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机电一体化注意事项

机电一体化注意事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7 15:04: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机电一体化注意事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机电一体化注意事项

第1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安全问题

当前在安装工程领域,安全事故频发。对此,政府应提高安全监管力度,通过提高安全事故成本,杜绝或减少相关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机电一体化的安装来说,安全监管工作极其重要。尤其是机电安装涉及到多种技术,相关从业者应提高自身安全意识水平,在对机电一体化安装监管之时,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维护自身安全。

1.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存在的安全问题分析

1.1事故频发,“三违”问题堪忧

从当前实践情况来看,在机电一体化的安装过程中,存在众多弊端,且因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佳,因此安全事故问题频繁发生。譬如,在安装隔离开关之时,如果不能规范地调整动、静触头压强及其接触面大小,便会出现接触面电热过度氧化的问题,继而造成电阻持续升高,导致损坏触头的问题,最终酿成事故。一般来说,“三违”问题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 “违反操作规范、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相关从业者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经常出现违背安全监管细则,不按照安全监管制度行事的现象。

1.2现场安全问题重重,安全防护达不到规范操作的标准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安装工作的监管可以看出,现场操作往往问问重重,隐患众多,在实施安全防护之时,部分从业者不能根据操作规范和有关标准实施安装,甚至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

1.3个人劳动保护设备不健全

在机电一体化安装过程中,一方面相关操作人员没有完善的劳动保护设备,另一方面部分操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重复使用安保设备,不能及时更换相关安保用品,造成在安全事故发生时工作人员不能有效地使用安保设备维护自身安全。另外,当前一部分企业为了谋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为从业者提供的安保设备达不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1.4施工设备严重老化,达不到规范的使用标准

在实施工程的过程中,部分施工设备长时间使用,一方面磨损现象严重,早已失去了良好的性能,另一方面老化现象严重。如果不全面掌握机器设备的使用注意事项,不及时更换相关设备,不仅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益。

2.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存在安全问题的原因探究

(1)安装工程一方面涉及面广,需要考虑大量因素,同时比起土建来说,工作机会相对较少,业内竞争已出现白炽化状态,另外受市场价值规律调节,单价较低。 所以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之下,不少安装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没有进行相应的安全培训,安全防护设备也不齐备。

(2)综合来看,政府部门对安装工程的监管不够合理、有效、全面,现行的安全监管机制也不够健全。作为结果,从当前实践情况看,实际的施工现场管理无序、杂乱无章,施工人员得不到有效监管。部分从业者不具备从业资格,仅为临时雇佣,往往经过简单培训就直接进入施工现场从事相关工作,操作能力不高,整体素质有待改善。另外,企业在大部分情况下,不愿投入经费和时间对这部分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一旦出现安全事故,这部分工作人员往往不能有效地使用安全防护措施保护自身安全,机毁人亡。

(3)从企业的层面来说,相关部门并没有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也并未遵循有关规定,加大安全保护投入,做好有关防护措施,有效地规避风险,保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4)从作业人员的角度来说,在实际的施工现场,很多作业人员都是没有编制、没有接受严格考核的农民工,他们不仅文化水平不高,综合能力不强,而且缺乏安全保护意识。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社会更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与培训。

(5)使用的相关设备往往存在较大缺陷。在使用设备之前和使用之后,有关部门不能及时对机器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检查,做好验收。另外,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并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对设备进行及时的保养和维护。

3.解决办法和相关举措

(1)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健全监管机制,明确监管内容,规范监管程序,促使监管过程的公平、公开与透明。对于那些挂靠的施工公司,相关监管部门理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查,进行处理。另外,在监管的过程中,坚持走人民群众的路线,积极听群公众意见,利用群众的监督举报,发现企业的安全问题,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2)对于具体的施工企业,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并完善监管体系,合理放宽责任人的监管和决策权限。相关部门理应组建专门安全监管队伍,保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及时审视自我行为,最大程度地减少或排除安全隐患,减少损失。

(3)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立可行的安全责任制,努力做到使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大安全经费投入,对施工人员进行系统有效的安全教育与技能培训,排除一切安全隐患,并制定整改措施。安装的质量与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电作业人员的技术能力。相关从业人员在安装之前,必须接受职前培训,获得安装技能,熟悉安装流程与规定,根据图纸规定,做好技术交接。

(4)强化施工机械监管,对机器设备做到严格查收,及时维护。在具体安装之时,使用班组互相监管、共同进步的方法,保证安装操作不丢项。

施工结束后,企业必须深刻反思自身的安全监管情况,系统整理并记录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事故,分析事故的具体原因,发现潜在问题,及时补救,在日后的工作中适当调整工作策略,有效排除安全隐患。同时为其他相关企业提供借鉴,起到警示作用。

4.结语

总的来说,一切生产都应以安全与生命为重,建筑机电一体化安装更应该注重安全问题。企业应加强安全监管力度,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帮助其建立安全意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更大程度地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企业繁荣稳健的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张伟智.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的安全管理探讨[J].硅谷,2014(01).

[2]甘志新.探索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的安全管理[J].门窗,2014(12).

第2篇

机电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必须要求知识的更新能跟得上速度,要掌握快速换代的知识,机电技术人才只有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掌握相关最新资讯,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加之社会对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也是必然现象。机电一体化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应用于各行各业,传统教育方法已难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机电一体化技术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陈旧,更新慢;二是现行的教材知识已经过时,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摄取;三是学校实验设备条件差,器械陈旧,许多学生得不到实验机会。因此,针对这制约机电一体化教学发展的因素,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适合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注重探究式教学,少采用传统的应试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提问问题,以利于开动学生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并能灵活应用所学专业知识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在判断放大电路是否正常工作时,往往只让学生采用测集成电路各引脚的静态工作电压与书上所标值是否一致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呆板而费时的,并不适合于任何场合,它只在没有仪器设备的时候方显优势。在教学上,如果教学按教材上所说的方法直接讲与学生,虽然教师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学生思维单一、不懂得举一反三,更谈不上发挥其创造性思维。更严重的是学生长期接受这种培养方式,会渐渐使他们养成一种依赖性,被动接收知识的习惯。学生学完后往往只能做些维修之类的工作,却难以适应社会更多的对专业能力的不同要求。因为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实际操作只要用仪器检查几个关键引脚的信号的波形、幅度或指标是否达到要求,即可说明电路是否正常工作,既简单又快捷准确。而不采用这种费时费力的方法。因此,应注重培养他们主动创新的思维分析方式,即能根据场合、条件的不同对同一问题能找到相应较优的解决问题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而这种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每个同学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学生离开学校后主要依靠自主学习来获取最新的知识,在碰到新情况时才不会不知所措,才能举一反三,创新思维,完成工作。当然,要做到采用探究式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本身要有较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其次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较高的使命感,更要有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精神、努力提高本身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理论够用,实践先行;抓好理论基础、促使动手能力的提高。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知识程度差异较大,基础知识较薄弱的特点,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加强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热情,通过实践掌握理论,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达到较好掌握知识的目的。如在《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所涉及的各门学科的一个综合课,如果教师只是把每一门课的知识都再讲述一遍,实验再做一遍,这样只是让学生把以前学的知识复习巩固,并没有达到融会贯通,不能体会到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怎样把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融合在一起的,课程讲完了学生也没有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质。我们在教学上采用的办法是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实际动手中掌握要学的知识。例如我校自动化生产线实验室引入若干套生产线设备,由各个单元组成,供料、加工、装配、分拣、输送等,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在各个单元的实践中用到哪个技术讲哪个,然后把各项技术融会贯通,会操纵、安装、调试每一个单元。在实践中可学习机械、气动、PLC等各种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为了早点知道自己编的程序是否成功,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都要争取早点完成。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安装调试并协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讲解安全等注意事项。特别给学生强调要注意在各个环节上都要仔细做好,小到每个螺钉的连接、每个端子的接线颜色配置,大到整机装配、调试,一丝不苟做到规范,使学生一开始就形成很好的职业素养并练就较扎实的基本功。为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作好准备。而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又可拿来作为例子,避免其他同学犯同样错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但可以得到感性认识,实验成功后,学生的自信心也大大增强。

第3篇

[关键词]可编程控制器(PLC) 煤矿机电机电一体化 应用

中图分类号:TD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271-01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工程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高技术,是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械技术、液压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随着微型计算机及微处理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发展及其在机械上的应用,极大促进了煤矿机电产品的性能,使煤矿机械进入了一个飞跃的发展时期。以微电脑或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电子控制系统已成为机械高性能的体现。?目前,我国煤矿企业与时俱进,对煤矿机械性能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技术发展方面也由原来的机械和液压技术不断丰富起来,电子控制装置在煤矿机械上的应用已十分广泛,正处在一个向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崭新时代。

煤矿生产中,煤矿机械的性能自动化程度及其经济性等可以说直接影响到生产,也直接影响到煤矿供电、排水、通风、提升等系统的安全运行。而煤矿机械电气与电子控制系统部分质量的好坏与性能的优劣又直接影响到机械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从而影响施工质量、生产效率及使用寿命等。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电子控制系统中最常见也是最核心的部件可编程控制器(PLC)。PLC是专为工业控制而设计的,其结构紧密、坚固、体积小巧,是实现机电一体化的理想控制设备。PLC具有以下特点:

1、体积小、重量轻

超小型的PLC底部尺寸

2、实用性普遍

PLC可适用于各种规模的电气控制场合,除了基本的逻辑处理功能之外,当前大多PLC具有数据运算能力,并可应用于数字控制领域中。近年来,PLC的功能日益完善,PLC的应用已经普遍到温度控制、位置控制等多个控制领域。

3、抗干扰能力强

煤矿生产的环境条件远比通用计算机所处的环境差,由于PLC采用了现代化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在内部电路、生产工艺等方面均采取先进的抗干扰处理技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因此能在比较恶劣的运行环境中(如高温、过电压、强电磁干扰和高湿度等)长期可靠地运行。另外,PLC还自备硬件故障自动检测功能,一旦出现故障即可发出警报。在软件应用中,应用者还可编入器件的自诊断故障程序,让系统中出了PLC之外的电路与设备也能获得自我保护功能。

4、使用与维护方便

(1)操作方便:对PLC的操作包括程序输入的操作和程序更改的操作。大多数PLC采用编程器进行程序输入和更改的操作。更改程序的操作也可直接根据所需的地址编号继电器编号或接点号进行搜索或顺序寻找,然后进行更改。

(2)编程方便:PLC有梯形图、布尔助记符、功能表图多种程序控制设计语言可供使用。

(3)维修方便:当系统发生故障时,通过硬件和软件的自诊断,维修人员可根据有关故障信号灯的指示和故障代码的显示,或通过编程器和CRT屏幕的显示,很快地找到故障所在的部位,为迅速排除故障和修复节省了时间。

以下结合南山煤矿动力科空压机自动恒压系统的实际改造工程对PLC在电气控制中的基本工作过程做一个简单陈述:

空压机自动恒压系统由空压机和主控部分组成,主控部分由三菱Q系统PLC组成,通过CCLINK协议与11台空压机联网。

(1)现场信息的输入:在系统软件的控制下,按照顺序对输入点(即11台空压机的运行数据)进行扫描,并读取输入点的状态。

(2)程序的执行:对用户程序中的指令按顺序扫描,并根据输入的状态及指令(供风压力的大小等)进行逻辑性运算。

(3)控制信号的输出:根据以上逻辑运算的结果,输出状态寄存器向各个输出点同时发出相应的信号(自动启停空压机、改变变频空压机的频率),以实现所需的逻辑控制功能(使空压机的供风压力保持在恒定的压力范围内)。

以上过程完成后,再重新开始,并反复执行,每执行一次即完成一个扫描周期。

另外,利用PLC还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如在线监控、自动报警及故障自诊即对煤矿机械的电动机、传动系统、工作装置、制动系统和液压系统等的在线运行状态监控,出现故障能自动报警并准确地指出故障的部位,从而改善操作员的工作条件,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简化设备维护检查工作,降低使用维修费用,缩短停机维修时间,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例如,南山煤矿动力科在空压机上增加了风包超温保护功能,冷却水温保护盒监视功能,将每台空压机的工作电流、排气温度、风包温度、油气桶压力、冷水压力、冷却水温度、实际供风压力、重故障、远近控、急停、备用或脱机状态通过PLC控制远传到科调度室的电脑画面上,并对空压机运行时的故障进行实时语音和画面报警。

在煤矿的实际生产中,PLC的身影无处不在。例如胶带输送机、通风机、提升机等,使用变频起动、PLC控制系统,节电量就为30%左右,同时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在实际应用中,设备的工作流程基本都可分为一系列不断重复的顺序动作,而PLC的工作程序恰与其相似,因此PLC程序能很好地与机器动作相对应,且程序的编制简单、直观,易于修改,减少了开发软件的费用,并缩短软件开发周期。

PLC在煤矿机电一体化进程中体现了它的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不需要采取什么措施,就可以直接在工业环境中使用,但煤矿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尽管有如上所述的可靠性较高,抗干扰能力较强,但当电磁干扰特别强烈,或安装使用不当,就可能造成程序错误或运算错误,从而产生误输入并引起误输出,这将会造成设备的失控和误动作,从而不能保证PLC的正常运行。因此,我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以下问题要引起注意:

1、温度:PLC要求环境温度在0~55℃,安装时不能放在发热量大的元件下面,四周通风散热的空间应足够大。

2、湿度:为了保证PLC的绝缘性能,空气的相对湿度应小于85%(无凝露)。

3、震动:应使PLC远离强烈的震动源,防止振动频率为10~55Hz的频繁或连续振动。当使用环境不可避免震动时,必须采取减震措施,如采用减震胶等。

4、空气:避免有腐蚀和易燃的气体,例如氯化氢、硫化氢等。对于空气中有较多粉尘或腐蚀性气体的环境,可将PLC安装在封闭性较好的控制室或控制柜中。

5、电源:PLC对于电源线带来的干扰具有一定的抵制能力。在可靠性要求很高或电源干扰特别严重的环境中,可以安装一台带屏蔽层的隔离变压器,以减少设备与地之间的干扰。一般PLC都有直流24V输出提供给输入端,当输入端使用外接直流电源时,应选用直流稳压电源。

第4篇

1.高职机电类学生的现状分析

1.1 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

目前高职院校,同本科院校相比,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差,学习兴趣,特别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兴趣的不足,自然影响到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面对这样一个群体,如何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一个有待破解的难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来走向社会,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竞争。

1.2 缺乏规范化的电工基本功训练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并不重视基本功训练,90%的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规范的电工基本功训练。这些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时,没有电工基本功训练的课程,将基础性的基本功训练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对一些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训则安排大量的时间,轻基础训练,重综合训练。殊不知,机电类的学生,面向的岗位群,是各种电类的操作工,维修工,毕业后大多数会到企业一线,真刀真枪地干事,没有平时扎实的训练,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根本无法适应将来的工作,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工。

1.3 缺乏分专业、分层次的电工基本功训练

不同专业的实训内容有所不同,目的是使其掌握的电工知识和所具有的实际操作能力更适合其所学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训课题有所不同,目的是因材施教,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力得到最大的提升。

2.机电一体化对策研究

2.1 要把电工实训内容专业化,层次化

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专业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实训课题。

以前职业院校对实训课程不太重视,同一门课程的实训基本一个样子。这种训练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了。所以在制定实训内容时,要对学生就业的岗位群进行调研,然后将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汇总,分专业制定差异化的实训课题,这样才能做到学以致用。

其次,学生和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课堂学习能力上,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别也很大。所以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应遵循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将实训内容分为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提高、自行设计制作电路等几个层次。基础差的同学可能把训练重点放在基本技能培养上,掌握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的使用,熟悉电路基本元器件的性能、用途和基本测量方法。

2.2 要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的电工基本功训练

2.2.1 应把电工基本功训练当成学生的一项重要的技能来训练

要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内容、学时和顺序,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训练,对操作的姿势、动作、技术要领和工艺要求要进行反复的训练和讲解。

2.2.2 要规范电工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那么,电工基本功训练应含有哪些内容呢?本人认为,应含有以下几个模块:

模块一:电工安全用电知识。安全用电知识,对每一位从事电类工作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应该放在电工基本功训练的最前面。

模块二:通用电工工具的使用。在对电气设备、线路进行安装和检修时,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电工工具,通用电工工具应包含:(1)电工通用工具的使用,如试电笔,螺丝刀,钳子,尖嘴钳,斜口钳,剥线钳,网线压线钳,电工刀,电工包,扳手等工具的使用;(2)电动工具的使用,如手电钻,冲击钻,电锤电动螺丝刀的使用;(3)加热工具的使用,如电烙铁、吸锡器;(4)热风枪的使用。

模块三: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电工仪表对整个电气系统的检测、监视和控制都起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一名电工,不仅要了解电工仪表的分类和特点,还必须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并控制误差。出于成本考虑,电工仪表应有以下几个部分:(1)万用表(指针式和数字式)的使用;(2)兆欧表与钳形表的使用;(3)直流电桥的使用。

模块四:常用导线的连接工艺。电源与负载之间,电路与电路之间是依靠导线的连接来完成的,而连接部位是整个电气系统的薄弱环节,当这部分出问题,整个电路必然会出问题,因此,导线的连接技术也是从事电工工作的基本功之一。

模块五:照明电器安装与内线工程。照明电器的安装方法、安装工艺及注意事项,也是电类专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2.3 大刀阔斧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职的学生,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其文化知识基础比较差,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普遍不足。如果还像中学阶段那样大量地讲述理论知识,学生很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要对课程进行改革,加大实训课程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比例至少达到2:1,争取达到1:1。这样,一边讲授理论知识,一边训练专业技能,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学习的对象不再是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还有很多直观实用的实践知识与操作技能,二者互相促进,学生兴趣必然大增。

3.机电一体化几个促进措施

3.1 在训练基本功的同时,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实训教学中,通过小班制教学、严格考勤、任务分配、效果点评和整理实训室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在安全教育、电路装接与调试、电气测量、报告撰写等实训环节中,督导学生严格执行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培养学生的安全与质量意识和严谨细致、认真务实的职业精神。

3.2 把考试与训练结合起来,与技能竞赛结合起来

要提高电工实训的水平,必须制定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考核评估体系。以考促训,考训结合。应改变以前的终结性考核为过程性考核,对实训过程分阶段、分项目进行考核。同时,每学期举行电工技能大赛,通过竞赛,树立一批操作能手,在学生中起到示范作用。

3.3 把电工实训与电工上岗证结合起来

第5篇

关键词:井下 机电设备 工作要求

煤矿井下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井下机电设备的要求,通过对井下各种机电设备的操作方法、性能和注意事项的了解,结合实际的生产情况,才能更好的发挥设备的作用。

应加强对防爆性要求高的操作面及安全级别较高的设备的管理,观察设备的状况,对各种问题做到正确合理的处理。

1 井下机电设备对电气设备特性的要求

1.1 可靠性

设备供电安全作为煤矿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人为操作失误、人为疏忽以及自然发生事件都可能导致煤矿生产过程出现不同的问题,其中瓦斯爆炸及水害等事故主要是由井下通风和排水工作的不能正常进行,这些严重事故严重危害着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降低煤矿生产的安全性,而供电中断不仅使煤矿生产进度受到阻碍,还可能导致其他一系列的连带损害,给煤矿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1]。

可以通过安排定期演练、制定系统性的应急方案和预先建立预案的方式来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提高设备供电的可靠性。

1.2 安全性

由于煤矿矿井的工作比较特殊,受地下水、煤尘及瓦斯和火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干扰,工作的环境十分恶劣,出现顶板、爆炸和水电等安全事故的几率较大,应该极其重视[2]。

因此要对煤矿安全规程进行详细的研究,在井下工作过程中参考规程对各种电气进行保护,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防触电、防潮和防爆等预防工作。

1.3 经济性

大功率是煤矿机电设备最大的特点,为了提高供电的经济性,在保证煤矿高效安全生产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机电设备,按照指示说明正确的操作设备,定期进行维护及使电网系统设计最优化,以免因错误的操作方法和不科学的设计方案而导致电能的浪费。

1.4 技术的合理性

根据规定,矿井下电压应处在额定值±5%的范围内,但由于设备的不同老化程度和井下电网短路的容量,新矿井的电压在100-200mVA的范围,而老矿井则为50mVA[3]。高压电网应用到矿井中时,要求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应小于等于20A,而要达到这个标准,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就需要结合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通过合理的设备及技术,使矿井下谱波成分、频率和供电电压等多个参数达到合格的标准,确保供电质量即为设备供电技术合理性。

2 井下安全用电的要求

设计井下机电设备的过程中要将设备的体积最小化,因为矿井下活动范围有限,各种设备的使用使得工作环境较为窄小,小体积的设备更有利于煤矿生产工作的进行,另外还要注重设备的绝缘性和防潮性,防止因井下湿度较大的原因而出现工作人员的触电事故。此外,还要加强设备的防压、抗震性,避免进行爆破和破坏等作业推进掘进工作时导致井下机电设备的损害,从而造成电路断路及短路等严重后果。

井下电气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检测,严格避免漏电现象的发生。接地漏泄电流是机电设备普遍存在的缺点,如果不能合理的管理的话,在进行煤矿掘进工作时容易出现爆炸的危险,而断电又会对井下排风和支持设备产生影响,同样危害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要设置应急电源和备用电路,做到井下的持续供电,提高安全性[4]。

散热性和耐热性也是井下机电设备应具有的功效,处在湿度较大的井下密闭环境中,设备绝缘性会因老化而大大降低,增大了电气火灾危险的发生,保证设备良好的防水、散热和耐热性是井下工作进行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管理井下机电设备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经济、技术、可靠性等方面的考虑,在我国煤矿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不断研制拥有自主产权的先进性技术,加大对机电设备的技术投入,合理的管理流动电器和其他多种电器设备,发挥井下机电设备最大的功能。

此外,还要加强井下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利用多种方法来锻炼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更好的维护和监控机电设备。

还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系统方案的方法来检测井下设备及电网,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煤矿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敏.浅议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系统[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6).

[2]戴绍诚,李世文,李芬等.高产高效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与装备:上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5).

第6篇

【关键词】泵站;机电设备;安装;意义

中小型泵站是保证小康社会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水利工程。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实施及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小型水利工程在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关系到社会经济建设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发挥中小型泵站排灌效益,机电设备的安装就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对泵站的机电安装进行科学的安装和控制尤为重要。

一、泵站机电电安装的内容及调试

1.泵站机电安装内容

泵站的机电安装包括水泵及附属设备、启闭设备、电动机、电气一次、电气二次的安装及调试,其中电气一次包括10kv供电专线、泵站配电设备、电动机及附属设备选型、站内防雷接地、照明等;电气二次主要有监控系统、继电保护系统、直流系统及图像系统。

2.机泵设备的安装、调试及使用保养

机电设备安装前一定要检查各零件是否良好,是否与其有关技术参数数据相符。安装时,一安要按照各部位的安装规范进行安装。安装后,一定要作试运行,一作无载荷试验;二作载荷试验,确认无误后,方可正是运行,并在载荷运行一段时间后,要进行首次保养,把机内新机件磨擦产生的金属沫特别是螺杆、螺母、涡轮、涡杆,要轻洗干净,涂上油,密封严实,继续使用。

二、影响泵站机电安装的因素

泵站所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农业、农村和农民,且与农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近年来,一些泵站因安装不当,造成泵站运行时出现故障,而影响区域性的防洪、除涝、灌溉等重任,势必引起较坏的社会影响。在泵站中,影响机电设备安装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设备安装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

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及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泵站中的应用,造成目前泵站中机电安装施工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尤其是二次小线的安装,有时在机电安装前,临时对其进行一些简单的培训和讲解,但是由于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他们根本无法正确掌握安装要领和施工注意事项,不能按照施工规范来进行施工,只是表面化的应付机电设备安装工作,根本无法保证安装质量和水平,给泵站运行带来许多隐患,甚至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因此,迅速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水利机电设备安装队伍是当前的当务之急。

2.管理体制不健全

管理是泵站运行的保证。目前,在机电安装方面尚末形成系统的管理体制,在机电设备安装时,缺乏相关的安装资料,不能为今后的安装提供服务,因此,建设一套系统的安装管理体制,是确保机电设备安装队伍素质的保证。

3.业务能力限制

目前,中小型水利工程机电安装中,施工人员只是靠以往的安装经验进行施工,因知识面的狭小,在思想上,存在一种得过且过的想法,没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很少主动的多方面接触水利机电安装的新产品及新工艺。在日新月异的科学发达时代,泵站机电安装人员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作风,深入研究和学习科技产物下新的机电安装工艺,这样才能顺利的完成机电设备安装。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泵站中机电设备安装的意义

机电设备在泵站的施工和运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机电设备安装是泵站施工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机电设备安装的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泵站运行后的的使用寿命及区域性水力资源的利用和调节等问题。因此泵站中机电设备安装的意义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系到建设泵站的最终目的

泵站中的机电设备安装的是否符合规范标准,是否能起到作用,这都与泵站建设整体目标有着重要的联系。泵站――水的唯一人工动力来源,作为重要的工程措施,它在水资源的合理调度和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泵站在防洪、排涝和抗旱减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对泵站的机电设备安装合理,才能发挥泵站的作用,从而达到建设泵站的最终目的,才能达到保护人民利益的作用。

2.对泵站建设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

泵站工程的建设质量要考察多方面施工情况,最终评出质量等次,而泵站中的机电设备安装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评定标准,机电设备安装质量,将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如果机电设备安装存在安全隐患,将导致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甚至还会危及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也是实现泵站能力的重要体现。

3.对泵站运行效率、能耗起决定性作用

泵站工程中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对泵站运行效率及能耗起着决定性作用。机电设备如没有按照规范施工,将造成泵站工作性能下降,排涝流量比额定流量小许多,泵站装置效率比部颁标准低,水泵运行工况点常年偏离水泵的高效区。而且运行及维修费用相应增高,同时抗灾能力减弱。

4.调节水力资源的重要设备保障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19-01

中小型技校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当中较为薄弱的一环,其生存、发展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其本身所具有的硬件、软件基本情况,学生生源缺乏从而导致生源素质良莠不齐,这些所有的情况都导致了中小型技校进行教学过程中种种困难。在具体的实习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愿意实际操作,但没有恒心,不能静心进行持续的练习;2、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实操过程效率过低,实习效果较差;3、原本的实习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先讲后练,学生自我练习,最后完成实习报告,整个过程没有将其实操的特点体现出来,学生没有实操的认同感;4、部分学生有较大的惰性,没有紧张感,没有感到实习的动力,没有紧迫感,效率较低;5、学生在实习实习操作的过程中缺乏自我价值的认同,缺乏实操自信。

以上问题的出现,其原因使多方面的,既有学生本身的问题,也有中小型技校职业教育本身制度的缺失,整体学习氛围不浓厚,教学制度不科学是最根本的原因,针对这两个最根本的问题,先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考证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整体学习氛围不佳,简单的说,就是学习的学生太少,根据我对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某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这个班共有32名学生,在上电工实习课时,认真完成实习教师实习步骤的学生数为21人,9人因各种原因请假或实习效果不佳,完成实习教学步骤的21人中,有10人掌握效果并不好,在下节课实习教师进行回顾性训练时完成不了上节课所练习的课题,有15人不能够坚持训练两遍以上,仅有3人能够主动多遍重复实操,较好完成课业,巩固实习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实操过程中严重缺乏自律,教学过程本身缺乏有效监督,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具体措施太少。

"以考代练"的实习教法主要是根据上述理论而提出,它实施的基本特点是:1、在整个实习教学的过程中,从始至终贯穿考试竞争的环节,在4课时的一次实习教学中,最少应安排3次竞赛性质的考试;2、考试的结果要有所体现,做好有精神或物质方面的适当奖惩;3、每次竞赛性考试的设置要尽可能的明确实习目标,让学生目标明确,确保实习成果。它实施的基本措施(以4课时实习课为例):1、第一节课前30分钟,讲解操作要点、实操考试要点、实操考试注意事项等,第一节课后15分钟进行第一次实习考试,以考代练,完成第一个实习目标,一般来说,第一个目标是简单的"认识目标";2、第二节课前20分钟,对第一次考试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总结,以期给学生留下较为只管深刻的印象,再10分钟,讲解第二次考试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后15分钟进行第二次实习考试,以完成第二个实习目标,第二个实习目标一般是较难的"实际目标",贴合实际生产生活,有较高的目的性,在设置目标时,要注意实习的结果是否成功要显著,不要模糊,然后讲解,以此类推;3、最后一节课,总结前几次考试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实习所获。

第8篇

关键词:电气控制技术 教学改革 教学手段

《电气控制技术》是一门直接运用于工程实践的职业技能课程。根据高职教育特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应立足于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重点突出技能培养,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课程改革设计理念

以电气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及营销服务等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

1.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学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来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掌握职业能力。

2.学习过程即为工作过程的教学组织

引入企业的管理机制,建立班组体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任务书的发放、材料的领取,考核标准的制定等实施过程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3.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设计

教师制定工作任务书,学生通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修正、评价等环节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只是针对性的讲授、示范和引导。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整个教学内容设计为七个学习情境,以实际工作任务的分析、设计、操作等来实现教学目的。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创设真实氛围的工作环境

以职业活动为依据,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创设了真实氛围的工作环境,开展了一体化教学。将教室与实训室合二为一,形成仿真的工作场所,使教学过程变为生产过程,学习任务变为工作任务,使学生通过学习体验工作。

2.实施一体化教学

一是建立电气控制实训车间。模似企业组织生产,使学生在完整的生产过程中,得到职业能力的锻炼。二是工作任务计划的制定。学生收到任务后,通过自主学习,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包括任务分析、所需器材、实施内容及步骤、注意事项等。三是任务实施。学生领取材料、工具,进行设计、安装、调试。四是任务评价。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进行验收、评价任务完成情况。

3.双师指导

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双师指导教学。一是专任教师的指导。教师不再把能讲到的、能想到的都讲给学生,而是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帮助解惑。二是兼职教师的指导。对学生操作进行规范性的指导,规范学生行为,了解企业文化,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综合素养。

四、考核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实施多元化的考核,对团队合作、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主要是完成任务情况、工作态度及过程的考核;兼顾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注重形成性考核,即平时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考核与期末的综合性考核结合起来,将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融为一体。同时,借助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以证代考,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考核评价表

实践表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创建了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课程模式,学生学习的兴趣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玉梅,自动化专业“双证融通”教学方案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