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7 15:04: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数学教学诊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实施策略
引言
在新课标实施以来,初中数学教学课堂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下实现高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和实际应用。下面探讨初中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理念
何谓“有效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的教学。主要指的就是教师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能力,在特定的课堂范畴和时间范畴里,用尽可能少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效果,并实现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1]。
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具有现实意义,且富有挑战性的。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交流等教学活动,还要创设有趣的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原因与必要性
初中数学教学应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课堂上每位学生所接受到的东西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和个人接受能力问题,会导致学生对一堂课接受的程度不同,有的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而有的学生却没听懂,这种接受差异的悬殊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课堂时间少,或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又一重要因素。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模式、手段和方法,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下,全面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目,初中数学与其他科目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客观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使之更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改革的基本需求。因此,在现今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很有必要的,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
三、提高出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为了解决现阶段普遍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高。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如下。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地开展分层次教学。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不是针对少数人的教学,要求“人人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每个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初中数学教学采用的是教条化的统一授课模式以实现公平公正。但是,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长环境和自身不同的智力发展状况、兴趣爱好,使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如仅仅是为了追求群体间的公平,必然会影响有效教学的开展。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人为本地开展数学教学,分层次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练习与作业、考核与评价等,将学生的数学水平分成几个等级,因材施教。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融洽的师生关系,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因此,在初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使课堂不再枯燥乏味,改变学生在课堂中容易出现的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性质”时,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方形,让学生归纳长方形的性质,然后在长方形上添加线条,继续让学生总结,利用多媒体将添加线条的长方形变换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图形中归纳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牢固掌握新知识。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对各种问题做到基本了解,强化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面对学生发出的疑问,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从分析问题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自己寻找答案[2]。
(四)实施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各个教学环节与多样的评价方式相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爱上数学学习。
结语
新课改为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重大的改变,为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模式的展开提供了新思路。只有不断地创新、探索,有效教学理念才能为初中数学教学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学案相对于教案来说侧重于学生的学,而教案则侧重于教师如何教。所谓的学案就是教师在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知识储备,并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在消化教材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把学习的目标、要求、内容和学习方法等要素有机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中而编写的一个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案。就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学案式教学是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由教师提供教学所需的教具、实物等,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地提供策略方法,对学生适时地进行情意培养,加深师生感情,从而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辅助学生根据学案和教材进行自主创新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应用学案教学模式呢?下面就来谈一谈初中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
二、初中数学学案教学模式构建以及运用的研究
(一)初中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构建
学案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并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学案教学是一种激发和调动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也是高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策略。初中数学学案的构建有六大部分组成,学案的编写分为三条路线即知识线、学法线和能力线,其中知识线为明线,学法线和能力线为暗线,以知识为主线进行学案编写,将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贯穿其中,使得知识线、学法线和能力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最优的教学体系。学案的构建一般分为:课前诊断预习—设置问题情境—自主探究活动—例题点拨精讲—知识拓展延伸—学习反馈评价。
1.课前诊断预习。课前诊断预习重在诊断和新知有联系的旧知以及对学生掌握的情况,是学情的诊断补偿,可选择基础的填空题、选择题,让学生在课前提前完成。其次,教师还要主动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了解学生的方法有调查学生、学生质疑、小组汇总。通过了解学情,发现问题,进而进行补偿教导,为新知的学习扫清障碍,有利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2.设置问题情境。设计的教学情境以“问题”为导向,学案教学要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丰富的、有内涵的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提出问题的意识,是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推动力。教师只有设计了较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才能培养出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一个成功的问题设计必须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否则就难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也就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空间。
3.自主探究活动。自主探究活动就是开展多种多样的有创意的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勤于动手动脑,通过积极有效的活动,探究学生学习的任务,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交流讨论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数学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一定要控制好讨论的规模和速度,切忌长篇大论,要短小精悍、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在讨论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集中解决,使教师真正起到主持人的作用,适当补充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思考、人人体验、人人有收获。
4.例题点拨精讲。例题点拨精讲就是要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和有效的条件下,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反馈的疑难信息,注重学生认知方法的传授,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高妙的教育机智,更精湛的业务水平。所以在讲述初中数学问题时,数学教师可通过点拨和精讲来处理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
5.知识拓宽延伸。在讲授完一堂初中数学课后,要注意课堂练习的巩固,它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补充和完善。课堂练习要紧扣目标、现场训练、限时限量,教师要做好学生个别辅导工作,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方法和技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对于学生的应变能力的培养、开拓思路、活跃思维等都是非常有益的。
6.学习评价反馈。学习评价反馈是知识的运用和升华,通过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检测题目,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加强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
(二)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089-02
一流的教育需要先进教育理念的支撑。新课程明确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新的学力观。
在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上,课改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学生发展为基点的“三角形”课程理论,从而结束了课程在“学生中心”或“社会中心”与“学科中心”之间的“钟摆”现象。新课改中,进一步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培养目标,强调学生的素质处于不断的发展状态。这种教育思想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发展”,与“学生中心”、“学生本位”教育思想有着明显不同的侧重,它是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现上的统一。
在培养要求上,课改提出了“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要求,新课改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要“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这种精神,学校及时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学力观念上,课改提出了关于态度、技能、知识三元合一的基础学力模型,从而结束了重知识还是重能力或者重态度的片面理念。在总结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新课改对学力内涵进行了再认识,构建了基础学力模型基础上的、以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为内涵的、再生性强的教育体系。基础学力的核心第一是学习态度,是否肯学、爱学是决定学业成败的关键;第二是学习能力,学生要能够自学、善于学习;第三是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作为态度与能力的载体,它也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发展性学力是指学习主体为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自我素养、持续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的集合,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并包括具有作为发展能力载体价值的再生性强的知识,特别强调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创造性学力是指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学习主体所具备的探求态度、批判与创新能力,以及开放而多维性的知识的集合,包括以创新精神进行探究、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能用批判眼光进行学习与理解的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特征的能力,以及对知识开放性、多维性的认识。在这三位一体的新型教育模型中,三要素并不是处于同等地位,这是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会实践、能创新为根本立足点的。
初中数学教学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对于深化初中课改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狠抓教学要点的举措,是落实学生基础学力培养的重要内容。目前,初中课改正处于关键时期,以培养学生基础学力为目标的数学教学模式,无疑是深化初中数学改革,落实相关改革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学力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重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学会求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近几年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培养初中学生的基础学力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现作如下阐述:
一、创新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
关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力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在,也要关注学生的未来;不仅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强调人的学习后劲与持续发展。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因此,初中阶段要把学生学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作为课堂改革的核心——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堂设计,努力把学生培养到“会学”的境界。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是落实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这就强调初中数学教学,要基于课改精神,立足“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思考和探究,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遵循大纲要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性或合作式等一些类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创新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教学情境的创新。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中,要基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有效的教学情境,去调动、启发学生思维活动,以强化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认知、自我获取的能力。
二、狠抓知识要点,强化“自学、议论、引导、创新”
初中数学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狠抓知识要点,强化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注重发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开放生成的课堂教学特征,在优化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学力。本课题所构建的课堂模式不仅是一个简单传播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知识的再生产过程,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意识,同时也要转变教师观念、全面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引导的辅助作用,精讲课程内容,巩固基础知识的应用和拓展,并配以相应的学生练习,这种师生“精讲多练”的方式,对于优化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精讲的过程中,不是僵化的知识传授,而是基于探究性或问题式的教学活动,以互动交流的方式,实现课程内容的讲述,这种模式下的精讲,突出了教学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适合于初中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同时,教师的讲要利于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诸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以明确好教学目标,这便于系统性教学方式的形成。
三、激励学生的自我总结,强化自我基础学力的认识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内容的接受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激励学生自我总结和反省,以强化学生的自我能力的认识。学生要针对自我学习的表现,诸如课堂反应、活动探究情况、作业情况等,进行自我学习状况和状态的总结,以及时发现自己能力上的不足或缺失,这点对于落实培养学生基础学力,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自我总结报告,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以引导学生“快乐的学、积极的学、有能力的学”,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而且强化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些都为初中数学教育的改革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多元的评价体系,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基础学力推波助澜
在评价准则上,课改提出了四大转变:一是变学业评价为学力评价。学力内涵的突破必然引起评价内容的转变,而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突破要求我们扩大评价领域,建立包括认知的、技能的和情感的,兼顾态度、方法和心智发展以及人格等方面的多元化评价模式;二是接受性评价与主动性自我评价相结合。改变单一被动的评价形式,建立既来自教师的接受性评价,又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自我评价的新型评价体系,以增加评价的丰满度。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这种二维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三是变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
在评价形式上,为严格依据评价准则,并进一步贯彻于整个评价过程中,新课改提出了多元化的评价形式: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学段终结性评价、等级考试、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学分确认等。这些多元化的评价形式,以往我们虽然做了,但显得很不够,尤其是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即随堂的教学评价,它包括对学生提问和答问评价,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以及阶段性、单元性考查等。日常性、阶段性考查要控制好频度、难度和采用适当的形式,注意发挥对学生情况的诊断功能,也可以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档案,因为学生个体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功能,就必须做到及时将评价结果记录在学生个体学习档案之中。
随着我国课改的不断深入,基于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已成为初中课改的重要内容。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基础学力,诸如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是全面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方面。在数学教学中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采用分类比较、经验总结、探索法、发现法等开展实践研究。如经验总结法:
1.根据自身上课实施的情况不断总结经验。
2.在听评课活动中采纳对自己的课题研究有帮助的意见、建议或者方式方法。
3.认真学习经过验证的先进教学和学习经验。
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学力的培养,需要立足于“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并基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互动式的探究性教学,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基础数学学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钟坚红.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0,(9).
[2]葛晓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学力[J].中学数理化,2009,(3).
关键词:苏教版;初中数学;解题思路;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60-01
数学高效解题需要有正确的思路与方法,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好正确的解题方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初中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学习方法有误,常常学而不得。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了。很多学生一时不能适应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仍然有较强的依赖性。习惯性地跟随老师的命令去学习,不能够主动去学习。比如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工作都做得不到位,甚至没有做过。对于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一头雾水,课堂盲目记笔记,却不理解其含义,更谈不上去运用。数学教学,一般是教师剖析和讲解基本概念知识,然后分析课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最后通过例题讲解答题的思路方法。很多同学一味对例题进行模仿,对基本定理概念以及公式法则往往一知半解,理解不透彻。对于稍有变动的习题便束手无策了,不能够灵活运用公式定理。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初中数学解题思路分析
(1)有效引导性学习。要想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必须从数学的解题思路入手,找到相应方式方法。数学知识点的把握和理解十分重要,教师除了对学生示范演示外,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获得解题的基本认知,对解题过程进行思考,对课堂的基本数学知识以及例题进行总结与归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找出解题的规律性,从而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解题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采取竞争的学习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同一道数学题,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使得学生在激烈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散自己的逻辑思维。这样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思维运转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规范性指导教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摆脱依赖性,在答题解析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就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可以通过课前习题检验其复习与预习效果,从而督促学生学习。学生在答题解题时,教师要对学生做题审题前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对学生审题以及对数学题目的理解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可以通过相应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习题进行讲解。若学生在面对部分与生活有关的习题不够理解、产生困惑时,教师要进行耐心讲解。例如,在苏教版初中数学练习题中,有这样一个令学生解题产生困惑的问题:小红在中国银行存款3000元,问小红在银行利滚利计息的情况下,三年后获得多少钱?这个问题与我们成年人日常生活的经济问题相关联,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却不熟悉,他们不知道银行的计息方式,对于解答不知所措,这样的数学题让学生无从入手,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确解题思路和方法。
(3)综合性数学题解题思路与方法。苏教版初中数学习题中,综合性的数学题的题干相对较长,其内容也有些复杂,不易理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对题干进行分解,使得学生清楚题干中的重要信息,了解问题所在,指导学生化繁为简,理清思路,更好地做答。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刘先生要在批发市场购进A、B两种不同款式的衣服,销售一件A款式衣服和B款式衣服可分别获得利润15和27元,根据客户需求要购买A款服装的数量比B款服装数量的2倍还多5件,而A款服装根据客户要求最多只能购进26件。问:这两种款型的衣服,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销售后总获利润多于645,那么刘先生应当如何进货?解题思路:这个题干看似复杂而且很长,但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题干中的关键条件,帮助学生分析题目类型,让学生理解这是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在建立不等式关系后就可以解答。可以让学生先假设B款型的一次买进为 x 件,A款型衣服则为(2x+5)件,根据已知条件:15(2x+5)+27xR645,0Q2x+4Q26,解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即得:10QxQ11。 再根据前面所设的 x 是整数,因此,解得:x=10、11,即 B款型衣服为 10、11 件;2x+4=24、26,即:A款型衣服为 24、26 件。
(4)指导学生解题注重技巧。数学在解题中常遇到立体几何图形、简单方程与函数,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做题时要渗透数学解题思维。培养学生缜密的数学逻辑思维,提倡学生多动手进行画图解析计算,要求学生做完题多验算检查。
三、结束语
总之,文章对苏教版初中数学解题思路与方法进行探讨,指出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性学习、规范性指导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性数学题解题思路与方法,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更高效地解题答题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基本思想与数学概念的诊断和训练[J].数学教学,2011(04).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多媒体把抽象转化为直观。
初中数学中有许多较为抽象的概念,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概念教学过程中,可以用FLASH动画的形式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钱表示出来,以体现垂直平分线和用平分线的特点;又比如,学生在理解三角函数值与角的关系时,可以把三角函数值和角的关系放在直角三角形中,设计成因果互动的形式;学生在理解圆中角的相互关系时,我们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变换角的顶点、角的边与圆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去理解圆心角、圆周角、弦切角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这些角之间的相互联系。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形式能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直观形式。
2.运用多媒体体现数学的严密性。
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可以通过多媒体很好地体现,我们可以用Powerpoint将每一步推理过程预设动作,通过教师与计算机的互动,一步一步地将推理过程在幻灯片中演示出来,这不仅能很好地体现推理的全过程,而且为每一步推理过程的讲解留出了时间和空间,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与在黑板上进行数学推理相比是一个进步。
3.运用多媒体可以表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初中数学应用于实际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表现形式的限制,没有时间和条件把应用的细节很好地表现出来,这对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形成了一定的障碍。把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后,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预先选择好的应用场景用图片或动画的形式详尽地表现出来,通过演示,使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收取大量的数学应用事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运用多媒体更好的训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每一位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是很困难的。将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可交互性,让计算机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能及时正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里要注意的是,对课件交互性的设计,一定要全面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否则,将影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5.运用多媒体教学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由于多媒体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正确地应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可以更有力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们还可以通过把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用多媒体的各种形式(如图片、动画、声音、视频图像、表格)等表现出来,使学生以这些形式为媒介,去体会、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要培养创新意识。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及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发现新问题,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完成这样的设置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多媒体利用其具有的独到的优势,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置身于现实。
7.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概念。
初中数学中,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知识点很多,这里仅举一例,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制作成动画,突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这一量变是如何引起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变化,从而让学生领会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动画的演示过程中,还强化了学生对点与圆、点到直线的距离、圆和直线位置关系等数学概念的理解。
8.运用多媒体可以建立初中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初中数学和其他学科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实际上,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身就已经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紧密地融为一体了。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学生可以自然地将信息技术中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数学的学习中。如通过课件的画面、声音,学生还可以受到美术、音乐方面的熏陶。因此,以多媒体为媒介可以很好地建立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制作多媒体课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在初中一年级有理数运算的训练课中,学生算对时给出一个笑睑动画,算错时给出一个哭脸动画,并要求学生重新计算。初二时,我们的课件设计就应该着重逐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在设计课件中加入演示几何分析证明过程。初三时,利用课件制作图表等手段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所学知识的能力,如在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小结时,可以以图表的形式将有关知识综合起来。
2.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包括具备准确而迅速的运算能力、正确的空间观念、运用数学方法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利用多媒体本身的特点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在运算能力的培养方面,利用计算机迅速而准确地运算,使学生的运算在计算机的引导下得到提高烟过多媒体图片或动画演示,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各种几何体是如何从实际生活中抽象而来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空间观念;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注意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离不开计算机的,如果我们在课件设计时,脱离了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就会导致学生因计算机知识的障碍而不能完成相应的数学知识的学习。
三、制作初中数学多媒体课件的步骤
课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要素,可以说没有课件就没有计算机辅助教学,所以课件制作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必要步骤。教师要根据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模式,根据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要求把教材所包括的概念、定理和例题等内容分成许多步骤,这些步骤可以按照初中数学的逻辑顺序排列,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理解能力来安排。要注意课件的教学性、科学性、交互性、集成性、诊断性等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呈现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提供友好的交互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利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利用多媒体创建多种学习途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设计过程可遵循下述策略。
1.课件目标分析。
课件目标分析要完成的任务是需求分析,即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课件的任务不外乎是完成一种数学的教学和训练,所以在确定所设计课件的目标时,应对教学目的、教学用途和教学环境提出明确的要求。主要包括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和学习目的分析。
2.教学设计
要使制作的课件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进行教学设计、因此,教学设计是课件设计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教学设计的主要工作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确定课件设计的基本策略与课件的结构,选择课件的教学模式和课件使用的媒体。教学设计的主要步骤是:①教学单元的划分;②确定课件的设计策略(常用的设计策略有:面向问题设计策略、基于学习程序的设计策略、基于学习理论的课件设计策略、面向学习者特性的课件设计策略);③课件结构设计(常用的课件结构有帧型结构、生成型结构、数据库型结构和智能型结构);④教学模式的选择主要包括新概念的引入、知识和技能的讲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模式往往也可以同时应用于同一个课件中。
3.课件系统分析
如何将教学内容在计算机上灵活多样的加以表达,通过课件系统设计使教学内容与课件表现形式有机的统一,从而发挥计算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优势,这些就是课件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此外还包括总体风格设计、封面设计、屏幕界面设计、交互方式设计、导航策略设计和超文本结构设计等。
4.教学单元的设计
教学单元的设计是在将总体内容划分成大的“教学块”之后,再对每一块内容进行详细设计,包括知识单元的划分、知识点之间关系的确定等,设计的最终结果是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脚本的编写,它包括知识点的确定、知识点教学模式的选择、知识点表示的媒体选择及知识点之间关系的确定和表现顺序的安排。
5.脚本设计
脚本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直接依据,规范的脚本对于保证课件质量水平,提高课件开发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一个好的脚本应该体现课件设计的教学思想,使得计算机课件在技巧的实现和功能的具备上符合教学的目的和需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脚本有文字说明和图片两种类型。脚本设计通常包括编号(或文件名)、屏幕内容设计、跳转关系设计、解说配音设计和呈现说明。
6.课件制作的实现
课件制作的实现分为素材准备制作和整体课件的制作两个阶段。根据脚本的要求,必须对课件所需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处理和制作,可以在现有的素材库中选取,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自行制作根据脚本的要求,使用相应的课件开放工具,完成整体课件的制作。开发课件使用的工具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编程语言、课件著作工具和积件系统。编程语言可以开发出具有一定智能。运行速度快的课件,具有开发灵活、功能强大等优质,但由于编程语言没有广泛集成多媒体的特征,而且对开发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要求较高,因此,不适合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课件著作工具是指用来集成、处理和统一管理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象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的编辑工具,具有制作方便、设计简便和可靠性强的特点,但在结构上受统一限制的影响,导致课件的教学模式和因材施教的灵活性受到局限。积件系统是创作人员利用现有的积件库,不需要编程,只要按照脚本的要求从积件库中选取所需的积件,或制作新的积件,其具有方便快捷、效率高的特点,但需要教师必须具备充实的积件库用前已有积件系统面布了。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教学观
新课改数学教学更人性化,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人本主义。教学除了强调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外,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传统教学只注重数学知识结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发展。因此,我们要注重利用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下面笔者就对新课及理念下如何做好数学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一、明确数学课改目标,转变教学观念
(一)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而不是过分地强调讲与练习,教育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的目的由过去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转变为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既能把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又能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新课改要求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求教师树立活动教学观。首先,活动教学过程应是以探究为中心,建构学习主体的过程;其次,活动教学过程是注重活动、情感体验,强调理性认识和非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最后,活动教学过程是以活动为基础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例如,九年级上册概率中的投针实验,我带领学生到学校的操场上,先用石灰划五条平行线且每条相隔20cm,每个学生拿20条30cm长的木棍往平行线上投,然后观察10条木棍中有几条与平行线相交的,最后估算一下与平行线相交的概率。
(三)建立新型的教学观。传统意义上教学是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而新课改给新课程赋予了新的含义。概括起来,一是课程是师生共同体验与构建的课程,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教学不只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更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二是课程是教师可以进行加工和调整的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增补、改编、替换等;三是课程资源是可以再利用和开发的,教师、学生、学校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如教师可以开发校本教材。总之,新型的课程观使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二、新课改下,数学教师面临的挑战
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只有提升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执行力,即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并以发展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不断强化教师自身数学教学的综合素质,才能稳步提高数学课程改革。
(一)数学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初中数学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初中数学课程的目标与地位。重视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性目的,加强运用数学逻辑思维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二)要实现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数学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不断调整教学观念,丰富专业知识与技能,加强对数学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掌握相关的数学教学理论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正确理解与把握新课程,熟悉新教材,处理好新课程理念、学生、教师自己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合理拓展。同时应关注教学科研动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培养自身的探究能力。另外,数学教师要为人师表,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师德。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教师应以高尚的品格和自己的魅力来影响、感化学生,最终让他们学会做人,形成健康、积极向上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关注和促进是教师在新课程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评价≠鉴别,评价≠筛选,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评价方式是面向未来的、发展的、动态的,它把评价体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运用。特别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个体过去和现在的比较,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存在个体性差异。从差异中发现并挖掘适合个人发展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快速全面地发展。
(四)教师要善于反思,在经验教训中取得成就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成果的客观评价离不开教师的反思,所谓的反思,其实就是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思考与总结。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独特的创新意识,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能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深入冷静地思考和总结,并最终能够有意识地谨慎地将其结果应用于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后反思的真谛在于教师敢于突破、敢于发现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使课堂教学逐步优化成熟。只有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进一步的提高,才能更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算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应侧重学生解题能力、思想方法、解题思维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努力创设可供不同层次学生认知、思维、分析、探究等能力发展的相关情景,通过第二课堂等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一)通过数学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通过数学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把教科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如我讲三角函数中有关物体高度的测量时,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学校的一些物体进行测量,第一组的学生测量班上的窗子的高度;第二组的学生测量学校围墙的高度;第三组的学生测量学校内桂花树的高度;第四组的学生测量学校女生宿舍的高度。结果一些学生运用到平行投影来计算女生宿舍的高度,一些学生三角函数来计算女生宿舍的高度等。
关键词: 先学后教 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
“先学后教”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学说。其中,教育家大胆提出了“学生认知是掌握一切学习的前提”这一观点,并明确指出,教师应在教学初期对学生先有一个系统性的诊断评价,即了解学生基础技能、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掌握程度;学生自身存在的学习缺陷与不足,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了解,对学生整体水平做出判断与评价,并根据结果,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前准备、课中练习、课后巩固,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行性的学习框架,让学生以此框架为参照,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加以调整。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反馈和适时引导,从而完成群体教育个性化的教育实践。
经过多年来在初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学生数学成绩得到普遍提高,教学成果显著。笔者现谈几点经验与认识,与广大同行交流与探讨。
一、“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先学后教”,合理安排课前预习。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主旨,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合理安排学习的课前预习,是有效实施这一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对课前预习认识不足,具体操作起来经常感到茫然,不知从何下手,找不到预习的重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指导性建议,如制定预习提纲、预学案、导学案,等等,将预习内容以“任务列表”的形式加以体现,学生根据预习情况对照任务表逐一确认,对不能解决的任务进行标记,留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解决。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课前,我为学生制定了如下预习任务: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②等式的基本性质;③去括号法则是什么;④去括号易错点有哪些;⑤试解方程:7x-2=3x+14。这些任务充分体现了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并通过练习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与理解。
2.以学定教,科学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帮助学生制定预习提纲其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计划的重组和教学目标的调整,即“以学定教”。基于这样一个理念,教师可把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并“温故而知新”。对于课堂开篇,许多教师提出过不同的看法。而笔者认为,以问题导入课题则更加适合“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提出的问题可考虑检验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检验他们对新课题的预习效果,以及用不同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新课题的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教师要坚决落实“四个明确”,即: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其间,教师可将学生分为数个学习小组,让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差的学生,对于学习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鼓励他们提出来,教师可给予适当点拨及提醒。
第三部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针对新课题,帮助他们制订新一轮的预习计划。
如此,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细致划分,可有效节约课堂时间,提升教学质量。但同时,教师也应当注重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制定针对性的策略,以期能够完善这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固然是以学生的“先学”为主,但教师在整体教学中仍要发挥重要的组织与引导的作用,如:应该怎样帮助学生制订课前预习计划?对知识内容进行怎样的整合与重组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实施“后教”的过程中,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的内容。笔者现对在课堂教学中所需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
1.注重课堂时间的安排。
课堂时间是学生学习与教师讲解时间的总和。在“先学后教”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既然是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那么教师势必要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笔者注意到有些已经应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校,甚至对时间的安排做出了硬性规定,即: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能超过二十分钟,学生练习的时间不能少于二十分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时间对一堂课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2.注重教师的引导。
对初中学生数学解题错误的探微
徐荣全
(射阳县特庸初级中学,江苏 盐城 224300)
摘 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错误是学生知识增长过程中必不可缺的,老师对学生进行解题错误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从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对学生解题错误原因的分析,减少解题错误的方法等方面来阐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解题错误进行分析与纠正。
关键词:数学;解题;错误
学生的解题错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他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存在的不足点,从而为老师开展进一步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便于及时补救,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在具体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的看待学生的解题错误,并采取什么方法减少呢?
一、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不可能不发生错误,老师应该正确的看待学生的错误,最好能将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的一种资源,使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在错误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习有理数运算的时候,很多老师习惯于关心学生的运算结果是否正确,很少认真的去关心学生的运算过程,更不关心学生运算是否简化了?这样,对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就很不利。总之,老师能不能用正确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是十分重要,绝不能因为学生的错误对教学造成消极的影响,应该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使错误变成提高教学质量的有用的资源。
教学实践表明,错误是成功的开始,正确的先导,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错误就不会取得好的成绩。比如,老师讲解例题a2-b2=(a+b)(a-b)后,立即叫学生做这样的题目:x4-y4的分解。很快多数的学生做完了,但出现错误的学生会很多的。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只仿照老师做到(x2+y2)(x2-y2)这一步,其实,这是学生学习过程比较正常的现象,假如老师只顾批评他们,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减低,学习的信心也会被挫伤。如果老师指导一下,要求能分解的继续分解,那么学生自然的会将此分解为:(x2+y2)(x+y)(x-y)了。由此可见,学生的错误是成功的起点,老师正确的看待他们的错误,引导他们纠正自己的错误,反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学生解题错误原因的分析
假如学生在分析问题以及运用知识的环节上没有受到干扰,一般情况下是能顺利的解题的。如果在分析问题或者运用知识的环节上受到了干扰,那么,就会出现解题错误。产生干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小学的因素也有初中数学前后的知识的因素。
(一)小学数学知识干扰了学生对代数的学习
初中学生,才开始学习代数,他们常受到小学数学知识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误。比如,他们在接小学算术题的时候,习惯于解题结果是一个答案,是一个确定的数字。学生受其影响,在解决初中代数问题的时候,常常很不适应。再如,小学数学里是没有负数的,所有的结论都是在没有负数的前提下才成立,才算对。如,小学生坚信任何数加上另个数后,肯定要比原来的数要大,至少是相等。但,学习了负数以后,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后,他们的和可能变小了。此外,“+与-”长期以来,一直被学生认为是加减的运算符号,到了初中以后,突然之间变成了正负符号了,很难适应。比如,4-6+4-7,总是认为它为4减6加4减7,而初中数学应该将此看成为4负6正4负7的和。学生对以前的习惯越牢靠,那么,对新的知识就越难形成。
(二)初中熟悉知识掌握的不牢靠
随着学习的加深,学生的前后知识之间产生了混淆,相互发生了干扰。比如,在学习有理数运算的时候,尽管老师反复强调减去一个数,就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但对于4-8式中的8前面的符号是减号,学生的影响却比较深刻,但老师要求把这个看着是负的符号,学生一时不知道是减号还是负号了,一旦粗心,就会造成运算的错误。
三、减少解题错误的方法
学生产生的错误原因就是在解题过程中受到了干扰,如果能排出各种干扰的因素,就会减少错误的产生。
(一)教学要有预见性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内容是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及时设计出应对性的教学措施。比如,a/0.7-(0.17-0.2a)/0.03=1之前,要考虑到解本题的知识,需要用到分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性质,他们两者之间可能是学生产生混淆的地方,因此,在上课之处,给予适当的复习,比如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复习,从而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的知识,减少错误的产生率。
(二)教学要有针对性
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老师要针对性的讲解,尤其要重视对比教学法的使用,使学生弄清楚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发生错误、展示错误的机会,目的是为了加深他们的影响,从而能从根本上纠正的错误。
(三)及时做好作业的订正工作
学生在平时作业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老师不应该只要求他们将正确的写上,更应该从根本上去解决发生的错误。比如,学生在作业中错误的比较普遍,那么,老师应该将这个题目当做例题一样的讲解;假如是某个学生的单独性错误,可以进行个别辅导。此外,老师应该教学生做一个错误的笔记,将平时错误的比较典型的题目,要记在一个本子上,复习的时候可以重点的对它进行复习。平时也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数学学习的情况,如果发现是基础不好的,就帮助辅导辅导;如果是学习方法不正确的,就要指导指导。
(四)不能搞题海战术
纠正错误是教学中必须的,防止学生的解题错误,重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如果像传统教学那样,一味的增加学生的负担,搞题海战术,不仅不利于解题错误的纠正,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逼迫学生去抄袭别人的作业,因为学生想完成老师的任务啊!因此,纠正学生的解题错误的根本方法,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总结一些解题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灵活、仔细的解数学题目。
总之,学生在解题过程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找不到错误的原因,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它,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后,可以采取切实有效的针对性的措施,就能减少学生再次错误的现象,从而能大幅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韶红,董淑莉.初中数学有效学业评价——练习测试命题问题诊断与指导[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
[2]张汉昌,赵菡.开放式课堂教学法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