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危机的应对

金融危机的应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7 15:03: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危机的应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金融危机的应对

第1篇

    (一)降低基准利率,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1.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水平。自2008年下半年起,央行通过多次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具体而言,2008年9月16日,随着央行宣布将贷款利率降低至7.2%,启动了自2002年以来的首次降息。在之后的三个月时间内,央行继续下调存贷款利率水平,降息幅度非常猛烈。2009年的利率政策基本保持不变,其中1年期贷款利率保持在5.31%,而1年期存款利率保持在2.25%。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相继5次加息,稳定通胀预期。至2011年至2012年,在经济平稳减速增长、物价上涨势头得到控制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延续了上一年度的政策思路,继续连续多次加息。2.调整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了27个基点;此外,还多次下调了一年期再贷款利率。此外,2010年12月26日,在中国人民银行年内最后一次调息过程中,为增强流动性收缩力度,还同步调整了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二)释放流动性,灵活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1.相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连续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加大释放流动性力度。其中:中小型金融机构下调共计400个基点;大型金融机构下调共计200个基点,大大释放了流动性。2009年未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供给,相继于2010年1月18日、2月25日、5月10日、11月16日、11月29日和12月20日6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累计上调3个百分点。2011年末以来相继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50个基点,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降至20.0%、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降至16.5%。2.调整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201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9月5日起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并根据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在3-6个月内逐步实施到位。此举相当于变相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创新行为。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7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单位项目下保证金存款余额为44222.36亿元,个人保证金存款余额为192.80亿元,共计44415.16亿元,如简单按21%的交存比例,则此次扩大交存范围相当于增加商业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9500亿元左右,相当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3次的效果。

    (三)适度发挥再贴现政策工具作用1.适时下调再贴现率,释放流动性。2008年两次下调再贴现利率共2.52个百分点。2010年年末上调再贴现率由1.80%上调增至2.25%的水平。据统计,截至2012年年末,发挥流动性供给功能的流动性再贷款和再贴现余额共计2367亿元,较2011年末增加1909亿元。2.完善再贴现制度管理,增强再贴现政策的作用。2008年下半年,在应对危机向全球扩散的特殊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除了调低再贴现率外,还通过完善再贴现的制度管理以推动再贴现规模扩大。(五)推出创新货币政策工具200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存款类金融机构新推出短期招标工具(TAF),丰富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渠道。TAF招标期限分为20天和3个月两种,利率下限为同期限的再贷款利率,分别为4.14%和4.41%,可以用于抵押的资产包括央票、债券、外汇以及股权资产。

    二、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

    (一)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增加政府支出2008年11月5日的国务院明确提出了扩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4万亿的10%投入保障房及安居工程之上,具体包括增加廉租房建设、实施农村危房修缮等;第二,将其中的9%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涵盖农村水电等民生工程;第三,其中的38%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包括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大型基础设施和电网改造等;第四,将其中的4%投入医疗及文教方面的建设中;第五,4万亿中的5%投入到生态环境维护和节能减排上;第六,9%投入在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上;第七,最后25%投入灾后重建工作中。

    (二)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推动税费改革1.大范围提高商品出口退税率。2008年连续3次提高商品出口退税率水平。其中,从2008年8月1日起调整纺织品、农产品等出口退税水平;2008年11月1日起上调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时隔不足一个月决定提高3370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接着,2009年连续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自2009年2月1日将制造装备业和纺织工业退税率提高至15%;2009年4月1日起提高纺织品、钢铁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分别提高到9%-17%的水平;2009年6月1日起再次上调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至17%的水平。2.推进增值税改革。自2009年1月1日起,在维持现行增值税税率不变的条件下,在全国范围内允许使用增值税抵扣新购设备的进项税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3.拉动房地产消费。2008年10月23日,国家决定免除住房印花税,统一调整购房契税至1%;2008年12月23日,国家决定将公积金贷款各利率均调18个基点,并对转让2年后的住房免征营业税,取消城市房地产税。4.其他税收减免政策。为提升消费能力,国务院决定2007年8月15日起,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的适用税率由20%调减为5%。为推动股市交易,2008年9月18日,财政部宣布从9月19日起对证券交易印花税政策进行调整,由现行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税率保持1‰。为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需求,2009年1月20日至2009年12月31日,国家决定将排量小的乘用车购置税率降至5%。

    (三)加大转移支付和财政补贴力度1.加大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转移支付力度。国家决定从2009年起由中央财政投入420亿元资金,专门用于提供就业服务、就业培训、就业补助等方面的费用,旨在解决900万人以上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同时,国家安排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专项用于基本养老保险补助、临时生活救济补助、优抚安置补助和城乡低保补助等方面的开支。2.促进农业增收和拉动农村消费。2009年以来,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支持力度,安排了7161.4亿元用于农民、农业和农村的专项支出,较2008年增加支出20.2%;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安排8183.4亿元,较2009年增加12.8%;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安排更是首次突破10000亿元大关,达到10419亿元;2012年这一安排进一步增至12286.6亿元,同比增加17.9%。

    三、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合作

    (一)与周边国家签定货币互换协议2008年年末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呼应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先后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尼、白俄罗斯、阿根廷等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为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维护地区金融稳定和促进区域经济复苏发挥应有作用。截至目前,中国已与20多个经济体达成货币互换协议,涉及经济体对华双边贸易额约占中国外贸总额的30%,达成的本币互换额度为1.5万亿元人民币。

    (二)购买国际金融组织发行的金融债券与积极推动区域货币金融合作2009年,中国力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债融资,在积极参与并充分考虑自身情况的前提下,与IMF签署了购买不超过500亿美元IMF债券的协议;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公司贸易融资计划以及泛美开发银行贸易融资计划。2009年12月24日,东盟10+3以及中国香港正式签署了总额为1200亿美元的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

第2篇

摘 要 本文在对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概览的基础上,运用凯恩斯理论对我国当前采取政策及其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应对金融危机,财政政策更为有效,货币政策可以配合财政政策进行。

关键词 凯恩斯理论 国际金融危机 政策 效应

一、引言

为了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宏观调控,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产业振兴政策等。从国家统计局2010年1月份公布的数据看,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四个季度增长分别为6.2%、7.9%、9.1%、10.7%。从数据看,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未出现大的衰退,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表明前期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财政政策对经济回暖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本文根据凯恩斯理论分析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及其效应。

二、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概览

(一)积极财政政策

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我国利用多种财政政策工具,如预算、税收、贴息、减费、增支、投资、国债、转移支付等若干财政政策工具组合起来一起使用,其目标是重民生、保增长、促消费。主要内容如下:

(1)扩大政府投资和优化投资结构。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投资总额将达4 万亿,重点投入领域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领域、灾区恢复重建;(2)推进税制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完善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征收方式为单边征税,降低住房交易税,免征利息所得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3)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助规模;(4)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重点是“三农”、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安居工程;(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6)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了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总额达到18亿元;安排资金19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安排资金1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同时加大各种收费的清理力度,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7)增加国债发行量。2009年国债发行1.64万亿元,2010年计划国债发行量1.8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发行2000亿元。

(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票据贴现、存款准备金、利率等,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工具。

(1)利率政策,截止2008年年底,央行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1.89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2.16个百分点,同时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2)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自从2008年9月份以来,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17.5%下调到15.5%;(3)货币供应量政策,2009年年初,国务院提出全年M2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4)信贷政策,2008年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8月中旬,央行又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9月中旬,央行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进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三、基于凯恩斯理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分析

凯恩斯理论认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由于市场中的某些价格具有刚性,不能根据外部经济的变化迅速变动,不能平滑地调节经济,从而使市场力量受阻。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调节,政府所实施的这些稳定性政策能够很好地弥补市场力量的不足,认为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

我国此次应对金融危机上也主要是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主要是配合财政政策,很多时候都是在财政政策出台后,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适当出台货币政策进行平稳经济形势。我国政府通过扩大其财政支出,用公共投资来弥补私人投资之不足,增加社会公共设施的投入和生产来创造需求以弥补社会总需求的不足,通过扩大投资的途径来增加社会就业。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四、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的效应分析

(一)2009年国民经济主要变量变化分析

1.经济增长持续回升,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从当季同比增速看,经济增速在逐季加快;

2.工业生产增长强劲,企业利润不断增加。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现利润25890.8亿元,同比增长7.8%。

3.国内需求稳定增长,国外需求有所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

4.物价全面企稳回升,房价快速上涨。CPI同比在连续下降9个月后,11月份首次转为上涨变化,12月份上涨1.9%,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下降0.7%;2009年3月份以来,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已经连续10个月正增长;

5.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就业趋势好于预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显示,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较2008年减少11万人,达到1102万人,远超过全年新增就业900万人的目标;

6.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货币流动性增加。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97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31.7%。2009年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四个季度分别为25.51%、28.46%、 29.31%和32.4%,12月末货币流动性(M1/M2)为36.3%。(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统计局)

从以上数据看出,2009年中国经济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国民经济企稳向好,投资快速增长、消费市场活跃、居民收入增加、进出口在下半年快速回升,工业生产明显恢复,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增加。与此同时,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从国民经济的各主要指标中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开始显现,效果较好。

(二)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1.扩大政府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根据凯恩斯理论,政府投资主要是通过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增长。扩大政府投资主要是靠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两个方面,政府投资直接形成有效需求和购买力,一方面政府投资以乘数级的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另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他们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政府投资对于当前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进行4万亿投资,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大规模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这些政府投资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增长,从而刺激经济增长,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扩大国债发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很重要一点是扩大政府投资,而又不能增加微观主体的税负负担。而这时只能靠发行国债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增加了国债的发行量,并且允许地方发行地方债券进行融资,增加地方投资。至2007年末,我国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仅为22%,低于国际公认的45%警戒线,而美国同期为71% ,欧元区为67%,日本为16%,即就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国债负担率相对较低,以往几年我国经济保持9%左右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存在较大的发债空间。一般来说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会导致财政赤字增加,但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在0.5%左右,财政赤字率多年来一直低于欧盟3%安全警戒标准,没有超越我国综合国力的承受范围。综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财政赤字、以往国债发行规模,通过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可以扩大我国政府投资和促进经济增长。

(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效应

1.利率调整效应

央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多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通过下调利率,一方面可有效降低企业用资成本,另一方面保证银行体系有充分的流动性,能够给全社会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鼓励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央行还对商业信贷规划不再加以硬约束,可以有效释放银行资金获利,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2.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效应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货币政策力度最大,较少使用的政策,但是我国频繁使用,但其效果不大。这有可能因为我国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较高,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信贷资金影响不大。

3.货币供应量调整效应

2008年前三季度央行抑制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使商业银行的放贷热情受到抑制,9月份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后,央行虽然出台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双双下调的利好政策,但对银行和投资者的信心打击很大,造成了银行的慎贷行为,使得2008年四季度贷款并未按照利率调整的幅度相应增加。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大规模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大大加强,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四个季度分别为25.51%、28.46%、 29.31%和32.4%,这正是商业银行大规模投放信贷造成的乘数效应增强所导致的结果。2009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货币政策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强,在增加货币供应量层面上成功地对冲了2007-2008年上半年抑制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的时滞影响和金融危机对M2的冲。不过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流动性增加过快,与当初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初衷严重背离。

五、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符合凯恩斯理论,并且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率先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为我国快速平稳的渡过此次金融危机起到积极作用。我国也为世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东卫.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回顾及取向.广东经济.2009(2):29-32.

第3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宏观调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27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8- 0050- 02

1 国际金融危机现状

资本市场的组成不外乎两个方面:市场的参与者和市场上的产品。20年前,商业银行构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主体部分,而今天,尽管银行类机构仍然是清算体系的使用者和主要管理者,但是从资产规模来看已经远远低于投资类机构,如养老金和共同基金等。在日益凸显的网络化趋势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这就是一些传统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手段受到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所谓的对银行8%最低资本充足比率的要求,现在看来并不“充分”,因为银行仅仅有8%的“垫底资本”并不足以抗御日益增加的资本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对于中国而言,虽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很低而且市场规模很小,但已经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外部市场变化的波及效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介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资本流动壁垒和保护墙将逐步减少直到最终消失,这些波动的影响将变得更为直接和明显。所以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引发的问题从现在起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 美国次贷危机的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①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它的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②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

3 美国的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①外贸进出口增幅回落较快,投资增长有所放慢。②工业生产显著放缓,原材料价格和运输市场需求下降。③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低迷,消费热点降温。④部分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就业形势严峻。⑤财政收入增幅逐步回落,金融市场潜在风险不容忽视。⑥国际金融动荡严重影响了国内投资者信心,股票市场持续低迷。由于企业亏损增加、利润减少,银行体系经营压力加大,潜伏着资产质量下降的风险。

4 我国的应对策略

4.1 关于外汇的部分,应积极善后,坚决持有现金

关于中国是否救美国的问题,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中国根本没有这种能力。仅余的外汇存底,必须用于应对可能发生的外汇挤提。同时,中国也必须考虑,战略性资源的储备问题,中国首先应该考虑建立国家储备局。中美经济关系短期具有正相关性,而长期是负相关的。美国将在危机中,部分地释放出战略资源的控制权和市场控制权,那才是中国需要的东西。政府持有现金,意味着持有机会,持有选择权。机构和个人,可以投机性抄底。但是,政府的着眼点不在于此,应该放眼长远和未来。

4.2 稳定人民币购买力

加速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时机一旦成熟,在特殊时期及适当范围内,锁定人民币购买力,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保持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

4.3 实施国民经济保全计划

在2009年、2010年两个财政年度,启动5万亿国民经济保全计划。①以外汇资产为依据,动用准备金冻结的4万亿元人民币,建立国家平准基金。在适当时机,依照清晰的准则进入资本市场,持有优质中国企业股权。②以国有企业分红和行政费用节约为依据,动用1万亿元人民币,实施实物性社会保障补贴。以实物方式补贴,实际是一种强制性消费,切实拉动底层国民的消费需求。同时,有效对冲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中国处于非常时期,一定要从大局和长远出发,不能因为少数人利益(特别是地产开发商的利益),轻易开启货币政策之门。否则,短痛将变成长痛;危险将转化成危机。

4.4 有针对性地对特殊行业实施减税和免税,调整个别不合理税种和税率

我国防范和化解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可以归结如下: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本国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实保护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中国的开放必须是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条件下的开放。国家经济安全是在世界经济越来越融合的情况下很多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大国、小国共同地融在一个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它们的地位是不同的,抵御越来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风浪冲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这种保卫自己的能力就是一国的经济安全度。经济安全的保卫需要本国一整套的系统,既要开放,又要在金融的管制、进出口资金的管理方面使本国的企业、政府和银行人员的经营能力与发达国家拉平,有在管理、经营、投资各方面和发达国家同等素质的人才、系统、制度。 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融入全球化市场是历史的必然。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享受国际资本市场和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种种好处,又同时防范和化解由此产生的金融危机风险就成为中国的金融界乃至政府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它给中国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和政府都提出了许多政策上的挑战。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翀.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尹中立.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李翀.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8(2).

[4]何东.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寿险公司;影响;应对策略

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认清金融危机对中国寿险公司的影响,不仅能够更好的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而且有利于中国寿险公司在剧烈变化的国际金融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寿险公司的影响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在重创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同时,也将触角伸向了保险行业。尽管中国寿险公司在国家政策壁垒的保护下,没有出现由于直接投资金融衍生品而带来的财务危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相对较小,但这对于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的中国保险业来说,依然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当前,中国保险公司受到了以下四方面影响。

1.企业净利润大幅下滑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投资市场疲软造成中国各寿险公司净利润大幅下降。上市公司2009年一季度季报披露,中国人寿实现净利润53.87亿元,比上年同期的34.74亿元增长了55%;中国平安实现净利润15.3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滑66.4%;中国太平洋实现净利润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滑88.88%.

2.营业收入稳步提升

寿险公司积极调整了业务结构,使保险业务收入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人寿原保险合同保费达到2955.91亿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50.34%。中国平安寿险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11.78亿元,同比增长27.79%。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达660.92亿元,较上年增加30.39%。

3.大多数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略有下降但依然充足

收到中国资产市场的负面影响,中国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略有下降,但是均高于保监会的相关规定。截至2008年末,中国人数寿险业合计偿付能力溢额1141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达310%。平安保险公司集团偿付能力充足率为308%,较2007年的486.7%出现明显下滑,其寿险偿付能力在180%以上。太保人寿保险业务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4%,较上年下降43个百分点。

4.调整资产结构,加强实现风险管理

面对经济形势变化和宏观政策调整,中国保险业迅速做出反应,在风险控制和资产管理方面取得较好成效。面对不利的投资环境,大多数寿险公司一致的举措都是积极进行投资结构调整,如进一步加大债券类投资占比和固定存款投资占比,并缩减了投资风险较大的权益类投资占比,如下表所示。

二、中国寿险公司的应对策略

由于政策壁垒等原因是中国寿险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直接受损情况不大,但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势必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寿险公司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1.转变寿险公司经营理念

长期以来,中国大部分寿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缺乏足够认识,超范围、超比例投资时有发生。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寿险公司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是一次难得的风险教育机会。中国寿险公司应该加强对金融危机的研究,强调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注重承保和投资的共同盈利。

2.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提前进行风险防范

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为确保寿险业经营的持续性和稳健性,中国寿险公司需要关注宏观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加强对经济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关注对保险业产生突出影响的领域,有准备地化解因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家政策调整可能给寿险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

3.加强银行合作

2008年以来证券市场出现大幅度震荡,不断走低,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向因此发生了变化。银行受到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适当减少贷款业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中间业务。中国寿险公司应该抓住银行业发展中间业务的机会,发挥银行的品牌优势和寿险的保障与投资功能,有利于扩大寿险产品的销售份额。

4.发展保障型产品

近年来,寿险行业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保障功能发挥不足、业务结构不尽合理、投资型产品占比过高等问题。在现今经济周期性调整的背景下,保障型保险产品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小,有利于保险公司更好地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应加大保障型产品的发展力度。

5.形成一支高素质营销队伍

寿险产品对销售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其具备基本的保险知识和营销技巧,还要有法律、金融等相关知识。要根据当前实际,探索营销员分级分类管理,建立寿险销售资格制度,形成一支高素质营销队伍。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报业;金融危机;机遇

一、金融危机对报业的影响

“危中有机”研究世界报业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对我们拓展视野、判断形势、寻求对策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和其他一些主要国家的报业危机凸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报业股票大幅下挫。二是在高额负债的压力下,许多报业集团不得不变卖资产、减薪、裁员。三是开始出现停刊、转网、请求破产保护等情况。与以往的倒闭风潮相比,这次美国报业危机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危机范围更广,过去是个案,强吞弱、大吃小,而这次是全行业的;二是危机程度更深,以致历史悠久、实力强大的报业集团也难以幸免。

美国的这次报业危机固然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有关,但根本问题还在于,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主要依赖广告支撑的报业传统商业模式开始失效了。中国报业由于体制等方面的优势,能够维系更长的稳定期,不会像美国那样突然发生大的动荡。但是,全球报业已经开始进入衰落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报业也难以独善其身。

中国的网民已经超过了2.98亿,居世界第一,随着网民人数的不断高速增长,势必对报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3G手机在我国陆续上市并逐步普及,对报业更是雪上加霜。新闻纸价格高位运行及广告形势的不景气,对报社影响很大且非常直接,导致一些报业集团和报社的收支失衡,资金链紧张。如果因势利导,国家适当增加投资,新闻媒体抓住机遇,将能推动新闻宣传事业加快发展。金融危机对报业带来的机遇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金融危机为媒体加强和创新经济报道带来的机遇。危机中人们更关注经济走势对经济发展及民生的影响,更关注媒体的经济报道。媒体要充分发挥“催化剂”作用,走出媒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子。

二是要抓住金融危机为强势媒体扩大市场份额带来的机遇。在新一轮市场洗牌中,争取领先优势进一步增加,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是要抓住金融危机为报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要借助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推动集团内容产品升级,使集团形成以报刊为主业,兼具互联网、数字出版、商务印刷等一体化的大传媒产业格局。

四是金融危机为报业提供危机管理的机遇。在当前形势下,广大读者对主流媒体提供权威性、解读性的信息需求大大增加。

二、报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路与措施

做好当前宣传工作,必须把提振信心摆在第一位。宣传报道以提振信心为主线,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继续显现,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

在这种特殊背景下,报纸应做到:第一,强化报纸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权威性和报道深度;第二,强化编辑记者的社会责任感;第三,强化报纸的服务功能;第四,强化报纸的文化娱乐功能;第五,加强对报纸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参与力度;第六,需要重视借用新媒体,提升报纸媒体的品牌价值。

党报要大力宣传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解读“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重大举措。面对挑战,党报无可替代的两大优势集中表现在:首先,到目前为止,报纸仍是传媒行业里最主要、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内容制造者和提供商;其次,它具有长期形成的强大的社会公信力,和秉持社会责任感的传统。

在机制创新方面,一是建立基于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新旧媒体复合出版机制,实现采编部门、采编人员的多角色管理机制;建立面向多元化新闻产品的生产流程。二是建立面向新媒体的绩效考核机制。调整经营策略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同,各家报纸应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对广告经营策略进行战略性、阶段性的调整,捕捉、培育和发展新的广告增长点,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中国报业结构单一,尚未走出单纯靠广告支撑的阶段。报社可以围绕读者需求,考虑成本控制,主动出击,走出去与读者和广告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分析广告市场的形势,有针对性地召开广告版面推广招商会,使这些客户与报社广告的合作更稳固持久。广告策划创新,一是活动策划。二是版面策划。三是建立品牌推广机制。既要增加广告客户和特定消费群体对报业的信任感、忠诚度,又要为报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另外,可以盘活广告价格,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随市场波动的广告价格运行体系。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建立新市场开发价格体系,推出不同时段的广告价格;针对不同的广告淡旺季节,运用广告价格杠杆拉动广告市场需求。

互联网等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对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媒体如何加强管理,加强建设,做到管理与建设并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要高度重视主流媒体和互联网的建设,努力建设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应对策略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小企业已经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繁荣地区经济、增加社会就业、推动技术创新、扩大产品出口和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旺盛的生命力创造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奇迹。据亚太经合组织中小企业部长会议统计。中小企业户数占各国企业总数的97%-99.7%,GDP比重占50%以上,出口总数占40%-60%。现代中小企业的发展潮流不仅体现了技术创新进步、新兴产业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经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多维价值、多元性、创造性、协调性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中小企业概况及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截至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增加值的58%,社会零售额占59%,上缴税收占50.2%,提供就业机会占75%,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的68%。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户国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同时,很多大企业都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成的,如联想、海尔、海信、华为等。

中小企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下岗职工,还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缓解了劳动力供求矛盾,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正成为我国创新的主力军。目前,中小企业完成了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不少中小企业已经从早期的加工、贸易等领域,向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领域拓展,目前中小企业在不少地方已形成产业群,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协作的基础,成为大企业配套的供应商。很多中小企业向“专、能、特、新”方向发展,是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小企业对外开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据统计,中小企业在服装、纺织品、玩具等家居用品及轻工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相当大比重;在电子通信设备产品、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出口比重也逐步提高。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基础,并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成为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

回望2008年,由于年初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小企业信贷资金渐趋紧缩,融资难度加大。在温州民间借贷利率持续升高,区域经济模式潜在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随着金融海啸的全面爆发,苏浙一带的加工型出口、外贸企业的海外订单急剧降低,外商违约率也逐步升高。众多中小企业出现了资金链断裂,所依附的大企业、配套协作产业链也正在发生断裂的问题,“不生产等死,生产是快死”,大量企业出现停工、半停工现象。据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2009年上半年,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即中小工业企业)用电量同比下降48.9%,对全部工业用电减少产生了较大的拉动作用。我国工业用电约占全社会用电70%1)2上,其中建材、钢铁、有色和化工四大行业占工业用电量的43.4%。中电联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工业企业用电量同比下降5.9%,降幅比前5个月缩小1.7个百分点。除了建材有小幅上涨外,上半年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化工行业用电量分别下降8.1%、13.7%和11.9%,均高于全部工业用电量下滑幅度。这表明,中小企业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最大。

二、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2008年以来,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项旨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了宏观调控对中小企业的倾斜力度,但要在这场危机中化险为夷,自力更生,中小企业还需从自身出发,立足国情,找出自己的突围之策。

(一)灵活应变,高效优质的经营策略

以玩具产业为例。作为世界最大的玩具生产基地,广东近5000家玩具企业生产的玩具产品占到了全球销量的50%、全国产值的70%以上。根据海关方面的统计,2008年以来,广东有出口实绩的玩具企业(包括生产企业和贸易公司)骤然下降,基本只有原来的4-5成。对此,一方面可以归咎为统计方法:另一方面,以前有出口记录而今年没有的,并不等同于企业倒闭。很多企业只是处在停工或半停工状态,只是暂时不从事出口贸易,转做内销或转行等。

2008年初,由于玩具生产的基本原材料价格暴涨,加上劳动工资增加等因素,企业生产成本普遍上升超过25%。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竞争和需求不旺等问题,产品的价格却无法同步上升,企业的利润受到极大挤压。随后,出现了美国连续大宗召回玩具事件的发生,欧美国家相继提高了玩具进口技术标准。据悉,2009年,美国《消费品安全法案》将正式实施,其中对玩具含铅量的标准下降至近乎于零,这对中国玩具企业显然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目前,广东玩具生产已经出现了一种明显的态势,加工贸易订单向规模大、生产设备好、生产技术管理机制完善、品质检控有保障的大型企业集中。玩具的出口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并趋于稳定),但是在企业产品质量和产业升级以及结构调整方面显然更加符合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向。

其实,无论是从产品质量管理,还是产业链配套的成熟程度,离开广东,离开中国。国际玩具商在全球找不到更好的代工商。然而,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迫使广东的玩具企业还需要在经营上更有弹性――通过创立自主品牌、开展技术创新、开拓多元化市场和实行精益管理,来满足市场需求,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有些广东的玩具企业就把高科技玩具的生产水平做到了业内领先,有的与动漫产业相结合,“玩”出了一片新天地,

对此,可以这样理解,“小”是弱势也是强势。船小好掉头,应变能力强是中小企业的生存诀窍。以某IT企业为例,原来IT企业是为一家大型服装生产商提供视频监管方案的,在当前服装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依靠原有的基本技术核心,转向服务于电力、石油等IT需求依然旺盛的行业,保持了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动力。

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的中小型制造企业不应过多抱怨外部环境,而更需要“积极自救”的思维模式。通过自身反思,迅速做出战略调整,抓住当前中国扩大内需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获取新的发展空间。比如,在财务和成本上

进行调整,尽可能减少库存释放现金,消除浪费,收缩不创造价值的活动等。在此基础上,在危机中识别新的机会。

(二)提升附加值,调整结构的产业策略

金融海啸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结构性的,特别是对低端、传统型行业影响大,而IT和装备类等高端产业则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从企业规模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战略应该重新得到重视。

在中国目前“保增长、促内需”的宏观政策环境下,过去过分依赖外需的经济结构将发生根本改变,扩大内需将成为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为了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中国政府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2008年4万亿元“扩大内需的十条措施”,到轻纺工业促发展的六项措施,一直到增值税转型改革,都明确了把“保增长、扩内需和调整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的经济振兴方向。

中国银行近日也再次明确表示,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节能减排信贷支持,同时继续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尽管针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严峻性,有人呼吁,对一些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企业,不要因为担心社会问题而犹豫不决,该关的就关,要坚决出手。但是,根据中国市场需求层次多,城乡区域优势不同,生产力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发展现代产业并不等于放弃传统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长期并存,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将长期并存。关键还是如何鼓励众多的中小企业成为在新品开发、技术创新和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的“先行者”、“排头兵”。

(三)塞翁失马,危中寻机的市场策略

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表明,危机中蕴含着重大的发展机遇。现在是许多企业最危难的时刻,但也是商机无限的时候。当前在国家拉动内需政策下,要积极提升新的市场份额。中国内需市场的空间非常大,这都是企业需要清醒地看到的。

以温州一些大规模鞋业企业为例,他们基本不受影响,外贸市场不景气,而国内的需求还是很旺盛。通过扩大国内市场,订单依然比较多。他们压缩自身规模,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业内团结合作,把接到的订单分给其他中小企业生产,保证了产能。体现了温州人很强的市场把握和拓展能力。很多原本外向型的企业开始学会“两条腿”走路――在拽紧国外市场的同时,开始尝试涉足国内市场。

此外,温州企业还联合创新,“抱团御寒”。最近,温州市的18家服装企业组建了一个建筑面积43.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5.6亿元的服装工业园,成为温州服装业新的亮点,为服装企业如何过冬走出了新路。“今天市场的恐慌大多是因为心理的高度恐惧造成的,而造成这些恐惧的原因,又在于太多不懂的人在装懂而混淆了视听。”

面对危机的挑战,一大批生机勃勃的中小型科技型创新企业由于竞争压力大、危机感强,不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活力很强。管理、营销、体制机制等方面也都在创新。通过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力量集中到能够形成自身优势的领域和目标上来,或者谋求成本领先地位。或者争取产品差别优势。纷纷扬长避短乘势而行。以长三角经济区众多的打火机、皮鞋、皮带企业和珠三角经济区的电子企业为例,通过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行精益管理等方式“自救”,使自身的竞争力变得更强。

在美国,内需占到GDP的70%,而中国只有30%。国内市场空间是非常巨大的,相信只要转一下,由于出口市场萎缩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会迎刃而解的。只要勤奋、努力和善于发现、善于逆向思维,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既是危机也是机会。

另外,危机给政府转变职能、提升形象带来了机会。目前,大量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身处困境,对政府的救助往往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作为有资源有优势的中国政府,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对企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层级进行有效地引导,实现政府服务职能完美变身。以会展业为例,由政府搭台。急企业之所需。为企业提供商机,将真正改变以往展会“会而不展”,博览会“展而不博”的弊病,不失为应对危机,促成抱团御寒的有效途径。

(四)政、企、银联动的资源配置策略

一些优质企业虽然能够把自我掌控的部分做得好,但却无法在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大环境下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策略。当前,中国许多优质的中小企业就由于市场变化太快而出现了资金链一时紧张的问题。提高信贷服务水平和能力,支持这些分企业渡过难关,成为中国政府和银行的工作重心。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在前阶段出台企业税费减免或缓征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取消和暂停部分行政性收费项目、减免困难企业相关税费、实行企业增值税转型改革等方式,减轻企业负担。

以温州为例,6000亿元的民间资金如何成为中小企业帮手?在严格遵守“只贷不存”、“利率不能超过银行4倍”等政策规定下,能否让小额贷款公司遍地开花,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政、企、银的联动机制顺势而生。通过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支持金融业务创新等途径,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有效保障。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金融30条”),无疑是中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在金融支持上的又一大利好消息。直接为实体经济运行提供“血液”,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对基本面比较好、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凸显了国家利用金融手段扶持和支持优质困难企业的快速“转身”。

显然,政府在支持的力度和操作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中央银行信贷已在放宽,但是中小企业没有贷款抵押物。没有信用担保。所以借款还是很困难。另外,只有进口生产设备才能获得财政补贴。这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几乎享受不到任何好处。

各地纷纷推出“政、企、银联动”举措,对困难企业进行施救。在杭州市余杭区,政府拿出巨资为企业贷款提供反担保:在广东、浙江等地,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也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联合企业研究对策,开展信息交流、共建科研平台等活动。朱晓红提出,就以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温州模式和绍兴模式经验来看,只要政府发挥好了服务功能――在资金、人才、商机等给予支持,生存能力很强的浙江中小企业肯定能够从困难中走出来,并会产生巨大的回报。在形式上,完全可以在政府主导下,由行业协会掏钱,企业免费参加,通过会展的形式。促进各方之间的合作与交易,从而实现扩大内需,扶持行业,扶持市场的目的。

第7篇

关键词:民工荒 金融危机

一、提高农民工实际工资率

后金融危机时代,大部分出口加工厂都还没缓过神来,没有讨价还价能力的下游企业利润微薄,无法通过涨价来消化增加的劳动力成本《劳动合同法》,所以仅仅依靠我国沿海地区的加工企业自身的努力提高工资吸引农民工就业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该为这些加工企业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律法规,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强之时,应该支持企业贷款等项目,成立贷款基金,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帮助企业更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只有在保证企业利润的情况下,才可能使得沿海地区的加工企业不会一味地压低农民工工资去获得利润,因此,帮助沿海地区的加工企业摆脱困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工工资。

二、加强沿海加工业聚集的地区产业升级

在西部发挥“后发优势”追赶的过程中,东部多年来却依然依靠资源耗竭、廉价劳动力的懒惰发展模式获得利润,既没有产业升级的动力,也没有产业升级的必要。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沿海加工业聚集地区的廉价劳动力时代逐渐远去,依靠低工资成本的生产方式必须转变。内地经济快速发展,缺工或将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只有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企业利润,才是沿海加工企业的出路。政府应加强对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引导和支持,东部加工业聚集地的产业发展已超越了国际上公认的产业升级临界点,即人均年收入突破10000美元,所以,国家如果能够加大力度引导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那么不仅可以使得产业分布更加合理,也同时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民工荒问题提供基础。

三、治理新生代“民工荒”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夹在中间的一代”,这一代的价值观不同于他们父辈的价值观。这一代有着改革、进取、创新、务实的价值观,他们人格的独立与依附心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的失落;另一方面,城市对他们的排斥感和失落感上升。新生代农民工心怀抱负和理想,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做着抉择。因此,我们应该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给新生代农民工一个和城里人相同的身份和待遇。2010年中央1号文件的最大亮点是做出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的政策宣示,给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开启了一扇城市化的窗口。沿海加工业聚集的地区是属于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也是新生代农民工趋之若鹜的地方,他们希望在这里寻找自己的理想,政府应该进一步放开对他们的户籍限制,使他们在这些地方可以安家立业,让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有关的经济政治生活,提高他们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Michael P.Todaro,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1969,the America Economic Review. p. 138-148

[2]Harris,John R.and Todaro,Michael P, Migt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sector Analysis,1970, the America Economic Review. p.126-142

[3]Arne L.Kalleberg,Insecure Workers: Employment Relations in Transition, 2009,America sociological Review. p.1-22

[4]蔡 .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2期

[5]周天勇.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于就业容量扩张的思路,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

[6]蔡 .中国流动人口问题,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4月

[7]李波平.两轮“民工荒”的比较分析与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期

[8]盛亦男.农民工返乡的经济学分析――以托达罗模型为视角,人口研究,2009年第11期

[9]邹田 .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基于托达罗模型,时代经贸,2007年第9期

[10]孙月梅.当前我国农民工工资偏低问题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第8篇

关键词:转型和发展 日本经济 后金融危机

一、前言

金融危机犹如洪水般扫过了全球,给各个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随着金融危机过去之后,各个国家应该如何在近段时间内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是各个国家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相比之下日本在后金融危机下转型与发展较快,因此分析其经济问题及转型具有借鉴作用。

二、后金融危机下存在的问题

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必然要分析后金融危机下存在的种种问题,只有针对这些问题作相应改进与完善的措施,才能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总体来看,后金融危机下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投资于设备上的经济在短期内较难恢复。日本内阁府进行了调查,发现半年之后投资设备增长订金金额连续4个季度下滑幅度大。这就意味着后金融危机下设备的投资依然会持续下跌。内阁统计显示,2009年的下降幅度最大达到了-15.9%。而投资设备的资金占据着日本GDP的15%,其投资大幅降低必然严重影响到内需扩大。

2、失业率继续恶化;虽然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但是失业人数还在快速增加,就是正式员工也是岌岌可危。从日本的失业率看出,在2008年1月统计仅仅为3.8%,但是到了2009年5月就达到了5.2%。到了2010年5月,失业人口的总数达到了427万人,而且还继续出现上升趋势,失业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问题。

3、极难增长个人消费;对于日本而言个人消费占据了GDP的56%,严重影响着自律性的经济复苏。;疲软的消费成为了导致经济陷入萧条因素之一。但是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个人消费基本上停滞或者处于负增长状态。再经过金融风暴影响下,更是降低了个人消费,更为疲软。

4、财政状况逐渐恶化;到了2010年,日本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长期债务的余额高达972万亿日元,和GDP的比例达到了185%。当金融危机来临,日本扩大了国债的发型导致财政陷入深渊。

三、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从上面来看,虽然金融风暴已经过去了,但是因为金融风暴的影响造成各种遗留因素,必然还会继续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借鉴日本经济金融改革可行之处来推行有效的方法来加快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1、加强企业的主导力量

通过金融风暴之后,大批的失业人士流落在街头,必须要做好这个方面的转型,失业人数过多必然导致社会各个方面受到严重影响,2009年7月日本相关部门统计失业人数达到295万。因此必须要抓住后金融危机下的机遇,依靠现实促进各种企业快速发展。因为企业一旦发展起来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不但降低了社会失业率,还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但是也不能够盲目加强企业发展,必须要鼓励企业依靠自己,通过自主创新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这样不但能够为日本的经济转型带来持续性,还能够为其走向国际的高端地位提供可靠支撑。

2、对金融市场实施稳定

2008年10月,日本相关部门采取了紧急决策,政府也发出了稳定金融市场的对策。其对策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稳定股市;稳定地方金融及完善生命的保险制度等。具体措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放宽了上市公司对本公司股票购回的限制,这样就能够有效支撑股市及防止股市降低之作用。

(2)严格限制卖空行为;这种限制有效的防止了大量卖空出现导致股市混乱。

(3)暂时冻结政府及央行持有的公司股票与金融机构;在金融风暴来临之时,相关政府及央行注入了公共资金方式拥有股票,在后金融危机下一旦冻结这些股票就能够稳定股市。

(4)停止对时价会计制度的实施;日本会计制度在改革中采用了新制度,那就是时价会计制度。在这些制度下要将股票账面损失处理为企业的亏损,一旦停止实施才能够给企业一些缓冲。

3、确保国民生活来刺激需求

为了确保国民的生活,刺激需求;日本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

(1)定额减税;2010年19月,日本的执政党实施了定额减税2万亿日元以上,这种减税主要是以购物券的方式来支付,不设收入的限制。

(2)对收入降低的贫困家庭实施补助;该标准设置为年收入低于100万日元。

(3)同年10月20号,日本相关部门又出台了经济政策、延长住房贷款及决定扩充等减税政策。

(4)延长证券优待税制来鼓励投资;为了鼓励投资将出售股票的分红利润及股票转让利润降从20%降低到10%。

四、结束语

总之,中国绝对不能够忽视后金融危机下带来的各种影响,必须要分析其他国家的影响因素,结合本国自身实况探析影响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因素,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发展,这是后金融危机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2]黄烨菁.开放条件下的技术进步——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J].世界经济研究,2008,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