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事业单位预算会计

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7 15:04: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事业单位预算会计

第1篇

现阶段的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与预算会计之间存在不适应,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探析:其一,公共次啊真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忽视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调整,使得两者之间出现了脱节的情况;其二,科研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背景下,对于会计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并且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三,科学事业单位实行预算会计,有着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环节:科学事业单位收入的多元化,不适用与一般会计原则核算规律;其四,现阶段的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也难以满足预算会计的需求,尤其对于其任务的完成来讲,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完成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析如何实现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结合。

二、如何实现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

无可厚非,现阶段的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存在不吻合的地方,面对着这样的发展困境,我们应该积极探析促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道路。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探析:

1.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基本思路

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之间的融合,是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秉持以下基本原则:其一,坚持预算项目管理与会计科目管理的相互吻合。也就是说在实际核算的过程中,要实现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的相互融合;其二,坚持权责发生制度与收付实现制度之间的相互吻合,也就是说要依据实际情况,实现权责发生制度与收付实现制度之间的意义对应;其三,坚持政府财政管理与单位内部管理相互吻合,也就是说在市场科研发展的背景下,科学事业单位飞服务对象不仅仅涉及到政府,还涉及到服务对象,以实现会计信息报告对象的多元化。

2.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产物

单方面来讲,预算会计工作的成果是形成一套能够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济活动收支和现金流量情况的财务报表;而预算会计的工作任务是集中反映出预算单位的经费收支以及结余情况。实现两者之间的充分融合,我们得到的是能够在财务报表中体现出预算单位的经费收支和结余情况。为此,我们可以将预算执行表范围预算收支总表和支出明细表两个部分。

3.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结合的方法

实现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结合的方法比较多样化,一般情况下,会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其一,备查薄模式,具体来讲,就是将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设置更多的分科目,如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在此基础上,设置基本支出汇总表和项目支出汇总表,按照月份来进行核算的方式,这种方式的难点在于预算经费设计的科目比较多,独立设立二级科目难度比较大,容易造成混乱,比较适合使用到业务单一,规模较小的事业单位中;其二,单独核算模式,就是单独将预算会计科目中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可支用预算款进行汇总,实现与财务会计的平行核算的方式;这种模式需要处理两种不同的数据和信息,遵守不同的原则,难度比较大,比较适合于业务多的事业单位;其三,多维单独核算模式,简单来讲,就是将备查薄模式与单独核算模式融合在一起,形成的核算方式;这种方式集合了上述两者的优势,有着较强的灵活性。

4.促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结合的策略

(1)积极实现与高校,医院等机构的合作,共同实现行业会计制度改革试点体系的构建,从而为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创造良好的行业氛围;

(2)以财务会计原则和方法去实现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的完善和充实;

(3)积极倡导以单独核算模式或者多维单独核算模式去实现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的预算管理和控制,发挥其内部管理的功能;

(4)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

(5)积极培养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人才,他们是促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基础,积极开展对于此类人才的培训,将使得融合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6)相关部门应该做到与时俱进,积极总结和归纳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经验和教训,以不断完善科学事业单位的制度体系,为促进两者更好更快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预算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影响;改革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会计制度灵活性不够。由于目前我国使用的预算会计制度是在20个世纪根据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而制定的,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而政府职能也得到了改变,所以也就会对公共财物制度进行了一定的调整。面对如此之多的变化,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就会显得不够灵活,过于死板,无法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能够充分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以就必须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再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根据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情况以及公共财产管理水平来制定出更加完善的预算会计制度。

(2)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结构不完善。目前,在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中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分别是事业单位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以及行政单位,由于会计制度的设置是分领域及分行业而进行的,这样也会导致会计制度存在着分割性,从而使得会计信息不够系统与全面。于是,信息的使用者就无法准确、客观地对政府的管理责任做出评价。这与之前在会计企业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比较相似。然而,我国在2006年对企业会计制度做出了统一的行业规定,但是在预算会计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这样就无法充分满足当前的预算会计工作需求。

(3)会计信息缺乏透明性。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此时政府职能也发生着不断地改变。其最终的目的是要建立高效、完善、透明的公共财产体财政体系。但是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并不完善,这就会造成核算的过程过于简单。而核算报表的内容也不够全面,根本就不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当前的财政情况。对于一些重要的财务信息,例如失业金与养老金的使用情况、国有资产的安全情况等,是无法进行全面披露的。而且也不能够提供可以充分反映政府成本信息以及绩效的报告,因此就会严重影响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性。

(4)收付实现制度不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在其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也日益显著。尽管现有的收付实现制度主要是为了能够实现以收抵支的核算目的,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无法有效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以及实质进行反映。不仅如此,还会担负着较高的财务风险,这样就使得政府的负债情况不能够得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来。除此以外,由于费用以及收入间存在着不对称性,这样就无法准确地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绩效以及所耗费成本间的关系。因此,就无法实现对费用以及成本的准确核算,进而从整体上影响到企业业绩考核以及财政管理等。

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带来的影响

(1)部门预算改革带来的影响。首先,部门预算要充分反映出部门的支出与收入。然后再把核算对象设定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开展对全部资金收入的预算工作。因为我国基建会计具有其固有的特性,因此就应该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添加合理的会计科目,以此来完成对资金的准确核算;其次,作为一种比较关键的预算方法,零基预算也为预算会计信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要积极地运用零基预算的方法,有效地整合资金的收支信息,从而有效地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进而为资金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的保障。

(2)预算会计制度未来发展趋势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预算会计制度也会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新型政府会计制度。所谓的政府会计即为政府总预算会计以及财政总预算会计。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就要渐渐地向非营利组织会计进行转变,即为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专门为社会提供服务或者是开展公益性活动的部门会计,其中包括社会团体会计以及医院会计等;其次,要引入权责发生制。要积极地建立可以与国际同步的会计核算制度,然后再根据当前我国政府所处于的会计环境以及两种不同会计核算基础的基本特点,在积极开展预算会计制度以及预算管理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引入权责发生制。由于我国现有的会计工作人员在专业能力与个人修养方面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政府公共开支的界限也模糊不清,所以就需要在行政事业会计制度中渐渐引入权责发生制。例如,借助于国家的财政补贴,而且在可以获得一定业务收入的事业单位中逐渐的引用权责发生制;最后,要积极地扩大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为了可以更好地对政府的资金活动情况,对在政府活动过程中所耗费的费用以及效率进行准确反映,政府会计就需要增加一些相应的核算内容,例如固定资产等。制定并且充分贯彻落实政府固定资产的计价原则,然后再采用比较科学合理的政府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同时还要充分遵守相应的绩效预算管理的相关规定,采用合理的固定资产费用配比方法。

(3)政府采购制度对行政事业会单位会计的影响。目前,在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中设置了很多的采购项目,其中不仅包括财政预算资金,而且还包括其他资金。对于这些采购资金而言,必须要将其集中到相关的财政部门进行统一地支付。于是,就出现了资金由预算单位直接流向财政部门的情况,从而使得预算单位在其收支的过程中发生的实物流动与资金流动无法相符,产生脱节的情况。但是,在政府采购制度中明确规定,所有的被列入到政府集中采购计划中的商品以及劳务都必须要由相关的政府采购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然后再进行对外采购,款项由财政部门国库进行直接支付。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采购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财政总预算会计也会通过列表的方式对大部分的财政资金支出项目以及款项进行统计。之后再借助于财政向供应商提供的拨款数据,实现对财政预算的控制。

(4)实行国库单一账户产生的影响。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开始正式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各个单位的资金全部都由国库进行统一支付,这样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实现对国库资金实施有效的管理,而且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动性,进而有效优化预算资金的流转程序。除此以外,国库的统一支付能够有效地减少现金的使用,而是从国库的单一账户直接划转至企业的账户,更加方便与快捷,可以有效地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简化流程。而且在每一年的年底,国库单一账户也能够分级次地为各个单位提供会计报表,这样我国的政府部门就可以更全面、更加准确地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与考核。

参考文献

1.付辉耀.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现状及改进措施.职业时空,2013(12).

2.贾惠芝.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权责发生制研究.经营者,2015(09).

第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预算会计 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体系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来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向多样化、多层面、多渠道转变,但其根本还是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为主要资金来源。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同国家财政资金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自身的预算会计和财务管理应当受到国家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约束,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和财务管理与国家财政的预算更好的衔接起来。笔者通过自身工作经验,详细的论述了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新问题和今后预算会计的改革方向。

一、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主要是以国家财政总预算为会计预算主体,其中包括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从国际的会计角度出发可以看出,我国的行政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类型属于国外的政府会计。随着会计改革和发展,我国也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九八年我国开始实行新的预算会计制度,这对我国的会计制度的加强和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次改革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其中主要包括政府采购制度、单位部门预算、集中收付制度等。在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例如:预算会计不能切实的反映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新的预算会计不能为部门预算提供指导信息,政府采购制度衍生出的新业务,新预算会计不能帮助政府真实的反应出债权问题。现阶段预算会计核算生成的会计信息不能满足单位加强成本管理的需要,也不能真实和完整的反应出一个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对于事业单位来讲,政府实行预算会计并不能真实的反应出政府可支配的资源有多少,这就使得支配存在着风险意识,对于国家财政的持续性发展会带来一定的隐患。在事业单位实行实现制预算会计制度时,会造成在不同领导任职期间,单位权力和责任的不匹配,从而不能真实的反应出事业单位的实际绩效。虽然我国的事业单位都有会计报表,并有提供汇总的会计报表,但各种报表的体系分别处于独立状态,分编分报,不能通过整体的汇总体现出单位的资产数据,负债,效益。现行预算会计虽然能为政府提供整体的预算报告,但由于资金利用的多源化,报告中体现的并不能真实的反应出整体情况。预算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还存在着经济业务下原始凭证是否真实的情况,一般只能根据票据的真实性来进行判定,而不问其是否符合单位的经济报销范畴,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就会有腐败行为出现,从而造成事业单位公共资源的流失和浪费。另外事业单位所定的预算目标不存在激励机制,只要完成目标就可以,不用落实经济责任,所以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目标需要提高。事业单位还存在着不以营利为目地的资金收入,有部分事业单位就存在这种情况,国家财政给予拨款,自己还有收入来源,有部分单位原因特殊,是其事业单位自身拨款不足,而自己创造收入来弥补拨款的不足,但也有拨款相对充足还有盈利性收入的事业单位,这就要求国家对事业单位的预算和盈利性收入进行监管,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对策及改革方向

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根本问题就是制度不完善,要有针对性的对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改革要结合会计行业的通用准职和各事业单位所处的职能,还要充分的考虑到社会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

2.1预算会计目标管理

针对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出现的种种问题,应通过实现预算会计目标来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首先应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进行管理,把单位所得的收入和支出都归入事业单位的预算体系,避免因腐败问题而使事业资金外流和挪用。加强预算编制的细致化工作,以避免重复性编制。国家的财政部门每年也要对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进行跟踪审计,检查单位内部账目,实进监督,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加强财务管理以提高预算资金的利用率,实现公共资金的公共化。建立单位会计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报账会计总体素质。

2.2确保会计信息的科学性

传统的预算会计对于固定资产、收支的统计和反映相当不科学。在固定资产方面,由于事业单位是非营利组织,具有公共事业和产业双重性质,其固定资产也需要保值增值,应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我们应当对比企业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进。在事业单位收入上要正确区分财政拨款和预算外资金,财政返还收入要并入预算外资金;事业单位经营性收入宜并入事业性收入,归结为预算外资金。 在现金流量上,将收支实现制转变为权责发生制,这样才能通过预算会计合理确定事业单位的资产、现金流量,进行成本分析,确保决策的科学化和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综上所述,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改革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创新和完善,还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改革,积极探索,只有改革,预算会计才能发展,才能使我国的预算会计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我国预算会计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俞晓怡.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现状分析[J].价值工程,2009,10

[2]陈启书.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路及对策[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3

[3]唐颖丽.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考[J].河北大学,2004,11

[4]新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第4篇

(一)会计核算信息问题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虽然已符合相关要求,对各方面的会计信息作出分析,满足单位各部门的需求。但在具体的细节问题上,因为各种主、客观的因素,常常存在会计信息不够透明化、不完整等方面的问题,这都直接造成了预算材料不能真正地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收支活动的实际情况,这种现象不仅使人们对政府财政审计报告的真实性产生质疑,而且还给政府本身带来不利影响。

(二)预算会计无法满足我国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市场机制的积极引导下,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也逐渐实现了科学发展和管理。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及时对相关财政政策作出改革,同时发行大量国债,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发行国债的过程中,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相当大的风险,此外,还要承担起为人民群众负责的任务,所以在进行这类活动时,财务会计报表应当系统、全面地反映出这些问题。特别是单位的财政预算,不仅要系统地将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反映出来,更重要的是,要能正确地记录分析相关投资计划,对于潜在的突发性问题应能作出准确预测,并制定出合理的处理方案。现阶段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投资预算活动时,往往不注重其重要性,没有作出合理的预算会计编制。

(三)核算结果不正确

由于一些财政部门在进行预算时,没有严格按照支出结构和总数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在处理核算结果时比较简单,造成核算结果和实际的收支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此外,在实际的财政收支工作中,还要面临处于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的影响,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往往不能准确及时地调整预算,这也给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带来一定的困难。核算结果的不准确也给单位合理的经济活动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如,由于某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很好地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在预算活动中无法进行合理科学的分析,而在统计支出情况时,也没有及时整理发票,从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四)不能为预算编制提供相关信息

由于我国目前还处在由“基数法”转变为“零基法”的过程中,在以往的“基数法”的处理方式下,操作比较简单,只是在行政事业单位上一年的预算基础上作简单修改,有的甚至直接采用以前年度的预算,而没有考虑现实具体状况,这种方法显然无法全面反映单位财政收支情况,所以要求采用“零基法”替代。在运用“零基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到单位各部门间的资源占有及职责,此外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科学地整理和分析,因此,预算会计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其不仅能够确保各种信息的可靠性和精确性,而且针对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作出及时指导并加以处理。然而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对这方面的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无法对预算编制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从而严重影响了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

(五)预算报告体系的问题

在我国建立健全预算会计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常常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出现功能空白或各部门间的功能重叠、预算报告体系缺乏真实性、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导致单位的预算报告体系不能充分实现预期的效果,从而大大影响了财政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原因主要有:对于预算报告体系的重视度不够、缺乏统一完善的管理、工作人员能力不强、缺乏相应的预算会计管理制度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储备。

二、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的方法

总结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相应解决方法。

(一)完善会计目标

对于行政单位而言,完善的会计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要提高思想意识,明确会计目标内容,以便能够合理科学的针对这些目标开展工作。此外,在明确了会计目标后,单位人员的工作热情也随之提高,从而达到动员所有人员的要求。在完善会计目标的过程中,全体人员要相互配合,提供准确信息,以确保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充分调查预算会计需求

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部门而言,在进行财务活动,特别是预算会计的管理等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及相关信息,并作出全面、合理和科学的分析。调查人员要通过对预算的细节进行深入的调查并论证,以取得第一手资料,更好地确定单位预算会计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从而改善预算会计管理效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单位所有人员参与进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三)健全会计信息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不仅直接影响到本部门、本单位正常的财务工作,而且对整个社会甚至市场经济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为了确保单位内部的财务工作能够顺利地实施,必须建立健全会计信息体系。此外,财务预算和会计具有紧密的联系,只有在透明、合理、精确的环境下才可顺利开展,因此,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体系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同时还要设立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以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四)完善财务状况报表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报表是研究分析预算会计管理活动的基本资料,对于改善预算会计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认真地对待。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以往的财务活动作出精确、全面的记录,以供研究,同时要对潜在的突发事件进行预估。

(五)建立健全预算报告体系

第5篇

【关键词】新预算法;预算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自2000年开始实行预算会计制度,通过预算会计制度的实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制定有效的预算,实现了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管理,为财务部门更好的开展工作提供了可靠保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法以及核算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国家不能及时的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有效改革,那么行政事业单位中预算会计制度作用的发挥将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经营与管理,阻碍我国市场经济下社会主义建设。就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式而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二、新预算法下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在行政事业单位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自新预算法实行后,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开始不断的变革核算方式以及核算内容,希望能够通过有效的变革来适应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然而,由于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给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的困扰。行政事业单位按照改革后的预算会计制度开展工作后出现问题,得不到我国法律的保证,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于新预算法下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非常的排斥,尽量不在单位的会计核算中使用新的预算会计制度,以免出现问题给单位带来损失。另外,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细化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预算,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费用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如果一味的细化支出预算,不总是对支出预算的整体把握,一旦整体费用过大,就会受到我国法律的制裁,行政事业单位想要通过支出预算的明细来说明其支出的合理性根本不可能,我国现阶段没有相关的法律保证其权益。

2.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不符合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需要

传统的预算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设置了“拨出专款”以及“拨出经费”两个会计科目对单位费用进行核算,虽然从内容上看二者之间的差距很小,但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仍然存在一定差异。新预算法下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后,按照我国财政部的《关于修改行政事业单位事业支出核算内容的通知》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这两个会计科目应该统一进入 “事业支出”,通过“事业支出”这一会计科目进行统一的核算,因此,传统的会计科目无法很好的满足新预算法下预算会计改革的需要,如果行政事业单位依然延用传统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就无法很好的适应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步伐,让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效用。

3.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较大

行政事业单位大部分的资金都来源于政府财政补贴或者是向政府借款。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满足自身资金需求盲目的向政府借款,最终借款的数额越来越大,行政事业单位根本就无力偿还,给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害,同时还会危害国家的资金安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利。

4.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与会计制度不符

行政事业单位自实行预算管理以后,单位各个方面的费用支出都严格按照预算数据分配,不考虑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使得很多的费用支出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与会计制度存在较大的差距,行政事业单位很难根据预算对会计核算进行有效的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支出只是其费用支出的一个参考标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如果有特殊事项发生,超出预算支出范围的支出也在所难免。

三、推进预算制度改革,有效解决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带来的不利影响的措施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预算中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对多数情况下都是预算会计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行政事业单位为了更好的完善预算会计制度,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完善的法律对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形成有效的保护,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实行新的预算会计制度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法律保障,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经营顺利开展。我国的法律法规应该根据新预算法下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内部进行一定的调整,然后根据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在维护行政单位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进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

2.调整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科目

行政事业单位想要紧跟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步伐就必须要调整会计核算科目。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相关的业务进行有效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把特定项目归集到特定的项目中去。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传统项目下的会计核算科目进行必要的调整,根据新预算法下预算会计制度的规定做出有效调整。再次,行政事业单位受收付实现制的影响,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必须要让会计核算人员积极地适应权责发生制,只有全责发生制下行政事业单位才能更好的适应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需要。

3.有效控制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新预算法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进行了有效控制。首先,新预算法对于借款主体进行了限制,行政事业单位想要获得更多的借款必须经国务院批准。其次,新预算法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借款用途进行了限制,只有用于公益事业的资本支出来能取得借款。再次,新预算法对于借款规模进行了有效限制,对于超规模的借款不予批准。最后,新预算法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借款方式也进行了有效限制,这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借款时只能采用地方政府债券的形式取得借款,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贷款风险。总之,新预算法通过对借款的限制,有效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为行政事业单位更加长期稳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提高预算支出的科学性、有效性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行政事业单位各个方面的综合因素,尽量减少预算与会计核算之间产生的偏差。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应该统一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执行标准,使其产生的费用支出、成本支出之间的差距尽量降到最低,方便新预算法下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进一步进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再次,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在会计制度下设置“在建工程”和“拨入基建款”、“基本建设结余”等会计科目,有效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需求。最后,行政和事业单位还应该适当调整会计科目方便核算基础建设,在报表的过程中注意数据的简明扼要,报表形式简单易懂,方面信息需求者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有效的监督,确保会计信息能够详细的显示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的基础性单位,它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服务,是我国经济的发展的基础。因此,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会计制度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自身也要强化对预算会计制度的重视,及时解决单位内部阻碍预算会计制度实施的各种问题,保证预算会计制度的顺利实行,让预算会计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其自身价值,帮助行政事业单位获得更加长远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涵.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 [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

第6篇

Abstract: In 2013, it is the first year that New Accounting System in Institution is implemented. The system adapts to the demand of financial reform. Some rule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system. The new system refers to the Accounting Standard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 but is different from Accounting Standard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 but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enterprise accounting business accounting.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system, the paper makes an accounting comparison of Institution Accounting with Enterprise Accounting.

关键词: 会计要素;资产的处置;会计报表;固定资产;期末结转

Key words: accounting elements;disposal of assets;accounting statement;fixed assets;final transaction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124-02

0 引言

按财政部通知,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后面简称“新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后面简称“新制度”)均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1997年5月28日财政部印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财预字[1997]286号)同时废止。1997年7月17日财政部印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同时废止。由于笔者、同仁在学习“新制度”时处理一些常发生的经济业务时与企业会计易弄混,同时因现行企业(包括公司)施行的是《企业会计准则》(后面简称“企业准则”),因此,为了更好的学习并掌握运用“新制度”,现将二者从相同和不同两个方面进行一些比较。

1 二者的相同

①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基本相同。无论是企业会计还是事业单位会计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均是由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所有者权益)三部分组成。只是要注意的是:企业会计中是“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会计中是“净资产”。

②会计前提相同。在“企业准则”和“新准则”第五条至第八条中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确定为会计核算的前提。

③记账方法相同。在“企业准则”的第十一条中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新准则”第十一条中规定:“事业单位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④部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相同。企业和事业单位在可靠性、及时性、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五个原则是相同的。

2 二者的不同

2.1 部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不同的 “企业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即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第十七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即重要性原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即谨慎性原则。“这三个原则是事业单位会计中没有的。

新制度”第十三条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情况。”即“全面性”原则是企业会计中所没有的。

2.2 会计核算基础不同 “企业准则”第九条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新准则”第九条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由财政部在相关会计制度中规定”。

2.3 会计要素的内容不同 企业会计中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组成。事业单位会计中由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或者费用、净资产五大要素组成。

2.4 对投资的分类不同 企业会计按投资项目的不同对投资进行分类,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事业单位会计按持有投资时间不同分类,将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含一年)的投资确定为短期投资,将持有时间超过一年(不含一年)的投资确定为长期投资。

2.5 现金的盘盈与盘亏处理不同 企业会计中现金的盘盈通常按照报批前和报批后进行处理。报批前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核算,报批后按不同情况分别贷记营业外收入、其他应付款。企业会计中现金的盘亏通常按照报批前和报批后进行处理。报批前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核算,报批后按不同情况分别借记管理费用、其他应收款。事业单位会计中现金的盘盈通常不按照报批前和报批后进行处理,而是直接贷记其他收入。事业单位会计中现金的盘亏通常不按照报批前和报批后进行处理,而是直接借记其他支出。

2.6 存货的盘盈与盘亏处理不同 企业会计中存货的盘盈通常按照报批前和报批后进行处理。报批前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核算,报批后按不同情况分别贷记管理费用、其他应付款。企业会计中存货的盘亏通常按照报批前和报批后进行处理。报批前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核算,报批后按不同情况分别借记管理费用、其他应收款、营业外支出。事业单位会计中存货的盘盈通常不按照报批前和报批后进行处理,而是直接贷记其他收入。事业单位会计中存货的盘亏则按照报批前和报批后进行处理,报批前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账户进行核算,报批后借记其他支出。

2.7 固定资产盘亏的处理不同 事业单位对盘亏的固定资产,转入待处置资产时,按照待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按照已提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报经批准予以处置时,按照处置资产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

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亏的固定资产,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核算,盘亏造成的损失,通过“营业外支出——盘亏损失”科目核算,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2.8 涉及税金账户名称不同 企业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中与税费计算有关的一般使用“应交税金”账户和“应缴税费”账户。

2.9 关于累计折旧的计算及会计处理不同 企业会计中累计折旧的可选用的计算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并且考虑“预计净残值”这个因素。其会计处理是:借记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贷记累计折旧。

事业单位会计中累计折旧一般选用的计算方法是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并且不考虑“预计净残值”这个因素。其会计处理是: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记累计折旧。

2.10 存货的发出处理不同 企业会计对发出存货计入营业成本,事业单位会计将发出存货计入营业支出或事业支出。

2.11 存货的期末计量不同 企业会计中资产负债表日,当存货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计量;当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同时按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而事业单位会计中则没有此类规定。

2.12 固定资产的盘盈的计量及账务处理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中对盘盈的固定资产按照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确定入账价值;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无法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入账。盘盈的固定资产,按照确定的入账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

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作为前期差错处理。盘盈的固定资产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2.13 对无形资产的摊销账务处理不同 企业会计中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时划分为使用寿命有限和无限两种,按照无形资产准则规定,对于“有限的”这一种,在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其应摊销金额,存在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直线法、生产总量法等。对某项无形资产摊销所使用的方法应依据从资产中获取的预期未来经济利益的预计消耗方式来选择,并一致地运用于不同会计期间。其账务处理是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累计摊销”。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内不需要摊销。关于残值的确定要视无形资产寿命结束时其市场情况而定。

事业单位会计中规定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其账务处理是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贷记“无形资产”。关于其残值则在制度中没有明确。

2.14 对资产的处置结果的处理不同 企业会计中对存货的处置在结转成本时一般应计入营业成本,其会计处理是借记“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贷记“库存商品”或“原材料”等。

事业单位会计中则在处置资产时,除了反映收入和费用外,对于费用的处理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净收入”,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对于收入的处理则作相反的会计反映,同时还应计算二者差额,如产生了净收入,还应将其作“上缴国库款”的会计处理。

2.15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非流动资产购进业务的处理不同 企业会计中在固定资产等购进时,只作一笔分录,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等。

事业单位会计中,则是要作双分录,一是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等”科目;二是作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

2.16 期末结转不同 企业会计期末结转时,收入类、费用类账户期末应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年末时还应进行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年末时通常利润分配账户有余额。

事业单位会计中则是按取得资金性质的不同,收入类、支出类账户分别转入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年末时,事业结余、经营结余还应转入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不同的是,经营结余出现借方余额时,不得进行结转。财政补助结余分配同时有三个分流渠道,即缴纳企业所得税、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和事业基金,年末该账户无余额。

2.17 编制会计报表不同 企业会计需“四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事业单位会计需编“三表”,即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及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参考文献:

[1]2013年《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2]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

第7篇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的具体应用,是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查账以及代替人工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

电算化会计系统是一个人机交互系统,会计电算化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无纸化操作和存储介质的变化。实施会计电算化后,系统将可以对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同时存储的数据也可以不留痕迹的修改和删除,无形之中增加企业的数据风险。因此,在电算化系统下如何使磁性介质上的数据安全可靠,防止数据被非法修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指出:“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这一规范为单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提出指导和建议。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金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还很薄弱, 存在许多问题, 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有效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被非法篡改的风险高

会计应用软件的使用普遍重功能、轻安全;计算机硬件设备配备不全,质量不高,从而影响到会计软件的正常运用;磁性介质本身易受环境影响,会计数据存在意外丢失或损坏;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动态性特点使大量会计信息在通过网络通信线路传输时有可能被非法拦截,窃取甚至篡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有可能遭受“病毒”入侵或“黑客”攻击等。2017年5月席卷全球的蠕虫勒索事件更为会计电算化安全敲响了警钟。这些问题随时可能威胁到单位财产的安全性,对单位内部控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由于会计电算化的数据信息主要保存在计算机的磁盘或者外在软盘、光盘中。一旦这些磁性介质受高温、受潮、受磨损等而出现损坏, 则其保存的数据将无法读取。如果没有做好相应的备份, 将会严重影响到单位的会计工作。而且该磁性介质是以磁信号存储会计信息的, 若数据被人为恶意修改而没被及时发现, 那么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就失去了意义。 如何确保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财务数据的安全可靠,已经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部分单位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有的单位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单纯地将手工?账转变为计算机记账,有的财务负责人对电算化知识和管理比较陌生,习惯于对传统手工会计的管理,从而对会计电算化存在不信任和抵触的情绪。不少单位的领导对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认为会计电算化仅仅是“以机代账”,只不过是会计核算工具的改变,看不到会计电算化对会计职能、管理流程和管理方法的深刻影响;有的单位认为会计电算化工作只是一种潮流和趋势,没有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即便是采用会计电算化,也没达到应有的效果。这些错误的认知造成在会计电算化管理和实施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三)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性差,组织管理控制不严。

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的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电算化管理制度,有些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管理制度,但并没有切实执行。例如,按职权分离原则,系统开发人员不应直接接触或者正式操作电算化会计系统,凭证的输入和复核人员必须由不同的人员执行,但有些单位系统开发人员则可以随时接触会计核算系统,甚至直接操作;也有一些单位虽然设置有不同的财务分工,却往往是一个操作员身兼数职,可以以不同的身份进入系统进行不同的操作,这样,财务分工的控制就名存实亡。另外,未经授权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轻易地浏览各种数据文件,造成会计机密数据泄漏。电算化功能的高度集中导致了职责的集中,使得某些人员既可以从事数据的输入,又可以负责数据的输出和报送,从而加大了出现错误和舞弊的风险。

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加强和完善的措施

(一)强化风险意识,加强计算机软、硬件与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

电算化系统有不同于手工会计系统的特点及其风险,必须建立更加严密的、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软件方面,应注意及时对软件进行升级补漏或更改控制参数,将错误存在时间控制在最短。硬件方面,必须保证质量,关键性的硬件设备应采用双系统备份。

在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方面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信息系统变更管理流程,信息系统变更应当严格遵照管理流程进行操作。信息系统操作人员不得擅自进行系统软件的删除、修改等操作;不得擅自升级、改变系统软件版本;不得擅自改变软件系统环境配置。

2、建立用户管理制度,加强对重要业务系统的访问权限管理,定期审阅系统账号,避免授权不当或存在非授权账号,禁止不相容职务用户账号的交叉操作。

3、综合利于防火墙、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漏洞扫描、入侵检测等软件技术以及远程访问安全策略等手段,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来自网络的攻击和非法入侵。对于通过网络传输的涉密或关键数据,应采取加密措施,确保信息传递的保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4、加强服务器等关键信息设备的管理,建立良好的物理环境,指定专人负责检查,及时处理异常情况。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接触关键信息设备。

5、根据业务性质、重要性程度、涉密情况等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建立不同等级信息的授权使用制度,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保证信息系统运行安全有序。

(二)加强会计数据输入、处理、输出控制。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控制应对使用计算机的数据输入人员加以控制,?定经济业务在由计算机处理之前必须适当授权和审批,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以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从而防止操作人员违规操作;设置责任控制,通过登记日记文件,防止经济业务被遗漏、添加、重复或不正当地更改,并对不正确的经济业务进行删除或更正;在会计数据正确输入后,严格遵循输入、复核、更改、汇总、分类、登账、对账、转账、结账等流程进行,确保数据处理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在数据输出时,对于输出的纸介质会计资料必须进行核对,检查其完整性、正确性,如账簿和报表页号是否连续、有无缺漏或重叠现象等,检查数据的发送对象、份数是否正确。

(三)、全面提高电算化人员综合素质。

第8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集中核算 集中支付

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以后,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事业单位经营方式的转变,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不再局限于财政拨款,因此落后的分散理财模式已不适应国库管理制度的发展要求。在国家财政预算制度不断改进中,建立单一账户制度并采用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成为发展趋势,研究这一课题具备实际意义。

一、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践现状

传统的分散理财模式,难以实现资金的有效管理和监督,致使资金管理混乱,资金利用率低,经常被单位或个人通过非法途径挪用、挤占或截留,造成的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家坚持贯彻委派制的精神,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发展。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实行集中核算模式,即由财政部门成立的核算中心对单位款项进行结算和核算,单位只设报账员而取消会计和出纳。从各地实施情况来看,电算化基础好,计算机网络建设较成熟和网络管理较规范的单位集中核算更为高效顺畅。因此,基于信息化、网络化的财政管理是集中核算顺利进行的关键。从市场角度来看,加入世贸以后,各种生产要素、商品和服务出现跨国界流动,企业要想在此环境之中始终长盛不衰,就必须将财务集中管理改革深搞下去。那么,事业单位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中又取得什么效果呢?现总结如下:

1.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过去会计基础工作混乱,基本状况是单位人人有票据,账随人走,人走账无。这样以来,会计法和相关制度根本无法执行,许多条款都变成形式。实行集中核算后,原来所有会计业务便由核算中心统一核算,由于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素质更高,各项业务工作更规范,就保证了核算结果的真实、完整和统一。另外,实行集中核算后,会计人员分工更明确,会计监督与会计核算相互制约,有效遏制了无头账、账外账的现象。

2.会计监督功能得到有效落实。众所周知,在事业单位腐败现象是屡见不鲜和屡禁不止的,其本质在于会计管理上的缺位,致使一些人存在侥幸心理“真账假做,假账真做”,从中谋取利益。实行集中核算后,不仅各个方面规范了单位财务行为,还将会计人员与单位彻底分离,这样会计人员就可以毫无顾及的行使自已的监督职权,使监督职功能得到真正发挥。另外,监督功能的实现使单位的财务支出情况更加透明,更利于党风廉政建设。

3.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事业单位开支项目非常多,开支也没有标准,可以说花钱如流水,碰到审查了,想办法搪塞过去。当然,被查出来也无关紧要,大多是对事不对人,最后会不了了之。实行集中核算后,资金统一调度和管理,一些单位很难再变着法子花钱。另外,资金集中调度还有效平衡了各单位的贫富差距,防止一些单位过多沉淀资金,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当前会计集中核算仍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项制度的改革都会出现诸多不协调的地方,事业单位实施集中核算也同样如此,如将资金管理权和会计核算职能移交至核算中心,大大限制了单位的支出行为,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

1.部门预算管理基础不够规范。实施集中核算后,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但由于集中核算实施时间不长,相应的管理制度还很粗放,很难将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预算之中,所以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强化单位收支管理。另外,上级主管部门与审计监督部门的职能不健全,缺乏执行力和约束力。不能做好全面预算管理,不能细化项目预算,财政性资金随意支出的现象就难以避免。

2.缺乏配套的政府采购机制。实施集中核算后,政府开始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控制财政采购性支出,有效遏制了财购资金的铺张浪费。但是,政府采购机制不够完善,采购规模及范围相对狭小,只能对一些贵重商品(汽车、空调、计算机等)进行约束,而其它商品、服务等只能维持原有方式。政府配套采购机制的缺失,使集中核算的难度大大增加。

3.经费支出标准不具备科学性、统一性。虽然事业单位具有财务审批权,但资金的支付权在核算中心,由核算中心进行全面的管理与监督。当前,各单位的经费开支标准不统一,即使规定了相应的标准,也因各种原因不能按规定执行标准。另外,实行集中核算后,还经常出现事业单位请支付经费而核算中心拒绝的情况,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核算工作与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相分离。实施集中核算后单位与核算中心完全分离,这样各方的认识就会发生改变。如单位领导认为财产物资的审核与保管是核算中心的事;报账员认为自己就是各种票据的汇报员;核算中心认为自已的主要职责仍然是核算和监督。各方对职责认识的模糊,必然会产生“真空”地带,这些认识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势必又会使不法之徒有机可趁,形成新的腐败之源。

5.核算中心的主要问题。集算中心运作取得一定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它同时曝露出来的问题也很多,究其原因,可概括为如下原因:其一,设计缺陷。现行《会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有直接单位会计业务的职责和义务,缺少统一的“会计集中核算”规章制度。因此,从集中核算一诞生就没有过多机会寻求职能的健全和发挥,行使职能底气不足,不能充分“索权”。其二,认识不足。大多核算人员将精力放在核算上,再加上时间紧、单位多,对诸如监督服务部门预算执行等有所放松。其三,协调不力。核算中心与其它财政部门职能内容有重复的地方,一些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没有积极配合。其四,会计人员较少。从目前状况来看,核算中心人员偏少,根本满足不了日益繁重的核算工作,长期这样下去,势必造成诸多不良后果。

三、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策略

1.转变观念,为会计集中核算创造良好的环境。事业单位方面,要加强会计集中核算的宣传工作,使单位员工有一定的认识,能够积极配合这项工作。单位负责人还要认真学习《会计法》的相关知识,并按照集中核算办法做好日常结报和管理工作。核算单位方面,要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坚持“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的处事标准;要替单位当好家理好财,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入手,建立内部稽核和内部牵制制度,会计人员可定期或不定期轮岗,以保证资金的运转安全。

2.转变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许多人将核算中心简单理解成一个记账机构,其实这个认识过于偏颇,核算中心一个更重要的职能是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当收到来自单位的支付申请后,核算中心应立即对支付的内容进行确定,而不能支付完了才事后确认。因此,会计集中核算迫切需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同时,单位报账员与核算中心的联系最为密切,明确他们的职业资格和身份,实施持证上岗制也非常必要。

3.强化预算管理,健全预算监督体系。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

4.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要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采购的范围和规模,能实行公开招标的,都要按规范的程序实施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工作的透明度。逐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采购预算编制,按照部门预算编制的内容做好单位所需采购的物品统计、成本核算、采购资金划拨等工作,通过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采购预算和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计划的编制,有计划、高效率地开展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活动。

5.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远程查报账系统。信息技术对财务领域的推动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我们应该继续扩大这一优势,将信息技术的潜能充分发掘出来。可利用计算机软件平台建立一套统一、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满足日益扩大的财政收支规模,保证会计核算改革的顺利推进。另外,信息管理系统本身的高效性,大大减少了会计人员数量和劳动强度,是降低会计核算成本,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

总之,现行以多头设置账户为基础的财政资金拨付方式已经远远落后时代的脚步,成为国库管理制度发展要求的绊脚石,必须通过改革才能改变这一现状。随着国家财政部门对预算制度改革的不断探索,会计集中核算适应了当前形式的需要,因此建立单一账户制,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成为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杨煜红,杨姗姗.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台州学院学报,2009,(05) .

[2]解鸿领.事业单位集中核算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 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