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7 15:04: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

第1篇

关键词: 儿童音乐教育 情感调控 调控对策

一个成功的人,不仅要有较高的智商,还要有较高的情商。儿童音乐教育,正在于培养孩子的早期情感智力。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某些学校和教师低估了情感因素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以及对于音乐教育活动的影响能力。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情感智力,推动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必要增强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情感调控能力。

一、儿童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

在目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存在只注重音乐技能和审美能力,忽视对儿童情感调控的现象。久而久之,孩子们的个性形成和情感智力的发展均受到阻碍,如此缺乏情感、毫无人性化可言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困难重重。据有关研究表明,情绪愉悦的儿童身体健康,表现积极乐观,能勇敢面对生活困难,并且想方设法地解决。而具有消极情绪的孩子则更容易遭受打击,缺乏把握机会、取得成功的信心,这对他们以后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使儿童教育不丧失其原本的意义,让孩子们变得积极乐观,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勇气,以及完美和谐的人际关系,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注重儿童音乐教育中情感智力的培养和开发,不再只教授音乐技能,为孩子的情商发展设置障碍。

二、运用心理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调控儿童的情感

针对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现状不难看出,在孩子情感智力的调控这一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情绪情感实际上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人们的心理活动将直接反应在行为举止上。所以,情绪情感与心理变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如果在儿童音乐教育当中,我们采取将心理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发、培养和调控孩子的情感和智力,是否会达到良好的效果呢?在传统音乐教育中,儿童心理教育一直处于辅助地位,当真正把它运用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往往会解决很多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在这当中应该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主动在以音乐教学大纲要求为中心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找到音乐教育当中存在的心理教学意,使两者有力地结合到一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某儿童音乐教育课堂,教师让孩子进行音乐欣赏,当活动进行时,教师故意调整两段音乐的速度,使其一个快、一个慢,很好地营造音乐氛围,让孩子们学会认清不同节奏和速度的音乐曲目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情绪上的感受,很好地培养其调节情绪的能力。

三、调控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情感的有效对策

(一)为儿童制定相应地情感教育培养内容

音乐教师在按照教学要求认真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关注和培养孩子情感情绪的变化和调节能力。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在很大意义上影响其一生的情感和智力发展。那如何教会儿童识别、调节自己的情感呢?教师应该先从教学课本入手。在备好课的同时,注重融入一些相关的情感教育培养内容,让孩子们正确识别自己的感情变化,在音乐环境中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心情更放松、思想更积极乐观,继而形成良好的性格。在具体操作,老师可以收集有关音乐情感方面的素材,或者准备一些情绪调节方面的儿童视频资料,营造不同的情绪氛围,举办各式各样的音乐活动和游戏,将视频资料放映给孩子们看,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感并学会适时有效地调节,从而达到培养情感智力的目的。例如:某教师在儿童音乐教学中精心编制了一套音乐游戏《小狗跳舞》,引导孩子们热情参与,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孩子们随着音乐节奏舞动身体,尽情嬉笑玩闹,当教师把大狗和小松鼠做客的故事情节加入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模仿,玩得不亦乐乎,真正让孩子进行情感的宣泄和释放,并有效开感智力。

(二)通过情绪变化来开发、调控儿童的情感因素

每个儿童都处于了解这个世界、社会和自身的成长初期。情感因素的良好调节,对于音乐教育活动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教师们要对每一个孩子进行悉心观察、细致照顾,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喜欢做什么,有什么理想和愿望,等等,这正好与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为了使每一个孩子都有良好的身心发展,进一步提高其情感智力,老师们可以准备一些带有明显情绪变化的人物脸谱图片(如高兴、伤心、愤怒、平静等显示人物心情变化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使他们更直观、清晰地认识和了解情感的变化,从而达到学会调节情绪、擅长控制消极情绪的目的。例如,某儿童音乐教师经常给孩子们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同时允许孩子们跟着音乐节奏唱歌、跳舞,充分表达此时此刻的内心情感,并在结束后要求每一个孩子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们明白在不同环境氛围下的不同情感要忠实于内心的表达,而且使其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让不良消极的情绪远离自己,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情。

(三)将积极向上的情绪带入音乐教学当中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教书育人首先要懂得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所以,在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师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日常教学中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积极肯定的眼神及真诚亲切的教育态度鼓励孩子、培养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潜移默化地被老师影响,不自觉地模仿和学习,从而变得更有自信、更具活力、更真诚。那么,自然而然就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培养孩子的情感智力起到不小的作用。

四、结语

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情感因素的调控是发展音乐教育改革、提高儿童情感智力的重要任务,要大力全面地贯彻实行。本文通过分析儿童音乐教育现状,指出情感的调控对音乐教学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教学对策,为教师们指明教学方向,对未来儿童音乐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裴静.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注意幼儿情商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8,09:151-153.

第2篇

(一)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陈鹤琴先生认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并且儿童具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音乐教育是儿童所自觉要求和接受的。他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出生后不久,音乐就易于让他入睡,并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幼儿园的孩子,对于音乐的需求和能力更进一步,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表现。同时,他反对把音乐作为一种特权,他认为儿童喜欢音乐的天性,是不分国家、种族和性别的,音乐应该成为全人类享有的一种权利,幼儿也应该享有,并有能力享有这一权利。而且,音乐教育的关键期就在于学前阶段。因此,音乐教育应从儿童开始,幼儿园应特别重视音乐课程。

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陈先生非常注意环境对儿童喜欢音乐天性的熏陶、培养和激发。他认为儿童虽然具有音乐的天性,如果没有适合他们音乐教育的环境,他们的音乐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儿童音乐教育的环境是整合的,成体系的,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的参与,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承担的。只要为儿童创设适合的、全方位的音乐环境,特别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音乐环境的创设,就会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儿童音乐的兴趣、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反对单纯音乐技能培养,主张“从内心而歌”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

陈鹤琴先生反对把音乐教育技能化的倾向,指出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更应该注重的是它的审美价值。

他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教育是要注意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我们中国应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新精神来改进陈腐、呆板的‘艺术’教育。”[1][p.86-90]所以,儿童唱歌应以反映精神面貌为主,不能偏重于演唱技术的教学。满足儿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第一要务,培养技能是其次的。陈鹤琴先生对于音乐的情感陶冶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指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人和音乐交融,由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引起身体和精神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用音乐来陶冶儿童性情,“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2][p.401]陈鹤琴先生提倡用音乐激发人们团结一致、爱国向上的精神,非常注意发挥音乐对儿童良好品德与人格的培育作用。而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国人甚至连国歌也不能普遍地会唱,更谈不上个人的情感、团体的精神的激发和表现。所以,他主张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唤起民众爱国的精神,就必须特别注重音乐教育。为此,陈先生亲自为儿童和幼师的学生创作歌曲,用歌曲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良好品德的熏陶,鼓励学生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三)使儿童生活音乐化,儿童音乐教育生活化、综合化陈鹤琴先生批判当时幼儿园音乐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反对把音乐教育仅仅作为课堂内的唱歌或舞台上的表演。他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他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游戏、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认为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3][p.345]同时“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4][p.401]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他设计了“整个教学法”,把各科围绕儿童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各科不能分,就连科目和儿童也是不分的。

他主张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给儿童;提出儿童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的主张;提倡实施综合化、整合化的教育;反对“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分科教学;提出音乐教育要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把音乐教育融入各领域、科目的教学之中,形成音乐教育的系统。同时,不能只是学校的音乐课上有音乐,还应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相融合,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

(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儿童音乐教育“中国化”

陶行知先生批判当时幼稚教育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对陶先生的批判非常赞同,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要走民族化之路,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不可盲目崇洋。他说“: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幼稚生听的故事,唱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许多是从美国来的。就连教法都不能逃出美国的范围。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环境均不相等,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对中国未必合适。”[5][p.75]陈先生提出办园要适合国情,鼓励儿童音乐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主张运用民族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鼓、磬、钵等,这些既易于获得,又便宜,对儿童的教育具有与西洋乐器一样的价值。陈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创作和改编儿童歌曲,运用民族乐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努力对当时儿童音乐教育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

二、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从幼儿教育机构正式成立之日,“儿童中心”就成为儿童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准则,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特别是杜威更是明确提出“儿童中心”的理念,被称为“教育上哥白尼式的变革”,陈鹤琴先生秉承杜威的先进理念,提出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时至今日,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不从儿童出发,重“技”轻“人”的现象。按照陈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做到:

1.让儿童都能享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是每个儿童所喜欢的,但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喜欢上音乐课,也不是每个儿童都能在音乐中获得乐趣,原因是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功利”,只关注几个优秀的“小音乐家”,不能顾及全体儿童特别是音乐技能发展较慢的儿童,音乐教育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和优势,成了许多儿童的痛苦和失落。因此,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时,我们不应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只关注少数音乐特长儿童,而应让每个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享受带来的快乐,享受生活的乐趣。应做到不论儿童音乐能力的高低,不论儿童声音是否优美,让每个儿童都能体验音乐的美和生命的价值。

2.让儿童音乐教育动起来

陈鹤琴先生把儿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把“做”作为教和学的中心,认为教学要围绕“做”展开,认为“做这个教学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6][p.68]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应该把音乐转变为儿童表演、游戏的形式,而且应该让儿童自由表现,因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表现情感的方式。比如,在音乐响起时,我们可以让儿童站起来自由的按照旋律、节奏跳舞、表演,可以让幼儿根据音乐的体验去模仿动物、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等。既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体验、欣赏和理解,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又能促进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游戏是儿童所喜欢的,儿童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游戏,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易于受到良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就会很快的去认知、体验和探索,就会积极学习。儿童感知动作思维占优势,但凡能成为其动作操作对象的物体,他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儿童音乐教学要溶入游戏,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快乐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内容上把儿歌故事化,让儿童去表演;也可把儿歌学习形式游戏化,让儿童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获得发展。

4.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特点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幼稚园要有幼稚园的歌曲,要有幼稚园的节奏”[7][p.290]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要,儿童音乐教学中,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环境都应适合儿童。从内容讲,儿童音乐教育应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简单便于儿童掌握的儿歌;从形式讲,可以用团体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但也要顾及每个儿童的特点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同时应提供各种玩具、道具帮助儿童体验和表现音乐。从方法上讲,儿童音乐教学应从音乐的整体入手,应儿童完整的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切不可为了记忆歌词把一首优美的音乐分割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违背儿童整体认知的特点和音乐自身的规律;从环境来讲,要选择优质的光盘磁带,创设渲染音乐情感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应为儿童创设轻松的心理氛围,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之中。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也可以让儿童教儿童,相互促进。

5.儿童音乐教育加强“情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情商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它对人类的情感起着陶冶、净化、启迪、培育的作用[8]。因而,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的“情育”功能,培养儿童的情商,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9]

学前儿童遵从“唯乐原则”,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他才愿意探索,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因而应充分运用音乐对儿童情感的陶冶作用,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学会体验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激发儿童的良好情感和积极态度。同时,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儿童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可以利用音乐教学激发儿童的想象,创造性的去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和其他儿童合作、分享。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回归生活”的课程观

1.儿童音乐浸润于一日生活

音乐本来就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创造而生,让枯竭冷漠的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儿童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10]

我们要把音乐融入儿童的一日生活:早上让孩子听着熟悉、激昂的音乐入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幼儿园的活动氛围,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和探索的愿望,高高兴兴的开始一天的幼儿园生活;餐点听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营造一个温馨的进餐环境,优美的旋律能使幼儿安静下来,增加食欲,有助于细化吸收;伴着抒情、缓慢的摇篮曲午睡,让幼儿回味到母亲的爱和温暖,幸福自然入梦;利用音乐引导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可使幼儿不知不觉的形成习惯。

2.儿童音乐教育与各领域教学相融合

《纲要》指出“各个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还要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相融合,形成合力促进儿童发展。

一方面,各领域可以利用音乐这种儿童喜爱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利用音乐促进儿童运动的兴趣、缓解儿童的紧张,也可以利用配乐进行声情并茂的语言教学,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背景,协助各领域教学的需要。

另一方,音乐教育要自然的融入语言、科学等知识,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社会情感,与其他领域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做到家、园、社会相统一

儿童音乐教育不单是儿童教育机构所能单独承担的,音乐教育要融入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融为一炉,而使儿童整个生活达于音乐的境界。”[11][p.402]这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融为一体,使儿童就能时时、处处都沉浸在音乐的熏陶之中,欣赏到音乐的美,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在各种场合自由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三)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民族化、本土化”的价值观

1.儿童音乐教育的民族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如果不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就谈不上继承、弘扬和发展,更谈不上走向世界立于世界之巅。因此,儿童音乐教育“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12]

现在,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如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科达伊音乐教学法、美国综合音感教学法和日本的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等,也有许多儿童音乐教学演唱国外的歌曲、使用国外的乐器,当然在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歌曲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国外好的东西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再有,作为儿童阶段的音乐教育应以普及教育、情感陶冶为主,应该使儿童音乐教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因此,这些国外乐器、歌曲甚至教学形式的引进,必须立足于我们本国文化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2.儿童音乐教育的本土化

我国地源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地都有自己本地的文化特色和音乐传统形式,这些都是进行儿童音乐教育的宝贵资源,音乐教育也必须顾及这些因素。

第3篇

【关键词】高校 学前教育 音乐 课堂教学

3—6岁是启发学前幼儿艺术潜能的最佳时期,若能对其实施科学的音乐教育,则将为幼儿未来的艺术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音乐教学在学前教育中显得格外重要。①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我国高校学前教学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能力,满足幼儿园教学实际需求,积极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全面构建学生音乐教育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我们一方面需要不断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应该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进而有效提高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素质。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学法课程未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在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均未对教学法课程引起高度重视的现象。从学校角度来说,基本上只注重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教学法课程的建设,原因就在于其认为教学法课程较为简单,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因而降低了其教学的效果;教学法课程任课教师则很少去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其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的实际需要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是导致目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幼儿园教学实际需要的重要原因;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思想上未引起高度重视,缺乏学习的动力,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教前备课、教学活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②

(二)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性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学前教育教学中,学前音乐教育教学课程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太合理的现象,使毕业生在某些方面无法达到幼儿园学前教育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要求。以音乐教育教学课程而言,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听课和评课、观摩、试教等实践活动来将所学理论与实际教学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教育理论逐渐转化为教育行为。③

(三)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素质考评中,所采取的评价方式与其他教育理论课程没有太大的区别,基本上都是以技能课和理论课的阶段成绩与期末成绩按比例计算。不管是阶段成绩还是期末成绩,几乎都是以随堂、书面的形式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仅不能够全面检测出学生对音乐教育教学课程的真实掌握程度,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构建合理的学前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一) 明确培养目标,重视音乐课堂教学

首先,作为高校管理层,要明白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同时鼓励教师对现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堂教学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尤其是课程安排、师资选派甚至是科研经费方面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其次,对于音乐教育教学课程任课教师不仅需要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修养,还应该增加到基层幼儿园实践,这样才能让任课教师充分了解和熟悉幼儿心理特点、幼儿音乐教学特点,及时掌握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际需求,进而在学前音乐教育教学课程中,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还需要多开展一系列的各种比赛活动,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对音乐教育教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基本的音乐素质。④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教学模式大多以集体课为主。笔者认为,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及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教师应以集体课为主、小组课为辅、个别课攻坚的综合立体式教学模式,有效提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三)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所开展的音乐教育教学课程,目的是为了有效充实幼儿教师音乐的理论以及锻炼其音乐教学实践的能力,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考核而言,不仅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加强对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

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评价体系,需要在原来理论知识考核基础上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评。在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中加入音乐教学技能考核,学生只有通过模拟教学或幼儿园试教活动,经过由任课教师和几名学生代表组成的考评小组的考核,认定该学生达到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基本教学技能要求后,方可通过该科目的考试。这样可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更好地胜任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⑤

结语

学前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各项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启发学生的艺术潜能,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音乐技能以及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因而各个高校在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实施多样性音乐课堂教学模式,进而让课堂教学更具灵活性与实践性。

(注:本文为杭州师范大学2011-2012年度人文社科振兴计划项目“浙江省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质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RW010;“杭州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支持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HNUEYT2011-01-002;杭州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创一流工程”专项经费课题“基于学生发展为本的学前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重构”课题成果之一)

注释:

①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②党爱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反思与改革——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44.

③吴扬廷.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探索——以长江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艺体方向)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54-55.

④王懿颖.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4篇

一、音乐能力倾向的含义及其研究历程

1.音乐能力倾向的含义

能力倾向(aptitude),是指人类在学习某种事物之前,对学习该事物所具有的潜在能力。〔1〕能力倾向通常分为两种:普通能力倾向(general aptitude)和特殊能力倾向(specific aptitude)。普通能力倾向指人类普遍具有的一般能力倾向,包括智力、言语能力、数理能力倾向等;特殊能力倾向指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表现出的特殊能力倾向,例如舞蹈能力、美术能力倾向。音乐能力倾向是一种特殊能力倾向,通常指个体学习音乐所具有的潜在能力,有预测个体在音乐领域的学习可能达到何种程度的作用,因此是个体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础。

2.音乐能力倾向的研究历程

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的施通姆普夫(C. Stumpf)和匈牙利的雷维兹(G. Revesz)就开始通过简单却系统的小型音乐测试对儿童的音乐能力倾向进行探究。1919年,被称为美国音乐心理学之父的西肖尔(Seashore)研发出了第一个标准的音乐才能测试工具《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量》(Seashore Measures of Musical Talent)。这个音乐才能测试工具旨在测定个人在音乐、语言、自然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听音能力,适用于任何语言、任何民族和任何文化。〔2〕它的出台标志着音乐能力倾向的研究正式成为一个科学化的研究领域。它先后在1939年和1961年作过两次修订,对于今天的音乐能力倾向研究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其后,《夸尔瓦瑟戴克马音乐测验》(Kwalwasser-dykema Musical Test)《德雷克音乐能力倾向测验》(Drake Musical Aptitude Tests)及《温格音乐智能标准化测试》(Wing Standardized Tests of Musical Intelligence)等测试工具相继推出,掀起了学界对音乐能力倾向研究的热潮。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音乐能力倾向研究处于停滞阶段。其主要原因是,音乐教育界对音乐能力倾向的理论产生了争议,尤其是以西肖尔为代表的音乐能力倾向先天论同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默塞尔教授为代表的后天论相互对峙,致使人们对于音乐能力倾向的认识无法统一,从而客观上影响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3〕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很多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工具出现了信、效度问题,导致研究结果难以为信,进而导致音乐能力倾向理论无法对音乐教学产生有实际价值的指导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怀着挖掘和发展每个儿童的音乐潜力,让儿童在音乐的陶冶下成为享受音乐之美、拥有音乐教养的文明社会人的理想,戈登基于其多年从事音乐学习过程与个体差异关系研究的经验,重新编制了系列科学化、标准化的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工具,从而把音乐能力倾向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峰。

二、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理论的內涵及要点

1.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理论的内涵

戈登认为,音乐能力倾向是学习音乐的潜能,〔4〕这种潜能是与生俱来的,是个体进行音乐学习的基础,是遗传与早期经验结合的产物。它受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的双重影响。戈登通过研究发现,音乐能力倾向水平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与智商分布情况极为相似。音乐能力倾向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的人数均约为14%,另外,只有约2%的人音乐能力倾向非常高或非常低。〔5〕戈登认为,与智商相同,个体的音乐能力倾向是可变和发展的,儿童早期的音乐环境质量是决定其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戈登非常注重早期儿童的音乐教育。

在定义音乐能力倾向时,戈登还特别强调其与音乐成就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音乐成就是习得的音乐。〔6〕诸如器乐演奏和声乐演唱,这些更多依靠音乐技巧和相关训练获得的音乐成就是无法用来评定个体的音乐能力倾向的。音乐成就是个体在习得音乐知识与技能后的外在音乐能力表现,音乐能力倾向则是个体进行音乐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潜在能力。音乐能力倾向是音乐成就获得的前提与基础,因此,一般而言,高的音乐成就意味着高的音乐能力倾向,而高的音乐能力倾向不一定代表高的音乐成就,因为音乐成就的获得还依赖于系统的音乐技能知识学习与相关训练。对此,现代心理学的大量研究也已证明:能力倾向是个体学习的潜能,而成就是个体学习的成果,虽然高成就的人必定具有较高的能力倾向,但能力倾向高的人不一定表现出高成就。〔7〕

2.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理论的基础

1975年,戈登提出听想(audiation)一词。该词是戈登取audition和ideate两词的词义自造的合成词。其中audition是名词,表示听觉的行为或机能;ideate是动词,表示形成观念或进行思考。1999年,新版英文字典加入了关于听想一词的解释。但对于听想一词的含义,戈登曾进行过多次重释。2011年,戈登对听想所作的最新解释是只有经过大脑听想的声音才是音乐,个体在脑中对耳朵听到的熟悉或陌生的声音进行同化和理解时,听想便发生了。〔8〕实质上,听想就是用音乐的语言和思维来聆听、分析和学习音乐。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戈登的听想不是音乐想象或音乐联想。音乐想象预示着可能出现的生动的音乐图景,不需要对音乐本身的同化和理解,而听想却需要。〔9〕也就是说,听想这一过程是在对音乐本身的同化和理解之上结合音乐展开的想象,它是个体对音乐的意义进行建构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忽视音乐本身,天马行空的幻想。

戈登认为,音乐听想是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基础。如同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过程,个体只有在音乐思维的基础上对聆听到的音乐加以合理内化、平衡、重新建构,才能不断促进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因此,戈登的音乐学习理论重视教学生学会对音乐进行听想。他曾说过,假如你能够听想音乐,你就可以学会创作和即兴创作。〔10〕

3.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理论的维度

长期以来,音乐心理学家对音乐能力倾向的理解一直存在着格式塔完形理论和原子理论两种对立观点。以欧洲学者为代表的格式塔论认为,音乐具有一元性,或者说具有整体性,因此音乐能力倾向应按各部分能力组成的整体来评定,且音乐能力倾向与个体智力水平高度相关。而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原子论者则走向了另一极端,认为音乐能力倾向是多向度、多维度的,它包含多种能力成分,但这些能力与个体智力水平无关。戈登的音乐能力倾向理论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类似。他认为,同多元智能理论一样,个体的音乐能力倾向也是多方面的,每个方面的发展程度是不同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与总的音乐能力倾向水平具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戈登所认为的音乐能力倾向具备完形论和原子论的双重特征,是多维度能力。他认为音乐能力倾向由音乐创造力、音乐记忆力、音乐智力、音乐表现、音感、节奏感、声感、音高、音色、音质、音准、平衡、调性、力度、速度、旋律、风格、和声、重声、辨别时间等至少二十个维度组成。戈登认为,其中的调性与节奏感是最为重要的两种音乐能力倾向。〔11〕关于音乐能力倾向的测量,戈登认为,应将其看作是由局部构成的整体。

4.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理论的发展

在戈登之前,许多学者,如皮亚杰、布鲁纳、蒙台梭利等都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学前期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对幼儿今后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以及最终达到的水平极为重要。〔12〕戈登的大量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戈登发现,儿童的音乐能力倾向是可变的、发展的,以9岁为分界点可分为发展期(0~9岁)和稳定期(9岁以后)。大约9岁之后,儿童的音乐能力倾向水平趋于稳定,很难再像9岁前那样呈持续增长的发展状态,虽然儿童音乐能力倾向测试的分数会逐年增高,但该分数在团体中所处的百分等级范围相对不变。〔13〕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儿童9岁之后进行的音乐学习是无效的,而是意味着儿童音乐能力倾向稳定后的水平会影响甚至制约其后天音乐成就的获得。也就是说,9岁以前是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如果忽视对儿童的音乐教育会导致其音乐能力倾向的衰退,乃至消失殆尽。〔14〕由此可见,早期音乐教育对个体一生音乐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5.戈登音乐能力倾向的测试

戈登主持编制了多套音乐能力倾向测试工具,根据其对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划分理论可分为发展期音乐能力倾向测试和稳定期音乐能力倾向测试。其中,发展期的测试工具有《初级音乐听想测试》(简称PMMA)、《中级音乐听想测试》(简称IMMA)以及《奥迪》(Audie),稳定期的测试工具有《音乐能力倾向测试》(简称MAP)和《高级音乐听想测试》(简称AMMA)。MAP是戈登最为著名的音乐能力倾向测试工具,自出版以来已在美国等世界上10个国家得到了广泛运用。

戈登强调,音乐能力倾向测试工具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帮助家长和教师了解儿童目前的音乐能力倾向发展水平,检验家庭或集体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并对音乐能力倾向发展水平滞后的儿童进行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而不是对儿童音乐能力进行评价与筛选。〔15〕

三、思考与启示

戈登的音乐能力倾向理论为早期音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戈登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证实,9岁之前,儿童的音乐能力倾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出生到6岁的这个阶段对个体的音乐能力倾向发展极为重要,这个阶段的音乐能力倾向发展会受环境与教养的交互作用影响。戈登的音乐能力倾向理论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正确看待幼儿的音乐成就,努力促进幼儿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根据一个人的音乐成就水平来推测其音乐能力倾向,例如她钢琴弹得那么好,因为她是一位音乐天才他唱歌走调,因为他音乐天赋不高,这是一种普遍但又失之偏颇的认识。教育者与家长要明确认识音乐能力倾向与音乐成就的关系,不能以幼儿的音乐成就来判断其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水平,更不能指望通过大量的音乐知识学习与技巧的训练来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倾向。音乐能力倾向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并且在9岁之前是不断发展的,以技能训练为依托的外在音乐成就无法真正反映幼儿实际的内在音乐感知与学习潜能。因此,以音乐成就来评估儿童音乐能力倾向发展水平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虽说高音乐成就的儿童具备高音乐能力倾向,但不能说低音乐成就儿童的音乐能力倾向就不高,教育者与家长要正确看待儿童的音乐成就。

戈登的音乐能力倾向理论告诉我们,早期音乐教育对保持及促进兒童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早期非正式或正式的音乐学习经验对幼儿音乐能力倾向水平的维持至关重要,早期刺激性的音乐环境缺失会导致幼儿音乐能力倾向的衰退,甚至消失殆尽。〔16〕因此,教育者和家长要及早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避免错过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最佳时期,以努力促进其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

2.注重学前期非正式的音乐教育与指导

非正式或正式的音乐教育及指导对维持儿童与生俱来的音乐能力倾向具有重要作用。戈登的非正式音乐教育是与正式音乐教育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专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相对的概念。与正式音乐教育不同的是,在非正式音乐教育中,教师不注重对幼儿进行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17〕戈登指出,非正式音乐指导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适宜于0~3岁幼儿的非结构化的非正式指导,即家长或教师对幼儿的音乐学习没有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具体的计划;另一种是适宜于3~5岁幼儿的结构化的非正式指导,此时,家长或教师应为幼儿的音乐学习制定专门的计划,关注幼儿在音乐学习中的体验,但对于幼儿实际能达到何种音乐成就没有期望和要求。

戈登认为,幼儿早期的音乐教育应以非正式的音乐教育和指导为主,正式的音乐教育和指导则可从幼儿5岁以后开始。这一观点与我国于2012年颁布实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艺术领域的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与创造的目标不谋而合。学前期作为幼儿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关键期,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音乐感知和体验,使幼儿能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音乐学习过程,并善于表达和想象,在此基础上产生即兴创作的可能。在学前期,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注重对幼儿开展非正式的音乐教育指导,即为幼儿创设丰富的音乐环境,结合体态律动、戏剧表演和音乐游戏等引导幼儿多样化的音乐感知与体验,要更多关注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和学习品质发展情况,而不是音乐成就。即使是在学前中后期开始引导幼儿开展正规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教师也宜将较为抽象的音乐知识,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加以呈现,切忌盲目灌输,已免导致幼儿对音乐学习产生厌恶之情。

3.重视聆听的音乐教育价值,为幼儿创设高质量的浸润式音乐教育环境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与语言一样,是以听为基础的。个体在还未出生时,就可以听见外界的声音了,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虽无法理解听到的声音,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外界声音的无意识吸收,这种无意识吸收可为其日后有意识的语言和音乐发展做好准备。有研究表明,幼儿在3岁前无意识吸收的语言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其日后语言表达与阅读能力的发展,早期丰富的语言环境对幼儿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影响。戈登认为,与语言学习一样,早期丰富的音乐环境对幼儿的音乐能力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婴幼儿只有及早接触音乐,才能无意识地积累音乐经验。婴儿虽然还无法理解听到的音乐,但这种无意识的经验积累是其日后有意识聆听的基础。人类的语言思维活动依赖语言,同样,人类的音乐思维活动依赖音乐语言,音乐语言的积累是音乐思维活动重要的基础与前提。戈登认为,只有大脑中有一定量的有关各种旋律、节拍节奏规律、不同调式风格等音乐语汇的积累,个体才能有可能对所听到的音乐进行理解、同化,从而为正确的传达与表现奠定基础。幼儿在音乐环境中聆听及无意识积累的音乐语汇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日后的音乐听想能力,并影响其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因此,一个高质量的浸润式音乐环境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现实中,除部分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许多幼儿园班级中很难见到独立的音乐区角,有些班级甚至没有任何与音乐活动相关的材料。音乐区角是幼儿能够自主感受与欣赏、表达与创造的音乐学习空间,是高质量的浸润式音乐教育环境在幼儿园区角创设中的重要体现。高质量的音乐区角既要求空间位置选择适宜,又要求环境创设舒适且富有童趣;既要求投放的音乐活动材料具有安全性、丰富性、多样性和有效性,又要求能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不断变更材料,从而使幼儿在高质量的音乐区角活动中实现音乐能力倾向的发展。此外,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还可将音乐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如,平时注重选择多种风格(如不同时期、文化、节拍、调式)的优秀音乐作品供幼儿欣赏,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如集体和个人聆听、亲子聆听、体态律动、音乐游戏与戏剧表演等)引导幼儿聆听音乐。

此外,高品质的音响设备也是高质量音乐教育环境创设的关键因素之一。高品质的音响设备不仅能够实现对音乐作品原声音质的还原、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之美,还能够避免劣质音响效果乃至噪音对幼儿听力的损害。

4.树立体验-愉悦式的学前音乐教育观,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第5篇

天津市人口福利基金会天津市人口计生培训中心《家庭&育儿》杂志

活动支持: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媒体支持:《今晚报》 《渤海早报》 今晚网 渤海网

活动承办:贝因美集团 天津市瑞德国际早教中心

测评方式:

问卷调查+现场测评

调查问卷由业内专家和专业机构共同设计完成

现场测评将重点着眼于婴幼儿运动能力的多个维度。

专家团队:

此次抽样调查测评活动专家团队实力强大,是

确保最终结果科学、权威、实用、有效的有力支持。

为更好地了解天津市0~3岁婴幼儿心、智、体、能等各个方面的成长状况及早期教育现状,由天津市人口福利基金会、天津市人口计生培训中心和今晚传媒集团《家庭&育儿》杂志共同发起。在全天津市范围内开展O-3岁婴幼儿成长状况抽样调查测评活动。10月20日,该活动全面启动。

此次抽样调查测评活动,将获取可供研究的有关0~3岁婴幼儿成长状况及早期教育现状的大量数据,为进一步科学分析并制定婴幼儿成长指导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并将惠及广大年轻父母,解决父母们的育儿困惑,给出科学、专业、实用、有效的育儿建议。同时逐步培养年轻父母们现代、自然、乖乖学、理性的育儿理念。

韩映虹

天津市政府督学

天津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套顾问

天津市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郭亦勤

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幼儿园教师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

天津市学前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天津市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

区慕洁

中国著名早教专家

“万婴跟踪”节目首席专家

撰写《中国儿童智力方程》等多部著作

瑞德(中国)集团特聘专家

张巨河

资深教育顾问

多元智能专家

香港蒙特梭利教育协会顾问

Elaine Yang

儿童心理教育专家

儿童音乐教育专家

KindyROO(瑞德)大中华高级培训师

郭建国

中国儿童基金会教育专家委员会专家

劳动部“育婴师职业”专家委员会专家

育婴师职业培训首席教授

全国妇联心系新生命“种子I程”专家委员会专家

中国管理科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France Glascoe

儿童发展评估专家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儿科部教授

国际儿童发展评估专家

世界多种筛选测试的创始人

Sally Goddard博士

脑神经发育与学习教育专家

英国IMPP总监

将脑神经教育与学习能力相联系的创始人

Jane Williams

第6篇

关键词:音乐;环境;兴趣;能力培养

一、现状分析

1.音乐氛围差,资源利用率低

在幼儿园的整个教育教学中,音乐活动只占了很小的比例,基本上每周只安排了两个音乐教学活动,虽然也穿插一两个音乐游戏,但基本上都没能很好地开展。幼儿园里深受孩子喜欢的、优美的歌曲越来越少,幼儿接触不到更多的、优秀的中外歌曲和音乐。

2.传统音乐教学模式还占有一席之地

传统的音乐教学,忽视对音乐美的感受力、表现力的培养,教师没有去调动幼儿的情感和生活经验,师幼互动少,不能使他们主动地、愉快地体验音乐艺术的美感氛围,不能更好地让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体验艺术地表现出来。

鉴于以上几方面的认识,我们提出了“关于在音乐环境中培养小班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及能力提高的研究”,旨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运用音乐环境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二、具体实践措施

1.利用多种方式,培养小班幼儿的兴趣

(1)在美妙的欣赏天地中,诱发幼儿倾听音乐的兴趣,将音乐有机渗透在一日活动

每个幼儿都有一双音乐的耳朵,虽然他们年龄小,接受能力却很强。因此,我们为孩子创设了一个欣赏天地,尽量让幼儿多接触音乐。通过老师的演唱,并借助录音、视频,让幼儿欣赏、倾听悠扬的歌声、优美的旋律,把幼儿带入诗一般的意境。同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在一日生活中引导幼儿自发地开展音乐游戏。

(2)在充满魅力的墙饰天地中,激发幼儿学唱歌的兴趣

墙饰是孩子天天都要看到和接触到的事物,为幼儿创设一个新颖美观的墙饰天地,以激发幼儿唱歌的愿望,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唱唱跳跳与墙饰有关的内容,对幼儿来说既熟悉又新颖,能调动他们学唱歌曲的兴趣。小班幼儿对色彩倍感兴趣,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创设了丰富多彩的墙饰,而且内容贴近于生活、贴近于音乐,以激发对音乐的兴趣。如,我们布置了“托马斯音乐火车”,孩子们看到托马斯火车五颜六色的车厢,七彩的音符,都特别的兴奋。

2.利用音乐活动,培养小班幼儿的能力

(1)培养幼儿创造能力

要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在教育教学中一点一滴扎实地积累。因此,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我们结合音乐本身的特点,为幼儿创设多种条件和机会,使幼儿的创造能力得以发挥。在开展音乐活动时,我们尽可能地提供有利于幼儿进行想象、创造的示范,已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加深幼儿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2)培养幼儿想象能力

在音乐活动中巧妙地运用幼儿感兴趣的音乐游戏能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促进幼儿智力开发,培养幼儿想象创造等各种能力。所以,我们在组织幼儿欣赏乐曲的同时,还要引导幼儿欣赏音乐大师的生活和社会背景,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欣赏者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如,组织幼儿欣赏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时,我们结合挂图及人物图片想象、创造性地讲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充分调动幼儿想象力,激发幼儿想象能力。

三、成果

经过实践,我们感到在音乐环境中培养小班幼儿的音乐兴趣并提升他们的自信、想象和创造力是可行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1.在美妙的欣赏天地中,诱发幼儿倾听音乐的兴趣,将音乐有机渗透在一日活动中是幼儿自信心在音乐课上的基本保证

2.在充满童趣、和谐、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才能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中的美,激发幼儿的创意,提升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才能让幼儿乐于展示自己,并从中体会到快乐

当然,音乐环境的创设一定要充分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包括音乐的选择和墙饰、区角的创设。在各种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运用能使幼儿感到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语气,对幼儿的行为、表现、动作等给予关注和肯定,那么幼儿就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种种鼓励,也就从这种鼓励的态度中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笑容、身体接触等无声语言比简单的一个词汇更能调动孩子的情绪。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重视音乐教育,明确培养目标

“研究表明,音乐能使人产生意想、联想、帮助自我实现,唤起人深层意识结构中潜在的东西。音乐能激发人原始本能,也能抑制这种发挥潜课程功能的重要手段”。幼儿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音乐教育对幼儿一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忽视甚至轻视幼儿音乐教育的现象很多,在各式各样音乐兴趣班众多的背后,更多的是出于功利的目的以及盲目的心理和随众心理。对于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很多人并不了解,因此,我们必须纠正上述的两种错误现象。让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真正了解音乐教育对幼儿身体的发展、语言的发展、知识的发展、情感和意志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起着的重要作用,转变原有的陈旧观念,认清新世纪形势下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使儿童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幼儿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对唱歌、旋律、倾听等音乐内容的兴趣和热情,教给幼儿感受和表现音乐美的方法、手段和途径,使他们有能力以声音、节奏为手段去表现所感受到的音乐情感,并能够富有热情、表现力和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幼师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毕业后,到幼儿园去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音乐技能,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和素质,使幼儿能够健康和谐地全面发展,而不是培养她们个个都成为音乐家。

二、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素养全面的新型幼儿师资,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幼师音乐教育的质量。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丰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增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教师应经常通过良好的示范演奏和深入浅出的理解来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以一种兴趣浓厚、积极舒畅的心情接受教师指导。

(二)注重伴奏能力的培养。首先对一些幼儿歌曲伴奏曲式、调式、风格、情绪进行分类,并对和声及伴奏音型进行分析,以此帮助学生掌握编配歌曲伴奏的规律。其次,让学生多作编配儿歌伴奏的练习及音阶琶音练习,熟悉各种大、小调的音位,以便在以后教学伴奏时灵活运用,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边弹边唱的习惯,做到心、手、口一致,从易到难。通过训练,达到学生能够运用自如地弹唱。

(三)开设欣赏课。对幼师学生适当开设欣赏课,也是十分必要的。欣赏课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想象、理解、鉴赏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理解作品,以提高对音乐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分析能力,还要识别音乐作品的年龄适应性,什么样的音乐作品适合何种年龄的幼儿,敏锐地察觉音乐作品内涵,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将音乐作品的教育潜力转化为幼儿的发展。

三、加强修养教育,提升幼师整体素质

第8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幼师 音乐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办好学前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由此,作为职前教育的幼儿师范教育就成了幼儿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也引起了社会更多的关注。

音乐学科作为幼师的一门重要专业技能课程,其教学成效如何,不仅关系到幼师学生的培养质量,而且直接关系到学前儿童的成长,甚至于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推进。《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学大纲》指出:“音乐课是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一门必修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陶冶情操,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有正确审美观和创新精神的、合格的幼儿教师。”

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音乐课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同样给幼师专业的音乐教育带来了改革的启发与影响,在幼师专业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的今天,参考基础教育的音乐教育改革理念,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基础教育的音乐教育理念同样适合学前音乐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使儿童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也是幼师专业音乐教育改革的理念依据之一。

素质教育推进以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领域内,特别在基础教育方面,升学考试竞争仍十分激烈,这种教育的特征是“标准化”: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都是整齐划一的,缺乏灵活性和选择性: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趋向同一,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个标准化、缺乏个性的过程。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的兴趣受到影响、创造潜能受到压抑、个性得不到发展,这从根本上违背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客观规律,严重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背道而驰。

笔者认为,这种应试教育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传统的单一智能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一定数量的智能,而且在幼年时期即可以被测出,与其所受训练和成长环境关系不大,用纸和笔等工具可以很容易测出,这种理论强调具有高智能的聪明人,做什么都能做得很好:而具有低智能的迟钝的人,干什么都是低能儿。其带来的直接教育后果是:标准化考试和统一制式的学校教育,应该说,我们的社会快要变成一个完全考试化的社会了,如果某一件事是重要的,就值得对此进行考试:如果某一件事无法通过考试得出结果,那么它可能就是不重要的,大家都很少对此持怀疑态度甚至乐于接受这种评估方式。按照这种学校教育统一观的教育思想,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成绩的进步,应该由频繁的正规考试来评估。因此最重要的学科就是那些适合采用这种考试方法评估的学科,如数学、科学等。那些正规考试难以驾驭和控制的学科和课程,例如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学科,在持这种观点的学校里,最不受重视。

根据传统智能理论,绝大部分幼师学生是统一考试下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说是“标准化”考试下的失败者,因此,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幼师学生是“差生”、“笨蛋”、“弱智”等,在她们进入幼师学习之前,就给她们贴上了“标签”。难道她们真的是这样智能低下吗?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与现代教育观念相悖的,也是对智能的一种误读和无知,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幼师学生在语言和数理智能方面的弱势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掩盖了她们身上存在的优势,这种优势一直潜在着,只不过被忽视了,更不用说开发了。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当代世界著名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经过多年对相关交叉学科,特别是神经科学的研究,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和实例的观察分析,提出相互独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智能:音乐智能、身体一动觉智能、逻辑一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研究所多年来最重要的科研成果之一。该理论以1983年《智能的结构》为标志,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探讨,已日臻完善,它的出现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们探讨音乐教育的价值,特别是幼儿师范音乐教育,开发被传统智能理论认定为失败者的幼师学生的其它智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音乐智能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智能,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物潜能,我们教育的任务应该是开发这种自然存在的潜能,特别是在语言与数理智能方面处于劣势的幼师学生,因为传统测量心理学认为,我们的学生缺乏普遍的智力潜能,而多元智能理论则认为。我们的学生缺乏发展逻辑一数学智能的潜力,人在某个智能领域的强项并不意味着他在其它方面也一定强,这个道理对智能弱项也一样成立。因此,我们面临明确的教育选择,需要寻找教育的替代方法,转换教育手段。加德纳认为:对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接受程度,取决于有关学校是否重视学生的差异性,是否重视艺术教育的功能。

笔者在长期的幼师音乐教育实践中,深知幼师学生在文化课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但也认识到幼师学生在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比中小学生具有较大的优势,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多幼师学生具有音乐方面的潜能,另一方面,幼师学校有较好的音乐教育环境,使得学生身上的音乐智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