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科的区别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科的区别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7 15:04: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科的区别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科的区别

第1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科学素质 探究和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新时期高中教育强调素质教育,我们所说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及文化的整体质量水平。人的素质包括多方面内涵,其中有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我们除了强调对高中生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进行培养外,更强调对高中生进行生物科学素质的培养。因为生物科学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构成因素之一,是生物学科的科学素质的集中表现。那么,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质是什么呢?生物科学素质应该包括高中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掌握水平、生物实验操作能力、思想水平和行为品质。广大高中生物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注意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培养和全面提高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质。

培养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生物科学素质是对高中生进行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高中生的整体素质水平。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把培养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质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方面,为高中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生物学科素质,我们应该重点关注高中生以下方面的能力。

一、提高高中生生物科学知识掌握水平

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知识水平是衡量高中生生物科学水平的重要方面。高中生物知识板块在教育标准中有具体要求,以确保高中生在毕业时达到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水平。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作为高中生物科学教育和知识水平的重要标准,是我们对高中生开展学科教育的重要标准和重要教学目标,我们要详加解读,严格根据规定内容开展教学工作,提高高中生的学科知识素养。

二、提高高中生生物科学能力水平

对于高中生来说,在学习高中生物的时候,除了要实现一定的知识目标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生物科学能力。这一生物科学能力水平直接影响高中生的科学素质,我们要对处在生物教育深化阶段的高中生展开细致入微的培养工作,具体可以从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能力。

1.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对于生物知识的学习来说,高中生的观察能力非常重要。观察和实验是生物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高中生通过能动的、客观的综合观察,从实验的宏观现象入手,揭示和认识微观变化的本质是生物学习的重要方法。高中生观察能力直接关系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效果和高中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所以,我们要把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基础能力来培养。

2.培养高中生动手实验的能力。高中生物是以生物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实验是高中生进行生物学习的基础。高中生在生物学习中不仅要通过生物实验学习生物基础知识和了解生物知识原理,更要通过动手操作生物实验实现对生物知识的主动探究,提高高中生的能力。可见,生物实验能力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我们要制定严格的实验操作标准,鼓励高中生动手实验。

3.培养高中生的生物思维能力。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思维参与,高中生的生物学习过程就是运用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高中生思维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高中生生物学习的实际效果。高中生的思维需要我们注重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锻炼思维能力。

4.培养高中生的自学能力。高中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在已有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高中生的自主性,让高中生自主开展学习和探究活动。培养高中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高中生学会学习。高中生的自学能力是其重要品质,在当今信息社会,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只有具有一定自学能力的人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被社会淘汰。

三、高中生物科学思想水平影响学生的科学素质

对于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来说,也要求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学科思想水平。因为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生物知识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的结论,是辩证唯物思想的重要体现,不是想当然的结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高中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让高中生保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生物、认识生物,还要培养高中生的环保意识,让高中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四、培养高中生良好的生物科学品质

高中生在生物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品质是高中生科学素质的重要表现,我们要加强培养。

1.培养高中生的生物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是高中生精力充沛地学习的动力。我们要让高中生明白生物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2.培养高中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基础。

第2篇

摘 要: 生物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学科,现如今却处于尴尬的地位。很多学生对于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不高,主动性差。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提出几点在生物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观点。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联系生活实际 强化实验 构建知识网络

生物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学科,一门实验性学科。现如今初高中生物教学却处于尴尬的地位:生物课程设置遭到排挤和冷落,很多学生都认为生物学科就是文科,就是靠死记硬背,对于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不高,主动性差,学生不愿意学。在这种境况下,我个人觉得生物老师要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入手,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此我个人提出几点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乐学、好学的观点:

一、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这一门学科,从字面上来看就是研究各种各样生物的一门学科,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跟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把书本上的知识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之中,这样学生对于身边的事物都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抽象的生物原理生物知识,同是又能够利用学习的生物知识来解决生物钟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多运用一些生活实际的例子或者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从中可以培养他们对生物的热爱,让他们喜欢上生物。比如说在学习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蛋白质》这节内容时,利用三鹿奶粉事件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蛋白质对生物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讲解脂肪的功能时以胖子和瘦子谁更怕热?杀鸡杀鸭时能够看到鸡鸭的内脏器官外包裹一层脂肪,从生活实际来理解脂肪的功能。不但联系实际生活便于理解而且使得学生思维活跃,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 注重学科间联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高中理科采用分科教学,在教学中一贯以来都是将学科知识划分,虽然这样能促进人们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但是过分强调学科知识反而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产生了片面性和局限性,缺乏对学科知识间的连接理解贯通,从而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说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物质鉴定试验中,还原糖利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要求A液氢氧化钠和B液硫酸铜先混合之后再用于还原糖鉴定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这一点在化学上就是直接用新制氢氧化铜于还原糖反应加热呈现砖红色沉淀。充分体现学科知识局限于分割后的条块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越来越强,在教学中中注重学科间的知识迁移,能够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突破学科的封闭性进行开放式教学,解决问题时联系类比相关学科,使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这样学生才会更喜欢生物,更乐于学习生物。比如说刚提到的关于还原糖鉴定试验可以将其化学反应原理讲明,就是用新制氢氧化铜鉴定还原糖的醛基。便于学生还原糖鉴定及蛋白质鉴定的区别。在比如说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探究光合作用有关色素的吸收光谱,温室栽培蔬菜用什么颜色的玻璃做顶棚产量更高。这些都涉及到物理中光的色散,物理的颜色等。都可用来启发学生回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的同学,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 将课本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世纪,生物技术高速发展的的时代,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高新技术都是与生物知识息息相关,比如基因工程培养工程菌进行生物制药、克隆技术培养器官移植材料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领域,所以在课堂上适当的引入生物科学的前沿技术,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生物科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激情与兴趣。

四、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完善知识体系,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高中生物知识换换相扣,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比如说必修一第二章元素和化合物就是为候命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等都打下了伏笔。生物学科前后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尤为的重要。例如李良老师在《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教学》一文中运用概念图的方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建构的以染色体这一概念为核心,构建的“染色体相关的概念图:[1]

〖XC傅媛琳1.TIF〗〖TS(〗 〖HT7.H〗

运用概念图的形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在帮助学生整理生物知识点的同时对不容易理清的各种概念和原理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让零散的知识体系化。同是也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是能够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获取一定的成就感。在简单有效的学习过程掌握知识,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五、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

生物学科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难懂,必修一中的细胞呼吸、光 合作用、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二中的减数分裂,这些内容都是大部分学生反映说比较难以理解过于抽象的内容,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单纯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起来掌握起来都很费解,学生解答问题也不是很理想。所以在学习这一部分抽象晦涩的知识时我都采用一些动画和视频的模拟细胞的呼吸、光合作用,在讲解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结合动画演示和引导学生构建物理模型的方式,将这些知识点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视觉、听觉并用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动脑、动手的机会,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的展现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贯通。

生物是一门生活科学,所以很多东西都与生活实际相关,相关的素材、图片等都很多。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采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动画等等,课堂容量相对较大,而且寓教于乐,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扩充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获得更大收获。这样从根本上让学生对生物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自然而然的愿意学生物,也愿意花时间自主的学习生物。

当然,要让学生乐学,好学,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作为教师本身,应该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感染力和个人魅力,尽可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生物感兴趣了,他们的才会自主的学习,乐于学习。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第3篇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而应该重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一、确立生物学科的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科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求本文由收集整理知、生活、做人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一)唯物的观点

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二)辩证统一的观点

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鱼的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家鸽的形态结构适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 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三)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

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构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落实主导、主体思想,实现课堂教学民主

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是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

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 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第4篇

关键词 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1教育目标及相关概念辨析

通过比较《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以及《教育学辞海》等多家看法,归纳其一致之处,教育方针就是由国家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其依据是政治、经济的需要,为的是实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等同于狭义的培养目标,即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或培养标准;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即教育想要大大的结果。三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1.1 三者的区别

教育目的比较抽象,实际上是理论术语,不由国家或政党来规定,而要由理论界探讨以求共识,因而具有不可操作性。

教育方针高度概括,是工作术语,由国家和政党规定,体现国家和政党的意识,直接面向教育实践、面向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但无直接的衡量指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和分解,也是工作术语,由国家规定,并具有更进一步的可操作性,有直接的衡量指标,如人才培养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结构目标等等。

1.2 三者的联系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理论表述,实际上就是确立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直接理论前提,教育目的的任何不科学、不完整必然带来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不科学和不完整。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操作定义,它本身取决于教育目的的深度和广度,而它的实际操作将产生对教育目的的反馈。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相对来说是教育方针的操作层面,更是教育目的的操作层面,其具体执行结果有助于直接检验教育方针是否切合实际,判断教育目的是够正确科学。

基于以上辨析,我们认为,无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从国家跨度上,对教育方针的比较都比对教育目标的比较更加宏观、有效,更具有反思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2课程目标

2.1 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是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它期望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素养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它是现代课程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介于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之间,起着桥梁转换作用。

2.2不同科目间课程目标的比较(见表1)

分析原因:

(1)生物、物理与化学三门学科都隶属于自然科学,在课程改革后其课程总目的是更加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和化学这两门学科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实验,在科学方法、问题判断、文化素养素质方面得到训练。所以物理和化学的课程目标在三个维度上是: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物科学虽然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课程目标或课程目的上当然也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但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从现象到本质,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所以,生物学课程目标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所以在高中阶段更多地关注学生在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和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而非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这点值得注意。

(2)生物学科学习的内容大都是生物学现象和事实,生物学概念(包括原理法则规律、理论等),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和能力,并形成一些至关重要的观点和态度。所以,对于生物科学的学习时课程标准对于知识这一维度更多的要求是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能力方面要求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3教学目标

3.1教学目标的概念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目标的统称。是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实现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障。

3.2教学目标的功能

其一,导向功能;其二,控制功能;其三,激励作用;其四,中介功能;其五,测度功能。

3.3教学目标表述的方式

表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因此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具体教学目标应采用可操作、可测评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认出”、“说出”、“背诵”、“辨认”、“描述”、“解释”、“说明”、“拒绝”等词,使其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行为条件:教学目标需要在表述中指明行为的条件,即影响行为表现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根据地图”、“不靠帮助或参考书”、“在十分钟内”、“利用网络环境”等。对条件的表述包括四种主要类型,即允许或不允许使用参考资料或辅助手段、是否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行为完成的情境。

(4)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4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一旦确定后,基本是静态的、不变的,而教学目标要依据学习情景、学生水平及个性差异不断进行调整。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通过每门具体的课程,而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加具体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何宝安.“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区别和联系[J].江苏教育研,1992(4).

[2]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课程标准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走进新课程丛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扎实严谨;教学方法

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求实、进活、求新”的教学三原则,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一、面向全体学生,科学施教

初中生物科学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例如在讲生态环境时做关于生物圈二号计划的专题讲座,在拒绝时会让学生观看中国拒绝的宣传片等。总之,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心。

二、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

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三、求严求实,理论联系实际

(一)扎实严谨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当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需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生物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

(二)联系实际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

四、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一)方法科学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生物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生物概念、探索生物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

(二)灵活多变。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五、转变观念,创新教育

“求实、求活、求新”三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有机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承,层层递进,求实是基础,求活是关键,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备扎实严谨的基础知识,才能转变成灵活的思维方法,最终表现出独特的创新能力

六、精彩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导入技能是教师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各种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技能。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紧扣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使其自觉地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师对新课内容的巧妙导入,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进而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做到成功地导入呢?本文就教学导入方式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导入。这种方式主要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或影片,甚至听一段解说等等,由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热情,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转入正题。

(二)借教具导入。授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教具,诸如:挂图、模型、实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图画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对于不熟悉的教具,马上就会提出疑问:“这是什么东西呀?”由此,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第6篇

关键词:教学;思维导图;创新能力;发散

生物科学课程是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生物科学知识,同时它也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在生物科学教学过程中,生物科学方面的内容多而且错综复杂,我们发现学生往往不能够很好地了解知识网络,不能够很好地掌握各个核心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又由于生物学科的课程不是像语、数、外主要学科一样,课程时间充足,这就导致生物知识复习的时间非常的紧张。所以,如何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掌握丰富的生物知识,提高复习效率显得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策略,本文就思维导图策略的应用进行了实践研究,以更好地运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一、思维导图的基本概论

思维导图是一种发散、放射性思维模式,无论是文字、图形、符号、色彩,只要是进入人大脑中的资料,都可以通过他们联想、分析、整理,然后由此发散出成千上万种分支想法,但是每一个分支又可以相互结合起来,逐渐形成整个构架。需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调动整个数据库进行分析,这样能够更快地得出答案。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运用思维导图策略

首先,老师要改变现在这种死硬的教学模式,要多多引导学生自我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教师要在上课之前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交流、预习生物科学知识,搜集各种相关知识信息,带着疑问走入课程,在预习的过程中,学会画思维导图,这样才能在课程学习中更好地集中精力,解决不懂的问题。

在生物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思维导图策略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题目并把自己所搜集到的相关信息运用到课程知识中,通过导图的运用,把课程中的各方面知识完美地衔接在一起,让学生一步步地去得到答案,这样更能让学生发挥课堂主体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还应该通过每个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具体分析,做到针对性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各方面的知识错综复杂,学生在预习制作思维导图过程中,不能做到很详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发现并且分析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因材施教,从而能够全面均衡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思维能力。

在制作和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将重心放在生物知识内容上,不要太过拘泥于表面形式而忽略了知识的学习。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是否正确地运用了思维导图,是否重点关注导图的内容,要逐步引导学生制作、使用思维导图,这样能够节省很多课堂时间,使教学知识通过思维导图清晰地呈现出来。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效果

思维导图中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知识点上,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寻找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抓住知识的本质特点,能够活学活用。同时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把各类知识进行详细的分类,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对以后的学习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生物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掌握重点知识,在后期的复习过程中,能够有条理地针对性复习,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学生在应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通过预习、交流探讨、创新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生物学习成绩的提高使学生能收获到一种喜悦与满足感,慢慢地学生自己会对生物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在制作和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培养自己的思维发散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各种知识内容的链接过程中,能够不断发散思维,进行创新,这不仅对生物课程是非常有效的,还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效率是影响深远的。

通过一系列的描述,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策略是非常有效的,它能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依然会有各种不足的地方,需要我们根据特定情况,特别处理。

参考文献:

[1]郭洪利.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

第7篇

关键词:人格;进取型人;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271-02

“人格是教育的本位”是现代教育的热门话题。人的行为、心理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尤其是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思想,一方面是时代对育人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格教育从根本上涉及到了个体内部价值体系的发展,从而重点解决了学习的动力问题,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进取型人格将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定位于主导者的角色,从而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反之,保守型人格的学生则倾向于固守自己的价值观,当对所学知识与自身价值观无法统一时缺乏进取精神和兴趣,从而无法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甚至厌学。

当前社会环境趋于多元化,青少年心理发展方向也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趋势,尤其呈现出对知识价值的认知度趋于淡薄的趋势。这必然会对教学效率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的改革,更多的发掘教材中的人格教育素材,不仅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和富于思想性,提高了教学的品味,而且与当前新课改情势下的促进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也是相协调的。

进取型人格区别于保守型人格的特点是在实现自我价值方面更为开放化,更乐于接纳新事物。这涉及到一个人的心理知识结构的整体。所以对教材中涉及到的人格教育素材进行适当挖掘有利于学生的心理结构的完善。

一、挖掘涉及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素材

中学生心理处于半成熟状态,一方面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另一方面对于人生价值的内容和方向又会感到非常困惑,甚至有时会很苦恼,所以他们是非常渴望获取这方面的指导的。现实中青少年学生大多是通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来“塑造”自我的,这样就缺乏充分的思考,缺乏行为的判断依据。有时还可能将一些坏的形象作为学习的偶像。其实在教材中并不缺乏“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的材料。通过对伟人的事迹的介绍,可以使学生逐步产生“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的认知。例如:在介绍孟德尔生平时我就用了三句话来概括:“出身贫寒,地位低下;酷爱科学,潜心研究;成果丰硕,未被重视”。我告诉学生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财富的多少,也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而在于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而且我们每个人也有能力实现这一点。

应试教育模式下,许多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在未来过一个令人羡慕的生活。所以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就决定了他们会急功近利、专注分数,而不注重科学素养;只注重知识的应用,而不注重深度;只关心解题规律而不在乎学科思想。我们的基础教育模式就决定了我们的学生缺乏献身研究动力和能力。所以我们渴望中国在自然科学上获得诺贝尔奖,却不知我们一直在抹煞学生这方面的潜力。

二、挖掘涉及竞争意识的相关素材

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是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进行竞争意识培养的。这有利于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和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我们的教育中缺乏培养学生参与竞争的内容。所以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状况普遍严重。

对高中生物学中关于以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的现代进化理论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革,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竞争意识的形成。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各个物种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但是由于资源和环境的有限性,生物必须经过生存斗争才能生存下来并获得延续后代的机会,这就是自然选择。生存斗争的主要方式就是同一物种内的竞争。只有更加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而不适应的个体遭到淘汰。也就是说,这部分个体代表了物种的进化或发展方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个理论延伸到人类社会,即人类社会也是在竞争中取得发展的,不同的是,人类社会不是自然选择而是社会选择,也就是说只是竞争的内容和结果不同而已,从内容上讲,在社会中的竞争取决于社会需要,所以学生应当懂得社会需要什么;从结果上讲,竞争中的胜利者就是社会的成功人士,是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代表,要鼓励学生勇于做更加优秀的人。进而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和技能对于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这方面的授课内容非常关注,教育和教学效果当然十分显著。

三、挖掘涉及文化价值意识的相关素材

第8篇

1、求实――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1.1 扎实严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当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需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生物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

1.2 联系实际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

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生物学奥秘包罗万象,新教材安排形式各异、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应注重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积极创造和谐的育人氛围,使每位学生都树立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热爱大自然、关注生物、维护生态平衡等,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完全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培养。新教材每章节前的情境解说图片,以及每节“课外阅读”,反映现代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生物学联系生产实际应用,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促进学生作为普通公民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

素质教育是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重视学生学业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品质、性情、个人条件、应变能力和个人价值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中学生物教育改革的目标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能力。我们应立足教学第一线,根据自身、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合实际的教研和教改活动,真正树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念。

3、教师的语言要活泼机智,应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

对初中生而言,学习的动力仍然主要源于兴趣,也只有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学习。如果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课前准备不充分,教法单一,上课照本宣科,语言平淡无力,则必然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或思想开小差。所以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准备各种教学用品,搞好新课的导入,尽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语言力求风趣幽默,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