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7 15:03: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以上“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涉及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重大关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领域。
第一,处理好消费、投资、出口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我国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三驾马车”的协调是关键。近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过去15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合计占到GDP总值的大约80%,并且仍在以每年25%到30%的速度增长,而消费则逐渐滑落至历史低点。我国贸易出口与进口总额自2014年起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全国进出口总额从2014年的4743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76*亿美元,年均增长24.4%.其中,出口从2492亿美元增加到9691亿美元,年均增长25.4%;进口从2251亿美元增加到7916亿美元,年均增长23.3%。20*年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增长速度可能放缓,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将影响我国对美出口的竞争力。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总体上对我国工业增长具有一定程度的制约,对于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行业和企业将会产生一定影响,继续过度依靠出口实现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从现代化的目标和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偏低,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需要继续提高。努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随着住房、教育、医疗、分配等民生问题的解决,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国民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都将得到提高,消费完全可以更好地发挥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二,在保持经济总量持续平稳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优化三次产业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现象,是劳动人口从农业到制造业,再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两个世纪里,发达国家的经济经历了两次显著结构变化:占支配地位的农业经济进入由工业占更重要地位经济的第一阶段的结构变化,这就是工业革命;随后农业的比重进一步衰落,工业增长速度逐渐放慢或者甚至稳定不动,而服务业则大幅度增长,这就是服务业革命。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扩张到一个新的层级。GDP从1978年364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094*亿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2014年,按汇率折算的世界GDP总量48.1万亿美元,中国GDP为2.6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4.9%,总量列世界第4名。按购买力平价测算,2014年中国GDP为9.98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5.1%,总量列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在经济总量扩张的同时,我国三次产业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出结构由1990年的27.1∶41.3∶31.6调整为2014年的15.1∶45.9∶39.0和2014年的11.7∶48.9∶39.4,就业结构从1990年的60.1∶21.4∶18.5调整为2014年的50.0∶22.5∶27.5和2014年的42.6∶25.2∶32.2.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于产出比重3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和从业人员比重的变化虽然稳定上升,但就业比重低于产出比重7.2个百分点。就业结构和产出结构的这个特点,说明今后较长时期我国就业结构主要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实现这个转移客观上要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通过第三产业来提升一、二产业素质,实现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第三,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三者相互促进,但起基础和拉动作用的主要是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从经济发展实践看,英国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技术革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技术革新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纺织业为先导部门,采矿业和冶金业与其并行发展,带动了其他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工业化逐渐扩散到各工业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业中。美国的发展方式起源于英国,可以说是英国发展方式的顶峰。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推动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提高,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美国从19世纪至今天一直在不停地吸纳世界各国、各民族、各领域、各层次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极大地提高了美国劳动者素质,使美国从20世纪初开始在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以及创立新产业方面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航空航天、电子、有线和无线通讯等技术和产业都诞生于美国,空间科学、海洋工程、生物工程和信息技术美国是最主要的贡献者。近年来,美国朝野更加注重人才、技术和制度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采取各种措施吸纳优秀人才。日本、韩国总体属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制度创新实现了现代化。世界经济增长中没有出现经济增长趋同和停滞,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从经济理论演进看,早期认为土地、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数量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后来逐渐认识到生产要素质量和利用效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经济学家在对20世纪中后期的经济现实做出理论解释的过程中提出了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强调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把知识和技术看作经济增长的比资本和劳动更为重要的内在要素,并且特别强调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是生产和收益递增的重要源泉。新增长理论认为,世界经济增长中没有出现经济增长趋同和停滞,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水平等方面的差距。经济发展实践和理论都表明,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推动力。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偏低,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环境投入,在过去经济总量较小的时候还可以承受。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摆脱传统发展方式和资源与环境利用方式,延续以往依靠生产要素大量投入和生产规模外延扩张的发展方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的资源和环境制约将越来越严峻,甚至可能因为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发展的步伐受到阻挡。如何发挥好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作用,努力提高这三个因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一个必须加以重视的战略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由“快”字当头到“好”字为先,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使我们对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全面,指导发展的方针更加符合实际,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更加明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的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认识的深化,顺应了时代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实现“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解决影响又好又快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是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体制改革,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抓好这两个重点,也就抓住了全部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我们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切实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取得重大进展。
1 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的增长,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做了很大的贡献。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隐患。
1、宏观经济的发展速度在逐渐变得缓慢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已经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而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这就表明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速度在放缓,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2、宏观经济的结构不合理
经济结构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进行划分,我们常说的经济结构指的是国家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我国,农业所占比例大约为10%,工业所占比例为50%,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为40%。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要小很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因此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调整经济结构。
3、经济的驱动力较为单一
从目前来看,我国经济的驱动力还较为单一,其主要表现在经济的增长大多依靠投资和外贸,没有足够的消费力量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这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驱动完全不同,而投资以及外贸驱动的经济模式弊端也在不断出现,例如产能过程、环境污染、经济波动大等问题不断涌现。
2 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
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可以从短期以及长期两个方面来看,短期看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宏观经济速度还会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但是增速会放缓,预测将维持在百分之七左右。短期来看,经济发展的质量依然不会有较大的提升,在经济发展速度不降的压力下,要想实现经济转型,将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颠覆显然是不现实的。长期来看,我国宏观经济速度将会逐年回落,预计会在10年以后稳定在5%左右,因此我国经济规模可能会在2050年左右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在未来的几年到几十年时间内,我国经济的质量会得到很大的改善,经济效益会大大的提升,产业的结构也会更加合理,宏观经济不再仅仅依靠资源来推动,而是靠国民的智慧。大约在五年之后,我国将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人力资源将谁我国宏观经济的最大源泉。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目前我国的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过一段时期会出现人口数量下降的现象,虽然是短暂性的,但对经济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我国人口的减少可能会造成市场规模的萎靡,对产品的需求会大幅度的减少,这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3 宏观经济发展的路径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时代正在不断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发展。因此,未来宏观经济要想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也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中央政府一项重要工作的原因。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践证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点在于加强科技创新,让科技引领经济发展,从而确保我国经济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可持续性,减少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以及环境的危害。
2、采取措施扩大内需
从目前来看,我国社会的总需求存在不足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国家需要从各个方面去提升社会消费能力,促进宏观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使我国目前储蓄过高,消费不高的情况得到一定的缓解。其次,国家在未来应将通货膨胀的降低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这样能够保证居民的收入增长少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当人民的收入提高,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小,生活水平也会随之提升。最后要尽快解决目前房价收入比过高的问题,当前我国群众收入的平均水平整体还不高,对于买房存在很大的问题,大多因为房价过高而选择租房,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这就制约了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威胁到经济发展的基础。
3、调整宏观经济结构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工业所占比列较高,而第三产业所占比列过低。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的比例,第三产业将会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增长点,如果说第二产业主要是依靠投资形成的,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在我国已经是弊端频现,产能过剩、重复投资问题严重,那么第三产业就是依靠消费拉动的,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可以减少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因此,我国未来应该进一步的调整产业结构,运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4 结束语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宏观经济遇到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增长速度在逐渐放缓。但就目前的状况来说,这些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有限,在给经济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因此我国要根据经济发展的现状,利用自身的优势,破除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使我国经济在未来的时间里能够很好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前景[J].中国地产市场,2002,(8):48-52.
就经济发展理念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必须是又好又快地发展。所谓又好又快地发展,就是要把发展的“质”和发展的“量”结合起来,不能只强调“质”而忽视“量”,更不能只强调“量”而忽视“质”;从二者关系来说,“质”是第一位的,“量”是第二位的,要在保证“质”的基础上,注重“量”的增长。而要实现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既要在经济发展的“质”上下功夫,又要在经济发展的“量”上做文章。为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基础上,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因此,始终坚持并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地经济发展,就是在经济发展理念中贯彻和融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换言之,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体现在经济发展理念中就是又好又快地经济发展。就经济发展目标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只是手段和途径,通过这一手段和途径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是目的和根本,即经济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行动原则。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目标,正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增长率显著提高,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各种资源环境问题仍很突出,主要有:粗放利用和浪费资源的现象依然存在;破坏土地和占用耕地的行为屡禁不止;部分重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石油、铁矿石等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环境污染加剧,一些与环境污染相关疾病的死亡率或患病率持续上升;等等。因此,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目标,才有利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进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就经济发展方式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它要求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园的前提下,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党的十报告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1](P17-18)然而正如人们所说,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不是道理,只有科学发展才是真道理。党的召开之后,我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各项建设事业均取得了可喜成就,使国人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虽然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问题,还要面临不少困境,还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但是应该承认,发展仍然是破解我国所有经济发展难题的关键。为此,我们要牢牢扭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线,着力把握发展规律,牢固确立生态文明型经济发展方式,力求实现低资源能源消耗、低生态环境破坏、高经济社会效益,也就是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就经济发展道路而言,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在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人口因素、地理条件、资源状况、环境承载能力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中。这是因为:迄今为止,我们走的基本是其他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先开发后保护”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是一种拼资源、拼人力、拼成本、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虽然我们经济增长的速度令世人刮目相看,经济发展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投入的成本太高了,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我们不但透支了作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和资源,也透支了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中极为宝贵的人力资本和权益资本,从而与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依靠科技和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相去甚远。因此,我们一定要且必须要坚持走贯彻和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既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又要生态良好;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青山。总之,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道路这四个主要经济方面,都必须融入生态文明建设,这就是党的十报告所提出的“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各方面”[1](P34)。只有这四个方面都融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搞好。
二、时间维度(历时性或纵向)———经济层面不同阶段或环节的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层面不同阶段或环节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各方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也就是融入全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或环节,从而建设不同阶段或环节的生态文明。如从社会生产总过程来看,每一经济活动都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同样也都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P34)。所以,生产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交换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分配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消费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都属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全过程”的范畴。以生产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就是要进行清洁生产,实现生产正义。生产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存在形式,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过程,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一般说来,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一是作为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的劳动;二是劳动者将劳动置于其上的劳动对象,包括被纳入生产过程中的没有经过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过的物体(原料);三是劳动者用以改造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现实的生产,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而生产出劳动产品,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这样一来,生产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处理好尊重客观自然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清洁生产和绿色生产;既要正确地认识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又要充分地利用自然,有效地保护自然,坚定不移地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之路,实现生产正义。以交换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就是要进行公平交换,实现交换正义。交换是指人们之间相互交换活动或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过程。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交换,包括人们在生产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也包括一般劳动产品和商品的交换。具体说来,交换可分为四类:一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如分工、协作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二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各道工序之间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等的产品交换;三是劳动者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在最后进入消费领域之前,针对产品的生产、包装、运输、保管等,在各个不同生产部门或单位之间所进行的交换;四是劳动者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在进入最后消费领域或环节所进行的交换,它是直接为消费而进行的交换。在这四类交换中,第一类属于直接生产过程,后三类则是联结生产、分配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可见,交换是生产者之间、生产及由生产所决定的分配和消费之间的桥梁或中介,是社会生产总过程的中间环节。这样一来,交换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处理好交换与生产、分配、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等价交换和公平交换;既要遵循自由平等、互惠互利、公平交易的原则,又要履行交换责任和义务,讲求诚信,做到公平公正,实现交换正义。以分配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就是要进行合理分配,实现分配正义。分配是指把劳动者通过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分归给社会或国家、集团和个人的活动。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分配,包括作为生产条件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力的分配和作为生产结果的劳动产品的分配。在这里,作为生产条件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力的分配,属于直接生产过程,它决定了生产的性质;作为生产结果的劳动产品的分配,其性质也取决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力分配的性质,劳动产品分配是达到消费的必经阶段和重要环节。这样一来,分配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就不仅要处理好人力、物力、财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分配和公正分配,还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不仅要共享劳动成果,也要共担因生产劳动特别是破坏性劳动所带来的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切后果,从而实现分配正义。其实,分配正义不只是限于财富和物质分配,还有权利、责任和义务的分配等。以消费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就是要进行适度消费,实现消费正义。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使用和消耗社会财富的过程。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消费,包括在生产过程之内进行的生产消费,也包括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个人消费。生产消费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对由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构成的生产资料和由体力与脑力构成的劳动力的使用和耗费,是直接的生产行为,属于生产要素的耗费,是在生产过程之内进行的消费;个人消费是人们把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社会成员个体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是间接的生产行为,属于再生产出能够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者的耗费,是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消费。消费是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这样一来,消费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就不仅要处理好消费与生产、交换、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正当消费、合理消费,还要协调好消费与环境、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绝对不能以消耗资源、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满足部分人的消费欲望,提倡环保消费、绿色消费。在消费过程中,人们既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也要履行应尽的义务,还要保持人类消费与环境供给能力、吸收能力、补偿能力、再生能力和恢复能力之间的和谐,从而实现消费正义。
三、结语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2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120-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报告提出了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的“三个转变”。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发展规律基础上确定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经济增长指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满足人民需要的商品和劳务的潜在生产能力的扩大,或者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产品的增加。由于生产能力或者实际产量的增加主要决定于一国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积累的数量与质量以及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经济增长也意味着这些因素的扩大和改进。经济增长以真实国民总产值或人均真实国民总产值的增长或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外,还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等多方面内容。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但有了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就有经济发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都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混为一谈,认为经济增长了,就是经济发展了;GDP高速增长了,就是经济快速发展了。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不能离开经济发展这个目的去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那样会导致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失调、经济大起大落和社会不公及社会剧烈动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举措,意义深远,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2 是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这种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而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第一位的,以好为前提和基础,要在好中求快。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稳定、不协调、不全面、不可持续的问题,是把增长作为第一位的追求的结果。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经济发展中深层次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必然成为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最便宜的“加工工厂”。这就必然带来投资、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而投资、工业的快速增长又必然带动消耗高、排放多的投资品生产的扩张及这些产业的投资扩张。加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又必然主要依靠附加值低而占地多、消耗多、排放多的增长方式来实现。这是支撑现阶段粗放增长方式的机制。因此,单纯地转变增长方式很难收到预期效果,要从本源上抓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内外需结构平衡。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更强,现实指导意义更大,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许多区域成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由于一些地区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短缺,绿色空间锐减,环境污染加剧。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快速增长和收入增加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而且也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以人为本,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3.1 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消费率的持续下降,还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而外贸顺差过大和国际收支盈余过多,还会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国际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调整和健全消费政策,通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居民消费预期;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促进居民扩大即期消费。要拓宽服务性消费领域,不断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同时,要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合理降低投资率。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使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挥拉动增长的作用。
3.2 依靠三大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
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
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在继续发展商贸服务、社区服务、旅游文化、住宅产业等生活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尽快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现代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抓住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快淘汰钢铁、化工、建材、煤炭、电力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3.3 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体制改革;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0105-02
1 前 言
早在1995年制定“九五”规划时,中央就明确提出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但是,由于原有的支撑粗放型发展方式的体制基础没有消除,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不顺利。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粗放型发展方式所导致的结构性弊端日益凸现,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为了巩固应对金融危机的成果,保持中国经济的良好增长态势,中央在2010年年初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升到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高度;重申必须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以上三个方面分别涉及经济的支出结构、产业结构和增长动力结构,从不同角度反映着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方式,是同一个现象的不同侧面。这三方面的转变迟迟未能实现的根源均在于支持新的发展方式的制度安排未能建立,而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败的关键也在于能否顺利地推进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
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得以延续的体制根源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呈现以增量改革为先导,资源配置、宏观环境和政府等领域改革滞后的特征。这些领域改革的滞后成为粗放型发展方式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
(1)财税改革滞后。财税领域改革的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资源税费体系改革滞后。当年为了补贴国有企业而采取的低资源税政策在目前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的形势下仍然存在。根据樊纲等(2009)的分析,中国企业收入在最近几年的大幅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本来因资源能源价格上涨所导致的“资源租”的增长。在中国不完善的财税体制下,本应由国家收取的“资源租”都以资源行业企业利润的形式存在。它并非企业靠提高效率而得来的利润。由于这些“资源租”作为企业利润留在了企业,就变成了企业收入的增长。第二,国有企业分红机制不完善。1994―2007年,国有企业从未向任何中央政府部门分过红,也不给国家上缴利润,类似于无偿使用国有资产。2008年改革之后,这些国有企业也只向国家缴纳占总利润5%~9%的红利。以上两个领域改革的滞后使得企业未分配利润迅速增加。这一方面意味着企业拥有大量的可支配资金,为企业的高投资提供了资金保证。另一方面,企业收入的增加意味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减少,而居民收入的停滞又成为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瓶颈。高投资生产出的大量产品不能被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消化,就只能转而依靠出口来解决问题。
(2)金融改革滞后。中国目前的金融结构仍然以四大国有股份制银行为主,它们所运用的人民币资金约占整个金融体系人民币资金运用总量的75%。理论与实证研究均表明,大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方面没有比较优势。因此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相对不足。由于中小企业通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故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停滞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居民收入增长停滞,居民消费难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此外,中小企业融资难还意味着新建立的企业难以从正规的金融体系中有效地为创新活动融资,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难以转化为创新产出,技术进步和企业创新也就难以取代物质资源消耗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3)生产要素价格改革滞后。土地、自然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定价并未市场化,或沿袭旧有的行政定价模式,或受到政府机关的干预。地方政府为快速实现GDP最大化的目标,通常采取压低要素价格的办法来吸引投资者,从而诱使企业采取高投入、高能耗的生产方式。由于依靠低廉的要素价格即可赢利,企业家并没有足够的压力和动力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效率改进来增加产出。中国企业家创新意识的淡薄的一个明显证据是大部分工业企业几乎不进行自主技术创新活动。根据2005年中国经济普查公布的数据,中国的工业企业投入的研发费用平均仅占销售收入的0.56%。这种生产方式在短期内固然能带来经济增长,但是从长期来看不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不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政府改革滞后。在以GDP最大化为核心的官员考核机制下,拥有大量资源配置和行政审批权力的地方政府把注意力放在利用手中的资源和权力尽快做大GDP上。这样的行为固然有利于GDP的快速增长,但是也阻碍了经济的均衡发展。第一,政府对生产性领域干预过多,难以作为公正的第三方提供有效的产权保护和合同执行。企业家常常不得不通过贿赂等非法手段来获取政府的产权保护,导致和腐败现象愈演愈烈,阻碍着市场范围的扩展和市场交易从人格化向非人格化的转换。而现代服务业交易恰恰是体现着非人格化交易特征的交易类型,相对于制造业而言,对法治和产权保护的要求更高。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第三产业难以成为推动增长的支柱产业,根本原因还在于政府无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第二,政府手中所掌握的资源会倾向于配置给投资规模大、生产成本低、产值增长快的企业,凡是能够进入到地方政府的扶持名单的企业都可以获得优惠。此外,私营企业的市场准入依然需要得到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的行政审批或行政许可。政府官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和目标来决定企业的准入。由于政府掌握的巨大权力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企业家不得不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配置在“公关政府”等非生产性领域。由于企业家才能的总量是有限的,在非生产性领域投入的资源增加就意味着企业家在生产性领域的投入减少,生产领域的创新活动也就难以快速增长,产出的增长也只能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
3 构建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基础
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多管齐下,加快推进以下关键领域的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集约型发展方式运行的体制基础。
(1)推进资源税费改革,使以企业利润形式存在的“资源租”上缴财政;并将国有企业利润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分红。政府可以利用这笔收入增加居民社会保障力度、扩大转移支付,从而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可以促进居民消费的增加,而企业收入和储蓄的减少可以降低企业投资冲动。
(2)培育多层次的银行体系,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中小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保证。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促进消费增长。此外,中国人均GDP刚刚突破3000美元,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大量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近期内仍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符合比较优势是企业创新活动得以实现所必须遵循的前提,因此,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的解决将有利于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的实现。
(3)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使得要素价格能够反映其稀缺性,从而迫使企业在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上下工夫,推动企业收入的主要源泉从物质资源投入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4)改变以GDP为核心的官员考核机制,削减政府手中的配置资源和行政审批权力,促使各级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保证市场机制高效运行上。特别是要在加强法治、保护产权、执行合同上多下工夫。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方面能够促进市场交易的非人格化,为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家的非生产性活动,使得企业家集中精力从事生产性活动,推动企业在产品、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构建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微观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昀.体制转轨路径转变与中国经济波动的平稳化[J].开放导报,2011(2).
[2]樊纲,魏强,刘鹏.中国经济的内外均衡与财税改革[J].经济研究,2009(8).
[论文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及内涵入手,主要阐述了从优化产业结构角度,大力发展服务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意义,并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出了几点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 社会 主义 市场 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新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它关系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道路z选择、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质上是解决如何使发展又好又快的问题。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及内涵
“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个新概念,目前还没有公认的规范的定义。但就提出这个概念的要求看,它应当比经济增长方式涉及面更广,含义更深刻。“经济发展方式”不但包括单纯的经济增长,而且包括结构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也包括降低消耗、改善资源和生态 环境 的状况以及经济社会自然发展的协调与和谐等各方面。其实质在于全面地追求和实现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质量和整体的协调。也就是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要求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 工业 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 投资 、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 管理 创新转变。
2 服务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积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相适应。
大力发展服务业,必须对服务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有清晰认识,其作用集中体现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
产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定结构质态下,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张是有限的,是有其内在规定性的,只有经济结构质态的不断高级化,才能保证经济规模的可持续扩张。产业结构高级化,即从低级向高级过渡是一个有序的变动过程,具体来说,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趋势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①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即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的增加,并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②生产要素构成的变动,即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演进;③对生产资源的加工度的深化或附加值的提高,即从采掘业向原料工业再向高加工工业的演变。经验表明,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合理的产业结构会促进经济增长,否则,如果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会阻碍经济增长。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越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也就越快。
2.1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产业结构的重要标志
产业结构与 经济 发展程度相联系,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必然发生变化,需求结构的调整就会拉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从需求变动的规律来看,一般是从满足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过渡到“享受需要”,最后上升到“发展需要”。因此,要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需求水平,产业结构就需要不断调整。三个需要层次分别是由 农业 、 工业 和服务业的发展满足的。有关研究表明,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路径是:由“一、二、三”发展为“二、三、一”,然后再演变成“三、二、一”。其中“一、二、三”是农业 社会 阶段,第一产业即农业主导经济,其比重最高,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比重最低;“二、三、一”是工业化发展阶段,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部门,其比重最高,服务业次之,农业地位下降;“三、二、一”是服务社会发展阶段,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通常是在工业化后期就已超过工业比重,目前英美等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已高达70%以上。
2.2 服务业在协调产业间的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分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割裂了产业间甚至是生产环节间的自然联系,服务业在协调这些产业和生产之间的关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①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内容,服务业能够使工农业生产结构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例如, 市场 调查 与咨询服务为工农业生产指明了方向,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②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服务增进了工农业的知识积累,如工艺设计等生产服务提升了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
2.3 服务业通过促进科技发展与应用来优化产业结构
①科技创新部门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改变生产面貌、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质量,科技进步还会生成新的产业群,从而直接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②服务业发展的知识化趋势,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使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成为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领先产业。③由于服务业在产业间前向、后向联系广泛,促进了科技的应用与扩散。
根据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当一个国家工业化进展到一定程度时,通常是工业化加速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动最为剧烈。在这期间,工业比重急速上升并达到峰值,而后因需求制约而产生增长障碍,即经济发展依靠工业增长会随着工业产品市场的饱和而面临着种种局限,市场需求的制约使工业增长的空间受到限制,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寻求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工业化带来的社会进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服务领域的需求和消费能力都有很大提高,这推动着服务业的快速成长。如果在这种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适时、适当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将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此外,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密切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科技观;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025-03
中国经济运行的稳定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型密切相关。我国的发展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经济已经到了通过转型升级消解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在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环境成本成为世界工厂,产品缺乏科技含量、没有核心竞争力。随着人力、资源、环境等成本上涨,我国制造业依靠资源要素低成本的传统优势逐渐消失,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的挑战和增长效率的制约,以往发展模式被忽视和掩盖的深层次问题产生了种种危机对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倒逼机制”。科技发展的目的就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较少的资源环境代价积累更多的财富,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增长模式,使当前的发展为后续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科技含量
以科技为驱动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但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突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过度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量的增长,没能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型升级的中的作用。产业竞争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低成本,发展的多是产能分散和层次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严重依赖国际市场,面对风险时规避空间狭小。大多数制造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随着中国经济步入转型升级新阶段须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而非一味追求速度和数量,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升级版的打造。
当今经济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发展促进新型产业的调整,抢占经济增长的制高点。中国许多企业缺乏科技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对外技术依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以支撑庞大的经济规模,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瓶颈。实际上,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完全是一个依靠廉价资源环境要素的纯生产大国,企业发展只是从事了产业链中附加值最低的一个环节,大都停留在来料加工的阶段,创新产业不足,即使有部分高新产业其产品也往往处于产业链低端,尚未改变要素驱动型和投资驱动型的产业结构。产品的制造也有一整条产业链,包括研发、原料供应、销售、运输仓储等多个环节,其中,“在一个产品从研发到零售的过程中,制造环节所创造的价值不到5%”[1]。我国虽是制造业大国,苹果iPhone4的屏幕、处理器、存储器、电池等主要零件却都是由韩国厂商提供的,而我们只是拿铝板过来切削刨光为其加工手机壳。再说电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池生产基地,但是,iPhone根本不用中国的电池,因为韩国三星的电池和基层陶瓷电容器可以让iPhone的续航时间大幅提升”[2]。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产业结构调整最主要的推动力量。事实上,我国将科技发展融入经济建设,大力发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驱动作用的意识远远低于通过大量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的理念。在经济发展中习惯于将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区别开来,没能很好地运动科技在产业结构调整的中作用,经济的增长缺乏科技要素的支撑,企业发展缺乏自主技术来源和技术判断能力的保障。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固定资产投资,追求产业的规模扩大化,而大规模投资计划带来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出现了几乎全国性的产业结构趋同化,有相当多的省份都提出要实现重工业化,投资效益下降,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高消耗、低效率的投资。一些企业固守产业链低端,盲目性地追求以规模的扩大化来推动产业的增长,忽视将资金运用到生产技术的创新和研发活动,错过了在科技自主创新和升级产业结构的机会,被低成本竞争和巨大的存量资产所套牢,导致产能过剩,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强化了粗放型经济增长,阻碍了科技型经济的发展。这种“滥用化肥”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健康的成长,是不能够解决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指出,“单纯依靠刺激政策和政府对经济大规模直接干预的增长,只治标、不治本,而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则更难以持久。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避免单纯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3]。我国依靠大规模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没有多大的前途,经济发展面临化解长期粗放增长积累矛盾的严峻考验,必须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为经济转型谋求长远发展。
可见,在新阶段,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我国最为依赖的成本优势不断减弱的影响,经济增长依赖低要素成本,靠拼资源和劳力,无视环境的方式正日益受到挑战,形成了倒逼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的环境。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是调整产业结构的核心力量,生产方式优化转型必须以科技创新发展为驱动,突破资源和环境瓶颈,坚持自主创新,依靠科技的力量谋求全球产业竞争的新格局,以自主创新力支撑中国产业长期发展的新平台,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民族品牌
“创新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长盛不衰的生命线,也是内需扩大、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4],科技创新还是经济发展的最大活力,依靠创新驱动能够带来更有质量、更有竞争力的发展。中国要从一个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仅靠技术跟踪是难实现的,必须将科技创新摆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掌握核心技术,创建民族品牌。事实上,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和低成本比较优势,而工业增加值和社会财富却远没有增加得那么多,对资源的需求远远超过对技术创新的需求,“珠三角生产出口的科技生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足10%”[5]78。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能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的顶级民族品牌,缺乏创新能力,高新技术发展较慢,倾向于加工的简单工作,严重制约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需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挖掘企业创新发展的潜力。
企业发展模式实质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的缩影,企业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科技创新应用的主体,科技是企业是发展的灵魂。我国企业在生产和需求方面却热衷于技术跟进,将引进外来技术看成缩短技术创新时间,提升竞争力的捷径,企图依靠外来技术创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用于技术开发的经费,基本用于引进技术,甚至干脆放弃自己的技术和品牌积累,与外商合资,认为可以从对方持续获得技术。世界上关键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是买不来的,中国企业要挤入世界强者之林,必须立足于自主技术能力的基石之上。但我国企业大都不重视自主开发,而重点放在产业集中度和单个企业的规模上,对技术的获得寄希望于通过所谓的市场换技术及合资的方式,结果却是市场给人家了,但技术没换来。如我国的汽车产业,尽管产业规模上去了,但缺乏自己的创新能力,合资30年连一台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都造不出来。我国合资汽车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成为替外国汽车企业打工,“这些企业还不如富士康,不仅渠道、售后服务的利润让外资企业拿走一半,就连加工生产部分的利润也让人家拿走一半”[2]77。而我国那些没有采取这种合资政策的企业,而是在聚集研发人才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反而连发动机都制造出来了,掌握了核心技术,有了自己的自主品牌。
“没有技术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支持的庞大生产能力,是建立在沙滩上的高楼大厦,规模越大,风险越大。在新一轮技术升级时,如果跟不上步伐,甚至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5]180。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就集中体现在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企业创新的成果,提升自身发展水平,掌握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品牌。事实上,我国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还是较低的,自主创新技术难以满足产业规模扩大生产的需要,缺乏技术储备的战略眼光,忽视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产品的增加值率只有日本的4.37%、美国的4.38%、德国的5.56%。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生产,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到40%,都要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6]。这种发展方式严重抑制企业技术能力的发挥,难以实现技术能力的跨越,将永远无法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向我们这样,消耗如此之多的资金、引进如此之多的技术,而主要技术仍受制于人、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左右”[5]99,特别技术当出现重大变革时,由于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就会因受制于人难以建立自主品牌,而处于竞争的劣势,甚至会遭遇灭顶之灾。也就是说,我国迫切需要加快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攀升,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高科技产业的整体提升,把科技自主创新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创建民族品牌。
三、科技人才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创新动力
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其发展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关键在人才,唯有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能获得核心技术,在科技发展中占领制高点。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培养了大量的高新人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障碍,如创新人才和其他专门人才的培养以及新技术产业化的制约因素。事实上,学校教育将学生固定在学校进行培养,而企业过度重视科技的利用,较少地参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科技人才和社会结合紧密度不够,学校所教与社会所需严重脱节,导致科研人员自主性较差,眼界具有局限性,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产业发展缺乏科研人员,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科技快速转换化为经济增长力就是产学研相结合的过程。但科研人才大量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成果在立项及实验室研究过程中没有盯住市场需要及经济效益,仅是追求技术上的先进性及水平的高低,没有和企业发展密切结合,难以被企业应用迅速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使其技术创新成果市场适应性差,成果转化率较低,造成了许多国家投入巨资的研究项目不能产生效益,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以高校为例,1985―2005年的20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前列的高校――清华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等院校中,数量最多的达到1000多件,最少也有200件,但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只有10%左右,从而导致我国极为有限的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7]。亟待以科技观为指导,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变。
科技发展的核心是人才的发展,也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将科技转化到生产过程中需要科研人员。科技思想强调,科技人员是推进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方式发展的核心要素,重视人的发展和高新人才的培养是掌握核心生产力的关键,必须重视和尊重科技人才,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但由于我国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本身并不需求大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高水平人力资本,科技人才的创造性贡献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相对较低,经济社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与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对等,进而科技人员的价值在收入中也没能体现,没能解决好科技人才的地位问题,使其创造性的工作不能得到承认,造成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并未完全发挥以及人才的外流,产业升级的困难。
四、未能把握科技发展的规律性,资源环境因素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挑战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一致的。人利用科技改造自然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时候也应把握科技发展的规律性,尊敬自然。但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能够切实转变,仍是以制造业和重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特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急需转变发展模式。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环境,运用科技改造自然是人的本质,但改造必须以尊重为前提,不能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在新阶段,我们不断强调把握科技发展规律,建设生态文明。可我国产业发展却忽视自然成本,忽视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来片面追求经济生产总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使我国生态问题仍旧十分突出。企业对资源环境的需求远远超过对技术创新提高质量、降低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需求,经济增长中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忽视技术对环境构成的影响,即使部分企业在污染治理过程中,也仅只重视末端治理,对我国的空气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已出现4次阶段性的严重污染天气,PM2.5数值一直较高。据国家气候中心资料显示,1月1日至29日,全国雾霾平均日数为4.0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2天,为1961年以来最高。华北中部和南部、黄淮、江汉中东部、江淮、江南北部、华南中部以及四川东部、云南东南部、黑龙江西北部和中部等地雾霾天气有5天至10天,河北中部、河南中部和西部、江苏、安徽、浙江、湖北中部、江西中部、广东中部有10天至20天,江苏部分地区在20天以上”[8]。毫无疑问,造成空气质量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根源所在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仍然存在着一些化工等高污染的行业,产业层次低且布局分散,而且一些企业在发展中技术水平落后,完全忽视技术升级,污染物排放规模巨大。由此可知,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做的许多事是得不尝失的,弱化了科技发展的生态支撑力,导致了生产与资源、发展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后续发展设置障碍。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不解决,发展就会“断粮”,民生就会“打折扣”,这也是转型升级必须破解的难题。我国经济发展亟待把握科技发展规律,优化结构和自主创新,把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社会发展中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经济升级版。
经济问题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经济领域的所有问题,最终会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传染,对我国的改革形成倒逼。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调节转型的关键期,以科技驱动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的大局,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正是这一缘故,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顺应时展的要求,立足于国家发展的全局,明确提出了实施创新战略,以科技创新发展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在保持经济发展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参考文献:
[1]郎咸平.让人头痛的热点问题[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201.
[2]郎咸平,孙晋.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56,77.
[3].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EB/OL].新华网.[2013-09-05].
[4].加快经济战略性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EB/OL].人民网.[2012-02-19].
[5]陈清泰.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78,180,99.
[6]吴邦国.充分认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J].求是.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