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7 15:03: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趣味古代文化常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

第1篇

      ——读《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心得体会

心境是个人心神所表现的情况或达到的程度,包括心思、心念、心情、心态、心灵等等,它既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存乎于每个人的内心,又是一个无边的世界,像音乐飞翔在广阔的天空……金钱决定生活质量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但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心境决定生存质量”!

由于自己上学读书时正赶上“十年**”,虽是高中生,但实际上并没有学到多少知识。不过我清楚:只要想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我明白:只要愿意学习,任何机会都不能错过;我相信:只要热爱学习,我可以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

在全行大兴学习之风、营造浓厚学习氛围的今天,年逾五十的我也和大家一样,在“创学习型银行,做知识型员工”的读书活动中,读到了一本好书——《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这本书以丰富的知识与史料,娓娓讲述各类事物的精彩历史,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一体,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名胜古迹、节日节气、礼仪习俗、医药卫生、政治军事、经济贸易、文学艺术、历史考古、教育科学等诸多方面,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词典,又是生活之余的休闲书。它将一些读者感兴趣的、富有趣味的2000多个常识编辑成册,浓缩了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的精粹,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寻根探源,谈古论今,让你轻松猎获古今丰富知识,阅闻中外万事万物,开拓视野。

我很愿意将自己读了这本书后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世界五大凯旋门,七大自然奇观;中国四大高原,五大江河;认识了世界科技名人和中国科技名人,深切感受到古今中外文化的博大精深……

读了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莫斯科红场我留连忘返,长城雄关使我心旷神怡,高大雄伟的珠穆朗玛峰令我肃然起敬……同时我也认识了儒家七十二贤人和世界十大文豪,懂得了什么叫黑色幽默,什么叫浪漫主义……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近几年资本市场上的一些术语,如“道一琼斯”指数、日经指数、恒生指数以及我国的上证指数、深证指数等,对投资银行、私人银行等新兴业务也有了一定了解,业务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这本书帮助我消除了一些困惑,感觉耳目一新。通过学习,对以往一些不太理解或存在疑问的说法可以在本书得到释然。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但多数人可能和自己一样有以下迷惑:狗为什么会咬吕洞宾呢?但看过本书以后就得到了答案。原来这句话的正确说法应是:“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苟杳和吕洞宾还是很好的朋友,为感化苟杳,吕洞宾设置一些难题,先是朋友不理解,后来是感悟之后的感激……。又如“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探源: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总是处于变化之中的,永远凝固不动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人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时这条河已经不是原来那条河了。类似的疑问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说之,待各位有兴趣一阅便知。

这本书还引发了我的学习欲望。本书介绍了很多中外的文章,都值得一读。如对“古文观止”的阐述:这部书所选辑的古代文章都是最好的,其他文章超不过这些所选文章的水平。作为一个有点求知欲的人,在领会后一定会抽时间找来一读。其他还介绍有楚辞、十三经、中外古典十大悲、喜剧,唐宋家之作等,都值得一读,因为这些作品都是古代的文学精华,能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第2篇

首先,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要学习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不仅能够读懂文言文,还要能够讲解分析,不单是能够讲普通话,还要懂得汉语各方面的知识,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上来学习掌握;同时还要学习语言上的一些理论,同时还要掌握古代汉语知识,懂得理解字词句的古今义,知道古代汉语的不同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懂得古代汉语,才能理解文言文,才能深入领会文章内容,才能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文明,才能有深度地教授给学生。懂得了语言,才能灵活运用,才能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优势,而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没有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即使满腹经文、一肚子才华也展示不出来,那就无法教给学生。文学上,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除了学习了解文学史上的知识外,还要学习相关的文学理论,如文学概论、中国文学批评史等学科的知识,中外文学理论都要知道了解,最好能够深入研究。总之,语文教师要有自觉的文学意识,要形成一种文学精神,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品味语文的趣味意蕴,并教导学生体味语文这种独特的韵味。

其次,语文教师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作为一个教师所应具备的教学技能,包括各种教学方法、普通话、三笔字、课件制作等教师技能。

语文是情感的课程,语文教师普通话一定要好,起码也要过得去,所以要勤于练习普通话,力图讲好普通话;同时,要提高自己的朗诵能力,要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体现课文的情感,因此,应该通过各种诗歌美文的诵读,较强诵读能力。

语言是一个教师的外在表现,三笔字也是教师显露在外面的行为,教师最好要能够写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笔字,而语文是文字的课程,语文教师写字的功底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所以也应该加强三笔字的练习,写一手好字让学生有个好印象。

同时,还要掌握现代的教学手段,懂得使用多媒体,会制作精彩的课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教育信息化扑面而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因此,语文教师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广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3篇

一、精读词语:积累、识记、领会,以期厚积薄发

1.蚕食鲸吞式阅读,兼收并蓄,多多益善

注重古文词语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才有可能让学生具备阅读简易古文的能力。古汉语词语是文言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生只有掌握了大量古代词语,才会读懂文义,对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帮助。因此教师应该把古代词语的教学放在首位。以阅读为突破口,阅读奠定学生古文学习的基础。

2.条分缕析式阅读,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学习古文,还应该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归类。归类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读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多个方面分类操作,每个单项都可以自行规定一种特殊的标志,以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不过,不管做什么样的整理,都必须以相应的例句来证明,否则知识点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终将成为枯木、死水。

3.反刍倒嚼式阅读,“学而时习之”,巩固吸收,强化记忆

以学过的知识带动对将被遗忘的回忆。如“许”字,学到《小石潭记》的“潭中鱼可百许头”,就联系记忆刚学过的《与朱元思书》中的“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五柳先生传》中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前两个“许”字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是“大约”的意思,第三个“许”字则解释为“处所”。不间断地积累、巩固、记忆,才能使散落的知识点变成有牵连的知识链。

二、美读原文:“翻译”“品析”碰撞融合,传统现代交相辉映

教师进行古文教学时大多采用翻译和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究竟听翻译还是听分析,经常困惑,结果就会一无所得。

古文阅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十分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晰”,常满足于翻译一段,分析一段,段段如此,章章如此,堂堂如此,长此以往,美文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而系统论观点强调整体性原则,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古文阅读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是古文阅读教学中的扶手。以这一扶手为中心,辐射全篇,对古文进行系统性处理,将学生引入古文世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古文教学切重视阅读,但不能信马由缰地乱读,这里有两点需要我们注意:

1.遵循阅读古文语句的一般性要求

许多学生甚至一部分语文教师,特别喜欢以类似读现代文的语调来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对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有相当大的害处。一般的古文表达,一是单音节词偏多,二是句子偏短,三是用词造句精当,四是从内容到修辞都远远比现代汉语难懂,五是尤其讲究语言的节奏感。所以阅读古文时语速要更放慢一些,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停顿要更长些,抑扬顿挫的安排要更妥当一些。要找到那种特定的“之乎者也”的调式。

2.品读作品,领悟出其特有的语言风情

这是品读经典美文的基本要求,可是由于古代文学的特殊性而变得难了。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存在着一定差异,因为作品是“古文”,现代人阅读古文的机会少,并且读得十分粗糙,常常不能从语感上体验出这种差别,阅读古文,仔细琢磨,探其真髓,悟其真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将古代文化的底蕴品读出来。

三、广读名篇:构建“仿真型”古文阅读学习模式

第4篇

一、有助于学生认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人文常识

新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而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灯谜,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常通过暗示、比喻的手法来描述某种事物,涉及的知识广泛,成为我国人民训练思维和语言的一种巧妙形式,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群众性、趣味性。所以,通过灯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这一富有民族特色、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文艺样式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使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还可以通过猜灯谜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启迪智慧,让学生从中学到更多的人文常识。

例1.心化磁石,每指南方(打一称谓):慈母。

此谜运用离合法,心化磁石,磁字化去石,余兹,加心,得慈字;每指南方,扣每字的下半部,为母,合为“慈母”,扣合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而谜面化用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所写的《扬子江》中的两句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从中我们似乎能看到文天祥那轩昂的正气,和他那对祖国慈母的一片忠心,从而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例2.孟尝君何以过函谷关(打一常熟特产):叫化鸡。

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尝君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尝君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尝君得以逃回齐国。所以,谜面的答案是孟尝君食客装鸡叫,故谜底为“叫化鸡”。通过这条谜,让学生掌握了一个小典故,也加深了对自己家乡特产的印象。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

新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历史课的内容“要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使课程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灯谜作为一种智力型的文字游戏,融合各科知识,有很强的趣味性。在猜谜过程中,学生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教师恰到好处的旁敲侧击下,得出与谜面本来意思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谜底,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猜谜的乐趣油然而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灯谜的内容涉及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就决定了猜谜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什么都要了解一些。

例3.芙蓉国里话沧桑(打《红楼梦》里一人名):史湘云。

“芙蓉国”是借指湖南省,其简称为“湘”;话又可称为“云”;沧海变桑田,指年代久远,可以会意为历史的“史”,与谜面扣合为“史湘云”。此谜将语文、地理与历史知识融为一体。学生通过猜谜既可复习巩固所学的各科知识,又激发了求知欲和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大。与此同时,猜谜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愉悦了身心,为课堂教学构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历史,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新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要通过丰富而生动的史事,使学生了解具体的历史情节和境况,从而更好地感知历史和理解历史,逐渐生成理性的历史认识,学生通过学习要“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历史的一些专有名词和概念比较抽象,如果把有些内容死记硬背下来,难度大,而且记忆效果也差。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引入猜灯谜,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加深印象。而且灯谜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如在猜了一则历史名词谜后,可以让学生解释该灯谜是如何猜出来的。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灯谜知识进行有条不紊的分析解说,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例4.诸葛亮六出祁山(秋千格,打唐代一人名):魏征。

学生有条有理地解释道:诸葛亮六出祁山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说的是诸葛亮出征曹魏的事。秋千格,谜底仅两个字,须逆读后扣谜面。谜底“魏征”逆读后成“征魏”,以扣合谜面。魏征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谏言。丰富而生动的史事、精彩的解析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学生成为了活动的主人,有利于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新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要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生动活泼的灯谜活动,让学生分小组猜谜底,从而调动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夏、商、西周的兴亡》的新课导入环节,我出了一道历史灯谜:屋漏(打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这时,各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在达成共识后又纷纷举手示意要求回答。当学生说出谜底是“家天下”时,其他学生大声欢呼:“我也猜到了,老师再来一题。”像这样的例子在课堂上不胜枚举,学生带着愉悦的心境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学生在围绕历史灯谜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的时候,特别专注并能积极参与,因为谜底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大家都有机会。所以,在教师适时引导、点拨下,学生纷纷畅所欲言,使得他们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得到了培养。而且,经过一个阶段的灯谜教学,我所教学生的灯谜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还有几位学生的谜作在2012年3月的《智力》杂志“谜苑采珍”栏目发表。如王月柳同学的“新事物要留住(一现代作家名):老舍”,孙凯悦同学的“古貌变化之谜(《水浒传》一人名):田虎”,徐雨洁同学的“笑问客从何处来(一文学体裁名):童话”,等等。这些谜作表现出学生由于广泛阅读而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体现了在历史教学中引入灯谜教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第5篇

(一)从高校开设人文课程的实际看,具有独特的客观条件

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相当少,更多是思想政治类课程,历史、哲学、教育、美术等是少之又少,而作为大多数理工科高校基本开设的大学语文则必然成为承担培养人文素质的重镇。再从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上看,古代部分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且背后的文化趋向鲜明,蕴涵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徐仲玉主编《大学语文》带有明显的“国学”色彩,钟情于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品位和情趣,共收录从先秦到现代65位作家(包括无名氏的《诗经》《汉乐府》)共96篇作品,其中的“文质兼美”的古代文学作品83篇,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十余篇,包含《诗经》《论语》《老子》等经、史、子、集的经典选文,与现代作品数量相当;唐宋诗词文多达42篇,占总选文量的一半,颇能体现“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可谓“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尚情操”的范本。鉴于此,大学语文就成为传播国学的最佳课程。

(二)大学语文传承国学的学科优势及特征

大学语文与其他课程相较,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高校专业课以及基础数学、物理等颇带枯燥,而政治、法律等太实,大学语文则作为高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与人文课程,散发着灵光,洋溢着文学与文化双重魅力,人文色彩浓厚,可以陶冶思想情操、升华生活趣味。其特征还在于:1.文史哲涵摄、文理兼融、多学科交叉。内容主要是涵盖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可以兼及语言学、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学、伦理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艺术批评、美学等广泛的人文学科领域,乃至可与自然科学有某种联系;而且作者众多,亦包括科学家的美文,可以做到文、史哲、理秘响润通,特别是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互渗融合。2.靠语言功能优势,且注重与心灵、生命对话。学生可与古今一流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军事家、小说家、诗人、散文家进行心灵交流与精神对话,倾听对人生万象、宇宙万物深邃的思考,对人的生存困境的透视,以及对真善美的恪求。3.以情感人。传授知识以及传扬国学精神时,不是靠灌输而是以细腻、丰润的情感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地熏染,使学生获得更持久隽永的心灵陶钧和审美享受。4.归宿:人格培养。在闪烁着智慧和真情光芒的作品中,获得知识的熏陶,生活的情趣与人生真义的感染,激发其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担当感,最终归于人格境界的提升。5.可通过感受画面美与领悟意境美传承国学。6.重视生命感悟,想象卓特,以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

二、大学语文传扬国学的路径与方式

(一)提高认识,营造重视国学教育的良好氛围,从思想上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转变教学理念,微调教学目标,重新制定培养方案,将传统人文素质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并丰富国学教育内容。具体有:1.大学语文教研室专门成立国学教研组,或者大学语文教研室可改名为“大学语文与国学教研室”,或以大学语文教研室为基础建立国学教研室。2.本科通识教育中开设国学课。3.整合相关学科,设国学选修课。4.有条件的,可成立国学教研所。

(三)推进教材的改革,彰显国学意味。当前教材传统文化篇章已较多,但还需加推进教材改革,使其更加彰显国学意味,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同时也增添了大学语文课的自身魅力。内容择取上,加大国学容量,一方面精选最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人文佳作,尽可能涵盖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哲学、伦理、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形式上要文质兼美、多种多样,包括诗文、著述、演讲、随笔、日记等,还可包括哲理故事、名人传记等,以激发想象,启迪智慧。结构上采取全新方式,如可根据国学整体特点与时代要求,进行内容的分类整合,以“天人关系”为中心,确立“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四个维度,在每一维度之下,含摄丰富多彩的内容。附录部分,不仅有常用工具书简介、古代汉语常用句式例释、古代汉语常用虚词例释、常用修辞格例释、诗词格律简释、文学欣赏技巧以及历史朝代简表等,还应有国学基本知识与国学发展史,如古代典籍体系(经、史、子、集)、古代目录学体系、儒释道典籍常识、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等,特别是国学的基本特质、基本分类、基本精神等。

(四)教学上,创造性地展开探索,以提高学生的国学文化素养。

1.讲授内容上,有意识、有目的地精讲最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国学精品文章。

2.讲授时重视文化分析,充分挖掘作品背后的国学内蕴与精髓。如渗透儒、释、道深层文化;挖掘异彩纷呈、宏富博大的人格魅力,包括爱国情结、自强不息精神、济世情怀、独立自由人格、现实关怀意识等;贯穿天人合一的文化观;讲清中国最高的文化理想:和谐。

3.利用课堂和作业,熟背经典,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如《诗经》《论语》《庄子》《孟子》《离骚》《史记》唐诗宋词等。

4.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可采用课堂讨论、启发探究、自主研习等多种方式,并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使教学凸显图像化、传媒化、多样化,并逐步实现全程多媒体教学和网上教学。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教员首先要不断拓宽知识面,敢于当“杂家”,通过多种方式丰富自身的国学视野、国学知识与国学素养。

2.整合资源,引导文史哲教师参与大学语文教学。

3.组织大学语文教师参加著名大学国学院的定期国学培训。

4.聘请校外名家做兼职国学教师。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展大学语文传播国学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1.举行各种活动,如国学知识竞赛、国学演讲比赛、国学文化创意大赛、古典诗词朗诵会、国学辩论赛;或观看优秀国学影视作品并开展讨论等,创造学习国学的良好氛围。

2.将国学普及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各种校园传媒,进行广泛宣传。尤其借助校园网开设国学专栏,绍介文、史、哲、艺等多种国学知识。

3.聘请高水平专家学者举办国学学术报告与讲座。

4.积极申报国学研究课题,推进国学专题研究。

5.与学报合作开辟国学研究专栏,作为国学研究的窗口和国学研讨的园地。

第6篇

一、合理编排,图文并茂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能够理解教材中数学史的编排意图,了解这些数学史的作用,才能巧妙运用,以此培养学生思维,还数学教学本色。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委们在教材多处编排了数学史知识。这些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设定,呈现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现行教材中的这些数学史知识,作为教材学习内容的注解和阐释,对完善知识学习,丰富探索学习的内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教学时,如果能在数学教学中合理渗透数学史内容,可以让数学知识活起来,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及方法、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

二、发现问题,寻找原因

在现实教学中,教材中的数学史知识往往被教师们所忽视,有的老师也只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己去阅读,而没有很好地、合理地加以利用,由于教师的不重视,对数学史有兴趣的学生可能课外还会粗浅、简单地读一读,大部分学生课外是不会去读这些数学史的,因为他们觉得连老师都那么不重视数学史知识,他们何必还要课外再花时间去读?

如在教学完《时、分、秒》一课后,教师在课尾应该向学生介绍古代计时方法的发展;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一课后,应该向学生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使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史发展的过程,了解到任何数学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然而这些知识的教学应是穿插在授课内容中,教师应以完成教学内容为主,在授课过程中自然引出数学史内容,做到不喧宾夺主,不过分渲染,而忽视正常的教学内容。

三、见缝插针,巧妙运用

小学数学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数学史的教学,可以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数学史的教学不是生搬硬套,硬塞给学生,而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准时机,“见缝插针”,将数学史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与教学内容自然衔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达到合二为一、奏出和谐音符的效果。

1.导入时,让数学史牵动孩子的心

多数人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很多人都害怕数学。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由于我们的数学教学多是一些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数学内容,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内容可以让数学活起来,增加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时,让数学史助孩子明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时,针对教学内容恰当选择相关的数学史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产生的原因。而且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准时机,将数学史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与教学内容自然衔接,有机整合。

3.总结时,让数学史搅动学生情感的涟漪

数学是几千年来全人类不断探索、历尽千辛万苦共同取得的财富,数学史的发展源远流长,每一项数学成果的产生都有其艰辛的历程。每一项数学成果都有一段动人的史话,这些科学家为了探讨这些科学知识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学生,撞击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情。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校园网站;辅助传播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是旨在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教育。教育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其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网络辅助传播体系建设现状来看,对于该传播体系的可行性缺乏深度理解和科学认识,应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拟定有效建设方案,充分发挥阵地作用,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质教育校园网站建设现状

通过浏览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站发现,目前栏目建设大体以学院概况、组织机构、新闻中心、教学科研、招生就业、党建思政、校园文化、合作交流等为主。内容以校为本,重客观性介绍,对了解校园动态提供了有效信息。校园网站,很大程度上是院校介绍基本情况、体现发展动态、新闻公告的媒介和通道,很好地利用了网络平台的信息功能,而对校园网站能够对学生进行课堂之外的辅教育功能,则认识不足或是认识到了尚未能进行很好的建设。总体运行水平不高,缺乏深层的文化内涵与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分享性、互动性、虚拟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未能有效利用这一教育平台和宣传阵地。虽有些院校涉及,但相关网页设计趋于简单,形式单一,内容长期不更新,更新速度较慢,对学生没有形成很强的吸引力。而校园网站有的放矢、有目的性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可有效辅助课堂教学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丰富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文精神,实现育人目标,其作用不可小视。

二、人文素质教育校园网站建构的可行性

信息时代,以网络为载体,大力开展校园网站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应该成为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研究的课题之一。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实用性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主要通过大学语文等课堂教学,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电影、古诗词朗诵比赛、演讲歌咏比赛、书画比赛等,通过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方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虽存在个体差异,但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整体不高。人文学科基础文化知识较差,缺乏一定的艺术文化底蕴,人文素养有待提高。个人理想信念、奉献精神和社会价值淡化,社会责任感不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除了应提高人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之外,不妨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凭借其优势特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校园网站的传播,对课堂教学及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作一有效补充,与传统人文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其辅地位促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传统人文素质教育基本上是教师主导型的模式,学生存在厌学现象,往往流于应付人文课程的学习,达不到预定目标。网络改变了教育主客体的关系,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为双向平等互动式教育,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校园网站设置的人文教育过程和情境之中,富有人文色彩、艺术气息和鲜活生动的网页设计和内容呈现,能够激发学习动机,自主锁定学习内容,自觉接受信息资源,内化知识,进而提高学习效果,改善认知结构。人文共同课教学面向全校学生,对提高人文素质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大班教学对个体的针对性和关注度存在着客观弱化因素,这主要是由现实环境所造成。而人文选修课的开设会受时间、空间等条件限制,学生往往不能按个人意愿进行自由选择。鉴于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直接引导、服务性强的特点,通过网上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对全体学生、不同个体的开发和服务。又据网络时间、空间无限性特点,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自由分享网上的人文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网络虚拟性的特点,使得学生可以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流露真情实感,借以较为准确地把握情绪波动和思想特点。通过互动、交流和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多种社会关系。网络自身的优势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建构人文素质教育网络辅助传播体系有着一定的可行性。切实将这一教育形式真正运用到教育工作当中,把人文知识和人文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深邃智慧、崇高理想通过鲜活的校园网站进行传播,并与传统人文教育形成优势互补,努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水平。

三、人文素质教育校园网站建设方案

推进网上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知识结构,掌握较为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基本知识。同时,要加强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掌握使用常识,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和网页设计能力,努力以丰富鲜活的网络人文情境浸染学生。建构人文素质教育网络辅助传播体系,要尊重学生个体,注意个性化要求,吸引注意力,提高受关注度。内容尽量涉猎广泛。本文拟想应从常识知识、文学欣赏、中外历史、哲理漫谈、艺术长廊等大的板块入手,呈现丰富的人文内容:

1.常识知识。综合推出各人文学科常识性、基础性知识。因现高职学生人文常识知识偏弱,不能正确说出中国古代各朝展顺序,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不能准确说出,对其源起、发展、传播更是知之甚少。通过常识知识板块的设立,努力改变人文文化基础知识缺乏、知识面较为狭窄的现状。

2.文学欣赏。定期推介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通过静心品读,释解内涵,让学生懂得崇尚与摒弃,崇高与卑微,珍视与坚持。于欣赏中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浸染内心世界。

3.中外历史。应包括政治制度史、民族史、地方史、思想史、文化史、文物考古等各个方面。介绍方式切忌枯燥和简单叠加,采取多元化形式,文字结合图片,辅以声像材料,便于接受和理解。

4.哲理漫谈。介绍中外哲学著作、哲学思想,把哲学问题通过浅显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心智宽广,思想精深。

5.艺术长廊。展播中国民族乐器、西洋乐器及经典曲目,展示古今书画名作,呈现京剧、歌剧艺术和地方曲艺,选播中外经典影视等等。创造艺术氛围,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运行过程中,内容要及时更新,但因面向的是全校学生,其更新周期不宜过快。应增加机房设置,提供更多上网场所,适当延长上网时间,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应附设电子信箱,学生可以提出疑问,畅谈感悟,倾诉情感。对此,教师应细心聆听,用心解决。总之,对高职学生通过校园网站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有待研究和发展的一个课题。高职院校应认真实践,努力建构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人文素质教育网络辅助传播体系,并逐步合理化、科学化,充分发挥校园网站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朱建童,王珊珊.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调查研究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4,(2).

[2]宋修波.高职人文教育构建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

[3]张晓峰.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第8篇

一、在课堂引入中重视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就是向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用来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联系和想象,激发学习兴趣,迅速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产生学习的需要.

如,必修2“乙醇”的教学中,引入方式可以如下:

(一)生活常识

(1)实物展示:现制的米酒,从乙醇的制备引入

(2)PPT展示酒的品种、医用酒精的消毒等,从乙醇的用途引入

(二)文化和化学的联系

(1)含有酒文化的古诗词引入,如,李白的《将敬酒》,“葡萄美酒夜光杯”等诗句

(2)我国古代的酿酒技术和酿酒历史的发展引入.

(三)趣味实验:用KMnO4与浓硫酸混合做“魔棒点灯”实验

方式一起点低,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联系; 方式二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历史背景下看化学科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 方式三趣味实验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工具.三种方式都创造丰富而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构建.使化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生命力.

二、 在实验探究型课型教学中注重开放性

在探究性实验的假说验证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以高中生的知识水平,很难得出完全符合实际的正确的结论,评价学生要注重结果,但更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过程.

三、在概念和理论课型碰撞思维的火花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结构、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对于初学者来说,化学理论和概念难以理解,只能被动认知和理解,学习起来困难.教师要善于重组教学内容,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例子,重构与学生思维规律接近的教学内容,思考旧概念与新概念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这些关系,使学生的思维有序的发展,使知识与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在复习专题中由点及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

化学中存在繁多且零碎,分布在课本的各个角落的知识.复习课中,虽然学生掌握许多的知识,但由于思维水平、认知局限,有些认识往往是片面的、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教师可设置多种发散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路从一点发散到四面八方,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重新组合成自己的知识经验.

教学片段2: “氯气与水的反应”高三复习可讨论以下问题

基础型问题:①新制氯水是什么颜色,氯水为什么不易久置?若久置,成分有何变化?②HClO的酸性、稳定性、氧化性?③氯气遇到干燥的和湿润的有色布条现象有何不同?④新制氯水中滴入紫色的石蕊溶液,现象如何?

联系型问题:⑤气体的吸收方法、尾气处理角度思考怎样配制饱和氯水;⑥溶解度、弱电解质角度思考新制氯水中微粒种类及浓度大小;⑦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角度思考新制氯水中通入SO2后漂白能力如何变化;⑧氯水与活性炭、SO2、Na2O2漂白原理区别⑨化学平衡角度思考:新制氯水有哪些分子,离子?平衡移动看:久置氯水便是稀盐酸;性质看:新制氯水存在Cl2、HClO的强氧化性,HCl的强酸性,HClO的弱酸性;存在Cl2的溶解平衡、Cl2与水反应的化学平衡、HClO的电离平衡;向新制氯水加入碳酸钙粉末将发生哪些平衡移动.

提高新课程教学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合理选用教学策略,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教师只有主动适应时代的需要,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