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7 15:03: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

第1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问题;控制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site is the formation of a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products, construction site, the project management, representative enterprise management level, also is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how to optimize the scene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counterparts for reference.

Key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Field management; Existing problems;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牵扯到人员管理、技术管理、材料管理、施工管理、成本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等诸多因素,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管理工作。但是建筑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质量,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施工质量、项目成本以及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对现场管理方法进行及时的优化和完善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性意义的。

1、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建筑项目施工质量的好坏和施工进度的快慢直接关系着工程成本的高低,关系着工程项目的投资收益。一方面,有效的工程现场管理,能优化施工现场资源配置,包括施工人员的配置、建筑机械的配置和建筑材料的配置,这无疑将有效节约各种资源,从而实现对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施工现场杂乱无章,各种材料用具乱堆乱放,以及施工现场人员的配置混乱,将严重阻碍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的进展,甚至引发安全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将大大减少这些情况的发生,保证施工作业的正常展开,并提升企业的外部形象,从而为项目施工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当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2.1人的因素难以实现全面有效控制建筑现场施工的操作型工序产品一般均具有劳动密集的特性,投入劳动力众多,故难以对每个操作人员实现有效控制。在工程实践中,由于个别操作人员违规操作所引起的质量问题是屡见不鲜的。例如,某学校教工住宅主体施工中,因工人擅自在三楼某单元客厅及房间内拆模造成了客厅顶板的裂缝,然而在后续的施工中又未予以发现并处理。最后,住宅交付使用后裂缝依旧存在,在住户装扇时被发现并被曝光,这一事件给承包商及监理单位声誉带来较坏影响,承包商对于质量问题的后期处理所花的代价也更大。因此,怎样实现对操作人员全面有效控制对于监理单位及承包商均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难题。2.2对物料的因素较难实现全面控制施工工序活动质量控制过程中,投入物料的面广量大,对物料的因素较难实现全面控制。实践工作中,监理工程师经常感到工业化的设备及批量产品质量离散性小,往往通过产品书面检验及试验测试产品质量即可得到评判及控制。但多数操作型工序所用地方材料,如砂、石、砖等的质量离散性较大,加之材料往往随时进场,如何实现对于材料的实时、全面、有效的控制也是一个困难的课题。2.3质量控制过程中产品难以全面检查,部分质量隐患易遗漏事实上,由于现场施工操作型工序产品面广量大,采取全面检查是难以实现的,但采取抽检的方法,往往又导致了一些质量问题的遗漏。怎样实现对于操作型工序产品成果的全面控制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难点。2.4安全意识不高,责任不明确安全意识是做好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工作的关键,现场施工的安全工作是关系到整个工程进程的工作。但是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管理工作中,未能将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工作摆到应有位置,未能真正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对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和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文件等没有深入学习,而且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施工现场,导致施工人员安全生产知识淡薄。

2.5对于现场施工工序产品检测出现的偏差不可避免由于工作量巨大,纠偏的难度及损失相当大,纠偏措施的决策也较为困难。在实践中,操作型工序出了偏差若不及时发现往往造成大面积返工。如阳春市某住宅工程底层墙体施工中发现拉结筋存在漏放及长度不足的问题,这时底层墙体已基本结束,经慎重考虑监理工程师指示承包商予以返工处理。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对于工期造成的损失已较难弥补,同时承包商也受到了较大的损失。事实上,纠偏措施的难度及损失较大,解决问题的关键应放在事前控制上。

3、优化现场管理的关键环节施工现场管理是指企业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项目施工现场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优化施工现场管理就是通过对上述施工现场的主要管理过程(施工作业管理、物资流通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现场整体管理的诊断和岗位责任制的落实等)的优化,来实现我们的优化目标。笔者认为,优化现场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以下几个方面:3.1充分认识建筑行业具有生产活动与交易活动一体化的特点。施工现场管理的对象是工程项目,其管理周期包括工程投标、签定施工合同、施工准备、施工、交工验收、保修等。施工管理过程既有交易活动,又有成品生产过程,具有生产活动、交易活动很难区分的特殊性。3.2充分认识现场管理的内容具有阶段性变化的特点。由于建筑施工各阶段管理内容差异很大,因此要求管理者必须进行针对性的动态管理,实现资源优化组合,以提高施工的效率和效益。3.3充分认识施工现场管理具有的复杂性。由于建筑产品的单件性,建筑生产的流动性和复杂性(露天工作、工期长、需要资源多,且施工活动涉及到复杂的经济关系、技术关系、法律关系、行政关系和人际关系)。因此,必须通过强化组织协调工作才能保证施工活动正常进行。

4、优化现场管理的主要途径4.1以人为中心,优化施工现场的人力资源配置。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章制度的局限性。庞杂的施工现场,众多的工种和岗位,越来越短的工期,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使得我们不可能做到时时监督,处处检查0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的根本就在于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全员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千方百计调动、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现场管理的主体作用。4.2以调度机构为基础,优化企业施工现场的组织协调系统。要结合工程规模、特点,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建立施工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责任、权限和利益;要以调度机构为基础,配备称职的调度人员,努力使调度工作科学化、信息化,建立起动态的控制体系。班组是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直接承担者,抓好班组建设就是抓住了现场管理组织的核心,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组织要重点抓好班组建设。4.3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突破口,优化施工现场管理。质量与成本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任何时候市场都只会钟情于质优价廉的产品,而质优价廉的产品是通过技术经济指标体现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上去了,也就意味着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上去了。因此优化现场管理必须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突破口,而取得技术经济指标的突破也必须通过严格的现场管理来保证。否则,企业经营将因为产品质量与成本问题而难以为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将大幅度下滑,企业的生命力也将随之枯竭。,

5、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 高层、大跨度、精密复杂的建筑物越来越多, 在建筑施工中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现场施工如何适应现代化生产的优化管理理论、方法、手段, 研究和处理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是管理工作符合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运用现代工业化的管理理论、方法、手段、研究和处理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使管理工作符合规律并臻于完善, 是现场指挥人员必须研究的课题。施工现场现代化管理主要有网络计划技术、全面质量管理、价值工程、滚动计划法、人体工程、行为科学、运筹学等。

第2篇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配合比 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U44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钻孔灌注桩作为一种基础形式以其适应性强,成本适中、施工简便等特点仍将被广泛地应用于公路桥梁及其他工程领域。现仅对自己在施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处理方法谈一点体会,供同行参考。

一、钻孔过程中出现的施工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1.护筒冒水

造成原因:埋设护筒时,周围土不密实或者护筒水位差太大,以及钻头起落时碰撞。

防治措施:在埋设护筒时,坑地与四周应选用最佳含水量的粘土分层夯实。在护筒的适当高度开钻,使护壁内保持1.0~1.5米的水头高度。钻头起落时,应防止碰撞护筒。发现护筒冒水时,应立即停止钻孔,用粘土在四周填实加固,若护壁严重下沉或移位,则应重新安装护筒。

2.孔壁塌陷

造成原因:孔壁塌陷的主要原因是土质松散、泥浆护壁不好,护筒周围未用粘土紧密填封以及护筒内水位不高。钻进速度过快,空钻时间过长,成孔后待灌时间过长和灌注时间过长也会引起孔壁塌陷。

防治措施:在松散易塌陷的土层中,适当埋深护筒,用粘土密实填封护筒四周,使用优质的泥浆,提高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保持护筒内泥浆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搬运和吊装钢筋笼时,安放要对准位置,避免碰撞孔壁。钢筋笼接长时要加快焊接时间,尽可能缩短沉放时间。

3.缩颈

造成缩颈的原因:主要是塑性土膨胀。在钻孔过程中,由于钻锥磨损或焊补补及时,再或地层中遇到膨胀的软土、粘土、泥岩等,容易产生缩孔现象。

4.钻孔偏斜

造成原因:钻机安装就位稳定性差,作业时钻机不稳或钻杆弯曲所致。防治措施:先将场地夯实平整,轨道枕木宜均匀着地;安装钻机时要求转盘中心与钻架上起吊滑轮在同一轴线,钻杆位置偏差不大于20 cm,在不均匀地层中钻孔时,采用自重大、钻杆刚度大的钻机。进入不均匀地层、斜状岩层或碰到孤石时,钻速要打慢档。钻孔偏斜时,可提起钻头,上下反复扫钻几次,以便削去硬土。

5.桩底沉渣量过多

造成原因:清孔不干净或未进行二次清孔;泥浆比重过小或泥浆注入量不足而难于将沉渣浮起;钢筋笼吊放过程中,未对准孔位而碰撞孔壁使泥土塌落桩底;清孔后,待灌注时间长,致使泥浆沉积。

防治措施:成孔后,钻头提高孔底10~20 cm,保持慢速空转,维持循环清孔时间不少于30分钟。采用性能较好的泥浆,控制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不要用清水进行置换。钢筋笼吊放时,使钢筋笼的中心与桩中心保持一致,避免碰撞孔壁。可采用钢筋笼冷压街头工艺加快对接钢筋笼的速度,减少空孔时间,从而减少沉渣。下完钢筋笼后,检察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则应利用导管进行二次清孔,直至孔口返浆比重及沉渣厚度均符合规范要求。

二、水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出现的施工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1.卡管

造成原因:初灌时,隔水栓堵管,混凝土和易性、流动性差造成离析;混凝土中粗骨料粒径过大,各种机械故障引起混凝土浇筑不连续,在导管中停留时间过长而卡管,导管进水造成混凝土离析等。

防治措施:使用的隔水栓直径应于导管内径相配,同时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保证顺利排出。在混凝土灌注时,应加强对混凝土拌合时间和混凝土塌落度的控制。水下混凝土必须具备良好的和易性,配合比应通过实验确定,塌落度宜为18~22 cm,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导管直径和钢筋笼主筋最小净距的1/4,且应小于40mm。为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缓凝,水下混凝土宜掺外加剂。

2.钢筋笼上浮

造成原因:钢筋笼放置初始位置过高,混凝土流动性过小,导管在混凝土中埋置深度大于钢筋笼被混凝土托顶上升,当混凝土灌至钢筋笼下,若此时提升导管,导管底端距离钢筋笼仅有1米左右时,由于浇筑的混凝土自导管流出后冲击力较大,推动了钢筋笼的上浮;由于混凝土灌注过钢筋笼且导管埋置深较大时,其上层混凝土因浇筑时间较长,已接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混凝土与钢筋笼有一定的握裹力,如此时导管底端未及时提到钢筋笼底部以上,混凝土在导管流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升。

防治措施:钢筋笼初始位置应定位准确,并与孔口固定牢固。加快混凝土灌注速度,缩短灌注时间,混凝土接近钢筋笼时,控制导管埋置深在1.5~2.0米,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随时掌握混凝土的标高及导管埋深。当混凝土埋过钢筋笼底端2~3米,应及时将导管提钢筋笼底端以上。导管在混凝土面的埋置深度一般宜保持在2~4米,不宜大于5米和小于1米,严禁把导管提出混凝土面。当发生钢筋笼上浮时,应立即停止灌注混凝土,并准确计算导管埋置深度和已浇筑混凝土面的标高,提升导管后再进行浇筑,上浮现象即可消失。

1)几种缺陷桩的形成与处治

1.1断桩

1.1.1形成断桩原因分析

(1)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测定已灌混凝土表面标高出现错误,导致导管埋深过小,出现拔脱提漏现象形成夹层断桩。特别是钻孔灌注桩后期,超压力不大或探测仪器不精确时,易将泥浆中混合的坍土层误为混凝土表面。

(2)在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是一个重要的施工指标。导管埋深过大,以及灌注时间过长,导致已灌混凝土流动性降低,从而增大混凝土与导管壁的摩擦力,加上导管采用已很落后而且提升阻力很大的法兰盘连接的导管,在提升时连接螺栓拉断或导管破裂而产生断桩。

(3)卡管现象也是诱发断桩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人工配料随意性大,责任心差,造成混凝土配合比在执行过程中的误差大,使坍落度波动大,拌出混合料时稀时干。坍落度过大时会产生离析现象,使粗骨料相互挤压阻塞导管;坍落度过小或灌注时间过长,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缩短,加大混凝土下落阻力而阻塞导管,都会导致卡管事故,造成断桩。

(4)坍塌。因工程地质情况较差,施工单位组织施工时重视不够,在灌注过程中,井壁坍塌严重或出现流砂、软塑状质等造成类泥沙性断桩。这类现象在本工程的断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较为严重。而且位置深、难处理,是导致工期无限延期及经济上大量浪费的重要因素之一。

(5)另外,导管漏水、机械故障和停电造成施工不能连续进行,突然井中水位下降等因素都可能造成断桩。

1.1.2断桩处理的几种方法

(1)原位复桩。对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超声波检测出的断桩,采用彻底清理后,在原位重新浇筑一根新桩,做到较为彻底处理。也可进行冲击二次成孔,重新浇注。

(2)接桩。在灌注过程中如发生导管焊口破裂,为确保工程质量,停止混凝土的浇筑并提前拔出导管。确定接桩方案,首先对桩进行声测确定好混凝土的部位;其次,根据设计提供的地质资料表明桩顶以下10m均为粘土层,确定井点降水――开挖――20#素混凝土进行护壁,护壁内用Φ12的钢筋箍圈以20cm间距进行加固,护壁间连接筋用Φ12钢筋以20cm间距布置。第三,挖至合格数处利用人工凿毛,按挖孔法混凝土施工方法进行混凝土的浇注。

(3)桩芯凿井法。即边降水边采用风镐在缺陷桩中心凿一直径为80cm的井,深度至少超过缺陷部位,然后封闭清洗泥沙,放置钢筋笼,用挖孔混凝土施工方法浇筑膨胀混凝土。

2)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上部结构的稳定与安全。。对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我们认为在现时代仍应强调以下几点:

(1)对质量控制应注重预防为主,即在施工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并责任到人。

第3篇

关键词:施工现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

工程质量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的以工程规范检验为主的“后验”式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很难适应现代工程施工的复杂性与动态性等。质量控制建筑基础工程勘察、施工质量的低下,势必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状况,严重时还会造成建筑物的倒塌事故,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加强对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的控制与管理。

1. 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概述

1.1质量、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质量、安全与生产(施工)构成三位一体的关系。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生产管理构成了“工程产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管理体系,内容上三者有很多相互包容的成分,在管理方法上它们有很多共通性。例如,在ISO9000规定的质量体系中,有不少包含或涉及安全的问题;ISO9004要求,为了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减少质量责任,应识别和重视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力求使质量责任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减少质量责任事故。因此,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的控制管理,应同安全管理与施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

1.2施工质量的构成与影响因素

基础工程的质量包括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检验质量,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都对工程质量发生影响和作用,但工程的施工质量是一个重要环节2. 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

质量控制即采取一系列检测、试验、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按照计划和质量改进的要求,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的实现。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①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

②充分发挥人的作用的原则。

③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④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的原则。

⑤坚持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3. 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3.1审核有关技术文件、报告或报表。对技术文件、报告、报表的审核是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的重要手段,项目经理应负总责,各相关部门应恪守各自的职责做好本项工作,确保控制有效。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审核有关技术资质证明文件;②审核开工报告,并经现场核实;③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④审核有关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检验报告;⑤审核有关施工机械设备、检测试验仪器的相关合格证件及使用说明;⑥审核反映工序质量动态的统计资料和控制图表;⑦审核设计变更、修改图纸和技术核定书;⑧审核有关质量问题的修补、加固、改进的施工方案、方法与措施及其处理报告;⑨审核有关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设备的技术鉴定书;⑩审核有关工序交接检查,分项、分部工程质量检查报告及相关证实资料;审核有关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3.2现场质量检查控制

3.2.1开工前检查。目的是检查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开工后能否连续正常施工,能否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实施计划和施工方案是否确定;工程的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查频率和方法是否明确;提供放样测量、标准试验、施工图等必要的基础资料是否到位等。

3.2.2工序交接检查与工序检查。工序交接检查应建立制度化控制,坚持实施。对于关键工序或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在自检、互检的基础上,还要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工序交接检查,以确保工序合格,使下道工序能顺利展开。凡工序检查不合格,必须采取措施,使其达到合格要求后,方可开始紧接工序的施工。

3.2.3工序检查程序。①应与合同图纸和工程量清单的分项所含内容相一致;②应与技术规范规定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相协调;③应与国家或合同规定的验收标准、检验频率和检验方法相配合;④工序检查宜采用框图的形式等。

3.2.4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的检查。应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其控制的具体要求是:当分项、分部、单位工程完工后,自检人员应再进行一次系统的自检,汇总各道工序的检查记录及测量和抽样试验的结果,再提出交工报告。

①成品、材料、机械设备等的检查要检查成品、材料等有无可靠的保护措施及其是否落实而且有效,以控制不发生损坏、变质等问题;检查机械设备的技术状态,以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可使用状态;②巡视检查对施工操作质量应进行巡视检查。

4. 现场质量检查控制的方法

4.1测量。测量是现场控制,特别是质量控制必不可少而又十分重要的手段。测量包括的内容很多,如定线控制测量,施工放线测量,控制工程位置;高程、尺寸及其线型的测量,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工程段落或总体工程项目中的中间交工和竣工验收时的测量检查等等应取得监理工程师的认可。

4.2试验。试验包括的内容很多,如对各个工程项目的材料、配合比、强度等进行有效控制,以确保各项工程的物理、化学、力学性能及使用功能如平整度、抗滑能力等达到规定要求。

4.3观察。观察是(如全工序或工序中的某一关键环节)进行观察,检查操作程序或操作方法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控制纠正。

4.4分析。分析是指对施工现场所展开的施工活动情况及有关收集得到的数据,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如直方图法、因果分析法、列表比较法等对其整理分析,以控制施工的质量、进度等。

4.5监督。施工单位应建立岗位责任制,各部人员应对所属工作任务负责,层层监督。例如:总工程师(或主任工程师)应对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在实施中的技术上全面负责,检查和监督各施工队、实验室,技术人员所负责的工作,特别是对质检工作应加大力度检查和监督,以确保工程质量。

第4篇

【关键词】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事故;预防;处理

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基础工程及地基处理形式,其成桩质量对工程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混凝土钻孔灌注桩的质量牵涉到工程的整体性能,从不同角度包括地基的土质、土层分布、桩墩支撑、结构分布等多种要素相结合,在确定全面、安全、可靠的方案之后,进行技术层面的施工运用。

1剖析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施工常见事故及基本技术困境

1.1灌注桩地基缺乏保护。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的地基对于建筑来说,尤其是要重点保护的。由于遭受不同的气候,比如南方地区的多雨,北方的干旱等一些不同的气候条件就会出现地基的不同形式和问题。假设处理好地下水、凝土松散等的难题,就会对地基建设带来危害;假设地基的基础缺乏充足的保护,大概是防水、排水对策不到位,就大概会造成地基进水,这样就不但会造成地基基础施工困难,并且相比地基的质量也会造成损害。尤其在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出现缩颈、钢筋笼上浮、桩底沉渣量过多、导管进水、断桩、钻孔内含有害气体、孔壁坍塌等不良事故,后果更为严重。

1.2灌注桩施工事故处理不及时。在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施工处理上,采用灌注桩基是一种理想的方式,由于机械设备、天气、土质结构等一些原因,在桩成孔后出现阻塞、松土、塌方的等一些不良现象,尤其是有些施工单位偷工减料,在质量要求上没有跟上来。桩成孔后,桩孔嵌入持力层深度不够、岩石强度不大、沉渣厚度很厚、桩孔垂直度大等数据都不符合设计要求,并且没有及时处理,没有形成分析、解决的过程,造成很大的浪费[1]。有的建筑在基础施工和地基处理上,在基桩开挖前没有全面检查,并没有丝毫的成桩记录和桩的测试资料,及时发现质量上问题,没有经研究就挖土动工,造成技术上的重复使用,资金、技术、人力、物力、财力等巨大破费,都是基础施工的过程中不注意带来的后果。

2探讨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常见质量事故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2.1全面踏勘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施工的周边环境。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施工环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环境的准确把握,包括详细了解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气候及其它自然条件以及土质特点等;尤其是对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施工处理方面的自然地质现象如溶岩、矿岩、古塘、暗滨以及地下构筑物、障碍物等;全面查看邻近建筑物的位置、距离、结构性质、现状以及目前使用情况;了解施工现场地下水的水位、水质及其变化情况;解沉桩区域附近地下管线的分布及距离、埋置深度、使用年限、管径大小、结构情况等[2]。针对上述的查看特点,形成可行性的勘察分析报告,对涉及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施工的相关要素都有精准的记录和分析,这样就能在技术层面上有更好、更实在的安排。

2.2细化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施工的技术参数。对于不同的地质特点等一些综合要素的掌握情况下,全面分析形成的综合性报告,采取相适应的基础处理技术和方法。尤其施工现场在埋设灌注桩护筒时,注意使地坑和周围的含水量、土质情况结合分析,保持护筒安装垂直,在护筒的适当高度开孔,护筒内保持1.0-1.5m的水头高度。在施工前的地质情况勘测中,给出地下水的压力、出水量、水流方向等要素条件[3]。在泥浆的使用上,选择泥浆比重不要太重,灌注桩在地成孔,在钻孔中放置钢筋笼、灌注混凝土成桩。根据土层情况、周边环境状况及上部荷载等确定施工方法,在掌握技术层面的基础上,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监督。尤其是技术参数的细化不可有任何疏忽,包括施工方案的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安排、质量保证、安全技术及文明施工等措施,确定工艺参数,合理安排施工工艺,确保技术完全到位。

2.3深入探究灌注桩补强方法的应用。灌注桩的各种质量事故,其后果均会导致桩身强度的降低,不能满足设计的受力要求,因此需要作补强处理。事前,应会同主管部门、设计单位、工程监理以及施工单位的上级领导单位共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办法。据以往的施工经验,一般采用压入水泥浆补强方法。对需要补强的桩,除用地质钻机已钻一个取芯孔外,应再钻一个孔,一个用做进浆孔,另一个用做出浆孔[4]。孔深要求达到补强位置以下1m,柱桩则应达到基岩。用高压水泵向一个孔内压入清水,压力不宜小于0.5MPa-0.7MPa,将夹泥和松散的混凝土碎渣从另一个孔冲洗出来,直到排出清水为止。为使浆浆得到充分扩散。应压一阵停一阵,当浓浆从出浆口冒出后,停止压浆,用碎石将出浆口封填,并用麻袋堵实。

4总结

从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施工的问题中总结出钻孔灌注桩设计和施工等的经验,尤其是对孔壁坍塌、桩底沉渣、断桩等问题进行仔细分析研究,提升技术层面的把握,并在实践的工程建筑中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处理措施,更好的改善和提高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玲彬.吴兰英.钻孔灌注桩孔底沉渣质量问题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0年02期

[2]罗大庆.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西部探矿工程.2004,16(9):23-25

第5篇

一、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一个专业,也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但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专业的细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市场开始倾斜。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本身原因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的缺陷,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一大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重纯文学,然而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内容偏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集中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清晰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度非常辉煌,学生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一度拥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

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了劣势专业。

2.2教学内容重纯文学轻社会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因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是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等,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远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社会学科,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入,脱离实际,只会做文字游戏。

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闭门造车,对于热点的生活,广阔的实践,基本没有接触。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都陈旧落后,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上。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重应用,对专业进行本文由

收集整理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另外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4.1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4.2提升课程

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力,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4.3应用行文课程

开设应用行文相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五、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5.1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一年级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对二年级则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5.2增加实践环节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门课程都要围绕这一主旨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未来的工作。

第6篇

1.学科定位不准确。近几年来,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学院系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教育部也对各级高校进行了专业合格评估,但是,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汉语言专业依然缺乏准确的定位,不少高校尤其是诸多地方高校仍然抱着传统的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没有顾及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所以,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

2.课程设置不合理。汉语言文学专业有自身的特殊性,除少数继续深造或在中学任教之外,大部分学生不会在相对应的行业领域就业。因此,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只是作为广阔的背景存在,实际工作中并不直接涉及到。但是,在实际课程设置之时,承接传统的惯性,学校依然将焦点集中在传统专业课上,如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等占据了汉语言文学课的90%以上,专业基础知识也是重复出现在专业课程、基础教学课程、选修课程之中。而一些新兴课程如网络编辑学、现代办公技术、公关礼仪、DV制作等紧跟时代前沿并且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课程,往往没有开设。这种课程设置对于专业的人才培养确实有一定好处,但却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能力。这样就形成了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与用不能协调的现象。

3.教学手段落后。随着教学设施不断更新,近几年现代化教学设备迅速在高校之中普及,但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在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受教学内容的影响很少使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在课堂上很少能形成声文并茂、生趣盎然的教学情境,也难以激发学生的高度热情,不能丰富见闻,更无法培养浓厚的兴趣。由于教学手段的落后,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之中,只有教师一个人在津津乐道,学生只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没有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他们动脑的思维能力及动手的实践能力受到了严重的禁锢。

4.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单一。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只注重学生知识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评价。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中也只是重视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评价的依据基本上是笔试的成绩。奖学金的评定,优秀学生、预备党员的选取,很大一部分依据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视野广度、电脑技能、职业规划及交际交往等非专业能力则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1.学科定位要有层次性。不同类型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来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国家重点文科院校师资雄厚,图书资料齐全,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全面发展,不仅能从事以后的教学及各行各业文字工作,还应有较强的科研和管理能力,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汉语专业人才。综合性大学、重点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基本定位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从事汉语教学与训练,具有文字编辑和新闻采编能力,同时也应该兼有社会文化工作的指导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普通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专升本”时间不长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将重点转向为农村、社区培养专门人才,培养出既能在艰苦办学条件下担任教学与训练任务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又能够胜任其他行业的专门人才。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划分不同的层次,就可以改变原来“一刀切”的弊端,使学科定位明晰,并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2.专业方向要有多向性。当前社会各种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所以,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对本专业的方向设定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模式进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分设语文教学与教育管理(即师范类)、涉外高级文秘、文化产业管理、新闻学、对外汉语教学等方向。实施低年级通修专业基础课,侧重培养专业基本能力;高年级分流主修专业方向限选课,侧重培养主攻方向能力的模式,并鼓励跨专业方向兼修。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向学习,从而完成从单一性到多向性的转型。

3.课程设置要有科学性。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整体改革的核心。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对于课程设置的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优化传统专业基础课。当今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存有繁琐重复之弊,所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要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强化核心内容。其次要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文学概论和写作学都讲文体学知识,文学史和文学概论都涉及文学思潮,前面的课程已经讲过的,后面的课程不要再重复,使整个专业基础课的结构严密而紧凑。其次,增加专业技能课。刘颖聪先生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考研模块、教育与教学模块、文秘与公关模块、新闻传播模块、社区文化管理模块等五大模块,其中后面三个模块基本就属于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程的系统设置与强化,是实现培养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基本保证。在现有的课程设计中,我们设置的应用性课程相对来说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根 据社会的需要和专业方向的要求,我们应该相应地增加新兴的课程,如在文秘与公关方向之下,应该开设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培养学生从事企事业、机关文员及秘书的能力。在新闻传播方向之下,应该开设编辑与采访及相应的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实践的系列课程,培养学生在文化及新闻领域从业的能力。对外汉语教学方向之下,应该开设教学理论、外国文化及相应的实践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的设定能够使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与用的矛盾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平衡,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技能培养要有实用性。原来培养的汉语人才往往是只懂得运用语言文字工具、与书本打交道的人。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汉语人才必须要多方面地掌握实用性的技术。如,现代科技日益发展,各种网络、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并成为安身立命的必备技能,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要既能耍笔杆子,又能扛摄像机,还懂得编辑与制作,能够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等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再如,汉语在国际上地位日渐突出,世界各地有众多外国人在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师极其紧缺,特别是汉语言文学基础深厚又熟悉一门外语的人才更是倍受青睐,对此,一定要指导有意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英语技能,这无疑比单纯的汉语人才更具有竞争优势。

5.教学环节要有实践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十分重要,是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具有稳定与广阔就业前景的重要一环。2007年,教育部等十部委就大学生就业政策联合采取五大新举措,其中有一条是“广泛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活动。使一大批高职学校的毕业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虽然只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出的要求,但也是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重要参考。在教学环节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竞争力,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综合性比较强,打好扎实的专业功底,将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原动力,所以对于专业课程,不能采用一律压缩的态度,在引导学生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学生社团的各类活动,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培养和加强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有效的衔接,帮助学生完成由学校走向职场的过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也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的步骤。老师要积极借用,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课外训练平台,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学校与实习基地间的直接通道,扩大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有关部门学习锻炼,或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相关部分也要专门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国际交流的机会,要及时各类信息,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收到公司短期实习或者校内研究助理等招聘信息,从而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培养机制。

6.就业指导机制要有明确性。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职业定位模糊,此专业学生对于毕业后就业的意向往往比较模糊。很多同学在大学四年之中,随波逐流没有任何规划,致使毕业找工作之时手忙脚乱。所以,老师要注意此种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分阶段地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有效的就业指导机制。大一是就业教育的萌芽期。在大学一年级时,老师要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大二是就业的储备期。对大二的学生要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则到了就业取向的分化期。在这个年级阶段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者还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橱窗宣传、个别辅导等集中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让准备就业的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