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7 15:03: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当今农村发展的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村;现状;发展
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现状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小型沟、渠、坝、桥、涵、水库、机井、排灌站等。农村现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一部分是由乡、村(组)集体投资投劳建成的,一部分是贷款、国债资金或其他农业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兴建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农民个人及联户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数量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普遍现状值得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工程管理滞后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几年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在圩堤乱垦乱种、在行洪河道设置鱼网鱼簖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圩堤沿线近年又增添不少鱼塘,出现了新的“两水夹一岸”地段。另外,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垦荒,水体植被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严重,水库库底淤积层越来越厚。
2、财政投入不足 由于农村地方各级财力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加大了继续向上争取工程项目的难度。同时所有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补助资金差距较大,主要还是靠受益群众自行解决,政府只能“以奖代补”形式,普洒细雨。
3、农村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据调查,2010年某省水管单位职工总数为32118人,其中离退休职工5079人,在职职工21002人,超编严重。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各地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高、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工程技术人员4925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9%,且大多集中在省、市属水管单位。技术力量薄弱,不利于水管单位的发展。
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1、进行科学管理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
2、加强资金投入 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3、开发人力资源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村;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家庭结构;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050-04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现有60岁以上人口1.78亿,占人口总数13.26%。预计到204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4亿人,占总人口的20%,也就是说平均不到4个人就有1位老人。而农村老年人是我国最大的老年群体,他们的养老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他们的养老意愿是否得到落实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国家如果想切实满足贫困地区农村的养老需求,须首先了解其需求并进行分析,然后才能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保障他们一个安定祥和的晚年。
一、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需求的现状及分析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外乎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两个方面,贫困地区农村的老年人亦是如此。物质需求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支出所需。广义的精神需求就是除物质需求以外的需求,狭义的是指满足老年人在亲情伦理和情感生活方面的感情需求。但长期以来,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相对于城市来说一直被忽视着,现状不容乐观。
(一)贫困地区农村老人物质需求的现状
1.消费需求不足
贫困地区农村老人消费需求的基本现状就是消费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农村整体消费水平较低,与城镇绝对差距很大。自2005年到2008年,我国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165.72、2495.33、2786.77、3125.55元,年均增加239.21元,而城镇消费支出分别为:6699.67、7373.49、8234.87、9086.73元,年均增加596.77元。从上述的消费趋势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人均消费增长缓慢,增幅远远低于城镇,与城镇的绝对差距逐渐拉大。这是我国农村的整体情况,贫困地区的农村也不例外,甚至状况还会更为严重。第二,农村的消费不够均衡。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农民消费最多的还是食品,其次是居住,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方面的支出较少。可以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还停留在维持生计的层面上,根本没有达到可以安享晚年的程度。
2.医疗保健需求难以满足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同时各种生理机能减退,对医疗保健的需求自然而然就会增加。但贫困地区农村的老人作为医疗保健服务需求较大的人群,其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
从表1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老年人口的身体状况存在着城乡差异,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按照城市、镇、农村的顺序而逐渐恶化。农村不能正常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数最多,身体健康的人数最少,因此,农村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最大。但从图1中我们知道,农村居民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仅占总支出的6.72%,因此可以推断出其需求远远未能满足。
(二)贫困地区农村老人精神需求的现状
1.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
情感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以及亲情的需要。我国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的情感需要,由于受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思想的严重束缚,它最主要的表现仅仅在于对子女的情感依赖方面上,而对友谊、爱情等方面的情感需要,不仅是农村老年人,就连其他社会人群,也不会投入太多的注意力。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封建思想对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的老年人影响巨大,农村老年人对于友谊和爱情的理解力通常比较差,很多农村老年人由于缺乏友情和爱情而陷入深深的孤独之中。我国农村老年人的日常交际活动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老为伴”,他们与中青年、少年人的生活处于不同世界。而即便是“以老为伴”,也常常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一来,很多农村老年人仍需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可支配的闲暇时间很少。另外,农村老年人的集体活动往往还要受到场所的限制。出现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所谓的“榕树下”现象,就是指很多农村老年人聚集在大树下聊天的现象,而这种活动又会受到天气等原因的影响。所以,在我国广大农村,老年人情感需要的满足状况令人担忧。
2.得不到尊重
尊重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两个部分。内部尊重主要表现在自尊和成就感上,外部尊重简单的说就是是否受到别人尊重。但对于我国贫困地区的老年人来说,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都没有得到满足。首先,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流,很多老年人仍然需要从事农业生产。这些从事了一辈子农业生产的老年人,到了晚年,还要不顾自己身体条件继续从事生产,他们感受到的往往不是认可,而是无可奈何,丝毫没有所谓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其次,虽然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当今社会这一点正逐步流失。例如,辱骂老人是存在于我国广大农村尤其是农村妇女中的一个普遍的现象,不仅对别的老人,甚至对自家的老人也是如此。
3.无法实现“老有所乐”
由于经济发展落后,物质生活水平低下,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非常少,且没有娱乐场所。最普及的休闲娱乐活动是打牌或喝酒、串门、聊天。可以这样说,绝大多数老人处于终生劳作的状态,无法实现“老有所乐”。
二、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需求难以满足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的现状令人担忧,同时也很少受到社会的关注。之所以如此是有原因的。
(一)收入较少,生活拮据
我国的城乡二元化结构致使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低于城市,贫困地区的农村生活更是拮据。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有快速下降之势,1978年城乡收入比率为2.37:1,1985年下降到1.72:1。但从1985年起,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率又呈现迅速上升之势,城乡收入比由1985年的1.72:1提高到1999年的2.65:1,2000年达到了2.80:1,2003年又扩大到3.24:1,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超过3.36:1,绝对差距超过万元。2009年城镇人均收入为17175元,农村为515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为3.33:1。如果把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比约为5.16:1。生活的贫困决定了这里的老年人终日为生计操劳,无法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如图2所示,从1990年到2008年农村居民平均年收入呈递增趋势,但与此同时支出也在同步增长。因此农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而且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即使在农村居民收入最高的2008年也不到7000元,在通货膨胀普遍存在的当今社会,购买力年年都在打折扣,所以农民的贫苦是可以想象出来的。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何贫困地区农村的老人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来安度晚年,因为他们要终日劳动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享受好一点的晚年生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减轻子女的负担,获得精神上的一点安慰。农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制约着他们养老的物质需求是否得以满足,而根据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原理,物质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老人精神生活就更加贫瘠了。
(二)家庭结构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家庭结构已发生明显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大家庭越来越少,“空巢”家庭越来越多。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对贫困地区农村的养老需求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表2可以发现,在经济需求方面,有子女无老伴的老年人靠自己劳动维持生计的占27.47%,完全靠子女供养的老人占58.95%;而子女老伴都有的老年人靠自己的比例高达43.36%,靠子女的老人仅占23.91%。可见,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即使是在有子女的情况下,老人也是会凭借自己的劳动来减轻子女负担的。这就造成了生活在贫困地区农村的老年人终生劳作,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无法实现“老有所乐”。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是有一部分老年人是完全靠子女供养的,子女的生活状况和对老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部分老年人的需求满足程度。由于贫困地区农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加之老年人地位日益下降,故很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难以满足。
在生活照料需求方面,在子女与老伴之间大多数老年人还是选择与老伴生活在一起,因为在贫困地区的农村青年人大都出去打工,老伴则是其唯一依靠的对象。可是没老伴的老年人就只能靠子女来照料他的生活起居。众所周知,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平时很少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所以这些老人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养老需求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家庭结构对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也是有一定影响的。老伴健在的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明显会高于其他家庭结构的老年人。子女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所起到的作用很小,可见子女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子女有自己的家庭、工作和孩子需要照料,精力有限,自然会忽视老人的一些需求,无法及时关心老人。其次,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加深了新老两代人的代沟,导致子女与老人缺乏沟通。由此就不难理解老年人精神需求为何有如此现状了。
(三)农村养老方式的影响
贫困地区农村现有的养老方式是比较落后的,如最原始的家庭养老,最传统的土地养老,发展不健全的集体养老等。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最为常见的养老模式,这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思想的承袭。但在当前社会,随着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家庭养老模式的功能正在不断退化,这是造成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现状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土地养老是农村地区最传统的养老方式了,他们祖祖辈辈都是靠土地来满足他们一系列需求的。所以有很多人认为农村人“有土地就有保障”,无须担心老年生活。其实不然,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大约40%来自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1/4左右来自劳动收入。在2008年,农民家庭每人纯收入中仅有323.24元的转移性收入和148.08元的财产性收入。由此可见,来自土地的农业收入已难以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以此养老更是奢望。
集体养老和社会保险养老对于农村来说还是比较新鲜的养老方式,若想使之健全,国家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给予支持,只靠贫困地区农村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两种养老方式在农村发展缓慢,还没有发展到能独立承担起所有老年人的养老所需的程度。
(四)传统观念的束缚
中国虽经历了改革开放,国民的思想也得到了解放,但在贫困地区的农村,生产力比较落后,封建思想仍然有较大的影响力,这里的农民依然被传统观念牢牢束缚着。这种束缚严重阻碍了老人精神需求的满足,特别是情感需求的满足。例如,老人再婚现象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几乎没有,不仅是因为子女不同意,就连老人自己也接受不了。所以这里的老人如果不幸丧偶,晚年生活就更加凄惨了。
三、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需求的几点建议
只有了解了贫困地区养老需求的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养老的办法。
(一)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国家可以适当给于补贴
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的根本措施就是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一方面,贫困地区农村的青年人如果增加了收入,就可以为老年人的经济需求提供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如果老年人增加了收入,反过来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把自己的老年生活打理好。国家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补贴制度来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例如,对农业生产上的良种补贴、柴油补贴等,还可以尝试给农民直接补贴,把钱直接发放到农民的手中,以此来提高其生活质量。
(二)完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尝试新的养老模式,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体制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在短期内不可能彻底抛弃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但要保障我国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解决其物质精神需求问题,就必须完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功能,使之适应新形势下农村老年人的需要。
1.建立制度化的家庭养老体制
把家庭养老体制化,就是利用政策法规的规范性和强制性把家庭养老的方式方法和权利义务关系固定下来。现有的家庭养老体制,处于社会上的默认状态,受道德制约,并不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这对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权利来说非常不利。尽管“孝道”思想仍然被视为为人子女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但在当代中国农村,子女不孝顺老人的现象屡见不鲜。强制性和规范性的家庭养老体制将使得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权益得到保障。
2.尝试新的养老模式
针对贫困地区农村的养老现状,建立最合适的养老体制。为了获得更高质量的生活,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镇,大量空巢家庭出现,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国家要根据这种变化尝试一些新的养老模式。比如,把空巢老人聚集起来,利用老年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丰富其精神世界,让农村老年人老有所伴。
(三)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孝道”教育,宣传“尊老爱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它在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思想,在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事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还要破除传统思想的束缚。若想马上改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思想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循序渐进,逐渐加大宣传力度,让新时代的新思想在农村生根开花。思想的提升必然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养老状况。
(四)建立各种灵活制度满足养老需求迫切人群的需求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贫困地区农村的养老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党和政府不要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养老制度,可以建立一些灵活的制度来满足养老需求迫切的人群,切实保障贫困地区的老年人老有所养。如设立专项的老年人的法律援助或文化服务等。
我国“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当今我国正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而贫困地区农村的养老问题显然是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于情于理国家和社会都不应该逃避和忽视这个问题了。而且,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所谓和谐相无非就是享受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要想实现这一理想的目标,国家、社会以及老年人自己都需要付诸更多的努力。
――――――――――
注 释:
①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②陈友华,徐愫.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福利需求与前景[J].人口学刊,2011,(2):34.
③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④陈友华,徐愫.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福利需求与前景[J].人口学刊,2011,(2):34.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20年来的若干反思[J].经济学报,2000,(12).
〔2〕郭士征.社会保障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德文,侯慧丽.新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J]. 财经,2010,(1).
关键词:科学教学;教学方法;探究;创新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各个学科有了新的要求,其中对于小学科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科学教育在当今的教育乃至科普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教育作为科学启蒙教育,承担着为小学科学素养奠基的任务,并为后继的科学学习、其它学科的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1]。“探究式”学习已经逐渐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发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了当今小学科学教学的主题。当今学生素质总体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基本素质还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城镇和乡村的教学资源水平差距过大,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也五花八门,面对这种复杂的教学环境,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在当今新课标的推动下,很多学校的科学课教师都表达了对于课改标准更加实际化的诉求。当今的小学科学教学处于复杂的形势之中,一方面源自于学生的自身的情况,根据城镇学生和农村地区学生的自身条件,出现学生科学素养参差不齐的现象,甚至出现一个班有部分学生来源于城镇,部分学生来源于农村的两级分化的情况,面对不同科学素养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兼顾有优秀科学素养的学生学习的前提下,补齐短板学生的科学知识凸显的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学校的基础教学设施同样在对学生教学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城镇和农村设施存在巨大差异的现实处境,城镇学校拥有先进、科学的教学器材,能使学生不出教室就能了解所讲述科学知识,但是城镇狭小的教学空间,不利于教学的展开,无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施展空间。相对于农村的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差,无法为学生提供先进的科学演示基础设施,但拥有较大的教学场地,更容易接触到自然环境等优点。这些复杂的情况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城镇和农村的优势,因地制宜的做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探究式教学
科学课是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理解科学的学科,学生学习的方式从原来的由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发展到今天的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经历一个漫长的改革,事实表明,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更优于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科学课应该更多的体现科学的理性,科学探究更多的是应是思维的探究过程,通过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思维,使学生自己体味认知事物的过程,在不断的认知中发掘创新思维。
以三年级(上册)第五节《蚂蚁的生活》为例,我们可以制作探究式的教学过程,因地制宜的发挥学校的优势自然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
(1)将学生分为三、四人一组的若干组,利用所在学校的环境优势,将各个小组分散到学校食堂的菜园,寻找蚂蚁群。
(2)用事先准备的白糖,面包屑,饼干屑,肉沫,水果果肉等食物作为诱饵引诱蚂蚁。
(3)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行为,由每组专门的同学进行实验记录,待实验结束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发言,最后由教师纠正错误,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
学生建立小组学习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帮助,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实现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和不同素养的学生的组合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自己尝试组织小组内的活动步骤,亲自去探究、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比较不同环境下的蚂蚁的区别和相同点。总之,蚂蚁作为一种最常见同时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一种动物,具有数量多,不具有伤害性,实际的可操作性等特点,非常适合用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热情,在学习的同时学生之间互相协作,使学生得到自我的提高,既能减少学生之间的科学素养差距,又能达到学习科学知识的教学目的。
三、利用现代传播媒介的辅助教学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整个小学时期,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小学生的思维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这就需要教师尽量达到生动形象的介绍新事物,避免因描述或者想象带来的思维误差。
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它们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这些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为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发挥者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国外先进的裸眼3D技术已经日渐成熟,可以做到在体育馆内模拟各种科学场景,为学生展现出立体、生动的自然环境,或将学生带入荒漠,或将学生带入热带丛林,或将学生带入大海,甚至可以做到将学生带入宇宙空间,以外空的角度来观察宇宙。利用现代科学,来展现以前只能依靠语言和想像来描绘的科学场景或自然环境,这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不可能完成的,同样也决定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科学教学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总之,在随着科学进步的同时,对于辅助教学的教学用具的改革也在愈加深入,合理的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和科学技术已经作为辅助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技辅助教学所达到的效果将更加接近教学任务中的教学目标。
总之,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科技每时每刻都在进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现状也在趋于复杂化,以往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仅仅有一黑板一粉笔一课堂的教学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面对新时期的课程改革的新形势,科学课的教学理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之中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的制作教学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主流;其次,合理利用进的科学技术和传播媒介来开阔学生视野,进行辅助教学以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最终使学生具备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优秀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书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辨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 8) : 38 - 40.
【关键词】农村 小学教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242-02
一.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师资力量薄弱。
1.第一点是老师的综合素质偏低。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小学的教学主力仍然是转正民办教师。这些人为农村教育奉献了一生,劳苦功高,但是也不能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人原始学历大多是初中,高中很少,甚至于还有部分是小学毕业。最近几年,各个学校也补充了部分年轻教师,可扔摆脱不了“分不来、留不住、更新慢”的现状。
2.第二点是老师的年龄偏大,平均年龄都在五十左右。爷爷奶奶辈是小学教育的主力军,这些人教育理念思想观念跟上社会的进步更难适应儿童的发展。年龄的上涨不代表阅历的丰富,反而缺少年轻人的新意与活力。农村教育缺少新的力量的推动。
3.第三点专业学科教师严重匮乏。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可农村学校根本就没有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技术这些专业教师。因此这些学科在农村学校要么不开要么由语文数学老师兼任流于形式,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只是一种理想境界了。
(二).教学设施落后
由于这些年我们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太少欠账太多,致使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别越来越大。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目前偏远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仍然停留在九十年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上。教育设施设备“普九”后基本没有补充充实更新过。由于经济落后,教育缺少经费的支持,农村的教育设施极其落后。一些教育必需的设施比如基本的体育设施、多媒体、实验器材很少甚至没有。由于基础设施的严重匮乏,导致许多教育内容以及教学管理不能正常的开展并完成。
(三).学生个人问题――留守儿童越来越多。
在农村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长时间的缺乏父爱母爱导致任性、偏执等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问题学生越来越多。也就造成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无法很好的在他们身上开展并得到相应的效果,使得教学工作的困难日益加剧。并且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导,许多儿童的思想顽固不化,身上带有不良的风气,这就给教学工作增加了困难,老师很难的去管理与教育。
二.做好农村小学教育管理的方法
(一).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切实做好对教育事业的支持。
为了使农村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政策向农村教育倾斜。当地政府应切实把教育工作放在首位,不仅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同时也要积极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
(二).加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是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一个重要因素,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健全会对小学教育管理起到莫大的作用。因此,面对当前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关键,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修建与维护,力图保证孩子们在一个较好的硬件环境中生活与学习。
(三).师资力量的扩充。
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与农村教书的鼓励与支持,并相应的给予物质上的支持与精神上的支持。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是教育事业的最新成果。他们带着无尽的新鲜活力和与时代靠近的知识,让他们去农村教课最合适不过。其次,也要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宣传,使这些大学生知道农村小学教育对于他每年的迫切需要与渴求,使他们懂得自己的社会作用。同时,也要提高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境界以及人生观,价值观。
(四).完善老师的管理运行机制
老师作为农村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可控对象,如何管理老师,留住老师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工资作为一种调控老师的手段,要与老师的工作和相结合。充分尊重有能力,能者多劳的老师,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局势,让老师真正体会到工作的切实必要性与紧迫性。
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群体,缺少父母以及周围人的关心,从小心理就会产生变化与阴影。因而心理辅导就极为重要。一个好的心理教育不仅会改变孩子心里的整个世界,同时还会对他以后的健康成长有莫大的帮助。
三.结语
农村小学教育作为一个备受广大社会群体关注的部分,做好的农村小学教育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在农村的小学教育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个性,共性的问题。但是在国家,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帮助下,我相信,农村小学教育会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位华.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2).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our country's rural living condition,environment and the present living habit,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in our country,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aim,meaning and principles of rural living community environment beautifying design.
关键词:乡村美化;居住区;环境美化
Key words: country beautifying;living community;environment beautifying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140-01
1乡村美化设计的意义
乡村美化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美好的生存环境,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观点、生活习惯,以及具有时代意义的生存空间。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乡村美化设计的基本要求,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创造出乡村所特有的生存环境,来维护生态环境,改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2近几年我国农村居住区环境的现状
近几年,农村住宅建设迅猛发展。广大农村居住区环境有了显著的改观,农村居住条件亦有了很大的改善。有的地区,特别是沿海大城市的近郊村镇的新农居,其标准甚至超过了城市住宅,而且造型也相当丰富多彩。多年来,我国农村住宅的发展经历了经济型、温饱型到小康型,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富裕型阶段。但是,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等不尽相同,经济的发展也不平衡,因此全国农村住宅的建设必然呈现出有快有慢之势――有些扶贫地区改变不大,仍处于原有状态;有些地区徘徊在经济型阶段;有些地区进入了温饱型;靠近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近郊的农居发展较快,有很多的地方建有小康型的别墅式住宅,达到了富裕水平。总起来说,当前我国广大农村生产力发展很快,农民收益增加了,这为村镇建设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从而加快了农村住宅建设的步伐。同时,亿万农民对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观念上向现代城市生活的舒适、美化转化,这对农村住宅设计提供更高的要求,需将城市住宅现代化设施的部分内容在新一代农村住宅中体现出来(比方说汽车车库问题,农村新住宅中比城市住宅占有土地方面优势)。
3农村居住区环境美化的目的和意义
居住区环境美化是对人们周围居住生存环境的美化。它要求建筑必须将居住工程、休憩、交通、公共服务、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要求,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和谐相结合。因此,在设计中需要设计出环境优美、安静、舒适、卫生、美观的生活小区和住宅来,为民造福,使人们安居乐业、健康长寿。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渴望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要求居住环境实用美观、开敞明亮、温馨、幽雅。居民希望能有体现出它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具有民族风貌、地区特色的居住环境。因此,居住区环境的美化,日益被人们的重视,在环境美化设计中应考虑一切影响因素,创造出既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美观而且具有地区特色的生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4我国农村居住环境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居住条件已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农村建房往往无明确的设计意图,只考虑盖多大,多高的房屋,内部空间如何分隔很少考虑,往往布置不合理,不讲究比例尺度,有的房宽深比超过1:2,形成“带”式房;也没有从功能上安排空间,常常动静空间、脏洁空间、生活空间混于一室;房间数少、面积大。根据规定,控制当地住房面积和建筑面积,需吸取传统农居的优点,布局合理,功能明确,面积合理,空间序列符合生活、生产和行为要求。其次,近几年,由于没有正确引导,许多房屋越造越大,越造越高,超红线,超面积,超标准的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在设计中要严格按照由当地政府颁发的用地指标和建筑面积指标,力图使农民建房从盲目追求面积引向追求功能,实行标准化、商品化住宅。最后,农村居住区环境美化不统一,乡土树种虽多,但有较大经济、生态作用的常绿树种太少,在环境美化方面很少从物理环境、人文居住环境、生态环境方面考虑,因此在新一代农居里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解决以往农居中存在的问题,优化组合居住区的功能结构,形成高效和谐、自养自净,生活舒适的理想居住模式。
5农村居住区环境美化的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的污染问题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必须使建筑适应时代挑战。
根据“为争取持久未来的相互依赖”的宗旨,根据当今世界哲学主流――以生态为中心的世界观,根据中国“天人合一”的哲理,认为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既“生态建筑”或称“绿色建筑”的建筑观应确立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遵循自然,回归自然;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生态综合平衡,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居住区建筑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要有利于促使人造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环境的生态的良性循环,要采取多学科、各专业人才共同探讨,由建筑师进行综合设计,其建筑设计超越单一建筑建造的范围,走向设计的整个环境。
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创造和改善居住区、住宅和居室的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利用其有利因素,防止和改善其不利因素。同时,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满足人们的艺术爱好与邻里的社会活动。要善于继承地方传统建筑的宝贵经验,并善于学习和吸收外国建筑先进和科学的设计手法与具体措施,敢于改革与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良好的生活环境。
6结束语
乡村居住区环境美化设计是乡村美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园林规划师以及建筑设计师都应在以后的乡村美化设计中考虑一切有利与不利因素,因地制宜,创造出既实用,又美观、安静的生存环境,设计出美观、舒适且具有现代气息,又符合当地地形、地貌以及风土人情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朱保良.新世纪农村住宅设计与施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面向21世纪的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低碳环保型社会建设是当今社会建设发展的一种主流模式,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要求现代化农业经济朝着低消耗、低污染的方向进行发展。相对于我国而言,农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重要部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可以调整产业结构,还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建设。但是,当前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整个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以下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
1 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
1.1 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用的体系不适用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用的体系依旧是承包责任体系,由于这种体系缺少接耐、创新,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基础并不结实。
以往的农业经济体系无法满足低碳农业发展各方面的要求,并且以往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分散,特别是注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期效益,但是,在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低碳农业经济,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比较大,而且取得经济效益的周期相对较长,这就造成了部分群众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认可和支持。
1.2 农业经济生产理念过于落后
因为我国各个地区农村的知识普及性比较差,获取相关信息也不够及时,导致目前在农村里许多人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认识不足,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当得知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比较大,而且取得经济效益的周期相对较长时,很多人都难以接受这种事实,由此产生了抵抗心理。
1.3 缺少科学技术的辅助
在当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缺少科学技术有效的辅助,导致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所获得的成果并不理想,对形成规模化的生态农业经济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强化农业生产的科学含量,这样才有利于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
2 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措施
2.1 树立低碳农业理念和创新农业生产体系
在分析了我国目前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后,发现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本文结合相关资料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之所以不能在农村顺利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低碳农业的作用和价值并不了解,以及生产理念过于落后。
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低碳农业方面的宣传,让人们正确地认识到发展低碳农业的作用和价值,可以安排专业的团队到当地农村每家每户进行宣传,也可以把当地农村的群众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从而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低碳农业理念,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的顺利开展。
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农村的农业经济体系进行创新,在承包责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地制定出有利于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生产制度,促使低碳农业经济能够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2.2 合理地引用相关科学技术
根据低碳经济环境下对农业经济发展低污染、低消耗等要求,所以在建立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提到要节约水电、合理地用药施肥以及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等内容。
首先,在农业生产环节里,应该选择效果较好的肥料和农药,并且减少对化肥农药的运用,根据低碳农业的要求调节农业化肥的使用结构,在保证杀虫和育肥功能的前提,尽可能地降低农药和化肥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其次,是化肥和农药的应用,在化肥方面应该大力地推广农家肥、有机化肥以及复合肥等,从而提高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在农药方面政府应该加快生物农药的研发,可以使用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或者通过选择抗病植株等手段来降低对农药的使用,合理地满足低碳农业有机发展和绿色的要求;
最后,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节的相关科学技术的应用。
目前,人们研发的“养殖-沼气-种植”这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运用和废物的回收,满足了低碳农业低污染、低消耗的要求,所以,应该在我国各个地区大力地进行推广。
2.3 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
相关制度不完善也是一个影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从多个角度合理地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针对我国低碳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的原因,政府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制度,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合理地制定。另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较大,政府可以鼓励发展融资,通过相关途径为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为低碳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3 结语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金融;现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四川省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在金融方面的问题
(一)供需矛盾
如今,我国农村的金融供不应求的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需要贷款进行生产及经营的农户或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资金,导致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受限。同时,由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非盈利性特征与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本质相冲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金融支持的有效性和功能也被严重削弱,更加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二)农信社贷款困难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金融需求种类的增加,推动了金融需求的多元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又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贷款业务也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推进。但农村居民贷款困难、专业合作社贷款门槛高、农村经济产业需担保公司才接受贷款等问题,却严重制约着农村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三)商业银行支持力弱
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支持泡沫经济的情况,即支持被泡沫化的房地产业,而只有少部分的贷款用来支持能带动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制造业、农业以及服务业。据统计:我国中小型企业占所有企业的99%,并且能接纳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创造80%的城镇就业岗位。但是在所有中小企业中,80%的企业从未获得过银行贷款。
(四)政府融资平台方面不够成熟
着重发展政府融资平台已成为当展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但就目前的形式而言,政府融资平台仍然存在很大问题:
1.融资平台的政府担保并不具备相应的法律效应;
2.融资的模式过于简单,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基本来源于银行;
3.政府融资平台太多,同时也太过于分散,这便增加了负债、不良贷款问题的概率。
(五)民间贷款公司的发展存在障碍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门槛高,城镇中小企业很难跨入银行贷款门槛,所以,大部分中小企业不得不向民间贷款公司进行融资,致使民间贷款公司利率越来越高。这种高利率模式的发展,使得部分中小企业会无法偿还贷款时,企业则面临资金链断裂、破产,最终民间贷款公司陷入追债困境。
二、四川省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在金融方面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可以划分为四类、九种,分别是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的村镇银行、农村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目前,我国农村基本上是以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民间借贷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服务最为普遍。农信社是当今唯一直接面向农户开展业务的金融机构,其贷款也正在从农村小户贷款向大型乡镇企业贷款的方向转变。
(一)农村信用社
近年来,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信用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已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其金融业务也在不断发展。
1.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1)农信社支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农户的生产、生活、经营、消费等方面进行了大力的扶持。
(2)对中小型企业提供一定额度的贷款。政府不断加大信用社对当地企业发展力度,为当地实力企业提供贷款,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城镇一体化、工业现代化进程。
2.支持“三农”的主力军
农村信用社扮演着是整个农村金融主力军的角色,是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作用。
(二)邮政储蓄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农信社提供融资渠道,并且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将大批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三农”重点工程等领域。
三、四川省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在金融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农信社成立担保基金、构建信用体系
国家每年向农户发放大量补助,而政府可将此补助累计成立担保基金。如将100元放置农信社,那么农信社则可放大5陪贷款给农户。这样,既满足农户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农信社信贷部的发展。与此同时,农信社可建立针对农户的信用体系建设,对信用良好的农户降低信贷门槛。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1.可建立真正属于农民的金融机构,此类金融机构是完全由农民自己组织并管理的新型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可向新型信用社发放贷款,新型信用社则向农民提供比较小型的金融服务。由于新型合作社的成员构成是当地农民,所以他们对贷款者知根知底,进而根据贷款者实际情况做出贷款决策。
2.组建纯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模糊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之间的界限。建立纯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一方面加大了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另一方面稳固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3.建立与中小型企业相匹配的中小型银行。我国现阶段所存在的大部分民间贷款机构因法律控制而无法按照正常的市场准则去运行。建立正规的中小型银行可以为中小型企业贷款提供便利条件,有助于中小型企业在城镇中的不断壮大,从而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4.设立基础设施产业基金。构建基础设施产业基金一方面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并且大大减少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能让投资者更容易参与到基础设施的投资项目中。
(三)金融机构转型
1.金融产品创新。为相应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需求,金融机构应该限制重污染、高消耗等破坏环境的产业的贷款额度,应该支持更多绿色环保产品的创新。
2.惠普金融创新。目前,我国的金融社会化程度的资源配置还未达到最理想状态。当今的金融机构大部分是给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以及富人提供服务产品,而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则可以为大部分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城镇中小型企业、农民以及收入低的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
关键词: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现状;对策
目前,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对农村公路进行有效的养护与管理呢?本篇论文,笔者将从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现状、解决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问题的对策,这两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一、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现状
(一)政府拨款不及时、不充足
众所周知,无论在任何地区,要想做好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工作,充足的资金是必备的,更何况是在资金、资源相对贫乏的农村。目前,对于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的专项拨款。但几乎每次政府所拨款项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加之要想得到政府的专项拨款是需要经过政府各个部门的层层申报和审批的,这需要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资金的不及时、不充足,成为了当下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的首要问题。
(二)对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认识不够深入
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工作,不是做过几次就可以大功告成的,它是一项需要对其投入大量耐心,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它不同于农村公路的修建,修建公路虽然周期较长,但是修建完成后人们立刻就能够体会到它的作用。但养路与管理则不同,它是在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的。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相对不重视,这也使农民对公路的养护与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入。
(三)设备老旧、技术落后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公路的质量要求也随之增加。因此,在对农村公路进行养护与管理时,对设备及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是不断提高的。现在,农村有关公路养护、管理设备十分老旧,有的年久失修,根本无法使用,即使可以勉强使用的设备,也很难满足目前的需求。此外,在农民的思想观念里,养护、管理公路是不需要很大技术含量的,因此,对其相关技术的掌握和学习都不积极。这导致了目前在大多数的农村,养护、管理公路的相关技术都十分落后,根本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
二、解决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经济宣传力度、增加资金筹集方式
要想有效进行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工作,充足的可用资金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拨款,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可用资金根本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加之获得资金所需时间较长,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正常进行。为了有效改善资金短缺的不良状态,笔者认为加大经济宣传力度,增加资金筹集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相关部门应该意识到,对于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资金获取来源不应该过分依赖国家政府,农村及相关部门也应该有所作为,从多个渠道、多个角度解决问题。例如:基于当今社会正处于招商引资的热潮之中,相关部门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加大农村当地的经济宣传力度,让投资商看到当地的经济效益,从而吸引多个投资商的投资,获取充足的公路养护与管理的资金。这样一来,既减轻了国家政府的经济负担,又从根本上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明确各部门的分工,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沟通
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的主力是当地的农民,而政府的职能部门则是需要对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工作进行辅助的。基于这种情况,改变农民的固有思想,纠正公路的养护与管理与自己无关的诸如此类的理念,要彻底清除。
例如:农村环境的限制,使得当地的大部分农民对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的知识了解得不够深入、彻底,相关工作的经验也极为缺乏。因此,为了能够使农民尽早地成为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主力部队,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能所在,大力开展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教育活动,加强与农民及其他部门的协调沟通,为早日实现农民的真正当家做主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增强人才储备
农村公路养护维护的设备需要定期更新换代,并采取新的养护技术对公路进行养护。相关负责人员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引进新的公路养护维护设备和技术,培养技术型人才,提高责任意识。组建专业化、机械化的养护模式,整理出一套机械化养护管理资料,让养护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结语:
古人云: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当今农村公路的建设与养护、管理之上。与农村公路的建设相比,其公路的养护与管理是更为艰难的,是一项更为持久的战争。因此,当地农民和有关部门要从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应做好心理准备,并坚持对农村公路进行长期的养护与管理,必须要走出一条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关鸿利.公路养护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7).
[2]陆宁、王玺、赵磊、解燕平.陕西省四个示范区县农村公路养护问题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