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7 15:04: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生法制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我国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新版)明确指出:“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实现课程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这不仅表明法律素质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品德课堂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阵地,是增强他们法制观念的重要场所,而且进一步要求每一位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都提高认识,理性提升课堂法制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有效地指导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结构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教师首先将教材作为重要参照,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务,同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具体状况、自己的知识积累等因素,设置鲜明而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师的自由发挥空间更大了,教师的业务水平的要求也就提高了。
例如:我在九年级第七课《维护合法权利》的第三框《学会行使监督权》教学活动,打破了教材原有的教学内容结构,将第九课的内容,“珍惜并依法正确行使权利的内容,权利和义务之间关系”的相关内容融合到监督权的内容中,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学习监督权的意义,了解了监督权的内容,还进一步学习了如何行使监督权这一一脉相承的内容,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注重情感体验
思想品德法律知识教学内容一般较为抽象,教师将部分抽象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以音像、实物、图片等较为直观的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空间,活跃课堂气氛。教师既要利用好教材中已有的好的教学情境,又要努力创设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情境。
例如,我在九年级第七课《维护合法权利》的第三框《学会行使监督权》教学活动中,主要创设了以下情境:
①播放视频《吴门桥改造,人大代表行使监督权》,展现情境。
②苏州的网络问政新平台《苏州寒山闻钟》的相关内容描述情境。
③利用本校同学们为苏州环境治理向苏州市政府进言献策的图片场面再现情境。
④运用当前“网络反腐”的具体事件,用音乐渲染情境。
通过创设情境,在情感上吸引了学生,使学生产生了广泛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对监督权的意义、监督权的内容、怎样行使监督权的求知欲,从而主动运用已有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指导学生探究,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指导学生探究,是指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以主动地探究新知代替被动地接受知识,让学生在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所出示的问题必须符合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的探究题目科学合理。这就要求教师既缩小探究范围,又降低难度,并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和结论不一致性的问题供学生探究。
例如,我在九年级第七课《维护合法权利》的第三框《学会行使监督权》教学活动中,结合课文中的材料和前面所述情景,设置了一系列探究题目:
①由吴门桥事件可以看出,在我国除了通过人民代表行使监督权之外,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行使监督权?
②在我国,除了人大之外,还有哪些监督机关?
③作为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面对“寒山闻钟”等,应当持怎样的态度?
④“网络反腐”等事件,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参与民主监督,当好国家的小主人?
这些题目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四、课堂学法指导,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教师在实施学法指导时要有针对性,因人而异。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类型差异,对不同知识基础、不同个性的学生,分别施以不同的方法给予不同层次的指导,使他们易于掌握,学以致用。同时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还必须进行方法训练,使其达到自动化、技能化的程度。另外,还要做到点面结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
例如,我在《学会行使监督权》中,突出指导做主观题的方法,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紧扣材料中敏感的、富有含义的关键词,捕捉信息,归纳知识。在答题时具体要求学生做到:
①认真阅读。试卷给出的材料都是有用的,学生一定要仔细阅读,读出材料的关键词,读出材料的中心观点,即捕捉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②认真审题。就是揣测出题者的意图,弄清楚题意要求,这是解题的关键一步。
③回归教材。即根据审题情况找准教材中的知识点,确定知识范围。
④整理思路,组织答题。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筛选和提炼,注意答题的角度、层次和全面性,注意防止“走题”。
⑤回顾检查,查漏补缺,完善答案。
五、教学评价激励,促进学生良性发展
教学评价激励要求教师对学生全方位进行客观的综合性评定,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定的结果进行分析,形成操行评语及资料档案。我在法律知识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注意做到:
1.坚持开放性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目的是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而不仅是最后的学习成绩。如道德品质,学习的努力程度,交往与合作,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等。评价的项目表述可采用模糊数值,如“A、B、C”或“优、良、合格”表示。
2.体现灵活性
评价方式要多样性,如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并且加大自评的分量,提供反思自省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善于自省,形成自我评价—调整规划—自我监控—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
3.具有激励性
[关键词]卫生法学;中职教育;课程设置;医患纠纷;建议
健康是人类的首要福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生命健康权益的提升,一方面,卫生知识及其研究成果的运用促进了许多法律法规的产生;另一方面,卫生科学的发展使得法律思想受到了影响和启迪,卫生法应运而生,逐渐从原有的法律体系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快速和不断加强的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生态环境、卫生状况等关系到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通过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让人类的生命健康得到保护,建立一个健全的全球卫生法律制度也就显得尤为迫切。对此,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开设了这方面的教学课程和学术交流。
一、卫生法与卫生法学
卫生法是调整保护人体生命健康权益并规范人体生命健康相关活动和行为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医疗卫生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新的医疗技术、药品临床应用、医疗卫生管理等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和修改速度都非常快,随着卫生立法的涌现,卫生法学也就在此基础上作为一门新的独立的学科而产生。
二、《卫生法学》课程的地位与现状
卫生法学是研究卫生法这一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的部门法学,其内容包括法律基础、卫生法基础、公共卫生相关法律制度、卫生从业人员执业法律制度、医疗卫生管理法律制度、医疗纠纷处理法律制度等。卫生法律法规知识是医疗卫生人员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例,考试大纲已将卫生法律法规列入考试内容,考点能力的要求也逐年有所提高,且将卫生法规融入卫生伦理学、医院管理制度等相关专业试题中考察。尽管认识到卫生法学知识的重要性,但实践当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中职医学院校的学生对资格考试中因卫生法规部分所占考查分值比重低而存在轻视现象;法制观念的落后使得许多中职医学院校仍没有开设《卫生法学》课程;部分中职医学院校开设《卫生法学》课程后未聘请专业法律教师深入讲授课程内容;《卫生法学》授课内容多局限于理论,教学方法落后,未深入探究与临床专业课程、法律实践相结合等。整体来看,当前卫生法学的教育远不足以跟紧临床执业法律知识的脚步。
三、《卫生法学》课程在中职医学院校开设的重要性
(一)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面临着诸如公共卫生、市场经济、新旧知识更替、自然灾害等挑战,人类对于生命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需要法律机制来约束、规范卫生行为,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纳入到法治管理的轨道才能更好地协调卫生社会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二)课堂教学对医学院校学生“依法行医”观念的养成至关重要
医疗行为具有慎独性,“慎独”出自《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为有道之人在无监督的独立工作环境下,不做利己损人之事。医疗行为者往往有相对独立的工作环境,故而慎独是对医疗服务者的一种较高的道德要求。在校阶段是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时期,通过《卫生法学》课程的学习,熟悉掌握医疗诊疗规范与常规,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卫生法律法规的认同,同时对医疗行为有更正确的认识,养成依法行医的观念。
(三)有助于医学院校学生对医疗纠纷的正确认识和处理
2012年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发生一起恶性伤人事件,一名男子因为对医生的治疗建议产生误解,为发泄不满闯入医生办公室,用刀砍向风湿免疫科的医务人员和实习学生,造成一死三伤。这一事件除了直接导致数位医生死伤以外,对广大医务人员和医学院校在校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通过对卫生法的学习使得医学院校的学生能够对医疗纠纷有正确充分的认识,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对医疗纠纷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有助于事后正确处理医疗纠纷。
四、对《卫生法学》课程开设和教学的建议
(一)开设相关课程
为了巩固《卫生法学》的课程地位,建议未开设《卫生法学》课程的中职医学院校重视其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尽早开设相关课程;已开设《卫生法学》课程的中职医学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将《卫生法学》放置于基础专业课程的同等位置,适当增加理论与实践的学时。
(二)改革教学方法
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技能分析相结合,将网络、报纸中的新鲜案例引进课堂,采用讨论分析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实习阶段,就实习所在医院所发生的各类医疗纠纷进行收集剖析,作为实结的一部分,究其原,探其果,充分认识医疗纠纷,进而寻求合理规避医疗纠纷的风险。
(三)改革教学内容
一方面,做好与执业资格考试相衔接、社会实践相衔接,有针对性地构建《卫生法学》授课体系。另一方面,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适当增加国外卫生法律制度的比较学习。毋庸置疑,我国目前卫生法立法并不完善,卫生法学研究还相对滞后。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医疗卫生法律体系完备发达,卫生法学已成为显学。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卫生法律制度,可以丰富我国卫生法学研究的内容,填补我国相关卫生法研究领域的空白,将对我国法学研究起到强有力的推动力。
(四)聘请专业法律教师授课
卫生事业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社会公共卫生管理,卫生行政执法是政府管理全社会卫生的基本方式,卫生行政执法水平高低,不仅关系到改善社会公共卫生状况,提高社会卫生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问题,而且关系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问题。因此,提高卫生执法水平,必须要有一支既有丰富专业知识,又熟悉自己执法范围的卫生法律法规,乃至了解整个卫生法律体系基本情况的高素质的卫生行政执法队伍。[]因此,专业法律教师对于卫生法学的讲授有助于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行政管理和卫生执法,进而提高卫生行政系统人员卫生执法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崇其,张静.卫生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8.
[2]吴崇其,张静.卫生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2.
[3]李建光.卫生法律法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7.
[4]熊琳,王春雨.哈医大一院血案:患者刀砍医务人员造成1死3伤[EB/OL].(2012-03-25)
[5]LawrenceO.Gostin.全球卫生法[M].翟宏丽、张立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3.
摘 要:数学是中职学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但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数通过免试入学,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较差,如何学好数学这门课,已经成为教师们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实践研究,基于对现在中职学生的了解,介绍在实践教学中能激发中职学生学好数学课的一些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3-0070-02
一、 教学背景
1.数学课程的介绍
数学专业是我校牧医专业一年级必修的基础课,学好数学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前提,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学期初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及看法
笔者在学期初对学校牧医专业的92位学生以不记名调查的方式做了对数学课的兴趣及看法的调查,数据见表1、2。
表1 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情况
兴趣程度很感兴趣一般不感兴趣抗拒学习
人数0113744
表2 学生对数学课难易程度的看法
难易程度很难难一般简单
人数503660
通过学期初对学生的调查,笔者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的总体看法是:内容难、不感兴趣,有部分学生甚至是厌倦学习。很多学生说以前读初中的时候最怕的就是数学,现在一看到数学就头疼。面对这样的一个学习氛围,如何上好数学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
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
1.学好数学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
让学生知道学好数学课的重要性,许多学生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学了数学到底有什么用呢?”笔者在上课前问学生:“想不想当一位出色的兽医?”学生会大声地回答:“想!”笔者接着问学生:“想当一名出色的兽医,要不要学好专业课?”学生会大声说:“要。”接着笔者就把学生二年级需要学习的专业课要用到数学的课程给学生翻阅,告诉学生说:“许多学生都认为数学不重要,事实上以后的专业课有许多需要用到数学的地方,想学好专业课,想做位出色的兽医就必须先学好数学这门基础课,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才能更加出色。”
2.为提升学历做准备
当今社会的现在,学生中职毕业后在事业上想要更好的发展,必须提高自身学历,所以学好数学对提高自身学历有很大的帮助。
3.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许多学生在初中的时候数学成绩不理想,所以很多学生一看见数学就产生畏惧心理,觉得数学很难,自己肯定学不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课前问学生:“大家认为自己能学好数学吗?”许多学生都会回答:“不能!”于是笔者在课前准备了道很简单的数学题:a>b,且b>c,让学生比较a和c的大小。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能判断出a>c。然后笔者就告诉学生:“这属于我们这学期要学习的数学内容,还没讲课之前你们都会了,为什么还说自己肯定学不会呢?”然后分析学生以往数学学不好的原因:许多学生是学习的时候有了抗拒心理,或没有用心去学习或者以前的数学课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等原因造成的,而非智力方面的因素,然后再用一些励志故事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常会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该教师教的课程,所以培养师生间的感情非常重要。要当个学生喜欢的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了解学生,能与时俱进,课堂上适当讲点学生感兴趣、爱听的东西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记住每位学生的名字,让学生感觉到教师重视他、尊重他。许多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因为成绩一般,基本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现在有教师关注自己,就会觉得很开心,从而也喜欢这么重视自己的教师,继而喜欢该教师的课。课后有机会也有必要多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教法・激发中职学生学习数学课兴趣的体会
三、授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根据具体专业,简化教材
现在所采用的教材为大众化的教材,而里面的内容牧医专业不一定以后都得用到,所以根据具体专业简化教材是有必要的。因为现在的中职学生基础薄弱,学太多东西的话消化不了,学习的积极性及兴趣也会降低。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编写适合本学校牧医专业的校本教材效果会更好。
2.利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
在讲课前,利用现在先进的科技水平,制作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课件,当学生一看到屏幕上面出现有趣的动漫画面的时候,课堂气氛马上就活了起来,这为整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3.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课堂上必须注重与学生互动,经常提问学生,经常让学生做课堂习题,并且举行课堂知识小竞赛,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听不懂的学生要及时辅导,或安排已经懂的学生课后对不懂的学生进行辅导。只有学生学会了,才有兴趣去学习。
4.讲授课内容与专业知识及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授课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明白数学的重要性及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可以与专业知识及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的时候可以出应用题:“服用某种感冒药,每次服用的药物含量为a,随时间 t的变化,体内的药物含量为f(t)=0.57'ta(其中t以小时为单位)。问服药4小时后,体内药物的含量为多少?8小时后,体内药物的含量为多少?”这样的应用题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次课的知识,也与生活实际及和以后的专业课《药理学》联系起来,既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也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5.进行教学测评,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数学课对学生来讲比较难,所以每隔一段实际进行教学测评很有必要。一是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学生薄弱的环节加强指导,二是对于个别成绩不理解的学生也可以及时跟进。让原先没学会的学会,原先会的学生有机会表现,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结果
学期结束前对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及看法再一次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3,表4):
表3 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情况
兴趣程度很感兴趣一般不感兴趣抗拒学习
人数464060
表4 学生对数学课难易程度的看法
难易程度很难难一般简单
人数6294710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本门课的学习兴趣已经提高了很多。所以中职学生虽然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但通过科任教师的引导,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质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政治教学;兴趣激发
。
【关键词】政治教学;兴趣激发
政治课教学理论性强,内容枯燥乏味,能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为教师水平的高低的标准。本文试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略抒已见。
1. 选取现实中生动例子激发兴趣
求新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老师如果在教学中老是讲着万古不变、老掉牙的事例,与现实脱钩,学生势必提不起兴趣,也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为此,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那些生动有趣的材料补充到教学中,可达到启智激趣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按客观规律办事”时,我给学生举了“对牛弹琴”新例:大家都知道,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证明:定时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将耳机套在蕃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音乐。结果蕃茄长到2公斤重。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调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对牛弹琴”新例,不仅能激发兴趣,使学生理解知识时有新鲜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摆脱定势思维的束缚,增强创新的意识和勇气。
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习兴趣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是教师要爱学生,以爱结情,爱是教育的起点。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爱表现在学生身上,一要严之有道、严之有度;二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和蔼可亲、善待学生、肯定学生的闪光点;三要做到课堂上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更没有体罚,并且由爱产生的积极情感一定能转化为动力,激发兴趣。我在政治课教学中坚持用慈父般的爱来滋润学生的心田,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我班学生宿舍关心住校生生活,与学生们一起搞卫生、打蓝球、拉家常等,不仅增进了师生情谊,而且使学生的政治学习热情极大提高,可谓两全其美。
3. 运用人们熟悉的典故激发兴趣
典故通俗易懂,寓意深刻,符合人类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运动规律,因而为人们喜闻乐见。课堂教学中,引用典故,既能激发兴趣,又能给学生哲理启迪。在导入新课“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时,我首先讲了黄公嫁女的典故:齐国有一个姓黄的老相公,两个女儿都长得十分美丽,堪称天姿国色。但黄公为人喜欢谦让自卑,每与人谈起他的两个女儿,总是说:“小女质陋貌丑,粗俗蠢笨。”长此以往,他两个女儿丑陋名声便远近皆知,以致虽然早就过了婚嫁年龄,也无人求聘。后来魏国有个死了老婆的光棍汉,因无钱再娶,便到黄公门上求婚。不料婚礼完毕,揭开头巾一看,竟是一个绝代佳人。消息传开,人们才知道黄公之言不实,于是一些名门子弟都竞相争娶他的第二个女儿。
黄公的过分谦让殃及其女,事与愿违。这告诉我们:凡事都要注意分寸,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典故的趣味性,渲染了课堂气氛,集中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未知欲。
4. 注重时政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都能收看央视的《新闻联播》,让他们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同时把自已生活中的热点与焦点问题与教学内容相互联系,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由此可见,教者结合时事组织教学,不但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5. 运用含有寓意的漫画激发兴趣
漫画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形式,对人的感知活动有调节和支配作用。巧用漫画,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奥问题浅显化,便于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整体的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这一知识点时,我首先多媒体展示了一幅“拉车”漫画:一只大雁拉着一辆马车想朝天飞,一个兔子拉着这辆马车想朝前面奔,一条鱼儿拉着这辆马车想往水里钻。漫画使学生在笑声中认识到: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然后,我说到:“同学们,大雁、兔子和鱼儿,它们三个拉着同一辆车,方向不对,目标各异,尽管用劲不少,但把力量都抵消了,内耗了,怎么能使马车向前走呢?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团结才能力量大。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靠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这样做,既加深了理解,又升华了主题,让学生在愉悦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6. 运用恰当的比喻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
例如,把价值规律的调节、刺激和优胜劣汰三个作用,分别比喻为“棒子”、“鞭子”、 “筛子”;把价值规律的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分别比喻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把工业比做国民经济发展的“龙头”,那么其他工业就是“龙尾”,“龙头怎么摆,龙尾就怎么甩”;用“衣服和身子”的关系,比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用“开窗户与安窗纱”的道理,比喻对外开放与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关系等等。这些比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7. 寻找幽默的小笑话激趣
一、人类劳动、交往联系的增多和知识的扩大,促进了人类精神文化世界记事交流需求的产生。
1.人类集体劳动,加强相互间的协作,经过对外界事物长期的观察,反复接触,由看到的事物外部的各个现象、各个片面,而产生认识上的突变,形成了理性上的思维。在外界的刺激下,人脑形成了,喉部得到改造,人类产生了意识和思维,进而产生传达思维的语言工具,进入了通过语言交流精神文化世界的阶段。
2.劳动、社会交往联系的增多和知识的扩大,促进了人类精神文化记事交流需求。人类迫切需要通过记事来记录下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以便更好地认识世界和征服世界,为自己创造出更加适合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准确、简洁、通俗、易懂、实用和述而不论的记事科学开始产生和发展。最初产生的记事是口头记事,进而发展到实物记事,最后形成了文字记事。随着记事科学的产生,科学记事学,中国地方志学科产生了,并促成了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的诞生,其后为各学科研究起辅助作用的工具书也产生了。
二、记事科学方志体裁的形成和发展。
1.口头记事:起源于人类的口头传说和神话故事。由于没有文字,人们只能将自己经历的事情、加上个人不科学的想象代代相传,形成了历代相传的口头传说和神话。如中国三皇五帝的传说、伏羲氏教人渔农、创八卦的传说、女娲补天的传说、龙的传说、后羿射日的传说等,进而产生了宗教的萌芽。最初是对祖先的崇拜,后来又产生对天的崇拜。当人们看到植物的不断复生,又联想到人的复生,从而幻想出死后的天堂世界和冥间地狱世界,宗教思想产生了。这些都是口头记事阶段的产物。
2.实物记事:
(1)按大小绳扣、长短绳扣情况记事的结绳记事,发展到伏羲氏改结绳记事为画八卦、用长短横代表阳和阴的方法记事,在河南裴李岗文化舞阳贾湖遗址中发现的卦象文字中得到证实。它是我国文字的起源阶段。
(2)刻痕记事:如陶刻、石刻、金刻、木刻、骨刻、龟甲刻等。在中国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黑陶和彩陶刻画文化,进而发展到氏族中的妇女小雕像大量出现,发展到雕刻艺术产生和建筑艺术的产生。在刻痕图画中记载了大量古代人类活动的情况。
(3)画图记事从画图表意发展到图画文字,最后产生了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和象声文字,并产生了绘画艺术。如中国的文字,就属于艺术美的象意文字。
3.文字记事:文字记事是随着社会组织的发展和扩大发展起来的。
(1)氏族时期:氏族组织最大也就100多人,他们可以通过议事会和民众大会解决重大问题。由于人少,可记的事少而简单,表现为单一内容的记事。
(2)胞族时期:由两个以上的氏族组成的胞族组织是族外婚形成的结果。几个氏族组织合在一起,可记的事就多了一些,内容也复杂了一些,表现为复杂记事阶段的记事方法。
(3)部落时期:由几个胞族组成的部落在中国表现为从太昊伏羲氏时期至炎帝时期。由于不断出现战争,各地加强了管理和记事交流。伏羲氏统一中原以后设龙官管理各地和记事交流。内容多了,开始实行分任务、分类记事,将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内容按类分配进行管理和记事。炎帝神农氏设火官进行管理。少昊金天氏设14鸟官进行管理,那时已经出现了历正、司分、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事及工正、农正等具体分工。分类管理和记事,便于集中研究,认识事物变化规律较快。
(4)部落联盟时期:黄帝轩辕氏设云官六相24官员分管各事和记事交流。尧设16相、60官员分管各事,舜设22官员12州牧分管各事,记事的内容更加复杂,分类更加精细。
(5)国家形成以后:夏禹分九州,通过万国会盟形成王权。禹朝相传在会稽会盟时,防风君迟到、禹斩之。禹通过会盟,控制万国诸侯,设六卿120官员分管各事、分记各事。商控制三千余国诸侯,设事官和240名官员分管各地。西周控制一千八百国诸侯,设63675名官员分管各地各事并改事官官名为史官,设五史管理朝政,其中专设小史掌邦国之志、外史掌四方之志、职方掌天下图、诵训掌道天子、司会于郊野县都掌其书契版图。东周春秋时期有几百国争霸,战国时几十国诸侯争霸,到秦时统一中华,改史官官名为吏官,记事范围更加广泛。到西汉时期,县以上官员达15.2万人,人口达59594978人;疆域北到贝加尔湖,南到交趾、日南,东到辽东、乐浪,西逾葱岭至巴尔喀什湖,东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到青藏高原。在疆域扩大、人口增加的过程中,科学记事学中国地方志的志体体裁形成并得到了发展。
三、中国地方志书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中国地方志体裁的形成,地方志书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志书体例。
1.地方志书由单一志体向多体并用,以志为主的方向发展。地方志体的基本结构是横排竖写,以横为主。既然偏重横排,就缺乏整体形象、缺乏各部分之间的竖向联系、缺乏形象性和具体性。于是地方志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有用的体裁,用多种表现形式来补充自身的不足,主要吸收了述、记、传、录、图、表体及谱体、考体、略体等体裁,现只存七体合一。“图体”产生于氏族社会时期的画图记事,夏朝形成地图和各种示意图。如现存的春秋《中山兆域图》铜制版地图。秦时形成图经合体志书,宋时合并成多体志书。“表体”记事自周元王四年越长城长干之时起。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列有十表,东汉班固《汉书》列有八表,南宋《嘉定镇江志》首设郡县表,《景定建康志》形成多体并用志书。“传体”产生于春秋时期,在《孟子梁惠王下》中记有书传、自传、别传等传体,分人物传和事物传。东汉时刘秀为表彰家乡令南阳编修《南阳风俗传》,以志和人物记述为主要体裁。“序体”产生于春秋时期,在《诗经》、《尚书》等著作篇前都设有小序,南宋时期进入志书。民国时,黄炎培的《川沙县志》首设概述,但仍为序言。1984年董一博发表《论概述》一文后才形成今天的述体。“纪体”产生于战国时期的《鲁春秋》,又名《竹书纪年》。《吕氏春秋》中也有《十二月纪》。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中均有帝王本纪。南宋时《剡录》首列县纪年大事年表,《景定建康志》形成多体并用志书。“录体”产生于战国时期《公羊传・隐公十年》,西晋时将军府普设录事官。南北朝梁朝周兴嗣著《梁皇帝实录》。唐代各皇帝即位后均记前朝皇帝实录。南宋时《景定建康志》成为合体志书。元朝时录体转到结尾部分为附录至今。多体并用,唐以前为两体、三体合并,宋时转为五体、六体合用。到民国以后才形成七体合一志书。
2.内容与门类不断增多,形成自然与社会并列,内容广泛,无所不包的志书属性。从内容上看,最初是单一的地理环境内容,后来增加了社会、物产和风俗习惯等内容,如《禹贡》、《山海经》。之后又增加了历史内容,如《晋乘》、《鲁春秋》、《周志》、《郑志》等,还有介绍政治机构的《周官》。汉代出现了地、史、人相结合的志书,如《越绝书》、《华阳国志》。秦代的《秦地图》出现了介绍井田制的经济内容,汉朱赣的《地理书》增加了许多社会内容。隋代的《区宇图纪》以图、地理、社会为主。唐代的《括地志》以地理、物产、人物为主。《沙州图经》中增加了行政机构、教育、歌谣和古迹,开始将地理与政事相并列。北宋的《太平寰宇记》增加了政事、文化、社会和人物,首次将姓氏、风俗、人物、官爵、诗词、艺文等列为志书主体内容,使志书体例大变,从以地理为主转为以自然和社会并列的格局。南宋的志书内容涉及到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物的领域,志书开始了以自然与社会并列、地理与历史并列的范围。志书内容的变化引起了志书属性的争论,出现了清代以戴震为首的地理学派与张学诚为代表的历史学派的争论。民国时期,又形成史地两性兼有的学说。内容的增加,引发了门类的增加。《秦地图》一书有4个门类,即户口、人民疾苦、塞、山水。《越绝书》中有5个门类,即地理、建置、人物、都邑、冢墓。东晋南朝的张僧鉴编著的《豫章记》中有12个门类,即传说、旧事、古迹、建置、冢墓、地理、风俗、地名、故城、物产、山水、人物门类。《三辅黄图》中有14个门类。唐代的《沙州图经》中有19个门类。宋代的《咸淳毗陵志》中有30卷和60个门类。到元代的《大元大一统志》中第一次编修750卷,第二次编修1300卷,门类更是大增。门类随时间发展内容增多而增多。
3.体式不断变化。体式的变化又引发志书结构上的变化。最早出现的是“平列体”,诸多类目并列平行为一层,横排互不统辖。如《禹贡》、《山海经》、北宋的《吴郡图经续记》等志。此类体式门类清晰、一目了然、编纂省事,但缺乏整体性,适用于内容简单的地区和时代。“纲目体”,全书先立大纲,纲下分细目,以纲统目分两层或两层以上。一般分为按事物分类和按地域政区分类两种。南宋的嘉定《赤城志》、明代的嘉靖《河间府志》和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清代的《大清一统志》分属这两种分类法。“纪传体”,也属纲目体中的一种。它是先按体裁分类,如纪、志、表、传、录、考、谱等体裁,类下再分细目,也是两层结构。南宋的《景定建康志》也属这种类型,它是志书由地理向历史发展的标志。分期体,按时间分类。先按古,后按今。如唐代的《贞元十道录》、北宋的《舆地广记》,但南宋以后,方志横排分类已成定型,故以后就不再使用此类型修志,已被后人否定。1980年出版的《呼玛县志》和《台安县志》,前者先分期后分类,以时系事。后者纵横交叉,多数按时系事,也被历史否定,认为它们不属于志体结构。“三书体”,按志、掌故、文征三部分组成,志按体裁分类,掌故、文征记典章制度和文献专辑。因前后资料大量重复,除志体用著述体编纂方法被保留外,其他形式也不再使用。“三宝体”,总体以土地、人民、政事三大块为结构,门类太少,内容不易归类,也没有流行。清代出现的“编年体”,不分门类,以时为序,因果关系难究,也没能流行。“章节体”,即现在常用的体式,清末引入志书,结构是横排事物,大类为章、小类为节,具体事物为目,横排竖写,层层相辖,逻辑性强、整体性强,是这次修志使用的体式。“条目体”,由年鉴编法而来,条目比较分散、整体性差,但编排灵活,适合年鉴使用。
体式的变化影响志书结构的变化,志书由纵横交错不定型转为以横为主,以事分类,类为一志的格局。层次增加,形成层层相辖,按同一标准分层的要求。逐渐形成以社会分工和以专业、职能、社会位置分工相结合的结构形式。横排分类按事物、不按机构、不按时间已成定型。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系统论也强调具体事物要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功能性。其中整体性是其本质属性,功能性是其特征。志书体式的变化和结构的完善,是志书成熟的表现。
4.章法趋于确定。章法是志书编纂的内容要求和规定。
(1)编写范围:以现行区划为准,书不越界,书不越时,境内全写,不分辖属。这是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明文规定的范围。
(2)专志的编写要求:专志贵专。综合性志书中的每一个分志都属于专业志。要按社会分工与专业职能分类,专志贵专,横排竖写。按专业职能分类是专志的基本要求。
(3)记事的内容时间要求:详今略古,要抢救现状资料,特别是那些没有形成文字的资料。必须众手修志,上下结合,共同完成资料的搜集任务,现今的资料内容必须要全。
(4)设门类的规定:按整体性事物的要求规定,以类系事、类为一志、不分辖属。同类事物必须放在一起认识,才能更好地掌握该类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同一类事物在志书中只能出现一次。
(5)人物传的立传要求:生人不立传,是为防止假公济私,搞人情面子,古人一直遵从。
(6)选材重点要求:不唯上、不唯亲、只唯实,按志体要求办事。
(7)搜集资料的原则:广征博采,竭泽而渔、宁多勿漏。
(8)顺时记事,寓观点于记事之中,客观记述,使用第三人称记事。
5.志书的种类不断增加。按地域说,可以分为一统志、总志、省志或通志、府志、州志、地区志、厅志、市志、区志、县志、乡镇志、村志、边关志、所志等。按时间分,可以分为通纪志和断代(续)志。按内容和广度分,可以分为繁体志和简志。按专业分,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志、工业志、农业志、商业志、教育志、文化志、社会志等多种专业志。还可以分为综合性志书、专业性志书和部门志志书。在具体修志中要注意辨体,体裁错了,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合格。用部门志代替专业志不行,用史体代替志体也不行,年鉴体和志体也不相同。辨体很重要。
6.政府主持修志和连续编写已成制度。商周时期由史官主管地方志。两汉时期皇帝亲自下令修志,规定上报时间。新朝皇帝王莽还亲自写了一本志书。隋代形成官修制度,由国家组织修志。宋代中央成立“九域图志局”。民国成立省修志局、馆。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实行“一纳入,五到位”,由政府一位主要负责人主持修志工作,由政府公布修志规划。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地方志书,连续修志已成为制度。修志工作已经进入新的法治管理的历史阶段。
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重点是联系自身的思想境界、发展要求、工作思路、思想作风、管理服务等内容,深入查找制约学校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查找群众反映较多的热点难点等突出问题。通过组织生活会,进一步认清差距、发现不足,切实做到在思想观念上有一个大转变,在境界要求上有一个大提升,在干劲作风上有一个大改进,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二、会议时间与地点11月27日,学校五楼会议室
三、参加人员:学校党政班子成员
四、主题:“坚持科学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构建和谐校园”
五、方法和步骤
(一)会前准备
1、制定方案。按照县委、教育党委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组织生活会方案。
2、认真学习。组织生活会召开前,组织班子成员认真学习陈柱平、钟伟良、毛文国、徐元林等同志的先进事迹,使学习成果真正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和实际行动;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读本并与工作相结合,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摆正位置,解决自身矛盾、提高班子整体合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为对照检查、自我剖析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好工作准备。
3、广泛征求意见。组织生活会之前,在一定范围内通报会议时间和主题。围绕组织生活会主题,通过谈心、调查问卷等方式,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既要征求对班子集体的意见,又要征求对班子成员的意见。对征求到的意见要按照领导班子集体和领导班子个人分别进行梳理,属于对班子集体的意见,要在组织生活会上向班子成员通报,属于对班子成员个人的意见,由班子主要负责人在会前反馈给本人。班子成员要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正确的要诚恳接受并切实改正;不符合事实或不完全符合事实的,要实事求是地作出说明并要引以为戒。
4、撰写发言提纲。班子成员要围绕本次组织生活会主题和征求到的意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着重检查践行科学发展观、工作作风、本职工作、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深刻剖析思想根源,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及具体整改措施,认真撰写发言提纲。
(二)召开会议
会议程序是:通报本次组织生活会前征求意见情况;就开好组织生活会提出具体要求,并带头和引导班子成员发言;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制定整改措施;会议总结与形成会议报告。
组织生活会采取一人一议的方式,逐人进行自我剖析和评议。要按照“团结--批评--自我批评--团结”的方针,切实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增强组织生活会的实效。克服和纠正只谈工作不谈思想,只讲成绩不讲缺点,或者就事论事、敷衍了事的做法。组织生活会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1.提出我校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2.联系工作实际,认真检查自己是否存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对分管工作不到位”的作风;3.认真检查自己是否存在“漠视群众、脱离实际”的作风;4.认真检查自己是否存在“独断专行或软弱涣散”的作风;5、认真检查学校和自身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行为。
(三)会后整改
认真落实整改措施。要针对群众反映和组织生活会上查找出来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明确整改重点,落实整改责任,切实进行整改。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和会上查摆出来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找出症结,逐条逐项地制定明确具体、针对性强的整改措施。整改任务要责任到人、规定完成时限。属于个人的问题,本人进行深刻检查,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属于集体的问题,由集体研究讨论,制定整改措施。对近期能够整改的要立即组织整改,近期无法解决的要确定具体整改时限,并保证如期完成整改任务。对于组织生活会中适合通报的内容和整改落实情况,要在一定范围内以适当方式向党员、教师通报。
六、会议具体要求
(一)切实做好会议的指导工作
党组书记要加强对组织生活会的指导,高度重视并带头做好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切实开好本次组织生活会,不走过场,不走形式。
一、激发兴趣是学好技能的前提
由于多方面原因,职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业基础不良,在学业中受到的挫折太多,对学习有畏难恐惧心理。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信心普遍不足。重塑信心,培养兴趣最好,只有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方能达到最佳效果。作为指导老师,设法让学生对电子专业产生兴趣,是搞好教学的前提条件。为此,笔者对电子专业班技能课的教学采取了以下的一些做法:
以实例激发兴趣,上好绪论课。将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如声控、温控、触摸电路、光控、压控等控制电路的效果展示,这些作品产生的声音、灯光指示等动态效果,使许多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有效激发。
邀请历届学有所成的学生来校讲课,介绍电子专业的学习方法和工作经验,如何使自己学有所成,学有所为。让成就感,激发学生对电子专业的学习兴趣。
以技能比试激发兴趣。年轻人好胜心强,渴望成功,利用这一特点,组织小组间、班级间、学校间的比武。在竞赛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这得种活动,也促进了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条腿走路的良好习惯,能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要做和做好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在技能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搞好技能教学的重要前提。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中职学生在学习上多有挫折经历,自卑又爱面子,有问题又不敢问。怕老师说无能,因此在技能教学中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解除心理障碍。在技能教学中,要以鼓励为主,真心诚意地帮助学生协作解决,用平常心同学生沟通交流,当好良师益友。
技能训练提倡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即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争。同学之间通过互相帮助,而满足了彼此的需要。他们就能学到更多,学的更加愉快。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会技能。
三、讲究教法是学生学好技能的关键
传统教学中,一般是将技能训练和理论教学分开进行,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样不但浪费了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不利于学生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为此,要打破常规教学方法,采取二个结合,即一是将实验、实习与讲授相结合;二是将单纯操作与图上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实验、实习与讲授相结合。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制定辅导计划,分层次教学,突出理论与技能同步进行,将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创设了两条路子,理论知识较强的学生可以从理论方面入手,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从技能方面入手。如串联型稳压电源电路,工作原理分析难度较大,通过技能训练后,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工作原理。如循环灯电路,通过看效果,学生一目了然。这样把技能教学自然地渗透到理论教学中,把学生带进轻松、活泼、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这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激发了学习热情,效果非常显著。上好实验课不但可以验证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万用表的正确使用,是电子技能训练的前提,它尤如人的眼睛,万用表的教学突出量程的使用,特别是用得较多的量程,如电阻档、直流电压档,进行现场指导。焊接工艺是电子技能教学重要环节,在无线电装接中故障率较高,为此进行了焊接工艺训练,为了不挫伤学生成功的良好愿望,不宜采用新元件及电路板,宜使用旧电路拆装,这样学生按照某一电路装接成功与否都有合理的解释。在工艺训练中,特别要强调电烙铁握姿、焊剂、焊料的使用,同时要强调坐姿。在技能操作中狠抓基本功的训练,并定时定量进行考核,使学生逐步掌握专业和技巧。
单纯操作与纸上练兵练习相结合。对一些元件较多、线路较复杂的电路采用“纸上练兵”法。所谓“纸上练兵”法是指学生在理解电路原理和掌握电路接法的基础上,在作业纸上练习布线的做法。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消化和理解,逐步熟悉其原理对安装工艺做到心中有数。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节约时间,而且节省材料,事半功倍。例如,无线电中级工考核电路中,采用了集成电路,电路复杂、难度大,通过纸上练兵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分阶段实施教学目标
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来看,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回到实践中去。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技能教学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分阶段实施。从教案的准备,实物准备,示范指导,巡视指导,到结束指导等环节,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这方面主要采取了两个做法:
一、改革、完善法制教育的教学内容
首先,法制教育应该走出教育内容上一直存在的重刑法轻民法、重法律规定轻法制观念的误区。法制教育应当以大量的法律基础知识为主没有知识做底蕴,是很难形成法律意识的。但法制教育不应以法律的具体规定为主要教学内容,只注重法律条文的传授, 而不注重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启蒙和培养。应让学生学习领会具体法律的立法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立法精神所指引下的维护法律的思想感情和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
其次,教学内容应与中职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和思想状况的实际相联系,与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法制教育课程,如民法、刑法可作为学生的常规普法内容,,会计法、税法可作为财经类专业必修的法律等等。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法制教育的效果。
再次,法制教育的内容要紧跟形势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品质与意识又必将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法制教育与学校德育一样,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应把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教师应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平台,采取新颖、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而不是照本宣科, 搞生硬的说教。
(二)采用案例分析法
将抽象的法律知识讲授与生动、真实的案例相结合,往往能震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在教学中多选用典型事例和案例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 教会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 剖析违法犯罪原因。使学生对法律常识就会有真实的感受和切实的体验, 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分析理解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
教师应该在讲授中结合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需求,开展针对性强的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对疑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他们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的积极性、自觉性。
(四)开展多种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强化法制意识
适度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旁听审判、模拟法庭、观看法制专题节目,如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等。多让学生参与其中, 做到寓教于乐、讲求实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五)组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
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庭审观摩, 参观少管所, 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进行环保宣传、维护交通秩序等,让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能加深学生对头脑中的法律规范的理解,让学生的法制知识学以致用。由学法、守法升华到用法、护法。
总之,教师要只有从教学实际出发综合运用,才可收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才能够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法律修养的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探索》钟懿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
[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质的调查与思考》,彭斌,《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