”仪式性的沉浸洗礼中深入体察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将“红色浸润”仪式性教育作为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主要以三个层面为着力点:一是加强“红色浸润”仪式教育的规范化,涵盖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标、教育流程、教育效果反馈及教育活动组织的规范。二是教育内容的方向性与青年化。红色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方向性,需始终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相一致。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红色文化教育只有以具有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形式呈现,才能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认同水平。三是充分发挥“红色浸润”仪式教育的向心作用。高校学生党员在红色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并产生正能量体验,形成革命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同频共振,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的向心作用。2.“微阵地”指尖微教育。红色文化认同教育要实现教育空间的迁移,构建教育“微阵地”,善用“指尖微教育”实现“键对键”与“面对面”的有益补充。第一,就高校学生党员群体而言,“微学习”是符合其认知特点与具有较强学习吸引力的教育形式。第二,各类微媒体教育平台应形成教育共同体,全面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时效性与传播的广泛性,搭建红色文化指尖网络空间,便于高校学生党员利用碎片化时间接受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第三,以微媒体平台为阵地反馈教育效果。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可通过在线互动等新形式弥补“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教育方法的不足,教育主体可通过教育客体的自媒体平台信息动态深入洞悉其教育内化与外化程度。第四,善用“微阵地”提高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影响的延续性与长效性。传统红色文化认同教育普遍存在影响时效短、延续性不强的问题,基于此,应重视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系列化与回顾性呈现,充分利用“微阵地”制作系列化红色文化教育微视频、微故事、微讲堂,通过学生党员自媒体平台进行辐射性传播,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使高校学生党员群体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认同者、学习者、传播者、坚守者。3.红色文化符号提升党员凝聚力。符号既是一种象征物,亦是一种承载信息的介质。红色文化符号是红色文化精神的象征,是传递红色文化核心精神力量的载体。红色文化需要一种便于广泛传播以及具有直观性和视觉冲击性的载体用以传承与发展。追溯其源,红色文化符号是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精神需求与信仰追求。近年来,红色文化研究逐步将红色文化与符号学研究有机结合开展红色文化符号研究。从符号的功能角度进行探究可知:第一,红色文化符号具有表述和理解的功能,红色文化中凝结的红色文化精神通过红色文化符号呈现,用视觉化的方式进行表述与阐释。第二,红色文化符号作为红色文化精神的缩影,具有多元化、可塑性强和易于传播的特征,红色文化的图像符号、指索符号及象征符号均有助于红色文化精神的传达和保存。红色文化符号作为具有凝聚力的载体,其传达功能与表述功能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下,凝聚力进一步提升,进而提升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水平,以及加强对文化自信的养成。
二、实践探索: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三重发展向度
1.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场域重构。高校学生党员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传统教育场域可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短时体验场域”,即以体验感受红色文化精神为出发点举行传统红色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在活动期间或者活动结束后的短期之内效果明显,但从长远反馈来看,部分参与者并未形成真正的红色文化认同。二是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碎片化场域”,即以各类型红色文化元素跨时空组合而成,在此类场域中,红色文化认同教育不具有系统性、延续性与统一性。三是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共情化场域”,即红色文化认同教育以红色英雄、红色事迹为载体,以红色氛围为依托,以共情为基本手段,使高校学生党员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之时,对红色精神达到共情的状态,以加深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当前,学生党员群体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趋于衰微,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呼唤教育场域的重构,需构建具有系统性、递进性、长时性的教育场域。这种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场域以红色文化内容的纵向传承、红色文化元素的整合性、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影响力的长效性为特征。以此为目标,将红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资源与人工智能技术与VR模拟技术相结合进行“跨时空”再现,结合大数据技术等将非物质文化资源系统整合,以组合式呈现的方式进行教育。2.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生态形成。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探讨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生态环境,如何整合校内外各类优质教育资源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而论,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生态的形成需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层面构建国家、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良性生态环境,在这个生态环境中的各类生态因子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高校在进行学生党员红色文化认同教育时,首先应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教育环境为红色文化认同的基本生态,以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及国家为该教育生态环境中的各类教育主体因子,各类优质红色文化资源为教育内容因子,高校学生党员群体为教育客体因子,各类因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良性动力循环,不断促进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发展的螺旋式上升与波浪式前进。3.大力培育红色文化自觉。红色文化自觉是指身处红色文化环境的公民对我国红色文化达到自我觉醒、自我反省与自我构建的水平,并能通过分析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其未来趋势作出清晰的预见。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将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内核通过教育的方式完成其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过程,因此,全社会大力培育红色文化自觉是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必然发展向度。当前,红色文化已然成为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的宝贵资源,亦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力培育红色文化自觉与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内在契合性,两者均为高校学生党员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在需要,亦成为推动文化自信培育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1).
一、开放创新环境的含义及特征
(一)开放创新环境的含义
“开放创新环境”是基于移动互联网、Web2.0、大数??及云计算等技术工具,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产业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重新定义的社会生产力环境。最早提出“互联网+思维创造开放创新环境”的是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他在以一次大型活动上首次提出“互联网+思维”的概念,并提述到:“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思维将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引人关注,甚至在某一时间点,我们所有的产业都将融入到互联网系统,以一种全新的动力机制改变商业,让生产力得到完全释放”。基于这个论点,“互联网+”被很多企业家看作是互联网时代的思考方式,不仅局限在互联网系统、产品、硬件设备,还反映在社会产业系统、管理机制及商业生态领域,是一种泛社会的现象。随着后期学者研究的深入以及以“摩拜、ofo、移动共享充电宝”为核心的共享经济发展,社会商业机制形成了以“互联网+”核心的竞争环境,传统产业的生产壁垒被打破,全新的创新、创业实践方式成为了社会发展主流,开放创新环境逐步形成。
(二)开放创新环境的主要特征
生产力关系决定生产力水平,互联网技术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形态,环境机制逐渐呈现去中心化特征。例如,推动“工业思维”产生的生产力元素是原子,而推动“互联网+思维”产生的是比特,进而决定了开放创新环境的六大特征:大数椐、零距离、趋透明、慧分享、便捷性、大众性。
(1)大数据:Web2.0时代用户的网络互动及信息参与会使网络空间产生大量数据资源,包括结构性、半结构化、异构化的信息数据,自由、包容的环境下每个用户都可自由接受数据。
(2)零距离:信息网络是传播信息数据的通道,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用户零距离互动,能实时分享数据资源。
(3)趋透明:信息网络可让任何封闭性的数据资源呈现在公众面前,提高了信息透明度。
(4)慧分享:信息网络能根据用户需求随时匹配信息资源,实现智慧分配,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信息数据可实现群体共享。
(5)便捷性:信息网络终端操作简单,任何个体都可通过学习参与进来,可以利用群体智慧进行创业实践。
(6)大众性:信息网络是面向整个社会群体形成的网络系统,公众可随时借助终端设备参与网络社交活动,没有任何准入门槛限制。
二、高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的意义
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新时代“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质的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政府深化教育机制改革的重点内容。特别是伴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能鼓励社会开展更多的创业活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事实上,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发挥大学科技创业园和科技企业的孵化器作用,能促进更多有想法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将创业项目快速落地,提高社会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和调整。此外,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机制承担着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现代化建设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强国。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机制深化改革就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各种高级技术型人才,要为每一位高校青年打下坚实的创新基础,通过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教育本质来看,创业实践教育是大学生获得创业知识,增强创新能力,形成创业品质的教育系统,学生经过创业实践培训,就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也可以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人生价值。创业实践教育是让在校大学生获得必备的创业知识、增强创业能力和培养创业品质的一种教育。创新创业的本质动力在于社会实践,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优化高等教育体制,将知识文化教育和创新实践教育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认知理念,具备与人生职业发展相符的创新能力。
三、开放创新环境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红色文化融入的重要性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是面向现代高校青年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实践方式,不仅强化了大学生关于“精神、延安精神”的思想认知,也让大学生认识到了红色精神作为国家民族重要精神力量的价值和含义,加深了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历史的理解。创业实践教育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能力锻炼的重要路径,时启发大学生思想,健全大学生思维认知的实践路径。但从目前高校创业实践教育情况来看,大多数地区高校或是以音乐、美术、体育为主的专业院校病未全面重视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教育,没有根据大学生的思维认知模式开展创业教学活动,导致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较差。同时,上述这类型高校即便开展了创业教学活动也没有将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融入到创业实践流程中,导致学生在思想层面缺乏必要的思维意识,没有以红色精神为导向形成健全的认知架构。
四、开放创新环境下高校培养“红色青年”的实施路径
(一)转变思维意识 更新教学观念
就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开展模式来看,以红色精神为导向,向大学生创业群体注入红色文化,培养大学生形成“红色青年”才能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理念,积极投入到创业实践中。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对具备高级技能和丰富知识文化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传统的单一技能导向型人才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具备坚强意志品质和创业勇气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成为了企业关注的重点。面对这样的社会需求变化,高校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将学生的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创业实践教育、红色文化教育、青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转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理念。
(二)创新教学模式 构建以红色文化传承为主的创业培训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为了培养,有红色精神和红色基因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就要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确定红色文化教学目标,改变课程教育机制,树立新的教学目标,将课程规划及红色文化传承纳入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确定新的红色青年人才培养目标,将整个培养目标贯穿到整个教学实践过程,形成从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制定、红色文化学习、实践性教学项目于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高校要把红色创业实践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全方位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红色精神,坚持红色教育与创新精神培养目标,将红色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实践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联系一起,形成?c课堂教育教学为基础,大学生创业实践教学为载体,红色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全方位教学机制,对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提供广阔平台。
(三)制定详细人才培养计划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一、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1.打造以药王孙思邈为代表的“养生文化”品牌。把发展休闲养生产业作为转型的突破口,加快建设大唐养生园,突出药王文化、大唐风范和养生体验,建成全国知名的养生主题创意园区;规划建设中医药产业园,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集群化、园区化发展;完成药王山大景区建设,做好遗址保护和开发,建成全国一流休闲养生文化主题景区;坚持办好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打造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文化活动。
2.打造以照金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照金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以“唱支山歌给党听”为主题,组织排练大型红色文艺演出,开展红歌比赛、红色摄影绘画展、红色影视剧展播等活动,唱响“红色之歌”;以“重走路”为主题,开发建设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照金红色文化名镇,开拓“红色之旅”;以“ 弘扬精神”为主题,加强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主旋律,铸造“红色之魂”。
3.打造以陈炉古镇、耀州窑遗址为代表的“耀瓷文化”品牌。充分挖掘陈炉古镇、耀州窑遗址、耀州窑博物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耀瓷文化一条街、耀瓷研发展示中心,打造国家级耀瓷文化产业基地。加快陈炉古镇景区开发建设,发展观光旅游、陶艺体验,扩大古镇耀瓷文化影响。发挥“耀州瓷”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优势,扶持陶瓷制作加工企业,加强陶瓷烧制技艺传承和保护,振兴陶瓷产业发展。
4.打造以柳公权、范宽为代表的“书画文化”品牌。充分挖掘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和北宋画家范宽书画文化资源,开展书画教育培训,普及书画知识,弘扬传统书画文化。建设高档次的书画艺术展馆,举办全国性高规格的书画展览,开展书画理论研讨,加大对柳公权书法和范宽画的研究,加强书画艺术交流和精品创作。
5.打造以玉华宫、大香山为代表的“佛学文化”品牌。充分挖掘玉华宫、大香山历史文化资源,继续办好玉华宫避暑休闲节和香山佛教文化旅游节。加快玉华宫景区、大香山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使玉华宫和大香山成为集佛学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著名风景旅游区。
二、实施重点推进工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实施核心价值引领工程,巩固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筑牢富民强市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铜川市第二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优秀传统美德,塑造自加压力、勇于争先、和谐包容、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实施宣传舆论导向工程,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开展好形势政策、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大典型的宣传活动。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健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应急体系,完善党委政府新闻制度,加强新闻发言人培训。
2.实施文化事业繁荣工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铜川历史文化资源为题材,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提升玉华宫避暑休闲节、牡丹旅游节、陶瓷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影响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建设耀瓷文化、佛学文化和红色文化遗址群三大保护区,抓好耀州窑传统手工技艺、药王山古庙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
3.实施文化产业振兴工程,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按照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的目标,大力发展休闲养生、文化旅游、工艺陶瓷、娱乐演艺等文化产业。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文化园区为载体,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重点抓好大唐养生园、红色文化园、耀瓷文化园建设,把大唐养生园、陈炉古镇打造成我省乃至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结合,与旅游、体育、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
4.实施公共文化共享工程和文化人才工程。坚持文化惠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覆盖市、区县、乡镇、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广电大厦、体育中心等,改扩建区县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实现乡镇、村综合文化站(室)达标率100%,实现体育器材配送全覆盖。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1.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保证市、区县两级每年新增财力中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比例不低于2%。设立铜川市艺术创作专项资金、文艺精品表彰奖励专项资金、基层文化建设奖励资金,确保全市文化建设快速发展。
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是当前中小学的重要德育工作之一,要做好这项工作,重在加强德育的实效性。据此,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了打造“礼仪校园”的目标。积极、健康的活动,是让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的有力平台。为此,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现将2020-2021学年度我校的礼仪教育活动安排如下:
一、常规活动。
1. 班队活动课:各班间周一次礼仪教育主题班队会。(参考主题:行为养成;礼仪教育;诗歌教育;红色文化培育;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各班严格按要求上好班队活动课,值周行政、教导处将会随堂听课、照相。
2. 文明礼仪监督岗的管理:各值周行政、值周教师要对当周的文明礼仪监督岗进行合理化的管理,让其在校园文明管理中发挥好监督作用。
3.礼仪评比活动:少先队切实按计划,做好“星”级学生的评比、表彰工作。
二、其他活动。
09年11月:礼仪主题班队会展示活动。
21年2月:行为养成主题班队会展示活动。
21年3月:“红色文化培育”教育。
21年4月:礼仪诗歌朗诵比赛。
【关键词】彝家新寨 民族文化 产业化 可持续发展
“彝家新寨”建设的现状
“彝家新寨”建设是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实施的惠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工程,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凉山彝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滞后,是典型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央和四川省为支持凉山彝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改善彝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实施“彝家新寨”建设,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这是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
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彝区广大干部群众,扎实推进综合扶贫开发,优先实施彝家新寨建设。政策倾斜、资金集中、项目建设整合、社会各界力量聚集。聚合资源,整村推进,着力打造“环境优美、设施齐备、特色鲜明、生活文明”的彝家新寨。3年来,凉山已建成彝寨新村572个,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几百个整体风貌统一、自然生态相伴、农家特色浓郁的彝家新寨拔地而起,村民搬进功能分区、人畜分居、厨厕分离,太阳能、沼气池、彩电、沙发、电饭煲等生活用具现代化的新居。道路宽敞硬化,水、电、卫生站、“1+6”村民活动中心、公厕、垃圾处理池等公共设施齐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彝家新寨建设与同步推进的“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改善了民生也促进了村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和文明习惯的形成,成为基础设施配套化、民居彝族特色化、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基层管理民主化、村美民富的文明和谐的彝寨新村。
培育支柱产业,确保彝家新寨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是新村建设的核心和根本,也是彝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彝区贫困类型多元、连片贫困的历史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因素,导致当地扶贫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特殊性,综合扶贫开发任重而道远。
新居和现代设施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依然存在。彝家新寨建设是统筹项目,其资金是按照“国家扶持一点,财政补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资助一点,贷款支持一点”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而来,“四个一点”不一定是今后的固定资金来源。因此,开拓新生产方式,培育可靠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高群众富裕文明程度,真正实现建新寨、壮产业、促发展、奔小康。为此,彝区已在新寨建设的同时,把优势资源开发与产业培育、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环境保护有机结合,促进资源综合利用转化。狠抓劳务输出、特色农林畜产品种养植等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建成诸如苦荞麦、洋芋、烤烟、蚕桑、蔬菜、水果、特优禽畜等生产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不少品种已被列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但从整体上看,彝区资源开发利用尚不充分也不平衡,例如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发展种养殖业较好,乡村旅游和文化资源受到重视,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笔者认为应加强彝族文化资源开发,将新寨建设与彝族文化产业化结合,赋予彝乡特色经济产业的文化特质,建成新的支柱产业,促进彝家增收,彝寨可持续发展。
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彝族文化丰富多彩,凉山彝区传承保留最好,是最具开发价值的导向性资源。彝族历史悠久,其知识、道德、礼仪、饮食服饰、文学艺术、典籍宗教、天文历法等构成积淀深厚、个性张扬、饱含智慧的彝族文化体系,在彝区乡村传承保留最为完整,是中华文明大花园中的奇葩,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能赋予彝区农牧林产业、旅游业、食品加工业、医药业、传统手工业产品的文化特质,提升产品的文化魅力和市场竞争力,是宝贵的导向性资源。应立足市场,选择途径,推动彝区乡村彝族文化产业化,培育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将彝族饮食文化内涵引入食品加工业,推动彝寨绿色食品产业化。彝族酸菜、坨坨肉、千层荞麦饼、火烧洋芋、荞麦茶、杆杆酒等传统美食,是彝族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的结晶。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分析,发掘“美食”之“美”的科学文化内涵,将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识,继承、创新彝族传统加工技艺,优化包装设计,打造突出彝族文化元素、融合彝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名、特、优”品牌食品,以其文化品位和魅力开拓市场,形成支柱产业。
二是彝族文学艺术体育文化产业化。凉山彝族民间文学艺术体育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组织彝族歌舞娱乐表演竞技,丰富游客活动,壮大旅游产业。培养支持彝家学子深入彝寨体验采风,创作彝族文化类的影视、音像、书卷制品,创作戏剧、小品、说克哲等彝族文学作品,提供彝区乡土气息的文化服务,形成彝乡文化产业。
三是彝族医药文化产品产业化。医药学关乎村民生存繁衍。彝族长期积累的动、植、矿物药物学知识以及治疗瘴气、虐疾、虫蛇虎豹咬伤、刀枪创伤的秘方、验方、单方,构成彝医药文化。如用蚂蝗吸出蛇毒咬伤处血液;活小鸡配血满草、草鸟、牛膝治骨折;用毛堇菜治刀伤,苦荞面退高烧以及冶肿瘤、克山病、血吸虫等病伤,彝医验方独见功效。彝区所产花椒、木姜、茯苓、桔梗、附子、大黄、葛根、沙参、草乌、黄芹、板兰根等药物,市场需求极大,既可采集,更可规模化种植加工,形成新的产业。
四是彝区红色文化产业化。路经诸多彝寨。铁厂村“会理会议”遗址、“彝海结盟”遗址、普格树是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名录上记载的节点;倮倮连战士故居尚存,喜德的登相营、九盘营、石梯子,越西的中所、新民、海棠等彝寨都是驻过、红色文化影响深远的彝寨,鱼鲊古渡、仙人湖、水观音、彝海、登相营古堡、海棠古镇风光相映其间;布告、标语、洞史迹珍贵。整合各类资源,可以打造红色彝寨旅游产业,赋予彝区农林畜特产红色文化元素,提升其纪念意义和市场竞争力,也可以制作曾招待的结盟杆杆酒、矿泉水、团结荞麦饼、拥军坨坨肉肉等系列红色文化食品,还可以发掘彝族传统工艺,制作赋予红色文化精髓的漆器、雕塑、绣品、银器等系列手工艺品。
五是彝区传统手工技艺产业规模化。彝族有传承久远,独具特色的手工技艺。如象征美丽和富贵,具有辟邪、抗菌、祈福之功的彝族银饰;采用酸枝木等纯天然原料,用传承数千年的髹漆手工艺,经近四十道工序制成,彝族特色造型的彝族漆器;彝族妇女用锁绣、挑花、贴绣、勾绣等技艺,在服饰、挎包上绣出形象生动、充滿彝族特色,又能区别出义诺、所地、圣乍地域特色的图案的绣品等,都是“民族性、手工艺、高品位”工艺品。组织农民学习交流各类手工技艺,进行特色文化产品加工生产和经营,势必改变现今彝族手工艺品生产主要在城镇的产业格局,进而成为彝寨的增收产业。
六是彝家新寨乡村旅游产业化。神秘独特多姿的彝族文化是激发人们产生彝寨乡村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选择彝族文化色浓厚的资源进行产业转化,拓展旅游消费市场,形成彝寨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推出彝家新寨乡村文化旅游产品,还可开辟青少年思想文化教育基地等。二是通过体验经济,多样化地展现彝族文化的参与互动魅力。将彝寨生态生产、民俗乡风、特色景观与休闲、养生、修学、科考旅游链接,开展“彝家乐”、阳光之旅、索玛花之旅,打造彝族文化产业链条。三是开拓节日文化旅游资源。例如,火把节是彝族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点燃火把驱除邪秽,烧虫保丰收,是彝族火崇拜和生产经验传承。还可组织游客参与村寨打火把、歌舞、选美、斗牛、摔跤等活动。四是开发独特的毕摩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神秘文化展演项目。毕摩是“祭师”,彝族宗教仪式组织主持者、文化知识传承者、狱讼中神明裁判的法官,身份奇特,地位崇高,能用“捞油锅”、“端铧口”方法判案,用脚踩、舌舔烧红的铧口、铁练驱邪治病,神秘莫测;毕摩神秘文化表演能增强彝寨旅游吸引功能。毕摩传承的经书祭祀经、驱鬼经、送魂经、创世经,史书《勒俄特依》、教育书《玛木特依》及毕摩图画等,都是珍贵的文化艺术珍品和原始宗教的典型“活化石”。
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电视媒体承载的不仅仅是大众娱乐,更应该作为一种文化引导、普及和交流的平台来彰显传播的价值。
在泛娱乐化的时代,省级电视台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收视和经营的单纯竞争,它被扩大到舆论和话题的范畴,从一个娱乐八卦的传播者,慢慢变成了制造者,这其中媒体责任的缺失无不令人隐忧。
从2008年至今,重庆广电集团以重庆卫视为平台,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主流文化的探索之路,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着电视媒体的文化转型。虽然这条文化回归之路我们走得有些孤独和悲壮,时常要面临文化传播与经济收入的博弈、媒体的传播意志与市场意志的博弈,但是我们还是要矢志不渝地把这条路走下去。
责任与需求推动电视文化的转型我们为什么要在探寻主流价值观、传播红色文化的回归之路上坚持,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当代媒体的责任,更是当下时代的需求,是当今国家的战略。
电视是现代传媒的主载体,也是文化建设的主平台,作为主流媒体应该承担主流文化建设的责任。但是纵观中国的电视我们有时不免失望——全国卫视竞争愈演愈烈,低俗化之风、泛娱乐化之风,一风高过一风。
2008年,当时的重庆卫视虽然提出了英雄频道的定位,但在内容上也主要是靠娱乐节目和电视剧支撑。尽管在市场竞争中排在前位,但是我们仍深深地感到失职。如果中国的媒体都按照这条路走下去,谁来承担国家文化建设的责任?谁来承担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责任?在由北京师范大学黄会林教授等人提出的“第三极文化”构建研讨会上,我们深刻地感觉到了整个社会对于文化传承和塑造的追求。国家正处于一个向小康目标迈进的社会转型期,需要强大的智力和精神力量支撑,特别是在有国际文化竞争的前提下,我们中华民族应当有自己的文化责任和文化操守。
于是重庆广电集团在书记提出“坚持主流、提高品位、别开生面、异军突起”的要求中,不断地向文化回归之路进取。
重庆卫视的实践之路重庆卫视在坚定文化回归这一信念后,在编排结构和传播内容上发生的变化,也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增大新闻传播力度在原来只设一档新闻联播的基础上,增开了早间、午间、晚间新闻,《特别关注》和经济类新闻、新闻评论等节目。新闻传播总量达到了205分钟,占播出内容比例由原来的6%增加到14%。
增大文化节目规模从2008年7月开始,重庆卫视开办了《唱读讲传》(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记忆》、《纵横天下》、《龙门阵·现场》、《爱行中华》、《中国红·青春中国心》等栏目,文化专题类节目的播出量达到23%,在全国卫视中高居第一位。
降低电视剧的播出电视剧由过去占传播总量的68%,下降到现在的40%,包括晚间《雾都剧场》,仅保留了三个影视剧栏目,其余时间全部是自办节目。电视剧的比重在全国卫星频道中数量之少,位居第一。
关键词:红色旅游;纪念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27
现代社会高速运转,科技的发展迅猛,和国际社会越来越大范围的接轨,使得人们越来越频繁的审视自己的内心和思想。旅游成为了放松自我、沉淀思维、积攒力量的最好中转站。现代人,在对外进行个人发展壮大的同时,同时也需求对内思想的进步和升华,红色旅游以其独特的切入点进入旅游市场,慢慢成为了当今旅游市场中的中流砥柱。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浏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随着红色旅游的发掘兴起,现代人在旅游中进行学习思考,回顾历史,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红色旅游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红色旅游区别于普通的旅游,在旅游链条中,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和研发都是相对独立的,这种独立既是红色旅游的特点,同时也成为了制约红色旅游发展的一个关键点。
1 红色旅游纪念品的特点分析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革命文化为主要内容,红色旅游纪念品在浓缩了地方民俗风貌的同时,还要代表着革命老区的人文情怀,体现特殊年代的特殊精神,具有很强的表达性和纪念性。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有利于提升旅游品位和旅游文化,能让旅游者在旅游的同时心情愉悦的感受到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体会革命先辈的不屈精神,达到思想上的愉悦。相对其它的纪念品而言,红色旅游纪念品因其承载着特殊的时代意义,既有与普通旅游纪念品相同的内容,又有独特的意义和内涵红色旅游纪念品最重要的是红色文化内涵的展示和体现,应该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且用材考究、造型美观、加工精美、易于携带。而我国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正为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提供了条件。
2 西柏坡红色旅游纪念品的现状
西柏坡是全国著名的五大革命圣地之一,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全镇管辖16个行政村,28个自然庄。南临西柏坡纪念馆,作为革命圣地,政治优势显著,背靠京、津、石家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较明显。全镇以旅游业和绿色食品开发加工业为主导产业。西柏坡红色旅游引领着石家庄市和河北省红色文化旅游业,是河北省在全国最有市场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它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与现代旅游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是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时代结晶。总体现状来看,西柏坡红色旅游纪念品属于“大杂烩式”的纪念品,能够代表西柏坡的旅游纪念品非常少,贩卖的种类繁多的旅游纪念品跟祖国各地旅游景点的纪念品并无差异,很难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旅游者的购买欲望。因此,分析西柏坡红色旅游纪念品的现状和问题、开发红色旅游纪念品对完善西柏坡的旅游市场,宣扬地域文化特色具有积极意义。
2.1 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认识不足
红色旅游的发掘与兴起,源于我国的发展历程,表达着我国的发展历史,是一种情感的纪念,同时也是进行自我再教育的殿堂。作为红色旅游链条中重要的一环红色旅游纪念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其他旅游景点的纪念品混淆在一起,并没有认识到其延展的教育意义以及所能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的能量。由此造成西柏坡旅游纪念品的质量偏低。红色旅游迥异于普通旅游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宣传和教育意义,可以在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宣扬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激发参观者的爱国热情。红色旅游纪念品正是这种精神宣扬的载体和方式之一,一个好的纪念品能将美学价值和纪念价值充分体现并完美融会,使旅游者在旅游行为结束后也能赏物思情、回味无穷。多数是纪念品主要在纪念馆和售货摊点售卖,旅游纪念品的总量不少,品种上也比较多,基本都是常见到的手枪、弹壳工艺品、坦克、手榴弹、地雷、八路军书包、宣传画、小儿书、草鞋、独轮车、伟人纪念章、纺线车、年画、布鞋、玩具、碗、梳子等木质纪念品等等。这些包装简陋、做工粗糙,样式雷同、单调的旅游商品很难刺激旅游者的购买欲望,满足旅游者的购买需求。旅游者在旅游中所学习感受到的红色精神,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革命根据地的特殊情感,是厚重的情感,是能流动的精神,是需要传承的语言,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纪念品应该做到能承载这种延展,能够用无声讲述,能够用物品寄托思念,简单粗糙没有特点的纪念品,很难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2.2 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定位不明确
现有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定位不明确,没有珍藏类、赏玩类、实用类等区别,就此而言,西柏坡的纪念品多数属于简单具有一定红色含义的小物件,大都粗制滥造,特点不突出,宣教作用不明显。例如纪念品中的手枪、弹头饰品等虽具“泛红色”,但其具有时期的普遍属性,尚不能代表地道战这个特定环境特征的特定属性,很难使人联想到当地当时的时代人物的伟大创造和伟大的精神等。
2.3 创新性少,缺乏研发激情
当地所售的商品大都缺乏创新和创意,设计理念陈旧,能够代表红色旅游,制作精良,造型美观,便于携带,有特点具有一定收藏价值并且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产品少之又少;运用现代科技,具有适应游客新的需求的新面貌基本没有。西柏坡的旅游纪念品缺乏创新,设计简陋、造型一般、制作工艺简单、很多都没有包装,这样的旅游纪念品在现代社会很难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现代人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泛,眼界越来越开阔,没有特点的旅游纪念品在现在与未来都是没有市场的,难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品位。
3 西柏坡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思路
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出发点应着重于“红色”,在设计上突出其功能和本质上的特点,达到既融合历史纪念又审美愉悦,产品作为承载红色旅游的延展,要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因此,在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应以革命故事和历史事实,以及英雄事迹为依托,以提高精神感悟和审美愉悦为目标,以艺术的表达手段融合当地特色,进行再设计,契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文化诉求、达到精神愉悦,并且符合红色旅游的拓展性和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具体说来,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细致调研,找寻创意切入点。任何商品的开发都离不开市场的导向作用,通过资料查阅、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等方法分析游客的购物需求,正确分析游客需求是设计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纪念品的基础。从纪念品的种类可以开发食用类、珍藏类、赏玩类、游戏类、动漫类等纪念品体系,也可以从小学生、中学生、年轻人、老年人等参观人群的心理需求考虑,可以将红色元素融入不同的设计中。
(2)利用iNPD(integrate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设计方法分析纪念品的SET系列因素,将社会趋势、经济动力和先进技术的因素和红色革命故事、人物进行巧妙结合,例如抓住目前的动漫需求趋势,重新设计战士的动漫形象,加入西柏坡当时的战斗生活场景,开发出具有深远影响和教育意义的红色动漫产品。结合最新3D打印技术,将设计的三维立体人物或场景根据顾客选择打印出来,一方面满足游客的购物需要,另一方面以实物的形式起到宣传和教育意义。
(3)红色文化符号化。红色文化是西柏坡纪念品开发的灵魂,首先需要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对西柏坡丰富的红色资源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出反映西柏坡经典红色文化的设计素材,并将这些素材符号化。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对西柏坡的地域资源、民俗资源和生态资源做出正确的判断;结合头脑风暴,可以提出无数个融入红色文化等资源的纪念品创意,然后再仔细分析这些创意的可行性。例如考虑年轻的消费人群的心理喜好,可以将红色符号“趣味性”应用,减弱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年龄感和沧桑感,让其焕发出年轻化、现代化的时尚特征。将红色文化内涵融到现代年轻人的设计中去,使年轻人和青年群体乐于购买,在享受现代设计感的同时深刻感受到红色的内涵。
4 结语
由于没有得到相关部门和设计师的重视,西柏坡旅游纪念品存在种类少、特色不突出等问题,产品没有系列化、系统化,包装也比较落后,急需设计开发能体现景点特征的系统的红色旅游纪念品。在设计中我们要正确认知红色旅游纪念品的红色性质和教育功能,红色文化时西柏坡旅游纪念品的生命力。红色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是老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红色旅游产品的设计中不但挖掘革命老区的历史和文化,也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绿色旅游、特产、文学艺术等资源,还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文化诉求和生活理念。
参考文献
[1]肖龙,钟福民.红色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5,10(20).
[2]赵亚伟.西柏坡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2,(7).
相聚绿洲产业博览会,携手举办文化产业展,宣传推介兵团优势文化产业项目,加强文化产业区域交流合作以及文化产业项目对接,为兵团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凝聚文化力量。兵团文化产业展的成功举行,必将为兵团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注入新能量、增添新动力。
集聚,兵团文化产业独具魅力
寸间千里,咫尺万变。在文化产业展区六师、五家渠市文化展位前,一组组小小的蛋壳画好似浓缩的世界,展现在客商和观众眼前。
作为蛋壳画艺术的传承人,今年67岁的党广云以国画手法在蛋壳上精心雕琢,内容题材上除传统的民俗传说、花鸟人物之外,更多的是展现军垦文化特色。
“参加过内地的很多工艺大赛,每次参赛,反映民族风情和军垦题材的蛋壳画总会让人眼前一亮。”党广云说,“参加本届新疆兵团绿洲产业博览会,就是希望通过蛋壳画这样的艺术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了解兵团。”
在本届新疆兵团绿洲产业博览会上,兵团首次集中设立兵团文化产业产品展示区,充分展示兵团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促进兵团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本届新疆兵团绿洲产业博览会文化产业展示区共设展位106个,有122个参展项目,展区分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演出及各师市文化产业4大板块。
在一师文化产业展位中,一师十二团重点推介本团的红色旅游产业项目。
奇幻神秘的沙漠,无疆奔流的塔里木河,凝重不屈的胡杨林,曼妙奇特的沙漠湿地,一师十二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以风骨犹存的“三五九旅”精神及军垦文化打造红色旅游产业。
“挖掘‘三五九旅’精神内涵,打造具有‘三五九旅’精神的文化产业品牌,带动师、市文化产业发展。”“三五九旅”精神研究所所长任新农说,“兵团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兵团特有的屯垦戍边文化内涵。”
诚然,兵团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独有的地缘优势和人文优势是分不开的,多民族共居、多文化共生、多宗教并存的文化形态,彰显着兵团独特的文化风韵和物质需求,创造了光彩夺目的地域文化,绽放着“多元一体”的文化魅力和丰富的产业类型。
在发展兵团特色文化产业之外,新兴文化产业同样也占据着一席之地。动漫、达・芬奇调色技术、3D打印技术、4D影视体验等一经亮相就吸引了大批观众的目光。
“动漫展很独特,尤其是两个动漫人物的塑造很有创意。”参观完四师、可克达拉市的动漫产业展区,五家渠市市民范文胜对记者说,“四师的动漫展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希望兵团能拥有自己的动漫产业。”
在四师文化展区,两个经过精心打扮由真人扮演的动漫人物,不时地更换着姿势,引起众多游客合影留念。
而从4D影视体验厅出来的冯桂林则对刚刚的观影体验大加赞赏。在此次新疆兵团绿洲产业博览会上,兵团和平影视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哈密创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将在十三师创博国际影城兴建一座4D影厅。
从军垦特色到大漠风光,从书籍图画到4D体验,兵团文化产业展区集中展示了具有兵团特色的文化创意、文化服务、文化旅游等多种文化产业,彰显了兵团文化产业的独特魅力。
机遇,助推兵团文化产业发展
传统与现代呼应,民族与时尚融合,兵团文化在展现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吸引着大批投资者的目光。
9月17日,六师、五家渠市就“一城三馆一园”项目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达成合作共识,签订了76亿元的产业项目。
在签约项目中,六师、五家渠市“丝绸之路文化主题园”正是依托兵团地处丝绸之路的地缘优势和人文优势促成合作发展意向的。
新时期,国家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打开了兵团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大门,为兵团实现产业发展的内涵、形式、途径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如六师文化主题园一般,兵团各师依托“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重点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
石河子文化产业园区将重点培育发展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数字动漫、文化会展等文化产业;
阿拉尔文化产业园将重点打造“三五九旅”红色文化、西域历史文化、节庆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
北屯文化产业园则重在打造全疆乃至全国知名的摄影、美术创作基地……
推动兵团文化产业向新兴支柱性产业发展,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必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为此,根据兵团产业发展布局和各师市自然、历史、文化等优势资源,兵团正在加快构筑“一基五园两区”文化产业区域。
兵团地处丝绸之路沿线,有着先天的区位优势:高度集中统一,组织纪律严明,有着独特的体制优势;集团化规模化大生产经济模式,有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约优势;崇尚科学,注重先进科技文化转化运用,有着先进生产力和创新创造力优势;中央的大力支持,奠定了兵团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势。
走进十三师文化产业展位,红星系列丛书受到了广大顾客的喜爱。
“为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十三师每个团场每年都设立专项资金。”十三师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贺年说。
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辖区内的古代屯垦戍边的历史遗迹和当代军垦文化资源,十三师大力发展军垦旅游文化产业。
2015年7月,十三师新兴文化产业红星创客基地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十三师利用招商引资方式大力发展文化科技、创意设计等产业走出了新路。
“从国家到自治区再到兵团,通过财政、金融、税收、信贷等杠杆,支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兵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健介绍说,仅2014年,兵团支持重点文化产业发展项目9个,培育发展文化产业项目9个。
共识,兵团“文化+”正逢其时
9月17日下午,第二届新疆兵团绿洲产业博览会绿洲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举行,来自疆内外的知名学者、专家集聚一堂,为兵团文化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凝聚共识。
“让世界聆听兵团的声音、欣赏兵团的风采!”兵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永辉出席论坛在做题为“以‘文化+’的理念开拓文化产业新视野”的主旨演讲时说,“在新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够使我们在经济上走出新疆、走向世界、融入全球,更能让兵团拥有文化的世界。”
2014年6月,兵团办公厅印发《兵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明确到2020年,兵团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以上,并设立了3000万元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在讨论兵团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时,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解释说:“‘一带一路’,要重视国家战略下的文化商机;军垦文化,要深入挖掘和提炼核心内涵;盘活资源,要将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